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共7篇)
1.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篇一
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上)
杨中柱
2012-10-09 10:50:22来源:国研网2012年9月24日
提要: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应对挑战,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低碳农业;二是稳定耕地和粮播面积与质量;三是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四是优化粮食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关键词: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到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与以往的恢复性大幅度增产不同,2011年的粮食大幅度增产是在201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来之不易。再次实现了粮食供求平衡,与全球粮食危机和国际粮食市场吃紧的状态相比,我国显得从容。然而,从发展的角度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粮食需求达到64000万吨,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增加及土地、劳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转移,使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从世界角度看,2011年10月16日是第31个“世界粮食
日”,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实现稳定”。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信息是全球饥饿人口有9.25亿,平均7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吃不饱肚子。我国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和饥饿必将影响和波及我国的粮食安全。据此,笔者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发表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问题
1、人口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将推动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工业化、城镇化占地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今后耕地减少的压力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33亿公顷,如果按照全国13亿人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是0.1023公顷,考虑到可供使用的极为有限的后备耕地资源,以及退耕还林种草、退耕还湖的生态建设,工业化、城镇扩展、房地产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挤占耕地等因素,我国耕地总量下降趋势仍难遏止。我国人口峰值的逼近,人均占有量下降局面更难逆转。而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仍将与日俱增。对此,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的安全线,势在必行而又任重道远。
2、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成本上升,一是农资价格上涨,成本加大。虽然现在种粮不但不交税还有补贴,粮价又较早些年大有提高,但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大实惠,农民说粮食涨价涨“零头”,生资涨价涨“块头”,一只手得补贴,另一只手又把补贴送给了农资经营者。二是种田人工费用上升,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种田人工费用只有15-20元天,中期至末期涨到25-35元天,本世纪初期升到40元天,现在则达100元天。粮食涨价的90%被生资、人工的涨价抵消了。工价上涨还使种粮愈加不如外出打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外出打一天工的收入比在家种一天水稻的收入高20-30%,而现在要高1~3倍。有比较就有选择。现在的粮价只是让种粮农民略有盈利,但也不足以吸引农民在家安心种粮。农村种粮的劳动力也不断减少和老化,有知识、有资本、有姿色的农民都不种粮、进城了。相对各地方政府而言,种粮赚钱?还是“种工厂”赚钱?答案不言而喻。
3、粮食供求缺口扩大。粮食产需缺口扩大已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国际市场粮食供求总体偏紧,将导致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目前,粮食供需区域性和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南方销区粮食产需缺口扩大,资源条件较差的西部及西南部分地区也存在缺口。粮食主要品种中,稻米在居衡,但优质品种不足,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饲养业发展,玉米消费较快增长,产需关系趋紧;大豆、食用植物油国内生产潜力有限,目前食用油自给率仅为40%左右,稳定和提高自己水平难度很大。同时,目前民间储粮进一步下降,地方政府储备任重道远。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供求总体也是偏紧的,我国利用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个别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加大。这些因素,都将加大粮食供需总量平衡和市场调控的难度。
4、粮食生产规模小。尽管粮食生产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但都是一家一户的种植,具体到第一个生产者,其生产规模都是很小的,不利于产生规模效益,不利于大型机械的推广使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不利于进行统一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即使户户种的都是优质稻,但由于品种不一,不仅科技服务和管理难以统一,而且收购难以做到一仓一品,加工时混在一起,优质稻也就难成优质米;另一方面,农民粮食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订单履约率低。特别是缺少能人、技术、资金等要素,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明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特别是粮农法制意识较淡薄,订单履约率低,导致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推广良种风险
加大,积极性受挫。
5、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相比,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全国有54%的耕地缺少灌溉条件。现在的水利工程都是在吃老本,目前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修建的,很多设施工程老化,灌不进、排不出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设施末级渠系工程配套不完善,损毁、渗漏严重,灌溉面积萎缩,抗灾能力差,用水浪费严重,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现在突发性极端天气增多,病虫害多发、频发、重发,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对稳定粮食生产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入资金有限,造成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大幅减少。
6、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给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产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足40%,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二是农业科学创新的受体存在素质低、观念落后的问题。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第三产业或外出打工,实际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更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决定了科学应用水平低,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沿用传统办法种田,对新的优良粮种和农药、肥料的性能弄不懂,即使将新型的技术送到户,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环节存在力量薄弱、队伍不稳的问题。如湖南省农业推广技术部门仅有专业技术干部3.5万人。全省
有333.3万公顷耕地,如此量大面广的农技服务工作靠这支队伍显然是不够的。
二、确保粮食安全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发展低碳农业。一是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二是注重资源节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三是实施清洁工程。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使粮食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2、稳定耕地和粮播面积与质量。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
会具有稳定作用。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坚持耕地数量监管与质量改善,不仅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而且要通过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粮面积。一是在户籍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对不依赖耕地谋生,在城市有固定职业或者稳定收入的农民,国家要实行“农转非”政策,收回其承包地;二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管理耕地的积极性,以村为单位,对土地严格管理,将土地承包给愿意种地的农民,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采取转包、转让、租赁、股份合作、互换等方式进行流转,并允许跨行政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流转;三是积极培植种粮大户和能手,使耕地向种田能手适当集中,要结合标准化农田改造,在改造田重新分配时,开展调查研究,探索机制,方便种粮大户承包,使大户承包的土地连成一片,利于机械化操作,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对靠近城镇、工厂因工业污染而已抛荒的耕地,或因开发对原水利设施已经破坏,确实无法恢复的,要采取改土措施,实施水改旱,改种玉米、红薯、高粱等其他粮食作物,有效防止耕地抛荒和双季稻面积减少,确保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四是基本农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范围。城市建设用地尽可能多占用未利用地和荒地,对长期占而未用的农田,要退田还农,恢复粮食生产。五是加强对土地变化的监测,及时有力地对一切不利于耕地保护及使用的情况进行处理和纠正,国家要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法律措施与经济措施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违法侵占行为,切实把耕地的保护及合理利用落到实处,加快农用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确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办法,强化对征用耕地的经济制约,遏制地方政府对征占土地的内在冲动。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农业局)
2.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篇二
1.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以绿茶加工机械为主, 企业分布集中
据中国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 无论是从茶园面积还是总产量上看, 中国绿茶都约占3/4。在中国众多产茶地区中, 除福建主产乌龙茶、云南主产普洱茶外, 多数以生产绿茶为主。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同茶产业相适应, 以绿茶生产机械, 特别是名优茶的生产机械为主, 茶机企业集中的地方也是主要的茶叶生产区。全国生产茶叶加工机械的企业有400家以上, 主要生产企业有80家左右, 集中在浙江、安徽、四川和福建等省。浙江省绿茶产业发达, 亦是茶机生产销售的大省, 占全国茶机市场销售的80%。作为龙井茶生产基地, 浙江省名优茶炒制机研发和生产能力突出, 90%以上的名优茶炒制机产自该省。企业主要集中在绍兴、金华、杭州和衢州等地。四川和安徽是绿茶生产大省, 企业以生产杀青机、理条机为主。安徽省茶机生产企业集中在黄山、宣城和安庆等地。四川省茶机生产企业集中在乐山、雅安地区。福建省是乌龙茶之乡, 企业集中在泉州、宁德和南平地区。在泉州的安溪地区更是形成了乌龙茶加工机械的产业链。
2.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行业规模尚小, 但发展迅速、市场活跃
对国内80家主要茶叶加工机械生产企业的调查数据表明, 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一是行业从业人员少。76个生产企业从业人员总数为3 052人, 企业人数最多的186人, 其中50人以下企业占78.9%。二是行业投入小。70个生产企业中, 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家, 有74.3%的企业注册资金在100万元以下。67个生产企业投入的生产设备10 183台 (套) , 但有62.7%的企业的生产设备在30台 (套) 以下。三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一般。80个生产企业中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有15家, 占企业总数的18.8%。有28家编制了企业标准, 占企业总数的35%。注册产品商标的有24家, 占企业总数的30.0%。四是行业总产值不高。73家生产企业2006年的销售总产值约43 591万元 (考虑到企业保守上报和部分产品价格未统计上来的因素, 实际数字应高于此数据) 。销售产值超过3 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 销售产值超过1 000万元的企业只占13.6%, 50.7%的企业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下。若将尚未统计到的作坊式企业计算在内, 实际能突破1 000万元产值的企业估计不到5%。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类别丰富, 品种多样。杀青机、喂青机、作青机、摇青机、理条机、揉捻机、球茶机、速包机、提香机、包揉机、包装机、烘培机、烘干机、脱毛机、扁茶机、辉干机、分级机、滚干机、炒干机、翻炒机、茶叶加工成套设备、热风炉、圆筛机、风选机、拣梗机、选别机、茶叶包装机械等几乎所有茶叶初加工过程所需机械均有生产。76家企业2005—2007年茶叶加工机械的统计产量为63 421、104 016和159 294台, 产量年增长率都超过50%。2005、2006两年销量为60 075台、100 406台, 产品销量增长率为67.1%。2007年的销量依然保持了旺盛的势头, 总销量超过16万台。
3.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适应制茶工艺要求、符合茶农需求
我国茶叶以农户家庭种植为主, 对产茶区95个农户调查统计, 人均拥有土地多在0.1 hm2 (1.5亩) 以下。由于茶园的散户种植特点, 茶叶采摘后一般由专业茶叶加工户收购加工或代为加工, 加工规模普遍较小。当前的茶叶加工机械发展水平与茶叶生产模式相适应, 茶叶机械加工也突出表现以手工单机作业为主的特点, 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理条机、球茶机、速包机、名优茶一体加工机械等得到大力推广并被广泛使用, 这些机型能够满足茶叶加工工艺要求, 机械化生产能够代替传统的手工劳动。另外名优茶加工机械经过10多年的发展和推广, 已经成为茶叶制作的主流机械。特别是扁形茶炒制机, 其模拟人工炒茶工艺, 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劳动强度低、炒茶效率高, 特别适用于作坊式家庭炒茶生产, 受到广大茶农的欢迎。
由于我国茶叶种类多, 各类茶叶制作工艺复杂, 即便是同类茶的加工工艺也差别较大, 难以实现一类茶叶加工统一的标准, 无论是茶叶还是茶机生产企业的投入都会比较大。我国的茶叶加工机械种类丰富, 功能上与茶叶品种多样性相适应, 这些茶机在代替手工作业提高效率的同时, 充分满足了茶叶加工工艺的特殊要求, 实现了复杂工艺的各环节机械化作业。随着科技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应用, 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高效、环保、节能的新产品, 如浙江省上洋机械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研制开发了汽热杀青机、热风杀青机、扁茶成型机、连续理条机、连续炒干机和微波缓苏机等专利产品, 这些机械满足了中国的茶叶加工工艺特点, 其功能和性能是国外产品无法替代的。
4.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与国外产品存在差距, 智能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的茶叶加工机械较我国的产品更适宜规模化生产, 茶叶的产业化规模、品牌打造、机械升级研发换代等都更容易实现。另外, 国外茶叶加工机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比我国的产品高。如英国的红茶加工装备经过7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善, 生产的CTC红碎茶占红茶市场的80%左右;日本的蒸青绿茶加工装备经过80年的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 茶叶品质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小。我国茶叶机械经过50多年的发展, 个别单机或生产线能实现一些简单的监测和自动化控制, 但无论在制茶装备的外观设计、制造工艺水平及自动控制程度等方面, 与国外先进的制茶装备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揉捻机完全靠手工控制揉捻紧实程度;杀青机、理条机只能实现温度监测, 温度的控制、火候的掌握还完全要靠制茶人员的经验。制茶技术总体水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农副产品加工的水平。
随着茶叶加工户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效率更高、单机可完成复式作业的机械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调查表明, 原小型作坊式名优茶加工机械已经逐渐退出市场, 取而代之的是茶叶加工复式化机械设备, 如连续滚筒杀青机、连续理条机、链板式连续烘干机。国家对茶叶加工企业实行QS认证制度, 鼓励“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生产模式, 积极推动名优茶战略, 茶叶生产将向标准化、清洁化和规模化发展。适应茶产业的发展需求, 智能化、连续化和自动化茶叶加工机械正逐步走进市场。随着微波、气热、远红外、光电技术的应用, 传统能源如煤、柴的应用在新型茶机上逐步减少, 环保型的加工机械逐渐增多;智能化可控的名优茶加工机械已经出现;可实现流水作业茶叶加工成套设备已经在专业的茶叶生产企业使用。
5. 影响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发展因素分析及促进行业发展建议
(1) 影响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对行业扶持少, 行业落后、发展缓慢。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存在企业规模小、研发力量弱、装备水平低等突出问题, 茶机行业在农机行业中处于落后地位, 茶机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上资金严重不足。茶机企业的发展基本上靠自有投入、滚动发展, 没有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扶持。另外, 国家在对茶机企业的税收上没有鼓励政策。二是茶机标准化建设滞后, 影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我国茶机产品的行业标准大都是20世纪90年代发布实施的, 已不符合当今茶机行业的发展, 同时许多已经存在多年的产品, 如市场保有量很大的茶叶理条机至今还无行业标准, 茶机标准严重滞后。标准建设的滞后, 造成企业无标生产, 各企业生产的茶机零部件不能通用, 阻碍了制茶机械的连续化、自动化发展。没有完善的行业标准, 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无据可依, 严重影响了行业规范发展。三是茶机市场竞争无序,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茶机生产企业中大部分是小型私营个体企业, 这些企业大都设备简陋, 技术人员缺乏, 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生产工艺简单, 也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茶叶加工机械低端产品多, 科技含量较低,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易于仿制, 茶机市场无序竞争激烈。
3.三亚会议业的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三亚;会议业;旅游业;SWOT分析
引言
会展业作为新兴现代服务产业,在加强经济贸易交流、扩大消费需求市场、带动会展产业升级、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的会议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会议业发展基础较薄弱;行业标准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高等院校的会展教育落后,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三亚会议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会展业的基本概念
会展业是指现代城市以必要的会展企业和会展场馆为核心,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为支撑,通过举办种类繁多的会议和展览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参会者、参展商、贸易商前来洽谈贸易、观光旅游等,以此拉动城市旅游、餐饮,酒店住宿、交通、广告、印刷、特产等行业发展的一种综合性产业。【1】
2、三亚会议业SWOT分析
2.1 竞争优势(strength)
2.1.1自然资源。三亚地处北纬18°,属于热带季风性气候。这里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25.5度、森林覆盖率达到64%、空气质量常年位居前列,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将会议地址选在这个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让与会人员在享受碧海蓝天的同时,又能让疲惫一年的身心得到解放。
2.1.2旅游资源。三亚是海南省旅游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其中5A级旅游景区有南山旅游文化区、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和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还有人们熟知的天涯海角、亞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这对众多公司来说是很大的吸引,在会议之后都伴随着奖励旅游,也极大的体现了公司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优秀的员工是鼓励,对其他员工则是激励,要在新的一年,厉兵秣马,再创新的辉煌。
2.1.3会议酒店资源。三亚目前拥有数量众多的星级酒店,这对选择召开年会的公司以及各行业协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吸引源。其中三亚国光豪生度假酒店、三亚喜来登度假酒店、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具备先进的设备、专业的接待、周到的服务等,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会议中心之一。
2.1.4政治优势。2011年11月2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市会展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和原则”,成立三亚市会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对会展企业的服务、协调、监督、自律作用,保护会展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2.2 竞争劣势(weakness)
2.2.1会议基础设施薄弱。三亚缺乏专业的会展场馆,没有能以会议或展览功能为主的会展中心,这也导致三亚难以组织更高级别的大型会议。美丽之冠文化会展中心是三亚目前唯一的会展中心,展馆总面积13000平方米,容纳4000余名观众入场观看表演。
2.2.2缺乏会展专业人才。三亚缺乏会展专业人才,会展业、奖励旅游都处在人才匮乏的状态,“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兰花博览会”、“海天盛宴”以及“环海南岛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都从三亚各高等院校选出的优秀大学生志愿者,是他们的出现暂时解决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琼州学院于2011年开设会展专业,现有专业学生180余人,三亚学院也于2007年开设会展专业,这两所本科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的时间较晚,专业教学力量不足,在校企合作方面也缺少经验,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速度,不足以改变三亚缺乏会展专业人才的现状。
2.2.3缺少专业的会议公司。三亚缺少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服务理念的会议公司,也缺少优秀的会议管理人员,现有的会展公司数量小、规模小,也有一部分直接由旅游公司下设的会展部门组成,专业化程度较低;星级酒店有专门从事会议执行的部门和相关人员,并没有专业的会议公司对会议进行全面的策划、组织、执行,只有形成一套整体的实施方案,才能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让参会人员感觉到舒心。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旅游业的发展。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经济体系,从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完善旅游业发展布局、加快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强化旅游管理等五各方面提升旅游国际化程度和城市知名度。优质丰富的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的星级酒店、较完善的旅游业配套设施等因素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各大公司,他们把三亚作为年终会议的首选城市以及奖励旅游的目的地。
2.3.2交通条件的改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目前已开通201条航线;海南岛环岛高速、三亚绕城高速均已全线正常通车;海南东环高铁通车运营,海口到三亚仅需2个小时,极大的改善了出行条件;海南西环高铁也正在加紧建设阶段,预计2015年12月31日建成通车。
2.4 威胁(threat)
2.4.1省内会展城市的发展。海口是海南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交通中心,市政建设较好,相关配套设施齐全;琼海市博鳌镇已经凭借“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以及不断完善的配套设施,成为高层会议、专题会议的热门举办地。
2.4.2市场缺乏监管。三亚相继出现了“天价客房”、海鲜市场“暴力宰客”等问题,另外“黑车”、“黑导游”、“黑价格”等负面新闻,也让三亚的城市形象受损,会成为影响各大知名公司选择会议的会址和奖励旅游目的地的不利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三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酒店资源,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上升期,政府的积极引导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使三亚会议业的发展也较为迅速,但大型会展中心、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现有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无法达到专业会议的要求,三亚会议业的发展如何突破瓶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
3.2 建议
3.2.1加强行业规范,注重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格局、城市建设规划,对会展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引导,加强城市形象的宣传,提高城市知名度,并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兴建大型会议中心,能满足各类会议及展览会的举办要求。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其对会展企业的服务、协调、监督、自律作用,保护会展企业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3.2.2加强校企联系,定向培养人才。重视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加强与开办会展专业高校的联系,开启定向式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式,可选派优秀定向生到会展培训机构的专门学习先进的会议管理经验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还可通过举办会展知识培训、会展策划师认证培训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2.3加强会议公司合作,提升竞争力
积极鼓励本地会议公司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的交流,可选派优秀会展人才出国考察、深造,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会议公司通过战略重组或兼并等方式提升公司规模,增强自身的实力,成为行业的标杆,使三亚的会议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4.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篇四
论文摘要: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服务外包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多个地区发展服务外包业的经验从环境与区位优势、产业定位、产业聚聚度和政策体系方面探讨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服务外包;发展对策;地区;经验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从业务领域的发展看,服务外包主要有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三种形式。近些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战略决策和企业的自身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从服务外包的规模和深度来看,一些地区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服务外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
国际发包商非常重视接包企业的规模,只有大型企业才有能力接到总包。而当前一些地方的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服务外包企业规模小,有些企业只有二三十人,另外产业收入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少,吸引大订单比较困难;二是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13或CMM14认证很少,资质和能力不足,不具备规模和品牌优势,也很难从客户那里获得大的外包项目。另外,服务外包企业承接金融、会计、人力资源、采购、信息技术服务提供较少,附加值高的知识服务和决策分析、研究开发等高端服务极少,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产业基础薄弱
服务业与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给服务外包打下坚持的产业基础,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而服务外包的增长反过来又会促进服务业的有效增长。虽然有些地区近年来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行业发展不平衡,服务业结构不
合理,传统服务业占据主体地位。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基数低,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全,这些都不利于服务外包业的长足发展。
(三)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匮乏
不仅缺少掌握外包基础知识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具有国外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低端外包岗位无人问津,中高端服务外包无人胜任的窘况是服务外包人力资源面临的巨大制约因素。
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对策
(一)依托环境与区位优势发展
作为服务外包业后起之秀的合肥市就是很好的例证。合肥为我国中部城市,中部城市的特点是产业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城市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的发展将不断催生服务外包需求;另外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部城市的在人员成本、租金等方面成本优势明显,企业运营成本较低。合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在中部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资本向内地梯度转移的必选之地。2007年12月,合肥市被国家商务部等部委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又正式确定合肥为全国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借助这一平台,合肥服务外包产业大踏步前进。据统计,目前合肥市服务外包企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多人,服务外包合同金额、执行金额成倍增长,发展势头迅猛。近年来,合肥优良的投资环境和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金字招牌”不断吸引优质服务外包企业和项目抢滩合肥。而地处西北部的西安市虽然地处内陆,却凭借着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强烈意识,经过几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跻身于全国仅有的4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和国家级软件出口的“双基地”之一,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代表城市。西安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给我们的启示是:受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等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可以凭借发展服务外包产业规避自然条件制约,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提高地区竞争能力,借以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因此,在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应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区位环境和成本优势,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应该成为众多地区必选的战略抉择。
(二)产业定位明确
位于中国东北部的大连市是第一个被授予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城市,以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为主要特色的大连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拓日本市场和韩国市场,使一批日本和韩国企业落户大连,日韩外包业务也源源不断地转移到了大连,对日软件出口和外包业务已经成为大连服务外包的特色。在发展中,大连已经搭建起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研发中心三大产业类型为核心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建立起完整的服务外包产业链,打造了“软件外包之都”。而处于东部地区的杭州则全力打造金融外包之城,杭州有适合金融服务外包的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已经拥有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三井住友银行、新加坡星展银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等各类金融机构200多家。而同处东部的南京市则以建设“中国软件名城”为契机,积极打造“南京服务”的城市品牌,重点以计算机软件外包等发展南京服务外包产业。目前已形成“两园多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5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另外,位于江西省的南昌市服务外包业虽然起步较晚,在2005年才被列入南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近几年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南昌市发展服务外包的重点是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研发、呼叫中心和动漫及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的最新形态,应该学习和借鉴以上城市经验,做到产业定位明确,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和重点,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特色优势,在现有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竞争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实现差异化的发展,迅速把服务外包产业做大做强。
(三)提高产业集聚度
1997年,大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软件园,发展信息产业”的宏伟构想,1998年软件园正式启动,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尝试,大连软件园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软件园,综合排名名列前茅,先后被国家部委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创业基地”及“国家软件出口基地”。截止2008年8月,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数量达410家,外资企业比例为43%,世界500强企业34家,打造了其产业集群优势。位于华中地区的武汉市形成了一批自主研发、居全国领先地位的软件产品和国家级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排创业基地、国家级动漫创业基地及武汉光谷软件园,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优势。而杭州在长期发展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和文化气质,杭州较好的软环境对于中高端人才有较强的吸引力,由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实力强劲的优秀民营企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民营企业家,杭州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拥有包括浙大网新、恒生电子、信雅达、美国道富等一批有影响的服务外包企业。因此利用好自然人文环境的优越性,也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发展。而合肥市现在拥
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务外包产业园示范区和合肥国家级动漫和服务外包基地,也在逐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对推动多地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引入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入园,引进和培育一批成长性较好的项目,形成聚集效应。建议加快集聚的规划编制,明确各集聚区的功能定位;然后要根据集聚区规划制定集聚区招商引资导向目录,着力引进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向区内的集聚。同时还需要积极发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区内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以及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
(四)完善政策体系
1.政策扶持。针对服务外包业,合肥市政府不断扩大支持范围、加强支持力度,市财政安排服务外包专项资金,重点鼓励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对原有企业突出扶优扶强,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对新引进企业突出招大引强,加快聚集领军企业。南京市政府也是通过政策保障、招商引资、人才培育与引进、平台搭建和资金支持来支持和培育外包服务业。借鉴国内一些省市经验,在财政税收、融资、进口、出口信贷、信用保险、人才培训与引进等方面研究并制定促进服务外包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形成扶持服务外包业发展特色的政策体系;完善鼓励国内外服务服务外包企业和企业总部投资落户本地的政策,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对开展自主出口品牌建设,获得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奖励;对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取得成绩的,给予经费资助。
2.优化人才环境。借鉴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城市的经验,建立服务外包创投基金,重点吸引具有从事服务外包经验和对国际外包市场熟悉的“领军”型人才,以及熟悉国际外包业务流程管理、能与国外外包客户进行直接业务沟通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本地区创业发展。通过引进“领军”型人才、海归服务外包业精英,形成一批服务外包研发团队,引领外包业发展。可借鉴深圳的做法,重视服务外包企业人才的培训,同时,发展定制教育,积极培养专业化的适用人才,针对本地特点,制定“给力”政策,筑巢引凤。而有“天府之国”的成都市跻身全球服务外包新兴城市50强,它的成功经验是在人才方面建立“eSchool-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情景训练基地”,填补了国内专业化国际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空白,另外还搭建强力的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引导服务外包企业抱团发展和建立联合促进工作机制等措施。
5.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篇五
题目:先进制造技术院系:周口科技机械工程数控
班级:数控
姓名:闫文磊
4班
时间:2010年12月251
日
先进成型技术
摘要
一、特种加工技术在国际上被称为21世纪的技术,对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激光加工技术、电子束加工技术、离子束及等离子加工技术、电加工技术几方面介绍了国外的发展现状,同时提出了国内相应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特种加工;高能束流;激光技术;发展趋势
特种加工亦称“非传统加工”或“现代加工方法”,泛指用电能、热能、光能、电化学能、化学能、声能及特殊机械能等能量达到去除或增加材料的加工方法。本文所述的特种加工技术主要是指激光加工技术、电子束加工技术、离子束及等离子加工技术和电加工技术等。
随着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国内外对特种加工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不论飞机、导弹,还是其它作战平台都要求降低结构重量,提高飞行速度,增大航程,降低燃油消耗,达到战技性能高、结构寿命长、经济可承受性好。为此,上述武器系统和作战平台都要求采用整体结构、轻量化结构、先进冷却结构等新型结构,以及钛合金、复合材料、粉末材料、金属间化合物等新材料。
为此,需要采用特种加工技术,以解决武器装备制造中用常规加工方法无法实现的加工难题,所以特种加工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
难加工材料,如钛合金、耐热不锈钢、高强钢、复合材料、工程陶瓷、金刚石、红宝石、硬化玻璃等高硬度、高韧性、高强度、高熔点材料。
难加工零件,如复杂零件三维型腔、型孔、群孔和窄缝等的加工。低刚度零件,如薄壁零件、弹性元件等零件的加工。
以高能量密度束流实现焊接、切割、制孔、喷涂、表面改性、刻蚀和精细加工。1 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1.2 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 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 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1.4 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1.5 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
在20世纪 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研究现状
新材料成形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是近二、三十年来材料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先进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加上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进程,促成了诸如微电子和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促进了现代航天航空,交通运输,能源环保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先进工业国家对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十分重视。美国制定了“为了工业材料发展计划”,其核心是开放先进的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提高材料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满足未来工业发展对材料的需求。德国开展的“21世纪新材料研究计划”将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列为六个重点内容之一。在欧盟的“第六框架”计划中,先进制备技术时新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实施了“超级金属”、“超钢铁”计划,重点是发展先进的制备加工技术,精确控制组织,大幅度提高材料的性能,达到减少材料用量、节省资源和能源的目的。同时开展本科学领域色前沿和基础研究,并综合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理论和科技发展成果,提供预备新材料的新原理新方法,也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
一大批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逐步获得实际应用,如快速凝固、定向凝固、连续铸轧、连续铸挤、精密铸造、半固态加工、粉末注射成型、陶瓷胶态成型、热等静压、无模成型、微波烧结、离子束制备、激光快速成型、激光焊接、表面改性等,促进了传统材料的升级换代,加速了新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解决了高技术领域发展对特种高性能材料的制备加工与组织性能精确控制的急需。
现在将主要的先进材料加工技术分别介绍如下: 1.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的发展,把液态成型加工推进到远离平衡的状态,极大地推动了非晶、细晶、微晶等非平衡新材料的发展。传统的快速凝固追求高的冷却速度而限于低维材料的制备,如非晶丝材、箔材的制备。近年来快速凝固技术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发展:①利用喷射成型、超高压、深过冷,结合适当的成分设计,发展体材料直接成型的快速凝固技术;②在近快速凝固条件下,制备具有特殊取向和组织结构的新材料。目前快速凝固技术被广泛地用于非晶或超细组织的线材、带材和体材料的制备与成型。2.半固态成型
半固态成型包括半固态流变成型和半固态触变成形两类:前者是将制备的半固态浆料直接用于成型,如压铸成型(称为半固态流变压铸);后者是对制备好的半固态坯料 进行重新加热,使其达到半熔融状态,然后进行成型,如挤压成型(称为半固态触变挤压)。
3.无模成型
为了解决复杂形状或深壳件产品冲压、拉深成型设备规模大、模具成本高、生产工艺复杂、灵活度低等缺点,满足社会发展对产品多样性(多品种、小规模)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柔性加工技术的开发受到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典型的无模成型技术有增量成型、无摸拉拔、无模多点成型、激光冲击成型等。4.超塑性成型技术
超塑性成型加工技术具有成型压力低、产品尺寸与形状精度高等特点,近年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型结构件、复杂结构件、精密薄壁件的超塑性成型,如铝合金汽车覆盖件、大型球罐结构、飞机舱门,与盥洗盆等;二是难加工材料的精确成形加工,如钛合金、镁合金、高温合金结构件的成形加工等。5.金属粉末材料成型加工
粉末材料的成型加工是一种典型的近终形、短流程制备加工技术,可以实现材料设计、制备预成型一体化;可自由组装材料结构从而精确调控材料性能;既可用于制备陶瓷、金属材料,也可制备各种复合材料。它是近20年来材料先进制备与成型加工技术的热点与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粉末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粉末注射成型胶态成型、温压成型及微波、等离子辅助低温强化烧结等。6.陶瓷胶态成型
在围绕着提高陶瓷胚体均匀性和解决陶瓷材料可靠性的问题,开发了多种原位凝固成型工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温度诱导絮凝成形、胶态振动注模成形、直接凝固注模成形等相继出现,受到严重重视。原位凝固成形工艺被认为是提高胚体的均匀性,进而提高陶瓷材料可靠性的唯一途径,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逐步获得实际应用。7.激光快速成型
采用该技术的成形件完全致密且具有细小均匀的内部组织,从而具有优越的力学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同时零件的复杂程度基本不受限制,并且可以缩短加工周期,降低成本。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主要应用于国防高科技领域。激光加工技术 1.1 现状
国外激光加工设备和工艺发展迅速,现已拥有100kW的大功率CO2激光器、kW级高光束质量的Nd:YAG固体激光器,有的可配上光导纤维进行多工位、远距离工作。激光加工设备功率大、自动化程度高,已普遍采用CNC控制、多坐标联动,并装有激光功率监控、自动聚焦、工业电视显示等辅助系统。
激光制孔的最小孔径已达0.002mm,已成功地应用自动化六坐标激光制孔专用设备加工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燃烧室气膜孔,达到无再铸层、无微裂纹的效果。
激光切割适用于由耐热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制成的零件。目前薄材切割速度可达15m/min,切缝窄,一般在0.1~1mm之间,热影响区只有切缝宽的10%~20%,最大切割厚度可达45mm,已广泛应用于飞机三维蒙皮、框架、舰船船身板架、直升机旋翼、4 发动机燃烧室等。
激光焊接薄板已相当普遍,大部分用于汽车工业、宇航和仪表工业。激光精微焊接技术已成为航空电子设备、高精密机械设备中微型件封装结点的微型连接的重要手段。
激光表面强化、表面重熔、合金化、非晶化处理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激光微细加工在电子、生物、医疗工程方面的应用已成为无可替代的特种加工技术。
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已从研究开发阶段发展到实际应用阶段,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国内70年代初已开始进行激光加工的应用研究,但发展速度缓慢。在激光制孔、激光热处理、焊接等方面虽有一定的应用,但质量不稳定。目前已研制出具有光纤传输的固体激光加工系统,并实现光纤耦合三光束的同步焊接和石英表芯的激光焊接。完成了激光烧结快速成型原理样机研制,并采用环氧聚脂和树脂砂烧结粉末材料,快速成型出典型零件,如叶轮、齿轮。1.2 发展趋势
激光加工技术今后几年应结合已取得的预研成果,针对需求,重点开展无缺陷气膜小孔的激光加工及实时检控技术、高强铝(含铝锂、铝镁)合金的激光焊接技术、金属零件的激光粉末烧结快速成型技术、激光精密加工及重要构件的激光冲击强化等项目的研究。实现高温涡轮发动机气膜孔无缺陷加工,可使叶片使用寿命达2000小时以上;以焊代替数控加工飞机次承力构件,以及带筋壁板的以焊代铆;实现重要零部件的表面强化,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等,从而使先进的激光制造技术在军事工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无再铸层、无微裂纹涡轮叶片气膜孔激光高效加工技术研究;
2)铝合金、超强钢、钛合金、异种材料构件以及大型空间曲面零件的激光焊接工艺研究;
3)三维激光切割工艺规范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和在线测量控制技术研究; 4)提高高温合金、铝合金等重要部件抗疲劳性能的激光冲击技术研究; 5)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研究; 电子束加工技术 2.1 现状
电子束加工技术在国际上日趋成熟,应用范围广。
国外定型生产的40kV~300kV的电子枪(以60kV、150kV为主),已普遍采用CNC控制,多坐标联动,自动化程度高。电子束焊接已成功地应用在特种材料、异种材料、空间复杂曲线、变截面焊接等方面。目前正在研究焊缝自动跟踪、填丝焊接、非真空焊接等,最大焊接熔深可达300mm,焊缝深宽比20:1。电子束焊已用于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等主承力构件大型结构的组合焊接,以及飞机梁、框、起落架部件、发动机整体转子、机匣、功率轴等重要结构件和核动力装置压力容器的制造。如:F-22战斗机采用先进的电子束焊接,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整机的性能;“苏-27”及其它系列飞机中的大量承力构件,如起落架、承力隔框等,均采用了高压电子束焊接技术。
国内多种型号的飞机及发动机和多种型号的导弹壳体、油箱、尾喷管等结构件均已采用了电子束焊接。因此,电子束焊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子束焊接设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国外的电子束焊机,以德国、美国、法国、乌克兰等为代表,已达到了工程化生产。其特点是采用变频电源,设备的体积、噪声、高压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控制系统方面,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用了先进的CNC及PLC技术,使设备的控制更可靠,操作更简便、直观。
国外真空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已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高温防腐隔热陶瓷涂层,提高了涂层的抗热冲击性能及寿命。电子束刻蚀、电子束辐照固化树脂基复合材料技术正处于研究阶段。2.2 发展趋势
电子束加工技术今后应积极拓展专业领域,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针对需求,重点开展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关键技术研究、主承力结构件电子束焊接研究、电子束辐照固化技术研究、电子束焊机关键技术研究等。1)150kV、15kW高压电子枪及高压电源的技术研究; 2)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的研究;
3)大厚度变截面钛合金的电子束焊接技术研究及质量评定; 4)典型复合材料飞机构件的电子束固化工艺研究及其工程化研究; 5)多功能电子束加工技术研究。离子束及等离子体加工技术 3.1 现状
表面功能涂层具有高硬度、耐磨、抗蚀功能,可显著提高零件的寿命,在工业上具有广泛用途。
美国及欧洲国家目前多数用微波ECR等离子体源来制备各种功能涂层。等离子体热喷涂技术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的产品关键零部件耐磨涂层、封严涂层、热障涂层和高温防护层等方面。等离子焊接已成功应用于18mm铝合金的储箱焊接。配有机器人和焊缝跟踪系统的等离子体焊在空间复杂焊缝的焊接也已实用化。微束等离子体焊在精密零部件的焊接中应用广泛。我国等离子体喷涂已应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制,主要用于耐磨涂层、封严涂层、热障涂层和高温防护涂层等。
真空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和全方位离子注入技术已开始研究,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等离子体焊接在生产中虽有应用,但焊接质量不稳定。3.2 发展趋势
离子束及等离子体加工技术今后应结合已取得的成果,针对需求,重点开展热障涂层及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新技术研究,同时,在已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等离子体焊接技术研究。
1)复杂零件“保形”离子注入与混合沉积技术研究,获得高密度等离子体方法研究; 2)空间结构焊接工艺参数自适应控制及焊缝自动跟踪系统研究,以及等离子弧焊过程中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3)等离子喷涂陶瓷热障涂层结构、工艺及工程化研究; 4)层流湍流自动转换技术及轴向送粉、三维喷涂技术研究; 5)层流等离子体喷涂系统的研制及其喷涂技术的研究。4 电加工技术 4.1 发展现状
国外电解加工应用较广,除叶片和整体叶轮外已扩大到机匣、盘环零件和深小孔加工,用电解加工可加工出高精度金属反射镜面。目前电解加工机床最大容量已达到5万安培,并已实现CNC控制和多参数自适应控制。电火花加工气膜孔采用多通道、纳秒级超高频脉冲电源和多电极同时加工的专用设备,加工效率2~3秒/孔,表面粗糙度Ra0.4μm,通用高档电火花成型及线切割已能提供微米级加工精度,可加工3μm的微细轴和5μm的孔。精密脉冲电解技术已达10μm左右。电解与电火花复合加工,电解磨削、电火花磨削已用于生产。
参 考 文 献
6.机械工业加工贸易现状与发展 篇六
加工贸易是发展进出口的重要贸易方式,对我国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利用外资、吸纳境外机械制造业转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十分重视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了多项鼓励加工贸易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
目前我国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保税政策,即对进口料件不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由海关实行监管,对不同企业、不同产品实行分类管理。从1995年开始,对加工贸易实行银行保证金台帐管理制度,即经营加工贸易企业,凭海关核准的手续,按合同备案料件金额向指定银行申请设立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保证金台帐,加工制成品在规定的加工期限内全部出口,经海关核销后,由银行核销保证金台帐。有条件的企业可由海关实施计算联网监管,可不在银行设立保证金台帐。
为了规范加工贸易正常进行,便于海关实行有效监管,防止逃税或伪报单位产品消耗的不法行为,海关对进口保税料件实行单耗管理,即在正常条件下加工生产单位制成品实际耗用(包括净耗和工艺损耗)的料件数量,由海关组织有关企业制定单位制成品耗用料件标准,并据此进行核查和核销。
二.机械工业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有5大特点
2005年机械工业加工贸易进出口788.19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27.14%,占机械工业进出口金额2228.67亿美元的35.37%。其中进口271.38亿美元,增长23.6%,占机械工业进口金额1184.07亿美元的22.92%;出口516.81亿美元,增长29.08%,占机械工业出口金额1044.6亿美元的49.47%。其中来料加工出口74.91亿美元,增长18.68%,进料加工出口441.9亿美元,增长31.4%。贸易顺差245.43亿美元,为机械工业减少贸易逆差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有以下特点:
1、加工贸易出口是机械工业出口最多的贸易方式。近几年来,机械工业力n工贸易出口金额均占机械工业出口金额的50%左右,多于一般贸易出口。据海关统计,加工贸易出口占机械工业出口的比重,2005年虽不到50%,但金额仍多于一般贸易出口(2005年一般贸易出口484.8亿美元,比加工贸易出口516.81亿美元少32亿美元)。
2、电工电器和仪器仪表(含文化办公设备,下同)两大行业加工贸易出口最多,分别为169.57亿美元和159.4亿美元;其次是石化通用机械、汽车、食品包装机械和重型矿山机械四大行业,加工贸易出口在13亿美元至68亿美元之间;再次是农业机械、内燃机、工程机械、机床工具和机械基础件五大行业,加工贸易出口最多的还不到10亿美元。
仪器仪表行业加工贸易出口额竟占该行业全年出口总额199.09亿美元的80.06%;食品包装机械行业和电工电器行业加工贸易出口也分别占该行业出’口总计的64.76%和61.47%。说明这些行业在利用外资,吸纳境外机械制造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的步伐较快。
3、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出口达429.99亿美元,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83.2%。其中以外商独资企业出口量最大,为289.3亿美元;中外合资企业为127.16亿美元。国有企业出口57.85亿美元,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11.2%。民营企业出口28.96亿美元仅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5.6%。
4、加工貿易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广东省是出口最多的,达246.21亿美元,占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的47.64%,以下是:江苏(80.46亿美元)、上海(70.84亿美元)、山东(24.29亿美元)、浙江(22.48亿美元)。
由于沿海部分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或本地欠发达区域转移。
5、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地区是机械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台湾省、东盟和韩国是机械产品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国家和地区。
三.机械工业中有一大批产品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出口
1、基本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即加工贸易出口占该产品全年出F190%及以上的主要有:3升以上车辆用发动机、数码相机、复印机、色谱仪及电泳仪、电力电子元器件、气压动力装置、货柜挂车及半挂车等。
2、主要依靠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即加工贸易出口占该产品全年出口70%一89%的主要有:农产品干燥器、独立窗式或壁式空调器、500升及以下立式冷冻箱、家用型冷藏箱、压缩式制冷机组及热泵、排量1000毫升~1500毫升小轿车等。
3、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居前10位的产品是:数码相机,出口52.75亿美元;电线电缆,出口33.87亿美元,多功能静电感光复印一体机,出口25.98亿美元1000V及以下开关、插头插座及连接装置,出口20.92亿美元;静止式变流器,出口20.54亿美元,窗式或壁式空调器,出口18.54亿美元:电动工具,出口15.14亿美元,37.5W及以下电动机、微电机,出口14.29亿美元;集装箱装卸桥,出口7.73亿美元,复印设备的零件,出口7.13亿美元。
四.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努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2005年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额大大高于进口额, 国内增值率为90.44%,比全国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51.99%多38.45个百分点。其中机械工业国有企业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为91.37%,外商投资企业为85.31%,民营企业为218.24%。 这一情况说明: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出口对国内经济拉动效应要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工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要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拉动效应增速很快。
进一步推进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发展要注重两个方面:
1、规范加工贸易管理,落实有关进口税收和出口退税问题
当前加工贸易有两个问题急待解决:
一是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问题。
据海关统计,2005年在机械工业
加工贸易进口料件271.38亿美元中,国产品出口后又进口的有64.24亿美元,占进口料件合计的23.67%。出现这类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税收问题没有落实,各地做法也不一致,经营或加工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把本可以在境内直接结转的产品先出口,再由下游企业复进口。有些加工贸易制成品如要跨省市、跨关区结转加工,转厂手续十分繁琐,有关企业不愿意,也增加了加工贸易项下复进口金额。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落实深加工结转特别是跨省市、跨关区结转税收问题,使留在境内进行深加工的部分加工贸易制成品,到海关方便辦理补税(补交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手续。
二是采用部分国产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退税问题。
机械工业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较多地采用了国产原材料、零部件。这些原材料零部件如作为一般贸易出口就可以获得1 3%或17%(农机产品11%一13%)的出口退税。但目前有些加工企业因涉及深加工结转税收问题未解决,对采用了部分国产料件的退税问题也无法解决,严重影响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产品的积极性。
2、不断提升和改善产品结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从机械工业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看,多数产品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和低附价值产品,为此,需要努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提高其技术含量和国内增值比重,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当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重点突出以下内容:
一是由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发展。如普通机床向数控机床提升,低中档数控机床向中高档数控机床发展;普通轴承向精密、专用轴承提升;普通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仪表发展等;
二是由硬件向硬件加软件方向发展。加工企业不仅提供硬件,还提供应用软件,如有些机器设备出口后,控制系统应用软件和技术服务要跟上;
三是由贴牌生产逐步将其中一部分转入自主品牌生产,如标准紧固件、电动工具、电线电缆等;
四是由单机逐步向机组、成套设备发展。不仅是单台设备,而且还可承担生产线和成套设备的加工制造;
7.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 篇七
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使工业产品的功能要求变得复杂多元化,飞速的更新换代加快了产品使用周期的缩短,对工业类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类产品方案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市场和用户的需求,机械产品的设计除了基本功能,更要体现人性化、环保等现代理念。下面,我们来简单认识一下当前较为主流的几种设计思路。
1、设计方法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使得我们的设计工作得以高智能化操作:以设计方法学的理论,依托三维图形、智能化设计软件、虚拟现实、多媒体等计算机软硬件,来构思、设计并描述设计产品概况。
采用三维图形等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进行的智能化设计,直观性好,开发初期,客户便可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设计;但基于系统性较为差,对设计部件结构、规格、位置需要有合理确定,所以对软件智能化要求较高,而且需要有丰富经验的设计人员操作。
2、模块化
以对产品的某种功能目标实现,而划分出单个结构模块;最后通过众多划分模块的组合,形成完善的设计方案,是此类设计方式的特点。
在一些特定的产品中,其组成部份功能明确而稳定,这对结构模块的划分较为有利;但设计工作中,有很多产品并无此种明确而稳定的功能对应关系,其具有的配合性和多样性较差,这就对开始阶段的划分选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在实践操作中,需要设计人员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学科知识来作为操作基础。
3、系统化
系统化设计方法需要将任务由抽象至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来进行层次的划分,要预定出分层的任务,并由浅入深和由抽象到具体地有机联系各层,这样,使整个设计工作过程呈系统化,其规律和逻辑性易于设计过程中用计算机辅助实现。
4、基于产品特征知识
此类设计方法通过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和针对其行业领域内专家或专业的知识及经验,而建立起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而后借助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
以上举例说明的各种设计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他们之间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比如在运用结构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工作时,对产品结构模块的划分就蕴含和体现出系统化设计方法思维。因此,取长补短,融合互补,才有可能简化整体设计的过程,并高效高质的降低设计过程的成本。
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
1、优良性能设计技术
优良性能设计的目的是提高所设计机械产品的综合性能,运用摩擦学、断裂力学等众多科研成果,在对其材料、结构和尺寸设计的前提下,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技术的内涵和外延。此类设计技术包括可靠性设计、防疲劳断裂设计、摩擦学设计、防腐蚀设计、系统动态设计、状态监测补偿与控制技术等等。
优良性能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运用多类学科成果来提高产品的优良性能,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产品以及系统故障所产生的原因、消除和预防等;对结构动态特性(如固有频率、动态响应、振型、运动稳定性等)进行分析、评价、设计,以达到产品结构系统能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类环境作用和瞬变载荷时,仍能保持其良好的动态性能和状态;同时,可从产品的防腐蚀结构、构体强度、设计方法,材料的选择及加工制造工艺等等,做出所设计产品的寿命概率和分析可靠性等预期;对设计产品在运行状态的参数进行充分的定量检测分析,从而对故障产生原因和部位等问题做出判断。
2、竞争优势创建设计技术
市场竞争中,生产设计者要用新观点、新功能、新原理的设计满足变化中的客户需求;诸如产品创新设计、降低成本设计、快速设计、仿真与虚拟设计、智能设计等,是竞争优势创建设计技术的常见内容,产品的不断更新是主要研究问题;
3、全寿命周期设计技术
产品设计的不仅是功能结构,还要考虑到规划、设计、制造、营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等全寿命周期问题。有鉴于此,在设计阶段就要对产品生命历程的全部环节,加以综合优化。
该设计技术包括面向制造的新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并行设计等。需要在开发初始,就综合考虑产品后续阶段,如工艺规划、装配、试验、营销、使用、维修保养、回收处置等环节;对产品寿命期各阶段中产生和需要的数据信息做管理,并将其在适当时间传递至正确位置或传递给相应的人,这是产品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技术研究的根本内容。
4、绿色产品设计技术
面向环境设计、面向能源设计、人性化工程设计等,是绿色产品设计技术特点。它综合考虑所设计产品的生命周期内环境属性,并作为设计目标;要求达到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小、能耗少、容易可靠回收并重新利用;从用户心理和生理特性出发,以科学化的方案及数据设计技术系统,来满足使用要求,以达到优化人机系统和改善环境。
在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设计人员通过现代化设计技术不断与传统机械设计技术相互融合,使机械设计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正显示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轨迹。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技术革新手段,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可以不再像以往工作中一样,受到区域的限制,能够及时、全面的实现专业信息的共享交流,继而快速开发出所需的产品,并提高产品设计的一次成功率。
【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与思考】推荐阅读: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07-03
分析我国机械设计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建议07-19
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07-07
关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11-05
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1-03
论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07-05
我国网购的发展与趋势10-04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06-2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