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共11篇)
1.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 篇一
感悟古诗文教学学生自主诵读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莲花镇莲花小学校李坤芬
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吟诵。就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来看,不乏存在着两种教学倾向:一种是重朗读,重背诵,缺乏照顾学生读诗兴趣的培养;另一种是重诗意的理解,对诗情泛泛而谈,难以达到诗的境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很多语文教师都陷入过古诗文教学的两难境地--要么让孩子傻傻的背,背得口干舌燥,背得天昏地暗;要么是老师傻傻的讲,讲得支离破碎,讲得体无完肤。可老师们还是觉得不这样背诵,不这样讲解都不行,于是不禁纳闷:诗该怎么学?曾国藩的《家训》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话:“凡做诗最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奔赴碗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朗朗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则教学案例不难看出,读诗文、解诗意、说诗情都是引导学生诵读诗文的有效途径,但整个教学过程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学生只站在了诗歌的门口徘徊,没有进去,第二则案例在这一点上稍微好一些。根据古诗文的教学目标来看,“情感体验—体验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每一阶段的诗文学习都应该与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交融,最终达到与作品共鸣,与诗人共鸣的诵读效果。
要想实现这一学习目标,正确处理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的这一古诗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我认为教师在整个古诗文教学中要抓住两个关键:
第一、教师要深入赏析古诗,正确把握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中国古诗是古代中国人思想文化、艺术审美和汉语言特点最完美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美的体现。今天我们读到的都是诗歌星空中的明星,它闪耀着民族、人类的共同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就是文化,这样的文化是不能解构的。诗文诗文就要以文为主,文是价值的身躯,肢解或曲解任何一个部位都将成为残疾,甚至失去生命。因此整个古诗文的诵读指导都将以诗歌的诗性为重,以诗的逻辑,即生命的逻辑,以诗人所处的特定坏境去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进行诵读指导。如“孤帆”的“孤”,“更进一杯酒”的“更”,在诗人的生命律动中就没有第二个再好的字可以代替他当时的情感。其次正确把握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还要以意象为重,不能以诗句的表面意思为重。意思是直白的叙述,意象是生命在灵动的寄托。如古诗中“月”是思愁的意象,“秋”是悲愁的意象。当学生把这些意象跃然眼前时,诵读的美感自然跳跃心间,有感而诵,诵之享受,乐之吟诵。正确把握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还要以历史传承的共感为重。如今我们学习的古诗早已烙上了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虽说学生读诗有其自己的独特体验,但文化的传承必须为重。如:“独钓寒江雪”的“钓”,低段的孩子可能会读出“钓不到鱼”“钓寒江雪,怎么钓?”等阅读体验,但教师就不能给其肯定或是是而非的意向,在此就应该巧妙地渗透中国独有的“钓”文化的启蒙教育了。
第二、要有古诗教学的实践智慧。
教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必要的讲解,如何引导学生步步逼近诗歌的意蕴之地?这就是教师指导古诗文诵读的实践智慧。在相当长的一段课改实验阶段,很多教师采用了五步教学法,即初读诗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进入诗境---领略诗韵。这五步教学法固然没错,但耗时甚多,有些照顾不了学生的特点,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参与的热情递减,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古诗教学的实践智慧应以学生的年龄为出发点,以兴趣为切入点,多样化的诵读,在音乐、画面、诗文共同营造的诗境中体味诗意,感悟诗情,辅之以“读、唱、吟、舞”的多种诵读方式,创设无拘无束的诵读环境,让学生乐于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于诵读之中,达到身心俱在的诵读效果。
中国古诗讲究音律和谐,素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之说。“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体现出鲜明的音乐性。朱光潜先生说:“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只有纯形式的演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如何在诵读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诗韵之美,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这就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两大实践智慧,值得我们去探索。
2.浅谈初中古诗文的诵读教学 篇二
关键词: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
一、诵读的作用
诵读是传统教学中的经典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才能充分体现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尤其对古诗文来说,更应该多诵读,通过读,去品味文章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学生在理解读熟后再背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而且在诵读中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
诵读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达到语文熏陶感染,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阶段,由于受教学目标更多指向于阅读理解的影响,诵读开始减少。这种减少,年级越高越是严重。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文体特征,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语文需要诵读,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是需要大力提倡和训练的,语文课没有了诵读就好比百灵鸟哑了歌喉,会失去语文味的。朗读,是语文这桌大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诵读的方法,诵读有很多种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示范朗读,轻声读,高声读,接力读,分角色读等。学生通过诵读,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出感情,读出问题。在读中真正领悟学习的乐趣,这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二、诵读教学的实施过程
1.要加大诵读的训练量。对于古诗文来说,应该是先读后讲,多读少讲,多背精讲,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为主,教师在课堂中讲解为辅,一堂古诗文课,应该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读书,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同时,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除课堂外,早自习也是语文诵读的最佳时间,通过学生自读,教师领读,听录音范读。总之一句话,要灵活,有效,充分利用早自习每一分钟来诵读。此外,要多形式,多方法,长期不懈的培养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课堂上要给出学生朗读的时间,课外要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朗读中体味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受到艺术的感染,滋润学生心灵,以显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要加强教师的范读。朗读并不是老师可以放手不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教师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等于将文本的情调和情思传递给学生,学生很快对文本产生了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于文章中。学生与文章的作者原本相距太远,而老师琅琅上口的诵读,在无形中把这两者的距离给拉近了:对于这两者的沟通,诵读起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它要求教师具备朗读的示范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结合学生做出高水平 的示范,才能激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杜甫名作《登高》时,他是这样的指导学生范读的: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之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这样的诵读,把握住了典型环境中典型形象,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获得的信息。
3.要加强诵读的指导和督促。文本不同,诵读的要求也不同。如古代诗歌必须放慢语速,节奏和停顿要鲜明,重音要清晰。诵读时要留出头脑中形成的文本画面的缓冲时间。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诵读此诗,每句以三拍为节奏,每拍后要适度拖长字音,不能断音。第二句后要稍长。前二句中在描写送别的场景,要在诵读时展开想象,“浥”“青青”“新”字要重读。后二名直抒胸臆,表现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三名是全诗抒情的高潮,“更”字为最强音,要读得深沉有力,读出万千情谊和祝福浓缩在“一杯酒”中的感喟。第四名语调回落。“无故人”三字要逐步放慢语速,读出不忍分手的无奈和伤感,读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抒情性的文本的诵读要注意感情的收放自如,平淡而不缺乏激情,热烈而不失去深沉,一句话,是一个调子,一种语气。诵读要通过语气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共21个“也”字,这些“也”字语气各不相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要读出陈述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要读出感叹语气。
另外可以运用配乐朗诵,反复吟诵的方法,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4.要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好诗不厌百回读。诗,是在读中品味的,而读诗的过程,同样也是语感培养的过程,著名老师刘丹在教诗歌时,课堂中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吟诵:“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是营造氛围,酝酿情绪,唤起期待;“大家跟读”――这是模仿借鉴,尝试诵读,初步感悟;“同学们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这是深入思考、认真品味;“全体同学,自由朗读”------这是亲近文本,整体把握:“师配乐朗读”――这是诵读引领,方法示范;“生配乐。分角色朗读”――这是深层品读,个性感悟,积累语感……这样的诵读,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无疑是成功,是到位的,很有操作性。
又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诵读教学的关键,便是指导学生读出妻、妾、客在回答同一问题时的口吻,心态。这三人的回答,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但个人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又显示出一些细微的差异。其妻回答极度赞誉之辞,语气强烈;而妾的回答少了几分真情,添加了几分敷衍、敬畏的色彩;至于客人的回答纯是奉迎之辞,语气平淡而虚伪。三句简短的对话却神态逼真地映射出三人不同的心理。在引导学生分角色诵读时,要抓住这些句子的微小变化,反复训练在搞好诵读的同时,也逐步吃透了文本,可谓一举两得。
3.古诗文诵读教学标准 篇三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的教法,翻译和语法的讲解便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老师只顾“填”,而学生又不是“鸭”,怎能不生厌恶之情?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的古诗文支离破碎了,还谈什么去体味挖掘古诗文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呢?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古诗文时,在“读”“诵”“背”“延”这四个字上做文章。
一、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功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望天门山》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古诗文诵读教学调查问卷 篇四
1.你对诵读古诗文感兴趣吗?()
A.很有兴趣 B.有兴趣 C.兴趣一般 D.没有兴趣 2.你对诵读古诗文感兴趣的原因?
A.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B.字词句都很美,琅琅上口 C.为了老师、家长要求及考试的需要 D.说不清楚 3.你对诵读古诗文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 A.太难,读不懂 B.读得声情并茂,怕人家笑话 C.内容枯燥无味 D.没有兴趣
4.你认为学习古诗文在语文学习中重要吗? A.很重要 B.比较重要 C.—般 D.不重要 5.你是否主动诵读古诗文? A.自己主动诵读 B.老师要求时才会 C.家长要求时才会诵读 D.不愿意诵读
6.你认为诵读古诗文对你有什么好处? A.很有用 B.比较有用 C.—般 D.没有作用 7.你认为学习古诗文对你成长的作用大吗? A.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B.可以表现自己的诵读能力,得到称赞 C.完成老师的作业 D.不清楚 8.你喜欢上古诗文教学的课吗? A.很喜欢 B.—般 C.不喜欢
9.你的语文老师主要采用哪种古诗文教学方法? A.串讲字词句 B.朗读背诵 C.诵读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D.同学讨论,老师回答疑问
10、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示范诵读吗? A 经常 B 偶尔 C 从未
11、老师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曾采用的诵读教学方式有: A亲自示范诵读 B提供朗诵带或录像欣赏 C鼓励同学们按照诵读指导自己尝试多读
D 让擅长诵读的同学作示范 E 不给予指导,只让自己读
12、当老师、同学、录音或者录像很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时,你是否被感动?
A 经常 B 偶尔 C 从未
13、老师进行过诵读指导吗? A 注意诵读指导 B 偶尔指导 C 从不指导
14、你希望老师进行诵读督促和指导吗? A 很希望 B 无所谓 C 没必要
15、除了课文中的古诗文,你还会诵读其他的古诗文吗? A.经常 B.偶尔 C.几乎不
16.学校(班级)是否组织过古诗文的诵读活动?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从未组织
对于这些古诗文活动(如古诗文背诵、写对联等活动)你是否喜欢参加?
A.非常喜欢 B.—般 C.偶尔参加 D.不参加 17.对于老师安排的古诗文诵读任务你能否按时完成? A.都能按时完成 B.大部分能完成 C.偶尔能完成 D.不能完成 18.你在课余时间会主动阅读古诗文的相关书籍吗? A.经常阅读 B.有时阅读 C.从不阅读 19.在语文考试中,古诗文阅读的题目你能做对吗? A.基本都能做对 B.能做对一半 C.做对的很少 D.—道都做不对 20.在古诗文中学到的成语和句子你能否在写作或者生活中用到? A.经常用到 B.偶尔用到 C.没有用到
21.诵读古诗文时,你是否能在自己头脑里想象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色或者场景?
5.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设计 篇五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孤帆”等 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體會朋友之間の友情和依依惜別の感情。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の含義,體會詩の意境。
4、培養學生搜集資訊の能力、自主學習の能力、想像の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詩歌の內容,體會作者の思想感情。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古詩,搜集有關描寫春天の詞語。收集李白與孟浩然の生平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李叔同の《送別》。同學們,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
預設:傷心、難過、依依不捨……
2、引出送別詩
Fpg
Fpg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別後就很難再見面了,所以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の深情厚誼。這種詩被稱為送別詩。
今天,我們來學一首唐代詩人李白の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讀懂詩題,瞭解背景
1、指導讀詩題
題目這麼長,誰能讀一讀?指名讀。師糾正節奏。範讀。齊讀。
2、你能讀懂題目の意思嗎?題目中哪個字表示是“去”の意思?
3、介紹寫作背景
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麼人嗎?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我們一起看看李白和孟浩然の故事。出示課件。
4、瞭解黃鶴樓、廣陵
題目中出現了兩個地名,黃鶴樓、廣陵。誰去過黃鶴樓,你能給我們介紹下黃鶴樓嗎?出示課件:黃鶴樓、廣陵。
5、再讀課題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下麵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准字音。
出示課件。生自由讀詩。
2、同學們看你們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讀給大家聽聽?其他同學請認真聽,聽聽他讀得怎麼樣?
3、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4、學生評價。
5、出示課件,指導讀出節奏
Fpg
Fpg 讀古詩要讀准字音,更要讀出古詩の節奏。老師用單斜線在詩中作出了停頓記號。誰來讀?
6、師範讀古詩。
剛才聽同學們讀得這麼帶勁,老師也忍不住想讀讀這首詩。
生齊讀。
7、指導學法
讀順詩句是學好古詩の第一步,接下來,我們就要去理解詩句の意思。你們有哪些弄懂詩句意思の好方法呢?
預設:
生1:看課下の注釋。生2:看插圖,展開想像。生3:查工具書,借助資料。
8、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9、你讀懂了哪一句,誰來說說?
四、交流感悟,品讀詩句
現在讓我們穿越時空隧道,回到千年前の唐朝,去看看兩個好朋友分別時の情景。誰來讀讀詩の前兩句?課件出示詩の前兩句。
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1、故人指誰?
2、“西辭”是什麼意思?什麼叫“下揚州”呢?
3、出示黃鶴樓和揚州の地理位置圖,幫助學生理解。古人說:滾滾長江東逝水,可見長江是自西向東流の,黃鶴樓在揚州の西面,也就是上游,孟浩然乘船從江上走,想必是順流而下了,所以說下揚州,也因此在前一句詩中用到了西辭。“西辭”是向西辭別の意思。出示課件。
4、這兩句還告訴我們什麼?
Fpg
Fpg 板書:煙花三月。
5、“煙花”是什麼意思?
預設:煙花指花開得很繁茂,像浮動の煙霧一樣。
6、理解了這些詞語の意思,你能再說說前兩句詩の意思嗎?指名答。
7、同學們,想像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 預設:
生1:“煙花三月”就是指春天の美景。生2:各種花都開了,五顏六色,很美。
8、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美不勝收の煙花三月吧。播放課件,欣賞江南春景圖片。
9、你們能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種美景呢? 預設:鳥語花香、花紅柳綠、引人入勝、春花爛漫、美不勝收······
10、古人又是怎樣用詩句形容春天の景色の呢?
11、生交流課前收集の古詩。
12、教師課件出示描寫春天の古詩。
13、古人說:“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真是詞美,詩美,景也美呀!板書景美。
14、你能帶著這種美の情感讀詩の前兩句嗎?
15、春光明媚の陽春三月,是多麼富有詩情畫意啊,可李白無心欣賞這樣の美景,因為好友孟浩然即將遠行。不忍別,終須別,孟浩然踏上了小船。
課件出示後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1、指名讀。
2、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
Fpg
Fpg 預設: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
3、詩人の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看到の自然只有孟浩然の-----孤帆。
板書:孤帆。
4、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
5、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
預設:
生1:我能從“遠影”中體會出來。帆船遠去,已經成了黑影。可李白仍然站立在江邊,不肯離去。板書:遠影
師:你能讀出李白の心情嗎?
生2:我還能從“碧空盡”中體會出來。師:說說你の理解。
生:船消失在水天相接の盡頭。可李白還在望啊望啊,他の心中有萬分不舍。
師:“盡”是什麼意思? 師:你能讀出這份難捨難分嗎? 生3:我還能從“唯見”中體會出來。
師:唯見是什麼意思?這時候詩人只看見了什麼?
生:唯見是只看見の意思,這時詩人只看見了滾滾長江水流向天邊。
6、你能用自己の話把後兩句詩の意思連起來說說嗎?
7、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這長江水寄託著詩人對朋友の一片深情啊!
板書:情深。
8、你能讀出這份深情嗎?教師指導朗讀。
五、說話練習,感受古詩韻味
1、孟浩然坐著小船,順江東去了,李白站在江邊,思緒泉湧。他與孟浩然の交往還歷歷在目。
Fpg
Fpg 出示課件: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生將句子填充完整。
3、誰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李白與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有黃鶴樓為憑,有長江水為證。讓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4、播放音樂《送別》。分男女生齊讀古詩
5、同學們,學了這首詩歌,老師相信,如果你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最後讓我們再次深情地吟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吧。
全班齊讀。
6、人分千裏外,情在一送中,誰沒有親戚朋友呢,同學們,願你們多讀古詩。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煙花三月
景美 孤帆遠影
情深
Fpg
Fpg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後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送別詩中の名篇之一。短短28個字,描繪出了詩人和友人依依送別の情景,表達了朋友之間の深情厚誼,讀來闊大深遠,韻味悠長。設計這節課時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之間の依依惜別之情,並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想像詩人和孟浩然之間送別の畫面,感覺古詩の韻味。
導入時,我抓住送別,創設情境:你有跟家人朋友分別の經歷嗎?那你當時の心情怎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文本の距離,又調動學生の生活體驗,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の熱情。
在解決問題の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古詩の背景,感受煙花三月の美景、體會詩人李白對朋友依依惜別の深情,並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學習熱情高,表現欲強。
本詩“煙花”一詞の理解是難點之一,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先讓學生想像煙花三月是一個怎樣の季節,然後出示了一組春天の圖片,讓學生進行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用優美の四字詞語描述這種美麗の景象,再過渡到描寫春天の詩句,不但拓展了學生の想像空間,還訓練了學生の語言,同時也增加了學生の古詩積澱。在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時,我抓住“孤帆”設疑:黃鶴樓號稱天下第一名樓,加上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上應當是船隻如雲,遊人如織,為何李白看見の只是一葉孤帆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の回答精彩紛呈:因為李白到這裏是送孟浩然の,他心裏只想著孟浩然,不想讓孟浩然走;因為李白の心裏只有孟浩然,所以他の眼裏也只有孟浩然乘坐の那只“孤帆”;“孤”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孟浩然依依惜別の深情……這時我繼續追問:孤帆漸漸遠去,如果你是李白,此時此刻,你の心情如何呢?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來這份難過與不舍呢?通過移情,讓學生走進詩人內心,體會詩人對友人真摯の情感。在語言訓練環節,我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進行Fpg
Fpg 說話練習: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他們曾經一起 一起,可如今“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一組排比句,讀來盪氣迴腸,不舍與惜別之情表露無遺。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有感情の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一個好方法。初讀古詩環節,我讓學生放聲自由誦讀,通過教師範讀,讓學生明白古詩僅要讀出節奏更要讀出韻味。交流感悟環節,我通過創設情境,引導讓學生在理解詩句の基礎上展開想像美讀詩文。整堂課我以讀促悟,讀中悟情。朗誦形式多樣,既有富有個性の個別朗讀,也有男女分組齊讀,全班齊讀等形式。既有同桌互讀,又有教師、學生範讀。在反復朗讀の基礎上,學生感受到了古詩深邃の內涵和獨特の韻味。
當然教學中也有不足,如在引導學生品悟後兩句詩時,我引導學生理解了“孤帆”之後,問學生你還能從哪些詞中體會出這份難過與不舍。這個問題提出之後,學生一下子答不上來。如果在理解“孤帆”之後,讓學生代李白說說自己の心裏話,再拋出這個問題,相信學生體會起來會更容易。
6.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 篇六
一、诵读有利于深入体味古诗文作品的内涵
在学习时,如果光扣字词的表层意思,那学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知识。这样的精品,我们只有在把握表面意思之后,反复去读,反复去品味,方能嚼出其中的滋味,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欣赏到艺术的精华,食其琼浆。同时通过朗诵古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等制度的强烈不满,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实际上,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是如此。读《黄河颂》时,我们通过大声地、包涵深情的朗读,感动同学们,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深情。
二、诵读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在古诗文中,联想和想象是常用的手法。例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整个的过程都是作者联想与想象的,想象自己飞入仙境,最终表达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又如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作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与它一起谈心、赏月、喝酒,看似热闹异常,开心快乐,逍遥自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作者更加寂寞而已。想想这些作品,如果没有加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恐怕难品其真昧。可见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古诗文中,“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而要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那就需要我们大量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那变幻多姿的画面,在诵读中去遐思迩想,去想象其人、其事、其景、其境,在诵读中加深对诗作内容的理解。
三、诵读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形成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语感还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过去,语感训练并未真正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开始呼吁语感的归位。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并重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它被应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这使得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语感对的诗文学习有重大作用,这就需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培养好语感,就需要我们的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朗朗书声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反复读,反复去背,日积月累,许多词、句、篇都积淀在头脑之中,文言语感也就日渐增强,语感增强了,文言的学习也自然轻松自如了。
四、诵读可以陶冶我们美好的情操
在名篇佳作中蕴含的情感是丰富的,情趣也是高尚的,特别是中学教材中的作品,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如李清照作品中的国破家亡之恨、革命烈士们的保家卫国之歌、王昌龄等人展示的赴边参战之豪迈、诸多远离家乡游子的思念家乡之愁、陶渊明等山水田园诗人的归隐田园之乐,这些情感或激昂、或低沉、或明快、或缓慢,通过不同的节奏、声调用诵读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诵读时,伴着声音传人耳鼓,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洁的心灵,流入到我们的心田,激荡我们的胸怀,陶冶我们的情操,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提高着我们的精神境界。
7.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 篇七
靖边四中
崔东霞
邮编718500 联系电话4617934
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散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虽只是浩瀚的文学海洋的点滴,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中,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如何拉近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更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呢?我觉得应把课堂教学教师一堂言,变为以学生满堂诵。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呢?
一、听读正音,文通字顺。
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à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又例“数”,《狼》“又数刀毙之”读“shù”,意为“几”。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二、掌握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这类情况还有不少,在诵读时,须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
三、定出基调,读出韵味。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首先,读准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其次,掌握语调。语调指由于思想感情、语言环境的不同,或为某种表达效果,在声音上表现出来的升降、高低的变化。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通过模仿,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能力,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训练中,北方人民的豪迈气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重现眼前。
四、图文赏读,理清思路
一篇文章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如我教《爱莲说》时,根据文意,按照思路,配上了几幅莲的图片,使学生从中把握作者的思路。配乐诵读时,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背诵,又把握了文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品读想象,进入意境。
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读《出塞》,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登上塞外关城,明月下,望着辽阔的荒野,会想起什么呢——秦筑长城、汉卫边关、唐……为了戍守边境,这关城,从秦汉到现在,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就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中,旅舍前垂柳在微风中摇曳。在这凄冷的氛围中,配上一曲《阳关三叠》沉郁的音乐,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
六、分组赛读,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完《木兰诗》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配乐朗读比赛,比谁读得有感情,再比谁背得准又快,还让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背出相关的语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古文的兴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诵读文章时,教师若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表现手法,发挥学生的审美主体,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在之乎者也中,把握语脉,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8.初探小学低年级古诗文诵读教学 篇八
内容摘要:
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
关键词: 经典诗文 诵读 教学 方法 人格 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近年学校开展课外读书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在与国家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展开的,开展“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可逐渐培养孩子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奠定学生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低年级学生有他们的生活圈,有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决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式多样化
1、早读诵读,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课前诵读,营造气氛。每节课前3分钟,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进行诵读。
3、校内互动,师生共读。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同一本书,同一
首诗,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课余聊天、查阅笔记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发现学生阅读中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寻找学生阅读中的闪光之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4、校外延伸,亲子同读。利用家长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对学生人生的影响,端正家长的读书观,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终身乐读的习惯,家长的支持配合至关重要。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一是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二是为学生解疑释惑,扶助学生的学习,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实现父母与子女同读、同写、同感悟、共交流。
5、重在诵读,不求甚解。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牢固记忆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
6、结合活动,快乐诵读。经典诵读要与竞赛、演讲、辩论、抄录、歌咏、绘画、手抄报等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二、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方法灵活化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经典诵读活动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国学从神坛走向常态,从书架走向心灵,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国学诵读活动继续推向深入。校园里时时处处传来充满童真稚气的、朗朗的古诗文诵读声,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管理引航,营造氛围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环境的营造为学习提供氛围,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班级是学生每天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班级里的任何布置都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十分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尽可能地使班级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首先是创建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图书带来,放到了我们自己的书橱里,不但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大大增加了大家的读书量,真正做到了好书共赏,还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同时,在书柜上贴上了“我读书,我快乐”的小标语,让小小的书柜鲜活起来了。其次是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让读书成为终身的必需,让读书成为永远的习惯”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三是在黑板的左方,开设“我写大家读”的每周一诗,“我们的约定”;黑板的右方设“读经之星”、“诗歌园”等。四是在教室后边的“学习园地”栏里,展示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优秀
作品。通过加强了书香班级的建设后,我发现课余时间,班里不再那么吵闹了,更多的是看到同学们留恋在那优美的作品展下,在五彩缤纷的图书角旁。
2、落实时间,诵读经典。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 在班里设有“每周一诗”,推荐一首古诗文,推荐的古诗文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而定,如学了《赠汪伦》后,推荐几首送别诗《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等;也可以按时令季节而定,如春天推荐《江畔独步寻花》、《早春》等,清明节前后推荐《清明》或《春望》、《过零丁洋》等爱国诗词。总之,让整个班级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教室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
3、课堂教学,渗透经典。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如学了《草》后,推荐《咏柳》、《咏梅》等咏物诗,以达到学一篇而会一类的目的。
4、创办专刊,载摘经典。从众多古诗中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手抄报,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在指导,并在板报上展示优秀作品。那一份份充满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了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
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书香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诵读引领,学会积累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学生诵读经典诗词 教师须做好引导。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1、表演背诵,理解记忆。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更合适。例如,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老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诵,分类记忆。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篇、叙事篇、爱国篇、思乡篇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爱国诗《过零丁洋》、《示儿》等;写景诗:《西湖》《山行》等;送别诗:《别董大》《赠汪伦》等。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绘画背诵,提升记忆。教写景诗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描写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学生根据老师讲述诗句意思作画,并给画编一个故事,这样学生自己画画,不但理解诗句的意思,还能牢牢记住诗句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班级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三)、活动引入,深化经典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源泉。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利用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传统佳节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开展 “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了学生的班训;“温故而知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成为了学生们做人追求的目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为了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三、低年级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明显化
经典是民族永恒的宝藏,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影响了学生在精神理念、道德礼仪、文明风尚等诸多方面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使学生更加扎实地学好语文,拓展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1、以诗育德,塑人格美。
从古代经典中学会立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的经典是古代的先哲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在思想道德方面给我们以启迪。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思想艺术化,以诗词曲赋的形式记载下来,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诵读,让学生在了解、比较、品析、参悟和创造的活动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形成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低年级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有位学生对我说,学了《跪羊图》后他每天都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古代诗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只有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
2、以诗启智,渗智慧美。
古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与智慧的能量。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诗歌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孩子们在诵读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当看到2008年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班里的黄韵颖马上随口道出了〈〈论语〉〉中的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课堂上同学们也能用名言名句回答问题,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而不思则罔”等;写作文时语句通顺了,还会引用诗句了。
3、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蕴涵着丰富美学价值,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吟诵诗词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每期主题:“与经典同行”手抄报比赛都是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班里的余佩含等十位同学参加学校评比获奖。孩子们设计的好书推荐卡更是五彩纷呈,特显个性。
4、以诗陶情,促和谐美。
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无不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美妙的意境,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延伸和升华。读之则朗朗上口,诵之则心领神会,吟之则意气飞扬。在诵读中生命的能量在无比的欢愉中得到释放,心灵在自由而舒展的意境中获得怡心的体验和感受。同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有的家长还积极主动到学校献计献策,推动经典诵读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学生的种种变化犹如一股飓风,给四平八稳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这个日
新月异的社会带来了新鲜空气。“孩子读了这些经典著作后,说话和做事情,和以前大不相同。有一次,孩子评选班干部落选后,回来心情很不好,就读起了国学经典中的词句,还警戒自己失败不要气馁。让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他们从中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从小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位家长如此说。
9.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 篇九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之意义
无论是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都有着重要意义。具体阐述如下:
1.诵读经典古诗文,品味语言之美。我国经典古诗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往往句式短小精悍、节奏韵律感较强、易于记忆,尤其是对认知能力尚浅的小学生来说,诵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作为教师,可在学生进行诗词诵读、吟唱的过程中引导其品味和感悟诗词用词的精当、意境的生动。并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将原本抽象、无法移动的文字具体化为某种形象、生动的体验,通过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对古诗文的语言美进行反复感受和品味。
2.感受古诗文自然美,陶冶学生情操。在我国经典古诗文中,有许多以大自然中的花香、碧草为题材的作品,或身处大自然中因其景色秀美有感而发;或借物喻人字字珠玑;或巧借清风、细雨、高山、大河赞颂祖国锦绣山河。在学生对这些经典古诗文进行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通过奇异瑰丽、悠远深长等独具风格的古诗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并由教师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习惯,激发其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之目的。
例如,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为我国古诗词中著名经典之一,学生在诵读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其对“三千尺”“银河”“九天”等词语进行品味,在反复诵读这首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尽揽大自然之魅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观察,发现在当前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问题,总结如下:
1.学生诵读时间不够。众所周知,一堂语文课的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里,教师要完成教学目标,需要讲解生字词、多音字等知识点,对于一些低年级的班级甚至还需要维持课堂纪律。这样一来,让学生进行诵读的时间就很少,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学生诵读时间可能只有五分钟。显而易见,在这五分钟甚至更少的诵读时间里学生需要认准、读准生字词;理清诗词结构;品味诗词的语言美等显然不够。
2.诵读流于形式。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看似热闹,却无实质意义的情况。班上的同学,无论男女,一起高声诵读,读完之后便下课。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并未进行应有的指导,学生诵读结束之后也未进行评价和反馈。就像和尚念经,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3.诵读指导方式过于单一。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古诗词诵读时,只是单纯的借助语言,用机械式的语言对学生说:“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用XXX的语气诵读这部分”;还有一些教师直接对学生说将某一个字、词读重或者读轻、把某一诗句读快或者读慢。这样一来,学生只是为了诵读而诵读,无法进步。
三、小学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诵读之提升建议
1.对诵读的经典古诗文进行精选,适应小学生心理特征
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对于一些过于抽象的理论、道理其难以理解。另一方面,小学生记忆能力极好、模仿能力也很强、思想十分单纯。我国古诗文可谓浩如烟海,但是囿于实际课堂时间和小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应当对诵读的古诗文进行精选。例如,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句式较短、字数较少的古诗文让其诵读,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如果是年纪稍长的学生,可选择《论语》《中庸》《古文观止》等古籍里面的古诗文让其诵读。
2.对诵读进行正确引导,提升小学生认知及体验程度。在诵读古诗文时,教师首先需要对文中的异读字词进行明确,接着引导学生分清句段,最后读出语气、读出节奏来。例如,在异读字词中,有通假异读、古音异读、破音异读等,教师应当一一明确。在遇到通假异读时,教师要指出借作何字就读何字的音。如“说”同“悦”,则读作“yuè”;“见”同“现”,则读作“xiàn”。此外,在一些古文专用名词中,应当按照古音来读。如,“可汗”应当读作“kèhán”。在读准字词之后,还需注意诵读过程中断句。尤其是在遇到的句子较长时,应当以句意为依据进行停顿,切忌随意停顿或主观臆断。如,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中,不可断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充分重视经典古诗文诵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多了解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提升古诗文素养。最后,还应当在不断教学实践中总结和反思,力求在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节录)[J].语文学习,2003,6:12
[2]梁淑媛.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J].学周刊,2012(34):11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6
10.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 篇十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有效教学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国内外现状
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要求新一代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经典古诗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提升诵读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纷纷发起了诵读运动。1994年,台、港地区开风气之先,把诵读经典的教育重新推向社会。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在加大学生的诗文诵读量,丰富学生的诵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二)学校研究现状
1.“诵经典,打造书香校园”诵读实验,我校已开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2010年9月,由我校制定并实施“名著阅读的实验与研究”区级课题实验,为班级、校园、阅读文化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基础。
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并规定每年的十月为学校的读书活动月。4.2012年11月,学校开展了“晨诵经典、、暮读名著、”的诵读实验,每周安排2课时阅读时间,全面实施经典诵读活动,对美文诵读、名著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三)问题与不足:
虽然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中作出了很多努力,但还不够深入,表现在:
1.学校虽有一定量的藏书,但仍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
2.教师层次不一,教师内在素养与教学水平仍待提高; 3.受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家长对阅读重视不够,间接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4.部分诵读书目偏于艰涩难懂,应适当加以调整,更加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增强诵读的趣味性。
5.学生本身的心理及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少恒心、被动诵读、动机不明等。
以上诸多因素制约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书籍就是力量-----培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必须教学生读书,使他们在诵读中认识自己,受到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需要读书来开化,一个人的心灵需要读书来浸润,一个人的精神需要读书来培育。为此,我们确定了《初中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领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享受诵读的乐趣,体验精神的愉悦。1.经典诗文诵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古诗文功底是教师必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激发教师职业进取心的一个基本途径。
2.经典诗文诵读学校发展的需要
开展经典阅读,关注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师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需求,把学校建成充满智慧、充满文化、充满理想的精神家园。3经典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时下的语文教学一学期六个单元满足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只有开展好语文经典诵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教育和适当的指导,才能适应语文教学改革之所需。4.经典诗文诵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而开展语文经典诵读活动,除了通过文学作品对人的人格、精神熏染外,还通过阅读自然科普著作,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已成为当代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理性追求
四、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经典诗文诵读:就是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性和文学性的经典,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习,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从内容上而言,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主。
(二)研究依据
1.心理学理论
诵读文化经典自古就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文化经典是圣贤思想智慧、人格心灵的结晶和化身,千百年的实践检验和当代实验证明,诵读文化经典对开启其智慧、培养其道德、静定其心性、提升其成绩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生理医学理论
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3.人本主义理论
我们面对的学生,首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古诗文诵读策略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4.建构主义理论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转化。经典阅读以其经典性、人文性使学生在书籍中得到熏陶,从而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研究、实践,寻找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并能取得较好诵读效果的活动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2)通过研究、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
(3)通过研究、探索、寻求古诗文诵读的教学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诵读策略。
(4)以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六、研究内容
(1)全面了解全校学生课内外阅读情况,了解学生人文底蕴的现状。
(2)探索指导学生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3)明确人文底蕴与经典诵读核心概念基本内涵
(4)构建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经典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查阅有关阅读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比如实验前的确定课题的论证,实验教材的选择,诵读方法的使用等等。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师的阅读指导行为,发挥每周三半日教研作用,进行经典阅读指导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七、研究的思路、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面向7-9年级全体学生,本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以诵读经典美文为载体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经典诵读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八、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订1年时间完成
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2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负责人:卢凯义)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1)完成课题设计,编写校本教材。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
(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负责人:朱洪涛、马红娜)总结阶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1)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3)迎接专家验收课题结题。
(负责人:蒋建华、刘杰)
九、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
2.构建出成型的晨诵课、诵读指导课等的课堂教学模式。
3.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研究课等。
4.每年读书月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观摩及诵读大赛活动。
5.论文集
11.论诵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一
——浅谈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
谌雨 霍山县东溪小学 ***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优良品格的重任。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因此,教师应追本溯源,讲求诵读质量和诵读效果,让学生在“诗情画意”的声音中体会汉字的灵性,体会古诗文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诵读;现状;对策
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本,无论在语言、内容、形式、精神情感等方面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的古典诗文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作为直接继承人,我们更应该珍惜与传承,让古诗文这股文化血脉不断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要求,并分学段提出积累优秀诗文的量化标准9年共240篇(段),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并分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由此可见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习古诗词,对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意义重大。
由于古诗词语言凝练、形式特别,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古诗词本身深奥的含义、优美的韵味很难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学生领悟。加上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都感到遥远而陌生,所以在学习诗歌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每一首古诗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加之距离现在时代久远,我们很难界定诗人最初的创作意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见仁见智。《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小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文化底蕴和认识水平有限,但不代表他们的见解就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做法不仅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而且使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深受影响。诵读法是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自古代蒙学起就被普遍运用,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它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语感的形成,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诵读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诗教学中重视诵读的作用,有计划地改变了以前程式化的教学方式,采取开放式诵读的教学态度。希望以此发展学生的内在潜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达到“自我学习,自我训练”的目的。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
一.自由朗读,感知诗意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诗歌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悟。所以,我鼓励学自读自悟,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从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语感,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慢慢读,细细品。把诗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有兴趣,读多了,感悟多了,学生对诗句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三分。不必强让学生说诗意,就以读代译,意会古诗不可言传的语言美。
二.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朱光潜《诗论》对中国诗的音乐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声、韵、顿的特点和在诗中的运用,认为声、韵、顿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巧妙运用产生了中国诗,尤其是古诗的音韵与节奏的谐和,形成了强烈的音乐美感。音乐性是诗歌的艺术生命,音乐美是诗歌的文学特质。诗歌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铿镪,平仄的协调、声调的抑扬顿挫。想要深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就要靠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或集体放声朗读,如潮水奔腾;或自由低声微吟,如细流涓涓;或一人登台独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让学生读的根本目的,并不仅是让学生懂得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要领,而是为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如:教学《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诗句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首先,教师示范诗句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接着,提示注意读的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诵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吟诵得高而平,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以教师如能经常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借此体会古诗的音乐美,这种美的语言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口语中去,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语言的感染力。
三.诵读入境,读中悟情
诵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手段,依靠充分诵读,能使“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忧伤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灵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升华和寄托。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诵,将身心完全融入到诗中,读入其“境’,悟其“神”,会其“意”,对诗歌内涵的领悟更加深刻,情感也得到进一步升华,既陶冶了性情,又感染了情操,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
古诗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学好古诗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让充盈于耳际的诵读声将孩子们带入一个广阔的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读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傲岸,读出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独,读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患,读出林升“西湖歌舞几时休”的愤怒和忧愁,读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细细体味古诗文独有的魅力,诗意地栖居在充满灿烂文明的语文殿堂上。
参考文献:
【自主诵读―古诗文教学的精髓】推荐阅读:
古诗词诵读教学10-07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07-06
诵读古诗文心得08-13
古诗文诵读计划10-02
古诗诵读06-20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08-20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08-23
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方案09-02
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词11-04
经典诗文诵读教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