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习俗(共11篇)
1.彝族的习俗 篇一
广西彝族节日习俗
广西的彝族大多居住在隆林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和那坡县的城厢、百都、下华共7个乡中,少数分散在西林县和田林县境内。彝族是由外省迁徙到广西的少数民族。据他们的碑记和传说,大约是在唐、宋之后从云南、贵州逐步迁来的。迁来后,与当地的壮、瑶、苗、汉等族杂居在一起,但彝族在语言、服饰、节日习俗上仍保留了他们许多传统文化特征。
居住在那坡县的彝族村寨,在历史上普遍存在着“议事会”的传统组织。这种组织由掌管宗教祭祀活动的“摩公”“土地公”和村寨里几位有威望的男性老人组成。“议事会”的责任,主要是主持村寨的宗教祭祀活动,主持其民族节日“跳弓节”和处理本民族内部的其他事务。“议事会”的人有世袭的,也有不世袭的。在彝族的历史上,“议事会”对他们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起过促进的作用。民族凝聚力的维持,生产、生活习惯的`传承,都与“议事会”的组织密切相关。但到了民国时代,由于实行乡、村、甲长制,彝族的“议事会”因失去作用而消失。
居住在广西的彝族按其服饰可分为黑彝、白彝和红彝三种,黑彝分布在隆林县和西林县,白彝和红彝分布在那坡县,他们之间的语言差别很大,几乎互不相通。彝族的服饰打扮很有特色。男子穿对襟上衣,唐装裤,包黑色头巾,扎英雄结。妇女穿黑色或蓝色右衽滚边上衣,唐装长裤或是由红、黄、绿、白等数种颜色组成的百褶长裙,黑布包头,穿花鞋。那坡县的彝族妇女的服饰则是上穿白色或浅蓝色无领短衣及贴身绣花胸围,窄而无扣的襟边和袖边绣满花纹,并用许多银饰品装饰;下穿及膝宽脚黑裤,打黑绑腿。脖子上挂项链和银牌,腰部挂大腰环。用黑布或黑白格布包头,并有彩线从头上垂于脑后。
“跳弓节”是那坡县及临近的云南富宁县彝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各村寨过节的时间不一,一般都在农历四月上、中旬举行,节期为两天。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祭天地、祭祖先、祭山神,讲本民族的历史故事,劝酒唱歌,跳舞娱乐,加菜团聚等。据说,古时候有一位彝族首领率领一班青壮年战斗在保卫边疆的战场上,春节也不能回家过。有一天,他们被敌人包围在一片金竹林里,情况十分危急。这位首领与战士们用金竹制造弩箭,奋勇反击,打败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当他率领的战士凯旋归来时正是四月初,彝族家家户户杀鸡杀鸭,摆席设宴,欢迎亲人胜利归来。席间打铜鼓,吹芦笙,唱歌跳舞,欢庆胜利,后来就逐步演变形成了传统的“跳弓节”。
沿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跳弓节”的前一天,先进行扫山、拜山活动。以村寨的老公公、老婆婆为代表,带上酒、肉、饭到村边的山上搭棚聚餐,表示迎接英雄的祖先凯旋归来。过节的前一天,全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草坪上。草坪中央有两丛金竹,金竹周围摆着猪肉、虾米、五色糯米饭、酒等食品,以作祭品和饮宴之用。竹枝上还挂着一对铜鼓。这时,由一队男子组成的队伍走到“摩公”家,由“摩公”带领祭天地、祭祖先,同时吹芦笙,跳芦笙舞,饮酒唱歌,然后簇拥着“摩公”来到草坪。几声炮响之后,手持刀、矛、弓、斧等各种模拟道具的一队武士骑着木马出来示威,表示战争的胜利。
接着,另一个武士前面抬着一头倒挂的猪,后面抬着绑起来的鸟、鸡等动物,列队游行,其他男女老少则走在队伍之后,集体绕场九圈。这时,铜鼓声响起,男女老少分成两列,手拉手,随着鼓声节奏跳铜鼓舞,接着又跳芦笙舞,边唱边跳边吃东西。“摩公”则穿插祈祷、讲祖先的历史业绩,作驱邪赶鬼、消灾除害的祷告和祝福。此外,他们还表演围猎和杀敌的“跳闸门”“跨断桥”等惊险动作,再现其祖先的英雄气概和尚武精神。活动一直进行到太阳落山。第二天,节日活动继续进行,除相同的内容外,还有竞技比赛。这是节日的高潮,比第一天更加欢腾热闹。节日过后的头一天,等客人走完后,全村寨的男女凡能参加劳动的人都要在当天下地劳动,表示大家齐心协力争取当年的好收成。
“火把节”也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每逢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同胞就杀牛过节,牛肉要分给各家各户。煮牛肉之前,各家要先割下一小块穿在竹签上烤熟,再插到神台上的香炉里敬祖先。在过节的晚上,彝族男女老少手举火把,成群结队地在住宅、山冈、田间地头巡游,意思是避邪消灾,祈求人旺粮丰。巡游之后,在空地或广场上举行赛马、斗牛、打秋千、射箭、摔跤等文体活动。由于迁移来广西的彝族人口少,历史上遭难多,又迁移不定,因此,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已经不多了,但他们把这一节日与壮族“六月六”结合起来一起过,融进“火把节”的一些内容,如全寨的中青年男女拿着牛肉和紫红色糯米饭,到最高的山顶上给布谷鸟送饭、祭山神。还有全寨人聚集在一起观鸟、赛马、斗牛、摔跤等,举行各种活动尽情欢乐。
彝族还有一种“抹黑脸”的传统习俗。彝族对黑色有一种特殊的喜爱与崇敬,因此他们在节日或喜庆中,有姑、舅、表关系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时,就互相用双手粘着锅底的黑烟,各向对方的脸上抹去,以表示祝贺幸福、吉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后来的“抹黑脸”不仅在姑、舅、表关系的男女间进行,而且到彝族拜年、串寨的其他客人也加入“抹黑脸”的活动中。来的客人被抹了黑脸,得表示乐意,说明他们已经接受彝家主人的祝福和友谊,将受到甜酒和糍粑招待,成为受过考验的好朋友。
“打磨秋”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先在地上竖起一根两三米高的圆木柱作轴心,再在柱顶装上一条长约两丈的活动横杆。比赛时两个体重相近的人各坐横杆的一端,用力朝同一个方向蹬地,使横杆转动并上下飞摆,哪个感到头晕哪个就算输。
彝族人珍爱铜鼓,铜鼓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凡遇年节都要敲铜鼓,跳铜鼓舞,建新房和白事时也使用铜鼓。彝族有着丰富的民歌,有酒歌、情歌、起源歌、送葬歌等。流行的舞蹈有铜鼓舞、芦笙舞、二胡舞。故事传说内容新颖,情节生动,深受彝族群众的欢迎。
2.彝族的习俗 篇二
昭觉县是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2699平方公里, 下辖7个工委, 41个乡镇。2004年人口23万人, 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 依洛、什扎、所地三大方言区的彝族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不到昭觉不算到凉山”这是许多外地人的感慨。此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昭觉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 彝族人民古朴神秘、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与人文景观在这里汇聚、展现;因为昭觉曾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民族兄弟在这里和睦共处, 谱写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业。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使昭觉成为了解凉山的窗口。
洒拉地坡乡隶属于昭觉县, 洒拉地坡乡位于县境西南部, 距县城37公里。面积87.2平方公里, 人口0.5万。洒拉地坡乡北端是普雄火车站, 南临布拖县, 东接美姑县, 西连州府西昌, 是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此地的彝族婚恋习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传统婚恋习俗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有着极其严格的婚姻制度。彝族因其社会传统的缘故, 婚姻有其特殊的规矩, 这些规矩以家支组织为起点, 支配婚姻关系, 并控制亲属团体的形成。这些婚俗制度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1. 恋爱自由, 婚姻不自主
彝族因居住地区和支系的不同, 婚恋呈现五彩缤纷的状态, 某些彝族姑娘到了十五、六岁, 便可以与钟情于他的男子在“姑娘屋”里过自由的生活, 当正式结婚时, 婚前所生的孩子不会受到社会的歧视, 但是在缔结婚姻时要通过双方父母。在表面上看, 彝族青年是生活自由恋爱的气息中, 一旦涉及到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还是得靠父母的包办, 可以说彝族男女青年的这种恋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恋爱, 实质是一种在包办婚姻前, 让青年男女在婚前充分享受社交自由、恋爱需求的尽情释放, 以维系人性需求和社会规范的关系。尽管他们可以在社会提供给年青人进行社交、恋爱的场所活动, 可以与自己爱慕的异性相识、接触、赠送香包、腰带之类的信物, 但是最终是否缔结成夫妻二者并不相关。
由包办买卖婚姻逐步向自由婚姻过渡包办买卖婚姻是彝族奴隶制婚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包办买卖婚姻也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婚姻制度的落后本质。有的父母在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就把婚事定下来了。长大以后无论男女双方志愿与否, 都要强迫他们无条件地结婚。如果有反悔, 就必须赔礼道歉, 并由反悔的一方支付一笔很大的礼金给对方。此外, 如果反悔的是男方, 那么已经支付给女方父母的身价钱一概不退。如果反悔的是女方, 除了给赔礼金以外, 还对所收的女子的身价钱“次卜尼牧”退还给男方的父母。所谓买卖婚姻, 是指男女双方的父母在给子女定婚的同时, 经双方协商确定女子的身价钱, 由男方的父母支付给女方的父母。在旧制度下, 把人作为商品来进行买卖活动, 却是“天经地义的”。
2. 民族内婚与等级内婚
所谓“民族内婚”, 是指彝族只能在本民族内部互相通婚, 不准与彝族以外的任何民族通婚。这一规定从表面上看, 好象适用于所有的彝族, 但实际上是用来限制白彝中的曲诺婚姻的。其原因是黑彝奴隶主是自称血统纯净而高贵的人, 所以他们不但不愿与外族通婚, 而且在本民族内也只能在黑彝等级内通婚, 此外白彝中的阿加和呷西是没有婚姻支配权的, 他们的婚姻是由奴隶主决定婚配的。因此, 在解放以前, 广大彝族受到习惯法的威胁, 始终不敢与别的任何民族通婚。强调“民族内婚”, 虽然有利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但是给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彝族人口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实行姑舅表优婚制
彝族婚姻以姑舅表婚视为最理想的婚配对象。长此以往, 形成姑舅中表和从表或交错从表的双向联姻关系。姑家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的儿子, 姑母的儿女, 生来就是舅舅的儿媳妇、女婿。如果姑家没有征求舅家的意见, 私自将女儿他嫁, 舅家有权出面交涉, 并向聘方索取一定的钱财作为开口金。反之, 舅家之男对于姑家亦有优先权。“姑家要舅家的女儿, 不费什么力气。”婚姻的缔结, 一般男女在10岁左右, 即由父母做主, 选择配偶。男方请人做媒说亲, 并请毕摩 (祭司) 占卜算命, 或“看猪胆”定亲 (即把猪杀了以后, 取胆、胰看吉凶) , 以猪胆黄大, 胰脏肥重为吉, 反之则凶, 凶兆往往导致婚事不成。如获吉兆, 女家接受聘礼, 即算订婚。
4. 实行姨表不婚制
严禁姨表和兄弟姐妹间通婚和发生两性关系, 姨表亲则视为亲兄弟姊妹亲, 通称:“麻兹尼姆”, 不准联姻。彝族谚语说:“再缺粮食, 甜养苦养不能同吃;再缺衣裳, 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合穿;再缺配偶, 兄妹不能结婚。”这里所说的兄妹, 不仅指同胞兄妹, 而且也包含着姨表兄妹在内。在小凉山彝族的观念中, 对亲戚关系, 应以母亲的关系为根据。姨母等于母亲, 姨表兄妹等于同胞兄妹, 差别仅仅在于没有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 故严禁通婚。
5. 实行转房制
失去丈夫的妇女必须转嫁给夫家的兄弟或三代内本房的其他男子。如果平辈中无人接房, 则转嫁晚辈或长辈。转嫁从不征求遗孀本人的意见。在诺合、曲诺等级中, 死去丈夫的妇女, 如有生育能力, 且子女未成年, 须转房。转房是家庭和家支内部的事, 由男方的父兄同家支头人商定即可。转房次序是, 先转给胞弟, 次及亲房, 再次远房, 还可转给辈份不同的亲人。彝谚称:“兄死弟在, 牛死圈在”。如夫家不按习惯法规矩转房, 女家则视为耻辱, 可以将该女接回娘家另嫁, 从而导致两家兴师问罪, 从此不通往来。男方家如实在无恰当转房对象, 此妇才可另外改嫁。彝族妇女夫死不论几人皆可继续转房, 男子妻死也可续弦, 或娶外族少女, 或纳族内寡妇, 只要是彝族, 无论男女, 一生皆有伴侣, 无鳏寡之说。
三、昭觉县洒拉地坡乡传统婚恋习俗近代新变化
1. 由买卖婚姻向自由婚姻过渡
据调查,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彝族逐步由包办买卖婚姻向自由婚姻过渡。对于包办婚姻而言,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和实施, 各级党政机关、司法部门大力宣传婚姻法。使广大彝族青年男女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不断增强, 他们明确地给父母提出“现在是新社会了, 请你们不要再干涉我们的婚姻了。”作为当父母的也慢慢地认识到, “现在世道变了, 再也不能坚持老一套了。”因此, 包办婚姻在彝族地区逐步失去了市场, 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上没有包办婚姻了。在一般情况下, 确定青年男女的婚姻关系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由青年男女互相恋爱结婚。二是由父母给子女物色对象, 并且让男女双方互相见面, 相互了解情况后, 他们觉得如意, 就定婚, 如果双方都不同意或者其中有一方不同意就不确定婚姻关系。总之, 现在父母再也不会未经子女的许可就给子女确定婚姻关系了。笔者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调查当地彝族的婚姻形态时有意识地问当地的中、老年人, “你家准备好久给儿女找对象?”他们的回答是“让他们自己去找, 现在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歌厅、舞厅是他们最好的媒人。”由此可见, 在几千年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传统习惯在几十年内就能得到如此大的改变, 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民族觉悟和觉醒的表现。但是不排除买卖婚姻还有一定的市场。
2. 姑舅表优婚制的新变化
解放以后甘孜州彝族又怎样认识和对待姑舅表优先婚的这一婚姻习惯的呢?据调查, 从解放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时期, 在甘孜彝族中除了少数接受高、中等教育的人对姑舅表优先婚的认识有所改变以外, 其余绝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因此, 婚姻习惯也基本照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婚姻法的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 计划生育部门大力宣传优生优育的知识等, 经过多渠道, 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 使广大彝族人民对亲姑舅表结婚的认识有所改变。最根本的原因是彝族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所以当前近亲结婚的只有极少数人了。但是由于民族习惯和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原因, 广义范围内即相隔四、五代以上的姑舅表互相通婚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
四、结语
凉山人民用婚姻来加深民族之间的了解, 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 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 从而牢固树立谁也离不开谁, 五十六个兄弟民族是一家的思想, 据不完全统计, 50年来, 全州彝族青年不顾父母、亲人的反对, 通过自由恋爱结婚的家庭已超过10万户。其中, 与外族结婚的超过2万户, “高攀”与“下降”结合的8万余户。这是凉山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的最好见证。
摘要:彝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也是支系最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洒拉地坡乡位于昭觉县西南部, 那里的彝族婚恋习俗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研究和探索价值。本文以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婚恋习俗文化为研究对象, 对其男女婚恋的传统婚恋习俗以及近代的新变化进行阐述;分析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彝族婚恋习俗文化所受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彝族,婚恋习俗,彝族文化
参考文献
[1]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2]李晓霞.中国各民族间族际婚姻的现状分析[J].人口研究, 2004.
3.彝族的习俗 篇三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风民su,我是彝族,我们老家每年都在过“火把节”。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彝族的火把节吧!古时候有个魔鬼canku迫害百姓,群众忍无可忍,就起来反抗。但魔王堡lei久攻不克,于是改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只羊的双角和后腿bang上火把,qu羊进攻,结果获胜,人们为了纪念这次斗争胜利,在那天庆祝,由此形成了火把节。火把节那天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彝族人民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来人们以此祭火qu家中和田地里的鬼xie,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寨子里的村民们为了给远道而来的朋友准备晚上丰盛的晚餐,早早就起床忙开了——杀猪宰羊。晚上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祈求来年丰收;晚上举行盛大的gou火晚会,彝族人民唱歌、跳舞,彻夜狂欢。
我的爸爸的老家是个旧市贾沙乡陡岩村,那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的彝族人民。今年暑假,爸爸又带着我和妈妈回老家参加盛大的节日。我们一回到老家,爸爸妈妈忙着去参加火把节晚会节目的主持工作去准备了,而我和哥哥忙着去帮忙。到了下午五点来宾们都来到了寨子里了!村民们忙着摆开桌椅放在街道上,排成一行,像是过长街yan,那场面可热闹了。到了五点半村民们就提着饭菜分发,村里的小孩们在大人们的照看下十个一桌坐好了,吃起香甜的饭菜。到了七点,人们纷纷赶到操场准备观看火把节的晚会。我们小孩都在拼命地去抢位置,等待节目开始。随着动听的民族音乐,“pen”的一声,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村长宣布火把节晚会正式开始。这时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点燃起火把,那雄雄的火焰,照亮整个寨子,那真美啊!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随着音乐唱啊!跳啊!„„
4.难忘的彝族年作文 篇四
旧年若遇有不幸灾祸,疾病临身的,通过过年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莫大的依托和安慰。在新旧时日交替的时节,时运转换,祝贺新禧临门。以过年时间为界定,一切从新开始,只要开好了头,时运昌达。以过年时间为准,隔绝不幸命运于逝去之年。
若过了年,年成不好,多灾多难,瘟疫疾病漫延,中途人们要重新过年。让孩子们手持棍棒为武器,向一座搭建在村口的象征性的魔宫进攻,似为同邪魔进行撕战,最后孩子们要捣毁魔宫。通过这一举动,让人们精神上获得新的寄托。
过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在日常生活中,吃饱穿暖就有了如过年时的幸福感。“过年三天尽情地吃,没有吃错的道理。”过年是恭贺新禧、全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丰衣足食、生活甜蜜美满的时刻,过年活动内容容喜庆吉祥、祈求福禄、驱邪避魔、拜祭祖宗等含意。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5.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篇五
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火是人类最早掌握和使用的第一种自然力。火对彝族关系极大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一年四季要生火取暖吃在火边睡在火边家中火塘常年不熄被称之为万年火。火把节是全国彝族共同的盛大节日节日时间都是在农历6月24日前后几天。到火把节时彝族人民身着盛装白天举行斗牛、摔跤、跳弦、对歌等各种节日庆典活动。晚上手擎松枝火把嬉戏于村头寨尾田间地头各处照耀以驱除村中邪魔或烧虫除害。随后人们便从四处聚到一起汇集火把于一堆簇成巨大篝火围起篝火弹琴吹笙尽情欢歌跳舞。关于火把节的来历各地传说不一。其一相传彝族祖先从中原流放到西南农历6月24日这天夜晚到达聚居地森林密布杂草丛生猛兽的叫声阴森恐怖。先民们为了使族人不受伤害人人打起火把驱赶害虫妇女们点火把照明男人伐木扎起围栏兴建房屋使族人避免了毒蛇猛兽的侵袭人们为了纪念到西南安营扎寨的第一天每年的农历6月24日晚彝族人都要点火把唱歌跳舞以示纪念。其二古时候有一年地里的庄稼将要成熟收获时有一恶魔从天上撒下无数的害虫辛苦一年的庄家将被毁之危急之时有一个彝族妇女决心为民除害并于农历6月24日燃起火把到庄稼地里四处焚烧害虫昼夜不停害虫被消灭了但这位彝家妇女因劳累过度而死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除害而献身的彝家妇女将其死难的日子作为火把节传袭下来。其三相传一次民族战争中彝族军队被敌人围困面临覆灭之时突闻一群牛的吼叫声彝军计上心来在牛角上扎起火把在牛尾巴上栓火炬到了夜晚把牛赶进敌阵借助火威彝军乘胜追击一举打败敌军。关于彝族火把节的来历各有其神话传说至于火把节的天文历法的科学意义则鲜为人知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期才完全调查清楚火把节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一个重大节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尧汉教授南京大学天文系卢央副教授合撰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一书专门阐明彝族十月太阳历法是根据观察太阳运动定冬至和夏至傍晚观测北斗星和斗柄指向定大寒和大暑大暑这一天才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火把节。施正东
6.彝族的风俗作文800字 篇六
“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过新年的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工作了。过年歌里唱道:“计算着月份养猪怕猪长不肥,掺合精饲料来催,肥猪肥得站不起来;计算着天数酿酒,怕酒酿不好,盖上蓑衣压上石板发酵,酒味浓郁芳香;砍柴堆成垛,过年柴垛堆成岩。”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7.彝族的火把节的作文 篇七
“火把节”的节目特别有意思,男人们参加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等项目;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最美的要数选美了。你看那一个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手里拿着黄伞,牵着美丽的镶包,还有一个个帅气十足的美男。
“火把节”那天家家杀牲以祭祖先,饮酒、吃坨坨肉。当夜幕降临时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唱歌、跳着美丽的达体舞,一直玩到天亮才结束。
8.一个任性的彝族孩子自述诗歌 篇八
母亲啊
我的母亲
你任性的孩子
成了黑夜的信徒
迷离的双眼
发出惨白的光
夜夜嘶吼 咆哮
誓要搅乱一场场美丽的梦
母亲啊
我的母亲
我呕掉了你的乳汁
寻着腐浊的.酒气
贪婪的吮吸、索取
我的眼里
再也寻不见美丽的晚霞
母亲啊
告诉我伟岸的父亲
告诉他忘了那个骑在他肩膀上
手绘五彩祥云的儿子吧
我给先祖的神袛
泼上了乌云
父亲啊 母亲
你的儿子不该是这样
不该与黑夜为伍
我的嘶吼 野蛮 让祖先遭到了唾弃
毕魔啊 神的信使
诅咒我吧
在黑夜里用酒精这万恶之源消耗掉我的生命
惩罚我吧
让孜孜普五山上的雄鹰
啄食我的双眼
那双酒精与黑夜媾和的产物哟
索玛花啊 可是要尽情的绽放
是雄鹰就该展翅翱翔
任性、丑恶的孩子
给自己搭个九层的焚地
9.彝族的民风民俗优秀作文 篇九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10.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篇十
一个传说是,古时有个天王,派凶神斯热阿比下凡催收粮款,激起百姓反抗。有一位英雄和凶神斗了九天九夜,终于杀死了他。天王盛怒,派“天虫”吃庄稼。眼看庄稼被吃光,人们便燃起火把烧天虫。烧了三天三夜,天虫终于被烧光,保住了庄稼。为了预防漏网天虫再作恶,每年六月廿四或廿五人们便举行火把节,再烧天虫一次。
另一个传说是,有个名叫额其拉巴的摔跤英雄,举世无双。上天得知,派下天神与之较量,结果天神一个个都被摔死。上天大怒,放出害虫祸害庄稼。额其拉巴与百姓想了一个治服的办法:上山去砍许多松明回来,做成火把,在英雄的率领下,他们手执火把,绕田而行,诱杀了害虫,确保了丰收。
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彝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燃火把的仪式。
11.彝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篇十一
【参考文章1:关于彝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
比方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而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彝族的民风民俗更令我深刻。
【参考文章2:关于彝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彝族是一个少数民俗,它的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脚长裤。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切成大块大块煮食,汉族称之为“坨坨肉”。彝族喜欢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种地区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有诸子平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