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精选9篇)
1.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一
摘要:2006年后中国人民币业务全面开放,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在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现状及面临的风险,结合国外贷款定价三种模式的阐述,探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进行合理贷款定价策略,构筑合理贷款定价体系。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体系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渐进式改革中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以市场经济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以中央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干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利率市场通过几次重大改革: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改革形成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同时,我国的银行业正式迈进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中,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贷款定价,建立一整套贷款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取得生存和竞争经验,成功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对称原则实施新的资金定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就是确定贷款利率,以什么样的价格发放贷款以保证获得目标收益率,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贷款成本的核算和效益评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能力,以获得最大利润,提高同业竞争力。而新的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实贷款定价的知识,掌握贷款定价的技巧,在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基准贷款利率区间内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贷款定价体系,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调整贷款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保证利润最大化和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银行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因而贷款收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联邦储蓄公报>>公布,美国商业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占有所有资产比重为41.9%,近2/3的营业收益(60.39%) 来自贷款的的利息和手续费。在我国,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有比率更高。
2、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贷款价格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并拓展新的销路。
3、适当价格竞争
金融市场上竞争激烈,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能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生存发展。
4、优化银行服务
贷款的价格除了要考虑资金成本外,还要结合其附属服务的实用性、盈利性等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客户在使用贷款时必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从而银行也能增加盈利。
5、树立银行形象
良好的贷款定价策略既能考虑贷款的价格水平是否适应客户需求,是否有利于银行的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与银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及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巳开始初步具备贷款差别定价的意识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2004年各家银行都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对贷款利率进行区间浮动,调整信贷结构,进行贷款差别定价。表2为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营业部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
表2 营业部 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统计表
上浮金额 笔数 不浮动金额 笔数 下浮金额 笔数
1-6个月 25005587 3410 928121750 1924 250783000 87
6个月-1年 719358500 7695 55625419 319 412582500 934
1-3年 159289000 207 11417200 34 316050074 43
3-5年 1490529 473 52885100 562
5年以上 4716 10000 1
合计 905143616 11785 1048049469 7555 979425574 1065
占比 30.86% 57.76% 35.73% 37.03% 33.41% 5.21%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2004年该行发放的贷款中,利率上浮金额占比为30.86%,笔数占比为全部贷款笔数的57.76%,利率下浮金额占比为33.41%,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21%。从数据中我们读到,在利率上浮中,贷款笔数多,金额都不大,同时,贷款利率下浮金额占比迅速扩大。由此分析,该行贷款已经开始主动的实施贷款差别定价机制,对笔数多、金额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类贷款,实行利率上浮,实施较高的贷款定价;从其贷款期限和行业特征分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行业范围分布较广,一般为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行业风险,信贷收益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的特点。贷款利率下浮则以中长期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一般为优质客户。
从上面分析来看,该行逐步进行了信贷市场的细分,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力图规避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客观上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了盈利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初步具备了贷款差别定价意识。
2、部分商业银行未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
从当令国际上普遍采用有贷款定价模型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进行量化分摊,而且还要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我国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
1、资产与负债差额风险
从资产与负债的配比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资产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负债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敏感型数量风险、负债敏感型数量风险,具体表现为期限短、数量多的资产负债配比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更高。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资产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正比;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负债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反比,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存款中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却以短期贷款为主,以福建省为例,人民币活期储蓄在全部储蓄中的占比为:2002年为37.92%,2003年为39.71%,2004年为41.75%;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占比为:2002年为17.88%,2003年为18.91%,2004年为21.01%;人民币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2002年为53.77%和35.87%,2003年为47.86%和41.04%,2004年为46.14%和43.3%。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造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长期贷款要大幅让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即在其偿债和履约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违约事件发生前无法清晰的判别借款人是否会违约,只能对违约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通常,借款人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支付相当于其违约几率的额外利益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偿。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贷款人不同信用等级的风险补偿率
借款人信用等级 AAA AA BBB BB B级及以下
风险补偿率 0.25% 0.50% 1.25% 2.00% 不能授信
3、期限风险
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4、潜在选择权风险
银行的许多贷款含有客户选择权,如提前还款和利率上限,具有期权的特征。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可能提前支取并转存为利率更高的存款,而贷款客户一般不会提前偿还贷款;反之,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偿还贷款,存款客户一般不会转存。利率变动时,这些选择权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净值下降。
5、操作风险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力,这时容易出现商业银行不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引起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
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大同小异,资金在各家银行的流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趋利性会日趋强烈,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间流动会更加频繁,流动性问题便浮出水面。
三、贷款定价三种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其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1、成本相加定价模式 2、价格领导模式 3、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一)、成本相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含以下四部分:(1)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2)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费用,如信贷人员的工资,评估和管理贷款项目的费用(3)贷款的风险溢价,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作出必要的补偿(4)目标利润,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由此可得: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 +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这种定价模式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模式,采用这种定价模式虽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保证其预期利润的实现,但不能充分兼顾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萎缩,因而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或处于贷款市场需求旺盛的商业银行;其次,这种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计算分配其经营成本,拥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相关系统,以准确地把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环节上;再者,采用成本相加模式进行定价的精确性还依赖于商业银行能否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它相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这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精确度量。
(二)、价格领导模式
该模式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风险程度不同确定风险溢价(可选择“加点数”或“乘数”),这样根据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即可以确定该笔贷款实际利率,即: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系数。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定价时,选择何种利率为基准利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对最优质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征收的最低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上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利率。同样,价格领导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首先,它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它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其价格更具竞争力;其次,这种模式要全面考虑贷款和利率风险,使得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最后,这种定价模式依然没有考虑银行和客户的全面关系。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前两种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并未考虑客户因结算、咨询、委托、代理及其它附带服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于是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应运而生。此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它收入)/贷款额
在上述关系中,如果银行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利润水平,则这项贷款申请很可能被批准;如果净收益为负或未能达到银行预期目标利润,则银行很可能否决该项贷款申请或者要求提高贷款价格和其它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1、 该模式是“客户导向型”,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既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 这种定价方式要求银行准确的测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3、这种定价方法适宜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则不宜采用。
综上分析,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有利可图,但它可能影响到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模式的前提是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的核算,我国银行短期难以实施这种核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每一家银行都非常重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有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贷款的期限越长,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贷款的风险越大越多,因此客户应支付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如贷款期限为1-3年,风险溢价为1.5%,贷款期限为3-5年,风险溢价为3.0%,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风险溢价为3.5%。(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它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我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已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贷款风险度的测算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设定出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估计与测算体系,提高贷款风险溢价的精确性。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五、构建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要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二)、建立完善精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商业银行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其内部分工大致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如果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建立内部资金评定系统的优势在于,当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价决策时,可把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贷款决策可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资金管理部门则可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及搭配问题,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大量日常性分析和监控工作需要手工完成,效率低下,难以定量,无法对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同时,加快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调整模型,逐步开发相关的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三)、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引入了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但各家银行的这套系统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反映出各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相对于贷款定价而言,这些系统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缺陷:(1)评价目标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2)风险等级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评估系统只能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排序,无法对风险进行衡量。(3)评估系统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无法评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系统需要根据贷款定价的要求进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巴塞尔新资本主义>>的实施以及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为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做好基础。
(四)、 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以防范贷款定价权力下放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要加快建立贷款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即根据不同分(支)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同业竞争状况、业务量大小,资本金成本、资金价格供求弹性等进行有差别的逐级授权管理,对突破授权的利率定价履行严格的利率审批程序,各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着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客户谈判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保证贷款收益,坚持利率下浮贷款集中一级分行审批、重点对于上浮不足的贷款进行监督纠正。
(五)、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的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 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如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模型分析-从一种全新角度的审视>> ,南开经济研究,2004第5期,P70-78;
2、单国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P103-104;
3、庄新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系统工程,2002年第2期,
P20-23;
4、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4年,第四、五部分;
5、沈国勇:<<利率松绑后的贷款定价管理>>,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P52-54;
6、张月飞:<<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2.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二
我国利率市场化近年来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进程将明显加快。对于银行来说, 在现有的市场体系下, 彼此之间进行争存揽储将会增加存款利率上升的压力, 在贷款市场上, 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将会使得银行的议价能力不断降低, 进而难以维持较高的贷款利率, 并且很可能逐步收窄存贷款利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中, 利息收入仍占有较高比例, 2013年五家大型银行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5%, 中小银行占比超过80%,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 由利差收窄可能引起的净利息收入减少, 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如何合理制定并运用定价策略参与市场竞争, 谋取市场份额, 确立市场地位, 将是商业银行战略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此基础上, 本文深入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
2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主要方法
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 国外商业银行先后提出成本加成定价、基准利率定价、客户盈利分析定价三种模式。
2.1 成本加成定价方法
在贷款定价方面, 成本加成定价法使用比较普遍, 该方法也是商业银行现行贷款定价模式的主要方法之一。成本加成定价方法就是计算为客户提供贷款的全部成本, 同时加上确定的目标利润率, 进一步确定贷款的价格。对于银行来说, 为了使用这种方法, 需要识别资金成本、贷款管理成本、税负成本和资本回报率要求等与贷款有关的所有成本。
对于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来说, 其优点主要表现为简单。由于定价与业务成本直接挂钩,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企业做得好, 在财务方面就会保持活力。通常情况下, 这是确保商业银行收益超过成本的好方法。但是, 这种方法也存在自身的弊端, 主要表现为:一是该方法基于银行内在因素, 对市场价格缺乏敏感度。二是与市场价格相比, 如果银行测算出的价格比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贷款需求量下降。三是成本加成模式属于单笔贷款定价模式, 这种定价模式不利于建立稳固的客户关系, 容易造成短期行为。
2.2 基准利率定价方法
基准利率定价方法是当前国内外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方法, 对于该方法来说, 其基本思想是, 在贷款定价时, 银行借助金融市场形成的基准利率, 评定客户的信用评级, 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 进一步确定风险溢价点数, 银行为了使贷款利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有时为贷款利率设立相应的上限和下限。计算公式为: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
该模式下基准利率的选择是关键, 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等做为重要参考, 在我国就是围绕央行规定的法定贷款利率, 根据信用等级等上下浮动。
该方法的优点是属于市场导向型, 以市场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 根据客户的风险以及贷款产品品质、规模等寻找适合银行的贷款价格, 通过这种模式制定的贷款价格往往与市场更加贴近,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竞争力;但是这种定价模式的是:没有对银行的资金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 进而出现利润换市场的局面。
2.3 客户盈利分析定价方法
在贷款定价方法中, 客户盈利分析模式比较复杂, 这种定价模式综合银行与各个客户业务往来的成本、收益资料, 进一步确定该客户提供的全部金融服务定价,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银行的既定目标, 这是一种客户导向型的定价模式。在国际市场上, 这种贷款定价方法比较流行。该定价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 (银行的目标利润+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 /贷款额。所谓银行目标利润是指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获得最低收益。
客户盈利分析模式通过对客户与银行之间各种业务往来的成本、收益等进行全面的考虑,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每笔贷款定价时, 商业银行需要对客户与本行之间的整体关系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 然后对比分析银行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目标利润,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权衡定价水平。如果某商业银行的一个客户经常持有大量存款余额, 并且在该行处理大部分的结算业务, 通过“客户盈利分析模型”, 商业银行可以得出较低的贷款利率,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相当于通过贷款利率对客户进行让利。在贷款定价过程中, 一方面通过一项贷款来确定价格, 另一方面试图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贷款价格,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同时实现了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该办法对银行的收益和成本核算有很高的要求, 需要银行能够精确做到按产品品种以及分客户进行核算, 要求对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实施准确的测算。需要大力推行管理会计, 建立合理的量化计算模型。同时该定价方法的应用范围也有一定局限性, 对于与银行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来说, 这种定价方式比较适用, 但是对于新开户企业, 以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来说, 最好别采用这种定价模式进行定价。
上述三种模型各有特色, 但在使用过程中都有一定局限性, 在进行运用时, 应根据实际业务情况, 灵活地选择相应的贷款定价方式。
3 我国商业银行定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没有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形势的贷款定价体系的现象, 在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 在贷款定价中主要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3.1 利率缺乏弹性, 市场定位高度同质化
国内目前的贷款定价方式较为粗放, 缺乏规范和精细的定价标准, 通常是根据基准利率上下浮动一定的比例来粗略确定最终的贷款价格, 同时在信贷市场定位方面, 存在高度的重合, 对于大部分银行来说, 其信贷政策都是对大客户、大企业和大项目进行定位。在这种情况下, 进一步导致以大客户为对象的信贷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 在争夺市场份额的过程中, 贷款利率成为各行的主要手段。银行在与大客户尤其是具有垄断性的大集团进行谈判时一般处于弱势地位, 其利率基本都是下浮, 甚至一浮到底, 对于中间业务来说, 其收费一般比较少, 甚至不收费, 在银团贷款定价中, 一般处于被动地位。
3.2 金融产品和服务同质化
银行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 通常情况下, 需要对政策环境、资金供求关系, 以及客户风险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 进一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进一步对客户实行差异化定价。但是, 对于定制服务意识, 在目前情况下,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比较缺乏, 同时在挖掘、跟踪客户需求深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在业务结构方面, 依然以传统的信贷产品为主, 对于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 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够。与之相反, 国外银行则结合客户的成长情况, 以及信贷规模的变化, 对其潜在的金融需求进行分析, 通过为客户创造个性服务,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银企之间的关系。
3.3 内部精细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无论采用何种定价模式, 在完善定价系统的过程中, 需要量化分摊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 同时量化处理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实施粗放式管理, 并且引入管理会计、内部评级等精细化管理工具的时间不长, 在成本核算、风险评估等方面都表现的比较薄弱, 在经济资本管理计量、管理等方面表现的更为简单、粗糙, 与风险定价要求相比, 通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差距。
4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定价水平的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差盈利模式, 为了生存和发展, 商业银行必须进行转型。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 需要通过经营客户、管理风险、参与竞争等方式, 进一步完善贷款定价管理体系,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
4.1 采用混合定价策略
目前, 成本加成模型来定价在我国应用范围比较广,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服务质量, 同时增加了客户流失的可能。在实际运作中,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可以采用混合型的定价模式, 通过差异化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客户实施管理。对于那些贷款额度小的, 贡献较小的一般客户采用成本加成模型;而对于那些业务发展较好、贷款额度较大, 综合收益高, 金融产品需求高的客户则采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这样既能保障银行贷款的成本, 又能增加银行的服务质量, 从而减少客户的流失。在对重点客户进行客户盈利综合定价时, 要坚持二个原则, 一是以市场价格为参考贷款价格, 不能远离市场的一般水平;二是贷款利率要能覆盖银行的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贷款费用以及营业税金等。
4.2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对于银行来说, 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以客户为中心, 同时客户也是购买银行服务和产品的消费者, 可以说客户就是银行利润的基础和源泉。由于利率推行市场化, 各银行之间加剧了对优质客户掠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需要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思想, 采取各种措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进而提高客户的回报率, 一是树立综合服务意识。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 通过定制化服务, 进一步实现“客户需要什么, 就提供什么, 目前没有就努力开发”, 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对客户的发展动向和潜在需求进行密切跟踪分析, 主动为客户上门服务,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 对重点客户尽量做到“一户一策”;三是充分运用金融政策加强业务创新, 提高金融产品附加值;四是整合全行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4.3 加强管理会计系统建设, 支持产品定价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 无论是成本加成定价方法还是客户综合收益定价方法, 都需要准确、完整的收入、成本信息。商业银行需要深入加强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 积极推广管理会计的应用, 在管理会计系统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大精细化管理, 不断对成本费用分摊办法进行调整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分部门、分专业的成本核算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为贷款定价, 以及所有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成本、收益信息, 进一步确保贷款定价的有效性;其次是建立内部转移价格体系。对于贷款定价来说, 合理的资金成本是先决条件, 银行需要具备准确核算部门间的成本的能力, 同时以此为基础, 综合分析各类资金来源的价格, 从而对资金的转移价格进行确定, 同时对内部资金的流向和流量进行有效的引导;最后要加强全面成本管理, 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 引入作业成本分析法, 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 合理分配操作成本, 提高贷款定价精确性。
4.4 提高员工素质, 培养合格的利率管理专门人才
贷款定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并且技术含量比较高, 尤其是随着引进和运用银行内部精细化管理工具和量化定价技术, 在一定程度上对贷款定价的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商业银行培养配备资本计量、风险管理和贷款定价等方面的人才, 实现专业核心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和人才内部支持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吴许君.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2]王颖千, 王青, 刘薪屹.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思考[J].新金融, 2010 (02) .
[3]毕明强.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4]彼德·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三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
[5]肖欣荣, 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01) .
3.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三
王占峰
6月8日和7月5日一个月内央行连续两次降息,第一次表面是对称的,但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因为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按基准利率的1.1倍上线执行存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下浮幅度首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8倍,从政策导向上已明显缩减了银行利差。
从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两次调息基准利率都仍然是由官方而不是市场确定的,贷款利率下浮的市场弹性实际很小,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也只是有一定幅度的执行利率浮动权,而且由于几乎都一浮到顶,所以并没有实现央行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意图,实际上各行执行的存款利率基本是同一个标准。因此,准确地讲,这两次利率调整还仅仅是发出利率市场化的信号,远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
综合分析多种因素,个人预测,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最晚不会超过2018年。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或规律,从管制利率到利率完全市场化一般都不超过20年。如美国从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到1994年取消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大约14年;日本从1978年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开始到1994年实现利率自由化大约16年;韩国从1981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步伐到1997年放松对活期存款的利率管制、实现全部利率市场化大约17年;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到1989年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大约14年。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目前为止,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经进行了16年,考虑到从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将近四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暂停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进行了大约13年。保守估计,再过5年,也就是2017年底、2018年前,中国应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将会压缩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靠政策利率获取高额利润的日渐不满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社会动力。如前所述,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可能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压力。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逐渐靠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及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稳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和盈利结构。对广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利差收入占比从目前的85%左右逐年降低到60%或50%,按存贷利差每年下降30个基点计算,这个过渡期大约需5年左右。在这个过渡期间,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利率政策保护。因此可以预计,央行会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逐年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到最终完全确定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也大约需要5年左右时间。
三是国家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银行业中长期监管目标将会积极推动和促进我国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6月8日央行利率市场化信号发出的同一天,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并明确提出2018年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完成6年过渡期后,在2018年资本管理能力会整体达到或高于国际同业的水平。经过5到6年的调整与发展,商业银行将会强身健体,在资本充足率、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提升自身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风险的能力,这将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良好的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基础。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国际国内都推测中国在202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经过“十二五”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的有效缓解和法制社会的进一步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环境会更加成熟、健康。这些都意味着经过“十二五”的“明显进展”到“十三五”中期,我国存贷款利率就应该市场化。
中国是高储蓄国家,中低收入家庭贡献了90%以上的储蓄存款,但却长期饱受低收入、低利率、负利率、高物价、高房价、子女教育高费用的困扰;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实际上是政府掌握的经济核心和命脉,中国的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和对GDP的贡献度都占了绝大多数,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个社会难题。这就是我国利率完全市场化要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因此,究竟何时实现何种程度上的利率市场化,这绝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取决于各方力量的博弈。
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十三五”规划中期即2018年前后可能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最佳时机。除非再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类似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或社会危机,否则这个时间只可能提前而不会推后。
4.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四
一、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由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时,由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而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于利率市场化之前,因此,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未知性和激烈的竞争市场压力,使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程度大大加深,主要表现在利率水平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压力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市场供求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利率的不稳定性使客户为了提高收益,在银行业务的选择中更加灵活,导致银行利率变动时面临着不确定性风险。而在固定的市场份额中,银行之间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存在不择手段,对客户信息了解度不够或者采用不合理的收益来诱惑客户,不仅使利率水平增加了不稳定性,还使商业银行在客户心中的信誉度严重降低。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为内在、外在及相关配置中的问题。对于内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防控体系和程序等方面,利率市场化之前,我国利率水平一直由人民银行进行决定,商业银行已经习惯于原来的市场利率变化模式,尚未形成完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理念,在一些商业银行中,即使建立了相关的防控部门,但由于职责不够明晰,缺乏相应的防控程序和信息交流机制,导致银行内部信用风险防范制度存在着较多问题。对于外在因素,目前主要体现在外部监管机构中,监管方式较为落后,缺乏创新理念,不适应现代化的监管需要,尚未从原来的监管方式中转变过来,导致监管机构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能。对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体系的配套设施中,不仅没有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而且违约惩罚机制中失信成本过低,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形同虚设,很难起到防范的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控
(一)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防范体系
要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防控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能够完善,必须要先建立完善的内部防范体系。首先要提高管理层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银行内风险管控理念的宣传,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信息反馈机制,促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建设。然后制定健全的信用风险防控程序,细化银行业务中风险防控步骤,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加强对借款人信息的管理。最后,明确内部信用风险防范部门的职责,使其能够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能够充分发挥其防控作用。
(二)设置健全的外部监管制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首先,要创新信用风险的监管理念,尽快制定《金融稳定法》及修改以物抵债的有关法规,为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范制度体系的完善,创造宽松的法律环境。其次,要明确央行和相关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控中的权限,完善相关政策,使央行能够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监管机构对信用风险监管力度,提高监管效率。最后,针对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对信用风险监管方式进行革新,通过法律的稳定性明确机关机构的权利和责任;并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监管体系,将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引导、事后治理能够有效连接起来,实现信用风险监管的整体化。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控配套设施的作用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会信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以及操作要有法律法规规范,然后联合相关行业机构建立服务员客户的数据群,不断修改及完善征信管理办法。最后,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债务人违约的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执法部门严格执法,使金融市场的失信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保障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力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措施的完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的管控体系,使商业银行内部能够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力度和防范效率;然后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外部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培养符合当前金融形势的监管理念,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效发展。最后通过构建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加大违约失信成本来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法律防范体系,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园.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法律防控浅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6,32(4):96-99.
5.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五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6.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六
人行无锡中心支行:
根据利率市场化调查通知要求,现将我公司2013年利率市场化微观机制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利率市场微观机制建设情况
限于人力资源、业务类型、科技手段等方面客观因素,公司利率市场化机制建设的速度相对缓慢,利率市场化微观机制建设制度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公司已制订的相关制度和操作办法有:《江苏华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关于人民币存贷款计结息的规定》、《江苏华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结息规则报备》与《江苏华西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流动性管理规则及应急预案》,在相关涉及利率的业务管理办法中均明确了公司利率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前后分离”的管理理念。
利率管理工作由公司总经理室按照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要求进行统一领导。总经理室按照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和政策,制定公司的利率方针。资金计划部是公司履行利率管理职责的具体执行部门,公司设置了专门岗位,配备了专职人员,使公司在利率管理上得到了组织和人员的有效保障。
二、今年公司在市场化微观机制建设情况及成效
2013年,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动荡、复杂多变、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仍处于弱周期低增速运行状态,呈现“降中趋稳”的态势,国家将继续实施以稳增速、调结构、提高效率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转向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经济周期进入智谋增长阶段。公司高管层对此十分重视,将利率管理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 1
度,今年以来公司在利率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对利率科学定价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存、贷款利率定价能力。一方面公司全体人员清醒认识到利率不仅可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平衡资金安全性、流动性与效益性,而且还可以发挥利率杠杆在信贷资产优化配置、增强与集团和成员单位关系,促进业务增长等的综合作用;另一方面利率发挥着杠杆作用。公司发挥好存、贷款利率定价的主导性、主动性和灵活性,适时调整利率定价,才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同时作为提供专业化财务管理服务的财务公司,公司要增强对成员单位的存、贷款利率管理,合理细分成员单位贷款种类,制订适合成员单位贷款的利率定价策略,充分运用利率杠杆的手段,促进成员单位合理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集团和成员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专人负责利率管理工作。科学的利率定价直接关系到公司自身业务的发展和集团和成员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公司自成立自初就设立利率管理专人负责,负责日常管理,定期分析利率走势,评估公司利率政策及执行效果,完善利率调整和利率定价体系,及时制订调整利率政策。
三是注重基础信息收集和积累。利率管理部门注重搜集、积累、分析和贷款利率定价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为制订调整利率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是强化利率定价管理。一方面公司定期向成员单位公布存、贷款利率定价信息,主动接受成员单位的监督;另一方面公司的监事会不定期对存、贷款利率定价的科学合理进行监督检查。但是,由于公司的存、贷款利率定价体系尚处在摸索阶段,定价技术相对匮乏。
三、风险定价能力评价
公司经过近四年的发展,已具备基本的利率定价制度,制度执行基本到位,风险可控,利率管理工作总体上基本能够适应当前各项业务的需要。
1、能及时落实人民银行基准利率调整政策,及时有效地执行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政策。
2、存贷款计结息规则完善,系统参数设置科学,计算准确。
3、能将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贴现利率,逐步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产品定价体系,不断在完善公司利率定价机制和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4、能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及时准确报备相关利率数据等相关信息数据材料。
但是针对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的利率风险,我公司尚未制定有效的审计报告制度,目前利率风险定价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引发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手段、风险缓释措施、利率走势预测和避险手段。同时我公司目前的利率市场化建设,尚未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挂钩,对存贷款定价的市场研究仍然不够深入。
四、改善计划
1、首先,加强对公司工作人员的利率风险意识和利率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客户和市场的研究。制定并完善有利于风险防控的内控制度和审计报告制度,增加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手段、风险缓释措施、利率走势预测和避险手段。
2、加强制定利率风险管理办法,积极防控利率风险。
3、在其他方面,利率定价积极与Shibor挂钩,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深入,对Shibor加以充分运用。
五、建议
7.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金融市场的不断发育,严格的.利率管制已经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越来越不相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在金融体制尚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为防止改革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太大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过程.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十分巨大.商业银行要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作 者:冯建中 董军 袁泽华 作者单位:冯建中(河北省工行)
董军(正定县工行)
袁泽华(石家庄建华工行)
8.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八
中国银行业协会今天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已积极开展应对之举。提升创新能力成为九成以上银行共同采取的战略调整方向。90.9%的银行家认为,银行需要推出以利率为标的物的更多金融创新产品,如利率衍生工具等,规避自身的风险。而在众多银行创新措施中,81.8%的银行选择了“建立同业交流和市场调研机制”。
近两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稳步推进。《报告》表明,当前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主要体现在经营方面,而在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压力尚不明显。调查显示,2/3的银行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冲击是“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成本定价管理难度加大”。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创新资金流动预测预报机制,强化流动性管理”得分最高,说明大多数银行已经对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后趋于紧张的流动性压力做出了良好的应对。其次为“创新业务模式,调整经营战略”。其他三项主要战略措施则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重点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和经营模式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变。《报告》显示,从银行内部因素来看,“创新人才短缺”(86.4%)成为银行内部创新产品线和金融工具方面遇到的最大困难,“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77.3%)紧随其后,反映出各商业银行在相关管理技术上的落后。而从外部因素看,《报告》显示,“金融法规、信用环境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86.4%)是制约商业银行产品线和金融工具创新的最主要外部因素,反映出各银行对加强金融法规、信用环境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强烈呼声。81.8%的银行则选择了“金融市场间还存在经营和投资壁垒”,反映出现阶段各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对扩大可投资品种和经营范围的迫切需求。
9.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 篇九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国内金融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日前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商业银行作为利率市场化中的市场主体,其行为决定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成功。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然后在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产生怎样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定价体系;金融创新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209月大额外币存贷款利率放开,拉开了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序幕。过去10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在外币存贷款利率方面,逐步放开了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在人民币存贷款方面,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扩大了银行的定价权;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则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此外,还于近年扩大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完全由市场自主决定的利率水平并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反而因为利率的大幅波动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反作用。所以,利率市场化不可排除国家货币当局的的间接调控,应该是政府保持调控权的利率决定,即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由金融交易主体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水平、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的政策工具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从而影响利率水平。
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存贷款利率未能完全放开,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更重要的是,由于存款利率无法突破上限管制,最近不断上升的高通胀率使得居民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格局进一步形成,负利率导致的储蓄财富缩水迫使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资产市场、商品市场,从而加剧通胀压力。因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已成为共识。中央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刊载文章称,要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有利于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金融产品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客户在选择银行时,除了从服务质量、金融产品促销等方面进行考虑外,价格将是左右客户决策的关键因素,定价策略无疑会在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利率自主决定空间的加大,商业银行也更多的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如何准确地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合理确定具有竞争优势的价格水平,如何科学地分配存贷款期限布局,保持最佳的利差水平,都将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2.利率市场化影响商业银行的收益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使其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也是其持续经营的重要保证。因此,商业银行非常重视稳定存款规模并使之适度增长。在实际业务中,存款规模一直是考核商业银行业绩的主要指标。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家商业银行有了自己的存款利率定价权,为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存款,银行会倾向于提高存款利率;在取消贷款利率限制后,银行与客户之间交易的透明度大大提高,银行为了增加对高品质客户的竞争力度,只有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优质客户,银行间的竞争就主要反映在贷款价格上的争相降价,这将直接导致信贷收入的下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大部分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在利率市场化后一旦利差空间缩小,银行的利润将大幅减少,甚至出现经营上的困难。
3.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的竞争出现新格局
统一的资金价格使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无明显区别,各家银行只是在低层次上进行着过度竞争。放开利率限制使商业银行不需要通过原有的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吸引客户,而是更加关注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根据经营成本制定出结构合理、具有竞争力的资金价格,努力满足客户的需求以赢得客户。商业银行之间将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展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银行将会破产或被兼并,形成银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竞争格局的演化。
4.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外部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国家放开利率控制,通过市场配置资金,促进资金的快速流动,减少政策变动给普通消费者和银行收益造成的不确定性,并且国家将为推动利率市场化而出台一系列的发展措施,这必然会极大地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形成一个信息充分披露、融资工具品种齐全、法律和经济监管手段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市场。这些都将为商业银行开展业务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使之能方便地在金融市场上筹集和运用资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借助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管理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产品定价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当中,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如何运用国际银行业最先进的定价手段确定我们产品的定价,是各金融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下放到商业银行后,适当且合理的定价将成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业务优势的重要条件。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现状及能力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11-0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的影响08-01
利率市场化07-21
存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07-15
商业银行贷款利率07-27
银行贷款利率调整通知08-01
邮政储蓄银行最新利率07-09
中国工商银行存款利率09-09
不同行业毛利率分析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