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学论文

2024-10-16

环境社会学论文(精选8篇)

1.环境社会学论文 篇一

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已引起人类共同的关注。美国最新一项调查显示, 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是全世界面临的头号危机。为解决危机, 世界各国各尽其能。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各国共同探讨气候环境问题, 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国政府也积极应对环境生态危机,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因此,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 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作为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社会组织, 必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环境社会责任。

1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 (CRS) 的理念源于20世纪初美国关于企业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对CRS社会已达成共识, 即企业除了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以外, 还应该考虑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如员工、客户、供应商、所在社区、政府、以及环境的责任。因此,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应当承担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对社会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近年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成为人们普遍的期望和要求, 也同时赋予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更重要的地位。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构建的“四位一体” (即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中, 把环境责任作为评判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如果把企业承担的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员工健康与安全等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承担的最低限度责任的话, 那么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最高目标的追求。

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

1.1 节约资源能源

企业在各类资源的使用过程中, 尽量减少不可再生、不可回收资源的使用率, 同时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企业要想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就要节约原材料及能源, 改进工艺,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更替消耗量大的旧设备。

1.2 控制污染

污染对人类及整个环境的危害极大, 因此企业要下大力气来控制污染。企业要改进技术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防止有毒物质和致病因子进入环境, 同时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工艺, 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及污染物要积极投入设备予以净化,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1.3 减少排放

企业在生产中可以排放多种有害物质, 即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 废气、废液和废渣。这些有害物质, 若不经妥善处理, 如未达到规定的标准而排放到大气、水域、土壤中, 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 甚至会危及人类健康。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中国政府为了表示环境治理的决心, 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个目标的实现, 必然有赖于各类企业有效控制排放, 更好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2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由来已久, 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讨论的焦点在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才有学者开始提出企业的环境责任。Frederick在企业社会响应中添加了价值和伦理维度, 提出企业不仅要有效而准确地处理公共关系, 更应全力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Zenisek描述了连续的、不断增强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阶段, 提出第三个阶段即是环境责任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不能销售不安全的产品, 企业必须投入财力并努力支持当地的社区建设, 企业不能使环境恶化。

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理论提出后, 不少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 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大会成立了独立的委员会, 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未来”报告, 这篇报告首次引进了“持续发展”的观念, 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1993年成立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开展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化的制定工作, 以规范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到目前位置, 已制定出ISO14000 (环境保护管理系统认证) 系列标准来促进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欧盟2001年公布了一份文件《推广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绿皮书》, 成为近年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文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 “管理环境与资源”成为重要的内部维度之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及推动下, 众多企业开始响应持续发展号召, 建立各自的环境管理方式, 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3 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3.1 强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兰州石化工厂爆炸事故、江苏大丰电池企业铅污染事件等一系列企业的环境污染事件, 不仅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而且对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企业形象受损、企业信誉受到社会拷问。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环境下, 牺牲公众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是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成长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 政府部门、公众、媒体、员工、消费者、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觉醒, 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向企业施压。因此, 企业只有顺应潮流, 不断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 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 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它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融,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高速发展却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生态透支为代价的。据中科院测算, 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 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即绿色GDP为负值。面对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严峻的挑战,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个目标, 企业就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 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因此, 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3.3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新时期赋予企业新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后, 中国成功的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目前,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 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 社会进步与环境和谐之间的矛盾也会愈加凸显。因此, 企业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历史角色: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 也是维护和谐的社会组织, 更是保护环境的责任主体。近来, 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界正在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即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 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 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绿色消费的策略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而且能促进企业健康长期有效的发展。绿色营销活动, 说明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 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已由消极的应付转变为积极的参与。

4 强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单凭企业自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需要内外兼修来培育、监督、促进企业践行环境社会责任。

4.1 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责任教育

通过教育与培训, 帮助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树立一种新的企业发展观, 即企业社会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那么企业的社会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会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 只有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后, 企业才能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方式来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4.2 加快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建设, 让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目前, 对企业环境保护实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总体看来, 这些法律法规立法层次较低, 只有《环境保护法》一部国家基本法律, 其他大多是各部委制定的行政法律, 法律效力较差。其次, 上述法律法规制定的时间久远, 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对现代企业的环保要求, 如《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2000年再次修订的, 距离最近的法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是2005年修订的, 所以加快对相关环境保护立法的修订, 制定符合现代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要求的法律规范势在必行。

4.3 推行适当的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弥补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付出的经济成本, 从而极大的鼓舞企业自觉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奥尔森在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时指出, 集体行动的激励可以通过“赏罚分明”的制度, 实行“有选择性激励”来解决。他同时指出, 经济激励并不是唯一的激励, 声望、尊敬、友谊等方面的“社会激励”同样有效。依据这一理论,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信贷等物质激励和给企业提供荣誉、地位、社会声誉等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来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4.4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督促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利用公开财务报告、网络媒体和其他方式向外界说明企业环境政策、环境影响和环境绩效等相关信息。它是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 我国目前的法律只规定企业向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投资者披露, 而且只要求披露重污染和突发事件的信息, 对非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是自愿披露, 披露的内容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 在实际的执行中, 只有少数业绩较好的企业有一定的环境信息披露, 而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没有相关环境信息。总体说来, 现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还很不规范, 缺乏相关的法律的规定。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建立环境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美大学评出当今世界十大最紧迫问题[N].科学时报, 2008-7-15

[2].林仲豪, 高红贵.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及践行途径统计与决策[J].2008.269, (17) :172~174

[3].Frederick WC.Moving to CSR4[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8, 37 (1) :40~60

[4].Zenisek 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3) :359

[5].European Commission.Promoting a European Frame-work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Green Paper[EB].European Commission Employment&social affairs, 2001, http://europa.eu.int/comm/employment-social/publica-tions/2004/ke1103002-en.html

2.环境问题社会自治 篇二

关键词:环境治理;社会自治;公众参与;环保NGO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已影响甚至威胁到了公众的生活和健康。为此,政府也做出了一些努力,1978年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制定环境保护法,1984年将环保提到“基本国策”的地位,1994年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梦,在2015年的两会政府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这一切都体现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关注,反映出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愈发严重。可是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在治理过程中却遭到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双重困境,解决环境问题仅靠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还不够,还需社会力量的加入。[1]近年来,我国社会力量蓬勃发展,,成为环保不容小觑的一部分,民众个体意识增强,希望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这无疑给环境治理新局面的形成带来了希望。

一、概念界定

(一)环境问题社会自治

何为环境问题社会自治,其指的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通过不同于政府和市场的治理方式,独立地实现对影响自己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的自主治理,这种自主治理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把一切受区域环境影响的社会成员都纳入到环境问题的治理体系中来,是社会成员保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自我治理。[1]

(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是指公民以及公共的或私人组织表达他们对公共政策或具体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意见,并与决策者进行讨论的有组织机会,它包括对政府的决定不服而上诉。[2]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追求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参与性的发展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不可阻挡的趋势。《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第五章第五十三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也写入党章,但柴静的《穹顶之下》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中国环境问题竟是这般严峻,“美丽中国”其实也还是有很多瑕疵的。

(三)环保NGO

环保NGO,是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定目的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他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环保领域的社会活动。近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发展迅速,在提升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环保参与、改善公众环保行为、开展环境维权与法律援助、参与环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促进环保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

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进程的推进,我国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和投入到环境事业的浪潮中来,可是仍然存在参与度不够等问题。

(一)公众环保的认知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参与意识较弱、参与能力较差

随着我国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意识到自己作为环境中的一份子,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自己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因而越来越关注周边的环境问题。然而,大多数的民众还只是局限在认知层面,未付诸行动,一是公民作为个体,不知道有何渠道可参与,参与能力较弱,二是政府未出台相关政策保护鼓励公民投入环保事业,仅在一些法律的条文中简单涉及而已。

(二)环保NGO发展迅速,参与热情高,但力量单薄

环保NGO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由一些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士相聚在一起,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也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可是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却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社会环境并未完全认可它们,还有很多民众并不了解环保民间社会组织,不知道这类组织究竟是代表哪一方的利益。再者,环保民间组织如何能够生存下去,也是一个问题,它们的活动经费从何而来,工作人员的募集问题怎么解决,怎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吸引更多的机构加入进来。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的态度如何,虽然政府已明确提出鼓励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加大了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却还是远远不够,政府相应的资金投入、配套措施、法律法规还是比较落后,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

(三)政府进一步加大对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度,但还需加大力度

2014年最新的《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公共参与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并规定了公民享有环境权。这对鼓励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提出了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可是却没有建立一个明确的公众参与制度,没有关于环境权益、参与环境保护渠道及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有关法律规定和配套的实施机制,公众参与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公众参与制度难以落实。所以对于政府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拿出实际行动,真正地将公民参与落实。

三、实现环境问题社会自治的路径和对策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共同生活于同一片土地之上,我们的生命彼此息息相关,环境问题事关我们所有人的生存权益,政府固然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可是作为公民的我们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环保事业当中,事无巨细,我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即可,只要能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然而,我国环境问题社会自治以及公众参与仍处于缺失的状态,当前内容的肤浅、效果的平淡,使公众参与成为形式上的热闹和实质上的口号。为此,必须采取积极举措改变现状。

(一)加快环境治理的制度创新,完善环境自治法律体系

首先,要更新环境资源立法观念,将环境资源物权具体化、明晰化。要恢复环境资源作为私权客体的本质,明确环境资源所有权的界限,清晰划分环境资源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的边界。对国家所有权而言,可尝试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将部分环境管理权转移给社会;对于集体环境所有权,在承认集体是所有权主体的基础上,创新所有权行使方式,将集体所有权落实到集体内部成员,使集体成员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权利。其次,完善环境自治立法,保护各类社会主体依法实行环境自治。当务之急要确立公民环境权的宪法地位,由国家保障公民环境权的实现,为建立健全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奠定基础。完善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体系,关键是要清晰界定各个社会主体的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落实环境自治责任,让每一个公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环保社会组织做到环境保护“守土有责”。

(二)加大对环境问题社会自治的政策扶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环境自治

政府首先要从宏观与整体上对环境问题社会自治进行规划与引导,将环境问题社会自治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和深度上,给予充分重视。其次,要加大对公民、社区、环保NGO以及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从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法律保障各方面对其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公益创投的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

(三)政府要让渡部分环境治理的权力,激发社会环境自治的活力[6]

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也不可能成为全能型政府,现如今提倡建立“公民社会”,强调公民积极参与,强调公民主体意识的培养,强调“小政府,大社会”的建立。政府作为一个宏观统筹的角色,不可能做到事事亲临,不可能全面了解关于环境问题的细节,只有那些真正与处在社会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才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分析环境问题。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做的不是将所有的权力都紧握在自己的手里,而应该放权,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或者环境服务付费等方式,委托授权给社会力量行使环境治理权力,并承担环境治理责任。[6]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全部转移,仅意味着政府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变成了间接提供者,变成了政策制定者、监督者、规划者,其主体角色并未改变。

四、结语

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治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由“他治”向“自治”转变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8]对于政府,应该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以及社会力量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参与环境治理;对于社会力量诸如公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来说,有义务也有权利从事环保事业,应该以共同的目标为纽带,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夏志强,郑雅庆.环境问题社会自治:理念、逻辑与路径[J].党政研究,2015(02)

[2]侯小伏.英国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

[3]方伶俐,李文芳.中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现状、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3(32)

[4]黄爱宝.走向社会环境自治:内涵、价值与政府责任[J].理论探讨,2009

[5]王彬辉.新《环境保护法》“公众参与”条款有效实施的路径选择——以加拿大经验为借鉴[J].法商研究,2014(04)

[6]黄爱宝.论走向后工业社会的环境合作治理[J].社会科学,2009

[7]张瑞.论我国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缺失[J].理论视野,2010(09)

3.爱护环境社会教案 篇三

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垃圾的危害。

2让幼儿知道应该每天清扫垃圾,不乱扔垃、乱捡垃圾、垃圾应该进垃圾的“家”。

活动重点:

让幼儿初步了解垃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垃圾的危害。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应该每天清扫垃圾,不乱扔垃、乱捡垃圾、垃圾应该进垃圾的“家”。

活动准备: 有关环保的PPT 活动过程:

一、“垃圾的产生”

1、观看图片,讨论: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见过这些现象?

2、看图了解并讨论:垃圾是怎样产生的?

3、教师小结:垃圾的产生主要有——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建筑垃圾(拆大楼留下的砖头、石头和很多的泥)。

4、让幼儿大胆地说出我们生活中得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鱼骨头、手工废纸、烂菜叶、食品袋、水果皮都是生活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

1、让幼儿查看地面上有什么,教师请清扫地面。

教师小结:污染环境,是我们的家园变得不美丽。危害身体会把一些细菌带入身体,是我们生病。垃圾成堆会造成交通堵塞。

2、讨论:小朋友们往口袋里扔垃圾,这样做对吗?有什么害处?应该怎么做?

小结:不对,有一些锋利得垃圾会扎伤小朋友的身体,还会弄脏小朋友的衣服和小手。

2、你看到乱堆放的垃圾会有什么表现?

三、“垃圾的家”

1、幼儿讨论:有了垃圾应该怎么办?垃圾的“家”在哪里?

2、展示各种垃圾得“家”的实物或图片。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让幼儿可以完全理解垃圾是怎样产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可以清楚地知道垃圾的“家”在哪,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幼儿与老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幼儿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幼儿了解如何保护环境

4.社会环境与信仰 篇四

社会环境与信仰

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信仰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实现和发挥作用的.人生活在确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为人的`信仰提供了可能,也提供了限制.人的信仰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致的.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和文化现象,既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健康的信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实践中要坚定正确的信仰.

作 者:杨百成 Yang Baicheng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5刊 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分类号:B821关键词:信仰 社会环境 信仰的相对独立性 价值

5.环境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我相信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只有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才能够爱上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

此次,我们前往山东进行社会实践,不仅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也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是欣喜,是得到成果的喜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也感受到自己的微薄,体会到整个社会强大的凝聚力。

第一天,我们到达焦家金矿进行参观,我看到了许多没有见到过的新技术新东西。在焦家金矿我第一次看到了以前只有在电视报纸上看到过的太阳能路灯,当时我感到非常的新奇,也感到非常的诧异。太阳能作为一种典型的可再生能源,其环保、无污染、分布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以太阳能路灯应用为代表的道路照明工程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各级政府视为“政绩工程”和“环保工程”。毕竟在今天,太阳能灯的价格还是非常的昂贵,所以我向焦家金矿的栾矿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在矿区装太阳能路灯,它能够带来收益吗?栾矿长说道,这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去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环保这一项工作从它诞生之初就与责任感密不可分。我们国家之前一直在走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只有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一点、愿意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会去关注企业是否会给周边的居民造成生活上的不便,是否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的污染。而现在,我们会惊喜的发现,不管是国家的政策造成的,还是企业自身的素质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愿意为环保做出贡献。在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始终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与企业良知,就像山东黄金所坚持的那样,一方面,坚持“奉献黄金白银,留下青山绿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矿山建设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周边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在对外开发过程中优先关注一线员工,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从而真正实现了“祖国好,人民好,企业好,员工好,山东黄金一年更比一年好”。

有很多企业,一听到环保,一听到低碳就会想到成本的增加,企业利润的降低。对此讳莫如深,更不用说主动承担环保义务。殊不知这样却是与实际大相径庭,环保非但不会减少企业利润,反而会降低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积极推动环保科技创新,着力研究开发有助于行业环保水平提升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在推进环保技术产品研发应用时,既要从现有生产工艺所引起的污染防治、节约能源等方面着眼,也要从生产流程设计及各种原辅材料的选择入手,努力减少废弃物、实现废弃物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既要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治理,更要积极推广应用各种无公害、资源节约型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积极进行产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就拿选矿来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矿藏都是优质的高品味矿,在选矿过程中要求磨矿细度高、浮选药耗大,造成浮选废水量大且成分复杂。如果选矿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不仅会对矿区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是对水资源的巨大浪费。

第二天,我们到达新城金矿进行参观。同学们都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了提问,工程师们给予了认真仔细的回答。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所关心的问题自然与金矿的采选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感兴趣。所以我就尾矿库的安全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提问。据新城金矿的工程师介绍,新城金矿的尾矿水大部分都是回用的,为企业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尾矿水不含有有害物质(通往尾矿库的小水沟里甚至可以见到小螃蟹),即使出现尾矿库溃坝这样的安全事故也不会对居民的生活和饮水造成大的影响。

“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消费—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一个“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中国经济面临着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并由重化工产业主导、就业压力巨大、资源供给短缺、环境污染总量增大等一系列挑战,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凸显出来。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事,是每一个国民必须肩负的责任!通过这一次社会实践,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负责任的企业已经开始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也会给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充实了自我。真正地走出课堂,使自己陶醉在喜悦之中。有时会很累,但更多的感觉是我在成长,我在有意义地成长,在社会实践中,我发现我们现在学习的一些东西,已经和现在企业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设施脱离开来了,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不脱离开社会实际。学校能给我们的永远是纸上谈兵,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多事自己不去尝试永远不能真正了解。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从现状来看,我们学生的理想和现实差距过大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实践经验缺乏,期望值又过高,有时候会造成眼高手低。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自己专业的机会,使我们能够在活动之后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够在本专业范围内有更深的研究和杰出的贡献。“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即将升入大三的学生,很快也将走上社会,所以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比纯粹闷在屋里读书要有用得多,这次实践不仅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了解到我们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在许多技术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必须得努力。

6.环境社会学论文 篇六

1.1 生态

对于生态的概念定义及研究对象等问题一直有争论与发展。“生态”(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中“eco”意为居住,“logy”则有“学习”“研究”的含义。在荆其敏先生的书中“‘生态’(ecology)是人的生存所离不开的自然环境”,这与我们日常理解的“生态”是一致的。

1.2 生态住区

生态住区,也称为绿色住区、健康住区,是根据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规划、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组织人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所需的环境,使住区整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从这里可以看出,生态住区的观点与我国古代哲人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的思想不谋而合。

2 生态住区的绿色生态设计

生态住区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可以把它看作是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见图1)。

2.1 以人为主体

生态住区是人工生态系统的一种,应该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交往和安全是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人在住区中的基本要求之一。设计规划时要提供有利于邻里交往的气氛与空间,应有利于居民对住区活动的参与及感情投入,增加邻里与社区的安全感,增加社区的场所感、地域归属感。广东中山港口镇星晨花园第7期工程,其住宅沿河地区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老年人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尽享晚年的愉悦,儿童们在一起顽皮地嬉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人本主义思想,人类只是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物种。环境与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也是所有物种的共同财产。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过分强调“以人为本”。

2.2 结合自然环境进行设计

自然环境是生态住区设计比传统设计更为鲜明突出的要素和特点。正如I·L·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到的我们要结合自然进行设计。自然环境中诸多要素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 营造适宜的人居气候环境

生态住区的人居气候环境包括住区气候环境和室内微气候环境。

住区气候环境是住区公共环境中的重要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住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采取公平性原则设计,控制建筑群的朝向和层高有利于建筑通风、日照和采光,并满足每个住户都能享受到住区的特有景色。

室内微气候环境部分涉及室内空气质量、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控制室内热环境中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控制卫生设备和换气排气设备产生的噪声。对光环境中尽量满足人们自然采光的要求,力图保证舒适。在热环境系统中,建设重点宜放在采暖、空调、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的使用上。

2.2.2 资源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土地是构成住区中最主要的自然资源,是极为有限而且不可再生的。因此,住区建设的选址很重要,首先要考虑到居民的健康需求,选址时要远离污染源;尽量少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建造住宅,充分利用郊区荒地、坡地、丘陵地段;尽量避免占用耕地。拿英国伦敦即将举办的奥运会场馆选址来说,就选择了最需要改造的旧城区,利用奥运来带动该地区发展。这个例子虽然不是住区方面的,仍然说明了很多问题。

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水质型缺水城市,回用水资源丰富。根据这个特点,水环境系统的建设重点应放在节水、水的重复利用与水环境系统集成三个方面。珠海市华发住区利用半地下车库顶部建立废水土地——植物处理系统,对生活废水就地回用,避免或减少对环境污染,减轻市政排水工程负担。

废弃物管理与收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有一个全面的生态考虑。生态住区中垃圾的处置与回收利用,应当充分利用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如果必须在小区内处理垃圾,应选用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维护管理方便的成熟工艺与技术,像北京北潞春小区搞的多层悬浮燃烧炉,就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就地处理垃圾的现代化设备。

2.2.3 科学使用能源

能源紧张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生态住宅小区的能源系统建设,重点应放在建筑节能、常规能源系统优化与绿色能源利用三个方面。在建筑节能方面,着重设计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常规能源系统须优化,避免因多种能源结构形式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设计的同时结合本地特点充分选择利用绿色能源或者其他可利用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上海安亭新镇住区拟引入附近工厂的余热和废热作为该区部分能源,以减少电能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2.2.4 合理规划绿地

绿地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小区中多铺一些草皮、多种一些树、扩大一点绿地面积不能称之为生态住区。从人的心理角度而言,绿地作为绿色的呼吸器对于城市居住者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生物多样性。然而也存在缺陷,绿地过多将会降低城市地区的密度,使得公用交通存在能力随之降低,而步行距离也因而增大。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审慎的规划,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等指标要求外,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海口望海狮城生态住区不仅利用各种植物观赏特性进行美化装扮,还利用其形、色、味及文化联想创造丰富的文化、感情氛围,同时还考虑各种植物的固碳和供氧能力进行品种搭配。

2.3 社会环境

2.3.1 经济与生态住区相互促进

一个适宜居住的城市要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力,使居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同时,住区的建设和建成也会促进城市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给业主就近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带动社区乃至影响城市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2.3.2 管理智能化、公众化

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带动了住区的生态体系正向高科技型转变。在规划中,要着眼于交通、水、暖、电、气、防火、防盗等自动化的研究和应用;完善周密社区服务和物业管理,根据业主的生活需要提供灵活多样周到便利的社区服务。鼓励居民参与、落实社区自治,建立可靠的防卫保安系统。

2.3.3 安全便捷的组织交通

住区的交通要安全便捷,应人车分流,特别应对老人及儿童的出行做出周密的考虑,并实施无障碍设计。深圳某小区的人行和车行体系采用架空层高差的室外双层分流体系。各居住组团间的车行体系位于半地下的高度,通过天桥使步行体系相连接。这种室外高差分流体系,确保居民在住区内部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将步行线路与车行线路纳入庭院整体景观体系中考虑,从而获得了较好的环境质量。

3 结语

生态住区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建设中所占比例非常低,有些技术和设计规划方法仍然相当不成熟,但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的生态住区会达到如杨经文(Ken Yeang)“要在建造中对自然环境施加最小的影响,并使我们的建成环境与生态圈的生态系统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

摘要:在对生态住区概念的一般性释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住区是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观点的分析,提出生态住区的几个设计要点,从而达到人、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人居环境,生态住区,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经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徐强,陈汉云.沪港绿色建筑研究与设计案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崔荣荣.生态住宅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7,33(33):42-43.

[5][法]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7.关注人·关注社会·关注环境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化 观念 方式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环节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形成,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必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已很难承担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同时,高考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也从各方面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式上的变革势在必行。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应当社会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要目标。尽管以前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也作出了相应要求,但显而易见的是,课堂教学的程式化和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使上述要求仅仅成了语文教学的“副产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较少体现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审美功能。当然,这与传统语文教学缺乏实现这些目标的可操作性平台不无关系,但不能否认,以应试为中心,以课堂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终极价值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脑中已根深蒂固。具体表现为:

(1)只看到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没有注意到它同时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因此,简单地把语文理解成一种纯知识性、技巧性的学科,相应的,在教学中把语文技艺分解成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等,而把语文固有的文化内涵置之不理。

(2)热衷于短期效应,忽略语文对心灵启蒙和审美意识启蒙的影响力;急功近利,重视记忆性和固定格式的知识,一切为高考服务,将素质教育弃置一边。

很显然,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将使教者与学者的视野越来越狭窄,思维方式越来越模式化,缺少创新,缺少变革,这与现代教育是格格不入的。现代教育以面向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它既重视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把自我学习、关心社会、关注环境作为人的素质要求。正因为如此,构建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新语文教学模式成为语文教学者和语文教学研究者的共识。

二、教学内容的变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当服从并服务于人文性

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语文教学应当朝着培养健全的人格这一方向去努力,否则,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就缺乏真正有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只会在低层次的平面上运转却无法向更深层次拓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可以放弃工具性,相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使它成为在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径。如果我们即放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只注重人文性,最终结果可能是人文性也得不到有效体现。正确的做法是:工具性应服从并服务于人文性这一最终目标。

综合起来说,素质教育关于健全人格的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交际能力。在当代,交往与合作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要有效地进行社会交往,必须以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为基础,建立起和谐协调、团结合作的人际关系。为此,使学生具备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中的语言因素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的语言包括了书面语言,但更多的应该是指实用性的交际语言。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应当从以往只重视对字、词、句、文进行分析研究的领域向外拓展,加强语文的实用性研究,凸现语文的交际功能。可喜的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在编写过程中,对这一点给予了充分重视。它明确将教学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一为阅读,一为写作、口语交际。这样,语言作为日常交际手段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就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可教学生进行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教学的内容拓展了,形式也不拘一格了,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兴趣就能提高,语文的交际功能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指欣赏、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亦即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价所需要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现有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文的审美功能,而是将语文教学过程简单地视为对机械、枯燥的字、词、句、段进行讲解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语言结构、语法规律、语段整合,较少涉及到语文本身的美。事实上,语文中存在相当多的审美因素,即以上文提及的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语文》为例,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胡同文化》中我们可以领略文化美;在《过万重山漫想》中我们可以体味哲理美;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中我们可以感受人格的美。只要教师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充分地挖掘,美的形态是无处不在的。当然,适当的课外阅读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读好课外书,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关注环境意识。环境问题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作为未来社会主宰的学生应该具备关注环境的意识,而语文教学也就自然成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过程,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处于封闭状态。事实上,高考模式由“3+2”向“3+x”转化,多少传达出了一点这方面的信息。无论是文科综合,还是理科综合,试题中都有意无意涉及到一些诸如生态环境等一类的社会热点问题。当然,在语文试卷的阅读材料中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与环境有关的文字。在这种情形下,由课堂走向社会的语文教学不能坐等,而应理智地、主动地参与,以实现语文在关注社会、关注环境方面的隐性功能。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介绍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的文章,分析典型材料,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了解世界和国内环境状况;也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地理、自然学科相结合,组织学生对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出有价值的小论文。这样,语文在关注生活热点方面就有了用武之地。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多样性代替单一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因观念陈旧,内容单一,在教学形式上也摆脱不了单调、机械的特点。素质教育在要求语文教学观念更新、内容拓展的同时,对语文教学方式也提出了要求:

(1)用新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师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这就为教师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学生也能借助网络阅读更多的作品,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资料,拓宽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思维。总之,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将使教和学都能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

(2)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不难看到,有些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技巧,但写出来的文章却千篇一律,具体表现为枯燥、平淡、格式化,缺乏生活气息,缺乏时代感,缺乏灵气。这是长期以来陈旧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而,语文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走近自然,观察生活就显得非常必要。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熟悉生活,领悟生活;要经常开展辩论、演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鲜活的语言去描绘生活,去感受生活,去评论生活。从近三四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不难看出,作文的设题越来越趋向于生活化和时代化,坚韧、创新、竞争、机遇、自信等与时代节拍相吻合的语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作文试题中。试想,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对时代的感悟能力,学生面对的无论是一篇作文,一份试卷,还是未来急遽变化的社会,都将会手足无措。

语文教学是开放性、拓展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所发挥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作用将愈来愈明显。反过来说,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要,也必将推动语文教学向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8.环境社会实践报告 篇八

为了贯彻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绿色节约型社会,党中央下达了关于怎样加强环境保护的诸多建议,也为之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股改革之风的吹动下,我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对各级学生作动员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地实践活动,参加环境保护的行动。

我院更加身先士卒,各班级也举行了各种实践活动,虽然我未参加,但我也对xx的环境做了初步调查。

地点:xx市各主干道

参加人员:本人及一同学

二、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通过对路人以及对环卫工人的提问,了解他们对各路段的环境的看法。并将事先打印好的自制问卷调查表发给他们填写,为接下来我的分析及整理做出铺垫。

三、总体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路人及环卫工人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表的整理分析发现,人们普遍对当前环境表示不满,只有在极个别地段人们表示差强人意,针对这些方面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下面,我将针对这些情况做一些系统的汇报及整理。

1、调查人群

由于适逢春节假期,在各主干道上只能遇到很少的路人及环卫工人,所以,我们调查的人群结构相对单一,所调查的一些问题及征求的建议也只能代表极个别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所做调查的整体方向,它能对xx市的环境卫生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改进性。

2、发现问题

a、很多人反映很少和家人及同事谈论有关xx环境现状的问题,对有些方面的活动也相对冷淡,也有人反映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然参加的也很少啦。

b、调查中的多数人虽然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鉴于各种因素并未能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参加活动。

c、人们对环保的意识总体上欠缺,尤其是在一些费精力的活动(分类垃圾)上,更加显得力不从心了。

d、人们反映政府的一些活动未曾下达到基层,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就结束了。这就反映在政府的交流机制上。

e、政府在环境保护上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在有一些方面(道路拓宽)方面更加欠缺。对一些污染大的工厂更是放纵,并为对这些税收大户进行整治,只要其交纳一定的处理费就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xx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

f、大多数被调查者反应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

3、分析原因

a、自身原因起决定作用。很多人学历并不高,文化素质也就低,因此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种种看法和观点都会受到影响。

b、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未下达到各阶层,以及有些政府机构的阳奉阴违,导致措施不能有力的进行。

上一篇:涉外礼仪案例分析下一篇: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小螺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