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

2024-06-18

小学古诗词教学(共9篇)

1.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一

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

——浅淡小学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我国灿烂文化之精华,古诗词语言精炼极具韵味;意境含蓄优美;情感饱满真切。常吟诵古诗词可以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还能想象到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更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体会我国汉语言的无限魅力,还在于培养孩子们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更在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下面就如何进行古诗词教学谈谈个人的见解和心得。

一、指导诵读,感受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具有韵律之美、精炼之美、形象之美,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寻味。首先,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体会韵律之美。在学生自己读书之前老师先范读,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听配乐的古诗词朗诵,让学生对这首诗词的韵律、节奏、轻重、平仄等有初步的感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小组合作诵读、配乐朗诵,并对诵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或评价。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读诗的心得。其次,抓住重点字、词、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的精炼、形象之美。古诗词篇幅较短,但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代的诗词,在对情景的描绘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往往通过一两个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情景,这正是古诗词语言精炼、形象之美的体现。如:王安石《泊船瓜舟》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展现出 “大江南岸,绿色千里,春意浓浓。”这一美丽景象。我在教学这首诗时,让学生试着把“绿”字换成别的字来比较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朗读,认识到别的字都不能表现出“春风吹过,大江南岸春意盎然”这一景象。表达效果自然比不上“绿”字,从中感受到这个“绿”字实在是用得太传神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古诗词很多时候用“千”、“万”来表现事物的数量多。要让学生理解“千”“万”不是具体的数目,而是概数,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之佳。比如: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利用课件让学生看画面理解“千山鸟飞绝”中“千山”指的是重重叠叠的山,进而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二、自学自悟,感悟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诗中描绘的内容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读诗如果能感悟到它的意境就会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自然而然地就能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常常鼓励学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感悟它的意境美:首先,让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词,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内容,然后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感悟。还可以先让学生一边交流一边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画下来。最后交流“自己是从哪些句子感悟到的?”“怎么感悟到的?”比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自读,引导学生抓住“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钟声”等主要景物,想象画面,再试着小组合作把它画下来,最后交流、汇报感悟方法。除了激发学生的想象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特点来使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比如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词的时候,我从诗题《忆江南》入手,先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诗:

1、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2、江南有什么值得作者回忆的?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后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因为内容较抽象,加上大部分学生对江南的景色不熟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日光映照下缤纷绚丽的江花、绿如蓝草的江水,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出示了一些江南春天的风景画,这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景色就有更深的感悟了。又比如:在教学《舟过安仁》这首诗时,播放“无雨的时候两个小孩子舟中撑伞”的动画,让学生感悟到儿童天真无瑕、机灵活泼的生活画面。

三、鼓励探究,体会情感美。

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所以古诗词中有许多是抒情诗,寓情于诗。因此,能否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是衡量是否真正读懂古诗词的主要标志。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当然也是难点,因为当时诗人表达的情感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而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现在比起来有相当大的不同,而且诗人当时的思维方式、心理状况也是现代人不容易体会和理解的。那么怎么样帮助小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1、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背景,让学生对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当时的心态等情况有所了解,再结合诗词中的句子体会情感。比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查资料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并把了解到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学生了解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陆游生活的南宋时期,是国家局势动荡的时期,当时,南宋朝廷国土大半落入外敌之手,中原人民身受涂炭,作者把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愿望,但是临终还未能实现,因而感到悲痛,才会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一句诗。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地体会到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2、创设情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用各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再试着演一演诗中所写的场景,体会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恋恋不舍之情。又比如教学孟效的 《游子吟》这首诗时,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们先在小组里试扮演在灯下缝衣的母亲,再选几个同学上台演,评一评、比一比谁演得像,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个个都细细品读诗句,细心去体会,并把体会到的演绎出来,在演绎和观看表演的同时体会到了朴素而伟大的母爱。

古诗词的教学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美、感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的过程,是美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我们还应该更多、更好地去探索、去研究。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爱上古诗词,使我国灿烂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2.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二

一、品味动作, 感悟儿童形象

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饱满, 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动作是否写得准确生动。因古诗词言简意赅的特点, 诗人对动词的运用更是要千锤百炼、反复斟酌, 力求用精练传神的动作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一诗中的感叹———“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正说明了这一点。教师应该抓住这些关键字词,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儿童的动作, 进一步感悟儿童的形象, 使其在脑海中逐步丰满起来, 从而更好地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 辛弃疾用寥寥12个字———“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表达出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了解“小儿”“卧”的姿态———很随意地趴在溪头, 双脚向上高高翘起, 还不时地左右晃动着;了解“小儿”“剥”的动作———掰开莲蓬, 取出莲子, 啃掉莲子皮, 塞进嘴里。教师接着问学生:“从‘卧’和‘剥’这两个动词, 你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抓住这两个关键的动词来理解, 学生就不难感悟出“小儿”一副慵懒悠闲、活泼顽皮、受尽家人宠爱的形象了。

《舟过安仁》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小诗。在这首诗中, 诗人写出了“两小童”在小船上所做的三个动作, 分别是:“收篙”“停棹”“张伞”。在理解了这三个词语本意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三个一气呵成的动作, 学生就能很顺利地感悟到“两小童”古灵精怪、喜欢动脑筋的可爱形象了。

二、扮演角色, 拓展儿童语言

有些古诗词涉及到了儿童的对话, 但只用了一两个关键字词概括出来, 并没有详写, 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和创作空间。教师应该敏锐把握时机, 在尊重儿童年龄特征、把握诗词情感基调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拓展儿童的语言, 展示并融入古诗词所创设的情境, 最终在角色体验和语言文字训练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一诗中写道:“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简简单单的一个“问”字, 勾画出家乡的“儿童”不认识久别回乡的诗人那种尴尬伤感的场面, 表达出诗人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无限感慨。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拓展训练点:面对村头出现的这位“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老人, 儿童们会怎么“问”呢?教师可以抓住“笑”这个字, 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突出儿童的天真和热情。诗人又会怎样回答呢?诗中并没有写, 而是留下了一个空白, 教师可以抓住诗中伤感和悲哀的感情基调, 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要突出诗人的万般无奈和感伤。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唐朝诗人杜牧 的《清明》中有这样一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个“问”字暗示我们, 这里隐藏着一个语言拓展训练点。在绵绵的细雨中, 在泥泞的乡间小道上, 诗人问牧童“酒家何处有”, 伴随着牧童“遥指”的动作, 两人之间可能有哪些对话呢?牧童的热情指引和诗人的真诚感谢在角色扮演中得到深刻的体会, 语言也得到相应的拓展。

三、揣摩心理, 体味儿童情趣

每一个儿童的内心, 都是一个丰富而神奇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 没有世俗的污染, 没有利益的争夺, 只有天真幼稚、纯朴善良、热情烂漫、无拘无束的儿童情趣。教学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揣摩古诗词中儿童的心理, 充分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儿童情趣, 感悟古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 (严羽《沧浪诗话·诗辩》) 的妙处。

在《小儿垂钓》中, 唐代诗人胡令能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在河边聚精会神学钓鱼的情景。当路人向他问路时, 他的表现是“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他为什么“不应人”, 又为什么要“遥招手”呢?他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通过揣摩孩子矛盾、专注的心理, 我们不难从诗人的描述中体味到儿童初学钓鱼时的无限情趣。

唐朝诗人吕岩在《牧童》中这样写道:“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黄昏时分, 牧童放牧归来, 吃饱了饭, 连蓑衣也没脱, 直接在露天里休息了。仰卧在软绵绵的草地上, 沐浴着徐徐吹来的清风, 面对头顶上的皎洁明月, 小小的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会想起奶奶曾经讲过的神话故事吗?他会想起白天在林中看见的那只小黄雀吗……通过揣摩牧童的心理, 学生可以体味到他恬静闲适、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

四、体验生活, 共享儿童乐趣

古诗词中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的在农忙时节学做农事:“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 有的在金黄的菜花丛中追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 有的在放牧的途中捕鸣蝉:“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 , 还有的在秋天的深夜里挑灯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 ……

基于孩子活泼好动、热爱自然、喜欢模仿的天性, 古诗词中描述的儿童生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很容易从中找到“共同语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建立起古代和现代、诗内和诗外、“儿童”和学生之间有效衔接的“桥梁”, 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中的儿童生活, 享受儿童的乐趣。

清代诗人 高鼎在《村居》一诗中描写了这样的画面:“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孩子们放学以后, 没有被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春天美景所吸引, 而是成群结队地拿着“纸鸢” (一种纸做的, 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 来到空旷的草地上放飞。教学时, 教师可以紧扣“忙”这个字,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放风筝的场景, 说一说自己放风筝过程中的所见、所做、所想。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儿童一边快速地奔跑放线、一边兴奋地喊叫的勃勃兴致, 分享他们放飞风筝的快乐。

3.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三

关键词 古诗词;诗意;朗读语感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 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e,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笔者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鄉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

4.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四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三阳小学 朱清

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四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古诗在文化的传承中占有者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同样需要教师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个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国诗词。诗词的教学是一个需要师生在有着良好互动的情况下才可以有更好的效果的过程。随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古歌词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篇文章我主要从课堂教学简单化、教师讲解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几方面阐述有关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建立汉语语言及文字系统的基础,是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未建立起成熟的语言和汉字系统,小学语文学习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都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此在讲授语文课程尤其是古诗词时一定要避免枯燥乏味,要结合生活实际在有趣的情境中让孩子能理解记忆。那么,到底该怎么教学古诗词呢?

一、课堂讲解简单化

小学生还处在智力发展阶段,理解力、注意力、记忆力等都未达到成年人水平,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的内容故事都是非常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古诗的研究意义更加在于诗词的创作背景,所以,在更高教育级别的中的研究,通常会研究诗词作者的时代背景,会研究当时是发生了怎样的历史事件。同样,在小学的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思想认知还无法达到所应有的深度,但是教师同样可以将时代背景加以利用,加以介绍。例如在讲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的时候,可以讲解作者实在怎样的情况之下创作的这首诗。接着引申出作者王维当时为何对被贬,同时向学生提及当时的历史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这篇古诗的热爱度,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的掌握这首古诗的含义,同时方便背诵记忆。在为小学生讲解这些内容时,一定要化繁为简,通俗易懂,给他们举生活中常见的小例子,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把古诗词的意境和魅力带给小朋友,把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中华文明传承给下一代,让中华文明的根深深扎下去。

二、教课方式避免生硬刻板

我国虽然近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可是中国式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为提高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一些考试只能全身心的投身于备考知识的讲解和强化,一味地让学生背诵和默写,可是死记硬背却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只注重应试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是否真的会灵活作用,活学活用。“把这些都背熟了”,这是中国学生经常能听到的话,老师们总是把它挂在嘴边。对于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加小学生的厌烦感,尤其是小学生,就更加不愿意去背诵。教师可以设计比赛的形式,同样是布置作业,但是告诉同学们明天会是一个趣味比赛,这样的效果就不会只是增加了学生大脑的记忆负担,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怀,而是学生会从内心愿意接受并背诵这首古诗了。

三、联系生活,再现情节和趣味

小学古诗词读者是小学生,因此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教授《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时候,其中在讲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时候,可以配合幻灯片的放映,让学生通过眼睛的直观感受来理解诗文中所描述的精彩画面。同样,教师的在课堂的具体教书过程中,还可以提问学生“有谁见过荷花”,“在什么时候”等问题,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让学生自己阐述对于荷花的理解,同时可以讲解荷花的花语,同时与本诗向对应。呆板的教学,学生不会引起共鸣,通过联系生活的实际呈现给学生,学生会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对照反思,努力接受。

四、开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画画远比写字要容易的多,他们能更容易的用画笔来描绘自己心中理解的诗的样子,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画出来的画向他们解释诗的含义,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也可以要学生根据理解的诗歌内容进行舞台表演,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仅可以将课本知识活动形式话,避免了课堂教学的死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形式,也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下学习诗词,更加有助于学生对于中华古诗词的热爱。对于小学的古诗词教学来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太宽松就没有了纪律性,过于呆板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上认真对待,传承继续绵延已久的古诗歌教育传统,因为“诗歌是对人类情感记忆的表达”。只有在文化和诗歌的不断继承流传中,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让我们未来的接班人、正处于花季的儿童、少年们,尽情的与倾听诗歌传统对话,与未来交流。正如托尔尔泰所言,诗人是举着心灵的火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让这盏照亮灵魂的火炬,给儿童和少年以人文的关怀和美学的慰藉。参考文献:

5.小学古诗词教学 篇五

小学语文课本节选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所以更需要学生精读、悟读。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又是最难把握的。精短的古诗词蕴含的内容、哲理和感情是丰富的,教师讲深了学生很难听懂,讲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如何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佳路径”?下面对几条探索路径作简要描述。

一、开启“密码”

“符号代表一种智性的认知的意义。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诞生,形成了一定的效果。”古诗是中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带着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浓厚色彩的“密码”,它也是解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键码”,只有开启它,才能进入古诗词的魔幻世界。

在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开启古诗的密码,干国祥老师先自己作了一首“诗”――《寻隐者喜遇》:“柳下问童子,言师采茶去。只在此山中,坡南向阳处。归来天色晚,把酒庆欢聚。”然后再引导学生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密码”,原来,诗中的“松、药、云”以及“不遇”都具有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松”代表“高洁之士”,“药”代表“隐者、长生、济世”,“云”则是指“隐逸安适”。即使“不遇”,也比“喜遇”好,因为它也是一个“语码”,代表着想见而未见的“神往与神会”。

古诗词中,柳、梅、竹、桃花、明月等物象都可能是“语码”,教师应带领学生寻找并开启古诗的“密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还原意象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客观物象。“凸显意象、营造意境”是古诗的精髓。品味古诗的意象之美、意境之妙,可以用“还原法”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自主展开阅读,学会从文本中找到看似矛盾之处,提出问题,产生探究兴趣,积极解决疑惑,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如,教学白居易《池上》时,对诗中“偷采白莲回”这一意象的“还原探究”:

师:小娃明明是“偷采白莲回”,怎么会是天真可爱呢?难道“偷东西”是好事?

生:我觉得这里的“偷”与我们平时说的“偷”意思不一样。

师:那这里的“偷”是什么意思?老师查出“偷”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①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②瞒着人。③抽出(时间)。④苟且敷衍,只顾眼前。请选择一种恰当的意思。

生:这里的“偷”是指“瞒着人”的意思,指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

师:一个小娃瞒着大人撑船去采白莲是很危险的,怎么还天真可爱呢?

生:我从图上看出这个小娃很能干,撑船的动作很老练,所以不会有危险。

生:他用一张大大的荷叶戴在头上当帽子,(范文网 )看上去很调皮,很可爱。

生: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个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说明他很顽皮,虽然有些冒险,但却反映他很能干,很可爱。

生:他采了白莲回来,也怕大人责怪,所以就想偷偷地藏起来,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显得很得意。事实上大人只要看一下水面上那分开的浮萍就知道他藏在哪里了,小娃的“聪明之举”让大人觉得很可笑,又很可爱。

师:是的,诗人白居易就目睹了这一幕,他觉得这个小娃“人小鬼大”,天真淳朴。这个“偷”字太传神了。

此环节中,教师抓住了“偷采白莲回”这一意象中“偷”字的字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想象、品味语言之妙,感悟经典文本精华之所在。

[NextPage]

三、挖掘诗眼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被称之为‘眼”’。“‘诗眼’能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能使静态的事物活灵活现地运动起来。”因此,解读诗歌,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眼”。

如,对《游园不值》一诗“诗眼”的挖掘品味可谓淋漓尽致:

师:你们认为《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最精练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春”、“值”、“关”、“满”……(意见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字上)

师:到底是哪个字呢?老师先让你们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集中交流。

(经过交流分析,发现其他的字都能被“关”表达出来,于是“关”的“诗眼”地位便被凸显出来。)

师:大家认为“关”是诗眼,但我发现这首诗是抄来的。(大屏幕上在叶诗《游园不值》的旁边出示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是前辈大诗人,叶绍翁是后辈小诗人,叶绍翁诗的后两句显然是从陆游的诗里化过来的,你认为谁的句子应该是名句?

(学生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有同学认为真正好的应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好,请大家辨析“杨柳不遮春色断”和“春色满园关不住”差别在哪里。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的意思是杨柳没把春色遮断,一枝红杏就出现在墙头;而“春色满园关不住”则是说“园子”、“柴扉”本来是要把满园春色“关”住的。

师:你们看,“遮住”和“关住”哪个力量更大?

生:“关住”力量更大。“春色满园关不住”让人感觉到一个“想关”,一个“关不住”,就好像有两个武功高手在打架。

师:是的,一个“想关”,一个“关不住”,之间有很大的张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使人们的视界得到解放,赢得了更广袤的想象空间。所以说,叶绍翁的这句诗才是名句。

四、互文拓展

古诗的教学要有一个既意韵未尽又深刻见底的拓展过程。互文,便是拓展古诗意境的常用方式。所谓互文,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先时、同时或后来的文本,把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秘的意义。同样,古诗教学有时也要采用互文的方式,来拓展古诗的意境。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其中“互文”的运用堪称典范,现采撷一个片段:

师:于是,从张继开始,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笔下悠悠回荡。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下同。)

师:听,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顾瑛的笔下悠悠回荡――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元】顾瑛《泊阊门》

师:听,七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当然,吟诵涵泳应是学习古诗的基本路径。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只有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才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6.小学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词自学理解的六步法,融会贯通自学古诗词;用四步法引领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感受诗之韵。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意境,感受诗韵。

三、教学过程:

(一、)初探古诗词学习步骤。

古诗词的学习是可以总结方法和步骤的,这样更有利学生自学理解。上课伊始,教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小结。读诗题。看到古诗题目先读一读。

知作者。然后了解一下作者是谁,并说一说。读古诗。从整体入手,读通古诗。

解诗词、释诗意。结合阅读书下的注释,扣住对关键字词的理解,达到对诗句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达成共识。

悟感情。在理解古诗达意的基础上,再去剖析诗人作诗的目的,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步是难点,下面作重点指导。再读古诗。感受韵味,深化认识,并达到记忆背诵的目的。(点评:板书这六个步骤,并在四五两步下加着重号,使学生明确这两步分别是古诗词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入境悟情,感受诗韵。

谈话:我们进行古诗词学习,并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感悟意境,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拓展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的一生服务。

1、学会想象,体味诗情。(板书)

(1)谈话:古诗的特点是简明扼要,作者有时会故意留有空白,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白。我们要善于借助这些“空白”,去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2)举例:[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

(点评: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感悟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的热爱。)(3)再举例:[《咏柳》] 出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

(学生的想象激活了,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

2、推敲诗眼,感悟诗魂。(板书)

(1)谈话: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这样,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

(2)举例[《泊船瓜洲》]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教师引导: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通过这个“绿”,你感受到了什么?

(点评: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玩这个字,使学生感受一片绿色锦绣激起诗人重返政坛的美好愿望。)(3)再举例[《早发白帝城》] 出示:“轻舟已过万重山”,教师引导:诗人李白是在流放至白帝城被赦召回时写的,轻舟顺水而下,一日千里,一个“轻”字,可以表现出他当时什么心情?(点评:一个字把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关键的字词,表面看学生似乎懂了,其实不然,正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学生一道驻足欣赏,发现文字背后的东西——诗魂。)

3、了解诗人,走近诗心。(板书)

(1)谈话:古诗的意境,反映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2)举例[柳宗元的《江雪》]:

出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引人深思。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受到不小的启迪。教师补充: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孓独钓的意境。诗人生活在“安史之乱”的中唐,此时他被贬为永州司马,远离朝纲。苛政猛于虎,重赋比蛇毒,连大地都剥削光了,还能“钓”什么?江中本无积雪,也不可能“钓”,“无”中生“有”,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就揭示出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后的不屈精神和悲愤心情。

(点评: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学要把握好“度”,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4、音画合壁,再现诗境。(板书)

(1)谈话:音乐与古诗词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诗配乐也能帮我们走进诗歌的意境。

(2)举例[学习《静夜思》](3)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曲子,教师吟颂古诗。

(4)教师:这时你们的眼前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点评: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在古诗词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手段,音画合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

(5)教师: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书上的插图,来入情入境。(6)举例[〈〈望洞庭〉〉]请学生观察画面。

(7)在这张月夜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点评:这样,使诗与画统一,既是吟诗,又是读画,同样可以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悟诗之“韵”。)

(三)总结学习。

7.小学古诗词教学困境分析 篇七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低效现象归类

总体来说,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低效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 过于重视诗词的背诵, 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语文教师往往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记忆和默写上。尽管我国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 但是, 死记忆硬背往往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来看, 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时间通常只有一课时, 而教学内容则有学生诵读、背景介绍、作者生平、诗词讲解等多项。迫于教学进度, 我们常常是将诗词背诵作为作业, 第二天上课检查, 这样一来,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背, 如何能产生学习兴趣呢?

(二) 过于重视对内容的讲解, 忽视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唐诗宋词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精髓, 语言优美, 节奏或明快, 或舒缓, 或高亢, 或婉约, 其意境多与作者的心情相关。因此, 对古诗词的理解应该将重点放在用心去感知诗词、用思想与作者交流上。但是, 很多教师则只是枯燥地分析诗词, 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这就使学生无法对诗词完成深层次的理解。

(三) 过于重视对词句的翻译, 忽视了古诗词的文学性

受现行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 有的教师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诗词翻译之类的基础知识当作教学重点, 而忽视了诗词的文学性, 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如此一来, 本该丰富而有趣的诗词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的堆积。一节课下来, 学生除了能记住教师重点讲解的字词、注释之外, 根本没体会到诗词的优美之处。说是些千古名篇, 在学生看来只是枯燥的文字, 与泛泛之辈的拙劣之作又有何异?

二、小学古诗词困扰因素分析

困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 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

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 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 教师在教学方法, 特别是教学重点和处理上仍存在偏差。在他们看来, 古诗词教学与死记硬背是相伴而生的, 至于说诗词鉴赏只是公开课、优质课上的做秀行为。于是, 他们将课堂大致分为两等份, 前一半时间用以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大意, 后一半时间则让学生用于背诵和默写诗词。

(二)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我国多数地区的学历要求是专科以上学历。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 现如今的专科学生并不能够从深层次上来理解古诗词, 难以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无法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境界与诗词语言结合起来, 无法体会其中的美感, 只能对古诗词做浅层次的分析。这样一来, 他们只能用平铺直述的方式将诗词讲给学生, 学生无法把握其逻辑顺序, 如何能对诗词形成完整的理解呢?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出路分析

(一)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按照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靠近诗词, 主动地走进诗词所营造出的特殊境界, 让诗词从远古时代走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以此来使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 使学生感受诗词的优美。特别是我们要注意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出图、文、声皆备的教学环境, 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 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 以基础知识讲解为基础, 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意境的教学是随着诗词的变化而变化的,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大致来说, 可分为四个方面。

1. 在反复诵读之中感受意境之美。

多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词语言和谐, 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放开手, 让学生自己大声去读, 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诗词上来, 往往能达到“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的教学效果。

2. 在逐字分析之中品味语言之美。

逐字分析、细细品味是基础知识相讲解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古诗词讲究的是用字准确、凝炼, 往往只是一两个字词就蕴含着深远的意境, 这就意谓着古诗词重点字词的分析等同于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内涵之丰富。

3. 在深入挖掘之中揣摩意象。

意象是情融于景的一种表现。在古诗词当中, 作者所描写的意象多与其情感相联系, 反映其情感寄托, 说明一定的道理。

4. 在图画建构之中拓展想象。

在古代, 诗词、音乐、绘画是同属一家的, 音韵优美的诗词定然与优美的图画相联系。在经典的古诗词当中, 梅兰竹菊四君子、长亭小桥流水、莺啼燕舞青山、浮云新月柳絮都是不可多得的绚丽图画, 诗人都可借以展示自己心中的情意。因此, 在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注意将诗词当中的语言文字翻译为生动鲜明的图画, 让静止在纸面上的文字活起来, 使学生对物象、情境和事件产生鲜活印象和切身感受。

8.小学古诗词生动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生动教学

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就是古诗词。加强古诗词学习,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生动古诗词的教学,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最佳方法的生动教学。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这将对学生学习古诗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采用讲故事的方法组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地融入情境。教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导入: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钓鱼竿来到了小河边,他想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他的个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四周的草儿几乎把他的身子都盖住了。他不管这么多,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过这里。看见了他,想去问个路。小男孩连忙摆摆手(老师可以加些动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同学们真聪明啊,他是怕惊跑了鱼才不理他的。这小男孩可爱吗?(学生再次参与讨论,使小男孩的形象在小朋友头脑中鲜活和丰富起来。)这一极富意趣的情境被唐朝的一个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一首短诗把它描写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儿垂钓》。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兴奋状态,后面的教学就会显得非常的轻松。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小学的古詩词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

二、扮演角色融入情境

古诗词课上让学生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根据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入与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创设与其相适应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对演课本剧的热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方式是多么的喜爱了,把诗中所描绘的情境演出来,不得不说这是生动教学的有效途径。此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培养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如采用游戏、比赛等形式,不仅可以生动教学还可以专注小学生的注意力。

三、新旧联系迁移运用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合情合理。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财富中最宝贵、最精彩的一部分,我们当然应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内化为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也是这样。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又强化了所学。例如,学完《别董大》之后可与《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比较,学生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由于作者生存的年代不同,送别的对象不同,朋友所到之处不同致使诗歌产生了不同风格。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由于作者所送元二是带着使命前往安西,日后很难相见,其感情基调是忧伤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作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地点又是闻名于世的黄鹤楼,朋友去的是当时繁华的城市扬州,因此诗中洋溢着乐观的情绪;《别董大》的董大是当时天下人皆知的有名乐师,诗人自然吟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句,表现了乐观的胸襟。

四、引导学生穿越历史丰富想象

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我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为古诗词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例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远处,是树木葱郁的西塞山,山前是飞舞的白鹭。深红、浅红的桃花追逐着流水慢慢逝去,而流水中的鳜鱼是那样的肥。青的斗笠,绿的蓑衣。然后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说说自己的创意。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还可以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古诗产生的年代较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而且古诗词语凝练、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文的必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对于借景抒情、借物咏怀这类诗词。可以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感情,把诗中作者描绘的景象通过反复诵读再造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新的景观世界,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性认识、理解和体验,并取得出口成诵的效果。

五、总结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唐诗宋词使千百代炎黄子孙一直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温馨里。在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要少一些刻板程式化的教法,少一些虚名浮利的念想,多一些勤奋耕耘,多一些诗意创造来生动教学,我们的诗词教学就能像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首首华彩乐章。

9.浅议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九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的璀璨明珠。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167-01

在小学各学段教学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在推荐背诵的120篇(首)优秀诗文中古诗词占104首。加大古诗词教学研究的力度,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滋养小学生的心灵会发挥重要作用。

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我尝试了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循序渐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遇到这样的问题:老是觉得不容易给学生把古诗给讲明白,学生可能又觉得如坠雾里云里,小学生身知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重点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因此,不必强求每篇古诗都字字明了句句领会。每学完一篇古诗后我们就会布置这样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意思。如果学生的回答基本上符合作者的意图,把意思说清楚了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在文字、字?怠⑼ㄋ臣氨泶锓绞缴鲜挛蘧尴福?要求过严。比如叶绍翁,《夜书所见》的诗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课堂中,大部分学生只能理解到看到篱笆下的灯火料想到孩子们在捉蟋蟀,而没有上升到作者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的生活,进而表现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此时,老师不能简单的评判学生的对与错,要引导学生再读文再看图,再体会进而加一点拨,小学生也能慢慢地在自己原先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作者内心感受也了解得更深一些。诗词中隐含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文学修养的提高而逐步领悟。

二、熟读成诵

千百年来的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印证了:人的语言能力的形成,依靠的主要是对前人经验的模仿,因此背诵在古诗词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用古汉语写下来的诗词作品,因此,学习古诗最有效的方法是背诵古诗词,要在小学生大体读懂的基础上,把越来越多的名作背诵下来,才能进一步融会贯通。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况且,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小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犹如蜜蜂采蜜采得百花最终酿成甘甜的花蜜。同时,我们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三、课外延伸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加之性情不够稳定,仅仅靠课内的教学不足以巩固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因此,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字活动对巩固课内的教学成果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我结合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了诗配画创作,开展了配乐诵读,扩写古诗诗意,自办了“春天的歌”为主题的班报和手抄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读、悟、学的基础上打开思维的窗户,让他们在创作中从内心感受学习古诗词的妙处,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消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四、把握诗词时代背景

小学语文古诗选材范围非常广,从时间来看,有宋代的,有唐代的,有清代的;从空间来看,有现实生活的,也有不曾经历的;从内容来看,更是天文地理人情风俗无所不包。也就是说教材的内容大多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因此,学诗词仅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就成了学生理解诗意的一扇窗户。诗是诗人喜怒哀乐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这些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境遇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适时地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比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前后发生的大事件,这些为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不过这样的介绍应力求言简意赅,避免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古诗教学要靠教师不断加强自身文学修养,以此带领学生迈入古诗的神圣殿堂,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让古诗教学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精讲一篇古诗,而会让学生运用精讲古诗所积累的方法更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匀变速直线运动分类题下一篇:项目开工奠基仪式XXX同志表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