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精选13篇)
1.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素质的培养
摘 要:小学在教养“四有”人才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语文,它是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师肩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使命,与此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其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如劳动光荣、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为人民服务等。
关键词:有机结合;抓住语段;循循善诱;配合活动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在教养“四有”人才方面,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语文,它是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学科,又小学生天真活泼可爱,求知欲望高,在教学时应该抓住各种有利契机,利用各种训练途径自然而然地,切切实实地,卓有成效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下面就如何“渗透”谈谈笔者三十多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肤浅体会。
一、有机结合,教书育人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这就充分表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在阅读中进行思想教育,放在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语文老师必须坚定这样的认识。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二者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细心地认识社会,去寻找美,歌颂美,弘扬美,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认识问题,识别事物的能力,由稳中有降到行,知行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比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学生懂得了做人不仅要做到外表美,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去寻找心灵善的人,并写成文章讴歌美。让学生既深入生活锤炼了语言,又丰富了情感锻炼了思想。另外,还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实际开展有关的课外活动,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行为。
二、抓住语段,从中体味
一篇文章往往有一个或几个最关键的语段,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它们,并带领学生细心读,从中体味,在分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思想精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启迪。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笔者就紧紧地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的语句,反复朗读,边读边议,抓住语言“走”、“同志们”“用石头砸!”“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抓住宰态描写:昂首挺胸,抓住云集:跳下深谷。而让学生体会五壮士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以及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无限忠诚。这不仅给学生上一节生动的爱解放教育课又能深刻地体会。
三、循循善诱,激励挑战
学生的成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思想方面,都是靠自己在平时的努力,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因此,我们应在教学中,循循善诱,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为了使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在心灵上,教学时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具体分析,体会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言行,自己反馈自己,教育自己,如学习了《落花生》一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列举了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努力为“四化”做贡献,雷锋叔叔生活朴素,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受到全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阮文发单脚跳几十年扑在教学中,默默奉献……学生还检查了自己轻视劳动,贪图享受,不能独立自强等不良习惯,从而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努力拼搏的好思想。
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爱国意识、公民意识等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内容,德育教育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教育会对其行为习惯产生很大影响。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文章,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五、配合活动,讲究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当采取春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可配合活动,寻找活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心、学生的心沟通起来,融会贯通。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等生思想上,意志上薄弱的学生,并通过各种活动,如举行演讲“我和凡首比童年”、“我和张海迪比学习”等比赛,不断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下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情感。教师应该真正地吃透教材,驾驭教材并以为一般的热情,从语言文字入手,细心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语文《一夜的工作》一文写的是何其芳陪周总理审阅稿子,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况,表达了对周总理无比敬爱的思想感情。怎样让学生也产生如此感情?教师必须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厚的思想感情深钻教材,掌握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在作者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之桥。
教学时,可抓住“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这样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这一重点句子引发开去。问:作为一国之总理,夜餐应当是怎样的?作者当时时为什么那么激动?启发学生想象,教师并结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总理的这一平凡的举动正是艰苦朴素的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周总理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一,夜以继日地为人民服务,对待同志又是那样的谦虚,亲切,生活又是那样的简朴,作者所见所闻,怎能不深受感动呢?他们能不为这样的好总理而深感自豪和骄傲,这样领会了文中的内容,又不断陶冶高尚的情操,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有些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草地夜行》还可以多参观、询问、故事会等形式在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时,渗透思想教育。
总之,我们教育学生,一要教给知识,二要教育思想,我们要把二者紧密配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祥.小学语文素质教学发展[J].江苏教学管理,2011(09):100-103.[2]张亮海.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育研究,2011(10):33-35.[3]庄海强.语文教学从什么角度入手[J].教学与管理,2010(12):55-57.
2.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 篇二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古今中外, 无一例外的都把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当今教育较发达的国家, 如美、日、德、法等国都十分重视德育, 只是因为各个国家由于国家性质不同, 德育的侧重点不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德育的国家, 今天上至教育方针下至各级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德育,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 始终把德育作为教书育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人类迈入2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政治化趋势的持续发展, 世界范围各种相互冲突的思想文化不断强化,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 也是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尤其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中学生, 使学生在道德评价, 道德行为上出现了一系列困惑和迷茫。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 如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评价,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都要求我们始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 是社会的栋梁, 是我们要培养的面向21世纪的人才, 而新世纪要求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基础, 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成小事靠业务本领, 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 正所谓有德无才要误事, 有才无德要坏事。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发育时期,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外教育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整个中学阶段, 青少年的品德正处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基于青少年的品德特点, 在中学阶段更应重视德育,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今天再次强调是因为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与史实相左, 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相背离的现象。这些现象影响十分不好,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历史德育还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
目前, 中学生的道德素养状况着实令人担忧。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思想上显现出来的多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私自利, 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比较注重个人享乐, 好攀比, 缺乏意志力。在校园内甚至出现考试作弊、花钱买作业等现象。当然,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来自家庭的, 有来自学校的, 也有来自社会的。可见,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历史教学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可能性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人文社会学科, 思想性、政治性很强, 历史学科的这一课程特点决定了“历史课是除思想政治课, 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课程”。也就是说, 历史学科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历史学科在进行德育渗透时, 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因为历史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著名的历史事件能够揭示出人类社会积极进取的价值内涵, 通过每节课历史事件的讲述, 无论是人民革命战争, 还是科技成就的诞生, 都能深深吸引并最终打动学生的心。而且历史学科能够较自然地将德育因素与历史史实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最终达到以史明理的目的。
综上所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结合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 继续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对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进一步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都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1.
[2]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25.76.
[3]刘建英.充分发挥历史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宁夏党校学报[J], 2006, 6 (8) :121-122.
3.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德育
自从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对于初中历史的教学而言,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不是熟记每一个谨小慎微的历史事件的各个要素,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德育,使二者合二为一呢?
一、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想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爱国主义精神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否则的话,即便学富五车,身怀绝技,如果不热爱祖国,对社会存在的危害和风险反而更大。爱国主题是历史教学中永不褪色的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演变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由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古代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漫溯政治风云;近代的屈辱与反抗让学生胸中升腾起一股浓烈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爱国主题渗透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点点滴滴,无法抹灭。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要懂得言传身教,成为正义与责任的担当,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学生人格的塑造者,努力向学生传达出一种正能量的信息,帮助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为他们指点迷津,使学生成长为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四有青年”。
例如,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大多数教师注重向学生传达的是“勿忘国耻”,在授课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满脸愤怒,摩拳擦掌。我认为这节课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因此接着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纪念抗日胜利七十周年胜利大阅兵的盛况,今昔对比,令学生热血沸腾。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我不希望在他们年轻的心中种下仇恨的种子,在提醒他们勿忘国耻的同时告知他们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不要让仇恨伴随着我们的一生。勿忘国耻固然重要,但是在耻辱的基础之上一雪前耻则更加重要。并不是一提到日本咬牙切齿地拒绝日本货就是爱国,这是片面且偏激的,希望接受过系统理论的教育后,学生能够理性思考,健全人格。
二、对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
墨子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乃为人之本,其实每个人的力量有限,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只要每个人都做到最好的自己,我们的国家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更加强大,也就是“我的梦,中国梦”。诚信是中华传统优良美德,在历史上,就曾有很多佳话流传至今:曾子杀猪、韩信报恩、皇甫绩守信求责等等。诚信是一种自律,一种约束,没有明文规定,却像是一条隐形的鞭子鞭策著你,人与人之间很多矛盾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失信于人,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诚信的品德习惯尤为重要,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进行诚信教育的渗透。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所树立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本课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另外,还可以利用学生都喜欢听历史故事的心理,讲一些正面、反面的故事给学生听,无形之中渗透诚信的思想品德,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道理,而不是口耳相传的道理,反而令人生厌,提不起兴趣。
三、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都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厌学、打架……一旦无法及时处理,很容易酿成大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漫漫历史长河就像是一面镜子,前人的故事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前行。
例如,在讲授《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设身处地地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你是否会因为受到了某一位老师的严厉批评而索性自暴自弃他所教授的学科?你是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顿时觉得人生如此昏暗,甚至不想回家?但是,请同学们试想,如果你是长征路上的一名红军,这些烦恼,还算得上是烦恼吗?”这节课中,我搜集了很多长征路上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弘扬乐观主义精神,学生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知识的传授与德育的渗透同等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后者更加重要。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万万不能没有品德。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够陪伴他们一起渡过,并且将传授历史学科知识与渗透德育的重担扛在肩上更是三生有幸,希望我和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所教授过的学生都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赖远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28).
4.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四
德育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正确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兴趣,开发智力,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九年级学生面对毕业升学的压力,决定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且学习时间较短的困难局面。而且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为一年,内容多,学时少,不可能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德育,因此初中化学中德育重在“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适时地加入德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化学学习中,从而达到促进化学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国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经过短短的几分钟,得到了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常采用以下方法:先请学生介绍各自实验内容的注意事项和分工情况(其他学生补充),实行知识的共享和完善,再开展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样做不但要求学生熟悉内容,勤动手,勇实践,还要求每组学生要团结协作,采用最佳合作方式,追求质量和速度双丰收,如此一来,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学生实验中的“看、慢、乱”的现象,效果相当好,如学生实验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大多数的组在15分钟内完成操作。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在“空气成分”的讲课中,讲到大气污染主要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和粉尘,穿插了电视、报纸中的“空气污染”日(周)报的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说明了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保护,话又一转,再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而不只是政府和工厂,因为据有关报道,从全球污染来看,居民生活的污染总量超过工厂排放的污染总量,所以我们也必须注意我们的个人行为,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破坏绿化,不随手抛杂物等,对学生进行一次较特殊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中,介绍全世界的水资源分的同 时,对比介绍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地区,水循环相对较活跃,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衡,南多北少,西北内陆更少,且人年均径流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使学生认识我国水资源现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为改变我国水资源现状而好转力学习的宏伟目标。
结合《金属矿物与冶炼》一节的教学,介绍我国解放后钢铁工业由一穷二白的破烂局面开始钢铁工业的起步,到现在居于世界前列,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从而更增强对新中国的热爱。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我国人均钢铁年产量仅占世界人均量的1/3,与发达国家人均产量达500公斤相比较差之甚远,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五、环保教育——使学生形成忧患意识。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等因素的不断产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教材中把环境的污染和防治的教育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为此国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教育中应把这一次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重头戏,使整个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
六、创新化学的教育——树立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化学的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家预言,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未来社会里,化学将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化学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与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学科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化学与能源》等章节的学习和前面所述矿物能源的缺陷,给学生介绍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能源——氢能源。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首选能源,而如何使用氢能源,如何在常温下得到易于保存和使用的氢能源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再结合现在世界上搞得轰轰烈烈的常温核聚变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指出我国在该方面所取得的世界领先的成就,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为能在将来化学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相关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5.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有效渗透 篇五
一、根据学科特点,正面引导 体育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技巧性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我在组织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科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一方面,我让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体育与健康、生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之逐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我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前辈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精神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体会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在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球类、田径项目、体育游戏等教材,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维护集体荣誉、自觉遵守纪律的思想教育;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材,进行爱国主义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的教育;通过舞蹈、韵律操教材,进行文明行为和陶冶美的情操教育,提高审美能力;通过体操教学中的互相帮助,进行团结友爱的教育;通过布置场地、器材收拾,进行热爱劳动和为集体服务的教育。此外,结合重大的体育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锻炼的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教育。
二、结合课堂练习,启发诱导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主要环节,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课堂练习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好机会。在学生进行练习时,我就很注意启发引导,针对现在的学生“思想脆弱、娇气重、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这一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分层次安排练习任务,做到练习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对完成好的予以表扬、鼓励,对完成差的给予帮助和重点辅导。例如:在组织长跑教学时,首先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教育学生要不怕苦、不怕累,然后根据不同对象分别安排跑1000米、800米、500米,限时完成,严格要求,从而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体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最可贵的是精神面貌也起了变化。我所任教的年级,原来一些“娇小姐”也变得“生机勃勃”了。
三、围绕竞赛游戏,因势利导 竞争是体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它基本上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体育竞赛、游戏,因充满趣味性、对抗性和刺激性而为学生所喜爱,而其中也有不少德育教学因素可供挖掘。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了出来,各种思想都会表现出来。针对具体情况,在竞赛、游戏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过程中,针对比赛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对失利的一方,做到失利不灰心、不气馁,要找到不足,顽强拼搏,争取在下一轮比赛中获取胜利,告诉他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对胜的一方,告诫他们要再接再厉,让他们说说胜利的原因,进而渗透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
6.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 篇六
下面是我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的一个案例: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学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种解法即代入消元法〃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是什么问题啊<
师:同学们〃《孙子算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数学著作〃是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许多问题浅显有趣。其中“鸡兔同笼”流传尤为广泛〃它还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日本等国呢=
师: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同学们〃你们会解吗<
……
【同学们一阵思考讨论后】
生2:老师〃我会解。(用小学算术方法求解)
生3:老师〃我有另外的解法。(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
【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激烈】
生4:用今天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这个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设鸡有x只〃兔有y只〃则根据题意有:x+y=35〃2x+4y=94。用代入消元法解这个方程组可得结果。
师:同学们的解法都很好〃特别是生4的解法〃他把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都应用进来了〃使我们更容易理解。那你们知道孙子是如何解答这个“鸡兔同笼”问题的吗<
【学生们流露出迫切想知道的神情】
师:原来孙子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他假设砍去每只鸡和每只兔子二分之一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脚鸡”〃而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而每只“鸡”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1〃每只“兔”的头数与脚数之比变为1∶2。由此可知〃有一只“双脚兔”〃脚的数量就会比头的数量多1。所以〃“独脚鸡”和“双脚兔”的脚的数量与它们的头的数量之差〃就是兔子的只数。
生5:孙子真伟大啊〃《孙子算法》真棒=
师:孙子的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
生6:老师〃什么是化归法啊<
师: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方程组是怎么来解的啊<
生7:用代入消元法啊。就是先把方程组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然后把它代到另一个方程〃变成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师: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用代入消元法来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它的数学思想就是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我们已很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而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很容易解决。其实代入消元法的思想就是孙子的化归法啊〃只不过我们发现用今天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表示〃更清楚明了罢了。
生8:原来我们今天的解法思想我们祖先早就会运用了啊。真了不起=
师:是啊〃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世界奇迹。《孙子算法》中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数学问题〃它的发现比西方要早很多〃那个问题的推广及解法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它在近代抽象代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先人〃努力学习〃争取创造更多的“中国定理”哦=(同学们鼓掌〃出现了本节课的又一个小高潮。)
【同学们热情高涨】
师:同学们〃老师现在还有一个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兴趣再来解一下啊<
生(争前恐后地举手):想=
师:今有牛五〃羊二〃直金十两。牛二〃羊五〃直金八两。牛羊各直金几何<
【本节课气氛非常好〃学生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在解决本节教学问题的同时〃有效而又无痕地渗透了德育〃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啊=】
7.写话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篇七
这则日记与很多写好人好事的文章不同, 它没有太多的情节渲染, 也没有贴标签似的大道理, 语言平实朴素, 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其实, 低年级的孩子常常会把这样的是非善恶观, 在自己的写话或是日记中真实地流露出来。“我手写我心”, 这些不经意间的表达传递的恰恰就是孩子积极向善的价值观。那么, 在第一学段写话练习中, 教师将怎样在言语实践中进行润物细无声般的德育渗透呢?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空洞说教式的德育教育效果微之甚微。如果将德育融合于生动有趣的写话情境中, 引导学生从笔尖流出的言语触动着内心深处那片纯真, 这样的言语实践, 是否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呢?基于这样的思考, 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
一、文本补白拓展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仅凭教师单方面的说教是不行的, 还要让学生通过入课文情境反复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明了课文所讲的道理。但是, 有时候仅仅是读, 孩子们体会到的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点滴感受。因此, 教师就可以通过仿说仿写, 在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迁移文本语言。一二年级的教材中, 有很多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几乎每个童话故事中都包含着帮助学生成长的道理和启示。以二下教材为例, 第一组教材中《小鹿的玫瑰花》一文, 笔者是怎样通过仿说仿写, 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的呢?
【案例:玫瑰花的故事】
教学中, 教师引领着学生朗读体会着小鹿的玫瑰有没有白栽。小朋友们通过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感受小鹿的玫瑰花给森林的小动物带来的快乐和享受。
出示:黄莺和微风的话———读一读, 看看他们是怎样赞美小鹿的玫瑰花的?
师:小朋友, 森林里有那么多的小动物, 肯定不止黄莺和微风看到闻到玫瑰花。那么还会有谁呢?你们也赶紧来告诉小鹿吧! (出示:仿写句式)
不过十分钟, 学生们学习文本的语言, 写下了这样精彩的片断:
生1:这时, 一条小蛇从叶丛中钻出来, 说:“小鹿, 小鹿, 你家那些火红的玫瑰, 真漂亮!你瞧, 我都在你家花坛里安家了。”
生2:一只小蜗牛也慢吞吞地爬过来, 说:“小鹿, 你家的玫瑰太香了。我还在红艳艳的花瓣上晒了会太阳, 真享受呀!”
生3:一群小蜜蜂嗡嗡地飞过来, 说:“小鹿, 你家玫瑰花的蜜又甜又香。我们把从你的玫瑰上采的花蜜带回了蜂巢, 还得到了蜂王的嘉奖呢!多亏了你的玫瑰花呀!”……
师:小鹿呀, 听了大家的话, 现在你觉得你的玫瑰有没有白栽呢!
生1:没有, 我的玫瑰花给森林的小动物们带来了快乐。
生2:没有白栽, 因为大伙儿都看到了我的玫瑰花, 他们都很高兴。……
师:看着小动物们这么高兴, 你们呢?……这真是“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这样深刻道理, 学生在仿说仿写的过程中体会了, 内化了。学生走进了故事中的人物, 走进了故事情境, 在写话的过程中自然明白———原来自己的付出能让别人快乐, 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方式远胜过喋喋不休的说教讲道理。合理地用好教材, 抓住教材中可以仿写的语言训练点, 就能在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 让学生体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刻的道理。
二、文本范例链接儿童生活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 一个故事, 仅仅只是一个教育的点。而学生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每一种好品质的形成, 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反复。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时时关注语文课堂中的点滴渗透。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整合教材, 联系教材, 找准教材中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结合点, 适宜、适时、适度地进行教育, 做到水乳交融。低年级的语文教材, 课后有不少的句式训练, 很多句式其实就是德育渗透的一个点。这一个个散落在课后的语言训练点, 教师如果可以有机融合, 找到更为生活化的语言实践方式, 学生就可以在动口动笔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案例:北京的故事】
片段一:
上课前, 教师复习了《黄山奇石》和《北京》两篇课文, 让孩子们用上句式“ ( ) 真 ( ) 啊!”来表达自己对这两个地方的向往。很多孩子多这样情不自禁地用上了句式———
北京真美呀!我多想立刻飞到那里, 去看看天安门啊!
黄山的奇石真有趣。我多想爬上黄山去看一看。
但是, 全班大部分的小朋友选择想去北京旅游。教师顺势让学生在句式练习纸中, 将自己心中想法用上这样的句式写下来。“要我写”自然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要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融合在了写话中。
片段二:
教师引领着孩子走进了北京城, 一路欣赏了很多美丽的风光, 看了很多北京有名的小吃 (图片)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们还要去很多地方玩一玩, 看一看, 吃一吃。可是现在人生地不熟, 会遇到哪些麻烦呢?孩子们联系了自己出行的经验立刻想到了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又问:那怎么办呢?在交流中师生达成一致, 要请求帮助。这次教师又一次引领学生回顾《蓝色的树叶》的两个小伙伴借绿铅笔的情景, 引导学生用上“请 ( ) , 好吗?”或者“请 ( ) 吧!“向别人求助。在练习写句子的过程中, 孩子们很自然地走进了教师创设的情境, 写句子的时候也明白遇到麻烦请求帮助多么重要, 礼貌文明的用语多么重要。
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 很多课后的句式练习都是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很好的教学点。比如上面案例中的“ ( ) 真 ( ) !我 ( ) 啊!”句式练习的过程中孩子们又一次受到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练习用“请 ( ) 好吗?”说话写话, 自然就明白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还有比如”假如 ( ) , 我要 ( ) 。”这个句式教师还可以结合保护环境的教育, 让学生写写假如有一枝神笔, 你会为拥堵的北京马路画什么?会为堆满垃圾的风景区画什么?会为长城的清洁工画什么?这样的句子练习过程, 就是无痕的德育渗透。
三、遵循儿童天性捕捉写话契机
低年级孩子最喜欢讲故事, 他们具备较为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丰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天真的想象, 充满了好奇心,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较愿意听, 愿意说, 也愿意写。在他们的语库中, 最大量、最熟悉的语言形式或写作手法, 莫过于童话的语言形式或手法。因此, 教师要了解分析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包括思维特点, 兴趣爱好等, 以便在教学中寻找写话的契机, 开展写话教学。并通过创设故事情景, 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在写话中明白道理, 受到教育。
【案例:雨伞的故事】
教室后面有两把伞一直静静地躺着。我已经好几次提醒孩子们把伞带回家。可是小朋友们一个个无动于衷, 好像雨伞从来不曾带来。
于是, 一天语文课, 一进教室我就说:“昨天放学后, 老师去了趟班级, 你们猜, 我听到什么了?”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看到他们的兴趣被调动了。我又缓缓地说:“老师听到了哭声。还不止一个人呢?”教室里一阵哗然———啊?! “你们知道是谁在哭吗?”我边说边走到教室后面, 请上了两把伞, 指着它们说:“就是它们, 哭得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一下子笑开了。我却一脸严肃地说:“它们在班级的角落里已经待了三天三夜了, 它们的小主人不知怎么了, 不要它们了。老师不仅听到了他们的哭声, 还听到它们在讲话呢?”这下小家伙们都不笑了。……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在一节语文课的前十几分钟里, 孩子们不知不觉走进了雨伞的故事。通过对话的训练, 孩子们在与人的交际过程中好像一下子明白了爱护自己的雨具, 爱护身边的公物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后半节课我又趁热打铁, 安排了写写两把雨伞对话的练习。
就在那天的下午, 做值日的同学惊奇地发现两把伞都不见了。一个小男生一溜烟地跑来汇报:“陈老师, 黑雨伞和蓝雨伞都回家了。”话还没说完, 笑容就爬上了孩子的脸颊……
作家王开岭在《向儿童学习》一文中说:“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 常常会在无意的‘成长’中……”的确如此, 童心是娇嫩的, 是易碎的, 更是需要我们用心浇灌的。笔者认为“雨伞的故事”正是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的童心, 创造性地开拓了一种全新的, 更利于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用一种走进童心的方式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自己心灵的语言。“我有手写我心”, 教师将无形的教育融于写话。让孩子通过想象走进故事情境, 学会应该珍惜自己身边的事物。这样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 犹如春雨般滋润了孩子的心田。
摘要:“我手写我心”是语文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如何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 在写话中培养他们积极向善的品质, 是语文教师的使命。笔者在实践中提炼了德育渗透在“文本情境”“文本范例”和“儿童生活”中的写话教学策略,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写话兴趣, 在学生心中播下了“美德与力量”的种子。
8.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现状;结合
德育教育和历史教育一直是我国所重视的教育。本文就历史教学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教学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在学历史的时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情操,能够完善自身的素质。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能够使学生健康发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合理规范化地发展,使得学生呈现出一个良好的状态。
一、历史教学中德育教学的现状
虽然说历史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历史教学的德育教育已经在逐渐地弱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状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在应试教育压力非常大的今天,在初中教学中将成绩作为主导目標。大多数的学校在安排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不会考虑到历史德育性,而只是考虑到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的问题,将学生的分数看成是整个学科的唯一目标。
2.在进行历史教学的时候。并不着重考虑学科之间的合理划分问题,将历史知识非常牵强地弱化,从而将德育课变成无边无际的说教课,学生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兴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非常大的反感心理。
3.历史教学和生活不能够很好地衔接在一起,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没有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其实历史、德育和生活的关系都是息息相关的,很容易就可以将历史教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但是往往教师就是忽略了这一点,只是一味地进行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思想和成长,这严重地遏制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4.在如此重视分数的当今社会,学习好的学生当然占有一定的优势,教师总是会优先关注这些骄人的学子,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帮助。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就显得不那么热情了。这种对比和反差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格的养成,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说不出什么德育教育了。
二、将初中历史和德育教育结合在一起
虽然说相关的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规定要将初中历史教学和德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笔者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仅供参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提升了教师对德育教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学校应该根据德育教育的落实情况,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让教师能够对历史教学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责任心,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初中学生的意义,以期提升历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融入。
教师应该从自身找到能够发扬德育教育的魅力,注重日常的言行举止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找到其根本,明确地知道自身的形象和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性的,能够直接地鞭策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够锻炼学生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
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利用科学的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对德育教学的热情。例如,在川教版历史教学中,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林则徐》这一影片,林则徐虎门销烟,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可以利用影片中的画面带给学生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说21世纪已经远离了战争,但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还是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内心,这种大无畏牺牲自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的。
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历史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比如说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读一读关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些作品,让学生谈谈关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想法和认识,针对红军长征的事实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得整个历史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围绕着德育教育展开,将红军长征的那种精神扎入每个人的心中,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总的来说,初中的历史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历史的学习,初中的德育教育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将德育教育和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正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古人的教训,能够学习到古人的一些精神,从而能够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一颗坚强的内心和一种永远不会被取代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张建华.德育教育呼唤人文精神与情怀[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9.浅谈物理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篇九
在现代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学科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这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师面前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怎样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课题。而情感教育包括道德教育、理智教育、美育的教育。现在就物理教育中怎样进行美育教育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艺术美、科学美、创造美。
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板书设计、教学的肢体语言、实验探究的成功,它把理论和实际组成了一个完美和谐的统一,可以说,在物理教学中无处不存在美感,在教学中无处不与学生存在情感交流,艺术的升华。
二、教师应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不少人认为物理是机械的,一个钉子一个眼的学科,把它往往与简单的机械、枯燥的电子元件联系在一起,而有的教师对所教的专业没有一点美的感受。因此,教师要重视物理教学中的审美问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当我们被教学美所陶醉,学生被教学美所感染,这样物理知识和物理美就融为一体,教学效果也就达到最佳境界,物理教学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三、物理教学中注意对德育的渗透
1、利用文学艺术去渗透德育
诗意的思维是科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带着美的观念去研究科学这,就能得到更加美妙的科学结论。比如,在讲《简单机械》时,如果用“坐地日行八万里”来提问,再引导分析作答,又顺势分析李白的诗句《朝发白帝城》,这样进一步明确运动对象与参照物的关系。对《平面镜》一课的处理,先来一个“镜中花、水中月”,再来一段“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哪个更圆?哪个更亮?”的歌词,说明像物等大、等距,虚像,从而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讲“力的图示时”可以编成顺口溜“一画点,二画线,再画标度等分线,箭头标方向,箭尖表力完”在教学中,教师尽力和饱满的热情、幽默的语言,认真的实验探索,不断地激励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学习。
2、利用奇妙的比喻渗透德育
如“摩擦起电的原因”学习,如果就平铺直叙地说谁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和弱,然后得失电子显电性,学生基本会一团雾水。
如果把原子核束缚电子能力强的比成牛高马大的人拿着很少的苹果,而把束缚电子能力弱比成弱不禁风的人拿着很多的苹果,两人碰在一起会出现抢苹果的现象,相当于得失电子的现象。又如在讲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把导体比喻作一条街道,把街道上的人比作自由电荷,过往行人碰撞的机会越小,电阻就越小,使学生对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理解深刻。当街道越长,过往行人碰撞机会越多,即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把凹凸不平的街和宽敞平坦的大街比作导体的材料的不同,电阻同样不一样,这样的比喻使学生更感受美的享受,同时也使学生记忆深刻。
3、利用物理学史渗透德育
物理学史上充满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经常引用,就能激发学生热爱、尊重、献身科学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在讲运动的绝对性时,介绍伽利略被教会用刑威胁时,他说“我死了,地球照样在转动”,这名言 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因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悲剧能激发学生的一种正义感。又如,我们在给学生讲电学时,可以从安培、欧姆、伏特、法拉第等科学家对规律的发现,如何负出艰辛的努力,这样通过教师的语言感染,同学们真正品偿研究科学的快感,使学生的思想升华到与科学家同样的地位上。
四、学科德育渗透要注意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
10.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体会与实例 篇十
苏武胜
摘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德育之重要已不容置疑,德育之话题亦属老生常谈,而德育之现状却并不容乐观。时下,杂志上、网络上那些有关德育的空泛理论可谓俯首皆是,可大多都远离实际,且毫无新意,着实令人厌倦。时代应该赋予德育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及新的途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实践和实效。
本文着重谈谈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心得并列举了生物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诸多实例。
关键词:学科教学 德育渗透 心得 实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首。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影响人格、形成德性,指导人的行为。
一、德育的现状
德育工作正蓬勃开展,但现状并不容乐观,概括地讲,其表现为:
1、效果并不太尽人意
2、内容与形式有些脱节
3、德性与行为不太统一
二、德育的主要内容
目前中学普遍进行的德育的主要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理想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环保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等。
三、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心得
以上德育内容有多种实施途径,但我们要把学科教学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学科的德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本人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对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方面获得了以下浅薄的心得:
1、德育在于自然渗透,而非强输硬灌
德育的渗透务必自然,自然才会真实,真实才会更具实效。只有在自然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才会真正受到感染,感动和感化。脱离实际的强输硬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难以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几朵浪花,待风平浪静之后,一切又很快恢复如初,所以我们要选择或创设尽可能真实自然的情景进行德育渗透。
2、德育宜长期的点滴渗透,而不宜一时的突击强化
德育在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然而这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作用,不断强化,效果才会稳固,所以渗透还是适于“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式,而不宜狂轰乱炸,暴风骤雨型。虽然后者有时也确能让学生一时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醍醐灌顶,但效果很难持久,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长抓不懈,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进行点滴渗透。
3、创新情景是德育渗透的基点
情景创设得是否巧妙、科学,直接关系到德育渗透的成败。要设法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近乎自然真实的德育渗透的环境中“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进而受到感染,受到鼓舞,激起与老师心灵的共鸣,从而顺利地接受德育的洗礼。当然,情景的创设可以借用情感的渲染、音乐的烘托、环境的装扮、甚至诗歌的点缀等诸多形式。
4、适时适度是德育渗透的关键所在
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讲究方法、技巧,更讲究时机与火候。要抓准时机,看准场合,掌握好火候。时机不对,场合不合,火候不当就会使德育渗透难以深入人心、难以扣动学生的心弦,就会渗透不成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其效果不言而喻,甚至反倒落得东拉西扯,哗众取宠之嫌。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巧妙设计;课上要善于相时而动,灵活驾驭。
5、德育渗透的效果需及时强化、巩固
中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旺盛,但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常常是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并存,可塑性强、变化大、反复多、易反弹。所以德育渗透要长抓不懈,而不应该一暴十寒。
6、德育渗透的形式要丰富而且不要与内容脱节
传统的德育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以教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方式为主,而且形式与内容往往脱节。其实,德育渗透的形式完全可以丰富多彩,但原则上要结合学科教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如探究、实验、调查、访问、郊游、参观、演讲、辩论等等,要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交往中,在与实践的接触中去体味、去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开阔视野,谙熟国情,了解社会,培养德性,从而把空泛抽象的德育理论与真实具体的德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7、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和结果是德性与行动的统一
评价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的高低,道德品质的好坏,依据不在于他的言论,而在于他的行为。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的就是提高思想觉悟、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养成良好的作风和行为习惯。也即是说:德育不是要挂在嘴边,也不是要考试时写在纸上,而是要深藏在学生的心里,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上,这才是德育渗透的最终目的。
8、德育渗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靠教师来进行。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的素质,至少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杰出的表达能力、强大的感染力和非凡的说服力,另外还需要具备强烈的德育渗透的意识,需要倾注饱满的热情并付出火热的爱心,更需要教师自己以身作则,身正为范。
四、生物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实例
课堂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日常生物学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十分重视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下面列举一些实例权作抛砖引玉,亦旨在脱离空泛的理论探讨。
1、利用自然选择学说、渗透竞争意识
在讲授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后,我特意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了竞争意识: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竞争与挑战可谓无处不在,面对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消极逃避只会落得惨遭淘汰;动物尚且选择精心准备、积极应对,何况人乎?我们应该争当勇敢的水手,敢于搏击汹涌的波涛,敢于挑战前途未卜的命运。
2、利用分组探究活动渗透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分组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形成科学的探究技能,还能在分工与合作中培养出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起集体主义观念。而且,在实践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比空泛的说教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3、利用调查家乡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活动渗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笔者所在的天津市汉沽区的葡萄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非常发达,尤其是“茶淀牌”玫瑰香葡萄享誉全国,在历年全国葡萄评比中屡居榜首。我们汉沽曾因此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誉为“中国玫瑰香葡萄之乡”,中国玫瑰香葡萄协会也迁址汉沽。另外,葡萄酒酿造业在汉沽区也十分发达,其中要算孟庄园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名气最响,它所拥有的压榨能力、储藏能力和罐装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前十名。我便不失时机地在全年级开展了“玫瑰香葡萄的生产实践与精加工的调查访谈”的课外实践活动比赛,借机向学生渗透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利用蚕的生活史渗透奉献精神
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仅幼虫时期摄食桑叶,其余时期不吃不喝。成虫完成交配后雄虫很快死去,而雌虫产卵后也随即死去,留下卵以繁衍后代。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悲壮的一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蚕,我们又怎能不肃然起敬?我们要学习它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的精神,讴歌它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以此向学生渗透无私奉献精神和爱护生物的意识。
5、利用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和中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工程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渗透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6、利用有关女性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艰辛与痛苦的教学录像,渗透体贴父母,孝敬长辈的教育和感恩教育。
7、利用教材上的系列课外阅读“科学家的故事”渗透理想教育和钻研精神。
8、利用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知识,渗透如何讲究卫生、不要随便吐痰、预防疾病、关注健康等习惯和意识。
9、利用人类的起源渗透劳动教育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意识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劳动创造了语言、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因此,劳动是伟大的,也是光荣的。而懒惰就是可耻的。要热爱劳动,那就得珍惜劳动成果,就要勤俭节约,同时还要尊重创造了劳动成果的劳动人民。
10、利用蜜蜂、蚂蚁等社群动物的分工合作并能完成共同任务,渗透遵守纪律、服从分配的意识。
11、利用健康的多重含义、渗透心理教育和社会适应的意识
健康包含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借机可以渗透身心愉快、豁达宽容、乐观开朗的性格,另外渗透是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的意识。
11.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 篇十一
摘要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 将大学生德育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模式融合,探讨大学生德育培养的途径,以及对体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德育培养体育教学
德育就是道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和政治的教育。德育的内容应当包括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基本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三是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理想教育等。学校体育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陶冶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教育,才能使体育课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體育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到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体育的科学性,相信和尊重科学锻炼身体的道理。4.组织纪律性教育:自觉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体育游戏、体育比赛的各项规则。5.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6.文明道德教育: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7.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其途径有那些呢?
一、结合教师表率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但是学生并非完全处在一种被动状态,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辨别之后,会对施教者评头论足,表达自己的好恶,我们也曾那样过。因此,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衣着整洁,在教学中,讲解清楚,重点明确,示范规范,优美大方。其次要言行一致,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做到“诲人不倦”。这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环节,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的表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情绪。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无时不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应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二、运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展开德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
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又各有侧重点。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三、通过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由于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和竞赛、游戏等活动时,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也较多,不可避免的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发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是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这样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四、心理素质更是德育培养的良好途径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心理状态健康和病态的程度。体育教学同语文、数学教学一样,也有学习困难生,这些学生大都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练习效果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会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发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信心,不愿继续练习。若此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的培养是毫无收获的。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要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激励、给予表扬,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改变他们的消极心理,多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相比,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教师对学生有信心和好感时,学生受到表扬和激励后产生的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心理素质培养更是德育的良好途径。
12.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语言艺术 篇十二
一、语言应自然朴实,化难为易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一条明线,那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一条暗线。教师只有娴熟地运用语言技巧过好渡、铺好路,才能起到“明”“暗”双收的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朴实无华,犹如潺潺流水激起学生思想的朵朵浪花。
例如在讲“海陆的变迁”一节时,虽然内容抽象,但是有利于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切入正题。故事一: 一位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了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直接猜测: “这里过去可能是海洋吧?”教师回应: “对,这里原来就是海洋。”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在七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不断抬升,海水渐渐退去,海洋生物沉积形成化石。故事二: 20世纪,有人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古代森林遗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又有学生猜测说:“这里过去可能是陆地吧?”教师回应: “对,这里原来是和大陆相连的一片陆地。”接着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在一百万年前,这里森林茂密,后来由于地壳下沉成为了海峡。不过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台湾海峡还在缓缓抬升,据预测,一万年以后台湾海峡又将成为陆地。教师朴实的语言,自然的引导,引领学生“穿梭”于古今之间,深入浅出地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证实了“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在变化的”这一理论。苍海桑田是大自然的规律。教师的语言自然朴实声声入耳,将知识化难为易。
二、语言应风趣幽默,语近意远
地理教学中常常涉及较为枯燥的人文地理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是再好不过的素材了。所以教师诙谐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会让知识富有情趣,使课堂充满愉悦和谐的气氛,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为有效。
例如在讲“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时,正好是午后第二节课。走进教室,讲台前有些狼藉,门后的水盆水桶里满是脏水……教师笑着说: “我们经常出入这样一个狼藉的空间,目睹垃圾散落的地面,粉尘飞扬的讲台,享受这浓缩了的人工‘废水’‘废气’和‘废渣’,哎! 看来今后上课要必备一样东西———大口罩,你们说怎么样?”学生们听后有的偷笑,有的面面相觑,有的恍然大悟。几个学生立即对教室进行了清理。教师通过这样的“小情景”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的“大道理”。信手拈来既不牵强附会,又达到了语近意远的效果。
三、语言应真实生动,饱含情感
常言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地理课上所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都应以科学准确且饱含激情的语言,真情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自然情感,从而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树立热爱祖国,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高尚情感。
例如在讲“台湾”一节时,“钓鱼岛”就是再好不过的德育内容了。为此,教师在课上可以这样讲述: 钓鱼岛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北大约100海里的地方,面积为43 838平方千米。由钓鱼岛与其周围的赤尾屿、黄尾屿、南北小岛及附近的一些岩礁共同构成。有关钓鱼岛归属的问题一直是热点。但可以证明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确凿证据有三: 第一,钓鱼岛与我国东海大陆架相连。根据《国际法》规定,海洋沿岸国家对大陆架是拥有固定的排他性主权的。从这一点来看毋庸置疑,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第二,早在1403年中国人杨载就首先停留在钓鱼岛,而后明朝、清朝《筹海图编》《海国记》等书中也都有关于钓鱼岛的清晰规定和标示。中国政府早在600多年前的嘉靖年间就对钓鱼岛进行了主权管理。嘉靖35年( 公元1556年) 总督胡宗宪奉命负责守卫包括钓鱼岛在内的中国海防。第三,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抢占钓鱼岛。二战结束时,钓鱼岛连同日本本土同被美国占领。1971年美国为了对华冷战将其托管的钓鱼岛非法移交给日本。日本当局据此提出钓鱼岛主权归属日本。后又觉不妥,于是日本外务省又进行了无耻捏造,说钓鱼岛是日本于1895年发现的“无主地”。如果说120年前日本强占钓鱼岛是野蛮的军事入侵,那么120年后这一幕的重演,则是日本右翼势力凭借经济强势复活军国主义的重要一举。
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说出“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强占钓鱼岛是痴心妄想”,“努力学习,建设强大祖国,实现伟大中国梦”等励志话语,激起学生对日本海上扩张的无比愤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倾注情感的言语往往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拨动心弦的力量。正所谓“言为心声,语重心长”。
四、语言应机智巧妙,一语中的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常常会产生不解、困惑或者质疑,甚至会有反感和抵触。对于学生的种种变化教师更应明察秋毫,切不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可简单地呵斥,而是应该用巧妙机智的语言疏导启发,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避重就轻、答非所问、婉转闪躲的语言是教学中最为忌讳的。
13.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篇十三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黄海
1、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高潮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它较其它学科更为具体和广泛,这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角的推广、函数的定义、轨迹的概念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数的对立统一(正和负,整与分,有理与无理,实与虚)、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加与减,乘与除,乘方与开方)都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适时地、恰当地渗透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熟炼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世界观。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东汤九年一贯制学校
【历史教学中德育情感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历史教学中情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论文07-09
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论文10-09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10-07
谈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09-03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09-09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案例09-28
论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