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2024-07-30

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共11篇)

1.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篇一

2011年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初数学教科书为内容,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品德高尚的,基础知识合格的初中学生。

二、德育目标

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新一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初中数学教学,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基本做法

(1)以启发式教学为手段,弄清各章节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弄通弄懂,并能运用这些基本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计算有关题,推导有关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返过来作用于实践。认识数学中的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初中数学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一定的程度步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通过全等形、正方形、棱形、勾股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论证、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用数学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辩明数学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通过勾股定理的教学,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以及勾股定理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刻苦钻研努力学习。

(4)通过教科书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三视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从形状简单的图形想象出它的对称轴以及旋转以后,折叠以后的位置关系以及图形形状的变化,并由较复杂的平面图形分解出简单的基本图形,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以及对应关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的、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5)通过三角形的中位线、梯形中位线、勾股定理、因式分解、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求最大最小值等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理解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树立科学和世界观和人生观。

(6)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解题进行检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7)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证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8)每教完一章,进行一次测试,以便发挥学生才能,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激励学更努力学习,确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不受严格知识体系的束缚,努力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和在同一个过程中。教材不断地体现“猜测——验证——结论——运用”的探索思路,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2.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学习习惯,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德育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成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关注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品德和人格的养成。那么,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以下是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明确学习目的,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一) 联系实际,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通过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与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热爱, 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例如, 在讲轴对称的时候, 教师可讲些生产、生活实践中常常遇到的最短路线问题。即利用定理“平面内连结两点的线中, 直线段最短”在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学习轴对称的必要性, 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另外, 我还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 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开阔眼界, 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 注重师生示范导行, 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好模仿, 教师的行动胜过诸多言语, 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例如, 数学课上, 教师讲普通话, 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 书写规范;解题思路, 清晰明了, 分析全面。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完成作业, 分类讨论、书写工整、自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 学生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当有表现优秀的学生, 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 对上课认真听讲, 学习认真刻苦, 作业正确、整洁, 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好的学生, 及时表扬, 树立学习的榜样。这样, 师生共同示范的表率作用下, 学生可以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

(三) 多和家长沟通, 家校互助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及时地与学生家长沟通。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家长支持教育, 引导家长不应在家里过分宠孩子, 让他们在家体验劳动带来的艰辛, 体验现实社会的残酷, 只有亲身感知这些, 才能理解学习的好处。让家长和教师一起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约束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学进行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 结合教学过程,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含有德育因素的一题一例、一图一表, 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类比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 初步学习用灵活多变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又如, 教师应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反复训练、严谨对待和细心计算,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优良品质。

(二) 结合教学内容, 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意志力的培养。如, 在数学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在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 我给学生介绍了陈景润的事迹:陈景润热爱数学, 他曾经在几平米的斗室里, 不畏严寒、困苦, 刻苦钻研。在经济困难, 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 甚至住院期间, 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 艰苦奋斗, 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许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常采取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 缺乏钻研、探索的精神。面对这样的问题, 可以创设有效课堂情境。陈景润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 用掉几麻袋的草稿纸, 证明离哥德巴赫猜想 (1+1) 最接近的 (1+2) ;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刺刀还要坚持做完一道几何题。”通过真实、感人的数学家故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要有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 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起心目中的榜样。那么, 这样的德育效果要比教师在课堂上口干舌燥地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用榜样的高尚德行引导学生, 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结合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应当多与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 作为数学德育教育的补充。通过活动, 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 学习数学, 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爱护环境。比如, 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 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3.初中数学学科德育渗透 篇三

【关键词】德育教育 欣赏学生个性发展 树立坚强意志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02-01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需要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面的德育教育。拨其心灵,教书育人,让我们的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教学中用简短的小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

数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存在在数学的每一个角落里。数学里,充斥着简单具体的美,和谐统一的美,奇异梦幻的美。我在讲初一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时,课前我播放了一个有关团队精神的小视频,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悟出道理: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得出,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发扬团队精神来学习本节的学习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兵教兵,兵带兵,气氛特别和谐。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而且树立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

二、在教学中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德育教育的过程既是训练说理的过程,更是潜移默化和陶冶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多说鼓励,赞许的话,学生会对你的课感兴趣,兴趣上来了,学困生就会减少,优生就会增加,进而进行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倍功半。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他们心中的老师就是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他们心中的老师是高尚而富有魅力的。老师的个人人格力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往往会从老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良好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数学本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许多公式、公理、定理都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真理,或者就是遵循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从而产生推导和归纳,推广与概括,发展与拓宽的应用目的。如在讲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盈亏问题),探究1结束时告诉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习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在学习与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热爱生活,解题就会轻而易举。

四、用光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中,杰出的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数学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无数的中国数学家致力于发明创造并探索事物的真理,他们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留下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中国的一些伟大数学成就更是一部使学生在学习上奋发,在情感上爱国的好教材。如秦九韶公式、祖冲之的圆周率以及九章算术,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且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从现在看来,至少要比欧州人的帕斯卡三角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历史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

五、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数学是一门结构严谨、系统性与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数学推导的依据中要一丝不苟、环环相扣,在学生练习中要讲究解题的格式、步骤的安排、书写的整齐、清洁和美观,努力探索合理简洁的解题策略,并且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努力寻找错误的原因,要克服困难,追求真理,主动进行补救和改正等。这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坚定的意志品质和提高创新精神。

4.初中数学教学应渗透德育1 篇四

商丘市夏邑县罗庄镇罗庄二中马爱杰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学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必须各科协作。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探讨、积累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发展,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任务,各学科都应渗透于教学之中。这在教育理论上称之为“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的规律”,“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数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规定:“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规定:数学教学最易于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并要通过数学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数学家,但数学教学却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及个性品质的发展,数学的思维风格向来以辩证、清晰、简约、深刻著称,从提高思维素养方面来说,数学对完善人的精神品格,较之其他学科,其作用更为突出。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其效果更大更持久。

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态与态度几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初中德育的目标是:逐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数学教学、德育是相互交叉的,数学教学不仅具有德育功能,而且具有明确的德育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及所处的青春期阶段特点,根据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以下德育内容:

(一)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我在上初一课本上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必要性,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另外,我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教师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讲普通话,语言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辅导“后进生”有耐心,让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另外我还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好的同学,我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例如,老师讲授知识时,力求准确无误。可一旦出现错误,应及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才有说服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可以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

还可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的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教学新知识时不以定论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信任感。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下自己支配时间的权利,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好玩”。应用归纳法,使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大胆假设、猜想,冲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①三角形的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②三角形的两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③三角形的一

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一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角与第三个内角有何关系?数学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发展学生推理、证明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经常采用灵活的教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科学意义和文化内涵,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要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严格认真、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朴实是一个数学家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结果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修评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表述的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任何修饰性的词汇都是余的,数学的一个特点是严密。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现实生活中,浮夸之风、华而不实之士大有人在,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数学精神的培养、加强德育的渗透将有助于纠正这种不正之风。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教育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地势较,切忌形式主义,牵强附会,要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适时、适当、适量的有机的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局限于知识、技能技巧所构成的智力因素系统内,而应将世界观、品格、修养等因素纳入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形成更全面的素质,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通过介绍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例如,在讲课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的数学知识:储蓄利息的计算、市场经济中交易、股票的交易、天气预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如,通过讲授计算器的作用及统计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把身边的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再顺便介绍统计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应用,同时简介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时,我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时,提到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经济困难,身患疾病的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甚至住院期间,瞒着医生进行工作。介绍的目的,主要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发展数学,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的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2)通过数学推理、论证的严密、计算的精确,培养学生刻苦、求实的个性品质。

在讲授综合的证明题时,让学生不畏困难,寻找突破口,在讲授复杂计算题时,要告诫学生耐下心来仔细计算。通过这方面的训练,学生会养成诚实正直、知难而上的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3)通过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对称美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在讲授黄金分割点时,通过讲授其与绘画,造型的结合提示数学中的和谐美;

在讲授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时,通过介绍中心对称图形在建筑物与工艺品上的的应用来揭示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既可以描绘篮球运动的轨迹,又可以刻划天体运动后轨迹的教学,提示数学中的奇异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思想情操。

(4)注重数学发展史教育。

数学发展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为数学学科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了解我国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尊心、鼓励学生献身科学。我国首创十进制记数法、勾股定理、祖率、剩余定理、正切函数表等,当时领先于其它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陈景润、熊庆来、陈建功、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前列。

数学史可以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欧拉临终时还在石板上演算刚被天文学赫舍尔发现的天王星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成员希帕索斯因发现无理数,违反学派信条,竟被处死。华罗庚28岁时,穷得连买米都困难,却完成了60万字的“堆垒数论”。新中国刚成立,他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诺贝尔将获得者约翰•纳什在20岁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生,22岁创建了“纳什均衡”理论——今天被数学和经济学大量采用。但是,在当时这一理论遭到博弈论前辈冯•诺依曼的断然否定,也曾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冷遇。目前,担任着剑桥大学最崇高的教授职务的卢卡斯数学教授——史蒂芬•霍金只能用微弱的变形语言交谈,不能写字。他看书时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这位科学巨匠的科学成就是这样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而完成的。

例如,在讲授负数发展经历的漫长历程时,让学生知道真理发展曲折性,从而使学生坚定正确的世界观。再如在介绍“哥德巴赫猜想”的发展时,告诉学生陈景润证明了“1+2”,激励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真理。数学史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我国数学家赵爽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32+42=52中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与直角三角形统一起来。数学教学中,适当增加数学史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5)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我国魏晋数学家刘徽建立了计算圆周率π的两个近似值和,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出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提出π的两个分数近似值约率和密率;再如,在讲授直角三角形时结合我国古代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周髀算经》(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应用勾股定理,在东汉初发展为《九章算术》的第九章内容的讲述,学生们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五)注重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

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个性化的学习内容走进课堂。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六)利用数学特点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从形式到内容、到具体知识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美感。数学学习与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看来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中往往蕴藏着内在的、深邃的、理性的美。1998年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期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学教育会议的主题是“数学教育与文化美”。会议认为,数学教育必须将数学固有的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要受到美的熏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的美表现为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和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的奇异性。数学美可以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抑制不良行为,注意自身修养。数学教学中,优美的板书、精练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示范都可以使学生的行为受到良好的影响,提高审美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理智性,可以增进学生理性审美能力,使学生具有理性思维,克服主观随意,说话有理有据。如,雅典学院的大门上写着:“不学几何的人,请勿入内。”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数学的客观性、实践性、进取性和发展性,促使学生从实际出发、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循序渐进。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大定理虽经百年尚未获得解决,随着对此研究的深入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教育史。数学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

(七)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八)积极发展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和实施了最有价值的数学——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和现实性的知识。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获取,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思维和一般能力的发展。这样不只是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用而且对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做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数学方法指数学发展中不变的原理和形成的模式,数学思维包括宏观的方法和微观的技巧。学好数学方法,可以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时,可以利用小学演示几何与中学演绎几何的对比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可以通过不同的分析,添不同的辅助线,寻求多种证明途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论,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可以设计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可以利用习题,深化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加强数学方法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5.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五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第二中学 高振华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出发,根据数学与数学教学的特点,对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数学教学;德育;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可见,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数学的应用不仅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而且与计算机的应用相结合形成了数学技术。数学一方面仍发挥基础和应用基础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替代的技术。数学社会化、社会数学化展示了数学在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代社会中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企业管理问题等均与数学关联紧密,同时无不受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数学教育中要注意数学本身的知识体系向各个领域推延而自然派生的德育意义。我在讲授初二上学期有关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知识时,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普遍联系的规律;还有反证法的思想,实际上是矛盾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进行这一课题实践时必须注意方法上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贴,切忌生搬硬套。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使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

三、教师的人格素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人格是什么?就是人的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抓住这一阶段,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数学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为塑造学生坚持真理的崇高品格。我讲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欧几里德在临死时还在高呼:“不能征服我,让我解完这道几何题”。其热爱科学的牺牲精神无不令我们广大学生感到震撼,并激发他们追求真理,勇于实践的热情。

教师的人格品行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在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作用。“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不能教育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学生。学生希望他们的老师不仅是教师、学者、还是长辈、朋友;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及不断进行的创新精神。一个好老师,不仅对学生有学习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上的感召力。师德高尚,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学生受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刻的、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学科渗透的关键。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万军。追求德育与智育的和谐统一《中国德育》。2006年第7期

6.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思考 篇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德育;渗透

近年来,通过学科德育研究者们的共同努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就学科德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学科德育研究模式初步建立。研究认为,通过学校德育主渠道,学科教学中德育模式的推进践行,可使素质教育从单一理念层面演绎为生动、多彩的教学实践,使学校课堂教学实践真正回归教育之“育人”的本真意义。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科的德育渗透进行分析。

一、数学之史――知古明今,激励前行

一部数学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催生着人类的智慧,其间富含酸甜苦辣的滋味。比如,为了揭示无理数的存在,弘扬真理,希帕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迫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从“为天花板上的苍蝇定位”开始,笛卡尔经历了多年的钻研,发明了直角平面坐标系,建立起代数与几何间的“桥梁”;三次危机的化解有数学家们的前赴后继;几何原本的引入有徐光启的努力。

如:勾股定理是一份难能可贵的德育素材。课程设计中,由学科知识为主线,人文背景为辅助,交织呼应。如课中提到中国勾股三早:周髀算经记录勾三股四弦五的中国最早,九章算术发布直角三角形三边定量关系的最早,以及勾股方圆图注中以形政数的中国论证最早。这些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的人文背景与学科知识相辅相成,旨在积淀学生们的一份中华情结。

二、数学之美――科学维度,向善立美

数学对世界秩序和内在结构的精确描述,使之成为美学四大中心建构(史诗、音乐、造型、数学)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数学中的美“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

一个无理数遵循极限的思想,可以完美地被有理数中的一组奇数 1、3、5⋯⋯规律组合地给出,对他而言这个公式犹如美丽的风景,简洁的形式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如集合论中的悖论是对奇异美的追求,而公理化方法是数学抽象美的高层次显示。数学中的美有“美观”“美妙”“美好”“完美”四个层次。二次曲线等几何图形是美观,黄金分割是视觉的和谐和美妙,(公元前500 年,古希腊学者发现了“黄金”长方形,即长方形的长和宽之比为1.618 时,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这个比叫黄金比。胡夫金字塔、雅典的巴特家神殿、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这三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不同时期的建筑,不约而同地用到了黄金比例,成为传世之作,精美绝伦)。

数学带给人们的美远不止这直观的形式美。正如人的美不单在外表,更在内心一样,数学的深刻的本质的更加诱惑人的离奇古怪宽广无际的美却在于它内在奇妙结构的完美的和谐统一性。数学之美,美在恰当。这种简约朴实的美,正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的引导,足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科学审美情趣。

三、数学之悟――交融相生,涤荡心灵

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是1%,那么反复尝试100次,至少成功1次的概率大约是多少?备选答案有4个:10%、23%、38%、63%。经过十几分钟的热烈讨论,大部分人都选了10%,少数人选了23%,极个别人选了38%,而最高的概率63%却被人冷落,无人问津。

老师没作任何评价,沉默片刻后,微笑着公布了正确答案:如果成功率是1%,意味着失败率是99%。按照反复尝试100次来计算,那失败率就是99%的100次方,约等于37%,最后我们的成功率应该是100%减去37%,即63%。全班哗然,几乎震惊。一件事倘若反复尝试,它的成功率竟然由1%上升到不可思议的63%。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其实任何人成功之前,都会遇到许多的失意,甚至难以计数的失败。你选择了放弃,无疑就放弃了一个成功的机会,因为轰轰烈烈的成功之前的失败,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自古以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并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有锲而不舍、坚持到最后的勇气罢了。小小一道题,引发人生大道理。没有传教,但寄情于理,回味无穷。又如有效数字联系到英语million、billion;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的意境描述极限;用“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作为子集和交集的写照。数学教学中提炼生成性文化,穿越学科,彼此佐证,集聚哲理思辨。

7.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篇七

一数学源于生活, 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培养兴趣

初中数学教育进入到解决初步抽象问题的阶段, 学生从小学跨越到初中需要思维的转换、角色的调整来适应学习的节奏。在教学引导中, 要在实际生活中挖掘切入点, 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让生活场景融入概念定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 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 用水不超过10吨, 每吨按0.8元收费, 若超过10吨, 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 (1) 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 应交水费多少元? (2) 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 (3) 江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 则江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从诸如此类的案例分析中, 让学生从为家庭计算水费的小事中树立家庭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已搭建的情境中引导节约用水、科学理财的理念。让数学走进生活,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让它成为随手可用的生活工具, 具有高效的利用价值,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学与用的良性循环。

二数学培养态度, 在探索总结提升中形成习惯

数学中定义、定理等规律的总结都来自于前人在大量数据中的提炼、总结, 并加以严格证明。

例如:“勾股定理”教学。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 并体会数形结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验证规律正确性的同时, 在反复的举一反三中对它理解透彻, 最终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 通过一些现象的提出, 让学生主动寻求其中的规则和奥妙, 在大量的试验和不断的总结中找到共同点, 在持之以恒的坚持中形成坚韧的意志, 在视角的转换和点滴的提升中培养谨慎求知的态度。让数学精神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得以展现, 在已渐渐成形的学习习惯中为其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三数学塑造美感, 在点面线立体图中感受内涵

数学以其点面线的简洁美, 立体图的丰满美而充分体现。它外在形体美在笔直、圆润、明朗, 它内在逻辑美在关联、充要、紧密, 它知识应用美在细致、实用、便捷, 它专业素养美在谨慎、翔实、丰富。纵观数学形体美:坐标系有形象生动和变化无穷之美。平面图有简洁直观之美。在“比的意义”教学中, 开展寻找最美四边形活动, 能使学生认识到黄金分割的奥秘之美。教师只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借助教学的内容、贯通内在的魅力, 便可让学生在数学世界里体验到科学的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 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鉴赏和审美体验,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四数学文化久远, 在渊源流传史实中达成共鸣

数学课堂中数学知识的传授固然是重中之中, 但让学生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传播历程, 知晓数学家们发现定理的背景环境, 更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 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 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 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 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 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 都为之进行了艰苦探索, 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 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 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 让学生们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担负起爱国、强国之任, 并在教学中赋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广泛的探索途径、广袤的钻研视角。

五数学资源整合, 在信息化、现代化中紧跟潮流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以现代化设施推动教育现代化已是教学优化的催化剂。事实上多媒体教学利用率并不高, 很多老师只是在对外公开课的教学中使用,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很少用甚至不用, 给人以高投入、低产出的感觉。

以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为例, 它操作容易、功能齐全, 能满足数学教学中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学实践中通过信息化设施的辅助教学, 能鼓励学生自主搭建知识框架, 有效地突破数学教学中平面几何的难点。例如“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一课, 教师可设计制作多个椭圆的构造实验, 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 完成意义建构, 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 以及和其他圆锥曲线 (双曲线、抛物线) 的联系。体会直观的数学体系构建过程, 并将数学精神与信息社会完美搭界, 让学生们感受到知识交融的力量, 在合理有效的资源整合中寻求共同发展。

8.初中数学课堂的德育教育 篇八

贾香茗女士在《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中指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教师要把落实学生的情感目标为己任,把情感教育目标有机的融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所以,身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必须时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培养未来社会真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初中的数学知识不像文科知识那样学起来生动有趣,如何在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机勃勃,张扬个性呢?在教學工作中,我是这样渗透德育教育的:

一、数学课堂充分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总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去,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所有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让他们发展潜能;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及时关注和鼓励,耐心帮助他们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具有亲和力,具有爱心和耐心,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才是德育渗透真正需要做到的根本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无形的体验思维上的提升,情感上的快乐,人格上的完美。教育家多梦茜、洛、诺尔特说: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2013年我在庄河十中上了一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一课,大连教研员董老师和很多老师在现场听课。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我发现有位学生打着吊针,另外一位学生帮着拿吊针,我非常感动,赶紧把那位学生安排好座位,并且开始上课前表扬了他的这种学习精神。那一节课,那位学生听课非常认真,还老举手起来回答问题,我又一次在课堂上对他的这种认真精神进行了表扬,这对他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别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鼓励。我想,老师,就应该这样关爱每一位学生,及时针对学生的一言一行给予鼓励和赞许,学生会更加热爱数学课堂,更加努力去追求进步,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数学课堂分组互助,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我的数学课堂上,我一改“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学为主”。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课本知识让学生自己课前去预习。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交流中不仅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思维被真正激活,情感得到愉悦,能力得到培养,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与之相适宜的发展和提升。整堂课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不会感觉数学课堂很乏味,相反,个个都很积极,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气氛融洽,学习效果很好。通过这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批判能力。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知和体悟,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如何质疑和批判,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为人品质。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真正把德育教育渗透数学课堂,学生在课堂中才会学会知识,学会做人。

三、通过课本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精神。

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德育教育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和证明过程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动画展示古代赵爽弦图,让学生了解古代数学家对于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肯于钻研,肯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然后学生也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展现自己的证明方法,学生在体验与探索中信心百倍,肯于钻研。让学生在知识上学习古代数学家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人格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

9.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九

松原市扶余县陶赖昭镇第一中学 付丽华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抓住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德育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具体做法为: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我在讲有理数减法及除法时根据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可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根据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又如在讲勾股定理时,先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看到花砖砌成地板上的一个图案,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在激动之余,宰了100头牛以示庆贺,因此又称“百牛定理”,实际上这个毕达哥拉斯定理在600年前就已被我国古代的学者商高发现。当讲完时学生便会想:这个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麽呢?是如何证明的?这些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使学生去思维,通过这样的渗透既烘托了爱国主义热情,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强烈愿望,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2.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上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把学生分组进行了一个游戏,让他们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有哪些?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到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学习探究销售盈亏问题:某商店在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亏不损?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是亏损8元,通过此例,学生大开眼界,感到经商大有学问,经商也离不开数学,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窗花、蝴蝶、等图片。它的内容贴近生活,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原来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那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精致美观的窗花上面还是我们要学习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无处不在。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让学生欣赏现实世界中与轴对称图形有关的图案,教师可适时引导,比如:“同学们,你们看蝴蝶多么漂亮啊!它们最美的是两支翅膀,两支翅膀有什么特点呢”?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使学生在自然、快乐的情境中逐步自由地获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另外,还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例如在上数据的收集时让学生投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既有利于自己学习又有利于他人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我挖掘教材,利用故事这一催化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从而学生会思维,爱思维,乐思维。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讲《师徒拜佛》的故事引出:白云山的众僧每天上午8时开始点烛烧香。叩首拜佛。他们叩首后念经用的时间是如下两只蜡烛燃烧的时间,已知粗烛和细烛长短相同,粗烛可以点4小时,细烛可以点3小时,同时点燃一段时间后,粗烛比细烛长了三倍,请你算出和尚念经用了多长时间?这样的教学不仅给学生“放松”而且为老师“松绑”,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过:“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课堂教学如舞台艺术,以兴异引,吸引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艺术表演中来并乐在其中,忘我学习,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利用数学课内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常常配合所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我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扫街活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出乎意料之外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内容。德育教育要依靠潜移默化来实现,应坚持德育教育于专业知识教育,否则,就会导致喧宾夺主,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就初一、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年纪小,意志薄弱,行动易感情支配,可塑性大。因此,德育教育要尽可能生动有趣一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德育渗透时对症下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十分重要,也很有效,广大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起来把工作落到实处,力争使德、智两方面彼此渗透,相互启迪,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0.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德育论文 篇十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

运用数学史料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挖掘德育素材

紧密联系实际

提供数学欣赏

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因素,如,已知和未知、现象和本质、绝对和相对、特殊和一般、准确和近似、曲和直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技能达到渗透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

三、提供数学欣赏,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体会出数学美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学原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中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例如讲轴对称图形、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时,让学生欣赏简单美;再讲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三边的中垂线的关系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点拨学生欣赏奇异美。

四、提倡竞争合作,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做人,就是要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求的人。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

合作交往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要培养学生这些也是,关键是教师敢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挥、合作交流、互相竞争的过程。

1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故事 篇十一

故事一:“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 ?——对学生的交往进行教育

在学习方程时:0x=0,x不管取什么数,只要和0在一起,它注定只能为0。要想判断一个人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就要看他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有一个孩子被父母遗弃,他一直和狼生活在一起,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不会站立,像狼一样四肢着地,不会讲人类的语言,只会像狼一样嚎嚎的叫。有着人的身体,但是他的行为、习惯都在向人们表明:是一只狼。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如果你和“0”在一起,不论你怎么努力,(在黑板上指着x),你还是逃脱不了“0”的命运。对,下面有位同学说的对:跟社会不良少年在一起,极有可能慢慢也成不良少年了。

故事二:“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题目:一个矩形花坛草坪,AB长4米,BC长3米。从A走到C。就有些同学为少走2米而踩草坪,大家怎么看,我还不如不踩呢!不差这2米,把草坪踩坏了小草寸寸生命,踩之怎么忍心。为了自己快捷一些,使小草痛苦,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坏事,不管怎么小,都会伤害到他人,因此再小的坏事都不能做。

故事三:教育学生落实好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

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方程的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型——系数化为1” 。在解含分母的方程,去分母时学生易漏乘。

例如 题目:

18x+3(x-1)=3-2(2x-1)

18x+3x-3=3-4x+2

18x+3x+4x=3+2+3

25x=8

这道题如果第一步去分母时3没有乘以6就错了,即使其他步骤都没问题,结果仍是错。

有这样一个故事:1485年英国国王查理三世即将迎战里奇蒙德伯爵亨利,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将统治国家。在打仗前,铁匠发现查理的战马的马掌少了一枚马钉,但是查理认为少个马钉没什么事,不顾铁匠的劝说强行牵马离去,铁匠看着远去的马背影说:“少个马钉事关重大呢!”结果正如铁匠所言,查理在战场上冲锋的时候,少一颗马钉的马掌掉了下来,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随之倒地,不明就里的士兵们以为查理受伤败阵,纷纷倒戈投降。最终,里奇蒙德伯爵亨利赢得了战争。少了一个马钉就丢了一个马掌;丢了一个马掌就倒了一匹战马;倒了一匹战马就摔了一位将军;摔了一位将军就输了一场战役;输了一场战役就丢了一个国家。

一颗马钉没了,导致一个国家被灭;一个知识点没掌握,导致整道题目全错,甚至失掉其他题目的大部分分值。比如:去分母没有掌握好,含分母的方程第一步错了,下面就全错了;应用题,当列出来的方程时含有字母的,这道题会失去大部分分数。望大家注重细节,克服粗心,不要认为有一点点知识点没落实好没关系,细节决定成败。

故事四: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新学期开始,针对上学期学生学习数学懒散,畏惧难题,不愿意花时间。我特意讲了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明朝中后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东南方的明军久无战事,军纪颓废,士无斗志,遇到倭寇不敢与之交锋,常有一百人的倭寇追着数千明军打。戚继光针对这一情况,他首先认为这里的明军不可用,就自行去民风彪悍的义乌招募了4000名士兵,对其严格训练,士气高昂。其次,他仔细分析了倭寇的特点:倭刀很锋利,倭寇擅长近战肉搏,于是创造了鸳鸯阵法。所部四千明军,在台州对阵两万倭寇,五战五胜,在以伤亡不足二十人的代价下歼敌五千五百余人。被称为民族英雄。

问:戚继光带领下的戚家军为什么能打败凶悍倭寇成为民族英雄?而且还是在伤亡很少的情况下。主要靠以下三点:1、士气高昂。2、将有谋略,有克制倭寇的鸳鸯阵法。3、严格训练。学习数学好比打仗:1、士气对应的是学习态度,你对于学习数学是否斗志高昂,是否抱着一定要把数学学好的态度。2、谋略、阵法对应学习方法,你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严格训练,对应你学数学花的时间,一天中除课堂外你还有多少时间花在数学上。

刚才我讲到数千明军遇到一百倭寇不敢打,不敢交锋,大家都笑了:这么差劲,数十个人打一个都不敢打、不愿打。有些同学看到作业中的后面几道大题目,就暗自想我肯定不会做,我还是不做了。这种恐惧心理不正是数千明军遇到几百倭寇时的恐惧心理吗?

你们是想做被倭寇追着砍的以多败少的明军还是想做英雄的以少胜多的戚家军呢?答案肯定是后者。那你们遇到数学难题时是懦懦的逃走还是奋勇而上呢?当奋勇而上。那想不出来怎么办?请教同学,请教老师。对!学会合作交流很重要,(简单介绍一个鸳鸯阵法)鸳鸯阵克敌制胜的精髓就是合作默契,这11个人就是配合的毫无破绽。互相交流,你的数学思维可以扩散,数学解题能力有所提高,数学难题能够更快的攻克。

上一篇:2016年度党风廉政教育工作计划下一篇:《记忆大比拼》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