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2024-06-21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共8篇)

1.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篇一

关于上海市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及分析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1.意义: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阶段之间 的有效衔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 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幼儿园和小学也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进行 了相应的实践探讨。时过境迁,新时期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还存在 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调查研 究,以期找到幼小有效衔接的新思路。2.目的:

目前本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实现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走向了一个极端——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教授小学课程,以企图拔苗助长,这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由于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孩子,因此幼儿园教育是保教结合;在教育形式上是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主,注重培养情感情操,是一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3.名词解释及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相互连接。它的实质是使儿童顺利进入小学生活,适应和接受这种变化,最终完成心理和身体上的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幼小衔接,使儿童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关键是幼儿园、家庭和小学之间共同努力,相互配合。4.研究范围

选择上海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三所,分别为公办一级幼儿园,公办二级幼儿园,民办私立幼儿园。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抽样

选择上海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各三所,分别为公办一级幼儿园,公办二级幼儿园,民办私立幼儿园。调查对象主要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大班幼儿的家长及幼儿三个群体。

2、研究主要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取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深入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对大班幼儿教学进行观察,分析幼儿园大班教学现状。然后针对一些问题对家长教师进行问卷,从而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调查过程中,每到一所幼儿园,先向园长讲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取得园长支持的基础上再和教师联系取得她们的同意,以便得到幼儿园积极配合进而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在大班一日活动观察以及访谈对象的选择上尽量兼顾各种情况,从而使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效度。问卷法。本文中所调查的对象包括家长和教师,调查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先阶段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以及配合程度。调查教师的目的关键是了解当前幼儿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哪些,自身存在着哪些问题。2 观察法。观察教师典型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及教师的表现,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源。访谈法 对幼儿,教师,家长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以此来深入了解现状

3、研究工具与材料

4、实施程序

三、研究措施 1.身体方面的准备:

(1)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疾病预防增强幼儿体质,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迈入小学;

(2)为了让幼儿能够较快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生活,我们将采取适当延长幼儿学习时间、减少游戏时间等。

(3)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正确的读书、写字、握笔姿势,同时,让幼儿懂得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种感觉器官。

(4)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让幼儿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学会看红、绿灯,走人行道;有困难找警察,记住各种急救电话;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电。

2.独立生活能力的准备:

(1)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知到,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要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快。

(2)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学习生活中,要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批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让他们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做好;什么时候不该做事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

3.学习方面的准备: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主题模仿学校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铅笔、橡皮、尺子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 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臵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3)知识经验的积累:

A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如:将活动室的物品都注上汉字、活动室环境布臵图文结合、以语言区为重点精心设计制作有关读写方面材料供幼儿操作,同时在各区域中进行渗透、同时,让幼儿初步了解汉语拼音,坚持开展餐前的认读识字活动等。为幼儿阅读、书写提供条件。

B数学方面的渗透

通过每次的数学活动、数学区工作对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简单运算的培养,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经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心理方面的准备:

带幼儿到小学参观,让幼儿了解小学的课堂学习生活,课间十分钟,升旗仪式,参观食堂、宿舍等,并邀请一年级的老师们来园为幼儿上课,体验小学的学习生活。

5.家长工作:

开学初,召开家长座谈会,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发放幼小衔接家教材料,使家长正确了解幼小衔接的意义和重点,掌握入学前习惯培养、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与途径,了解除了学习能力等入学准备以外还应重视幼儿 心理、生理上的入学前准备工作,从而对幼小衔接工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继续加强平时电话联系,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家长配合教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

5、资料处理与统计方法

四、研究步骤与时间分配

1、研究进度

第一到三周:收集材料完成文献综述

第四到十周:完成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问卷调查初稿 第十一到十六周:完成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和论文初步定稿 第十七到二十四周:论文进一步修改,最后论文定稿 第二十五到二十七周:准备答辩的材料

2、人员分工

四、研究过程

1.家园共育,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是每个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开学初的家长会上我和家长们进行了重点交流。使幼儿家长知道幼儿园要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这样家园就能更有效的进行配合,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准备工作》的专题讲座,许多家长都深深地感受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更体会到幼小衔接不仅依靠园方,还需要自己 的密切配合。同时,家长们也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围绕幼小衔接工作能否每月组织一次家长会,针对每月重点更有效的家园共育;能否以更有趣味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拼音的学习;可否每月组织一次幼儿到小学的活动,让幼儿提前熟悉环境;可否加大早期阅读教育,增大幼儿的识字量,为小学学习做准备等等。

此外,我们还通过家园联系卡、电话等多种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促进幼儿发展。

2.开展主题教育,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 5月份我们大班开展了“我要上学了”主题教育。在此次主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我心中的小学、参观小学、我的课间十分钟计划等。我们请孩子们背书包上学,学习整理书包,带领幼儿分月参观了小学,分别引导幼儿参观了小学的升旗仪式、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卫生间、课间操等,了解小学生的小学生活。同时,利用游戏“小老师”的形式模拟小学生上课的情景。满足孩子想做小学生的愿望,同时达到资源的共享。

3.将幼小衔接工作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如:点名环节开展“词语接龙”“词语对对碰”游戏,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散步环节引导1个1个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正数,倒数等,培养幼儿的数概念。在活动区中创设认知区,投放相应材料,不断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和数概念的掌握程度。教育活动中,及时提醒幼儿上课时的坐姿、有事先举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声回答问题、不做小动作,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值日生,培养幼儿的劳动能力。教给幼儿使用学具的方法,离园时,经常给幼儿布臵一个口头作业,提高幼儿的任务意识,养成认真、专注做事的习惯等等

在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中,我们真切感受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孩子教育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

3、预期结果

4、研究经费预算

五、参考书目 参考文献

《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第14期 作者:赵旭曼;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97一104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尹芳 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篇二

一、幼小衔接的作用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许多作用。其中,主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塑造幼儿良好人格及培养幼儿正确的思想品质,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幼小衔接工作的作用还体现在促进当今教育发展, 教育不仅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还包括幼儿教育,人们往往不够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其可有可无,但事实并非如此,幼儿教育在我国其他教育当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1.促进幼儿成长

教育是促进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 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仅学到文化知识, 而且能通过一系列课堂课外活动塑造自己的性格。幼小衔接教育不同于普通幼儿教育,它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 作用在于为将来幼儿转变为小学生打下良好基础。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成长,提高幼儿各项能力,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幼儿的学习及独立生活能力。因为幼儿教育中,幼儿接受的书本知识教育比较少, 教师主要通过游戏等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及健康成长。幼小衔接工作当中,除了做游戏,还能进行提高幼儿学习书本知识能力的教育, 为顺利进入小学打下良好基础。

2.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

幼儿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有很大不同。在幼儿教育之中,教师扮演的是父母角色,除了教授基础知识,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做游戏、玩区角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而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好好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在幼小衔接工作当中,要将幼儿转变为小学生,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及学习方法,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能采取正确措施,则将促进幼儿长远发展,为幼儿终身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3.促进当今教育发展

幼小衔接教育是一种特殊阶段的教育, 如果能做好这项工作,将促进幼儿成长,反之,幼儿将无法顺利地过渡为小学生。幼小衔接教育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原因不仅在于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更在于教育界重视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祖国栋梁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是当今教育的要求,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1]。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法存在问题

幼儿教育方式主要在于教授给幼儿最基本的知识。此外,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进行各项能娱乐身心的活动,让幼儿保持愉快的心情,让幼儿快乐成长。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有很大不同。首先,在小学教育当中,学生的课外时间有所减少,且在课堂上主要听老师讲课, 完成各科的作业, 游戏时间有所缩短。老师扮演的角色也改变了,不同于幼儿教育当中老师扮演的父母的角色,小学教育中,教师扮演的是教育者的角色,主要教授学生各科的知识,批改学生作业,纠正学生错误。在当今幼小衔接工作当中,教育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其次,许多老师单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忽视学生能否快乐成长。布置作业时更倾向于将幼儿当做小学生,没有考虑幼儿的接受程度,给幼儿带来心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让幼儿无法快乐成长。

2.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优秀老师数量还比较缺乏,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方面还不能让人满意。教师作为教育主导发挥着极大作用,所以必须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是幼儿教师,但很多幼儿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教学效果比较差。说明提高教师素质是当今幼儿衔接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体现在许多方面,不仅在于教师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更在于教师的工作经验有待丰富,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陈旧的工作理念,让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幼儿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

3.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许多家长向学校提出意见, 要特别重视幼儿的学习成绩,有的家长甚至将幼儿的学习成绩凌驾于其他能力培养之上,忽视幼儿快乐成长,不利于幼儿长远健康发展。体现出当今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学习至上的教育理念不适合任何教育阶段的学生,更不要说即将迈入小学的幼儿了。幼儿的主要任务在于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各项活动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培养正确的三观,保持良好心情,促进自身快乐成长。

4.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出现偏差

幼儿园的教育思想会影响整个幼儿园的教风 , 幼儿教师在 开展教育 工作的过 程当中也 应严格遵 守幼儿园 的教育思想 。幼儿园 的教育思 想起着指 导作用 ,要想让教 育思想发挥 其应有作 用 ,就必须让 教育思想 合理化 ,让各个教师在正确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做好教育工作。 目前许多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存在问题, 这与各个家长在思想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也就是幼儿园为了招生利益,迎合家长需求而过度重视幼儿的学习成绩,给幼儿带来巨大压力,忽视幼儿快乐成长。在幼儿园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如果教师的幼小衔接工作做得不到位, 则无法为幼 儿向小学生过渡打下良好基础[2]。

三、幼小衔接的解决措施

1.改变教育方法

针对教师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当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育方法,采取正确的教育途径,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方法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整个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入手, 更新幼儿园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改变幼儿园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方法传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是运用教育方法的主体,要将正确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幼小衔接工作中。首先,不能将幼儿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幼儿综合素质的唯一因素,要实现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幼小衔接工作当中更重视幼儿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方法向小学教育方法倾斜。与此同时,不能抛弃幼儿教育当中的某些方法,教师不能忽视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方法。教师要时常开展相关活动,带领幼儿做游戏、玩区角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幼儿顺其自然地步入小学。

2.提 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授幼儿的过程当中能总结许多经验与教训,根据教师经验和教训,在幼儿衔接工作中容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教师要时刻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这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许多刚刚毕业的幼儿教师在工作经验方面比较缺乏, 幼儿园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工作经验方法的讲解,让他们丰富自身教育方法。此外,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去优秀幼儿园学习,将先进工作方法带回幼儿园,并且普及开来,将幼小衔接工作做得更好。

3.家长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家长作为幼儿的父母, 首先应当重视的应该是孩子的快乐成长,其次才应当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各项能力。现在许多父母在教育理念方面过度重视幼儿的学习成绩, 却没有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成长。很多家长在幼儿回家之后所问的问题是:今天学习怎么样啊? 而不是你今天在学校过得快乐吗? 这就体现出了家长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不足。所以要从家长方面抓起,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在这项工作方面,幼儿园发挥着巨大作用。幼儿园可以开家长会,开有关教育理念的讲座,让家长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良好影响, 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幼儿教师应当和各个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及时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及生活状况, 并向家长提出合理意见。各个家长应当经常向老师询问幼儿的在园情况,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措施解决,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合理开展[3]。

4.幼儿园更新教育思想

3.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篇三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161-02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的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一、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并以此来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比如对老师要绝对的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说话。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二、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不当形成的原因

1、教育内容和手段的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的机构,其特点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以游戏为主要教育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多采用直观教育,以游戏寓于教育之中,没有考试制度。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其教学特点则以老师口头传授为主,学生以听课、读书、做作业方式来掌握所学到的理性知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有一定必要的考试制度。这样骤然变化,往往超出了儿童的心理、生理承受能力。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这是幼儿园与学校的最大区别,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而且中午有午睡时间,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而小学阶段的生活教学时间长,生活节奏紧张,作息制度严格,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孩子初上小学,骤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会觉得很不适应。

3、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之中,而且,幼儿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少。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4、生活环境的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一般布置的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有许多的活动区域,比如:自然角、玩具柜、图书架等,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与同伴进行交往。为幼儿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小学的教室环境布置相对严肃,座位固定,没有自由角,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较少,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种种不同,告诉我们幼小衔接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如果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会导致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刚入学的儿童大约有40%会出现上述情况。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幼儿园小朋友顺利进入小学展开学习生活,为幼儿做一个充分的学前准备。

三、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

升入小学的幼儿面临活动形式、生活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方法等等变化,这一切给幼教工作者和家长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做好幼小衔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幼小衔接工作?

1、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

过去,许多的幼儿园未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这一高度认识幼小衔接问题,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无非就是学做一天小学生,致使许多孩子出现未入学盼入学、上了学不愿学等不适应问题。教师应转变观念,把幼小衔接工作看作是促进儿童顺利地实现从学前期自身发展特点的交替、转化、升华的发展过程,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所以应从幼儿入园开始,培养其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稳定的情绪、对活动的态度以及各种行为习惯,使幼儿逐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是为小学打基础,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3、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

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对幼小衔接问题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后认为,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适应性这个方面。多年来,传统的幼儿园正规教育更多的是为幼儿入学做心理准备,但是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强幼儿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让幼儿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面对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儿童自己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幼儿逐渐脱离成人的直接照顾。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明确提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可通过开展规则游戏让幼儿逐步了解规则,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的自控能力。在语言、美术、计算机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主动性。为了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各科教学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合作的愉快。

4、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是完全不同的,在入学的前几个月,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35分钟。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使幼儿入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语言课增加看图说话及说话绘画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此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者和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搞好它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的密切联系,需要家长的热心支持及其观念的改变,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帮助幼儿顺利度过适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 江苏出版社,2002.

[2]杨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7,(4).

[3]谢广田.幼小衔接:突变·减坡[J].幼儿教育,2003,(2).

4.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篇四

摘 要:幼小衔接工作是长期以来备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普遍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地影响,使他们健康愉快地成长,否则,会对幼儿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幼小 衔接工作是摆在幼教工作者及家长面前急需了解和研究的课题。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看,幼小衔接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树立正确的衔接观念;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的衔接。

关键词:幼儿;幼小衔接;问题;对策

1.绪论

1.1概念界定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1.2研究背景

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幼儿在学习方式、人际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易发生“陡坡效应”,2001年7月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是单方面的谁想谁靠拢,而是双向性的互动衔接。但是,现实工作中的有效衔接形式并不乐观。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没有达成统一见解,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甚至面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相互推卸责任。如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问题当作是幼儿园和小学自己的事情,并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幼儿从幼儿园过度到小学这个阶段的重要作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转折时期,而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过渡阶段是关系到儿童将来顺利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这给幼儿和教育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既有连续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的要求。连续性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幼小地连接与过渡,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教育做准备。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都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不同时代的儿童在身心发展特点和面临的问题上大同但也有小异,社会条件和独生子女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因此,有效衔接问题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2001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为原本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连同26位政协委员,发起了一份提案,郑重提议:“加强学前教育理发与科研”。这意味着幼小课程衔接的开发更需要有较强的立法与科研。1.3研究意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从幼儿园转入小学,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和考验,做好幼小衔接教育既是学前教育的内容,也是小学教育的需要,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小衔接,一直是幼教工作者和家长普遍重视的问题。《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关于幼小衔接的问题,许多幼教工作者也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笔者本身作为一个工作在前线的幼教工作者,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寻幼小衔接工作应当采取的措施,使幼小衔接顺利过渡。

1.4研究路径

本人通过查阅大量的图书、期刊杂志、学术论文及网络数据库的相关文章并进行分析,整理了大量有关有效衔接问题的文献与研究,并从有效衔接不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些文献仔细的查阅、分析,使我对有效衔接研究的现状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以前研究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充分了解了目前的研究的基础上,我据此确立了本研究的思路,即通过整理大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目前我国有效衔接的现状,提出有效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2.幼小衔接的现状

2.1民办幼儿园与小学缺乏有效衔接。有部分民办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主要进行的是幼儿的知识准备、学习习惯、时间等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民办幼儿园缺乏行为习惯、心理适应性的科学衔接。

2.2互动不畅,未达到共识。小学开始主动和幼儿园联系进行幼小衔接,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但是双方互动工作形式比较单一,小学和幼儿园对幼小衔接内涵认识未达成共识。因此,衔接工作深度和连续性不够,互动不畅。

2.3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有些家庭、小学及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明显,只关注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幼儿的学习兴趣、习惯及能力的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关注不够,尤其是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2.4“幼小衔接”的方法单一,对低年级教师的培训不够,小学教师对幼儿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认识不充分。家长中盛传不学会拼音、计算,到小学学习绝对跟不上的观念。所以,会不会拼音、计算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

2.5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部分教师对幼小衔接教育认识不足,思想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尤其是缺乏正确的导向,对自己的职责不明确。如在幼儿园大班,把上课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的最多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幼儿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自制力及心理适应性等的训练和培养常常被忽略了。2.6盲目超前。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将小学的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十分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当幼儿的“知识储备”用完后,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

3.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教育对象处于不同年龄的特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各自有明显的阶段性、明确的教育任务、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一个平滑过渡,否则会给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应有的曲折。目前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们对这两个教育阶段过大的差异认识不足。那么,幼小衔接中常见问题有哪些呢?

3.1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脱节问题

幼儿园衔接“一头热”:作为幼儿园,我们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的准备工作,而小学却无动于衷,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

3.2 幼儿自身存在的问题

孩子坐不住: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同伴,学习也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并且活动的时间间隔短。而进入一年级后,课程教学都以“坐式”教学为主,一节课的时间长,导致刚入学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么大的改变。

3.3 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化管理非常严重,而且呈加速蔓延之势。尤其幼儿园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习为主。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背诵课文、做数学题,并以此来做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讲课则一味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比如对老师要绝对的服从,要听话,不许插嘴;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玩小动作、说话。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3.4 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3.5 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3.6 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4.幼小衔接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入港建议,认为结局幼小衔接问题,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必须进行幼小的双向改革;正确认识儿童发展中学前和小学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前提;明确幼小双方的教育任务,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在衔接中,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入学的准备工作,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做好适应工作;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家长工作、做好组织工作等。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幼小教育的平等合作关系,推行多方位的幼小衔接措施,包括加强有效沟通、协调幼小课程衔接、优化教师专业素养、搭建幼小衔接教研平台等。具体的策略有一下几方面:

1.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进入小学是儿童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将在小学中接受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并且在心理发展方面,也将转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其生活作息时间也有所改变;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为学习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这些变化,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工作。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心理准备方面要有强烈的求知需要;能控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

2.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理、自立,以更好地适应生活。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还应培养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到了大班的第二学期,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幼儿的直接辅导。教师在提出活动的要求后,可让幼儿自己去完成,并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克服困难,争取独自完成学习任务,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后的喜悦。

3.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自制能力。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的控制能力差,注意力极易分散,周围的事物往往会影响儿童对完成当前任务的兴趣,经常会在完成任务时由于周围事物的影响转移注意力而中途放弃,所以逐步引导儿童在活动中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可以通过让幼儿做一些感兴趣的游戏,使幼儿的坚持性、自制力逐步提高。

4.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针对幼小衔接工作,召开专题家长会,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给幼儿购买小巧安全、简洁实用的学习用品;调整好幼儿的作息规律,一般可以早晨6点起,晚上8 点睡,至少保证10 小时的睡眠。

5.加强与小学的联系交流。

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组织地参观小学的校园、教室、办公室、操场,教师适时介绍这些场所的作用,观摩小学生上课的情形。例如,看小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小学生如何注意听讲,如何摆放学习用具的。通过这些活动,幼儿不仅了解了这些场所的作用,也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激起了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

总之,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搞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幼小衔接工作既是孩子外部学习的环境的衔接,又是孩子内部学习精神的衔接,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重要的一环,希望我们共同做好衔接工作,为幼儿的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5.“幼小衔接”中易遇到的问题 篇五

幼儿园到小学是信息环境转换过程的衔接。什么是信息环境的转换呢?

关键词:信息环境的转换

载体培育认为:

人类从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丰富成长到使用整个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客观信息环境一共要经历三次非常重要的环境转换,即:

第一次:从客观生存信息“放肆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

第二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

第三次:从客观生存信息的“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生存信息的“选择环境”。

由此父母可以发现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类第二次信息环境转换过程。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幼小衔接)的这个过程,正好处于人类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所要经历的三次环境转换的第二次转换期,所以不难看出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的转换是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环节,正因为如此,针对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合理、正确的培育无疑就是影响孩子一生(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的决定因素之一。

我们认为,中国父母对幼小衔接的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是重视更多的是围绕知识、技能方面而展开,往往忽略孩子需要应付的“信息环境转换”准备。

孩子在这个“信息环境转换”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环境转换”造成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中熟悉性信息的改变。由于原有熟悉环境下的逻辑思维的存在,使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一定甚至相对严重的逻辑思维编织上的不适应,其逻辑思维外在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陌生感”和“紧张感”。

在这种“陌生感”和“紧张感”的作用下,又会自觉形成对转换的客观生存信息环境产生“逃避感”、“拒绝感”和“放弃感”等等逻辑思维表现现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压力”的`出现会直接影响和左右“逻辑思维”的习惯性和目的性,从而导致逻辑思维的编织出现障碍和困难,这种障碍和困难所形成的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现象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部分。

作为成年人,对客观信息环境转换在逻辑思维适应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比于孩子要强大得多,即便如此,成年人也同样会存在这个过程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例如,我们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最先的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做事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发表意见、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等现象。

那既然成年人在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那么,作为孩子而言,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也就是从客观信息“相对约束环境”转换到客观信息“约束环境”的这个环境转换过程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对于没有得到过合理、正确培育的孩子而言,是一些父母所无法想象的。又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还处于逻辑思维丰富成长过程中的初中期,因而对于孩子而言,其逻辑思维对转换后的客观信息环境在编织的适应时间和适应能力方面都会和成年人有无法比拟的差距,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客观信息环境转换给逻辑思维造成的压力,是需要父母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正确合理的培育方法进行引导才可以逐步减弱的。因此,在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正确、合理地培育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妈妈,上学坐椅子的时间太长了,我坚持不住了!而且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有那么多同学看着我;课间我想玩,可是我上完厕所就没有时间了……。

不良的“幼小衔接”培育会导致什么?

6.幼小衔接问题之我见 篇六

1、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在衔接时期,幼小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使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实现过渡。

2、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如适当调整幼儿园大班课程,构建一个适合幼小衔接的育人环境。组织大班幼儿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任务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上学的兴趣等。但是,衔接应是双向的,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沟通,设置合理的课程。如在幼儿入小学初期,有意识地放慢教学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唱歌、游戏等活动课程和具体形象、有趣的内容;适当控制作业量,弹性安排课时时间,逐渐对学生提出要求等。完善衔接的后期工作,是促进衔接工作的系统化、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入学初期比较自然地进入小学生角色的重要保证。

3、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幼儿期,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末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知识的不断渗透,知识的获得相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要容易得多,而恰恰是学习知识的兴趣能引导儿童学会学习。所以,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就要摆脱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智能提高的束缚,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断自我更新知识。教师创设提供给儿童丰富、有创造力的环境,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社会性的发展是婴幼儿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通过学习,发展社会对幼儿所期望与要求的行为和态度,如与人交往中要友好相处、日常生活中要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也包括发展儿童内在的行为控制能力如遵守纪律等。幼儿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但是儿童在获得社会化技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能够通过教师和同伴产生积极的影响,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使儿童能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去体验社会情感,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7.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篇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

幼小衔接, 顾名思义就是指幼儿园的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连接和过渡。它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儿童顺利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生活当中, 并且对新的环境快速适应, 接受因为环境不同带来的变化影响, 进而达到身体和心理上共同的发展和进步。

现阶段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尚不完善, 在家长、幼儿园、小学之中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衔接体系, 在衔接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分了解幼小衔接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有助于我们树立起良好的幼小衔接思想, 更好地完成幼小衔接工作, 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现阶段幼小衔接出现的问题

1.家长衔接观念落后

从微观角度中可以发现, 在现阶段的幼小衔接工作当中, 家长往往没有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于儿童来说, 家长都是第一任老师, 对儿童今后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在现代, 更多的家长依旧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 希望儿童更早地接触到相关知识体系, 希望儿童快人一步“赢在起跑线”, 但是却忽略了儿童本身的心理诉求, 忽略了儿童良好的习惯培养, 并且在情感情绪和社会交往层面都有着一定的疏忽。长此以往, 必然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不利于儿童的成长和发育。陈旧的教育理念使得家长疏于幼小衔接工作, 使儿童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

2.幼儿园知识教育过早

在现代幼儿园的教育中, 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往往过分看重知识的传授工作。在幼儿园中大量开设识字认字、数学计算等知识课程。在不符合幼儿学习的年龄中把这些知识强行塞给儿童, 进行填鸭式教育。幼儿园在其中没有做好自己的教育, 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建立, 忽略了儿童本身的发展需求。幼小衔接需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来制订相关计划, 而传统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正是忽略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 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完成工厂式教育。

3.小学衔接工作被动

小学在幼小衔接的工作当中显得较为被动, 在幼小衔接中较少参与其中。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环境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小学教师如果不能按照儿童的个体差异来制订相关的教学计划,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衔接工作的失误。小学在现在的幼小衔接中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 由于幼儿园大多在学前教育时就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小学教师往往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也会疏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视。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改变家长陈旧的教育理念, 让家长不再认为知识的学习是儿童成长最重要的部分, 而应该重视起儿童本身的素质成长和发育, 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坚强的后盾。注意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自身起到的引导作用, 给儿童充分的安全感, 让幼儿在成长中不会受到过大压力的影响。

2.幼儿园做好衔接铺垫工作

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应该做好自身的铺垫作用, 不应该过早和过度地开展幼儿的知识传授教育, 让幼儿在成长中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幼儿园应该根据幼儿本身成长展现出来的素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让儿童参观小学、了解小学, 做好铺垫工作。

综上所述, 从微观角度观察现阶段的幼小衔接问题在三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家长衔接观念的落后、幼儿园过分看重知识传授、小学衔接断层等问题在现代幼小衔接中屡见不鲜。忽略了幼儿本身的综合素质成长, 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建立, 想要快人一步赢在起跑线上, 结果却是对幼儿今后的发展造成影响。幼小衔接是现阶段幼儿跨向小学的重要链接方式, 需要家长、幼儿园、小学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衔接环境, 让幼儿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不过早地接触知识, 不落后于自身成长, 做好充足准备, 从幼儿园向小学跨进, 更好地促进儿童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

摘要:人类的发展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为幼小衔接中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从微观系统中观察和分析, 在幼儿衔接的过程中, 家庭、幼儿园、小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从微观系统处理出现的问题, 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最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教育理念, 采取最恰当的衔接方式, 保证幼小衔接工作顺利完成。就微观系统的视角对幼小衔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采用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旨在为今后的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幼小衔接,微观系统,定义

参考文献

8.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篇八

[关键词]重要性;问题;对策

一、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由于生活习惯上的骤变,以及课目的繁重,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疲劳、消瘦、害怕学习的现象。很多孩子进入小学后,开始兴致挺高,可几天下来就会发现,孩子总是丢三落四,不是把铅笔盒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让他带什么东西,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说不出来,上学的兴趣也不大了;有的孩子特别胆小、孤僻,有什么事情也不对老师说,上课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有的孩子不会听讲,不做作业不说,连基本的课堂常规也不懂,上课随便下位、说话、喝水,老师今天讲,孩子明天又忘。每天都有同学忘带书本和学习用具,还抱怨爸爸、妈妈昨天晚上没给他装进书包。有些孩子的东西被别人稍微碰一下就要告老师,既不知道谦让,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还有一些孩子则不敢跟别人说话,不会和同学交往。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是,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如此众多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及家长的关注。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很重要。家长应该为孩子顺利地向小学过渡作好一切准备。

二、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往往会出现片面性,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和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幼小衔接的单向性。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有些小学教师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无关,形成衔接的一边倒。因此,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儿童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联合国的有关资料提出:“儿童要为入学做好准备,学校要为儿童做好准备。”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2.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然而,有些幼儿园严重忽略这一指导纲要,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

实际上,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健康的身体、积极地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等能力和品质对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生活能力以及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违背教学规律,摧残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在训练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常见的方法是借助实物来帮助孩子识数和加减乘除法。但是常常的情况下,当孩子脱离了实物之后,就不懂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孩子知道2个苹果加1个苹果是3个苹果,但当问到2+1的时候,他就会反应不过来或者掰手指计算。这样的情况是孩子只会“记忆数学”,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应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数学学习方法转化为形象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真正拥有正确的数学思维。

三、解决幼小衔接过程中问题的对策

注重孩子的幼小衔接,是老师和家长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家皆受益的主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可以使家长和孩子少走许多弯路。

1.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让孩子感到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

2.要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家长在孩子面前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3.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缺乏自信。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4.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上一篇:青岛市公安机关下一篇:妇联创建平安家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