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约散文

2024-07-22

心灵之约散文(共10篇)

1.心灵之约散文 篇一

心灵之约的优美散文

在这喧嚣的红尘中,有很多美景时不能错过的。尤其是青葱如花般的年华.那时的我随着着当时环境的潮流懵懂地走入社会,不能左右自己地工作结婚,很难想象那时竟无法给自己留些时间,静静地深思,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好像很难控制自己的一切,对此却是苍白的无能为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眼花缭乱的诱惑,令人感到吃惊的烦恼和无奈。人们总是整天怀着层出不穷的的心计,慎小慎微地忙碌。每天有办不完的细碎琐事,在他们眼里,如不尽心算计,那将会是失去很多,如名利、钱财、舒适的生活.什么都想要。为此乐此不疲。也许这些不并不是他们的初衷。可又有什么办法,赤裸裸、冷酷的现实无法使他们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空间。

人们忙得没有时间控制自己,一天一天地庸庸碌碌,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不停滴轮转。吃饭上班、凑热闹、下班喝酒、聊天、挣点小钱。无时不刻地生活在无形的世俗洪流中随波逐流。为了一些不值得付出的所谓的事情而战战兢兢地将人生掷出。

或者昏昏噩噩地消磨时光,无所事事。盲从地打发着一天又一天。

年轻时的我不谙世事,倍尝经常疲倦的的`心痛。生活的好累,好惨。即使懂得那也不是我所需要的,也感生活的空虚。怎奈活生生的现实就是如此,与理想好似很远。

随着岁月的涤荡,我渐渐地学会了随遇而安的平静,独守心底一片宁静的空间,时刻闪现在眼前的窗棂里。执着的信念犹如晨间的霞光,洗亮了我模糊的的目光,肥沃的大地氤氲缭绕,蓝盈盈的天空,燕雀的欢飞呢喃,潺潺清清的荷塘。都使我振奋不已。

还有那披着斜阳霞光,踏着阡陌小路上的暮归人,繁星给他了笑脸,绿丛中的蛙鸣虫声为他一路歌唱,好个惬意。他却给予我脉脉的温情,为我拭去心中的寒霜,支撑着我的灵魂。

我时常有着莫名的缥缈一种见识,不断地升华,肯定自己的路标并没选错时又否定那一霎意念的冒失,左右徘徊。这些也许只属于自己人生之旅中成长间的时明时暗的莹辉吧。

清晰前方布满的荆棘坎坷。我依旧豪情满满地往前行。让昨日的身影、梦与年轻的懵懂、交织在身后。

闲暇时间,或者挤出些空余去做。做些自己爱做的事情,的确是非常受益的事情。时常在夜晚拿起枕前的书,尽心的阅读,有的是看了好几遍,又领略到新的含义,很是自得舒畅。

留些时间和心爱的人一起去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界里的宽广的胸怀,领略大自然的雄浑、高远的意境。倾听风的细语,遥望天中云舒云卷的自在。心情的暇思也跟着云儿游走飘荡。

面对着生活有很多使我们不如意的地方。只需要我们坚强地面对。不断地改善我们的现实状况。一个人真正地活过,就意味着在他的人生之旅中,不断地完善、升华、跌倒、负重,再爬起重新站立迎对现实,做过了,无愧此生。

独守心底执着的信念,信守属于自己的一宇空间,静思充实自我。拂去心底的零落的尘埃。让美好的情愫激情飞扬。不会再让年华从指间悄悄无声地滑落。

2.心灵之约散文 篇二

写人叙事类散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几位教师都从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母亲在窗前干什么,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并让学生找出文中刻画母亲形象最让你动情的语句, 认真品读赏析。从听者角度, 我感觉几位老师的课过多纠缠于分析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母爱。从学生反应来看, 他们并没有深入地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母亲的愧怍之情, 即使有的也是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我认为教学此类散文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

一、联系写作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达作者的感情, 而写人叙事类散文是最容易让读者看到作家性情肺腑的一类。要想准确体味并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们首先要清楚作者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下写出这篇文章的, 当时的心境又如何。读《窗前的母亲》我们应该了解到作者跟母亲生活了三十几年, 却从来没有想过为老人家写些什么, 直到母亲去世, 作者才想起母亲的许多事情, 才发现母亲是那样可亲可敬, 母亲是他宝贵的财富, 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学生才能初步感知到作者对母亲的愧怍之情。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等散文, 也应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 进而体会作者情感, 把握作品主旨。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查资料或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了解写作背景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情感的第一步。

二、赏析人物形象

不管何种类型的散文, 都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情达意。它能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感知人物形象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 要真正读懂这类散文, 把握作者的情感历程, 赏析人物必不可少。几位老师都从赏析母亲人物形象入手, 让学生感知母亲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母爱子的深厚。文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很容易把握, 遗憾的是有些老师没有注意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的结合。如“其实, 母亲早就老眼昏花, 不过是凭感觉而已, 可她的感觉从来都十拿九稳, 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 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这段, 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总能及时打开门是感觉灵敏吗?为什么她的感觉总十拿九稳呢?此处定能激起千层浪, 学生不难析出真正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细听感觉着屋外的动静, 在无数次错开了门之后才有了开门的十拿九稳。对人物形象做了深入准确的把握, 学生才能够发现作者在母亲去世后才体会到母亲对他的爱, 溢满字里行间的原来是这种“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自责、愧疚、痛心之情。感知人物形象是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第二步。

三、揣摩推敲语言

文学是语言艺术, 散文的语言美在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好的作品作者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来表达他的情感滋味和作品的神韵。写人叙事类散文的语言美一般美在质朴平实, 它的美感如同兰花般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需要我们细心揣摩咀嚼方能触摸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 读出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力, 读到作者试图通过文本表达的意义, 从而领会作家思想情感的意义和情味。《窗前的母亲》语言平淡朴素, 这种淡笔揣浓情的写法要读者对作品的语言文字反复地摩挲与掂量。如第八段, 可让学生抓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不是过去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 就是……”、“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等词句反复精研细读, 思考作者当时听母亲讲这些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不难读出对母亲的厌烦。“要是把这些都写下来, 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我们让学生抓住“意识流”思考这里带有一种怎样的味道, 通过朗读、研磨, 学生会在这调侃的语调中发现作者对母爱的不甚理解。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末尾两个“我才明白”句, 特别是指导学生重读两个“才”字, 学生自然能悟出作者曾对母爱的不耐烦而流露出的愧怍之情。揣摩语言文字获得答案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的反刍, 是体会作者情感历程的必经之路。这一过程, 我们能让学生触摸到作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飞扬。

四、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熏陶,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就是要加厚学生人文素养的底蕴, 因此,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文化人格的塑造, 培养学生慈善美好的情怀要有机充分地落实。就《窗前的母亲》这篇文章来说, 人文熏陶的立足点应放在作者身上, 析作者更是本篇教学的重点。分析作者情感的过程, 最易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 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相对吻合, 这是学生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作者为什么愧疚自责呢?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良知在促使他内省, 因为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写下这篇散文, 以唤起读者对亲人的珍惜与关爱。人文熏陶点要求我们对教材的研究侧重放在作者身上,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感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源泉, 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在学生与作者心灵碰撞的过程中, 把人性真善美的种子播种在他们心中。

3.论王安忆散文的心灵维度 篇三

关键词:心灵情节;生命本相;理性精神

王安忆以写小说而闻名,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善于以女性细腻的笔调书写历史与人生的关系,注重表达人性的复杂一面。与她的小说做法一脉相承,她的散文也同样具有类似的特点,以缜密的心思记录着历史,观照着历史与社会、理想与现实,追寻着一种张扬理性的现代意识。

王安忆的散文大致可分为写人、记事、记游、讲演、创作谈这五类,她的叙述笔调是散漫中见其缜密的心思,情感抑制而又见其舒缓。她的散文中有一种心灵维度,情感不偏不倚,适当地抒发,追求理性的表达,力求还原作者心灵中对事物的本来面貌,显示出其真率、通达、雅致、坚韧的散文精神。

一、重大的心灵情节

心灵犹如散文的眼睛,作者以它来给读者展现散文内在的世界,窥见社会、历史与人生。王安忆交涉广泛、博览群书,出游的地方甚多,她的散文独具慧眼,以其知性见长,把许多人物轶事、历史典故、小说故事、名胜古迹等娓娓道来,以她的心灵之眼发见内心深处的情节。

“情节”一般出现在小说中,包括人物与事件两大因素。散文中的情节往往是配合作者用来表达情感、抒发心志的,而在王安忆的散文中她写的情节却大多是为刻画形象、表现个性服务,告诉读者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地方,一些读书感悟等。在王安忆谈散文的随笔中,她强调散文“是成熟的完美的作品”,应“承载起一些比较重大的心灵情节”。王安忆的散文也正是如此,表现着重大的心灵情节。

她以驾驭小说的笔法写散文,善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许多不为人所知的一面。《黄土的儿子》写了对黄土有着深厚感情而未老先衰的路遥,他抗拒名与利,还在一次吵架中因生气而说出“我小时候没穿过裤子”这些“似乎有些词不达意的辩白”,刻画了一个人生艰辛又平凡脆弱的路遥。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在其它散文篇目中发现一些不为人所知的轶事,比如在《回忆文学讲习所》中写了平时缄默却在浴室里放开嗓子唱歌的贾大山,在《残疾人史铁生》中写到史铁生演讲时的平淡无奇,在《寻根二十年》中写“寻根”领袖阿城骑着自己车拜访贾平凹时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能不能在那里洗澡。这些情节都是以王安忆的心灵视角观照下的人物形象,向读者投射出别样的影子,表现丰富复杂的人性。

二、对生存本相的还原

“生存”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的词,无论谁也逃脱不了生活的圈子,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婚姻、工作、娱乐等无法避免。在王安忆的散文创作中,她力求去饰求真,以其细腻的笔调揭开生活的面具,还原生存本相,显示出一位女性作家以她的知性与才力对现实的握度。她采用平视世界的态度来对待生存,并不虚伪、浮夸与矫情,而是以一种真实的心灵维度来衡量现实的虚妄与意义。

还原生命的本相首先表现在王安忆的写作接近生活,常暴露出生活的脆弱之处。作为一名知名小说作家,持续高产的创作力使她闪耀着亮眼的光环,在文坛享有高度的名誉。可观看她的散文,这种光环并没有被展露出来,她更多在写她的思考、困惑、懦弱、不满等等。比如在《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中,她直面女性的懦弱,看透女性的弱点,她写道:“女生生下来就注定是受苦的、孤寂的、忍耐的,又是卑贱的。”在写到与丈夫的生活中,她倾诉对婚姻的不满,例如《关于家务》写道:“生活很辛苦,要工作,还要工作得好……要理家,谁也不甘比别人家过得差。为了永远也做不尽的家务,吵了无数次的嘴,流了多少眼泪,还罢了工,可最终还得将这日子过下去,这日子却也吸引着人过下去……”④这种暴露不是把心灵的一切倾诉出来,而是对现实缺陷的存在不加掩饰,肯定它的存在,并面对它、接纳它。

还原生命的本相需要作者以真诚的写作态度对待事件,不忌讳,不逃避,当中更显出作者的写作勇气。王安忆是一个追求真实呈现的作家,力求在自身经历中融入体验式的感悟与思考,通过细腻的笔法给我们拨开层层的迷雾,发见真相。在《白茅岭纪事》的长篇叙事中,我们能通过作者的深入探访了解到劳改农场部的众多个女劳犯的故事,揭示了当中不少女性被男性抛弃的命运悲哀,触及到人性的丑恶。

对生存本相的还原体现出了王安忆坚韧的创作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探求精神,她走进生活,又脱离世俗,以一种豁达的心态跋涉现实的泥泞,向读者敞开心扉。

三、理性精神的弘扬

王安忆是以知性的姿态介入写作场域的作家。散文本身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体裁,可王安忆是一个理性思维强的作家,在她的众多散文中都以议论居多。这种理性精神正是王安忆的散文的独特之处,她以女性的思维思考人生、社会、历史、城市、写作等等,让我们在她的散文中看到学者式的光环,这也是王安忆散文难为可贵的地方。

王安忆的写作是清醒的,在写作中习惯于保持着一种通向真理式的思维。她多次谈到创作小说的心得,比如在《生活的形式》中写道:“小说这东西,难就难在它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所以必须在现实中找寻它的审美性质。”⑤在《短篇小说检讨》中,她如此看待短篇小说:“它需要一个特别适度的故事去配它的体裁,因它的体裁是相当轻盈和灵巧,倘若内里的容纳略大或略多,会显得笨重累赘;倘小和少了,则会轻薄。”⑥在《小说如是说》中她写到小说的不能成就之处反而见其伟大,“小说这样东西,本身的形式就是有限制,限制它变成伟大的,这个限制就是它的世俗性。”⑦有这些创作小说的心得可见,王安忆的创作有一套自身形成的原则,她在追求着对真理的表达,显示出她坚守着理性的写作场域。

她的说理通常是明晰、平和的,并没有深奥的道理让读者咀嚼,表达并不好转弯抹角,态度不愠不怒,遣词造句间体现出一种雅致的散文精神。在谈到女性对时尚的看法中,她在《女性的脸》中写道:“历史长久地将她们排除在社会舞台之外,使她们避免成为男性那样的实用的动物,她们更为虚无一些,更具精神价值一些,所以,为时尚的损失也更重大了一些。”她的言谈也有不少不失为真知灼见的见解,比如谈到女人比男人更重心情感受时,她如此认为:“一个失败的男人才会沉溺于爱情,而女人即便成功了,也渴望为爱情作出牺牲。”⑧

她散文的情感是有所抑制的,几乎是以一种慢条斯理、平心静气的语气说理,力求简单明了。在《纪实与虚构》中,她直言作家骆以军创作《远方》的缺点,“事实的铺陈其实已经具备小说的说服力,可骆以军似乎并不信任事实,而要以外部明显的不真实来强调虚构性。”即使是她不赞同的小说做法,她的叙述语气也是平淡、不显露感情的,并没有带有一种偏见,而是直指其错误:“其实,本来,事实是那么明摆,骆以军却要代它发言,结果是,‘弄拧了!”⑨

总而论之,王安忆的散文是从心灵出发,由内到外观看世界,以我心观他心,以本真的原则和理性的精神构成其维度,焕发着通情达理的理智光辉。

【注释】

李辉主编.金蔷薇随笔文丛.第二辑[M].北京:华侨出版社,1995.

⑤⑥⑦王安忆.王安忆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196,220,151

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97.

④王安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147.

⑧王安忆.男人和女人,女人和城市[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105.

⑨王安忆.街灯底下[M].济南:山东书报出版社,2005:135.

4.心灵絮语抒情散文 篇四

悄然回眸在黄昏里,让思绪随斜阳飘飞,伴晚风吟唱,聆听大自然的旋律,静下心来,用心数落一个个春夏秋冬的日子,久已沉淀的情愫在云海中翻滚重叠,感叹尘世的变幻无常。

有人说:人生如一杯酒,似一杯茶,醇香苦涩。诚然,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生经历,朔造出一个个不同个性人生。

解读人生,剖析自我,在感叹人世五味的同时,一面欣赏着前尘的苦乐,品茗香甜的未来,悟之高处不胜寒的真正含义。

伏案沉思,遇天命之年的今天,不因先前的青涩而沉湎于当时的歌舞升平。清高也好,疏狂也罢,人活着的最大意义,就是能洽洽活在自己的愉快里。

借一杯老酒,品一曲陈酿,唯有杜康尽开怀。闲下心来,偶诵佳句,用燕雀叼来的华贵,装饰心中的每一个春天。

偶尔充数文人,伏案叠串文字,用潮流的视线,圆人生之梦想,奏出键盘中的交响,再次为人生划上咏叹!

从无奈中冲出重围,用心灵弹唱未来,让滴落尘埃的珠泪收起,打开心中的阡陌,重新开垦一方净土,造一方乐园。

在纷繁的尘世里,接受风的洗礼,观日出东方,揽暮色西归,看花开花落间炊烟叠起,扬起凡尘雾霭,延续未来。

牧童黄牛,踏青而至,携一支短笛奏出晚霞之神韵,如沐清露间,用心舔尽一生的伤痕。

感叹尘世,忧心南归,雁影叠飞中放纵于深山群林,狩猎在崇山峻岭间,独享其乐,借神犬之英勇,烹一锅山珍,邀约至亲至朋,共尝佳肴,品山茶金银,赋清诗一首,谈风雅之桔园亭中,乐清韵于农家小院。

晨昏雨幕,泛舟垂钓荷塘中,借微微南来之风,摇曳荷花,摆弄青莲,垂钓三竿风雨里,已收肥鱼倾盆。炖一锅链子青鱼汤,小酌几杯便红云纷飞,醉在春华秋实里。

推窗凝望,远山层峦叠嶂,邀约星空,摘点点繁星作灯,揽一弯新月入怀。静心沉思人世浮华的流年,感叹人间之沧桑,锁心双眉,倾心于文字,埋笔青山绿水间。遥寄相思远方之莫逆,借春雷弹奏心弦的共鸣。依淡墨素纸在溶溶夜色里,君可安好!拾一片新绿,葬花于心海,感平安是福,叹知足常乐!

静心独饮,任思绪在心海中纷纷扬扬,在即兴中填一阕《浪淘沙》《如梦令》自吟自赏。

岂不乐哉,悠哉!

效闲云野鹤游历于名山大川,视名利于粪土,悟习先贤之道,传礼仪之家教。慕款款君子之风,赏贤才于万卷书中。舞弄青墨,托一纸素笺,抒发情怀,在笔耕里喜戏,寻乐。只因爱好,不求他物!

暮归之年,伴心中红颜,用心抹去岁月的无情,拥苍老的爱情,携夕阳西归,心中常挂没齿难忘生死情,直至黄土成堆。

5.心灵随记散文 篇五

1、初到拉卜楞

一条街巷顺着一条河的岸边,一直延伸到拉卜楞寺。这是一九八三年初次到拉卜楞时一个少年的记忆。那时候从合作到夏河的班车票一元八角。坐在高高的班车上,还没到县城就远远望见拉卜楞寺。汽车继续往前行进在土路上,路的两边是毛刺的篱笆,篱笆与一条河之间、篱笆与一座山之间,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

到了县城,在一个丫杈路口买锅盔、吃酿皮,再继续往前走便到了寺院。快到寺院的左侧一片农田连着河流。在绕着寺院转经的路上,看着别人的样子用手转着经轮。走到寺院背后与山之间的转经路上,有的经轮用双手使劲才能转得动,底座的旋转处有一圈高高堆起的尘土油物。那时来自遥远农村的少年自然不知油物之情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清油或酥油之类润滑所用。后来由于在合作就读甘南民族学校之便利,几乎每年都去拉卜楞,但去归去几乎不明什么事理,多少次面对那宠大的寺院,至今回想起来真是说不出什么感觉……那时每次去,都住同学家。这是县城里靠山的村庄。同学家的房子小二层,一层到二层有个木梯。木梯不在屋檐,而是在一楼的房子里面。木梯高头看不见天窗,人上到二层时揭开四方的板块,二楼顿时敞开在眼帘。这里温暖、洁净,一个少年依窗望着周边的挨家挨户……

再后来,少年工作了,在迭山深处叫作尖尼沟的地方,当了一名教师。那是一九八八年奶奶去逝,按照父亲的嘱托,成长的少年把“头盖骨”送到拉卜楞,在一位落户曼可尔村的亲戚帮助下,恭请尼姑做成了“擦擦”,放在了拉卜楞寺的周边。父亲说这是家乡人最高的生命礼遇。****年父亲又英年早逝,这时只能成长成人的少年,对父亲自然做了与奶奶一样的生命礼遇。

再后来,曾经的少年由于职业常常去之,便知从班车上能见寺院的地方叫门乃合村,方位正是村的最东端;那河叫大夏河,从叫桑科的草原清清而来;那山是神山,叫阿米夏乐,山间旮旯里清溢着一口称为圣水的矿泉;那丫杈路口叫“铁匠浪”,是个小街市;那村庄叫下塔哇,还对应的一个村叫上塔哇;邻近寺院的那片农田叫雅格塘……这时候,每每到了拉卜楞,时常记起奶奶、记起父亲,时常记起小时候奶奶讲过的话语。她领着七岁的儿子从村里出发,逆着拱坝河,从当地藏语方言叫“达益脑”的地方返过阳布梁,经过迭部步行来到拉卜楞寺朝拜。在寺院七岁的儿子走失了,一天之后在一个老僧人处找见了儿子。那老者挽留说孩子有僧者的面相,奶奶硬是说祖上一直单传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而领回。奶奶七岁的儿子长大了,自然就是我的父亲了。所以,我常常戏言“奶奶英明,不然我这个孙子从何而来”,更何况父母一生养育了儿女六个。如今,父亲去逝二十八年了,那时只有当农民的三儿子娶妻生子,他还翻着字典,当翻到“旭日东升”时欣然取名为“旭东”。再过几日,就是腊月十一了,父亲的“旭东”就在他祖辈传承的那个“老家”举行大婚了……母亲见证他孙儿的婚礼,想象她会默念着父亲。而母亲的身边已经有了十三个孙儿孙女了,还有姐姐的那两个孙儿孙女,自然就有两个重孙子重孙女了!奶奶领回的儿子其后这般灿然。

再后来,这是长达十八年之后的事了,又在这里工作,开始与拉卜楞朝夕相处,用“无数次”来描述穿过那条西高东低的县城街道和那座恢宏而又灿烂着文化的殿堂,用“无数次”来描述在村里在户里、在寺里在僧舍、在草地在阳坡与一言一语、一草一木的亲昵,仿佛再也找不到一种词汇描述一种亲近,或许只有心灵记录着一切……

拉卜楞,家乡故土的方言称之“罗热”,“罗热盖本”就是拉卜楞寺了。“罗热”一直是家乡那一文化群体心灵的向往……二零一一年岳母罗氏在羚城仙逝,她一身虔诚,自然火化于“罗热”,又将遗灰抬在了“罗热盖本”后山一侧的神圣之地了。那个曾经的少年,已是不惑之年,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忘我地尽职,感觉除了睡眠一切都属于这片曾经初见时的一条街巷、现在连着草原连着无尽山脉的这片热土,属于这片乾坤娇美的江山容颜,属于那阳光和灯塔指引的方向……阳光普照,一种欣欣向荣,一种静然之美普洒漫去……

生命犹如宇宙乾坤,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小小的微粒乾坤,生者可视、逝者可念,逝者所想又往往生者遂愿……想象奶奶领着七岁的儿子徒步至今,将近一个世纪的时空岁月,山峰依旧,青草依依,情怀渐浓,或许今日之祖国便是他们的梦想,而子孙又浩然迈开了新的步伐……

回首心灵,从少年初到拉卜楞的无知无觉,又到多年之后的情怀,现在的拉卜楞是一种牵挂,牵挂它的今天、明天,还有未来……又看见了滴水的眼晴,又触到了草根的脉搏……

2018.1.18河岸、从阿木去乎起飞

从阿木去乎起飞,这是融雪后阳光灿烂的上午。雪地斑驳,天空蔚蓝,机舱门口的丝丝气流,全是新鲜的空气,只是少了充沛的氧气。不一会儿,就可以高空鸟瞰了。阿木去乎的一片片草原、一片片农垦、一座座低矮的峰峦,还有寺庙、村落、乡镇,历历在目,清晰可见。不一会儿,一种清晰开始模糊,草原、丘陵、河谷、寺庙、城镇,还有平日里的大夏河水,仿佛是一根根线穿起的一个个点,随着机身的不断升起,这些点和线也吞没在云层中,又仿佛是另一个境地,只有云海没有万物,云之厚重像是可以行走的雪皑,又像是可以行走的大朵大朵的棉花之路…… 或许,这便是天街,这种天街只能观赏,而地上的路很多,这架飞机也是其中的一条。或许,天街有无数精灵在行走,肉眠只看到了景观。

3.从达宗湖说起

在青藏高原,一个磐石、一棵老树、一条浅沟,他们都会是传说。这是一种民间文化,犹如山脉河流,也犹如拂面而过的山风。传说一匹马沉到达宗湖中,又从冶力关的阿妈哲措湖走出……这种神话希翼,或许以传神之意讲述了生态的关联、生态的依存,这又是何等的胸襟和寓意啊!它在泥土中朴素,又在传神中舒展,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一种神话,却我们往往遗失了神话中递给我们的心灵。

阿妈哲措湖,在冶力关一带又叫冶海、常爷池。叫冶海、常爷池倒不是神话,而源自历史人物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却以常爷庙的文化形态寄予了神话般的希翼。常爷庙位于冶力关镇通向天池冶海的半道上。庙里所供奉的“十八路龙王”,不是神仙而是常遇春、沐英等明代十八位将军。或许,这是一种罕见。

如果说人物神化是对英雄的崇尚,那么神话希翼又仿佛期待英雄的出现,湖底穿越的“神马”何尝不是英雄驰骋的“坐骑”。时空会隔着山水,想象却带着希翼穿越时空。或许,那湖中的马匹真是这个希翼……

如今你站在达宗湖的岸边,松林苍苍,经幡猎猎,桑烟缭绕,湖中的马或可以神会,但岸边的两只三只旱獭热情地向你走来,这是一种真实,它站立着,学着你的样子,你俯下身子,它就用“小手”与你“握手”……或许,你无数次地想象过和谐,但一种和谐往往在眼前,又往往不经意间随风而去!

其实,每到达宗湖,我都会想起一个人。他叫鲁聪,他是甘南报社的摄影记者,后来工作调动到金昌去了。他最早在《甘南报》摄影报道了达宗湖。那是上世十九年代初,回想起来他的报道不曾有旱獭的身影。想象现在会站立的这些旱獭那时是否也在岸边,或许更多,可能是一群,只是见人就溜了……

4、落地差异

从零下二十七度的雪地起飞,横空万里到了京城,已经是气象万千了。京城不用穿着厚厚的毛绒皮夹克,却好多人戴着各色各样的口罩,因为雾霾。对于这个雾霾,口罩便是它顽强的劲敌,甚至是最强大的工具。不曾有口罩的那些年代,不知可曾有过雾霾,或者不叫雾霾的什么东西。或许,一种敏感在心态,一种敏感自然存在。从京城再到三亚,那真是冬夏的差异。一种腥味弥漫在空气,以为是鱼腥味,出租车司机却说是海的咸味,顿时勾起草原上进村入户时牛粪羊粪的芳香。这里不仅不用皮夹克,不用绒裤,而且绿色葱郁,鲜花盛开,换装T恤便是北京的盛夏,更是阿木去乎那七八月间烈日炎炎的正午时刻……阿不去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甘南州夏河县的一个小镇,夏河机场就在这里,草原上的第一只“铁鸟”从这里起飞……从这里一次次起飞,又一次次返航,体会最深的便是“江山多娇,气象万千”,那一首《沁园春雪》总是荡漾在胸怀……

5、水融辣椒

水融辣椒,这是第一次落地长沙的感觉。说是感觉其实是一种灵感,这一灵感又来自于感触。这一感触就是地脉的灵气感,仿佛一种地气清腾,身首有种触及之感。这种清腾之感,到了韶山便有了答案。怀着一种最崇敬的礼仪,去主席故里膜拜,去滴水洞触摸心灵,在那张精致的门票上有这般描述“韶山,山水腾清气,钟灵毓伟人。”就这样,一种眷恋沐浴着心灵,乘着薄薄如纱的夜幕,走近遥遥时空中的岳麓书院、静静夜空中的橘子洲头,在空灵清爽中坐在岳麓山的茶室中沏茶品槚,仿佛听见了那橘子洲头发出的宏亮的诗音……一代伟人,从这里回眸着走出故乡,从此拯救了劳苦大众。

山水腾清气,心灵通地脉。清晨走进街角的饭馆早餐,又走进巷道一边的二楼饭馆午餐、夜餐,用辣椒浸润的餐食,用大碗盛起的菜类,用缸子饮着茶,不由一种感觉涌上心头,清腾的地脉如清水冲刷着心灵,用水融着的辣椒,犹如水之纯洁、辣之坚定,“水融辣椒的长沙”脱口而出……或许,纯洁与坚定便是长沙的人文。

6、那是故乡

故乡不是记忆,而是存在。山没有变,而时空中的一些微粒却已经游动成为记忆。母亲分娩的炕头、石板铺就的村街、那村东头横排又竖排的学校、学校高低两层的地貌、高低衔接处的几棵梨树、叫我们呀呀学语的那些先生、先生写在黑板上工工整整的那几行文字,这些曾经时空中的微粒景观,已成为永远的记忆,或许这种记忆随着生命的一代代繁衍,最终记忆都会荡然无存,仿佛时空的长河中不曾有的故事……或许,这便是文字的至高无上、文字的无尽价值,用文字去记载时空微粒的节点,或许还会有传承的记忆……这种记忆,或许有个称谓就叫“永恒”。没有一个生命的永恒,有种永恒就叫精神。

故乡不是记忆,而是存在,存在是精神,精神就是故乡。

7、家的概念

母亲在哪里,那里就是家。妻子在哪里,那是就是家。母亲是老家,妻子是小家。乡里人的家,不仅是亲情,还有泥土。那山那水、那村那街都是一份情怀。院落中的一棵树、地里拣回的一棵麦穗,或者通往邻居的那扇篱笆小门,往往惊醒着时空岁月,往往是梦中的景象……这是老家、母亲的家、乡里人的家,“叶落归根”便是他们的情怀。

城里人的家,是城市的牧场,水泥钢筋犹如原野上的围栏,围的不是家乡,围的是居室。这个居室从这个牧场搬到那个牧场。搬运者不是牦牛而是汽车,搬运的不是帐篷而是产权。抑或,用不着搬运,只有一张白纸黑字的居室之租赁合同。于是城里人的家只有亲情,没有泥土,游动的亲情就是游动的家。

6.心灵之旅经典散文 篇六

一路上,同学们谈笑风生,一路高歌,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变了,像一株株破土而出的嫩草,显示着无穷的活力。随着一路上景色的更替,我的心情愈发愉悦起来。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抵达了目的地。跨进大门,石地砖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刺眼的光芒,周围的房子在古韵古色中又增添了几分现代元素。有的房子由木头建成,一根根木柱支撑着整个屋檐,不断有人踏上木梯,发出咚咚咚的声响。有的房子由石砖砌成,几大块玻璃的镶嵌,使房子变得现代化起来。我和同学走上木梯,到第二层楼坐下了。趴在木栏杆上往外一望,刚刚煮好的面冒出腾腾热气,对面的房屋上挂着旗帜,旗帜上幽默诙谐的语句逗得人哈哈大笑。楼上依然是一排排木栅栏环绕着周围,几个同学懒懒散散地坐在那里神侃,大大咧咧地对谁大喊大笑。每个人都是如此兴奋。我的心情激动不已,于是便和同学打闹起来。这时的我,抛却了所有的烦恼,只知道什么叫快乐和心情舒畅。

向远处延伸的街边望去,各种各样摆摊卖东西吃的人不停吆喝着,手里一直忙个不停,却依旧笑靥如花。瞧!那边的人躺着干嘛呢?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掏耳屎。这时,我不禁捧腹大笑,这些人太好玩了,还能花钱请人掏耳屎!待我笑穴终于止住,再看看那躺着的人,他还真享受呢!那些掏耳屎的人先把客人的耳朵周围洗干净,然后把干净的长镊子伸进耳朵,客人们闭着眼享受阳光的柔抚和掏耳洞的美妙。偶尔客人们会被一阵疼痛惊出自己的小世界,那是因为镊子伸得太进去,客人们就会发出哎哟哟的叫声,眉毛也会皱起,但是这对于他们绝对不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痛快身心的舒畅。

我想,这也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于是,我的内心渐渐平静下来,趴在桌子上静静地聆听着这时的世界,那些欢笑声,吆喝声仿佛变成了一条条小溪流,在我的心里缓缓流淌。阳光的柔抚,让我倍感惬意,似乎时间就定格在了这一刻,在一秒钟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心的平静。

7.心灵之约散文 篇七

早在九年前, 我校党支部就对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就进行了改革, 把脱离实际的学文章、念文件改为以宣扬学校文化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案例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我们认为:政治学习是学校宣传改革、鼓舞思想、沟通心灵、部署工作的重要阵地, 为了还原政治学习的本真, 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也为了将政治学习变成广大教师自愿参与, 成为心灵碰撞、智慧碰撞的重要阵地, 党支部一改过去周周有大会, 时时有小会的现象, 决定精简会议, 将教工例会改为两周一次的“心灵之约”例会, 压缩其余的小会, 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取消, 在提高开会质量的同时, 给予老师更多自主的空间。

心灵例会含有四个版块:时政吹风、校园经纬, 聚焦课堂、校务工作。为了确保例会的质量, 八年来, 我们要求主持相应版块的老师精心备课, 每次例会可根据当前需要对版块进行灵活安排。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校战略规划的推进, 例会的四个版块的主题内容也与时俱进地更新跟进。为确保例会在党建工作和学校文化践行过程中起到有力的引领作用, 我们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

第一个举措, 我们建立了一个策划每一次例会的“智囊团”。这个“智囊团”以党支部成员为领头羊, 学术室主任为组织者, 所有中层以上干部为智力成员的策划团队, 其中的党员比例达到了95%, 由他们策划、组织每一次的“心灵之约”例会。“智囊团”每学期都要就“心灵之约”例会制定出具体计划, 每一次例会都要在干部会议上具体商量、分工。例会是学校学习的源头, 教师心智发展的源头, 因此, 每一次例会都是党员干部们精心准备和群策群力的结果。

第二个举措, 我们制定了一套保证例会执行的制度。在我校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培训是福利, 每学期的例会虽然由干部团队计划和策划, 但是我们制定了多种制度保证了教师群体的参与, 以及奖励教师群体的智慧投入。如:《“心灵之约”例会培训制》、《例会奖励制度》、《骨干教师及团队例会包场制度》。这样一些制度给予了每一位积极投入学习和分享的老师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不仅如此, 学术部门还经常以一些“小惊喜”奖励发言中智慧含量高的老师。9年来, 我校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心灵例会, 在例会中的发言率达到90%以上, 其中党员教师在其中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第三个举措, 我们有一系列学习反馈的方法。我们学校经常组织老师在参加完例会后进行现场调查或现场撰写学习感受, 每月我们还将学习进行打捆, 抛出一个话题让老师们撰写“每月一学”, 并将每位教师的“每月一学”发布在学校内网上展开教师间的学习和讨论。“每月一学”将“心灵例会”的平台延伸了, 很多在例会上没有机会表达观点的老师, 都能在这个平台上闪现精神与智慧。

“心灵之约”学习平台的搭建, 不仅带来老师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带来学校“精、气、神”的变化, 教师团队的育人作风在长时间学习的推进下发生了变化:老师们越来越关注培养目标的达成, 越来越善于科学地搭建课程体系, 越来越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越来越具有科学的育人观、家校观。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 大兴教育品牌逐步形成, 我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家长和所在中学的广泛认可, 我校历年来都被评为一级绩效单位和文明单位。

8.心灵之约散文 篇八

奥丽侬主题发布秀之“美丽森林”

此次发布会分为“智慧森林”,“活力森林”、“优雅森林”及“媚惑森林”四个篇章,以多萝茜的奇妙之旅为主线表达出都市女性向往自然,渴望回归以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心灵状态!

奥丽侬本次发布会主创之一黎小姐介绍道:2008奥运过后,运动带来身心的舒展,地域文化的交流,人们更加认识了这个宽广的世界,开始追求一种单纯、质朴、融合的感觉。奥丽侬一向主张将设计与生活紧密结合,同时意在将更加开放、更加年轻、更加自然的时尚潮流解析人们的生活之中,从而使高品质的内衣与时尚元素完美融合。

据悉,奥丽侬今年推出的多个系列:如“可爱女人”、“都市倩影”、“自信佳人”等设计灵感均源于对自然及中国元素的记忆,在色彩运用上打破了季节的概念。崇尚自然界斑斓艳丽的色彩,效仿欧洲,追随日韩,同时又在探究中国自己的元素,将民间的鲜艳色彩向更具文人气质的搭配转化。洋红色系和蓝绿色系仍然是内衣流行色彩的主推色调。此外,奥丽侬于08年秋冬推出的高端子系列“奥丽侬金妆系列”在09年也有更大的突破,在设计上仍保持着上一季“华丽、精致”的风格特点,面料运用上选择进口超细纤维弹力色丁、韩国进口蕾丝、带金线的刺绣花边、高精密超细纤维双拉料,搭配绚丽奢华的色彩,并运用无痕、贴合等先进精巧的工艺精心打造而成。除此之外,奥丽侬还展示了亮丽活泼的“水晶秘密”少女系列、专利塑身产品“倍丽挺”及缤纷多彩的单品小裤、泳装、优雅时尚的家居服系列……

奥丽侬辉煌20年,风采永续

09年正值奥丽侬公司成立20周年,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和不懈的努力,奥丽侬已经成为一个富有知名度、信誉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奥丽依不仅开创了文胸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先河,还率先举起内衣界投身公益的大旗,支持粉红丝带慈善事业,捐义乳向乳癌切除患者献爱心!谈及奥丽侬的发展方向,何炳祥董事长谦卑地说:“从当初的蹒跚学步、亦步亦趋,到现在的自主创新、蓬勃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谈到08年金融危机来袭,何董事长说:“这场海啸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大考验,对企业快速应变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考验,所以在09年,渠道的科学化管理及优质化服务将是工作重要方向,此外树立坚定的企业信心和企业内部的深挖细耕、集成创新能力也非常关键!”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何董事长说:“奥丽侬一直致力打造奥丽侬公司的品牌家族,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购物需求,目前旗下已拥有多个内衣品牌,在09年初,奥丽依作为加拿大高端塑身衣品牌‘美芝婷’的大中华区销售总代理及指定生产商正式运营,未来,公司在品牌运营方面将逐步呈现‘人员职业化、业务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科学化’的崭新局面!”

培训和激励是渠道畅通的重要前提

發布会结束后,奥丽侬七百多经销商还针对自已在零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成功经验进行了分享,这种零距离地经验交流形式受到了经销商的好评,大家纷纷感言受益匪浅。之后,公司针对经销商最关注的零售管理和科学订货问题展开了为期一天的专题培训,针对公司的培训安排,营销副总经理黄茗女士说:“企业要稳健发展,就不能把经销商当成下游分销商,必须把他们当成双赢的合作伙伴,现在内衣市场的竞争也是终端渠道的竞争,而培训就是渠道畅道的法宝之一。这次公司重金邀请服装行业零售专家祝文欣先生为经销商讲解科学订货及零售管理等为奥丽侬量身打造的课程,目的就是降低营运风险及提高单店的赢利能力。奥丽侬这种王牌终端商培训会今年已是第三届了,今年也是参加培训人数最多的一次,培训会一届比一届受欢迎,就是因为培训在终端的实用性,这也是全国这么多优秀终端商在年关最繁忙的时候赶到奥丽侬总部的最大原因和动力!”

发布会当天,奥丽侬全国代理商、经销商颁奖盛典将当天的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共有80多名优秀代理商及终端商受到总公司重点表彰,公司也给予了这些客户不同方式的嘉奖!

9.心灵之光散文 篇九

心灵之光在哪里?我说,一切都在眼睛上。

但不说京戏、越剧、昆曲的表演,在这三种戏剧中,运用眼睛表达感情是最丰富的,尤其是小生和花旦、青衣。就拿这辈子遇见过的形形色色人等,第一面就能从眼睛上把握此人可交与否。记得,还在退休前,去过一个大机关办事,头一次,进得门去打问一下谁谁谁是哪位?那房间不大,共良路桌子,前后各有排着三个桌子,与一般的办公室的摆法不同,不是两桌相向对着坐,而均是向着房门、脸向着门口。坐在中间的那位头也不抬,对着我用头向后一歪,明白了,告诉我是他后边的那位。后边那位的桌子边有一把椅子,已经坐着一位大概也是来办事的。我只好在门口一把椅子上先坐下,等待着。无意中我发现,用头说话的这位,手中拿着一个文件,脸面向前不动,那眼睛没有落在文件上,那眸子却显出斜向后与下方环顾着,一看便得知他是在关心后边那位谈话内容。这种人的心思一下子就表现出来,是眼睛,眼睛告诉我他多么关心后面的人说着什么。我也就联想到大机关内的勾心斗角、暗战监听的把戏。

因之,搞文学写作的,不能不研究心灵之光的发祥地——眼睛。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所有的情感的主因,无疑的都是发自生理的。”说明心理和生理的联系是多么紧密。一个人的任何情感表现:喜欢、快乐、悲哀、愤怒、怨恨、忧郁、恐惧……都会牵动身体的肌肉、牵动肢体、器官,而经常在同一情感的重复表现下,在生理上会留下不能抹灭的痕迹。因此,身体各部分都忠实地表明人的许多性格,常常爱笑的人不笑时,那眼睛也显示着笑的容颜。说到这里,遇到不如意的事,切莫愁眉苦脸,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就会使得你的面颊上过早地留下皱纹,显得未老先衰的表象。西方人说话大都挤眉弄眼、腮动头摇,小孩挺漂亮,大了老了大多数脸上也就纹路颇多。

表达心理活动,哪怕是一瞬间的活动,最突出的莫过于眼睛和眉毛了。所谓回眸一笑、眉开眼笑、低目综眉、醉眼朦胧、眼波淫秽等等。上面说的那办公室之人叫做吐眉斜眼,可以断定此公为人不端不善。

记得早在三十年前,听一位部门领导和他的部下开玩笑说:你长了一对勾魂眼。那位美女美滋滋的也大方地说:勾你了?实话说,这位女士在这几千人的单位内还真算得上上品。仔细读她的眼睛,眼睛如秋水、秋波灵灵有神、楚楚动人,虽怒时也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眼睛中仿佛隐隐有海水之蓝意。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真是,大凡勾魂眼也就真的喜欢勾别人的魂魄,使得别人欲罢不能。勾魂眼是什么样子的,眼含如笑、上下双弦、光如水溶,也叫做桃花眼。人一漂亮,又长成如此眼睛,大抵上都有些风流史,就是你不想风流,男人喜欢你,总认为你在勾他的魂,久而久矣,其实是被男人反勾上了,也得风流一次。其实,这种眼睛严格地说叫做美人眼为好。

女士的眼睛大概有几种类型,以丹凤眼和杏眼居多。丹凤眼除了杏眼的圆而大,还长而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眼睛:灵动而有神韵,眼光透着妩媚。这种人大都是单轴女士,好动,富于感情,讨人喜欢。杏眼则眼角还有点上挑,但是笑起来又成了一条缝,所谓笑咪咪,和蔼可亲,人缘好。这种眼睛的人,那双眼睛常常传达、表现出心灵的魅力和美丽,表现出内心的快乐和无忧无虑。当然,地大人多,南北东西各方有所不同。

另外几种眼睛,女士也有长成的,但是大多数都长在男人脸上。可以用生动的隐含比照来比喻,如:龙眼,类似丹凤眼和杏眼的组合,眼光透着坚定智慧。其实,戏曲中的脸谱关云长就是这种龙眼。忠心耿耿,可以信赖。

再如虎眼,短形的杏眼演化而来,瞳仁特别大,眼似虎盼,威严莫犯,大将风度。

象眼,细而长,眼角前微挑,就是长略带弯,眼光是乐观、和蔼可亲的、所以是长寿之人。

鹤眼,双眼皮,长而尖角。鹿眼,上下双眼皮。都有着秀丽的`光芒,性急,但高尚纯洁,义气,富于情感,可以作为知己。

象猴眼、狼眼、羊眼,样子可以从动物园看到,这类人心中大都沾上几点:机深、多疑、狡猾、奸诈、贪心。有的目露四白,像死人的眼睛光泽暗灰,奸诈心恶、孤僻性狠。

而鱼眼则大都愚笨。

鼠眼、鸡眼、带三角形,目光也炯炯,眼球习惯左右旋转,属于窃盗之流,性急而毒,淫秽不堪。

以上说的,当然和环境、家庭传承、接受教育有关联,有的人不一定有这样心灵。虽然不能把世上的人以偏概全,但是大体上差不多。因此上说,眼睛代表了一个人的心灵和秉性、品位和道德。

但是,同样的眼睛又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德行,如果写小说只写出眼睛的形状不能使读者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所以,写眼睛中的光芒才能真正地表现人物,两者合并使用就传神了。

过去单位分配来一些大学生,仔细看,重点大学、名校学生的眼睛大都清澈难以见底,好像很深很深,透着一种光芒,大概和环境熏陶与学识见地有关。而一般的或二流大学的毕业生们,眼睛就有些混沌,没有那种光泽不见底的感觉。引而广之,在社会上年龄和实际岁数都大一些的人,即使没上过大学,也会因各种因素培养出不同的光泽,或者没有什么光泽。

10.心灵密码散文 篇十

(一)心中的城

天性不喜欢走动,最主要的原因是怕挤车。尽管如此,无奈还是走了许多城市。走得多了,看得多了,林林总总的就有了一些印象和感受。

南方的秀媚,北方的豪放,自不必去说,那些大大小小风格迥异的城市、风景,拍满了心灵的底片……如果有一天命运让我去选择一座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座辽西塞外边城――朝阳。

虽然,这座古朴的小城不是我的故园,但因着生命中最初的美丽与憧憬同这座城市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便有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恋情,那样持久那样深刻地嵌进心灵深处……

我是个山里长大的孩子。长到十来岁的时候也只是从画册上见过汽车、火车是什么样子(我的家园闭塞得开不进汽车)。至于城市里的高楼到底多高――想象中该有门前的白杨树那么高吧?那么城里的人一定像喜鹊一样住在半空中了?不知道要怎样的梯子才能爬上去或者溜下来……直至念书念到初二时,终于有了一次去城里的机会――参加区文联(那时的朝阳市叫地区行政公署)举办的文学创作讲习班。

第一次进城的感觉是晕头转向,找不着东南西北。好在朝阳城里的建筑多是朝阳的房子(我曾私下里揣测这是不是这座城市的名字的由来)――正面朝南,这样便少跑丢了几回。起初无论如何也辨不清方向,只记住客运站是面南的,火车站是面东的,我便把这两个建筑想象为家居的正房和厢房。走在大街上犯蒙的时候,就向路人打听客运站在哪儿?然后返回去找到客运站再辨方向再走。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好有趣,不过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那样大的空间里闯荡也实在是够难的。

那一次的讲习班上我是最小的一个,而且又是个初次进城的山里娃子,所以很是受了城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关照,这叫我对城里人的印象一只好到今天。邸玉超和曹娥就是那时候认识的。转眼间时光已流逝了十余载,超兄的小说接二连三地闯进《小说月报》,散文也不时地获奖;娥姐在商海中捞了把经理的交椅,很是潇洒风光;而我一介穷儒,做了这许多年孩子王仍毫无建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依然成为很铁的朋友,想来应该感谢这座城吧?!

这以后,朝阳城便经常闯进我的生活,在这里读书、交友、发表文章……

参加工作以后,有些属于自己支配的钱了,就免不了好往城里跑。我的家距县城和朝阳城一样的路途,所以很少去县城,倒是对朝阳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骑上单车满城里逛,就如这城里的人一般。

近几年朝阳城去得少了,但每逢桃花盛开的时节,总按不住喜悦去看一看:走在满街满树的花香里做一次幸福的回忆;仰望一座座拔地而起林立的高楼放纵情怀;漫步日新月异渐宽渐繁华的街道做一番畅想……这一份生命的妥帖与安然,让人好开心好激动,泪水就不由自主地在眼眶里转――觉得这就是自己的家,这个家真美真好,总也住不够爱不够……

有时候也偷偷地想暗暗地笑自己:那么遥远的回忆了,可是呢?又总管束不住自己去想哦!

没有谁能永远地拥有一座城市,但人生总有一片芳草地让你怀想让你留恋,纵然只是匆匆过客。

哦,朝阳城――我心中的城!

(二)今夜无眠

因为母亲的缘故,今年的中秋节倍感哀伤。

原以为这个中秋会是一场皆大欢喜,计划着一大家人团坐在一起共赏明月。熟料,远在他乡的弟弟因故未能回来,母亲便一直闷闷不乐。

按说今年是我最感欣慰的一年。母亲的一直身体不好――后心肌坏死,几年来全家人都整天诚惶诚恐,生怕一个不留神便有什么闪失,留下不可原谅的遗憾。去年五月,母亲在辽宁省第一人民医院做了一个手术,至今已一年有余;母亲的身体恢复得很好,不仅能看家望门,还能做些家务,成天和父亲有说有笑,我们看着打心眼儿里高兴。

母亲是个感性的人,喜怒哀乐从来都藏不住,任我怎样围前围后地哄也不怎么开心。唉――人,或许都是一样的吧?这样的夜晚,明月朗照,天地为白,亲情或许就是这个夜晚唯一的炭火吧?唯有它才能照亮温馨每个人心底的笑容……

受了母亲的影响,我的心情也暗淡起来。徜徉在静寂的月光下,无限的心事潮汐般涌来,不觉黯然神伤……电脑一直开着的,上着QQ。起初还有心情回复网友的信,渐渐心情便糟得不行,只好认亲朋好友的轻叩敲打我潮湿的心菲,而不知如何应答。

记得先是问候了婉约,她是引我入文字缘的姐姐,忘记不得的。然后评了荷塘青青、月满西楼和伊若雪的文字,还审了几篇文稿,之后的心绪竟如何也沉不下来。本想与侠客闲聊几句的,无奈心事漫卷,竟不知所言,只好作罢。一直以来受侠客垂青,这份情谊在此一并谢过。

心下一直念念的是东莞医院里一个叫佳音的女孩儿。我不知她乡关何处,妙龄几许,只晓得她很爱读书,很喜欢读我的文字,为找不到遗落的.一篇好文章而顿足……真个算是“文字缘”了。这个夜晚,她一直在邀我,而我却一直不敢理会――我知道她想聊什么,只是我曾经沧海,只能在心底一遍又一遍默念白日里回复她那句:音音,好好爱自己!然后,潸然泪下……

一直沉浸在QQ音乐里陈瑞的那首《鱼水情歌》中不能自拔,眼圈儿红红的,一不小心分享到我的微博和空间主页里,任它在那里流泪或者化蝶……

月辉如华,夜深凄清,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写着潮湿的文字,今夜无眠,祈愿天下苍生月圆人圆,幸福美满!

(三)无缘做女孩儿

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父母亲没有给我一个女儿身,却给了我一颗女儿心。这一副模样与情肠,害得我苦不堪言。

常常收到笔友的来信,唤姐姐呼妹妹的都有,唯独没有称兄道弟的。我也是,对性别这种事从不放在心上,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干脆也不去点破,谁说这不是一种错误的美丽呢?

久而久之,就陷入了一种困境。

编辑在编者按里把我“按”进了女作者的行列,笔友也在信中传递亲密温情的信息……坏了坏了,我连叫不好。都怪这该死的名字,怎么看怎么是个女人。

有时候边读信边小声嘀咕:“老了老了,嫁不出去了。”其实真要嫁谁敢要你?这时候就想:改改名字吧,有点儿阳刚之气的。可又一想,祖上排下来的,父母亲给取的,怎好说该就改?那不又要担一个不孝之嫌?算了算了,名字也就是个符号,咱既不能流芳千古,也没本事遗臭万年,就那么叫着吧!

坐下来仔细想想,实在也不能全怪名字。如果自己的文字不那么一副女儿情肠,温情软语,而“母的夜叉”般泼辣,谁又能毫不犹豫地往深里想呢?

因著名字与文字的女儿气,被那么多同性甚至异性朋友宠着、护着、信任着。我不是个不懂悲哀的人,但我实在不忍破坏已在朋友心中形成的偶像。

我是个善良又残酷的人。

有时候也想改一改自己的语体风格,但一拿起笔来又总是那样的情不自禁。我想,上帝在造了男人和女人的同时,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又丢下这极少数徒具男人筋骨,满腹女人柔肠的第三种人呢?而我不幸就是其中的一个?!

有一首歌唱道“岁月不知人间的忧伤”,其实“人间的忧伤”只有自己知道。比如我的这份儿忧伤,能知道者又有几何?

都说人世可以轮回。假如有来生,我一定做个如菊如兰如水如月的女孩儿,并且风情万种。

那时我会对我亲爱的笔友说:来爱我吧,并且娶我做你的新娘!

也不枉前世情缘。

(四)七夕童话

好久没有这样的心情坐在石台上守月了。

对月亮的情有独钟缘于外婆嘴里那总也讲不完的童话。最初始于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总想知道冷寒宫是不是一幢草房,桂花酒怎么个香法,捣蒜的小白兔累不累……还有就是嫦娥到底比妈妈美多少?等后来知道嫦娥是个负情的女子时,已经晚了DDD对月亮的爱深而又深,已无法割舍了。

于是,每到夏天初七、八的晚上,我总喜欢一个人躲在僻静处守月亮,想一些无法用语言传达的心事,直到不用再守不能再守。

这份情愫的日益深重,当归罪于牛郎织女的神话。这段凄美得让人心痛的故事,千百年来历传不衰,在一代代少男少女的心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

七八岁的时候,再怎么聪颖也不会把这故事往深里想,只是觉得好玩。听外婆说:七月七那天,牛郎用两个箩筐担着一双儿女到鹊桥上与织女相会。我不明白牛郎是怎么到天上去的,外婆告诉说牛郎披上他那头老黄牛的皮就会飞了,我也就不再怀疑。可是他们为啥不在一起过日子呢?外婆就恨恨地说:“王母娘娘不让呗,这不是用金簪划了一道天河吗?一年只准他们见一次。”外婆指了指天上那条满是星星的白带子。我看了看,觉得一定很宽,就问:“那他们怎么过河呢?”外婆抿了抿稀疏的头发说:“你没见离七月七还大远呢,喜鹊就都没了?它们都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我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反正认真地看过几回,好像喜鹊是少了许多。

二十几年前的故园是个穷苦的地方,山里的孩子就更苦。除了该过的几个民俗节日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乐趣。唯独七夕这天,孩子们像过年似的撒着欢儿疯,而大人们是从来不过问的。如今想来,大抵是要感谢那首古老的童谣吧?

七月七这天晚上,父母亲早早地把从井里新提上来的水,放进洗得干干净净的洋瓷盆里,悄悄送到黄瓜架下。盆上放二根秫秸杆,地上铺一层谷草,说是半夜躺进去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在水盆里可以看见牛郎织女会面。

孩子们早早吃过晚饭,在朦胧的月光下认认真真的玩丢手帕的游戏。十来个孩子围成个圈儿,先是说月亮像什么?有的说像小船,有的说像黄瓜扭儿……说什么的都有。接下来就开始丢手帕。被抓住的就得哈下腰绕场内一周,大家哄笑着唱:

七月七,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响晴天月光地,满天的星星就落雨。

男娃乖女娃丽,粉红的手帕接接喜;

擦擦眼,擦擦髻,长大娶(嫁)个好娇妻(夫婿)。

说是擦擦眼擦擦髻,其实净往鼻子上刮,火辣辣的痛。

做一阵儿游戏,散开来跑回家躺倒黄瓜架下听“戏”。一会儿跑出来会面;都不说话。摇头。大笑。如此往复折腾到夜半,个个的头脸衣服都湿了。舔舔,甜甜涩涩的DD像泪。可谁也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必牛郎织女早安睡了吧?

长大了才知道:那一头一脸一身的湿,不过是黄瓜叶上的露水而已;那长大娶个好娇妻嫁个好夫婿的童谣,不过是父母亲良好的愿望罢了。

上一篇:毛概简答题汇总下一篇:人教三年级下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