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2024-10-30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通用11篇)

1.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一

lt;易中天中华史>,这是一部适合略有基础的但是又急需普及历史知识和观念的人群甚至也适合读书时间少的人。如果您不在此列,以下内容可以全部跳过。

易中天中华史计划共36卷,至今才写完第六本,分别是《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还不包括一本薄薄的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总序大概三万字左右,其它每册约十万字。

在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的作者后记中,易中天提到了一部好的史书的标准:有史观,史观是灵魂;有史识,史识是骨骼;有史料,史料是血肉;有史感,史感是神采。秉承之前《品三国》系列生动有趣的说史风格,易中天将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了更多的的人来关注历史、了解历史。

我们需要严肃的历史书,让我们能以史为鉴,对历史充满敬畏。但我们也需要轻松、入门、引导型的历史书,让历史常识得到普及,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多读历史,树立起自己的历史观。若历史永远都是一堆枯燥乏味的名字,繁琐艰深的文字,那不论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多么光荣伟大、优雅有趣,读者都提不起兴趣。

然而好的书,也并非适合每个人。有朋友听过我推荐易中天中华史,就去买来读。结果发现此书史料甚少,不合自己口味,随便翻过几下就束之高阁了。也有朋友本身酷爱历史,常常阅读各种专门史,少数民族、服饰、器物、饮食等方面的专业史书,便对易中天中华史不屑一顾。在此,我总结一下此书的几点特点,给大家做个参考。

首先是内容上的宏观性。宏观性集中表现在第一二册以及总序言中。总序言中分析比较了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文明三大文明体系,认为“只有中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种类型、三个时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时具有世界性。因此,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体现,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们民族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这就是作者认为的中华文明的位置。另外,在《祖先》和《国家》两卷中,将中华民族的发源于其他古老民族和文明的发源做了比较,甚至互相印证,将中华民族的史前史放到人类发源的体系中去考察,互相印证,互为参照,梳理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和国家的发源和演变过程,有不少新鲜的观点。要理解这种宏观性,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学、人类学的基础知识,才不会被作者跳跃的思维弄的一头雾水。

其次,注重史观,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如果想要通过阅读一本书,就了解了历史的全部,那几乎没有一本书能够到达这个要求。编写一本史书,必须要有自己的脉络和逻辑。如何勾勒历史,不失真、不偏颇,有自己的观点,是作者在下笔写作之前就要认真考虑好的问题。我们民族早期的史书有两种范例,一种是编年体,以时间为线索;一种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而易中天中华史,则是以总结和判断为落脚点。他先根据时间划分大的段落,每一卷讲一段时间的历史。时间段上的划分大致与我们“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的基本常识一致,每一卷对应一个时间段。每一卷又为一个重要观点所统辖,在这个重要观点下,又分出几个小的重要观点。再往下就是一些典型的史实、史料的支撑。史实、史料的罗列都不是根据时间的线索。而是围绕着一个个观点主题(或者说是一个个故事的中心)而展开。比如第三卷《奠基者》,着重叙述的是周文明的建立,即中华文明的核心来源。第四卷《青春志》所要表达的是:人之初,性本爽。东周时,男子义气血性,女人浪漫多情。书中分别描述了刺客、情人、战士、人臣、使节、鬼神等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体现了那一时期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社会风尚。

再次,不变的是史实,创新的是角度、观点和梳理的脉络。我们笼统的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大变革时期,第一次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次思想大爆炸时,但常常被数不清的国家、英雄人物、哲学思想流派搞得晕头转向,迷雾笼罩。易中天中华史对这段长达五百年的历史分为两个部分来描述,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分析的是制度的流变、政治的更迭,这是一部大国崛起的历史;第六卷《百家争鸣》则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爆炸。不能采用全部史料,那就必须有所选择。在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的后记里,作者也列出了选择史料的标准: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其次是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第三是可读,尤其是要为读者排除阅读障碍。

以上三点足以证明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适合略有基础的但是又急需普及历史知识和观念的人群甚至也适合读书时间少的人,因为每卷书才十万字,文字也足够有趣。我一般用半天时间就能读完一本。

易中天中华史很长,据说要写三十六卷,但是这部书也薄,毕竟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不是一部书就能完全囊括的。我认为这部书的意义是梳理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并且分析了重要的历史节点,辅以史料,语言又足够有吸引力。若真要认真了解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光是读一本史书是不够的,在易中天中华史的引导下,会找到阅读历史的突破口和兴趣点,从而按图索骥,自发去找寻和发现我们魅力十足的千年文明历史。

2.我为什么要写《易中天中华史》 篇二

什么是文明?

先讲个故事。民国初年,四川广汉地区不太平。当地有一条交通枢纽叫川陕大道,从四川到陕西,商旅繁忙。但是在广汉路段出现了土匪,开始是小股的土匪,然后越来越多,土匪拦路打劫,使得商人和行人的生命财产没有安全。商旅们绕道而行,川陕大道就冷落下来。结果呢?土匪没有了经济收入。于是各股土匪召开了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做了一个决定:组成联盟,分段承包川陕大道广汉段,统一收费,比如一条盐收五毛,背包袱的收一块,如果赶车的可以计价。无论行人和商旅从哪个路段进入川陕大道广汉段,收了过路费的土匪就开一张收据,凭这张收据,商旅可以在广汉段任何土匪的路段畅行无阻。其他土匪不得重复收费,也不得改变收费价格,然后必须提供保护。如果做不到这三条,商旅可以向土匪经济工作联席会议投诉。然后由其他的土匪来整治这个不守规矩的土匪。

这是一个互利双赢的方案,川陕公路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文明来自野蛮。文明是对野蛮的改造。当年土匪拦路抢劫,这叫野蛮。现在分段承包,合理定价,童叟无欺,统一收费,这叫文明。文明就是客客气气地收你的钱。

这其实是我们人类历史的一个缩影,无论世界上哪个民族,在原始时代都是土匪。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讲了这样一段话:“他们是野蛮人,对于他们来说,从事掠夺是比从事创造性劳动更体面,而且收入更高的事情。”所以原始时代我们都是土匪,但是土匪们最后发现这种野蛮的行径其实对自己是不利的。相反通过利人来利己,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于是他们放下屠刀,拿起算盘,变成了企业家和银行家。文明就是对野蛮的否定和改造。那么人类为什么要对野蛮进行否定和改造呢?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是文明的意志。

什么是文明的意志?文明的意志就是为全人类找到谋求幸福的途径和方式。于是有了人类文明。人类文明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世界性的,一种是区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也因此不同的文明圈它的历史地位、作用影响、责任担当也是不一样的。

中国人信不信什么?有!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

人类的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史前史,第二个阶段叫文明史,史前史和文明史的分界点在国家的诞生,国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城市的出现。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我们界定一种文明什么时候诞生,必须有一个考古学的证据,考古队发掘这个文明最早的城市,然后就确定了这种文明诞生的时间。根据目前考古学研究的成果,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其中中华文明诞生在三千七百年以前,考古学的证据就是二里头遗址。

回顾这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商周时期是用眼睛看世界的,因此商周文化的特点是绚烂多彩,春秋战国我们是用脑袋看世界的,因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汉唐两代,我们民族是用心胸看世界的,因此有汉的强悍,唐的广阔。那个时候全世界留学生都到长安来留学,而不是去哈佛,也不用考托福和GRE。

但是到了宋元两代,就叫做有心无胸,心还是有的,但是胸没了。实际上怛罗斯战役和安史之乱后,中华文明投向外部的眼光就开始往里收,其突出表现就是禅宗的兴盛,因为禅宗就是看内心世界。到了清代,时代精神到膝盖了,最会做的事情就是下跪。当年英国的特使马扎尔到北京来,就为了这么一个礼仪,弄得不可开交,因为乾隆皇帝坚持让他行三跪九叩之礼。

三千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什么呢?没有宗教,没有信仰。我们首先得给信仰下一个定义,信仰是什么?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这个就叫做信仰。就是我相信的对象一定是超自然和超世俗的,它既不属于自然界,也不属于人类社会。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创造者,就是超越自然和超越人的社会。对这样的对象的相信,才能够叫信仰。这样的东西我们的文明里从来就没有。

中国人信不信什么?有!但是信而不仰,仰而不信。什么叫信而不仰呢?比方说我们也信玉皇大帝、土地公公,还有灶王爷,每年过年都给灶王爷糖吃。但是你看看我们民间传说和我们神话小说,全是拿这些人开涮的。我们信而不仰,还有仰而不信。拜不拜菩萨,拜,但未必信。孔夫子说得很清楚,祭如在,就是我祭祀的时候当他存在,祭完了,就不存在了。上帝也好,鬼神也好,到底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孔夫子说存而不论,不讨论。反正祭祀的时候你就且当他存在,那个时候诚心诚意的,就那一会。

老百姓的观念叫信则灵。什么叫信则灵呢?表面上劝你相信吧,你相信就灵了,实际上是什么,不灵就不信,灵了我才信。所以中国人如果有信仰的话,这个信仰的对象是没有定准的。

中华文明有可能为世界文明或者说为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对话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我们的文明没有信仰,不过那倒赋予了一个开阔的胸襟。中华文明像水,而且是纯净水,什么都可以进来,油也可以进来,奶也可以进来,酒也可以进来,来者不拒。你要信啥都可以。你要我跟着你信,也可以,反正我其实什么也不信。因此在这么一个情况下,中华文明有可能为世界文明或者说为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对话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这个开放的平台有可能消除文明的冲突。

多中心即无中心,多信仰即无信仰,什么都信等于什么都不信,真正的信仰一定是一神教的,而提供这个开放平台的,一定是无信仰的。这是中华文明无信仰的好处。但是中华文明无信仰也有坏处,坏处在于核心价值观不能恒定。古往今来,我们只有阶段性价值观。

怎么办?我的建议是找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吗?有,为什么?因为有共同人性,人就是人,不管中国人、西方人,阿拉伯人,非洲人,他都是人。是人就有人性,大家都是人,就有共同人性,比方说中国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爱,基督教讲博爱。这说明什么?说明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给予爱和接受爱,是共同人性。

既然有共同人性,那么就会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对于是非善恶,就会有共同的判断,共同判断的背后,就是共同价值。共同价值就体现为文明的意志,也就是说文明是有意志的,文明的意志就是为人类谋求幸福,为人类实现共同价值,找到最合理和最可行,以及最不坏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文明的意志。而世界各民族,各种文明,他们为了这样共同的追求,在进行自己的探索。

因此我有个16字的说法,叫做共同追求,各自实现,文明求同,文化存异。文明的意志是全人类的意志,因此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但是各自实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实现方式,也因此文明应该求同,文化可以存异。“文明求同,文化存异”,这八个字是马未都先生提的,我完全赞同。

大家都知道有一本书叫《文明的冲突》,作者认为冷战以后,世界的格局将由意识形态的冲突变成文明的冲突,我个人并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我认为所谓文明冲突的背后其实是利益的冲突,不是文明的冲突。而且即便文明会发生冲突,我们也可以消灭这个冲突,源自人类文明具有共同价值,实事求是,推进共识,这就是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向全球发出的声音!

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反问自己、发现自己,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也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办。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以5到8年的时间,撰写出版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中华史》只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说只弄清楚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这是我个人要做的事情。至于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而担负起天下的兴亡,我想希望寄托在诸位身上,希望寄托在全体中国人身上。

(摘编自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

3.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三

书名起的也不一般,叫“中华史”而不是“中国史”,个人理解,中华一词,无论从时间上,地理上来说涵义更广,比之称为中国史更为恰当精准。

看《中华史》的每一卷,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像是在电影院或者家里看纪录片,一开始会看到一个具体的场景,描述的要么是人物要么是事件,讲完故事,评论完之后,镜头会瞬间拉升,拉升到云层之上甚至是地球之外,然后镜头转移,再瞬间下推,展示给我们的,又是对应中华史上某一事件的西方的或相关或相似的事件。讲完西方的故事之后,镜头又瞬间拉升,然后再瞬间下推,又回到了中华史中。正如在《国家》卷中,易教授指出,“破译中华的密码”“办法是升空”,“来一次’全球巡航’ ”,而目的呢,则是“看清了人家的路,也就看清了我们的来龙去脉”。

或者换个说法,在介绍中华史的同时,书中往往会告诉读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个什么年代或者朝代,从而让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方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在《两汉两罗马》中,就有如下一段——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刘秀开始了新王朝。从此,大汉变成了两个:西汉,东汉。罗马也是两个:共和国,帝国。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为侧重于和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对比,自然就不会像其他史书一样把历史事件记述的那么清晰详细,甚至是做了大幅度的取舍,弥补的办法,是在每一卷的附录和本卷大事年表中,把对应的历史时期的大事件加以记录,让读者自行对照参考。《两汉两罗马》里甚至还有同时期的东西两个王朝的著名人物小传,也算小小的别出心裁了。

4.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篇四

(一)秦始皇是历史上争议较多的一位人物,在“伟大领袖”赞扬他以前说他好的不多,伴随他的几乎都是“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等负面评价。但无论有多少争议,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即:他统一了文字等,促生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国。

秦以前,我们理论上是个整体的中央大国,实际上是分散、半独立的联合体,各诸侯国之间不一样的东西太多了。用许慎的话说,当时是“诸侯力政,不统于王,……田畴异晦,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也就是说,法令各异,语不同声,字不同书,衣不同饰,车不同轨,而且还币不同形,尺不同长,称不同重。一句话,几乎没有一样是一样的。这颇有些像欧洲,人长得都差不多,但各国有各国语言、文字、文化、货币等等。而且,那时的我们甚至比欧洲还乱,起码人家的度量衡、汽车的标准是一样的(现在货币也统一了)。

具有如此之多的不一样“独联体”是非常容易解散的,时间一久,难免就会分裂成完全独立的小国。所以说,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大一统下的诸多统一,恐怕就没有我们今天这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了。正是秦始皇的诸多统一(特别是文字统一),避免了“中央之国”的分崩离析,他的这个功绩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二)《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XX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着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华史读后感

(三)这是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5.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五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读后感《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

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当然,吕布堕入情劫,窝里反,也就不足为奇了。

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曹操有时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荆州后,一不劳军,二不安民,却还不听程昱之言,以为孙刘不会联合,最后火烧赤壁,惨败而逃,这就说明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从他父亲对他“家贼难防,偷断屋梁”的评论来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个必然的结果。

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让那么多优秀之士死心塌地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还来了个“白帝城托孤”,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说到一个个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优秀的军师。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东,促使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联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只可惜被刘备“三顾茅庐”骗了去,于是感激涕零,为刘家卖命。《出师表》虽明世,却无疑也是他的提前写好的遗嘱。

“既生喻,何生亮!”人们便会想起那个气量狭窄的周喻,但其实周喻气量并不狭窄,而是心胸开阔之人,只是因“诸葛亮三气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将风度,但这也许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之聪慧而对他的一种诬陷。后人说他小气的说法,也许只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6.中国智慧读后感易中天 篇六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在本书的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7.《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七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在中国4大名著里,我一向觉得三国写的最好,也对它最感兴趣。其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事件和战争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拟的。易中天因为《百家讲坛》而一炮走红。的确,他讲的三国很好,其中也夹杂着现代幽默。之前我看过《百家讲坛》其他历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讲课。而易中天的讲评更像是评书。《易中天品三国》还原了真实的曹操,替周瑜辩诬,正说诸葛亮,重评司马懿。与人们眼中《三国演义》里人物形象有些许差别。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学把他们 了。例如曹操,周瑜。《易中天品三国》采用的是各位历史学家和历史上的资料,还了“奸臣”一个清白,也写出了蜀国大将的许多文学没写出的`错误。比如,书中写到: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为妒忌别人而被气死。《易中天品三国》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对这种评论很反感。但总之电视前和读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数的。

8.《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篇八

这部电影讲的是; 快乐的动物“四人帮”阴差阳错闯入了地下恐龙世界,为了友谊,不顾一切去冒险,去拯救他们的朋友树獭希德。而且也最能充分展现前影片的主题――孤独 。 这次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在受“孤独”的煎熬:看着幸福的猛犸象即将诞生的三口之家,树獭希德和剑齿虎迭戈似乎都感到平淡生活的 乏味 和那眉睫的孤独感 , 他们也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排解生活 乏味 的方式――迭戈打算远走他乡,寻找新的冒险,而希德则直接从地下找到了三个恐龙蛋,迅速给自己安了一个“四口之家”。

松鼠为了世俗的爱情放弃了曾一直追逐的松果,却不知爱情并不会帮它摆脱孤独,只是转化了孤独的形式。游侠巴克则几乎把孤独的主题演绎到了极致。比如:他用一块石头假装给他的“爱人”打电话;他把菠萝看做一个美丽的个人・・・・・・

这就是我看《冰河世纪3 》所得的感想。

9.易中天经典语录 篇九

1、男孩子小的时候不调皮的长大了没出息。

2、“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所以袁术总看不起袁绍:‘你看,怪不得是小老婆生的,干不成什么大事~~要立新君就立自个儿嘛,干嘛立别人,多此一举嘛’”

3、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是变得越来越势利、越虚伪,爱情也是越来越无足轻重了。现在有的女孩,贪图虚荣、贪图享受、贪图坐享其成,不珍惜自己的青春,宁可嫁一个比自己大十几、二十岁的有钱而没有情的人做老公。这样的婚姻没有感情的基础,也不会甜蜜到哪里去,只是一个需求关系。也不都是“天下有钱人终成眷属”,而“天下有情人”也大有人在,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不是上演了一出出感动天地的爱情故事吗?人间还有真情在。?

4、三国志怎么描述诸葛亮的: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这不叫帅哥叫什么?叫伟哥呀?

5、我就没听过评书!

6、舅老爷和姑奶奶,谁的面子大?

7、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8、“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削藩是要削的,但是不是像你晁错这样急吼吼的。”

9、“袁绍要另立新君。有一次把曹操找来喝酒,喝着喝着他掏出一个玉玺,估计是袁绍自己私刻的,跟曹操商量(一只手掂量着,作私语状):‘你看…这个东西,啊…怎么样,咱哥俩干吧~~’”

10、姑奶奶厉害啊,我们说一个女人厉害,管她叫姑奶奶;说生了个女儿厉害,管她叫小姑奶奶、11、难道孙坚求婚时是这样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穿上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驾着你的马车来、”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绿油油的麦子,它长在山坡坡。你活着的时候不捐款,你死了含个珠子干什么?”

12、姑娘是娇客,面子大着呢!

13、“曹操的所谓‘屯田’,屯,就是生活方式军事化;田,就是生产方式集化。这是相当高明的政策呀!就相当于曹操建立了一个1700多年前的‘生产建设兵团’喏!”

14、君王治天下,只需按一下。

15、韩信,你不是个厚道人!

16、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17、曹操是喜欢美女的,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喜欢“搂草打兔子”,收编一些美女什么的!

18、曹操第一个官职是洛阳县北部尉,相当于副县级公安局长。

19、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

20、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开party,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这个事情当时就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21、“他们的愚蠢是和狂妄成正比的——袁绍比曹操狂,袁绍比曹操蠢;袁术比袁绍还狂,袁术就比袁绍还蠢。最牛的最蠢~~~”

22、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主持人问我:你自我意识了50多年,自我确证了50多年,应该给自己一个说法了吧?我不想这么早就给自己写“悼词”。不过他要问,那就说吧!我给出的说法就是,我好歹还是一个好玩的人。

23、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24、人生有许多机会,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抓住。机会来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明白,它是戴着面纱的,也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清,那得需要有足够的洞察力和识别能力的,不然,再好的机遇也会和我们檫肩而过的。很多人就是等机会过去了才看到了它的真面目,在还得机会也和我们无缘了。爱情应该是两颗心碰撞而产生的火花,不是时时都能有心灵的碰撞的,所以“有花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往往是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等过去了才追悔莫及。没有爱情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

25、桓帝和灵帝都是不适合当皇帝的……灵帝的爱好是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他对于建筑还是颇有研究的。他成天搞研究,结果在皇宫里搞成了一个自来水系统!而且他还要在全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宣布:要让全城的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你是当皇帝的,不是搞上下水的嘛!

26、?

27、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28、“由于组成盟军的各路诸侯都在函谷关以东,所以这只部队又被称为关东联军、关东盟军、关东义军~~~简称‘关东军’(--!!)”

29、朝廷派人去查吴王,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

30、所谓的空城计也是编出来的……诸葛亮搬个琴,摆个香炉,召两个小孩子,在城楼上唱卡拉OK……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弹琴,认为是计,说“我上去卡拉,你把我OK了?~!”

31、诺,相当于现在的OK。

32、刘邦呢,这时候正由两个女孩子一左一右侍候着洗脚。可能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还搞点足底按摩什么的、33、人生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每个选择不一定都是对的,当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发现自己的选择是错的,那么就得立即停止,进行分析和调整,再从新开始。就比如人走路选择错了方向,不停止前进,就会距离自己的目标会越来越远,永远也不达目标。人没有完美之人,也总是难免犯错误的,发现错了就及时改正,就是一种进步。不然,明知错了,却欲罢不能,一错再错,那就不可救药了。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34、项羽真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那时的女孩子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了。

35、“尽管在学者眼中,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No、1,但是一般老百姓还是认水浒、三国。你看,各行各业供的祖师爷,都是三国、水浒里的人物——强盗,拜宋江为祖师爷;小偷,拜时迁(--!)……剃头的拜关羽……财神也是关羽……依我看关羽迟早会成为婚介行业的祖师爷,因为关羽对于爱情是有追求的。他和刘备在曹操手下的时候,在攻打吕布之前,对曹操讲:打下吕布后,你要把某某嫁给我。曹操同意了……曹操一看:国色天香!近水楼台我就先得月了——占为己有了。结果弄得关羽很郁闷……”

36、你为了要到这人间来走一遭?什么动机啊?

37、我把我的演讲风格分成3个境界:其一为“正说”,也就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胡说,不瞎说,保持一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其二为“趣说”,即在坚持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我会加进去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有时无厘头是必要的,这就像烧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调料一样,能极大调动观众的听讲兴趣;其三为“妙说”,也就是在前两说的基础上对历史进行分析,给观众以启迪,这是最高的境界。

38、人家捐没捐款关你什么事啊,你就偷人家东西嘛,还要讲大道理,还要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你恶心不恶心,酸不酸啊,虚伪不虚伪啊!”

39、图书馆是纸糊出来的啊?

40、我跟你说,现在的人不弱智都当不上领导!

41、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42、“剃头的和关羽有什么关系嘛。三国那时候的人是不剃头的,留全发的。只是剃头的和关羽的手里都有一把刀而已嘛~~让我想起有个剃头的贴了一副对联:‘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看了这个谁还敢进去剃头嘛!”

43、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刀一点一点地切割,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这也许是一种方法,但我不太喜欢。我是学文学出身的,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它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44、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地!

45、如果别人惹你一下,你马上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是什么,螃蟹!韩信肯定不是螃蟹。

46、刘备干逃跑这事还是很在行的。他就像海轮上的老鼠,好像总是能第一个察觉到哪一艘船会翻掉……先是跟着公孙瓒打袁绍,然后又跟着曹操打吕布,又跟着袁绍打曹操……

47、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48、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的——他根本就没盗过什么书,长得也不丑,而且也是一位帅哥,因为周瑜是帅哥嘛,帅哥的朋友……一般也是帅哥。

49、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的成功,需要敌人

50、要不开个主持人培训班算了,现在媒体都是弱智

51、这就使我们觉得袁绍这个人好像有一种天才,凡是对他有利的正确的意见他一定是不听的,凡是对他不利的错误的意见他一定是要听的,那才是怪了。

52、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53、这是两个极端,人在遭受打击和挫折现时,往往展现出特别脆弱的一面。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感觉万念俱灰,时不时的有很多人得了现代病——抑郁症。失败时不能万念俱灰,要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前途。得意时不能踌躇满志,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创造辉煌的人生。?

54、宝贝,你回来吧,好不好?别闹了,跟我回去吧……(曹操劝老婆回家)

55、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出鞘是要见血的56、这就话虽然有点过,但很有道理。要成功,离不开朋友的帮忙,离不开社会和各个环节的支持。要大的成功就需要大的动力、大的压力和大的竞争。因为有了对手的存在,就有了不服输的决心,才会努力的去拼搏。有时候,人的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没有比战胜自我更困难的了。只有战胜自我,才可以取得巨大的胜利!

57、“我不是专家型的学者,我只是一个探路的人,是一个趟地雷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58、那时候江东的老百姓都称孙策为“孙郎”,称周瑜为“周郎”。郎,就是小伙子,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反正我是很羡慕!

59、曹操身材短小,估计也就和我差不多吧。跟1米84的诸葛亮比起来,只能算是不合格的残次品。

60、清朝入关前将领们都学三国,把《三国演义》印了一千本,发给各个将领作内部文件……

10.易中天简介 篇十

武则天其实并不叫“武则天”。她姓武,名,也就是照,是武则天发明的字,除了用来做她的名字,没别的用。

“则天”是她被迫移居上阳宫后,儿子中宗李显给她上的尊号,全称是“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临终前留下遗嘱,令去掉帝号,改称皇后。于是,“则天大圣皇后”便成了她的谥号。之所以叫“则天”,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因为她即皇帝位时,是在洛阳宫的南面正门“则天门”;另说是典出《论语》:“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以,“则天”是她的号,不是她的名。开元九年(公元7),著作郎吴兢编撰《则天实录》,开始使用则天二字概括性地称呼这位既是皇后又是皇帝的女人,一锤定音,武则天便成了她最通用的称呼。

女人是不能当皇帝的,这是规矩。所以武则天原本不能当皇帝,除非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不过即便是李世民的儿子,也未必能当皇帝。李世民一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常山王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音掌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是正宫,为人又极贤德,在朝臣中威望很高,李世民对她也是十分敬重的。下一任的皇帝,当然要从她的儿子当中选。承乾是嫡子,又是长子,无论“立子以嫡”,还是“立嫡以长”,他都天经地义地是太子。可惜这位太子,形象不佳(有足疾),表现也不好(瞎胡闹),后来索性在汉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动下谋反,事败被废为庶人,再也做不成皇帝梦了。

李世民比较看好的是皇四子魏王李泰。李泰比承乾小一岁,相貌英俊,聪明好学,端肃多才,在太宗看来,是一定能成为一个有道明君的。

然而朝中的重臣却都很反对,尤以长孙无忌(已故长孙皇后之兄)和褚遂良(谏议大夫)反对最为激烈。他们主张立皇九子晋王李治。李治时年二十二岁,虽不失为一个良善青年,却是有名的糯米团子,一点用都没有。但长孙无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他的温厚文弱、一无所长。如果是李泰接班,一朝天子一朝臣,没准会把他们开了涮。如果是李治呢?就好控制得多了。长孙无忌可以继续维持外戚权威,褚遂良、李世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持元老地位,君臣共治,天下太平。

这算盘打得并不错,只是没把武则天算进去。他们当然想不到,李治身边会出现一个蛇一样的女人武则天。他们当然也想不到,李治虽然好控制,却不是控制在他们手里,而是控制在老婆手里。结果,他们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却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们整了下去。

李泰这边也屡犯错误。首先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身边呢?据说又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就不但让朝中的老臣看不起,也让他们不放心。更重要的是,他对继位一事表现得太猴急。

李泰还犯了一个自作聪明的错误。他跑去对李治说:你平时和李元昌关系最好,现在他被砍了头,你就不害怕吗?李泰的意思,是要警告李治:别和我争,没好果子吃的。没想到反而提醒了李世民:立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会有危险。只有立李治,才能保证三个儿子都平安无事。

李泰当时就被打发到均县(今湖北省均县)去了。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来又继承皇位,这就是高宗。历史证明,由于君臣两方面各自的原因,李世民他们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大唐王朝差一点丢了江山,长孙无忌、褚遂良他们则丢了性命。

懦弱无能的李治捡了只皮夹子,真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

武则天起先并不是李治的老婆,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小老婆,名分是才人。唐沿隋制,除皇后外,皇帝的小老婆从正一品的妃,到正八品的采女,一共有八个品级。正五品的才人只能算个中等偏下。要升到皇后,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何况武则天并不十分得宠,李世民的日子又不太多。但武则天是一个有心机的女人。她把自己的蜘蛛网丝,悄悄地搭在了太子李治的身上。这位未来的年轻皇帝对自己显然要有用得多,很值得为他献身的。李治后来在一份诏书中说,自己当太子时,因为父皇宠爱,“常得侍从”。但对父皇的嫔妃,却“未尝迕目(目光相遇)”。先帝知道后,非常赞叹欣赏,“遂以武氏赐朕”。这是他编造出来的谎言。既然已经赏给他了,为什么太宗死后,武则天并没有顺理成章地去做李治的小老婆,而是和太宗其他没有生育的嫔妃一样,去当了尼姑?

武则天不想在青灯古佛前了此一生。她想当的是皇后,而不是什么尼姑。何况她已经在这个年轻皇帝身上下了本钱,不能颗粒无收。武则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要尽快回到后宫去。

这时,一个蠢女人帮了她的忙。这个女人就是王皇后。王皇后是李治的发妻,出身名门,而且是太宗皇帝亲自为李治选的“佳媳”,为人正派贤淑大概没有问题,但看来或许少了点魅力。所以李治的心思,便主要放在一个叫萧淑妃的女人身上。这使王皇后十分嫉恨。加上萧妃有子,自己却无生育,便觉得自己皇后的地位,有点摇摇欲坠。于是,王皇后便和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样,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李治偷偷去看过好几次的那个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和萧淑妃那个小贱人撕咬,自己坐山观虎斗。

有王皇后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很快都如愿以偿。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她觉得自己真的时来运转了。

王皇后却得自己吞下这颗苦果。她的主意打得并不错,只可惜找错了对象。尽管武则天刚进宫时,在王皇后面前温顺乖巧得就像一只猫;也尽管“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萧淑妃果然失宠,让王皇后出了一口恶气;但,王皇后也很快就发现,她的这个低智商阴谋诡计是引狼入室。

于是,两个过去相互敌对的女人决定重新联合起来,对付武则天这个更危险的敌人。但是无济于事。李治这头大尾巴羊决心投入狼的怀抱,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何况这时宫中又发生了一件奇案:李治兴致勃勃来看武则天刚生下不久的小公主,却发现小公主已死在襁褓之中。一问,只有王皇后刚刚来过,还摆弄过孩子,而且旁边没有人,冤案便这么稀里糊涂地铸成。

怒不可遏的李治当时就想废了王皇后,但被武则天止住了。武则天心里很清楚,这时即便废了王氏,皇后的位子也还轮不到她。

为此,武则天还必须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这些反对她的元老重臣面对面地进行一番较量。

刚一交手,没两个回合,几个男人就败下阵来。

11.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篇十一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1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着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xx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采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传奇……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

一边品三国的历史真实,一边回想三国演义,很有意义。

曹操三颁求贤令,不拘一格,不拘小节,知人善任,善于重用和信任人才。这在中国皇帝中是少有的,终于为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是有大功于国家和人民的。

至于道德,从秦始皇到慈禧、宣统,有哪个是道德好的,这主要是帝制这种制度造成的。如果用同一的道德标准以及其于国于民的作为,将秦以来的皇帝分上中下三等。曹操大概可列上等之中级吧!秦始皇大概亦应不低于此等级。

曹操的案早就该翻了。

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计、借东风、义释曹操¨¨¨都是虚构的。是史无记载或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三国演义不朽的光辉,听讲不少人把这小说家言作必读的兵书。

凡口、隆中都在襄阳附近,刘备驻守凡口六七年,因此应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以后更有往来,这是有史记载的,刘当然知是奇才,但未到出山时机。到荆州将发生变故,当时刘备、孙权、曹操、孔明¨¨¨都应料到。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于是就有了三顾,这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其中一顾二顾是否见面,不知道。但即便见了面,有什么好谈?关键是诚意和专用。到第三顾出了“隆中对”,从此君臣相依。

诸葛亮初出山,只是刘备的私人顾问,并无具体职务,不知是否有史料证实。那时徐庶还未走,不过亮初出山,表现平平。既未料到曹操另率轻骑占襄阳,大概也未在襄阳留侦察。曹知刘已走,从襄阳亲率五千轻骑日行300里来追日行十余里的刘备和十几万扶老携幼的百姓。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与人为本”。坚持同行。途中刘派关羽率全部兵力万人先去江陵。如果能留下五千兵作断后或不让关去,都可打退曹操。但结果曹追到当阳,刘只能率数十骑逃走。这可能是初出山,无实战经验所致。到赤壁追曹时,又未派人守华容,让曹大笑而去。不过这些都无损诸葛亮光辉的一生。

三顾时刘备46岁。自桃园结义以来到赤壁大战,刘备这大半生都是寄人篱下,还看不到前途。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一次二次是容易的,都大半生在患难中,刘关张的真情,举世无双。因此当关羽被害,伐吴是必然的,到托孤,给桃园结义划上完整的句号。

易先生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并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因为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

(1)派一队侦察兵进城看看;

(2)派神箭手把孔明射下城楼;

(3)围而不打。何至于掉头就走呢?但兵贵神速,胜负往往在一线之间。既深知诸葛一生谨慎,自己又累败于他,一见有异常,先走为妙。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在退兵途中,想到上述三招,但也无必胜把握。比如派队侦察兵入城,此时从城墙上或城外突然乱箭射帅怎办?因此,不打无把握的仗,先全身而退是上策。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3

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我听过一场易中天在浦东干部学院讲的讲座。是关于诸子百家的,实际上只是用不太好的嗓子哼一段旋律,然后再断章取义地取几个小故事来弄弄从未看这些书的人。对于我这个拿起《论语》、《孟子》,放下《老子》、《南华经》(和《庄子》)等等诸子原著的人来说,他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小儿科。我听了一半实在听不下去,于是中途退场到车上睡觉看报纸。

哗众取宠和花言巧语只会短期内迷倒不明真相的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这一点。

原著就是原著,是千古流芳的东西。虽然有很多人想打扮小姑娘一样打扮历史和厚著,其实质只是在不想读书的世人和历史、原著之间放一个烟雾弥漫的烟幕弹。君不见千古来有多少个烟幕弹,到头来都烟消云散,摆在书架上的还是历史和原著。

相信过不了多久,易中天的大作将被撤出书架,从学术上看,他的书不如《三国志》,从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书不如《三国演义》。

据说,满载疲惫的易中天终于觉醒了,想等还清了人情债后金盆洗手了。这是好消息,无论对他来说还是对世人来说都是好事。对他来说激流通退,留余香在人间,不必江郎才尽而黔驴技穷,对世人来说旧的不去他们怎样才能造出于丹后的新星呢。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4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幸运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幸运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主权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

2.《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两篇

3.《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作文600字

4.观《易中天品三国》有感优秀作文

5.《易中天品三国》观后感

6.观《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7.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8.《名人传》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上一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报告下一篇:感染科护理质控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