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2024-08-18

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共7篇)

1.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篇一

×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畜禽产业快速发展。抓住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的机遇,以优化畜禽饲养结构、扩大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养殖为重点,加快畜牧业发展。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除牛存栏略有减少外,羊、生猪、家禽存栏和出栏均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月份,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万吨、万吨和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和%。渔业快速发展。今春抓住水丰质优、水产品价格看好的有利时机,加大放养力度,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渔业放养面积达到万亩,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

×――林果产业持续发展。各级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重点,增加投入,落实政策,深化产权改革,林果业持续发展,特别是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和林下种养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今春全市共完成造林万亩,其中新发展经济林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发展苗木花卉万亩;林下种植面积万亩,林下养殖畜禽多万头(只),实现产值亿元。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优。全市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发展加快,区域规模扩大,优势特色凸显。粮食作物中优质专用小麦达到万亩,比去年增加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以上。目前,各类瓜菜等高效作物面积达到万亩,同比增加万亩;其中,春夏播瓜菜万亩,比上年增加万亩;大蒜、圆葱及越冬蔬菜增加万亩。棉花受去年价格下滑影响,种植面积由去年的万亩减少到万亩,减少万亩;花生、大豆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村劳务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围绕落实全市今年农村劳动转移力新增万人目标,以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东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训”三大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步伐。今年―月份,全市新增市外劳务输出万人,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已达到万人,累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二、抓的几项重点

今年以来,围绕加快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加大措施,强力推进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突出抓了以下几项重点:

×(一)抓基础,加快膨胀规模生产基地。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来抓,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高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植区域性主导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通过示范引导、宣传发动、配套服务、政策扶持等措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大范围拓展。特别是以绿色无公害瓜菜、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奶牛、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市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不断膨胀。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为主的万亩土豆、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的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的万亩甜瓜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处;在林果业形成了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万亩的干鲜果品基地和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劳务产业形成了以泗水、汶上、梁山为主的万人劳务输出基地。

×(二)抓重点,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为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一是加强对家市级以上规模龙头企业的管理、监测和指导。引导帮助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二是择优择强加大扶持力度。对市级以上骨干企业、新上在建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进行

重点支持,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三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宣传。为使龙头企业借助利用外部资源和优势,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内容,市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和产品推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投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家,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家,已投资亿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家,年销售收入亿元,其中万元以上的家,过亿元的家。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家,其中省级家,国家级家。培育带动各类农产品种植基地万亩,带动农户万余户;渔业养殖基地余万亩;畜牧养殖余万头只,全市已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三)抓关键,切实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围绕影响和制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土地和资金需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和农村政策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村、种养大户的延伸。二是农业技术服务。围绕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带头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三是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着力抓了合同订单农业的发展。四是土地、资金服务。围绕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引导各地积极协调,切实搞好土地流转,协调银信部门提供贷款。今年月份,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联合召开了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市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银企对接洽谈会,有效解决了龙头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困难。据初步统计,今年―月份,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各类金融贷款亿多元,累计贷款余额达到亿元。

×(四)抓典型,引导推动产业体系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了一批不同类型典型的培植、和宣传、推广。先后推广了任城依托协会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邹城北宿麦菜垄作高产高效农业种植模式,金乡改革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鱼台依托市场带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泗水打响优质品牌做大做强西瓜支柱产业,曲阜依托旅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微山依托资源优势做活水产文章,嘉祥、汶上、梁山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牛蒡、芦笋、中药材特色种植等一批典型。这些典型的宣传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抓扶持,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的激励引导机制。为加快膨胀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养基地,建设好农村五大产业链条第一环节的农业生产车间,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里调整完善了对经济基础弱县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切块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对种养业规模生产基地的补贴。这一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县乡村各级加快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积极性。个经济基础弱县采取经济奖励、严格落实责任、强力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加强种养基地建设。截至月初,已申报种养项目个,其中,种植业个,林果业个,畜牧业个,渔业个。没有纳入扶持的市区也都参考市里的做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

×(六)抓督导,强力推动任务目标落实。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议,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夏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组成了由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个包县组,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先后多次深入到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县市区贯彻落实市里会议情况、调整任务目标落实以及农户调整意向等,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市区进行反馈,帮助指导搞好农业结调整。各县市区针对今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情况,也都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督导和调度力度,特别是对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进行提前谋划和安排。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存有偏面性。中央和省委关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文件出台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件精神实质,把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立起来,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和信心有些动摇;有些地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中存有喊得多、做得少,虚得多、实的少的现象,缺乏直接有力、扎实有效的推进措施。二是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层次低,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传统大路型产品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的问题仍较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低、档次不高。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家,且多是粮棉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与我市经济规模相当的潍坊市则有家,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而我市仅%左右。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紧密、不直接,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四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全市农业标准化起步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差距较大。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只占全省的/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发育滞后。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方式落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

四、下半年安排

×今年是全市三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针对三年任务目标和今年上半年进展情况,下半年着力抓好以下几项:

×一是继续抓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的要求,抓住秋季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切实搞好秋季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督导和调度,适时召开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调度会;强化督导检查,搞好分类指导;及时推广一批农业结构调整调整的先进典型,务求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行和明显成效。

×二是组织好种养基地申报项目的监测管理和考核。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好经济基础薄弱县申报种养基地项目的筛选、审核、立项、监测和考核验收,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带动效应。

×三是组织开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会议。做好会议现场、典型和讲话等有关材料的准备,认真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加快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是组织好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考核、认定。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前考虑,积极做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考核、认定等。

×五是组织好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考核。在认真前两年考核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充实考核项目,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程序和计分办法,组织搞好年度考核。

×六是搞好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和表彰。认真三年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效、经验教训,并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产业经营的总体思路、重点和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好对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表彰奖励。

重点支持,市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扶持。三是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宣传。为使龙头企业借助利用外部资源和优势,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点内容,市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招商和产品推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投产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家,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新上在建规模以上家,已投资亿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家,年销售收入亿元,其中万元以上的家,过亿元的家。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家,其中省级家,国家级家。培育带动各类农产品种植基地万亩,带动农户万余户;渔业养殖基地余万亩;畜牧养殖余万头只,全市已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三)抓关键,切实搞好各项配套服务。围绕影响和制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土地和资金需求、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和农村政策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一是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以市坷垃网为依托,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批发市场和专业村、种养大户的延伸。二是农业技术服务。围绕结构调整中的技术难题,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契机,采取送科技下乡、举办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带头户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三是农产品市场营销服务。在抓好农产品推介宣传,搞好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同时,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着力抓了合同订单农业的发展。四是土地、资金服务。围绕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引导各地积极协调,切实搞好土地流转,协调银信部门提供贷款。今年月份,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与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联合召开了由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市金融机构负责人参加的银企对接洽谈会,有效解决了龙头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困难。据初步统计,今年―月份,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增各类金融贷款亿多元,累计贷款余额达到亿元。

×(四)抓典型,引导推动产业体系快速发展。为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推动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今年以来,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抓了一批不同类型典型的培植、和宣传、推广。先后推广了任城依托协会建设苗木花卉基地,邹城北宿麦菜垄作高产高效农业种植模式,金乡改革创新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鱼台依托市场带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泗水打响优质品牌做大做强西瓜支柱产业,曲阜依托旅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微山依托资源优势做活水产文章,嘉祥、汶上、梁山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牛蒡、芦笋、中药材特色种植等一批典型。这些典型的宣传推广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作用。

×(五)抓扶持,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的激励引导机制。为加快膨胀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养基地,建设好农村五大产业链条第一环节的农业生产车间,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市里调整完善了对经济基础弱县专项扶持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切块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对种养业规模生产基地的补贴。这一优惠扶持政策的实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县乡村各级加快建设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积极性。个经济基础弱县采取经济奖励、严格落实责任、强力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加强种养基地建设。截至月初,已申报种养项目个,其中,种植业个,林果业个,畜牧业个,渔业个。没有纳入扶持的市区也都参考市里的`做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力度较大的扶持政策。

×(六)抓督导,强力推动任务目标落实。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议,安排部署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夏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市里组成了由市直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个包县组,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先后多次深入到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调查了解县市区贯彻落实市里会议情况、调整任务目标落实以及农户调整意向等,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市区进行反馈,帮助指导搞好农业结调整。各县市区针对今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情况,也都进一步加大对乡镇的督导和调度力度,特别是对今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进行提前谋划和安排。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存有偏面性。中央和省委关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文件出台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件精神实质,把农业结构调整与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对立起来,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决心和信心有些动摇;有些地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中存有喊得多、做得少,虚得多、实的少的现象,缺乏直接有力、扎实有效的推进措施。二是主导产业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层次低,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少;传统大路型产品多,优质特色农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的问题仍较突出。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不足、优势不突出,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标准低、档次不高。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不高。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在全省家国家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我市仅家,且多是粮棉油加工型,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与我市经济规模相当的潍坊市则有家,纳入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而我市仅%左右。农业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之间多是市场买断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紧密、不直接,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四是农业标准化水平低。全市农业标准化起步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检验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还很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差距较大。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缓慢,农产品出品创汇规模小、水平低,且品种单一。全市农产品年出口创汇额只占全省的/左右,与我们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五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发育滞后。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方式落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有效对接。

四、下半年安排

×今年是全市三年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一年。针对三年任务目标和今年上半年进展情况,下半年着力抓好以下几项:

×一是继续抓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的要求,抓住秋季农业生产关键季节,切实搞好秋季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强督导和调度,适时召开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调度会;强化督导检查,搞好分类指导;及时推广一批农业结构调整调整的先进典型,务求秋季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行和明显成效。

×二是组织好种养基地申报项目的监测管理和考核。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组织好经济基础薄弱县申报种养基地项目的筛选、审核、立项、监测和考核验收,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带动效应。

×三是组织开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会议。做好会议现场、典型和讲话等有关材料的准备,认真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经验,加快促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四是组织好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申报、考核、认定。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前考虑,积极做好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申报、考核、认定等。

×五是组织好年度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考核。在认真前两年考核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充实考核项目,突出考核重点,完善考核程序和计分办法,组织搞好年度考核。

×六是搞好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和表彰。认真三年来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成效、经验教训,并理清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产业经营的总体思路、重点和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好对年度全市农村五大产业体系建设表彰奖励。

2.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篇二

1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及措施

编制本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制定了《常州市新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每个建制镇、街道都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初步建立功能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1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群众就医习惯、卫生资源现状等综合因素, 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地区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以镇 (街道) 所辖范围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 000~5 000人口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全区143个行政村, 5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群全覆盖。

1.2 落实政策, 保障资金

区政府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 区级财政对区内东部镇 (街道) 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的新建、改扩建项目按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对西部镇卫生院按不低于5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各镇、街道财政根据当地财政能力, 采取完全出资建设或与卫生院共同出资建设等方式, 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确保了规划整体目标的实现。与计生部门合作, 采取“两站合一”的方式,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区级财政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3万元, 创建成56个常州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2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2.1 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增强

2007年以来, 新北区财政共投资4.75亿多元, 用于对全区13个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基础设施的建设及设备购置, 全面实现了房屋和设备的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建设[3]。全区卫生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落后、卫生工作经费不足的现状逐步改善, 基本形成了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纽带、村卫生室 (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4]。

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步伐加快

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不断递增, 由2004年的50元增至2012年的400元, 参保率持续稳定在100%, 最高支付额由5万元提升至12万元。在实践中, 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 推行大病救治、特殊病种大额门诊医疗费用补偿制度和住院直补;推进新农合信息化建设, 逐步实现了新农合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联网[5], 区级平台实时监测, 有效推动了新农合健康、有序运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覆盖, 筹资标准、住院、门诊实际补偿比等不断提高, 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 体现出新农合制度的日趋完善和保障水平的逐年提高, 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3 医务人员学历职称结构不断优化

我区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 以调整和优化卫生人才结构为主线, 以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卫生高级技能人才三支队伍为重点, 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聚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人才全面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通过大力开展岗位培训, 稳步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制度, 逐步提高人员学历层次;通过机制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 不断优化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结构。

3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些思考

3.1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基本民生问题, 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是一项民心工程、责任工程、系统工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6], 强基层就是要全面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医疗卫生薄弱的状况, 形成有效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平台和网络。从世界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 把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 既能体现预防为主、方便居民防病治病, 还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7]。在实践中, 我们把工作重心往下沉, 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 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 全面增强基层的服务能力, 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2 建立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近年来, 虽然政府加大了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 但由于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投入不足, 以及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因, 政府主导发展卫生事业的机制, 特别是财政补助机制尚未完善, 对卫生事业科学稳定的财政补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8]。目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要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 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增加投入, 逐步提高和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生活水平。

3.3 加强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建设

农村医务人员队伍整体业务能力的提高将会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治水平, 是群众就医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9]。一要及时研究解决农村医务人员的配备问题;二要继续加强农村医护人员的制度化培训, 提高医护人员队伍的执业医 (护) 师比例, 大力开展城乡医疗机构的对口协作, 加强城乡医护人员的交流工作[10], 整体提升农村医护人员队伍的执业能力和医疗水平;三要逐步建立城市与农村之间卫生人才流动渠道, 不断加强农村与城市卫生人才市场、综合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的密切联系, 促进卫生人才向农村流转。

摘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是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常州市新北区从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卫生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 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关键词:农村卫生,体系建设,成效,思考

参考文献

[1]田丹, 韩勇, 陈英耀, 等.关于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相关政策的回顾与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 (8) :20-21.

[2]何光风, 李涛.和谐医院文化论[J].中国医院管理, 2009, 29 (6) :72-73.

[3]赵要军.从政府购买卫生服务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 2011, 30 (5) :53-55.

[4]赵军绩, 郭常在.青岛市城乡卫生一体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9) :909-910.

[5]卫生部.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卫农卫发[2009]68号) [S].2009-07-02.

[6]陈少贤.广东省乡镇卫生院领导与医生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6 (12) :3-4.

[7]漆光紫, 黄高明.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流动特征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7) :891-892.

[8]张宇锋, 罗以森, 陈规划.罗定市乡镇卫生院改革效果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0, 30 (10) :810-812.

[9]赖爱华, 陈烈平.国外解决农村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经验与借鉴[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7) :557-559.

3.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篇三

一是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二是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健全下乡产品流通网络,拉动农村消费。四是完善农资流通体系,促进农业发展。

国家将对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近日透露,国家将强化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过程监督。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培训补贴审核公布制度,享受职业培训补贴的人员名单、机构名单和资金补贴数额等将按季度向社会公布。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管理不规范、监管措施不到位、个别地方骗取挪用补贴资金等突出问题,为确保培训补贴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定点培训机构培训过程监督,通过现场测评、设立举报电话、网上投票、电话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后就业率以及培训对象满意程度。

中国残联:开办盲人按摩医疗所应具备七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能是一个健全人要开一个盲人医疗按摩机构,那是不允许的;二是至少有一名从事盲人医疗按摩活动5年以上的盲人按摩医疗人员,必须要有这样一个工作经历或者说是职业经历;三是至少有一张按摩床及相关的按摩所需用品,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米;四是有必要的消毒设施;五是要遵守国家规定的盲人医疗按摩规程;六是能独立承阻医疗法律责任的;七是有社区出具的同意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所的证明。

中国残联负责人说,开办盲人医疗按摩机构必须具备以上条件。没有具备这几个条件可以开盲人保健按摩机构,但是不能开医疗机构。

人保部:用工不签书面合同应向劳动者双倍支付工资

《简易劳动合同》近日出台,专供餐饮、美容美发等人员流动生大的用人单位选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人士指出,用人单位应及时选用适合的劳动合同文本制式,及时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否则需向劳动者每月双倍支付工资。

专业人士提醒劳动者,被用人单位聘用后,应注意收集、保留招聘单位的招聘广告、双方在招聘会上签订的合同意向书,以及工作证、胸卡、考勤记录、工资条等。一旦发生劳动争议,虽然没有书面劳动合同,但只要有可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存在的人证和物证,就可以通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维权。

广东:将在两年内重点扶植400个创业项目

在中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广东省计划从2009年到2011年重点扶持400个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为2000名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组织6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

省人事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离校后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创业培训,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可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其他优惠政策。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高校毕业生,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和县以下基层创业的,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次性创业培训补贴。

据了解,除了培训补贴,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本人可同等享受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此外,录用本省户籍高校毕业生的,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按实际招用人数在不超过3年的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上海:十万元绿色通道创业者“无风险创业”

不久前,上海“扬帆创业中心”正式启动,其面积为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是上海共青团委授予的青年创业实习基地,旨在落实政府相关政策,扶持青年创业和就业。据悉,“扬帆创业中心”年内还将在闵行、宝山、嘉定等地区开设8家创业基地,以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创业的梦想。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最大的困难或许就是资金紧缺。该园区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资金这方面,让创业者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即“无风险创业”。

据了解,宁波银行与上海银行已经与该中心达成意向,为每个创业者提供10万元的创业贷款作为启动资金,由创业中心的地产项目作担保。如果三年后创业失败,创业中心将10万元启动资金连本带利归还给银行,不需要创业者承担责任。根据企业的财务损益表,如果当月亏损,还可以领取800元的生活费。入驻企业只要年满18周岁即可,不限本市户籍。

4.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篇四

近年来,在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老年人工作不断加强,养老机构建设不断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将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8.8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8.42%,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13.26%高出5.16%。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5.8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2.21%,比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8.87%高出3.43%。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当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该国家或地区便被认定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区的这两项标准则分别比国际通行标准高出了8.42%和5.21%。面对日趋严峻的老龄化进程,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探索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先后建成4所中心敬老院、1所福利院和街道老年公寓、1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5个“星光老年之家”,集中供养857名农村五保老人,“三无”老人122名,寄养老人71人(市管和市开发区管的寄养老人老人除外);同时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有1791名城市独居老人和农村空巢老人享受此项服务。机构养老和养老服务 工作的开展,为实现我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的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和赞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加强机构建设,优化集中供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集中供养“硬环境”。全区现有的中心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共有养老床位1290张。今年正在继续加大机构建设力度,重点放在加大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张;对区福利院和中心敬老院,通过健全功能、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升级为护理型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总数将达200张以上。同时##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建设也正投入建设中,已完成一期土建工程。二是实行规范化管理,改善集中供养“软环境”。统一编制《##区敬老院内部管理制度汇编》,规范敬老院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等,实现民主管理;落实敬老院安全管理各项措施,保障院内老人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加强服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五保供养质量。三是加强老人审核,扩大集中供养受益面,按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目前我区农村和“三无”老人集中供养率分别是98%和96.7%。农村“五保”老人进敬老院供养,不宜入敬老院的“五保”老人实行户院挂钩形式供养;城区户口需要供养且符合条件的“三无”老人由市福利院供养,其他有条件的老人可进市福利中心、社会办敬老院及社会办的市管、市开发区管的福利机构供养。2.探索居家养老,提供多方服务。一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在已建成1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13家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基础上,今年正在重点对居家养老服务站改造提升,建成集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又具有同时提供20位以上老年人午餐、午休、康健、活动、上门照护服务功能的城乡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0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配臵棋牌室、多功能厅(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健身康复室、日托、食堂等必需的功能设施,因地制宜设臵服务项目,提供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照料等各类服务。二是扩大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在原有7个平原乡镇开展的基础上,将安福、康乐等6个乡镇(不包括山区村)85周岁以上的老人列入我区第二批开展农村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乡镇,力争全区享受服务的城乡困难独居老人达到2000户以上。为他们提供保洁、精神慰藉、联络沟通等服务。三是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库建设,按照“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求,请政府购买服务的协管员对所有享受服务的对象定期进行逐户走访、核查,确保真正有需要的老人得到帮助。

3.实施困难救助,保障基本生活。一是在低保、边缘等救助方面,对困难老人给予适当倾斜。全区农村低保对象6618人,老年人占40%,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享受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可以叠加享受低保;农村边缘困难群众6074人,老年人占31%,救灾救济、临时救助中老年人比例也达到近一半,困难老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二是通过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等安居工程,有效缓解农村困难老人住房难问 3 题。到2011年底,已解决了964个农村困难户住房困难问题,今年将再解决安居工程300户。三是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力争全区城乡低保、低保边缘困难老人以及85周岁以上家庭中失能、失智老人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补贴,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摸底调查之中。

4.丰富生活内容,提升生活质量。发挥社区、村的服务功能,积极为老年人搭建活动平台,解决老年人精神贫瘠问题。一是全区建有农村“星光老年之家”195家,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学习、康健等活动场所。新增的60家农村“星光老年之家”也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在农村建有老年大学分校及老年电大教学点70个,在校学员人数2100余人。三是组建老年体协、老年文艺团队、体育团队等800个,参加人数近2万人,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四是制发老年优待证116627人次,办证率达99%以上,让老年人在商业、交通、水电、通讯、邮政等行业中享受到优质、优惠、优先的服务和照顾。五是积极开展老年维权,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区人口结构变化发展,出现了大量的“421”家庭,即一对夫妇赡养4位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日渐加剧。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病有所医”,成为当前摆在政府、社会和家庭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区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和“空巢独居”的特点,这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带 来了巨大压力,对我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造成了一系列影响,也给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带来了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工作机构薄弱,机制不够健全。养老服务涉及面广、部门较多,目前养老服务工作各自为政,部门分割,难以形成合力,主要还局限在民政部门。虽然区有老龄委,在乡镇(街道)有老龄工作委员会,村和社区普遍成立了老年人协会,初步形成了基层老年人工作网络,但是由于在区、乡镇(街道)缺少强有力的养老服务领导力量,加上专职人员少,以及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工作指导力度不够,基础工作未能理顺,各级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基础设施不足,经费保障困难。一是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不足,目前仅靠福彩金支撑,没有地方财政支持,约束了覆盖面的扩大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家养老站点建设及运行经费的不足,已影响到更好地运作和巩固。二是未建有区级老年活动中心,而周边县市基本均建有县市级老年活动中心。三是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偏小。目前全区现有养老机构勉强能够维持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按省里规定3%的老年人进入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推算,我区现有福利机构总体规模、功能品位、服务保障等已远远未能达到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在全区范围尚且空白,主要是因投入大,回报迟缓,目前尚未出现不图回报而热衷于养老事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而且由于 政府财政困难,相关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滞后等问题,民间资本不能有效引导到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上。四是老龄工作经费不足,老龄工作经费和专项活动经费虽已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仅有5万元,与老年人口人均2元(即18万)的最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农村星光老年之家的建设资金也仅靠省里补助的每家1万元,地方配套困难,很难建起具有基本功能的老年活动场所,更谈不上维持具有一定质量的正常运行。

3.场所规划缺陷,养老用房短缺。在当前工作中,在小区建设规划时没有前瞻性,对用于养老服务场所往往考虑不多,导致用于为老服务的场所、基础设施不足是很普遍的。首先我区所属的城市社区大多在老城区,特别许多建设年代较早的老社区,公益用房十分紧张,不能满足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托老所等需求。由于社区经费困难问题,个别社区还存在着将原本可用于公益用房的场所进行出租的现象。二是许多新建的小区,因开发商利益驱动,可用于为老服务公益用房预留的设施严重不足,只有物管用房,如果有房屋多余,也不肯用于为老服务用房,往往商业寻租或出售。如柳湖花园等小区。三是在城市整体规划中没有给养老机构建设预留场地,不能应对未来社会化养老的压力。

4、保障水平不高,解决存在困难。自从实行新农保、新农合以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新农保和新农合障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问题依然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贫困山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一些大病支出问题 较为突出。目前,由于区级财政困难,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医疗等需求,子女晚辈培养负担也仍牵涉和影响着许多困难老人的生活,2011年我区贫困山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左右,只能解决家庭基本温饱问题,低收入成为农民养老和医疗问题的头号问题。另外,根据我国的国情,目前98%以上的老人选择的是居家养老,所以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模式,因此做好居家养老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合理设计规划。按省、市关于深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建议在市、区一级建立社会养老服务领导小组,并按“有机构、有职责、有编制、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的要求设臵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加强对养老服务的领导和管理。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在审批房地产开发、旧城区改造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能合理安排,给养老服务留足一定的空间,省里规定是新建小区每百户要规划15至20平方米用于养老服务。

2.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工作开展。经费是困扰我区老年人工作及养老机构建设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大市、区财政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是加强敬老院、福利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公寓建设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经费和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增加投入;三是增强困难老人基本生活保障,提高救助标准;四是拓展老年人活动平台,新建区、乡镇(街道)老年活动中心,丰富老年生活,并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质量。

3.加快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模式。一是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民政、残联、劳动、卫生及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依托区域养老机构、社区服务、医疗卫生、老年活动等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建立乡镇、村(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二是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现有社会福利机构和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尚未建有敬老院的乡镇、街道原则上都要建设1所以上以护理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推进敬老院提档改造,向社会开放,转变运作方式,鼓励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公办民营模式和非营性性养老服务机构连锁运营模式,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的同时,积极为有需求的其他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三是引导开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出台和贯彻用地、税费优惠减免、资金补助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四是探索建立“老人互助食堂”,老人只要花少量的钱或者不花钱,就可以解决老人的用餐困难问题。4.加强队伍建设,规范监督管理。规范养老服务行业监督管理,建立等级评定动态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大对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服务。积极探索有效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格局;要积极倡导和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开展慈善助老、志愿者结对服务、邻里互助等,探索义工服务新途径,形成敬老、爱老和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5.区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篇五

“修好农村路,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和水泥路”,是**区委、区政府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一项重大举措。“十一五”期间,全区将完成通村公路建设投资2.3亿元,建成通村公路1150公里,今年将完成304公里。截止目前,已完成路面204公里、路基304公里,分别占年计划的67.3、100,累计完成通村公路建设投资5080万元。我们坚持以“回报农民、反哺农业、扶持农村”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政策作驱动,以规划为指导,靠科技抓质量,积极推进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爱民工程”实施。路网建设战线长、任务重、困难多,为了取得预期目标,我们把营造宽松环境作为必要前提来抓。

一是领导靠前指挥。省、市农村公路建设会议后,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全区农村公路建设动员会,分析形势,宣传政策,部署任务。同时成立了**区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路网办),统一领导、协调、督办全区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在推进、攻坚等不同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先后召开了两次现场会议,通报进度,研究措施,明确要求,对推进全区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各乡、镇、办、场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指挥机构和专班,使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主管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坚实组织体系。为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区政府采取了签订责任状、动员会上表硬态等形式,明确职责,落实奖惩条款,实行公开监督,形成了各方配合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机制。区四大家领导全员上阵,靠前指挥。区委书记袁善谋、区长胡超文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公路建设现场,检查和指导,参与交通决策,为农村公路建设排忧解难,撑腰壮胆。区人大、区政协常委也先后对农村公路进行视察,专题听取农村公路建设报告,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政策重点倾斜。区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路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征地拆迁和路基工程施工实行乡镇属地负责制,通村油路路面由当地政府组织施工完成的,每公里奖励10万元;公路建设涉及到公安、土管、工商、劳动、水利、环保等职能部门的各种收费一律全免,各种税收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用于公路建设;乡、镇、办、场财政收入中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和通过“一事一议”收取的用于公路养建的资金,必须全额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强化交通事业的公益性地位,对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管理的各项交通资金免征调控基金,用于公路建设。各乡镇也根据各自的实际,积极制订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优惠政策。浮山办事处对在规划范围内已启动的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4000元。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启动,使乡镇政府和农民修路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你追我赶的农村公路建设热潮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展开。

三是宣传全面到位。干部群众蕴藏着巨大的修路热情,关键在于要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我们借助省、市路网建设的`强劲东风,大张旗鼓进行宣传,做到以村组为主要阵地,以报纸、广播、电视、标语、横幅为主要手段,以省、市、区农村公路建设会议精神和有关的政策为主要内容,全面展开宣传攻势,使全区干部群众形成了“交通好、流通活、群众富”的共识,激发了干部群众建设公路的热情。为了修路,有的拆除世代居住的房屋;有的让出赖以生存的田地;有的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有的奔赴工地,义务投工投劳。

四是协调督办有力。公路建设千头万绪,为使各方步调一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协调督办专班,并从区委办、区政府各抽调一名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副主任专门负责路网建设的协调督办。区政府办副主任邓仁杰同志常驻公路建设现场,在征拆迁、“三杆”迁移、房屋主青苗补偿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协调,减轻了交通部门的外部压力,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2、精心组织,相互配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亲民工程”落实。农村公路建设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资金投入大,仅靠交通部门一家难以顺利实施。为此,我们积极发挥乡镇和部门的力量,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发挥乡镇的主动性,履行职责,争当主角。各乡、镇、办、场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主体,克服困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农民打通致富道。各乡、镇、办、场党政一把手不仅把农村公路建设拿在手上亲自抓,而且做到现场指挥、现场督办。贺胜桥镇党委、政府为解决14个村近2万群众出行难问题,积极主动地跑上级交通部门、联系施工单位,通过“镇政府出一点,交通部门补助一点,在外人员赞助一点,区财政支持一点”的方式,筹措资金230万元,奋战两个多月,完成了全长15.6公里

的贺袁公路改造,成为我区最长的一条通村等级油路。

二是全面调动部门的积极性,顾全大局,各司其职。各相关部门围绕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以大局为重,各尽其职,各尽其责,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打总体战。交通公路部门作为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精心组织施工,全力筹措资金,义无反顾地战斗在第一线,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计划部门积极制定全区路网建设总体规划,项目报批;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建设投资和资金监督;广播、电力、通讯等部门积极配合,组织专班,及时搬迁“三杆”;土地、城建、工商等职能部门改进服务方式,在公路建设占压面积拆迁、还建、土地征用等方面实行现场办公,做到优先照顾,特事特办;公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打击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整治工程沿线治安环境;水利、环保、林业、税务等部门也积极予以配合,为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多轮驱动,多方筹资,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示范工程”建设。农村公路建设明确实行的是奖励补助政策。在上级政策补助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有生力量,多方并举,多轮驱动,广筹建设资金,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交通建设多元投资渠道。

一是狠抓项目,积极向上“拱”资金。我区把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作为交通建设的龙头,大力争取公路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建设的笼子。为了交通项目建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领计划局、交通局的同志上北京,跑武汉,争取国家以工代赈、国债资金投资和省、市补助资金。目前,已有3.97亿元投资项目已成功获省交通厅批准立项,另有1.76亿元投资项目预计可争取省交通厅立项,为我区“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二是深挖潜力,各级向内“抠”资金。区委、区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的投入,加快路网建设步伐。区财政在十分吃紧的状态仍勒紧裤带挤出资金用于公路建养。同时通过采取将乡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行工程捆绑,同步规划,资金集中使用,一同建设,一步到位。各乡镇政府也积极投资,上半年全区各乡镇投入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累计达130万元,其中贺胜桥镇政府一次性投入28万元建设贺滨公路。

三是广泛动员,引导社会“捐”资金。充分利用海外关系和**籍在外任职的领导、在外经商的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请求他们支持,为家乡公路建设捐资,同时发动全区干部职工勇跃捐款。桂花镇花园村在外经商人员何文中一次性捐款21万元资助家乡修路。大幕乡下岭村四组居民周有森是原市肉联厂一位退休职工,听说自己家门口的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要改建成油路,主动捐出了自己的退休金15586元。今年,全区企业老板和知名人士捐款达350万元,沿线群众和在外打工村民捐款达650万元,区直有关单位驻点乡镇对口扶贫助资40万元。

4、强化管理,建养结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保证公路路网建设的质量,发挥其效益,是公路路网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

一是推行“五制”管理。严格推行“五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廉政建设制。对全区公路建设超过30万元的项目均实行招投标,杜绝暗箱操作,坚决制止在公路建设中出现腐败工程。同时明确项目法人,严格合同管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公路建设进行监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并且对每个工程项目预留10的工程款,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后拨付,如验收不合格的,待返工修复合格后拨付。

二是强化质量督查。我们把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引进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机械化施工。建立区路网办抽查、公路段巡查、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跟踪检查、村民义务督查五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同时我们引入了新闻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机制,让质量保证体系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搞好工程监测验收,区交通局还投入40多万元购买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了工程验收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我区目前已完工的公路建设项目合格率达98,优良率达85以上。

三是强化技术指导。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各乡镇相关人员、村干部、质量监督员以及施工单位技术员100余人进行了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了参建人员的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

四是严格资金监管。我区在路网建设中严格执行中央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严格实行中央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只能用于县乡公路的路面和防护排水工程,路基工程所属乡镇投资投劳,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公路建设资金实行按项目设立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由区路网办审批,按工程进度拨付。

五是加强养护管理。我们将已完成的通村油(水泥)路交由区公路段养护,每年按1000元/公里的标准从区财政中拨付专项养护资金。同时参照国、省道管养模式,鼓励乡镇设立农村非列养公路的养护管理专班,落实养护人员和专项资金,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公路只注重投入,不注重养护而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发挥效益的局面。

《区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材料》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区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汇报材料。78c

的贺袁公路改造,成为我区最长的一条通村等级油路。

二是全面调动部门的积极性,顾全大局,各司其职。各相关部门围绕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以大局为重,各尽其职,各尽其责,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打总体战。交通公路部门作为全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组织者,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精心组织施工,全力筹措资金,义无反顾地战斗在第一线,为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计划部门积极制定全区路网建设总体规划,项目报批;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建设投资和资金监督;广播、电力、通讯等部门积极配合,组织专班,及时搬迁“三杆”;土地、城建、工商等职能部门改进服务方式,在公路建设占压面积拆迁、还建、土地征用等方面实行现场办公,做到优先照顾,特事特办;公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打击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强装强卸、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整治工程沿线治安环境;水利、环保、林业、税务等部门也积极予以配合,为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多轮驱动,多方筹资,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示范工程”建设。20农村公路建设明确实行的是奖励补助政策。在上级政策补助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坚持“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有生力量,多方并举,多轮驱动,广筹建设资金,形成了“政府牵头、社会参与、多方支持”的交通建设多元投资渠道。

一是狠抓项目,积极向上“拱”资金。我区把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作为交通建设的龙头,大力争取公路建设项目进入国家建设的笼子。为了交通项目建设,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带领计划局、交通局的同志上北京,跑武汉,争取国家以工代赈、国债资金投资和省、市补助资金。目前,已有3.97亿元投资项目已成功获省交通厅批准立项,另有1.76亿元投资项目预计可争取省交通厅立项,为我区“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二是深挖潜力,各级向内“抠”资金。区委、区政府把交通建设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政府工程来抓,千方百计加大对交通的投入,加快路网建设步伐。区财政在十分吃紧的状态仍勒紧裤带挤出资金用于公路建养。同时通过采取将乡村公路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行工程捆绑,同步规划,资金集中使用,一同建设,一步到位。各乡镇政府也积极投资,上半年全区各乡镇投入通村公路建设资金累计达130万元,其中贺胜桥镇政府一次性投入28万元建设贺滨公路。

三是广泛动员,引导社会“捐”资金。充分利用海外关系和**籍在外任职的领导、在外经商的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请求他们支持,为家乡公路建设捐资,同时发动全区干部职工勇跃捐款。桂花镇花园村在外经商人员何文中一次性捐款21万元资助家乡修路。大幕乡下岭村四组居民周有森是原市肉联厂一位退休职工,听说自己家门口的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要改建成油路,主动捐出了自己的退休金15586元。今年,全区企业老板和知名人士捐款达350万元,沿线群众和在外打工村民捐款达650万元,区直有关单位驻点乡镇对口扶贫助资40万元。

4、强化管理,建养结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长效工程”管理。保证公路路网建设的质量,发挥其效益,是公路路网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

一是推行“五制”管理。严格推行“五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廉政建设制。对全区公路建设超过30万元的项目均实行招投标,杜绝暗箱操作,坚决制止在公路建设中出现腐败工程。同时明确项目法人,严格合同管理,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公路建设进行监理,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并且对每个工程项目预留10的工程款,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后拨付,如验收不合格的,待返工修复合格后拨付。

二是强化质量督查。我们把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理念引进到农村公路建设中来,积极推行规范化、机械化施工。建立区路网办抽查、公路段巡查、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跟踪检查、村民义务督查五级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同时我们引入了新闻监督、纪检监督、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机制,让质量保证体系贯穿于农村公路建设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搞好工程监测验收,区交通局还投入40多万元购买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提高了工程验收检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有严格的监督体系,我区目前已完工的公路建设项目合格率达98,优良率达85以上。

三是强化技术指导。采取集中授课和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各乡镇相关人员、村干部、质量监督员以及施工单位技术员100余人进行了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了参建人员的工程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

四是严格资金监管。我区在路网建设中严格执行中央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和审计,严禁截留、挤占、挪用和超范围使用项目资金。严格实行中央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只能用于县乡公路的路面和防护排水工程,路基工程所属乡镇投资投劳,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对公路建设资金实行按项目设立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由区路网办审批,按工程进度拨付。

五是加强养护管理。我们将已完成的通村油(水泥)路交由区公路段养护,每年按1000元/公里的标准从区财政中拨付专项养护资金。同时参照国、省道管养模式,鼓励乡镇设立农村非列养公路的养护管理专班,落实养护人员和专项资金,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公路只注重投入,不注重养护而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发挥效益的局面。

6.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篇六

调查报告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按照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精神,不断加强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着力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区教育系统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促进全区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全面了解我区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规范应急预案管理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区教育系统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区政府办《关于开展全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我区教育系统实际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将其作为安全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工作议事日程,成立了区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杨有花任组长,负主要责任,党委书记彭方奇、武装部长文学球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应急工作的全面工作,局其他党政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各自分工,分别负责社会安全、事故灾害、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网络信息安全、考试安全等各类突发性事件。截止到2011年底,我区教育系统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坚持信息报送制度,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开展宣传和业务培训,强化应急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了局机关-中心校(区直学校)-村小“三位一体”的应急管理队伍体系,基本实现应急队伍在突发事件面前反应敏捷、协防联动,有效应对一般性突发公共事件。

二、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我区各级各类学校都已经初步完成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区教育局对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同时下设办公室,抽调专(兼)职工作人员协调办理日常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加强学习,熟悉业务知识,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同时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根据区教育系统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完善各项预案目录,明确各类突发事件应对程序,以求取得更大实效。各学校在2011年5月份和11月份连续2次开展了火灾和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演练,培养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局准备在2012年5月和11月再次组织各校开展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

三、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区教育系统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学校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应急管理和防灾自救的宣传形式不够多,师生对应急管理的了解不全面、知识掌握不丰富、自救能力不够强。三是应急预案制定不够具体细致,预案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四是应急管理工作中资金不足,开展应急演练和应急管理培训资金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预案体系建设

继续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重点提高预案编制质

量,不断提高完善应急预案的各项措施和程序,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培训和演练

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预案管理的建设,开展宣传教育、人员培训、现场演练,提高领导干部的指挥水平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重点加强对师生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全面到位。

(三)提高应急物质综合保障系统的能力

在现有专业物资储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应急物资检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采购、储备、调拨征用、紧急配送体系;建设应急物资保障指挥调度网络平台,连接各校应急物资保障网络,形成跨区域物资调运保障机制,实现应急物资综合保障。

五、典型经验材料

湘东镇中学在2011年5月11日进行1次应对火灾突发事件的逃生演练,学校师生全部参加。在活动过程中,学校邀请了湘东消防大队来详细讲解了有关防火知识和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教师各有分工,保证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学生合理有序地逃离现场,并且取得了逃离四个楼层仅用了2分钟的好成绩。学校组织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开展应急预案体系调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是推动我区全面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局将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湘东区教育局

7.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篇七

(2010年4月14日)

尊敬各位领导:

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镇检查指导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情况,这既是对我镇能源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促进和鞭策。下面,我就xx镇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xx市东郊13公里处,总面积85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6万亩。现辖13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6万人。截止2009年10月,全镇共建成沼气池3800座,占全镇农户总数的70%以上,覆盖13个行政村,其中08、09两年下达沼气池任务数1150座,“三改”任务数500座,实际新建沼气池950座,完成“三改”388套,建成镇级农村能源服务站1个,后续服务网点12个。

二、主要做法 多年来,在区农牧局和能源办的正确领导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我镇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5年进入整村推进阶段,2006年结合新农村建设,与农宅后院规划同步实施,与基础设施同步配套,积极落实,强化措施,狠抓服务,成效突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工作思路。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效益”方针,以“家居温暖洁净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三化”为目标,突出“一池三改”、综合利用、1

后续服务等工作重点,着力加强领导、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提升效益,注重发挥沼气能源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效益,推进了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能源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机构、明确职责,每年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具体部署,抽调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并将其纳入我镇重点工作进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与干部工作实绩挂钩,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确保任务按时落实完成。同时,争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协调改厕、改水、建材、施工等方面的问题,为沼气建设、指导、服务等基础工作奠定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狠抓技工培训和工程质量。加强技术人员培训,累计培训技术人员1572人(次),其中技术骨干861名。推行技术员持证上岗制度,严格按省、市、区的施工规范标准组织施工,对在建工程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的管理责任制,出现问题,追究施工人员的经济赔偿责任,扣发技工工资,责令限期整改,确保施工质量。

(四)改善后续管理服务。选配有技术、懂管理、责任心强的维管人员12名,设立农村能源后续服务点12个,配套沼气抽渣车12台,其中三轮整体带动型的5台,借助四轮机带动的抽渣罐车7台,跟踪做了抽渣、装料、维修等服务指导工作,为确保沼气使用效率做了一些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镇克服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实际困难,着力推进了户用沼气工程项目的建设进程,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农户认识不够,使用率低。首先在认识上存在 “重建轻管”的思想,缺乏管理和服务,由于装粪不及时、保暖不重视、维护不专业,造成沼气的使用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全镇能正常使用的沼气池仅为总数的40%左右,村与村之间的使用率差别相当大,管得好的村(古城、营盘)使用率可达60%到70%,管得不好的村(康盛)使用率勉强只有30%。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由于整组拆迁造成原有修建的沼气池废弃,或因冻灾造成坑池冻裂不能正常使用。第三,由于农村可选择能源的多样化,煤、电磁炉、液化气、太阳能等多种能源对沼气使用的冲击也很大,特别是电磁炉的使用户较多且方便,而忽视了沼气的管理和使用。这方面的问题需要我镇进一步加强宣传和引导。

二是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全镇建池总数3800座,涉及13行政村、4000多农户,覆盖面大。而我镇农业中心无独立的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只有从其他站所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2人,仅每年抓新建任务就人手不够,后续服务和管理更是相当滞后,仅靠临时抽调人员和维管人员很难保证沼气池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需要协调上级部门加强培训,建立专业队伍,推动工作开展。

三是后续服务严重滞后。目前,全镇已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12个,聘请沼气服务网点技术员25人。按国家规定每人服务300口人算,我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需要网点50个以上、技术员100人左右,按每人每年6000元报酬计,需要60万元。而当前的现实是网点人员少、技术队伍不稳定,报酬不高,工作经费无保障,配套的5台三轮整体带动型的抽渣车质量性能

3差,零部件损坏严重,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而其它类型的抽渣罐车由于配的迟、维修工具不齐全未能正常使用,加上沼气使用率低,经营创收难,造成服务难于到位,影响沼气正常使用。需要上级部门协调维修、更新抽渣车,配套、培训技术人员,落实和增加技工工资和维管报酬。

四是施工单位不重视工程质量。在沼气池修建过程中,施工单位中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施工质量普遍较差。特别是,近两年在某些村修建的沼气池初次启动运行几乎是100%的无法启动,目前xxxxxx修建的近100个池子,xxxxxx修建的50个池子,xxxx修建的37个池子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虽扣付了技工工资,但至今还未修缮整改,致使沼气不能正常产气,望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在招投标过程中对施工竞标单位施工技术加强甄别,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

五是投入严重不足。项目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发展。近年来,国家对建池户的补助标准为每座1200元,区上又增加补助800元,由于原材料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度上涨,新建一个沼气池造价需要3500元以上,配套“三改”总造价在4500元左右,要完成建池或“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除投劳外,农民还要自筹1500至2000元,投入大农民有些难以承受。

四、2010年修建计划和具体措施

上一篇:公司办公室主任岗位安全职责下一篇:读书改变了我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