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2024-10-07

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精选9篇)

1.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发散性思维训练:联想与想像(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黄小勇 塔城一高

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1、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问1: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学生思考后再读出:“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

这就是联想与想象后带来的奇妙力量。

二、什么是联想与想像呢?

1、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同学们:(在黑板上划一条波浪线)“ ~~~~~~”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

问: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具象--大海的波涛、绳子、妈妈的皱纹 、蜿蜒的小路、麦浪起伏……

老师简评::刚才大家发挥了想象,想到了很多形似的具体物象,大家想一想,我们还可不可以想象出一些抽象的内容?

学生答:商品价值规律

成绩起伏不定

似音乐中高低起伏的旋律

事物是有规律运动的,我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弯路

在曲折前进的人生中,波峰象征成功,波谷象征失败,我们应该胜不骄,败不馁。

……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但联想与想像又是不完全相同的。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思维活动;想像则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感性形象的思维活动。(用学生上面回答的为例分析)如:波浪线--曲折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

不同的是联想是想象的初级阶段,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升华。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

三 、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遍及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今天,我们重点探讨的是在写作中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一个话题,一个诗题出来之后,我们朝那些方面去想象?怎么样打开我们的思路?

(屏幕显示)下面我们看一个画面:露滴玉盘(即水滴图)你们想到了什么?

(方法:围绕水滴展开想象和联想,可以描绘画面场景 也可以联想社会人生哲理。学生谈,教师评,要求其谈出理由。)

学生活动:

我想到了小时侯在水边玩水溅起的浪花。

我想起了清晨的露珠。

我想起了大海。

我由水滴想到了我们学知识应该点滴积累。

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想起我们现在的水污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我认为那一滴水是人们的眼泪.如果我们今天不节约用水,将来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面临淡水枯竭,那时我们看见的水便是人们的眼泪。

我想到了纯净、透明的心灵。

……

教师边听边把学生回答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板书出来:

童年的快乐 清晨的露珠 学知识应该点滴积累 李白的诗 保护环境,节约用水

人们的眼泪 纯净、透明的心灵

同学们的这些想象都是从哪些方面展开的呢?

相似 相关 相反 (横向)

过去--现在--将来 (纵向)

纵横交错(超时空想象)

小结:想象和联想就是从一点出发,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相关相反的`横向或者是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纵向联系,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我们看到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事物,要尽量从这三个方面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打开我们的思维,使文章内容丰富

四、写作中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

问:那么我们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是不是只要丰富,尽量展开就行呢,我们能不能

把我们所有想的内容都写到文章中去呢?

学生回答:不行。

问:那么,我们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你认为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答:不可胡思乱想,要符合事物特征;要符合生活逻辑;要选择想到的比较有意义的内容,力求使文章有一定的社会效果;诗歌创作和文学创作中很需要我们想到的内容有美感,还要独特新颖。

总之,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展开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理。巴尔扎克说过:“想象是双脚站在大地上行进,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想象的基本特征--丰富又合理。我们既可以抓住事物间相似 、相关、相反的关系,作横向的联想;也可以穷通古今,面向未来,做纵向的联想;甚至可以大胆虚构,超越时空。但是,一定不要忽略了想象的合理性--那就是符合事物的特征,符合生活的逻辑,讲究美感.。比如:如果天下了雪,你打开门一看,脱口而出:“万紫千红总是春啊!”或者是“这一场大雪像一团火,点燃了我的激情”,这就是明显的不符合事物的特征,不合理的。而如果你说::"像一把把的盐撒向空中,那么缺乏美感。最好的就是:“片片柳絮因风起”或者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联想和想象训练:

我们知道了想象和联想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那么下面我们在想象中学会想象。

屏幕显示:

例1:看下面四幅图,选出你认为与众不同的一个,并说明理由.

例2:三角形两个,大小不论;线段两条,长短不论;圆两个,也可以是椭圆,可大可小.用所给的拼成一幅图,起个名字,并说说它表示的含义.

(方法:叫两三个学生上黑板画,其余的在作业本上画,教师同时选出下面其他做的好的)

例3:为下文续写情节

一次,一个小孩儿面对高山大声喊道:“你是谁?”回声也说:“你是谁?”

他又尖声地大叫:“你是蠢才!”立刻有传回来“你是蠢才”的回答声。

孩子回家后对母亲诉说了这一情况。母亲皱了皱眉,注视着孩子说:“孩子呀,

那是你做得不对。高山养育了我们,你怎么能这样无礼呢?”孩子说:“我懂了,明天我再去说些尊敬的话,听听它的回声。”

第二天……(学生续写)

参考:

第二天,红艳艳的太阳刚一露头,孩子就拉着母亲的手上山了。山路两旁盛开着各种野花,满山遍野都是梯田和郁郁葱葱的果林,清风送来泥土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孩子激动地对母亲说:“妈妈,高山真的太伟大了!”接着快步跑上山顶大声喊道:“高山爷爷,我爱你!您好!”“您好--您好--”的回声在山间久久回荡。妈妈说:“看,你只有尊重别人,才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时候,红艳艳的太阳出来了,笑得更甜了。

作者邮箱: huangxiaoyong1980@yahoo.com.cn

2.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篇二

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在他的的雅典学园门楣上铭下这样一句话——“不懂数学者, 莫入此门”, 表明哲学家将数学能力视做个人思维能力的基础与综合表现。《圣哲言行录》亦记载了柏拉图曾成功地引导从未系统学习几何的小孩自己推导出勾股定理,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数学教学记载, 而柏拉图则想以此证明两件事, 一是数学是一种先天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知识, 二是有效的思维训练能直接有效地帮助个人开发自己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潜力。对于即将成年大脑发育接近成熟的高中生来说, 对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有意识训练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起到更为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数学训练就是思维训练

观察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变化总能发现这样的规律, 小学时学生读两三遍就能记下的文章到了高中却要花更长的时间, 而低年级时绞尽脑汁才能明白的数学难题到了高年级似乎极其明白易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记忆能力 (不使用任何理解性技巧) 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这是脑发育的规律, 而且人们普遍认可幼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但对于后一种现象, 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学生数学知识积累的结果, 其实不全然如此, 与记忆能力的衰退一样, 逻辑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是学生脑发育的表现。这意味着很多在低年级学生脑发育尚不完全时期需要“教”才能“学”会的数学知识, 到了高中时期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自己领悟, 因此高中数学教育具有其建立在思维能力养成基础之上的特有规律。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之上, 而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 在学习高中数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 听得很“明白”, 但到自己解题时, 总感到困难重重, 无从入手, 这种现象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思维能力本身的培养, 将题海战术作为一种经验性的积累而非规律性的探索。例如在代数几何的教学中, 学生可能通过大量分析同类题型来累积解题经验, 但如果老师未能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索意识, 那么当学生面对新题时往往依然感到似曾相识而又无从下手, 因为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很容易去回想“过去那幅类似的图”, 而实际上一个点一条线的微妙变化可能使两道题的解法存在本质差别。因此高中数学不能停留在对定理对题型的经验性掌握, 数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建立在思维规律基础上能力。

二、发散与集中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 可分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发散思维 (Divergent Thinking) 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集中思维, 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 又称为求同思维或聚敛思维, 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 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 因此集中思维就是鉴别、选择、加工的思维。所以数学解题思维活动实际上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思维活动。

1、善用发散思维鼓励一题多解

发散思维代表了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广度与灵活度, 良好的数学能力首先建立在优秀的发散思维基础之上。数学题的答案只有一个, 但获取答案的路径却有很多,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答案, 也不仅仅是为其指明一条路径, 而更应鼓励、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让学生盲目地陷入题海, 不如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求解经典题目, 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一旦养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 即便学生面对陌生、复杂的题目也能尽快发现多种解题路径。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修改题目条件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修改题目建立新题不仅是对题目本身更深层次的理解, 更是一种问与答的角色转换。让学生站在出题者、提问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更有助于他们发现数学定理万变不离其宗的灵活运用。

2、培养集中思维做到一题巧解

发散思维有助于学生一题多解, 但精准、缜密的集中思维能将其提升为一题巧解。尤其在几何推导题中, 不少学生都能发现两种以上的解题思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找到最快捷的解题方法, 而如果恰恰选择了复杂的解题思路, 还是很容易在推导过程中犯错并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发散思维相比集中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度, 要求学生对数学基础拥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解题过程中的集中思维具体体现为对多种思路的鉴别与筛选, 仍以几何推导为例, 在推理过程中巧用定理、推论往往能极大地简化解题步骤, 而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公理、定理与推论之间关系拥有深层次理解的基础之上。

培养集中思维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让学生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公理、定理, 一题多解能让学生发现解答同一题所用到的多种定理、推论, 而对定理的再反思则有助于学生总结如何筛选、发现最简易快捷的解题路径, 做到这一步时数学往往已成为学生的乐趣。

3、运用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优秀的数学教学其实是思维训练, 而良好的思维训练往往离不开素质教育,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灵活转换运用建立在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之上, 因此优秀的数学老师必须通过良好的素质教育让学生爱上数学, 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思考的思维习惯。数学课堂上的素质教育往往表现为趣味数学与趣味逻辑, 并且最好能将时事与生活融入数学之中, 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让学生认识到爱数学就是对思考对知识对创造的热爱。

三、结语

当前很多学者包括教育界内人事诟病我国初高中数学教育过于拔高, 甚至说“买菜用不着cos, 何必学那么复杂”, 这源于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的狭隘单一映像, 而事实上数学训练与思维训练是互有助益、相辅相成的, 对很多人来说在生活中直接运用高深数学技能的机会确实不多, 但通过数学教育培养起来的优秀思维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由衷热爱却能让人受用一生。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脱离传统的题海模式, 善用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培养, 将使学生从数学课堂中获得更长远的助益。

摘要:数学能力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因此数学教学中的关键就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思维训练原理、分类与技巧的分析来探讨思维训练与数学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将其融入高中数学教学。

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与发散性思维 篇三

一、概括主题

概括主题、归纳中心思想是阅读教学中心任务之一。文章的主题,有的比较明朗单一,有的比较模糊多样。对于后者,如果囿于传统,教师一味地按教材、教参中现成的结论、预定的答案从事教学,用一个模式塑造学生,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封闭与保守,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有碍于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中学语文教材中,主题存在多样性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数量。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超脱现实而又难以实现;但也有人认为该文表达的是知音难觅的喟叹以及对青春活力的渴望。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其主题流行的说法是歌颂人力车夫勇于承担责任的无私,批判“我”狭隘自私的心理;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我”面对人力车夫行为的反躬自省,作为“五·四”精神的体现者,他决定实行自我疗救,担负起天下的兴亡。相比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另外,对于鲁迅《药》、《阿Q正传》等小说的主题也都有不同的见解,而且也都能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主题的概括不能因循守旧,而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这样对课文的理解才能够更加全面、客观。

二、论证表述

阅读教学中凡入选的篇目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传世名篇,其借鉴和示范的意义自不待言,但唯其如此,其负面影响也比一般的文章要大得多。比如,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公认的说法是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和魄力,一反世人的庸俗之见,从反面入手,论据确凿,论证有力。表面看来,该文确有文笔曲折、气势恢宏的力量,但仔细想来,又确有理不胜辞的嫌疑。

笔者认为孟尝君当时的最高身份只是齐相,出入其门的不乏鸡鸣狗盗之徒,真正的士固然难与他们为伍。说孟尝君未能得真正的士尚可,但文章中有意夸大士的作用是值得商榷的。试想,中国古代是以人治和专制为主要特征的,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孟尝君即便拥有真正的士又能如何,士就能最大限度地施展自己的才智和抱负,他能完全提供这种机遇和条件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尚不可知,齐国梦想“南面而制秦”也只能是一厢情愿了。不幸而言中的是他虽贵为宰相,拥有其他士人无可比拟的权力和优势,但变法的悲剧使他比谁都更感惨痛,以致最终忧愤而死。

在我们教材中,像《读孟尝君传》这样论证不够严密的课文是存在的。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学与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对于这些文章只要我们认真研讨,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纰漏。

三、词语解释

词语教学同样也存在着发散性思维的运用问题。比如《诗经·魏风·伐檀》一诗中的“君子”和“素餐(食、飧)”,一般的解释是“君子”含有贬义,意同大人先生们;“素餐(食、飧)”是白吃饭的意思。但也有认为先秦时的“君子”一词无贬损之义,“素餐”等不是白吃饭,而是素食、素菜;“不素餐兮”不是表达讽刺意义的反话,而是对客观事实的坦白陈露。这是因为对关键性词语的认识不同,从而影响到学生对该诗主题和情感的把握。不过按后一种说法,该诗表达的思想自然是奴隶们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和对奴隶主生活的向往与羡慕了。另外,我们平时常使用的成语“空穴来风”、“对牛弹琴”等都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

四、发散性思维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发散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也对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就是:①要提高认识,明确目的。素质教育就是立足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阅读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应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处理教材内容,组织课堂教学,否则学生容易胡思乱想,无的放矢,失去应有的监控。②要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发散性思维存在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博览群书,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书籍,要及时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学术动态,积累相关信息资料。③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怀疑和批判不是对前人结论的简单否定,而是在怀疑的基础上的突破和超越。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向传统和成说挑战,努力克服思维定势产生的障碍。

基于上面的论述不难发现,发散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题概括、论证表述、词语解释以及其他方面的激疑解难,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应该大胆肯定,承认它的存在价值。

4.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篇四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发散教学。

【关键词】发散教育 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发散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发散思维习惯的目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发散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深下阅读成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 →“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如:我们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

二、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不亏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了知识点。

三、改进教学设计,聪明设问,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我们进行地理教学颇有启发意义。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关于“时区和日界线”,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许多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这是主办国家有意安排的吗?”;“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怪事,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运动会开幕日在9月23日,运动员偏偏9月24日才出发,而且没有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四、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赋予教案以“灵性”

传统的课堂常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是教学的悲剧。我们要赋予教案以“灵性”,教案虽是死的,但师生是活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如在讲非洲的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时,同学们都在小声议论电视剧“马大帅”,就可顺势创设一个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评他们不守纪律,而是接他们的话题说“大家对这个‘维多利亚’这么感兴趣,可一定要记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则‘彪哥’都饶不了你!”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强化了记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的灵性,使地理教学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中学实施发散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中学习和享受地理(自然、人文、自然和人文结合)提高地理审美能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精神、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5.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联想与想像在写作中的作用 2、掌握联想与想像的方法 3、提高联想与想像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1、理解联想与想像的区别与联系 2、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联想与想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问1: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学生思考后再读出:“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问2:为什么路人看了这句话都比较愿意给乞丐献上自己的同情和施舍? 明确: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人们盼望严冬早日消逝,春天早日到来,诗人写的“春天就要来了”就如同报晓金鸡的第一声高啼,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憧憬和遐想,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希望,紧接着写的“可我不能见到他”真切地表达了乞丐痛苦、不幸、无比失望的情感,也表达了乞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思想,于是就唤起了人们的同情、怜悯和关爱。这就是联想与想象后带来的奇妙力量。

二、什么是联想与想像呢?

1、过渡:歌唱家告诉我们:乘上歌声的翅膀,我们可以到达那最美的地方,那么,老师要告诉你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让我们文采飞扬。那么,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呢?

2、同学们:(在黑板上划一条波浪线)“ ~~~~~~”这是什么?学生答:波浪线。问:由这条波浪线,你们可以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具象——大海的波涛、绳子、妈妈的皱纹、蜿蜒的小路、麦浪起伏„„

老师简评::刚才大家发挥了想象,想到了很多形似的具体物象,大家想一想,我们还可不可以想象出一些抽象的内容? 学生答:商品价值规律 成绩起伏不定

似音乐中高低起伏的旋律

事物是有规律运动的,我们应该遵循客观规律,少走弯路

在曲折前进的人生中,波峰象征成功,波谷象征失败,我们应该胜不骄,败不馁。

„„

3、归纳 :由一段短短的波浪线,我们可以想到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学习成绩的起伏不定、音乐跳动的旋律、也可以到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一切证明:联想和想象都是由此到彼的心理过程。由一点出发,从多个角度想象。这个彼可以是具象的直观画面,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哲理。

6.培养发散思维的教育教学论文 篇六

一、开放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不是替代、告诉,而是引导、经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用感性的体验活动去认识理性的知识,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①一电线杆高AB=12米,为稳住它,要在杆顶A处和地面上距杆脚5米的C处牵一条拉线,你能计算拉线的长吗?(还不能),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确定,根据SAS)…;

②为了在一条河的两岸建一座桥,必须测算两岸桥墩之间的距离AB,在河的一边选测点C,使∠ABC=90°,∠ACB=60°,量得BC=50米,你能算出AB的长吗?AB的长确定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可使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探究欲很强。

二、开放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开放思维是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避免学生的“惰性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常常是学生的“惰性思维”。究其原因:不是学生不会思维,而是教师掌握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规定着思维方向。教师处处为学生铺路、架桥。这种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善于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合理联想,及时发现问题的特征、差异、隐含关系等,从各种角度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理解问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体现在一题多解方面,为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架设桥梁,消除原有定势思维的束缚。在心理学和教学法的诸多专著中,都一致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

三、开放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课堂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凭借,是知识的载体。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教学的方法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应该让教材向学生靠近,而不是把学生拉向教材;应该让教材向学生开放,而不是把学生引向封闭。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教材,做到在运用中创新,在创新中运用。首先是课前开放。教师可以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收集信息、预习新课,对新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样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有备而来,从而降低知识的坡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带上发现,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热情以及强烈的自信心和探究欲望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二十八章“相似”这一节概念时,教师在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实验,先作大胆的猜想,再列举事例、现象、图形;由学生概括它们的共同点,然后再提炼出新概念的名称,给“相似形、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下定义,设计了让学生由模糊走向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在课中出示CAI课件,从而引发探究,如,同一张底片洗出的不同尺寸的照片中,人物的形状改变了吗(出示图片)?两个足球的形状相同吗(出示图片)?它们的大小呢?两张大小不一的中国,其国土面积相同吗?大家从刚才看到的图形中,发现每一对图形中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观察,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的文字,最后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整堂课教师主要作指导工作,学生却由于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使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而不用死记硬背。其次是在课后开放。也就是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以自己的发现来彰显自己的智慧。

四、结语

7.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篇七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 J. P. Guilford) 提出的“发散思维” ( divergent thinking) 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 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1.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

对于三角函数题, 特别是三角恒等变形, 解法不一定唯一, 课堂上就要引导学生, 对解法进行发散, 让学生讨论一题多解,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

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 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 并进行求解.

例2我们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和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 1) 可以求前n项和.

( 2) 由后面等式可以得到Sn= An2+ Bn即关于n的二次函数, 且常数项为0, 因此, 等差数列前n项和也可以用待定系数法求出A, B即可.

( 3) 若Sn= m, Sm= n, ( m≠n) , 则有Sm + n= - ( m + n) .

当然还有当项数为2n时, S偶- S奇= nd; 当项数是2n 1时, S奇- S偶= an, 等等. 上课时让学生发散地去思考探讨, 对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 指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 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 再从结论出发, 得到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有时从题中的条件直接求出结果或得到结论很困难, 不妨培养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进行逆向思维就会迎刃而解.

例3设函数f ( x) 的定义域为D, 若存在非零实数m满足x∈M ( MD) , 均有x + m∈D, 且f ( x + m) ≥f ( x) , 则称f ( x) 为M上的m高调函数. 如果定义域为R的函数f ( x) 是奇函数, 当x≥0时, f ( x) = | x - a2| - a2, 且f ( x) 为R上的4高调函数, 那么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

A. [- 1, 1] B. ( - 1, 1)

C. [- 2, 2] D. ( - 2, 2)

分析本题是给定一个新定义的题, 主要考查学生能力. 单从本题给定的条件来看, 切入点较高, 学生很难下手.因此, 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就必不可少了. 定义中高调函数的实质就是在定义域内, f ( x + m) 的函数图像恒在f ( x) 的上方或重合, 这是本题的本质.

解法一由给出的选项A中, 令a2= 1, 又函数f ( x) 是奇函数, 根据条件画出f ( x) = | x - 1 | - 1的图像, 再把f ( x) 的图像平移四个单位, 发现平移后的图像恒在原函数图像上方或重合, 故排除B; 同理, 令a2= 2, 发现不满足, 故排除C; 令a2=3/2, 同样也不满足. 故选A.

解法二先画出f ( x) = x - a2- a2的图像如下图.

由图可知, 使得f ( x + 4) 的图像恒在f ( x) 的上方或重合, 则必须把 ( a2, + ∞ ) 的图像移 到 ( - ∞ , - 3a2) 的左边, 因此4a2≤4, 故选A.

当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还可以用“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 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还可以通过“错解剖析”、“例题变式”、“编制试卷”、“小组探讨”等等形式.

总之,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可以帮助学生从解题中总结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加以掌握, 并将它们用到新的问题中去, 成为以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

摘要:让学生发散地去思考探讨, 对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提高学生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时从题中的条件直接求出结果或得到结论很困难, 不妨培养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进行逆向思维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参考文献

[1]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4、5.

[2]高中数学.成才之路[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8.

8.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发散思维;促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6

思维是核心,是形成各类综合能力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能力更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所必须的能力。《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数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为此,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地引导学生模仿与记忆,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对促成发散思维的作用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也称求异思维,是指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结果的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要揭示同一事物现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求异性,还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与变通性。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和探索的心理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种潜在需求转化为对发散思维方式的积极探寻。

1.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有效载体

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往往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解概念,需要引领学生从“纵、横、深、广、活”等方面向外拓展,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的理性认识过程,也是促成发散思维的过程。比如在学习“无理数”的概念时,我们往往不是直接解释“无理数”的概念,而是先解决形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正方形的边长”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会产生一类数,利用“逼近法”发现,这类数“无限而不循环”,不同于前面所学的有理数,“这是一类什么样的数呢”,从而引发了学生的第一次思考;在给出“无理数”的概念后,“能否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引发了学生的第二次思考;“两个无理数的和(或积)一定是无理数吗”,又引发了学生的第三次思考……从以上过程可看出,此过程是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同样地促成发散思维的过程。

2.初中数学习题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重要工具

数学学习离不开习题教学,而习题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重要工具。如引导学生求图形面积时,对于规则的图形,同学们只需考虑运用什么面积公式即可,难度不大;然而遇到不规则图形,就需要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如何化不规则图形为规则图形”“还有最优方法吗”等等,难度就增加了,就需要同学们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抓住这些契机,结合发散思维形成机理,以习题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将会更加有利于促成发散思维。

3.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是促成发散思维的有力抓手

复习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总结方法,以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充分利用复习课的这些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将是促成发散思维的有力抓手。如复习二次函数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本章学了哪些内容”,“如何构建二次函数的知识网络”,“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有哪些方法”,“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在图象和性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同之处”,“能归纳出研究函数的一般规律吗”等等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灵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进一步对所学知识重新认识和重新理解,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取得新的知识生长点,推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二、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促成发散思维的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出了如下实践探索:

1.创设情景,给发散思维之起点

思源于疑,疑在于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问题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地围绕某一个问题点去进行积极思维,给学生思维活动以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如:

例1.在一个平面内有35个点,每两点之间连一条线段,共能连几条线段?

分析:面对此题,学生可能毫无兴趣,如果教师把此题稍加修改,变为:“本班35位同学两两握手,共握几次手?”问题情境变了,与自身有关,学生就有了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探求,学生的思维就有了积极性,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应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开放例题,促发散思维之形成

数学教学离不开例题的讲解,而例题选择的质量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紧盯知识形成的现象尤为普遍,显得教学比较“小气”。我们应该多设计开放性例题,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养成。

例2:命题“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____(填“真”或“假”)命题。

此问题的解答并不难,但简单的回答只能完成本道题的解决,而学生的思维却无法打开。为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将此例题更改为如下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你能列举出不全等时候的反例吗?你又能说出几种情况下两个三角形会全等?

这样改编之后,学生的思维也就打开了,学生不仅会思考不全等的反例,还会积极思考哪些情况下会全等。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了发散思维的形成。

3.一题多用,达发散思维之目标

解题过程是数学教学必经之路,在解题过程中我们不要单纯地考虑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更要强调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更要激发和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生成问题,以此来活跃数学思维,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⑴利用“一题多解”,沥青发散思维路径

“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侧面,用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来解决同一问题。对于一道数学题,从不同角度审视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是促成发散思维的一种基本途径,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案例3:计算: (尽可能用多种方法).

解法一: ;

解法二: ;

解法三: ;

解法四: .

可见,教师若能抓住了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新构想,追求更好、更简、更巧、更美的解法,这不仅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沟通,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养成。

⑵利用“一题多探”诱发散思维于深入

“一题多探”的教学模式有如下两种形式的教学设计:结论开放和条件开放。当前教科书和作业本中的所设计习题,大部分还是传统封闭题,它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是确定的,这种习题使得运用知识的思维极具单向性、局限性,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练习的方式和形式,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可以使知识的使用密度得到提高,诱发思维的探究性与发散性进一步深入。

例4:请你设计一个问题,使解为x>1:___________。

此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可以认为是不等式的解,列一个不等式,如x-1>0; >x等;我们可以认为是求范围,如求函数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应用题的解,如从甲地到乙地的时间超过1小时,则实际时间x的范围为_____;我们还可以数形结合,设计两个函数值大小比较的题目等等。总之,此题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教材对学生思维的束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设计问题,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

⑶利用“一题多变”引发散思维于广阔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但问题往往又是万变不离其宗。用“一题多变”模式是将数学问题的条件、结论同时发散,就是通过一道题目的变换引深使学生在解题中发现新知识,掌握变异规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例5:如图二(1),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52cm2,则ΔABE的面积为_______cm2.

此题解答并不难,利用同底等高得出 即可。如果改变条件或结论我们就可得出如下题目:

变式一(改变条件):如图二(2),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等腰梯形ABCD的面积为52cm2,则ΔABE的面积为_______cm2.

变式二(改变结论):如图二(3),E是直线CD上的一点,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连结AE,交BC于P,连结DP,试说明ΔDPC与ΔBPE的面积相等。

这样,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题变一串,开阔了视野,拓广了思路,促成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⑷用“一错多析”促发散思维于深刻

通过对一题的多处错误的分析,发现其错误原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开拓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6:判断如下命题是否是真命题:“如果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平分这个角的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一种错解是(如图三(1)):由已知条件“BD=CD,AD=AD,∠BAD=∠CAD”得出△ABD≌△ACD,故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此命题是真命题。

另一种错解是(如图三(1)):由已有条件无法证出△ABD和△ACD不全等,故△ABC不是等腰三角形,此命题是假命题。

仔细分析后知,第一种错解的原因是利用“SSA”证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第二种错解的原因是结论不对,虽然不能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但还有其它方法证明此命题是真命题。正确解法是:由“AD是∠BAC有平分线”可联想到“过点D作DE⊥AB于E,DF⊥AC于F(如图三(2))”,再证出“△BDE≌△CDF,得到∠B=∠C”,则此命题是真命题。

从上例可看出,错解没关系,切忌错了之后不找原因听之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分析错解的原因,理解错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思维。

三、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形成的实践体会

在促成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时我们应当注意到,促进发散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虽然各自具有本身的方法和特点,但是它们之间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常常是在对某一方面进行重点训练时,其他方面也随之有相应“增值”。在这三个维度中,从思维的复杂性和价值而言,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是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初中学生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为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入手,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浅谈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郭永红,郭朝彬,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117

[2]《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9.发散思维与地理教学反思 篇九

顾名思义,基础等级是基础,它对同学们作文的最基本的一般性的要求,发展等级是在基础等级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要求。基础等级如果达不了标,那么,发展等级要想达标就是空中楼阁。为此,同学们要过的第二关就是基础等级达标关。

通常,人们将审题立意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材料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也就是弄懂试卷上“给了什么,要求什么”;立意主要是指对材料、文题审读之后,确立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文章的中心。它们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其侧重点和研究范围不太相同。

切合题意,这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的要求。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寓言材料引出”诚信”的话题,审题并无难度,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却审题不准、偏题甚至跑题。有的写“忠诚”、“信任”,这被视为勉强切合题意,最高不超过42分;有的写“诚恳”、“自信”、“信仰”,这被视为不切合题意;还有的所写内容与“诚信”无关,被视为跑题判;后两种情况均被判为不及格,最高不超过35分。这三种情况的出现固然与这些同学对“诚信”内涵把握不准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重视审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同学们千万不要把现在高考降低作文审题难度与不审题画等号,相反我们更要加强审题意识。审题失误,是作文的最大失误,因为它会使我们的作文“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那么,如何使审题达标呢?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经以“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等。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因为较关键的“藏”字并没有从画面上表现出来。“藏”又如何表现呢?最后有一幅画中选,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绘画,就把“深山藏古寺”中“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真正抓住了“题眼”(集中地传达出旨趣的关键性词句)“藏”字,审题审得好。

同学们要从题型类别、文体特点、显隐要求三个方面来掌握审题的一些要求和技法。

(一)审准题型

从历届高考情况来看,作文的题型大致有三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包括话题作文)和综合作文。

命题作文的特点是命题者只出一个标题作为我们作文的依据。它有时只一个词,如“习惯”;有时是一个短语,如”我的财富”(上海题);有时是一句话,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除标题外,一般还附有一定的提示、要求。

材料作文常见的材料作文有如下类型:文字材料如寓言、典故、名言、短语、现实生活精粹等;图画材料如一幅或多幅,多为漫画(讽刺)。这类题目要求我们根据所给材料,按提示中对于文体、篇幅等的要求自拟题目作文,所拟的文章标题、所写文章的内容,都必须同所给材料、提示有关联。

综合作文的特点是既提供了材料,又提供了作文的标题,要求我们根据材料,按照标题和提示来作文。如高考全国题的大作文:

现今的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二)明辨文体

上面说过,现在高考淡化文体观念,但并不是没有文体界限,写成非驴非马的东西。有两种情况要注意:一是对文体没有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擅长和临场时手头掌握的材料,迅速决定文体,进入写作;二是考题要求写的不是一般的议论文,而是比较特殊的议论文,如读后感、发言稿、演讲词,或者是书信体形式的议论文等时,我们除了要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外,还应符合这些类型的特殊要求。

(三)弄清要求

作文文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指题目上的要求,诸如写什么文体,多少字,什么题目等,这种要求比较容易把握;隐性的是指题目(如标题、材料)内容所隐含的条件和限制。作文的题目,不可能什么都明确,要靠我们透过材料去挖掘。如高考题,题干的关键词句是:由于“世界是千变万化的”(此为客观原因),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此为主观原因),因此“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此为结果)。同学们可以追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因,可以寻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方法,可以阐发”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也可以叙写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中获得的启示,等等。总之,”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题意。

话题作文出现后,这种联想显得更为重要。法国作家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近几年考生佳作连连,得到社会一致好评,关键就在打破了对同学们僵化思维的束缚,而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大胆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人人皆能创新,这是与生俱来的能力。”

二、关于立意

如果说”审题”是指明辨题目给的条件(题目或材料)和要求的话,那么“立意”指的是对于题目给的条件和要求,明确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热爱什么,憎恶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等等。

一篇文章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它的词藻,也不是看它的结构,而是看它的”立意如何。立意,就是在对材料(题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炼主题,向读者展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作文必须“以意为主”,“意在笔先”。因为“意”(主题)是文章的“纲”,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是文章的“目”。”纲举目张”,立好了“意”,也就是确立好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明人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但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基础等级评分标准中的“中心突出”就是对立意的要求,那么立意达标的技巧有哪些呢?

要立好意,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立意的基本要求和立意的思维方式。

(一)立意的基本要求

简单地说,四个字:准,深,稳,新。

1准——正确,鲜明

正确,这是写文章的起码要求。一篇文章,如果其主题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那么这篇文章不可能成为好文章。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是否正确,关键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在于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如何。也就是说,作者的世界观对作品的思想境界有直接影响,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要注意学习,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考场上,有不少作文就是因为没有立意,或立意低下,造成失误。如20高考作文有同学将讲“诚信的好处”和“不讲诚信的”损害”都跟自己的具体利益挂钩,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再如1995年作文题《尝试》,有的同学忽视了立意的思想性和准确性,去写一些格调低下的内容,比如尝试吸烟、尝试当小偷、尝试初恋等等。这些”尝试”的内容也许是真实的,但绝不是美的,是考生思维品质不高、爱憎不分明的直接产物。实际上,历年高考满分卷,其立意的思想境界都是高人一筹的。下面一篇作文就是如此。

鲜明,是指文章的主题要明确,态度要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毫不含糊。年的高考话题作文”诚信”,有的同学就没有在“能抛弃”与“不能抛弃”之间作出自己的判断,从作文中看不出他们的价值取向,立意不鲜明。当然,不同体裁的文章,表现主题的方式是不同的。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多半是直接把观点摆出来,或题目示意,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或”立片言以居要”去点题。而记叙性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戏剧等,往往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来表达主题,或用含蓄的手法,让人去品析。如屠格涅夫的《麻雀》。

麻雀

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荫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

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

我沿着荫路望去,见有一只嘴部嫩黄,头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从巢中掉下来的(因为风势很猛,正狂摇着路旁的桦树),立着不能动弹,失望地拍拍尚未丰满的羽翼。

我的狗慢慢地走近它。当时,突然从身旁的树木上落下一只头毛灰黑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

它为救护而来,用它自己的身体庇护自己的小雀儿……但它整个的小身体面对恐怖而战斗了!它的音调哽咽而怪异。它虽恐怖失神,却还是愿意牺牲自己。

在它看来,这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为有危险,就高高地躲在树枝上……有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使它扑下身来。

我的铁莱莎(狗名)呆呆地立住了,倒退了……显然也认识这一种力。

我急忙唤回了这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

是啊!请勿见笑,我怀着敬意--对于那悲壮的小鸟,对于它那爱子的冲动。

爱,我想比死或比死的恐怖更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物类的生命才得以团结而进步。

这篇散文诗,选择了一只老麻雀不惧强敌、舍命拯救小麻雀的事为题材,其立意,就是歌颂爱的力量,为了保护后一代,老麻雀可以牺牲自己。如果只写雀狗之争的有趣和惊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立意正确鲜明,也就是以往高考作文要求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就是要写出传统美德,反映时代的印记,抒发健康的感情。考场作文的过程,应是展示我们思想境界、净化感情的过程。这里还要注意的就是对社会的“阴暗面”问题,要体现出正确的感情倾向,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否则会有”思想不健康”之嫌。

2深——深刻、集中

“深刻”,要求全面驾驭题目或材料,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集中”,是指一篇文章(除了长篇小说、戏剧外)只能有一个主题,不能零乱、分散。古人说:“立意要纯”,“意多乱文”,中心多了,就等于没有中心,也无从达到深刻。主题是否深刻,往往反映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程度。看下面一篇作文:

生命是什么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

我问:“你幸福吗?”“幸福?我离百万富翁还有十万八千里呢!”有人如是答。于是,生命在他们眼里就成了股市上跳跃的荧光屏、餐桌上的美味珍馐、豪华别墅加豪华轿车。

打开报纸:洪灾、绝症、暴虐、谋杀……满眼是苦苦挣扎的生命。

“有没有想过某天失去生命的情形呢?”“咳,那么忙,谁有空想那个!”是的,我们是太忙了。五彩纷呈的社会,变化万千的信息,我们忙着学习,工作,研究,吃喝拉撒睡玩……因为忙,所以有些人便也忘了生命。

生命是什么?

有人说,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中年的稳健,老年的愤世嫉俗。

有人说,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严厉,爱人的柔情,朋友的关切,是一切感情的组合体。

有人说,生命是夕阳衬落日,青松立峭壁,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是宝刀快马,金貂美酒,是孤月冷歌的漂泊。

我是女子,而自古女子的生命就好像特别轻贱,我不妨也说,女子的生命是貂蝉轻舞的团扇,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是杨玉环抛上树的白绸,是西子坠湖的涟漪,是绿珠溅落的鲜血,是黛玉葬花的悲吟,是窦娥赴刑场的怒火--都说是红颜薄命。

现代的女孩子是幸运的,时代懂得尊重她们,欣赏她们。但是她们的生命却有的挥霍于歌厅舞厅游乐场中,屈服于鲜艳的玫瑰和精巧的礼物下。同时又得感谢上帝造物的公平,有很多的女孩富有才华,懂得自重,用生命诠释另一种美的意义,划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多少人物,平凡的不平凡的,虽然他们都对生命持有不同的见解,但都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活过。不管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惊世伟业,也不管他们是多么碌碌无为,都已化作一黄土。而现在的拥有生命的人们,不管你对生命如何看待,生命短暂,望君多加珍惜。

这篇文章写得很大气,上下古今,纵横开合,在活跃的思维中透视出哲理和诗情。在纵论种种对于生命的感受以后,结合自身的性别,阐释古今女性的命运和生命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对生命深切的感悟。另外,文章的语言骈散错落,琅琅上口,令人称道。不足之处是结尾显得短促。

3稳——平稳、理性

即是平稳地把握中心,增强理性思考,严格按试卷要求作文。注意两点:一是不要过分“标新立异”。我们提倡求新,但“新”要确保在正确合理的前提下;二是要选好角度。因为题目或材料往往不是单义的,它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命题立意,那么要选择深有感触、确有话要说的角度去写。如果一味求新,而“新”又是同学们所不熟悉的,写起来就难以展开,也不可能写好。

4新——新颖、清新

文贵创新。“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文章方能给人以新鲜的生活感受和教益。“新”建立在作者对事物独到、深刻的认识之上。文章还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古人主张“文以载道”,要积极表现社会主题。我们写文章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的发展,跳动时代的脉搏,歌颂美好的生活和健康的情感,鞭挞不良现象与丑恶。请看下面这篇20的高考作文:

《红楼梦》之我见

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小说。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认识角度和不同世界观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此而形成的“红学”确实令世人瞩目。作为一个无名后辈,冒昧谈谈我对《红楼梦》最深刻的认识--反腐败。

《红楼梦》中的贾府本是烈火烹油,花团锦簇的钟鸣鼎食之家,可就是因为有一帮腐败分子,搞得天怒人怨,使“白玉作堂金作马”的赫赫贾府彻底覆灭。

贾府中的反腐败斗争之所以失败,首先是领导对反腐败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贾府的最高领导人贾政,自己也算是一个廉洁的干部,有时也真想动动真格,对贾府的腐败问题进行整顿。可是当贾母一出面作梗,王夫人一吹枕边风,其“真格”也就变成了“银样蜡枪头”。

其次,权贵勾结,包庇腐败分子。贾母在贾府中虽无官无职,但她却以贾府的太皇太后自居。她重用腐败分子王熙凤,包庇穷凶极恶的贾琏。贾琏在外养情妇,蓄小蜜,被人抓住把柄,告到贾母处,贾母却包庇说:“小孩子们年轻,馋嘴儿猫似的,怎么保得住不这么着。”

再次,硕鼠当权,一手遮天,贾府中最大的硕鼠非王熙凤莫属。这个泼辣妇人常与其他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她“弄权铁槛寺”,贪贿害命二条,争风吃醋,设计害死尤二姐、鲍二家。她还靠着官家的权力,凡是贾府有什么美差、肥缺、工程什么的,谁送礼多就派谁去。除此以外,还带出一大帮蛀虫,弄得贾府乌烟瘴气,加速了贾府这座大厦的倾覆。

最后,腐败分子拒绝教育,压制监督,也是反腐失败的重要原因。贾府的焦大,自以为劳苦功高,刚想对贾府中“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却被捆了个五花大绑,塞了一嘴马粪,扔进了后厨房。

“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了《易》,革命家看到了排满,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到了缠绵,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鲁迅语)而我却看到了反腐败。这也算是别具一格吧!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辩证客观地去看问题是首要的。

“反腐败”虽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这位同学却做到了“人有我新”。“新”在认识独到,《红楼梦》众人皆熟,没有想到这位同学却以它为材料做起了“反腐败”的话题,且说出了那么多道理;“新”在“旧题新做”,联系实际,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它体现了该同学对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注,也展示了本文的认识价值。虽然文中有些类比和提法不很妥帖,个别语句也有毛病,但文章的内涵却耐人寻味。

(二)立意的思维方式

立意是一种能力的展现,它是我们思维能力,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体现。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品质。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愈来愈重视对创造性思维的检测,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对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具有可写性,即每人都能动笔,都有话可说。这样,立意“碰车”的可能性很大,立意都想到一个点子上,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会“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流于一般化,而阅卷老师又往往是“喜新厌旧”的。为了在竞争中略胜一筹,立意就必须示新示异,超凡脱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文题或材料,我们要进行多向发散思维,充分借助联想与想象,求新求异。下面我们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谈谈立意思维常见的几种形式。

1、因果联想

依靠事物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展开联想,即为因果联想。它可以是由因及果,也可以是由果及因,还可以是因果连环展开。看下面的题目:

面对秋天的落叶,一位哲人说:“它不是凋零,不是陨落,它是胜利者的凯旋。”

请你由此感悟,联系实际,写一篇有哲理性的文章。

这段材料,要抓住为何“是胜利者的凯旋”这个“果”来分析。因为落叶在生命的历程中,战胜了狂风暴雨,为新的生命风餐露宿,为夏日撑起一片绿阴,为秋天迎来累累硕果,耗尽了自己全部心血时飘然而落,不是“胜利者”是什么?再由此联想到这一类的社会现象,如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陨落”、老师甘为人梯、春蚕等,正因为如此,才有社会的不断进步。

下面是一篇典型的因果式联想作文:

我爱柳树

每当我到公园游玩、赏花时,总要在池塘边望几眼青青的柳树。有时,我竟看得出了神。那倒不是我与柳树有什么难解之缘,只是觉得柳树不仅可爱,而且也很可敬。

说它可爱,无非是指它的姿容体态很柔美。的确,柳树千丝万缕,与苍松翠柏的刚劲、挺拔的情调确乎是迥然异趣。然而,它也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你瞧,池边,柳丝低垂,婀娜多姿;你看,池中,柳影摇曳,临风起舞。池上池下,柳动影随,好像对镜凝妆的少女,又如舞袖飘飘的仙子。看着这迷人的景色,我不由想起了一首描绘新春景色的诗来:”我想踏进这湖/舀起倒影一杯/一饮而尽--/让你溶溶的绿水/浇灌我心上的花蕾……”此时,我心中荡开了希望和理想的涟漪,感到异常舒畅,如果把诗中的“湖”改成“池”来形容我那时的感受,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喜爱柳树,不但因为它轻盈柔美的风姿为湖光山色增添了不少妩媚,而且因为它有坚忍不屈的性格。柳树的皮色呈灰白色,干是那样的纤细,弯曲地向上生长,枝条却显得分外的绿。它不需要种子。只要把枝条插进土里,无需人去管理,自己就会默默地成长,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每当秋冬之交,寒风袭来,草木皆枯,那些看上去比柳树坚实、粗壮的树木,也经不起严寒的考验,乖乖地卸下了葱茏的装束,落个枝枯叶凋的下场。倒是一向被人视为纤丽的柳树,在风刀霜剑中奋力支撑着,它虽比不上经冬不凋的桦柏,但能以自己惊人的毅力,坚贞不屈地与西北风搏斗着。再看冬去春来的时节,那些早早落叶的树木迟迟不肯发芽,柳树却在寒冬的余威下首先苏醒了,使劲地伸伸腰儿,畅怀地吮吸着那温润馨香的空气,抖擞精神,像归队的勇士一样,昂首挺胸。它望着脚下清清的塘水,迎着凛冽的寒风,不顾一切地率先吐翠,披上了娇黄嫩绿的新装,遥盼着小燕儿的归来。这时,我们只要抬眼望去,枝梢间,烟纱雾幔,纤细的枝条上一个个嫩芽,像缀着玉翠,悄悄地给人间带来了美好的春的消息。那情景仿佛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歌,一首表达美好信念的歌,一首生命的歌,一首迎春的交响曲!

柳树默默地生长着,但它也有自己的理想。它要让自己的干长得结实些,再结实些,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别人。我想满怀理想的柳树是爱春天的,春天也是热爱柳树的。假如春天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那我愿做一棵柳树!亲爱的朋友,你呢?

柳树,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枝叶婆娑的柔美体态,作者抓住这一点入题写出了柳树的外在美,道出了“我”之所以喜爱柳树的原因之一。本文并未停留在对柳树浅层次的描写刻画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开去,进一步挖掘柳树的内在美--坚强不屈、朝气蓬勃,进而道出了“我”喜爱柳树的根本原因。

本文是一篇因果式联想作文,由具体到抽象,由形体到精神,由外在到本质,由果到因,高度赞扬了柳树的可爱可敬的品质,抒发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2、相似联想

事物之间在性质或形态或功能上相类似,在人们的感知或回忆中联系起来,即相似联想,也叫类比联想。请看下面这篇短文:

二十六个字母的奇想

A挺拔的大山,向上只有一个休息的小站。

B人们啊,请不要满足于八分的收成。

C永远圆不了,是因为每一次都半途而废。

D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E一步一步地向上,才能看见遥远的地方。

F是一把智慧的钥匙,只送给钟情她的人。

G运动员美的体形,来自于艰苦的锤打。

H只有团结,你我才能并驾齐驱。

I顶天立地,方显出有志者的本色。

J水里有铁制的鱼钩,人中间何尝没有它。

K交响乐队的指挥,凝视着整个的乐队。

L一把不歇的锄头,开拓着荒芜的土地。

M低谷与险峰,构成了多彩多姿的生活。

N未雨先到的闪电,你成了预示风雨的使者。

O周而复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P永远不倒,是旗帜的天性。

Q阿桂走了,儿子犹在,孙子也不绝。

R要想有所成功,首先得跳过这”山羊”。

S弯弯曲曲,人生之路的象形文字。

T力举千钧,宁折不弯。

U不是一张安逸的床,而是一个危险的坑。

V是取得胜利的标志,是逃兵投降的手。

W有深有浅,当心汪洋中的暗礁与浅滩。

X是四通八达的路标,还是禁止通行的封条?

Y尽管是一株幼苗,但你知道向上的重要。

Z收慢速度转弯,是为了以后的迅跑。

作者以26个拼音字母,从外形特征上展开了联想,为我们描绘了26种事物,既有情趣,也充满了哲理,对人很有启迪。这篇以联想构思成文的短文,可谓经典。

相似联想,在古诗文中出现很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先秦诸子散文里就更多了,像成语“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等。《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典型的相似联想之作。现在有很多人将古书中人物典故,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写成文章,大多运用的是相似联想。这种写法,“故事新编”(借用古代的人和事或材料,写今日的人或事,以讽喻当今),读之会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3、推测联想

它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已知的表象材料的内部关系,对可能出现的新的变化或结果作出推测的一种联想。

许多科幻小说均用推测联想。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被人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早在直升飞机、雷达、导弹、坦克、潜艇等出现之前,他已经在小说里把它们想象出来了。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要求运用推测联想去写作。下面是湖北一考生作文:

重回百慕大

手术室厚重的金属门缓缓地打开,怀特博士走了出来,对着紧张地盯着他的莎莉文摇了摇头,把手一摊,不无惋惜地说:“我们回天无力。”“怎么会这样?”莎莉文一下子瘫坐到转椅上,喃喃地自言自语:“就这样结束了,这世界上惟一一个从百慕大海难生还的人,惟一一个能告诉我们百慕大奥秘的人……”“冷静一下,或许还有办法。”博士的话点亮了莎莉文眼中的一团火焰,但随即又黯淡:“还有什么办法,人已经死了。”“记忆移植!”“记忆移植?”莎莉文重复着,眼睛又亮了起来。博士却在此时有些犹豫:“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实验方案,还从未在人身上试验过,不知是否会有危害,你愿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吗?”莎莉文坚定地点了点头:“为了了解百慕大,我愿意!”

无菌的层流室里,静谧得有些诡异,莎莉文坐在手术椅上,耳边响起了博士刚才的话:“你知道,人的记忆是由大脑褶皱引起的,我们要做的实验就是利用一种经过编码贮存的化学物质将他的大脑褶皱复制到你的大脑上去。不过在现阶段,这一切只能依靠特殊设备进行,一旦离开了它,大脑就会恢复原状?“多么奇妙啊,我会拥有别人的记忆。”莎莉文想着,微微有些激动。“准备好了吗?”对讲机中突然传来了博士的声音。“一切就绪。”莎莉文轻快地回答着。“闭上眼睛,做深呼吸,然后戴上右边的那只头盔,你会开始进入催眠状态,记住,要回答我的问话。”莎莉文照着博士的吩咐做了。她的眼前开始慢慢地变得漆黑,突然,如一道闪电划破天宇般,她看见了明亮的日光。看一看四周,自己正坐在一艘豪华游轮上,蓝的天,蓝的海,一切都好平静。游轮就这样静静地行驶着。这时,前方的海面突然开始旋转,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如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拉住一样,游轮向里面滑去,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莎莉文。“你看到了什么?”博士温和的声音像从遥远的天边传来。“漩涡……”莎莉文说完这两个字,眼前又开始变得漆黑……

“据报道,经科学家怀特博士与女科学家莎莉文的共同努力,百慕大秘密已被揭开。研究结果表明,那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磁极……”播音员甜美的声音还在继续,莎莉文已沉沉地睡着了,梦中的她飞翔在百慕大的上空,她看见了蓝的天,蓝的海和真正的平静……

这是一篇运用推测联想写成的成功之作。颇具吸引力的科幻故事,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故事情节,加上生动形象又不乏细腻的语言,给人很强的感染力。

4、逆向联想

俗称“反弹琵琶”,即向着人们正常的思路相反的方向思考,另辟蹊径立意。这种联想有两类:一是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使两者形成矛盾关系,如“知足常乐—知不足常乐”,”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二是运用反义词,使两者形成对立关系,如“玩物丧志—玩物长志”,”皎皎者易污—皎皎者难污”。此法的特点是观点新颖独特,卓尔不群。当然,运用此法要以切合实际为基础,否则立意就失去了根本,站不住脚。很多传统观点,一经逆向思维,往往是别开生面,如“班门弄斧—弄斧就要到班门”、“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不成规距,无以成方圆—成了规距,就能成方圆?”“儿不嫌母丑—儿要嫌母丑(不安于现状,努力去改变母亲现状)”等等。“伯乐相马”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可下面一篇文章作者却另辟蹊径,一反传统观念,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

有感于相马不如考马

一位曾被誉为“伯乐”的人事干部,最近却颇有感慨地对人说:”我过去是很迷信伯乐相马那套办法的,被我相中的也确有些是“千里马”,可是把他们放到领导岗位上去以后,大部分都没有突出的表现。看来,伯乐的“相马经”并不可靠。

这位人事干部的话很发人深思。前一时期,两千多年前的伯乐忽然交了好运,报刊上连篇累牍地表扬他,他的“相马经”更是吃香得了不得,许多人以被称为“伯乐”为荣。其实,伯乐那套“相马经”并不足取,用现在的观点看,不过是形而上学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伯乐相马的弊端,就在这个“相”字上。相者,观也,即察其毛色是否纯净,察其躯体是否俊伟,察其头颅是否高昂,察其嘶声是否亢奋,察其奔驰是否迅猛。当然,伯乐相马也讲究看马的内在精华。有一次,秦穆公请他推荐一名继承者,伯乐就推荐了九方皋。穆公命九方皋去寻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马已在沙丘得之,雄而黄色。穆公使人一看,说是雌而骊色的,很不高兴,就责备伯乐说:你推荐的人,连雌雄马也分不清,还能寻千里马?伯乐辩解说:九方皋相马,只注重内在精华,至于它的外形,是不在考虑范围的,所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即使如此,我觉得这种相马方法仍然值得怀疑。从理论上讲,马可能是千里马,但它是否一定能达到日行千里的实绩,恐怕就不一定了。在此我们随便就可以拈出几个影响千里马跑出日行千里实绩的因素来:

一曰:假如马之脾性孤高自傲,它或者不肯轻易露一手,只愿在有名有利的赛场上才肯拼命跑;或者只有当公子王孙骑坐时才肯日行千里,而平民百姓来使用,则对不起,日行百里也未必肯跑到终点;或者沾沾自喜曾经在千里赛场上获冠军的荣誉,从此就永远吃这块金牌的老本……那么,此类千里马,得之又有何益?二曰:假如它之本质娇嫩畏苦,非好草料不吃,非平坦大路不跑,此类千里马,恐怕也难当重任。三曰:假如它在高山峡谷,翻山越岭,如履平地,但到平原水乡,连一条小沟渠也不敢跨越;它或者长于千里草原,平川旷野敢于勇往直前,而崎岖山路,则畏畏缩缩,不敢向前。由此来看,千里马也不一定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能行千里也。

以上种种,均说明千里马之所以能日行千里,并不单取决于马的外貌内质,还取决于许多主客观因素。难怪人们虽然选到了千里马,却往往有可能见不到日行千里的实绩。单凭相,是很不够的。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相来进行优选,不仅对人不可,就是相马也不科学,此伯乐之大谬处,亦是当今某些“伯乐”之大谬处也。

我认为,与其相马,不如考马。考者,即考查,实践检验之谓也。三国时刘备征江夏获“的卢”一匹,荆州相马权威们都说此马眼下有泪槽,额边生白点,会妨主。但刘备不为所动,后他遇难时,“的卢”一跃飞越三丈宽的檀溪,救了刘备。马真正千里良马,非相能得之,而应靠考才行。考马这道也有三:一是应从千里马这生长环境中去了解,如所选之马将来准备要放在艰险道路上使用,则不妨先于崎岖之道考查之;二是将马之所擅所短,与具体用途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如为了拉车而选马,则只需在擅负重之良马群中考选,如为了赛马而选马,则可在擅快跑马群中考选;三是尚需了解该良马之成长环境、脾气习性,因为任何千里马都是有个性的,使用时,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当对策。

5、多角度联想

多角度联想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思维方式。由于客观事物往往有它的多面性,人们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的题目或材料往往也是多义的,因此,要求我们在立意时,要运用多角度思维,这样思考,往往能爆发出求异创新的火花。“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一般理解多为肯定毛遂勇于自荐的积极态度。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社会环境角度,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状况,嫉贤妒能,“红眼病”者甚多,故虽知毛遂之能,却无一人向上举荐,以至“三年得见”;二是从领导者角度,可以看出平原君的官僚作风,成天沉浸在“文山会海”之中,不深入实际,不了解下情,看起来天天在做事,实际上未做一件事,爱才(养士三千)只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三是从人才使用的角度,应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多渠道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使更多的“毛遂”不至于被埋没。

多角度联想往往对一则材料或一个文题有着不同的理解,立意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较好的成文;在一篇文章中,同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想象。实际上,人的思维过程很少是“单打一”的,常常是“复合”的。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一例:

萧规曹随与邯郸学步

毛书征

近日重观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引出我的一些联翩之想。

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不仅对刘邦的得天下出力最大,而且对刘邦的坐天下也有首功。刘邦统率汉军攻进秦都咸阳时,一般文武官员都忙着抢夺财物,掳掠美女,而萧何却赶到相府中,保护档案文件,搜集律令图书,并当成宝贝似地整理珍藏起来。刘邦做了皇帝,萧何因为掌握了秦朝的文献资料,对于全国的地理形势、风土民情、秦制利弊等都非常熟悉。汉朝开国时,萧何参照秦朝旧制,去劣存优,除陈布新,制订了一整套符合当时国情民意的法规、典章和制度,对刘邦治国安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说,萧何是一个建树颇丰、政绩卓著的称职官吏。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不久,年老的萧何亦病死,由曹参继任相国。曹参的做法是一切政策法令全部依照萧何所定,丝毫不加改变,坚决“按既定方针办”。汉惠帝对曹参的这种率由旧章、无所作为的态度很不满意,曹参的理由是:陛下不如高皇帝,我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天下,又制定了一套规章法令,我们能够一切照办不失职就不错了。实际上曹参是按照他一贯主张的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的。由于他墨守成规,做了三年相国,虽然没有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没有新的建树,与萧何相比,就显得政绩平平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萧规曹随”。

今天看来,像曹参这样“故步自封”不足为训,而像寿陵少年那样“失其故步”也要碰壁。这后一故事,《庄子•秋水》有记载:“……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其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汉书•叙传》也有引述:“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这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告诫人们:只从形式上简单地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和经验,而忽视自己的特点,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其结果往往难免和“邯郸学步”一样,最终落个“匍匐而归”的下场。

历史上,一切善于治国安邦的有识有为之士,几乎都和萧何一样,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故步自封,难免步曹参的后尘,维持现状而无所开拓;失其故步,很易蹈寿陵余子的覆辙,前功尽弃而贻笑于人。今天,我们要富民强国,必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地推进改革开放。前一段,有极少数人“邯郸学步”,“失其故行”,要走“全盘西化”之路,想搬用”洋教条”来治中国,受到党和人民的批评和制止,这是理所当然的。现在,仍有一些人墨守成规,用陈旧、停滞、僵化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想沿用“萧规曹随”的办法来治中国,显然也是行不通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两种倾向都不能治国安邦、振兴中华,因为他们的共同症结都是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当前中国的最大实际是生产力水平很低,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就是从这个实际出发,探索解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伟大而丰富的实践问题。脱离党的正确路线的轨道,坚持“萧规曹随”的僵化观点和“邯郸学步”的“全盘西化”,都只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

本文运用了多种联想,而联想的发端事物是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由京剧这一小段故事想到萧何一生的政绩,是相关联想;由萧何而下,说到曹参,也是相关联想;由曹参的“故步自封”想到寿陵少年的“失其故步”,是相反联想;由古人的“邯郸学步”想到今人的“全盘西化”,是相似联想;由“萧规曹随”想到今人的墨守成规,是种属联想。结论是:脱离党的正确路线的轨道,坚持“萧规曹随”的僵化观点和“邯郸学步”的“全盘西化”做法,都只能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道而驰;今天,我们要富民强国,必须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既不“故步自封”,又不“失其故步”,实事求是、扬长避短地推进改革开放。这个结论在当时是很深刻的,是很有针对性的。

上一篇:旅游管理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下一篇:李店小学消防演练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