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2024-06-23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精选12篇)

1.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一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目标浅析

【摘 要】强化课堂的目标意识,根据目标设计原则设计好课堂目标,并能够围绕课堂目标确定课堂内容和设计课堂活动,自觉进行自查反馈,使目标贯穿于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检测的三个环节,目标明确,课堂才能真正做到实现高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及教育条件的局限性,学生学好历史存在诸多的困难。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师如何制定好课堂目标,指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实现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使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和谐统一,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课堂目标的高效实现程度。

【关键词】目标;课堂;教学

一、高效课堂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课堂目标是高效课堂活动的起点,是归宿,更是灵魂。高效课堂目标对教师的高效课堂具有指导意义,高效课堂始于高效课堂目标的制定而终于目标的落实,明确具体的高效课堂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高效课堂只有设计好高效课堂目标,才能把握住高效课堂的起点,才能体现高效课堂的针对性,才能设计好高效课堂的各个环节。当师生共同围绕目标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时,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效课堂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描述笼统,缺乏科学性。明确具体的课堂目标能实现课堂高效,课堂目标设计模糊,学生不能明确学习内容应达到的境地,影响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发展。

2.忽视语言能力目标设计。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学生知识面狭窄,对学习的东西无法理解和想象不出,再加上语言障碍,学生学习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关注少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能力目标设计。

3.忽略人文性,忽略面向全体。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要求,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规划和培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课堂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确定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目标的依据

针对以上少数民族地区课堂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效课堂,必须加强高效课堂目标设计。

1.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则,有的放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遵循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设置上,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坚持以学生为主,分层递进。高效课堂目标的设计要做到因材施教。课堂高效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高效课堂目标,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发展需要,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合理分层设计课题高效课堂目标,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

3.依据时代特点需要,与时俱进。教育有不仅要实现学生个体发展的功能,同时也要突出其社会功能。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努力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发展。21世纪教育委员会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提出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人的发展实质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只有个体适应了社会环境,才说人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效课堂目标的设计应依据当代社会的需要。

四、加强目标监控,实现高效课堂

课堂的实际与课堂目标设计常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课堂目标作出适时调整,使其更好地体现高效课堂目标的适应性。教师根据学生主动参度适时采取灵活机动的高效课堂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同时,在高效课堂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化,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高效课堂真正实现高效的目标。

1.围绕目标组织高效课堂内容。高效课堂内容只有围绕目标,高效课堂才有针对性,选择高效课堂内容作为载体来实现课堂目标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学会将总的课堂目标进行分解成多个小目标,确定每个高效课堂环节落实的目标任务,再组织高效课堂内容以落实目标。在组织高效课堂内容时要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充分考虑到高效课堂内容呈现的多样性,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目标的达成。

2.围绕目标设计高效课堂活动。围绕课堂目标进行设计,以高效课堂活动为主线的设计改为以高效课堂目标为主线的设计。高效课堂目标除了对高效课堂内容选择上有指导作用外,对课堂高效课堂活动也有控制作用,因为高效课堂活动是高效课堂目标实现的基本组织过程,所以必须围绕高效课堂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高效课堂方法,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就应把时间让给学生,需要合作探究时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研讨,需要巩固提高时可以出示思考题和练习题,需要检测目标的达成度时可以设计相应的检测习题等。

总之高效课堂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高效课堂任务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高效课堂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尺。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师如何确定和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目标,已成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

[2]姚锦祥.《基于全人发展的教学目标设计》

[3]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2.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二

一、在高中历史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

1. 合理分组。

教师可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 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个性特点, 以及课型情况等进行编组。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 分成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分层教学, 分类辅导, 达到理想的效果。

2. 教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

学生要善于倾听他人发言,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 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同时还要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 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 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 当各种不同意见难以统一时, 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 以便在大组进行探讨。

3. 合理引导,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或自我发现问题后,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 尝试自我解决, 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学习情况, 展示学习思路, 并进行群体的判断,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 并运用各种方式点拨使学习能进一步的深入。

4. 小组合作学习要把握时机。

第一, 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做好铺垫与引申工作, 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有的学生能较好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而有的学生却感到困难, 存在许多的疑难问题。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可相互启发, 发挥互补作用, 达到共同认识与理解的效果, 从而顺利将旧知迁移到新知。第二, 在学习重难点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 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小组合作力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共同探究, 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同时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与协作精神。第三, 在学生自学之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高中历史课本的大部分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自学,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个性差异, 在自学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 在学生自学完之后, 教师要留一定的时间, 让学生针对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 互相切磋, 互通“有无”, 以使“教学相长”。第四, 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可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有依据地展示出来, 对学生的不同解法广泛进行交流, 并及时反馈, 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克服了大班上课不能照顾个别学生的缺陷,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究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能培养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 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 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 从而培养社会适应性。

2. 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 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训练。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在交流中逐步促使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 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4.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5.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 为每个学生个体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都进一步发现自我, 认识自我, 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6.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多边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师

与生、生与生进行多边互动, 是对现代教学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课堂教学互动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当然, 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就如水上浮萍, 落不到实处, 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一方面会使学生无法交流, 另一方面会造成优秀生的“垄断”局面,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时, 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教师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学会新知。

总之, 在分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能促进各类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漆权主编.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欧云.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常州外国语学校.

3.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三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 研究

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不但让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让文化思想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敦促教师们转变新的观念和思想。

一、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中历史

过程指的是为了达到给定目的而执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方法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

在新课标当中,过程与方法主要表达的宗旨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懂得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

(二)重过程

高中历史的过程目标包括了教与学,这也是两个最基本的活动,教与学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区分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站在历史学的角度,重视历史过程,包括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以及发展演化等过程。历史学习对象经常要涉及历史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按一定规律运动或变化的历史过程,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演变历史过程,通过对过程的了解推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重过程,转变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教学,指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总览全书,对历史的发展要有纵向和横向的认识和理解,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知识和相互之间共同合作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和更好的锻炼,实现重视过程的这一教学目标。

(四)重方法

方法主要指的是教法和学法。布鲁纳就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法。历史的教法和学发其实是互为一体的。教法可以理解成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尽量不要狭隘地理解成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好。学法可以理解为学生怎么样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形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

实施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在高中教学中会有许多评论性题目,比如,对于秦始皇的功过评论,这需要掌握一定历史资料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对于其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总结解答该种题目的有效方法,并且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使其转化成为学生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评价

现代教学当中,评价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评价应运而生,带着新时代的新要求。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各方面的要求就发生了难以置信的改变,比如说,其要求改变传统评价单一的情况,评价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对象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这样可以让大家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把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互相完美相结合配合,实现评价全面客观化,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具有非常积极促进作用的。

新课程还倡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学生是不是优秀的也不再是过去传统的考试试卷分数决定,而是通过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帮助被评价的人提供空间,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还可以发挥很好地评价激励作用。

最后,新课程主张摒弃书面的评价方式,强调本质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寻求数量上的多,提倡鼓励选择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曾经有人说过,江山是用白骨堆成的,历史是用鲜血写成的。换个角度想,觉得学习历史这门科学,除了是对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之外,还得有客观的理解。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告诉后来人不知道的往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学会摒弃传统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选择适合当前的形式的创新模式,打开一扇属于适合新世纪的大门。

参考资料:

[1]程婷.浅论“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1).

[2]缪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杜慧芳.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1).

4.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 篇四

钟刘胜

【摘要】 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知道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实践反思

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因为知识本身已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培养学生如何获取、处理和表达各类信息的能力。“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在新时代再一次发出耀眼的光芒。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趋势的必然产物。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认识和结论。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在观察、模仿性学习的过程中,为发展学生自主地了解和独立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从而懂得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并孕育一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典型特征的教学方式。

伴随着我校2008年以来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展开,比较成熟的实施方法不断涌现,主要有专题研究型、小课题研究型、主题研究型、体验学习型等。对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的认识基本为“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既在单一学科中实施,又以综合学科的形式出现。本文将阐述我对金桥高级中学三年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思考,以求教于同行们。

一、在专题教学中引发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基本阵地,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也承认了它的主导地位,因此利用课堂教学渗透专题研讨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形成历史意识、国际意识、公民意识。在现实的教学目标与理想的教学目的之间,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都是以教学方式作为中介的。历史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学方式层面上更趋近于教学目的的达成。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性、过去性、具体性、多样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亦应切合这些特点。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专题研讨是指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专题研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展开思考、发挥的专题,如新课标把评价历史人物作为教学目标。本人在上一节题为《评价拿破仑》的汇报交流的公开教学课中,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先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分为四组,拟定四个专题(拿破仑上台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人尽其才,重视科教和创新;时事造英雄;评价拿破仑战争)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甚至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以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学生在课外必须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筛选、整理形成系统,以课题的成果展示和辩论、评价为最终的结果。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参与意识,便于学生就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缺点是由于时间短以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专题研讨很可能不够深入。在2009年《评价拿破仑》的公开课中,被在场听课的游祖宏老师提出的几个比较专业的问题难倒了学生,就证实了这一点。

二、在习题训练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方式正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和方向渗透到各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历史学科也不例外。2009年上海高考题第30题“学生对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生崇拜的伟人,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在习题训练中,适时进行开发的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给了学生一个观望自己、总结自己的机会,无论对何种层面的学生,其积极意义都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进行以自我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又要及时给予关心和指导。在探索研究过程中,适时进行师生双边活动,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诱发思维碰撞,监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共同探讨、提高。

三、在撰写小论文中深化研究性学习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是课后作业中较高要求的训练形式。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是以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核心,教师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最终以论文的形式结题。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性、具体性方面给予指导。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可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运用较为丰富的资料深入研究某一个历史问题的多个侧面。论文的结题与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评价标准应符合史论结合的原则,更应以学生探究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为评价的原则。例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中,针对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残遗势力(主要表现为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否认侵略历史),我以“中国青年学生给日本青年学生的一封公开信”的形式布置了一个历史小论文。目的是给日本学生澄清历史,要求结合史实,语言中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在批阅论文时,发现学生们都能从不同角度揭露日本当局者隐瞒侵略的史实,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处置不彻底、日本“入常”为什么会失败等等。这就是学生们在广泛阅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中分解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的成果。更值得我兴慰的是一些学生还非常注重在文章中体现历史的现实作用,显示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历史研究中的创新思维。

四、从再现历史中体验研究性学习

美国罗斯学校的一种历史学习方式:学中国清朝史时,所有学生到清朝馆,着长袍马褂,穿圆口布鞋,戴瓜皮小帽,扎一条长辫……俨然一个清朝人了——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历史,得到的知识已非书本所能包容了。这种历史角色的扮演是再现历史的鲜活形式,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启发。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人物是历史构成的要素,学生们日常的历史学习往往以时间和地区为线索,对历史人物的全面了解较为缺乏。在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研究一些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以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角色扮演者的表演一定要在充分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同一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可就表演者的表演发表自己的见解。角色扮演与评析过程同样重要,表演者和评析者都可对自己的学习最终以文字形式总结。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缺点是这种学习方式受时间和资料来源的局限,也受到学生自身能力的局限。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不可提出超出学生能力的过分要求,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并不一定单独安排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时间,可以尝试在充分预习和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实施课堂中的即兴表演和身临其境。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就新中国初期面貌的种种困难,你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怎样来挽救这个崩溃的家庭。有的同学马上反应: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破坏和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这个国家已无力回天了;有的同学马上反驳:事在人为,困难肯定有,没有做不成的事……我马上因势利导:应该怎样来挽救呢?这时场面气氛很热烈,同学们七嘴八舌,群策群力,我适时提出书中的措施,并鼓励他们比较与伟人的措施的异同。这时,马上有同学尖叫:我能当选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了。

五、从身边现实中发掘研究性学习

人类社会的现实,都是历史的延伸;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就,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取得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历史课程的宗旨就是服务社会。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过去性,还具有连贯性。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写道:“只有通过现在,才能窥见广阔的远景,……”如果让学生们一味地学习书本中凝固的历史知识,很难体现出历史学的现实意义,也会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术界,口述史学的再度兴起,也启迪了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是学生们最感受兴趣的历史话题,从国际大事如中东和平、巴尔干争端、日本的军国主义,到祖国的发展如改革开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再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访谈的题目数不胜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力所能及的题目,以文献调查为基础,拟定研究方案,确定访谈对象(可充分发挥学生家长、亲友的作用)。从学生们的身边挖掘历史,让学生们了解身边的历史。如在讲到美国的侵越战争时,我要求学生利用我校的外籍教师有过越南战争的经历,鼓动学生在上口语课时主动与外教交流,而另一位同学提起他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就当场要求这位学生转述他爷爷给他讲的抗美援朝的故事。挖掘身边历史使这两个知识点异常生动,活灵活现。这种研究方法最适宜在中国现代史教学中运用。比如,对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史的访谈,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切、生动的资料,而且在访谈记录的整理中学生们也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过程。

5.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五

莱西一中南校历史组

一、研究目标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具体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在发现过程中对各种各样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更好地理解知识,获得知识,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操作能力。如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和历史材料的方法、技能,运用比较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解释历史问题和社会现象的能力,并能独立地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2.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注重社会社会实践,增强历史意识,形成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培育集体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做到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3.通过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力,减轻学生压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发展。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学生必须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能真正理解。学生必须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思考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提出的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原则是:(1)课程应当采取整体到部分的转化,亦即着重核心的概念,并且使用第一手材料与亲手处理之材料的课程;(2)学生角色转变为思考者;(3)教师角色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的问题及见解的传递者与调停者;(4)评价是基于教师对于学习状况的观察,与学生作品的展现。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注重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1.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的学生具有比较敏锐的时事嗅觉,特别是对时政热点问题非常地关注。在历史教学中,若能结合时政热点,巧妙引出历史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如在《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就先投影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克里和布什电视辩论新闻图片,要求学生讲出图片反映的时政事件后提出问题:“从这则新闻图片中,同学们可以知道美国总统是怎样产生的吗?美国总统有哪些权力?总统在国家权力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又如在《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这一课的教学时,我先播放了一段有关《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遭到否决电视录像画面,然后提出问题:“《欧洲宪法》是那一组织起草的宪法?这一组织建立于何时?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法国在这一组织中的地位如何?《欧洲宪法》在法国公投为何会遭到否决?”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2、提供历史资料,创设体验情景。

历史由于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身临其境进行体验。但丰富的历史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等却为我们重新创设历史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只要教师能善于运用,可以重现一定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这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具体做法是:(1)通过历史歌曲、历史录音、历史图片、电影片断、原始材料、历史实物,“再现”历史,以生动教材、丰满教材、补充教材、延伸教材。如让学生从《国民革命歌》中涉入北伐;从《开国大典》录音中掀开历史的画卷;从《南昌起义》的电影剪接中,领掠人民军队创造的艰辛;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亭》图片中感悟革命者先行者的品格。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兴趣。(2)通过角色变换,介入历史等方法,营造课堂教学新情境。如在讲授“大革命的发展”一节时,我让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上讲台指图讲解北伐胜利进军的经过;在讲到北伐之前,国民革命军面临着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时,让学生“介入历史”,充当北伐的决策者,制定以弱克强的方略;在讲近代史上三次论战即: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时,让学生担当论战双方角色,进行论战模拟。如在讲授《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这一课中的“坊市与城镇”这一内容时,教师投映“清明上河图”、要求学生观察图画,想象自己是当时北宋东京的一位市民,说出你在东京会看到哪些情景?学生从“我是教师”、“我是历史人物”的体验中增长了见识。由于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一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1.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往往需要从培养学生简单的动手能力开始,因为思行结合,通常会比单纯的思维训练更有效。但传统教学中手脑分离的现象相当严重,现代教学思想特别强调手脑结合。早在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反传统的“六大解放”中,就包含有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两项要求;不仅如此.他还主张把学生的手脑结合起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他为了强调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还编写了一首诗《手脑相长歌》,诗云:“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相关的历史知识结构图表、历史大事年表、历史事件示意图、历史知识图表、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示意图等,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能力,还应该包括学生之间的自觉合作探究精神与能力。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工作都无法由单个的个体独立完成,因此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就显得异常重要。我们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自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与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觉合作探究的精神与能力。例如,在《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原因探究组、历史追溯组、纲领考查组、综合评价组四个探究活动小组,每一个探究小组给出一至二条问题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如原因探究组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历史追溯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2)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历程(发展、全盛、衰落、失败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及情况)。如纲领考查组的问题是:(1)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是什么,纲领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2)太平天国的纲领有何进步之处与局限性? 综合评价组的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课前需要作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学生分组、给出探究问题、给出探究具体要求等)在课堂上,要求本探究小组学生要回答其他探究小组提出的有关本探究小组探究内容的问题(其他小组成员也可以作出补充)。结果,做试验班级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以老师讲授或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为主的班级效果要好很多,表现在:其一,学生课堂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其二,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如有关《天朝田

亩制度》,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纲领?”,对《资政新篇》“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没有真正实行。”,就有学生提出,“那么《资政新篇》的的实施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就有学生提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事件的本质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3.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自我创设练习题。在一些课文教学中,我出除了要求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外,还要求探究小组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练习题,用来检验其他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电影与电视》一课的教学中,要求电影探究小组和电视探究小组必须分别设计两道以上的选择题考查对方同学的学习情况。结果,学生创设的练习题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令老师都要刮目相看。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人物与电影技术诞生相关联的有:①卢米埃尔兄弟 ②格里菲斯 ③爱迪生④卓别林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下列哪不属于卓别林的作品的是: A.《城市之光》B.《摩登时代》C.《牧神午后》D.《大独裁者》]

电影探究小组创设的练习题:

[1.下列电视节目中,属于传播资讯功能的:①新闻联播②电视广告③超级女声④奥运会现场直播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

A.卢米埃尔兄弟B.格里菲斯C.爱迪生D.卓别林

2.1936年16.2万人通过媒体观看了第十一奥运会,这一媒体是:A.报纸B.电影

C.电视D.互联网]

(2)引导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主题班会或辩论。例如,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召开主题班会或辩论,主题班会或辩论必须围绕这一历史主题有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以下是我组织学生召开的“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的主题班会情况。

第一环节:纪念五四运动诗歌朗诵。

主持人首先朗诵自己的创作的诗歌:“五四老人”

“如果计算她的年龄/她已八十五岁高龄/但她却属于青年/如果度量她走过的脚步/她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得还远/但她的脚步却永远不会蹒跚/是她吹响了民族觉醒的号角/是她擂起了中华不屈的战鼓/她引领一代代青年献身祖国/她的精神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明灯”

接着主持人宣布由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朗诵自己本小组搜集或创作的纪念五四运动诗歌。

第二环节:讲五四运动的故事或表演艺术五四运动的小品。

结果有一个小组表演了“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这一小品,把在巴黎和会上各国的外交使节的表情表现的活灵活现,日本代表的蛮横,美、英、法代表的见风使舵,特别是扮演中国代表顾维钧的同学把顾维钧那种义正辞严,慷慨激昂的形象表现的惟妙惟肖,博得全班同学一片热烈的掌声。掀起了主题班会活动的一个高潮。

第三环节: 讨论会“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学生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①我所理解的五四精神。②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体现五四精神?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四环节:分享成果。

各学习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五四运动的图片、书籍、音像资料、纪念文章。

这一节主题班会课,充分展示了学生自主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具体实施步骤

在近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历史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历史自主学习七步法,即课程教学备--提--查--议--解--测--结七个步骤。展开而言,如下:

第一步:备。在新课讲授前教师做好备课准备。

第二步:提。在新课前一节向学生讲述本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第三步:查。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或查阅资料、上网,对于疑问点做下记录。第四步:议。在课堂上同桌学生或相邻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其间,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那些基础知识薄弱、历史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要作重点的辅导,并作方法论上的指导。

第五步:解。本环节着眼于对全班学生的辅导。学生回答布置的问题并提出疑问点。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议并解答疑问点。注意一是讲授的内容要精,教师主要讲本课的知识结构和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讲授的语言要精,教师的语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

第六步:测,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或练习让学生完成,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巩固。

第七步:结。在课末教师归纳总结本课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并进一步得到巩固。最后,教师布置下一节课教学目标、重难点并提出问题。

五、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历史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原先那种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转变为形象记忆和体验理解;从认为历史课“无所谓”转变为意识到历史课是一门影响自己成长的课程;学生养成了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辅助历史学习的习惯,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学习历史„„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2.教师方面:

6.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六

摘要:研究性学习就是创设一种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和氛围,使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的生活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创造、去发展。然而,我们在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思想认识上的诸多偏差,致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走进了种种误区。

关键词: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偏离教材和课堂主渠道

既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那就必须依托历史学科课程载体,立足于历史教材和课堂,从学科特点出发,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技能,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历史课堂教学分离开来。课堂教学灌输知识,“培养能力”,课外时间完成若干问题,“实施研究性学习”;或把正常的课堂教学作为主业,把研究性学习进行课外补充。历史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渠道自然也在课堂,二者不是并行或补充关系,而应是有机地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若能立足课堂主渠道,从课文出发进行深入挖掘研究,一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二是有利于从研究中培养了思维能力。当然,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教学,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又有别于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特别注意既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既打好学科基础,又培养创新精神。

二、注重优等生,舍弃后进生

目前不少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要求很高的学习形式,只有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很高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而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的结果有二:一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其范围、对象仅限于少数优秀学生;二是目标直接定位在出“研究成果”上,以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作为评价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其实,无论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还是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性,都决定了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决不是也不应该是优等生的专利,历史学科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有权利,或许更有必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研究性学习同样要求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尽管学生层次不同,水平各异,但不能因此就使研究性学习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把多数学生拒之门外。如果仅限于少数历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那么,研究性学习实质上就走向了“精英化”,而大部分学生就只能成为“陪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就不相吻合了,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背道而驰。

三、选题难度高,操作中随意性突出

不少学校和教师热衷于让学生从历史学科学术领域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中选择课题,学术化、高难度倾向十分明显。如有的教师选择《国有企业的利与弊》、《禁毒在中国》、《西部开发与生态保护》、《义和团运动的功过》等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十分典型。这样的课题又大又难,无论从资料,要求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等来看,均不是高中生所能完成的。然而,我们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操作中的随意性突出,缺乏周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随心所欲。课题的选择,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和选择,而是教师包办代替,列出一个或几个课题要求学生实施研究,这样就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水同层次。如此下去,研究性学习不仅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反而将窒息学生的个性。

四、片面追求结果,使研究走向异端

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结果评价的标准,在我们历史教师眼中无非有两种:一是以教师、学生发章的数量和获奖情况来衡量研究的结果。其实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不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还是作为一种具体方式,都不能着眼于直接的“研究成果”,而是重在通过全新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探究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片面追求“研究成果”势必使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走向异端。二是重视知识获得功能,忽视研究性学习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出现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现象。这种脱离实际的探究活动,仅仅将学习方法和研究技能抽取出来进行“指导”的做法,实际上仍是知识的传授,只不过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面对当前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种种误区,我们如何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立足课堂,精心提炼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择课题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选择那些既有研究价值,又具备研究条件,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课题。实际上,历史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起步阶段,从课文和课堂教学中选择和提炼课题,一则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实施研究;二则把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与历史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提炼课题时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把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二是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三是由研究的.课题引出新的课题。例如:从《洋务运动》一文中,我们可以从原因、过程和失败原因推出以下几个课题:1、评“中体西用”;2、如何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导?3、如何理解“只布新而不除旧”?这样选择课题,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又与历史教材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

(二)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指导提高学生研究水平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差异,强调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老师的指导,相反对老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提高学生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反映形式。老师的指导应该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老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难题。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梳理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老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切忌越俎代庖,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重视体验,发展学生个性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研究”二字上,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躬身实践,亲历探究的体验过程。这个体验过程就要求我们应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盲目随意的态度。从学习目标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姿态,放开手脚独立地从事研究学习活动,全程参与、亲历亲为,加强和促进实践活动的内化,扩大和加深学生的认知结构,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情感体验。从学习内容上看,要求学生处身于文本之中,从体验入手,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认识、情感和意志三维心理去分析和反思,去理解和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价值,从而与历史对象产生思想的撞击和情感的共鸣。从学习方式上看,历史研究性学习将“质疑―直觉―领悟”作为体验过程的三个环节,引导学生以质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刺激学习情绪,振奋学习精神,诱发积极求新知的欲望。接着由疑而问,借助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促成知情合一、身心合一、理解和观点合一,得出正确的判断。最后让学生在研究中感知,在研究中领悟,当然这“悟”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长期耐心的研究之后突然诞生的概括,使我茅塞顿开”的大彻大悟。

实践告诉我们,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历史老师应在思想认识上增强新理念,避免走进各种误区,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打下基础,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 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误区及对策论文

★ 成教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及对策论文

★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五大误区及对策

★ 如何消除数学教学误区论文

★ 合作学习中的几个误区

★ 开展合作学习的误区

★ 低年级写话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 议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7.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七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 (或专题、课题) , 利用国际互联网、图书馆、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 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当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要求。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 它主要由四类活动组成, 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 也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一些省市进行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 “研究性学习”受到了各级领导、教育专家、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认同和好评, 成为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2、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而言,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 它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 重在接受和记忆, 显然, 这种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另一种是经验学习, 它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 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内在动力, 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结合起来, 因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学生被动地记忆、吸收、消化, 这种方法只着眼于学生对一般历史知识和结论的掌握, 不利于学生在新的情景下, 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特定的历史现象、解决新的历史问题。因此, 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

二、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 全体与部分

作为中学必修课的研究性学习不是针对部分优生, 并以培养英才为目标而开设的, 它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力图使每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自由充分地发挥, 因为研究性学习重过程, 重参与,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并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当然, 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应该针对不同潜能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二) 主体与主导

研究性学习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甚至由学生主讲, 但这决不意味着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削弱了, 甚至不存在了。事实上, 研究性学习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工作量不是减轻了, 而是加重了。教师若要能游刃有余地驾驭研究性学习, 就必须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 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同时, 教师本身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可以说,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 将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结果。

(三) 研究性学习与历史学科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现有的历史学科教学既不能相互排斥, 更不能相互取代, 而应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一方面, 研究性学习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削弱。另一方面, 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虽不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它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封闭单一的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了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这就弥补了学科教学的不足之处。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方法

(一) 选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这些“问题”的来源是多渠道、多方面的, 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择定;可以是中学历史教材有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也可以是对校外社会现象和大众热点的关注和思索;可以是已知历史结论的再“发现”, 也可以是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可以是单一的历史学科问题,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

(二) 动员、组织与辅导

研究性学习毕竟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新生事物, 很多人对它还不甚了解, 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 作为管理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必须以典型示范、辅导讲座等形式向学生系统讲述和传授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要求和方法, 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让每个学生心中有底。

(三) 学习形式

1、撰写历史小论文。

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材料, 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或撰写历史人物小传, 类似“评拿破仑”;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评价, 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等等。

2、辩论会。

即围绕某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 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和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中性, 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秦始皇修长城的功与过”等等。

3、撰写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

即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 通过走访、实地考察等活动, 广泛搜集材料, 并将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东风公司的过去、现状和未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十堰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 等等。

4、试教法。

8.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八

一、三维目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考试分数并不代表学习效果。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该以三维目标为检验标准,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的来说,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中历史教学传统“任务”观念严重。

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老师尤为注重课堂教学的量,关系本堂历史教材内容能否讲完,注重讲到的知识能否被学生所记住并在考试中正确运用。这种任务式的教学思想阻碍了三维目标教学思想的推进,形成了以任务型为主导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其量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数量,忽视知识教学的过程和质量,思想启蒙和正确价值观确立更是无从谈起。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应以三维目标为教学指导思想,摒弃任务式教学方法。

2高中历史教学资源渠道狭窄,不利于学生开拓知识面。

一堂优质的高中历史课需要丰富的历史素材或资源作支撑。从传统意义上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主要集中于老师教案、历史教材、教参与辅导资料、影像与音频文件资料等。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渠道仍比较狭窄,对高中新课程目标和三维目标的实现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二、基于三维目标的高中历史课堂的具体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三维目标实际上是教学的核心思想,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三维目标,以全面的教学理念创新和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高中历史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来讲,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上,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

高中历史知识类别多样,既有基本史实的叙述、基本历史概念的阐述,也有历史脉络的剖析和历史规律的总结。针对类别多样的高中历史知识,要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就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采用多变的教学手段,促进历史知识的高效掌握,提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述基本的历史史实时,多采用基本的看、读、讲等方法;在阐述基本历史概念时多侧重于知识的分析、引导和启发;对历史脉络和规律则要运用总结与归纳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针对知识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提升历史知识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以往的历史教学注重教学结果,即历史考试成绩,这种忽略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与过程,基于三维目标理念之“过程与方法”要求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推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历史教学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依据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老师教学过程中提升自身历史综合知识。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与方法的优化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构建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注重强化情感教育。

9.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九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认为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资料、探究未知的历史世界。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三种能力,是实现研究性学习和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结合的关键:即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搜集史料的能力、解读史料的能力以及组织史料进行论述的能力。

首先是搜集史料的能力。历史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透过史料去解读过去世界的一门学科。过去,由于教育观念的限制等原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普遍忽视史料的教学,更加不用提搜集史料的训练。现在,新课程标准虽然强调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很难向学生传授搜集史料的具体方法,因此也就很难真正在历史教学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填补这项空白。在高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应该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搜集方法,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水准。我们要向学生介绍搜集史料的一些途径:例如通过网络搜集、在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著作中搜集,在学术期刊中搜集、在原始文献中搜集(如通过二十四史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史料来源渠道。

搜集史料之后,就要解读史料。解读史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语言的问题,如中国古代史可能文言文的障碍,世界史可能存在外语的障碍等。在此时,教师应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这些方面的疑难。二是可能有些史料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不能证明研究性学习所要探究的问题,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还有一些史料因种种原因,表述含糊,这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知人论世,搞清楚史料的作者为什么怎么说,有何用意等。

解读完史料后,就要组织史料进行论述。这时应指导学生处理好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重要史料与次要史料之间的关系,要注意论述的逻辑性等问题,从而使这篇研究性学习接近学术界的标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对于学生语文作文的写作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10.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 篇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学业达标] 1.康熙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政治家。下列对康熙帝的评述正确的是()A.收复台湾,设台湾行省 B.首次册封**、**等** C.南巡到曲阜,亲书“万世师表” D.御驾亲征,收复雅克萨

【解析】 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故A项错误;首次册封**是在顺治帝时,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收复雅克萨时康熙帝并没有亲征,故D项错误。

【答案】 C 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 题干中出现的地名“乌兰布通”应该是蒙古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准噶尔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6·杭州二中高二期中)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A.《康熙王朝》中,康熙亲自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解析】 A项错误,康熙帝并未亲自平定三藩之乱;在施琅攻取台湾后,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故选B项,C项错误,康熙帝未御驾亲征雅克萨;D项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

【答案】 B 5.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 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④

C.①③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①②③信息主要从引号内原文中提取,④结合清朝统一的角度入手分析,均符合题意。

【答案】 A 6.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

C.抗击外来侵略

B.废除分封制度 D.建立交通网络

【解析】 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派都司王维明等人前往(台湾)劝说“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然郑经(郑成功之子)提出“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康熙皇帝明确指出 “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经乃中国之人,台湾乃中国之领土”。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郑经称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

材料二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施琅到福建前线主持归台大计。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同年八月十三日,施琅率军入台。郑克塽(郑经之子)缴械投降,施琅进入台湾。

——摘编自《康熙统一档案史料选书籍》(1)根据材料,概括在台湾问题上康熙帝与郑氏集团的观点并指出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政策的变化及原因。【解析】 第(1)问,从材料“朝廷诚信待人,若释疑遵制,削发登岸,自当厚爵加封”“台湾乃中国之领土”中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台湾的立场;材料“依朝鲜例,称臣纳贡”“台湾远在海外”“非属(中国)版图之中”可以看出郑氏集团对台湾的立场。根据两段材料的对比可以得出二者的根本分歧。第(2)问,根据材料“康熙六年五月,招抚人员赴台湾”“二十二年六月率精兵2万、战船300只,跨海取澎湖;后郑军全军覆没”可以得出康熙帝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郑氏集团坚持分裂台湾,导致康熙帝政策的变化。

【答案】(1)观点:康熙认为大陆和台湾之间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实现中国的统一;郑氏集团企图把台湾和朝鲜相提并论,实质是要分裂台湾,实行台湾独立。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11.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体验式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 体验式学习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0-02

高中历史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理念,它更加关注教学的科学性,将学生的学习地位凸显出来,学生能够走进历史,能够切身体验历史,甚至可以用心灵与历史对话,这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记录,对于一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古国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的众人,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提高历史教学水平,让当代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更加热爱,感悟更深。

一、在情境中体验

创建历史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验历史,可以说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创建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对话、小品、故事等等,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目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创建情境,效果会更好。多媒体设备创建教学情境,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容易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对历史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比如:学习“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教师将日本人残暴行为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配上音乐《在松花江上》,一边播放可见,一边让学生自行体悟、感受,学生们看着自己的同胞和先烈,被日本列强无耻的残害,听着那震撼人心的“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悲惨的时候”,不少学生都会黯然神伤,甚至潸然泪下、义愤填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激发、被点燃,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更非常清晰。

二、在探究中体验

与情境教学法一样,探究教学也是体验学习法的一个有效手段。高中学生对中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引导、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体验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比如:在教“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这一节课时,当复习到北伐战争时,把课本中的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图,三大军阀控制的地区分别用蓝色、绿色、黄色涂上,革命根据地用红色,让学生观察地图时分析北伐战争所面临的形势,这时让在座的学生是当时的指挥官,这一仗该如何打?这种情势下,学生们会进行激烈的讨论,这样把原来静止的、枯燥的内容变的直观形象,使课堂变的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三、在交流中体验

交流是体验的一种重要环节,在进行体验学习时,教师必须要基于学生充分的交流分析时间,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经验说出来,将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然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给出自己的建议,大家一同讨论,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感受就成了大家的感受,这些真实的体验就好像得到了“发酵”一样,效果会扩大,一个人的思维、感受是有限的,但是交流使这种思维的局限被打开,被释放,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还能够将自己的有效体验传递出去,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在落实体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最后自己进行总结教学,这样的交流效率会很高,并且课堂秩序也能够得以维系。

比如:“近代中国的中美关系”教学,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交流,但是仅仅凭借课本上的资料是不够的,在确定了交流的题目之后,课前教师布置资料搜集任务,利用网络、书籍等手段,对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等资料进行搜集,然后课上教师让各小组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大家一同分享、交流,在历史的长河中,学生们一点一滴的进行捕获着,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零碎、散乱的资料中找到了主线,理顺了脉络,体验到研究的快乐,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体验式学习,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很多问题和知识可以自己获得和总结。教师在学生体验的过程,适当点拨,教会他们总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们自行体验的学习效果,往往比教师死板、单一的口头陈述效果好得多。

参考文献:

[1]戴艳婷.高中历史学习资源建设的路径探讨[J].好家长.2016(07)

[2]卓问.建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6(02)

12.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 篇十二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 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 在目前实践中, 主要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胡兴宏《关于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构想》) 。可见, 从广义上说, 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是一种学习方法,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从狭义来理解,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高中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从描述性的角度说,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 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 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 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 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开放性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 研究性学习无论从目标、内容、方式、还是结果上, 都有开放性的特点。从目标上看, 研究性学习除了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 由于各个学生的研究专题、个人兴趣、能力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指向性和多层次性。从学习内容上看,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涉及面更加广泛, 既可以是本学科的,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既可以是单学科的, 也可以是学科综合;既可以是课本上的, 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既可以是校内的, 也可以是社会性的。从方式上看, 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学科的封闭状态, 指向了多元性, 它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也可以是集体或小组合作式的。从结果上看, 课题的结果并不是预设的, 而是开放性的, 学生的体验与收获也各不相同。

2. 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虽然也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核心, 从一开始, 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以积极的姿态投入研究。这是因为研究性学习为学生的自由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课题的选择、研究方式的确定、研究结论的得出, 无一不要求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这样,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其主体作用也得到充分的发挥。

3. 问题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和研究。课题既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又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载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要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 激发他们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 学生要注意收集资料,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促使思维不断深化, 并做多方面的分析, 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 得出自己的结论, 从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史学研究, 它的周期不可能那么长, 成果不可能那么丰富, 研究不可能那么专深。研究性学习并非一定要求学生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 而是要让每个学生去经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它要求学生去发现所学学科知识的联系,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并使其真正内化自己的东西。

5. 综合性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而研究性学习除了继承这一特性外, 更向前延伸。它把研究性课题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专业向社会延伸, 使其综合性大大加强。更何况, 有些问题的解决, 单靠一门历史知识还不够, 还需要有其他各学科的知识。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起主导作用

(1) 教师是组织者

作为组织者, 在组织研究性学习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教师自己教育观念应该更新, 更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能够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否则, 研究性学习就会异化, 变成“新瓶装旧酒”, 而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应提高自身科研素养, 掌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 可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如: (1) 撰写历史小论文; (2) 开展读书活动, 编写读书报告; (3) 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4) 编写报纸的社论和报道; (5) 组织讨论, 讨论的方式可以多样, 如论文答辩式讨论、专家咨询式讨论等; (6) 组织辩论; (7) 试教法, 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 变“学”为“教”, “教”为了“学”, “教”“学”结合; (8) 创作历史剧本, 编演小历史剧。教师平时还应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 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 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资料储备。立题之后对于研究性学习需要的时间、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周密的安排和部署, 并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 包括有关材料、信息和手段等。

(2) 教师是指导者

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 教师一定要制订好计划, 计划应该周密而具体, 并定期予以敦促、完善。在实施计划中, 教师应及时扫清学生的研究障碍, 确保研究过程的顺利推进。另外, 要对学生的行为在方法上加以“规引”, 逐步将学习研究推向深入。在最后的总结交流评估中, 教师更应该发挥好“导”的作用。在评价上应遵循过程性和正面性的原则。

(3) 教师是参与者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平等的合作研究过程。教师参与研究, 一方面是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本身, 以求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促进知识水平的再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对教法的摸索与再探讨, 为研究出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新的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积累经验。

2. 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1) 全体和部分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希望通过学习过程, 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选择适当的课题, 参与研究性学习, 达到个人的研究目标, 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研究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 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研究课题不同, 形式就会不同。但是形式必须服从内容, 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研习活动。

(3) 历史研究性学习和历史学科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现有的历史学科教学既不能相互排斥, 更不能相互取代, 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一方面, 研究性学习需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对独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因此历史学科的教学不能削弱。另一方面, 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虽不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但它打破了传统历史教学封闭单一的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适应了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这就弥补了学科教学的不足。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 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 而是传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比较注重掌握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与现行的学科教学或必修课程的联系更密切, 但它并不是一种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者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 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 才能以优良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 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的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 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 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

(4)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 因而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 争取多方支持, 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 学习安排以校内为主, 校外为辅。

3. 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1) 课内导学, 提出问题。课内导学, 指结合教材落实有关基础知识, 主要在课堂上进行, 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师生共同来完成。在落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 师生都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的知识细节, 可以是整章整节的宏观框架, 还可以是单元或阶段特征, 旨在培养学生驾驭教材、分析教材、梳理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2) 自主学习, 课外研究。在确定研究课题后, 学生即可开始自主性学习。由于高中学生的学历、阅历的限制, 最好是分小组进行活动, 同时, 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 如文字、图表、音像等, 还应帮助学生制定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人员分工等内容的研究方案。

(3) 成果展示, 交流总结。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 学生们通过自主研究与学习, 把握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动力, 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 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

4. 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1) 选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准备的过程中要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 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 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在选题时还要注意课题的可操作性, 要有足够的资料让学生能够对课题进行深入研讨, 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 避免空谈。

(2) 研题

课题确定后, 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的方式视内容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搜集文献式。这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式, 它主要是查阅资料、筛选信息, 最大限度地选取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效信息, 来提炼或论证某个观点, 分析说明有关问题。它一般适用于相对注重学术性的课题, 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等。

(2) 开展调查式。让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 对历史遗址、遗物、遗迹进行考察, 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人进行访谈, 以获得第一手的材料。这种方式因其形象直观, 可信度高, 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更易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服饰文化看社会发展”等。

(3) 讨论思辨式。将研究性课题定为讨论题目, 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组织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或将多种不同观点或论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 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对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的评价等。

(4) 模拟角色式。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之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 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 从中得到感悟;也可以模拟记者或编辑, 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甚至可以模拟教师, 走上讲台, 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传授给“学生”, 变学为“教”, 从“教”中学, 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开展研究, 展示成果。

(3) 结题

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工序, 它包括撰写总结报告、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两部分。这种报告可以是一篇历史小论文, 也可以是一篇人物小传, 或是一份调查报告等, 一般说来, 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评价、论证及结论, 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成果交流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 如论文报告会、辩论会、表演剧等等。

总之,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 一定要使用好研究性学习,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

[2]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0) .

[3]周天林.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实践与思考.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2) .

上一篇:夏天来了小学生一年级250字作文下一篇:青年创业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