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2024-09-27

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共8篇)

1.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篇一

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研究

【摘要】:我国目前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面是“写”的作用和意义在综合型语文教材或“文选”式教材中被严重忽略,而另一面却是中学课堂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或者课堂在从事着大量的“非教学行为”。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人们对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与写作取向,以及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或在何种程度的关系等等问题认识不清;因而使得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成为了两个“各自为政”的“独立”领域,阅读教学省略了写作甚至“也是学习的手段”,而写作教学也仅仅剩下了“闭门造车”然后“批改作文”这样简单的行为。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确定为:通过中外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研究,厘清新形势下阅读观、写作观各自的取向,以及确立在此基础上的“新读写结合”观,并界定相对应于四类“选文”“样本”“例文”“定篇”和“用件”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积累性写作”“模仿性写作”“学习性写作”“评论性写作”和“探究性写作”,并在实践上用这些概念对语文教材编制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审议和考察。因此,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为宏观理念讨论,主要包括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读写结合”观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读写结合”在中外语文课程文件中的实际规划形态;在这三章基础上,本研究界定了“新读写结合”观的具体内涵。第二个方面为中观策略研究,在第四章中,本研究确立了“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的共生关系框架,界定了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描述了“新读

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并构建了“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框架;本部分意在解决语文课程“新读写结合”观具体展开的方式与策略的问题。第三个方面为微观操作研究,第五章主要考察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编制情况,并规划出相应的编制策略,第六章主要研究五种功能性写作在中学语文教学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本部分为本文的行动研究部分。【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读写结合”观五种功能性写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33.3 【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13第一章绪论13-42第一节研究的缘起13-221.1究竟”写什么”:中学写作课程内容讨论13-161.2究竟”怎么写”:中学写作课程实施讨论16-201.3究竟”为何写”:中学写作课程价值讨论20-22第二节”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382.1国内”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2-262.2国外”读写结合”研究综述26-362.3中外”读写结合”研究的不同取向36-38第三节本研究的构想、方法及价值38-42第二章”读写结合”:多元理论视角下的阐释42-51第一节建构主义理论:读与写均是”建构”意义42-472.1阅读:理解意味着建构”认知产品”42-442.2写作:建构基于文本的”文本产品”44-452.3读与写:”意义”交融及其教学45-47第二节图式理论:写作知识的表征及其功能47-512.1图式的表征类型:作文众多的”什么样子”47-482.2”言语图式”:

如何选择与表达48-492.3图式的功能:读与写发生的机制49-51第三章中外比较视野下的”读写结合”探究——课程文件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51-120第一节我国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51-781.1厚积薄发:隐形结合胜于显性结合—从《章程》透视传统语文教育读写结合的方式51-611.2科学追求:显性结合多于隐性结合—20世纪上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1-681.3”多快好省”:”分”而后”合”—20世纪下半叶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的方式68-78第二节国外中学语文课程”读写结合”考察78-1072.1美国:”真正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写结合”的学习79-832.2德国:写作,多是”能表达阅读分析的结果”83-902.3法国:写作,”当然与学过的作品相联系”90-942.4日本:从”合”到漫长的”分”再到开始”合”94-982.5俄罗斯:写作,就是转述、移植、评论、创作等98-1022.6英国:写,就是读102-107第三节”新读写结合”观107-1203.1我国传统的”读写结合”观107-1103.2”新读写结合”观110-120第四章”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表现形式120-168第一节”新读写结合”观下的写作概念及其核心要素120-1501.1语篇写作:真实语境下的表达与交流122-1271.2文体分析:中学写作教学的新视角127-1331.3写作共同体建构:中学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133-1391.4读者意识:内涵、价值及其培养途径139-1451.5过程取向的写作教学:一种技术整合的视角145-150第二节”新读写结合”观的表现形式150-1682.1针对四类”选文”的五种功能性写作概念153-1632.2”新读写结合”观的两种取向163-1652.3”新读写结合”观的知识维度与阅读技能维度的构建框架165-168第五章从”述而不作”

到”述而能作”——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168-211第一节针对”定篇”的评论性写作169-1811.1评论者的身份:立论的角度170-1741.2评论性写作的基础工作:积累性写作174-1781.3”移情/角色写作”:如何写评论文178-181第二节针对”例文”的学习性写作181-1942.1”学习性写作”:”结合点”便是读与写的全部181-1842.2”学习性写作”:写作知识的多种讲解方式184-194第三节针对”样本”的模仿性写作194-2013.1”模仿性写作”的原则:是就一个”触点”写”另一本”196-1973.2”模仿性写作”的方式:对照197-201第四节针对”用件”的”探究性写作”201-2064.1”探究性写作”的基点:问题意识202-2044.2”探究性写作”需要构建一个宽广的文化圈204-206第五节我国新课标高中教材三种功能性写作情况考察206-211第六章以学为主读写结合——教学层面的”读写结合”研究211-249第一节读与写关系措置不当及矫正——以上海市康城实验学校的教学试验为例213-2231.1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1:”图表”写作的意义213-2171.2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2:”样本”误用为”用件”217-2211.3措置不当及矫正教学实例3:针对”用件”的”探究性”221-223第二节”读写结合”失落于乱设”结合点”——以近几年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课例为例223-2322.1针对”例文”的写作:应依然具有”例文”性223-2252.2”人物描写”:”结合点”知识的学习才是关键225-2282.3是”样本”也是”例文”: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228-2302.4”探究性写作”的前提:”命题”还是”问题”230-232第三节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以美国中学一堂”读写结合”课为评价参照232-2493.1中外中学生作文:种瓜得瓜

232-2353.2有效写作教学的课堂描述:从美国写作观察框架说起235-2453.3美国加州Portola中学的一堂”读写结合”课例评析245-249结语249-254”新读写结合”观遭遇的困境:重读还是重写?249-254参考文献254-267后记26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2.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教学研究意识,课题意识,从实际出发,教科研服务教学

近几年来, 很多中学贯彻“以科研为先导,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 以科研促教学, 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在落实“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研究的现状

1. 教学观念陈旧, 视教学研究为畏途。

一些教师认为, 现行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是驾轻就熟, 从事教学研究可能要冒风险, 况且也不容易出成绩;还不如按部就班、加班加点, 成绩能立竿见影, 还容易得到领导和家长的认可。他们认为,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 高考制度不改革, 没人敢以牺牲“升学率”为代价来进行教学改革。这些人的陈旧教学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他们宁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收获微薄的希望, 也不进行任何探索和改革。

2. 教学理论薄弱, 研究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师范教育大多以学科为单位设置, 存在着重视学科专业课程, 轻视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课程的弊端, 造成师范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普遍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现状。受过这种教育的教师自然把传授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己任, 专心致志地进行学科教学工作;教科研则被作为理论工作者的专职研究领域而不去涉猎。“教学”和“科研”被人为地分成两个领域。这就造成了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的教师, 不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 使得许多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而自生自灭;教学中多种多样的问题得不到科学的解决, 使得教学质量提高缓慢。

3. 缺乏科研方法, 研究素质低下。

多数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教科研理论和方法。教科研活动被简单地归结为经验总结和论文写作, 似乎只要写出一篇像样的论文, 就表明开展了教科研活动。其实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 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 以探索教学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即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 探索未知规律。课题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者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的课题研究, 选题大多来自学科教学, 能够直接指导教学实践, 这是教师科研的优势和特点。但是由于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缺乏, 学科课题低层次重复现象严重, 经验性、描述性的成果占大多数。

4. 缺少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中学教师开展教科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他们的优势是,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直接面对教育主体, 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掌握着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研究的针对性比较强。他们的劣势是, 作为非专业研究者, 存在着教学常规工作与教科研之间的矛盾问题。由于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 除去专业方面的学习外, 教师每天用于业余学习的时间很少, 投入到教科研工作的时间更少。造成教师知识面狭窄、科研信息不灵通, 科研水平低下。除此之外, 还有效率问题。教科研所研究的问题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长远的规律性的问题;既是简单的教学问题, 也往往涉及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许多问题。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 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工作量大且不能立竿见影。这就与常规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内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改变现状的策略

要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在新形势下, 对教师来说,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的教育观念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更新原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教育观念、主体教育观念和发展教育观念。只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教师才能学到先进的教育理论, 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 才能形成强烈的研究意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促成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然而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观念的形成, 不是记住一些新观念词句就能达到的, 它需要教师自己去研究、去体会、去探索。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 科研意识才会增强;科研意识的增强, 反过来又会加速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更先进更科学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 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2. 完善制度, 营造氛围。

在广大教师对教科研有了明确认识以后, 为使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够持之以恒, 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套科研工作制度。如 (1) 理论学习制度。确定理论学习时间, 系统学习有关教科研的理论书籍。 (2) 课题落实制度。指导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选定研究课题, 帮助他们制定实验方案, 搜集、整理、积累实验材料, 写出实验报告。 (3) 教科研成果交流制度。定期召开教科研成果汇报会议, 交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体会、经验和成果。 (4) 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这些制度的建立, 将会调动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 形成人人参加教科研的浓厚氛围。

3. 全员参与, 点面结合。

中学教师身处教学第一线, 每天都经历着课堂上发生的一切, 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和行为都可能蕴涵着一个研究课题。要做好教科研这篇大文章, 必须改变以往“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做法, 而采用“全员参与, 点面结合”的策略, 形成群体优势。然后再确定若干项重点课题, 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并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课题的选择坚持从“小处着眼, 有能力去做、有潜力可挖”的原则。确定课题最重要的标准是:所选课题是不是来源于教学第一线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不是教学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是否正确等等。

4. 掌握方法, 注重过程。

教育科学是一个由多种研究模式构成的学科, 教育科学的研究并不是可以不遵守任何规矩、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搞研究。中学教师要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 就必须明确自己要选择哪种研究方式或方法。

教学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四类, 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行动研究。实际上学校、教室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的“实验室”或“研究室”, 教师整日操劳其间, 一方面进行常规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 两者互补, 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在研究方法方面, 应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为方向, 并结合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历史文献法等进行研究。

在教科研形成群体规模后, 应注重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调控。任何一项研究课题我们都想把它做好, 取得预期的效果, 但是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不应惧怕失败。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项研究成功了, 它告诉我们这样的选题方向、研究方法、操作过程是正确的;反之, 至少告诉自己和他人这样做是行不通的, 促使我们找出失败的原因, 避免以后再走弯路。所以, 对立项课题的要求应该是“注重过程, 争取成功, 不怕失败”。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 在对立项课题进行阶段评估或验收结题时, 更注重考察其研究过程。有些选题新颖, 操作过程严密, 原始材料翔实, 只是在最终成果的表述上有欠缺的课题, 应同样予以肯定。

三、教科研实践的警示与启迪

中学教学研究的实践告诉我们, 要想真正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落在实处, 而不只是一面旗帜、一张招牌, 使教科研真正为教学服务, 首先必须完成以下四个转变。

1. 变“被动教科研”为“主动教科研”。

在自我意识中, 不少教师没有把教科研作为自己必要的工作内容, 有的人认为教科研是份外的追求, 是一项软任务, 不能立竿见影, 远水解不了近渴。他们只是因为职称评定对教科研做了要求, 有了硬性规定, 无奈之下, 才临时抱佛脚, 突击赶写几篇论文, 但等职称评定已过, 又把教科研工作置于脑后。也有人认为中学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 即使鼓励他们搞教科研, 又能搞出什么名堂?凡此种种, 都严重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变。使教师认识到教科研是时代的召唤, 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变“被动科研”为“主动科研”, 使自己成为教科研的主人。

2. 变“教科研脱离教学”为“教科研服务教学”。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但是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排斥教科研。因为研究课题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来自于教师的教学活动, 和教学实践紧密相连。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教科研的对象和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 必然会遇到矛盾, 发现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研究, 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摸索出规律, 之后, 去解决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 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优化教学工作。而把教科研与教学对立起来, 不是教科研搞不好, 就是教学被耽误。

3. 变“闭门造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些教师认为, 搞教科研就是苦思冥想、闭门造车, 只要在书堆里学习一些理论、找一些问题, 写出论文就可以了。其实, 中学教师进行教科研的优势在于亲自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离开了生动的教学实践, 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理论, 也将会一事无成。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伦·柯特金认为, 美国教育研究没能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 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未能直接参与教育研究。他认为, 只有教师成为教育研究的完全参与者, 学校教育改革才能前进。由此看来, 中学教师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变“个人行为”为“全员参与”。

在中学, 有不少教师在教科研方面孜孜以求, 取

教学实践札记

得了不小的成绩。即使在教科研荒芜的年代, 也不曾停止。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教科研不能只是个人行为, 它应是全员参与的群体行为。一个人单兵作战, 何时才能形成燎原之势?出路在于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开展课题攻坚, 搞规模教科研, 以群体促进个人, 以个人带动群体。改变个体“作坊”式的研究状态, 既发挥群体优势, 又利用个人特长。

3.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 篇三

关键词:学习拟题;描写插图;仿写亮点;写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1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呢?在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尽量让学生达到“乐于表达、自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一、学习拟题

教材中写作的内容非常宽泛,体裁也可以自由选择,这给学生自由表达提供了前提。对小学生来说,自拟题目,特别是如何拟一个新颖的、有吸引力的题目,确实感到茫然。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习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照片,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学生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了解了战争中孩子的生活,激发了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看到这幅图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提笔命题时,又不知所措。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回忆这一组课文的题目:《夜莺的歌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逐一分析每个题目对文章的作用及对读者的震撼。结果,学生拟出了恰切的题目。如《孩子的哭声》《悲惨的一幕》《娃娃啊,娃娃!》等。由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主题单元的读写练习。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从审题开始,再以回归课题结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懂得“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句话的含义。

二、描写插图

课文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直观,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容易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写作时,可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插图前、插图后的情节,把“定格”的图画“拓展”成连续的情节和内容。例如,讲《小动物过冬》时,笔者出示课文插图(秋风来了吹的树叶片片落下,青蛙、蜜蜂和小燕子聚在一起)仔细观察画面,领悟图意,噢,原来他们在商量过冬的事!那他们又说了些什么呢?你喜欢哪只小动物你就想想他给朋友说了些什么?同学们发言可积极了!小燕子说:“朋友,你怎么过冬呢?我准备飞到南方过冬,哪儿暖和。”青蛙说:“燕子姐姐,我就在这里过冬,我把地上挖个洞,吃得饱饱的钻到洞里睡大觉!”……然后,笔者再让他们看看课文中几个好朋友是怎样商量的。最后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别的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写一写。笔者的要求不高,让学生自由一点,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但一定要扣住《小动物过冬》来写。同学们写得可真好,有的寫:“蛇和青蛙一样,到了冬天也钻到泥土里睡大觉。”有的写:“大雁在秋天也飞到南方过冬……”由于学生觉得画面新奇、好奇心特别强、情绪高涨,因而兴趣盎然。

三、仿写“亮点”

根据儿童的心理、思维特征,习作从模仿入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常抓住文本在写作上的“亮点”,即精彩的句段,独具匠心的开头、结尾等让学生仿写。如《秋天的雨》是运用总分段式构段的典型课文。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笔者把握住这个仿写练习的机会。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再让学生朗读文段,看看作者围绕这句话具体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品读优美的语句,最后笔者概括出这段话的写法是先总述后分述,顺势就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请模仿这种写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下春雨的特点。有了前面笔者的分析,结合文本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写到:春天的雨有一盒美丽的色彩。你看!它把绿色给了小树和小草,小树穿上了绿色的衣裳,小草换上了绿色的衬衫。它把五彩缤纷的色彩给了花儿,红的、白的、紫的、黄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又有的学生写到:春天的雨,有一支神奇的魔法棒,把大地变得十分美丽。小河哗啦哗啦地流着;柳树姑娘开心地梳着头发;燕子停在电线上吱吱喳喳地叫;各种各样的花绽开了笑脸。虽然写得如此优美的只是少数同学,但笔者看到其他同学基本上也会用总分的写法描写春雨了。笔者相信,只要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多进行这样的仿写训练,一定会有更多同学写出优美的总分段落。

四、写读后感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内涵丰富深刻,情感真挚浓烈,学生读后很容易受到感染,引发思考。因此,笔者在教学这类文章之后,经常会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既保障了教学的贯通流畅,又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四组《古典名著》单元,笔者给学生布置小练笔:如果你是古典名著中的人物,你想当谁,你最想做什么事?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为学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古典名著,往往有话可说:有的学生想当孙悟空,因为他法力高强,可以制止世界上的战争;有的学生想当诸葛亮,成为外交官,让世界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喝彩,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烈。这种小练笔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习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小练笔,教师还结合文本布置有创意的题目让学生练笔。比如,学习了《景阳岗》,笔者让学生想象:当武松打死老虎后,下山时又碰上一只老虎,会发生什么事?因为这个内容新颖,想象空间大,所以学生发言很热烈。经过讨论,他们明白武松打死老虎后筋疲力尽,不可能和第二只老虎硬拼,只能智取。他们想出了不同的结局,如:武松爬上树躲避老虎,然后伺机杀虎;店家担心武松遇害,带人相救;武松站在树前,等老虎扑来时撞树而死;甚至出现武松被老虎吃掉的结局。每個结局都展示了学生的智慧,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兴趣。

读写有机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反过来,作文又可以激发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阅读与作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只要在教学中能把握住训练的重点和时机严格地训练,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就能够写出比较优秀的作文,坚持下去,就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篇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为教师立身之本;师如春蚕,一似蜡炬,师德成就教师千古美誉。新的时期,学校层面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昆山教育的新风貌,石浦中学深入思考,立足校本,结合形势,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做到了“一个延伸”、“三个结合”。

一、一个延伸好范文,全

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着力点从职业道德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进行延伸。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三维目标”,而各校大多强调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身置社会和家庭中的道德要求则少有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师,万世之尊,师德的内涵仅停留在职业道德上未免狭隘。据此,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以来,学校首先要求教职员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清廉从教,把好“职业道德”第一关。以此出发,进一步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倡导教职员工争做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表率,时时处处不忘教师身份,随时随地展示良好形象。

二、三个结合把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校园安全教育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实、丰富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内涵,提升、凸显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层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开展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校园安全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起始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之中,把先后发生的四个活动结合起来,是因为它们在根本上都要求对人的思想意识进行改造,自成一体。

作为一项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在我校已告一段落,但活动对党员教师和学校在教育中争先进位的要求始终存在,这与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本质并无二致。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明确要求全体党员继续争做先锋模范,发挥示范辐射影响,带领更多的教师在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上实现双提升。这种“以党员带群众”的从点到面的师德建设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学校实际的。

5.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篇五

业余训练是体校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和造就有运动天赋学生的成绩达到一定竞技水平,为高一级院校输送体育人才,参加上一级的田径比赛,为校争光的重要任务。体校和中学业余训练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体校与中学有机结合,营造学校良好的体育氛围

1.学校领导应重视体育工作,支持体校选材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学校应该把体育工作列入全校的工作计划中,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根据上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和要求,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锻炼师生的身体,提高健康水平,养成顽强的拼搏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

2.体育教师要身体力行,掌握校内体育动态,在搞好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管理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好相应的体育活动和竞赛,有计划地进行田径业余训练。在教学、体育活动和竞赛中发现体育“苗子”,及时调整训练队成员,健全业余训练的管理制度,分析研究队员的身心状况,制订合理的训练方法,科学的安排训练的负荷量,使队员的素质技术成绩都有理想的提升。

3.体校教练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学校学生情况,观察学校的业余训练,了解队员,指导训练,做到掌握一手材料,跟学生搞好关系,真正地为了学生去选材、去训练、去培养。

二、重要的环节――对业余训练队员的选材要求

1.热衷于体育运功,有积极主动参加业余体育锻炼的愿望,这是必备的内外在因素。

2.田径运动项目众多,教师要根据校情,确立具有校情特色的优势项目为主训项目,来选择体育“苗子”.

3.重视文化课成绩,运动员不是别人想象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体育运动是一项体力加脑力的综合活动。

4.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田径训练单调、枯燥乏味、艰苦、缺乏像球类一样的兴趣。

5.要有家庭的支持,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怀和支持。良好的家境可以为其发展起到坚强的.作用,并有可能造就一个优秀的运动员。

三、坚持科学合理训练,严格管理

要建立科学的发展思路、管理制度,体校跟学校的业余体育训练要有机结合。各级教练员都要根据实情,确立训练目标和任务,制订远期训练规划,做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科学合理的训练,保证每天训练要有收获,保证队员的健康与安全。

6.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篇六

对中学数学课程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思考

“生活化”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取各种渠道,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 者:徐骏  作者单位:浙江华维外国语学校,浙江,上虞,312300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2.4 关键词:中学数学   课程   内容   生活实践   结合  

7.中学三结合工作总结 篇七

●做到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强调基础性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的训练, 教学内容应该涉及有关信息技术学科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逐步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强调实用性教学

在开展基础性教学的同时,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当今社会普遍实用的知识, 如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便捷性与高效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以致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先导

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 联系实践, 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 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2.实践是理论的深化与验证

在中学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 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 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 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就是要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例如加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机房教学、现场指导教学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上机实习, 掌握操作技巧, 增强操作技能, 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做到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相结合

1.抽象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发展非常迅速, 各个方面的知识都在不断地更新, 教师所教的、学生所学的知识可能就已经过时了;那么教师就应该依据这门学科的特点, 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发现它们内部存在的共性, 从多个具体概念中抽象出固定不变的客观规律, 把这些不变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教授给学生, 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中总结并发现规律,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具体概念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各方面的知识错综复杂, 丰富多彩, 涉及许多具体的概念, 学生只有掌握这些具体概念才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清楚、准确地讲述每一个具体概念, 帮助学生搞懂每个概念的实际含义与引申含义, 并且能够正确地区别这些概念, 以及怎样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具体的、实际的问题。

●做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1.坚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己能够提出问题, 设计假设, 进行推断, 解决问题, 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 发展他们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 使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有关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让学生自己上机去实践、调试、运行, 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坚持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有许多形象、直观的实践内容, 而且这些内容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随着Windows图形化操作系统的诞生, 许多知识能够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而激发了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能够唤醒学生求知欲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 展开广阔的想象去探索新知。教师应该根据这门学科的特点, 进行直觉思维的示范, 提高学生对直觉的敏感性, 教给学生捕捉直觉的方法, 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8.中学语文群文读写结合运用策略 篇八

一、议题的确定

群文读写的议题不是按文章的主题来确定的,如爱国、友善、诚信等有关思想内容的话题不是群文读写的议题,而是按照构段谋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来确定可以供师生展开议论并仿写的话题,如反复结构的寓言形式,欲扬先抑的构思方法,红线串珠的组材特点等。议题可以是微观方面的片段练习,如景物描写的角度,人物描写的方法,记叙文中的议论,也可以是宏观方面的作文训练,如托物言志的方法,象征手法的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等。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具有如下特点:

1.议题的唯一性。群文读写议题的确定不能想当然,随意定。因为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可圈可点的地方肯定不少,不管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不管是结构特色,还是语言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一定很多。如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收获就不会很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议题一定要基于课文最突出的特点,选择课文与众不同的地方,独到的创新之处。抓住重点,不及其余,教师讲透,学生学会。一课一点,一点一练,一练一得,点点相加,练练相连,得得相聚,聚点成线,连线成面,积线成体。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选的议题从篇章看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衬托;从片段练习看,可以是景物描写的角度,也可以是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但是纵观全文,再根据课后练习编者的设计意图,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都不是本文的主要特色,况且后面还要学到对比、衬托特点十分明显的课文,那就等以后再学习也不迟。本文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一处是写景的,一处是写人的。因此可以把本课读写结合的议题确定为点面结合写场面。课文第二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其中“不必说……,也不必说……”是对面的描写,“单是……”是对点的描写。这样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泥墙根一带”的局部景观,让人感到百草园到处都有乐趣。课文21-23段写课读的场景也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先写“有念……,有念……,有念……, 有念……”,后写“只有他……”,以此来表现先生的自我陶醉之状,又隐含作者的调侃之意。

2.议题的系统性。确定议题要有整体意识,一要建构初中三年甚至初、高中六年的写作训练系列,根据教材制定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训练重点,确定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的议题。七年级可以侧重记叙文,八年级可以侧重说明文、应用文,九年级可以侧重议论文。二要囊括作文训练的方方面面。如表达方式的议题就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面的训练,仅景物描写就要训练描写景物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至于人物描写可训练的议题就更多了。再如红线串珠的议题就要搞成序列化,红线可以是时线、物线、事线、人线、景线、情线等。写作方法的议题,可以是点面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叙议结合,可以是联想想象、情景交融、烘托渲染、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可以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总分结构、详略结合,可以是以小见大、一线串珠、对比映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等。

3.议题的反复性。每一个议题不是训练一次就万事大吉了,不要指望能够一劳永逸。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渐进的、螺旋式的。因此要根据课文的表达特色重复确定相同的议题,反复照应,强化训练。如对比的议题在七年级学习臧克家《有的人》时初步学习,八年级学习刘白羽的《日出》时进一步训练,到九年级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强化训练。

4.议题的可操作性。我们确定的议题确实能够将读写结合落实到常规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视课文为宝藏,以课文为例子,提炼出能够让学生学习写作的议题,根据议题进行仿写或者创作,真正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如果一篇课文的表达特色再明显,但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时还达不到,还找不到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即使这种方法再“高大上”,我们也要勇于割舍,不学也罢。

二、群文的选择

阅读既能开阔学生视野,积累语言,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又能为学生提供表达形式、写作方法的范例。群文阅读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议题所涉及的写作知识,学习其写作方法,借鉴其写作技巧,真正能够熟练运用议题所提出来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群文就是运用这些方法技巧的“组合”,就是学习这些方法技巧的“板块”。因此要想把群文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根据议题选择好群文就显得尤为重要。群文读写是课内一篇带课外多篇的形式,根据提取的“公因式”即议题,选择“同类项”即同种写作方法的文章,也就是根据课内一篇确定的议题,选择课外三至五篇同类文章。学生在反复阅读同一种议题的文章中,加深对此类文章写作方法的认知、理解,进而学会运用。如根据《我的叔叔于勒》设置悬念的议题就可以选择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何为的《第二次考试》、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章组成群文。

群文的选择要慎重,选文要具有典范性。一般要选取名家的经典文本组成群文,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浸润在先进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享受精神大餐,吸收文学精华的同时,学习其绝妙艺术,借鉴其高超手段,从而掌握构段谋篇的策略,遣词造句的技巧,语言运用的规律,科学思维的方法。群文选择要尽可能立足于各个版本的教材,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学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辑苦心经营的名篇,是我们群文阅读的首选文本。比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一课的议题是欲扬先抑,那就可以选择北师大版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人教版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北师大版梁实秋《猫的故事》、苏教版杨朔的《荔枝蜜》(人教版也曾经选过)。有时为了学习的需要也可以对教材进行调整组合,优化教学资源。比如打乱单元教学的顺序进行调整,甚至还可以把下期的内容调到上期进行教学。另外,一些名著、名家的文集、著名杂志也是群文选择的重要渠道。

三、议题的讲练

教师一旦确定议题进行习作,那就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议题的有关知识,不仅要讲“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还要讲“怎么办”“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

比如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讲解和练习。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欲扬先抑。它是一种写作方法,也叫先抑后扬,指的是为了对某人、事、物、景进行肯定、歌颂、赞美,但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下笔,用曲解、嘲讽、挖苦的方式尽可能去贬低甚至否定,最后才显示出自己真实写作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第二步:结合主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分析讲解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这一写作方法的。文章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开始写她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愚昧落后,“不佩服”,“最讨厌”到买回《山海经》时新的敬意,再到最后的怀念。这样,文章有了四次转折,就会波澜起伏,波折动人。这种写法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前后还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学生自读群文《最后一片叶子》《荔枝蜜》《列夫托尔斯泰》《猫的故事》等四篇文章。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1.仔细阅读四篇文章,分别找出描写“抑”和“扬”的段落,并概括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

2.从群文阅读中明白欲扬先抑应该“抑”什么?应该“扬”什么?

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基本上理解哪些方面是能批评的,哪些方面是能赞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再次去感知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第四步:教师总结。1.在安排线索时,特别要注意“变化”的重要性,比如《猫的故事》的变化是“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2.在选择题材时,一般是选择几件使人讨厌、憎恶的事,再加上一两件令人改变态度的事。3.在详略的处理上,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的内容先写,相对要略,只起铺垫作用,目的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为“扬”蓄势。“扬”的内容在后,要详写,因为是文章的重点,也是表明写作意图、点明文章中心的地方。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前6件事都是略写而第7件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详写,因为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我”,产生了新的敬意并深切怀念。

第五步,实战演练。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是“特别的爱”。要求:1.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2.以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理解—讨厌—理解—敬重”;3.详略处理得当。

丁有宽先生说的好:“阅读和写作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表达。只有吸收得充分,表达才更加有力。”群文读写结合刚好契合了这种读写关系,可以形成以读悟写、以读促写、读写互动、读写共生的良性循环。

常福胜,教研员,现居河南襄城。

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说,人除了金钱的吸引和生理的满足外,还有第三个动力:驱动力3.0。

驱动力3.0,简单的表达就是影响学生去做某事的力量。它是一种深层的欲望,能够主导学生的生活,延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而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中出现的驱动型作文就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提高、乐于成长。

驱动力3.0包括自主、专精、目的三大要素。

所谓“自主”,就是我做什么我决定。2015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作文材料出现的新题任务驱动型作文自主意识比较浓郁。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在材料中增加任务型指令,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功能的作文。其旨在让考生在规定的场景中,用写作的方式,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个内容落实到日常训练,就是“我”怎么看待这个材料,“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我”提出什么样的方案,这让学生有真实言语可说,有真实态度流露,有个性足迹。主观上让学生觉得这是在展示自我,我拥有发表自己真实看法的机会与权力,不是被拔苗助长,不是被拔高到一个道德祭祀台说话,这是一种对考生的尊重,因为人人无法宿构,也才是深层次的公平。

例如,2016年成都“二诊”作文题目: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带导盲犬乘车,这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可以站在各个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思考、权衡、判断,关注公众健康、关注弱势群体、矛盾的主次关系等道德与哲学的问题便成了学生自然而然思考的立身处世素养问题。这跟金钱与生理都无关系,是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自主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样成长的驱动力是自主的。

所谓“专精”,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它是一种心理定向。学生认为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处理,是自己立身社会天天面对的问题,是彰显自己的本领;而自己对事情的认识可以越来越清楚,对问题的处理可以越来越妥帖,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自己是可以越来越成熟的,越来越像个“大人”的。他们就会学习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处理这个问题的,从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吸取,不断地进步,这是一种自发的驱动力。例如: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上海地铁上,一男子因随地吐痰遭到指责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秽语和指责他的乘客对骂,一黑衣壮汉忍不住,拨开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下来,一语不发,此时,有出来劝架的乘客指责“黑衣男”:“打人是不对的。”更多的人则认可黑衣男的做法。这段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后,引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其中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对这个材料的正确认识,首先要能正确认识这件事情,妥帖处理这件事情。

认识这件事情。男子地铁车厢内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遭一女士指责后,不但不认错改正反而用污言秽语辱骂,情势不可收拾,给我们的感觉是文明战胜不了邪恶,反而被激发转向为谩骂的不文明。黑衣壮汉踢去一脚,吐痰男顿时安静,看来这是有效的。这一脚,是不是暴力呢?是暴力肯定不能宣扬;这一脚,明显也不是“文明用语”,但却很有效,有效的方式都值得探讨。看来对“这一脚”的定性非常重要。翻查百度百科,所谓暴力,法律术语,指使用武力或人身攻击或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纷争。很明显,黑衣男的行为虽算是“武力”,但还上升不了法律层面,最多最多也只能算是轻微暴力,相当于我们日常术语“惩戒”“小小惩罚”。那么,“黑衣男”就站上了社会功德、道义的角度,理所当然,也就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这是大快人心的。

处理这件事情。对“黑衣男”,我们如侠士般赞赏。那么,对待“吐痰男”,随着地铁站点的到达,是否也自然消失在人群中不再随地吐痰或者选择性的吐痰?前者是我们期望的,后者是我们担心的,因为他像病菌一样具有了“耐药性”般的隐蔽性,更是顽固。怎么才能解决这样的根本问题呢?我们把“吐痰男”抛在道德的对立面是我们的目的,还是希望他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回到我们人群中来才是目的?怎么设置场景才能转化“吐痰男”,这会让学生思维大放异彩,也会让学生行为充满温情。

学生能够这样去认识事情,处理问题,不断积累,不断渴求,构成这个过程的也必然会伴随着毅力、坚强、勇敢、诚实、宽容、能吃苦、能受委屈、能吃亏等品质的锤炼,这不但会赢得高考,还会赢得人生啊。

所谓“目的”,就是超越自身的渴望。每个学生都有超越自身的渴望,十八九岁的年龄,都有渴望自己的观点独到新颖,渴望被尊重,渴望得到认可,并愿意不断努力。驱动性材料贴近社会生活,自主空间大,满足学生的目的,立意角度自然,当中的实际案例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施展思维、见地的机会,有的放矢,用事实说话,用事实锻炼,用事实提升,用实事超越。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场景,就是学生成长的阶梯,是学生所渴望的,是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阐释性话题作文,学生都有一套套路,抓出一个关键词,比如“诚信”,然后文章开篇用“诚信”通篇以类似这样的几个句子作为排比开头:甲讲诚信,乙讲诚信,丙讲诚信,我们要讲诚信。中间的结构分别用三个不相关的句子:“诚信是成功的保障”,“诚信是为人的准则”,“诚信是进步的灯塔”。这也无关乎学生“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话题作文本身的空乏,让学生平时无所适从,无法积累,无从入手。即便是写得好点的,也是背了几十上百篇范文的结果,或者把“诚信”抠出来,换为“勤奋”“坚强”“激情”之类。这也不能怪学生宿构,能够宿构的应考,就是换了命题者作为考生恐怕也不能超脱。再有写得好的,如去年重庆的满分作文《普适的善良》的写作思路也是驱动型作文的思路,但能像这样“另类”的去磨砺自己的又有几人呢?高考试题虽只是一种选拔标准,但这种标准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还应面向思维提升。这样才能成就一个人的真实成长,才是切实地为国家教育解决问题。

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3.0不是激励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是诱惑学生“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功利性的动力,而是朴实地引导一个个学生面对具体的事情、场景去面对去处理,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的驱动力,是自主、专精、目的的自我培养。驱动型作文虽然只是用作文的方式表达学生的思想与见地,但实实在在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2016年高考语文各地作文几乎全是材料作文,让任务驱动型作文在高考历史上昙花一现。即便如此,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教会学生认识事件、处理事件的能力,这对学生的成长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可以让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语文教学与考试中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记忆传授人读后感下一篇:学生学习卫生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