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2024-06-18

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精选8篇)

1.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篇一

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备课组计划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金晓磊

针对本年级语文学科内容安排的特点,结合本年级学生的学情,特制定如下备课组计划:

1、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工作指导,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将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向课堂要效率,让每一堂课既是生动有趣的又是高效的。

3、开展课前五分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4、打牢写作基础。除课堂作文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日记,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

5、抓实书写。从书写方式方法、习惯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每周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6、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要求学生本期读一到两本文学名著,做好读书笔记。

7、组织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课,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8、用一颗爱心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多褒少贬。

具体常规工作——

一、本年级新来两名教师,老教师多花时间带新老师,深入到课堂,指导新老师把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此外,每位老师应多听课、评课,互相探讨,共同促进业务水平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提高课堂效率。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互帮互学,共同进步!教育教学要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优化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每位教师应按课标要求提前一周备好课,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批改并做好反馈。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7个单元,30课,其中精读课文17课,略读课文(标*号)13课。其中包括5个现代文单元,每单元4课。第一单元记事,第二单元写人,第三单元写景,第四单元小说,第五单元童话与科幻。从文体上看,这五个单元都可归入记叙性文体一类。两个文言诗文单元,每单元5课,大多数课文也都可以归为记叙性文体。另外还有《名著引读》《汉字的形体》《常用标点符号用法》等三个附录。

写作分整篇写作、片段写作和课外练笔。整篇写作安排了七次,片段写作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每单元安排一两次(也可根据各班情况适当增加),课外练笔要求学生形成习惯。口语交际集中安排7次,分散的口语交际活动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也有适当安排。

综合性学习安排3次,内容涉及学习查阅资料、调查社会用字、探究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等。

写字集中安排了2次,内容涉及复习正楷字。

三、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

第一单元:叙事性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开展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先对作者作一介绍,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重视,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文章的关键部分。巧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写人的散文单元。目标是: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亲人、对待老师、体会他们的一片爱心;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就行。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写景的散文单元。目标是: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设计: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小说单元。目标是: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了解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简单的分析评价人物。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精当的点拨。注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童话单元。目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单元教学,达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设计:以发展思维和想象力为重点,通过阅读、讨论、设疑、解疑等方式,努力激活课堂教与学的气氛,力求生动活泼。课时共12课时。

第六七单元:古诗文单元。目标是: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行,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在学习中大胆质疑,大胆探索。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善于古今联系,多方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尤其是文言实词。再次,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相关问题或教师自行设计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看法,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口语交际活动的组织可以交给学生来做,但要检查。课时共24课时。

四、针对本年级学生特点,将举行两个大型的语文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写作,积极向校刊或报刊投稿。

(一)举行经典诵读比赛。

(二)举行硬笔书法比赛。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备课组将在学校的领导下,在校语文教研组的指导下,团结一致,努力前进!

2.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篇二

一、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师解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一个“变”字,突出几个变化:生产中的变化———生产工具、生产设施、生产方法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了社会制度的变化,让学生对“大变革”时代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指导学生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解决办法:采用采访形式模拟商鞅变法时商鞅对变法内容的考虑,模拟秦国的农民、士兵、商人对商鞅变法的反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教师解决办法:教师通过模仿央视《对话》栏目的形式,把商鞅作为采访对象,把学生作为参与观众,让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和直观化。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变法的看法,了解商鞅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顺应民心的,所以带来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富强。

2.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师解决办法: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春秋战国前农具质地材料的演进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对于生产的重要性,以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什么把生产技术的进步作为商鞅变法的背景。有了生产的进步才有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才有了对变革的要求。

【课型选定】

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七课《大变革时代》,看到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感想?

生:改革的时代,变化的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学生回答有多样,关键是了解变革就意味着改革,意味着除旧革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改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以古论今,从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这场变革谈起,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改革?

【课堂教学】

师:今天我们这堂课,老师要布置给同学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一起来寻找大变革时期里发生的变化。大变革时代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来归纳一下,看谁找得多,记得全。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找找看,大变革时期的第一个变化是什么?

变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在讲铁农具广泛使用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这之前,人类使用过的劳动工具有哪些?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打制石器,到骨质或木制的耒耜,原始社会晚期又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时因为铁制品非常锋利和坚硬,比较青铜制品制作起来容易,而且价格低廉,所以铁制的农具迅速而广泛地被使用了起来。

变二:牛耕的使用。

师: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方面是牛耕。

(展示FLASH)师:看完这段FLASH你有什么体会?

生:牛耕比人耕速度快而且省劲得多了。

师(总结并过渡):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推广,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同时为精耕细作、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为了更好地耕种,很多人想到了兴修水利来灌溉农田。于是,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变三:水利工程著名的都江堰。

师:都江堰于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说明都江堰在世界上还是很知名的。都江堰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防洪灌溉工程。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的运作原理是怎样的?

生(观看介绍都江堰的FLASH和图解,并总结):现在我们都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做到“旱则引水沁润,雨则杜塞水门,随时调节内江的水量。

都江堰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一直以来的水患变成了水利。

师:好,以上我们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生活上发生的很多变化,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水利设施的建设变水患为水利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变革时期的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商鞅变法。

变四:商鞅变法。

师:在战国初期,秦国相对于中原和东方的一些大国来讲势力比较落后,为了让自己强大起来,秦国出现了一位开明的君主“秦孝公”,他想变法图强,于是下令招纳贤人进行改革。商鞅便应约而来,协助秦孝公进行改革。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高效率的工作速度使大量荒田被奴隶们开垦出来,而新开垦出来的荒田就变成了部分奴隶主“私田”,于是越来越多的劳动也压在了奴隶身上。奴隶生活更加悲惨,开始趁机逃亡来摆脱他们越来越悲惨的命运。面对这种部分奴隶出逃而手中奴隶则无心劳动的情况,当时的奴隶主就开始改变自己的剥削方式,不再强迫奴隶在自己的田地上耕作了,而是把这些田地出租给这些奴隶,并且约定每年收获时奴隶上交一部分粮食作为田租,其他留给奴隶自己。这样一来,这些私田的主人就是原来的奴隶主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从奴隶主变成新兴的地主,而租种这些土地的奴隶转变成了农民。

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在这些变法中,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的便是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会有如此显著的效果呢?商鞅变法究竟有哪些内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

(模拟中央电视台访谈节目,采访“商鞅”。)

大家看到这张投影一定会觉得既熟悉又奇怪,知道的同学能一下就认出这是中央电视台一个非常著名的访谈节目“对话”栏目的片头。但是台标怎么是秦国国家电视台呢?其实没错,我们下面就是要模拟一场两千多年前由秦国国家电视台主办的访谈节目“对话”。从现在开始,我们的课堂就成了电视台的摄制现场,而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就都变成了摄制现场的观众和嘉宾。

而我呢,就是这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当然不能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们还要请一位接受采访的嘉宾———商鞅先生,现在有同学愿意和老师配合扮演商鞅接受我的访问吗?有愿意的同学就自己上来,我在上面等你。(搬凳子,上台,有同学走上来)好,同学们应该给他点掌声好吗?

各位观众,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对话栏目,我是栏目主持人。现在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就是著名的改革家商鞅进行的变法,对他进行的这次变法在大街小巷,甚至各大媒体网站都褒贬不一,今天“对话”栏目有幸请来了这场改革的核心人物“商鞅”,请他直面全国的观众来谈谈这次变法。大家欢迎。

师:商鞅,你好。今天非常高兴地请到了你,听说您是因为我们国君秦孝公招纳贤人进行改革,你就来到了我国。首先谈谈您来秦国实施改革最初的感觉吗?

商鞅:主要是旧贵族反对我变法,但是我不计较这个。因为你看商汤王、周武王他们都进行了变法,国家才富强起来的,所以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要改革。

师:那你有哪些改革措施呢?

商:首先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师:这个措施是不是就是国家在法律上承认了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自由买卖也成为合法的了吗?我认为这对于新兴地主是个非常好的消息。现场有新兴地主的代表吗?这个变法措施您应该是非常支持的了。您愿意给大家说说,如果法律确认你对土地的私有权,你将怎么做?

(作为“新地主”的同学各抒己见。)

师:很好,其实,在这之前其实民间就有了土地私有的现象,还有人出租土地,招揽人给他耕种,这个法律的颁布实际上就是使这种现象合法化了,对吗?那您的第二条措施呢?

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教师:免除徭役是好事啊,老百姓就不用为政府承担无偿的建设和修建各种公用设施的任务了,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现场有农民朋友吗?能给大家讲讲你们听了这个措施后的感想吗?

(作为“农民”的地主各抒己见。)

师:这两项措施真好,有利于调动我国人民工作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啊。

(教师思路:以下有关商鞅变法措施奖励军功和建立县制教师和学生都用这种思路,以采访的方式为主,先由“商鞅”阐明改革的措施及其详细的实施内容和措施的必要性,再由教师采访“现场嘉宾”让学生对这些措施各抒己见,讲讲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师总结改革措施的益处并“结束采访”。)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这段采访一定都非常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了,现在老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平复一下刚才激动的情绪,回到今天金陵中学的课堂上来,大家一起来看看书,在书上找到商鞅变法的内容,再把它看一遍,然后再想想商鞅变法对当时的秦国和之后的秦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师:其实除了商鞅变法之外,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封建制度逐步构建起来。奴隶主的身份转化成了地主,奴隶转变成了有了人身自由帮地主干活的农民。有了地主和农民的这对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就形成了。因此,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请同学在书上将相关内容勾画出来。)

【巩固小结】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商鞅变法,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农业方面很多荒田被开垦出来,形成了一对新的雇佣关系,就是新兴的地主雇佣农民为其耕种。但是这个关系一直不被政府认可,直到各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其中商鞅变法最为突出,他为秦国封建制度的确立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国乃至各国的封建制度确立了,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奴隶社会才正式过渡到封建社会。(展示幻灯片)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个人心得 篇三

一、让学生放飞思维,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现代化的社会中,动画片、电影开始变得更受孩子们的喜爱。并且学生大多喜欢表演、喜欢展现自己。如何把课堂与影片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有更多的表演平台?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热爱学习。语文,是最接近我们生活的学科,也是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学科。我们在乐趣中学习,根据学生的想象,我们再一起深入探究更多细节、更多内容。课后,同学也不忘课文的台词与动作,使整篇课文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使课堂氛围“活”起来

语文原本就是一个有感情的科目,并且每篇课文语言精妙,环境、人物、对话都被文字描写得“活”了起来,让学生大声并富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也可以适当地进行朗读比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丰富起来,对以后的写作和语言能力也有极大的帮助。在学生朗诵的同时,我们可以去挑出学生读错的字音与语句上的不通顺并且加以改正。在朗读时,会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感情朗读,更深刻地感受、理解主人公的心境,发掘学生的想象力与智慧。在课后的查漏补缺中发现阅读中的精华与不足,让自己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升华。

三、让学生学会预习与复习

预习与复习在任何学科中都是十分重要的,应该让学生从小养成预习与复习的习惯。想要学好语文,就要学会如何预习、复习。面对一篇崭新的课文,首先应该通读全文,并挑出其中不会的字词。其次,深入了解课文,用不同颜色笔标出人物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第二天课上着重听。关于复习,如何学好语文就应该在课后查漏补缺中提高自己。复习的时候,应该把老师上课时所讲的重点巩固并加深记忆,生僻字词应多写几遍。反复朗读课文,分析人物心理、环境描写,寻找自己还是不太明白的地方。

其实学好语文很简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使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学语文,寻找学习的技巧。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方法,继续进步。

4.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

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难点

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讲述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法。

1.孔子的画像。2.春秋形势图。3.《论语》封面。

2课时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1)听清字词读音;

(2)思考这十二章《论语》分别属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中的哪一类内容。

2.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指导学生翻译并理解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讨论了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为之。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改其乐”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翻译了前六章“论语”,这节课,请同学们继续学习翻译后六章“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同时还提出,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坚决不予接受,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可返。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整体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社会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

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谈品德修养的:

不改其乐;匹夫不可夺志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仁在其中。

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乐在其中;择善而从;逝者如斯;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第一章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第二章是个人修养,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第三章是学习与个人修养的过程,强调循序渐进。第四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五章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第六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贫贱不能移”的精神。第七章是学习方法,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是个人修养,提倡安贫乐道,不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目标。

第九章是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十章是学习态度,勉励自己与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第十一章是个人修养,强调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是个人修养,强调达到“仁”需要的条件。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学习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至今影响很大,成为现代人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中的各章都可以算作格言,这些语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1、4、5、12 学习态度:7、9、10

修身做人:1、2、3、6、8、11、12

思想→丰富深刻

5.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篇五

【单元主题解读】

本单元是:让联想想象在生活中萌芽。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单元学法指导的重点】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2.充分利用复述、改写、扩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介绍一些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联想的方法。

精读篇目教学设计

第30课 课题寓言四则

【教材分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及《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伊索寓言》的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寓言大有裨益。这两则寓言极具讽刺意味,一则写神其实也是人,一则写动物,两则寓言的寓意均在文中直接点明。《智子疑邻》及《塞翁失马》则是中国古代的寓言。

这是上中学后第一次学习寓言,应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寓言的常识,了解寓言的讽刺性和哲理性共生的特点;其次应教给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最后,通过学生进行续编或自编寓言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寓意的学习方法,了解几则语言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

【课时安排】共3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重点】

1、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

2、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言寓意。

【学习难点】

1、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

2、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过程】

导入:严文井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你朝它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你转身走开时,它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看看他们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检查预习,了解寓言相关知识

1、阅读课文导语,了解寓言的概念及特点。

2、了解《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部分是动 1

物寓言,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传教士在明代把它传入中国。初读课文 感知文意

1、听录音,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阅读。

3、指名朗读。

4、当堂诵读 课文研读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 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第一段讲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

2、研习故事,感知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学生集体诵读,思考: 1)寓言中赫尔墨斯的形象刻画一堆话为主,通过它 与雕像者的三问三答,把它刻画的现货生动。2)对雕像者的形象惜墨如金,轻轻三句答语,却见 情节波澜起伏,试分析其表达效果。3)归纳故事情节。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1)故事主要通过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的三问三答的 对话来叙述的,问答同中有变。2)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讽喻之意暗含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

3)全篇故事分为两层:其起因和开端是赫尔墨斯 到雕像店去了解自身价值,发展和结局是叙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3、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赫尔墨斯爱慕虚荣的性格 特征。1)听录音,勾画出关键词语如:一笑,两想,三 问。2)组织讨论:

赫尔墨斯到人间来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 赫尔墨斯的笑说明了什么?

赫尔墨斯心里所想表明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有表情朗读,说说赫尔墨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运用这样的句式:赫尔墨斯是一个——————— ———————————————————的形象。教师示例:盲目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爱慕虚荣、自命不凡。4)分角色表演,学生自主评议。5)学生集体诵读 《蚊子和狮子》

1、自由诵读,理解寓言大意。教师提示:看看这一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是否相同。

2、集体诵读,了解股市主要情节。

3、通读全文,圈点品析文中的两“吹”一“叹息”,理解蚊子的性格特点及寓言寓意。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4、听录音,跟读,体会拟人的妙用及情节的起伏 【板书设计】

赫问宙斯一个银元尔

墨问赫拉像还要贵一些雕像者 斯问自己像算绕头白送(盲目自高自大、爱慕虚荣)

第2课时

【学习重点】

1、积累词语。理解“饶头、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

法。

2、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看

两则中国古代的寓言。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

“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

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看看这两个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什么道理。《智子疑邻》研读课文

1、释文意,掌握故事情节。

2、点释疑。

1)智子疑邻:智,聪明。这里是“以。。为聪明”。2)其邻之父亦云:父,古代对老年男性的称呼

3)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a)自主翻译寓言。b)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寓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

《塞翁失马》

1、初读,感知文意。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当堂诵读。

2、疏通文意,掌握故事情节。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

文意,小组交流合 作学习。

3、解释重点语句。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居数月:居,经过。其子好骑:好,喜欢。人皆吊之:吊,安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死者十九:十九,绝大部分。

4、复述故事。

5、研读课文,探究寓意。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来探究

过时的寓意。

1)教师指点思考的角度。2)合作探究,全班交流。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6、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对照注

释及借 助工具

书疏通文意,在 此基础上,小组交流合作。

【板书设计】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堕马————相保(祸)(福)(祸)(福)(祸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3课时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复习)

一、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掌握情况。(略)

二、熟读课文(略)

三、句读停顿:

①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 马/无敌亡而入胡。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

四、字词解释:

1、一词多义:

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

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舒缓语气,不译)

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

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家富良马(有许多)

2、古今异义:

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②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

3、词类活用:

① 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② 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③ 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

五、翻译课文:

① 暮而果大亡其财。②马无敌亡而入胡。③此何遽不为福乎?

④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六、内容理解:

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要看意见正确与否。

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

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七、课外拓展:

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

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启示:

(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

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

(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

6.七上语文作者资料 篇六

1.《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2.《济南的冬天》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4.《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解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5.《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作家。代表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6.《散步》 莫怀戚,作家

7.《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荷叶母亲》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

8.《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出自《言语》和《方正》。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10.《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11.《窃读记》选自《英子的心》,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城南旧事》。1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14.《植树的牧羊人》,让 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植树的男人》 15.《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与成长》 16.《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7.《猫》选自《郑振铎选集》郑振铎,笔名西谛,翻译家,文史家。18.《鸟》选自《梁实秋散文》,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19.《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康拉德 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狼》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别号柳泉居士,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文小说集《聊斋志异》。

21.《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安徒生,丹麦作家。代表作《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7.七上语文个人教学计划 篇七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人魅力;教学品质

一、正确定义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不是指外表,也不是指教师温柔与否,而是指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个人能力。个人修养具体指的是教师的性格、品质。个人能力则是指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只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但是教学水平较低,也不能完全展现个人魅力。所以教师既要担当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要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能力。

二、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能为教学带来什么

1.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中教师所接触的学生正处于一生当中比较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度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将来。

2.受人尊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拥有个人魅力的语文教师,必然是“粉丝云集”。有时候,学生讨厌一门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讨厌这个教师。虽然很不成熟,但是却给我们教师一个启发,教师不要以自己为中心。教师认为对的事情,也许在学生看来并非如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所需。

3.教学水平高,应变能力好

高中语文是一个记忆的过程,很枯燥,也很无趣。如果教师只是把课本要求背诵的,或是考试经常考到的知识给学生标记出来,然后要求他们记忆的话,这样的课堂就是低水平的课堂。一个有水平的语文教师不会受课本的限制,不会受考试的干扰。他会教给学生正确对待语文学习,从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再者,在语文课堂上,如果没有“事故”发生,那就是一个死气沉沉的课堂。一般教师希望课堂顺利,但是有着个人魅力的教师却将学生学习的状态放到第一位。学生提出问题,即使为难了自己,也是一个好的现象。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他们的个人魅力也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學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播。一个令人信服的教师不是靠严厉的手段,而是靠个人魅力的吸引。学生是一种主动的靠近,而不是被迫接受。

8.《春》教案(部编语文七上)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体会本文从不同侧面描绘的春景之美,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并加以欣赏。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春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排比、比喻、拟人等语句的表达作用。难点

1.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

1.朱自清的画像。2.江南春季的图片。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刚才说的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今人是如何称颂“春天”的。请打开课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与诗歌为主,其中又以散文成就最高,其散文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三、整体感知 1.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1)加深对文中形象而生动的句子的理解;(2)用明快的节奏,读出热爱赞美的感情。2.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3)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这种心情? 四人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全班交流。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着力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希望和力量。

(2)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3)盼春。“盼望”、“来”、“近”。

四、课文精读

1.盼春:请同学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1)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拟人和反复。

(2)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吗?

通过这样一种叠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地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写它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向你走来,一种欣喜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2.绘春: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朗读第2自然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2)从这一段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先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3)这一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和排比。

排比: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用: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过渡: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时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3~7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分别以哪一种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展现了五幅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1)春草图,请同学朗读第3自然段。

①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春草图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 质感:嫩嫩的。写出了小草柔嫩的特点。

颜色:绿绿的。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命力:首先,用“钻”字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这种钻不是一下子钻上来的,而是偷偷地钻上来,写出了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声不响地长出来的样子。其次,“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表明了春草分布广阔,绿满大地。刚才是从一棵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

“偷偷”二字写出不经意间,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态,也表现出作者的惊喜之情。“钻”则写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②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子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作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可以叶子、风、草为例作对比)(2)春花图。

这段共有几句话?想想每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什么特点?

①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②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③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④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⑤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从中,我们看到,五句话,写了五层意思,层次极为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

(3)春风图。请一位同学背诵这一段。

春草和春花,都是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而春风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作者怎样去写呢?

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

③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父亲的手,或者其他什么人的手呢?

母亲的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犷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④风本来是没有味道的,这里哪来的香味?

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⑤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请问他听到了什么?

鸟儿“清脆”、“婉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

(4)春雨图。

①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些特点?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②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由静景到动景,从人物到景物,由近到远。

③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④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5)迎春图。

第2~6自然段着重写景,第7自然段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3.颂春。朗读第8、9、10自然段。

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请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去体味文中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

二、巩固理解

1.请学生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春天,结合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口头描绘一下跃入脑海的第一幅春的景象。

2.(结合学生的体会)第一幅跃入脑海的春景一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么,朱自清是怎样来描绘他最喜欢的春景的呢?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春景图?(读一读,读出情)

3.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屏幕上的要求,对共同喜欢的春景图进行探究、研读。

(1)通过对你喜欢的字、词、句的圈画、分析、交流和讨论,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请你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4.比较五幅图。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从特征、角度、写法、修辞方面比较)(2)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何关系? 其他四幅图作层层铺垫,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

三、文章脉络

盼春:盼、来、近(总领全篇,引起下文)绘春总括轮廓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春草图钻、嫩、绿、满、软——草(直接)坐、躺、滚、踢、跑、捉——人(侧面描写)春花图繁密茂盛——多绚丽多彩——色香气浓郁——味百花争春春风图触觉:抚摸——轻柔、和煦嗅觉泥土气息青草味儿花香清新、芳香听觉鸟鸣——清脆、婉转笛声——嘹亮和悦春雨图牛毛、花针、细丝(正面)绿叶、小草、人、房屋(侧面)安宁愉悦迎春图春天——时间老小——人物城乡——地点舒活、抖擞——事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颂春:三个比喻句“娃娃”——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小姑娘”——美(百花争艳,千姿百态)“青年”——力(充满了青春活力)颂扬奋发向上 的精神,憧憬 未来美好的生活(深化主题)

四、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把握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五、写作特点

1.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者对春天深沉的赞美之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

2.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3.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比如写蜜蜂嗡嗡地“闹”,写花香在湿润的空气中“酝酿”,写鸟儿“卖弄”喉咙,写细雨在微风中“斜织”等等,含义丰富,形象生动。文章的句式也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大量使用对称或排比的短语或短句,既流畅又整齐。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六、板书设计

盼春―→绘春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颂春

教学反思

上一篇:02保护机密信息程序下一篇:新技术 新材料 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