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2024-09-17

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精选8篇)

1.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一

(一)宜工也宜攻,就业率高

现在的工程力学专业,与时俱进,多增加了使用大型工程力学分析软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系统进行工程测试和分析的学习。可以说,它亦理亦工,同时精通计算机。学理工的人都知道,力学是现代工程技术的基础,力学不好学,学得好的人必定能够在工程领域中游刃有余,无论在哪一行,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航天、船舶、水利、化工,都可以一点即通,是最为典型的“厚基础、宽口径”专业。

(二)好时代造就好趋势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材料、生命、电子等新兴学科和战略高技术产业对工程力学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研究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展和深入。就时代而言,工程力学也是碰到了好年头,百业俱兴,各类基础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工程力学无论参与到建筑设计还是土木施工中都大有可为,能源采掘、船舶制造和航天器制造,也都要充分用到力学知识,力学是工科中的“万金油”专业。

2.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二

一、系统动力学理论阐释

系统动力学 ( System Dynamics ) 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学科,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 ( Jay. W. Forrester) 教授在1958 年创立。系统动力学是在控制论、信息论等基础上分析研究系统中信息反馈的理论, 是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构建复杂系统的模型, 对复杂系统的行为进行分析。[2]

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来看, 任何一个系统都可以从内部微观结构着手, 在把握系统内部结构、总体功能的前提下, 获得系统行为与内在机理间的联系, 进而挖掘变化过程中的深层次原因。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分析问题的, 基本思路如下[3]:第一, 确定建模目标:即通过建立和运行模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 确定系统边界, 画出系统框图:根据建模目标, 分析系统建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确定出系统的范围;采用由上到下、由粗到细的思路对系统进行逐步分解, 画出系统框图;第三, 通过对系统框图及各要素分析, 建立反馈回路描述就业过程的动态行为, 并整合成能够反映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的模型。最后, 针对模型,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大学生就业系统的框架构建

1.确定建模目标

本文以印刷工程专业为例, 分析就业问题的两个指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之所以选择印刷工程专业是因为它是典型的跨行业、跨领域、夸学科的专业, 内部细分多;涉及行业广, 包括材料、机械、互联网、新闻出版等;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推进, 印刷行业正面临深度变革和调整, 逐渐转型升级, 绿色印刷已经成为主流;伴随着经济发展, 我国印刷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各项指标高于国民经济平均指数[4], 但该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却日益不容乐观。

2.系统组成要素分析

基于本文研究的目标即“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归纳总结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大学毕业生、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

(1) 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独特的产品, 具有“双重属性”, 既是产品的载体, 又是产品的主体, 不仅是高等教育的产品, 自身也具有主观能动性, 是就业市场的参与者。从大学毕业生自身角度看, 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心理资本。这三项资本构成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5]

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 印刷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信息视觉再现、彩色图像与文字处理、设备材料选型、印刷品质质量检测与控制等基本知识, 再通过实习实践, 解决印刷工程及相关技术问题;通过高等教育提升知识资本和能力资本, 同时强化自身的社会网络关系和心理素质。以上海理工大印刷工程专业为例, 该专业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2015年高质量就业率达到91.67%;然而从毕业去向来看, 基本上都集中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 如上海动智广告有限公司、上海易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意纳实业有限公司, 直接进入印刷企业的比例较低, 约占30%左右;据调研结果分析, 该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对印刷行业存在很多偏见, 多数毕业生当初选择印刷工程原因是该专业的高就业率, 真正择业时, 会感觉印刷行业入行门槛低、环境差、工作不体面, 所以第一选择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定且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 如广告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社、杂志社。

(2) 高校。高校是就业市场的主要供给方,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 人才培养 (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功能;虽然高等教育只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高质量) 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者没有必然的、确定的关系[6], 但高校通过以下方式对大学毕业生可雇佣能力的形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而且通过高等教育的“信号功能及筛选过滤作用”, 提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如高校扩招、高校定位、高校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评价方式、实践教育形式等。

当前开设印刷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18 所, 水平较高的有西安理工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武汉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其中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工程专业是我国成立最早、历史最长的印刷工程本科专业, 北京印刷学院的印刷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3) 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是就业市场的主要需求方, 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 用人单位、大学毕业生个体、高校的互相作用构成了劳动力市场。根据Les⁃ter C. Thurow, P.B.Doeringer, M.J.Piore等人提出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从用人单位视角看, 那些规模较大、制度完善、福利待遇好、升迁机会多、竞争力较强、通常为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属于一级 (主要) 就业市场, 而那些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管理不规范、劳动条件较差、通常为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 则属于二级 (次要) 劳动力市场。[7]就当前印刷产业而言, 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 呈多级分化趋势。从企业性质来看, “三资”企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约占总数的60%以上, 已经成为我国印刷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企业规模来看, 5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居多, 超过50%以上;大多数印刷企业属于二级劳动力市场, 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造成, 一是企业技术革新与升级改造, 二是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尤其是技术人员。

(4) 就业市场。就业市场是大学毕业生、高校及用人单位三方互动的结果。就业市场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 通过供求双方的选择配置劳动力资源。当下就业市场主要有如下特征: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结构性矛盾突出;存在市场分割现象。[8]

(5) 政府 (经济、社会) 。由于就业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分割等现象, 仅靠市场本身无法消除, 必然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我国正面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这都极大地[9]改变了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以数字印刷行业为例, 印刷行业正在朝着具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软硬双重性的独特产业转变, 并且正在不断强化“信息交流产业”的形象。据分析, 到2020 年, 全球大约50%的印刷品要在数字印刷机上生产, 可变数据印刷将成为行业的主驱力。未来十年, 以油墨为基础的印刷技术将部分被淘汰[10]。面对产业从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人才需求也逐渐由体力型、技术型转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低端产业进行调整升级, 高端产业也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边界确定及方框图

(1) 方框图。系统的内因决定了系统的行为, 是核心和关键, 系统边界的确定是决定模型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分析, 可以确定大学生就业系统的边界;就业系统内部:供给方 (高校、大学毕业生) 、需求方 (用人单位) 以及通过供需互动产生的就业市场, 这是与大学生就业系统密切相关的要素, 政府 (经济、社会) 位于系统之外, 与系统存在各种形式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流动、交换, 起到宏观调控作用。系统的边界与框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内外部信息反馈流程。在就业系统内部, 高校培养大学生, 提高其人力资本存量, 提升其就业能力;大学生毕业后, 进入就业市场, 分为两类:一类在就业市场找到用人单位, 实现就业;一类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用人单位, 变为待业者。这些待业者进入社会后, 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和隐患;政府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系统里的各要素进行调节、引导及合作, 如指导高校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推进第三方组织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再培训, 对中小企业出台扶持性政策, 顶层设计、出台创业政策等, 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政府、大学生就业系统、待业者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反馈。

4.因果关系图分析

因果关系图由系统内一系列原因与结果的要素形成闭合反馈回路组成, 是反映系统内主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系列因果链的集合;因果关系图描述了系统的动态复杂性, 着重考察作为系统一个组成部分的要素如何与系统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 分析时应重点关注各种潜在的“流”, 而非相互割裂的独立功能。[11]

从高校培养人的视角来看, 主要因果反馈回路如下 (见图2所示) :

(1) 高校—>大学生—>一级劳动力市场—>理想单位—>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政府 (经济、社会) —>高校。高校按自身定位及专业设置, 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这些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可雇佣能力、社会资本程度较高等原因能够顺利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 进入理想的用人单位, 即规模较大、管理成熟、福利待遇好的企业。在印刷行业有:外资企业如当纳力、希锐尔、柯尼卡美能达, 国内比较有名的企业如:界龙集团、上海紫光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以及比较好的第三方企业如联想等。继而整个社会能实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 (经济、社会) 会加大对此类高校及相应学科专业的投入, 并适当进行引导、调控, 使得其有更好的发展, 培养出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如北京印刷学院在该行业的整体实力都很强, 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也都有很好的发展。

(2) 高校—>大学生—>二级劳动力市场—>非理想单位—>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政府 (经济、社会) —>高校 (用人单位) 。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 产业结构调整, 一级劳动力市场接纳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岗位有限, 那些心态积极、抗逆力较强、有理性择业观的大学生则会进入二级劳务市场, 如科士达、前程、富阳、翔港集团等, 大多为中小企业或三资企业, 即规模较小、福利待遇较差、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对整个社会而言, 虽然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 但就业质量偏低;因为这些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个体进入这些较低水平劳务市场时, 由于工作单位不理想, 他们继续搜寻机会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 二级劳务市场通常只是其进入一级劳务市场的“阶梯”, 所以存在着失业、待业、跳槽等隐患[12], 这也是中小企业留不住大学毕业生, 不愿培养大学生的根源;这就需要政府 (经济、社会) 从宏观角度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对高校、用人进行指导和调整, 提供相应政策, 弱化市场分割的影响, 进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这种情况在印刷行业尤其突出, 大部分企业比较低端, 普遍存在如下特征: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生活压力大, 迫使大部分毕业生很难坚持挺过2-3 年的快速成长期;人员素质偏低, 尤其是一线操作人员及技术人员;相当一部分印刷企业由于重实际生产效益, 以及受毕业生“跳槽”影响, 宁愿到其他公司去挖人, 也不愿意接纳、培养大学毕业生;毕业生对印刷行业的偏见及浮躁的心态, 使得印刷企业很难留住高学历的印刷专业的毕业生。

(3) 高校—>大学生—>待业/失业—>政府 (经济、社会) —>高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 由于高校及大学生的下述原因, 易产生自愿性失业或摩擦性失业现象;高校方面:人才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高素质人才短缺、专业技术人才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偏向学术型、研究型, 没有与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对学生实践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大学生方面:抗逆力不足, 面对外部风险因素无法理性面对、正确处理;缺乏正确的择业观, 不能理性评估自身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社会需求;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 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这种状态, 政府 (经济、社会) 常通过对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制度进行指导和调整, 高校对已有问题进行调整, 并强化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培养, 进而降低失业率, 提高就业质量。

当前的印刷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产业升级调整, 如产业逐渐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拥有高科技以及专业的研发设计人才, 提高自主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向绿色印刷发展, 减少噪声和环境污染, 改善工作环境;实现可变数据印刷、按需印刷, 同时降低耗材成本。但当前高校印刷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如:所用教材内容大部分偏向于传统胶印, 数字印刷内容较少;很多教师虽然擅长科研、论文, 理论水平很高, 但不会操作机器, 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突出体现在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低, 无法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虽然高校也安排实习实践, 但通常只是签署一份实习协议, 学生并未真正参加企业生产活动, 多数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会把大学生作为正式员工对待, 让其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 并对其行为进行严格考核;而大学生的这种能力只有在实际的职业情景中体验、感悟, 通过解决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才能获得质的提升。这就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错位, 出现失业、待业现象;该现象通过社会传导后, 最终会影响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 各个主体对大学生就业都有很大的影响, 并且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系统, 构成反馈回路。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应在客观考虑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情况下, 分析就业系统中各要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各要素间互动后的结果, 对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 具体如下:

1.大学生

培养理性的择业观;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积极参加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文体活动, 提高能力资本;通过与周边环境互动, 提高抗逆力。

工科的数字印刷专业的学生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在思维方面:接受逻辑推理训练较多, 思维严谨, 有系统有条理、谨慎保守、缺乏创新创造性;其次在沟通表达方面:课程任务重, 闲暇时间少, 人文知识涉猎不多, 沟通表达能力欠佳, 人际交往趋向自我保护, 表现一定的社会退缩性;最后在问题处理方面:存在思维定势, 看问题较机械, 缺乏灵活多样的分析。针对这些特点, 从人力资本对就业能力影响的角度来看, 应做好对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的平衡及融合,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建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建以数字印刷专业为主的创业团队等;在实践活动中增加自身能力资本方面投资,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提升核心竞争力。

2.高校、企业及政府

对数字印刷专业这类工科学生而言, 动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 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应用, 更能通过在真实的职业场所中的体验、行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得知识固化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根本提升;在这个环节中, 政府是核心与纽带、高校是主角、企业则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角, 除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全程化职业指导、确立多样、分层的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之外, 更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加强与区域合作, 与企业合作, 建立固定的实习实践基地, 明确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责任, 确立长效运行及考核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成立创业团队, 在相应老师的指导下, 进行商业化、产业化运作, 打造自身的实习实践场所, 比如, 建立校园印刷厂、校园图文广告公司等。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也应摈弃功利主义, 广泛持久地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形成“选人、培养、用人、留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按正式员工的标准, 由专人负责大学实习生的考核及管理, 定期向企业和高校汇报, 强化学习和工作的对接, 避免流于形式。

3.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三

关键词:工程力学;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77-02

力学是基础学科,应该在科学的前沿摆开战场,力学又是技术学科,应该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力学学科也不断发展,学科分化和交叉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进一步拓宽力学人才的知识面,培养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是力学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对于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力学专业来说,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力学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我校地处汽车产业七大示范基地之一的柳州,依托地理优势,随着汽车行业对工程力学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将工程力学专业与柳州汽车产业结合起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专业建设的思路。作为教学型大学,我们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培养符合地方发展战略和重大产业需求的高级人才。因此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強、素质高、有创新意识,具有扎实的力学基础和汽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能在汽车、交通、机械等行业从事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力学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

一、加强学生对“汽车”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的认识

学生不仅是“教”的对象,还是“学”的主体。只有这个主体主动配合“培养”,培养计划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最有效的、真正的落实,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培养”效率。

1.入学专业教育。很多新生刚入学的时候,由于缺乏对力学专业的深入了解,存在一些消极的情绪,甚至于要求转专业。针对这个问题,系里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邀请汽车行业以及力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力学和汽车的交叉领域作为背景,对工程力学专业的新生进行一些有针对性、深入浅出的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从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工程实践中体会力学的魅力,树立专业信心。

2.举行高年级或往届毕业生的交流会。通过学习交流会、考研交流会、就业交流会等形式与师兄师姐们进行面对面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专业的应用、前景以及就业情况有了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参加完这些交流会,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少了很多的盲目和迷茫,学习方向进一步明确,学习动力也比以前大了很多。

3.加强教学过程中专业认识教育。力学教研室的每一位教师都自觉地将加强学生专业认识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一项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专业的应用和发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于工程力学专业有了更加直接、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汽车”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

1.在加强数学与力学基础之上,实现力学课程与汽车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数理基础好、适应面宽、后劲足。在力学课程和汽车专业课程的结合上,我们始终坚持既要发扬力学专业学生的传统优势,又要向汽车行业大力拓展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数学与力学课程仍占较大比重,其中数学与力学课程的学分在必修课占到总学分的54%,目的在于努力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确保工程力学专业的传统优势。选修课开设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塑性力学、流体力学、实验力学、工程断裂力学、板壳理论、空气动力学、结构优化设计、振动测试与分析等数学力学课程,以兼顾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在力学专业深造的要求。在实现力学与汽车的结合上,我们在学科基础课中增设机械、汽车类的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制图与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与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单片机原理与应用、UG建模等。所开设的汽车类专业课主要有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气设备、汽车改装设计、车身机构与设计、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等。相应的删减部分力学的专业课程或学时,但这样的课程体系改革不是在做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将力学专业课程融入到增设的汽车类专业课程中,从力学的角度讲汽车专业知识,真正实现汽车课程与力学专业有机结合。力学专业的汽车专业课程都是单独开课,教学大纲也与汽车专业的有很大不同,侧重点放在汽车与力学的交叉点上。

2.注重计算机与英语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社会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和英语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四年不断线教学的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和英语的学习。除了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毕业设计英文要求等,还在计算力学课程设计、有限元软件设计及应用中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计算力学设计英文翻译、有限元设计英文翻译。

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济大学前任校长万钢说:基本的动手操作训练是为学生的知识集成、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的发展提供一个经验的起点。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将力学知识运用到机械、汽车行业上。首先,充分利用汽车系实验室,积极开展校内实验。工程力学专业就设置在汽车系,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基础实验、金工实习、驾驶实习等在校内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尽量选在柳州的机械、汽车企业。学生通过在这些企业实习,对企业运作和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相关规定有了一定了解,通过接触工程实际,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加了解力学的学生,增加就业机会。此外,通过举行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汽车设计大赛、周培源力学竞赛、大学生科研立项等,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汽车”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就需要培养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力学教研室与汽车教研室定期开展教学和科研交流活动,并以借调的形式,选派力学专业教师到汽车教研室工作,促进两个专业的交流和合作。我校重型车辆零部件先进设计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立后,很多力学专业教师加入了相关的科研团队,开展力学与汽车交叉学科的科研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的能力,而且对于培养“汽车”特色的力学专业人才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引进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为专业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选派现有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外出进修学习,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近几年新来的年轻老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教学经验少,对教学活动的重视也不够。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组织老教师传、帮、带等教研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和熟悉教学内容,渡过教学关,提升他们的教书育人能力和责任感。

四、结语

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汽车”特色的工程力学专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就业率、上研率稳步提高,用人单位对我校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评价较高,通过前几届毕业的学生,我们已与很多用人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就业合作关系。

21世纪,力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只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力学专业建设也随之改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力学专业要立足地方经济,形成特色,才能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孟庆国,靳征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力学学科发展的作用[J].力学进展,2000,30(1):150-154.

[2]刘人怀.我国力学专业教育现状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7,(1):30-32.

[3]姜嘉乐.工程教育永远要面向工程实践——万钢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1-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项目(2009B077);广西高等教育教改项目(2011JGB092);广西工学院教改项目(J0909)

4.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四

力建学院第九届团委学生会办公室述职报告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叫aaa,自2009年6月起担任力建学院第九届团委学生会办公室主任之职。任职以来,在院团委老师和学生会主席团的领导下,在各位部长的积极配合下,以“树规范,成体系,重交流,创精品,留遗产”为指导思想下,办公室全体成员经过一个学期的积极努力,递上了这样一份答卷:

一、以提高学生会的规范化、正规化为重要职责,在本届学生会成立之初,完善了学生会财务管理制度,并起草了学生会的第一份公文写作制度和学生会档案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规范成册,而这些制度也在各位部长的配合下得到了很好的执行,使学生会工作愈加规范。

二、很好的完成了学生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财务管理制度,在前几届学生会财务管理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分管主席、部长、经手人三级共同负责,各项明细逐条列出的财务报销制度。整个上学期共进行财务报销4次,为学生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首次将学生会的各项制度,总结和策划规范的进行了书面和电子存档,并首次建立起了力建学院学生干部档案,将各位主席、部长和干事的个人情况存

力建学院第九届团委学生会

档保管,这项工作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在学生会工作过的同学都留下自己的印迹。同时以此为基础为校学生会撰写的年鉴中力建学院的部分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这些档案必将为下一届学生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四、在学生会各项活动中,办公室全体成员也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迎新活动,招新活动中,办公室负责了人员的安排,物品的采购等。今年是中国矿业大学百年华诞,力建学院团委学生会也在校庆活动中力建学院的一系列活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办公室全体成员也积极投身于百年校庆系列庆典活动中。在校庆活动中,办公室协助团委老师和主席团完成了校庆一系列文书的制作,各项活动人员的安排等。所有干事还在校庆当天在院办协助老师接听电话值班等。力建学院文艺晚会一直是力建学院的精品活动,办公室也积极参与到晚会的组织筹办中,主要完成了门票的制作和发放工作,确保了晚会到场的观众和热烈的气氛,以及晚会一些物品的采购,保证了晚会的圆满进行。

下面我谈一下对下学期工作的展望,在完成好常务工作的同时,办公室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是学校的重要活动科技文化节,办公室将和生活部一起负责创业设计大

力建学院第九届团委学生会

赛,我希望在这项活动中能够和生活部团结协作,积极协调各项资源,认真做好院内宣传和参赛选手的培训、后勤保障工作,使我院能够在这项活动中有所突破。第二项就是干部的培养工作,让干事多多接触部长的工作,熟悉工作流程,为学生会的换届工作奠定基础。

5.工程力学专业 篇五

一、专业特色

本专业面向工程,包括机械、土木、航空航天、化工、车辆、船舶、交通、武器、材料电子通讯设备、智能机械等,适应面宽。本专业的特色是,具有扎实的力学理论和力学应用知识,以及使用现代计算技术和实验技术的能力,并比较熟悉其它主要工程专业的核心技术,因而能够具备综合知识应用的能力,且具备在工程设计中的初步创新能力。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及计算机应用和应用软件开发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中从事与力学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设计与仿真、机械结构、土木工程结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力学和数理知识、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工程软件设计、开发能力,又具备工程结构基础设计和分析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相关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应用软件开发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四、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三到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交叉学科

主干学科:力学

交叉学科: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工程、交通工程、船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

六、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振动理论、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方法、计算机辅助工程、工程建模与软件设计等。

七、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6.工程力学实习报告 篇六

实习过程:

9月4号,我们的实习地点是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学院前面的人工湖和焦作市中华瀚园施工地,在这里通过老师一些生动的描述和贴切的比喻,我对建筑中的一些结构有了清晰地印象和客观地认识。

地基是直接承受建筑物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

基础是将建筑物承受的各种荷载传递到地基上的下部结构!根据埋深不同分浅基础和深基础 浅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小于基础宽度或深度不超过5m的基础。

1、独立基础:也叫“单独基础”,最常用的是柱下基础。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墙下最常用的一种基础形式,当柱下独立基础不能满足要求时,也可以使用条形基础。故按上部结构的的形式,可以将条形基础分为:

a、“墙下条形基础”;b、“柱下条形基础”;c、“十字交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若是相邻两柱相连,又称“联合基础”或“双柱联合基础”。

3、筏板基础:按其构造形式可以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

4、箱型基础: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交错的内外隔墙组成。具有很大的空间刚度和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抗震性能好,且顶板与底板之间的空间可以做地下室。

5、壳体基础:其现阶段主要用于筒形构筑物的基础。

深基础一般指基础埋深大于基础宽度且深度超过5m的基础。深基础是埋深较大,以下部坚实土层或岩层作为持力层的基础,其作用是把所承受的荷载相对集中地传递到地基的深层,而不像浅基础那样,是通过基础底面把所承受的荷载扩散分布于地基的浅层。因此,当建筑场地的浅层土质不能满足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而又不适宜采用地基处理措施时,就要考虑采用深基础方案了。深基础有桩基础、墩基础、地下连续墙、沉井和沉箱等几种类型。

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高层建筑中,桩基础应用广泛。

墩基的适用范围: 埋深大于3m、直径不小于800mm、且埋深与墩身直径的比小于6或埋深与扩底直径的比小于4的独立刚性基础,可按墩基进行设计。墩身有效长度不宜超过5m。 墩基础多用于多层建筑,由于基底面积按天然地基的设计方法进行计算,免去了单墩载荷试验。因此,在工期紧张的条件下较受欢迎。

地下连续墙是远方基础工程在地面上采用一种挖槽机械,沿着深开挖工程的周边轴线,在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出一条狭长的深槽,清槽后,在槽内吊放钢筋笼,然后用导管法灌筑水下混凝土筑成一个单元槽段,如此逐段进行,在地下筑成一道连续的钢筋混凝土墙壁,作为截水、防渗、承重、挡水结构。本法特点是:施工振动小,墙体刚度大,整体性好,施工速度快,可省土石方,可用于密集建筑群中建造深基坑支护及进行逆作法施工,可用于各种地质条件下,包括砂性土层、粒径50mm以下的砂砾层中施工等。适用于建造建筑物的地下室、地下商场、停车场、地下油库、挡土墙、高层建筑的深基础、逆作法施工围护结构,工业建筑的深池、坑;竖井等。

沉井基础是以沉井法施工的地下结构物和深基础的一种型式。是先在地表制作成一个井筒状的结构物(沉井),然后在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广泛应用于桥梁、烟囱、水塔的基础;水泵房、地下油库、水池竖井等深井构筑物和盾构或顶管的工作井。

沉箱是一个有顶无底的箱形结构(即沉箱工作室)。顶盖上装有气闸,便于人员、材料、土进出工作室,同时保持工作室的固定气压。施工时,借助输入工作室的压缩空气,以阻止地下水渗入,便于工人在室内挖土,使沉箱逐渐下沉,同时在上面加筑混凝土。当其沉到预定深度后,用混凝土填实工作室,作为重型构筑物(如桥墩、设备)的基础。

圈梁是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砼梁,

以提高房屋空间刚度、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或其他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的破坏。在房屋的基础上部的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梁叫基础圈梁,也叫地圈梁(DQL);而在墙体上部,紧挨楼板的钢筋混凝土梁叫上圈梁。

基坑是指为进行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

9月5号我们一行人来到中信重工有限公司进行实习。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洛阳矿山机器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公司主要产品有:采掘、提升、选煤、破碎粉磨、水泥、冶金轧钢、环保机械,发电设备、大功率减速器、大型铸锻件等。可为矿山、建材、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环保、军工等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同时可承担工程成套业务。主导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覆盖国内大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并远销亚、非、欧、美、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份额。

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工厂的各个角落,从师傅给我们的讲解中,我了解到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合成,我们了解构件承载能力的分析,机械振动的计算,机构运动的设计。承载力学是力学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对强度的计算中会运用到计算力学,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刚度,稳定性,强度。在对机械振动的计算中我们还运用了机震力,在对机构运动设计中应用了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

我们参观的过程中,头顶上的天车一会过来了,一会又过去了,吊着材料很轻松的样子,这时候我想到了那钢梁的安全性,梁受的正应力,剪力是不是

能达到安全要求的范围内。钢丝绳的安全系数等等问题都用到我们材料力学中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工程中的问题没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能做到灵活运用知识的地步。

9月6号我们的实习地点是中铝洛铜有限公司。

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简称中铝洛阳铜业)坐落在素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洛阳,是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洛阳市国资委共同投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中铝洛阳铜业主要产品有铜及铜合金板、带、箔、管、棒、型、线材、铝镁板带材、电解铜等。可生产有色加工材合金牌号170余个,品种760余个,规格上万种。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军工、冶金、电子、机电、纺织、交通、建筑、化工、轻工、能源等国民经济各领域,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军工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中铝洛铜的产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行业,是我国铜材高技术产品的.主要供应商。目前,中铝洛铜是我国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现阶段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中铝洛铜承担着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所需的铜及铜合金材料的研制与开发,代表着我国铜加工领域的发展方向。

在实习中我也弄明白了很多问题,结构部件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失效?如何定量精确预报事故发生?等。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合成,我们重点了解构件承载能力的分析,机械振动的计算,机构运动的设计。承载力学是力学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对强度的计算中会运用到计算力学,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刚度,稳定性,强度。在对机械振动的计算中我们还运用了机震力,在对机构运动设计中应用了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

中铝洛铜公司的厂房都是五六十年代苏联建造的,看到房顶的结构,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现在的钢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力学中我们学习的桁架的结构,和老师讨论后老师告诉我们这种建筑是最浪费材料的,不如现在的钢结构。

在机械厂的实习中,我想到了很多与机械有关的力学知识。

机械动力学是机械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研究机械在运转过程中的受力、机械中各构件的质量与机械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研究机械运转过程中能量的平衡和分配关系。主要研究的是:在已知外力作用下,求具有确定惯性参量的机械系统的真实运动规律 ;分析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研究回转构件和机构平衡的理论和方法;机械振动的分析;以及机构的分析和综合等等。

机械运动过程中,各构件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变化规律是设计运动副的结构、分析支承和构件的承载能力 ,以及选择合理润滑方法的依据。在求出机械真实运动规律后可算出各构件的惯性力,再依据达朗贝尔原理,用静力学方法求出构件间的相互作用力。

平衡目的是消除或减少作用在机械基础上周期变化的振颤力和振颤力矩。对刚性转子的平衡已有较成熟的技术和方法:对工作转速接近或超过转子自身固有频率的挠性转子平衡问题,不论是理论与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平面或空间机构中包含有往复运动和平面或空间一般运动的构件 ,其质心沿一封闭曲线运动。根据机构的不同结构,可以应用附加配重或附加构件等方法,全部或部分消除其振颤力。但振颤力矩的全部平衡较难实现。

机械运转过程中能量的平衡和分配关系包括:机械效率的计算和分析,调速器的理论和设计,飞轮的应用和设计等。

机械效率问题,机械效率,是指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是指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力的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摩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除了做有用功外,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

机械在稳定运转时,一个循环内的输出功与输入功之比。它是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之一。机械效率用来衡量机械对机械能有效利用的程度,只考虑机械能传递过程中的摩擦损失,而不考虑由非机械能转变成机械能过程中的能量损失。例如电动机的能量损失包括电能转变成机械能的损失和轴承中的摩擦损失两部分,在计算机械效率时只考虑后一部分损失。

机械效率计算 机械效率

7.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七

一、课程选择

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发展形势, 我校鼓励广大教师开展双语教学工作。考虑工程力学专业的特点, 我们选择了“板壳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板壳力学”也称“应用弹性力学”, 由于有前续的“理论弹性力学”课程作为基础, 故便于采用双语教学。“复合材料力学”属于较新的发展较活跃的学科, 有很多新版的英文原版教材, 也适合采用双语教学。此外, 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外语水平来选修课程。同时, 这两门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开课, 此时学生对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 且经过近两年的英语学习, 英语运用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已通过了英语四级, 因此易于开展双语教学。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 发现学生通常愿意选修双语教学课程。

二、教材选用

为了便于学生阅读, 我们通过反复比较, 选择了内容体系完整, 英文表述规范, 并能充分体现学科渗透性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双语教学中使用。例如, “板壳力学”课选用的教材是Timoshenko的《Theories of plates and shells》, “复合材料力学”课选用的教材是Halpin的《Primer on Composite Materials Analysis》。此外, 我们将徐芝纶的《弹性力学 (下册) 》和周履的《复合材料力学》作为学生的学习参考书, 学生通过对中外力学教材兼收并蓄, 取得了最大的学习收益。

三、施教方法

在工程力学专业中实施双语教学时, 主要采用了如下一些教学方法: (1) 每次课前, 将本次课将要用到的专业词汇书写在黑板上, 并对较特殊的词汇进行详尽的解释。在授课过程中, 经常强调和解释一些重要的专业外语词汇; (2) 在授课过程中, 用英语进行板书, 内容讲授穿插使用中文和英文, 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内容的繁简程度随时调整英语的使用量; (3) 在授课过程中适量地给学生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同时, 在每次授课过程中布置一到二次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大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英文文献来完成, 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 (4) 在学生逐步适应英语习题的基础上, 考试试题全部采用英语表述。

通过几年来在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 双语教学对工程力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 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在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时, 较强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使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双语教学在带来一些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容易引起一些问题。通过总结, 我们认为在开展工程力学专业双语教学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学习效果。

工程力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都是较抽象的理论课程, 学习时必须付出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对课程内容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 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时, 首先要明确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 因此教学时要时刻注意语言的工具性。在教学中要始终把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最重要位置, 而把英语教学方式放在第二位。笔者曾尝试全部采用英文教学的方式, 但发现教学效果很差, 学生难以跟上进度,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很不理想。

2. 研发双语教材。

目前国内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但是对于力学类课程, 引进的原版教材在使用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原因是: (1) 力学类英文原版教材虽然一般都写得很好, 但与其他专业课程 (仍采用传统方式教学) 教材的衔接性通常较差, 不符合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要求; (2) 许多比较权威的英文原版教材往往内容繁多, 教学时只能由教师选择性地进行讲解, 这就使原版教材的作用大打折扣; (3) 有些力学类专业课程在西方高校中并不单独设课, 因而很难找到与其对应的原版教材。笔者认为, 为了达到更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应该对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改编, 以适应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同时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 对知识要点和难点进行汉语注释, 这样既能在双语教学中增强西方文化含量, 又能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从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3. 重视学生反馈。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对提高教学效果更为重要。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偏重理论,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采用双语教学时, 应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意见反馈, 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法, 保证学生能较好掌握课程的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一些在开课时未曾考虑到的问题通常会被及时暴露出来。例如, 我们选择的双语课程虽然是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修, 但仍有个别学生仅仅因为担心毕业时学分修不够, 尽管英语水平较低, 仍选修了双语教学的课程, 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 学习效果不佳。通过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 这一问题被及时解决。

通过近几年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教学效果应当是值得肯定的, 对工程力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 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结合工程力学专业相关课程偏重理论的特点, 进一步探索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并研发合适的力学课程双语教材。

摘要:阐述了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专业课中实施双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在工程力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

关键词:工程力学专业,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申纪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5) :9-11.

8.工程力学专业大学生实习报告 篇八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78-02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环节的重要一环,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科技人员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学校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了导师所在课题组的众多科研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将对国家基础项目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源自研究生群体创造力的影响。对于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工程力学学科的研究生创新,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而是关系着整个国家基础研究的大事,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

一、研究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斯腾伯格认为,容易获得和使用经验知识就是具有成功智力的人的显著标志。所谓经验知识,就是指个体自己领会、体验获得的,而不是他人教会或从书本上直接就能够学到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经验知识呢,一般认为经验知识不源自于课本或书本,也不是别人传授的,而是个人自己领会、然后融会贯通的,这类知识通常带有行动导向,利于个体解决问题[1]。对于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当他们自己的经验知识不断增强时,解决其他非力学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对于工程力学专业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着重包括3点:①强调基础力学知识的传授和使用技术,应向他们讲授力学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中的应用,使他们觉得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须的;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应该让研究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主动应用自己所学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让他们意识到工程力学的重要性,在这个阶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合理的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是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研究生非正式知识的存量与国外的同伴存有很大差距。为了优化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进行必要的调整。

1.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进行科研的重要场所,许多创新性成果也都产自于实验室。实验室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他们可以在这儿相互交流自己的科研心得和学术成果,这对于他们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在导师的指导下,同一实验室的团队成员制定每月学习计划,由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团队学习活动,小组成员提前准备以便在集体交流时深入讨论,对学习、讨论内容由小组成员轮流记录总结[2]。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共同探讨,彼此汇报、交流学习成果,使大家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同一个问题,很可能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与火花。另外,还要对成员参加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等要进行考核,并将其作为研究生评价的参考指标。

2.注重意会知识的培养。在创造过程中注重传授言传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意会知识[2]。在创新过程中,如何准确领会导师或者其他研究成员的意思表达很重要,要对同一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准确揣摩他人的意思,这个过程就是意会知识的培养过程,也可以称其为所谓的“经验性知识”和非正式知识。

三、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解决他们的创新思维问题,假若不存在创新思维的话,谈创新能力培养相当于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基础。

创新思维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思维能力[3],同时还要注重想象力和顿悟、理解能力。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上述能力对于创新思维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迈入科学殿堂的领路人,也是研究生学习科研阶段的指引人。在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导师要注重加强研究生意象思维(发散思维)方式的培养。

四、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动机的激发

就工程力学在石油天然气工程中的应用而言,虽然部分问题可以采用某种方法解决,但只要这种解决方法还存在不足和缺点,这就需要不断利用工程力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这就是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动机的源泉[4]。

研究生创新动机即激发他们积极探索的动力,这类动力主要来源于工程力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在具体科研项目中的应用。如果研究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潜力不大,所用工程力学知识陈旧,这不能成为研究生创新动机的源头,因而难以产生学术性成果。对于工程力学专业的研究生而言,适当的学术压力会促使研究生不断前进,进而诱发他们的创新动机,使他们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逐渐展露他们的才能和知识。

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对于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价值观会引导研究生不断攀登学术界的未知领域和高峰,进而转化为科研成果,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五、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综合环境的创建

1.外部环境培养。高校应该把大部分的国家划拨建设经费投入到图书馆的优先发展和实验室的建设这两项上;并且还要提高图书馆和实验室管理理念的创新,积极与国内外大学进行制度化的学术交流,为研究生营造一个充分的创新硬平台和软平台。国外著名学者塔潘[5]曾经指出,图书馆是一个学校学术水平的象征,代表着这个学校的科研实力以及这个学校在同类高校中的地位,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和研究生创新能力非常关键的地方。

2.内部环境培养。①加强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工程力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应该具有创新理念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不断从相关科学研究中退坡自己,建立自己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套方法和系统,实现一个良好的师生交流的学术氛围。②切实增加研究生创新实践机会和场所。国内高校应当注意设计各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基金,促使研究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及创新能力。对于资助的研究生,他们可以从自身发展作为出发点,结合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展开科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结语:

从国家发展规划和教育目标来看,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十分必要,这关系到这个国家今后的科研力量和学术水平。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场所。理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既应注重理论研究,还要重视理论成果的转化。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国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将会有进一步的改善。同时,还应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激励机制,从从制度上为研究生创新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J.Successful Intelligence[M].NewYork:Simon&Sehuster.1996:141-142.

[2]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20-322.

[3]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11.

[4]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62-165.

[5]施晓光.美国大学思想论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0.

上一篇:党支部年度党员教育培训计划下一篇:九年物理德育渗透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