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教学案例(共8篇)
1.青春期教育教学案例 篇一
《感悟青春》教学案例
——沈阳市第94中学 颜世香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讲课前我们先轻松一下,来欣赏一个flash歌曲。多媒体播放flash歌曲《童年》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 生:《童年》。
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童年。
生:快乐的„„ 生:天真的„„ 生:无忧无虑的„„ „„
师:大家的童年都象歌声中唱的一样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令人陶醉、回味无穷。
但时光如水,生命如歌,童年的歌谣还是渐渐离我们远去了,而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变成了漂亮的女生、英俊的男生。原来青春已在不知不觉中轻舞飞扬地来到了你的身边。那当青春来临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青春是什么?青春在哪儿里?你希望自己的青春怎样度过呢?今天就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青春感受。板书:感悟青春 师:大家是哪年出生的?
生:91年„„ 师:老师听过这样一句话:80年代出生的叫新人类,90年代的叫新新人类,甚至把70年代的人叫做类人猿。你们标榜自己是超炫、超酷的一代,所以老师、父母有时感慨:哎,不是我不明白,是你们变化太快。青春的你们是一个个的迷,但答案就在你们心中。请大家把各自的答案拿出来一同分享、交流。我们进入本课的第一个环节:青春密码。多媒体展示“青春密码 ”并板书
师:这里有春、夏、秋、冬四个密码,每个密码后面都有一段音像资料,看过后请说出这反映了青春中的什么现象呢?谈谈你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我们分成“漂亮女生”、“英俊男生”两组,各选一名代表,哪组先来? 男生选的是“春”,多媒体播放flash《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师:请你说说歌中的男孩为什么希望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呢? 生:希望能引起女孩的注意吧。生:可能想和女孩交朋友。
„„ 师:那男女生之间应不应该交往呢? 生:不应该交往,要有距离,距离产生美。生:应该交往,因为男女生之间也有纯洁的友情,不能怕别人说什么就不交往了。„„
师:老师说说自己的看法:男女同学间的相互吸引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都希望与异性有情感上的交流并得到异性的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即使是成年人也有“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俗语,在科学上叫“异性效应”,工作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爱情属于少年”吗?青春的时光要好好珍惜,“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男女同学交往要自尊、自爱、平等、大方。老师也建议男生要有点“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
板书:男女生正常交往
女同学选的是“冬”,多媒体展示一篇“心情日记”
师:这种事情在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吗?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生:我妈也翻过我日记,气得我和她大吵。师:吵过以后还出现过这种事情吗? 生:还可以,但有时我妈还是翻„„ 师:谁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生:不写日记了。
生:我妈总是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就说买衣服吧我喜欢的她看不上,她看上的我又不喜欢。师:那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
师:首先我们得承认你们和父母之间是有代沟的。代沟是由于人们生活的年代、经历的不同造成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有同学嬉称:我是青春期,我妈是更年期,那能没冲突吗?但要知道父母做任何事的前提都是爱你的,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要与他们多交流、沟通。总之,理解——万岁!
板书:子女与父母的沟通
师:我本以为你们的青春就是阳光灿烂的,可通过破译青春密码我发现你们也有烦恼、忧伤、无奈,也许这就是青春和成长的代价吧,所以我们更要好好把握青春的方向!
师:刚才看到有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有很多话要说。别急,谁都有机会!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青春论坛。
多媒体播放“青春论坛”并板书
师:青春论坛而不是乱谈,所以老师做了一定的限制,准备了12个图标。每个图标后有一个提示,提示可能是一幅图片、一个词或一首歌曲。参与者任意选取2个图标,请根据提示即兴创作有关“青春话题”的小演讲,时间不少于2分钟,不超过3分钟。给青春插上翅膀,放飞你的梦想!
生:„„
师:大家说得真精彩!老师看着、听着,心里是既羡慕又嫉妒,但原因只有一个,是什么? 生:我们青春。
师:老师还能拥有青春吗?我们讨论一下:青春是一段年龄还是一种心态呢?
生:我认为是一种心态。有的人虽然年龄大了,但还是那么热爱生命,比那些年纪轻轻却唉声叹气的人要青春。生:我觉得青春是一段年龄。人长大了,经历的多了,思想也成熟、复杂了,不可能有青春时的天真浪漫„„
生:„„
师:“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哪个青春呢?真正的青春指的是活力、健康、激情、智慧和勇气。不过这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留给生活去思考给我们答案吧。
多媒体播放“青春悟语”并板书
师:谈了一节课的青春,班里有50个同学就有50种对青春不同的理解。最后请你展示对青春的思考,方式不限: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手工作品、更可以是一个动作。
多媒体配合静态的“青春悟语”画面,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乐曲,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思考、创作的氛围。
生:青春是梦想,是自由,是展翅的鹰,是生机勃勃的春天,让我们在青春的一片天空中尽情的飞翔吧!生:我用这张纸折了一颗心,我在这颗心上写的是“青春是爱”,我觉得有爱就有青春!
生:我想青春是一个礼品盒,那里有五彩缤纷的礼物,有美味的巧克力,它等待我们去尽情体味。生:我折了一艘船,我的青春就象这艘船一样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生:我写了个字“风”。青春如风,快乐自由!
„„
师:最后我祝大家的青春无悔!但青春滋味——自己体会!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本节是新课改后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节课。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既是实践者,也是受益者。新课标为教师施展才能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本人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文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和提升,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大胆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
变“用教材教”为“教教材”。我在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上,对其内容、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发掘、拓展,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青春密码、青春论坛、青春悟语。清晰明了又丰富了教材内容,也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发展特点。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新颖、多样,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
给学生以听觉、视觉、感觉,多维度、立体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从而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体验上有更深入的、自觉的思考。如:导入新课时选取的《童年》flash歌曲;“青春论坛”中选取的歌曲和欣赏性很强的图片等等。
注重寓教于乐、创新思维的训练。
如:“青春论坛”中让学生任意选取图标,根据提示作即兴的小演讲。这个创新思维的训练有一定的难度和趣味性,因为这要求学生把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一个词、歌曲或图片巧妙、有机的结合起来,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赋予它新的内涵。应该说学生的表现很精彩,他们的即兴演讲令我和听课的老师都很感动。建构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活泼、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
师生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和体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欣赏、信任他们,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信、幸福、满足的体验。
教学中要注意学生、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特点。
本节课分别在重点中学、普通中学、郊县中学讲授,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感知事物、分析问题、创新活动中表现的非常出色,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张扬了个性,但教师要控制好时间安排。郊县的学生与市区的学生相比,生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教学时有些内容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共鸣,应该选取更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事例。
2.青春期教育教学案例 篇二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中, 笔者认识到:只有有效阅读才能流畅写作。目前大多数学生对作文是谈之色变。原因很简单, 当他们面对题目或话题时无话可说, 或者说是他们无材料应对, 其根本原因是阅读积累得太少。客观来讲, 现在的中学生时间较紧, 压力较大, 有些学生也读了一些书, 但迫于时间的压力, 只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 效果不明显。
无论是课本, 还是课外阅读的文本, 我们只有做到有效阅读, 才有可能流畅写作。我们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如何去读, 怎样读才能收获最多, 如何去用所读到的东西。
二、教学设计思想
现在的中学生必须阅读, 但目前高中生时间较紧, 压力较大。如果我们要求他们花大量的课外时间去阅读从而积累大量材料, 是不现实的。那么,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只要是阅读到的文本, 就要做到深入, 读到就要有所收获。目前的情况是, 学生对教材接触得最多, 但真正地把教材利用起来的很少, 特别是有些现代文, 学生学完之后就很少有东西在他们的脑海留下印记。那么, 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挖掘、积累素材, 从教材中汲取营养, 有效阅读先从读好、用好教材开始。
三、教学选取模块简介
苏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这一模块题目为:向青春举杯。共分为三个专题: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共八篇文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食指的《相信未来》、潘洗尘的《六月, 我们看海去》、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张洁的《我的四季》、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毕淑敏的《我的五样》。
四、教学案例
1. 教学目标
阅读必修一第一单元内容, 认真体悟每一篇文章, 写出自己独到的东西。
2.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 体悟文章内容。教学难点:把自己从中读得的感悟通过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
3. 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4课时。
4. 教学过程
(1) 导入:青春, 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十六七岁的我们, 走在人生的路途上, 应该珍爱青春, 敞开心扉, 感受多姿多彩生活, 编织斑斓的梦想, 实现精神成长, 青春孕育着所有的希望。来吧, 让我们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 要用恰当的声音形式传达, 呈现你所感受的诗情诗韵;思考青春的话题, 则应结合自我的体验, 在积极探讨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与表达。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做出标记, 以便于此后的交流。 (1课时)
(3) 师生探讨交流读书心得: (1课时) 。问题:本单元每一模块各自有什么特点?写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发表观点列举: (1) 这一单元的第一部分是“吟诵青春”。四首诗歌反映的都是我国自“五四”运动以来,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的心声, 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真正情感的表达。他们的激情深深打动并感染了我, 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 (2) 第二部分是“体味人生”。我们感悟着前人的青春人生, 思考着、规划着自己的人生, 原来人生由许多个阶段组成, 处于青春的这个阶段的我们到底需要些什么才能使人生不致虚度呢?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和张洁的《我的四季》给了我们答案。我们要规划好我们的人生, 我们要打理好我们的人生四季。 (3) 第三部分是“设计未来”。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和毕淑敏的《我的五样》给了我们思索自己未来的两种方式。在这里作为朋友而不是作为导师的马克思把选择职业时的敌人一一列举出来, 进而他又指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人生的价值是不尽相同的, 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这里, 毕淑敏以设置情景的方式再现了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最爱和舍弃自己的不爱时所受的精神煎熬的历程,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未来会用什么支撑, 我们要坚定地站在自己的选择面前。 (4) 其他。 (5)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小结本单元。
(4) 学生在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写作。写作要求:以必修一第一模块内容为素材, 围绕“热情、激情、豪情”, 或自选角度, 写出你感悟。
(5) 学生自由写作,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定的修改。 (写、改共2课时)
5. 教后反思
此次文本阅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目标明确,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效果较为理想。教学中, 教师充分了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如何去读;读后的师生探讨交流使学生打开了思路。因此, 学生此后的写作也就流畅了。
3.初中音乐教学案例—《青春舞曲》 篇三
我是有些教龄的老音乐教师了,经验有一些,但有时“经验也会害死人,它就是我的一个紧箍咒”。就拿《青春舞曲》这首简短精小的乐曲来说,在听其他老师上这课前,只是主观单纯地认为,《青春舞曲》是一首脍炙人口、大家都特别熟悉的,经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几乎不用教,学生基本上就会唱了。但对于如何满课时地深挖细掘,引导学生深层次感受和了解音乐作品的优秀内涵,是充满了困惑和无力感的。按照我从前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能够背唱此曲,了解青春岁月快如飞矢,要抓紧时间、把握时间,知晓乐曲是新疆民歌就可以了。但一年又一年教授这首乐曲,总觉得因为我,学生并没有找到此曲的真正突破口,而症结在哪里?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课程中,演唱这一教学环节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表现技巧的最直接手段,演唱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艺术教育方式。我也是给这节课如此定位的,但正是这样,使我陷入了教学模式的瓶颈无法突破。
9月21日,我在县一中听了石河子师范的孙新凤老师上的《青春舞曲》。孙老师以一种全新的角度诠释了我一直困惑的教学瓶颈,我豁然开朗:音乐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孙老师从新疆民歌的节奏训练和学生发声演唱的角度看似普通实则全新设计了这节课,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探求中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去了解未知。整节课,学生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如一个个充满探求的海绵,探索,自信,充满张力。从这里可以看出音乐老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还应尽可能避免自身的弱点,从自己的长项着手,发挥自己和学生的潜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现在,当再教授《青春舞曲》时,我把重点重新做了调整。以下是这节课重新设计后的思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疆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地吐字,用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或自创打击方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特别是维吾尔民族特色的节奏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及其主要作品和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编能力。
2.难点:自编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可以是敲击身体某部分,或教室中的课桌书本等等)。
[教具准备]
电子琴、手鼓、铃鼓、课件、教学用书。
[教学过程]
略
[教后感悟]
这节课采用练习发声保持演唱状态,练习简单打击新疆民歌节奏型嘴巴唱眼睛看手脚敲击全身心互动的方法。从学习的过程来说,按照简—难—再综合的模式进行此曲的学习,避免了把感受、体验歌曲情感作为一个环节放到学习歌曲的最后阶段去进行的缺点。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对歌曲的认识接受规律。在学习歌曲歌谱的时候,先从节奏入手,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因为它“先易后难”,切实可行。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将对多媒体操作的恐惧突破了,学生也更加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我把对学生的美感教育加入声光电立体感受中,教学效果轻而易举达到了。初中生生活阅历不深,文化程度不高,对于今天这首《青春舞曲》耳熟能详的乐曲,他们通过全身心感官互动,无形中体会到自我突破的快感,变得更加自信。
这节课对我自身的触动是很大的,首先,打破了我习惯性的教学模式,让我最触动的是音乐教学形式其实无惯例可依,它要考虑教师自己主动去探寻、挖掘、细究,在每一个细微处延伸开拓,这都需要教师用心,善于收集整理每一个细微处,最终把这些细小、断章无序的东西收归己用,并把它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当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修养是保证课堂高质量的绝对因素。我,一定是二者己用的实施者,我会努力!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县扎库齐牛录乡中心校)
4.青春期心理案例及对策 篇四
【案例】
1.基本情况
女,初二。性格过于外向,喜同不同男生打闹,满校区追逐,有早恋倾向和严重明星情结。父母各尽其职,母亲基本闲赋在家,只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爱好搓麻将,来精锐接孩子时即便同学科老师面对面遇到也不加以交流,纵容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比如饮食,几乎在校区的每顿餐都是麦当劳泡面或其他零食。父亲是高管,常出差,对孩子有教育投资意识但苦于无方。只希望孩子能考上高中就好。孩子只畏惧父亲。
2.明星情结。
英语老师若想让其在黑板上翻译“他喜欢打篮球...”之类的句子,孩子一定会把“他”或“篮球”擦掉换成喜欢的男明星名字,老师上课无意中提到某个时间或是某个单词孩子就不禁自顾亢奋,大发言论,说那天是某个明星的生日等,一发不可收拾。课间休息时必放【美人天下】、【宫】什么的主题曲或在黑板上写一长串明星的相关信息,生日,星座,昵称,背的比26个字母都熟。
有次上课迟到,精神困顿,后来孩子自己说起原因,是前晚做喜欢的明星的PPT做到凌晨。同孩子闲聊过,孩子希望成为杨幂那样的明星,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老师个人把这种心理归结为缺乏被关注,无自信的状态。
3.早恋倾向。
老师个人而言更倾向是孩子早熟的说法。老师观察过孩子,发现她常追着不同的男生嬉笑怒骂,甚至有好几次等在男厕所门口,有次一个男生在上卫生间,孩子直接在门口兜了水朝男生浇了过去。而对于基本属于初次见面的男生(有次老师正在上课,一个学生过来拿书本)亦是一路追骂到陪读教室,老师甚是茫然。【分析】
从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期叫青春期。这个时期是人体发育迅猛,心理变化急剧的时期,也是性萌发并趋向与成熟的时期。青春期也是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充斥着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他们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的时期,其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1.归属心理
人本主义马斯洛曾提出关于成长过程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是有需求的,按照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归属和爱的需求正是青少年所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因为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情绪的波动性,与父母的疏远,自我意识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同时又由于当今社会所特有的特点如社会的流动性,传统价值观念的裂变等都加剧了青少年的异化感,孤独感,表现为对归属和爱的强烈的内心需求。
案例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她追星,沉静在明星或影视及其它活动中可以得到慰藉,获得一种心灵上暂时的平静与安慰。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也是她孤寂心理的反应。
2.爱恋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上性发育,逐渐萌发了对异性的好奇和向往。然而,由于青春期所特有的羞涩,自闭等心理作用,其在对于异性的行为上往往表现得特别紧张,甚至于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出现,借以掩盖其内心的向往。所以对于异性交往这一领域,青少年可以说处于一种真空状态。正是这种状态的出现,使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越发强烈,以至于几乎每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都有自己理想爱人的轮廓。而这种构想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层面上,只是外表上的英俊或漂亮而不赋予任何内涵上的东西。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对性意识发展比较早,他会随着生理上的成熟萌发对心理上的一种性意识,也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性别,开始懂得如何去扮演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并且懂得如何与异性交往,一天天的发展造成了早恋。
上述案例中的孩子坦言只要能红,能让大家记住自己什么都觉得无所谓。这也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情感关注,也缺乏与父母在心理和感情上的沟通。孩子对于男生都是追逐打闹也是一种反向的交往形式。【对策】
1.加强对其自我意识的教育
(1)让孩子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挣脱虚荣的禁锢,重新塑造自我形象。也可以用事实进行分析、说明早恋的危害。同时要向学生说明:恋爱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没有什么丢人的。还可以为她们介绍成年人的恋爱心理及经验,使之逐步认识早恋的危害性,以实现自我解脱。
(2)让孩子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个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我封闭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去追求一些虚幻与社会利益无关的自我实现,只能是最终在混沌中迷失自我,失去个人存在的意义。
2.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青少年审美经验的获得,让学生在对自然,艺术,社会和人生的欣赏中获得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认识真正的美不仅仅是诸如明星所能带给我们的视觉和感官上的满足,而是更高的境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心理波动,所以,我们应该尽早地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让孩子明白异性间的接近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对方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3.注意与孩子的沟通
(1)学会倾听,认同孩子。老师和家长要想成为一个倾听者,先决条件是必须将自己与孩子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做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2)注意平等与尊重,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和家长应该从孩子所处的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看待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面对追星和早恋,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不要盲目崇拜。
4.加强对榜样作用的正确引导
我们不完全否认个体崇拜的价值,我们所强调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崇拜对象,就算崇拜明星也要看到他成名前的艰辛,要学习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现有的成就。
5.父亲要在家庭中要扮演好角色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而案例中孩子的父亲忙于工作,而母亲的工作则相对比较轻松。于是,照顾家庭和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南大校区
5.青春随想教研案例(九年级) 篇五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城关初级中学田利群
一、活动主题:学会收集、整合、利用资料
二、活动准备
(一)主题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七-九年级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为了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达成《课标》的要求,我们以杭州市立项课题《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契机,不断摸索、总结、循序渐进地切实提高学生收集、整合、利用资料的能力。
(二)理论学习
在9-11月,课题组成员在县教科室专家的指导下,每半个月就一起学习相关的新课程理论、综合性学习理论、最新写作学理论等知识,明确研究的目标,探讨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重点探讨了作文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和作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按照总课题下的子课题分工系统,课题组成员分别开设教学研讨课,并认真进行集体研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其中,我负责的子课题是:学会整合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情感体验资源。承担“青春随想”主题的教学研讨课。
(三)课例研究
第一步:课前研讨
围绕我将要开设的《青春随想》活动课,我们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及小组讨论,形成教案。提出了基本的教学设想:
1、制定活动目标:通过采访、朗诵、讲故事、出小报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青春的热爱之情。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为写作作充分的准备。
2、制定指导学生收集、整合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的方法。
3、制定指导学生展示文本资源、多媒体资源和情感体验资源的形式,如小报、抒情片段、采访日记、青春主题的作文等。
第二步:课堂观察
围绕促进“学会收集、整合、利用资料”这一主题,参与教研的老师从不同视角对我的教研课进行观察与记录。
1、学生参与程度的观察。
2、学生收集的资料质量,学生整合资料的情况,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说和写的效果。
第三步:课后调查
参与研究的老师与学生谈话交流,抽查学生当堂写作的片段,评价学生活动后的大作文,调查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
三、课后研讨
教研组召集参与教研的老师,通过观察及调查资料分析,评价本堂课的得失,进一步探讨综合性学习中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下面是研讨分析的实录概括:
张凤娟老师:
这堂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设计乃至教学实施过程都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感悟了青春的短暂和美好,为以后走好青春的每一步,抒写青春的绚丽篇章作了铺垫,同时通过活动,学生积累了大量与青春相关的文学、艺术知识,增长了文化底蕴。
吴莲珍老师:
这堂课教师对后进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据我了解,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从课堂展示的情况看,学生课前的准备是积极的、充分的。田老师的课以学生展示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扬长避短,特别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在资料的后面注上收集整理者的名字,教师的这种肯定方式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与激励,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燕芬老师:
学习田老师的这堂教学研讨课后,我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发现田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有的学生都采访了自己身边普通的老年人、中年人、同龄人,让老年人回忆青春的足迹、让中年人谈谈青春的奋斗历程,让同龄人说说他们心中理解的青春,并写成600-800字的采访日记。有一个4人小组专门采访了桐庐本地方的名人(郑雄鹰、华燕等),收集他们的青春故事,很好地利用了本地的地方资源。还有很多学生捕捉学校第26届运动会中的青春风采、青春故事、青春剪影、青春精神,并以“青春”为主题积极投稿。无论从课堂展示的“青春”主题的仿写、“青春”主题的抒情小片段、青春祝福语、青春座右铭等,还是展示的“青春小报”,以及活动结束后,以“青春”主题写的大作文,都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收集、整合的资料并将其利用起来。但也有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收集的资料杂而乱,不会取舍,不会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充分运用于写作。
2、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生硬地搬用材料,套用材料,适得其反。
3、限于各方面原因,学生对各类资源的挖掘不够。
4、活动结束后,能将资料整合、保存留待后用的`同学较少;能反思、总结活动得失的学生也较少。
鉴于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需要继续增加学生对教材文本资源、课外文本资源、地方人文资源等的积累外,还要加强学生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等活学活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进一步有效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生成的写作资源,使综合性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钟海良老师:
本次综合性学习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观念出发,直接形成了三种价值指向:文化知识的积累,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感化。
第一,这个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名言、诗句、歌词,通过交流,使这种知识得以巩固与发展,并在抒情片段的训练中形成了“青春”这个话题的个性化的精美诠释。
第二,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广泛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在采访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与他人沟通,并由此指向社会生活,让他们深切地体验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后面写采访日记,以及课堂中的文字创作,又很好地把这种社会实践转化成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青春”主题前期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青春”的体验也就来得更生动,更深切。在社会采访中,那些名人、普通人走过的“青春”历程,会使他们看到多年以后自己的缩影,那些同龄人的心声,便是他们看到自己目前的种种表象。由此,他们会真真切切地感到青春美妙,青春易逝,并由此而形成一种自省意识,从而会正确地认识青春,把握青春,从内心自觉地产生一种只争朝夕,进取拼搏的青春精神!
第四,本次活动展示的重点放在“感悟青春、歌颂青春”上,但整个活动的重点却是解决“青春”主题写作的源头活水。所有活动都围绕让学生积累大量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生活资源等,一方面激活学生原有的写作资源,另一方面生成新的写作资源,让学生的作文觉得有东西可写,写作水平也提升一个层次。一举两得的是学生书写自己的青春之路的脚步也更成熟、更稳健了。
四、活动反思
1、校本教研主题要鲜明。本次研究主题的生成来源于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研究主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研究过程中,教师能紧紧围绕“综合性学习这作文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主题展开学习、研究、讨论,对教师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系统的洗礼,比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听课、评课效果好得多。
2、校本教研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力量之一。在进行课例研究前,我们组织的在专家指导下的理论学习、讨论与培训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校本教研研究要深入。这次课例研究,课前有集中的研讨,课中有细致的观察记录,课后有效果调查,用数字说话,从具体事实分析,这样让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了深入参与。所以课后研讨时,每位老师的发言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流程值得在以后校本教研中借鉴。
五、建议
1、人教版《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编排中缺乏一种循序渐进、可具体操作的写作知识系列,教师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难真正解决活动素材与作文之间的有机融合,于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希望教师间要多交流、多合作、多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每位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使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使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的一个平台。
6.中学青春期教育教学计划 篇六
青春期是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从未成熟到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的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中质的转变期,是脱离了儿童时代认识方式,创造新的自我观念,从心理上重建人生的时期。
在此我校制定了有关于青春期的一部分话题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进行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青春期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出发,而目的则是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如何培养青年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身体健康呢?
一、工作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青春期必备的知识,以及生殖健康、优生优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提高性保健意识,认识自我,了解异性,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学会自助、自救和通过各种正常途径求助、求救。
2.教育学生从小树立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等方面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培育学生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和生育观,为建设社会主义生育文化打好基础。
3.通过青春期教育以及提高家长的素质,初步构建学校—家庭青春期教育体系。
二、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青春期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积极开展学校青春期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性观念、正确的婚育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因地制宜,因人而宜的原则。青春期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在性健康问题、婚育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积极的科学的认识。同时,青春期教育必须关注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辅导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健康水平。
3.内容适度,方法适当的原则。青春期教育的内容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和分层次的具体教育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交流和对话,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达到教育的实效性。
4.课堂教学与个别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有些同学因妒忌他人的成绩,有些同学因考试紧张,有些同学因交往不当,有些同学因不适从专制父母的管教,从而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这时,教师就给予耐心心理疏导、引导,帮助他们解脱心理上的沉重负担,轻装上阵,搞好学习、生活。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解除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困惑。
5.多项教育内容互相渗透的原则。开展青春期教育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结合:一是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列入德育工作的计划中;二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三是与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相结合,向学生和家长宣传相结合;四是与召开主题班会相结合;五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解答学生青春期的一些心理困惑。
三、工作重点
1.青春期生理教育。以青春期身体发育特点为依据,介绍有关青春期男女两性生理及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身体变化的情况和有关问题,并懂得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生理变化。
2.青春期心理教育。以青春期心理发育为主要内容,重点介绍有关男女两性青春期心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心理卫生保健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如何使自已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并养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
3.青春期道德教育。以青春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为重点,阐述性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性,以及它要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使学生知道在性的行为上应该遵守哪些规范,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
4.青春期法制教育。阐述性失误的具体表现和防范,使学生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5.青春期美育教育。从美学角度阐述审美观、审美能力与审美创造力,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懂得如何去追求构成美好青春形象的形体美、心灵美。
7.青春期教育教学案例 篇七
一、性教育的指导思想:从“自由”到回归
美国是开展性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发展, 美国年轻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出现了在性行为上的放纵现象。于是从20世纪60年代, 美国开始重视性教育的普及, 培训师资并提倡在学校中将性教育与其他常规课程相结合。在美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作用下, 伴随着美国性教育的发展, 性教育的内容也发生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 它和“性解放”“ti性自由”的思潮互相配合, 性教育几乎成了性解放的一部分, 加之艾滋病的蔓延, 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心理危机。于是, 美国的一些组织与研究机构开始对以往的性教育进行反思, 他们在总结了近20年性教育的经验教训之后, 认识到人格教育是性教育的核心。因此, 从90年代美国开始了一个以重建家庭和青少年纯洁为主题的性教育的新高潮。
瑞典是一个很重视性教育的国家, 也是提倡以人格教育为中心的性教育的国家。由于20世纪70年代初瑞典青少年性犯罪问题的突出, 瑞典政府改变了相关政策。正如其负责人在计划生育杂志上写到的:“在瑞典, 不再强调不偏不倚地传授有关生殖的知识, 而转向强调爱情关系的情感和伦理方面。”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性教育主要是“性指导”, 日本文部省在二战后发布了“实施纯洁教育”的通告, 之后又强调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性知识, 用以维护由于性解放带来的不良道德秩序。
二、政府及管理部门的重视
90年代初期开始, 美国中小学性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改革进程中。美国性信息和教育协会认为, 必须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综合的性教育, 因此, 首先要进行性教育课程改革。1991年, 该协会编写的《全国性教育综合大纲》出台, 标志着美国性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6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拨款2.5亿美元, 用以支持青少年性纯洁教育的提案;布什政府曾决定在2003财政年度拨款1.35亿美元, 用于杜绝未成年性行为。日本的性教育主要通过三个渠道进行。首先就是文部省直属的教育系统, 该系统以医疗保健为核心, 通过课程、道德教育和一些特殊活动进行性教育。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一个系统的性教育方案, 并为中学低年级学生设计了一套多媒体教育教材《成长岁月》。
韩国从2001年起, 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1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韩国的教育人力资源部帮助每个学校按类别配备性教育的教师, 而且要求每年从技能培训活动时间中挤出10个课时来进行性教育。另外, 性教育比较成功的瑞典、荷兰、芬兰等国也是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实施此项工作的。
三、体系完整, 阶段性明显, 方法多样化
美国性教育内容体系是比较完整的, 并且每个年级都有非常具体的标准。幼儿园有13项, 10年级有24项, 范围较广, 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日本性教育也同样重视针对不同的阶段施以不同的性教育内容。英国的性教育仍以学校为主体, 由国家资助与管理的中小学, 规定必修的性教育课程要按不同年龄层次划分为四大阶段。瑞典的性教育是较成功的, 这与他们采用的活泼多样的方式是分不开的。在学校性教育内容的传授中, 教师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和游戏式等教学方法。目前, 在英美等国家较为流行的“同伴教育”, 是利用朋友间的影响力, 通过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体, 抵御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同伴教育”以生物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为基础, 讲课、讨论、游戏、讲故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 并配合多种传播载体和实物模型, 既生动又有效。韩国课堂性教育的形式也突破了以往的灌输方式, 转而采用讨论、请已婚人士讲座的方式。另外, 国外性教育中大多通过网络、电视、电脑等媒体对青少年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 美国每年有2万青少年在青年中心接受性教育, 每天24小时提供咨询服务。1995年, 波兰政府将青年性教育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所有中小学都要将《性与生殖权利宪章》作为法律读物并要通过严格的考试。
国外的性教育虽有其明显的优势, 但并不等于其所有的模式都是成功的。首要的问题就是实施的力度不够, 美国虽一再提倡普及性教育, 但根据美国性知识和教育协会的调查, 90年代初期, 接受过综合的系统性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不足10%。造成性教育质量低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美国中小学对性教育的内容缺乏广泛一致的意见, 存在着“唯有节欲”和“综合教育”之争。有些国家的性教育内容过于简单, 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大多数的性教育只是到了初中或高中才开设, 或只注重家庭生活问题, 只有极少数的性教育内容涉及性行为方面的知识。在美国虽有74%的性教育课程提到避孕措施, 但只有9%的课程教学生如何运用或获得他们。难怪美国性社会学家马霍尼认为, 美国许多学校的性教育已成为“历史课”, 因为学生的性行为已远远走在性知识的前面。
从国外性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中, 我们可以获得几多借鉴与启示。
四、青春期性教育师资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性教育的开展成功与否, 效果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性教育教师的观念、素质和水平。如韩国、瑞典、日本等国在性教育师资配备上非常重视, 都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这也是它们在性教育上取得成功的措施之一。我们进行性教育首要的工作是转变教师的观念, 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是当务之急。
1、性教育教师应具备的资格及素养
性教育教师肩负着沉重的特殊任务, 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和素质才能胜任。
(1) 要求教师具有较完善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 能够很好地解决自身的性问题。并能以身作则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性疑虑问题。
性教育教师必须能够接纳自己的性, 因为只有接纳了自己的性, 他们才能帮助别人接纳他们的性。所谓接纳自己的性, 包括接纳自己的性想法和欲望, 自己的体形, 自己的性行为。日本文部省认为, 我们完全有理由要求教师和家长在性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上符合高尚的道德规范。并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美国教育部长要求担任性教育课的教师以及学生的父母必须很乐意以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范例。英国牛津大学的玛丽·沃诺克教授说, 如果你本人道德品质低下, 你就无法教授性教育这门课, 如果你自己是非不明, 你就无法行道德之事。
(2) 要求教师具有广泛的性科学知识
教师要熟悉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道德学、性教育学、性社会学、性审美学、性法制学等。
(3) 要求教师和家长了解自己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从小学到高中, 学生的情感动态、知识的了解能力、性信息的获得情况、身体的发展进程和性体验的深度都是要了解的。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 要求教师和家长在性教育过程中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为性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最为密切的合作教育。教师和家长及时的沟通可以使孩子受到更及时更有效的性教育。
(5) 要求教师参与性教育的研究
教师要把性教育当作学校科研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性观念不断变化的社会里, 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性修养, 净化社会性环境, 普及性道德教育, 就必须通过研究探讨性教育的规律, 根据客观规律进行性教育。
2、性教育师资的培养
(1) 开设青春期性教育专业, 培养专职的教师和辅导员
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院等, 应开设青春期性教育专业。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精深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青春期性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即使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此专业, 那也要在课程中增加青春期性教育必修课, 以普及性教育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性教育的认识水平, 以便他们在工作中自如地开展性教育工作。
(2) 举办短训班, 提高现职教师和辅导员的水平
通过短训班帮助他们了解青春期教育的目的、意义, 增强责任感、光荣感。通过系统讲座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理论水平, 帮助他们掌握教育原则、教育方法, 学会指导和辅导的方法。
(3) 岗位培训, 在实践中提高
目前, 已有一部分教员和辅导员在边学边教, 为了满足性教育的需要, 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岗位培训。如集体备课、能者为师、互相学习、专业互补、经验交流、参加讨论和现场会等, 使现任教师开阔眼界, 提高理论水平, 逐步达到高标准。
(4) 制定资格考核制度, 激发自觉达标
青春期教育已作为一门学科进入教育领域, 并有自己的完整体系, 应当与其他学科一样, 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考核制度, 以促进教师和辅导员开展达标活动和检验达标情况。
五、加强管理部门的重视力度
1、将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波兰、瑞典等国已把性教育纳入法律程序, 我国一些性教育专家建议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潘绥铭教授谈到了他的观点:
性教育必须遵循所有义务教育的一般规律。第一, 所有的义务教育都是“超前”的, 所以, 不应该到青春期了, 才开始接受性教育。第二, 所有的义务教育在当时都是“没用”的, 但是也非学不可。没有到青春期的人也必须接受性教育, 因为一切教育都是为了提供“知识储备”, 否则就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第三, 所有的义务教育都是“强制”的, 不但强制学生, 也强制家长, 还强制政府。因此, 谁都不能拒绝实施或者逃避接受性教育。第四, 必须激发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所以, 只有到学生们挤破门、瞪大眼、无拘无束自由讨论的地步, 时下的一些所谓“课堂性教育”才不是在破坏教育。第五, 一切义务教育的所谓“度”只有两个:1、政府希望后代成为什么样的人;2、被教育者能不能学得会。在当今中国, 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在玩命地“拔苗”和“填鸭”。如果惟有性教育例外, 那么我不得不认为, 所谓性教育的“度”, 不仅是人们出于对性的恐惧而发明的“灭火器”、“紧箍咒”或者“避风港”, 而且很可能是希望培养出“无性人”。
专家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事实上, 一个国家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瑞典是第一个接受义务性教育的国家。1942年, 政府规定在学校里进行性教育。1945年, 出台了性教育大纲。这在世界上是第一个, 1955年, 瑞典成为第一个学生要在学校接受义务性教育的国家。瑞典的经验表明, 性教育并没有导致年轻人更加放纵自己和早期性行为, 相反, 他们更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韩国从2001年起, 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1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 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2、进行性教育课程开发
(1) 出台性教育综合大纲
大纲观念要更新、内容要详实具体, 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小学到高中, 都要规定出固定的课时, 并经常监督各学校的实施情况。
(2) 根据大纲, 选编教材
现在的可供在学校性教育中使用的教材还比较少, 而且没有统一的要求, 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在选编教材时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 综合教育与同步教育原则。性教育本是对学生的综合教育, 它设计多方面的知识, 不要仅把重点放在性生理或其他知识方面。在这点上我们要吸取美国等国的经验教训。在这些内容的安排的上, 要同步进行教育, 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一定的倾向性。第二, 要具有科学性。把最新的性教育研究成果和科学的观念传给学生。第三, 要有实效性。
(3) 开发性教育教具
8.青春期教育是人生教育 篇八
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上说,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性的安全健康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性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准备、生活技能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它涉及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
为什么我们要倡导广义的青春期教育并付诸实施?这也许与我本人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实践者的痛切感受有关。这些年来,社会科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我用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的统计数据和许多悲情故事做出了见仁见智的解释,令社会公众困惑不已。我的兴趣不在于统计数字与悲剧情节,而在于探究:为什么那许多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某些已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跨入婚姻后还会重复先前的不幸?我尝试过近10年的婚姻咨询(部分是为了收集我的研究实例),我感到,对那些陷入不幸的婚姻来说,大多很难从道德、法律或医学上去寻找原因和救治办法。“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之类的说法是当事者们惯用的解释。然而,认真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婚前交往和婚后生活,可以发现,在“感情”“性生活”的背后,有些“远期”的隐患早已潜伏下来,其中不乏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即青春期留下的阴影。在我做咨询的20世纪90年代,许多中年夫妻来求助。他们的婚姻经历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在婚前未曾获得过任何关于性别差异、婚姻准备、夫妻生活的知识;有的在婚前几年没有交过异性朋友,第一个投入谁的怀抱就和谁认定了婚嫁关系;还有那些因性生活失谐而导致的夫妻冲突,“婚外情”乃至暴力伤害的事例,也无不表明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性与婚姻观念偏误和人生准备的欠缺。
那么,究竟现代男女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性交往、友情爱情、婚姻家庭以及男女平等及生活技能这类人生的必修课呢?答案当然不应是“等到结婚之后”吧。其实,两性开始自然吸引和交友的青春期,就是学习婚姻准备课程的最佳时期。由于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亲密性和自然性,家庭气氛的随和性,所以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和人生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
(陈一筠 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
【青春期教育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教学案例1: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10-08
中学青春期教育08-18
青春期教育简报11-03
小学男生青春期教育06-18
青春期教育班会方案08-20
青春期家长如何教育10-01
青春期健康教育专题07-16
青春期女生健康教育08-12
“青春期安全教育讲座”总结报告08-01
青春期性教育女生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