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环境实习报告(共8篇)
1.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一
人与环境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对于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还没有找到很好地协调人类生存与环境的矛盾的出路,使自然环境状况总体上趋于良性循环之前,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更多的仍是掠夺型的。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地球上原有的森林植被锐减,农牧业生产导致的过度的土地开发,使土壤的肥力损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人类在不断损失可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使宝贵的淡水资源遭到污染,特别是现代工业的消耗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用水总量迅猛增加,大大超过了自然水源的恢复和补充能力,遇到枯水年份,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水荒,而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不仅使其他生物活动受到限制,众多物种遭到灭绝,也大大降低了城市公共卫生和健康设施的功能,增加了环境因素的致病性。
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向大气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及其他化学成分,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和气圈构成,引起了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温室效应,增加了近地大气中的粉尘量,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废渣、废料、生活垃圾,以及核放射污染、电磁污染、噪声污染、信息污染等,都加速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环境的负效应和消极结果日益明显化。
人类对动物的任意捕捉和宰杀,肆无忌惮地食用野生动物以及不合理的饲养等,其结果更是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仅是最近十年来人类所患的与病毒有关的新疾病中,经科学研究发现,其中就有大约四分之三是来自动物的。
社会发展要以相应的生态平衡关系为基础,要依赖社会内部关系和外部自然环境联系的状况来界定,这是一个比一般生态平衡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等交往渠道不畅以致被某种因素所阻塞,就必定要危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文明的消亡。同样,如果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被破坏,不仅能够导致局部生态平衡的彻底崩溃,而且也最终会危及到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危及到社会经济中各种矛盾的解决,还会对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压力和作用。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人类持之以恒地追求健康,并将不断地与危害自身健康的各种疾病和灾害抗争,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永恒主题。可以预见,随着人类与环境接触面的不断拓展,自然界中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和特性,将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并随时考验人类的应对能力。
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认识环境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深层本质,从而能动地改善和调整各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和活动,以自觉地寻求各种环境因素和系统的平衡。可以这样说,人类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并最终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就是认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努力改善现实和把握未来的能动性过程。人们应该看到,人类最终抛弃轻视自然、奴役自然的环境观,直至对人类中心论的文化定势进行反思,彻底停止不文明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人类也只有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才能根本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人类与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关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伙伴的关系;一种是主仆、敌对的关系。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认识,认为为了显示人类的力量,人类应当“主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抬起头看到天空已不再是蓝色,我们脚下踩着沙漠而不是肥沃的土地,河水湖水非得经过多层净化才能饮用,我们的孩子只能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熊猫、大象的标本。那么,一切都晚了。
毋庸置疑,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是我们乱坎滥伐,疯狂掠夺资源,制造污染。我们用五千年时间终于建成了现代文明,现在却在用几百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亲手毁掉它。所以说,环境保护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开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
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低碳经济便是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形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2010年5月15日
2.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二
1 加强护理管理
1.1 查找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
借鉴日本医疗事故调查委员会提出的SHEL事故分析法, 从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 (S, 软件部分) , 护士工作的场所 (H, 硬件部分) , 临床环境 (E) , 当事人和他人 (L) 方面找出护士心身耗竭综合征,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缺乏常规的法律知识, 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盲目性与用药安全性, 护士配备不足,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等相关因素, 结合医院实际采取安全管理措施。
1.2 成立护理质控组
在院长、分管副院长领导下, 成立以护理部为主的护理质量控制组和护士长为主的质控小组, 强化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创建百姓放心医院为契机, 实施《医院患者安全目标及实施措施》, 通过全员参与自查, 业务查房、行政查房, 督查、考核, 质量控制等多种形式查找、防范医疗安全隐患。
严格工作准入制度, 禁止无执业资格人员或未在本单位注册的护理人员独立执业, 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 增强职业安全性。
1.3 修订落实医院安全管理制度
近几年根据护理学发展要求和实际工作要求, 修订完善30余条管理制度, 实行护理服务流程化。按照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制度》、《用药安全制度》、《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案修改制度》、《重点药物观察制度》、《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管理方案》、《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程序》等制度与措施, 对手术、危重、新生儿等不同类别患者采用不同的身份标识, 对规定的重点药物观察种类的药物使用进行严密观察, 及时合理调整护理措施, 强调患者身份识别的唯一性和用药过程的安全与合理性。
按照患者医疗安全目标, 以科为单位, 以护士长为责任人, 全员参与, 从依法执业、诊疗行为规范、用药安全、医院感染控制、尊重患者权利等方面自查医疗安全隐患, 并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坚持院领导查房制度, 每周安排一位院领导带领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进行业务或行政查房, 及时查找、发现、消除安全隐患。
2 环境改善与重点部门重点管理
新型现代化住院楼内实行人性化设计与设施, 各病区走廊、治疗区域、病房均有醒目的各种标识和关于安全的温馨提示, 服务设施更加齐全合理, 既便于护理工作流程化, 也使患者感到更舒适、安全。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血液净化室、手术室和麻醉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重点部门的布局、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及其设备设施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有质量管理制度落实措施保障安全,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程序, 有完整的监测记录与应急管理预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设施的监测、管理、指导、考核, 确保患者与职工安全。
实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对发生的一般不良事件, 要求有关科室或人员在24~48h内报告, 重大事件、情况紧急者在处理的同时口头上报护理部、医务科及相关职能科室, 护理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调查分析, 并针对事件原因、影响因素及环节制定改进措施。
3 坚持职业培训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
采用集体学习、专题讲座、科室讨论等形式, 由科教科与护理部、维权科、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部门联合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医疗核心制度及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培训, 培训合格率100%, 增强护理人员的依法执业意识, 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洁净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培训, 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 增强护理人员无菌意识, 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医院每年3月份开展"质量安全教育月活动", 通过质量与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演讲、知识竞赛, 护理安全大讨论、急救技能情景演练及其竞赛、护理文书展评等多种形式活动, 提升护理人员的内涵素质和安全意识。
4 实行督促制度, 持续改进安全环境
按照医院《患者安全目标及主要实施措施》, 围绕调整、充实、整顿、提高的工作思路,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与考核。通过护理总值班考核日常工作安全性;通过各职能科室每周、每月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 院领导查房查找、发现安全隐患, 并通过护士长例会反馈督促检查情况, 定期以"质控简报"的形式将存在问题通报全院。规定存在问题或隐患科室限时改进, 并由督导办督促、检查有关科室落实整改措施。
坚持每季度召开护理安全专题研究例会, 对科室自身难以提出改进措施的安全问题或潜在安全隐患进行研究, 提出改进或防范措施;分析缺陷、差错、事故、纠纷原因, 提出整改意见;质量控制委员会督促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制度落实, 实现安全用药, 达到持续改进护理安全的目的。
建立激励机制, 对自行排解安全隐患多、发生护理缺陷、差错、事故少、提供不良报告较多、提出安全建议并能持续改进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 实现医疗安全持续改进。
5 效果
与2006年~2007年比, 2008年~2009年护理差错发生人次由65人次 (22.54%) 降低到14人次 (4.76%) , 下降了79.6%, 护理纠纷由4起将为0, 护理文书合格优秀率由95.21%增加到97.18%, 患者满意度由90.24%增加到93.31%。
6 小结
护理安全管理过程中, 医院既重视人的因素, 也重视环境的因素, 使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身心始终处于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良好状态, 并得到适当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比较顺利的达到重建健康[1]预期的效果, 因此, 抓好病区护理安全, 人的因素和工作场所与环境的因素均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3.人与环境同步走 篇三
人与外界环境不停地交换着物质和能量,这种交换过程一旦停止,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据研究,人一生中大约要和外界交换1200倍身体重量的物质,其中蛋白质约1.6吨,脂肪约1吨,糖类约10吨,水约50吨(人体重量的75%是水分)。这些物质取自于人生存的活动范围内的地域空间中。化学元素把人与生存环境联系在一起,统一成一个活跃的生态系统。经实验表明,人的血液中有60多种元素与人长时间居住地域内岩石、土壤中的元素相一致,而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体内元素的种类和每个种类的数量均有差异,人体随着环境因素的变迁而变化。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因素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人的健康是充分的自然、精神和社会安乐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没有疾病。那么人的健康就是肉体与精神的平衡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完全平衡。人体和环境保持了正常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得以正常的维持,才能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从事生产活动,并进行着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保持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川流不息。这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即完美的人类生态系统。
人类在不断地向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能量的同时,又不停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无序的能量,只有在自然环境允许的阈值内进行这种交换,才是安全、有效和合理的,如果超过了某个阈值,就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危及人类自身的安全。当然,这种危害可能是显而易见、立刻呈现的——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如各种自然灾害。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危害是隐形的、潜伏的,它将危及人类的子孙后代。
环境污染是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造成的某些物质、畿量大幅度地发生变化,超越了极限,失去常态后,破坏了人与环境的平衡关系,严重影响了人的生存质量,如现代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三废”,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的农药、除草剂、生产剂、化肥等,交通运输业中排放的废气以及噪声,其他行业中产生的光、电磁波、热、声、放射物等,这些一旦超过了人的正常承受能力,就会造成人体中毒,使人丧失工作能力,减短寿命,甚至死亡。有的还会引起细胞基因突变,致癌、致残、致畸,影响遗传功能。
4.人与环境作文 篇四
这就是环境,环境决定你怎么活着,甚至怎么死亡。抛开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论说。人就是上帝手中遗落的一粒沙子,随风吹送,也许是非洲,也许是亚洲,甚至南极和北极。除了那点可怜的遗传基因外,没多大区别,都是后天的产物。
你的思维,你的审美,你的认知,你的教养,甚至你的高贵都是环境给予的。在“衣食住行”这四方面,“食”是应该排第一位的。因为饥饿是最可怕的东西,只有温饱解决了,才有后续,才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否则那些烹茶煮雪,品茗听筝的生活都是白扯。民以食为天,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大哲理。
环境分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三方面。自然环境决定你生活的难易程度,你栖息的土地是葱茏还是干涸,是温暖还是寒冷。物质环境关系到你的生存状态,窄门小户也好,豪门广庭也罢,总得有个生存保障。精神环境决定你的高度和质量,你所接触的人是不是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是不是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和快乐的人,这些直接影响到你的精神品质。
在这三重环境里,自然环境是最基础的,决定着你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又影响着你的精神环境,层层递进又相互渗透,甚至倒流。这里,不拿个案说事
在自然环境恶劣落后的地方,人们出售泥巴做的饼子充饥。当人们知道牛粪营养更高时,就用嘴直接对准牛屁股;没水洗头,用牛尿冲。满身苍蝇的孩子,匍匐着在地上寻找食物,蚊虫叮咬的痛苦远远弱于饥饿。当饥饿都解决不了时,人就是动物,甚至连动物都不如。牛都可以比人活得体面,至少可以用尾巴驱蝇。
物质环境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金钱的多寡。那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从容,一种无忧,甚至是一种底气,就像一座老宅或一棵古树,到啥时都荣辱不惊。这世界,闹饥荒的人不光是穷人,昨天看病,还有医生给我开大处方和重复雷同的化验单。我理解这些,就像我理解那些伪劣产品,那些境外抢购一样,我管这叫做紧张饥渴症,经济冲刷下的紧张。只是我在等待,就像我坐在医院的长椅上,等待这样的阵痛过后,一切纳入正轨。也知道只这是一个过程,只是希望短一些再短一些。
很多出国的人,诧异别人的街道干净整洁到一粒面包屑都没有;诧异别人的文明程度高到你问路,八十岁的老奶奶即便拄着拐棍,都会引你弯过几条街,直到找到门牌为止。所以有人痛苦地喊出:“这为什么不是我的祖国。”这为什么不是我的祖国,那我来告诉你,还是因为我们穷,整体的物质环境没上去,贫富不均,导致精神觉悟的停滞,甚至是价值观的扭曲。不是你有钱就不落后了,也不是你带块名表就是贵族了,而是你用钱买到了什么,又繁荣了谁的经济。为什么瑞典的监狱比你的办公室还好,为什么犯人可以优雅地阅读,躺在海边自由地晒太阳,像度假一般,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富裕,这种富裕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更是整体上的。
一个外国人,专门收集中国八九十年一些老旧的底片,然后整理冲洗。有浓妆艳抹的美女和彩电冰箱的合影;有背着军用挎包站在自行车旁,脉脉环腰的情侣照;有圆门洞处,小伙子牵着一身红裙的女朋友回家时的抢拍,笑容极其甜美。这些带有划痕的老照片,是数码时代的绝版,在西方国家一经展出,立马引起轰动。有些人惊诧中国人还会笑,还懂爱情。有的不明白,那些美女为何要跟彩电、冰箱甚至摩托车合影。就是我们现在看来,也觉得老土和肤浅。但那是一个时代。80年初,家电刚刚涌进中国市场,人们以和这些冰冷的东西照相为荣,并且妆画得跟唱戏般。但60年代外国人也如此,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人性是相通的。
所以我不惊诧外国的天是多么的蓝。我知道,他们也阵痛过,乌烟瘴气过,只是危害没这么大。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少这种破坏,避免一些无谓的损失牺牲,和重建修复的痛苦。自然环境是我们的起点,是大地和上天的恩宠。我们不能为暂时的物质环境,回去破坏它,再治理它,做一些无用功。
由于过去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片面、失真和黑暗性,导致国人一直处在他们的想象之中。像《二马》里的温都太太,觉得中国人多可怕呀,杀人放火带吸毒,啥坏事都干。咋会喜欢花,喜欢狗呢!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是这样想我们。岂不知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就有《诗经》,就有爱情,就有文化,就有礼仪,就有《项链》里马蒂尔德幻想的满屋子的东方丝绸。只是有些人用耳不用眼,才导致了另外一种愚昧和无知;只是我们在工业革命到来时,闭关锁国,停滞落后了很多年。
在这里,我只是想说,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距离。不要开快车,坐直升飞机,幻想着拥有别人的一切,并且着眼点只落在物质上。要知道可比性只会来自自己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的环境都不是雷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你出生的地方,你出生的家庭,你接触到的人。即便是双胞胎,有着同样的父母,同样的长相,同样的穿着,都会有不同的性格和人生。因为环境是多因素的,无处不在的。也许改变你的仅仅只是一本书,一件事或一个人。
5.人与环境、建筑、空间 篇五
摘要:
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可以在短期内建成,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校园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中引入情境建设的方法,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情感空间来弥补校园所缺失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人、环境、教学、大学校园
人与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影响人。在创造与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间形成了各种微妙的关系。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举例来讲,一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进入游乐场所,我们会比平时活跃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了提醒和暗示。
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将物质对象和人工组织起来形成环境,社会信息被设计者有意识地储藏在这些具体形式之中,使用着感知这些社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举止。能对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能帮助人们确定在特定场合中如何举止适度,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概括来讲:环境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举止。
在环境发挥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想适合的行为举止这一重要功能的过程中,设计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到了“中介”的作用。设计者将存在于使用者日常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文化信息编码,并以图式的形式表现在所设计的环境中。使用者在建成后的建筑中将信息解码,做出反应,采取与环境相适合的行为举止。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对环境的解读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地对环境中的信息做出正确解读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采取可被使用者理解的图式形式将信息编如入环境。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们抱怨银行不像银行,车站不像车站,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们不知道应该在这些环境中采用什么样的言谈举止才算是举止适度,设计者没有能够成功地将所要传达的社会文化信息编入环境,以至使用者无法读懂这些信息而迷惑不解,手足无措。除此以外,产生这种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设计者和使用者对环境的反映非常不同,而设计者没有觉察到这种差异的存在。设计者与使用者对环境不同的理解方式是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专业设计者倾向于从知觉的角度对社会文化背景做出反应,而使用者倾向于从联想的角度对环境做出反应。这种差异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进行设计时最需要重视 的是环境对使用者来说将存在什么样的意义:会对使用者做出什么样的提醒和暗示,会引导使用者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毕竟使用者才是环境真正的拥有者,才是设计服务的最终对象。
校园环境
1.情感空间与校园文化
一所理想的大学校园应当由美好的物质环境及美好的文化环境两方面组成。世界上一些享有极高声誉的高等学府无不是把这两种环境结合得相得益彰。剑桥大学因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而平添了些许五彩的迷朦;清华大学因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有了亦古远亦清新的宁静。在这些著名的校园中,历史上著名人物、事件、文章、对话给校园的物质环境增添了历史感、场所感、厚重感,从而转化成为一种文化环境,感染人们,极力人们,起到教育、交流、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的作用。
我们把这些具有文化特质的校园空间归纳为“情感空间”的一种类别。所谓“情感空间”与物质空间相对应。情感空间一定有物质空间所组成,而物质空间绝不一定就是情感空间,只有当人的各种感官被物质空间的各种要素所调动(这要素可以是形体、是色彩、是声音、是文字或是故事等),进而进入某种特定的回忆、情感、体验或是感悟,物质空间才演化为情感空间。情感空间强调感受力量,在这类空间中被感怀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而建筑与环境只有在具备了情感空间之后才真正具有了灵魂。
一个吸引人的、有感染力的,能够潜移默化地教育改造人的大学校园一定具有许多典型丰富的情感空间。如剑桥大学校园内美丽的康河;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荷塘,为校园中的人们开辟了更加舒适的休闲空间,为处于市场经济旋涡的人们提供了喘歇片刻的角落,在享受阳光、微风、花香、树绿的片刻感受到大学校园的美妙,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美好。
正是这样一些不同情感空间的组合,构成并决定了我们对一所大学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总体印象,并且,这样不同的情感空间确实地影响到要在此就读居住若干年的学生们的身心成长。因此,可以说大学校园中各种类型的情感空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的物质环境可以在短期内建成,但校园的文化环境建设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文化必须通过历史才能得以积淀。反观我们近期的大学校园建设时间,大规模的圈地,超常速度地建设,短短几年,一个个的大学城在祖国遍地拔地而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来建设和发展新建校园文化环境?
新建大学校园与传统大学校园相比较最为缺乏的是历史,而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中“历史文化”的缺失仿佛是一桌大餐缺少了主菜,而配菜要成为主角多少让出事勉为其难。2.情境设计与校园活动
徐志摩在游览康桥之时写下了《再别康桥》,朱自清在漫步荷塘之时写下了《荷塘月色》,不知道是徐志摩与朱自清是康桥与荷塘熠熠生辉,还是康桥与荷塘成就了他们。也许二者兼而有之吧。谁能断言我们今天的校园中不会出现未来的向他们这样的各类名流。那么我们新建的校园中是否有提供了堪与康桥与荷塘媲美的场所?是否能提供一个我们这样一个工艺美术院校的建筑设计环境空间?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情境设计是一种方法。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因此人们的惯常思维中建筑设计是静态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空间成为建筑师推敲设计时最常用的词句,各类的表现图成为建筑师表达设计意图最常用的手段。如果我们暂时地把关注的对象从静止的建筑转变到活生生建筑中活动的人呢?!一切会变成怎样?这便是情境设计的起点,即关注建筑中场所的情境及场所中活动的人们与人们活动。情境设计便在这种想象之上安排符合各种活动甚至是可以激发各种活动的空间,创造氛围,铺垫故事。暂时地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导演,我们所执导的对象就是大学校园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以及发生的各种不同活动及事件。闭上眼睛,我们所能见的大学校园生活是何种情形?
这种生活也许是在课堂。深秋的阳光透过窗外斑斓的树影照射在教室中,给原本寒意稀疏的白粉墙及灰色水磨石地板罩上层暖意,学生与老师在课堂上激烈辩论令人忘记了下课的时间,下课后意犹未尽的学生聚集在草坪上继续他们的争论话题。庭院的草坡已经开始泛黄,当中一棵古树在瑟瑟秋风中不能抖落一树的缤纷,似乎偏要一旁寂聊的青石板小径享受他的热闹非凡,已在此驻巢的雀儿不甘寂寞地间或和上几声。漫步而过的学生也不是地打量过来,看上几眼甚或是坐下来插上几句。一个愉快的下午,虽说长久的争执似乎没有达成什么结果,不同角度思考的相互启发却另人的思维更深了一层。
这种生活也许在图书馆。灯火辉宏的大楼在寒冬之夜格外温暖而亲切。急切切地投身其中,又被其亲切平和的气息所感染而平静,就象回到母亲身边,淳淳教诲不厌其烦。安静的大厅内灯光明亮,落地玻璃后一排排的书架清晰可见,拾一本心爱的书找一个温暖的角落沉浸之中。偶尔抬眼,透过高大透明的玻璃窗看见是天空和星月,就象老家的亲人日渐依稀的脸。
这种生活也许在室外餐厅。夏日的傍晚,阵阵清凉的微风逐渐带走白日的喧嚣。就餐的高峰时间已经过去,但不是地还有三五成群的学生来来往往。几个女生和男生围坐在桌边喝着什么。远远望去,波光粼粼 水中灯光忽隐忽现,就象岸边花灌中传来的淡淡花香。
这种生活也许是在水边的小径。春日在长满小草的土坡上三三两两的人在晨读,晨练。湿冷的轻雾尚未散净,迷朦之中迎面而来的不期而遇之人会否就是未来事业或生活伴侣。
也许我已经想象的太多,但大学校园生活理当比这更丰富。它应随处充满艺术气息和学习气氛。让你走在校园里随时都会激发你的灵感。曾经一位教育家说过“大学之所以是大学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其有大师”。而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看做是潜在的大师,试图用美好的情境设计来激发大家的潜能,从而真正地实现培养人才,塑造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的特点 1.教学特点
大专院校的教学是以课时为单元进行组织的,学生们在一天之中要多次往返穿梭于分布校园内各个角落的教室、工作室之间。
他们是自晨至夕从事脑力劳动的群体,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们紧张的情绪,使同学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保证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们对校园的感情,对学校的热爱,培养学生门集体荣誉感。2.学生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代,其人生观,世界观正在树立和形成时期,他们在各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活泼开放。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需要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因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是很必要的。3.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各校园大量括招,放底录取标准,甚至有些艺术院校以文化作为主要参考分数,使得校园学习气氛每况愈下。教育院校管理的多样化,使得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充分的选择和自由。学生可以随意转换专业,有的学生在外做全职工作,可延长修读时间,没有固定课余讨论学习的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认真读书和系统学习,当学生认为在校园内满足不了他的学习需求和接受新事物时就会选择在外兼职或全职工作。而另一方面,教室的环境条件有限,教学模式死板,学生们在宿舍生活越来越占其主要活动时间,这样就更不利于教学与学术讨论,使之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有责任有必要改变一贯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中,能充分利用自主性学到知识和发挥自己的专长,并热爱自己的专业。那么首先就应该从校园环境及建筑使用功能和设计上入手,使得同学们在校园内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气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
传统课程与当代教育的似乎不和谐,可能是社会节奏太快的原因,使我们无暇顾及内容;也可能是时代浮躁因素太多的原因,信息爆炸令我们估计的内容太多„„
可能是“人”的主观因素,教师淡忘了课程的真谛而不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工作。学生急功近利而浮躁;也可能是“物”的客观因素,授课方式相对陈腐跟不上时代的变迁。
如果“限制”成为一种迂腐而毫无生气的累赘,条条框框是为了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戒律,那么,有效的革新工作似乎就是应该在批判和继承的思考过程中开始了。我的设计
实训楼的设计根本出发点就是吸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而吸引学生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本人的能力在学校在教室充分得到锻炼与发挥,建立自信心。怎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此空间内有归属感,激发他的创造潜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这就是我设计的出发点。
设计说明
“在实践与交流中学习”,我认为“实践”不应只着眼于社会中,而“交流”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室或某一个地方,它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为此我设计了本方案。
本建筑分“实训工作室”和“设计院”两部分。
实训工作室共三层,一层有雕塑工作室和金属、木、石雕工作室,二层为木工工作室,三层有软包、喷漆、翻模、素描工作室。每一层空间基本为开敞式,由于建筑的基本形体使得中间过道过长,因此在每层过道中部都拓展一个空间形成人流的短暂停留,来减弱长廊带来的视觉和精神上疲劳。
设计院共两层,其中包括八个工作室模块和其他一些设计院的基本功能区,及一个共享内庭院。八个模块分别为室内设计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等设 计工作室,其运作模式有商业性和教学性。每个工作室中由一个主设计两个助手带一定学生组成。每个模块中配电脑和大桌以便于设计、讨论、交流,形成在设计中教学,在教学中进行设计。共享内庭院中的积木格子是本方案的设计重点,此空间有两种方案构思,即“积木格子”和“铅笔格子”。
“积木格子”是以一个400*400*400正方体为基本元素,在不同功能需要时可任意的组织成任意一种空间及体块--演讲空间、舞台空间、表演空间、展览空间、交流学习空间及娱乐休息空间。而二层开敞式大窗又扩大了空间范围,丰富了此共享空间。“铅笔格子”是以一个400*400*2850的四棱柱为基本元素。其设计构想是通过铅笔结构引发而来,运用铅笔的结构形成可伸缩的四棱柱,里面的‘铅笔芯’结合‘螺丝’的原理,使得四棱柱可随意的上下伸缩,组成任意的空间及体块。当它组成不同的“室内”空间时又可以充分辅助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空间的认识。而此“空间”最高可升到2600mm。所以此共享空间不再使你只能匆匆而过,它成了一个可以聚集的场所:同学们可以在此空间聊天、看展览、听听课程答辩„„这样同学、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从教师被扩大到了整个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同时,这也使得建筑空间本身做到了可以去丰富学院的学术气氛。即使你只是在旁边匆匆而过,你也有可能得到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上述情感空间和建筑空间在全部中占了一部分,但这样小的部分却承载了我对大学校园生活的理解。也期望在快速的大学校园建设过程中创造一点值得回味的东西。
司立超
6.人与环境的作文 篇六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生活着一群可爱的藏羚羊。可是到了现在,它们就要濒临灭绝了,全都是因为狩猎者的贪婪无知。狩猎者为了得到金钱,竟残忍的捕杀着人类的朋友。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事情是这样的:经验十足的狩猎者常常去一个叫做“太阳湖”的地方去打猎。太阳湖是藏羚羊生育小羚羊的地方,所以给猎人门提供了有利的地点来捕杀藏羚羊。这时,领头的藏羚羊发现了猎人,它发出一种叫声,别的藏羚羊都纷纷逃跑。一只母藏羚羊就要生了,这只母藏羚羊的眼角渗出了泪水,它嗷叫着,似乎乞求着猎人能放过它,可是猎人却毫不留情
地杀了它。肚子里的小羚羊也被残忍的杀害。猎人知道了自己的罪过良心发现,
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了。这件事告诉我们:保护生态平衡对环境太重要了,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让环境不受到破坏。
不止是动物,水资源也同样需要爱护。一些工厂把废水排进了清澈的河流,
导致名贵的鱼儿灭绝,人们的饮水成为了困难,周边的土壤受到污染使植物枯萎
死去。难道大家就不心疼?这种脏臭的废水污染了地球妈妈的血液,使他患上了重病让病魔去折磨她。我看到这些事情真想化做一只和平天使,让捕杀动物的狩猎者受到法律的制裁,让地球母亲恢复健康,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人们的欢声笑语。不能乱砍滥伐,让遥远的绿叶都为之颤抖。珍惜现在美好的家园,不要在共同的家园里撕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随手捡起果皮纸屑,将它们仍进垃圾桶;少用塑料袋去买菜,因为这些白色垃圾是不可能回收的;在植树节的时候,多去植些树苗儿,为祖国增添一份绿色。
环境好了,人类居住在这个充满蓝色和绿色的星球上,在这个大花园安居乐业。不要把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排进河流。不要为了那么一点金钱利益就去撕杀那些可爱的动物。要知道,就算你拥有了金钱那又能怎样呢?环境受到破坏人类就永无宁日,无法在继续安稳的生存下去,即使拥有了金钱,又如何与宝贵的生
7.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七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大力发展集约型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盲目的开发耕地, 不科学的耕作土地, 乱开乱办乡镇企业等, 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 造成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紧张。尤其是,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 一些重污染性的企业向农村转移, 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 应借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实现农业、乡镇企业的产业化经营, 使得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简单的、粗放的增长模式向现代的、科学的、集约的增长模式转变。
发展集约型产业, 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来实现:一是合理调整农业结构, 稳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多熟制农业, 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利用潜力, 提高农业的综合产出效率。二是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合理选用农产品品种、优化生产结构、改进施肥方法。三是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 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将农产品的“种养—生产—销售”集于一体, 走产业化道路。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96》指出, 单纯经济增长不一定能够推进其他方面增长。其中, 最为典型的是当前的经济增长对于未来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人类社会近代史表明, 经济社会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而是人、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造农村落后生产方式的根本是推进农村的生态经济的发展。
首先, 利用产业转移的机遇, 增加对生态农业的经济投入, 大力支持和发展“优质、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其次, 加强生态农业研发机构对生产部门的支持和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加大经济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投入, 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的基础上, 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 全面规划,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 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综合发展,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后, 政府应为相关农户提供免税等优惠待遇, 并在农业院校增加生态农业教育课程, 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方便。通过上述方法循序渐进的协调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以达到和谐。
3、加大科技和资金投入
目前我国农业支撑技术能力不足, 农业重大科技成果储备较少, 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普及率较低, 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力量薄弱, 缺乏对农业的科学指导, 对农业的认识不足, 投入资金少, 科研力度小, 使生态农业工作仍处在试点、示范阶段, 规模小, 数量有限, 产业化不强, 很难对农村环境形成较大的良性影响。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步伐, 这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关键。一方面, 加强对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通过开办农民广播学校、农民夜校等多种形式, 广泛开展实用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 让广大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高新技术向农业全面渗透, 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 有重点地培养科技示范农户, 引导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二、优化人居环境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加大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从各个方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农村水利建设方面, 多方筹集资金, 大幅增加投入, 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在改善农村交通方面, 依靠地方政府、农村群众及社会力量, 多元化筹资机制, 加强沟通协调, 多方支持、建设农村公路。在农村电网建设和通信网络建设方面, 切实抓好农网改造, 把农网改造升级与各地电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起来。
合理规划村镇布局。适时规划调整村庄布点, 逐步完善乡镇村庄规划, 鼓励和支持偏远小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聚集, 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使人与环境和谐。对现有的规划进行精心修编, 村庄规划之中融入合理性、实用性、特色性、超前性的因素。综合考虑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把群众生产生活必备的晒粮、堆柴场地、垃圾集中堆放点, 以及文、体、医等公益设施, 公共绿化美化场地等纳入村庄整体规划。对于已规划和暂时没有能力建设的公共项目, 也要预留足够的空间, 防止产生时机成熟却无建设场地的现象。
2、垃圾处理无害化
首先, 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立垃圾收集站和县级垃圾处理中心。由各村负责对瓜皮、菜叶等易腐烂的生活垃圾进行简易堆肥后农用, 并将各农户产生的垃圾进行定时定点集中收集, 并运输至乡镇中转站。环卫保洁、环卫设施建设、环卫设备配置、垃圾运输处理费用等主要由乡镇企业和村民集资解决。切实改变“臭水靠蒸发, 垃圾靠风刮, 室内现代化, 室外脏乱差”的局面。
其次, 提高垃圾再利用率。用“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几乎成为绝对真理的名言来评价农村垃圾利用状况再确切不过。各乡镇应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回收, 实现废物利用最大化, 由专人将垃圾中可再利用的塑料、玻璃、橡胶等回收利用。
3、发展农村新能源
解决农村能源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新能源, 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尽量做到就地取材, 形成农业生产和废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比如, 利用农业生产中种植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建立农村沼气池, 加快沼气普及率, 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利用效益, 有条件的农村地区也可大力发展水能、太阳能等生物清洁能源。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提高环保意识
1、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的高低从根本上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只有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农民的生态环保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农民才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自己, 才会在平时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关注环境的变化和保持生态平衡, 并反对任何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行为, 自觉维护环境的良性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培养农民环保意识, 首先要使广大农民成为人与环境和谐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参与者。要传授给广大农民农村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各类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不断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的能力;要传授给农民现代科学技术、农村适用技术, 特别是有机生态农业新技术, 逐步增强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亲和力。其次, 不断提高农民认识和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要加强典型示范和生态道德教育, 切实唤起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全面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自觉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最主要的是加大专门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我国从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颁布以来, 已有100多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政策性文件来保护生态环境。虽然有如此多的法律来保护, 但农村生态环境仍在日益恶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实在是屈指可数,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制度性保障。农民环境保护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直接影响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发挥。因此, 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在法律上赋予农民和村民自治组织行使环境保护的权力, 这将有利于推进农村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和污染治理。
另外, 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计划之中, 进一步明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通过抓立法、抓规划、抓标准、抓监督考核等措施, 不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
针对目前我国环境法制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环境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制体系, 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与功能。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制度上加强监督、管理, 填补法律监管的空白。
各级地方政府, 应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检查制度, 组织力量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公示。加强广大农村环境治理队伍建设, 充实管理人员, 通过教育、培训、考核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从实践上, 明确责任, 加大监督、执法的力度。
综上所述, 在新农村建设中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 不仅关系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劣, 还关系人类的进步与发展, 应引起国家、社会及公民个人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要以战略的眼光看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长久效益, 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大力研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有效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努力创造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的新局面。这对于发挥生态环境效益, 创造一个和谐的农村环境,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摘要:我国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农民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 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为此要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来构建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的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人居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新农村环境建设”专题政策研究小组:《新农村建设中突出的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2006-11-10。
[2]宋一:《生态文明建构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 (1) 。
[3]李院平:《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及其促进对策》,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 6, (3) :52-53。
[4]周翔:《农村经济发展中建设秀美新农村的路径选择》, 《中国西部科技》, 2010, (213) .
[5]武青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
[6]李权时:《环境友好型社会—天人和谐观的新飞跃》, 《广东社会科学》, 2006, (4) 。
[7]统计公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qgnypcgb/t20080221_402463655.htm.
[8]刘羊旸、张辛欣:《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11/17/content_12478016.htm
8.人与环境实习报告 篇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营造人与环境和谐的园林艺术设计,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生活环境高质量的需求。完美的园林艺术设计需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为主旨,在保护原有景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从中国园林“和谐自然”的设计思想中得到启示,在现代运用中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说到园林,中国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自然王国,虽以假山假水组合,表现出一个由花草、山水、建筑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却宛若天成,富有诗情画意。中国园林强调和谐,以“和谐自然”的设计风格和“人天同源”的哲学态度为造园主旨,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和谐园林艺术设计策略
(一)善用自然美
一是利用自然本质之美;二是利用自然山水之美。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联系着的,是一切美的来源。山水、植物、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山水有清晖,清晖能娱情。以自然界的高山流水、郁木繁华加上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开垦、修理,从而再现一个融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完美结合。自然之美的运用,不仅发掘了资源,也使设计者运用科技手段去概括和突出自然景观,更能赋予和谐自然的情趣,使人们更好地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二)巧用空间之美
园林环境空间又概括为序列空间、层次空间、边界空间、内外空间,各个空间之间巧妙地联系,使人们在无法察觉的状态下被引导,从而完成空间的转换,获得完美的空间体验和心理体验。园林空间之美,使人深陷其中,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意识,使观众在轻松、顺畅的方式下享受景观中的乐趣,还能增强人在环境中的安全感和舒适感,体现出更富有活力的景观空间。
(三)善造界面之美
界面在表现形式上善于隐藏,注重含蓄美,界面是界定空间的要素。景观中界面的竖向设计与整体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密不可分。顶界面相对开放,底界面的形式关乎园林空间的美感。竖界面提高空间的艺术质量,使园林设计更融入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之中。相对于顶界面的开放和地界面的单一,侧界面更诠释着无限的变化和多样的表达。
二、现代艺术园林的和谐分析
(一)从人文角度分析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将人、自然、建筑看为一个统一整体,这种观念对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使园林艺术设计和设计师们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从社会中获取素材,使我们的园林景观更有艺术欣赏价值,更贴近于日常生活,充实着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在设计中应注意人文景观的有效借鉴,接受历史的熏陶,从中捕捉传统的精髓,将其运用到新的设计理念中来。
(二)从生态角度分析
景观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而生态价值观则反映了人类的新梦想、新追求。改善周围环境成为园林景观建设的先决条件,大气、风沙、噪音等都成为园林景观的杀手。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注意落叶树木的种植,水池、湖塘耐湿乔木的配置,根据不同的周边环境,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噪音、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的现象。着眼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遵循生态学原理,合理布局,使绿地不仅绕在城市周边,且把绿地引入城市之中,从各个方面划入理想的生态园林中。
(三)从景观角度分析
文化是引领景观的第一要素,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依据源于地域、历史、民族及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积累与沉淀。景观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将建筑、城市、人的一切活动和生命所在的地球和谐相处。园林景观是以植物为主体,结合建筑、水体、地形等要素营造出空气清新安祥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
三、现代小区和谐园林设计方案
(一)以人为本的向导
随着世界人口增多,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现象的出现,生活在现代中的人们身心俱疲。人们更渴望自然,想要亲近自然。所以现代小区的建设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对环境的要求。
(二)考虑绿地与建筑物的规划
在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我们应把绿地作为考虑的因素。绿地能以自己净化的方式改善污染的环境,使久居城市的人们能闻到草木的芬芳,新鲜的空气。一座好的建筑应该去改善、丰富、美化周围的环境,加强建筑与景观的协调。让忙碌中的人们可以随时放松心情,感受大自然的乐趣。设计时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使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更具人性化、观赏性。
(三)考虑小区的地势地形
充分考虑地势地形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小区做出合理规划,尽量做到不浪费一分土地,不破坏原有绿化。顺应原有的地势地貌降低维护成本,更显真切自然。实地栽种时,还可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实用性强的树种。设计时,充分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后,再合理的选择搭配,注意植物的花期、色彩,各种搭配间要有层次,增加可观赏性。
(四)景观要贴近文化生活
根据小区的背景和文化氛围,改造出多种功能区。各个特色地区应真正融入生活,完美展现出不同区域的特色。如:文化区的娴静优雅、儿童区的活泼热闹、老年区的大气稳健。自然优美的景观文化,能让人们更加满足于幸福的生活。
四、结语
总之,完美的园林艺术设计需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表现大自然天然的山水为主旨,在保护原有景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研究设计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发展。保护原有景观不仅保护了它本身的美感,也减少了园林景观养护的成本。追求生态、文化、景观、经济等多种价值、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达最佳状态的设计还需要不断地发展进步,这需要人们不断的学习努力,才可推陈出新,使人与自然和谐、友好相处,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冯永巍.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2(01)
[2]赵茜,齐康.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建筑与文化,2012(03)
【人与环境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人与环境的议论文10-27
环境规划学实习报告09-23
环境科学野外实习报告10-01
环境景观设计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09-20
环境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书编写格式07-22
龙岩市新罗区环境监测站实习报告08-03
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测量学实习报告10-26
大学生旅游与环境的测量与地图学实习目的10-05
医院环境整改报告07-17
环境初始状态评审报告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