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24-11-15

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精选11篇)

1.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一

罗城乡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规划

(2008-2010)

一、基本情况

罗城乡全乡下属中小学9所,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1608人,其中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521人,小学8所,在校学生1087人,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249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乡党委、乡政府从落实科教兴乡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教育事业优先谋划,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资水平、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扫盲后继续教育工作有成效。

结合教育现代化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实际,根据我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乡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规划。

二、整体框架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文件政策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各类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罗城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保教水平;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职成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以加强师资培训提升师资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教育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二)整体目标

教学设施现代化、教育质量最优化、学校管理科学化、队伍建设人文化,使全乡的各教育机构在软件、硬件方面达到省、市、县提出的现代化要求。

(三)具体目标

––教育信息化基本达到县颁标准。小学、幼儿园和成人职业学校建成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全面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小学、成人学校达到每5人一台计算机,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所有专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

––到2010年,结合本乡实际,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进行初步探索,有条件的幼儿家长能够接受育儿指导,学前1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100%,学前2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90%,学前3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75%。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完成率达到100%。基本解决本乡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大力加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到2010年,乡域内的种植、养殖户等具有中职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到80%。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以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农民为目标,结合每个村的定位,培养专门人材。每年通过转岗培训,完成不少于200人的就业。

––到2010年,实现全乡教育现代化,达到一流学校目标。小学专任教师8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0%达到大学学历;幼儿园教师100%达到合格学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20%;小学、幼儿园各有二名以

上区级骨干教师,着力培养县级骨干教师。

三、主要任务与规划

(一)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缩短与城区学前教育发展差距。

1、加大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完善性建设力度,使教室和各功能处室完备,办公设施及学、用具、玩具全部达标。

2、各幼儿园达到市级验收标准,努力使农村儿童也享受到与城镇幼儿一样的教育资源。

(二)结合地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和成人教育,学习型乡镇建设初具规模。

1、拟投资13万元建设一所集成人教育培训、家长学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罗城乡文体综合活动中心,高标准建成各项设施并配齐各项教学设备;完善对各村成人学校的设备投入。通过这两项建设,为全乡人民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2、加大农业现代化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每年完成不低于2000人次的培训任务。其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900人,取证200人,科技培训500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教育培训:80%的农村富余人员得到不少于两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乡、村两级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得到加强。

(三)加大乡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创建学习型乡镇步伐。

1、完善乡成人学校和村成人学校的乡、村两级成人培训网络,最大限度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

法。

2、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到2010年,我乡基本达到学习型乡镇水平,在此基础上创建学习型村、学习型家庭。

3、探索创建培训实验基地。其中林木基地1个,林果基地1-2个,禽畜养殖基地2-3 个。

(四)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

1、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助为辅的模式不变。在教育投资体制上,继续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同时积极探索、完善投、融资体制,努力拓宽投资渠道,不断鼓励、吸引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加大政府投入,表彰先进,补充经费。

(1)乡党委、政府每年设立3万元奖励资金,用以奖励在教育教学岗位上业绩优秀的教职工和品学兼优的罗城学子,树立典型,宏扬优秀,鼓励其在各自岗位上再接再厉,勇创佳绩。

(2)积极补充公用经费的不足部分,保证各教育单位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改善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

(1)完善各类教育机构的建设。加强小学、幼儿园、成教活动中心的绿化、美化建设,搭建环境育人的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加大教育信息化力度。

乡域内的所有教育机构完成校园网建设,联网计算机进教室,全部实现“校校通”。积极筹措资金,解决校园网终端设备缺乏的问题,使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达到每5人一台计算机,教师每人一台计算机,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以增强教学能力为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提升师资素质。

(1)努力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学历进修和职业道德培训。全体专任教师人人参加计算机模块培训、考核,取证率达到100%;注重教师个性化差异,选派有特长和相关爱好的教师进行艺术、计算机、体育专业培训,使学科教师合理化;通过师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大幅提高,小学专任教师10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60%达到大学学历;幼儿园教师6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成人学校专业教师基本齐全,适应全乡的各类培训需要。

(2)实施教师培养“走出动,请进来”战略,通过聘请专家、等措施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五)加大科学化管理的探索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构建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根据本乡各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调整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照章办事;明确职责,加强层次管理,使干部、教师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加强管理的民主建设,坚持校务公开、民主议事、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党、团组

织的作用。

2、增强干部教师的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1)乡域内各类教育机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教科研为先导,扎扎实实进行教学研究,坚决杜绝教研、教改流于形式。

(2)认真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形成适合南窖实际的教育理论。

(3)认真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流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健全课堂质量评价标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二

关键词:森林资源,存在问题,对策,龙场镇,云南宣威

森林具有固碳减排、缓解温室效应、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 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生态建设中, 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云南省委也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云南”的构想。在建设“美丽云南”的总体框架下, 龙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林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 认清形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规划, 找准龙场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推进龙场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势在必行[2]。

1 龙场镇林业概况

龙场镇位于宣威市东北部, 辖13个村委会126个自然村109个村民组, 2011年底, 有人口16 043户、54 978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 777人。全镇有林业用地15 229.5 hm2, 占全镇国土面积的57.8%, 其中, 有林地13 904.1 hm2, 疏林地40.6 hm2, 灌木林地867 hm2, 未成林造林地274.4 hm2, 无立木林地28.9 hm2, 宜林地114.4 hm2, 辅助生产林地0.1 hm2, 林木绿化率达57.6% (其中, 有林地覆盖率为50.2%, 灌木林地覆盖率为4.9%, “四旁”树覆盖率为2.5%) 。全镇有活立木蓄积528 160 m3, 人均拥有活立木蓄积9.6 m3, 但近期可采伐利用的人工林甚少。辖区内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隆庄村委会达77.7%, 最低的阿直村委会只有39.7%。

2 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 大资源、小产业现状突出

林业兼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集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 产业涵盖面广, 链条长。目前, 龙场林业具有第一产业产值相对较高, 第二、三产业产值低的结构特点。究其原因, 主要是量最大的林木资源利用受国家林木采伐限额等法规政策限制;以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受第一产业资源利用被限制的影响, 难以扩大生产规模, 获得较高效益;辖区内旅游资源匮乏, 群众对发展以森林观光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因缺乏经营理念及基础条件脆弱, 至今未得到较好发展, 林业产值在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低。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以下简称“林改”) 完成后, 农民虽获得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 但林业生产中依然存在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效益慢、技术政策性强、科技推广不成熟等缺点。从当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来看, 农民更注重追求短期和眼前利益。他们大多认为现阶段以家庭为单位投身林业建设不现实, 仅靠农户单打独斗发展林业, 不但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成效, 也不利于农民家庭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辖区内的富余劳动力大多出门打工维持生计。不外出打工的农户, 大都以粮、烟、猪等传统产业为主, 林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大多数农户心中仍处于副业位置, 部分群众对待林业重取轻予的思想严重。在龙场要实现兴林富民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各级各部门还需结合实际,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改革措施, 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实现龙场林业跨越式发展。

2.2 林业树种结构单一, 发展不平衡

在龙场镇的林地中, 只有3 452.6 hm2商品林 (其中, 商品乔木林2 556.2 hm2, 经济林671.3 hm2) , 占全镇林地面积的22.7%;在商品乔木林中, 幼林、中龄林、近熟和成熟林的构成比例为44.4∶42.5∶12.8∶0.3, 中、幼林面积占绝对优势;全镇林分中, 云南松 (Pinusyunnanensis) 、华山松 (P.armandi) 纯林与其他树种 (油杉、黄杉、杉木、栎类、桤木、杨树等) 的面积构成为71.7∶23.1∶5.2, 针叶林居多, 阔叶林比例较低。资源在各村间分布不平衡, 在各村内部分布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 有6个村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镇平均水平, 有7个村低于平均水平。在高于平均水平的6个村中, 有4个村缺乏煤炭资源、远离集镇。

2.3 森林的三大效益发展不协调

20世纪80—90年代, 龙场镇致力于“灭荒”造林和“四旁”植树, 使全镇的林木覆盖率从1999年“灭荒“调查时的29.5%上升到目前的57.6%。但因在造林施工时, 只注重完成造林任务确保成活率达标, 而忽视了按合理密度植苗及进行针阔叶树种合理搭配, 致使全镇营造的3 066.7 hm2华山松林密度普遍过大, 长势缓慢。同时对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林下资源等缺乏系统培育, 以致全镇近期可利用的商品林资源匮乏, 林业产值在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太低;2011年的林业产值仅占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1.17%。根据林业分类经营区划, 全镇的生态林和商品林的构成比例为77.3∶22.7;商品乔木林中, 中、幼林面积的比例为86.9%。经济林面积仅占全镇林地面积的0.04%, 且多为效益低下和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品种。综上所述, 龙场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较高, 经济效益低下, “三大”效益发展不协调。

2.4 林业技术培训滞后

目前, 龙场林业技术培训滞后, 科技含量低,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林技推广体制, 基层林技推广人员还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对林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不高[3];二是在林技推广和产业发展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 所推广的技术在实践中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三是在发展林产业时, 没有消除当地干群长期形成的“等政府的优惠政策, 靠政府的无偿投资”等依赖思想, 缺乏自觉采用新技术、引起新品种的主动性;四是林技推广工作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没有任何林技推广经费。

2.5 林业管理体制和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

目前, 龙场林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缺乏生机与活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因对天然林实行全面禁伐, 全镇除少量农民自用材指标外, 没有人工商品林采伐指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镇农户的造林积极性。二是营林方式单一, 只追求造林数量, 忽视造林成效, 管理粗放, 科技转化率低。三是林业站职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知识结构老化, 接受各种职业培训的机会少, 缺乏应有的政策理论和专业技术素质, 难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要。

2.6 林业“三害”突出, 整治难度大

火灾、病虫害和人为破坏, 被称为“林业三害”。龙场镇森林面积大, 抵御火灾、病虫害等的能力弱。自1999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 从镇到村建起了由管护所、天保中队和管护责任区组成的3级垂直管理体系。但在龙场镇的林政管理中, 仍存在管理队伍素质偏低、执法不力、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等弊端;林业站对护林员的工作采取定时和不定时抽查, 但由于人少事多, 对护林员工作的督导考核不到位, 护林员工作效率不高。加之煤炭、森林等资源在各村分布不平衡, 部分经济条件差、生态意识淡薄的农户, 面对居高不下的煤价, 就把上山采樵作为解决生产生活能源的途径, 以致乱砍滥伐、偷砍盗伐等破坏资源的行为时有发生。林业“三害”突出, 已成为龙场林业发展的障碍。

2.7 林业投入严重不足

资金是林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资金缺口大, 科技投入不足, 致使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也难以在当地试验、示范和推广, 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也只能长期维持粗放经营格局。资金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龙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

3.1 转变观念, 改进作风, 认清形势, 落实责任

林业作为大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是一项政策性、法规性、专业性强的基础产业, 又是一项民生事业, 承担着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双重责任。随着林木资源的增长, 少数不法分子破坏森林资源, 导致管护难度日益增大。为确保资源及生态环境安全, 使林业职工适应现代林业发展之需, 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知识法规培训, 努力提高林业职工的综合素质, 增强其事业心和使命感。林业站要通过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强化服务意识, 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服务质量, 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支持, 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林业生产任务, 推动龙场林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4,5]。

3.2 拓展投融资渠道

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 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投资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要采取社会投资、群众筹资、上级投资、当地政府配套等多种形式, 切实加大林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

3.3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建设, 探索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模式

龙场镇的林改工作已于2012年初全面完成。通过确权到户, 明晰了林地使用权, 放活了经营权, 确保了收益权。但在林改完成后, 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还需对主体改革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进一步协调解决好林业经营主体在经营管理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难题。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 强化服务, 在权属明晰的基础上, 鼓励投资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迫卖、划拨等方式依法获得林地、林木使用权, 参与林业建设;鼓励具有一定实力和专长的群体和个人, 采取大户承包的方式, 投入林业建设[1]。林改后, 随着经营主体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逐步转变成以林农为主体, 过去沿袭下来的林业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林改后出现的林地产权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和林权结构分散化的新格局。为加强森林资源管护, 必须创新管护模式。探索建立适应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已成林业部门的当务之急。

3.4 优化结构,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为改变龙场林业“大资源、小产业”现况, 及时调整森林资源结构, 挖掘林地生产潜力, 加快中低产林改造步伐, 促进林农增收, 势在必行。按照“管死公益林, 放活商品林”的经营原则, 对该辖区的中低产林, 按照《龙场镇中低产林改造实施方案》, 分别采取抚育间伐、树种更替、嫁接复壮、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 优化林木生长空间, 提高混交林比例, 增强森林抵御火灾及病虫害的能力;通过科学规划, 走“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与实施天保、退耕和中低产林改造等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以大工程带动大产业, 确保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调动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切实搞好资金、政策和技术等配套服务, 大力营建针阔混交、乔灌草相结合、有较强生态防护功能的森林植被。目前, 为使龙场镇的核桃产业在发挥较好生态效益的同时, 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必须采取措施, 动员全镇核桃种植户, 抓紧时机, 完成补植补造和品种改良, 同时强化后续管理。在第二产业方面, 要加快由低层次原料加工为主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在第三产业方面, 要结合辖区实际, 循序渐进开展林下经济和林产品贸易等项目, 促进农民增收。

3.5 依靠科技, 发展高效林业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指导林业发展的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相脱接的问题。建立起以林业专业协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核心, 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加大林业科技试验、示范及推广力度[6]。鼓励林技推广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 加快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步伐。坚持“先试验, 后推广”的原则, 认真开展林业技术咨询服务, 切实解决林农或林企在生产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推动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6 强化农村能源建设, 降低森林资源低价值消耗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能源建设降低森林资源消耗的意见》, 龙场镇2002—2012年, 按照沼气池“一池三改”要求, 共发展沼气池4 600口, 建节能灶13 290眼, 并安装太阳能16 450 m2, 有效缓解了薪炭材消耗对全镇森林资源的威胁和压力, 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今后, 龙场镇将继续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改造力度, 推广太阳能利用, 在缺煤少材的山区或半山区加大沼气池和节能灶的推广力度, 进一步发展替代能源, 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步伐。

总之, 在林业事业迎来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的今天, 林业职工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 牢记使命, 勇于创新, 敢于担当, 甘于奉献, 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已任, 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总目标, 充分发挥林业的主力军作用, 抓好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壮大以资源培育为基础的第一产业, 改造提升以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大力发展以森林观光、林产品贸易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确保森林“三大”效益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回良玉同志2009年6月22日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09-09-04) [2013-09-28].http://www.jjly.gov.cn/page/colA_detail.php?wzid=1862&lbid=346.

[2]马风云, 王键平.山东林业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探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1) :83-90.

[3]梁启英.广东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生态科学, 2005 (3) :286-288.

[4]李金泉.我国林业管理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现代园艺, 2013 (14) :232.

[5]童敏, 雷小林.宜春林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 2010 (3) :54-57, 60.

3.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三

关键词:教育公平;城乡小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71-01

公平可以说是对每个自由公民的公平,而教育公平可以说是每个享受义务教育的人应该拥有的权利,但是现在的这个教育事业上却体现着许多不公平的事情,真对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和权威人士的不满,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的提出,“教育是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而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中应该尽量的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只有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得到了提高整个教育的公平性才会有所提高。

一、当下城乡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

当前城乡的小学体育教育的差距巨大,城市里的学校体育教育基本完善,有对体育教育的良好的意识,有优秀的体育教师,良好的教育场所和良好的体育器材。而乡镇学校的体育教学却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不够,教师的师资不够,没有完善的体育教学场地,最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体育教学器材。

二、城乡体育教育不公的原因

1、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城市的学校已经越来越注重体育教育,这里的教育机构已经意识到了体育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正确的体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只有了强壮的体魄才有精力去学习其它的知识,可以说体育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在乡镇的学校许多还在只抓文化课的教育,他们只注重文化课的培养而忽略掉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学生一味的学习而忘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味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同时也会因为缺少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上学期间缺少室外活动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精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而学习成绩越下降就会让学校越抓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体育教育资源短缺。教育资源是一种客观条件,它是实际存在的物质,没有教育资源,谈什么样的教育都是无用的,就像没有水了再谈节约用水一样,要想谈节约用水首先要有水可用,所以要谈体育教育公平首先是要谈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它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体育教育资源的公平才可能做到城乡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1)体育设施的短缺。体育设施它不仅是教师上体育课需要用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需要用的工具,如果没有体育器材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授课,同时它也是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丰富自己的课后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提高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据了解城市里的体育器材配置普遍比较完善,场地也够宽阔,而乡镇的体育器材配置相对来说就少的可怜,同时乡镇里也随着中小学的合并使更多的学生在一个校园里生活,这样本来就不大的活动场地随着学生的增多就显得更加的狭窄了。另一方面城市里的学校每一年都会在体育器材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而乡镇学校基本上不会在体育器材上进行资金的投入,这样也使城乡的体育器材的差距越拉越大。(2)教师资源的短缺。体育教育的不公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不公,也是对教师的不公,众说周知城市的消费水平要比乡镇的消费水平高出很多,这样也就导致了城市和乡镇的教师的待遇的不同,自然体育老师的待遇同样是不同了,城市里的待遇要远远的高于乡镇的体育教师的待遇,这里面差的不仅仅是消费水平带来的差距,而现在的人们多数还是喜欢生活在大城市中,这样也就导致了乡镇缺少良好的体育教师进而影响到了乡镇的体育教育的发展。

教师的学历虽然不能直接代表教师授课的水平的高低,但是它客观的反映了教师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发展潜力。而乡镇的体育教师受到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制约乡镇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城乡体育教育发展不均的方法

1、合理宣传提高人们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乡镇人对体育教育的意识,学校领导应该进行真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宣传,使更多的人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里不仅仅要让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同时也要让乡镇人民意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更多的人意识的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发展体育教育,减少在乡镇学校中发展体育教育的阻力,让更多的人为乡镇学校的体育教育追赶城市的体育教育增加一份力量。

2、改善乡镇体育教育的师资。虽然乡镇的消费水平要比城市的低,但乡镇的工作环境要比城市的工作环境更加的艰苦,在乡镇工作的教师长期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应当适当的提高乡镇体育教师的待遇,必要的地方应该让乡镇的体育教师的待遇好过城市里教师的待遇,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体育教师来到乡镇工作可以使乡镇的体育教育的师资慢慢的追赶上城市的体育教师师资。

3、增加对乡镇体育器材的投入。资源公平是提高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资源公平就没有教育公平。介于城乡现在的体育器材的差距巨大,应该由教育机构做宏观的调控增加对乡镇体育器材的投入,使乡镇的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缩小和城市学校的差距进而减少城乡体育教育的差距。使城乡的体育教育发展更加的均衡。

参考文献:

[1] 朱迎春. 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

[2] 肖建彬. 论教育公平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J]. 当代教育科学.2012(2)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J]. 教育研究.2010(2)

4.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四

为预防我校学生发生交通不安全事故,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做好抢救和消除隐患工作,确保学生安全,特制定我校学生交通事故安全应急预案。

一、交通安全工作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王万福

副组长:陈富平

余西江

组员:陶

龙从颖

江甫技

向国琼

俊 各班班主任。

二、处理交通安全事故方案

1.教育。学校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所有成员要经常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学生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特别是教育学生在出校门时要注意门口交通安全,防止人流过多造成交通事故,并作好交通安全记录。

2.报告。一旦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在场的教职工均有权也有义务立即报告。一般情况报告程序:现场教师或知情教师在第一时间内,立即向学校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情况;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一时间内赶到事故现场,展开营救工作,同时立即向特区教育局和交警部门报告情况。

3.应急工作分工

现场处理组:王万福

陈富平

余西江

龚昌虎

江甫技

向国琼

出事学生班主任

职责任务:迅速处理现场情况并保护好现场,做好记录。根据现场情况决定以下事宜:向国琼负责向交警报告情况;陈富平和班主任协助医院,做好抢救工作;科任教师管理班级上好课。

留校处理组:王万福

余西江

陈富平

责任任务:迅速了解情况、接应工作:王万福负责向特区教育局汇报;迅速查清受伤学生的人数、具体姓名、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

4.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讯要求工作日,必须保持通信畅通;休息日尽可能开机。

四、其它

做好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谨防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万一发生学生交通事故,首先做到不慌乱,弄清肇事者,做好救人和向上级报告工作,尽量降低当事人人身伤害。

5.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五

和“歌咏”比赛活动安全预案

2013 年 4 月25 日,我校将举行“七彩阳光”广播体操和“歌咏”比赛活动。为确保此次活动的安全,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并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做好疏散,抢救工作,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应急机构:

1、应急领导小组: 组 长:王万福 副组长:陈富平

成员: 龙场乡中心小学班子成员、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2、后勤保障:高守璋、向国琼

3、保证通信畅通:全体人员手机打开,保证通信畅通

二、比赛当天具体要求安排:

1、各班必须负责好学生的安全工作,每班的语、数老师为带队人员,班主任教师为队长,科任教师为副队长。

2、比赛时全体学生到操场排好队参赛班级提前 3 分钟列队准备。出场顺序以各班抽签为准。

三、应急工作人员分工: 1 组 长:王万福

2、副组长:陈富平

3、紧急疏散岗位分工:

五、六年级:杨会、彭佳启及其相关班主任;

三、四年级:王涛、李承会及相关班主任;

一、二年级:李莉、彭志辉及相关班主任。

4、事故处理:

①发生事故及时向组长报告并第一时间呼120、110 ②及时处理现场。

四、职责::

1、组长职责:①下达指令。②组织人员实施应急预案。③向中心校、教育局、乡政府等相关部门报告。

2、各个岗位职责:①到岗。②迅速组织疏通路线。③清点,清理学生。

五、其他:

1、发生事故后及时汇报,不迟报瞒报。

2、对未能尽职尽责导致发生责任事故的相关人员、学校将给予批评教育和酌情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者追究行政责任,直至刑事处罚。

6.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迎着拂面的春风,带着全校运动健儿的喜悦,伴着充满青春活力的运动员进行曲,我们迎来了龙场乡中学第八届学生篮球运动会的隆重召开。

在这里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向光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大会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问候!

过去的一年,在龙场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校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体育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深化体育课堂改革,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一年一度的学生篮球运动会是我校的体育盛事,是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它既是对我校体育运动水平的大检阅,又是展现各班级团结与拼搏精神的大舞台。今后三天的竞争与合作、团结与拼搏将完美展现高尚的体育道德和“重在参与”的优秀理念,必将大大促进我校体育运动的发展与提高。

全体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工作人员要遵循“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公开、公正、公平”的竞赛原则,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本次运动会办成一个“文明、热烈、精彩、圆满”的盛会,为提高我校体育竞技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老师们、同学们:体育是力量的角逐,体育是智慧的较量,体育

是美丽的展示,体育是理想的飞扬。在紧张激烈的赛场上,希望全体师生以我国的体育健儿为榜样,以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进取的信念、团结向上的精神投入到本届运动会中去,赛出成绩、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用我们的行动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最后,预祝各代表队取得优异成绩!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7.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七

12月10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园丁之家”开园仪式在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隆重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保建、省政协副主席曾华、省老领导牛绍尧以及省教育厅副厅长罗嘉福出席开园仪式并讲话,对第十四届“园丁之家”开园表示热烈祝贺,对参加此次赴港澳学习考察、来自云南省边疆一线的50名优秀教师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勉励大家珍惜机会,把学习考察的收获带回所在地区和学校,为促进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12月11日至16日,学习考察团赴港澳,参观考察了香港南华中学,并与该校校长、教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座谈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大家争相发言,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与国家经济同步发展的喜人局面及所在学校的巨大变化,听取了南华中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的介绍,观看了教学图片展示,参观了现代化教学设施,并就我国传统的“师本教育”与南华中学作为办学宗旨的“生本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相互切磋中,大家感悟与启发颇多,与港澳两地教师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南华中学校长接过考察团教师赠送的民族服饰时,掌声在大厅回荡,激情在教师心头涌动。借鉴香港南华中学“生本教育”的成功经验,如何提升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的素质教育水平,成为考察行程中的热门话题,大家深感责任与使命的重大。

在返昆后举行的赴港澳考察学习总结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考察之旅、学习之旅,达到了预定目标。港澳行使来自边疆一线的优秀教师开阔了眼界,激发了爱国爱港爱乡情怀。特别是在“生本教育”的深入探讨中,大家深切地感到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水平、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再创佳绩的信心与决心。

在游览港澳的过程中,大家目睹了港澳两地回归后更加繁荣的景象,深感“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来自保山市龙陵县碧寨乡天宇小学的教师赵兴丑在递交考察团的学习体会中写道:“港澳之行使我深切地认识到回归后的香港经济更加繁荣、生活节奏更加明快,使我深深地感到香港是我国不可割舍的‘东方之珠,从而更深切地体会到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位教师在学习考察总结发言中说,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已对港澳产生影响,但国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使港澳民众充满与祖国共克时艰的信心。港澳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与日俱增,使我们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从而增强了我们爱国爱港爱乡的情怀。

在与香港南华中学教师深入探讨“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过程中,大家都认同“生本教育”的价值取向,深刻认识到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赵兴丑在‘学习体会中写道:“香港南华中学的‘生本教育,提倡轻松和谐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诱而导之。学生有错,以心理疏导为主,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知错并在行为上改正。这与我们内地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这就告诉了我们,边疆民族地区必须提升素质教育的水平,为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学习考察团第四小组书面总结说:“香港南华中学‘生本教育所倡导的多元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蕨叶坝小学教师濮太传在‘学习考察心得中说:“南华中学‘生本教育提倡营造优质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多元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天赋与潜能,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这是现代教育理念向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文山州富宁县新华镇中心学校教师韦祥举在‘书面总结中说:“‘生本教育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一致,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香港南华中学“发展学生天赋潜能,以立己立仁精神,负责任,敢承担,以言以行服务人群”的校训,给予大家诸多启示与感悟,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感悟与收获带回所在学校,为推动当地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云南教育基金会赴港澳学习考察团供稿)

8.乡文化事业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 篇八

一、文化生活的现状:

1、场所及文化体育队伍情况:一是“五个一”设施基本拥有,“一个文化站、一个广播电视站、一个图书室、一个农科教中心、一个电影队”。二是学校基本能满足需要:现有中学1所、职校1所、完全小学4所、初小(简小)11所。三是民间文体队伍不断涌现:全乡有文体队伍27支(其中社区团队3支、文艺队4支、龙队5支、狮队2支、管乐队3支、球队6支、武术队2支、个体电影队2支)。

2、适龄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情况: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为100%,初中生巩固率为98.7%,有10%左右的贫困学生及孤儿学生,也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解决了就学中的困难,保证了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

3、群众接受或享受文体活动的情况:近几年,每年由长沙市歌舞剧院、花鼓戏剧院、省歌舞剧院等来乡开展送戏下乡6场以上。本乡内的文艺队义演4场以上,浏阳市送电影下乡3场,利用庙宇聘请演出8场以上。每年开展篮球比赛1次以上。全乡的文艺汇演一次。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赛1次

4、存在的不足:

①发展不平衡:有船仓、马鞍、兰花园、杨潭、桃花、三合水6个村既没有文艺队也没有龙队狮队,每年乡上组织文艺汇演要求村上在出一个节目,不是请外乡人代演,就是由学生代替,平时群众的文化娱乐享受,除非麻将就是扑克,麻将、扑克又是导致赌博的主要工具,影响社会治安。有的村除老年人协会有一定的娱乐场所外,几乎没有适合一般成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

②设施不齐:除乡党委、政府投入新建门球场1个,乒乓球台2个,万册图书室1个,宣传栏2个。南枫、石湾、沿甸、株树桥准备各建1个门球场外,其他村基本上无文体设施。

③文化站人员不够,待遇少:一个256平方公里的乡镇仅一个文化专干,既当站长又当辅导员。同时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工作起来力不从心/

④群众看电视较难:目前全乡9600多户,安装了闭路电视的只有600多户,17个村只有4个村的少部分农户享受了闭路电视资源,群众有迫切要求安装闭路电视,但广播电视站由事业性变成了企业性,从广播电视站现时的经济效益考虑,又很难满足群众的愿望。并且,广播电视站人员少,只有1个人,象***完全可以安排2个以上工作人员。⑤文化产业无从下手,文化实体一片空白。

二、农村公益文化体育阵地与宗教、庙宇活动情况的比较

近几年农村公益文化体育阵地设施有年改善,我乡建有8个篮球场,成立龙队、狮队、文艺队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象石湾村投入4万多元建设一个标准较高的篮球场,株树桥、***、太坪三村均投入6000多元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但公益性文化体育阵地建设的步伐还是落于庙宇建设之后,我乡原有大小庙宇36座,从97年治理“两乱”以来关停了几座,但近几年又对原来庙宇土木结构的房子改造成了砖混合结构的房子,向阳村还新建了一座庙宇,全乡现在还有庙宇24座,上级批整的有5座,其余19座庙宇都当地一些以老同志为主的人们自发集资进行改造的,有7个庙宇建了戏台,虽然利用庙宇内的戏台请花鼓、歌舞班子唱了些健康的戏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盼望文化生活的需求,但总觉得不对头。据初步统计,近几年全乡用于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投资在20万元左右,而19座非法庙宇的投资最少也在40万元以上。

三、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基本模式思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工作岗位要全市一盘棋定岗、定编,加强文化骨干的培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业务水平、改善队伍结构,把政治可靠热心文化工作、懂文化、爱文化、会文化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站岗位上来,以适应新形适下基层文化工作的需求。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关心和邦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保证工资的按时发放,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乡镇文化站应成为组织、辅导辖区内居民开展文化活动,监督、检查辖区内文化场所进行合法经营和开展有益有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新路子,逐步走向市场。

四、用先进文化推进旅游发展

***是一个旅游大乡,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旅游资源,做好文化文章,值得探讨,我们认为:

1、发掘人文资源优势。***位于风景秀丽的浏阳河中上游,境内有湘东第一溶洞—古风洞、浏阳河第一湾漂流、“地下迷宫”空岗山、峭壁千仞的天岩寨等景点。2011年,华南虎将放归***,将极大的促进***旅游发展。***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李志民、张凯和叶子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也有江大仙人庙等道教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庙观,还有夏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把文化建设与这些珍贵的自然人文遗产通过认真的、深层次的、科学的挖掘整理结合起来,使之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精心规划,打造品牌。***适应人们加归自然,回归传统的需要,从无到有把旅游产业建立起来,近几年长足的发展说明了文化理念和产业品牌很重要。然而,无论从“观光”还是“休闲”的角度来评价***的旅游产品,给人总是一种平淡、散乱的感觉。要做活并打造旅游品牌,一是要借鉴其他地方成功的经验,通过分段开发,设计好“名河”景观;将古风洞、天崖寨、夏布工业小区,融入浏阳河风光带的开发之中。

9.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九

一、活动的目的: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校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尊老爱老”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懂得去关爱老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温暖孤寡老人,让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幸福安度晚年。

二、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7日下午3:10——4:10

三、活动地点: 龙场敬老院

四、活动过程及内容:

1、班主任组织召开班会,安排相关事宜。提出明确要求及活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2、3:00参与学生准时在学校操场集合,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带着自备的物品去敬老院。

3、3:10到达龙场敬老院,在老师的带领下分别进入老人的房间。先给老人送上学生亲手制作的小礼物和苹果、香蕉、糖块蛋糕、甜瓜、樱桃等。然后开始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有的同学擦玻璃、有的同学扫地,有的同学收拾房间等。接着同学们又表演了精彩的节目:有舞蹈恰恰,手语《感恩的心》、歌曲《龙的传人》等,每表演完一个节目,老人就会送上他们一阵热烈的掌声。最后学生给老人捶背揉肩并围在老人身边聊家常,谈趣事,老人们非常开心。

7、4:10分全体集合,步行回到学校。

六、活动意义及影响:

10.龙场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篇十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定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一系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十二五”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步伐,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对于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着重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基本定位:

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与支撑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主题、服务主线是“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规划在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总需求和需求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突出了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供给体制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紧密协同。

二是教育规划纲要的启动计划和行动计划。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所确定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都要在“十二五”期间启动落实。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分步推进,力图在“十二五”期间为实现规划纲要总目标起好步,夯实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刘延东国务委员高度重视,亲自听取规划编制工作汇报,并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自2009年10月份开始正式启动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主要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研究起草阶段。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有关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了27项重点课题研究,并开展系统调研,听取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专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意见。

二是征求意见阶段。先后三次征求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5个计划单列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征求了48个中央部门和国务院部委、解放军四总部、共青团中央、8个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的意见,对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都逐条梳理,认真研究吸收。

三、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的主要特点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

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一方面认真研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另一方面做好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工作,并与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城镇化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专项规划、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规划和各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编制紧密结合,及时将各专项规划的精神体现到教育“十二五”规划中,将教育发展的要求反映到上述国家规划中。

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起草过程也是不断吸纳最新政策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相继出台,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各地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中也积极探索和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这些政策和实践成果都在规划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十二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制度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创新国家教育制度,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

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人才兴教战略,推进教师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十二五”时期是推进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的关键五年,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五、“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这一目标,并明确了2015年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规划纲要有关指标进行了分解,提出了分区域、分城乡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力求使目标更具有可操作性。在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方面,提出到2015年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和各地的积极性,规划将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由60%调整为65%,学前一年、两年毛入园率目标也相应做了调整,其他主要指标与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衔接一致。

二是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在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初步建成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基本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需求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教育体制更富活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制度创新取得重要突破、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更加完善的目标。

三是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十二五”规划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人才培养结构方面提出了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授权数方面提出了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目标,努力提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水平。

四是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分别从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教育资助政策体系面提出了教育服务社会建设的目标。同时,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目标。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六、教育“十二五”规划

把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教育规划纲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以终身教育理念系统规划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教育“十二五”规划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为着力点,从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是五年规划第一次对教育体系建设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是对教育规划纲要体系建设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其中,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与刚刚发布的国家重点专项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保持同步,也是第一次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完整表述。

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国家教育制度建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国家设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各地在推进教育改革试点中取得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加以推广,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划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提出了关系教育改革发展全局、教育系统及全社会关心的十一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任务,包括教育“三个优先”的保障制度、教育公平制度、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的制度、民办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教育家办学制度、完善政府教育管理制度、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以及考试招生制度。这些制度建设既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很多领域也是人们群众关心的热点。规划提出要努力通过改革创新,在一些重大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十二五”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七、教育“十二五”规划

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任务。要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支撑能力,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的战略性任务。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加快相关新兴学科建设和急需人才培养;服务国家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社会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面向“三农”的急需紧缺人才,以及文化、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国防等方面的急需人才。

二是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完善人才需求预测与发布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对学科专业结构的宏观调控,促进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八、“十二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主要措施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规划在两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是在制度上,将完善教育公平制度作为一项国家教育制度明确提出,以制度促公平。通过健全法制保障,完善资源配置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困难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同时,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二是在具体政策上,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完善资助体系为重点,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规划按照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要求,提出巩固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建立学前教育体系,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

九、“十二五”期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十二五”规划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贯穿全篇,重大制度建设如投入保障制度、教育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等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来总体设计,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教育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等都直接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规划强调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一是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抓导向、抓评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规划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为重,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同时,特别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要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具体措施。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从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通过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区域发展战略

摆在重要位置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按照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提出了不同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开发方向。

教育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规划从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提出了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并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提高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区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十一、教育“十二五”规划32个专栏主要内容

规划文本在体例上采取了正文加专栏的形式,共设立了32个专栏。规划正文主要是阐明发展改革思路,专栏集中表述教育改革和发展具体政策措施,是对规划正文部分的补充,突出规划的行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主要成就和“十二五”主要目标,各一个专栏。

二是教育发展重大工程计划,共12个专栏,包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特殊教育工程等“十二五”启动实施的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对目标、任务、覆盖范围及实施步骤等进行了具体说明。

三是教育改革试点,共11个专栏。规划纲要明确了十大改革试点任务,专栏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具体改革举措、试点范围进行了具体说明。

四是人才培养与新兴学科建设,共3个专栏,根据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需求,提出了“十二五”新兴学科建设的重点和急需人才培养的方向。

五是体系和标准建设,包括继续教育体系、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四个专栏,提出了“十二五”相关体系和标准的基本架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十二、确保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教育“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确保规划的贯彻落实,是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关键。

一是要落实责任分工。推动各地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对“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二是完善规划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进行考核和评价。近期我部将组织力量研究制定教育“十二五”规划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对各地教育“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舆论监督。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同时,扩大全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知情权,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

11.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老年教育事业 篇十一

这次会议主题:是总结交流办学和教学经验,探讨拓宽办学新路子和扩大新领域。为了便于与会同志研究和探讨,我就全省老年教育目前形势和如何加快我省老年教育的发展讲点看法和意见;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一、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举邓小平理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措施有力,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文件。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决定》精神,要把思想统一到《决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上来;统一到《决定》关于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上来;统一到《决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决策上来;统一到《决定》关于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们从事老年教育工作的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全面开展老年教育事业,充分调动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决定》精神鼓舞下,为我省老年教育工作做出新贡献!

二、充分认识我省老年教育发展的好形势

我省以老年大学(学校)为载体的老年教育,已走过十九年的历程。这项事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的老年教育事业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老年教育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科学的发展观的提出,更加明确了老年教育的指导思想;近三年来每年由省委领导主持召开的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不断增强了省、地、县各级领导对老年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经省委批准成立的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以及地、县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解决了我省老年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问题。以上条件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我省老年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据2003年底统计,全省已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272所,在校学员3万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9月底,全省又建立80余所乡镇、村、社区老年学校。

(一)党的十六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我省老年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刀、康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指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此,十六大报告专门强调了教育问题,指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强调了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十六大为老年教育确立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搞好工作的指导思想。老年教育工作,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思考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老年教育要为广大老年人和社会成员谋利益,要努力发挥其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

用“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统领老年教育工作,就是要进一步认识到老年教育在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我国老年人不仅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过巨大贡献,而且离退休后仍是全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部分。近二十年老年教育的实践证明,老年教育在调动和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在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老年人也要继续认真学习。大力加强老年教育工作,这不仅是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和要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实践证明,老年人不仅是先进生产力成果的受益者,而且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推动者。

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用“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统领老年教育工作,就是要进一步把先进文化引入课堂,以先进文化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保证其精神生活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老年人的精神力量。在意识形态多元化和相互碰撞的今天,老年教育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老年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积极参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把老年大学办成先进文化建设的园地,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

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领老年教育工作,就是要把握好老年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个大方向,要为占总人口10%以上的老年人服务,尽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要求,满足他们健康长寿,享受高品质生活和积极适应社会,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

总的说,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老年教育工作,就能深刻认识到: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是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做好老干工作、老龄工作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发挥老同志余热,加快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老年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发展老年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二)科学的发展观为老年教育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并强调了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全党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长期领导建设实践,特别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际经验的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同时也是我们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老年教育工作,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4亿,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9400万。预计到203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现在的10%上升到21. 9%,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将由目前的7%上升到14%,老龄问题将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随着人们物资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教育需求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以人为本,就是要特别注意关怀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搞好对老年人的服务。不断提高老年群体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因此,抓好老年教育工作应该成为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老年教育工作,要求我们把老年教育工作当作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一部分,要把老年教育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辩证地认识处理老年教育事业与相关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使老年教育工作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开发利用老年人力、人才资源。老年教育工作无疑是老年人才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立足老年教育工作,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年教育工作,努力创造老年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加快发展我省的老年教育的关键。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通讯》第84期在明显位置刊登了我省省委副书记孙淦同志在全省第二次老年教育工作会上题为《切实加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的讲话,并加了编者按指出:“我们坚信,位于西部地区的贵州省能够做到的事情,全国各地同样可以做到。”孙谈副书记的讲话之所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的讲话体现了省委对老年教育工作实实在在的重视。从2002年到2004年,每年3月都由省委批准召开一次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连续三年召开的全省老年教育工作会议,都是由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主持,分管副省长参加,省委副书记和副省长作重要讲话。

省委副书记孙淦同志主动关心每年一次的老年教育工作会,并强调指出召开这样的会议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效。

除了连续三年召开老年教育工作会外,省委、省政府近年来着力解决了老年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批转《贵州省“十五”期间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下发了关于贯彻“十五”规划情况的督查通知。

除此之外,省和各地(州、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还努力解决了老年大学机构、编制、经费、校舍等问题,为全省老年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适合我省实际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为我省老年教育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省委于1999年批准成立了“贵州省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及其办公室,这是实施我省老年教育“十五”规划的重要组织措施,是对老年教育实施政府行为的具体体现。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正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同级老年大学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这样,老年教育工作在巩固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省委副书记孙淦同志多次强调,实践证明,这种领导管理体制符合我省老年教育工作实际,是行之有效的,各级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职能,一级抓一级,加强对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认真搞好对本地区老年教育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推动老年教育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

我省的老年教育管理体制,在全国各省(市)受到了充分的肯定,文化部的有关负责同志也认为,贵州在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上创造了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省、地、县三级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使好的领导管理体制真正成为我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组织保证。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省的老年教育事业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我省的老年教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老年教育的发展要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现有的老年大学(学校)要继续创造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让更多的老年人受到教育。我省在校老年学员与老年人口之比为0.8%(几年前为0.4%),与全国先进省的30%左右相比差距甚远,目前不少省市老年人人学率已达10%以上。可见我省在提高老年人入学率方面,任务还相当大。提高入学率的措施之一是扩大办学规模。从我省老年大学(学校)的在校学员人数看,绝大多数的地、县老年大学均未达到地区学校300人以上、县级学校150以上人的基本要求,与相邻省的地、县老年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四川省的泸州、自贡、内江、宜宾老年大学学员均在千人以上。这当中有硬件方面的原因,也有领导管理方面(如开设课程、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原因。扩大办学规模,首先要解决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老年教育工作规律,认真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求实、务实、落实的工作作风,完善学校的硬件和教学管理,使各级老年大学(学校)达到我省老年教育“十五“规划要求的办学规模。

二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兴办更多的老年大学 (学校)。兴办更多的老年大学(学校)是提高入学率的又一个措施。目前我省有老年大学(学校)272所,基本上实现了省和各地、县都有一所老年大学。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学习要求。

因此,老年大学(学校)向高校、企业、社区、乡镇、村延伸,成为了形势发展的必然。省委副书记孙淦同志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老年教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和规划,统筹安排,认真落实。

只要党政领导认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老年大学 (学校)的延伸一定能取得成效。

三是要加大规范化办学的力度。推进老年大学的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四是要加强老年教育队伍建设。老年教育工作队伍是我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素质高低,关系着我省老年教育事业的兴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队伍建设。

上一篇:84年女孩理财小结及规划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