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2024-07-21

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共15篇)

1.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一

《给教师的建议》读

后感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学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让进入教育岗位十年的我受益匪浅,读着此书,就好像这位智者就站在我的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恼,给我指点迷津。他又好像一位平易近人而又学识渊博的老人,在我遇到种种困难时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有了明确的方向,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就像一盏明灯一样,让我对未来的事业前景充满信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对于踏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如若这桶水不及时予以添加,也会有用尽的那一天。“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所以,我现在的任务不仅仅是认真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时的充电是必须的,只有多读书多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才会将教育工作完成得更出色。而且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世界是否充实,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教师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老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所以想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你的学生一同走进书的世界,在书海里遨游!曾经,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读书需要一定的时间,那么,我们的时间怎么够分配呢?每天八小时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作业、辅导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任务等,这些已经让我有点应接不暇,还要空出时间来完成布置给教师的一些任务,晚上回家也会有这些那些的琐碎之事,教师读书的时间哪里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讲述一个问题都会有生动的事例为证,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大都是苏霍姆林斯教育教学的实例,他娓娓道来,有益于我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昼夜只有24小时。”为我解答了这个疑惑。书中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和书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中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学生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我所教给学生的这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所以教师的时间跟教育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棵大树,需要雨水滋润它,怎样才能让雨水源源不断使这棵大树永远苍翠有力,生机勃勃呢?这是我们要想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常思考,会使我们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不会害怕正视自己的短处,反会努力寻找补救的途径。读《给教师的建议》后,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知识丰富,若干年后,教科书在你眼里将会如识字课本一样浅易!们,读书吧!

所以,老师

2.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教师,建议,阅读,思考,实践

《给教师的建议》——一本很古老的书, 老到比我的年龄还要长个好几岁, 书皮已经破旧, 书页也已卷角起皱泛黄, 看得出来被很多的人翻阅查看过。正是它这种古老的痕迹吸引了我, 让我开始了对前辈的追寻。

翻开书, 看到目录, 一百条给教师的建议, 涉及的范围很广泛, 从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课堂内书本的学习到课堂外大自然里的体验, 十分的详尽, 全面具体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教育家或者校长的身份教师进行空洞的说教。整本书虽然厚达561页, 但苏霍姆林斯基精炼的提出教师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百个棘手难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百条建议, 每一条建议都结合生动的教育实践来谈, 给新教师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给教师的建议》涵盖了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涵盖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特别对学习困难生提出了许多具实践性、指导性的做法。他在研究学生的智力生活、劳动能力与学习的关系, 思维活动对学生的发展,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实践, 综观全书的内容, 我们发现阅读、思考、实践是学生提高智力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 是对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在第十八条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不经常阅读书籍和科普读物, 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在第十九条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 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 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 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 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正是这一点在‘学习的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由此可见,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中, 把读书看成是学生培养中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在他看来, 阅读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阅读。他不仅仅是把阅读看做是发展智力的手段, 更把它与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甚至还上升到生命的高度。阅读, 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 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就无法生存。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也希望所有的老师能一起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领着孩子读书, 让他们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

同时, 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起他们对书的热爱, 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 不断的深入, 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在重复昨天说过的话, 那么阅读就会成为学生们的精神需要。

因此, 教师也应该要多读书。或许有很多老师会抱怨, 平时工作已经够忙了, 时间根本不够用, 哪里还有时间来读书呢, 其实读书, 不仅仅是扩充自己的知识, 也是教育的一个技巧——用终生去备课, 每天不间断, 坚持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苏霍姆林斯基提议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 而要达到这个效果, 教师唯有不间断的读书、读书、再读书, 要比要求自己的学生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二、要思考, 不要死记

要思考, 不要死记,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第四十八个建议。明明已经可以熟练的重复的规则概念过了一天便会遗忘, 就算第二天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把规则背得很流利, 到了第三天能完全记下来的学生依旧寥寥无几。这是什么原因呢?在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后,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一条真理, 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 并对事实提出过多少质疑。而且, 只有学生越是不刻意以追求识记为目的, 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 这条规则在他们的记忆中就保持得越牢固。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明白和理解不等于对一个事物已知, 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 还必须进行思考。对学习最“差”的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 尤其需要对新教材进行专门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 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他把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按一个竖式排列出来, 其中会思考排在了第二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 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为了学会怎样学习。因此, 他的主要智慧和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 而应当用在思考中。因此, 教师应当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思考是一件美好、诱人并且富有趣味的事情。由此也教给教师一个征服学生的法门, 那就是在带给学生思考的同时表现自己, 以思考来让学生感到折服和钦佩。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善于思考的老师, 才有力量使教室保持肃静, 让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 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 这种力量才是不可置疑的威信。

三、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观察发现,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选择了四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 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在运动和探索之中。

在第十六条建议中,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劳动不仅是一种实践技能和技巧, 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 是一种思维和言论的素养。如果教师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 想让他们把严整、明确、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 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到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去, 并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这里的劳动也就是实践活动, 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 从而涌现一些新的思想, 然后这些新的思想又激动着他, 这样循环周转, 他的情感和思维都得到了很大的磨炼。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促进他们思维和语言发展, 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学习的规律, 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将纸上的东西变为己有。

《给教师的建议》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一生的心血铸就的纪念碑。在这座纪念碑面前, 我们可以聆听到许多有益的教诲, 可以汲取到许多理论和经验, 丰富和指导自己的工作。作为教育事业的跟随者, 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面镜子, 鞭策自己做一名好老师, 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的努力。

注释

3.给青年教师备课的建议 篇三

首先,备课要做到五结合:①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②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包括教参后面附带的教学光盘);③依照课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④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⑤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其次,必须明确要“备什么”。我认为备课要做到“六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备教学手段、备作业。

第一,大处着眼“备课标”。

备课标,即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从大处着眼,了解课标对小学各个学段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发展具有持续性。教师需要清晰地把握课标,了解课标里的总目标和自己所教年级所处学段的学段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再把这些目标一一细化到所教的每节课的课时目标中去。例如,我校三年级语文组有两位年轻教师都是初次接触三年级教材,非常有必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明晰对三年级的教学要求,以达到不拔高、不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以“新课标”来规范教学要求。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怎么指导为好呢?三年级的教师研读“新课标”后,知道三年级习作主要侧重于“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就把作文教学的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学生相信自己能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喜欢作文。所以在写作文之前,教师先带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组织学生打羽毛球,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或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然后教师再稍作指导,一篇篇生动的作文就产生了。

第二,四心相通“备教材”。

所谓“四心相通”,是指教材的准备要了解作者的心、编者的心、教师的心、学生的心。例如,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凝结成的,抒发了作者各种各样的感情,即喜怒哀乐皆在其中。我们备课时,理解作者的心,掌握文章的基调,是用好教材的基础。其次,编者把文童编到教材中,是看中了文童的哪一点?为什么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个位置?为什么把这篇文童和相邻的文章组成一个单元?这些问题的解决,使我们了解了编者的心,我们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使用教材。第三,我们对文章的解读,发现文章中的“点”——文章的中心,发现文童的“线”——文章的线索,发现文章的“面”——文章的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等等。作为教师,如何从点到面、如何运用线索串联全文、如何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等等,这就是教师的心。最后,学生读到这篇文章,会有什么发现、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有哪些疑惑之处等等,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心。把这“四心”准备充分,是“备教材”的要求。

第三,有的放矢“备学生”。

无论上什么课,都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哪些知识点吸收得快、哪些知识不容易掌握等。备课备得再精彩,如果没有考虑到学生,就很难成功。一次在听二年级语文课时,在学习了“思想”中的“思”以后,教师提前准备了很多关于思的组词。其中有“思乡”一词,教师觉得这个词语并不难理解,因此课堂上没有做出解释。其实教师高估了学生,很多学生年纪小,没有过“思乡”这种感受,所以当学生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听到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思乡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缺乏了备学生,缺乏对学生现有水平的了解。这些词教师自己很熟悉,就忽视了对学生的解释,当教师再让学生组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不会这样组词,说明教师对这些词语缺乏讲解。教学中,组词首先要组学生平时经常用到的词语,对于学生来讲相对生疏的词语,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教法、学法。

第四,灵活多变“备教法”,形式多样“备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得当,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集体备课时,必须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语文《秋天的雨》一课,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备课时,三年级组教师认为,刘宏宇老师声音甜美,朗读有激情,可以用朗诵教学法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中。宋佳老师则提出,自己是个男教师,根据自身特点,感觉用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的方法更顺手。从中我们更体会到适合教师的,同时也能带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才是最恰当的。同时,对学生要进行学法指导。备课时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用哪种方法最好,切忌学生被动学习。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适应,否则会弄巧成拙。所以,备课要灵活多变。

此外,在教法上,各科老师还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结合。

第五,资源共享“备教学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把这些设备应用起来,用到好处,用到极致,是教师们备课的一个主要任务。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我们要学会从互联网上搜寻自己需要的资源,做到资源共享。还可以上网络课堂——随时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拓展知识等,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但要有原则,即:哪些环节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我们就不可强用。教师应该选择直观、有趣的图片、视频,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性格特点、教法学法等方面,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

第六,层次灵活“备作业”。

学生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备作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情况灵活选择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达到反馈教学效果、巩固所学知识及拓展加深所学知识。也就是说作业要有代表性,要求有练习的价值。

2难易适度。

3严格控制作业量,要求学生认真书写。

4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

4.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四

双峰八中朱云峰

喜欢在睡前读书,已经成为习惯。这段时间我读的是《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上海北郊中学校长郑杰所著。每读一条,我总要沉思一番,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直到有豁然开朗之感了,才欣欣然继续往下读。

整本书就像一座会不断丰富的宝库,伴着我的教学路。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要有敬畏之心。

“教师要敬畏真理。学校是传递真理的地方,教师信仰真理的态度与追求真理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给学生。”我特别认同这一点。我认为,一位人民教师,如果自己没有信仰,无法真正做到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自己有对真理的信仰,不盲目迷信教材与资料,才能让学生也信仰真理,进而追求真理,并在这样一个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教师要敬畏生命。生命是自然的精华,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个性有灵气,即使你看到个别的学生再厌恶,你也应该把他视为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真正热爱每个孩子,理解他,与他沟通,将他与某种工具、某种物件或机器区分开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班上一个腿有一点小问题的学生,高一新生军训时,可能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特有的自尊心作祟,他没有跟教官说明,也没有向老师说,其他学生也都不知他的这个身体问题,所以在站队时,教官发现他站不直,批评他。他觉得难受,便与教官、学校政教处领导顶撞。当时我由于有课,没在场。等我得知消息赶过来时,这个学生已经闹着要回家,不读了。

在场许多人认为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这样态度的学生完全没有必要留下。但我觉得,这个学生这样,一定有他自身的原因,我们应理解他,并适当给出帮助,毕竟,他还很年轻,一辈子那么长,如果轻易留下阴影,会影响他一辈子。所以,我决定给他一个机会,并及时了解了他的情况,根据情况进行心理辅导。我希望我的行为能让这个孩子有一点温暖感与归属感。不管怎样,正如郑杰校长所言,我们必须“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不要去践踏、折磨、摧残生命”,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灵魂,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

我相信,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敬畏生命,他的眼里,每个孩子都会可爱,他工作时的心情也会截然不同,也许,这样,才会真正做到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5.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五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这段话向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从中获益匪浅,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真正的优秀的教师哪个不是终生都在准备一节课啊!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生涯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让我茅塞顿开,他书中那个用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的历史老师也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妙,我终于明白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我们首先应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不让每时每刻浪费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这句话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探究中生成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对自我的肯定。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的脑力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和学习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注意力的培养,显得相当重要。注意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要掌握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的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而怎么样培养这种状态了?苏霍姆林斯基举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蠕虫的机体构造、生机活动时专注学习,应该让学生事先知道一系列与此有关的常识,这样学生就会把毫无兴趣的教材看成有趣的教材。这启示我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先充分了解学情,选取学生有体验的切入点,把教材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在课堂上才会有感想,才会去思考。从而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紧随老师的思维。

在第48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呼吁:要思考,不要死记!看来,理解记忆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经常有许多事物应该记住但却没有记住,其原因往往是由于只注意枝节,而忽略了对本质的理解造成的。不管学习哪门学科都需要学生的理解、思考、举一反三,要想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功课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总有个别学生喜欢“死记硬背”。比如在政治教学中,有很多的政治、经济理论,有的学生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起来,结果,读了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还是没有记住,有的学生记住了但是不理解一到做题仍然出错。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体验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思考来理解知识点,通过用学到的理论分析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进而分析自己不熟悉的现象,由浅入深,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掌握。

6.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六

我这个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纯理论性的书籍我很难耐心地读完。因此,平时手头放置的有关教育的书刊也多是《班主任兵法》《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等这样一些蕴含理论的故事性书籍,读起来津津有味,又发人深省。出于这个原因,《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放在案头很长时间都没有去翻开看一眼的冲动。然而,一旦翻开便丢不下。的确,这本书没有多少趣味性可言,但是从中发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东西:思想的独立与深邃。

从“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到“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我们看到的是作者首先是把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看待的。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自身的生命质量与人生幸福等问题,其观点新锐而独特,令人耳目一新。郑杰说出了许多教师想说却不知怎么说或者知道怎么说,一开口却变了味的话。

7.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七

1. 组织课堂教学。

技能科的课堂纪律是困扰老师们的一个症结。县城里专职的老师虽然能歌善舞琴也弹得不错,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专注程度却可见一斑, 课堂教学较果经常大打折扣。音乐老师常抱怨:“怎么上语数课他们就那么乖, 一上我们的课就那么放肆?”而兼职的音乐老师, 特别是语文数学教师兼职的音乐课在组织课堂纪律和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等方面往往比专职音乐老师更胜一筹。

2. 描述音乐形象。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情感是需要交流沟通的, 用语言和文字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教学中, 当老师不满意学生的演唱时常说:注意音乐的情感、再欢快些, 可是学生的表情却依旧一片茫然,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他们还不能体验音乐丰富的情感, 又怎能表达情感呢?这时就需要老师用语言来阐述音乐的情感, 用“说音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一次优质课评选中, 一位来自农村学区的兼职音乐老师在歌曲情感处理时的语言表述非常到位, 学生一下子就达到歌曲的情绪要求。后来得知, 这位老师是语文教学能手, 难怪在“说”音乐中表现得比大部分音乐专职老师强。

3. 歌唱热情感染。

不管是专职或兼职的, “热爱”是前提, 可以说, 一个热爱歌唱的老师就可

以当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热爱”是一个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感素质。上学期到一所农村小学慰问我校一位支教的老师, 学校很小, 只有六个班, 班上最多15个孩子, 但是我却在教室外感受了一节非常难忘的音乐课。吸引我的是两个声部, 一个是老师二胡伴奏的声部, 几乎所有的音都在没在调上, 但不可思议的是另一个声部———15个孩子齐唱的声部, 绝对在调上。孩子们没走调是因为教室里还有一台音质嘈杂的录音机, 而那把二胡, 是老师尽力想要在音乐课上彰显出一点音乐气质的道具。一把跑调的二胡, 两个不和谐的声部, 让我们领略了师生齐心协力共同徜徉音乐的和谐旅程。所以我坚信:教师对歌唱那充满鼓舞的热情和自信, 比单一的专业技术指导更能激发孩子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执著地热爱、不懈地追求。

二、给兼职教师的教学建议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歌唱的原则。柯达伊认为:“有了歌唱的基础, 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小学的唱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为目的。为此我们的课堂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遵循认知规律。

音乐教学遵循音响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理解、表现这些阶段。音响感知是音乐审美的最初阶段, 是学生进入音乐审美体验的门户, 是音乐学习的前提基础。因此, 在歌曲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让学生完整的聆听歌曲。就像欣赏一个美女一样, 你不能单看她的五官、身材、服装, 其实真正能让人赏心悦目并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构成这个人气质品味的所有组成因素。音乐也一样, 有了充分感知才能展开充分地想象, 当孩子们展开想象时, 一切皆有可能, 没有标准答案, 这个空间要大胆放心地交给孩子们, 他怎么表达他的理解都要加于肯定、鼓励。参与想象和体验的是学生在生活里积累的信息, 是他们看到的或听到的,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 我们会借用许多教学手段, 比如多媒体课件、讲故事等。

2.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音准:通过模唱训练, 可以是唱名模唱也可以是哼唱。可按音阶上行下行顺序唱, 也可以是同度唱。例如:55 55 5…变化音程训练如:12313 23424这些训练可以结合到课堂组织教学中, 让学生不断听, 不断唱, 从而形成稳定的音高概念。节奏训练:节奏与生活、语言、人体的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让学生模仿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 用形体或语言感知节奏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例如:钟表声:8分音符;心脏跳动:四分音符;知了:附点;机枪:16分音符……打击乐的演奏也是儿童喜爱的形式。它不仅有各种音色, 又有各不相同的长短节奏, 操作简单。可以结合于歌曲当中为歌曲伴奏, 能让学生体验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如果没有打击乐器, 指挥或律动也是培养学生节奏听觉的好办法, 只要学生能随音乐作出适当的节奏反应就行, 不能单一从专业角度要求学生。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从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集体歌唱的美学要求, 我们都强调轻声歌唱。因此, 在发声练习或演唱时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轻声高位置歌唱的习惯。由于声音的训练是非常抽象的, 我们的专业术语学生听不懂。平时常见的问题是喊唱高音, 针对这样的问题, 引导学生贴着上牙齿的位置, 注意力集中一点, 小心翼翼地把声音送出来。有的学生会唱得气喘吁吁, 那是气息控制出了问题, 因太过紧张, 换气时没有完全放松, 提着气。对此, 可以让他们叹气“唉”或吹气球, 或是摇动身体。为了让学生进入良好的发声状态, 课堂上选用的练声曲最好同教唱的歌曲结合起来, 尽可能地简单, 不要机械重复。当学生能在一个言或一个发声点上找到状态后, 好的歌声就水到渠成了。

4. 重视教师范唱。

音乐课堂是师生唱和交融的课堂, 在唱歌教学中有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那就是教师的范唱。教师声情并声情并茂的歌唱不仅展示了声乐的艺术魄力, 也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最的最佳手段之一。如何做好范唱呢?在学生完全安静下来开始唱, 注意节拍的强弱规律、注意旋律线的起伏以及音乐情感的变化。低年级范唱可结合生动活泼的律动表演, 高年级范唱时可结合表情和适当的手势, 但表现动作要尽可能的简单大气。

5. 重视语言的作用。

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度几乎都是由语言来完成的, 在备课时, 就要把过渡语言设计好。在引导歌曲情感处理时, 语言是描述情感的重要手段, 激动、平缓、亲切、威严、抑扬顿挫的语调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语感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有着同样的意义。例如教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辅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第一段在谷堆旁听妈妈讲故事, 语调是平和的, 第二段表现妈妈在旧社会的遭遇, 语调是悲切的, 到歌曲再现部分妈妈迎来解放, 语调充满幸福感。

6. 丰富文化知识, 增加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之一,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 它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孤立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熏陶道德情操, 除了音乐的本体认识外, 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也有个误区, 不敢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似乎这是一个雷区, 谁要是在音乐教学中扩大一些文化方面的知识, 就会被指责为脱离了音乐。其实了解相关文化不是多余而是必需的, 在丰富这些知识的过程也在丰富我们的人生感悟。增加音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特别是音诗画三结合是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的最佳途径之一。我国早期的乐教就是融歌、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教学。因此, 在教学中以音乐为主线, 寻找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切入点, 在恰当、需要的时候加入相关学科成分, 整合兼职教师的知识资源, 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情感的体验, 使音乐文化得以延伸。

无论是专职或兼职的音乐教师, 无论是备课、评课或是上课, 我们要牢记音乐课标里的一句话:“音乐教育, 首先是培养人”。站在这样的角度理解音乐, 进行音乐教学, 带给我们将是美的冲动和艺术的滋养。“乘着歌声的翅膀”, 我们看到的也许是那些专业技能——吹、拉、弹、唱……实际上, “热爱”才是我们遨游天际、畅享艺术美景而孜孜不倦的动力之源。

摘要:兼职老师, 是老师们自嘲的“万金油”老师。在许多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农村小学, 大多数老师都要兼任几门学科。音乐科也不例外。虽然, 经常听到这些老师非常谦虚的自我评价:“我是兼职的, 不专业, 上不好……”但我认为, 兼职的音乐教师, 在教学上是有优势的, 他们完全有能力自信地去驾驭并享受其乐融融的音乐课堂。

8.给青年教师的几点备课建议 篇八

备课,这一环节无疑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充分地备课就谈不上好上课,更别说上好课了。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师,一定会在课前充分地作好准备,一个求创新求进步的教师面对曾经教授过的文章也一定会进行教学反思,根据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补缺补差,求新求变,而不会年年翻“老唱本”。而作为刚走上讲台的教学“生”手,更是应该充分备课,可是由于经验不足,往往备课效率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笔者从教之初也有这样的困扰,或拿到课文无从下手,或眉毛胡子一把抓,或盲目死板套用现成教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终于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进步,如今面对新文本已经能够迅速形成教学思路,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完成有特色有个性的教学设计。由一位教学“生”手逐渐成长,虽谈不上成为了教学能手,但至少也是一名教学“熟”手了。这其中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一点小小的帮助。

备课,首备文本。文本是备课和上课的依据,只有反复阅读才能让自己对其有体会有认识,这样在查阅其他参考资料时才能判断优劣便于选择。(当然这种优劣的评价是很带个人情感色彩的,但语文本身就是一个体现教师不同教学个性的学科)此外,对文本熟悉也便于在课堂上具体操作,不至于难以很快找到学生突然提出的文句,甚至连自己要找的文句一时都找不着,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海阔天空云言八方之前,首先应该是能对课文里的语句信口拈来,特别是那些要求学生背诵的语段,教师要能做到在引用时是流利地背出来的而不是捧着课本读出来的,比如笔者在教授《琵琶行》《荷塘月色》《记念刘和珍君》《过秦论》时都可以完全脱离课本,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深情绵邈,或痛心疾首。语言的自然流淌,让情感释放得更真实畅快,不仅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语文课堂充满着感染力,学生能情动于衷,也就自然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了,学习效果也就出来了。

备课,次背教师教学用书。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很多权威的教学资料,更重要的是每一课它都指出了教学目标和重点,这使得我们的教学不至于全盘通杀。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文本,每一篇都是精品,每一篇都是典范,每一篇都有许多值得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的地方。但新课标的教材内容大增,可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笔者在刚教学时,生怕自己有遗漏,生怕自己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全面,因此每次备课都准备很多教学资料,将每篇课文都讲解得全面而通透。结果是笔者和学生都很累,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而如今,笔者在备课时是紧紧扣住教参的教学要求,抓住其提出的目标和重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既不至于被众多资料弄得头晕,学生在学习时也学得少而精、少而透。在人教版必修二的散文单元中,笔者根据教参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重点让学生在《荷塘月色》中学会鉴赏手法多样语言精美的写景散文,在《故都的秋》中学会鉴赏文字简洁平实的写景散文,而在《囚绿记》中获得了全新的写景方法。三篇与景有关的散文给了学生三种不同的收获,有限的文本,教学者去同就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最亮的点,交给学生作为引路的灯,照亮远方前进的路。以教师教学用书为准绳,一课一得两得,已经是笔者目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备课,三各学生。因材施教一直是教师们教书育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备课也是笔者在备课时很注重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各个班级的学习习惯和氛围也是各有差异的。教师备课如果千篇一律,不把学生的特点考虑进去,那么在上课时就很有可能唱独角戏,或者是对“牛”弹琴。笔者目前教授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文科班以女生居多,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较强,自觉性也教高,理科班则反之。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古文时,文科班学生回家自读原文,不能理解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教师当堂解答再强调重难点,而理科班学生则全是在课堂上完成课文的口头逐句翻译。这样文科班学生课堂上节约出来的翻译时间用以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用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而理科班则较扎实地完成了古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备课,四各自己。教学,既应有共性,也应有个性,教学内容如此,教学方式也应如此。在备课设计教案时,教学手段就应是自己得心应手的,善于朗诵的就多范读,善于写作的就多写例文,电脑高手就多设计多媒体课。笔者擅长朗诵,曾低声吟读《祭十二郎文》,让学生潸然泪下,也擅长模仿,在上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方言篇时,曾把七大方言的代表方言说得有模有样,赢得满堂喝彩。笔者还擅长唱歌,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先播放邓丽君所演唱的该词,然后告诉学生邓丽君没有笔者本人唱得好,因为她没有老师对这首词理解得深透。学生带着深深的悬念和期待,认真学完该词。当最后笔者投入地清唱一曲之后,获得大家诚恳地认同,虽然音色没有歌星甜美,但老师确实比歌星唱得更悲婉动人。(当然以上这些方法也只能是课堂上的辅助手段)老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在课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声情并茂。教师做得精彩,做得出色,学生才能深受感染,才能投入地去学。一旦投入了,还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达不到呢?

最后,教师还得备课外资料。这种“备”,不仅仅是针对即将要上的课文临时翻阅资料进行适当的补充,更重要的是日常的长期的不间断的多方面知识积累。学生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在他们心中,我们应该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纵谈八方,能学贯中西。其实这种期望并不过分。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充实起来,想让学生心悦诚服地跟在我们身后活跃起来,探求起来,我们首先得让自己丰富起来,博大起来。而这不是一日之功,它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毕生的努力和追求。

9.《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九

可是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教师不仅学期计划没有用心去写,更是缺少大师所说的远景计划的制定。大师对于远景计划提出了自己的以下建议: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节目。当然,前提是学校的图书馆里必须有这些读物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谈话时用到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段。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记熟其正确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应特别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只管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10.《给教师的建议》的读后感 篇十

首先,教师是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教师还应该是一名称职的员工,在工作中要减掉积压在自己身上的重压;我们要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负责任,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做一个称职的员工,这是使自己事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其次,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育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只有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最后,教师要“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成为教育职场的“稀缺资源”。

书中用教育实践阐述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做教师要有热情,不断思索我们从事的工作应该是怎么样的?自我如何体现人生的价值?如果仅仅停留在这样的思索状态下?想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出一些什么成绩当然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继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

教师要学习的理由很多,有的理由是为了使自己的发展,有的理由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继续学习可以达到:使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更新;学会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本身知识体系的更新。特别是在当今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下,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老师,更应该不断的学习职教理论,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总结教育的经验。

11.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十一

关键词:《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教育观;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52-02

一、课堂管理——“学会忽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1]不要把学生都想象成自己头脑中那个形象:不捣乱,每个学生都一学就会。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而课堂是整合这一复杂活动的载体。在课堂中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教学内容,但是每一位老师都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老师们有能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教学中抓住重点的能力,明确想要告诉学生的是什么。课堂时间很宝贵,如果总是纠结于批评学生,像打地鼠那样发现了一个问题就以最敏捷的身手狠狠敲打,那么老师就会筋疲力尽,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学生需要主动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单纯改正某学生个毛病并不是重点,培养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才是教师应该关注的。秉承着这一思想,我们就会把观察的目的摆正,忽略五花八门的小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形成,这些知识和技能会慢慢转化为能力,学生会终身受益,沿着这个方向,教师的教学教学就不会“跑偏”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将学生培养成完美的个体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给学生时间,对他们要有信心,允许学生暂时的不完美,宽容地对待每一个有棱角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慢慢发酵,或许几年之后他们就会成为一名优秀人才。

二、教学规则——“为代课老师制定计划”

有的时候我们想地当然认为自己已经将这些学生训练得很好了,他们循规蹈矩,但是没想到一旦更换其中一个条件,打破平衡,重新排列组合,结果也许就会南辕北辙[2]。作为目前一直在扮演学生角色并且很多年的我,也对于突然降临的新老师毫无抵抗力,不自觉地改变了之前的听课状态,将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跟原来老师不成文的约定瞬间烟消云散。如果把这一现象扩大到整个班级,那就会出现书中所例举的那样的状况。也许人们以前从没考虑过这是忽略学生该怎么做的后果,并把责任归咎于新老师,《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给我们的答案却是:因为教师没有告诉学生面对突发状况应该如何处理,以至于学生们手忙脚乱,好奇心爆棚,造成了混乱的课堂秩序。那么安奈特是如何处理的呢?他在代课老师来临之前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计划,比如让一位学生负责欢迎代课老师,一位同学的任务是提醒每一位同学都不要忘记说“谢谢”,等等。这样,和谐的课堂出现了,学生和代课老师都很满意。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游戏在学生学习中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把代课老师上课作为一次“游戏”,让每个同学扮演不同角色,目的是使同学们明白如何接待新老师,如何尊敬老师,这样寓教于乐的方法正好符合了苏老的观点,在实际中也颇为有效。

三、课程指导——“评估方式要合理有效”

现如今高校多半想把学生评定进行量化,可是很多时候目标实在无法量化,我们就需要奉行“评估方式要合理有效”原则,选择恰当的方式。高校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生活的本领,有些本领是可以看得见的,不需要都写在试卷上考核,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生活也许比生硬的笔头更能检测他们的能力。动作技能一旦形成不容易遗忘,可是知识技能比较容易受到遗忘规律的影响,从这个维度来讲“真实”评估要有效得多。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我坚定地认为儿童在求知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儿童无法将知识运用,知识仅仅是安放在了他们的头脑中。”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都存在误区,认为学生回答上来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知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对学生的能力做出了片面的和死板的评价。学生能够轻松地背下教条性的经验知识,也能够轻松地“倒出来”,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已经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而他们因为能够“倒出来”就成为了其他同学的榜样[3],显然不合理。“真实”评估法的本质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他们生活的必需的,只有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表明他们学会了生活,甚至能够更好的生活。

四、职业精神——“不要总以为自己是一个受害者”

有这样一则故事:A坐在车站等车,旁边放着她刚买的饼干,用来打发无聊漫长的车站时光。此时她身旁一位看上去十分绅士的男士,在她要伸手拿袋子里的饼干时他抢先从中拿出饼干吃了起来。主人公不太高兴,不过也没太在意。过分的是偷吃饼干被发现时,男士还冲她微笑点头,A被彻底被激怒了,抓起饼干袋离开了。当她坐上车打开自己的包时,才发现自己的饼干完好地放在里面,她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偷饼干的贼[4]。从该故事引申到教师,当我们抱怨不公平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多么委屈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学生,其实他们才是受害者。他们没有选择地坐在教室中,成为我们的学生,别无选择地被老师灌输知识,可是我们却带着不满的情绪面对这些无辜的孩子,是不是太不公平了呢?苏霍姆林基曾问过一位刚刚完成一节精彩历史课的历史教师她准备这堂课用了多久,这位老师的回答是一辈子。苏老对这样的老师始终满怀敬意,他说他们的人生都是为了自己的每一堂课而准备,所以从来不会抱怨挤不出时间,因为这些老师每天都在读书、进步,他们不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事。在知识大爆炸时代,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永远都只是沧海一粟,读书成为他们进步、充实自己的途径。

五、师生关系——“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

所谓“稍高一点的评价”,类似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过安奈特所说的是对于学生的评价。“稍高一点的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他们要求进步的愿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你可以做得更好,学生受到鼓励,前进的动力会更强,这远比在批评的压力下前进要好。学生不会记恨那个经常鼓励他的老师,这样老师就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中,老师的话就会成为他们认识生活的指南,成功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创始人玫琳凯·艾施曾说过:“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大黄蜂是不会飞的,但是大黄蜂不知道这个,所以,它们都没有放弃尝试。”[5]在大黄蜂们还幼小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就这样残忍地告诉他们未来到底在哪里,为他们框定了能力的范围,应该让他们自己寻找未来的方向,并且不断追寻,体验到未知世界带来的无限乐趣。在这个过程中,越挫越勇的也许更能创造奇迹。我们告诉学生要做得好一点,他们也许就会做得好一点,可是这“一点”却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对于师生关系是这样说的:“教师对于师生之间的友谊构建是要付出许多的。”有些教师认为这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譬如带领孩子们去郊游、参观,去风景美丽的地方野炊,将美味与学生分享等,这些还不够吗?当然不够,跟孩子们建立长久的、彼此信任的友谊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教师必须明白这种友谊不是肤浅的吃喝玩乐就能获得的,是要用知识、技能、信仰、耐心去沟通,去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换句话说就是要在精神层面充实友谊,而不是看起来十分亲昵,实则没有精神的沟通[6]。

六、教师魅力——“建立一个与众不同的文件夹”

有些人会有一么个习惯,会把从小到大收到的祝福、纸条之类的有保存价值的东西收集在一起,不时地会翻出来看一看。这一次一次的翻阅都会有收获,因为每一件东西都承载着一段美好的记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应该有这个爱好,因为一封感谢信就是一枚强心剂,是见证我们教师魅力一步步强大的证据,握着这些证据才能坚定信念,不至于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不仅如此,教师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我们成长、发掘灵感、记录我们所爱的学生们一天天进步的载体,时常翻阅日记我们会让我们信心给增。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性格古怪的医生给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都会把数据详细的记录下来,并且已经坚持了足足27年,苏霍姆林斯基问医生这些记录的用意,他说记录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是很有意思的,孩子们的平均身高增长了4.5公分,我再活三十年该多好啊!”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医生对于他的职业和孩子们的热爱,他把他的爱保存在了日记中。4.5公分——会对医学界意味着什么我不得而知,不过这一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许会有很多时候被误解,这时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强大的心,每每看到这些收藏和爱的日记就会提醒我们不忘初心,帮助我们调节出最佳的状态,作者成为教育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3〕〔6〕(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5〕(美)安奈特.L.布鲁肖.给教师的101条建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4〕Hargreaves A. Teachers Work and the Politics of Time and Space [J].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990,(04): 303-320.

〔7〕Collinson V.,Cook T.F. “I dont have enough time”Teachers Interpretations of Time as a Key to Learning and School Change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2000, 39(03): 266- 281.

12.论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十二

特别值得我回味的是他对《怎样听课和分析课》的阐述, 让我感受很深, 而且自行惭愧。苏霍姆林斯基在做校长的时候为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如果我每天没有听过两节课, 我就认为今天我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如果今天碰上开校长会议, 那么, 本来在今天要听的两节课, 就得移到明天来补上。这样以来, 我明天就得过一个很紧张的工作日:要听4、5节课。要是预定将到外面出差4、5天的话, 我就提前在两星期内把每天听;两节课改为听3节课。看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做法,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校长, 不仅汗颜。作为校长我也深知课堂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学校的工作是围绕教学这个中心来开展的, 而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课—是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 教师在课堂上每天实施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和使学生全面发展。课的质量高低不仅决定知识的巩固性和深度, 而且决定能否培养起学生的科学观和对知识和科学的热爱、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在课堂上能发展学生的认识力和创造力, 形成科学思维的能力, 培养对书籍的热爱;课堂也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和形成个人榜样的平台。课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 同样的知识内容, 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了教育作用。

现在有很多教师很怕领导听课, 我想原因无非有这么几条:一、没有足够的底气;二、没有充分的准备;三、害怕批评。其实大可不必, 苏州市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三个主题是“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其中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是核心和重中之重, 而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中, 提高教师的课堂效果和效率, 又是至关重要,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 校长分析教师工作的最适当的形式, 就是定期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既要听有20-30年教龄的教师的课, 也要听一年以前刚进校的教师的课。因为教师的成长取决于他的教育学知识的质变和深化。校长进课堂听课, 不是去监督、去评判某个老师, 是为了在更高层面掌握教学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通过教学诊断, 发现教学 (或某个学科) 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验, 引领教师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总结, 提炼某个学科、某个教师成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并向全校示范、推广, 为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资料。

1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三) 篇十三

新街小学 费月

“检查练习本吞没了我所有的空闲时间”,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三)。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的一位女教师说的话。刚读到这句话,立即引起了我的共鸣。确实,作为教师,每天被“练习本”占去的时间太多了。我想,怎么样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应该是一件非常困惑的事情,特别是像我们英语学科跨班级较多的教师,面对着办公桌上一叠叠作业本,重复操作着枯燥、单调的劳动。我们想尽量压缩批改作业本的时间,可是有时候作业本上大量的错误不得不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工作量也可想而知。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他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他告诉我们要想减轻教师检查作业的负担,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言语素养。在英语学科中,要重视孩子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对英语单词的敏感性,对语音语调的优美性的。因为语言这门学科,重在学生对其的感觉性。这要培养起来需要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要将功夫下在平时,通过各种手段来使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感受能力。苏氏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的方法,那就是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英语用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交流。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活动建立联系,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将他的知识“投放周转”,这样逐渐会建立他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

第二,让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把自己经常做错的题目摘录下来,经常拿出来阅读或者反复识记,读后感《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三)》。或者是一本笔记本,一个阶段的学习下来,全面的笔记本包含有许多内容,如随堂笔记、语法精华、规则口诀、English诊所、名言谚语、实用英语等等,一本好的笔记本,是学生学习英语心血的凝聚。

第三,让学生对于完成家庭作业先做好仔细、周密的准备,以预防错误。在这里我觉得要让学生先喜欢上做作业,这样他们才会认真对待作业。要让学生喜欢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应该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作业。像英语这门学科,可以让有声作业和笔头作业相结合,还有就是时常问学生意见。我经常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问学生这点作业是否过多,毕竟这直接引响到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质量保证,那么教师的批作业时间也随之减少。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我也会给之于评价,比如说最简单的Good。学生看到他们的作业受到老师的表扬,对他们下次的作业肯定受到鼓舞,学生之间也会彼此鼓励。

第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但苏霍姆林斯说:“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当然小学生的作业我们需要天天检查。可是针对那些课堂上写在书上的作业,我们可以定期抽不同的学生进行抽查。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检查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而我觉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检查。因为这样你才能清楚你上课的内容是否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吸收,是过于简单还是困难。

14.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十四

看完《给青年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有很多感慨,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前言中的一句话:快乐是一种美德。是的,快乐是一种美德,它是我们作为教师所应该具备的一种态度,是课前课后乃至生活中指引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落脚点。斯宾诺莎说,“快乐不是对美德的赞赏,而是美德本身”。快乐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个性品质,在快乐的生活境遇中,才能发展出健康的人格。所以,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本应就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是教师的职责。读完全书,就书中的五个专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态度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它左右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与行动。一个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就有什么样的现实生活。积极的态度可以使我们到达人生的顶峰,尽享成功的快乐和美好,消极的态度使我们一生陷于困难与不幸之中。态度影响我们的事业、生活,决定我们的人生成败,态度决定高度。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面对可爱的孩子,哪怕再累,也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们不是为了别人而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做好教育,带着爱,欣赏、宽容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的事业,也是我们人生的价值。

大事,必做于细。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细节决定成败。诚如汪中求先生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是的,教育始于细微之处,抓住每一次机会,珍惜每一项工作,把工作做到极致,这样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二、不要抱怨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淡淡时光,我们走过深浅岁月,如果,抱怨生活,就禁锢了自己向往美好世界的心;如果,抱怨别人,就是我们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依靠了。抱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不要抱怨生活对你不公平,因为生活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责任,不管生活怎么样,别人怎么说,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去计较撇捺之间。抱怨、牢骚是瘟疫,它可以传染,会让人的情绪低落,毒害着人的肌体和灵魂。不做抱怨的人,也要远离抱怨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曾国藩说过:“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善气相逢。”感恩是一种处事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才能沉淀心中的浮躁与不安,消融愤怒与不满,感受幸福和安宁;学会感恩,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幸福,才会珍惜拥有,知足常乐。对学生,对同事,对家人,对社会,都要以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很复杂,也很简单,关键是你的心。

三、在学习中成长、做个合格教师

学习与工作对每个人来讲,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若想事业有成,两者不可偏废其一。万物皆有可学,事事皆有学问,在工作中,生命才能不断完善,在学习中,自身才能不断得到成长。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中找到自信、自尊,品尝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永无止境。教学相长,相互渗透,学生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和天真、稚嫩的孩子一起成长,走向成功,走向快乐。对于身边的同事,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不具备的优点,提升自我。对于优秀教师、名师,我们应该从他们那里学习授课的艺术,反思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呢?老师不同于其他的职业,它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孩子们人格的塑造着,所以对一名教师来说,师德是他的灵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世界上没有那个职业需要像老师一样无私的奉献,不为利益,不求回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去优化和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未来发展之基石。因此我们要意识到我们工作和国家社会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不能够时刻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的工作状态就是一种浅层次的存在,当然也就缺少幸福的工作体验。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丰厚的学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有以身作则的原则指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任务是为人师表。人格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之一。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还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能做的是谨守本心,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投入全部的热情,带领孩子们追寻他们的自由和梦想,和他们一起成长。因为教师,是我一生的事业!

15.给物流公司的七点建议 篇十五

1.物流公司必须具备较好的资质与管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 这是基础, 并需要得到银行的认可。

2.树立经营理念, 把动产质押监管当作正常业务来操作, 坚决防止以套取资金为目的投机行为, 否则, 出现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

3.正确定位, 物流公司根据自身的资质、能力、特点、所处地域,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做出特色, 没有必要以低价方式进行恶性竞争, 这个业务的市场足够大。

4.不要把监管做成担保, 例如在监管过程中承担担保责任、回购责任等, 这些都不是监管业务的范围;换个角度讲, 对外担保的年收费是贷款额度的2~3%, 而监管费的年收费只为贷款敞口额度的5~8‰, 承担了担保责任而收取的是监管费, 实在是太亏了。

5.不做无过失赔偿责任的业务, 具体讲, 不承担承担不了的或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例如, 在出质人作业库进行质押监管, 应与质权人 (银行) 明确当出质人强行提货时, 物流公司及时通知银行并采取了报警、阻拦等措施后不承担责任, 因为这种强行提货不是物流公司过失造成的, 应该属于刑事犯罪, 是物流公司所承担不了的责任。再如, 有外包装的货物进行抄牌验收, 应与质权人 (银行) 明确只要外包装完好, 包装内货物与外包装上的标识不相符, 物流公司不承担责任, 因为这种不相符不是物流公司的过失造成的, 是不应该承担的责任。

6.建立与动产质押监管相配套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监管流程、人员管理、操作运营、风险控制的办法, 这是保障业务健康发展的根本。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各家物流公司质押监管的管理办法大同小异, 这套体系是比较成熟的。

7.执行力是关键, 物流公司必须严格按照监管协议的要求, 履行监管责任;除承担上述4、5条中所述的责任外, 只要保证质物符合监管协议约定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 物流公司不会承担赔偿责任———实践证明, 不折不扣的执行规章制度, 所形成的诉讼风险是很低的。

上一篇:关于公司志书的写作下一篇:心中的美景的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