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2024-09-18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共11篇)

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一

关于重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心理的现状的调查问卷 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余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为了了解本市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和消费心理,我们开展了本次问卷调查,还望您能认真填写。本次问卷一共21道题,前20道为单选题,最后一题为排序题。

1.你是大几的?

A.大一B.大二C.大三D.都不是

2.你的性别?

A.男B.女

3.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是多少?

A.400元以下B.400~700元C.700~1000元D.1000元以上

4.你对每个月的生活费有没有预算计划?

A.每次都会仔细的做出规划,提前做好支出预算B.偶尔精打细算,但各种花费自己心里有数C.月前没怎么考虑过,月末能回想起消费记录D.过着过着就没钱,总是不够用,不知道怎么用的。

5.你对你目前的生活费用水平满意吗?

A.很满意,还有少许盈余B.一般,正好够用C.勉强可以,咬咬牙能熬过

D.不满意,总是在预支下月生活费,拆东墙补西墙

6.你曾经做过或者正在考虑做兼职,以赚取外快吗?

A.经常做,我在这方面很积极B.偶尔做过,看空闲时间而定C.想做,但条件不允许D.从没想过,不会去做

7.如果你外出做兼职,你会是出于什么目的?

A.体验社会,学习实践经验B.费用紧张,补给生活费用C.陪朋友D.父母安排

8.你经常去高档消费场所(如星巴克)消费吗?

A.经常B.偶尔C.只去过几次D.从不

9.你每个月的衣物支出是多少?

A.100以下B.100~200C.200~300D.300以上

10.你在体育和保健上的支出情况是?

A.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会花生活费的10%以上B.我热爱运动,会花费生活费的5%~10%C.身体不能落下,我起码要花费生活费的1%~5%D.我身体很好,不需要锻炼和保健品了

11.为了把一个游戏玩好,更好的享受游戏的乐趣,你会不会充值游戏点卡?

A.肯定会,精神享受很重要B.会,花点钱节约时间和精力C.偶尔,只想体验下

D.绝不,花钱在虚拟的东西上很不值得

12.你花在购买学习工具(书籍、电子词典等)上的费用情况是?

A.花大量钱在上面,一般是生活费的10%以上B.花中量钱,为生活费的5%~10%C.偶尔花点钱买买书,不会超过生活费的5%D.从不不买这些

13.你在你的人际交往(如生日请客)上花费情况是?

A.平均150元/月以上B.50元~150元/月C.50元以下D.没有这方面的花费

14.你有女朋友(男朋友)吗?

A.有B.没有C.筹备中

15.你每个月花在你女朋友(男朋友)方面的费用是?

A.300元以上B.150~300元C.150元以下D.不会花费

16.你在爱情上的花费哪方面占据最多?

A.游玩费B.礼物费C.电话费D.饮食费

17.你会购买名牌而放弃普通品牌但质优的服饰吗?

A.会,能带来满足感更自信B.看情况,同学买我就买C.基本不会,但也想试试D.从不

18.你觉得你总体上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吗?

A.我花钱很节约B.不节俭,但是也不浪费C.花钱有点大手大脚的D.相当豪爽,花钱如流水

19.在购物的时候,你是会仔细观察、试穿(用)后才做决定,还是当机立断、顺眼就买?

A.我总是会货比三家B.感觉跟想要的合适了就下手C.颜色款式对就买D.只要是想要的,提货就走

20.你每个月花费在吸烟、零食、化妆品上的费用情况怎样?

A.300元以上B.150~300元C.150元以下 D.没有这方面的花费

21.你很愿意花钱享受高级的精神生活吗?

A.很愿意,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重要B.愿意,精神物质同等重要C.不愿意,物质生活更现实使用D.反对,精神生活很虚假,不需要

22.请你为就你的实际花费情况为下面的消费项目由多到少排序(降序)________________

A. 饮食、衣物消费B.休闲娱乐消费C.学习消费D.爱情、友情消费

谢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2.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二

一、现状分析

小样本学生的心理困惑来自:厌学、对学习的焦虑感 (28.5%) ;性格、自制能力等个性特征 (17.3%) ;人际交往、处理班级或社团管理与自己学习 (7.9%) ;基本生活保障 (15.5%) ;对就业的不确定感 (13.7%) ;自我意识及其他 (11.2%) 。

二、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学生基本的生理需要不能完全满足, 缺乏安全感

在调查中, 学生对饭堂的饭菜时有不满。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对食物、住宿等的基本需求没有满足, 将无法顺利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等高一层次的需要。学生也就不会静下心来投入学习, 主动交往, 更无需谈自我实现。

2.学生干部内部心理矛盾突出

调查中一部分学生是多重身份, 他们既是学生, 又是班干部;既是社团干部, 又是各类学生活动的主力参与者。其对工作的热情与创新性未必会被身边的同学、朋友所理解, 加之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上多多少少欠缺一定技巧, 必然存在一定心理矛盾, 甚至因无法平衡专业学习与工作管理, 而产生“告退”的心理现象。

3.学习意志力薄弱, 遇到困难就放弃, 过分追求“短、平、快”

我们的学生,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 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和 “短、平、快”, 对学习文化基础课, 特别是数学、英语, 动力不足, 觉得学了将来没有用等于在浪费时间, 还不如不学。对专业理论课, 很多专业老师深有体会, 学生只能掌握教材的前两三章知识, 因为他们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 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的情绪, 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甚至由于贪玩厌学, 经不起诱惑, 就不能控制自己把学习坚持下去。

4.社会情感冷漠, “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心理, 反应出自私自利的一面

有人说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 因为在初中阶段老师关爱的“阳光”照耀到他们的时间不仅短而且热量少。国外心理研究者指出:在现代社会中, 不少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状态”, 即无动于衷, 谓之无情;缺乏活力, 谓之无力;漠不关心, 谓之无心。这在职校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我们学生的冷漠是多次遭遇严重挫折之后的一种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少情感冷漠的学生对他人怀有戒心或敌意, 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 漠不关心, 有时近乎“冷酷无情”, 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 置身于外, 给人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他们处于心理发展的失衡状态, 以“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享受主义、个人主义充斥其脑海, 时时处处事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 却很少自觉地关心他人和集体。

5.情绪不稳定, 自控能力差

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 比少年期更为突出, 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 或是极端的愤怒、悲观。他们的情绪变化很快, 常常是稍遇刺激, 即刻爆发, 出现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 冲动性强, 理智性差。在日常生活中, 不少学生情绪躁动不安, 动不动就想哭, 大叫大喊或摔砸东西, 与同学、朋友争论起来面红耳赤, 甚至发生激烈的争执。也有一些学生经常性的大惊小怪, 给人一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印象。

6.手机成为“掌中宝”, 业务繁忙, 充电成灾, 手机依赖症越显越强

随着通讯电子的发展,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学生也没有幸免, 成为“重灾区”。看看上课时的“低头族”, 课堂经常萎靡不振, 听老师讲课不如欣赏《非诚勿扰》;看看宿舍的“不眠族”, 晚上夜不能寐, 睡觉不如QQ聊天。如此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习, 恶性循环, 造成学生生物钟紊乱, 身体体质下降等现象。

7.对就业的担心

一些学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 专业技能水平低, 害怕“毕业就是下岗”;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 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 而整天心绪不宁、愁眉苦脸;这些无所适从, 抵赖、退缩的心理, 让学生极度矛盾、紧张、焦虑, 还未就业先担心就业, 不利于其转变角色, 顺利融入社会。

三、若干建议

1.加强基础服务意识

加强基础服务意识, 满足学生基本需求, 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

2.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层次感

不同活动应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增强集体参与度, 以免出现参与其中的始终是若干优秀学生, 始终是那么几个人的“集中性”现象。

3.开展学生干部的长期培养方案

在工作之中, 除了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指导工作方法外, 还要善于洞察学生干部的心理, 寻找学生干部的各类困惑或心理矛盾, 通过一定活动释放学生干部的心理压力, 抒发内心情感, 达到对团体信任的建立和组织凝聚力的形成, 从而提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水平。

4.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管理

针对学生渴望成人, 又缺乏对成人世界认识的特点,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管理。适当让学生走出校园, 满足“成人感”, 圈地为牢只能禁锢学生产生叛逆心理, 甚至转移向其他方式来满足心理需求;并帮助他们了解作为成人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做人标准, 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以正确的姿态对待生活、学习和工作。

5.加强体育锻炼

培养学生对某一运动项目的热情, 教会学生理性操作网络,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以冲淡手机、网络等工具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6.坚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通过心理课, 教给学生必要的心理卫生常识, 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懂得调节自我心理的方法。同时, 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让学生有倾诉的平台。通过一些心理辅导活动, 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力、抗挫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对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通过对中职12级856名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的调查与研究, 结合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 总结出在校学生心理发展的10大特点, 并提出若干意见, 旨在推进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三

【关键词】同伴 同伴心理辅导研究 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05-01

一、调研背景

如今,小学生在享受成人陪同的同时,失去了同龄人相伴的快乐,他们不懂得分享,责任,不懂得如何培养友情、善待友情,出现了种种现实心理问题。而素质教育的深化,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认为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和核心,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有效地如春风化雨般地使全体学生心理趋于健康化发展呢?在我校多年的同伴教育课题研究中不难发现,传统的空洞的指示性说教,或者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后再去处理,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对于当前的小学生来说,利用同伴关系来进行心理辅导,则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美国)青少年研究学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专家张文新教授指出的,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自尊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以及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心理逐步走向健康化、成熟化。

于是,我校就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所谓的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指研究者对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之间的一种心理相互辅导共同活动,共同成长过程的研究。它是一种能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它有助于小学生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的要求。

这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经过充分准备,加上老师和同学提供宝贵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调研说明

1、调研对象

这次调研对象包括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为河小)三到六年级学生。

2、调研内容

这次调研是针对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这个内容进行的,主要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实施小学生同伴心理辅导研究的因素等诸多方面。

3、调研时间

调研时间:2014年4月3日

4、调研方法

(1)、数据获取方式和渠道:

数据是调查员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后得出。这样的数据是采用对选项被选次数累加的统计方式得出的。

(2)、抽查对象的抽样调查方法

这次调查对三到六年级共计541名学生采取普遍调查。

5、调研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样本数541人,通过班主任负责发放调查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41份,有效样本率100%。

三、调研总结

(一)统计结果分析

从统计情况来看,如今的小学生逐步摆脱了父母和老师为天的思维影响,而是逐渐地放大了同伴的影响力。同伴的言行举止都巧妙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为同伴的欣赏而愉悦,为同伴的疏远而伤心,为同伴的批评甚至于变得沉默起来。

不难看出,进入小学以后,儿童相互交往的频率大大增加,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多,其社会性交往也逐渐更富有组织性:(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3)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同伴的活动;(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6)更容易受到同伴思维、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影响;(7)学生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稳步增加,其中更多的是与同性伙伴进行交往。

(二)对于开展小学生同伴心理研究的建议

1、通过组织同伴活动的研究,帮助小学生学会同伴倾诉,同伴商量,同伴合作等同伴交往技能,尝试在脱离他人帮助的情境中如何面对自然,面对他人,面对成功与失败,并表现勇敢、坦率、真诚、想象力、批判力等人类的本性;

2、研究在无微不至的亲情之外,让小学生寻求一种同龄人的感情关系——友情。这种必须有双方共同维护的感情关系是一种健康的感情关系,它有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心理与生活的习惯的养成;

4.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四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电学院11自动化一班邓辉)

摘要: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压力、疏导心理问题,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从大学生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寻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学期间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是高等学校提高育人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002 年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透露:我国大学生中16%至25.4%的人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 年7 月4 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008 年,某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在省内15 所高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或需要引起关注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46.7%。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2.1 学习和发展问题。大学生在学习和反展上的主要问题是:(1)学习压力大。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些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知识的匮乏、知识结构不完善对未来前景的不利;有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英语等级等考试;有些学生为了保住高中时代的佼佼者地位,废寝忘食,学习负荷的突然加大,导致学习压力大;(2)学习动力不足;(3)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些学生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成绩不理想也是情理之中;(4)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空间、生活节奏、生活内容、生活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学生课堂上不专心听课,课后沉迷于上网或打游戏,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

2.2 情绪问题。进入大学后,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引起了大学生许多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大学生易出现的情绪困扰主要有:(1)抑郁。抑郁是大学生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它出现的原因大多是客观性的,如亲人病故、情场失意、奖学金未评上等。这种抑郁情绪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轻度的会逐渐减弱甚至可以消失,但严重的抑郁情绪往往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咨询及治疗,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还会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造成严重后果;(2)焦虑。通常包括自信心、自尊心的丧失,失败感、罪恶感的增加等,是由几种情绪混合而成的情绪体验。大学生入校后,有些学生发现大学

并非是自己理想中的“伊甸园”,现实并非是像他们憧憬的那么美好,便开始感到失望,过分担心将来。一旦紧张和焦虑过度,对人的身心便会产生不良后果,严重者会导致身心疾病,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3)自卑。自卑的人大多性格内向,常常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与人交往,不敢实践,因而抑制了自己的才华和进取的时机。自卑感产生的主要原因大致是由于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口头表达能力、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事业及恋爱屡遭挫折、生理因素、家境条件不好,经济紧张等造成的;(4)冷漠。有的大学生表现出对一切都冷漠的态度,对学习成绩满不在乎,一学期考试3-4 门不及格,自己也不着急;对集体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不热心,对环境卫生无动于衷,使得有些班里集体活动搞不起来。

2.3 人际关系问题。有些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在一个新的集体中,个体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再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发生其他冲突,孤独感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再加上有些学生由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差,害怕与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虽充满兴趣,却又非常担心失败,因而不敢参与。有些学生由于家境贫寒、成绩不够理想或受到处分,也不愿意与人交往,因而感到“孤独”、“寂寞”,觉得大学生活很空虚很无聊很乏味。

3、对策

3.1 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增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从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高度,深刻理解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结合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3.2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大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事物有较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并能采取积极的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能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处理各种事物,保持开阔的胸怀,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

3.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新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3.4 具体实施途径。

3.4.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收到实效,关键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选用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

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别提出年级心在课程讲授中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4.2 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各高校应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咨询活动可以有三种:一是集体咨询,即由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如新生入学、毕业班毕业时,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克服心理困扰。二是针对少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三是针对性较强的个别咨询,如面谈、书信等。高校应重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设施和场地,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真正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

3.4.3 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是学校潜在课程范畴。它的作用有时候比正式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还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它有利于大学生多种才能的发挥,充实精神世界,促进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生活更有情趣,情操得到陶冶,能力受到锻炼,心理紧张得到缓解。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脑力、体力活动的效率,改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为迫切的是全面深入地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从唤醒心理健康意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入手,转变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的认识误区。同时要加强对低年级、农村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切实采取措施,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资料:

5.关于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 篇五

一.调查背景:

没有了高中繁冗学业的束缚,也没有了父母“以成绩为重”的教导,宽松的氛围为大学生们坠入爱河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一些情侣之间的爱情免不了被琐事困扰。如今,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恋爱有着不同的看法。

二.调查目标:

通过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看法,了解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总结出大学生对恋爱中产生的矛盾的处理能力。

三.调查对象:

调查范围选在湖南师大各学院,根据各院的人口比例确定抽样人数。将选取各年级各民族学生进行调查,力求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做到覆盖面广,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四.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的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的形式,并辅助以访问的形式。对整体实行问卷调查,对有条件的调查对象同时进行访问调查,力求获得最准确的调查结果。

五.调查预期及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

A.借助网络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汇总,帮助起草问卷,由李倩负责。

B.主要是调查提纲的撰写和调查问卷的起草,具体工作由郭颖洁和匡惠负责完成。

(2)正式调查阶段:主要是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以及数据录入等。主要工作由何委潞和邹蕴妮负责,必要时请组员协助。

(3)后期总结阶段:主要是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由组员共同完成。

六.预期成果:

6.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六

为准确地把握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客观依据,我对所在学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报告通过110名农村小学生(三~六年级学生)的自拟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较好。但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素质、学校教育、社 会环境 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2.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3.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小屯学校进行,共发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2.座谈会及个案调查:

整个调查还召开了两次教师座谈会,三次学生座谈会。这些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问卷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

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B、替老师学习C、替父母学习

D、读书后 赚大钱F、同学间好玩

2、课堂上老师提问()

A、马上回答B、想一会再回答

C、等别人答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3、老师布置的作业()

A、认真完成 B、完成一些 C、不完成 D、边做边玩

4、期末考试时()

A、心情紧张 B、有点紧张 C、无所谓D、有信心,不紧张

5、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6、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C、那是假的D、非常激动

7、和同学在一起,你感到()

A、快乐B、一般C、不合群D、孤独E、自卑

8、见了认识的长辈()

A、主动热情招呼B、不好意思C、躲起来

9、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B、主动招呼C、不理睬D、怯生

10、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 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11、受到委屈时()

A、为自己辩解B、与人争吵C、独自生闷气

12、你心中的秘密最想告诉()

A、老师B、家长C、好朋友D、谁也不说

13、当别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时()

A、原谅B、要求对方道歉 C、骂对方D、反踩他一脚

14、对小动物,你()

A、喜欢B、不伤害C、捉弄D、喜欢弄死

15、学校做清洁时()

A、认真做B、老师在就认真,不在就马虎

C、边做边玩D、不做要受罚,只好做

16、对左右为难的事要果断选择一种方法()

A、是B、不是

17、做事不成功时,你是()

A、不服气,再做B、总结教训C、请别人帮助D、不再做

18、对学校的纪律和常规要求()

A、自觉遵守B、老师来就遵守C、有时违犯D、经常违犯

19、竞选干部时()

A、我能行努力争取B、当干部要多做事C、无所谓

D、不愿当E、我不行

20、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 C、有时烦D、不愉快

21、你是这样想的或这样做的请打√,否则打×。

A、校园有纸屑,不是我丢的,我才不捡。()

B、在操场上体育课,教室灯亮着,不关我的事。()

C、自来水没关,又不是我交钱,不管它。()

三、调查结果 :

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有少数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

(一)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农村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4%,高段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中段为83%,高段仅为69%,X2检验表明,中高段学生在学习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高段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方面

面对考试,2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属于过度焦虑。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检验表明,中、高段小学生面对不同的外界因素,焦虑的程度有显著差异。

(三)冷漠、孤僻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41%,高段有34%的小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表明,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少数农村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这种心灵上的孤寂极不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X2检验表明,冷漠、孤僻的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

(四)羞怯、胆怯、羞涩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占35%左右,见了认识的长辈,不好意思,甚至躲起来的中段占17%,高段达31%,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段,由于临近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更显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统计表明,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中段有21%,高段有29%的学生受了委屈时独自生闷气,17%的中段学生,33%的高段学生心中的秘密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闭锁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攻击性强

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10%~1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具有对抗性或攻击性行为,这种趋向的儿童容易出现品行障碍。

(七)意志的心理品质不成熟。

统计分析表明:

——自觉性较差:35%~55%的学生不能自觉地认真完成。

——不够果断:中段40%,高段25%对左右为难的事果断地选择方法。——坚韧性不够:做事不成功时不再做或请别人帮助的占36%~42%。——自制性不强:能自觉遵守学校纪律的仅占51%。

检验表明,农村小学生高段比中段学生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农村小学生意志的心理品质明显不成熟。

(八)竞争意识不强。

4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1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14%~20%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表明,农村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

(九)社会公德意识差,勤俭意识淡泊。

不难看出,大多数学生具有集体意识,能自觉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能源、资源,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仍有15~28%的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公德意识不强,自私,缺乏责任心,勤劳节俭意识差,面对举手就可解决的小事情也推卸责任,视而不见。这样的学生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教育、引导,促使他们逐渐转换,形成良好的心态。

(十)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四、成因分析 :

从调查统计和检验来看,农村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而且,农村小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在接触众多的学生家长后,发现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初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在内家庭松在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学生心理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从而导致学生需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黄荆棍下出好人”的现象并存,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树立。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 会 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

生年幼,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六).教师的影响。

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我们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当前的问题是,由于教师行为滞后,所以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制约和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五、对策研究:

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因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要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应积极地帮助农村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对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构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机构,让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内容的辅导。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

(二)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炼,增强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集体观念。

(三)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出成效,关键还在于教师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水平,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注意避免只重视骨干教师培养的倾向,否则将会出现一些教师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另一些教师又在制造新的心理障碍。着力指导教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帮助学生克服的心理障碍。

(四)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全面考查学生的言行,改革教育方法,开辟与学生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学生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有场所进行倾诉,改变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共同营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五)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

7.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七

1 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肉鸡养殖以白羽肉鸡为主,由于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饲养周期短、消费需求大等特点,近年来在屠宰加工企业的牵动下,通过肉鸡经纪人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保价回收成鸡,肉鸡产业发展成为各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以丹东市为例,据2012年末统计,全市肉鸡饲养量1.13亿只,实现产值25亿元,占牧业总产值的35%。据调查,目前全市已经建有丹东耘垦、丹东成达、辽宁辽丰、东港大闰、东港林府5家肉鸡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亿只,在建的丹东禾丰成三公司,设计加工能力为0.6亿只;拥有肉鸡经纪人100余人,肉鸡饲料厂15家,兽药店250余家,运输车辆350余辆,建有肉种鸡场20余家、肉鸡棚舍7 000多个。据测算,全市肉鸡产业从业人员高达2万人以上,人均年收入按3万元计算,每年可为农民直接增收6亿元。

2 肉鸡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养殖风险问题

(1)疫病风险影响加剧。随着肉鸡养殖量迅猛增加,肉鸡疫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控制。养殖户为保证更高的成活率和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会有病乱投医,导致乱用抗生素、停药期不停药以及滥用违禁药物和人药等现象发生,增加了养殖成本,降低了鸡产品质量。(2)自然灾害风险影响不断。以丹东市2012年为例,5月的1次大火,致使东港新城区13个连片鸡棚被毁,直接损失300余万元;7月末8月初的两次雷雨天气,致使1户农民肉鸡棚舍雷电起火、4户农民肉鸡棚舍被洪水淹没,直接损失70余万元。

2.2利益分配问题

肉鸡产业链条主要包括肉鸡养殖、经纪人、兽药销售、肉种鸡养殖、屠宰加工5个环节,总利润一般为每只鸡6元左右。其中,养殖环节的利润主要是人工,一般每只2元,其他4个环节一般平均每只各1元。经纪人为农户垫付料款、雏款等,利润主要来源于饲料经营;兽药销售有的由兽药店运营,有的由经纪人运营,一般都在成鸡出栏后与农户结算药款;肉种鸡场多数由经纪人或龙头企业经营。总体来说,在肉鸡行情好时,各环节都能达到正常利润以上,其中农户近年来最高达到每只8元,肉种鸡最高达到每只3~4元,其他环节相对平稳;而肉鸡行情下滑时,经纪人由于实施了保价而亏损严重,最多每只亏损3~5元,肉种鸡最多每只亏损2元,加工企业保本或微利。总体来看,5个环节中,农民养殖挣的是功夫钱,兽药经营、屠宰加工利润相对平稳,受外界干扰不大,肉种鸡生产大起大落,经纪人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

2.3难以监管问题

饲养肉鸡的棚舍由于占地较少、投资较小、无需审批等特点,基本上由农户自行选址建设,自行选择经纪人养殖,随意性大,相关部门对于规模养殖场的各项监管措施难以到位。突出表现为养殖户不按要求建立养殖档案,随意用药,随意丢弃病死鸡,甚至将病死鸡销售给不法商贩。而经纪人队伍良莠不齐,且大多没有合法的经营手续,又因和养殖户利益捆绑在一起,多数经纪人支持合作兽医多投药、乱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监管难度。同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因人员、设备、经费短缺,致使肉鸡饲养监管难以到位、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仅凭肉眼观察、鸡产品安全监督又不具备检测能力等。

2.4养殖污染问题

近年来,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和治理,农民随意在村屯、河边及风景区等禁养区内建设肉鸡棚舍,不加任何防范措施,随意堆放鸡粪,给周边空气、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并逐渐成为农业污染源的最大污染源头。即使将鸡粪作为农家肥施入农田,也因其药物残留较高而使土壤遭到污染,并间接影响农作物,成为食品安全的隐患。

3 肉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3.1大力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大力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努力改善肉鸡饲养环境

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要支持农户远离村屯、水源地、公路等存栏规模为1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肉鸡养殖场,并依法在畜牧兽医部门备案,依法建立养殖档案,依法接受行业监管,从根本上转变肉鸡生产方式,改善肉鸡饲养环境。对于当前农户已建的小规模分散鸡棚,不符合防疫要求的要逐步依法取缔,符合防疫要求和养殖规模的应逐步改建成标准化鸡场。

3.2积极倡导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链条利益均衡

一体化产业模式就是由肉鸡屠宰加工企业牵头兴建饲料厂、肉种鸡场,与农户联建肉鸡养殖场,统一提供鸡雏,统一采销兽药,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成鸡,实现产业全链条利益共享,折抵行情下滑带来的亏损。近年来,丹东耘垦、辽宁辽丰和在建的丹东禾丰成三公司已经在推行这一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应积极推行。同时,应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规范经纪人队伍,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尽快推行肉鸡商业保险尽快推行肉鸡商业保险,有效规避肉鸡养殖风险

针对此起彼伏的自然灾害,年月份开始,丹东市畜牧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衔接,就肉鸡养殖商业保险条款进行磋商,并最终得到了国家保监委的批复。5月25日,丹东市众利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家住东港市长安镇杨家村的某社员出资,顺利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丹东中心支公司签下了全省第一份肉鸡养殖商业保险单,肉鸡商业保险工作正式启动。建议各级政府对肉鸡保险予以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尽快推广普及,减少经纪人的投资风险和农户的养殖风险。

3.4积极发展林下生态养鸡积极发展林下生态养鸡,做大做强地方特色肉鸡产业

丹东市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生态养鸡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近年来,在宽甸、凤城等地,本地农民在板栗、苹果等经济林下饲养大骨鸡、麻鸡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肉鸡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林下鸡屠宰加工,定能迎合市民消费心理,开创出一条肉鸡产业的新路来。

3.5支持龙头企业研发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研发精深加工,切实提高肉鸡产品附加值

目前,丹东市的家肉鸡产业龙头企业,除辽宁辽丰公司开展鸡血深加工生产血浆蛋白粉和血球粉外,其他仅限于屠宰后分割包装,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建议龙头企业围绕鸡肉、鸡骨、鸡血、羽毛及所有下货等,加大精深加工研发投入,开发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鸡产品,增强市场竞争潜能。

3.6大力推广中兽医等科学防治鸡病技术大力推广中兽医等科学防治鸡病技术,从源头上控制药残问题

中兽医是我国医学上的瑰宝,既能有效防治鸡病,又能减少药物残留,对促进肉鸡生长也有明显效果。建议大中专院校开设中兽医专业课程,培养中兽医人才;兽药企业不断研发成品中兽药,增加养殖户用药选择面;从业兽医认真潜修中兽医知识,在肉鸡生产中科学合理运用中草药,最大程度地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在西药应用上,建议开展药敏试验,以达到科学经济用药的目的,减少滥用兽药现象发生。

3.7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切实保障肉鸡产品食用安全

要对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加大专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和检疫检验设备,强化监管手段,全方位开展肉鸡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工商、卫生、商业、公安等相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共同保障肉鸡产品食用安全。

3.8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推进肉鸡养殖粪污治理工作

8.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156-002

一、引言

大学期间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还在不断发展着。为了解大学生而不仅仅是大一新生的健康状况,研究通过横向及纵向的数据分析,全面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首先对大学生整体以及各因子分析得出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对大学生的性别进行差异性分析。接着通过三个年级的比较以及研究生、在校教师和大学生的比较,得出大学生独有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方法

2. 1研究对象

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获得1910个样本,去除38个无效样本,得到的有效数据共有1872个。其中包括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大学教师,其中男性728名,女性1144名。详细的被试情况见表一。

2.2仪器

本心理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心理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

此量表采用五分制。在1-5评分制中,粗略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因子分是否超过3分,若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

2.3 程序

调查采用 SCL - 90 项自觉症状评定量表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施测时, 对他们讲明调查目的, 打消同学们的顾虑, 让调查得以顺利进行。待同学们都完成了测试后,使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电脑筛查和分析。

三、结果

3.1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分析

采用SPSS19.0的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本科生各因子得分及中度以上症状者所占比例见表2。

从表2中看出:得分最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次是敌对、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得分最低的是恐怖,其次是偏执和精神病性和焦虑。不过总体上在1210名个体中中度以上的症状者并不多。

3.2 本科生SCL—90 阳性项目数(有症状项目数)的分析

使用SPSS19.0统计绘图,本科生阳性项目数的情况见右图。

从右图可见,被调查者的阳性项目过半的约占34%,而完全没有症状的只有七个人,结合表2可见,虽然大学生心理状况不是很严重,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3.2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被调查的总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科生的所有因子都显著高于正常成人常模。

3.3 本科生SCL—90 各因子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

用SPSS19.0软件包对不同性别的本科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九个因子中,本科生明显存在男女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特别是在敌对因子分上,男生的平均分远高于女生,其次是精神病性和躯体化。

3.4 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通过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各个因子分的方差分析,从而得出大一(N=137)、大二(N=175)、大三(N=438)和大四(N=460)在各因子间有显著差异。

结果显示:本科生的各种因子分在四个年级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大一的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些因子中得分明显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此外,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学生。3.5 本科生和硕士生及老师在各因子上的差异

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科生、硕士生和教师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师在SCL—90的各因子中的差异极其显著,而且在各因子中本科生都明显高于老师和研究生。

四、讨论

4.1 本科生整体状况的结果分析

因为绝大部分本科生都会有各自得以交流的朋友以及解决心理烦恼的小经验,所以心理问题虽时常有,但总体上并不严重。然而正是时代不断的发展,人们所接受的信息及价值观等都与常模时期展现的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本科生的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当然也有很少的因素是由于本科生自己错估自己的健康水平。而对于男生和女生在各因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男生被社会给予了坚强等形象,致使他们很少吐露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集腋成裘。而女生恰恰相反,她们总是可以寻求倾诉对象,甚至哭诉等。这有利于快速解决她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男生的攻击本能远高于女生,再加上遇到一些矛盾、不顺心的事,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4.2 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差异结果分析

同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相比,大一学生远离了父母家人以及以前的朋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学校和人群,他们总会有一定的适应阶段。在这期间大一学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处理不当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大三的学生是学习压力和对未来选择压力最重的时期,因为大一我们可以懵懵懂懂,大二我们依旧糊涂,但大三我们必须考虑将来,考虑大四我们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因此本科生在大三也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正如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因子上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和大四的学生。

4.3不同学历中本科生的健康状况结果分析

9.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九

亲爱的同学:

你好!我是云南师范大学的实习老师,因实习工作,要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以真实反映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现状,请大家按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从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填写在每道题目后面的括号里。

真诚地希望您配合调查活动!不甚感激!

性别_____年龄_____年级_____

1、你认为学习的作用是()

A.提高自身素质B.考大学C.没有考虑

2、你认为下列哪些人最赚钱()

A.大学毕业生B.高中毕业生C.初中毕业生

3、你对自己的学习的热情?()

A.热情较高B.热情适中C.害怕学习

4、在你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态度和对老师的希望(可多选):()

A.对学科感兴趣B.希望学其他些生活中实用的知识C.希望得到老师帮助

5、高中毕业后的打算?()

A.上大学B.参加工作C.无方向

6、面对高中三年的学习,你的感觉如何?()

A.目标明确B.没有方向C.只需完成高中学业

7、你认为现在读书对以后我们的事业用什么影响?()

A.有利于事业的成功B.没什么关系C.至少对考大学有帮助

8、你认为你目前的压力来自于哪方面?()

A.老师的期望B.家庭的期望C.自己的期望

9、对于学习兴趣低下,你怎么看待?()

A.学校教育方法欠当B自身价值取向模糊C.没有

10、写出自己最喜欢和最讨厌的课程(文科写文科的,理科写理科的)、。

喜欢的原因:;

10.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报告 篇十

题目:

姓名:邱显楠

学号:04100503

班级:计算机与科学技术05班完成日期:

指导教师: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制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7.24

调查地点:广州大学城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调查问卷

调查人:黄晓石

调查分工: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和个性还处于不断完善和成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前途的烦恼等方面的问题,其心理状况值得注意,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试图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做一综述,以便了解整体状况。因此本次调查目的为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原因,以便更好地对学生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法综合当代大学生的有关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性别、年级、家庭状况、地域、专业等有一定关系。而且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的结论对在高校中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与高校学生讨论和访谈,根据学生的亲身体验,编制出高校学生心理压力问卷,并以此问卷对1624名被试进行测查,进而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维度及其相关背景因素。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经因子分析抽取出11个维度;自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因素与不同维度的压力具有显著的偏相关;在7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5个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这些结论对有的放矢地做好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压力的概念探讨

当stress被引入作为心 理学 术语时,我国心理学词典和教科书对其有多种解释,如压力、应激、紧张、挫折等,当前心理学研究并未给其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概念接受角度来说,用压力这个概念则相对来说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对其进行定义,那么就可能有多种概念的内涵:如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压力感、压力应对等。如塞里(1936)从生物医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生物学反应现象。我国有心理学家则认为压力包括压力事件和心理压力两个概念,压力事件(stress)是指一定令个体紧张,感受到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

二、压力研究的取向

纵观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各种压力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出三种类型:

1.将压力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

早期以塞里为代表的生物医学观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注重研究应激状态下的生理反应过程,而不是引起这种反应的心理社会原因,并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应激综合症(GAS模型),其观点和研究模式至今还在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2.将压力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关注压力来源的性质与特征

这类研究把应激作为自变量,研究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历史 上,与塞里研究

形成对照的是一段时期里心理学家们把应激与应激源作为同一概念来研究。而且心理学家所指的应激源的范围相当广泛,远不是塞里所强调的躯体性应激源,还包括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性的应激源。

3.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如何其作用

例如,认知因素首先被认为是应激的决定因素,Lazarus提出,应激的发生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其它还发现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等许多因素对应激反应起着中介作用。

三、压力研究的阶段

依照压力的研究取向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临床取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该阶段主要是从病理心理的角度出发,说明生活中的危机事件或身体疾病对个体身心的影响,对危机事件的研究是从压力源研究角度而言的。

主要研究:绑架、家庭成员杀害人(Mayers&Pitt;1976;Morawetz;1982;Petti&Wells;1980);父母离异(Steinberg,1974;Yours,1980)以及创伤性事件(Bulman&wortman,1977)等。身体疾病又是该阶段研究较多的另一个压力源。研究者主要考虑一些传染性小而残废率的重大疾病。包括心脏病(Mehler,1978),激素疾病(Drotar,ousens,1980),癌症(Earle,1979)等。该阶段研究明显不足之处在于被试年龄分布的不均衡,青少年研究只有7%,而成人研究则高达42%,另外过度重视危机和重大压力源而忽视了日常压力源的研究工具缺乏。

第二个发展取向研究阶段。自80年代开始,对压力的研究突破生理心理模式,转向发展心理模式。从压力源来说,日常压力源的研究是第二阶段的显著性标志。日常压力源主要来指家庭、学校、同伴等日常压力事件,例如学校环境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者着重从发展任务的角度来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应对的关系(oerter,1985)。研究考察了年龄、性别、种族和人格特征对压力的影响,研究了社会支持对象,如压力问题此外,研究者开始从自我概念这一新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内部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四、压力研究的主要理论背景

1.反应理论——生理医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认为压力是人或动物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现象,可由加在有机体的许多不同需求而引起,并且具有非特异性。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提出用生理参数(肌肉紧张度,皮肤电等)作为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比心理变量或其他的躯体状况在应激的评估和测量上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此外GAS理论的提出促进了从生理系统的变化来揭示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这一新的突破口,也是阐明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作用机制的关键。

GAS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包含理解人类应激的重要心理因素,把人看作是对不良环境做被动反映的生命体。在强调生理指标的同时,忽视了人心理和行为的反作用。另外对于压力的评价也有较偏向的一面。

2.压力刺激理论——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

该理论模型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失业,失恋,天灾,贫困等。其关注的核心在于何种环境能够使人产生紧张反应。

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推动压力源(生活事件)的定量化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心理刺激和疾病关系的认识,从而加速了身心医学的发展。在该模型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对于揭示生活事件和躯体疾病及精神病症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型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将活生生的人物理化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行为的复杂性。

3.CPT模型——心理学的压力观

压力的CPT模型,即认知—现象学-交互作用(cognitive_phenomenological_transactional,CPT)模型,该模型的典型人物代表是拉扎罗斯(lazarus)和福克曼(Folkman)等人。该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该理论模型包含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1)认知的观点,即认为思维和认知是决定压力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用,换言之,压力感能否产生,以什么形式出现,均取决于个体对其与环境间关系的评估。

(2)现象学的观点,既强调与压力有关的时间、地点、事件、环境以及人物的具体性。

(3)相互作用的观点,包含两大要点:其一,在压力过程中,存在许多中介因素,压力源与中介因素的交互作用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个体最后的反应方式和结果。其二,压力产生与个体与环境间的特定关系,若个体认为自己无力对付环境需求则会产生压力体验。

该模型包含了压力研究的基本的四个要素:压力源、中介变量、生理或心理的反应结果。拉扎罗斯(lazarus和Launier,1978)认为:任何一个事件,只要是环境或内在要求超出了个体的适应性资源,压力就会产生。

与刺激模型理论和GAS模型相比,CPT是有下述特点:(1)不像前两种理论那样,只关注压力过程的两端,而是更注重中间过程的研究,尤其强调了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压力想象具有重要意义;(2)克服了前两种理论中对人的机械生物化的看法,不再将人看作是只受压力情景摆布的消极有机体,而是认可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3)运用该模型可促进对压力的干预方式的研究,如改变中介机制可有效控制压力反应等。

五、压力研究的主要方法

纵观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压力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最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如下表1所示:从以上研究工具分析看,由于依据压力研究理论观点各异,出现了不同压力调查问卷和测量量表,但总体来看他们大部分是考察个体所承受的压力源来评价压力,而对压力源研究主要是通过归纳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日常事件中对个体影响较大且产生压力的事件。事件越多,影响程度越大则表明个体的压力越大。

六、压力研究的 发展 趋势

回顾过去的压力研究 历史 ,可以发现压力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中介变量三个领域,从上个世纪末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有关压力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压力的跨方化研究

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发展任务给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提出了不同的挑战(Greenfield&Cocking,1994)。Markus,Kitayama(1991)和chan(1994)指出,文化的力量可能对压力的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压力与心理适应的研究结果是有明显的跨方化差异。对同样的压力事件,不同文化背景,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社会团体中的个体的事件的压力感受和态度不尽相同,这无疑是取决于该文化规则、习俗和观念等因素。

有的研究者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学生生活应激量表”的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对量表部分因素的反应及其总分都与美国大学生有及其显著的差异,表明我国大学生对应激状态的认知和应对反应不同与美国学生。

Jose和Anna等人(1998)近期对俄罗斯和美国青少年的压力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结果发现,俄美两国青少年在重大生活事件的压力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俄罗斯青少年的日常压力显著大于美国同龄人,这与俄罗斯社会动荡,经济 衰退直接有关。

2.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压力研究的早期,研究者常常是关注危机性或重大性生活事件与人的心理适应之间的关

系,如失业、配偶或朋友死亡等危险性压力事件的影响(B.S,Dohrenwent,1981)。后来研究者发现,由日常生活及社会角色所带来的持续压力是影响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如由婚姻、育儿及家庭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与人的抑郁有密切相关(Schnefer&Lazarus,1981)。同时发现,时间压力,缺乏自主决策,工作角色含糊不清,工作中的绩效评价等与人的抑郁也有相关很大(Billings&Moos,1982;Kasc,1978)。40多项横断研究均发现了压力与抑郁的显著相关(Compas,Orosan&Grant,1993)。然而,这种相关不局限于抑郁。Compas和Howell(1989)等人发现,压力与内在心理问题相关(可解释11%的变异)要大于外在心理问题的相关(可解释5%的变异)。这可能表明,压力事件与抑郁等与其它症状的关系更为密切,但压力与各种心理和症状之间均存在普遍的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七、压力研究的评析

1.研究对象的范围过于集中

被试的选择“重两端轻中间”,即重视18岁之前的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轻视18岁之后到成熟的中间阶段压力的特点考察,青年时期,尤其是青年中期和晚期日常压力特点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青年中期的压力研究远落后于成人方面的研究,也落后于儿童期的研究。美国心 理学 家科雷汶(W.Kleiwer,1991)指出,有关成人的压力与应对研究已处于“成熟期”,而对于青年的这方面研究尚处于不成熟的“婴儿期”。这种现状与发展心理学的生命全程观不够协调。

2.重静态特点研究,轻动态发展考察。

已有研究对压力随个体成熟而发展变化的特点缺之考察,对18岁之后的大学生压力和应对的发展特点尤其缺之足够的探讨。

3.理论研究较多,干预研究较少。

11.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卷调查 篇十一

从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发展较快,往往超过男生,且生理、心理发展不同步性更为明显,再加上社会、文化和家庭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她们更易出现心理困扰和障碍。就教育者来说,多数中学教师往往对女中学生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她们心理上的种种困扰认识不足,导致教育不力。鉴于此,我们对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探讨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特点及类型,以期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她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开放性的问题为主,设计了“知心大姐姐信箱”:“假如我是你的知心大姐姐,你会向知心大姐姐提出哪些问题呢?你有哪些悄悄话向我诉说呢?”以如皋市部分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女学生为样本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68份,其中初中女生343人,高中女生325人。

三、调查结果

面对“知心大姐姐信箱”,大多数女生都认真而诚恳地说出了困扰她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她们提出的各种困扰、担忧甚至秘密,共计为1033个。经过归纳处理,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表现为她们不同程度地受如下六个方面的心理问题的困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表明,女中学生提出的1033个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为396个,占39.3%,是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位因素,随年龄增长、年级增高,人际关系困扰呈上升趋势(初中时占37.1%,高中时占43.2%);早恋问题为294个,占28.5%,是影响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第二位因素,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早恋的困扰在逐渐下降(初中占29.1%,到高中则下降为25.8%);影响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三位因素是学习问题,194个,占21.2%,学习问题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呈下降趋势(初中占22.4%,到高时只占16.4%)。这三类问题是目前女中学生中最为严重的心理困扰,约占总问题的90%。其它还有社会适应问题,占4.7%,性别及爱美问题,占3.5%,人生观问题,占3.6%。这些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女中学生。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困扰女中学生心理的这六类问题的具体情况,对每一类问题进行了分类统计,从中可以发现在每一类问题中,是哪些具体因素在影响着女中学生。

1.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首要问题

女中学生涉及的人际关系是同学关系、父母关系和教师关系,具体分析这三个方面,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在女中学生的人际困扰中,最为严重的是亲子关系问题,占53.2%。主要表现为与父母间缺乏理解和信任,父母管得太严、干涉太多。有的女生写到:我知道顶撞父母是不对的,但他们不理解我,不懂我的心……我很少真正开心过。

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是女中学生人际烦恼的第二大问题,占30.5%。从她们的回答中发现,女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却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

师生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这对教师的教育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早恋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普遍问题

早恋问题涉及面较广,既与学习有关,又与人际交往有关。我们把目前困扰女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分为“想涉足型”和“已涉足型”两类。具体困扰她们的原因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知,女中学生们有男女交往的需要,但真正涉足恋爱的比例并不大,并且她们都遇到难以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这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学习。正如她们所描述的:“我们喜欢和男生玩耍……和男生在一起就是和女生不一样,有朦胧异样的感觉……”

3.学习问题是困扰女中学生的第三大问题

从表4我们可知道,女中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动力方面的困扰,占73.1%。学习的外界压力和干扰,学习无兴趣和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是引起女中学生学习困扰的重要因素。此外,还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适应等问题,占24.7%。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较小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可了解到,在人际关系、早恋、社会适应及性别和爱美等方面,女生都比男生表现得更为突出。女中学生感知细腻、情感脆弱、体验深刻,在性格上依赖性强,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对女性的不正确看法,均可能使女生在这些方面更易产生心理冲突。因此,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尤其要正确认识女中学生的心理困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四、教育对策

1.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

要消除女中学生的学习困扰,教育者首先要改变观念,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一般女中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归因:大多数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许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师或家长在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以建立学习自信心,调动激发学生以积极情感参与学习活动。有实验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其教学效果比一般情绪状态要高得多。女中学生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并非单纯是教学内容和要求偏高、偏多或偏难造成的,而往往与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活动中难以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可以说女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往往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其次,训练或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以不知不觉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学习活动。态度是一种行为倾向,它既有认知、情感成分,又有行为成分,只要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活动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促进其学习活动。

第三,传授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学习方法和策略多种多样,但每位女中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着认知和非认知的差异。所以传授学习策略必须加强针对性,一方面教师应针对女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她们进行学习策略教育,教给她们学习方法、技巧。如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三动”,即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教给她们识记材料、加工材料以及监控学习活动的策略等。她们一旦掌握了良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能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其学习方面的心理困扰就会随之消失。

2.实施心理辅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女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女中学生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家庭不和带来的情感挫折,社会消极文化因素的诱导,尤其是女中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动荡与变化造成的烦恼与忧虑,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女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实施心理辅导,可以使她们增强认识自身的自觉性,增强自我激励、调控的心理机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强化交往教育,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女中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问题。她们不能正确处理与父母、教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处于青春期的女中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她们有强烈的“成人感”,情感丰富却难于驾驭,渴望交往又有较强的闭锁性,这往往是她们产生人际关系困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不信任或过分关心,教师的不平等对待等常常使她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产生消极、压抑的情感体验。因此,加强交往教育,鼓励女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相互认知,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增进了解、反省自我是十分重要的。

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通过人际知觉而达到相互认同。当人们通过信息交流取得了相互了解,满足了交往的需要时,才能情感交融,行为协调。在对女中学生进行交往教育中,必须教育她们不要“以偏概全”、“以貌取人”、“固执己见”、“自命清高”,要努力寻求交往双方的共同点,发现人际知觉中的相似性,做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同时认识交往双方对彼此的权利、义务、责任,正视差异,及时沟通。另一方面,作为父母、教师要充分认识女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她们在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引导,耐心细致地教育,以提高她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父母与子女的交往应在和谐、平等、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父母对孩子应给予充分的爱,对她们的思想、品行、交友、身体、学习等方面都要真诚关心和正确评价,并提供合理的帮助和适当的指导;尊重她们的意见,鼓励她们参与家庭事务。作为教师,在师生交往活动中,对她们应有良好的“期待”,形成尊重、信任、平等、鼓励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多鼓励女学生经常参与交往活动,多与人交谈、讨论、交流。交往能力的提高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能实现。

4.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情感健康发展

早恋问题是目前中学生中比较普遍的心理困扰,尤其是对女中学生影响更大,常常干扰她们的情绪,严重影响她们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女中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男女生情感,产生早恋。在生理上,女中学生的第二性征形成,其性生理基本成熟,心理上结束了性疏远期,进入异性向往期,她们对性和异性的了解欲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家庭教育的退化所致。近几年来各种大众传媒中对性的描写和宣扬,强烈地刺激着女中学生的性意识,然而大多数教师或家长对早恋问题采用粗暴干涉的手段,这严重地刺伤了她们的情感和自尊心。一些研究指出,中学生的早恋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认真对待。

上一篇:个人如何搞好安全工作下一篇:我家的“小书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