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优美的游记散文(共14篇)
1.描写优美的游记散文 篇一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沉泉下土,墨痕独锁壁间尘。
陆游八十五岁那年春日的一天,忽然感觉到身心爽适、轻快无比。原准备上山采药,因为体力不允许就折往沈园。此时沈园又经过了一番整理,景物大致恢复旧观,陆游满怀深情地写下了最后一首沈园情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你看,在他笔下,“路近城南已怕行”,“玉骨久沉泉下土”,“只见梅花不见人”,因为“玉骨久沉泉下土”,“沈家园里更伤情”,不免极度伤感悲哀,又极度念念不忘。
如今,“沈家园里花如锦”,痴情的“当年”“放翁”又来了,你在哪里呢?可是“也信美人终作土”,不承认怎么行呢?你,只能在梦里出现了,只可惜“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琬,你在哪里,难道你不能再在此出现了吗?难道你就不再思念我了吗?我们还有再见的机会了吗?我还能再解释吗?
一个老人家这么专注这段恋情,真是古今难得、世所罕见!
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陆游的执著。她对于唐琬有着深深的愧疚,但更多的还是深深的留恋之情。他对唐琬的那份思念至死不变,一往情深,一如既往。钟情、痴情至斯,真可谓天下的情种乃至情圣了!人家都说:痴心女子负心汉。如今看来,女子唐琬无疑是痴心人,陆游更是一个痴心汉!他对唐琬的执著,令我们唏嘘不已!
这个凄美的尾声,更为凄美的沈园平添了几分哀愁,使人们更加怀念唐琬,更加同情陆游。
看到这里,我们同情唐琬,更同情老迈昏花的陆游,禁不住慨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俱往矣!
陆游与唐琬凄美哀婉的遭遇故事,经历了几百年流逝的时光,暗淡得已经知之者甚少了。不知何年何月,将空留故旧的沈园,仿佛还在讲述着见证着这个凄美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匆匆看过沈园,我们迈着依依不舍的沉重的充满愁绪的脚步,慢慢走出这座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所在,空余深深的哀愁和叹息。不光是陆游、唐琬心里有创伤,我们也多少带有这创伤,大概是被他们的真情实意所打动所感动了!
这时,天有些更加阴沉了,不免有些许压抑。
我们紧不住又发出慨叹:不过我们的情绪有些被这个故事感染,就连老天也受到了感染--乌云蔽天!
不过西方时而出现的一抹晚霞仿佛向我们说明:希望还在,就在明天,不能总沉浸在旧时的惋惜、阴影生活里,生活还得继续,事情还得干,日子还得过,脚下的路还得走下去!
再见了,沈园!
再见了,陆游、唐琬、陆母、赵士程!
再见了,昨天!
我们不会忘记昨天,我们不会忘记沈园!
沈园因陆游唐琬而闻名,陆游唐琬因沈园而凄美!
沈园凄美,凄美沈园!
2.描写优美的游记散文 篇二
一、动词的点睛
在景物描写方面, 中国古典小说并不擅长, 比如运用华丽的骈俪文等等, 描写出来的景物缺少真实感。而《老残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注重细节推敲, 往往只用几个动词就将一幅图画写活了。例如第一回中:
天上云气一片一片价叠起, 只见北边有一片大云, 飞到中间, 将原有的云压将下去。并将东边一片云挤的越过越紧:越紧越不能相让, 情状甚为谲诡。
小说运用拟人手法, 没有过多的骈词套语, 只是从朴实的语言入手。仅用动词“压”、“挤”、“不能相让”就给乌云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这么一点缀, 读者就不难想象当时乌云密布的诡谲景象了。
同样, 在小说第十二回, 描写黄河结冰的一段文字被奉为经典。作者用精准的动词把黄河结冰的情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拦住”、“站住”、“逼的紧了”、“挤破了”、“又挤死不动了”。这样描摹可以说是写活了黄河的冰, 而“嗤嗤价响”、“乱窜”、“挤死”可谓是画龙点睛, 把黄河后冰追赶前冰的情形描绘的有“声” (嗤嗤) 有色, 刻画的穷形尽相。
二、色彩的活用
在描写景色时, 《老残游记》还巧妙的运用了色彩词汇来点缀行文:
只见对面千佛山上, 梵字僧楼, 与那苍松翠柏, 高下相间, 红的火红, 白的雪白, 青的靛青, 绿的碧绿……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 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 好似一条粉红绒毯…… (第二回)
又有:却当大雪之后, 石是青的, 雪是白的, 树上枝条是黄的, 又有许多松柏是绿的, 一丛一丛, 如画上点的苔一样。 (第八回)
“火红”、“雪白”、“靛青”、“碧绿”写出了千佛山斑斓的色彩;“白花”和“粉红绒毯”衬托出了千佛山在夕阳下的别样景致。而青石、白雪、黄枝, 绿松的出现, 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雪后山景, 用词朴实, 读来逼真生动。这是多种颜色的错综搭配。
《老残游记》在色彩运用方面恰到好处, 流畅自然, 却并不借用色彩来堆砌华丽的辞藻。例如在第十二回当中, 小说只用了一种颜色就营造出了雪月交辉的经典意境:
抬起头来, 看那南面的山, 一条雪白, 映着月光分外好看。一层一层的山岭, 却不大分辨得出, 又有几片白云夹在里面, 所以看不出是云是山。及至定神看去, 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也是白的, 山也是白的, 云也有亮光, 山也有亮光, 只因为月在云上, 云在月下, 所以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那山却不然, 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 被那山上的雪反射过来, 所以光是两样子的。然只就稍近的地方如此, 那山往东去, 越望越远, 渐渐的天也是白的, 山也是白的, 云也是白的, 就分辨不出甚么来了。
这一段描写, 通过山、云二者与月的位置差异, 我们看到了山雪、云层对月光的反射所表现出的两样子的光:云的亮光是从背面透过来的, 山上的亮光是由月光照到山上, 被山上雪反射过来的。山和云虽然都是白色, 却有差别。这只是近处的, 透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力, 我们还欣赏到了远处的景致:此刻, 山、云与天一样, 都是让人分辨不出的白了。这一段细致入微的月夜山景描绘, 小说构造了雪、月、山、云、天多个景物。而从头至尾, 只有一个白色出现, 我们看到了这几样白色的同中之异。在这里, 小说没有让我们感觉到一种颜色的单调与枯燥, 相反, 这几种同中之异的色彩所营造出的清丽的意境, 确实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用郭延礼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作者用了一种白描的淡笔, 创造了一种自然和超自然交融的气氛, 确使人感到新奇而又心旷神怡。”[2]
三、移步换景的游记体本色
《老残游记》在描写景物时也凸显其“游记体”本色, 即并不一味的采用作者主观描述, 而是借助主人公老残的视角, 通过他一步步的游览, 渐进式的给读者展现出一幕幕的济南名景。可以说, 老残的路线是写景的主线, 而他所游览的景致正是这条主线上的点。
在描写景物时, 小说让主人公老残参与进来, 让他变成一系列景致的连接点。在需要变换景致时, 老残就会出现。例如在描写济南大明湖、千佛山时, 作者从老残“步行至鹊华桥边, 雇了一只小船, 荡起双桨”开始布景, 紧接着通过老残的一连串动作:“下船进去, 入了大门”、“复行下船, 向西荡去”、“到了铁公祠前, 朝南一望”、“忽听一声渔唱, 低头看去”、“回转身来”、“进了大门”、“仍旧上了船”、“一面吃着, 一面船已到了鹊华桥畔了”就把老残坐船近观铁公祠、远望千佛山、俯瞰大明湖几个景致连接起来了。借助游者老残的脚步, 几个名景过渡的非常自然, 没有生硬的变换痕迹。作者运用细腻的笔法, 从小处着眼, 成就了《老残游记》中的经典片断。
《老残游记》中的写景文字, 已经挣脱了中国古典小说单纯的借景抒情的藩篱, 大量白话描写活泼自然,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 自《老残游记》问世之后, 就广受国内外的好评, 其精湛的描写技法也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摘要:《老残游记》的描写技巧之高, 一直被学者们所公认。鲁迅先生就指出:“《老残游记》叙景状物, 时有可观。”[1]本文就从景物描写入手, 旨在研究《老残游记》在细节方面的描写技巧。
关键词:动词,色彩
参考文献
[1]陈今.〈老残游记〉中艺术表现技法的创新[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2]徐鹏绪.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J].东方论坛, 1995, (2)
[3]刘鹗.老残游记[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周锡山释评) [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5]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 (第二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大运河的优美篇首(散文) 篇三
人对什么都有探求之心,泰山极顶,长城龙头,黄河源地,天涯海角都已去过,大运河之首却成为一个焦渴的期待,那是久违的故乡吗?
正是草枯地阔,木落山空时节,出京城好远了,又出了通州好远,天地越见舒朗,直到再不见一座建筑,完全一片野旷天低的景象。
有雪纷纷扬起,温度更显低落,情绪却昂扬起来。浑茫间走下一个斜坡,再拐个弯,就看见了粉墙黛瓦。是的,这里该有一些房舍,这里该是多么繁闹的去处,茶肆酒楼客栈官署都会有。一排高树挤出了一条通道,落叶发出苍然的声响,车辚马萧一般。尽头一堵巨石,石上有字,再看一个牌坊,上书:漕运码头。是了。急走几步,不顾鞋子踩进水洼,眼前已然出现一条气宇轩昂的大河。禁不住喊出了声,那声音,连自己都吃惊,似乎在村口见到了倚望的亲人。我呆愣着,这就是大运河?那个京杭大运河的北首?
许多河流的源头,都是细水浅溪,就像一部交响的序曲,而后才渐入高潮。只有大运河首来得这么突然,横江断河一般,置你于无准备的惊叹之中。
河首像个大口,万里旷风都顺到了这里。水面蒸腾着雾气,像河在呼吸。大运河,你老有千岁,同自然的河流相比,却仍是一条年轻的河。你那么平静,平静得只有轻波微澜,越是如此,越显端肃。你那么宽阔,比我想象的宽多了。看不清你流去的地方,那里已烟锁雾罩。
漕运码头空无一人,干净得像一个封面,打开去看,却是山重水复、雄浑壮阔、帆樯林立、舳舻相接。身背肩扛的急步,浑浊嘶哑的呼喊,昂扬长啸的骡马,低陷沉转的车轮,泪眼彷徨的送别,白发苍然的祈望。一条大船刚刚离港,一批船舶又小心靠岸。漕运发达时,仅从天津每年过来的漕船就有两万艘,更别说还有商船。
大运河,一个运字,让水的实用功能活泛起来。运河不仅输去一条通衢大道,还输去了大河的文明之波,广袤的土地变得丰沃,并催发了农耕经济向商旅经济的转变,码头带动着一个个集镇和城市迅速膨胀。水道的开通已使直沽寨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天津卫”。运河沿岸呢?淮阴、镇江、常州、无锡无不得益大运河的润泽,还有苏州、嘉兴、杭州呢。长江和运河交汇处的扬州,更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方。
700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看到运河的时候,不由得惊叹万分,并说:“值得赞美的,不完全在于这条运河把南北国土贯通起来,或者它的长度那么惊人,而在于它为沿岸许多城市的人民,造福无穷。”马可·波罗当时把浙江称为蛮子省,他没有想到,那个蛮子省,后来成了世人向往的人间天堂。
二
说起来,应该庆幸一次次从皇宫里发出的疏浚运河的圣谕,不仅是从隋文帝开始,在他之前早已有过,隋炀帝之后更是接续不断。那些声音越过道道森严壁垒的高墙,低徊于运河之上。
运河的挖掘和整治,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无从知道那些群体中的普通姓名,但不妨碍对他们深怀敬意。从一条沟渠的初始,到千里通畅的结果,无疑见证了人类构筑文明的艰苦进程。声声号子里,多少生命在蠕动,他们淌洒着汗水和血水,也淌洒着一个民族的苦难史奋争史,而最终,低沉的号子变成了水边清丽的歌声。
运河首先表现出了民族对自身环境的挑战,它是一种群体智慧和精神的结晶,是价值取向和生命观念的飞升。正是运河的穿引,中国东西走向的水系有了横向交流,运河身上汇通了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和海河的血脉。一个数字难掩心中的自豪,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巴拿马运河长20倍,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运河能与之比肩。
站立运河源首,想着她不同于其他河流的地方,她不跌宕,不凶猛,没有急流险滩、峡谷漩涡,她母亲般大气、淳厚、秀美、沉静。她比其他河流更善于接受和容纳,即使是很窄的河道,也能见到一支支首尾相接的船队往来穿梭,那种繁忙有序而无声,不会出现大惊小怪的声笛和躲闪。即使是目前,京杭运河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三
我知道,北京的很多河流都归入了大运河,这条人工开挖的河首先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都城带来了好運,以至于不少帝王从这里一次次乘舟巡访。乾隆是在哪里下船的呢?“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这是乾隆登舟时的心情。李白早从白帝城出发,乾隆从北京而去,同是烟花三月,到了扬州也相差千年。不过李白站在运河边说了:“齐功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乾隆的毎次出行都有收获,不是考察的收获,就是私访的收获,或是文思的收获。乾隆十次到泰山,六次下江南,借助大运河,他走得比历代任何一个皇帝都勤。
不能简单说这些帝王都是游山玩水,包括隋炀帝在内,他们还是要做些事情的。出行起码比坐在金銮殿听汇报强,比在位48年有25年躲在深宫不理国事的朱翊钧强。也许杨广修好了运河,一激动排场搞过了头,史上这种一激动的事情不算少,因而杨广挖运河的功劳被骂名掩盖。皮日休倒是给了个公道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不过这样也好,提醒有些人做点事别忘乎所以。
大运河既已完成,就不是哪个人的了,而是整个中华甚至整个人类的。隋炀帝早已销声,乾隆帝也随波匿迹,那些叫不上名字的帝王更是淹没在浪沙之中。多少年后一声锤响,中国大运河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
看见了燃灯塔,它高高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凭着“一支塔影”,顶风沐雨的船工就知道通州河首到了,心境立时开阔起来。
在燃灯寺的外面,见有从运河挖出的巨木,那从南方运来的宫廷用品,不知哪一次事件,使它们水下沉睡400年。塔前还遇一老者,81了,十分健谈,他说中学就在运河边上的,前面坐的同学是刘绍棠。立时想起那个善写河淖的通州人,运河水波托举出多少人物?可是灿若星辰了。
将目光放远,运河不远处,还有一个同样由人工修造的工程——万里长城。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线条,长城和运河的一撇一捺,构成中华版图上的“人”字。是的,那是历史最能代表人类活动的标志。现在看来,长城的一撇,更多地成了观赏物,而京杭大运河,却是有力又有益的一捺。一防一疏,总是后者被视为经验。想起河首所在通州的名字,这名字那么名副其实。古时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通州,通州有着“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一通而百通,不说其他,光一条运河就够了。
五
雪花弥漫。大运河,久久看着你的时候,就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宗教色彩,原以为你很难抵达,真到了跟前又似乎在虚幻中,是因为心中久存的景仰吗?
想有一段清闲时日,乘一叶扁舟,慢慢地漂,慢慢地体验运河所带给的感知与兴奋。而后望着燃灯塔,在通州源首靠岸。
责任编辑 黑 丰
4.简单优美游记散文 篇四
官滩沟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南部10公里处,是兴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此地系明代肃王牧马场旧址,旧称“肃府官滩”,现存明代所立“牧马官滩”界碑和“杜绝侵耕”四至碑。如今,这里已成为兰州市民重要的生态休闲乐园和避暑旅游胜地。
友人口中官滩沟秀色可餐的自然风物和朱明王朝的历史遗迹,一直撩拨着我登山临水、寻幽览胜的雅兴。今年金秋时节,我终得一睹官滩沟的真容,果然名不虚传。
进入和平镇南部山区后,公路两侧绵延起伏的群峦逐渐由单调的苍黄变得色彩绚丽,一行人也随之兴奋起来,纷纷拿出手机,将这油画般浓郁的美景收入镜中。
初入景区,就见山谷间的一片开阔草场上浮云悠远、野花烂漫、草木欣荣、牛羊点缀。尤其是那五颜六色的花朵,好似点点繁星散落在没膝的草丛中,风动草动,花动心动,清新的芳香飘荡起来,让人心醉神迷。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孩子们三五成群,纵情地追逐嬉戏,撒下一串串银铃般悦耳的欢笑声。一对爱侣正亲昵地倚坐在浅草里拍摄婚纱照,姑娘轻轻将头依偎在小伙儿宽厚的肩膀上,如花的笑靥,满溢着甜蜜,不知羡煞多少旁人。
前方约百十米处,只见“牧马官滩”、“杜绝侵耕”两座斑驳的黑青石碑湮没在枯黄的衰草之中。虽已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它们默然矗立,无言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落寞。
草场的尽头,一座黄墙青瓦、绿树掩映的寺庙跃入眼帘。庙门上方“吉祥寺”三个镏金大字赫赫醒目。寺中香火缭绕、庙宇巍然、宝相庄严、清寂幽静,令人顿觉心如止水、超然世外。
这吉祥寺又如官滩沟自然景观的“分水岭”。寺东山势平缓、地域敞阔,寺西峰峦对峙、突兀森郁,东西两侧仿佛两重天地。
伴着吉祥寺的袅袅梵音,大家悄然进入了寺西的幽深山谷中。一路前行,空气清润沁人肺腑,山溪潺潺澄澈见底,小径悠长落叶缤纷,鸟鸣啁啾此起彼伏,让人感到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宁静与从容。
放眼望去,漫山的杂树,染上了深浅变幻的色彩,斑斓绚烂、如诗似画。这一片枫林,大概囊括了世间所有种类的红,宛若一大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染红了天际。那半山金光璀璨的栎树和云杉,像要把阳光融化进每一片叶子里。山腰向阳处有一大片榆树,满树秋叶在行将衰败凋零的时节,居然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鹅黄嫩绿,让人在恍惚以为季节变换的同时,更慨叹生命的两端竟是如此相似——新生是风景,老去亦灿然。道路两边茂密的灌木丛中点缀着熟透的野果,红如玛瑙,白如象牙,黄如凝脂,黑如乌金,有的似灯笼,有的似珍珠,有的似茄子,有的似朝天椒,着实惹人喜爱。
走过一段藤缠蔓绕、遮天蔽日的石阶小径,滴水崖瀑布豁然展现在眼前。虽然已值十月深秋,滴水崖仍是飞瀑如帘、水雾氤氲。据同行友人介绍,到了冬季,瀑布有时会形成宽阔的巨型冰瀑,高悬于崖壁之上,蔚为壮观;有时会形成一簇簇晶莹剔透的冰柱,在阳光的照耀下如水晶般熠熠生辉。由于深山中气温很低,到了来年六月仲夏时分,冰瀑、冰柱仍不会融化。此次前来虽无缘亲睹它们的壮美雄姿,但仅凭想象就足以让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了。
5.公园游记优美散文:临朐滨河公园 篇五
天亮了,公园里锻炼身体的市民更多了。荡秋千的,跳广场舞的,抖空竹的,打陀螺的,在各种健身器材上锻炼的……好一派运动健身的热闹景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临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市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不断的攀升。因此,县委县府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先后建起了朐山公园,滨河公园,文化公园,同心湿地公园,为市民的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公园的管理人员,为了给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运动环境,起早贪黑,尽心尽力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秋冬季节,是灌木落叶的时候。每年的这个时候,为数不多的公园管理人员,工作压力更大。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公园管理人员的辛勤付出,才有了广大市民运动健身的优美环境。
滨河公园的夏夜,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每年的这个时候,东西两个广场格外热闹非凡。跳广场舞的,跳交谊舞的,漫步在林荫大道上谈笑风生的,还有唱歌的,还有小商小贩的参与,使得整个公园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大好景象。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周末是市民缓解压力的时候。来公园里走走,聊聊,唱唱歌,放松放松心情。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市民的环境意识,环保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滨河公园,你给临朐人民带来了健康,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幸福,带来了喜悦,带来了文明,带来了爱的累累硕果!
作者:刘福成
6.描写时光的优美散文 篇六
水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青春,我们都曾有过。那时的我们,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我们的人生按照既定的轨道,像出厂检验过的合格品,被安置在了一生或许都无法更改的命运起点,我们不需要寻找,我们不需要迷惘,我们只需把热血、激情在按部就班的青春岁月中一点点挥洒,磨合我们似有点桀骜不驯的性情,一点点,一丝丝, 将希望的美好融化消弭,我们不知不觉中撞出了青春的地平线。
浪漫是一首我们不懂得诠释的诗,悠悠然跟着岁月,我们开始了有家的生命。我们不懂的家的意义,却知道延续着父辈的轨迹,繁衍、劳作、生息,我们不知疲倦,我们不怕挫折,我们坚守清贫的岁月,我们把所有的爱倾注给孩子,任凭时光淡淡刻上我们的容颜,任凭岁月慢慢流淌出沧桑。孩子的成长像摇摇生辉的小树,像蓬勃蔓延的花草,绚烂亮丽的风采,而我们在那阴阴退去的时光剪影中走向成熟,安享淡泊。
岁月慢慢变老,我们所期望的,我们所渴望拥有的,似乎离我们不再遥远,但是我们的心却将老矣。我们向敢怒敢言,敢爱敢恨的往昔告别,将爬满虬枝错节的心不露痕迹,用一个俨然淡定从容成熟的外表活在当下。我们的心像一滩静止的水,没了张扬的冲动,没了叛逆的激情,没了忧怨的絮叨,只有直面现实,与心灵唯美的契合。
我们能够冷静地思索,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有种可能性已经为零。我们不能细细咀嚼纯物质化的生活,更无法追随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我们像似夹缝中的`无法适存者,环左右而无言。世界在变大,我们在变小,心与心的距离,如眼前的你,眼前的我,面对面却似同一张面孔。
7.描写优美的游记散文 篇七
一、整体入手, 索引觅踪, 理清线索
大多数游记散文都有一条自己的线索, 一般都是作者游览的线索。在拿到一篇文章以后, 教师首先要让孩子判断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型, 在确定它是游记散文之后, 就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找到文章中的线索。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在还没有把握“神”的前提下, 如果不找到文章的线索, 那么学生就很难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思路会更加混乱, 阅读会更加没有条理。简单的游记, 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轻松地找到文章的线索, 因为这类文章总是会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展开;难的是有不少游记散文还有一条暗线, 怎样让学生也能把握住这条暗线呢?我们可以尝试先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内容, 然后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 进而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暗线。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早》为例, 文章的明线当然是作者游览三味书屋的线索, 暗线则是文中所提到的腊梅花。教学时教者可以进行一下设计:文章中哪里是在写腊梅花呢?学生会找到文章的第4自然段。因为这一整段都在描写腊梅花。这时可以再问学生, 其实文章还有哪里也在写梅花?学生再找, 会找到第2自然段, 这里写到了梅花的香气。于是老师可以问学生, 既然都是写腊梅花, 为什么不把它们放在一个自然段来写呢?学生纵观全文, 通过整体的把握, 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会发现:第2自然段腊梅花的香气是为引出三味书屋的陈设做铺垫的, 而后面第4自然段写到了腊梅花“早”的特点, 则是为了引出“早”字的来历。作者的安排是按照自己游览的顺序来设计的。这时候教师可以作适当的小结:同学们有没有觉得这腊梅花就像一条长长的线, 把文章所有的内容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说到这里,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发现这条暗线。
二、察言观语, 习得文辞, 关注审美
一篇精妙的游记散文, 必定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那么作者是如何让自己的文章拥有如此吸引读者的魔力呢?这就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文字, 体会作者表达语言的方法, 如修辞手法、夹叙夹议、虚实相承、详略安排等, 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这些文辞的巧妙之处, 而后可以就语言这一块引导学生仿写, 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迁移运用, 将这些内化为自己的独特体验, 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草原》一文,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先去读一读这篇课文, 然后来说一说你觉得哪些文字写得特别美, 到文章中去画一画, 然后读一读, 和老师一起交流读了这些文字以后的感受。接着就请教师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 通过引导、评读、想象等方式读出来, 进而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与此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特别是文中多处运用的精彩比喻, 启发学生反复诵读、品味, 体会比喻句的意思及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美, 并且尝试运用迁移, 让学生试着也运用这样的修辞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通过比喻等修辞方法, 把这些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有了这样的能力, 学生自然而然就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的感悟。
三、景为镜像, 深探人文, 提升认知
如果说大部分的游记散文都是以写景为主,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神奇的自然美景的赞美, 那么其实不少游记都并不是完全着力于景物的奇美, 而更多的是在关注所游之处的人文情怀。作者所观之景, 其实仅仅是一个镜像, 他所要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人文气息;学生只有读懂了其中的人文内涵, 也许才算是真正走进了作者笔下的这一处镜像, 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心灵, 也才算得上是真正跟随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游历, 而并非是浅层次的, 浮于表面的视觉旅行而已。
仍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早》为例, 大家都知道这篇课文是记录吴伯箫老先生游览三味书屋经过的, 有不少老师一上到这节课就自然而然地会按照吴老先生的游踪, 先去欣赏三味书屋的陈设, 然后带领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三味书屋的陈设写清楚的, 再请学生抓住三味书屋的方位顺序来反复介绍三味书屋, 课后还会让学生用方位顺序来介绍自己的房间等, 经过千辛万苦, 教者终于结束了这一段的教学。接着再带领学生去品读梅花的段落, 最后只能草草地学习了最后一个部分———“早”字的来历。大多数老师似乎都认为如果不这样分析, 就不算是解读游记。然而, 真正读懂这篇文章的老师都知道, 这篇游记表面上是在写三味书屋, 实际上写的是曾经在三味书屋中读书习字的鲁迅先生。文章中不论是陈设, 还是腊梅花, 其实都是在写鲁迅, 只有让学生读懂了这一点, 才算是真正明白了吴老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上, 我们可以简单处理作者介绍陈设的方法, 重点让学生在这一段中明白鲁迅身上“早”的品质也正是在这个书屋中培养出来的。而后品读腊梅花的特点, 抓住它和鲁迅精神的相通之处, 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够超出三味书屋的景, 感受三味书屋的人文情怀。
四、分块琢磨, 百川入海, 游走意境
古人讲过:意在笔先, 故得举止闲暇, 看似胡乱说, 骨子里却有分数。这就要求老师在带领学生分块琢磨品味完文章的语言文字以后, 懂得提炼, 懂得攫住这篇文章的“神”, 抓住作者文章的精髓, 找准落笔的终极目标, 最后能够潇洒地游走在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 作者在文章中一会儿写颐和园里欢快的儿童, 一会儿又去写玉澜堂的海棠花, 似乎这海棠花和文中的儿童并没有什么联系, 完全可以删去。老师这时可以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去学课文, 在充分体会了儿童的活泼可爱、精力充沛和海棠花开的旺盛时, 再让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儿童和海棠花的通性, 那就是生命力旺盛。继而让学生思考作者写海棠的目的———借花喻人, 从而体会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这时学生就能够走出文字的表征, 很好地抓住这篇文章的“神”了。这是写好一篇游记散文的最终目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 让学生明白, 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素材的选择, 都必须和自己的写作意图相联系。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到底应当让学生从中习得什么?这一直是教育者们不断探究的问题。在此, 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一种体裁———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探讨, 让学生通过抓线索、品语言、探人文、提文章之“神”来培养游记散文的写作能力, 相信通过这四步的学习, 孩子一定能够在不断的历练中写出一些能够震颤我们心灵的、闪现刹那间产生的思想火花的佳作。
摘要:从“整体入手, 察言观语, 景为镜像, 分块琢磨”这四个着力点来探究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懂得品读游记散文, 提升自己的审美和认知能力, 更能同时培养游记散文的写作能力。
8.文言文阅读—游记散文 篇八
明·徐宏祖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七日。晨餐后,仍由新庵北下龙头岭,共五里,由旧路至络丝潭下。
先是,余按《志》有“秦人三洞,而上洞惟石门不可入”之文,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无从觅所谓上洞者。土人曰:“络丝潭北有上清潭,其门甚隘,水由中出,人不能入,入即有奇胜。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余闻之,益喜甚。既过络丝潭,不渡涧,即傍西麓下。盖渡涧为东麓,云阳之西也,枣核故道;不渡涧为西麓,大岭、洪碧之东也。
北半里,遇樵者,引至上清潭。其洞即在路之下、涧之上,门东向,夹如合掌。水由洞出,有二派:自洞后者,汇而不流;由洞左者,乃洞南旁窦,其出甚急。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导者止供炬爇火,无肯为前驱者。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石隙既低而复隘,且水没其大半,必身伏水中,手擎火炬,平出水上,乃得入。西入二丈,隙始高裂丈余,南北横裂者亦三丈余,然俱无入处。惟直西一窦,阔尺五,高二尺,而水没其中者亦尺五,隙之余水面者,五寸而已。计匍匐水中,必口鼻俱濡水,且以炬探之,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时顾仆守衣外洞,若泅水入,谁为递炬者?身可由水,炬岂能由水耶?况秦人洞水,余亦曾没膝浸服,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而洞当风口,飕飕弥甚。风与水交逼,而火复为阻,遂舍之出。出洞,披衣犹觉周身起粟,乃爇火洞门。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已在枣橡岭之西矣。 (选自《楚游日记》)
1.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由洞出,有二派 派:通“脉”,支流
B. 遇樵者,引至上清潭 引:带领、引导
C. 余乃解衣伏水,蛇行以进 蛇:一种爬行动物
D. 久之,复循西麓随水北行 循:顺着、沿着
2.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既以误导兼得两洞/俱以沛公言报项王
B. 余闻之,益喜甚/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 贴隙顶而入,犹半为水渍/若无罪而就死地
D. 俱温然不觉其寒/苏子愀然
3. 下列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是一个注重实地考察的游记作家,尚且会被《志》所“误导”,可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完全依赖书本知识。
B. 作者听了当地土著居民关于“神龙蛰伏藏处”的话后,“益喜甚”,充分表现了作者希望能见到“神龙”的强烈愿望。
C. 作者在上清潭的洞里“解衣伏水,蛇行以进”,形象地说明了作者为探奇揽胜而亲身实践的精神,也从侧面启示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游之乐”。
D. 本文短小精悍,记游清晰,不仅在写法上注重详略得当,而且善用对比,如通过“我”和“导者”、“仆”人的对比,反衬“我”注重亲身实践、甘冒风险以求得“游之乐”的精神。
4.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洞与麻叶洞俱神龙蛰伏藏处,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
②既逾洞左急流,即当伏水而入。
③俱温然不觉其寒,而此洞水寒,与溪涧无异。
5. 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水 由 洞 出 有 二 派 自 洞 后 者 汇 而 不 流 由 洞 左 者 乃 洞 南 旁 窦 其 出 甚 急
6. 文章写“土人”“非惟难入,亦不敢入也”和“导者”“无肯为前驱者”的用意何在?
9.描写江南的优美散文 篇九
一一题记
绵绵的春雨使得江南虽然烟雨迷蒙,但是到处碧绿清新,繁花一树晶莹剔透,处处透着诗情画意。清风柔柔,远山含黛,指尖随着荏苒的光阴,伴着季节的温暖,揽一笺素墨,韵一笺浅香。折柳为笔,细雨为墨,为你画一幅梦里水乡,描一幅绝美壮锦,吟一阙似水缠绵,夜半与你同梦,醒时与你结一世情缘。
如烟多情的秦淮风景是人文和故事的集结地,我站在有着亭台楼阁的秦淮河畔远望,白墙瓦黛,翠柳如烟,小桥流水尽收眼底,春雨的洗涤给本就妩媚娇娆的你,又绘制了一幅更雅致的水墨丹青。在那淡墨浅赋的雨巷中,你撑着古色古香的油纸伞,迎着绵绵的春雨优雅的向我走来,领着我踩着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踏着铺满花纹的鹅卵石,走过满是古风古韵的悠长小巷,穿过前世的风尘,细品阙词里,你的柔情万种,你的诗样妩媚,你的风华绝代。
听着风吟,踩着芳草,品着古韵,看着温婉的你坐在我的心窗下弹着古琴,与细雨轻呢喃,你那典雅的气息,伴着悠扬的琴韵飘过小巷,走进了人们的心灵,飘过园内啼血的杜鹃,盈了一季的风流,飘过砚台的重门,染透了我的素笺。
漫步在细柳如烟的绿水长堤上。看着烟雨中的你是何等的飘逸,让我如梦如幻,仿佛云游仙界,你的每一寸肌肤,你的每一缕秀发都我撩拨着我的心弦。就让我在这岁月的长河里,用穿越时光的素笔,追忆樱花缤纷的那一瞬间,为你墨韵一场风华绝代的曼妙!
几缕清新惬爽的春风吹过,如丝的春雨轻轻的洒在我的身上,抚在我的脸上,悠然飘逸的你摇曳在我的心上。我撑着小伞肆意的漫游,看着你满眸都是郁郁葱葱的碧绿,满身都飘散着沁人的清香,让我的薄笺素笔完全为你沉醉,墨香也从如痴如醉烟雨中曼妙的溢出。挽着典雅的眷恋,舞着绝世的风华,倾心为你蕴韵斜燕剪柳,柳摇翠烟,桃粉李艳的传奇。
你的纤姿早已住进我如梦芳菲的心里,你的典雅早已溶入我浓浓的墨韵里,你的灵魂早已进入我风絮飞花的梦里。收起遮雨的花伞,屏住呼吸,张开双臂,静静地感受着烟雨中你的婀娜多姿,你的风曲轻吟,你的绝尘婉约。我的呼吸里,满满都是赞美你唐诗宋词的味道。你静静的,优雅的带着我奔向唐朝宋代,翻开诗词锦卷预览,无不话江南,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有文人墨客为你的轻盈飘逸而折腰,留下你柔美的倩影。因描写你的美诗美词太多!我最喜欢的还是唐代白居易这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和宋代贺铸的这首《秦淮夜泊》:「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我就是这样痴痴的为你在这青丝雨巷中蛰伏,为你心跳,为你陶醉,感受着你的温暖,你的典雅,你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你的影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永远不会苍老的诗句伴着你,走过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伴着我,走过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
你温柔的牵着我的手,莲步轻迈,走了一程又一程,我血液里循环的都是对你的痴恋与相思。喜欢你的三生石上刻着有我的名字,喜欢你的红尘陌上有我的足迹,喜欢你的清眸里有我的影子。我为你执一阕清词,洒一笺柔情,温婉了一季的相思:
几回梦里相思痴,柳媚桃粉香透窗。
幽魂云游瑶池境,醉卧旋观江南媚。
被思念充盈的日子,好想幻化为一缕幽魂,在每个晨起日落,附在你的身上,与你溶为一体,天涯海角永远默默相随伴你左右,燃一世相思花开的繁华,吟一世情意绵绵的千古绝唱。静静地陪你走在细雨飞飞的路上,听着春雨的呢喃,婉柔缠绵,萦绕心头。看那细细的烟雨,那清爽的和风,那古色熏香的亭台楼阁,便是我用素笔为你绘画出淡雅清丽的面容。
听着潺潺的小桥流水,挽着你的臂膀,吃着你的江南美食,品着你的文化气息,行走在不知陶醉了多少才子佳人的古镇上,四处张望。只为看尽,你红尘之外的三千繁华一世风土,只为看尽,你的四季变化四时不同的别样景,春洒烟雨,夏绽荷,秋闻桂香风叶红,冬赏梅雪钓寒江,我的梦里都是你婀娜多姿的俏丽身影。一些六朝古都的旧事沾染着你的醉美容颜,令历代骚客为你赋诗吟阙不止。你的灵性,你的烟轻浓情,你的不经意间花开花落的声音,成了我心灵深处的一曲天籁,灵魂深处的一抹柔暖与寄托,此生愿为你四季流年的芳菲而醉舞红尘,为你的姹紫嫣红而泼墨劲抒,为你妩媚而不失典雅诗阙成行,美丽的江南。
烟雨江南,绝世缠绵曲,温婉梦甜。心湖轻舟泛涟漪,千年飞花醉迷。小径石级,檐廊古韵,薄笺香熏染,浅吟轻唱,醉美雨巷画影。
10.描写早春的优美散文 篇十
窗外,摇曳不已的杨树枝条,抵挡着巡河的冷风,抵抗着冬天的余威。哑巴河里浅浅的水流,薄薄的浮冰已经禁不住投掷过来一块石头的分量了,走在河边,可以听到残冰最后的挣扎声,冬天正在不情愿的退却。
清冷的春风,抚弄着杨树柳树,堤上的草坪,大自然那只灵巧的手,像魔术师一样给节后上班的人群一次次惊喜,远处的西山,一条长长的烟带向北一直延伸的很远,和京城的晨烟混合起来。把脚下这座京郊新城拥入怀中,小城的清晨像个怀抱酣睡的孩子的母亲在春风中摇晃着。
城边,一位放羊的女人,掀开了春天的一角,折下的柳条挥舞着,下了公路的羊群又走进薄雾里去了。
几只喜鹊落在杨树上,叽喳声打破了最后的清净,雾慢慢散去了,是他们叫开了朝霞,第一缕阳光轻轻地散在了杨树上,太阳慢吞吞地露出了羞涩的笑脸,催促冬天那个迟迟不愿挪动步履的老人,该离去了。
11.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写景手法 篇十一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写景方面是很有讲究的,作者常常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地描绘奇特瑰丽的画面,有时还为后面的議论埋下伏笔。所以阅读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如其人,不同的作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作者1054年由舒州通判辞职回家探亲,归途中顺道游览褒禅山,于同年七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的。作者寄寓于文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思想感情,不过是借游山而抒发早就具有的思想罢了,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变法图强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文章所表现的大气磅礴、锐意进取和深思慎取的品格,正体现了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胸襟和气魄。
二、抓住时代特征,读出作品的共性规律。虽然都是山水游记散文,但因朝代不同,文章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唐代的游记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心绪或情趣,而宋代的游记则偏重于从对大自然的描摹中表现某种精神和理趣。由于宋代文人好发议论,文章多以理见长,作为一种时代风尚影响到文学,宋代的游记常常是在详细记述游程、描绘景物之后,发一通议论以阐发一个深邃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样,文章大部分记述游程、调查的情况,最后归结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凭空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三、要善于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找到共同点。古代文人在写山水游记散文时,往往会抓住关键点,然后围绕关键点选择材料表达出自己对景物的喜好之感,如袁宏道《虎丘记》就围绕“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来写景。明代徐霞客《游黄山后记》在写景时始终抓住一个“奇”字,奇路、奇峰、奇景、奇松,人行云霧,天也奇,地也奇,一幅千岩万壑、松涛云海的壮丽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通过作者的议论,可看出他好学不倦,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学习作者在描绘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为了将景物描绘得清楚明白,作者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透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较好地理解文意。例如《石钟山记》中的“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这是用比喻绘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这是用比喻拟声,在“莫夜”之时,见此情状,闻其声响,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可怖,正因如此才有后文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呼应,才有“笑李渤之陋”结语,体现了作者敢于探索真知的求实思想。
12.描写八月的优美散文 篇十二
对夏天,一直怀有的抵触,繁华的开场白,漠寂的凌落,人像行走在一种虚无的光环之上,耀眼得刺出了泪花,然而不经意的就掉下来了。梦醒了,泪在真实的飞逝,我们的心被摔的空荡荡的,曾经的美好一点一点的在时光机里被现实的残忍的吞食,我们开始企盼明天,以为明天会很明媚,可以包裹我们心里的阴泠,温暖我们的笑容柔柔的溶化软软的释放。可是所有的一切,真的就像我们心里所向往的那样吗?我们活在自己理想的世界里,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隔绝了是非,却发现,原来这不是真实的世界。
八月来了,我应该有点改变吧。变的沉默了,我喜欢安静的只做我自己。不计较得失,不争辩是非,不理会褒贬,真正只为自己梦寐的生活而独自执念前行。我身边其实有很多关心我的人,他们不停的鼓励安慰我,教会我如何灿烂的生长,如何抵御那些不知从何而来的哀伤。可是,可是,他们都只是生命中伴你走一段路的使者,走完这一段,她们都会离开,去继续新余的守护。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会自己应对所有,自己的忧伤自己负责,自己的疼痛自己忍受。他们说,忍受太多,有一天就什么都不怕了,就可以勇往直前,心就不会轻易的一直痛了。这样,我要努力,有一天,坚强的小孩都会幸福的…
我的世界加密了,所有人都进不去了,没有人再去打扰我的安静。心里连个访客也没有了,真正安静了,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小角落里,静静聆听自己心跳的旋律。我不再依赖别人指给我的美好,我开始相信自己,也可以如此美好的活着。我们不是病孩子,只是感情细腻干净,一点点灰尘就会扎痛我们敏锐的神经。
你们一直以为,我只是个孤单的孩子,所以我喜欢被人呵护疼爱,其实不是的,我更希望自己能少一些无能为力,更多的拥有自我的控制力。我是个正常人,我应该正常的活在一个正常的世界里。那个幻想中的国度,只是梦,梦就意味着不可实现。沉迷在梦里,不断逃避现实,懦弱的像只小老鼠,这样的自己是不对的。睁开自己的眼睛,看着真实的世界突然流下了眼泪,这里我已迷路了好久……
13.描写下雪的优美散文 篇十三
我知道,这个冬天,东北的土地都属于冰雪了。直到明年春末,我又将在这样的冬天里,晨起,暮归。
看着雪花纷舞,心中感概万千。
日子,还是这样的过。
忙着,为了周末的心理咨询师考试。
每天,还是要去教室,毕竟,我是学生,无论我是不是把耳朵交给老师,我必须把身体交给教室——这就是学生的无奈,抑或教育的悲哀。老师的手段都很多,点名,写纸条,提问……
先现实中穿梭着,在思想中遨游着,这,或许就是生活,更多的人就这样走完了一生,或许他们的一生比这更平凡,更平庸。
终于,我成了这场接力赛的运动员。
偶尔,依然失眠。面对暗夜,痛苦着,烦闷着,无奈着。
就这样吧!生活就是这样。
又好久没有写作了。本来计划每天写点的,可是实在没办法,没心情,也没时间。等这个周过了再说吧,没办法。
说实在的,余秋雨的文笔简直太深厚了,受益匪浅,继续看吧。
书稿依然没消息,也不好再问。刚一出版社联系,说可以帮助出,价钱也不是怎么低,再等等吧!
14.描写春雨的优美散文 篇十四
雨,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水汽升腾,凝结为云、为雨,然而,雨飘然落入诗人敏感的心田,便会触动诗人的情怀,生出无限的惆怅和感慨。
雨,在诗人的眼里,是浪漫的诗。月桥相会雨霏霏,漫山桃李诉衷肠。透过记忆的帘幕,我看到密林深处野花烂漫、河水潺潺,弯弯的月桥上,迷蒙的雨雾中盛开着一朵伞花,伞花下一对恋人在依偎、呢喃。你能说这美艳的情景不是一首缠绵的诗吗?
雨,在诗人的心里是相思的酒。曾几何时,天涯孤旅,金风玉露一相逢,却留得相思朝朝暮暮。独自把酒凭栏,临窗听雨,酒入愁肠,都化作了相思泪。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一阕《临江仙》深蕴了晏几道与歌姬苹儿别后的孤独和刻骨的相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长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绵绵秋雨落在心上,都化作了苦涩的相思泪。
雨,落入诗人的愁肠,在历史的长卷上凝成千古的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南渡避难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李清照饱尝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晚年所作《声声慢》一词真实地抒发了她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寄托了她深沉的家国之思,堪称千古绝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国势日衰,李璟却无力挽狂澜之雄浑大略,只是经常与其宠臣如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借此消解满腹惆怅。
其子李煜亦非治国能手,但艺术才华非凡,不逊其父。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锦绣才华也只能抒写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真真教人不胜唏嘘。
司空曙感叹晚景凄凉,借雨抒怀“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雨中送别好友,满怀眷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阕《虞美人·听雨》将自己坎坷的一生浓缩为三个时期,三种心境,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沧桑巨变,读来不禁使人凄然相向。
雨,也不尽是缠绵悱恻,“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唐代司徒空在《诗品》中对“典雅”如是说,可见,若以淡泊之心境赏雨,雨中之情调亦不乏超脱、典雅。正如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雅”。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挚友张平甫邀请姜夔赴宴,但是诗人不欲前往,原因很简单,因“老”无心听管弦,因“病”不便饮杯酒,其实“老”“病”,不过是托词。诗人“不欲往”的真正原因却是:“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这种自在洒脱、雨中安眠的情怀,若无对人生有透彻的领悟,是万难有这般雅趣的。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唐诗宋词中此般雅致的佳句比比皆是。雨过天晴,万物如新,雨,不仅洗去世间尘埃,也让诗人心境澄明,在雨的静观和沉思中参悟人生,使雨多了几分禅意。
且听东坡的《定**》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苏轼贬居黄州时,一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独他雨中信步,浑然不觉。《定**》一词借助于“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这也让我们在领略诗人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中,多了一份东坡似的洒脱。
雨,淅淅沥沥,苍茫迷蒙,穿越古今,将多少情怀淋漓浸润成凄艳美妙、典雅超脱的诗词,滋养着我们雅致的情趣、浪漫的情怀。
【描写优美的游记散文】推荐阅读:
描写母亲的优美经典散文08-22
描写人美景美的古诗词10-17
描写黄山游记的作文08-01
描写日落的优美段落06-16
描写村落的优美段落06-20
描写日落的优美句子06-20
描写校园的优美句子06-20
描写环境的优美段落07-02
描写七月的优美句子07-08
描写春天的优美片段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