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建设

2024-09-14

文化强省建设(精选8篇)

1.文化强省建设 篇一

广东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发展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人美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今天我们重新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意义非凡。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文化?文化只是唱歌跳舞吗?文化只发生在音乐厅和博物馆里吗?文化只是艺术家、文学家、学者等少数精英的事情吗?文化是余兴消遣或是有钱有闲之余的奢侈品吗?世界上有关文化的定义达200多种,比较权威定义源于《大英百科全书》引用的美国专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 :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文化不仅在内容上是多样的,形式上也是。无论古代文化还是现代文化,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官方文化还是民间文化,都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广东的戏剧有:粤剧、潮剧、汉剧、采茶剧、客家山歌等,粤剧、潮剧、汉剧三种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观众最多。

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7年前,中央确定广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启动了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序幕。2010年8月,汪洋书记正式发出“动员令”,广东出台《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首次提出在未来5到10年内大力建成“文化强省”。

文化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任务一个国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振兴经济,其对自身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说:“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意义

汪洋书记指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地区崛起,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准备。如果没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我省就会在未来的竞中丧失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持续,社会发展将难以和谐,科学发展也就难以实现。

(一)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文化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始终担当向导和推动的重任。欧洲地区的崛起,就与文艺复兴有很大关系。再看我国,康乾盛世时期,经济总量接近世界的三分之一,后来国力衰败,究其原因,就是拒绝外来先进的文化及科技。

所谓的经济一体化是指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其特点表现为:“

1、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与促进;

2、文化与科技紧密联系;

3、文化软实力影响不断加强;

4、文化具有反经济周期调节作用。”因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必然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需要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以及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战略要求。

文化创新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式,也将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形式。文化创新能够培养各种文化形态的价值,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精神生产为主导的历史阶段,物质产品的提升不能离开科学技术,更不能离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人文理念,这些都是文化范畴。

2009年7月1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宣告2002年提出的“文化大省”的目标已经实现,未来5到10年内,广东要大力建成“文化强省”。

一般而言,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社会就进入了文化消费时代,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逼近1万美元。

优化结构上: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生活离不开它,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也离不开它。

扩大消费上:

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特别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明显增加。

一般而言,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社会就进入了文化消费时代,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逼近1万美元。

综观全国,现阶段文化消费总量为7000亿元左右,增长空间巨大。

放眼全球,据有“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估算,2020年全球核心创意产业市场达到8万亿美元。

增加就业上:

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的厂房和土地就能名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三)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用“四个更加”来提醒全党全国人民要增强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感。这就是: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当前,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强大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赢得主动。目前,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国力地位、经济地位很不相称,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地位。经济领域的一些大企业已跻身世界五百强,而文化企业却没有一个进入世界五百强,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广东省是中国出口贸易大省,然而在结构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相对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力所占份额很少,总体上处于逆差状态

(四)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

“幸福广东”正在成为广东全省上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热词。广东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未来5年各项工作的核心。更多关注和保障民生,成为广东各级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广东人均GDP超7000美元,文化消费将出现倍增态势。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统计,2011年广东地区GDP突破5万亿人民币,达到5.3万亿,人均GDP为50500元,按年均汇率折算达7819美元。

汪洋书记有一段特别精辟的论述,广东下一步要“富而崇文”。他引经据典说,当年孔子到卫国,弟子冉求教如何治国,孔子说,先富之,再教之。面对唯GDP论发展模式带来的“社会病”,唯金钱论的社会价值观的沦丧,文化的发展成了一剂良药。

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概述

今后10年,是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一)指导思想

1、弘扬时代精神的迫切要求。广东省加强文化强省建设,必须要紧紧把握“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以更深刻的认知、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2、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先进文化必须要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改革推动广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广东省整体的文化发展水平,达到广东文化形象提升、文化局限消失、文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途径。构建文化强省,最终要实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形成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的文化优势,为广东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派头兵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方针原则

1、坚持以人文本。

2、坚持协调发展。

3、坚持全民参与。

4、坚持“双百”方针。

5、坚持开放创新。

(三)战略定位与总体布局

1、新定位彰显文化自觉。

2、明确了文化强省的战略定位。

3、确立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4、完善了文化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

5、坚定了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四)发展目标

1、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2、切实加快文化建设的软硬件建设进程。

3、构建具有特色现代文化产业链。

三、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途径

(一)培育提高公民素养,提升广东新形象

广东省进行文化强省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广东人文精神的培育,提升广东思想理论研究与创新水平,积极打造广东文艺精品,提升全民文化艺术修养,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幸福家园。

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2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过,18名路人路过视而不见,漠然离去,最后被拾荒阿姨施以援手,引起了网络上的广泛议论。

10月20日,汪洋书记在省委常委会上说:“要认真反思出现悲剧的根源,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我们身上的丑陋,要忍着揭开疮疤刮骨疗毒的疼痛,唤起全社会的警醒和行动,在公共参与下创造一种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减少和避免小悦悦类似悲剧在广东再次发生。”

2009年1月12日,广东省举行文艺精品创作项目签约仪式暨全省文艺工作会议,会议中向15个文艺精品创作单位代表颁发《文艺精品创作项目委托书》。

为广州环海集团郑帅原创制作的动漫电影《南海公主》海报。故事内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核心,通过“南海号”沉船船主女儿小飞鱼跨越千年时空,拯救南海神鱼,打破南海封锁的故事,体现了广东沿海丰富的海洋文化以及南海跨越千年的海丝文化。

(二)构建广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加快文化产业基础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胡锦涛

完善广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推进广东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 实施广东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增强广东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实施广东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三)促进广东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富有的发达国家越来越多意识到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广东,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并在全省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充分发挥了战略带动和牵引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文化强省的前提和关键是文化人才。文化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人才的竞争,现实社会中,文化人才是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文化的灵魂和支撑。只要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优势,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就有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绝对优势。

1、构建广东文化人才基地。

2、大力培养广东文化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

3、大力引进高端文化人才。

4、建立完善科学的广东文化人才激励评价制度。

四、电白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思考1:电白文化的表现?

思考2:电白文化的发展定位是什么? 思考3:电白文化体系如何完善? 思考4:电白文化产业如何发展?

2.文化强省建设 篇二

河北曾经具有文化价值观念上引领中国现代转变的精神气势。近现代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张之洞 (河北南皮人) 、李大钊就是这种引领能力的典型代表。但改革开放的特殊性造成这种精神气质的衰变。因为这一进程的展开, 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布局之下, 由河北具体实施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河北也确实以自己务实、肯干的做派, 实现了带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的目标。这是令人自豪的事情。但是, 河北人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现代转变中, 逐渐遗忘了引导国家向现代的纵深地带推进文化抱负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

今天的中国, 处于一个发展的胶着时期。老传统、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制约了国家的现代转变。河北必须以自己在经济上的拓展能力, 继续为国家拓展出支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文化精神经验。这是河北的现代宿命, 是河北不得不认领的沉重任务。河北必须开怀拥抱现代价值, 将民族精神深处的人文主义、规则意识、制度安排与秩序追求, 与现代开展出来的自由精神、宪政法治、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对接起来, 从而塑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 河北必须对具有历史文化象征的标志人物、核心价值、制度主张进行有效的清理、重造, 从而理性清理出自己具有的、引领国家现代发展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大塑全民重视文化之风, 转变单纯看重经济事务的低俗务实风气。以期形成一种“坐而论道, 起而可行”的崭新现代文化气质。让河北人民为自己引领国家现代精神的历史而自豪, 进而形成自己承继这一精神使命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塑造河北自由竞争、全力向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社会风气, 从而形成一种促进创新的社会环境, 为适应地区发展和国家进步需要的新观念、新制度和新举措, 开辟出广阔的空间。河北已经有健全的传媒体系、良好的开放氛围、全国为数不少的专利申请量, 这是河北在精神气质上足以走在全国前列的基本根据。如何有效扩大这些领先优势, 进而使其成为国家文化创制的制度形态, 正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再一方面河北制定和执行文化发展政策的党政机构、文化教育组织和公民社会中的文化促进单位, 应当求大同而存小异, 达成高度的文化共识, 以提升河北的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为共同目标, 展开富有合作精神而非斗争内耗观念的艰苦工作, 为河北文化的近期腾飞提供深厚的政治土壤。为此, 河北必须高度珍视自己的思想解放环境、制度导向机制和宝贵的发展共识。

二、要将制度建构放置到优先位置

这里所讲的“制度建构”, 指的是文化资源的配置机制、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文化软环境塑造的长期架构, 以及文化层次理性递进的制度布局。

在长期将经济发展作为地区乃至国家发展首要任务的思维定势中, 要将文化发展作为重要事务突出出来,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就涉及到文化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给是不是有保证的问题。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 一时的运动式资源供给也许是有保证的, 但是长期的文化资源优势投入, 才是真正促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譬如, 河北已经建设了居全国前列的各种文化设施 (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图书馆、科技馆, 等等) , 这是显示河北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实力”的标志。但这些文化设施是不是有长期的资源供给, 使其不至于陷入资源短缺的窘境, 则是考验河北建设文化强省是不是具有坚韧力度的事情, 这就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如在全民共识的坚强支持下, 以立法的形式为文化资源的长期有效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 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也必须跟进。所谓文化硬件建设的制度安排, 指的是凡是文化建设所需要的硬件, 初次建设与后续建设, 不能只是领导当下重视的产物, 而是区域内制度布局的结果。因此, 这是一种杜绝由领导决定一个地区文化硬件建设的人治状态的制度取向。也许人们会怀疑, 超前的或应有的文化硬件建设并不是文化强势状态的显示指标。因为缺乏文化品位的公众不见得乐意进入这类文化设施中, 使文化硬件与文化软件合拍起来。需要指出的是, 如果缺乏起码的文化硬件建设, 公众绝对没有高雅的文化品位;而提供了基本的文化硬件设施, 则可以将公众引导到高雅文化的场所之中, 逐渐养成公众的高雅文化品位, 重塑公众的文化气质。

在河北文化强省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对文化软环境的长期塑造抱有足够的自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对于大众文化需要的满足, 构成人们判断是不是处于文化资源匮乏的首要指标。因此, 提供足够的大众文化产品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基础性事务。河北在这方面积累有相对丰厚的经验, 也提供了具有继起性的大众文化产品。从改革开放早期的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到晚近阶段的动漫制作、影视产品, 体现了河北在这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的持续能力。但需要重视的是, 河北在大众文化产品方面的制作优势, 还没有同样体现在高雅文化产品的生产方面。在建设文化强省的过程中, 河北还必须迅速提升自己在高雅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力度, 大力支持高雅文化的发展, 大力扶持人文社会科学的前沿研究, 而不能满足于大众文化的些许成就、文学艺术的少数创制。促进原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并自觉建设一支足以应对政策需要的对策性研究队伍, 一支说明和解释河北在国家现代转变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社会科学队伍, 一支足以深入系统建构中国现代精神世界的人文学术研究的队伍,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绝对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考虑到河北当下的文化处境, 尤其是考虑到河北目前在全国的文化地位还不是处在前沿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必要形成实事求是的文化建设进路思路。这一进路, 就是一条沿循从大众文化逐渐进至高雅文化的进路。一方面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当然需要对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同时下手, 从而使文化建设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大众文化上相互匹配, 不至于形成文化发展的畸形局面;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发展资源的总体有限性, 因此必须将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优先配置给当下具有发展优先性的项目。考虑到大众文化的发达供给高雅文化发展以社会土壤的缘故, 目前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举措, 有必要从大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入手。考虑到大众文化肯定会与高雅文化竞争资源的情况, 河北也必须对不少缺少的高雅文化建设配置相应的资源。办好一所大学、支持好一家媒体、维护好一家剧院、宣传好一位卓越文人, 构成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一些基础性工作。

三、要改良和再造现有的文化土壤

这里所讲的“改良和再造”, 首先涉及日常文化氛围的重新营造问题, 同时关乎细致入微的文化改良举措, 进而与河北是不是能够形成新的文化气质相关联。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必须重造文化气质, 从大众的日常生活着手, 重新召唤河北人原来关注大问题的精神, 使这一精神重新回到河北文化建设的现场, 对河北文化强省的建设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真正促使河北文化走出地方性、告别区域性, 具有全国性、甚至全球性。

同时, 需要对河北公众的文化生活现状进行再改造。如何在保持河北人民的市民生活情调的前提条件下, 将他们引导进入高雅文化的空间, 帮助他们欣赏、介入并直接投身高雅文化的建构过程, 是河北是否真正能够作为文化强省崛起的标志。

河北的文化气质也是需要改造的。一方面当然要肯定河北文化气质中接引现代文化的成分, 诸如接纳市场机制的敏锐性与灵活性、务实的生活取向与人生品位、当下快乐的生活哲学, 等等;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河北社会公众对于崇高事务的疏离、对于经济大事的淡漠、对于公共问题的冷淡。这对于河北形成领导全国的新型现代文化是不利的。因此, 必须自觉地松动河北的传统文化土壤, 植入现代文化的种子, 促使河北人民在留意个人情怀之外的公共关注热情与能力的成长, 从而促使河北全社会形成既有个人安适生活、又有深刻思想见地、更有积极的公共行动的文化新气质。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 是如何获得一个比较文化优势的问题。这首先是一个国内强势文化区域的比较优势的获得问题。无疑, 国内具有比较文化优势的地区不在少数。简而言之, 一切具有历史文化积累的大城市, 都具有相互竞争的文化底蕴。但是相比而言, 岭南派文化和海派文化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主要参照系。京派文化以千年皇城文化和当代中央权力所在地的文化“霸气”, 深刻影响了河北, 构成了河北京畿 (畿辅) 文化的比较优势;江浙派文化、岭南文化和海派文化以学习西方的先行性与典范性, 构成对河北文化现代规范性的挑战。河北文化的比较优势, 不在权力的支撑, 也不在学习西方的中规中矩, 只能在对接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上。为此, 河北如何更具有雄心地将中国文化的创新任务接纳下来, 不断地以创新气质推动文化的自我更新与创造性发展, 就成为河北是不是真正能够成为文化强省的象征。就此而言, 传统的燕赵文化已经不足以成为创制新型河北文化的根据, 只有在锻造血气相通的“燕赵文化”、“京津冀文化”的基础上, 河北的文化比较优势才能凸显而出, 全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特色文化品牌。显然, 在江浙派文化、岭南派文化与海派文化具有某种先发优势的情况下,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不仅需要勇气、气势、政策、资源和举措, 而且需要弥补短缺的人才资源。在做实河北文化强省建设的社会基础的同时, 河北能否制定切实有效的文化英才计划, 大力引进并宽容对待文化英才的文化创制活动, 就成为河北是否能够在短期内作为文化强省崛起的紧迫工作。

只有把以上工作都做好, 河北才有希望成为北京、上海、广东之外的中国文化发展的第四极。这里所讲的“第四极”, 不是指地位与作用逊于第一、第二、第三极的相对弱势的第四极, 而是成为各具特色, 对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相互补充、不同作用的对等的第四极。这样的对等四极, 形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动力机制, 将极为有力地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这不仅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之福, 也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变之福。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SWOT分析与对策.河北学刊, 2009.5.

[2]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汇报, 2006.1.

[3]文化强省建设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以河北省为例.中国报业, 2011.22.

3.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研究 篇三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强省建设;多元共存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127-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不仅提出了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也从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战略部署,其中包括推进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从2007年中央设立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福建开始了文化建设的热潮。2014年福建省文化厅提出要围绕文化中心工作,提升全省文化工作者文明素质,强化文化强省战略,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些新目标,良好的文化生态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文化生态研究理路

文化生态学发端于美国,它是借助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而产生的概念。国外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主要呈现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视阈出发,侧重于探索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代表人物朱利安?斯图尔德,代表作《文化变迁理论》;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系统理论被引入文化生态学,文化环境尤其是信息环境被纳入文化生态宏观环境,以拉帕波特和艾伦为主要代表。至此,国外文化生态的研究已渐趋成熟,影响力不断增强,其研究面也持续覆盖到许多学科。

目前我国关于文化生态的考察还不成熟,还没有出现相关文化生态的专门性著作,唯有数篇有关文化生态的论文见诸于期刊。从文化生态研究内容上看,国外研究多以文化人类学为视角,我国从文化哲学视角上给予关注,只是研究比较零散。国内学者对于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有两种倾向,一种偏重于生态学解释,另一种偏重于文化学解释。本文比較赞同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诠释,正如管宁所言:“所谓文化生态,是指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的影响,文化的五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这种现实人文状况具有一定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导向性,并影响该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走向。”[1]13国内文化生态学尚处于发展中,偏重于研究具体问题,忽视了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文化生态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保障,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支撑。

二、文化生态分析框架下的福建文化现状

(一)福建文化生态概述

福建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之一。文化生态的状况与其相应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首先,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生态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福建地僻东南一隅的较低纬度的亚热带地区,濒海多山。福建西北面是武夷山脉,它将福建和江西、浙江、北方中原各地相隔断,使福建文化融入独特的地理因素。就福建陆地领域而论,呈现两方面明显特征:一是山地多、丘陵多、平原少;二是境内水系稠密且十分发育。福建水系密度较大,多数水系发源于本省,以一省据有一相对完整独立的水系单位,这在我国较为少见。这些独特的地理环境,给福建文化的发展历程烙上鲜明的印记。其次,福建文化丰富的源流、独特的演化进程、碎状性的文化布局使福建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共生、兼容并蓄的特征。从源流上看,正如何绵山对闽文化的研究,福建文化的形成融入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宗教文化、海外文化、台湾文化、邻域文化等诸文化因子[2]-19,使得福建文化呈现巨大的融摄力与兼容性。从历史文化传承看,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福建文化大体经历了四大阶段:一是秦汉以前的闽越文化阶段;二是汉至唐末、五代时期,闽越文化进入与外来汉文化的融合阶段;三是宋元明清时期闽学文化为主流的阶段。从现状布局上看,福建文化的重要因子如:闽中三山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尽管出现渐趋加强交融的现象,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仍很明显,这给福建文化生态注入多向度的文化合力。

(二)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困境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确立和实施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提出了“服务海西、文化强省”之战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福建文化生态建设仍存有以下困难:在宏观层面上,文化生态建设的不平衡性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上,沿海与山区存在不平衡。从中观上看,文化生态也面临失衡危机:一是福建文化生态多样性频遭威胁,西方文化正入侵、蚕食着福建的地方性、区域性文化;二是文化垃圾污染加剧。从微观上看,对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民间文化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法规还不够健全;保护内容不够完整,对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深度不够。以上种种因素,对福建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也影响福建文化强省的建设。

三、文化生态分析框架下的福建文化强省建设路径探索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福建文化强省建设既是美好的愿景,更是发端于现实的奋斗。我们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精神,认真研究本省文化生态建设现状,借力我省所拥有的文化生态优势,认真探索福建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一)夯实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政策保障

政策是维系文化生态发展的强力保障。福建文化生态建设政策体系的锚定必须以当前国家宏观叙事为背景,遵循文化生态发展的内生规律,为福建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互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培植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主体,大力发挥文化生态建设中的基层组织作用,尊重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引导与鼓励各级各类社会文化组织的发展。二是健全福建文化生态建设的法制体系。完善闽文化生态政策的法制体系。建设福建文化强省,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完善立法体系,提高立法效率。三是夯实福建文化生态政策的道德根基。道德是文化生态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生态发展应遵循的伦理规范。进行福建文化生态建设,就应该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发挥道德的调节功能与自律作用。四是培育福建文化生态政策的执行机制。福建文化生态政策的关键环节在于指导实践,并将文化生态建设的内涵转换为生存智慧,其政策执行机制的健全程度直接关乎能否将文化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二)坚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平衡性

总体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若文化系统内部要素出现错位与失调,将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从福建文化生态的总体现状可以看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自身构成、沿海与山区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这是导致福建文化生态系统失衡、与现代文化理念有所背离的主要症结之一。这一症结致使物质文化缺乏精神内涵,使物质产品和物质生活的精神品位難以提升,精神文化削弱了对物质文化的促进作用,致使陷入恶性循环。因而,在坚持二者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现代交往方式,主动与国际接轨,纳入全球经济秩序,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度改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实现消费文化与公益文化的协调发展。

(三)确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重构文化生态发展格局

文化生态意识关涉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当通过对闽文化资源的适度、科学开发,既满足民众主体的文化需求又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性,并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加大文化资源宣传力度、建立利益表达机制,提升闽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文化生态的失衡、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致使闽文化也存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分制格局失衡的局面,影响了闽文化生态的健康生长和理性建构。因此,首先要培育“兼容整合机制”,进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以及大众文化的“文化化”,实现“三类文化”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培育“和而不同机制”,让三种文化相融互动、融合共生,实现闽文化生态的张力与平衡的统一。最后,要培育“探讨争鸣机制”,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催生文化的摩擦与碰撞,争鸣与探赜是福建文化生态发展的重要动力,和谐的文化就得实现文化活力与秩序的统一,这是我省文化生态生存的根基和重构闽文化生态格局的逻辑起点[3]104-105。

(四)净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空间,营造良性文化生态氛围

创新文化生态、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闽文化生态出现各种文化之间与各种文化的内部性的不和谐因素,对闽文化生态发展与福建文化强省建设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净化闽文化生态发展的社会空间,加强省际合作与国际合作,在文化生态面临危机问题上尽快达成共识: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打破文化垄断,提倡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努力消除各种文化关系间的不和谐因素;在面对西方文化的肆意扩张,我省对外来文化应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加强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坚决消除对民众精神造成毒害和对社会造成污染的黄色文化、毒品文化、邪教文化等垃圾文化,营造良性的文化生态氛围;抢救正受到侵蚀的福建民族文化,培植适合福建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弘扬福建文化生态中的优势,使福建以鲜活的文化形象、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质、多元化的文化风格、博深的文化内涵彰显福建文化强省形象。

参考文献:

〔1〕管宁.福建文化生态与软环境建设研究[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2〕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关于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篇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共识。抢抓当前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下硬功夫,做大文章,见真成效。

做大产业规模,筑牢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根基

近三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领跑”产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文化产业总量仍相对较小、实力仍相对较弱。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推动产业上规模,发展上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我省环京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应当说,我省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印刷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未来发展应当以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城市为重点,以三河国家级印刷装订基地和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为依托,整合区域印刷资源,建设2至3个印刷产业聚集区,打造环京津现代印刷产业带。并以此为基础,聚集区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出版传媒、文化会展、版权贸易、发行物流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并驾齐驱的环京津文化产业隆起带。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和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推动文化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发展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实施项目引领战略,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所确定的“出版产业创新工程”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应抓住我省推进正定新区、黄骅新城、曹妃甸新城和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规划实施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新兴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产值。

做强骨干企业,培育建设文化强省的主导力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骨干文化企业的数量还不多,综合实力还不强,影响力还不大,还需要进一步形成使优秀文化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机制。

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企业机制创新。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一方面,抓紧建立和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以适应国有文化企业在转企改制后对资产管理、干部管理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创新,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使企业不断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

二是整合资源,扶优扶强。打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文化企业,不仅需要企业内生活力,积聚实力,也需要政府外加助力,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在研究制定下一步文化改革发展战略规划时,应当像整合钢铁、煤炭和港口企业那样,制定实施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做大做强骨干传媒集团的战略举措。

三是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上市融资是做强骨干企业、做响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已有近50家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而河北尚无一家。我省应切实把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急事抓紧抓好,争取使1至2家文化企业早日上市融资。

做响文化品牌,打造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支撑

我省虽拥有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但缺乏深入挖掘、精心打磨和不断创新,迫切需要通过全方位努力,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品牌优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是深入实施精品战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精品力作,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文化市场主体倾力打造河北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推出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佳作,尽快形成能够代表河北水平、燕赵风范,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集群。

二是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提高河北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要把文化走出去纳入全省对外开放大格局,支持优秀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河北、走出国门,支持和鼓励我省文化企业到省外、境外投资、贸易、办厂、办店和开发项目,组织或参与全国性、世界性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河北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5.文化强省建设 篇五

文化是民族之魂,崛起之基,是发展之要,和谐之本。我省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辅以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凝聚力极强的“浙江精神”,为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引擎;也为提升地域精神,打造浙江文化软实力,塑造强大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在文化建设中仍有诸多掣肘,严重阻碍着文化强省目标的实现,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增强等。

文化是浙江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力,也是浙江先进精神传承的原动力。为了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开创浙江文化建设新局面,解决上述问题急不可待。积极弘扬“浙江精神”,践行共同价值观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践行“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开发更多文化场馆,普及文化教育,更加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更多文化场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鼓励事业单位“文化下乡”,为农村提供更多惠民文化服务。重视为物质文化的保护,避免错位农村旅游开发,让非物质文化深入群众,以保护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迈向支柱性文化产业,夯实文化产业基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产业扶植力度,鼓励地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大企业、大项目、文化品牌、优势产品发展,培养和引进高端文化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举办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博览会。

加大对外性文化交流,增强文化影响力度。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举办多重特色文化节庆活动,鼓励对外文化精品生产,文化贸易,开展商业演展、友城交流等活动,增强浙江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

6.文化强省建设 篇六

一.热点材料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二: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22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材料三:2011年2月10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对外宣布:2011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材料四:2011年4月30日至5月1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合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二.教材梳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6.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它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源泉。

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命题角度

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绵延不绝,历久祢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东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些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文化是一种经济。以文化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弘扬文化的发展观蕴含着哪些道理? 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现协调发展。

4.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意义)?

用心爱心专心 1

①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②必要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文化素质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强文化建设,能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国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作出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4)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5.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整个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6.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自觉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传承、弘扬、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贡献;树立共同理想,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7.请你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简要谈谈如何加强安徽文化建设。(提建议)

把文化强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响徽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我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举办特色文化节,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我省文化旅游业(红色旅游)。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

8.青少年应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①积极宣传我国的民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②对待我国的民族文化,不能全盘否定,一概抛弃,也不能全盘肯定,全部吸引。要判断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结合时代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9.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你将如何做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

①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②以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差异,不卑不亢,礼貌待人。③积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0.中央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提出抵制 “三俗”(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的原因。作为青少年在发展先进文化问题上应坚持什么立场和态度?

(1)提出抵制 “三俗”现象是因为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2)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存在一些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腐朽文化,作为青少年在发展先进文化问题上,要保持我们精神肌体的健康,就要善于辨别各种消极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我们要行动起来,参与到各种各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共享精神文明的温暖阳光。

11.为什么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应怎样加快文化强省建设?

①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从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③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等,有利

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增强综合国力。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3)①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继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③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立足改革开放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等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④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⑤青少要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学校村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文化强省增光添彩。

12.请列举安徽省的文化资源优势。

7.文化强省建设 篇七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创新

一、我国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一)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文化注入经济发展

北京市作为全国政治和经济中心, 对文化经济工作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本质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鼓励农业和制造业的文化渗入, 把文化创意融入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 使城市全方位的散发着文化活力。

2. 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 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一直是支撑其发展的主要门类, 其行业占比超过50%。以中关村为典型代表的文化产业园, 已初步形成数字内容、智能终端、信息媒体、应用服务四大新兴文化产业群, 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完整业务链发展的生态体系内容。在科技的推动下, 北京市文化艺术和休闲娱乐纷纷更新核心设备和技术, 实现了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自主创新。

3. 重金扶持产业发展

北京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全方位、多角度运行, 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服务、新办文化企业的免税政策以及企业创新和创意人才的奖励支持等。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基金, 鼓励文化企业的创意研发和产品出口, 扶持动漫等新兴文化企业的成长;引导金融业建立针对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服务方案, 为文化企业提供快捷优惠的专业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上市交易, 社会资本市场运营, 最大化的解决了文化企业的发展瓶颈。

4. 文化安全保护产业运营

北京市文化产业安全管理覆盖从研发、生产到文化产品消费全程链条, 在防范事故隐患的同时, 更加强调了知识产权保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战略作用, 推进了文化产品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北京市政府通过各部门和多种活动进行知识产权的宣讲和管理, 截至2012年7月, 文化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5万余人次, 检查文化经营单位12 950家次, 收缴非法出版物64.5万余册, 非法音像制品16.2万余张。

(二)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改善文化产品的生产

广东省一方面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另一方面通过提高传统文化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来改善文化产品的生产。广东省拥有世界级的自然和文化遗产1项,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个,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9个, 全国民间艺术之乡45个。 (1) 广东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艺术形式, 培养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锐力量, 形成以珠江三角洲核心, 重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传统文化制造业向粤东、西、北转移的战略布局。

2. 促进文化产品的交换

广东省通过文化节式的推介、舆论引导、发展新兴媒体和对外交流等形式, 多渠道运营文化产品, 促进文化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可获得性, 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广泛和有效的交换平台。

3. 鼓励文化产品的消费

政府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鼓励和刺激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热情, 消化文化创意和载体, 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文化生产的积极性。2011年, 广东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全年消费性支出2647.94元, 其中文化娱乐用品全年消费性支出565.28元, (2) 分别约占总体消费性支出的13.1%和3%, 仅次于交通运输类的消费, 位居第三, 说明文化产品的消费气候逐渐形成。

(三)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文化旅游带动发展

河南省旅游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已成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在拉动全省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 新建扩建旅游项目, 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对外交流与合作, 进行旅游省外、海外活动的宣传, 展示河南形象, 大大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并通过爆发式的旅游消费惠及其他文化产业。

2. 重点建设“910111工程”

2010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强省办公室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产业项目年活动的实施方案》, 通过抓大项目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高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文化产业“910111工程”, 确立以传媒出版、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和工艺美术、文化创意、文化会展、影视制作、武术体育、动漫游戏等九大产业为重点的完善产业体系。鼓励以资本为纽带, 以市场为导向,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 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1)

(四)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

1. 融资模式创新实践

BT (Build-Transfer, 建设———移交) 模式因其能够引进民间资本、增加项目的资金供给、缓解政府压力等优势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山东省会将BT模式运用于文化场馆项目, 山东省相关投融资管理中心作为发包方, 把文化场馆建设以BT项目形式进行发包, 大胆创新的文化产业融资实践活动, 为解决文化产业融资困难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和借鉴方法。

2. 文化旅游品牌化发展

山东省依托其优势地理资源打造各个旅游城市的强势品牌, 如青岛市的海洋文化氛围品牌, 东营、滨州市的黄河文化品牌, 泰安的泰山文化品牌, 济南的泉水文化品牌, 济宁市的运河文化品牌等, (3) 与其人文活动一起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山东省采取普查+抢救+保护三位一体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并与行业合作, 把非物质文化推向市场, 通过图书、影视剧等各种载体得以传承。目前, 山东省共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名录153项;其中以济南、潍坊市为代表的鲁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较多, 如风筝制作、年画制作等, 占总数量的56.5%。 (4)

二、我国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 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战略定位高瞻明晰

北京市立于“世界城市”的标准, 各级政府进行文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和产业空间布局等的全面建设, 逐渐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品牌, 并发展了中关村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示范基地, 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 体制改革持续深化

北京市完成了文艺院团和新闻出版的体制改革、广播影视三网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工作等重大项目, 使文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 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二)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产业链扶持

广东省以文化产品再生产链条为基础, 进行文化产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全程支持, 内容涵盖政策法规、金融支持和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服务。从产品的生产抓起, 打造文化精品, 做大做强文化产品产业链, 夯实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动力和潜能。

2. 文化软环境建设

广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市场化开发的路径,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规划, 促进文化企业集聚发展。同时, 创新人才激励制度, 引导省内高校加快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 根据市场需求增设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 培育急需人才, 为文化产业、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储备生力军, 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和质量。

(三)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把文化旅游纳入到文化产业内涵建设中来

河南省独辟蹊径,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把文化旅游纳入文化产业的内涵建设。2011年, 河南省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100万人次, (5) 旅游总收入2 802.06亿元。 (6) 但单一靠文化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会陷入低层次的粗放经济模式, 很难促进文化产业自身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从近几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高的数据可以得到证实。

2.“以文招商”推介项目和拉动文化产业投资

河南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的人力资源等优势, 发动多个“以文招商”项目, 例如, 中博会、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澳洲行、世界邮展暨洛阳牡丹花会等, 在向世界展示河南形象的同时, 很好的推介了河南的文化产业, 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投资, 为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集团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四) 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1.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山东省深度挖掘各种文化资源, 利用科技、文化等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开发, 通过各种空间载体, 打造成旅游产品。并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规划, 建设高水平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带和体验区。

2. 着眼创新工程建设

山东省通过开设文化创新奖和引进高水平文化创新人才, 鼓励文化产业科学实践。文化产业创新内容涉及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网络技术手段、文化产业融资、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以及营造文化氛围, 其中济南建成的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中有30多家优秀的动漫创意企业, 成为我国原创动漫作品最大产出地之一。 (7)

参考文献

[1]花建“.十二五”:广东文化产业的态势分析与战略对策[J].广东经济, 2011, (4) :5.

[2]中国文化产业年鉴编辑部.中国文化产业年鉴2011[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396.

[3]张萍, 张炳才.BT模式在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项目中的应用[J].工程项目管理, 2013, (3) :171.

[4]王志东, 闫娜.山东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理论学刊, 2011, (6) :108.

8.文化强省建设 篇八

关键词:文化强省 精神需求 文化形象 群众文化 审美教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为中国先进文化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热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2010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继建设文化大省之后乘势提出、部署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其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提升广东文化形象。《纲要》的目的、内涵与群众文化的目的、内涵有着许多密切契合的共同点。为此,笔者就文化强省建设中群众文化的作用试析如下:

一、文化强省建设的目的和目标任务

文化强省建设的目的是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的目标任务就是到2020年,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就是如广东省书记汪洋所说的“要用约十年左右时间,达到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水平,实现‘三强一好’”,即文化事业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强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整体优势;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的现代文化传播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枢纽;良好的广东文化形象。

二、文化强省建设的内涵和力量载体

文化强省建设在内涵上较文化大省建设有了新的拓展。主要体现在着力培育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等方面,其力量载体就是纲要提出的方针原则上的“五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协调发展、坚持全民参与、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开放创新。

这里其中的内涵如提高全社会文化素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力量载体如坚持全民参与、坚持“双百”方针,与国有公益性事业单位文化馆的职能特征、工作方针原则有着密切联系。文化馆的职能优势就是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工作任务,它的工作指导原则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开展活动的原则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艺术的方法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人民内部发扬社会主义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通过这样,从而实现群众文化的全民审美教育目的。

三、群众文化的目的和服务对象及其活动特点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以文化艺术为载体,以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为目的的全民审美教育的综合性文化普及活动。它在内涵上包括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各个艺术门类,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基层的农民、工人等广大社会群众。因而,群众文化有着社会性、广泛性、群众性、基层性和自我表现性等的特点,同时具有休闲娱乐、宣传教育、传承传播文化信息和审美普及的功能特征。由此可见,群众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份,也是它发展繁荣的基石。文化强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群众文化责无旁贷地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四、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使之成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

如上所述,社会性、广泛性、群众性、基层性、自我表现性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使群众文化活动天然性地与“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群众文化而言,贴近实际是指群众文化的社会性和广泛性。群众文化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因而,它在参与者上体现全民性,在活动内容和地域上体现广泛性。基于这样,不管任何时候或地方,人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都离不开他们所处的社会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往往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就人设戏,通过灵活安排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使趣味性、知识性融汇在活动之中,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起到反映现实的作用;贴近生活是指群众文化的自我表现性。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群体共同的需要。但是,人们只有在自己认为最喜爱、最适合自身需要的某种活动时,才会产生自愿参与的热情。而这种需要在人们生活中是大量的普遍的经常的。如自己创作、自己直接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从而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得到了不同于在纯观赏性活动时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种自我表现性也反映文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本质。因为广大群众自身就是生活的创造者和表现者;贴近群众是指群众文化的服务对象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内容上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在形式上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吸引和扩大人们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自愿参与的热情。并且使人们通过开展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各种不同的需要。这样从而把群众需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统一起来,实现全民审美教育,从而实现提高全社会文化素质的目的。

上述说明,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创造、群众文化表达的重要渠道,是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真、求美、求善、求乐”的基本形式。群众文化不仅是专业文化的土壤,而且它的综合性是专业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如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无不体现出群众文化活动固有的特点而形成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文化强省建设,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深入开展健康、蓬勃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成为促进社会文化素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途径。

五、对群众文化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措施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群文队伍建设。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使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使之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这就要建立强大的具有艺术专长、甘于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群众文化队伍,以适应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份的群众文化,它的服务对象主要就是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因而,群众文化必须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开展群众文艺创作的目的是用真、善、美克服社会上假、恶、丑现象存在,从而使文化艺术事业得以迅速而健康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自然适合于群众文艺创作上。因此,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群众文化活动要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并把它们落到实处。

3、坚持开展品牌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多样性的社会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产生多方面而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品牌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这是因为品牌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示范辐射功能。文化强省建设是一项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浓郁的文化氛围,品牌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正好为之大张旗鼓,大造舆论,从而形成广泛宣传,深入引导,全民参与的文化合力态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总之,文化强省建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部署的一项文化民心工程,因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需要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以形成合力。这其中更需要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热情参与。文化强省建设的目的、内涵与群众文化的目的、内涵有着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就是实现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活跃、丰富和繁荣群众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浓厚的宣传文化氛围,对推动和促进文化强省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雄主编.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10(1).

上一篇:面试用自我介绍下一篇:四年级一班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