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2024-09-20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共7篇)

1.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一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朗读、想象、表演、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理解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在快乐中明白事理,在投入中表达激情,在创造中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生字、新词。

情感目标: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普通劳动者的小故事,赞美普通劳动者的名言。

2、天游峰的多媒体课件。

3、描写本班学生的一篇人物素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普通劳动者创造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劳动者的文章。(板书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2、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如:天游峰在哪儿?扫路人是谁?他是怎么扫路的?他为什么要扫路?天游峰的景色怎么样?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要写扫路人呢……)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过程。然而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还是老师提出,效果大不一样。学生有了问的权利,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这样变教师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初读尝试,整体感悟。

1、带着上述问题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读书方式。(相机指导读准生字)

3、学生交流回答质疑中提出的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可以在教学课文时解决)。

(设计意图:朗读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容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篇文章体会一样,朗读的方式也有差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并给予鼓励、点拨、引导,既尊重了学生“想怎么读”,又发挥了主导的“该怎么读”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目标明确、氛围愉悦、人人投入、个个实践、形式活泼的省时高效学习。)

三、再读品味,合作探究。

(一)关于峰

1、补充介绍天游峰,(点击课件)出示补充内容:天游峰位于六曲溪北,海拔为410米,号称武夷第一胜景,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入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登上天游的一览亭,武夷山水尽收眼底。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故第一也”。

2、书上又是怎么介绍天游峰的呢?找出来读一读,说说感受。

3、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天游峰美、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4、小结并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爬一下天游峰认识这位老人吧。

(二)关于人

1、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人。找出你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味,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2、交流体会,感悟课文。

你觉得老人是什么样的人?请说说你对老人的印象,再读出你的感受。(抓住以下句子)

①“……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②“……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④“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⑤“……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⑥“‘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热情、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教师重点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老人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可用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3、活用课文,情境再现。

过渡:老师也被这位老人吸引了,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情境一:我琢磨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孙对他会是什么态度呢?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想一想,他和家人会说些什么?

(1)小组同学合作表演。

(2)请一组表演。其它同学听一听,再评一评。

师点拨:这老人够自信的,乐观的,真是老当益壮啊!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实,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对他也是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区的领导不大同意老人继续工作,你是老人,怎么去说服旅游区的领导。

(1)自由组织说服。

(2)教师扮演旅游区的领导,学生扮演扫路人进行说服实践。如,师说:“老人家,你这么一把年纪了,该回家享享福了!”生接着“说服”。

师过渡:想不到,你这么一把年纪,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看你这样子,再活个100岁没个问题。

4、总结全文,引导想象:

(1)同学们,爬完了天游峰,我们和作者一样对老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不禁被老人的精神折服了。让我们再次来倾吐对老人的祝福吧(出示,生齐读):30年后,我再来看你!

(2)引导想象: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出示画面:三十年后,我们又来到了天游峰,又听到哗哗的声音……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景象呢?

(3)学生练写,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讨、合作学文,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更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在教学中教师还创设情境,多处“移情”进课堂,在不的角色体验中,再次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扩展阅读,深化主旨。

1、教师介绍其他相关的故事:《峨眉铺路人》《守林人》。

2、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像天游峰的扫路人,峨眉铺路人,守林人这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还有许多许多。他们不顾世俗偏见,对工作勤勤恳恳,对事业执著追求,你还知道哪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说一个给大家听听。

3、说话练习:用搜集到的名言来赞一赞这些普通劳动者。(也可以自己创作)

(设计意图:语文课要让学生积累文化,积淀精神,打好人生底蕴。此设计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极大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外延。通过说话训练,拓展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勤奋工作,才创造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培养了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五、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课文的重目的之一,运用知识的迁移原理,设置模仿作为中介环节,将读写有效结合,从模仿渐入创造境界,使学生一步一步登上习得言语表达经验的台阶。)

六、拓展思维,课外延伸。

1、继续完成“人物素描”的习作,开展“班级素描”展评活动。

2、当一次小记者,采访身边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准备召开一次“劳动者之歌”的主题队会,同时出好一期手抄报。

(设计意图:课后延伸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语文,引导他们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2.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关键词句, 通过语境创设、品读比较等方法感悟老人自信、豁达、乐观的精神及其生活境界。

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了解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走近天游峰, 知其险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天游峰扫路人》, 读题。浏览全文, 作者几次描写天游峰?划出相关的语句, 读一读。

2.生浏览, 圈画。

3.出示: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 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在云雾中飘飘悠悠, 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 上山九百多级, 下山九百多级,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 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1) 自由读这两段话, 边读边想, 天游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印象险;抛、气喘吁吁等词语可看出。)

(2) 默读这两段文字, 注意黑体部分的句子。想一想, 同样是写天游峰的险, 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小结。 (正面和侧面描写, 突出天游峰的险。)

(4) 读出“险”, 指点、评议。

设计意图:本环节打破教学常规, 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 在教师的引导下, 把学生的视野聚焦于描写天游峰的语句,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引导学生触摸语言, 感知天游峰的特点——险, 提炼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并初步感知这种方法的好处, 言意兼得。

二、“聚焦”扫路人, 悟其神

好一座险峻的天游峰呀。作者游兴未尽, 傍晚时分, 在小溪边散步时偶遇一位游览区的扫路人。在淡淡的茶香中他们展开了对话, 听着老人的述说, “我”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

1.作者为什么会倒抽一口气呢?默读课文, 圈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 出示: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地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地扫下来……

(1) 每天呀, 那会是怎样的一天, 请大家根据提示想一想。

出示:在晨曦中, 老人;中午, 老人;在夕阳的余晖中, 老人。

(师生交流。)

(2) 老人每天上山扫九百多级台阶, 下山扫九百多级台阶, 一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呀。那一年要扫多少级台阶呢?我们来算一算。 (365×1800=657000)

(3) 游人边爬山, 边欣赏天游峰的景色。即使这样, 面对天游峰他们还常常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甚至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而这位老人, 每天要上上下下扫一千八百多级, 一年要扫657000多级的台阶, 但他却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此刻你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感触?

(惊讶、不可思议、无法想象、佩服等。)

(4) 带着你的感受读第七自然段。

3.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打量打量这位老人, (出示生读) 他穿着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4.就是这位老人, (出示, 生读) 每天都要一级一级地扫上去, 再一级一级地扫下来……

每天呀, 每天。再请大家根据提示想一想, 那可能又是怎样的一天呀。

出示:烈日炎炎之下, 老人;风雨之中, 老人;雪花纷飞之际, 老人。

(师生交流。)

5.老人经历过多少个烈日炎炎, 多少个风风雨雨, 多少个雪花纷飞你说得清吗?但无论是烈日炎炎, 还是风风雨雨, 甚至雪花纷飞, 老人都要上山九百多级台阶, 下山九百多级台阶, 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 但无论是烈日炎炎, 还是风风雨雨, 甚至雪花纷飞, 老人都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此刻, 你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感触?

(敬佩、赞叹、感慨万千等。)

6.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打量这位老人吧, (出示) 他穿着一套褪色的衣服, 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 面色黝黑, 淡淡的眉毛, 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你读着, 想着, 想着, 读着。老人的什么品质让你感动, 肃然起敬?

(自信、乐观、豁达等。预设:在学生说到乐观、自信时师追问, 你还从哪里读出老人的自信乐观?品析“三十年后, 我照样请你喝茶”这句, 进一步感悟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

设计意图:“扣读感悟, 读中见悟”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 本环节抓住文中关键语句, 通过环境的创设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 激活文本语言背后的意象, 在对比诵读中激活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然后再在环境的创设和对描写老人形象的语句循环诵读中, 既使老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认知世界里站立、鲜活起来, 又感悟出老人的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

三、研析一句话, 品境界

1.淡淡的星光在天游峰的上空闪烁, 茶的浓香溢满心田。和着习习的晚风老人的话语悠然而至, 谁来读老人的话语?

(1) 生读老人的话, 读出悠闲。

(2) 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 吃的是……, 呼吸的是……, 而且还有花鸟做伴。)

2.老人如此依恋天游峰的原因仅仅如此吗?文中一句话似乎和文章的内容无关, 但很值得我们品一品, 先来读一读。

出示:笑声惊动了竹丛中的一对宿鸟, 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 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1) 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读着这句话, 细细地回味着, 我想起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首小诗, 自由读。

出示:

蓝天是白云的家,

小河是鱼儿的家,

树林是鸟儿的家,

……

(1) 你读出了怎样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内容, 如果让你把文章浓缩成类似诗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什么?

为什么?请你结合文章中的句子支持你的观点。

(天游峰是老人的家。老人工作在天游峰, 住在天游峰的脚下。)

(3) 舍不得呀, 舍不得, 是因为老人以此为家呀。同学们, 天游峰对老人而言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的可以居住的家吗?

出示:

在鱼儿的眼里,

河流是它的家, 因为河流赋予它生命的源泉;

在鸟儿的眼里,

天空是它的家, 因为天空给予它飞翔的快乐。

……

(4) 读一首小诗, 联系课文内容, 结合你的理解把这首诗补充下去。

(5) 交流。 (天游峰是老人情感的家园, 心灵的归宿。)

(6) 作者这样写要告诉我们什么?

(暗示我们正如鸟儿离不开树林, 鱼儿离不开水, 老人也离不开天游峰。)

(7)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相关材料的链接、拓展, 给学生提供思维理解文章的支撑点, 让学生的思维走出文本, 同时又很好地延伸文本, 循序渐进, 走向深入, 活化学生对文本的思维, 增加对文本的感悟, 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由对人物精神的感悟上升到对生活境界的认知。

四、回顾全文, 明写法

1.我们平时在描写人物的时候, 一般会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 《天游峰扫路人》这篇课文, 作者在刻画扫路人形象时, 除了运用了我们常用的这些方法, 还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2.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 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天游峰, 让我们感受其险峻。这是为什么呢?

3.总结:衬托的写作手法。

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难点突破 篇三

一、 自主阅读,产生疑问

【教学片段一】(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外貌)

师: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仅看外貌还不够,必须走近他,与他多沟通,多交流。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12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课文的第2自然段描写了高大、险峻的天游峰,而天游峰的老人却说自己不累,好像有点矛盾。

师:前后联系起来思考,不简单!

生: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能不累吗?

生:也许老人是在跟“我”开玩笑,随口说说罢了,他一定很累。

师:老人究竟累不累?(板书: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动力,是思维的核心。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潜心会文中发现问题,为学生聚焦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会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 巧妙辩论,深化认识

【教学片段】(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大家七嘴八舌的,总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以此话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一场辩论,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生分成正反两方准备辩论)

师:友情提醒,辩论贵在以理服人。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各自的理由,也可以借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反方:我认为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真累。瞧,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石梯,能不累吗?

正方: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你只看到了天游峰高大、险峻的一面,忽视了天游峰美丽、迷人的一面。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令人心胸开阔,流连忘返。老人与山融为一体,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反方:(迫不及待地)老人只是在游山玩水吗?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这要劳动肯定累。

反方:(补充)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一定会累得腰酸腿痛。

正方:也许老人很早就在天游峰担任清洁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就习惯了,他不觉得累。

反方:(不服气地)老人已经七十岁了,干这么重的体力活,还说不累吗?

正方:常言道,“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清扫路面对自己也有好处。难怪,作者看他只有60岁。

反方:我们身边的老人60岁就退休了,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练练书法,过着清闲的生活。相比之下,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不是太辛苦了呢?

正方: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辛苦的,可对他来说却是充满乐趣的。这就好像你喜欢画画,总是天天画,一幅又一幅地画,你会觉得累吗?不会的!这就叫乐此不疲。

正方:老人给游客创造了一个清洁的环境,感到开心,把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快乐着游人的快乐。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有理有据,真是精彩。我认为老人的身体也许是累的,可他的心是乐的。(板书:乐!)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和盘托出,径直解答,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未必能领会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辩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文本、与同伴对话的过程,是深入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 激情引读,升华情感

【教学片段二】

师: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早该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每天要扫这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却感到不累。老人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他怡然自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他乐此不疲,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他以苦为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引读,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引读,再次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越来越强烈,在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朗读中走进文本深处,真正理解了老人的语言,感受了老人的“怡然自乐、乐此不疲、以苦为乐”的心境,走近老人,钦佩老人。老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4.《天游峰的扫路人》优秀说课设计 篇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课文描写作者偶遇扫路人以及与扫路人短暂的交谈,表现了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悟人生的主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人生经验不多,对人的思想心态历程理解不深,这是理解上的难点课文的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细致传神第二自然段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比喻贴切,想象奇妙第三、八自然段的人物对话描写,通过老人朴素的语言,表现出老人的豁达开朗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这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透过文中的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和阅读课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训练,体会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具准备:U盘课件

二、说学情

课文的表达语言平实易懂,学生通过朗读即可大概了解课文内容,但对其中的个别词语、句子理解存在困难,经过老师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点拔,相信会理解,朗读感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做针对句子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

三、说教法

在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上,我着重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经过反复地对课文朗读,尤其是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深入体会其思想内容

2、对话问答启发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提出问题,而是紧紧抓住与课文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以多媒体显示问题,之后通过师生问答,找出相关的句子,感受扫路人的特点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读为本,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抓重点语句――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特点――感悟人生哲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读书、抓重点词语、读重点内容悟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程序分三点进行

(一)朗读体感知内容,加深理解内容

在第一课时里,已经学习生字,初步朗读课文了,并给课文分了级,在这个课时的开头,我就要求全班再朗读课文,顺便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目的在于多读就能多悟

(二)紧扣内容,解决问题

我开门见山地说明今天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1、体会天游峰的“险”;2、体会扫路人的“乐”;3、体会作者的“情”下面逐个解决

1、体会天游峰的“险”先出示问题:找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这些句子在描写上的特点

这个问题在提出:就能把学生引到学习第二、七自然段中,学生在找出不同的.句子,我就顺势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游客

望而却步,半途而废然后再让学生读,想象天游峰的险,引导学生体会登峰的不易,为下面体会扫路老人自信、豁达的生活态度作铺垫

2、体会老人的“乐”:接着要着手解决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天游峰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了便于授课,使教学程序更加有条理,我把以上的大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小问题:(1)这是一篇写什么为主的文章?(2)写人的文章就一定抓往人物的什么来写?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老师就依次板书: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文描写;(3)分别找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老人是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我投入大部分的时间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朗读中感受到人物的特点

(设计目的:1、农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老师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降低了难度,便于学习;2、在突出学习重点时,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让学生找相关句子、读相关句子、悟相关内容,但不是乱找、乱读,而是按一定的顺序找,既使学生主动思考,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体会作者的“情”提出问题:课文表达了作者能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学生就会找出相关的两个句子:(1)30年后,我再来看您!表达出了对老人真诚的祝福,祝他长寿;(2)“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出作者对老人怀着崇敬之情,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理解了这个问题,就为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打下了基础

(三)总结全文

1、指导概括中心思想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2、再现板书根据板书口述课文梗概,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附板书设计:

天游峰: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反衬

扫路人:每天一级

级扫上山

轻松自在

扫下山

自信豁达

外貌――

神态――

动作――

5.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与深深敬爱之情。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三、教学准备: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查找天游峰的相关资料,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游峰是怎样的山峰。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今天,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

2、学生举手回答: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

师:非常棒,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出示:扫路人)

3、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4、师:可能有人不愿意做这种工作,因为在大家眼里,这是一种比较平凡的工作,(板书:平凡),可在作家章武的眼里,扫路人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补全题目:天游峰的扫路人)

5、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人?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呢?)

7、观察图片,帮助回忆天游峰的特点。(板书:险、高)

(二)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____”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1)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2)从文字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指名说。师归纳: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

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3自然段相关文字。

5、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板书:不怕累、能吃苦、爱生活)

6、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自然段,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7、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抓住“紧紧”“30年”进行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总结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相机板书:乐观、自信、豁达、开朗)

8、读最后一节

理解“宿鸟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的原因:连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更突出了老人对天游峰的不舍。

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

子都忘不了。)

9、分角色朗读3-12节。

(三)总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老人,他在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可他的品质却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让作者对他由衷地敬佩与难忘,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现在你们还觉得老人是卑微的吗?(不是)那是怎样的呢?(伟大)板书。是呀,我们都是平凡的、是卑微的,但只要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即使在卑微的岗位上,也能显得很伟大。就让我们一起来记住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吧-----齐读课题。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特点,用简洁的笔墨,准确勾画出了扫路人的形象。请你也写一个片段,抓住人物的特点,准确勾画出身边的一位同学的形象。

练笔: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了武夷山,看到了那银丝一样的阶梯„„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平凡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不舍得

扫路人

不怕累

能吃苦

爱生活

伟大

乐观

自信

豁达

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八、说板书设计

(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6.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六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做好标记。

3、把课文读通顺。

4、交流。(1)字词的音形。(2)抽读纠音。

5、读书质疑解疑。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小节,读了第一小结你知道了什么?

2、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3、用“天游峰( )”这样的句式介绍你了解的天游峰。

4、你能把天游峰那陡峭的美读出来吗?

5、指导朗读。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共同回顾第一段的内容。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险峰,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台阶,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二:学习重点段。

1、轻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的、语言、行为的语句。

2、分小组学习画出的句子,体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

(1)“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从这里了解老人与山的感情之深。

(2)“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描绘中,可见他愿与大山终身为伴。

(3)“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以及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3、学生边汇报,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作业。

1、摘抄你欣赏的词语。

2、摘抄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3、请将这位老人介绍给你的父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课文。

2、仿照课文写一个身边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朗读课文。

1、可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可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7.天游峰的扫路人说课稿 篇七

一、基于文本相似,锤炼言语

1. 提炼典型言语,进行句式训练。

“模仿———变化———创造是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只要引导得法,山寨版的“克隆”必然会指向原创性的创造。课文中“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此句突出了天游峰在武夷山的象征性地位,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没爬过长城的人,不能算到过_______。

没游览过______的人,不能算到过西湖。

没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__。

指向迁移运用的积累才有效,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特色鲜明的亮点所在,它们或是巧妙的修辞,或是独特的句式,只要教师正确引导,精心设计,鼓励学生加以运用,在一点一滴中慢慢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语言水平就会得到逐步提升。

2. 比较推敲语言,感受精彩表达。

“‘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是扫路人对“我”说的第一句话,老人真的不累吗?从他的话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一眼看到“歇一程”,由此可见扫路人扫山也很累,否则歇个什么劲儿呢。客观上累,但主观上,老人并不感觉累,他从中获得的是享受。什么享受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教师可安排学生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2)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一边扫一边把好山好水看个够。

(链接清朝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此时,学生会感悟到老人说的话虽然平平常常,但却诗意浓郁,细细品味原来妙在独特的排列组合。一篇白话文,在缺乏发现的眼睛里就是一杯白开水,就像大多学生无法发现语言的奥秘,或发现了也无法把握,这就需要教师独具慧眼,提炼调制,精心预设,引进“相似信息”,充分设置对比、类比等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切入文本,发现表达的精妙之处。高林生说:“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调制、输入与学生相似的信息的本领。”

3. 联想再现情境,感悟优美意境。

“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教师暗示学生:“这样的场景,我们似曾相识。有印象吗?”看学生一脸迷惑,教师吟诵到:“争渡,争渡……”学生接到:“惊起一滩鸥鹭”。教师说道:“大笑,大笑……”学生:“惊起一对宿鸟。”章武眼前之景与李清照船前之景真可谓异曲同工。对于一篇文学作品,意境是重要概念之一,对于意境的把握与否、体验深浅往往既是阅读能力高下的体现,更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区别之所在。“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这句话的用意显而易见,“惊起”衬托老人的豁达,“落回”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句话本身人与自然互动的意境之美往往被忽略,学生也难以发现此处意境的诗味。此时,教师借助学生曾经学过的诗词,通过相似性的类比,运用联想来体会语言的诗意,而李清照的诗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正是此意境最好的诗意注脚。

4. 补白心路历程,丰润人物内心。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仅仅只有笑声一直伴随着作者回到住地吗?作者一定还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说一说。”

__________天游峰___________游人

__________浓茶________老人(相貌)

烈日下,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雨里,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病时,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好的结尾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再三,这类结尾或者包括文章中作者刻意留下的空白,常常会成为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想象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契机和作用点。上述这个补白练习,既引领学生回顾了全文内容,更加深了对扫路人由外而内的认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个人。认识一个人是困难的,因为需要了解的元素太多,每个人都有“背景”,扫路人的“背景”就是天游峰,天游峰是扫路人之所以成为扫路人的重要诠释,因为天游峰既是扫路老人生存之本,更是老人心志的砥砺之石。扫路人的性格个性很大程度是天游峰赋予的,天游峰就是扫路人心路历程的起点和终点。这样的内涵未必需要学生探得,关键是通过再现“我”的心路历程,感悟“我”的内心世界,体会“我”对扫路人的认知和敬佩是如何发生与发展的,这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理由。

二、基于文本相异,直击构思

1. 同中求异,体会表达的目的性。

写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文章是记载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还是解决一个问题或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在比较阅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和《难忘的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关注描写对象入手,学生会发现这两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只有一面之缘的普通的陌生人。“他们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写一位普通的陌生人呢?”学生通过研读,发现作者写作的原因同中有异。章武是因为在与扫路人的接触中被老人豁达开朗的个性深深地折服,而田野(《难忘的一课》的作者)则与文中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所表达和传递的爱国之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所以,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笔,或表达对老人的敬佩,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就是他们作文的目的指向。从微观上讲,表达目的还体现在选材、组材、表达方式的运用,甚至细节描写、遣词造句等方面。通过比较批注阅读,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难忘的一课》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反复出现了三次,逐层叩击读者心扉,因为作者正为抗日战争胜利而欣喜不已,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也是必然;而《天游峰的扫路人》则没有这样强烈的抒情线索,情感比较含蓄。有同学发现《难忘的一课》没有外貌描写,而《天游峰的扫路人》里却有两处外貌描写。经过深思,学生体会到《难忘的一课》目的指向爱国之情,无论高矮胖瘦都热情洋溢地表达着爱国之情,所以具体某个人的外貌就不重要了。相反,《天游峰的扫路人》目的指向扫路人的豁达自信,外貌描写跟老人生活的朴素、精神的矍铄、品性的豁达分不开。分两次写外貌,也是因为作者对被描写者的认识和感情在步步加深。还有同学发现两文的结尾差异很大,一篇感情炽热,直抒胸臆,一篇景语作结,意味深长。同样是因为不同的目的,作者选择了不一样的结尾。

2. 同异互见,感悟表达的个性。

每一位作者都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官层面、思维角度、情感体验等去观照世界与世态人情,他们只能通过自己所掌握的资源去甄别、提炼和熔铸,甚至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不同作者笔下也会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姿态。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和《姥姥的剪纸》,笑源对姥姥是熟到了骨髓,而章武对扫路人的认知则很肤浅。当然,熟并不代表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不熟也不代表就写不出好文章,关键在于作者如何处理所掌握的素材。姥姥如何为邻里乡亲剪纸,自小与姥姥相伴的笑源一定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但作者没有纵横铺陈,而是只从面上惜墨如金地描述了姥姥的“广结善缘,有求必应”,相反,作者泼墨似水地铺陈了刁难姥姥和姥姥剪的各式各样的老牛和兔子。从姥姥的剪纸里表现出的是作者与姥姥之间深厚的祖孙情,取舍得宜,详略得当。章武与扫路人从相逢到相识再到告别可能只有短短几十分钟,没有办法掌握更多的素材,但章武凭借其匠心独运的构想将其仅有的材料架构成一篇美文。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姥姥的剪纸》通过几件事来表现姥姥,《天游峰的扫路人》却似乎没有一件成型的事,但是人物形象同样血肉丰匀。教师让学生比较两文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的异同及其作用,在交流碰撞、总结提炼中,学生发现章武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反复进行渲染与衬托。两次外貌描写,朴实而又矍铄的老人形象呼之欲出;三处人物语言,好客豁达的个性跃然纸上;山的险峻、“我”的得意、游客的不堪,统统从侧面衬托出老人的敬业与豁达,这些表现手法与《姥姥的剪纸》一文同异互见,各自呈现出表达的个性。构思最能体现作者匠心独运与艺术造诣,也是作为一个文本个体最具价值之处,自然也是学习者最应用心之处。比较阅读为阅读指明方向,为读者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学生细致入微的比较,加上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通过分析、解剖,文本的奥秘就会层层剥笋般显山露水,照亮学生的语言智慧之门。

上一篇:轻松阅读快乐写作下一篇:第八个全民健身日活动简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