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

2024-06-17

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共8篇)

1.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 篇一

8月11日,央行决定完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是即期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和银行挂牌汇价的最重要参考指标。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根据央行的表述,此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方式是: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将剩余做市商报价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

8月11日,央行决定完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当日中间价报价较前日飙升逾1000点。受中间价引导,境内美元兑人民币即期创逾20年来最大跌幅,触及三年新低。境外离岸人民币也扩大跌幅,一度触及6.4212,创逾三年半最低。

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央行会参考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每天给人民币汇率设定一个中间价格(即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这个价格为基准,在央行设定的波幅范围内(类似股市的涨跌停板,经过多次扩大,目前这个范围是上下各2%),汇率受市场供求影响自由浮动。

进行报价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放松汇率稳定经济增长;在美联储加息之前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为人民币加入SDR做准备(要和国际接轨,要体现真实汇率)。

中间价报价调整有利于减少扭曲,显然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向市场均衡汇率趋近。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市场汇率应当围绕作为基准汇率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波动,市场汇率与中间价的偏离可以通过市场自身的修复功能来校正。2014年三季度以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处于高位,而美元对其它国际主要货币升值,二者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同,做市商预期明显分化,使得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与市场汇率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偏离。从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看,当前不存在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的基础。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及汇率指数近期持续贬值,有汇率机制受英国脱欧事件冲击等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叠加汇率贬值和外储增加的局面,未来即使人民币兑美元继续贬值,在汇率市场化机制及基本面前提下,对中国资本流动及外储来说,也可能将不再有方向性和趋势性的指导意义,正如6月的状况。

去年8月份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剧烈波动,央行自10月份后双降(降息和降准)后,货币政策调整的频率明显趋于谨慎,而若汇改取得较大进步,货币政策调整的汇率阻碍将有望大为降低,可更加专注国内经济走势和改革的进展。

市场化提高,汇改可能接近尾声,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规则和透明度明显提高,其变化与“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形成机制高度相符,市场机构开始可以用收盘汇率的变化来大体测算,中间价变化部分中的外汇市场供求变动的影响。

从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变化走势来看,可以明显看到央行调控方式的变化。市场供求影响可以根据收盘价和中间价变化幅度来测算。

2011年-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图

2015年8月份之前,相比市场供求变化的双向波动,比如2012年下半年的贬值压力、2013年的升值压力以及2015年上半年的贬值压力,中间价的每日变化几乎平稳为一条直线,不受市场变化所动。

去年8月份的一次性贬值调整后,两者之间的同向波动显着增加,这从2015年全年的走势图可以明显看出差别。

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图

这种市场的机制在今年1月份外汇市场的巨幅波动过程中,一度中断。

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走势图 可以看到,1月份开始到2月中旬,中间价的实际变化和市场供求变化部分明显背离,显示和市场的贬值预期不同,央行当时仍然试图让人民币中间价维持强势来避免其非理性贬值。

不过2月下旬以来,央行再次恢复让市场决定汇率走向,6月27日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还一次性大跌0.90%,也就是599点,创五年半新低,显示英国脱欧后,央行可能希望用快速的贬值来降低外汇市场的过度波动。量化的角度来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变化与市场供求变化两者的相关性也在显着提高。路透测算,2011年年初以来,两者的相关性仅为0.1,显示中间价变化与市场供求变化之间总体为弱相关关系;但2015年8月份至当年年末,相关性提高到了0.5;2016年由于年初的中间价干预,相关性再次降低至0.4;而剔除年初的干预时间段,从2月下旬至今测算,两者相关性提高到了0.7,英国脱欧后得到进一步加强。

数据说明了一切,中间价变化已经绝大部分可由市场供求部分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年初面对市场波动的恢复干预,此次英国脱欧,央行几乎是选择了完全放手,大国调控自信及水平明显提高。某种程度而言,除了每日波幅等政策仍有限制外,中国汇改进程可能已经接近尾声。

政策信号减弱: 此前市场经常利用中间价变化来猜测央行的可能用意,不过市场化机制规则明确后,后期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变化将主要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中间价变化的政策信号将明显减弱。

从6月份的情况来看,即使后期人民币贬值,但考虑有效汇率变化,以及资产的估值效应,外储的规模变化将变得更加复杂。6月外储增加134亿美元。而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之间,一般而言,若本币贬值,确实会面临较大的资本外流的压力,这可能是央行确实需要面对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需要区分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后者比如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贬值,不一定必然带来有效汇率指数的贬值。而人民币有效汇率此前一直是盯着美元的,两者的相关性达到了0.9以上,而路透测算今年的人民币CFETS汇率指数和美元指数的相关性,也高达0.8,未来人民币CFETS指数大概率跟随美元指数,但兑美元双边汇率与美元指数的相关性明显较低。

从货币政策角度而言,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控重心偏汇率,利率政策调控力度及频率有所降低,但一旦汇率市场化改革收官,货币政策的调控重心将有望重回国内。

如何做?

在国内外形势下,货币政策将如何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如何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如何通过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来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适度、平稳地进行贷款投放及非信贷资产配置?汇率政策如何以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稳定为主,将市场注意力逐渐转向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汇率?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就人民币汇率改革、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数字货币等问题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从基本面看人民币不具备持续贬值的基础,汇改推进会把握合适的时机和窗口,并表示“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的态度。对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周小川认为,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所以,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人民币汇率改革方向坚定不移

目前市场上最为关心的是人民币汇率改革接下来会以什么样的方向和节奏推进?周小川表示:“未来汇率改革的趋势是坚定不移的,不过我们也有耐心。我们希望“十三五”期间在汇率改革方面能取得长足进展,方向是更加依靠市场力量决定价格,实现更有灵活性的汇率。”

周小川认为,市场上有投机力量并不奇怪,有时也很难区分投机与风险管理操作。中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我们不会让投机力量主导市场情绪。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方向仍旧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

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已经不是盯住美元,但也不是完全自由浮动。周小川称,在可预见的未来,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即保持一篮子汇率的基本稳定,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主基调。更加成型的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机制,将涉及一系列安排,包括引导市场测算保持一篮子汇率稳定所要求的汇率水平,要求做市商在提供中间价报价时考虑稳定篮子的需要,以及央行在进行汇率调节时维护对篮子稳定的策略。实施这种形成机制的结果,将是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的稳定性不断增强,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则会有所加大。

周小川称,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中,会明显强化一篮子货币的参考作用,但不是盯住一篮子,因为影响汇率的因素还是比较多的。“盯住”一篮子货币,对于增加预期性、引导市场了解汇率形成确有更大好处,但是也会产生若干困难,一是如何纳入新的宏观数据的影响;二是如何体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如果一篮子货币和供求有差别,还是市场供求的力量更大一些;三是如何选用一篮子货币的权重,没有公认的权重,可以是贸易加权型,也可以是SDR货币篮子,还有别的篮子,不同的篮子形成的指数是不一样的,有争议。对于一篮子货币的参考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过程。现在公布了三个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指数,未来的机制设计可跟随宏观经济走势和供求关系而不断调整。

在周小川看来,要形成比较成熟、透明的机制,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更多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共识,中间价的定价机制也开始引入稳定篮子的因素,操作上以稳定一篮子汇率为主要目标,同时适当管理单日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幅度。未来还会引入宏观经济数据对汇率发生作用的机制。央行将加强与市场沟通,提高人民币指数数据的作用,以便市场判断参考一篮子货币机制的有效性。

宏观审慎体系建设与金融监管改革配合

央行2016年2月6日发布《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全文46次提到宏观审慎。2016年,央行实施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prudentialAssessment,MPA)提出七个方面的指标,包括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市场关心的是在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之间,如何建立一个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央行大监管模式。

对于央行大监管模式,周小川表示,“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按照我们理解,未来要在宏观货币政策(稳增长、防通胀)和微观审慎监管(分业监管、个体稳健)之间,要建立一个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更全面虑及跨市场资产的联动性和风险传递,防范系统性风险。

周小川称MPA对未来的发展还是不够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受制于监管协调等因素,而且,必要的信息和统计数据也尚不充足,而这些信息和数据恰恰是开展宏观审慎评估和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的基础。

另一方面,要强调宏观审慎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同性,防止出现缺乏沟通、政策叠加或政策背离的情况,进而影响调控的效果。宏观审慎政策也需要有效的执行机制,防止协调成本过高。此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发展还有所滞后。新调控手段的补充没有跟上,导致实施宏观调控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有效性还不够强大。

提及宏观审慎体系建设如何与金融监管改革配合,周小川认为,宏观审慎能够弥补原有金融管理体制的缺陷。在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中,货币政策主要是盯着物价稳定,但是即使CPI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可能很大;而金融监管的重点是保持个体机构的稳健,但是个体稳健并不等于整体稳健,金融规则的顺周期性、个体风险的传染性还可能加剧整体的不稳定,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金融危机。过去,在宏观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怎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填补。所以,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应该是有利于强化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实际上,2月4日央行货政司司长李波的《以宏观审慎为核心,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一文也提及目前我国的“一行三会”模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和“谁的孩子谁抱”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现代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求,也不符合国际最佳实践,需要进一步改革。

2.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 篇二

一、何谓汇率操纵国

(一) 操纵定义

汇率操纵国即——人为控制本国汇率, 使其故意偏离本国经济正常水平的国家。依据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 衡量一国是否为汇率操纵国的指标主要包括六项内容:贸易与经常帐项目收支状况, 持续单边的大规模外汇市场干预, 外汇储备的骤然增长, 资本项目控制及限制国际支付, 本币低估及实际有效汇率变动, 以及本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增长的状况。

(二) 汇率操纵国及为何他们为汇率操纵国

美国认为:这些国家为了增加自己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干预外汇市场、限制资金的流动、不让货币升值、不尊重市场机制, 造成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且主观上认为自己经济不好都是这些汇率操纵国的错误。美国甚至将自己高失业率的问题都归咎于汇率操纵国的存在。日本、韩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玻利维亚、沙特阿拉伯、利比亚等国都曾被列为汇率操纵国。

二、案例回顾—广场协议

(一) 何为广场协议

1985年9月22日, 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 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 达成一篮子协议, 史称“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 。内容包括抑制通货膨胀、扩大内需、减少贸易干预、协作干预外汇市场, 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序地下调。

(二) 广场协议的影响

1.1988年与1985年相比, 主要货币的升值幅度分别为:德国马克70.5%, 法国法郎50.8%, 意大利里拉46.7%, 英国英镑37.2%, 加拿大元近11%, 日元升值幅度最大, 达86.1%。

2. 日元大幅升值, 出口失去竞力, 日本政府调降利率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持国内经济的景气。从1986年起, 日本的基准利率大幅下降, 这使得国内剩余资金大量投入股市及房地产等非生产工具上, 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经济。

3. 罗浮宫协议1987年G5国家再度在法国罗浮宫聚会, 检讨“广场协议”以来美元不正常贬值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以及汇率调整来降低美国贸易赤字的可行性, 结果是此期间美国出口贸易没有成长。

三、中美汇率和美国失业率——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

(一) 汇率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

在2005年到2008年期间, 人民币的汇率升值约20%。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 基本上在6.81-6.85元的区间内运行, 人民币汇率预期相对平稳。以此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了34.2%。2009年, 全球贸易额下降22%, 中国出口下降了16%, 进口下降11.2%, 但是欧盟和美国对华出口仅分别下降了1.53%和0.22%, 即中国出口贸易上升速度小于进口贸易增长速度。

(二) 劳动力成本问题

美国一直说是中国被压低的人力成本滋生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它的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美国产品有竞争力, 但是美国劳动力竞争力不足, 这是国际分工的产物, 而实际上, 中国劳动力价格也在一路上升, 由于其起点低, 其上升幅度其实大幅度超过了美国。

四、中美贸易顺差不能归咎于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未形成实质性影响, 将中美贸易顺差问题归咎于人民币汇率并不合理。事实上, 从2005年实施汇改到2010年期间, 人民币汇率升值超过20%, 但是中美贸易顺差额却总体保持连年上涨态势, 仅在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略有降低, 2010年则再度上升。目前人民币不存在大幅波动和变化的基础, 人民币短期内对美元过快升值将带来诸多风险, 不利于中美以及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五、人民币贬值的利弊分析

现阶段最新的物价、进出口等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尚在恶化, 且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大幅走高并不合适, 应该通过适当贬值来刺激出口。

(一) 从有利的方面上看

如果本币贬值, 那么外币的购买力就强, 这样一定量的外币就可以购买更多本国产品, 意味着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便宜, 从而可以增加出口;另一方面, 本币贬值, 外国商品价格就昂贵, 这样本国进口必然减少。所以, 人民币贬值的结果是扩大了出口, 抑制了进口, 增加了贸易顺差, 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 如果人民币贬值, 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1. 本币贬值对外会引起贸易摩擦, 对内会引发通货膨胀, 极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2. 贬值不会解决外部需求放缓问题, 贬值虽然会帮助出口企业因降低成本而存活下来, 但却很难以持久。

摘要:本文以2000年以后美国对中国“操纵汇率”的指责为背景, 通过回顾广场协议对各国的影响, 引出中国若沦为汇率操纵国的不利影响。文章以汇率操纵国的定义和评判标准为蓝本, 正反面剖析了美国对中国多次指责的真实意图以及中国在此挑战下的应对策略。

3.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问题探讨 篇三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中美贸易

一、2000年~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分析

(一)汇率改革之前的固定汇率制度时期

在2005年中国施行“汇改”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仍然施行“钉住美元”的政策, 因此,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水平呈一条水平直线。

(二)开始施行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贸易顺差不断积累,和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的持续加大, 国民经济外部失衡日趋严重。2005年7月21日起,为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外部失衡压力,在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从,中国再度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重大调整,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迅速升值。从2006年初开始,汇率出现明显下跌趋势。

(三)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2008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还没有演化为金融危机,其影响未扩散到中国,主要表现在对于美国国内经济的冲击上,同期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高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在加速下降。

但随后的下半年内次贷危机演化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汇率增值态势下降,此时美联储为了应对危机四次降息,再加上我国通胀还未缓解,仍在实施“控制通胀”的宏观政策,综合以上种种因素,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仍呈现下降态势。

08年后期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加剧,国际游资涌入中国,人民币汇率停止上升开始回落,人民币升值速度开始呈现放缓态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起大落,波动很明显。约2008年10月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波动。

截止到2010年12月16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6.6635,人民币目前正保持幅度不大的升值态势。这种情况下,随着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解除,中美之间的通货膨胀率之差逐步缩小, 美国次贷危机所掀起的全球金融海啸引起的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 虽然目前世界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很高,但是从实际情况分析,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将在长期内趋于稳定。

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化与中美贸易的关系

(一)中美贸易状况分析

中美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往来发展迅猛,统计资料显示,自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至2006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105 倍,中国加入WTO后,双边贸易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2005-2006年更是达到了25%的增长速度。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规模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额已经从1979年的贸易赤字上升到2006年的1442.6亿美元,即使汇改之后,中美贸易顺差仍居高不下,从总量上分析,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基于中美贸易顺差对于两国各自的效果,分析其客观必然性

1.从美国角度分析的三个认识误区

由于中美连续数十年贸易顺差规模的扩大,在美国国内, 充斥着以下三种观点:

(1)美方认为中美贸易顺差是造成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决定性因素;

(2)美方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是造成中美贸易顺差规模扩大的决定性因素;

(3)美方认为中美贸易顺差规模的持续扩大是造成美国高失业率的主要因素。

以此为由美国政府高层有一部分人,甚至要求美国政府改变对中国的贸易政策, 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限制, 减少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优惠, 同时对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美国一直把自己严重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问题归咎到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又把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强加到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上,与其用这种错上加错的推理对人民币汇率施压。

2.美国若想解决自身问题更应该尊重两点事实

(1)美国严重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是由于消费结构和模式问题,巨额的减税计划和无度的为消费融资,才是加剧美国人储蓄率低,政府入不敷出的罪魁祸首。

(2)即使美国不从中国进口大量商品,它仍会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大量商品,本质上没差别,而且,贸易逆差并不是导致美国严重的失业率和财政赤字的原因,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为历史最大值,而2009年的贸易逆差仅为2006年的一半,失业率却为高出了06年4个百分点,升到9%。

3.中美贸易顺差对美国来说不吃亏

(1)大量廉价的中国产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国内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 弥补了消费缺口, 抑制了通货膨胀发生,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2)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优化了美国资源的配置,实现了美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美国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好处。

同时,中美两国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也导致了中美贸易顺差的长期存在。综上所述,中美贸易顺差是综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必然结果,与人民币汇率水平不存在必然联系。

4.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 篇四

摘要:2006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显著特征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非理性预期;其核心内容为:货币政策将突出汇率政策;采取合适的政策组合;适时调整汇率水平; 发展 和完善外汇市场。展望2007年,对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判断为:汇率浮动空间将会进一步放宽,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小幅升值。

关 键 词:人民币汇率;回顾;展望

2006年是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第一年,尽管人民币汇率面临着国内外多重的 政治、经济 等方面的压力,但人民币汇率改革依然以稳健的步伐推进。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回顾,旨在分析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力图把握2007年人民币汇率政策趋势,并对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作出基本判断。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特征可概括为: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双向波幅扩大、总体呈小幅升值态势;而从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因素来看,美元走势已成为最直接的因素。

(一)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和 金融 市场建设不断加强,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市场供求关系导向的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

1.人民币名义汇率呈波动性升值态势

人民币汇率屡创汇改以来新高,名义汇率波动性升值。2006年5月15日,中国 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82元,{1}首次“破八”。此后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小额波动中的稳步上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屡创新高。仅在2006年11月内,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继突破了7.88、7.87、7.86、7.85和7.84五个整数关口,当月累计升值近400个基点。2006年12月28日,人民币汇率更是创出1美元兑7.8149元的新高;与2005年12月30日1美元兑换人民币8.0702元相比,已上升2553个基点,升值幅度高达3.17%。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导致人民币对港币也加速升值。在2006年底,港币现钞兑换人民币也首次跌破1比1,人民币进入“港元区间”。

2.人民币汇率双向运行态势显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之后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调,双向运行态势显现。2006年3月6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出现6个交易日的连跌,人民币汇率呈现双向浮动特征;8月中旬和9月下旬,人民币汇率经历了较大回调;11月17日,连续第五个交易日下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经达到了7.8745。人民币汇率共下跌78个基点,成为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汇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的升幅过大,累积的大量回调压力得到集中释放,这也是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更趋市场化的体现。

人民币在短期内连续走高又蓄势下跌,无论朝哪个方向,累计的涨跌幅度都相当可观,这也显示了人民币汇率不仅日间的波动在日趋活跃,而且阶段性的波动区间也在放大,弹性不断增强。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比较,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3.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与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间汇率的波动相比,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速度和波动幅度仍属小幅渐进。例如欧元兑美元,2006年1月初为1欧元兑1.1980美元,到11月29日为1欧元兑1.3146美元,升值18%,其中仅11月份就升值了2.9%。美元兑日元汇率,2006年初和11月末基本相同,但5月16日的年内最低点110.07与10月13日的年内最高点119.81,则相差达8.6%。英镑兑美元,2006年1月3日为1英镑兑1.7404美元,11月29日升值为1英镑兑1.9492美元,涨幅为12%。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仍属于基本稳定的态势。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

1.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升值

人民币汇率之所以出现缓慢升值的态势,从深层原因来看,与我国经济总量地位的提升和持续增长的预期密切相关。从宏观经济因素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2004年和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1%和9.9%,2006年gdp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从长期来看,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走势来看,未来我国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增长周期,特别是新一轮宏观调控已经发挥了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没有重大干扰因素,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也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但由于经济发展周期性 规律 的作用,汇率会有回归走势即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看待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需要把握视角的转变,由过去“钉”住“美元汇率”转向关注“一篮子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已从固定汇率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 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以及贸易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观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不仅要有“一篮子货币汇率”的视角,更应该注重从“美元汇率”转向“有效汇率”。根据国际金融的一般理论,货币升值或汇率上浮会产生“奖入限出”的效应,即鼓励进口、限制出口。200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进口价格涨幅显著超过出口价格涨幅,而这种情况通常是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显而易见,如果从真实有效汇率(reer)来看,人民币汇率不是在升值,而是在贬值。

在人民币兑美元的几次快速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欧元、英镑、日元出现了大幅贬值,这就使得人民币升值的效果大打折扣。汇改时确定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因而关注人民币汇率应该从对美元的单边汇率转向有效汇率。虽然据不同的有效汇率 计算 方法计算出的有效汇率结果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远小于兑欧元、日元等非美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时,从有效汇率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还是处于贬值状态。在目前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确定方式以及美元走弱的情况下,人民币要实现有效汇率升值,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可能还要大一些。我们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涨跌上,而应多视角透视汇率的变动,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2.美元走势成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变动的直接因素

由于人民币汇率由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决定,因此它对美元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美元在国际汇市总体表现的影响。回顾2006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次大幅波动不难发现,美元在国际汇市的起伏几乎成了决定人民币汇率短期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在2006年8月中旬的短期急速走低,其外部因素正是美元当时对其他国际货币整体走强。10月份以来,每当国际汇市上美元跌到一个新的低点,人民币汇率就跟随创出新高;而一旦美元反弹,人民币汇率就会出现回调。特别是进入11月份以来,美元和人民币之间反向联动更为明显,每次美元指数创出阶段性新低,人民币汇率几乎都会报以汇改以来的新高。

在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的影响下,美元遭受沉重打击,美元兑各主要货币大幅下挫。2006年以来,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弱,美元兑欧元汇率、美元兑英镑汇率都跌至近两年的最低水平。11月底,美国调低了2006年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预期值,而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显示出多数成员预期经济增长将放缓;此外,美国公布的劳工市场失业救济人数远高于市场预期。这些因素加重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推动了市场对美联储可能降息的预期,因而导致美元进一步疲软,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升值。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是正面的。2006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升值并没有超出金融体系和 企业 的承受能力范围;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减慢,而且保持了强劲的势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践已表明,除了局部行业受到预料中的影响之外,总体上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保持在相当稳健的水平上,经济增长、物价和外贸形势都相当良好,如2006年gdp增长达到10.6%,外贸顺差达到了1770亿美元。我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于汇率浮动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把汇率机制改革的影响加以消化,这就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汇率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兑美元自2005年7月汇改后一直保持着升值趋势,但同时,2006年以来贸易顺差却屡次创出 历史 新高,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并未降低贸易顺差的增长,这说明我国企业适应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能力在增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自2005年汇改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居高不下,而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企业之所以扩大投资,说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反过来也证明人民币渐进小幅升值对出口的冲击是有限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出口企业实际盈利能力比预期高,升值强化并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从汇改后一年来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这种竞争的加剧,则体现为出口产品的价格降幅超过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即部分企业以前隐藏了利润。二是企业在汇改进程中增加了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开始逐渐适应汇率改革的方向,并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汇率避险工具来应对汇率风险。多样化的汇率避险手段包括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提高品牌影响力和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等,其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改用非美元货币结算和投资外汇理财产品的比例均有所上升。另一方面,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和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企业使用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度明显提高。而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和掉期市场的逐渐活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对新型汇率避险工具的适应能力和汇率风险管理意识都有所增强(巴曙松,2006)。[1]

从国内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中也可以看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企业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以2006年4月底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可以看出,自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和大半年的适度升值以来,企业的汇兑损失不仅没有放大,反而实现了较大的汇兑净收益。总体而言,受益企业的平均受益金额,是受损企业平均受损金额的8.3倍。同时,汇率改革对特定区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应对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且大企业云集的地区(例如上海、北京等地),比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地区要做得好很多。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5.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 篇五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2011年10月11日

编者按: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汇改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撰写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我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现将该研究报告对外公布,以供各界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和未来改革的方向。

一、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十几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

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2—

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实践证明,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对增强中国对外经贸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部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

二、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合理均衡水平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取向是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让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外汇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总体保持了稳中趋升的走势。

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1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3.4%和58.5%。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

如果从2005年7月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

—3—

年8月-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0%,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按照现在的渐进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

从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看,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从别国经验看,日元和德国马克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几轮升值中,对本国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也同样经历了一个逐步释放的过程。

在经常项目收支状况逐渐改善的同时,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但这并不等于人民币汇率低估,很大程度反映了很多非汇率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一是人口特性、文化传统、社保、住房和教育改革等因素,使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过剩的储蓄成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构性原因,正如战后日元和马克大幅升值也没有消除日本和德国迄今仍保持的经常项目顺差一样;二是基于政局稳定、工业基础良好、劳动力成本较低等竞争优势,近年来

—4—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积聚了全球制造业的大量贸易顺差;三是主要发达国家长期实施低利率政策,使中国面临较大的套利资本流入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对资本流出仍保留较为严格的限制,民间对外投资特别是金融投资水平较低,无法对冲经常项目顺差,也造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于国际收支调节作用的缺失。

实践证明,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了汇改对于中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2005-2010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就业年均增加1120万人。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危机发生以来的2009和2010年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3.8%,较出口增速高6.1个百分点,中国需求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三、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币汇率 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越大越好。早在2002年底中共十六大上,中国就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之一。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扩内需、—5—

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一直积极致力于推行中外资国民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和降低关税水平。中国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从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低。

中美贸易关系是中国重要的经贸关系之一。中国一直高度关注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扩大进口。过去10年里,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美国对中国出口由2001年19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919亿美元,增长了379%,同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仅增长了67%。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幅远大于美国对中国进口增幅。

正如许多美国各界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更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第一,早自19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对外贸易就持续逆差,美元指数从1971年1月至2011年9月累计贬值36.1%,但美国的贸易逆差状况未见改善。美国本轮对外失衡问题是以往失衡的延续,美国实际面临不是从中国进口,就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问题。如果不做宏观政策和结构调整,而仅由汇率调节国际收支是行不通的。

第二,中美贸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贸易顺差的转移效应。2005-2010年间,中国累计一般贸易顺差272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1.46万亿美元。特别是,中国主要承接了欧美、—6—

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最终加工组装环节,出口体现为全部商品价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国以外国家的进口,而中国在整个产业链中取得收益为少量的加工费用。

第三,美国从中美自由贸易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美国商会2008年对238家在中国企业调查,71%获利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0%准备追加投资。摩根斯坦利调查报告分析显示:中国对美出口,美国消费者每年节省1000亿美元,美国企业获利6000亿美元,占标准普尔指数涵盖公司利润总额的10%以上。据亚洲开发银行估算,美国苹果公司的iPhone零售价为178.96美元,其中中国赚取的加工费仅占3.6%,大部分价值被美国的设计、运销和零售企业获得。2011年8月上旬,旧金山联储两位经济学家研究认为,2010年来自中国的商品和服务仅占美国个人消费支出的2.7%,其中从中国进口的真实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来自美国本土企业和工人的运输、销售和营销成本。

第四,美国出口限制是造成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作为全球技术领先国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较中国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本可以充分发挥这种比较优势。但美国始终奉行冷战思维,以所谓的安全为由,对中国高科技出口贸易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事实上,美国前商务部部长骆家辉也曾表示,扩大对中国出口,而非限制从中国进口,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的最好办法。

—7—

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无端指责,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不仅解决不了美国储蓄不足、贸易赤字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进程。

四、采取包括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内的一揽子措施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充分认识到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中国自身和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中国坚持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政策,已出台了增加消费、发展服务业、完善社保、卫生、住房、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并且,“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再次将“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已经和将要实施的各项措施,核心就是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降低储蓄率,使经济增长由较多依赖投资、出口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同时,推进城镇化、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也将理顺中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对外贸易更趋平衡。

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但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许多结构性问题,以及现行涉外

—8—

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规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个渐变的过程。(完)

6.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 篇六

余永定先生的《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让我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这里简单谈谈读后的体会。

本文主要涉及到国际收支的三个方面:一是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平衡和差额, 二是汇率体制和汇价水平, 三是外汇资产和外汇储备。

首先,作者认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是由于经济导向和政策因素所造成的。虽然双顺差本身就是经济失衡的结果和表现, 通常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短期的现象和不可持续的状态。但作者肯定了这种模式对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中国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毕竟, 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外源工业化, 中国近二、三十年的发展符合外源工业化的规律, 利用了工业规模经济的优势和国际分工的好处。但是, 长期的不平衡也使得这种模式走入了死胡同。“作为穷人, 中国人辛苦劳动, 拚命挣钱,勒紧裤袋, 不能消费, 却把钱几乎无代价地借给美国, 而作为富人, 美国人开动印钞机印制大量绿纸片, 低价购买中国人生产的产品, 过度消费。”中国的失误在于后期以至于现在持续不断的坚持。只要调整政策就能调整结构,只有调整政策才能调整结构。但是是在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和体制格局面前,想要调整目前的不平衡并不容易。应当特别指出, 中国经济的再平衡需要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而调整的办法有二: 一是数量调整, 主要是投资调整;二是价格调整, 主要是机制调整。长期以来, 中国是重投资调整而忽视价格调整,这无疑是对市场经济效率的忽视。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方面,我国似乎陷入了“升值恐惧症”。作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担心外汇资产的缩水。二是由于有日本广场协定的前车之鉴,国民对人民币升值论抱有阴谋论态度。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墨西哥、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以及许许多多发展中小国的激烈竞争。贸易条件越是恶化,中国就必须出口越多的产品。而升值恐惧症,正是中国目前这种尴尬处境的反应。为此,我国已经错过许多调整的机会。但作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以便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改善贸易条件、增进国民福利。、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需需求,还可以对中国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

7.试述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 篇七

1.1 国内原因

从理论上讲, 国际收支失衡是引起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中国国际收支连续20年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以2009年数据为例: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 971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 448亿美元 (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公布的2009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与2008年相比, 虽然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但是仍是很大的顺差格局。同时, “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6.1%, 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 连续第二年呈回落态势, 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负, 内需的贡献力度加大。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企稳回升, 外汇资金净流入规模逐步恢复, 下半年国际收支总顺差高于上半年, 并呈现正增长。总体看,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摘自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公布的《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

而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调节法告诉我们, 通过汇率的调节可以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为例, 其机制如下:

国际收支顺差→人民币升值→以本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上升、以外币表示的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将减少、进口将增加→国际收支顺差格局将改善。

由此可见, 提高人民币汇率在理论上可以改变我国国际收支巨大顺差的局面。

1.2 国际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经济衰退明显, 引起美元持续下滑。美元不断贬值,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压力就增加。这在短期内可能形成一种趋势, 在外界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人民币升值预期就可能成为现实。另外,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再逼迫人民币升值, 他们认为, 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是造成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因此, 必须作适当的提升才能阻止危机的再次爆发。同时, 他们相信人民币升值之后, 必将引起中国进口增加而出口困难, 这样就可以为他们施行的贸易保护措施寻找合适的借口, 甚至可能借此摆脱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因此, 迫于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的日益高涨, 人民币汇率有可能被迫提升。

2 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

以上的分析告诉我们, 升值似乎可以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严重顺差格局, 对我国经济有积极的作用。其实, 应该从两个方面分开来看。首先, 从短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改善的确是有效的, 一方面, 人们手中的货币可以买更多的商品, 对于进口量的增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我国对外国进行投资或购买外国资产都会比以前便宜、便利, 能鼓励更多的国内企业走出去, 到国外建厂。这样, 人民币升值提升了我国的购买力, 也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福利。但是, 从长期来看, 情况可能是相反的。理论上, 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需要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经济中满足不了, 如它忽视货币的国际流动, 假设汇率是唯一可变要素, 其他影响均忽略不计。而且, 弹性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要求改善国际收支情况的必要条件是用于进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必须大于1, 否则, 国际收支不仅不会改善反而会更加恶化。实际上,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如此强烈, 吸引国际游资大量涌入我国境内, 投资于房地产和股市等投机性很强的领域, 造成这些领域的价格大幅提升, 进而带动其他物价的上涨, 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此时, 如果游资撤走, 将引发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化, 而生活必需品等弹性很小的商品价格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这样, 国内经济发展被严重扭曲, 原本的发展轨道被破坏, 同时, 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以及西方国家的贸易逆差并不会有多大的改善。从长期角度来看, 人民币升值无论是对中国国内经济还是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有害而无利的。

3 我国应作出的反应

鉴于以上分析, 结合当前国内经济情况, 我们认为, 大幅度提升人民币汇率不可取。原因可以概括为两点:

(1) 由于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如继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之后, 欧盟决定对中国输入的无缝钢管征收反倾销税。在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之下, 人民币汇率大幅度提升的结果必然是出口额的大幅度下跌, 而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强大带动力, 如果因此而陷入低谷, 将造成我国经济的不景气, 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2) 如前所述, 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 将导致“热钱”大量涌入我国境内, 投资于炒作性很强的房地产、股市等领域, 将物价带高, 由此可能引发我国经济的混乱, 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泡沫化、宏观经济失衡等现象纷纷出现, 这些都将给我国处于转轨阶段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

4 结语

现阶段, 我国首先应当尽力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不能给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形成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稳定预期, 以防止“热钱”给我国经济带来冲击;其次, 面对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加的压力, 我国应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采取措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并赋予其一定的弹性, 而不能受国外过多干扰。总之, 对待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提升的问题, 需要我们辩证的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 独立作出对国内经济有益的, 同时又不损害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的决定。

参考文献

8.人民币汇率问题研剖析 篇八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调控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95-01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概述

2010 年 7 月-2011 年 3 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重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出现双向浮动状态,汇率制度选择更注重浮动。2009 年全球经济的复苏,我国的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出口环境得到改善,美元多发又带来汇率下行压力,我国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可维持性受到了质疑。2010 年 7 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 6.7750 元/美元,2011 年 3 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 6.5564 元/美元,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降”,升值幅度为 3.2%。相对于 2008 年到 2009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状况,2010 年 7 月后人民币汇美元汇率波动幅度加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开始双向浮动。

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问题

1、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强调汇率的决定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在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影响汇率决定基础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汇兑制度、央行的市场干预机制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由于人民币汇兑制度、央行干预机制以及银行间外汇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从而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汇率。

2005 年-2008 年,银行结售汇制度具有较大程度的强制性,境内机构根据结售汇比率和外汇收支情况留存一部分现汇,其余外汇收入必须无条件卖给指定的外汇银行,企业不能根据对外贸易所需以及对企业贸易发展的预期保留相应的外汇余额。银行对企业用于贸易的外汇需求不实行管制,贸易企业可以在指定外汇银行购得所需外汇,但是对客户用于非贸易的外汇需求实行严格的外汇审批制度,对于不符合资格的非贸易外汇需求,银行不予售汇支持。2008 年至 2010 年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升有降但一直保持升值趋势,尽管意愿结售汇制度赋予企业保留外汇的选择权,由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周期中并且还存在升值压力,企业不会选择保留多余外币而舍弃本币,因此出现了意愿结售汇制度下的强制结售汇效果,人民币和外币的单向流动并不能实现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目标相同的市场化汇率。

2、汇率调整缺乏弹性

2005 年 7 月 21 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扩大了即期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每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 3‰浮动调整为中间价上下 5‰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中间价上下浮动 1.5%浮动调整为中间价上下 3%浮动。同时扩大人民币对美元买卖差价的幅度,银行对客户买卖美元现汇的差价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中间价的 1%,银行对客户买卖美元现钞的差价不得超过外汇交易中心中间价的 4%,并取消对非美元货币牌价买卖价差的幅度的限制。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的偏离。虽然我国已经逐步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由于汇率水平调整空间较小,人民币汇率不能够做出及时调整,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出现偏离。人民币汇率调整缺乏弹性,引发人民币有效实际汇率和有效名义汇率出现偏离。

三、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建议

目前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汇率的决定基础、汇率制度选择以及汇率水平调整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但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也会使微观经济主体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一部分,首先要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遵循市场化的原则。

1、实施浮动汇率制度

我国的出口在 2009 年开始出现复苏迹象,到 2011 年出口贸易总量不断扩大,表明我国的出口复苏具有可持续性;2010 年开始,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加,我国央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利率,但通货膨胀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结合我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目前正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退出的时机,也是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时机,因此我国的汇率制度应回归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中心汇率的确定上,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不事先公布人民币汇率的中心汇率,而是根据国际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主动、适时进行调整,中心汇率可以在汇率的波动中缓慢调整。

2、矫正汇率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和微观经济主体产生影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人民币汇率不能反映真实的供求关系,汇率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此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首先就是要矫正汇率的决定基础扭曲,使人民币汇率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继续推进人民币意愿结售汇制度。由于今年来人民币总体上保持升值趋势,因此意愿结售汇制度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意愿结售汇制度下产生强制结售汇效果的现象,但是不能否定意愿结售汇制度可以增强我国企业和个人持有外汇的自主性和便利性,促进外汇持有人对本外币资金管理,也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汇率制度,加强汇率运形成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和其他具体制度的配合。当前我国正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只有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从而保持人民币资产价值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姜波克,莫涛.人民币均衡汇率理论和政策新框架的再拓展[J].复旦学报,2011(4):12-21.

上一篇:软件应用协议书下一篇:创先争优、勇做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