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2024-08-26

企业就业调查报告(共9篇)

1.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一

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择良木而栖

什么因素影响选择?发展机会

“您在选择工作单位时,下面哪些因素对您来讲是最重要的?”三万多名大学生把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是否能提供“施展才干的机会”排在了首要位置,获选率分别是19%和18%,“薪酬福利”则被排在了第三位(16%)。曾经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很“务实”的,往往把薪酬看得很重,北京大学团委曾经组织了一次针对毕业生的调查,调查中,

73.7%的人把“经济收入高”列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在对众多影响因素排序时,“经济收入”的获选率为33.3%,排在第一位,“能否发挥专长”(27.9%)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社会地位”(19.5%)。而5年后的今天,大学生择业时不再把经济收入排在首位了,参与本次调查的`专家指出,不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务实”了,而是他们对“务实”有了更新的认识,在就业机会众多,竞争也更激烈的今天,与“钱”相比,拥有发展机会才是更实惠的。

调查同时发现,当被问到“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时,获选率最高的是“发挥自我的能力”(16%),紧随其后的是“良好的专业技术”(15%)、“先进的管理方法”(14%)和“较强的业务能力”(13%),而与薪水关系较大的“较高的职位”获选率则很低,只有2%的大学生选择了该项。

最想去什么企业?行业首选IT公司侧重跨国

虽然新经济正在遭遇寒冬,但并没受到大学生们的冷落,调查中,IT业仍被近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选中,以较大的优势排在首位,比排在第二三位的“金融保险业”和“日用品行业”分别高出15和16个百分点。

从大学生们的“首选企业”排名中,我们更能看出这样的特点,排在前20位的企业几乎全是IT企业,在前50家企业中,IT企业也占了一半多。而且大学生选择的企业相当集中,前20名企业占了所有提名企业的50%。

另外,大学生更青睐外企了,微软、IBM、摩托罗拉等响当当的世界知名企业全部上了大学生的“首选企业榜”。在被提名的前50家企业中,外企占52%;提名靠前的20名企业中,外企占了12个,达到了60%;前10名企业中,外企就占了7个。而榜上有名的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IT业(如:联想)、传媒(如:中央电视台)和银行(如:中国银行)等。

想挣多少钱?1500~3000元

虽然,钱不是大学生选择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薪水无疑是人们对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从本次调查看,大学生们对薪水的要求并不低,在回答“您求职要求的工资底线”时,近六成(56%)人的选择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间,其中15%的人能接受每月挣1000~1500元,两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500~元,认为2000~3000元比较合理的占21%;另外,希望自己的月薪在3000元以上的也不少,占到了三分之一,其中认为每月能挣4000元以上的大学生达到了15.2%;只有不足一成的人满意每月1000元以下的工资。

2.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二

一、劳动密集型进出口企业就业现状分析

(一) 劳动密集型行业增本减利因素增多, 样本进出口企业就业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本次调查显示, 截至2008年3月末, 50户样本企业就业人数累计69866人, 同比下降1.81%。其中高达36%的样本企业都判断本季度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仍然有4%的企业预期下季度就业人数将继续下降。

在被问及影响企业就业的最主要因素时, “企业销售收入的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化”、“管理水平的变化”、“企业发展前景”、“汇率变化”和“员工劳动技能的变化”分别以24%、18%、18%、14%、8%和8%的比例位居各因素前六位。据调查企业反映, 外部需求放缓、资源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快速升值、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出口退税调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货币政策从紧、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等一系列不利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增收增利因素的相继出现, 给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销售、成本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不少企业出口订单减少、销售增速下降、利润增长缓慢, 行业增长受到冲击, 进一步影响到行业就业。值得注意的是, 加工贸易企业由于“两头在外”, 就业情况受汇率影响不大, 而一般贸易企业对汇率波动更为敏感, 调查显示, 30户一般贸易企业中, 13%的企业认为影响就业的最首要因素为“汇率变化”, 高于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二) 因技术水平的差异, 劳动密集型行业间就业变动有所不同

劳动密集型行业间, 技术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传统行业就业人数下降不明显。以纺织业和服装业为例, 根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工业景气监测结果, 截至2008年3月末, 纺织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1.35%, 服装及纤维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还略有增加。而技术水平较高、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最为明显, 2008年3月末, 电子原器件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降幅达10.73%。这一方面说明技术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 使得不同行业劳动吸纳能力有所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 行业工资水平差异和销售利润率的差异对企业就业的影响尚不明显。以电子和纺织业为例, 根据工业景气监测和本次调查结果, 截止2008年3月末, 电子行业平均工资水平、销售利润率分别高于纺织业340元和1.54个百分点, 而就业人数下降幅度却高于纺织业9.58个百分点。

(三) 劳动密集型行业内部就业吸纳能力分化明显, 就业人数趋于向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转移

调查显示, 截至4月份, 76%的样本企业实现盈利, 18%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从行业内部来看, 企业盈利水平分化严重。以纺织业为例, 被调查的10户纺织行业样本企业利润率平均水平为0.31%, 其中最高水平达8.44%, 最低水平仅为-87.26%。企业盈利水平的分化, 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调查情况来看, 10户纺织行业样本企业中, 利润率水平较高的4家企业, 就业人数均比年同期有所增加, 而利润率水平居最后的两家纺织企业就业人数均比去年同期减少, 其中亏损最严重的常州月夜灯芯绒有限公司不得不“主动减员”。调查同时显示, 一方面, 30%的企业反映劳动力市场上“供小于求”, 另一方面, 8%的企业反映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 反映出因竞争的加剧, 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工吸引力有所差异, 就业人数出现向利润率较高、待遇较好的企业转移的趋势。

(四)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 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

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职工的各项权益得到落实和保护, 同时随着物价上涨, 每年的社会工资指导线都在提高, 均促使企业用工成本大幅上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 截止2008年3月末, 高达52%的样本企业工资水平均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 50户样本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达到2573.79元, 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3.82%, 员工奖金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0.64%, 三险一金费用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5.86%。通过走访纺织类企业了解到,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 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对单个员工的支出平均增加了300-400元/月, 用工成本保守估计同比提高了20%以上。

二、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接单报价的难度, 企业不敢接单, 对企业就业形成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 样本企业出口依存度高达73%, 在被问及影响企业出口的主要因素时, 高达42%的企业选择了“汇率变化”, 在各因素中居于首位。尤其是对于一般贸易企业而言, 企业出口受汇率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其影响面高达46.67%。据企业测算, 人民币每升值1%, 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将达2-3%。由于企业出口一般都是提前3-6个月接单, 到期后交货, 而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给企业接单报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许多企业在接订单报价时既担心报价过高价格竞争优势殆尽, 又担心报价跟不上汇率涨幅而导致亏损, 这种背景下, 不少出口企业不敢轻易接单, 采取了“大单改小单、长单改短单”, 甚至被迫放弃了一些贸易机会, 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和员工就业。

调查同时显示, 由于江苏省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 附加值低, 缺乏自主品牌, 产品同业竞争较为激烈, 导致江苏省劳动密集行业企业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来转移汇率风险。调查显示, 12%的样本企业“基本没有议价能力”, 44%的企业“议价能力很弱”。随着人民币继续呈上升趋势, 部分企业原有接单出现亏损, 企业利润受到明显影响。

(二) 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 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形成较大冲击

调查显示, 样本企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仅为4.01%, 其中纺织业平均利润率水平甚至不到1%, 表明江苏省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在进行着微利经营, 而去年以来出口退税调整、加工贸易政策调整、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等调控政策密集出台, 加上原材料价格加速上涨、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等因素共同作用, 迫使原本利润空间就很微薄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得不推迟或者取消出口订单, 企业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企业就业。据企业测算, 年初以来, 出口退税调整、利率上升、工资成本上升等因素, 影响利润增长大约10-20个百分点。

(三) 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均衡, “主动减员”和“用工难”现象同时存在

由于江苏省劳动者总体文化素质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较低水平, 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工人短缺, 直接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低端就业岗位供给要远大于需求, 而中、高端就业岗位则供不应求, 人才供应结构的不均衡不能适应越来越快的产品更新换代、技术设备升级的需要。在企业技术水平更新提高的过程中, 一方面是企业“主动减员”——低端劳动力被淘汰, 另一方面是“用工难”——高中端劳动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调查显示, 4%的企业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替代了部分低端劳动力需求, 14%的企业就业受到劳动者技能的约束。在就业人数下降的19家企业中, 分别有10家、9家企业反映“用工难”、“主动减员”是就业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走访企业了解到, 随着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 产品和技术更新的日益加快, 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 “用工难”、“主动减员”将继续从两个方向影响就业。

三、政策建议

(一) 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 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金融服务

要结合过去几年经济增长情况, 给市场一个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信号, 不应按市场想象的空间和幅度调整汇率。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坚持循序渐进、适度稳步原则, 当汇率大幅波动时, 央行要进行适当干预, 防止剧升急降、大幅波动, 让人民币汇率小幅度、逐步、有过渡时间的调整, 给企业适应汇率变化的空间和时间。

要改进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理财服务、结算咨询服务, 尽量减少升值给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 注重政策搭配, 处理好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的关系

要协调好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把握好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调控力度, 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区别对待, 对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补偿和政策优惠, 如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退税进行回调、加快退税速度, 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更新予以资金扶持, 对吸纳劳动能力强的小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等。

(三) 加强政策引导, 控制调控节奏, 给企业缓冲空间

要通过政策宣示或舆论暗示, 引导企业政策预期, 给企业预留政策调控的空间和时间。要防止各项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叠加影响, 要适当放缓劳动密集型行业调控节奏, 让企业有一个逐步适应、循序调整的过程。

(四) 加快提升劳动者素质, 缓解人才结构性失衡

一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应建设一大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 建立起以职业学校为核心, 以各类培训机构为辅助, 高中低级职业教育和培训相结合, 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二要加大政府投入, 特别是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投入, 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实行政府补贴和助学贷款制, 切实提高日益增多的、自身素质普遍不高的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劳动素质。

参考文献

[1]袁富华.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就业状况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J], 2007, (4) .

[2]徐卫中.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外汇[J], 2007, (12) .

[3]张春清, 王鲁摈, 曾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影响.西南金融[J], 2007, (12) .

3.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三

本课题在调查了解珠三角地区福利企业的现状以及残疾人就业的情况,并深入了解我区五间福利企业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调查分析结果,提出了六项建议。这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为促进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和残疾人就业提供了建议。

二、问题提出

2013年暑假时,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志愿者参加了高明区的助残活动,使我对残疾人群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深入了解,知道他们大部分都有工作,而且是在名为福利企业的企业工作。这些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进一步进行调查,发现残疾人群体在我国的就业率不高,而且我国的福利企业的数量较少,还有福利企业面临倒闭的局面。这究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于是,我就确定了这个选题。

三、研究过程

1. 资料收集

2. 实地访谈

3. 设计问卷

4. 实地调查

5. 分析和评价

6. 撰写论文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

五、研究数据

六、研究结果

1. 佛山地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的福利企业数量偏少,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就业数量也不多。

2. 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足,珠三角地区福利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福利企业数量在不断的缩减,残疾人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减少。

3. 残疾人的工资相对较低,而且从事的都是劳动密集型的手工劳动。

4. 地方政府帮扶福利企业的政策和措施不足,在制度上还没有完善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不利于福利企业的健康发展。

5. 福利企业对残疾人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和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职的心理导师。

七、建议

一是完善政府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给残疾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政府加大对福利企业的信息支持力度,为福利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优化福利企业的就业岗位,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四是政府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五是残疾人要积极融入集体和社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六是创新社会管理,引进社会资源,创设和谐的社会关系。

八、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 通过调研,发现珠三角地区福利企业的数量呈不断减少的现象以及福利企业的在职残疾人员工也呈减少的趋势。

2. 通过调研,发现福利企业或一般企业缺乏对残疾人员工进行心理疏导,没有专职的心理指导师。

九、后续研究计划

扩大研究范围,延伸至整个佛山五区或整个珠三角,增加课题研究的可信度。

十、收获与体会

4.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四

松阳县盛昌木制品厂按照财税【2007】92号,国税发【2007】67号和浙国税法【2007】17号文件规定的福利企业要求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自查工作,现将检查报告报以贵单位:

1、上结转的退税余额没有用于本退税。

2、2009年全年支付给每位残疾职工的工资没有一个低于 2009最低工资标准。

3、没有出现当月增加、当月减少的残疾职工计入计算退税限额残疾人员比例当中。

4、企业为每位残疾职工按月足额缴纳了单位所在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没有出现将为缴纳上述保险的残疾职工计入计算退税限额残疾人员比例当中。

5、企业和每位残疾职工都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并安置每位残疾职工在单位实际上岗工作。

6、月平均实际安置的残疾人比例占单位在职职工总数比例全部高于25%,实际安置比例在29%左右。

7、本企业不存在直接销售外购货物及销售委托外单位加工的货物。

8、本企业符合退税条件的货物及劳务应纳增值税额计算完全正确。

以上为松阳县盛昌木制品厂2009残疾人就业享受增值税退税情况自查报告。

5.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五

昨天,北京大学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北大今年毕业的8945名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为97.07%,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主要进入金融类、互联网类企业,博士生则以教育科研类工作为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院系就业率高达100%。

20,北大共有各类毕业生(含医学部)8945人,其中本科(含专科)毕业生2994人,硕士毕业生4401人,博士毕业生1550人,截至今年11月15日,总体就业率为97.07%。其中,硕士生就业率最高,为97.86%,博士生次之,为96.07%,本科生就业率稍低,为95.96%。

年北大校本部本科毕业生共计2619人,近8成毕业生选择深造;北大校本部3827名硕士毕业生中,签就业协议和灵活就业的比例达到89.65%;北大校本部942名博士生中,有16.03%在国内做博士后,另有12.85%则出国(境)留学。

北大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金融类、IT互联网类、政府管理及机构以及教育等类型工作;硕士生则主要在金融类、IT互联网类等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就职;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和科研类工作。

北大校本部毕业生中,男生到部队、党政机关、各类型企业、科研设计单位的比例较高,女生则比较偏向于教育单位。北大毕业生中有56.15%的毕业生留京工作,另有12.29%的学生奔赴中西部地区工作。

北大绝大部分院系就业率超过90%,其中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考古文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8个院系就业率高达100%。

6.就业调查报告 篇六

随着社会的猛烈发展,而“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家长及学者关注的话题,并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也是较复杂的,而大学生的就业去向、择业标准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我们就业,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课程。

一、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这学期,我们对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和交谈调查。是进行一对一的调查,并且每人要交一份调查总结和调查问卷。均以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方向如下:

(一)、就业状况

(二)、现在工作状况

(三)、对工作的感想和期望

(四)、就业过程

(五)、就业教育

(六)、就业诚信

(七)、学院就业工作

(八)、教学培养

通过问卷及交谈调查的结果,经过详细的分析如下:

第一方面:就业状况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形式

形式一: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那么就表明了现在的就业情形还可以,不是非常严峻。在学生自身条件下,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形式二:对大学生在就业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这就给在校大学生一个明确的指向,就业难就难在实践工作经验上,所以就要求学生要多参加活动,多去兼职,多去公司实习,也对学校指明办学的理念与教学的方向。

形式三:认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一是高校扩招,应届毕业生供给过多,二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三是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具分析第一个现象不客观,把中国的文化水平与就业混在一起了,我认为应该是学生对工作的要求太高,对生活的质量要求高于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第二三现象有一定的道理,现在的大学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还比不上高中的教学质量。现在的大学只讲学分制教学,而忽略了知识与社会需要的接轨,使得学生人数多,而实际与社会需求人才相匹配的差距越来越拉大,所以发生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再加上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了许多的陌生,总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学校混学分的。如果招入门下还要花时间和钱去培育,这样不但没有迅速进入单位的工作状态,反而拖累了单位的进程。

第二方面:工作现状的分析

目前,对就业情况感到比较满意,这就可能是她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是她自己的水平只能找到这样一份工作。也可以她满足于现状,复合自己的需求。有的是往薪水方面去追求,有的是往发展前景方面去追求,有的就是存现一个稳定的生活去追求,还有的是暂时养活自己然后去找更好的工作。

从工作单位的性质上讲,此人喜欢国有企业。在我看来,国有企业有它的好处:一是薪水还可以,保障性比较强,工作稳定,条件比较好,政策扶持性大,还可以进入国家事业及机关单位工作。

第三方面:对工作的感想和期望方面分析

在对待薪水的期望时,一般要求不是很高应届毕业生对薪水的期望都在3000元人民币左右,一般要求中等的应届毕业生期望在4000元人民币,要求高的就大于5000元了。

在择业时,要求学生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要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二是工作环境,三是薪酬福利。这几方面重要,可以给你一个比较安全的工作,给你一个舒适的生活氛围。除了以上三方面,我还会从其他的角度去择业:一是自我价值实现,二是发展机会,三是该单位未来的发展情况。这样我才能拥有大的作为与自我展现才华,即服务了公司及自己也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第四方面:就业过程的情况分析

目前,调查显示影响大学生择业成败的因素有:专业方向,面试表现,性别因素。据我就业的情况,专业是一个方面,许多单位多要对口的专业人才,使得不对口而且有能力的人就被拒绝门外。面试表现是考查该单位是否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经过面试来选择需要的人才。但是性别方面,我认为本科应届毕业生不是特别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研究生的就是一个问题了。但是阻挠我就业的是英语,许多单位及基本所有的公务员的多要求英语过四级,这是我看来最大的问题。

调查显示对待大学生在就业前最应该做的准备就是:调整就业心态,达到顺利完成就业。我认为多去争取实习得机会,这样就可以去实习得单位就业。还可以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做好就业的准备。一般的大学生都会询问已毕业学生传授成功的就业经验。据我所知,有的可以找老师介绍工作,询问老师什么方面的工作怎样去就业等等。

第五方面:就业教育分析

经调查得出,学生对学校的就业工作总体非常不满意。并认为应该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精品化,加强学生四年都学习就业知识,也就是把就业课分成四年来修,另外要求学校向学生提供人才需求的信息,让学生对就业的市场的了解更深,在一个就是学校要扩宽就业的市场,让毕业生拥有更广的就业市场。

还有一种显示,基本上所有的学生对未来的就业都有一个简单的规划,他们认为大一就开始学习就业指导比较好。从就业政策和就业流程反映了许多学生只是一般的了解,基本上

对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只是偶尔关注和了解,而对学校社团比较了解。得出学生只关注校园社团的事情,忽略了走出校园的就业问题。

第六方面:就业诚信结果

认为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中应必须讲求诚信。因为诚信是一个人取得他人的信任,得到大家的认可。否则,就会背离大家,就融不进一个团体。对一个企业或团体来说,诚信可以是力量,是团结的力量,是相互支持的火种,是企业腾飞的基础。

第七方面:学院就业工作情况

调查认为学院非常有必要设立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就可以直接向学生提供指导服务。而对目前的学院就业指导服务比较满意,但是可能不是很专业化系统化,还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服务配套。

第八方面:教学培养的分析结果

从调查来看,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没有太大联系,而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对工作的作用来讲,知识结构对工作基本满足,专业知识也是基本满足,而基本能力知识完全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也对独立工作能力完全满足,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完全可以应对。另一方面显示学校应该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但是还要加大力度去培养。在知识卖弄的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及基本技能动手能力和世界人生观的形成的培养只是一般,表明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希望学校方改进教学教育去培养。

另外建议学校学院多给学生一些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二、对谈话方式的分析及自己对就业的想法

大学生就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大学生在求职面试时,往往因为忽视了细节处的表现,以及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从而与工作失之交臂。所以,大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高等的学历、丰富的知识为大学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求职面试时,许多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生,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问题而与工作失之交臂。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要想把握住更多的机会,就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知识面广、专业技术精通、业务能力强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以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前程。要想提高个人的修养,就必须掌握一些必备的礼仪知识。

首先是个人礼仪。虽然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但要想塑造良好的大学生形象,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注意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比如修饰、化妆、仪态、服饰、谈话等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每个组织都在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员工形象。所以,大学生参加面试时,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皮肤要洁净,指甲要及时修剪,头发要整洁,口腔要卫生,要有正确的站、坐、走相,服装要合时宜,鞋要擦干净,不要随便打断主考官的谈话,谈话时要注意语音、语调、语速、语气等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面试过程中要始终面带微笑。这些细节都是体现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掌握了这些礼节,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的成功。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也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

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同学更好地认识这些问题,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调适,我们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看大学生就业时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一)就业心理压力与焦虑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学生就业压力体验相当严重,尤其以心理体验最为严重。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于城市学生。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

(二)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

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得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

(三)就业观念不合理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

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

7.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七

一调查问卷情况介绍

在收集样卷的基础上, 结合张家港市某职业高级中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整合修改, 最后形成本次问卷。问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主要分为: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贵单位对我校办学情况评价、贵单位现有我校毕业生数及专业需求情况这三部分;主观题主要分为:贵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以及贵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这两部分。

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1. 用人单位样本介绍

本次调查选择张家港市用人单位50家, 发放调查问卷50份, 回收48份, 回收率96%, 有效问卷48份, 有效率100%。

2.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的用人单位性质如下:民营企业28家, 占58.3%;合资企业12家, 占25%;国有企业8家, 占16.7%。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以民营或合资企业为主, 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张家港市各镇, 在张家港企事业单位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 这些企业对于招收的生产第一线员工的学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

第一, 对该校毕业生评价。 (1) 专业能力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2.5%, 较好的占79.2%, 一般的占8.3%。 (2) 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79.2%, 一般的占4.1%。 (3) 沟通合作能力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45.8%, 一般的占37.5%。 (4) 敬业精神方面:认为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41.7%, 一般的占41.6%。 (5) 从总体满意度来看: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66.7%, 一般的占16.6%。 (6) 从创新能力来看:很好的仅占4.2%, 较好的占16.6%, 一般的占75%, 不好的占4.2%。从以上数据可见, 不管是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还是总体满意度, 各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满意度普遍不高, 特别是创新能力。

第二, 对该校办学情况评价。 (1) 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很好的占12.5%, 较好的占87.5%。 (2) 人才培养效果:认为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29.2%, 一般的占54.1%。 (3)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情况:认为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50%, 一般的占33.3%。 (4) 总体满意度:认为很好的占16.7%, 较好的占62.5%, 一般的占20.8%。由此可见, 企业对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效果、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符合情况以及总体满意度也不理想。

三调查小结

衡量一个中职学校办学成果的最重要指标就是企业对于该校毕业生的接收情况和评价情况。依据上述调查问卷数据, 我们不妨对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作如下小结。

1. 企业用人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在所调查的48家企业中, 目前在职的张家港某职业高级中学毕业生的数量相对于实习期间的人数, 已经大大减少, 甚至有的企业中已经没有当初实习时的毕业生了。企业的管理层、行政层几乎没有中职毕业生的身影, 而是以高职院校、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为主。张家港的很多企业,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在用工问题上存在着宁用外地三无工人, 不用本地中职毕业生的情况。

2. 企业用人现状分析

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 了解到产生以上状况的原有以下几点。

第一, 中职毕业生的离岗原因: (1) 中职毕业生缺乏吃苦精神, 总是嫌工作太苦、太累; (2) 没有较强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 (3) 沟通合作能力欠缺, 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4) 对薪酬期望值过高。

第二, 企业管理层不欢迎中职毕业生的原因: (1) 中职学生在人文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综合素养等方面与普高升入大专院校的毕业生相比, 存在着难以弥补的缺陷; (2) 中职毕业生普遍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因此往往处理事情缺乏一定的技巧, 不适合管理层工作。

第三, 外来民工受企业欢迎的原因:一方面外地工人工资期望值较低, 并且吃苦耐劳;另一方面, 本地中专毕业生所学专业知识存在着与企业要求相脱节, 因此到企业后并不能直接上岗, 而一样要从培训开始。所以企业往往宁用外地员工来代替本地中职生。

3. 企业对于中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基本素质。从问卷可以看出, 企业对于中职毕业生本身的基本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技能更为看重。

第二, 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起码要求, 用人单位普遍希望中职毕业生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强, 实践操作能力强, 能理论结合实际。

第三, 磨合期要求。不少企业希望能缩短用工磨合期, 特别希望中职毕业生能够上岗后就直接投入工作。

4. 中职学校对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以及对问卷的相关分析, 中职学校应针对企业需求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 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中职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让他们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 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 多接触社会。

第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学校要对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以及诚信品质, 多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敬业、谦虚好学、能正确认清自己的角色。

第三, 注重设置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张家港的支柱产业是冶金、纺织、化工、粮油等行业, 中职学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 加大机械、机电、服装、化工等专业的建设, 开好相关专业的课程。可与企业取得联系, 根据企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 做到“无用的不上, 有用的开足”, 真正使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学校要与单位建立长期派驻实习生关系;尽可能地缩短毕业生工作的磨合期;可向学生讲授合作企业的文化, 让学生知道企业效率与成本, 技术与薪资的关系, 也可以定期带一些学生进企业实习, 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

第五, 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中职学生的迫切要求, 也是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职学校应顺应这一要求, 切实实施这一要求, 让中职学生在校时能够得到规范有效的就业指导, 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了解求职时的常识, 知道面试技巧, 清楚用人单位要求等。

第六, 加强心理辅导。由于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偏小, 于是容易产生不适应企业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而且, 多数中职生来自农村, 父母、家庭并不能给予他们过多的生理、心理关爱, 导致这些学生较容易出现极端性格或心理问题。并且, 由于中职学生主要为初中学校中等偏下的学生, 所以他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导致了厌学思想普遍存在, 使一部分中职学生的就业倾向不健康。这些现象及问题呼吁中职学校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困扰, 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理能力。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 我们基本明确了中职毕业生受欢迎程度不高的原因, 也了解了企业对中职毕业生的基本就业能力要求和对中职学校培养模式上的建议。人力资源理论告诉我们,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人力资源间的竞争, 因此, 企业呼唤高质量、高素质的劳动者, 要求其员工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和生产社会经验, 从而在知识、智力、能力过硬的基础上, 形成良好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 并且在体能上和心理精神状态上呈现出良好的面貌。广大中职学校应切实转变观念, 想企业之所想, 急企业之所急, 从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走出来, 开创出一条顺应新形势的新路子!让广大中职学生的就业信心、就业形式、就业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顺利就业、稳定就业、良好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克俭.从企业用人标准谈中职生的就业[J].西北职教, 2009 (4)

[2]朱永新主编.管理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黄敬宝.就业能力假说——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0)

[4]黄孝珉.就业市场需要与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改革的问卷调查及教改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 2006 (12)

8.高职学生就业适应性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适应性

一、绪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跨越式发展。然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高职教育,因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带来的就业问题却成为了当前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一年安排的新就业职工最多也就是1100万-1200万人。其中,高职学生占五百万,因此妥善安排高职毕业生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里我还想强调,我们要尽可能地让我们的毕业生学有所用,我们学校还给我校毕业生就业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我们的毕业生是有知识的劳动者,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隐形就业”、“自谋职业”外,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困难。总的原因是高校毕业生总量逐年增长明显,就业市场需求却增长不快,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前景不容乐观,形势严峻。造成近几年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有三:一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毕业生人数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需求的增长速度却不大;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一时适应不了;三是在家长和社会的压力下,高职毕业生对找工作的自我期望过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较多。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及结果分析

1.调研内容

调查目的:了解我院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关注程度;了解我院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创业现状;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调查内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了解他们对金融风暴后的就业前景的看法,了解他们是否愿意投身于西部发展;自主創业的想法的比重及对创业所遇的困难的考虑。

调查方法:此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两个部分进行。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有86%的学生毕业后换了二份工作以上,仅有14%的学生只换过一份工作。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后都发生过跳槽的情况,毕业生跳槽已成为现今社会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也说明了高职毕业生工作的不稳定性。

2、有85%的毕业生觉得工作有压力,仅有15%的学生觉得无压力,并且有三成学生认为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因为自己欠缺实际工作能力所致。

3、有59%的学生认为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学生把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还是归咎于学校的教学设计上面。

4、对于当前的就业现状,有46%的学生认为就业先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也有46%的学生认为自己创业也是一条好出路;有43%的学生想通过其他关系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5、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有40%的学生认为应该调整择业期望,有31%的学生认为提高自身修养和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6、学生主要通过哪种求职途径找工作:有16%的学生是学校推荐,有11%的学生是浏览人才网站,有17%的学生是校园双选会,有40%的学生是社会上的各种招聘会,12%的学生经常看报纸、电视招聘广告,17%的学生有亲戚朋友关系介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求职的途径非常多元化,通过亲友关系找工作的学生毕竟属于少数,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社会上的各种招聘会。

7、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没有优势,有40%的学生不清楚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仅有19%的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具有优势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缺乏自信。

8、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对学生求职和就业帮助最大:有18%的学生认为是专业课程,53%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实践,40%的学生认为是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50%的学生认为是专业实习,17%的学生认为是社会活动及实践,33%的学生认为担任学生干部也非常重要,仅有1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就业有帮助。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安排的就业指导需要改进,在学生心目中,仅有少数学校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是有点帮助的。

9、学生为就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有47%的学生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有78%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有19%的学生参加就业指导课程,有18%的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的师哥、师姐探讨和参加职业资格培训。

10、有47%的学生赞同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更有7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应聘技巧课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11、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怎么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有14%的学生认为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65%的学生觉得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绝对的对口,有21%的学生认为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关键是自身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12、在求职过程中,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选择地域因素的的学生有53%,选择薪酬与福利因素的学生有26%,选择单位性质因素的学生有20%,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因素的学生有12%,选择家庭期望因素的学生有29%。

13、有57%的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企业最看重的素质,有50%的学生认为心理素质才是企业最看重的素质,有58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企业最看重的素质。

14、有36%的学生认为提高职业技能,提高就业技巧是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办法,有67%的学生认为调整择业期望值,调整就业心态是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办法,有53%的学生认为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是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办法,有20%的学生认为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 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是提高大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办法。

综上所述,从整个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在短时间内都不稳定,几乎都有跳槽的经历,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差导致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能力较差?现今社会工作压力大是一方面,但更多学生认为对于工作的不适应是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

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所以在学生看来主要原因还是归咎于学校的教学设置上。除此之外,多数学生不清楚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否具有优势,或者说多数学生不认为自己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是具有优势的,从这一点看来,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缺乏自信。

每所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是调查结果中显示,仅有13%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就业有帮助。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学校安排的就业指导课是需要改进的。因为在学生心目中,大多数学生都不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对自己有帮助,更有7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应聘技巧课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并且学生自己也要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

在问卷最后部分可以看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地域因素,也就是工作单位的地域位置,其次才是福利待遇和单位性质等。本地学生大多在家乡生活习惯了,到外地生活难免不适应,更不用谈远离家乡工作了,所以这也是很多学生到外地工作之后不适应的原因,因为不仅仅是工作压力这方面需要学生适应,还有生活习惯上也需要学生去适应。

另外,在国家教委的提倡下,现在的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看重。访谈中,部分同学谈到: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差,希望学校能够开设能让学生提高沟通技巧之类的课程。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促进毕业生熟悉社会规范,加快社会化进程并且在新的工作环境中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对策和建议

1、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帮助毕业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

2、围绕产业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建立人才供求对接机制,開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3、加强专业建设,通过上课或者学院组织的活动,把学生所学专业前景和未来发展,通过不同方式灌输给学生,要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从而对自己所学专业充满信心。

4、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基础上,改进方式陈旧的就业指导课,新增应聘技巧课,同时引导毕业生积极自主创业,设立一些相关的课程,加强创业指导,拓宽内容和形式。

5、要大力加强对创业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

6、增设《口才与语言训练》等可以提高学生沟通技巧之类的课程。

7、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创新我院的职业素质课程,为就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赵丽萍.孔凡菊.宋永利.李恒.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2]摘自人民日报

9.企业就业调查报告 篇九

青年就业困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青年就业的调查报告

者 学籍批次

林政文 0809

广西平南奥鹏学习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中心 专升本 行政管理 刘颖

摘要

青年劳动者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青年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于贵港市来说也不例外。贵港市通过开展送就业政策、送职业指导、送培训信息等活动来促进青年就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贵港市青年的价值观与就业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贵港市青年就业现状、观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就当前贵港市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分析了贵港市青年就业问题难的原因,并试图寻求帮助解决青年就业困境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青年就业 困难 对策

目录

一、贵港市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1

(一)大学生就业难.........................................................1

(二)青年移民群体就业难...................................................2

二、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2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2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失调.............................................2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3

(四)企业部分用人机制不利青年就业.........................................3

三、促进贵港市青年就业的主要对策..............................................4

(一)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4

(二)推进青年创业行动.....................................................5

(三)组织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5

四、结束语....................................................................5 参考文献......................................................................6

青年就业困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贵港市青年就业的调查报告

当前,全球最突出的发展问题是就业与失业。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事关重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相当严峻,表现为三大问题: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正当人们高度关注下岗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时,青年的就业问题日趋突显,青年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对青年就业问题却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青年就业问题应当受到特别关注,因为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青年失业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造成失业者丧失收入来源,生活水平下降;它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选择职业道路、获取工作经验与技能、形成自我价值、开始自立并真正融入社会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就业经历可能对其将来乃至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会影响青年的过渡和社会化,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并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其它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时对于社会来说,青年失业是对宝贵的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因此,青年失业的危害性是巨大的,而促进青年就业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近年来,贵港市为了促进青年就业,通过开设青年创业大讲堂、给大中专毕业生提供见习培训基地、为青年创业提供金融服务等贵港青年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并结合创建“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青年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城乡青年创业就业。2009年贵港市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投入8000多万元扶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返乡农民工3.8万人,帮助46.6万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 创办就业创业服务连锁超市岗位4836个。本文通过对贵港市就业的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一、贵港市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难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目前总量过剩失业仍然是青年就业中的主要矛盾,但是青年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则主要是结构性失业。近几年,不仅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也开始面临失业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面临全方位的就业压力。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2008年工业发达国家的这一数据为30%以上。在贵港市也不例外,在调查中发现,贵港市大学生就业首选机关单位,企业单位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小,青年中出现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的失业并不是就业机会不够造成的,而是他们的素质结构、操作技能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择业上存在观念认识上的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归根到底,还是高校办学体制和就业分配体制改革不到位,用人单位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尽合理的期望问题等等。从1996的99.7%下降到2009年42.9%。全市国有企业1998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81人,1999年接收291人,到2008年只接收46人。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不转变就业观念,不愿到农村基层、生产一线、个体私营企业工作,向往在大城

市和城区工作,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留在本地就业。由于人才补充不力,一些单位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现象,削弱了发展后劲。

(二)青年移民群体就业难

目前贵港市常年外出就业的农民工达到80.1万人。贵港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有四个特征十分明显:年轻化、低素质、流动性、无保障。贵港市农村中绝大多数青年劳动力都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他们在城市寻求生存与发展,但学历水平、劳动技能、资源获得等低素质状况,使他们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无法摆脱城市边缘人地位。他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常年滞留城市但并不迁往城市,处于移而不迁的流动状态。他们置身城市生活,却没有城市户口,根本享受不到与城市户籍身份相连的就业、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教育培训等体制保障。

贵港市数以万计青年农民、城镇下岗失业青年、残疾青年等。由于贵港市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长期处于“体制外”的青年难以享有体制内的各种社会福利,加上自身知识、能力缺陷,他们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其中最困难的部分是农村青年和城镇失业青年,他们收入水平低而且不稳定,常常需要接受社会救助。他们与青年精英群体恰好构成同一坐标系的两极。他们最渴望平等的教育、平等的就业机会、平等的社会保障。他们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

二、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注群体,其中之一就是青年。贵港市青年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矛盾

这属于青年失业的宏观根本原因。城镇劳动力供给包括三大部分:新成长劳动力、全国城镇退伍转业军人和“农转非”劳动力、城镇结转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中绝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一般都在25岁以下,是新增青年劳动力的主体,另外两部分劳动力中也包括一部分青年劳动力。除了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也比较突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变化越来越快,青年作为接受新事物能力最强的人群,其技能提高和变化速度却没有跟上社会需求步伐。贵港市企业则面对“高端没人做,低端挤破门”的无奈,青年求职者则面临“高端不会做,低端不肯做”的尴尬。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使青年就业问题在供大于求的基础上雪上加霜。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性失调

贵港市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结构上。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一方面是由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从中不仅可以窥见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国家在制定当年的招生计划时缺乏对市场的调研和分析,高校对人才的专业培养也没有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和要求来进行,招生和专业培养往往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和需求,这一状况并没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呈现好转的迹象,致使贵港市人力资源结构失调。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人才较少,低学历人才较多,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3351人,仅占6.91%,而专科以下学历的有45171人,占93.09%。二是能级结构不合理。

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人数分别为976人、18584人、26274人,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为1:19:27,与公认比较合理的1:3:6的比例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还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粮食作物专家比较多,经济作物专家比较少;中专以下学历的多,本科以上学历的少;在县级以上单位的较多,在乡镇基层站的较少。

在贵港市城镇经济活动人口中,受教育水平为初中、高中和中专这几个群体的失业率较高,而受教育程度更低的人口群体,失业率反而较低。失业率最低的群体出现在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小学及以下者”和最高的“大学专科及以上者”两个极端上,而且受教育程度与失业之间的上述关系没有表现出很大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小,但观察贵港市城镇失业和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并没有出现上述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非线性关系。原因在于这是强调应试教育忽视技能培养造成的结构严重失衡,致使他们既在学业上无法提升又欠缺职业技能,难以被用人单位吸收。

(三)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调配实行的是政府统包统分,城镇人口一旦就业就如同端上了“铁饭碗”,工作稳定而衣食无忧,加之贵港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职业有了“好”和“差”、行业有了“高”和“低”之分。因此,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双向选择”求职时,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观念的影响,往往仍然愿意到收入较高、单位发展前景光明的单位就业,而不愿到与之对应的“差的职业”、“差的工作岗位”去就业,或愿意到国有单位就业而不愿意到非国有单位就业。

另外,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土壤中,白领和蓝领的提法自然很容易生根,并且或多或少地被赋予了某种“中国特色”。在人们的观念中,蓝领就意味着吃苦,一辈子干粗活、重活;蓝领就意味着受穷,薪酬待遇很低;蓝领还意味着人生价值不高,社会地位低下,永远称不上人才。要摆脱当蓝领即“劳力者”的命运,自古华山一条路,就是上学读书,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是这种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从相当一部分人“奋斗到本科毕业怎么还要当蓝领”的说法,不难看到这种观念至今仍有较大影响。正因为对蓝领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所以“白领”职业一直是被青睐的职业,尤其是青年人,更想做干净、轻松的白领工作。不少学生对“蓝领”工作不屑一顾,学机械的不愿下车间,学建筑的不愿下工地,学管理的不愿跑市场,即使是半年或一年的试用期,也有“不堪忍受”而跳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这一现象,有媒体称之为“蓝领恐惧症”。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青年择业时对“白领”工作趋之若鹜,而“蓝领”工作却门庭冷落,造成了就业挤压局面,因而产生了青年就业困难问题。

传统观念影响了人们对职业或行业的评价标准,也使得贵港市青年在择业时具有较高的择业期望而挑剔工作,自身条件较好的劳动者“有业不就”,自身素质较差的劳动者也“有业不就”,其后果导致个人的职业选择性失业的增加。

(四)企业部分用人机制不利青年就业 1.企业的“高学历消费”倾向

贵港市对学历的盲目高追求己经呈现出“势不可挡”的“壮观”局面。某些职位根本不

需要那么高的学历,却要求高学历,还美其名曰面子问题。同时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热衷于攀比高学历,一些工作只需要专科生做就足够,却偏偏招本科来做;本来中专生就可以做的工作,却招大专生来做,甚至一些餐饮行业的保安、服务员也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这种企业用人“高学历消费”倾向,对青年求职产生一定的导向。各类应届毕业生求职时呈现出专科生跟技校生叫劲,本科生跟专科生叫劲,研究生跟本科生叫劲的趋势,使青年求职时难以正确定位,造成盲目求职和高学历人才过剩假象。

2.企业设置“经验准入”门槛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雇佣员工时常常要求有工作经验,可以“拿来就用”。这种“拿来主义”将很多涉世之初的青年求职者拒之门外,尤其是毫无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对青年缺乏了解,如果企业雇用他们替代原有人员,尽管可以减少工资成本,但却要增加一系列劳动转换成本:解雇成本、招聘成本、新工人的培训成本、新老工人之间的协调成本。企业在决定雇用低工资工人之前,必须权衡上述劳动转换成本与低工资带来利润增加的相对大小。所以青年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因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可能使企业劳动转换成本较高。

企业的“高学历消费”和“经验准入”用人机制,对青年就业非常不利。在当今企业为主要用人单位的形势下,这种用人机制加大了青年就业的难度。

三、促进贵港市青年就业的主要对策

促进贵港市青年就业,可以从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推进青年创业,提供积极的就业服务,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等方面入手。

(一)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我国在城镇全面实施劳动预备制度,对所有新生劳动力普遍进行1—3年的就业前培训和职业教育,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控制,未经必要的培训不得就业。因此贵港市可以将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对象定位于城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

1、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职业培训资源,贵港市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开展对劳动预备制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比如与贵港市岭南工业学校联合办学,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为服装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设立服装设计、缝纫、电子商务、计算机等多个针对服装产业的专业,每年能招收500余名初中毕业生就读。通过培训,这些农村青年能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为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2、实行就业准入控制,劳动预备制人员培训或学习期满,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就业。

3、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贵港市对参加劳动预备制人员培训所需经费,原则上由个人和用人单位承担,但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劳动预备制度是为提高青年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后备军而建立和推行的一项新型劳动制度。贵港市应这项制度把加强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同对劳动力资源进行有效调节结合起来,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同促进他们实现就业较好地衔接起来。

(二)推进青年创业行动

贵港市青年创业意识淡薄,创业文化贫乏,知识和技能单一,就业、创业信息不畅,创业资金缺乏等因素,也阻碍着广大青年的创业行动。针对这些原因,贵港市共青团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发起并不断推进青年创业行动。最初的促进青年创业行动是为了配合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变输血为造血。

2009年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8835个,提供见习岗位279059个,贵港市有9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466个见习岗位。同时团市委将联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全市1万名农村青年提供就业创业培训,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企业搭建了一个选人用人的平台。青年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扩张性需求。同时青年也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三)组织引导农村青年流动就业

贵港市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就业”的方针,将农村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乡的就业问题。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积极采取措施,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今年贵港市制订出台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完善激励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市财政安排500万元设立市级创业基金,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鼓励各类人才以技创业,扶持转业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及下岗人员自主创业,扶持农民种养创业。

四、结束语

解决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必须从导致就业难的根源入手。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就是在发展经济、即保持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彻底解决青年就业过程中的制度性、体制性障碍,给青年就业创造没有后顾之忧的政策环境;加强政府在青年就业工作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规范青年就业市场,强化用人单位就业责任,为青年就业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森富,青年失业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2。2.吴森富,青年失业问题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3。3.秦建国,我国青年就业问题研究综述,青年探索,2006。

4.王霆、曾湘泉。青年就业——我国就业战略研究重点的转移,理论与改革,2006。5.程浩。职业教育对农村青年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6。

6.周海旺、何玮娜。上海青年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当代青年研究,2007。7.丁太魁。农村青年就业的机遇、挑战和对策,经营与管理,2007。

8.张婷婷。青年就业:中国就业面临的新难点,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邓伟志。解决青年就业要“两手抓”,探索与争鸣,2008。

上一篇:中国工程项目管理门户下一篇:面对这一幕我流泪了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