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2024-10-08

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精选12篇)

1.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篇一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韦业芬

【摘要】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应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即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生活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堂的另一半世界。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学生从生活中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一天长大。

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突发事件”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教学中往往会发生“生活闯入课堂”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会成为可贵的教育资源。这些看似与预定教学目标无关,但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有助于课堂向生活靠拢,尤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作文课上,学生正在通过观察一幅图画写一篇想象作文,突然,天色骤变,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学生无心上课,一分钟后老师走上讲台,把作文课改成了“品雨”课,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关于雨的成语,同学们脱口而出:风雨同舟、风调雨顺……回想有关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孩子们把对雨的喜爱化为满口生香的诗句。大雨倾盆的雨天上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雨课。下课时,老师把作文题目换成“品雨”,学生文思泉涌,平时两节课交不上的作文,不到四十分钟几乎全部完成任务。这堂“节外生枝”的品雨课是一个把突发事件纳入课程资源的好案例。

3.新闻报道是开放的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使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载体、教学方式上都具有了开放性,要把发生在我们身边有意义的新闻事件列入语文教学,如 “北京奥运”“神舟5号”等热点问题,使其成为综合性学习资源。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设想、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热情。

4.区域文化是传统的课程资源

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特色。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习生活具有乡土气息,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对区域文化的探究和学习中,学生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5.区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放眼自己的家乡,到处都可以看到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或是高山大川,或是草原深岛,春天烂漫的山花,或是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赏心悦目,文思泉涌。走到自然之中,写作课就再也不会枯燥无味。特别是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

1.课内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内容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实际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外体验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自己去亲自品尝。同样,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朱自清的《春》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文中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明快,可是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写景抒怀散文,往往缺乏深刻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这课时,如果正值春季,不妨带学生出动体验生活,领略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总之,语言教学一定要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要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生活,以学生喜爱、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心扉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3.语言实践生活化

教师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的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言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 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

社会是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片沃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默默无蚊”“随心所浴”“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对孩子产生训导,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化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翻阅报刊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学知识……

总之,教学应捕捉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对语言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2.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篇二

一、开放教学内容

教材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又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但教材并非是“圣经”, 要一成不变的生搬硬套. 教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我们必须开放小教室, 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 联系生活实际去调整教材、重组教材,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例如, 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 教师放弃书上的例题, 设计了一个接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街上流行喝的奶茶, 是由奶和茶调配而成的, 现在要求大家按奶和茶的比为3∶7调配一杯360毫升香浓可口的奶茶, 需奶和茶各多少毫升? 并说明算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可上讲台亲手调配. 这样, 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离学生较远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 使学生感到数学离自己很近. 因为他们做的不是枯燥的题目, 而是在解决一个他们很想解决的生活问题.

二、改变呈现方式

传统的例题大多是纯文字化的表达形式, 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乏味. 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 其信息传递却是多途径的, 呈现的方式可能是文字的、图表的、声音的. 因此, 为了把问题还原于生活, 例题的呈现方式也必须恢复生活中的丰富多彩. 除了采用文字式呈现外, 还可采用故事式呈现、表格式呈现等.

例如, 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时, 可呈现出一张购物发票.

学生在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即填写发票的过程中, 搞清了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

三、创设生活情景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努力创设一种真实的、有探讨价值的实际生活情境, 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课堂中把生活情景纳入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 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几要加几”的算理, 创设了生活中的购物情境, 小明带了224元 (2张一百元面值的钞票和24元零钱) 去商场买书包, 看中了一只标价98元的书包. 小明拿出 () 张一百元, 营业员找回了 () 元, 这时, 小明还剩 () 元. 要求学生先填空, 再用算式求出剩下多少元. 学生很快列出了以下三个算式:1 224 - 98;2 224 - 100 + 2;3 124 + 2.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种算法较简便. 学生很自然认为2、3两个算式比较简便. 由于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 因而学生很容易体会到“多减几要加几”的算理.

四、参与生活实践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大凡来自实践且在实践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铭记于头脑之中. 通过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 参与数学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重组, 使学生体验知识的魅力, 领略其中的无穷乐趣.

例如, 小数四则混合计算 , 学生平时 接触较少 , 计算又繁, 学习时感到乏味. 教师设计“让数学走近生活”一课, 首先让学生利用星期天去商场调查商品价格. 要求:1. 随意挑15种商品 (价格以元为单位) , 并进行分类. 2. 说说调查中你发现了什么? 3、编3道以上小数四则混合计算的题目. 由于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 学生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使下, 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特定的生活实践, 打破了课堂空间的狭窄性与知识的空洞性, 使学生在开放的信息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 并多元化地用数学方法考虑生活问题, 拓宽思路, 主动探索, 在发现中获得自身的满足.

五、重视实际应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大踏步地前进, 并大胆地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 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

例如, 在学完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班有些桌椅松动了, 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松动的桌椅, 联想学过的数学知识, 桌椅松动要固定, 三角形不就具有稳定性吗? 于是, 豁然开朗. 课后找来木棒、钉子, 亲手修理了松动的桌椅,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又如:学习“圆的周长”后, 教师让学生用学过的圆的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校门前有一棵粗大的古银杏树, 你能用什么方法测量出它横截面的直径? 有一名同学说把大树锯开, 用直尺测量直径. 当即就有人反对, 古银杏树是保护文物, 这方法不行.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通过讨论, 有人提出用绳子围大树一圈, 量出绳子的长后利用圆周长的知识求出直径. 讨论和交流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3.让作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篇三

关键词:生活化;作文教学;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要求: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可是,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远离学生生活,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为了得高分、为了迎合教师的心理而写作文。試想,丧失了生命活力与生活气息的作文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呢?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使作文充满生活气息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一、积极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经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闭门造车”写出的文章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作文教学不成功的原因是教师不能成功地引导学生挖掘他们的现有生活经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挖掘出来,他们的作文才会异彩纷呈,才会折射出生活的光辉。例如,期末考试前,我常常组织孩子们写考前心理,考试结束,则让他们写考试的得失;要开家长会了,我让学生写家长会的有关事宜;学校开运动会了,我让学生写运动会的场景等等。这样学生写起来就会相当顺手,他们创造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习作,因此,写作的真正高手是生活,生活为孩子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积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经验

我们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教学,因此,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时,我常常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在大自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写。例如,春天来了,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除杂草;夏天到了,我带领学生观察农民夏收景象;秋天到了,我和孩子们一起去野炊;冬天到了,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打雪仗——因为有了亲身体验,孩子们的作文不再“拼凑”“嫁接”了,是原汁原味的生活,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学生科学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投入现实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会写出感情真挚、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文章。

参考文献:

[1]李文娜.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知报,2010.

[2]李军玲.打开作文教学的另一扇窗.江苏教育报,2010.

4.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 篇四

——观看吴正宪老师《相遇问题》教学视频活动总结

东区小学 吴江敏

吴老师的数学课堂总是给我们流连忘返的感觉,不管近距离的亲身感受吴老师的数学课堂,还是从电脑上观看吴老师的数学课堂,都能让每位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吴老师和蔼可亲的脸、亲切朴实的语言让我们每位教师感到这位赫赫有名的特级教师从来不摆“范”,她的数学课我们如饥似渴的欣赏着、享受着、学习着。

2013年12月10日第七节课,我校数学教师又一次在多媒体教室观看了吴正宪老师执教的《相遇问题》视频,观看后我又组织教师研讨,吴老师课堂中的几个片段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从“溜达”中引出要研究的内容。路程问题对学生而言也是较抽象的,而吴老师请一名同学“溜达”,不仅引起所有同学的好奇和兴趣,而且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速度、时间和距离”三量之间关系的思考,唤醒了学生的记忆。

二、从“表演”中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课堂上吴老师请同学们表演“相对、同时、相遇、相距”等概念,不仅无形中拉近学生的距离,让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欲望,还能够抠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真实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理解“相对、同时、相遇、相距”等概念,进行自主探究等后继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三、从“小老师”中体现学生的课堂。在汇报交流中,吴老师让学生作“小老师”,当台下学生一时间适应不了这样的上课方式时,她就充当学生举手提问引导学生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当小老师不能解决同学们的提问时,她又从中出谋划策。体现了吴老师的教学智慧和艺术。她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抓住追问和干扰的契机,引导学生暴漏思维,敢于挑战,大胆的做课堂的主人。

四、从“举例”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吴老师让数学变得真实,因此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闭目想一想两人是这样走的在什么地方相遇?请同桌用文具盒演示相遇问题,让生说一说生活中有怎样的相遇问题?这些都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声的告诉学生数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中渗透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评价的教学策略。

吴老师的语言不仅亲切,还给人大气爽朗的感觉。“谁还有问题要问?”“问得好!” “谢谢你关注到了我!”等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除了口头语言评价之外,还恰如其分地用体态语言进行评价。吴老师目光亲切自然,对于学生的回答不断投来或是赞许或是期待或是点拨或是信任的眼神,再配以温柔的手势、夸张的动作(握手、拥抱)。在吴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飞跃。一次次评价,一声声鼓励评价使数学课增添了几多情趣!

二、提问和理答的教学策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它可以起到引发学生动机、激发学生思维、考察学生理解程度的作用。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是课标中由过去的“双能”增加到“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中,吴老师通过幽默的语言提出问题和引导孩子提出问题,利于学生思维发展。通过

“张三李四八点钟同时相对而行,八点五分相遇,两个人共走了几分钟?”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对相遇时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汇报交流中,吴老师让学生做,当学生一时间适应不了“主持人”角色时,她边举手边说:“我有问题,100×4是什么意思?”在吴老师点拨、引导下,来自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生甲:你为什么要用4分钟乘100?生丙:4乘50是什么意思?等等问题,吴老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动态的课堂,把学生的理性思维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相遇问题。吴老师本身也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一遍遍的“你们还有问题吗”,一遍遍的“谢谢,我听明白了”。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地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在解答的过程中,使得应用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让学生彻底地理解题目之间量的关系。吴老师巧妙地提问和理答,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

5.让作文充满生活的气息 篇五

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乡土史资源 乡土教育 历史教学

6.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 篇六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1

生活,总有人说她像五味瓶,充满了各种味道。既然无法平平淡淡,那就让它多姿多彩。

酸,是一个必然有的味道。努力奋斗时看到父母的失望;被人特意针对受的委屈;或是看到别人受委屈时的同情,都会令人心里一酸。与人的同情心让我们直接的距离缩短,受委屈后会通过哭泣来发泄心中的烦闷,当悲伤过后冷静来临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进一步反思自己,从而进行改正。

甜,是最受人喜爱的味道。与朋友相处,打打闹闹时的愉悦;看着自家的猫咪睡觉,轻轻抚摸它柔软的毛的感觉;欣赏喜欢的音乐,甚至被别人关心时的那份小小的感动,都是会令人心里有了甜意。快乐与希望是它的代名词。它是最容易找到的味道,给予我们力量。

苦,也是一种最不喜的味道。发现身边人不再值得信任;工作、学习累到了连安慰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心里一堆烦恼却无人诉说,经历这么多,却只能默默承受,心里哭得像中药一般。体验到苦的味道,你会发现,生活之中,总有些事要学会承担,学会接受。当你学会了,这些烦恼也会随之悄悄溜走。

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味道。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因为一些原因被父母责骂或被打,或是做了错事后的惶惶不安,就会心里一阵火辣辣的。从某些方面而言,辣是一种感觉,所以在心中对它的感觉比其它味道更明显,但它也是最让我们成长的味道。(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生活的酸甜苦辣,那就更好了。)

无数种味道,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充满味道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想有一个精彩的人生?那就细细品味你生活充满各式的味道吧。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2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味道,而当我们让生活充满味道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充实的,也是充满乐趣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首先让我的生活充满着香味。那一段时间里,每天清晨我都会跑去家里的后山上。恰逢百花绽放的春天,在这个春天里,家里后山上野花一片片旺盛的绽开着。这段时间里,我每天的任务也就是跑去山上摘下一捧鲜花。

当我捧着鲜花回家后,我会将这些鲜花放到花瓶里,然后放在家里的餐桌上,阳台上。我一番劳累下来,这些放在家里的鲜花早就已经将家里充满了芳香的味道。

我的生活因为这些鲜花变得芳香四溢起来,那段时间里,家里的亲人们都乐呵呵的笑着对我说,我将春天带来了家里做客呢。

我不仅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花香,我还让这些花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等到这个春天过去,百花凋零了之后。我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另一种味道,这是可口的饭菜香。

是的了,我决定自己来做饭,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给家人带来新的感受。尽管一开始,我失败了好些次,但是我坚持不懈,也在我向家人的虚心求教下,终于我能够独立的做好一顿饭菜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各种菜香味。我在尝试着做出一些新的菜品来呢,希望我的家人们能够喜欢。而每当我做出一道新型的菜品之后,我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我的家人们品尝。在我听到家人们对我的夸赞之后,我高兴的笑了。

让生活充满味道,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就是百味交替,只有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让生活充满着各种美好的味道。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3

我的妈妈是一个喜欢烹饪的人,我的爸爸是一个幽默的人,他俩的存在,让我们家的生活充满了爱的味道,就是那种时刻都散发出幸福的生活。

“宝贝,今天你想吃什么啊?”早晨我刚一起床,妈妈已经做好了早餐来到我的房间问我中午想吃什么了。我的妈妈总是这样,她喜欢烹饪,喜欢为她爱的人——我和爸爸,做全世界美味的食物,只要我们想吃,她都会想办法做,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出来的!当我迷迷糊糊地对她说:“我想吃红烧排骨”时,她高兴地走到了我的床边,抱着我的脑门亲了一下说:“我就知道女儿你喜欢吃排骨!妈妈这就给你做去!哦,对了,早餐已经在餐桌上了,你不要起来太晚哦!”

“什么?等会儿。”在我和妈妈想要夸夸我的爸爸时,爸爸通常会把家里的窗户,或者车里的窗户关上,然后小声地告诉我们:“现在可以说了,这会儿别人听不见了。”每次都逗得我和妈妈哈哈大笑。当然,这只是我的爸爸一个常开的玩笑,是他幽默感的一个体现,在生活中,他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子逗得我们大笑,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量生活很难。

你看,一个喜欢烹饪的人和一个幽默的人,他俩的存在,足以让我们家的生活充满爱的味道了,而我则负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正是有了这样充满爱的生活,有了这种时刻散发出幸福的生活,我得以安心学习。

7.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篇七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点燃激情的火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点燃激情之火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东西将会更感兴趣。历史是过去的生活, 必然和今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我们教师有心, 每堂课都会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历史知识糅合在一起。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真真正正地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体验历史的真谛

历史对我们遥远又陌生, 我们不能直面古人, 也无法进入时光的隧道, 嚼蜡的教学方式, 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让他们体验历史的真谛。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我努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致来参与课堂活动, 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 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 学生才能获得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 学生的人格才能真正得到陶冶, 才能真正去体验历史。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 喜欢表现自我, 所以, 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show”的舞台。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感悟历史的神韵

在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 就忘记了, 我看见了, 就领会了, 我做过了, 就理解了。指出了活动对儿童的重要性,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 我特别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 尤其是生活气息浓厚、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例如在学习山顶洞人已掌握人工取火的内容时, 我引导学生分析: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 而我们现代人为什么却取不出火呢?大家猜想山顶洞人是怎么取火的?大家各抒己见后, 我保持沉默, 让他们课后去做做这个实验。没想到, 傍晚就有一群学生欣喜若狂地向我跑来:“老师, 我们取出火了!只要把茅草和石块放在太阳下暴晒, 傍晚, 把石块使劲一砸, 冒出的火星就点燃了茅草。”我望着学生陶醉的眼睛, 由衷地感到兴趣的重要, 那火, 可能就会照亮他们以后的探究之路呢。

四、家庭史、地方史进课堂, 感受历史的亲切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活动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微观方面, 家史则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在历史教学中, 巧妙地把学生的家庭史、地方史与历史课堂相结合,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衣食住行、风俗习惯, 认识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情境与历史传统的渊源, 了解地方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并从中发现其中的传承和变化,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历史对我们并不陌生,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感受到历史的亲切。

总之, 生活构成历史, 历史离不开生活, 只要我们留意, 总能找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切合点, 并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历史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得到学以致用。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回归生活, 但我们大多的历史课讲的太“历史”了, 就像一具千年“木乃伊”, 毫无生机。因此, 我们应该呼唤充满生活气息的历史课堂。

8.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篇八

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因为我们所接触的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也是势在必行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首先就应该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切实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教材潜在的内涵;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生活,从而培养初步的明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努力去做生活的主人。对此,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挖掘资源,认知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景非常接近时,学生就能较高程度地接受所学的知识。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课文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事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比较大,所以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认识肯定不够全面,有的对他来说甚至是天方夜谭。对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弥漫着语文的气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调查、采访,讨论等活动,从而多渠道地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课前就布置学生去查找并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有条件的也可以去采访老红军或者军属,然后在课前再花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尽可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了解长征途中环境的恶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培养学生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情感。

2.巧设情境,再现生活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有既定的情境和气氛,反馈一定的生活信息,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把头脑中所积累、铭记的语言文字跟客观存在的事物两相对比,寻求其共性和差异,从而获得内在的主观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果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亲自演一演,就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将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和现实的生活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不可夸夸其谈,更不可无稽之谈,只有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望月》一文,作者写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如果仅限于揣摩语言文字,让学生生硬地去品读文本提供的诗句和那几个单调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感到很乏味。我就布置学生去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以及适合小外甥年龄段地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再现文本,提升文本。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了,更能感受到人们对月光的喜爱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含着大大小小的学问。我们应当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寻找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的血缘关系,让生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取之不尽的资源。

1.学校生活,好好把握

学校是育人、学习的场所,当然也是学生生活的舞台,在这里的朝朝暮暮,都上演着善良、热情、欢畅的活剧,这些都是值得珍惜的学习资源。例如:去年九月份,我班沙浩同学奋力救起了一名落水的低年级小朋友;六年级的花飞扬同学给予智障的肖阳学习和生活上的支持……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去说、去讲。在学校,各班的黑板报为学生学习语文打开了一扇窗,它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展示各个领域的知识,展现学习的体验、感受。 校园网络又是个极广阔的语文资源,除此以外,学校面貌发生的变化,师生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2.社会生活,背景广阔

社会是一座大舞台,是一道广阔而壮丽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广阔的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阳摩托,骑乐无穷”、“绿色果汁,饮以为荣”等等,这种不规范用字现象,看似幽默诙谐,其实后患无穷。我就在本班发出倡议,让学生走上社会去搜集此类广告用语,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反映这种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同时以学校的名义和对方协商纠正这类现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语言文字的知识,继而养成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3.家庭生活,应有尽有

每一个家庭就是一所学校,父母必然就是孩子的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在洞悉学生家庭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精心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交通警察,就可以让他做一次交通安全知识讲座;有的学生家长是做花木生意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花卉的文章等等。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与支持。

总之,只有构建社会化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洋溢生活的气息,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9.让生活充满爱作文 篇九

昨天放学,我乘公交车回家。车上的人非常多,车厢内很拥挤,后面的人几乎是推着我往前走。我背着沉重的书包来到车厢的中间,还没来得及站稳,正在我东张西望找扶手的时候,旁边一位慈祥的阿姨急忙从座位上站起来,拉住我的手说:“小同学,快到我这里来做吧。”不容分说,几乎把我按在她的座位上。我连忙表示感谢,这可真是给我帮了一个大忙。车子继续往前开。这时,又上来一位老奶奶,她的年纪很大,还拄着一根拐杖。汽车司机为了照顾她,很小心地驾驶着汽车,尽量保持平稳。

老奶奶一走进车厢,立刻有人搀扶着往车厢里面走。我正想站起来把座位让出来,坐在前面的一位年轻人先看见了,赶忙把老奶奶扶到了他的位子上。老奶奶直称赞他们是乐于助人的好榜样。听到老奶奶的夸奖,年轻人很不好意思,脸一下子红了。还有一个故事,非常让人感动。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平时喜爱上进,乐于助人,因为救助别人,发生了严重的交通事故。在医院里,他知道自己快要不行了,提出最后两个愿望。

10.让生活充满快乐作文 篇十

离开艺术家,我又漫无目的地寻找着。突然,远处传来阵阵银铃般笑声,我加快脚步,决定一探究竟。只见一个偌大的院子中央摆放着澡盆,一位母亲正在给年幼的孩子洗澡呢!或许是因为对水的好奇,又或许是因为爱捣蛋的天性,孩子在水里“扑棱,扑棱…”嬉戏,水花溅起,落在了母亲身上。我原以为那位母亲会呵斥孩子太调皮,却万万没想到慈祥的母亲吻了一下孩子的额头,笑了。银铃般笑声再次响起,我被那位母亲对孩子至深、至纯、至亲的爱深深打动了。啊。快乐就是母亲给婴儿洗澡!

快乐是一把火把,温暖他人的心;快乐是沙漠里的一汪清泉,给予他人前进的方向;快乐是一颗明珠,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快乐是一杯优乐美奶茶,让人感受真情!真心给予他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丰富多彩的生活处处充满快乐!你快乐吗?

11.让化学课充满生活气息 篇十一

关键词:化学教学 生活气息 教学效率 兴趣

正文

我们现在的中学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多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这样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大多数对学习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家长、老师“威逼利诱”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是,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若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就都是徒劳的,“言者有心,听者无意,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正是没有引起共鸣的写照。引不起学生共鸣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所讲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脱节。学生不想听,不愿听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觉得所学内容空洞、与生活实际无关。理论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究其本源,无一不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如何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看似空洞的理论之间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如果从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来说教学的话,那么我会在教学之余收集很多生活中的关于化学的知识在课堂上使用,为我的教学服务。为何要这样讲?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就是来源于他们身边存在而自己平时又没怎么注意的,不知要激发出他们多大的学习兴趣来。单单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说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总是很有兴趣,他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投入到里面去,当然学习也是不例外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还要依据相关教材而行事,有时需要借生活的壳,行传授知识的实。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还比如:讲到化学平衡时,就可以说一些与之有关联而平常生活中又较常见的现象--交警查酒后驾驶。在马路上,常能见到交警拦下可疑车辆检查,请司机向一仪器中吹一口气,如果测定仪中橙红色的物质变为绿色,司机就要受到处罚,因为他饮酒后驾车,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

酒精仪中的橙红色物质是重铬酸钾,人饮酒后,血液中酒精含量增多,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乙醇的蒸气,遇到测定仪中的重铬酸钾,便发生如下的反应:Cr2O72-+ 3C2H5OH + 8H+ =2Cr3++3CH3CHO + 7H2O

橙红色 绿色

橙红色的Cr2O72-转化为绿色的Cr3+,便能测出人呼出的气体中有乙醇成分。然而酒精测定仪中还需要加入硫酸,一方面上述反应要在酸性溶液中进行,另一方面要防止Cr2O72-转化为CrO42-,即:2CrO42- + 2H+ =Cr2O72- + H2O 。这就是酒精测定仪中的化学平衡。(开始学生会有疑问它们怎么会有关联呢?因为好奇会仔细往下听,听着听着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又如我们都知道,油性污垢中的油脂成分是因为不溶于水而很难洗去。油脂的化学组成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如果能水解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那就很容易洗去。油脂水解的方程式是:(RCOO)3C3H5 + 3H2O =3RCOOH + C3H5(OH)3。这是一个可逆反应,日常生活中以洗衣粉(或纯碱)作洗涤剂,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与高级脂肪酸作用,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高级脂肪酸转化为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因此油污容易被水洗去。在日常生活中,洗衣粉等洗涤剂易溶于温水(特别是加酶洗衣粉)是由于温度升高,洗衣粉溶解度增大,即:浓度较大。温水有利于酶催化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水解,同时蛋白质的水解、油脂的水解都是吸热反应,适当提高水温,会使洗涤效果更佳,但也应该注意,一味追求高水温反而会降低酶的催化能力,使其失去活性,从而降低洗涤的效果。

象这样借生活来学知识何其轻松。教学就是需要这种多样化的操作,有时也少不了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例如: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把茄子、苹果、土豆等削好皮或切开后放置一会儿,切口面的颜色就会由浅变深,最后变成褐色。如何防止它们不变色?如果我们能结合酚易氧化的原理,那么为了防止切开后的它们变色,就可以不让它们与空气接触,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们泡在盐水里。

又如:讲蛋白质的性质,就完全可以联系到碱使蛋白变性而做变鸡蛋(有的地方叫松花蛋,也有的叫皮蛋,便蛋等)更可以联系用燃烧法将真丝,棉麻以及化纤加以区别。还有如果说是家里父母花了不少的钱买到的高档皮衣皮鞋等,在使用过程出现了较深且已影响外观的折痕时需要保养,此时如何保养?如果结合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在折痕处用鸡蛋清变性的道理进行保养且效果很不错等等,象这样的化学课堂该是多么的有趣。而这样的生活实例在中学化学是非常多而杂的,它需要我们不停的收集,整理,以及合理的使用。在此我只是举了少数的几个例子,目的是抛砖引玉以便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这个模块上,每位教师都需要除教科书提供的生活实例之外自己再收集一定的资料服务于课堂。不论是借讲故事之名行传授知识之实,或是用知识来指导生活,或是由生活反求知识等都需要借助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做合理的裁剪。

12.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篇十二

但是, 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 但部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却熟视无睹, 对数学的应用更是无从下手, 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严重脱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相割裂有着直接的关系。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 一旦吹进现实生活的气息, 就会焕然一新。下面谈谈我多年数学教学的一些感受。

一、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 改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灵活处理教材, 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 儿童亲身经历, 亲身感悟所获得的东西, 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 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 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 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 “想”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 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六年级有学生38人, 其中男生21人, 女生17人, 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 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 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 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我创设了“美丽的图案”的情境活动:我们搬到新校舍后, 校园缺少绿化。现在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 请你帮帮忙, 画出你设计的草图, 并求出它的面积。帮助学校设计方案, 大家都愿意, 同时校园是学生所熟悉的环境, 所以学生的兴趣很浓, 创造性思维被激活。有的设计成圆形, 有的设计成正方形, 有的设计成长方形, 有的设计成平行四边形, 有的是“日”形……。一个个都很努力, 很投入, 在纸上画图, 认真的演算, 调动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已有知识经验去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然后我请学生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 再安排学习小组相互评价设计方案的优点和缺点。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 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 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 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创新教材, 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 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 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 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 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 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 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 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 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 就地取材,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 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人民币的认识”中对分的认识就应该淡化, 而要增加关于元的认识, 特别是增加二十元券, 五十元券, 百元券的认识, 使学生及时得到新信息;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 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 并能算出费用, 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当然, 上述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还需与同仁再认真探讨。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 要坚持启发式, 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 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敢于质疑, 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 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 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 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 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 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 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 然后抽去实物, 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 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 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上一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法治化下一篇:信贷客服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