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的策略

2024-07-12

高考复习的策略(通用11篇)

1.高考复习的策略 篇一

我们要始终坚信,不去看远方模糊的,而是做好手边清楚的,每天按计划有序进行,备考的每一天就会有滋有味,就会信心无限,就会走向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的复习策略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的复习策略

1、对照考纲说明,梳理板块框架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高考这场硬仗而言,这里的“彼”即指“考试内容”。所以要对照考纲,对已复习过的各考点全面铺开,毫无遗漏地构建框架结构图,做到心中有数,不留盲点。

同时,还要对照结构图回忆联想围绕这些知识点考过哪些题型,每个考点又是怎样的出题方式、解题步骤和答题方法。要把零散的习题整合成类型,“一个习题就是一个类型”,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不要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2、建立习题档案,反复思考研读

有的同学到了复习后期还在盲目做题,结果是题目虽然做得多,但仍然是在同一个知识点、或是同一类题型上失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典型例题的总结,不对照自己的错题反思,更不对错题归档整理。

殊不知,失分点就是增分点,所以,后期复习要注意运用不同颜色的笔对作业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加强解题后的反思,并舍得花时间再次钻研历届高考试题,领会其命题风格,对典型习题做好归档工作。

3、注重识记积累,基础分分必争

高考试题中的中低档题,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为此,我们要特别注重落实这项工作。例如,对所需背诵默写的64篇文章的复习,就没有任何速成的技巧,考生必须要记牢、记准,动动手,把平时的易错字常写写,逐篇过关。对于成语题、病句题,要注意反复放到语境里面去理解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文言文的翻译练习要坚持,最后阶段要做到字字落实,宁少勿错。

4、回顾典型作文题,作文素材每日积累

要把已经训练过的作文材料结合自己当时的典型问题再看一看,吃透提示语,并划出要点;要注意选引材料不要照抄,尤其要注意是否点题、扣题。同时,拟题避免拟怪题,要一目了然;开头不必标新立异,实际入题;结构不能一段到底,句末要加句号;字数不能少于800字,也不要超太多;不会写的字换个字塞进去,不留空格,更不要在卷面上涂改。此外,尽管高考日益临近,但仍要坚持作文素材的每日积累。

高考语文的学习方法

一、多读书,课外阅读积累很重要。

惠普尔说:“书籍是自己在时间的汪-洋大海里的灯塔。”因为读书,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认识世界的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古有“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刻苦读书的例子,可现在的孩子被网络深深地束缚住,爱读书的没有几个。

所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吧,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写在摘抄本上,拿出来大声地读一读,既可以丰富自己的语文素材,在作文中表现得更出色。又可以在名著考题当中游刃有余,得到更好的分数。

二、勤练笔,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

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更不爱动笔。写篇文章常常是绞尽脑汁,凑出来的文章生硬无趣,分值也不会太高。

上面提过阅读是对作文很好的积累。其实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曹文轩说过“阅读是弓,写作是箭,”从中可以看出阅读和写作是一家,离开谁都不行。因为有阅读的积累,才会在写作中妙笔生花,写出优美的文章。

除了阅读,还要注意作文的源泉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素材选自生活中那些感动你的,让你难忘的生活片段。当你把每天遇到的精彩与感动场面记录下来,你的作文才是一渠活水。

当然这也离不开语言的锤炼,字词句的流畅,只有敢于拿起笔,坚持写一些小片段,才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三、多积累,总结回答技巧。

之前在几个问答当中都提过,语文的答题技巧很关键,像阅读有它固定的答题格式。这就要求我们平常在老师讲课的时候认真听,记好笔记。注意以下几方面的积累:

1.字词的积累。

这包含字音,字形,同义词的辨析,成语的使用等方面,平常注意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过段时间加以巩固。

2.古诗文的理解。

好多同学觉得古诗只要背过会默写就行了,其实这还不够的。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对经典古诗文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要学生在熟记的基础上理解内容,同时还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不仅要背过,还要求理解。

3.阅读的技巧。

三类文体都有他们固定的答题模式,要善于做好笔记,在答题时把笔记上的内容信手拿来,保证阅读的高分。

4.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

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学生的弱点,课文学的挺好,可是一做课外文言文,都不会。原因古文离我们较远,很多字词的解释我们现在很少用。所以平常做题时多积累,多背诵,这样在文言文题目当中不至于失分太多。

四、多朗读,有感情的朗诵能够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现在的学生不喜欢阅读,自然也感受不到朗读的妙处。建议拿到自己喜欢的文字,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提升自己的情感。

综上,语文的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在此基础上改变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是什么

首先,语文学习功夫在课外,要广泛阅读和积累,才能形成语感,达到“意会”和“言传”,甚至“顿悟”及“灵感”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私熟教育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语文学习和复习都很有帮助。

其次,有的放矢归纳总结。现在这种考试模式下,高考语文要得高分,阅读和诗歌鉴赏是两大“拦路虎”。社科文阅读,重在考核分析归纳和筛选材料的能力,现代文阅读重在考查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诗词鉴赏重在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理解。了解了出题目的,在“刷题”时就要把握方向作答,在“纠错”时要多作比较,找到和要点之间的分歧和差距,同向而行,总结“套路”

第三,高考作文有章可循。800字的现场作文,阅卷老师最多一分钟,甚至30秒定乾坤,无论内容形式都要突出。首先,作文标题要醒目,一语突出中心。其次,文章主题要明确,三两句话看到你要表达的意思。再次,行文结构要富于变化,段落不宜过长,长短结合,5-6段为宜。第四,语言要优美,特别是要有“点晴”之笔、神来之笔,这样容易出彩。当然,作文要谋定而动,这样既有总体谋篇布局,书写也不至于杂乱无章。这在平时练习就要多注意,有意识形成几种文体的“模式”。

总之,高考语文复习要刷题,要总结,要积累,还要有意识形成自己的“套路”。这样,即使达不到满分,也有可能考高分。

2.高考复习的策略 篇二

在高考复习中, 既需要老黄牛那种“埋头拉车”的执着精神, 更需要“抬头看路”后明确的方向感。因此,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和最新《地理考试大纲》、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课程标准》指出, 高中地理课程的功能是“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 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 发展地理思维能力, 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总目标还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具体维度, 每个维度都有明确的要求, 具体要求参见《走进新课程》丛书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另外, 教师还要留心最新的《地理考试大纲》, 潜心探究它的突出、变化和新异之处。有价值的信息、明确的要求和正确的导向会为备考找到复习上的着力点、亮点和盲点, 从而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二) 统揽全局, 把握重点

地理学科复习内容多, 考试范围广, 如果所有学习内容平均分配复习时间, 简单“求全”, 后果可能是教师与学生身心俱疲, 重点不突出, 复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 统揽全局、把握复习重点非常重要。高中地理要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展开, 具体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表层的构成、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及变化趋势) 、人类主要的几种产业活动 (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城市规划和地域联系) 以及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基本内涵、实施必要性和典型案例) ;初中地理的核心应以“常识性”为标准, 中国部分包括中国的基本国情、区域差异 (南北差异、东西差异) , 也包括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地形区、大江大河、大城市等, 世界部分包括具有“世界意义”的地理常识, 如主要的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三种类型的季风气候) 、主要的国家 (人口大国、经济大国、资源大国) 和关键的地区 (交通区位重要地区、环境问题严重地区、局势动荡的地区) 。具体复习时, 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 结合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 纲目分明, 纲举目张。

(三) 循序渐进, 适度提高

谈到高考复习, 有些教师总是在难度上下功夫, 认为平时复习讲得越深效果越好, 题目练得越难考试越容易得高分, 其实不然, 因为高考试题的信度、区分度决定了高考试题的定位, 真正拉开考生成绩的不是数量较少、分值比重较小的难题, 而是数量较多、占大量分值的基础题目。因此, 在平时的复习中熟练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能够在平时的复习中鼓舞学生士气, 提高复习效率, 在考试中快速准确解答基础题目, 同时也为解决试题中所谓的难题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赢取“攻坚克难”必要的思考时间。当然, 当大多数学生基本知识点都掌握了, 复习就可以加深一些, 题目可以练得再难一点。一般学校采用三轮复习法, 建议第一轮时间应该长一些, 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轮是专题复习, 时间可以稍短一些, 内容可以适当加深、拓展和提高;至于最后一轮复习, 时间长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任务是查漏补缺。因此, 复习的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夯实基础非常重要, 一味求深求难、好高骛远是不可取的。

(四) 联系实际, 突出应用

高考模式一改再改, 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 关注生活、关心社会,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避免书呆子读死书。作为地理学科, 运用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思维初步解释客观世界中一些自然现象、解决生活和生产中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 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一要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 比如为什么秋冬季节晴朗无风的夜间多霜冻, 积雪多在高山顶, 三月天风筝天, 北方春季多沙尘, 夏季午后多暴雨等。二要联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地理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决, 比如用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分析、解决房地产开发中房屋的高度、间距和朝向问题;用区位理论分析当地农业、工业、城市区位的利弊;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环境、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的分析法分析我国其他区域的情况等。三要联系国内外热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用地理思维进行分析, 特别是涉及环境、科技、经济、体育、政治、能源、发展等方面的重大事件。比如我国太湖赤潮、南方冷冬、嫦娥探月、京沪高铁、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振兴东北、西部开发、台湾问题、科索沃问题、中东问题、世界油荒等。

(五) 结合图表, 拓展技能

图表是地理学的重要语言, 有许多地理知识是通过地图、表格数据、示意图、照片等图表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的。图表在历次的地理高考试卷中都有不同程度地体现, 学生的图表技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 因此在平时的地理复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图表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图表技能一般包括阅读、填充和绘制, 在考试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的技能最重要。阅读的图表一般包括各类区域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地形剖面图、示意图和各种数据表格等, 考卷中最常见的是各类区域图和等值线图。阅读各类区域图要连续四个问答, 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四个问答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是定位问题, 关于定位通常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 即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经线、120°E经线、180°经线、20°W经线和160°E经线, 借助突出地物的轮廓特征对于定位也是很有帮助的。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复习时要分清等值线的分布规律, 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如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必须在图廓范围内, 分清该图的比例尺, 明确图中范围的大小, 由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和弯曲方向确定相应的地形起伏情况, 再根据图中其他信息进行分析解题。

(六) 模拟训练, 注重反馈

3.英语高考前的复习策略 篇三

知识的巩固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本保障。通过六年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句法知识以及语法知识,但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平时练习及模拟试卷分析可见有相当数量的同学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还没有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在考试中分不清考点与干扰项。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在高考中出现,在最后的两个多月的复习中应就基础知识部分的复习加大力度:结合教材,反复复习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词汇、句法结构、语法要点。即词汇: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3500个词汇中,挑出自己感觉较为生疏的单词反复记忆。对于常用的和重点的词汇,一定要做到会写、会用,了解这些词的搭配,使其变为积极词汇。

如发现有遗漏现象务必及时补救。借助词汇复习以及词和词组的用法,通过联想串联语法考点也是达到基础知识系统化的手段之一。

二、加强定时练习,保持题感,提高高考应试的技巧

1、听力理解题的分值比较大,接近全卷总分的四分之一,所以,考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坚持每天至少听一套题,对错题应当反复听。如果反复二三遍还是听不明白,可以参照录音稿找出错误的原因,特别是一些简单的判断推理题,一定要通过参照原稿找出答案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整理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对星期、月份、普通人名、地名等专项名词加强训练。

2、高考中对写作的考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作文的得分,考生在最后阶段需要对写过的作文按体裁或题材/话题进行归纳总结,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各类文章中有针对性地挑出一两篇有代表性的优秀范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或默写,并在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考生需要每天练、每天抄、每天背,并在实战演练中,有意识地提取积累过的知识,尽力做到在考试中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3、建议时间:听力20分钟,英语知识运用(包括单项填空和完型填空)25分钟,阅读理解35分钟,写作(包括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40分钟。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一项的用时,但在练习时,希望学生严格按照这个建议时间,以达到练习的目的。

在冲刺阶段认真研究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从而提高答对率及得分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还要注重应试技巧,合理发排时间,做到有条不紊。

三、找准症结,攻克难关,提高语言层次

(一)词汇关:考生在做题时总是感觉词汇障碍困扰着他们,这些词汇有的根本不认识,有的是旧词新意,有的是词根派生,有的是词性转换。由于缺乏一定的词汇猜测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那么,中学生应怎样突破词汇关呢?笔者认为:

1、熟练掌握教材中出现过的所有基本词汇。如遇陌生词汇尽力查找是否有熟悉的词根在里面,再结合语境推测词意。

2、在平时的阅读中滚雪球式地积累词汇。克服只重答题不重词汇积累的毛病。

(二)语法关:不少学生抱怨说,自己的语法规则背得不少,语法专项题也没少做,但总是在做单项填空时过不了一个坎。综观近年来高考单项填空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其特点是把普通语言知识放在丰富多变的题干中来考查,因此考生应在后期的复习中注意以下几点:

1、重点训练那些有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丰富、灵活性强的题目,切忌死抠语法条款。

2、要培养自己对题干的分析能力,善于弄清题意,明辨语境。

3、善于总结归纳平时练习中常考语法考点的出题趋势。

四、慎重审题,规范答题

1、慎重审题。读题目时,不能匆匆“扫描”,而要逐词地在心中默读考题。这样,可以强迫自己定下心来,把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看清楚,不至于漏掉任何信息。例如,在审作文题时,要求考生认真分析试题提供的表格、图片、提纲或文字说明等,仔细阅读每一个细节,弄清背景、要求、任务类型和内容。明确文章的体裁,把握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确定写作态度以及应采用的时态和语态等,确保不离题,保证会做的题目拿到尽量高的分。

2、规范答题。英语高考实行网上阅卷,因此,考生一定要明确注意事项,卷面整齐美观,字体饱满圆润,大小适当。历年的高考阅卷表明:字迹的清晰与否对最后的得分结果影响巨大。考生必须谨记于心!

五、调整心态,积极备考

4.高考文言文的复习策略 篇四

总体特点:遵考纲

X年考纲对文言文的具体阐述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能力层级分别为BCE。比照各地试题,今年上海的大小文言文阅读已经十分恰当地体现了考纲的宗旨,其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归纳内容要点、筛选文中信息等等考查内涵都一一凸现了。

其他各地则在取材上选用了较为浅易的文言文,分别考查学生在掌握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又注意考查学生在信息的筛选与提取以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所有各道考题,均严格遵循《考试大纲》中有关理解与分析综合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各地文言分值都保持在18分到19分之间,即三四个客观题,两三个翻译题。选择题表现为实词、虚词、人物性格和信息概括,翻译一般两小题10分。

变化动向:选材广

十多年来,全国及后来的各地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历经过“固定”、“灵活”的模式。固定指选文从汉朝至明朝的史书里的人物传记中节选一段,字数在600左右;灵活指开始北京秋招卷打破了传统的人物传记的选材方式之后,在全国各地连续四年的试题中,文言文的.选材范围越来越广,不再是二十四史中的史传文一统天下了。

从文言文选材范围来看,既有继续选择二十四史传记材料来检测考生的,如全国卷一、二、上海卷、四川卷等等,也有继续选用新式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如北京选择的是《淮南子》,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者分别选择了明代学者许写的《古砚说》、明代学者江盈科的《催科》、明代文人王世祯的《先祖史略》等等,高考辅导《20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及复习策略》。选材范围“扩张”最为突出的是江苏,它沿用的也是史传文学,但是出自《三十国春秋》,为一般人说未见未闻。广东题选择的是《聊斋志异》的《郭生》,是湖北卷《聊斋志异武技》的延续。而像湖南卷,选用《韩非子》更是别具风味。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卷出了大文言阅读外,还有小文言阅读理解,选用的是南宋陈亮的《酌古论序》。上海两篇文言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可谓出人意料。

就文言内容而言,江西卷批判了古代了苛捐杂税的现象,广东卷讥讽了见利忘义的小人做法,很是具有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要提出的是,广东等地继续出保持文言文断句能力的考查。而上海卷则有结构分析、修辞赏析,很是新颖。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意义和用法的异同。除原文外,其余四个例句往年基本上选自教材,今年则倾向于文段本身了,这更是强调了考生文言虚词的积累和运用了。

复习策略:重能力

1.紧扣新课程,夯实基础

无论选用史传文还是转向选用经、子、集,文言文的考查思路基本不变。在新课程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极大比重,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按照“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原则,充分落实好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用法,甚至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等。

2.重整体阅读,提高能力

善于借助,揣摩文意。首先要善于借助文段的题目,文段的注解和出处,加深对选段文意的理解;其次是要善于借助题干和选项,最关键是要利用好实词解释题和选择题最后一题的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因为这些都是选择题,选项中错误的只有一项,而且文意分析题中即使错的也是小问题。利用好了实词解释题,文中部分难懂的词语意思可以迎刃而解;利用好了文意分析题,就能够比较明确的了解全文内容。安徽卷、北京卷、湖南卷、江西卷、辽宁卷等等文后的注释就是帮助考生理解文意的绝妙辅助体。

我们若是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比如遇到个别难以判断意义的实词,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3.全解翻译题,力争高分

5.高考物理的备考策略及复习方法 篇五

回归基本题型,对每一道习题,要能把握关键字词和提取图表信息,弄清所给物理情境涉及的物理规律、相关物理状态、物理过程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等。

重视实验复习,理解实验结论形成的过程。从每年全国物理高考的实践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理想。对于每一个考查的实验,都要重视领会和熟悉实验的思想、原理、操作方法、数据的记录处理要点以及实验误差来源分析等。

坚持每天模拟训练,找出失分点,及时弄懂并进行归纳总结。注重规范解题,如填空和实验题中的有效位数、计算题中基本公式的规范书写等。针对自己容易失分的题型,多进行限时训练。记录解答每个题型所用时间,合理分配解题时间,争取做到会做的题目一分不丢。

考前最后几天怎样复习物理

理清脉络,搭建体系,重构物理知识框架。物理学科立足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考查综合运用物理学概念、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将整个高中物理课程按照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等模块,分别进行梳理,将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完整的认知结构,从整体上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6.高考语文复习策略 篇六

在第一轮的专题复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不少考点知识,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点和盲区。第二轮复习必须对现有知识和能力进行盘点,将已经熟练掌握放开,有待加强的再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而对于那些薄弱点和盲区,则要重点训练。

有专家撰文归纳了高三后期语文复习最容易出现的错误走向:“1、如骑士蒙眼,看不见敌情,弄不清战况,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地;2、如老牛拉车,埋头苦干,以数量代替质量,事倍功半;3、如新手经商,投资方向错误,摸不准市场,倾其所有,最后血本无归。”因此,重看前期做过的试卷,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盘查哪些题做得最顺当,哪些题最头痛,哪些题经常失手,然后按先后顺序安排强化训练。

自己编一本“错题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查缺补漏意义深远。例如将自己至今还容易混淆甚至不能识记的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文学常识、默写等相关知识点分类归纳,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又便于第三轮强化,甚至热炒热卖。

二、追根溯源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采用高考总复习书以专题形式展开,复习的重点主要锁定在考点归纳以及规范作答概括上。

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第二轮复习更应该回归课本,以一个全新视角来复习,从而获得全新的视野。有名师指出:“基础在哪儿?很简单,它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而是能看见又摸得着的,基础就在课本上。”

高考复习应该不要“忘本”。在回归课本怀抱中,我们会发现字音、字形、语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绝大多数都出自课文。

如果我们以熟悉的课文为知识背景去识记那些基础知识,零散的、枯燥的知识就有活生生的语言环境,便于理解记忆。从熟悉的课文中我们还可以归纳出阅读和写作的相应技巧,如《剃光头发微》的以小见大,《我的空中楼阁》的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声声慢》的叠词作用、虚实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等等。这些手法技巧都是考试中常用的。

通过熟悉的课文来复习,便于理解运用。从课本中积累作文素材,意义就更突出了。

例如写《诗意的生活》可以这样运用课文:诗意的生活就是与曾晢一道“浴乎沂,风乎雩台,咏而归”;诗意的生活就是与陶潜一起“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诗意的生活就是与朱自清漫步在荷塘边,一起欣赏那“渺茫的歌声”;诗意的生活就是住进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感受山上的小屋,“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有高考状元曾说,他复习语文的方法之一就是每天入睡前读一篇课文。他举例说,重读《荷塘月色》等篇目,提高了他的语言表达水平。

三、功夫在诗外

通过多次模拟测试,同学们都总结出一些临场经验,如准确填涂信息、看懂试题内容、看清答题要求、指定位置作答、先易后难选答、反复检查所答等方面,这些功夫看似微不足道,但细节决定成败。一道6分的语言表达题,如果绝大多数考生都只得到4分,而你注意到一些细节,得到5分甚至6分,那你就远远超过别人了(每一小题比别人多一两分,总共多多少分,这个账不用语文老师算了吧)。

功夫在诗外,高考在别处。在高考中,我们不妨“势利”一点,考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分析普遍阅卷教师的心态,投其所好,给阅卷教师一个好印象,从而获取足够多的感情分;立足考点,抓住采分点作答;研究标准答案,力求使自己答案更接近标准答案;作答全面丰富详尽,给阅卷老师勤奋努力的好感;作答规范,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便于教师评判,更便于自己多得一两分;保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抓好形象工程。

比如作文,高考作文的有些要求是每篇作文都必须符合的,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思想健康等。有些要求是很难做到的,如深刻、创新等。有些要求只要我们刻意地努力,就能做到很好,从而成为我们作文的亮点,帮助我们得高分。虽然许多同学的作文平平,但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找出可以重点训练的“优势点”,真正形成长处,以“亮点”拿分。无论是拟题、开头、结尾的语言修饰,还是新颖素材的运用,都可以作为努力方向。这里就以“文采”一个考点简要举个例子。

7.高考语文科技文阅读的复习策略 篇七

一、准确理解《考试大纲》对这一题型的要求, 对应试训练做到心中有数

纵观近几年高考科技文的命题, 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基本限定在关键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语主要指体现作者立场观点、作品主题思想、在结构上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如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及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有“临时意义”的词语。

关键句主要指从内容上体现不同层次的中心句;从结构上揭示文章脉络的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重要信息主要指文章的基本概念、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推断”的命题主要包括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 作者在文中暗示的某种倾向, 作者对某一观点的个人看法及评价态度等。

二、识辨常见的干扰项,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以客观题形式出现的科技文阅读题, 一道题, 四个选项中, 一般有三个干扰选项, 若能对常见的干扰项的设置思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则对识别干扰项, 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大有帮助。一般来讲, 常见的设题陷阱,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偷换概念。

这类干扰项常见的有四种情况:选项中的词语同原文中的词语并非相同概念的交换;选项在表达原文意思时漏掉了原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把原文中对中心语的陈述换成了对修饰语的陈述;故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卷I第5题C项:“……各个群体和团体都应该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这一项具有认同感和历史感的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各个群体和团体。

2. 无中生有。

即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 也不能由原文推理出来。如2007全国高考语文卷I第7题C项:“……它比其他形式的文化遗产更值得保护。”此项中的“更值得保护”在文章中没有出处。

3. 以偏概全。

这类干扰项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事物的全体, 造成以偏概全的错误。如2006年福建卷第4题A项:“‘欧洲老鼠’计划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 它将消除人类疾病, 延长人类寿命。”而文中只谈到像糖尿病、心脏病、痛症及精神病等人类主要疾病的治疗, 选项中的表述, 范围明显被有意扩大。

4. 或然必然。

或然是可能发生的, 也可以不发生, 必然是一定发生的。干扰项故意把可能发生的事判断为必定会发生或不可能发生。如2007年江西卷第8题D项:“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 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此项中的必然趋势跟原文的陈述不相一致。

5. 答非所问。

选项与题干没有关系。如2007年辽宁卷第6小题D项:“第一原则强调了凡技术能做到的都应当去做, 而且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这一选项在原文中能找到出处且表述正确, 但它却不是对弗洛姆“第一原则”的评价, 而是对“第一原则”内容的陈述, 属于典型的答非所问。

三、熟悉解题常规, 不间断地进行强化训练

科技文的解题技巧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段的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此前提下要注意以下步骤。

1. 准确回归原文。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命题, 大部分的选项在通常情况下都有与原文相对应的段落。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考生要带着选项回归原文, 先找准文中的对应部分, 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推理及判断。

2. 仔细对比。

区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有无出入。

3. 合理判断。

对科技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 比较时要判断, 筛选信息时要判断。准确判断需要考生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文章的思路, 找到确切的根据, 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从而找到正确答案。

8.探讨高考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 篇八

【关键词】 高中数学 高考复习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06-01

0

一、做好数学知识梳理工作

1.注重基础。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纵横联系的网络,突出知识主干,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运用始终是数学高考的主旋律。近几年来,高考数学试题很好地坚持了知识面广、起点低、坡度缓、难度适中,分题、分层把关的特点。选择题和填空题,无论从题目的形式结构还是从试题陈述方式与解答技巧看,基础知识占主导地位,属常规问题,没有超出平时模拟练习的范围,学生大多能在45分钟以内完成。解答题前三道均属于基本题,考查了学生平时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若认真作答,注意细节,应得到满分。后三题由浅入深,容易入手,但不易得高分。难度虽然是众多评价试卷指标中的一个,但却是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2.注重综合。高考数学将会特别重视在知识的联结点上设计问题,以体现知识的横向联系,用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尤其是重点主干知识之间的一些相互贯通要特别引起注意。

3.注重能力。高考命题应努力使难度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同时又能达到一个好的区分度指标,做到一种理想的平衡,这需要对三种不同题型的功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和完善其考查能效,使整个试卷的难度分度更加合理。数学高考将会实行多题把关。可能会出现选择题有3个,填空题会出现1个,解答题会出现3个拉开档次的,体现筛选功能的问题。当然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主干知识内容。

高考数学提出“以能力立意命题”,即围绕数学思想方法命题,促进考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其一是可以表述清楚的具體方法,即《全日制高级中学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各种方法,例如: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求数列通项的方法,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等等。其二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基本思想,例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等价转化、抽样统计、以及极限的数学思想等。突出数学知识主干,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基础知识全面考,重点知识重点考,主干知识构成高考的主干。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

4.注重课本。支持课程改革,一定要注重课本。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开发教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考察价值和功能,更充分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实质上,教材中的复习与小结中的例题以及复习参考中的习题就完全达到了高考的标高。数学高考中的许多问题都会在课本中找到原型和出处。广大教师和学生要从繁重的复习资料中跳出来,支持课程教材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高中的很多学生学习很用功,能吃苦,尤其在数学这一门上投入很大,但是经常性的考试并不理想,使他们非常苦恼,并且他们一般都是经省级,市级重点中学挑选后剩下的,学习的心理受过挫伤,有很多学生有自卑情绪,并进而对自己学好数学信心不足。若教师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则很容易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出现放弃的想法,学习数学越来越被动,遇见问题就想绕,有问题也不敢问,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思想包袱越来越重。还有他们中的很多学生心理上也很敏感,面对教师在教学中对资料的取舍,有时会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在对他们降低要求,是对他们能力的否定和对他们的放弃,造成他们的很多想法,若不及时进行沟通,会使他们对教师的复习思路不信任,甚至出现对教师的复习不合作情况,则教师的复习工作越来越被动,复习目标难以完成和达到效果。

高中的教师在开展高三数学教学的时候,应把自己对高考形势的判定及针对学生现状所制定的复习计划、思路及着重点告诉学生,争取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抓好学生管理教育和心理转化,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争取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平时教师要主动地接近他们,找机会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及时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他们在数学复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当他们发表了不同意见时,应虚心听取,客观评价;当他们题目做错时,不挖苦讽刺,和他们一起讨论,启发寻找错因,直到他们弄懂弄透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博得学生的尊敬,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亲其人而信其道”,他们才乐于与教师合作,从而增强教学的合力。

在进入综合复习与应试阶段后,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以几次重要考试(如:第一学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等)为节点,分解成绩目标,制定阶段性进步的奋斗目标。比如,我们可以帮助、指导学生按“不懂”、“不会”、“不对”等层次分别统计当下的失分,通过有效努力,争取下一次重要考试时,“折半”进步——每一类失分数减少50%.这样的目标,学生既会因为觉得实现起来不算太难,从而对实现目标比较有信心;亦能因此明了,“失分”往往与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有关,要通过积极、持久的努力才能改善,不可急于求成,从而稳定复习心态,自觉提高心理耐受能力。

9.高考数学复习策略 篇九

高考数学试题坚持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命题方向。一般而言,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前三题都属于基本题和常规题,不会超出平时模拟练习的范围,而许多题是取材于课本的基本题或基本题的延伸,这些都考查了同学们平时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要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相关内容,包括每个概念、例题、注释、图形,准确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将课本的目录串联成知识体系,形成纵横联系的网络。复习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这时需要对照教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彻底扫除障碍。当然,现在的学习是多样化的,在掌握了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同学们也可以利用好网络这个便利的学习的平台,进行网络学习,像电子课本就是不错的在线学习方式。

10.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十

人们常说:一轮夯基础,二轮练技法,三轮定乾坤,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高考后阶段复习的时间短,任务重,加之考生的心理压力大,身心疲倦,因此这阶段讲求复习的策略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跟同学们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第三轮的高考物理复习。

第三轮的复习要求:在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基础上,综合训练,回归课本及第一轮复习资料,回归已做试卷,提高 应试能力。

第三轮复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考二十天左右,以模拟训练及其讲评为主要形式,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应试能力和训练良好的竞技状态,进一步强化重要的定律、定理、公式,对题型、题量、难度的控制通过不同层次要求的试卷来训练;使同学们有多种心理准备,从而能从容地走进高考考场。

一、夯实基础知识、凸现主干知识、兼顾新增知识

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一贯是高考物理考查的重点内容,而主干知识又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最重要的知识,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能力 的基点。从考试的角度看,它是重点,热点、也是难点,要求同学们在备考中,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强理解,熟练运用,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中学物理的主干知识有:

1、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牛顿运动定律;

3、动量定律及动量守恒定律;

4、动能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5、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6、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及焦耳定律;

7、串联、并联电路及电压、电流、电功率分配;

8、安培力、左手定则;

9、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

10、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等。

热学、光学、原子物理部分知识,近几年高考要求变化比较大,虽然有新增内容,却删去了难度大的内容,总体难度呈下降趋势,考试题型多为选择题,有关题目变化小,自然比较容易,要争取得满分,建议同学们采用回忆式复习法,回归课本和已发的知识提炼,能够整理知识,使之网络化。

对新增知识点,应用性较强,与新课标的理念更接近,容易成为命题点,对新增知识点要有意识地强化理解、落实训练内容,如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多普勒效应,热力学定律,示波器及其应用,传感器的特点及其应用,回旋加速器,光电效应及其方程,粒子物理等等。

二、强化审题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习惯。

1、审好题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下面介绍几种物理审题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1),由“粗”到“细”,多角度获取信息:审题时,要先“粗读”再“细读”,即先粗略将题文浏览一遍,了解题目叙述的概况,如描述了何种物理现象,何种物理过程,需要求解什么物理问题,然后再细读一遍,对题目文字和图象的关键之处,要细心领会,仔细品味,不但要从文字中获取解题信息,而且会从附图中挖掘,即要多角度,全方位,无遗漏地捕捉解题信息。

(2)咬文嚼字,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例如:“至多”,“至少”,“恰好”,“缓慢”,“迅速”,“瞬间”,“变化”,“光滑”,“轻绳”等等。审题时就边读过想,读到关键词语处,作好标记,反复咀嚼,从中捕捉解题信息。

(3)剔除干扰,提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往往并不都是解题 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识设置的干扰因素,要准确地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对这类问题审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跟平时做过的相似题进行简单类比,而不注意两者的不同之处,要正确地把握物理现象的本质,抓住物理模型的特点,大胆地摒弃干扰,提取有用信息,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4)深入推敲,挖掘隐含信息:有的题目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或图、表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隐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含的条件,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的多种情况等等,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剖析题意,细心地把握物理情景,反复推敲关键词语,有机结合现实生活常识,无遗漏地将隐含条件挖出。

(5)借助示意图,再现解题信息:示意图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境,可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变得形象具体,实践证明,画示意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把握题意的思维过程,许多物理问题只要画出了示意图,待求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2、规范解题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而解题的落点是表述的完整性,书写的规范性,这是提高高考物理成绩的一种有效途径,物理解题表述的总原则: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谨,语言要规范,文字要简洁,解题 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只有几个干巴巴的公式。

(1)必要的文字说明包括:

A、对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B、对物理 关系的说明和判断;

C、说明方程的研究对象或所描述的过程;

D、说明作出判断或列出方程的依据,这是展示 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步骤;E、说明计算结果中正负的物理意义;

F、对题目所所求、所问的答复或说明结论或对结果的讨论。

(2)解题中的方程书写要规范

A、要用字母表达式、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B、要写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C、要写方程,不要公式(公式中的字母常要备注);

(3)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A、注意延用习惯用法 ;

B、尊重题目所给符号,题目给了符号一定不要另立符号;

C、一个字母在一个题中只能用来表达一个物理量,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

D、用好脚标;

(4)解题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A、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B、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结论不必证明;

C、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5)题目答案的规范表达;

A、文字式答案的、所有字母都应是已知量;

B、物理数据都是近似值,不能以无理数或者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的系数是可以的),注意带单位;

C、如果题目没有特殊要求,计算结果一般应取2到3位有效数字;

D、如果题目所求量是矢量,要同时答出大小和方向

3、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做练习与看课本的关系,强调同学们必须重视课本和第一轮复习资料。

(2)、处理好做新 练习与看原来练习的关系,一方面要做一定量的新练习,另一方面要重温以往练习、考试做过的题,做错的固然要再订正,原来做对的典型题也要求再重新熟悉思路;

(3)高考的热点与冷点,尤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重大的科技问题的动态。如与2005年诺 贝尔物理奖、“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相关的物理问题等;

(4)、注意总结前面考试的经验教训,调整好考前情绪,不要急躁、扎扎实实地复习,有关知识要加强记忆,考前不做过难的题,要有平静的心情、稳定的情绪。

三、高考临场应试策略

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技巧和较强的解题能力,固然是取得高考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但正常的心态,良好的临场发挥,也是在高考中能否取得最佳成绩的重要因素。

为了使自己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成绩,同学们应该做到:

1、以一颗平常心对待高考;

尽管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 的知识进行处理和讨论,但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目,仍是中、低档居多,占到全卷的百分之八以上,高难度题目仅仅是少数,所以应相信自己的实力,克服胆怯的心理,树立必胜的信念。

2、优化顺序,发挥潜能;

接到试卷后,勿忙于做题,应快速通览试卷,大体了解试卷的概况;

(1)坚持“三先三后”,优化答题顺序:先易后难、即解题时应从易到难;先熟后生,即解题时要先些内容、题型熟悉的题 目,再做陌生的题目;先高后低,即在浏览试卷中,若发现两题都会做,解题时先做赋分高的题目,再做赋分低的题目。

(2)坚持“两快两慢”,保证万无一失:阅读要快,审题要慢;书写要快(但要工

整),计算要慢且要细心。

3、仔细审题,把握信息;

审题是形成正确解题思路的前提和关键,通过阅读题文和题图,观察分析图象图表,弄清题中的物理情境,明确哪些量是已知量,哪些量是未知量,应用哪些物理规律,审题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解题的成败。

4、规范答题,稳中求快;

物理解题的规范化前文已谈。解题时要稳中求快,切勿前松后紧,对容易题要杜绝“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现象,对较难题要知难而进,力争做前面的一、二问,尽量多得分。

5、一次成功,重视复查;

高考时间一般不会很充裕,解题后不可能做到大量而细致的复查,所以要立足一次成功,如果有时间,应复查解答疑难问题的思路方法是否有误以及简单问题解答中有无粗心大意和笔误现象。

11.文言实词的高考复习指导策略 篇十一

一、有针对性的积累文言实词

笔者认为学好文言文的一个关键之处就是要了解、熟悉文言实词的用法。要想学好文言文,一定要积累大量的文言实词。语言的学习没有捷径,没有人可以保证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也没有人可以保证考卷上遇到的文言文自己都有所接触。那么当我们在考卷上遇到陌生的文言文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呢?答案是唯一的,只有大量积累文言实词,才能保证自己在面对新的文言文篇章时做到各个击破,连词成句,进而攻克整篇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率的积累文言实词呢?在课堂学习中要注重结合作品把常用文言实词进行勾画、归类积累。以《师说》中的“师”为例,本文中“师”共出现26次,如果单纯地让学生去识记每一句中“师”的含义就较为困难,通过课堂探究学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其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如作名词有两个情况,一是作“老师”讲,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是作"专门技艺人”讲,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作动词则有三种情况,一是作“学习、效法”讲,如“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二是作“从师”讲,如“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对于一些常用的实词或词组,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积累。

二、锁定关键词,解剖全文

纵观近些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思路,基本上都是以实词的考察为主。那么实词的具体考察方式有哪些?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在接下来的环节当中,笔者将重点讲解一下如何用你的火眼金睛快速锁定重点词汇,进而解剖全文。

1.熟悉文言实词的古今差异

以2013年江苏卷的一道选择题为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这道题主要通过相关的文言实词来考察了同学们对文言实词的解释古今差异的掌握程度。C选项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就会得出此中的“制”应该是一个名词,做制度解释,而不是选项中的节制,选项中的释义再代入到原句中去翻译整句的话,很明显句子是不通顺的。该题很巧妙地考察了同学们对文言文中实词的理解,那么在具体的考试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分析这道题呢?首先我们要结合上下文来对引号内的词义和词性进行分析,其次要把我们分析的结果再次代入到句子中进行整句翻译,看一下翻译的结果是否顺畅,是否符合上下文的语境。

文言文中解读文言实词的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如组词法、词位法、联想法、语境法。比如如果我们在一句话中遇到“朝”字,我们可以给“朝”字组词,组成朝代、朝拜、朝见、朝向等,进而再把这些词组一一代入到我们要翻译的句子当中,看一下那个句子符合句意。当我们遇到诸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样的句子时,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句子的结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族”字的位置和“灭”字的位置是呈工整的对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族”字的意思就是灭亡。最后当我们把“灭亡”代入到句子当中去整体翻译的时候,也会发现这样翻译句子非常合理、通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用再有任何疑问了。再者,当我们遇到句子结构难以判断、句子拆分成词组之后依然十分陌生的情况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能力,但最终依然是要把我们联想到的结果代入到文中试探是否合理。由此可见,文言实词的攻克方法最终归根结底都是要回归语境。

2.警惕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文言中较为常见,而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常常出错,原因是不明白文言句中的词用作了哪种词性。故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明确文中有哪些词类活用,如何用。如名词作状语的“骊山北构而西折”,可译为:从骊山北面(或:从骊山;向北);西,向西。名词用作动词的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中的“龙”可译为“出现了龙”。“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中铛,当作铁锅;石,当作石头;块,当作土块;砾,当作石子。形容词作动词的如“蜀山兀”中的“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在遇到词类活用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进行分析。如“壮士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直观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好像是“壮士死了一个知己,提着剑离开了燕京”,但是仔细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翻译太无厘头了,没有任何逻辑可言。那么这样的句子到底该怎样翻译呢?还是那句话,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历史知识,我们就会知道这里面描述的是荆轲刺秦的历史故事,荆轲是为燕太子丹而死。由此,这里面的“死”字不难被翻译出是“为什么而死”。

3.遇到通假字怎么办

关于通假字,主要是要把握其字形及意义。因为大多数通假字的读音、字形都相同或者相近。但是也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通假字字形既不相近,读音也不相同,在陌生的文言段落里遇到类似的通假字,就要充分调动起我们的语言感知能力,结合上下文,锁定通假字。

在引导学生学习通假字时,更多要注重让学生明白改字通哪个字,如何翻译。如《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的“缦”,通“慢”,长久之意。《烛之武退秦师》中通假字就较多,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已”,通“矣”,语气词,了。“共其乏困”的“共”,通“供”,供给。“夫晋,何厌之有”的“厌”,通“餍”,满足。“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的“阙”,通“缺”,侵损,削减。“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的“”知,通“智”,明智。其中大多数都较为常见,但也有个别较为少见,如“厌”通“餍”,对于这样的通假字就需要学生特别识记。

上一篇:股东的主体资格证明下一篇:1社区家长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