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2024-10-28

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共8篇)

1.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一

课题:日月潭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生字,掌握生词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练习默读课文。

3.能听写课后作业中的词语。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练习默读课文,体会文中在描述中表达出的热爱日月潭,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背诵全文。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借助汉语拼音读字音,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及它名字的由来。

二、学习课文

1.范读课文,划分段落。

2.指名读第一段

问:日月潭在什么地方?

理解词语:

树木茂盛:树木长得又多又壮。

群山环绕:本课说日月潭周围都是山,潭水在群山怀抱之中。

名胜古迹:有优美风景或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古迹,多指古代流传下来的建筑物。

3.默读第二段。

问: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提出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4.齐读第三段。

问:本段写什么时候的景色?(清晨)

晨星:清晨还未隐去的星星。

隐隐约约:本课指看起来不很清楚。

倒映:指天上的星星和岸上的灯光映在湖中。

5.问:这段写了日月潭的哪些时候的景色?

(太阳高照和蒙蒙细雨中)

清晰:非常清楚。和隐隐约约相对。

展现:完全显现出来,让人看。

轻纱:轻飘飘的纱。本课比喻雨中日月潭的景象。

读本段第二句:

问:拿什么比喻什么?

(1)拿轻沙比喻日月潭在雨中的景象。

(2)拿仙境比喻日月潭的周围的景物。

指导。

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6.由于风景优美,许多中外游客都来游览。

7.练习分段背诵。

三、课堂检测:背诵课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节

一、复习巩固

学会本课的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熟练读课文。

二、读课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

(读清生字读音,看准字形)

2.复习旧字。

雀急勺健沙

3.学习新字。

省隐约建纱

左中右结构:附半包围结构:迹左右结构:称

称独体字:升

上下结构:秀筑照

4.重点指导。

隐:注意右边“彐”横都不出头。

建:注意“廴”的捺要出头。秀:上部最后一笔为捺。

5.扩词

省:台湾省省区省市

附:附近附加附和

迹:古迹迹象水迹

称:对称称职

升:升起公升升旗

隐:隐约隐藏隐蔽

约:相约约束和约约定

照:照相照片照顾

建:建筑建设建国

筑:筑坝泥筑

纱:薄纱纱巾细纱

秀:秀丽优秀秀美

6.指名读词。

三、课堂检测:默写生字。

四、作业:诵读课文

第三节

一、通过课后的练习,巩固本课的所学知识。

二、复习巩固

1.读P47/2读读写写,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2.听写这些词语。3.读句子。

4.抄在练习册上。5.指导背诵。

(1)分段背诵。齐背分句背自己背分组背齐背指名背

(2)连段分别背诵。

三、课堂检测:检查背诵

四、作业: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

课题:葡萄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

2.理解并能听写课文中描写葡萄的句子。

3.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5.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活。背诵第2自然段。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课文录音、梯田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出示课题,读题。提出预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葡萄沟在什么地方?那里产哪些水果?

(2)自学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3)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与学习。

(1)葡萄沟在什么地方?

①读准三个带点的生字:新疆吐鲁番

②出示“吐鲁番”、“葡萄沟”、“新疆”3个词,请同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③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指出吐鲁番的位置。

(2)吐鲁番的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吗?为什么?

①仔细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收获。

②交流讨论。

要点:

a.葡萄沟不但出产,而且盛产。

b.课文是按时间的顺序介绍葡萄沟盛产的水果的。

c.联系上下文理解:盛产。

d.有一个顿号。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3.正确地朗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读准生字,给正确的读音打“√”。

凉棚(pénɡ pónɡ)好客(hǎo hào)荫房(yīn yìn)

(3)读通长句子,注意下面3句话。

①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扛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②夏季,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③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荫房里制成葡萄于。

4.课堂检测:正确地朗读课文。

5.作业:熟读课文。

第2课时

1.提出学习目标

(1)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葡萄沟》一课。(板书:葡萄沟)

(2)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葡萄沟是怎样的地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板书:好地方)

(3)提出课时学习目标

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2)指名回答思考题。(板书:盛产水果)

“盛产”是什么意思?出产水果很多,可说盛产--出产的大米很多呢?杭州盛产什么?

(3)葡萄沟盛产哪些水果呢?老师引读第二句。(老师读表示月份的词)

说说老师读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这句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小结: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好地方?

过渡:葡萄沟不但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而且也是个景美人美的地方。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这一自然段,编好句序。

(2)再次默读,想一想,这一段中的句子基本上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用“--”划一划这些词。

交流、讨论思考题,提醒学生注意“这时候”也是表示时间的词语。

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看,这段话是从第几句开始,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3)学习第二句

①指读,其他同学思考:这句话写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夏季枝叶茂密

②你从哪些词与看出枝叶长得很茂密?枝叶怎么会像凉棚?

③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当你来到葡萄沟,来到这茂密的枝叶搭起的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你会有什么感觉?(凉快、惬意)

带着舒畅的心情读句子。读时,重音读哪一个词?(凉棚)

自由准备后,再指读。

(4)学习第三句

①自由轻声读句子,想一想,这句话主要讲: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

(根据回答板书:秋季葡萄)

②哪些词写出了葡萄的美丽?

③着重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

(板书:五光十色一大串一大串)

a.“五光十色”描写葡萄的什么美丽?课文中提到了哪些颜色?形容颜色多的词还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b.在文中,把“五光十色”换成“五颜六色”,行吗?为什么?

(“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同时,也说明葡萄成熟了,获得丰收)

④指导朗读。

秋季,当我们再次来到葡萄沟,看到五光十色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我们真想说--就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和对葡萄沟的赞叹。

范读--自由读--指读--齐读

⑤小结:不管是夏季,还是秋季,葡萄沟的景色总是那么美丽。

(板书:景色美丽)

(5)学习第六句。

①男生齐读句子。

②说说句子讲谁怎么样。

③你从哪些词感到老乡的热情好客?

理解“谁会”和“说个够”的意思。

④女生齐读句。注意突出反映老乡热情好客的词语。

(6)小结:学了这一段,大家了解到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好地方?

(7)包含着赞美之情齐读第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引读课文。

(2)说说这一段写什么?(板书:葡萄干有名)

(3)用“--”划出写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的特点的词。说说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为什么有名。

分析“颗粒大、味道甜、颜色鲜”的三个词的结构。然后说说这样的词;水果多、景色美、名气大„„

(5)小结: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非常有名,葡萄沟的确是个好地方。

5.总结

(1)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2)谈谈你还了解葡萄沟的哪些情况。

(3)师小结:是啊,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机会到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一尝盛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

(4)配乐齐声朗读全文。

6.课堂检测:默写词语。

7.作业: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盛产水果

夏季

枝叶

景色美丽

秋季

葡萄

老乡热情好客

葡萄干 有名

茂密

一大串一大串 五光十色颗粒大 味道甜 颜色鲜好地方

课题: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随学生回答“傣族”教师板书。

2、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有一个盛大节日,这一天,傣族人民互相泼水,互相祝福。这就是“泼水节”。(板书)

3、在“泼水节”前面板书“难忘的”,齐读课题。说说读了课题有什么想法?

二、自主学习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课件出示生字,小老师领读。

⑵.识字小游戏

游戏一:找朋友学生在“我会认”里把偏旁相同的生字用相同的颜色涂一涂。(凤、凰)(咖、啡)(襟、褂)

游戏二:认读生字卡片后,教师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念字音,有该字卡片的学生站起来领读,其余学生跟读。

⑶.认读词语(课件出示).泼水节因为敬爱周恩来总理花炮对襟白褂敲鼓

银碗祝福健康长寿幸福令人盛满

⑷.认读长句。

①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⑸.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⑴.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⑵.播放傣族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

⑶.带着喜悦读一读这一段话。

2、指名读第二、三自然段。

⑴.看看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⑶.交流、感悟。

①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②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③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⑷、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表演读。

四、写字指导。

书写生字“龙、恩、寿、柏、泼、特”

五、课堂检测: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三自然段。

二、体会感悟。

1、设疑: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2、小组合作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学生先说哪句就感悟哪一句。

句子1: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⑴.说说表示颜色的词。

⑵.“笑容满面”说明什么?

⑶.这时的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句子2: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说明了什么?

句子3: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⑴、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一说。

⑵、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⑶、练习句式“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⑷、交际互动。教师演总理,学生当人们,互相祝福,互动。

⑸、课件演示泼水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学习第6—8自然段。

⑴、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挑战读——齐读

三、升华

1、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2、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再一次深情地读一读课题吧!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脚、凤、凰”

五、课堂检测:默写词语。

六、作业:找找周总理的图片和故事。板书设计:

祝福

周总理

傣族人民

幸福

令人难忘

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夜景的美,激发学生的热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感受北京夜晚的美,朗读长句子,理解词义。课前准备:课件、挂图、生字卡、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件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感受一下北京夜晚的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

1.你们的词语读得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夜幕下的北京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四:课堂检测:指导朗读。

五、作业: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朗读课文。

2.齐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①出示挂图,展示东西长安街夜景。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③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④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画面,读相应的自然段。

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③学生分四人小组自学讨论。

④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⑤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出示王府井、西单等商业街的画面。

②方法同上,重点说说,你在街道上看到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出示故宫夜景图,让学生感受故宫的美。

②理解“年轻”让学生了解故宫。

③齐读。

5.齐读第五自然段。

①理解“辉煌”。

②想一想这一段与哪一自然段相呼应?

三、课堂检测:评出“最佳朗读奖”。

四、作业:练习课文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看图说一说,北京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它历史悠久,景色美丽迷人,请你把收集的北京夜景的图片,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

三、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词语。

2.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3.比一比,组成词语。

问()句()府()些()奇()

闪()勾()咐()紫()夺()

四、课堂检测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流不()()光()色()()闪闪

()幕降()()灯()照()彩()目

五、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长安街

灯的海洋 环形路

王府井

辉煌

光的世界 西单亮丽

故宫

(总)(分)(总)

课题:夸家乡(口语交际)教学要求:

1、能用不同的形式介绍家乡的特产,把话说完整,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别人。

2、正确使用普通话,态度自然大方,乐于与人交谈。养成在交谈中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学习恰当评价别人的话。

3、与人交流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语气和蔼,态度诚恳。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式介绍家乡的特产 教学难点:把家乡的特产说具体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东莞其中一种特产去搜集信息,进行整理,并鼓励他们把特产带到课堂上让大家进行品尝。对于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和要介绍的特产,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一个游客的打扮进入教室,说:今天见到这么多活泼可爱的同学们,心里真高兴,向大家问声好。

几天前,我来到东莞这个美丽的地方,游览了虎门炮台,黄旗山等地,东莞真不愧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可唯一感到遗憾的是我就要回家乡了,本想把东莞好吃的东西带回去给爸爸、妈妈尝一尝,可找来找去,什么也没找到。东莞是不是没有好吃的东西呀?

二、出示课题

三、介绍特产

1、说特产:每人一句话介绍家乡的特产

你们说了这么多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样?怎么吃?什么味道?我还是不知道呢?(生端出特产请我品尝)看起来都挺好吃的,那我先尝谁的呢?这样吧,同学们不是在下面分组收集了许多有关这些特产的资料吗?那咱们就以小组的形式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一下,看哪个小组能说得让我垂涎欲滴,那我就先尝哪个小组的。

2、展示资料夸家乡

①分组交流,整理收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这是学生第一次的创造)

②分组相互介绍(一人发言后,其他同学可自由补充)

教师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学生能从各个方面把好吃的东西说具体,如:名称、样子、颜色、味道等,其他小组同学可以给予恰当的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③待几个小组介绍后,再播放投影资料,引导学生改用其他形式再次向大家介绍(这是学生第二次创造)

2、尝特产

听了你们的介绍,我觉得每一样都非常好吃,都想尝一尝了,行吗?(教师尝后,谈出自己的看法)

3、夸特产

原来东莞有这么特产呀!如果每个组都能说出几句响亮的广告词,让大家一听就能记住,一听就想去吃,那东莞这些好吃的东西一定会冲出东莞,走向全国,甚至会誉满全球!怎么样,想试试吗?开始吧。

①学生练说广告词(这是学生的第三次创造)

②在小组内交流,补充

4、动笔写作夸家乡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听到、看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给自己的画或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表达。

(2)把写好的话读一读,和你的伙伴交流分享。

五、拓展活动

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们给我介绍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我也想把我家乡好吃的东西介绍给你们好吗?(看影片,听介绍)

六、结束语

我提议,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用各种方法去收集家乡的特产,更全面的去了解家乡。板书设计:

夸家乡

家乡的美食:麦饼、米筛爬

家乡的水果:桃行李

家乡的风景:仙华山、丽水源、江南第一家

家乡的特产:豆腐皮、水晶

课题: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特点。

2、通过“日积月累”中“读读认认”的教学,使学生认识9个字。

3、对学生进行字词的综合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

4、通过“日积月累”中“我会读”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朗读能力,增加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热爱我国优秀古诗词。

5、通过“口语交际”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结合口语交际活动,练习写话,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6、通过“展示台”,引导学生展示自己课内外学习所得,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

7、通过阅读“宽带网”,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和了解与本组专题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口语交际中的表演道具。

3、中国地图,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有关资料。

4、白纸、水彩笔。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2、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集邮”要用“集邮册”。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3、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 ____

火车 ____

洗衣 ____

服装 ____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4)去掉两个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规律后,再两字连词语,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贱、善恶、强弱、胜败、内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对词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

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

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

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市场

绚丽多彩的日月潭

繁华的森林

川流不息的舞台

茂密的灯光

风光秀丽的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是哪里呀?对济源,这个生我们养我们的城市,那你们对她了解吗?当我从一个小村庄走入城区,我感受到了我们家乡的各个角落都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是那么的古老美丽,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夸夸我们的家乡吧!

二、口语交际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如,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的地方?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组成一段夸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

一、展示台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长。示例:

国家—家庭—庭院—院长—长大—大人„„

祖国

国民—民主—主人—人生—生活—活动„„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开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学习成果。

二、宽带网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创设情境,导入: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二

1. 自主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 背诵《欢庆》全文及《北京》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在游戏中积累重点词句, 运用生活经验, 趣味练习动宾词组搭配。

3. 运用积累的词语写1~2句通顺、连贯的话, 尝试表达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聚焦北京

1. 讨论:你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哪里?能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吗?

2. (在中国地图上找首都) 北京对于中国来说, 就像心脏对于人来说那么重要。不仅如此, 它还是个风景优美的城市呢!今天, 让我们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 再次去这座美丽的城市游览、参观, 好吗?

二、回顾课文, 自主积累

1. 导语回顾。

(1) 我们的祖国妈妈叫什么?她还有其他名称吗?

(2)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回顾《识字三》, 关注“耸”“朝”“兴”“与”的读音)

2. 课题抢答:看课文图片回顾课题。

3. 句子竞赛:跟着图片, 回忆本单元课文中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比比谁的记性好。 (随机展示课前自主复习单中抄写频率高的句子)

4. 自主练习。

(1) 自主选择星级, 课堂练习。

田野献上 ( ) 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 ( ) , 蓝天飞着 ( ) 的鸽子, 大海奏起 ( ) 的乐曲。

请你用下面的四字词语完成填空。 (填序号)

1绿树成阴2鲜花盛开3风景优美4来来往往5高楼大厦6名胜古迹

北京真是个 ( ) 的城市, 这里 ( ) 、 ( ) , 立交桥上车辆 ( ) 、川流不息, 还新建了许多 ( ) 。 ( ) 更是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2) 练习单反馈:谁的字写得最端正、清楚?你最喜欢北京的什么?

5.易错词复习:北京人的普通话可标准了, 他们想考考我们这些小游客, 谁愿意挑战一下?

你发现带点字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搭配游戏, 初识动宾

1. 看图回顾《看雪》片段:看, 北京的孩子们在雪地里干什么?

2. 再次练习课后习题。

3. 讨论: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4. 玩搭配游戏 (师生) 。

(1) 师生示范: ( ) 桌子。

师:我是名词——桌子, 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抬”, 抬桌子。 (搬、擦、移、整理、推、拉、拍……)

(2) 指导下的生生示范: ( ) 衣服。

生:我是名词——衣服, 谁来找个动词和我做朋友?

生“:做”, 做衣服。 (洗、裁、买、卖、收、晒、晾、烫、折、叠、脱、搓、拿……)

5. 练搭配 (生生) 。

(1) 选择提供的名词——“水、书、电话”, 同桌合作玩一玩。

(2) 小组合作玩一玩:为名词找伙伴。

6. 反馈:如果经常把复习变成游戏, 是不是很好玩呢?

四、语言运用, 主动评价

1. 回应《北京》主题:游完北京, 你有什么特别想介绍给别人的或有什么感想吗?

2. 选择星级, 尝试运用。

例句:北京的立交桥真漂亮啊!我多么想把它拍下来。

北京真 ______ 啊!我多么想 ____________。

天安门广场真 _______ 啊!我 ____________。

请选用括号里的词, 用1~2句话夸夸北京。 (美丽、城市、绿树成阴、鲜花盛开、洁白、到处、宽阔、又宽又长、来来往往)

温馨提醒: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 分享:谁写得好又读得好?

4. 转换角色, 尝试讲解。

(1) 明确任务:试着运用两个星级的题目, 像讲解员一样介绍自己了解的北京。

(2) 同桌扮演角色, 尝试练习。

(3) 展示并反馈:你更喜欢谁的介绍, 为什么?

5. 互评课堂表现。

(1) 你想夸夸身边的小游客吗?你想怎么夸?

提供句子范例:

________ 真 ________ !

________ 多好啊!

________ 非常 ________。

(2) 指导:如果你是被夸到的小游客, 该怎么做?

(3) 互相夸一夸。

6. 建议作业:利用作业单向家人或朋友介绍北京, 请他们打上星级或写写评语。

【教学反思】

按单元复习是复习中的常见形式。对于低段学生而言, 复习课的有趣和有效都很重要。本课例试图体现两者结合的一些做法。

1. 介入游戏“。学中玩, 玩中学”是低段学生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 枯燥的复习课只会导致低效而无趣。课始, 教师在创设“游玩北京”的情境之下, 适当展开“课题抢答”“句子竞赛”“普通话考试”“动词 + 名词, 一起玩搭配”“同伴互夸”等游戏活动, 使学生能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语文学习。

2. 重整教材。复习课比之新授课, 更注重提高与运用。本课以《北京》为核心, 辐射欢度国庆、申奥成功、北京的冬天等内容;以语言积累和运用为核心, 将课后练习与“读读说说”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聚焦, 突出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重难点。

3. 基于起点。课前自主复习单及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运用, 在保证书面练习时间之外, 也为教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了确凿的依据。学有余力的学生, 能更多地参与课堂上的同伴互助, 也能在“小讲解员”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学有困难的学生, 则能在星级作业的选择中, 扎实基础、有所提升。

附:课前自主复习单

一、我爱读 (背) 《:欢庆》全文。 ( ) 《北京》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

我很熟练 ( ) 比较熟练 ( ) 不够熟练 ( )

二、我会读。 (略)

我读给 ( ) 听了, 他 (她) 把我读得不够熟练的词圈了出来。我又读了 ( ) 遍。

三、我会写。

这个单元中, 我最容易写错的字是 ( ) 。

四、我会选 (抄抄我最喜欢的2~3个句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还提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 但体材不同。它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忧思。

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认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而且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因此,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应该是一致的。

吴刚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正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才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悲剧。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说明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最后大声疾呼,要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位梦华的《旅鼠之谜》是一篇“运用记叙的框架,借助对话来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小品,主要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第一是繁殖能力强;第二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千方百计吸引天敌的注意,主动通过天敌控制种群数量;第三是死亡大迁移。文章卒章显志,警示人类不应该“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

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它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一群大雁的迁徙和日常生活都是富有诗意的,雁群像人一样组成一个家庭,富有亲情。它们的鸣叫似乎表明它们也具有社会性。面对大雁的联合观念,人类有时自愧不如。作者通过观察和描写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世界因为它们的存在才有了勃勃的生机和情趣,我们应与它们和谐共处,这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最恰当的定位。

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则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却不料,到头来出现了报应的迹象,最初扔进的一块小石子飞了下来。小说警示世人,如果不从根本上搞好环境保护,最终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科海泛舟”,它提供了“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学”“思考自然的启示”“展示身边的科技发明”“科学技术两面观”这样四项活动,将写作、口语交际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内容与文学形式相结合的特点,又要了解各种体裁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精读,注意理解关键语句、把握文意、概括要点,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及运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2.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学习以及多角度理解和开展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懂得人类只有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爱护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发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注意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如果你浑身上下没有一颗痣,那你不是万里挑一也是千里挑一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痣。据统计,人体上的痣多者可达50颗,平均为15~20颗。多数人都知道,痣是人体皮肤上的良性肿瘤,它的存在一般不会使携带者罹患癌症。那么,为什么痣里面的肿瘤细胞长期存活着,却不会发生癌变呢?它们是生性善良,还是因为被关在黑色“小包包”里而无法肆意妄为呢?

美国生命科学家最新研究证实,人体上包括黑痣在内的各种颜色的痣,大多数都包含有能够引起致命皮肤癌的突变基因,痣是一个个很有杀伤力的“恐怖分子”基地;这些坏家伙之所以未能施展它们的魔法,是因为人体里有一种特殊的抗癌机制,能够及时而有效地制止这些致癌基因向周边渗透和蔓延。他们发现,人体细胞内部有负责将氨基酸折叠成蛋白质的内质网,它能够细致地辨认出痣里头的致癌基因;当内质网发现这些“恐怖分子”后,便会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停止该基因的蛋白质折叠,这就等于把这些恶毒的基因砍断了手脚,使得它们继续扩张的梦想化为泡影。不过,人体里的这张内质网还很有人情味儿——给这些“恐怖分子”留了条小命,把它们终身囚禁在“小包包”里,让它们混吃等死。

不过,生命科学家的兴趣并没有全部聚集在对痣的探秘上面,让他们更感兴趣的是那个人体内质网所隐藏的深层秘密。如果将来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到那时,我们还真的要好好感谢这些痣里面的“恐怖分子”,感谢它们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有删改)

【赏析】

俗话说:“十人九痣。”而面对人体表面的多色痣,科学家们却大胆设想,如果有一种药物,能像人体内质网一样把任何癌细胞都封锁并囚禁起来,让它们无法扩散,伤害生命,那该多好。这是痣给人类带来的智慧启迪。由此可见,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但愿科学家们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早出成果,降服癌魔。

二、《敬畏自然》导读

学习本文首先应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体材特点,侧重议论的表达方式以及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揣摩本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一)文题理解

《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散文》1998年第9期,有改动)。“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自然”,合起来的意思是: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惩罚。

(二)作家作品

严春友,1959年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1979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哲学和宇宙全息统一论的研究。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散文。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与王存臻合著)等。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zhǐ)尺 (kūn)鹏

(jí)蓬(hāo)

相形见(chù)混(xiáo)

(jǐng)深(suì)

(yáo) (shuò)大无比

2.词语注释

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咫(zhǐ)尺: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味道鲜美的食品。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通过对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进行比较,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通过层层论述,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错误认识,提出了“敬畏自然”的观点。敬畏须落脚于爱护,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应该时时想到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结构层次: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观点,人类宣称要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7段):比较人与自然,重点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得出人类的智慧远不及大自然智慧的结论。

第三部分(第8段至第10段):进一步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

第四部分(第11段):得出结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写作特色

1.逐层深入,卒章显志是全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

这篇议论性的散文,开篇就否定了人类的错误认识——“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不自量力的妄想。接着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这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指出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又进了一层。在逐层深入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卒章显志,颇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理服人,启人深思是全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本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阐释道理,论述观点。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硬塞给人类要“敬畏自然”这个观点,而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先是论述“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接着又论述“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最后才号召人类要敬畏自然,中间不断启发人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己掘的陷阱呢?”……使得全文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既以理服人,启人深思,又以情动人,催人猛省。

3.修辞生姿,形象生动是全文最精美的语言风格。

全文重在说理,但并没有板着面孔说教,而是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如“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一个“笑”字,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笑”出了人类不自量力的狂妄实质;再如,“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呢?”熔比喻、反问于一炉,语气强烈,表现了作者喷涌的激情,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排比、反复也大显神通,如“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何等炽热浓烈,表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人文关怀。这些修辞手法犹如一朵朵秀立于文中的小花,把文章点染得活泼生动,使文章散发出亲切动人的气息。

三、阅读精品屋

①世界上什么动物最耐渴?人们马上会想到骆驼。的确,骆驼极其耐渴。在炎热干燥的沙漠中,人如果24小时不喝水将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但是骆驼长达一周不喝一滴水也能生存下来。骆驼有这样的本事,主要是因为它能够在体内大量地储存水分,一次能够饮用相当于其体重30%的水,然后再慢慢地消耗掉。

②但是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地区半沙漠地带的弯角大羚羊相比,骆驼的这点本事就算不上什么了。弯角大羚羊(以下简称大羚羊)可以长达10个月不喝一滴水。在炽热的沙漠中,一头大型哺乳动物怎么能够如此长时间不喝水也活得好好的?

③作为恒温动物,哺乳动物一般必须使体温保持在大约38摄氏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在撒哈拉地区,白天的气温通常高于38摄氏度,最热的时候超过50摄氏度。在如此炎热的环境中,哺乳动物主要通过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出汗或喘气)来散热。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方法,每克水蒸发时能带走2.4千焦的热量。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的话,身体就会很快地脱水。

④为了保持身体水分,大羚羊既不出汗也不喘气,而是用一种奇特的方式来应付炎热的气温:把体热储存起来。这就意味着它的体温会不断地上升。大羚羊能够忍受高达46摄氏度的体温,超过了这个温度才会通过出汗把体温降下来。骆驼也有类似的防止出汗的机制,但是它只能忍受41摄氏度的体温。

⑤维持如此高的体温除了能避免出汗,还有个好处:因为体温与气温接近,所以空气传给身体的热量就少了。但是,大羚羊处于如此“高烧”状态,为什么无碍于正常生理功能呢?许多细节还不清楚,不过我们大体知道它是如何防止头脑发热的。来自大羚羊心脏的血液由颈动脉送往大脑时,经过头部一个叫海绵窦的地方,在那里颈动脉变成了数百条细细的小动脉。在海绵窦里还有许多流向心脏的小静脉,它们来自鼻腔,其中的静脉血在流经鼻腔时,被空气冷却了,它的温度要比动脉血低。这样,小动脉血的热量就会传递给静脉血,从而使进入大脑的血液得到了冷却,温度能降低3摄氏度,从而防止对温度最敏感的大脑受到伤害。

⑥大羚羊还有一种独特的获得水分的方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例如碳水化合物,在新陈代谢时能产生水。因此,实际上所有的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地获得水分。不过,这个代谢过程需要氧气参与,而每次呼吸都会带走体内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呼吸时损失的水分多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是得不偿失的。大羚羊却有办法改变这个产出比。这个方法其实很简单。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深呼吸能吸入更多的氧气,通过新陈代谢制造更多的水分,而夜晚空气湿度比较高,通过呼吸散失的水分就比较少。这么一来,大羚羊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累积更多的水分。

⑦这种适应性竟如此成功,使弯角大羚羊曾经是撒哈拉地区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一度多达数十万只。

(选自《中国少年文摘报》,有删改)

【阅读思考】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文中所说明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自然段中的“高烧”为什么要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型哺乳动物耐渴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弯角大羚羊是用哪几种方法保持体内热量不向外散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都品尝或体味过疲劳的滋味,也都知道休息是消除疲劳的最佳方法。那么,我们能永不疲劳吗?

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疲劳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这就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释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废物”。当然,人体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机能,又在不断地把这些物质转化或输出体外。当人们劳动的时间过长或劳动强度过大时,所产生的代谢物质数量就会大大超过人的体能转化、输出的数量,以至在体内形成积累。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的数值时,机体就会产生疲劳的感觉,而且疲劳的程度与代谢物质积累的数量成正比。机体休息时,体内蓄积的代谢物质则被逐渐转化并输送出去,当代谢物质的蓄积量降至数值以下时,疲劳也就消失了。

人体生理学家发现人的心脏工作量大得惊人,以它每分钟平均收缩70次计算,一天便达10万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够装满一节油罐。然而心脏却永不疲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心脏在每次收缩做功之后,便立即处于“完全不应期”,挂出了“现在我休息,请勿打扰”的“牌子”。从心电图上可以看出,心脏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也就是说在一天中,心脏只工作9小时,而休息的时间长达15小时,而且它是在疲劳之前先得到休息。这就是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所在。

当人们知道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之后,还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美国贝德汉钢铁公司的科学管理工程师佛德瑞克·泰勒博士发现,一个身强力壮的工人,如果让他一天连续搬生铁8小时,到下班时他已经筋疲力尽,搬运的生铁量为12.5吨。后来,佛德瑞克·泰勒博士让这位工人在每一小时里干活26分钟,休息34分钟。结果他在8小时里搬运的生铁达47吨,而且毫无疲劳感。实验证实了这样的观点:在疲劳之前休息,能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体力,就永远不会疲劳。

那么,如何做到在疲劳前休息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打字员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远眺窗外;野外劳动者可以在作业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伏案工作者可尽量利用工间休息做做操;一般上班族可有计划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量,提前几分钟到岗,做好准备工作……美国的企业管理学家亨利·福特曾经说过:“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句话说出了工作和休息的辩证真谛。

(选自《读者》)

【阅读思考】

1.细读全文,根据文本填空。

(1)疲劳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2)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使自己永远不会疲劳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说明“心脏永不疲劳的奥秘”,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使用设问句,这样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说说你对“能坐下的时候我决不站着,能躺下的时候我决不坐着”这一辩证关系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怎样才能永不疲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最耐渴的动物》

1.(1)骆驼耐渴的原因;(2)世界上最耐渴的弯角大羚羊耐渴的原因;(3)弯角大羚羊储存身体热量的方法。

2.因为这儿不是常用的“高烧”的意思,而是特殊含义,故用引号。

3.(1)用让体内的水分蒸发的方式来散热;(2)保持身体水分。

4.(1)把体热储存起来;(2)在晚上,大羚羊一边让白天储存的体热散发出去,一边开始非常缓慢地作深呼吸,这样就能通过一晚上的深呼吸让体内积累更多的水分。

《人体疲劳的奥秘》

1.(1)新陈代谢(2)工作与休息的时间约为3:5(3)在疲劳之前休息

2.列数字、举例子。运用数字说明,目的在于使读者对工作与休息之间的关系有精确的了解。通过举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让人信服。

3.通过设问,便于文章展开,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4.合理安排好时间,正确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不打疲劳战,抓住有利时机尽量多休息。

4.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篇四

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文质优美,是锻炼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文章。教学中,抓住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自由读,读出感受,读出问题,是最适合本组课文教学的方法,由读通读顺——理解感悟——有感情地读——背诵积累——观察说话,仿写运用。

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都团结在祖国的大家庭里。通过教学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学习课文时,学生多形式多层次地读,在读中感受祖国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关于积累好词佳句,不仅仅靠引导,还需要一个详细的鼓励与奖励措施。我在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的时候,先是布置预习工作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五句话来抄写一次,生字词则随文划出,方便记忆。再则是在课堂学习中,全班性地划句子,读句子,尽量做到优生当堂背诵,后进生能熟练朗读。做好这两项事情之后,再联系课堂作业以及拓展训练,比如小练笔,随堂小笔记等方式,使学生得以巩固识记。

5.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4夕阳真美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夕阳西下时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教学准备:生字卡、投影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有关夕阳的影像资料。

2.一曲动听的音乐,将我们带入了美丽的傍晚。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

欣赏了夕阳,谁能给我们说说你印象最深,觉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阳是什么样的?

3.学生谈见闻和感受。

4.进入新课,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挑选你认为写得最美的段读给大家听。)

5.逐个评价

6.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7.交流。

8.同桌互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默读第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理解“日落”与“傍晚”的关系。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日落的时候,他们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学习生字

.出示:傍芒蓝伏余

2.指名认读

3.生自学,交流识字方法。

4.口头组词。

5.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6.反馈写字情况。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夕阳真美(指:读题)

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师叙述:(点出)原来是傍晚时候,爷爷奶奶和我去看夕阳,看到了

天地间一幅壮丽而又神奇的景色。

二、新授

.示课文:谁来给大家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生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点)——夕阳真美,让我们一起来赞美

夕阳吧!

2.看,夕阳西下,它挥着小手向我们告别呢!它是怎样向我们告别的呢?

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读一读,找找夕阳是怎样向我们告别的?谁来说说,夕阳是怎样向我们告别的?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西斜图下沉图落山图

小朋友仔细看看,有没有发现图上少了什么?(太阳)谁来把太阳画上?—

—指名一优秀学生上黑板画。(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3.师述:是呀,太阳正在逐渐往下落,你们知道吗?不仅太阳的位置发生

了变化,它的脸也在变呢!请小朋友读读书,找找太阳的脸是怎么变的?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太阳已经西斜,收起了„„„„光芒。

太阳慢慢地„„„„„„„„涨红了。

太阳的脸变的„„„„„„„的背后。

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谁来说说,太阳的脸是怎么变的?(越来越红)是呀,太阳的脸变得越来越红了,老师这有三支红色的蜡笔,颜色的深浅不一样,想想应该分别用哪支红笔画?——指名生画——其他的小朋友也有任务,请小朋友读读这上面三句话,想想他们画得对不对?

指图:看,太阳的脸是越来越红了,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优生读

4.老师听出来了,太阳正在慢慢地西斜、下沉、落山。它向我们展示了三

幅美景图。

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幅图?为什么?是呀,这三幅图各有千秋,让我们一幅

一幅来欣赏吧!

5.出示第一小节——师引读,喜欢西斜这幅图的小朋友,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一起画一画这连绵起伏的西

山吧,瞧,它们有的高,有的低,一座连着一座,这就是——连绵起伏——齐读

——指名读

引读: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辉,显得——十分壮丽——指读——齐

这么壮丽,听得我脸都发红了,谁能把连绵起伏的西山这句话连起来读给大

家听?——指读——评议——边读边想象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再读

师叙述:天空一片深蓝,西山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段话连起来读读?

——指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深蓝的天空,走进这连绵起伏的西山去吧!——齐读

6.师范读第二小节,继续导下。

这段中你最喜欢哪里?——云的颜色,说说有哪几种颜色?——只有这几种

颜色吗?——这么多的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呀?他们都躲到哪儿去了?(„„)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把这么多的颜色都说进去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彩斑斓、„„)

这么多的颜色真丰富呀!挤在一起多壮观呀!谁来读?——评议:仿佛有许

多颜色,仿佛看到了„„)谁向他挑战?还有谁想读?觉得读得怎么样?(紫色

拖得很长,好象看到了许许多多的颜色躲在背后)老师也想来读读了。——师读

——生评——找学生跟老师比(各有所长,相互学习)

云的颜色五彩缤纷,谁想上来染一染?——指名生染

这么多的颜色挤在一起,多热闹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五彩缤纷的颜色中去

吧!——齐读

7.师引读第三小节:——太阳把什么留在了遥远的天边?(灿烂的霞光)

谁来读好它?——读的真好(点图片)——老师要奖给你一片灿烂的霞光——谁

再来读?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片灿烂的霞光(齐读)。

小朋友,想亲自去看看夕阳吗?让我们披着夕阳的余辉,一起去看看吧!—

—放录象。

看了录象,你想说什么吗?

是呀,夕阳真美,让我们放开嗓子,用所有的热情赞美它吧!——夕阳真美

呀!

8.小朋友,我们看了夕阳,觉得真美,课文中的爷爷奶奶看了夕阳,有什

么反应?

爷爷为什么满面红光?

爷爷因为高兴而满面红光,爷爷牵着奶奶的手、牵着小孙孙的手,多开心,多幸福,多浪漫呀!你们也有爷爷奶奶,他们幸福吗?能说说爷爷奶奶的幸福事

吗?

三、拓展

夕阳很美,幸福的生活更美,今天我们欣赏了夕阳的美景,其实大自然中有

更多的美景,有机会的小朋友可以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大自然!好,让我们一起和夕阳说再见吧!

四、齐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检查练习朗读情况。

指名三人感情读,教师相机指导

你觉得夕阳美在哪里?

二、指导背诵

.教师范读,学生掩书认真听。

2.教师指着板书内容,逐段引背,学生分段试背。

3.学生看板书内容,练习全文背诵。

4.指名试背。

5.同桌交互背。

6.齐背。

三、写字指导

.认读:壮慢沉涨更

2.口头组词。

3.自学生字,交流识记方法。

4.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5.反馈写字情况。

四、作业。

.抄写生字。

2.组词:

皮()主()夕()

披()往()多()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的天空()的云朵()的太阳

五、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看日落,边看边讲,然后让学生把课文中没有描述到的景象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下来。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歌内容,教育学生要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词句的训练,指导朗读和背诵。

2、第三小节的理解。

课前准备:词卡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出示蝈蝈图)这是什么?出示:“蝈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蝈蝈的故事。揭示课题: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教学“盲、婆”。

3、解释“盲婆婆”,做实验体会“盲人”的痛苦与不便,教育学生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4.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课文是一首叙事诗。现在我们来读课文,想一想,文中有没有把大家想知道的事情,告诉我们?

.看图听课文录音朗读。

提问:听了录音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1)蝈蝈是谁送的?(2)为什么他送蝈蝈给盲婆婆?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2)齐读生字词。

4.读生字词。

6.试读课文,理清结构。

(1)揭示四段的意思,(小黑板出示)想一想,怎样填序号。

()“我”的心意。()“我”送蝈蝈。

()“我”的愿望。()“我”的信心。

(2)小结。

三、教学生字。

.出示蝈蝈图,这只蝈蝈是什么颜色的?大屏幕出示“绿”,拼读lü。

提问:你觉得“绿”字哪儿最容易写错?

用“绿”组词并说话。出示:

绿(绿色)

______是绿色的。

绿()_________

2.教学“邻居”。出示:

邻居

我的邻居家有_____________。

邻居之间要。

3.教学“乐、喜”。出示:

乐呵呵喜滋滋

爷爷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

4.巩固练习。

(1)读生字。(2)读词语。

四、练读课文。

过渡:刚才这些生字,小朋友读得很准确。学了这几个生字以后,你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吗?

.学生先自由读,同桌互相听。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来。

五、写字指导。

过渡:请大家翻开《习字册》,观察一下,怎样在田字格里把下面几个字写得漂亮呢?(出示生字:婆绿邻居)

.分析字形。

2.范写。

3.学生描红。

4.评价交流。

六、作业。

.抄写生字。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总结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

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我给您()。

四、学写生字。

.认读生字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生字?交流。

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4.反馈写字情况。

五、作业。

.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6火红的枫叶

教学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

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提示:

.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语,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导入: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

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板书课题:火红的枫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

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每个句子读通顺。自己练习读不会念或难念的字.词圈出来,借助拼音或请教同学,老师多读几遍,也可以和同学合作练习朗读,这样能使你更快读好这篇课文。

2.正音。分自然段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读→评价

3.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哪一句最难读,哪一句就多读几遍。

4.同桌互相检查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检测:

(1)出示生字,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师:我们来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学生比赛读。)

(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

.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火今而比

2.动动脑,说一说你怎样写好生字。

3.动动手,写一写生字。(教师范写两个。)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课堂检测:

.看拼音写词语。

jīntiānjiébáihuǒhóng

sònggěibǐyìbǐ

2.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

朝霞(zhāocháo)记得

以为玫瑰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检测字词。

二、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一)出示学习小提示:

.看图,读课文,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说一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二)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

(三)汇报学习情况。

.看图1,读课文1-3自然段

⑴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⑵指导朗读。

⑶出示句子: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

模仿说一句话。

⑷填一填:

(火)红(金)黄(蔚)蓝(洁)白

火红的________金黄的________

蔚蓝的________洁白的________

2.看图2,读课文4-6自然段

⑴说一说小朋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她找到枫叶后又做了什么?她为什么这么做?

⑵指导朗读。

⑶想一想小朋友会在贺卡上写些什么内容?

⑷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呢?

3.小结:一片小小的枫叶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几句的温馨的话语表达了

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三、学写生字

.(出示生字:贴洁送)写时要注意哪一笔?用什么方法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他们?

2.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书写。

课堂检测:

.照样子写词语。

例:许多许许多多

认真________

课后检测:

.背诵《古诗山行》。

2.做一张贺卡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

板书设计:

火红的枫叶

我→找火红的枫叶→做贺卡→爱老师

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那如火的江花,碧绿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诗人白居易是想借回忆如画的江南美景来表达自己对江南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 美好。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理解词意,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准备白居易资料。

2.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2.前面我们学习的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景色的,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

些描写春天的古诗?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也是描写春天的。(板书:忆江南)

4.同学们知道什么诗词么?

5.读读这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知作者,解诗题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介绍作者: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是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简介时代背景: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秀丽的江南景色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这首《忆江南》词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所作

3.解题:“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忆

江南”既是词牌名,又是词的名称。

三、指导朗读

.老师范读,让学生轻声跟读。

2.配乐示范朗读。

3.指导学习生字“谙”,注意读准字音,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4.学生练读,教师指导。

5.指名读,教师纠正。

6.师生赛读,同桌赛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四、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自由读,结合注释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

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小组内互相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 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重点探究: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让学生欣赏江南美景图片,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形象的体会“江南好”,更好的感受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的怀念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

作者对江南的深厚感情。

五、情感升华,知识拓展

.配乐朗诵。

2.欣赏歌曲《忆江南》。

3.知识链接,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向学生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背诵《忆江南》

2.想象诗词中描绘的画面,用水彩笔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景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

情能不忆江南?(怀念)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词的能力,感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敕勒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 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 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

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笼盖苍茫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

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

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

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师(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

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

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

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

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四、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 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

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

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五、画中展示:

.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书设计:敕勒歌

苍苍茫茫静

(辽阔无边)

草低见牛羊动

(茂盛肥壮)

练习三

教学目标:

.学习用音序查字典

2.照样学写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和一句古文。

4.任选三个动词,各写一句话。

5.学会问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学和用。

.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1)自读对话

(2)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讲解音序查字典法

3.练习。

(1)查小猴不会写的字

(2)开展用音序查字典的比赛

4.反馈。

二、教学写字有方。

.审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似.伏.低.住”4个字。

(2)引导归纳三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描红。

3.练习。

教师个别辅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4.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地问题,并进行纠正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读读背背。

.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读4条成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3)理解成语的意思。

风吹草动:风一吹草就晃动。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渠。

瓜熟蒂落: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2.教学古文。

.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2)指名试读。

(3)教师范读。

(4)教师借助插图讲解这个古文的意思。

第一行意思是: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第二行意思是:高达许多层的平台,是从堆积泥土开始逐步建造起来的。

第三行意思是:千里路途,是从脚下一步一步走完的。

(5)教师再次范读。

(6)教师指导:比喻事情总是从头开始,逐步发展,最后取得成功的。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朗读理解:同学们要取得成功,必需从小努力,从现在开始做起。

(4)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

第三课时

一、审题。

.揭示言语交际的题目:他们在做什么。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图下的两个要求。

二、指导。

.指导观察。

(1)出示挂图,要求认真观察图中每个小朋友的动作,并把每个人的动作用一个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表示动作的词。

吹写投跑

游跳看唱

2.指导说话。

(1)从以上的词中选一个练习说一句话。

(2)范说例句:陈超同学在教室里扫地。

(3)指导学生练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三、练习。

学生任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四、反馈。

.指名说(好中差生都要考虑到)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说到。

2.评议。

6.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六

师: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思路,知道了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么天安门广场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齐读这句话。生: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中哪个词应该重读? 生:几十万。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这个词里可以看出人很多。师:还可以从哪个词看出人多呢? 生:聚集。

师:“聚集”这个词我们以前学过,是“集合、凑在一起”的意思。那么几十万人集合在一起是什么样子呢? 生: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平时生活中什么时候人比较多呢? 生:正月十五看灯的时候人比较多。师:多到什么程度呢?

生:人挨人,人挤人,黑压压一片。

师:可这也不过万余人。几十万人是这些人的几十倍呢。几十万人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哪。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生: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师在“天安门广场”后面板书:几十万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几十万群众都可能有哪些人呢? 生1:可能有学生(清华、北大的学生)、老师。生2:可能有国家领导人。生3:有国家主席江泽民。

生4:我想可能有外地来北京打工的人,还有来旅游、看病的人。生5:还有运动员。……

师:这些人从年龄上看,有老人—— 生(接):有中年人、青年人、还有小孩。

师:从职业上看,有工人、农民、军人、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从身份上看,有领导、干部,还有普通百姓。不仅有中国人,还有—— 生:外国人。

第 1 页 师:驻华大使等国际友人。不仅有归国华侨,还有香港—— 生:澳门、台湾的同胞。

师:不仅有北京的市民,还有来自祖国各地的群众。

师:可以说这几十万群众使天安门广场变成了人山人海。人们不约而同地涌向天安门广场,来欢庆这一伟大的胜利。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那神圣的夜晚,再一次感受那壮观的场面,再一次体验那份涌动的欢乐吧。(播放申奥成功之夜,北京市民欢庆的场面的录像)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当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候,北京的市民欢声雷动。——这春雷般的欢呼声响彻了祖国首都的夜空,响遍了神州大地。——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录像,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1:看了这段录像,我特别激动。生2:我感到非常自豪,非常骄傲。生3:我真想大声欢呼。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仿佛就置身于天安门广场那欢乐的人群中,尽情地抒发着心中的喜悦。

师:那么中华世纪坛又是怎样一番欢乐的情景呢?(屏幕出示句子: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谁能读好这句话? 指名(3名)读后,师范读。

师:从老师的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人像海水一样,歌声像潮水一样

生2:我感觉这里的人像海水一样看不到边际,人们的歌声像潮水一样——

师:此起彼伏,潮水是一浪接一浪。人们的歌声也是此起彼伏,这里的歌声还没落,那里的歌声又起来了。所以说“歌如潮”。(在“中华世纪坛”后面板书:海、潮。)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要读出气势。生齐读。

师(出示句子“人如海,歌如潮。”):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而且语言十分凝炼,含义十分丰富。像这样的语言凝炼的打比方的句子平时同学们还见到过许多,你还会说吗? 生1:美如画 生2:壮如牛 生3:花似锦

生4:红似火,绿如蓝。

生5: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师(打出句子“站如松,坐如钟”)你知道这个句子的意思吗?

第 2 页 生6: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说站着要像松树一样笔直,坐着要像钟一样平稳。师:你说得很对。那我现在要看看谁坐得像钟一样平稳。(全班同学都坐直了)

师:同学们,申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人们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自豪!北京的市民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有哪些欢乐的举动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一下你找到的句子?

生: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师:你们对他读得满意吗?

生:他读得很流利,就是最后几句话应该读得再声音响亮一些,这样更有感情。师: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把这三句话读一遍。生:“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句话的顺序可以换一下吗? 生1:可以换。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换。

生2:我认为不可以换。因为作者这样写自有他的道理。生3:我也认为不可以换。我觉得换完了就挺别扭的。师:想听听老师的想法吗? 生:想——

师:第一句话:“我们成功了!”是说申奥成功,我们赢了。(在黑板下面贴“五环旗”不干胶画)表达了人们高兴的心情。(点击课件,在“我们成功了!”一句后面出示“高兴”一词)

师:第二句话:“我们爱北京!”由申奥成功想到申奥城市——北京。(在“五环旗”上面贴“天安门”不干胶画,盖住题目下面的板书。)北京取得了申办权,北京人—— 生:自豪——(点击课件,在“我们成功了!”一句后面出示“自豪”一词)师:第三句话“祖国万岁!”正是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世界才会选择北京。人们由衷地祝福祖国。(点击课件,在“祖国万岁!”一句后面出示“祝福”一词)

师:三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感情逐步加深,越来越强烈,所以这三句话顺序能不能换呢? 生:不能换。

师:对。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就要注意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三

第 3 页 句话呢?

生:应该一句比一句有感情。

师:对。请同学们自己再练习读一读这几句话。(生练习朗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高呼——

师生:“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7.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七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整个单元以主题统整语文材料, 将悟读、演读、诵读相穿插, 融品味、想象、表达于一体, 把读与写、学与玩、说与做有机融合, 活化各项训练, 增强感悟效果, 进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美好情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目标

综合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不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利用课后“用钢笔描红”及练习的“写好钢笔字”和“学写毛笔字”进行书写指导与训练, 练好写字基本功;学会利用插图, 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词典等方法体会“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负荆请罪、巍然屹立、天经地义”等词语的意思, 不断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中相关段落, 不断提高默读速度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阅读剧本, 排演小话剧;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段、勤于搜集资料等方法, 感悟廉颇知错就改, 蔺相如顾全大局,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品质,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懂得爱人就是爱己;尝试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 懂得报答, 学会感恩;习作叙事清楚, 结构完整, 练习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展现人物心灵, 表现人物品质;弄清采访的基本注意点以及具体要求, 在实践中学习采访。

要点提示

本单元可安排13课时, 课时安排及要点提示如下:

1.《负荆请罪》3课时。要点提示:学会阅读剧本, 在品味人物对话中感受人物品质是教学重难点。

2.《船长》3课时。要点提示:感悟船长品质, 透过外表体会内心是教学重难点。

3.《爱之链》2课时。要点提示:紧扣“链”字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 学习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方法是教学重难点。

4.“习作2”2课时。要点提示: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 表达真情实感是习作重难点。课堂中引导学生抓细节、有条理地叙述。

5.“练习2”3课时。要点提示:“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感悟”和“口语交际”是教学重难点。

教学建议

备课时, 要注意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 通盘规划和设计, 充分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

1.《负荆请罪》备课时要以“负荆请罪”为红线, 串联第一幕内容整体设计, 做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首先, 鼓励学生根据课题探知内容:什么叫“负荆请罪”?谁负荆向谁请罪?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其次, 引导学生回忆 (以前学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 剧本的一般特点和阅读要求, 激发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入情入境地读好人物对话。边读边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情, 引领学生体悟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品质, 并带着感受品读文本, 在文与意的交融中体会蔺相如不计个人得失的宽广胸怀, 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第三, 帮助学生排演小话剧, 进一步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性格品质, 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促进语言的内化。最后, 以课堂为起点, 激发学生课后走进《史记》故事, 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事件。

2.《船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比较《负荆请罪》与《爱之链》, 本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想象。首先, 图文结合, 精读场面, 走进人物, 帮助学生理清船长组织自救这条明线。其次, 通过对“可怕、一窝蜂、像疯了似的、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20分钟、动作再快点、轮船沉没了”语句的品析, 披文入情, 理清客轮被撞后情况越来越危急、心情越来越紧张这条暗线, 并通过朗读把万分危急之情表达出来。这样, 明与暗交织, 文与意交融, 水到渠成地凸显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最后, 让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可以逃生吗?启发学生结合课文的重点语句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 体会哈尔威船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神圣的使命感。也可站在船长或乘客的角度, 进行写话训练,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心灵对话,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船长崇高的境界、伟大的人格。

3.《爱之链》是“人间真情”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感受爱、品味爱、升华爱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因此, 应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情感心理需求出发组织教学活动。首先,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这是一种怎样的爱?发生在谁与谁之间?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此基础上, 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合作研读、讨论、品析。其次, 紧扣“链”字, 让学生感受老妇人暗暗资助孕妇时涌动的暖流, 感知爱的传递, 感受爱的扩散, 感悟爱的哲理: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人人都应该给予别人帮助。最后, 结合课后习题4,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 唤醒学生立体的深层的爱, 进一步体会“爱之链”的含义。

4.“习作2”是极具人文性的一次真爱表达。首先, 营造爱的氛围。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让爱的芬芳浸染每个学生的心灵。其次, 生成爱的共鸣。图文结合, 朗读《雪人》, 感受作者对小雪人深深的眷恋之情。补充阅读刘丙钧的《妈妈的爱》, 进一步感受身边的父母之爱。第三, 唤醒爱的记忆。围绕“爸爸 (妈妈) 所做的一件什么事也使我特别受感动”这个话题, 想一想, 并把最感动的事讲给最信赖的伙伴听。回想昨晚直接或间接向父母表达感谢时父母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选择一个细节进行片断素描, 现场交流、评议。最后, 完整地抒写爱的心声。

5.“练习2”的教学与上述教学内容不可分开, 是有机的整合。安排了以下内容:

●语文与生活

选择答案时, 要将词语放入句子进行朗读, 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细微的差别, 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建议老师先扮演主持人“王小丫”, 鼓励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充分亮出自己的思辨过程。最后, 引导学生学习“开心辞典”等节目形式, 组织游戏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诵读与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 感悟人生的价值, 感受人间处处有真情。注意激发学生联系相关阅读、生活经验等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适时概括引领。

●口语交际

8.二年级语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单元 整合 备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4

语文教学要真正还学生“轻负高效”的学习面貌,教师就要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迁移学习方法,拓展课外阅读,从而寻觅出一条省时高效,深受学生喜欢的学习路径,培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与能力。

一、聚焦核心内容

人教版语文二下第六单元的课文,故事内容生动有趣、感人肺腑,既有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动作的描述,又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确定这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学段目标

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突出强调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教学要义,侧重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低年级课文教学无须太多理解,教师要把力气花在指导学生识字、写字、朗读以及适当的积累运用上,要创设各种机会,设计有趣、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识字、有效朗读、规范书写、积累词句,并能在课内有效运用。

因此,有了课程阶段性目标的指引,就可以将语文课程的“是什么”转化成语文教材的“教什么”,从而确立起以识字、写字、朗读、积累为核心内容的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价值体系。

2.单元导语

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有学段意识,更要有指向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共性。而“单元导语”就好似一个瞄准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体现了编者意图,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第六单元是一组关于写人叙事的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展现人物的品质。单元导语在主题上立意鲜明:“从古到今,有许多品质优秀的人。有的人十分谦虚,有的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的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导语提供的信息与课文内容前后呼应,导语的指向也奠定了学习的基调:抓住“人物的优秀品质”,推敲人物的言行与内心活动。其实质就是让教材心理化,让教材更具可教性。因而,单元导语是不可忽略的备课要素。

3.文本特质

核心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主题的统领,实施顶层设计,但同时要兼顾每一个文本的特质。这就好比木工制作家具时,虽“胸有成型”,但用料、美工、做法,仍需细细考究、独具匠心。一个文本有其独特的价值内涵,它的意义是在某个领域中被确定的,关键就要看教者能否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抽丝剥茧,摄取精魂。如《画家和牧童》一课,故事在塑造戴嵩这个人物时用了这样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刻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足见戴嵩声名远扬。再看:“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表现了戴嵩轻车熟路、深谙绘画之道,画技不凡;还有:“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画活了,画活了……”这样形象直观、立体化的语言,凸显了戴嵩画技的高超,是开启儿童理解与想象最好的媒介。好的故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折,赫赫有名的画家居然也会有出错的地方,当牧童公开指出戴嵩的错误时,大画家虚心接受的态度为故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就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个性化的言语结构,其对比、冲突的情节铺展深入文本内核,也使得戴嵩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仔细研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都有这样意想不到的情节变化和精彩的语言描写。如《我为你骄傲》,围绕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文脉,两张便条的构思还原了故事蕴涵的人性之美,“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很不自在”等“言语秘妙”的发现强化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实现了现实中的我与文中的“我”的精神相遇,自然形成了对言语所蕴涵的语用意义的理解。故事,正因为有了有趣的情节才有了耐人寻味的意义。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情节和语言。

二、整合教材资源

从资源入手,领悟编者情感,是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教学的依据。本单元围绕“人物品质”,分别在导语、插图、泡泡语、课后练习以及小资料中体现了编者的价值取向。如每篇课文的“泡泡语”就是很好的对话素材。像“大画家戴嵩多虚心哪!牧童敢向大画家提出意见,也很了不起。”这样的对话指向人物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文本的精神主旨。“老奶奶为什么要写‘我为你骄傲’呢?”“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些学习提示提纲挈领,叩击着文本的关键点,直面文本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拎出一条统整全文主线的关键问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展开言语交际。而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均围绕“朗读”或“默读”这一训练目标展开,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整合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因而,这个单元的设计落脚点为:利用“泡泡语”设置问题情境,展开对话过程,确立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联动学生个体、语言实践与人文思想的相互融合,让学生在识字、朗读与表达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三、优化教学设计

1.情境解词:言语积累结构化

情境解词即根据词语构造规律或者几个词语间的内在联系,融合文本具体语境,借助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记忆,由此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扩展记忆容量,促进学生的词汇积累,构建形象灵动的词语教学。

第一组词:纷纷夸赞 称赞 赞扬(选自《画家和牧童》

(1)同样是夸赞的意思,课文连续用了几个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2)三个词语意思相近,但有一点不同,谁知道?

(3)“纷纷夸赞”表示很多人夸戴嵩,“纷纷”表示多的意思。那如果表示不停地夸奖别人,可以用AABC的词语形式说吗?

(4)齐读:连连称赞 啧啧称赞 频频称赞……

第二组词:走走停停(选自《三个儿子》

(1)你们来读,老师来演。这桶水到底沉不沉?看你们怎么读。

(2)沉吗?你从哪儿看出很沉?(学生自由交流,聚焦“走走停停”)

(3)怎么看出走走停停就是表示水很沉呢?(联系课文内容)除了关注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再看词语的结构,有什么发现吗?

(4)哦,两个叠词相加强调了水很沉很重,妈妈拎得很辛苦。我们再来想几组AABB形式的词。

(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园地六”中六组同样形式的词语,指导学生读中积累)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词语的理解要设法从字面的抽象解释转化成具象的演绎,让机械孤立的语词扎根文本、触及内心。如艺术化、表演式、联想式的解词方式,都试图从词语本身抽取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联结组块,产生聚合,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积累,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当然,本单元识字模块也可采用情境化手段,通过课题、图片、游戏、语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并通过排列组合等游戏进一步强化形声字的特点,引导学生依据特点区分形近字、同音字,掌握辨析方法,提高汉字使用的正确率。

2.情境对话:言语理解立体化

案例:《三个儿子》

(1)小朋友读书真认真!那么,在课文中你看到了几个儿子?用手势告诉我!

(2)答案是一个儿子的同学,和课文中的老爷爷想到一块儿去了。看,老爷爷也是这么说的——

(出示:“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这样说,妈妈可不同意啦,明明是三个儿子,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再去书中找一找,三个妈妈分别是怎么说的?

(4)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贴关键词:A既聪明又有力气 B好嗓子 C没什么特别

(5)孩子聪明又有力气,嗓子好听,最高兴的当然是妈妈了,想想妈妈会怎么夸自己的孩子呢?(引导学生加上提示语入情入境地读)可是第三个妈妈却没什么可说,想想她此时的心情,也来加个提示语读一读。

(6)这不是三个儿子吗?明明是三个呀,你们怎么说只有一个呢?是和老爷爷一样眼花啦,糊涂啦?(不是)是被第一个儿子迷住了?(不是)是被第二个儿子的歌声陶醉了?(不是)难道是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是他?(是)为什么?

至此,教师由“泡泡语”延伸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在感悟“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子”的矛盾与统一后,再以“议儿子”“赏儿子”“悟儿子”的大写意、叠加式的结构组织教学,顺势把情感体验引入朗读实践中,以期达到语言、表情、心理三位一体的朗读效果。在最后一个环节的“悟儿子”中,结合第8自然段的表演读,再铺设一个情境对话的玄机:“哎哟,好辛苦啊,三位妈妈,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你看,他来了——”出示第三个儿子的做法。“明白了,明白了,你们看到的一个儿子原来就是他!此时,这位妈妈还会像你们所说的是垂头丧气地说吗?是失望地说吗?那你就在这位妈妈面前,用上提示语夸夸他的儿子吧!”自然而宽松的因势发展,集中而完整的训练主线,形成了简约而丰盈的课堂效果,为学生的言语理解提供了立体化的场景。

同样,本单元另几篇课文都可以构建情境对话的言语实践板块。如《我为你骄傲》可聚焦两张便条的内容来引发故事冲突:一张被水打湿了的便条上到底写了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给小男孩写便条?上面写着“我为你骄傲”吗?《画家和牧童》可围绕故事结局“一个著名的画家却向一个牧童拱手致谢”来设置问题悬念,引发认知冲突,激起话语诉求。《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创编故事结尾:当售货员阿姨再次见到小男孩时……话题的建构要不断策划“唤醒、满足与转化”学生内心需要的语文活动,这样才会扎实活泼地帮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语言。

3.语境推衍:言语表达整体化

语文课重在学习语言表达。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要达到规范妥帖,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案例:《画家和牧童》

(1)戴嵩的画技真是高超,你看,商人在称赞,教书先生在赞扬,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

(2)随机点拨:这位商人,你为什么要连说两个“画得太像啦”?(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

(3)你觉得怎样的画才是“绝妙之作”呀?(板书:绝妙之作)

(4)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夸赞他呢?别急,我们先去词语“加油站”加加油。出示其他词语——“上乘之作,神来之笔,活灵活现,出神入化,栩栩如生”,请小朋友用上这些词语夸一夸戴嵩的画,大家可以自己夸,也可以学学课文里的样子夸。

(同桌练习——指名夸——全体起立夸)

(5)看的人都在夸,这就是——(板书:纷纷夸赞)这么多人称赞他的画,可见他的画画得太好了。难怪说——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

这一个夸赞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了戴嵩画技的卓越。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继续推衍的语境,让学生经历当下文本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情怀,成功地“破译”由形式和内容组合成的语境信息,逐渐丰满对人物的认识并积累内化为有效的语言,实现言语表达训练的整体优化。

上一篇:特钢教师三年总结下一篇:城市垃圾处理课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