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吕,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2024-06-21

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吕,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精选2篇)

1.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李吕,水调歌头的意思,水调歌头赏析 篇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水调歌头》词的前面, 有一段小序, 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及缘由。这段序文是这样的: “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 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 。“达旦”, 到天亮。“子由”, 作者的弟弟苏辙, 字子由。当时苏辙在齐州 (今山东济南) 做官, 兄弟俩已七年不见面了。这段序文的大意是: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夜, 我在密州任所与僚属们欢度佳节, 通宵畅饮, 直到天亮方才罢散, 其间, 我曾几次饮的大醉, 醉后又诗兴大发,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并以这首词来怀念远在他乡的同胞兄弟子由。

词的上片写望月饮酒, 发离奇飞跃之神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端起酒杯。中秋之夜, 一轮皓月高悬在湛蓝的天宇中, 诗人一边邀月畅饮美酒, 一边尽情地观赏良宵佳景, 几盏浊酒落肚之后, 醉意朦胧之中, 他忽然端起酒杯对着苍天高声询问道:皎皎明月啊, 你遍撒清辉, 朗照人寰, 带给天上人间这无限美好的夜晚, 那么,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词的这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按照词的内容, 本应该是“把酒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诗人之所以颠倒来写的原因, 并非仅仅只是为了格律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了强调他的发问, 为了宣泄他的感情。至于向谁发问, 因为不十分重要, 所以放在了问话内容的后面。这样就给人一种陡然发问、猝然而起、突兀奇警之感, 这破空而来的奇思妙语, 使词句艺术效果大增, 故而显得笔调极其不凡。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有“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 但李白的诗句给人的感觉比较舒缓, 经过苏轼这么稍作变化, 语句就由舒缓变得峭拔起来了, 表达的感情也更加强烈了。诗人在问过“明月几时有”之后, 见苍天不作回答, 稍作停顿, 又继续问起来: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宫阙”神话中的天上宫殿。人间的中秋之夜这么美好, 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欢度这个不平凡的佳节, 那么这月儿圆圆, 月光朗朗的时刻, 天上的宫殿里, 又是什么日子呢?那一定是比人间的中秋夜更美好的日子吧。“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引用的是唐朝小说中“香风引到大罗天, 月地云天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 不知今昔是何年”的诗句。这里既表现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又体现了他渴望理解自然现象的强烈追求。

人间此夜庆中秋, 天上今夕是何年?凡世今夜同欢乐, 仙境是否胜人间?要想知道答案, 那就只有等上了天以后才能知晓。于是作者写道: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乘风”驾风, 也就是腾云驾雾的意思。“琼楼玉宇”, 用美玉建成的楼台房屋。现在, 我打算腾云驾雾飞回到天上的宫阙里去看个究竟, 又害怕神仙居住的琼楼玉宇太高太冷了, 我是经受不住那种寒冷的。在“我欲乘风归去”一句中, 作者用“归去”二字, 而不用“飞上”“飞到”等别的词语, 是因为古人迷信传说凡有才学的人, 都是天上的星宿谪降到尘世的, 他们上天有如归家。李白不就号称谪仙吗?我苏轼也不例外。这“归去”二字, 寄含着作者的自命不凡和怀才不遇。

同样, “高处不胜寒”也值得玩味, 它至少有四层含义:1.用月宫的高寒, 来赞美中秋夜月光的皎洁明丽;2.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 八月十五日夜, 叶静能邀唐明皇游月宫, 临行时, 叶静能叫他穿上皮衣, 唐明皇不听, 到了月宫, 他果然冷得难以支持;3.诗人害怕自己到了月宫后会像嫦娥一样的寂寞清冷, 李商隐诗不是说过: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吗 4.说明诗人很想飞升上天过神仙的生活, 但他明明知道自己在当时那种科技还不发达的社会是根本无法上天的, 他也不会腾云驾雾之术, 故而只好以“不胜寒”来自我开脱。

上片的最后两句“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是说与其飞往月宫, 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这皎洁的月光翩翩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一句中的“弄”字, 刻画出自己与清影为伴, 一起舞蹈嬉戏的情景, 同张先的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月下独酌》诗说: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这句“起舞弄清影”就是从李白诗中脱胎出来的。这两句“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既是诗人进一步为自己无法上天而进行自我开脱, 更是他迷恋人间, 热爱人间生活的内心独白, 表现出他不为逆境所困的积极乐观情绪。

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 感人生离合无常。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朱阁”华美的楼阁。“绮户”雕花的门窗。“转”和“低”都描写月亮的移动, 暗示夜已深沉。夜渐渐地深了, 这月光也移动着, 慢慢地转过了翠阁红楼, 低低地穿过了雕花的窗户, 把明净的月光轻轻洒进屋来, 照射着人间那些迟迟未能入睡的人们。这换头的三句, 既承上继续写月, 并由月而及月下不眠之人, 从而开启了下文。这不眠之人, 特指身处异地、无法相见的苏轼和苏辙, 泛指普天下所有离别的人们。“转”“低”“照”三个动词, 运用拟人化手法, 赋予月光以感情色彩, 把静感的月光给写活了。中秋之夜, 月圆而人不能圆, 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和惆怅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起明月来: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是自然之物, 总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 但为什么偏偏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了起来呢?人和月相比, 反而不如月, 相形之下, 这就更加突出了人的离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 似无理而实巧妙, 加重了怨恨明月的分量。

接下来的三句, 诗人将笔锋一转, 用一番宽慰的话又来为月亮开脱, 把对月的怨恨转变成了对月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人的悲欢离合, 那么月也就有月的阴晴圆缺了。月亮并非一直像今夜一样圆圆地高悬天空, 她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 也有亏损残缺的时候。正像人的悲欢离合, 月的阴晴圆缺一样, 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啊!这番慰弟、慰月、慰己、慰人的话, 把人与月、古与今、人间与天上、物理与人事进行了等量齐观, 把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作了高度概括, 于是“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也就成了富有哲理并传唱不衰的名句。既然人长团聚月长圆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那么就不必为这些事而苦恼了, 于是诗人在词的最后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两句寄托了一种美好的祝愿。“长久”这里指健康长寿;“婵娟”是美好的样子, 这里指嫦娥, 也就是借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这个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名篇《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 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亲人能够长久健在, 大家都平平安安地生活, 即使远隔千里万里, 也可以借助这美好的月光传达美好的情谊, 把彼此的心连在一起。“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 “千里共婵娟”打通了空间的阻隔。前文中的“古难全”已是事实, 这里的“人长久”则是希望, 虽然两相对立, 而却又统一于作者的“千里共婵娟”这一感情之中了。这与张九龄的名诗“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如出一辙, 具有同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2.《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赏析 篇二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这首词抒发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上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做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片以“脍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脍制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今天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干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上一篇:比赛经历与总结下一篇:跆拳道课程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