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课常规要求

2024-09-10

品社课常规要求(精选5篇)

1.品社课常规要求 篇一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因此,要把思品课上出实效,就必须在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课的课程位置是。)表格分析 二、一堂好的品德课标准是什么?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该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一)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生活性”?

1、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开放性?

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那么如何做到教学的开放呢?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安全才能回家》一课,要求学生懂得交通规则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可带领学生在学校附近的马路上,公路边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安全教育,远离交通事故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式的教学

(《课标》)互动式教学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

互动式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育的实效。

5,运用开放式的评价考核。根据思品课的学习评价,在考核时,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思想品德学习考核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考核与行为能力的考核相结合;重在平时性考核,形式可采用教师评、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相结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

6.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

(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好比是一首歌的前奏。如果前奏悠扬、动听、气势磅礴,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讲故事” “猜谜语”“智力比拼”、“欣赏乐曲”“影视文件”等。

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我是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上面短短草,下面短短草,中间有颗黑葡萄,有它可以看书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猜到,学生能不积极吗?“此物生得怪,肚下长脑袋,宝宝袋中养,跳起来真快”“面孔相猫,岂非像鸟,天天上夜班,部署本领高”等等,都是与动物有关的,适合要讲的课《我和动物交朋友》紧密相关的,很自然、有趣,小学生当然是在快乐的思维中进入新课,学习热情是在不经意中调动起来了。

二、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多方面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课本上的图画,课本上的事例活起来动起来,让事实说话,将遥远的拉近,让历史复活„„这样就可以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在学习《与邻里和睦相处》一课时,上课后可以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昨天我的邻居老张突然跑来找我说:“新搬来的李某好可恶!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我非常同情他说:“的确可恶,你没有马上报警?”他说:“没有。我就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听我的爵士乐。”一则小笑话引发了学生们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列举发生在他们身边邻里之间许多凡人小事,如爸妈不在家时邻居是怎样帮你的、你的家人又是怎样帮助邻居的、你是怎样帮助邻居的等等,通过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自己明白与邻居相处,要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要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尽而引伸到对邻居的困难要热情帮助,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像《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和动物交朋友》等课,都是非常贴近生活的。通过对身边的事的回忆、讲自己和小动物的故事,通过积极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学生们对理解保护好眼睛、爱护小动物,还有在教学《伸出爱的手》,让一个小学生讲述了她姐姐的故事(聋哑人),使在坐的人都留下了眼泪,在坐的学生对残疾人的痛苦,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他们的认识会达到更高的层面。

三、联系时政的品德课是最鲜活的。

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兴致勃勃。教师应投其所好。当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下与学生聊天时,提起神州5号、神州6号、嫦娥一号来,学生们都津津乐道;提起奥运会、提起2008抗击冰灾,他们都会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课上的一些内容。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课下的事搬到课堂来做呢?简略课本上的一些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学习品德课的最佳途径之一。

如讲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勇于进取的刘翔、姚明、杨利伟等新闻人物的靓丽人生等等,熟悉的事实让每个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的是真情实意。《我们的爷爷奶奶》中,通过对“老人行为”的分析,来感受老人的希望和家的温暖,结合当前的孝德工程来教育学生要尊敬和孝敬老人;在学习《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时,通过“98 解放军的抗洪抢险”、“2003年的SAS的防治”、“神5”“神6”“嫦娥1号”的成功发射、“青藏铁路的通车”、及2008年抗击冰灾的回忆,以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拥军爱民的感人故事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安危、我们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我们的解放军,激发学生向解放军学习、热爱祖国,为维护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安全,建设祖国而发奋学习;通过《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学习,联系世界环保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等的设立的理由,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必须要保护好它、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回家告诉家人告诉我们周围的人,告诉社会上的人怎样保护好地球。在讲四年级下册的诚信部分时,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中的主题以及网上关于诚信的讨论,老师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市场,通过购物,通过明察暗访,回来进行整理,课堂上或讨论、或辩论、或竞答、或表演、或书、或画、或演讲比赛等,对社会不诚信事例进行了透视、进行了声讨,使学生真正了解诚信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社会呼唤诚信”,我们必须讲诚信。

四、诙谐幽默的品德课是最快乐的。

今天的品德课堂,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僵化模式,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学生也可以是导演更可以是演员,而且是这部戏的主角。师生合力上演的是一部轻喜剧,而不应该是沉重的历史剧、主流剧、形象戏。所以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一个优秀的品德教师的语言就应像一个强大的磁场,紧紧地吸住着学生。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奔放的语言让学生肃然起敬;措词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的语言使学生注目神往;绮丽洒脱、错落有致、轻松谐趣的语言让课堂色彩斑斓,让学生兴趣盎然。大家都知道赵本山每年的春晚都拿大奖,那正是他的语言技巧。

五、形式多样的课堂是最开心的。

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活动课。活动课以多彩的课程内容,活泼的授课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幸运52”“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 “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六、学科整合的课是最喜欢的。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新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综合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自然类课,像“留住春天”、“留住秋天”时,你可以让学生先找到的春天、秋天,怎样留住呢?可以画下来,拍下来;贴在墙上,夹在树里,记在日记里,留在心里。在教学“发掘潜能”的课时,就一些智力竞猜、才艺展示什么的;在上“夸春天夸秋天夸祖国”时,就让学生写出赞美春天秋天祖国的词语及诗句进行比赛,唱出心中赞美之情;在上“自尊、自负、自卑的区别”时,就让学生沿江自己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在学“小学生该不该上网、压岁钱怎么花”时,就让学生展开辩论等等。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两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我的家庭》时,可播放《吉祥三宝》、《母亲》、《让爱永驻我家》,会让人为之心动,产生共鸣;讲《让爷爷奶奶放心》,可播放《常回家看看》;当讲到青藏高原时刻播放《青藏高原.》、《天路》《喜玛拉雅》等。这样,学生可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有些更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推动作用。总之,自然巧妙地整合美术、数学、语文、艺术、法律、音乐等学科进行教学,使学生很喜欢我们的课。

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是最愉快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校园网”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品德课,变成非常喜欢品德课。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如:《我们的生命》,没有多媒体学生很难理解感受生命的孕育过程;又如《节约用水》,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人们是如何浪费水资源,如何污染江河湖海,如何乱砍滥伐森林等等,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们面临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形势,从而落实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节约用水。像《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站起来的中国人》等等拟采用影视文件要比图片好,采用图片比只口头讲要好。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小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品生、品社课标测试(范文模版) 篇二

(2012~2013学第一学期)姓名 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型综合课程 D 生活课程

2.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A 核心 B 基础 C 前提 D 目标

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A 110 B 122 C 119 D 120 4.《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

A 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 B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 C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D 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 5.《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主线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主线是:()A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学校 B 儿童与国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健康 C 儿童与健康、儿童与快乐、儿童与自然 D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6.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A 彝族 B 布依族 C 傣族 D 蒙古族 7.《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A 生活质量提高 B 生活能力提升 C 生活品质提升 D 生活条件改善

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清明节 9.下面表述正确的一句话是()A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B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家庭生活为基础 C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学校生活为基础 D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个人生活为基础

10.《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不包括()A 思想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 健康性原则 D 活动性原则

二、填空题(40分)

1.良好品德是()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3.《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的儿童为目标的()型综合课程。

4.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学会();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发展()。5.《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出发,提高德育的()。6.《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当以()为主,()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7.《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8.《品德与生活》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是:()、()、()、()。9.《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社会,用自己的心灵()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社会。

10.《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促进()与()。

三、简答题(30分)

1.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答:

2.请简要介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放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三、论述题(10分)

3.一节吵闹的品社课周记 篇三

”叮叮~铛铛~“星期四下午的品社课也随着上课的铃声开始了。咦?这位老师难道就是我们今年的品社老师?要知道,这位老师上课可轻松了,同学们欢呼起来,有几个调皮鬼还大叫着;”好耶!好耶!“就这样,一节愉快的吵闹课开始了。

那位尽好说话的的杨老师进教室以后,让我们有作业的做作业;没作业的`看书还可以自由换位置,这可乐坏了我们,同学们有的转到后面聊天,有的则换到自己的“兄弟”那去,聊着游戏。几个同学吵吵闹闹,一个个玩的不亦乐乎。我们那个角落谁都没换,因为几个男生的兄弟全都搬来了此处。因此,我们这里有了6、7个男生。

“哈哈哈哈哈”我们都发出了爆笑声。原来坐在我后面的调皮鬼盛宇轩指着美术书上的老头说:“这个是王开的爷爷,居然扎着一条马尾,这个是王开的奶奶,是个秃头,哈哈哈哈哈。”其实这并不好笑,好笑的是王开,他戴着眼镜,眼睛恶狠狠的瞪着盛宇轩,脸上红扑扑的,嘴却不怀好意的笑着。他对盛宇轩说:“你有种再说一遍!”盛宇轩嬉皮笑脸地大声说一遍。王开怒火中烧,说:“好,你死定了,我今天不打你,就不是人!”说着,便扑了上去。“呯”“啪”王开傻眼了,他的墨水打翻了,我们哄堂大笑,全班都在幸灾乐祸。王开见势不妙,立马冲出教室,去找拖把。

“呼~”在离下课还有5分钟时,他终于把地面拖干净了……

4.品社课常规要求 篇四

在学习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后,我深刻地感受到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适时、适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进行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致关重要的。通过学习,我对品生、品社课的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感触颇多,现将这次学习的心得整理如下:

一、通过培训,我更新了教育观念

现代的教师要具有管理职能,应成为学生潜在品质的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的引领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对照专家的讲解,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教师。

二、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真正吃透教材

通过专家的讲解,我感到只有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教学设计才能够做到依托教科书但又不拘泥于教科书,能够大胆的超越,时时以生活的视角审视和处理教学内容。教科书仅仅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大致流程和活动的呈现方式的某些范例,无法涵盖和提供全部的教学资源。所以,要想真正上好一堂品德课,首先必须真正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其次,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然后,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四、回归生活,是本科的基调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认识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从儿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来生成教育主题和范例。以“真实”的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以首属群体中的生活为主。

五、其它理念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品社课常规要求 篇五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中,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新修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也提出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并在评价建议中倡导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为此,笔者在品社课教学中就作品评价的有效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通过实践发现,作品评价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显著的效果。

一、开展作品评价的意义

在品社课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创作过程及其作品的评价,使教学评价的对象、内容、方式开始向多元转化,既能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对新信息的重新认识、重组与意义建构的学习成果,同时还可以观察、判断学生作品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因此,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作品评价及其应用原则

作品评价通常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作品,或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成果以多样化作品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并根据作品通过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学生在认识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存在差距的同时,以体验促发现、理解和内化,从而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和知识建构的主体。

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作品评价时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可行性。可行性是作品评价的前提。不是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运用作品评价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教师制定作品评价量规时也要从评价对象的实际出发,标准要具有简易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体现全面性。作品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上,而是要侧重于对学生道德行为、社会认知、合作意识、学习意识、个性品质以及综合能力等全方面的考察与评价。

三是尊重差异性。运用作品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作品评价规则可由师生共同商定,避免采用传统的“一刀切”式的统一标准评价,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尊重每一个学生已有的学习认知、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每一名学生在体验学习之乐的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和发展。

三、作品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作品评价注重认知和操行相统一,有助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首先,注重学情分析,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品德与社会课在课程内容上设计了历史与文化、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知识,是一门综合类学科。因此,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进行作品评价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认知作为教学资源,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及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从关注学生的作品评价入手,积极主动地将课程理念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其次,尊重学生差异,科学制定评价标准。由于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作品评价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作品评价时,要全面关注到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作品设计的思路和过程、学习态度与积极参与的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依此来制定既面向学习过程,又体现学习结果的评价指标。

最后,关注评价过程,有效实施多元评价。开展作品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由于学生在作品创作与设计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与作品成果,因此在评价时也不能采取同一种方式进行片面评价。为更好地促进每一名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在作品评价时,要提倡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评价内容多元化。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人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在这7种智能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不能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技能的高低,而应综合各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评价内容应关注到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尽量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等多个层面,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评价方式多元化。在使用作品评价法时,可以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既注重客观量化的评价,也注重认知情感态度的考察,从而使评价更具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生动,也可以防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不认真和太笼统,使评价能够切实落到实处,真正起到评价的作用。

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作品评价中确立多元的评价主体,让评价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针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评,然后在班级展示后进行对比和瓦评,最后推选出优秀作品由教师做点评和补充。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更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四、问题与思考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开展作品评价,以“评”为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语言表达、小组合作等多个方面获得提升与发展,有效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教学目的。

此外,运用作品评价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评价标准一定要简单易行,避免繁琐复杂的评价给师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二是在进行作品评价之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只有充分的实践才能有效地开展评价,学习才会更深刻;三是要注重作品评价后学生的改进和学习的延续性。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初步实践与思考。在品社课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每位教师认真从学牛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勇于尝试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努力探索出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好途径、好方法。

上一篇:2024年10000名浩宇公考培训模拟试题下一篇:浅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