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2024-09-10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共8篇)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一

具体来说,管理者对员工情绪管理包括组织的决策、激励、领导艺术、人际冲突以及工作场所的非正常行为等方面。

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表明,那些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善于识别他人情绪的人可能会干得更好,有效的管理最终会通过员工的情绪和行为实现。

医学上认为,人的观念会左右病情的发展,只要能努力让心思避开负面思想,人们就能积极配合治疗,快速康复。同样,在企业管理中,人的观念左右着人的行为,而情绪是影响人的观念的关键。因此,管理者要对自己和员工的情绪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采取相应的方法有意识地管理。具体来说,管理者对员工情绪管理包括组织的决策、激励、领导艺术、人际冲突以及工作场所的非正常行为等方面。

决策

人们所做的很多选择都是不经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行为。例如,领导要求你在今天下班之前完成一份报告,并且要按照他的要求做。如果你做了,是你的潜意识告诉你该要求是合理的,尽管这个决定不需要过多思考,但仍然是在做决策。当我们面对新的或重要的决定时,往往会仔细并理性地思考,权衡利弊,分析可选方案。

人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通常在做决策时,我们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难以达到完全理性的要求。在传统的组织决策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理性,不重视甚至完全忽略了工作中紧张、害怕、挫折感、焦虑等情绪的影响。而实际上,人的情绪在特定的时候会影响人的决策。例如,对于同样的客观数据,人们在愤怒或紧张时做出的决策与冷静、镇定时做出的决策不同。

无论是通过理性还是感性过程来做决策,决策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情绪。因为,决策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与人分不开的,而情绪是影响人行为的重要动机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如果不考虑情绪的作用,很可能会导致决策过程的不完整,甚至是错误决策。

激励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员工的情绪进行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们由激励驱使去完成那些能带来预期结果的行为。这是一种合理的交换:员工用自己的努力去换取那些能激励他们的东西,如报酬、晋升机会等。在这个交换过程中,员工需要努力投入的除了智力、体力外,还有情感。那些努力投入工作的人,在体力上、智力上和情感上完全沉浸在对工作行为的体验和对目标的追求中。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员工会废寝忘食地工作并沉浸在其中的原因。员工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要在企业中度过的,如果情绪不好,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就会降低。

沃尔玛的调查活动

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在多个国家被评为“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之一,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沃尔玛内部用一个名为“草根调查”的活动来聆听员工的真实心声。公司还专门聘请了知名的管理公司为其做调查,所有活动都是匿名进行的,员工完成问卷后直接寄到这家管理公司。调查结果对公司、上司、工作环境、福利都有比较全面客观的反映。通过调查,沃尔玛时刻地关注着员工的情绪与情感,聆听员工心声。然后通过员工,向外部客户(市场)传递其价值观、理念,最后形成强有力的品牌优势。

领导艺术

从小的方面讲,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从大的方面来讲,领导艺术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力。决定管理者对员工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就是管理者的情绪管理能力,有能力的管理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能够借助情绪来获得并传达信息。除管理者之外,情绪管理能力也是现代企业中每一个员工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管理者影响下属的过程中,艺术地运用情绪因素将决定其是否有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情绪的表达往往是决定下属能否接受其观点和任务的关键因素。当领导兴奋、热情而积极时,他们更能给下属打气,更能给人一种高效、能干、乐观和愉快的感觉。

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组织愿景的感召下,将其战略目标很好地分解与执行下去。当企业展望未来而要采取某种变革举措时,尤其是当展望中包含着遥远而模糊的目标时,人们通常不愿意接受变革。因此,当企业要进行重大变革时,那些有能力的管理者会依靠情绪唤起、激发和动员企业员工。通过唤起员工的热情并且与诱人的前景相联系,会使员工更加愿意接受变革。

人际冲突

现代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往往影响着员工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人际关系。冲突是否存在,与人的感知有关,如果员工感知到某方面的冲突,就必然会带来情绪的改变。事实上,管理者之所以能够成功地管理企业中的冲突,经常是由于他(她)们能够敏锐地识别冲突中情绪因素,并具有帮助员工管理情绪的能力。如果管理者忽视冲突中的情绪因素,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就很难有效地识别冲突。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阐述这部分内容。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二

一、固定资产定义不同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 单位价值一般设备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 或虽价值不足规定标准但拥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也归为固定资产管理。

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规定是指为了生产和经营管理而持有的、规定年限为一年以上的资产, 而没对单位价值做具体的规定, 但在税法上, 企业的固定资产除使用年限1年以上外, 它还划分为是否与生产经营有关, 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等没有单位价值的约束, 只对时间1年以上做了规定。但对不属于生产经营的主要设备的物品, 规定了时间是为两年以上且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 对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下或使用年限不超过两年的不计入固定资产而是直接做当期费用处理。

二、固定资产的管理方式不同

事业单位经营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盈利, 更重要是公益性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目的的社会效益, 其取得固定资产一般是购置或调剂。用财政性资金购置在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应按规定程序报主管部门审核, 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用其他资金购置规定限额以上的资产须报主管部门审批、同级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以取得或购买时的实际成本作为它的入账价值, 对于借款利息及相关费用, 外币核算差额在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前的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 之后的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 (结余资金购入) 、专款支出 (财政拨款专款购入) 、专用基金—修购基金 (单位集体的修购基金购入) , 贷:银行存款;并同时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的价值也就是它的原始价值。

而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通过成本核算实现自身的盈利所创造, 购买固定资产的资金除了自有资金外就是外部融资取得。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和事业单位基本相同, 也是实际购买的价格加上搬用费、保险费、运输费、相关税费等在购买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一并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在会计处理上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银行存款等相关付出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在次月开始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折旧为固定资产的净值, 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三、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不同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取得时一次计入支出, 不做成本核算。这样核算使得固定资产损耗价值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得不到体现。当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计入事业支出, 虚增当年支出数, 减少当年结余;而一个单位固定资产消耗是随着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逐渐耗费而转移的,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提折旧, 又人为地减少每年的事业支出数, 从而虚增事业结余, 这样不能真正地体现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不能很好地进行绩效考评。

而企业则是在取得时计入固定资产, 在使用的以后各月计提折旧分期摊入成本进行成本核算, 体现了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的原则。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后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付出的银行存款等, 在次月开始计提折旧, 按单位规定的折旧方法, 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残值率等核定的折旧额, 借记相关成本费用, 贷记累计折旧, 折旧费按月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和收入相匹配进行成本核算, 为企业进行内部核算、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固定资产的处置不同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了基本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13-01

事业单位由于业务范围、资金来源和管理体系的不同,决定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点。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健全

目前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健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体质的因素。因为传统上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自财政拨款,由于过度依赖于行政资金,许多事业单位缺乏独立性,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建立起独立的会计核算制度,甚至在一些事业单位最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都没有能够有效建立起来。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基本的会计核算制度,但往往都是流于形式,没有与单位实际情况相配套,实际上难以发挥作用,形同虚设,中看不中用。

(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内控制度是现代会计制度的核心制度之一,有些单位没有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沒有保障单位会计制度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使得财务及核算制度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从而造成造成一些事业单位账目混乱,领导开支随意性大,缺少制度性约束,最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具体表现为:

1、内控制度不规范。目前不少的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还有待规范化,集中表现为虽然表面上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实际还是换汤不换药,所谓的内部控制适度,其内部实质还是以前的内部财务制度。不具备现代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素,对一些不相容业务相分离这一内控基本要求都未能做到,如财务人员身兼会计、出纳数职。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各单位制定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差错和舞弊的发生。

3、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环节比较薄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要真正发挥作用,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是关键的环节。这里所谓的监督体系,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监察等部门。由于现在绝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内审机构,对内部财务的审计工作主要由外部的国家审计机构来承担。国家审计机构的审计固然在一定承担上岗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审计机构审计的方向和侧重点与内部控制要求的内部监督是有一定差别的,国家审计机构审计的方向和侧重点集中在于对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理、合法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监督的方向和侧重点集中是否建立有效的内控以及内控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由于监督的方向和侧重点的差异,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环节表现的非常的薄弱。另外,由于我国法治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外部监督的发展还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还处在不少的问题,由此决定了外部监督乏力。

(三)事业单位核算工作开展不够规范

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坚持科学的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规范,切忌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和违反《事业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

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1、建立明确的和统一的目标是机构风险评估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扩大风险确认的范围,考虑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机构内及运作中的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降低风险。单位内部的管理要以预防为主,即通过增加补充或规范各内部控制环节,或控制可能面临的风险。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对权力较集中的部门或人员的痕迹管理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形成制度。一旦风险,尽快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决定如何管理风险和采取进一步管理措施。

2、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并保证其有效执行根据单位内部管理体制,明确规定各机构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责,在此基础上设计起草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体系,并予以执行,以帮助管理层保证“为实现其控制目标的实现,其用以辨认并用以处理风险所必须采取的行动业已有效落实”。

3、建立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与实现机构目标息息相关,单位在运作及控制运作中,必须保持内外有关信息沟通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即让每位员工清楚地知道他所承担的特定任务,了解内部控制的各项规定和效力;让每位员工了解本人在控制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让每位员工知道他所负责的活动与他人工作的联系;让每位员工拥有在组织中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方法。单位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经济地传递给相关人员,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职责,以达到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二)不断完善并健全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完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要坚持系统原则,主要保证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重。同时,要特别注意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完善必须要注意完善配套措施,保证会计制度能够真正发挥实效,有实际作用,要主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配套措施的衔接与配套,避免因为不衔接导致的会计核算的混乱。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嘉祥管理部

参考文献

[1]方艳丽.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7,(11)

[2]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02)

[3]康碧琼.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1,(01)

[4]王保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5)

[5]查良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索[J].中国农业会计,2010,(06)

4.四个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材料 篇四

一、充分认识增强“四个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

今年1月7日,中央印发了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1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只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各战区要毫不动摇听党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原则,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命令指示。中央将“四个意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提出,要求全党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意义十分重大。

(一)增强“四个意识”是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是世界上第一大党,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长期执政。管理大党、治理大国,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统一全党意志,集中全党智慧,凝聚全党力量,形成全党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局面,才能保证党和国家蓬勃发展、长治久安。从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使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不断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的高度团结统一,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反观国际社会,苏东国家一些执政党的垮台,很重要的原因是政治纪律动摇,中央权威弱化,党内出现各种派别,这对我们党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极具警示意义。

当前,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十分错综复杂。从国际看,我国发展进程中遏制与反遏制,意识形态上渗透与反渗透,国际话语权上控制与反控制,复杂、尖锐和激烈;从国内看,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面对诸多挑战。这些新形势、新任务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意志;迫切需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极具凝聚力战斗力,更加团结、更加有力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增强“四个意识”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从制定实施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到自上而下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从强力肃贪反腐、正风肃纪,从严查处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案件,到完善各方面的规章制度等,打出了一整套从严治党的组合拳,在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也要清醒看到,目前的成效还是阶段性的。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依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责任感缺乏,有的党的意识和党员意识淡化、在党不言党,有的信仰不真信、修身不真修、当“两面人”,有的口无遮拦、乱评妄议党的大政方针,有的顶风违纪,不收手不收敛、我行我素等。从巡视情况看,这些问题在国务院国资委直属机关和中央企业党员干部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出现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一些党员干部“四个意识”缺失,没有能够自觉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没有能够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当前,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思潮多元化、西方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思潮和封建特权思想以及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不断侵蚀党员队伍,我们党迫切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恢复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及时清洗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祛除组织和作风上的弊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增强“四个意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做好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地位十分重要、作用非常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高度重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更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担负起应尽责任,发挥出应有作用。这就需要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认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最近,我们刚通报了两起中央企业境外严重违规经营事件,这两起事件教训十分深刻,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党中央提倡的就认真践行,党中央禁止的就坚决反对,做到令行禁止,推动中央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深刻理解“四个意识”的时代背景和丰富内涵,不断强化增强“四个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个意识”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素养的试金石。

(一)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始终做到政治方向不偏、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确保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增强政治意识,也就是要讲政治,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讲政治是对党员干部第一位的要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强不强,对党的事业具有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不讲政治,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增强政治意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为这种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奋斗;就是要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守对党忠诚可靠的政治立场,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始终坚定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有一个形象的说法: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取得革命建设的伟大胜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体党员都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虚假,必须坚定清醒、旗帜鲜明。一些领导干部腐化堕落,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只是“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才是“里”。从怀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到背弃党的事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领导干部心中没有理想目标,结果往往是滑向贪恋荣华富贵;心中没有信仰信念,必然是不讲是非曲直,没有道德底线。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人就是明证,他们身上最大的问题,就是政治方向上出了问题,口头上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行动上往往会落到机会主义的泥坑中,落到贪赃枉法的陷阱中。所以,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才能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才能避免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二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现在社会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各种言论甚至谣言、传言很多,特别是网上各种言论很多,有各种敌对势力故意制造的言论,有一些人因为这样那样不满发表的言论,也有一些人对一些事情认识模糊发表的言论。“乱花渐欲迷人眼”,大家日常都能接触到。比如,党的以来,有些人宣扬西方的“宪政”,提出西方的“宪政”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有些人宣扬西方的“普世价值”,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制度模式,企图推动“颜色革命”;在经济领域,有的人极力宣扬新自由主义,极力妖魔化国企、抹黑国企,企图削弱我们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是很要紧的,不能被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所迷惑,不能被负面舆论牵着鼻子走,在重大政治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要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定力。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等方面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能为各种错误思潮左右,要不断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守纪律、讲规矩是政治意识的重要体现。反复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谈到苏联解体时,曾说过,苏联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九十多年历史、连续执政七十多年的大党老党轰然倒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政治纪律被动摇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了。这清楚表明,守纪律、讲规矩不是一般问题,而是重大政治问题。当前,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甚至对中央决策公开发表反对意见,口无遮拦,毫无顾忌。有的人热衷搞团团伙伙,拉山头,搞圈子,把江湖义气那一套庸俗习气带到党的生活中来,这都是不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表现。经验表明,纪律要求松一分,党员队伍就散一片。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的党员干部要按照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的“五个必须”的要求,不折不扣执行党的纪律和规矩,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破纪律、坏规矩。

(二)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证明,善于从整体、从大局上考虑问题,在工作中注意着眼大局、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是党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各级党员干部都要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一要正确认识大局。要有大局意识,必须观大局、识大局。什么是大局?当前,从国内看,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国际看,就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从党的建设看,就是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看,就是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动摇。我们要深刻领会以同志为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从大局看问题,安排工作要紧紧围绕大局、时时聚焦大局、处处服务大局,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坚决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抓好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使各项工作都能为大局服务。

二要自觉服从大局。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当前国企国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啃的都是硬骨头,改革每推进一步,都要碰触到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都要动一部分人的奶酪。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名党员干部越要增强大局意识,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对重大改革举措,首先要看是否是全局需要,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是否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长远和当前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的调整。当出现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当期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局要服从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总盘子”。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小团体利益,为了局部而影响全局,甚至抵制改革大局。

三要坚决维护大局。仅仅认识大局、服从大局是不够的,还必须坚决维护大局。维护大局就要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将实际工作放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来谋划、摆布,做到以大局为重,为大局分忧,不给大局添乱。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在制定各项决策部署前,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在讨论阶段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讨论、民主集中,一旦做出了决定就不能三心二意,不能说没有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可以敷衍了事,不尽心尽力贯彻,甚至影响、干扰全局工作。要自觉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找准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为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坚决维护党中央领导核心,坚决维护这个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增强核心意识是维护党和国家集中统一,推动各项事业顺利前进的根本前提。我们这么大一个党、一个国家,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不行的,是不可想象的。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全党上下不断增强核心意识,树立党中央的权威,保持党的高度团结统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言,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就中国共产党而言,党中央是核心;就党中央而言,是核心。我们讲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听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维护这个核心。

一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也深刻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选择的。从历史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为中国赢得了举世瞩目的国际地位。尽管我们党在历史上也走过弯路,但依靠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革新,取得了让世界眼前一亮的治理绩效。从现实看,虽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尤其是中国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等世界难题,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未来的中国治理责任之重、变革难度之大,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应该说,历史的实践也已充分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全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政治核心,维护全民族的团结和统一,防止分裂主义和危害祖国统一的现象发生,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全国形成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广大党员要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每个共产党员都要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不允许有任何削弱和危害党的领导的倾向出现,要敢于同一切破坏安定团结的现象作斗争。

二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初期,就强调共产党要有领导的权威和集中,如果没有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服从,不仅会使党缺乏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甚至根本就不能存在下去。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会。党章明确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可以说,一个政党,只有其各个组织、全体党员以党中央为核心,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才能形成统一整体,才能坚强有力。因此,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落实“四个服从”的基本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决不允许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三要坚决维护这个核心。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领袖,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会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攻坚克难,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受到党内、党外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这一切,都是因为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中央政治局、好的中央政治局会、好的作为党的领导核心。在三年多治国理政中,系统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展示了自信笃定的政治意志力、高瞻远瞩的全局掌控力、坚韧无畏的变革创造力、大气厚重的凝聚感召力。这些都充分证明作为党中央的领导核心,是当之无愧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维护这个核心,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和人民事业无往而不胜。

(四)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自觉向党中央和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看齐是重大的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也是党的一项优良传统和一贯要求。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集中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是事业发展的根本。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形象地说:“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邓小平同志晚年时,女儿曾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 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全党上下讲看齐,“一切行动听指挥”。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发展攻坚期和转型关键期,各种矛盾问题交织叠加,民族复兴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坚持看齐原则,切实解决“看不齐”和“不看齐”的问题,才能凝聚各方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朝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一要向党中央看齐。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组织是党的首脑机关,具有统帅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权威。党的各级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以及全体党员都处于党的中央组织的领导下,全党都要服从中央,都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向党中央看齐,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思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行动跟上党中央的步伐,确保党中央在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中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二要向看齐。党的以来,以上率下,身体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上为全党全国树立了榜样。正是因为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才树立起徙木立信的公信力,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增强了国家凝聚力。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主动向对表,在政治定力上经常主动地向看齐,坚定党的信仰信念,在任何困难、风险和干扰面前都不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在担当精神上经常主动地向看齐,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工作方法上经常主动地向看齐,善于观大势明大局、抓大事议大事;在敬业精神上经常主动地向看齐,始终做到夙夜在公、勤勉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不懈奋斗。

三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党章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都有明确的规定,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央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都有各项决策部署,对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党建反腐也都有部署安排。邓小平同志曾讲过,我们的方针确定之后,就要一条心,向前看,对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和任务,必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去贯彻执行。决定了就要执行,要一致执行,这是一条纪律,也是我们党的传统。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把看齐落实在实际行动上,经常与中央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表,经常用中央的要求照镜子,经常根据中央的新部署新任务调整步伐,结合自己的工作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讲的看齐意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见贤思齐”,也不能理解成一级向一级看齐、向本单位领导看齐,而是全党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四个意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其中政治意识是前提和基础。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从哪里来?要从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党性原则中来。大局意识是关键,没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难以落到实处。核心意识是根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最终要体现在维护党中央的坚强核心上。看齐意识是标尺,只有真正树立自觉坚定而不是形式表面的看齐意识,才能确保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名副其实、不掺水分。我们要切实理解和领会好“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相互联系,切实强化增强“四个意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

三、准确把握“四个意识”的实践要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紧要的政治,是学习教育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新时期党员干部工作的价值标准。我们不仅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切实增强思想自觉;更要准确把握实践要求,自觉把“四个意识”付诸行动,以“四个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发展。

(一)要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四个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活动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全体党员增强“四个意识”的重要实践。增强“四个意识”,是开展“两学一做”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全体党员要准确把握中央精神,在“学”中切实做到有所悟、有所获,在“做”中切实做到有目标、有成效。要在“学”中增强“四个意识”。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要紧紧围绕“四个意识”要求,坚持读原文、读原著,深入学习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领会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组织保障、行为准则和纪律约束,深刻理解党员应当严守的纪律和规矩。要紧密结合实际,努力把党章党规要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深悟透,准确把握“四个意识”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基本遵循和实践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筑牢增强“四个意识”的思想基础。要在“做”中践行“四个意识”。“两学一做”,关键在做。做什么,怎么做?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做合格党员,要时刻对照“四个意识”的标准,查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立场上提高自觉,在行动上、实践上、身体力行上加强自律,对党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忠诚,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切实做到讲政治、顾大局、尊核心、真看齐。

(二)要时刻牢记“四个意识”要求,把锤炼党性修养作为终身的必修课。

指出,一个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职位提升而自然提高的,不加强修养和锤炼,党性不仅不会提高,而且反而会降低。锤炼党性修养是每名党员终身的必修课,一刻都不能放松。这次学习教育,中央明确提出新形势下做合格党员最根本的是增强“四个意识”,具体标准就是要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就要保持共产党人的信仰,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补足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讲规矩、有纪律,就要增强组织观念,服从组织决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讲道德、有品行,就要传承党的优良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趣健康,道德高尚。讲奉献、有作为,就要牢记宗旨,干事创业,时时处处体现先进性。“四讲四有”是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提出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章党规、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对全体党员锤炼党性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牢记于心,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要增强政治定力。这是党员党性最根本的问题。政治定力不强,面对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潮就没有辨别能力,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围猎就不能坚决抵制。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学好党章党规,学好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信心和决心。要严守党的纪律。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坚定,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讲的“七个有之”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对照检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提出的“五个必须”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做到。要践行严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实际深学细照笃行,把严实要求作为行动准则来遵循,作为铁的纪律来执行,真正从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三)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把“四个意识”落实到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全过程。

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增强“四个意识”与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企国资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结合起来,与做强做优做大中央企业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当前做好国企国资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问题,对此重要讲话有系统阐述和明确要求,他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看新常态,要做到“三个必须”: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看到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在新常态下,要做到“十个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希望大家真正领会精神实质,坚决贯彻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工作:要坚决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目前,中央企业稳增长仍然面临很大挑战,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强形势研判,密切关注企业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敏锐把握各种风险和矛盾的新变化,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周密预案,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提质增效的当务之急,也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当前要重点在“做好增量、优化存量、主动减量”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要有力有序推进国企国资改革。今年深化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按照中央要求抓好国企国资改革各项工作,努力在一些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改革。要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强化对企业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国有资本运营重要环节以及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营造良好环境。加大力度解决中央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使企业能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探索建立改革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调动企业领导人员和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正面典型宣传,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5.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五

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一是调整产业有一定的难度;二是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指导、服务功能,在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中的中介服务作用不明显,致使农产品产销信息闭塞,渠道不畅;三是已经开发采摘旅游观光活动,未能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没有形成系统的观光产业模式,综合经济效益不明显;四是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农民收入水平偏低。

一是土地流转不够灵活,集约化程度低;二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五是农民在文化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还比较少,体能性的务农、打工占绝对比例。

3、村庄规划建设水平较低。

大部分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庄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很多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多年形成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堆放,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4、村集体缺乏公共积累。

很多行政村集体经济处于“空壳”状态,日趋弱化的集体经济已经深刻的影响到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5、村级组织管理弱化。

一是村级行政组织职能弱化;二是村级干部管理机制和民主管理制度弱化;三是村级党组织战斗力弱化,无法体现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几点建议:

1、统筹城乡建设,制定发展规划。

要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依据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统一管理,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做到一部规划管到头,一张蓝图

建到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理顺多头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快速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领域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建设等,力求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

2、拓宽资金渠道,加大农业投入。

建立健全“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帮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税收等多种手段,全方位支持新农村建设。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投入资金规模和在财政经常性收入中所占比例双增长。制定实施新农村建设投融资管理办法,积极引导民间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健全行政村公交网络体系;全面实施村庄绿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建立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解决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二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搞好节水灌溉示范,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大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田生产路网和农田林网建设;实施农业机械补贴项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4、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加快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加大示范带动,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就地转化农民。近郊村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突出为城市服务的特点;近项目园区村可重点发展为项目园区配套、服务的产业;城中村可全力以赴发展为城市服务的第三产业。同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企业和城市转移,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的务工、经商和租金等非农收入。

三是强化管理,提高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着力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增加农民的红利收入,规范引导城郊农民 的房屋出租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加强综合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从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让农民群众

熟悉掌握有关“三农”政策,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二是加强农民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围绕产业培训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和无公害生产、绿色食品生产、现代设施农业、工业化管理经营农业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富余的现状,加强培训电脑、电工、焊工、钳工、电子装配、针织工、缝纫、家电维修、烹调、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专业技能。结合市场经济状况,主要培训市场营销知识、民法、劳动法、经济合同法等内容。对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常识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培训,引导他们自觉培养起对城市文明的认同感和对城市生活的责任感,适应现代生活。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提高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对话能力、组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6、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范”和“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鼓励、推广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协会、联合社等,建立起覆盖农业产业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农村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大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接机制。

7、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构筑生态保障体系。

抓好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生态自我修复。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逐步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态势,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8、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率。

围绕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积极推广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可降解农膜等新产品的应用;整合市场信息资源,搭建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定与管理工作,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9、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

在坚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长期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结合我区实际,应主要采取以下七种流转方式:⑴互换。对零星分散承包地,允许农户通过调换的方式进行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⑵转让。农户间通过协商,可直接转让全部或部分土地经营权;⑶转包。有其它经营门路或特长,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可通过协商将土地经营权在一段时间内转给他人;

⑷出租。农户通过签定经济合同,在一段时间内可将土地租赁给本地农户或外地经营者,以提高承包土地的经济效益;⑸入股。农户可将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与集体或个人、或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股份合作制,结成经营联合体;⑹招标承包。对农户自愿流转的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统一对外招标承包;⑺委托发包。对那些外出打工或人少地多的农户,可委托村委会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实践当中,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流转方式,争取在土地流转机制上有新的突破。

10、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强村级组织管理。

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街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健全农村民主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党支部村委会各项工作制度,不断提高村级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引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项目建设办法,大力提升村务管理工作。要加强对农村经济事务的管理,大力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的合法权利和权益,加强村级财务、村办工业企业、集体资产、个体、私营经济事务的管理。要加强对村风民俗、民间纠纷、社会治安、民政福利、文教、卫生、人口、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社会事务的管理。

11、统筹兼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一是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分层次、广覆盖、应保尽保、稳步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区、街、村三级管理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搞好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好双拥工作。

二是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为重点,逐步提高农村新合作医疗参合率,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保障农民身体健康。

三是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兑现独生子女优惠政策及计划生育户奖励扶助政策,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帮助计划生育贫困户脱贫致富,不断深化宣传教育,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整体提高农村人口质量。

6.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六

安徽省歙县上丰中心学校:方宏伟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级学校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初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初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自我的教学经验出发简要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适应于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好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及其作用

信息技术课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动手操作是本学科一个

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备不完善,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这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知道由于这门课程在初中不参加考试,有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部分学校机房设备较为简陋。也有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评优,专搞“形象工程”,花大价钱够买各种硬件设备,但在平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他们的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由于条件不同,教学内容有差异

由于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臵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学校里同一年级教师所

教的内容也有差异,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 ~ 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硬件设备匮乏

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都是一些配臵很低几乎是淘汰的计算机。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有许多学校甚至不太重视它,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中小学已经开设过的《微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微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

(四)信息技术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初中学校由于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很多

信息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又没有升学的压力,领导对该学科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数也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这样的师资状况,是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五)学生信息技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的连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的内容较多,再加上课时设臵不足等原因,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好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各学校、各阶段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同。由于学生以前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致使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就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不同,在进入初中后,当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有的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就强些。由于以前的接触,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很快接受;但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他们明显就表现出接受和掌握计

7.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七

1. 1 体制机制运行不够畅通

在我国煤矿综合管理工作中, 企业对于煤矿安全管理的力度还较低, 在体制机制的运行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同时, 在煤矿企业的改制过程中, 还存在监管力度不足与缺乏专业人员等现象, 进而导致煤矿企业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管理弱化、综合管理缺位等现象, 最终出现煤矿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且未能够全面综合的考虑到规划、勘探、开发、建设施工等方面。

此外, 煤矿企业的一些管理部门在职能上还有交叉现象, 进而导致责任权利等方面的不统一、整体管理合力不强以及缺乏政策的决策力与执行力, 最终影响整个管理的工作效率。

1. 2 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全面

目前, 在一些煤矿企业中, 存在极度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与技术操作人员的现象, 进而导致企业存在专业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与整体素质不全面等现象, 最终影响到煤矿的安全生产。

同时, 煤矿企业中的一些技术人员的待遇低, 但责任大, 工作强度也较强, 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使得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选择其他行业, 导致煤矿企业技术力量逐渐削弱, 最终造成断层。特别是在基层煤矿企业中, 招聘的临时人员流动性较大, 且其素质也不全面, 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几乎无法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1. 3 责任意识不强

对于煤矿事故发生率的高低来说, 安全意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就我国目前的一些煤矿企业的发展来说, 过分追求产量, 企业管理人员主体责任意识没有落实到位, 责任意识相对淡化, 且一些管理者也不重视对安全生产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投入, 同时还过分地依赖政府监管, 有些煤矿企业为了应付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 还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且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手段, 这些因素都给煤矿企业的正常运行与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1. 4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健全

近几年来, 我国不断加强对煤矿的安全管理力度, 并相继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 依旧未形成良性与长效的发展机制, 且在具体表现中也缺乏政策的连续性, 从而导致以“关”带“管”现象频繁发生。有些企业重视生产管理, 忽视安全管理, 通过强化劳动, 提高机械设备投入等方式, 没有发挥出制度管理的连续性作用。

同时, 管理方面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在具体的管理中, 没有形成针对性的监督管理, 因此, 造成在管理中出现事故发生、整顿管理、复产等恶性循环模式, 为企业的综合发展埋下了相应的安全隐患。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 也没有结合具体的需要, 在制度制定上没有结合煤矿的实际需要, 制定的措施不能满足煤矿的实际需要, 造成整体管理效率严重低下。

2 煤矿安全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

2. 1 加强安全培训工作

对于煤矿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必须在遵循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基础上进行, 通过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全面提高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 在进行煤矿企业员工安全培训时, 不仅要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还要明确我国安全生产方针与政策, 并在加大矿工个人权利宣传的前提下, 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此外,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 还要加强对员工各种安全操作程序与安全工作方式的培训与教育, 从而保证职工可以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但这些活动都必须依据既定的程序进行。

2. 2 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对于煤矿企业的运行与发展, 要建立健全的安全责任制度与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只有企业各级领导与职员都重视安全生产, 才能够保证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相关领导要各司其职, 并切实做好自身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 煤炭企业最高领导还要全面负责所有活动的安全, 是安全责任的第一负责人; 各个生产班组长也要对该组人员安全生产工作负第一责任, 且各岗位职工也要对其所在岗位工作的安全负第一责任。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落实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 并构建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保证煤矿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2. 3 加强高新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从目前发展实况来看, 因具有高效性、先进性与便捷性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也必定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技术手段。

基于此, 为了适应煤矿行业的发展趋势, 应通过一些煤矿安全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构建一个煤矿井上、井下可靠的安全预警机制与管理决策信息通道, 具体如下: (1) 对于煤矿井上安全生产工作, 必须建立一体化管理平台, 同时, 还要加强对网络的集中管理, 从而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除此之外, 还要通过结合各种安全监测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来建立综合性信息网络; (2) 在进行开采工作时, 应利用传感技术进行, 并利用各种型号的传感器来采集井下的瓦斯含量以及其他各类危险源与生产数据的实时、动态数据, 之后通过计算机进行仔细的分析, 并做出适当的处理, 进而对煤矿的井下动态进行有效的监控, 最终实现自动预警的目的; (3) 在煤矿工作现场, 一定要安装视频监控装置, 进而可以对员工实际状态进行实时了解, 并通过规范员工不当行为的方式来降低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此外, 通过运用信息化方式对管理措施进行优化, 可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从而改善我国煤炭安全生产现状。

2. 4 完善煤矿安全监督机制

对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监督人员应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心态, 及时指出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惩罚措施。同时, 安全监督人员还要坚持公正廉洁的工作态度, 严禁舞弊行为。这不仅要求安全监督人员要做好安全监督工作, 还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沟通机制, 从而使其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 从而在及时发现管理问题的基础上, 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解决。此外, 在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监督时, 还要注重监督实效性的保证方面, 之后再通过制定各种健全的安全监督制度来保证企业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3 结语

现阶段,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问题, 所以, 必须要提升企业自身安全意识, 并加大对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同时, 还要制定并实行各种制度来规范煤矿日常生产工作, 从而在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上, 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浅论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博览, 2014, 8:226-226.

[2]殷文立.浅议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4:50-50.

8.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5个方面问题 篇八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对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了,近年来关于住房问题产生激烈的现象,住房压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愈加的剧烈,当住房问题成为人们一个重要的关注对象时,不得不被关注住房公积金的制度,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住房公积改革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陆续展开,住房公积金的制度也随之历经改革。先简要的介绍下我国公积金管理制度的现状;

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现状

当前的住房公积金发放有失公平。世界银行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称,中国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主要是使收入较高的家庭收益,而他们只是城镇人口的一小部分。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说道,由于住房公积金是基于工作就业的,大部分非正规就业或者失业的中低收入者无法参加公积金;很多低收入的成员因为承受能力的制约而无法使用其公积金;很多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公积金贷款的成员,他们却被迫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进行储蓄,为能够获得按揭贷款的收入较高的家庭提供补贴。而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前的一份报告中也表示,公积金贷款有额度限制,一般较难申请,支持中低收入职工购房效果不明显。另外,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专家分析,住房公积金贷款以个人账户缴存余额的一定倍数来确定其贷款额度,就必然导致收入高、缴存高的成员所获得的公积金贷款也就多,而低收入者所得到的贷款资助低,有的甚至无法逾越购房首付门槛。

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当前住房公积金在管理和使用中存在这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住房公积金管理决策制度不健全,决策主体不明确,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决策流于形式;住房公积金管理监督不力,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住房公积金存在风险隐患;住房公积金信贷业务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住房公积金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公积金筹集和贷款发放低的问题同时存在。

1、公积金管理决策制度不健全,决策主体不明确。虽然住房公积金制度早已在我国实行,但是更多的则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去落实到实处,并没有让每一个在职的人员享受到这样的待遇,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虽然我国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以求能够得到些许缓解,但是,住房公积金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意识致使住房公积金的实行依旧停留于表面化,形式化。由于住房公积现存的普遍的薄弱环节,在我国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的隶属关系以及管理阶层都存在着过于复杂的环节。因此,由于繁琐的步骤,造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非常的不顺畅且很难达到管理上统一。

2、住房公积金管理监督不力,挤占、挪用住房公积金等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住房公积金存在风险隐患。内部员工素质问题引发的资金安全风险问题存在,不同程度上缺少专业金融管理人才,存在管理隐患。住房公积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操作流程不严密导致的运作风险也存在。外部欺诈产生的资金流失风险,如犯罪分子采取伪造证件,骗取、骗贷情况时有发生。住房公积金执法效果不明显,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其保障范围应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由公积金的涵盖范围决定住房公积金制度应普遍覆盖到除离退休职工、外籍员工外的所有城镇职工,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但在全国住房公积金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离政策要求仍有差距。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城镇私营企业等非公企业及进城务工人员等不同程度上存在未按规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情况,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

3、住房公积金的数据安全问题,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资金量巨大,住房公积金个入帐户变动频繁,目前各地对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基本上全部是以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的。但是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入侵,或遇有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使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在损坏和灭失的风险。而这一风险如果成为事实,对住房公积金管理将是致命的。贷款数据受到干扰的直接后果就是贷款资产的损失,归集数据的灭失不会造成资金的损失,但住房公积金缴存信息的损害无疑会为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的管理带来混乱,进而引发广泛的社会矛盾。如何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稳定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4、住房公积金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及管理手段落后,公积金筹集和贷款发放低。在面对住房公积金的问题上,如果宣传的力度不够,那么就会导致公积金筹备率和贷款发放低的问题存在。不仅职工是权益得不到合理的保障,同时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忽略了自己拥有的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致使员工的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高。

三、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需要进行的改革

住房公积金需要在满足低收入者购房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住房公积金应坚持人本原则,使用上应向低收入者倾斜。建议对购房时提取住房公积金采取区别政策:低于城市人均收入的职工,其住房公积金账面余额可以在购房时全部提取;超过城市人均收入的职工,应按一定比例进行提取。在住房公积金贷款时,不再以缴存额高低来计算贷款额度,对低收入者按优惠比例放贷。对到退休始终未享受过支取和贷款优惠的职工,可以实行现金奖励的政策。

上一篇:浅析如何做好高校创新引智基地的服务工作论文下一篇:护工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