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2024-07-09

刘公岛风景名胜区(共11篇)

1.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篇一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为圆形图案,中间部分系万里长城和自然山水缩影,象征伟大祖国悠久、灿烂的名胜古迹和江山如画的自然风光;两侧由银杏树叶和茶树叶组成的环形镶嵌,象征风景名胜区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图案上半部英文“NATIONAL PARK OF CHINA”,直译为“中国国家公园”,即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下半部为汉语“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称。

国家水利风景区徽标图案由“国家水利风景区”英文缩写“N、W、P”字为设计主体,经艺术变形后,如向上翻腾的浪花,亦塑造成开放式腾飞的凤凰造型,呈向上无限延伸之势,背景形如一片飘逸的绿叶,象征绿色和大地,整体突出中国水利风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旅游的主题;突出中国水利风景区富饶、生态、文明、和平、环保的文化环境,展现了水利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蕴意中国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特色,让鸟儿自由飞翔,让浪花盛情翻腾,让凤凰舒展绽放,使中国水利风景区充满朝气、蓬勃发展的美好前景。

中国国家森林公园专用标志为圆形,外圈是“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中文名称,内圈图案展现的是典型的春夏季森林景观:透过高大的原始针叶林可以看到远处蓝天映衬下的皑皑雪山,雪山下是层峦叠嶂的苍翠青山、茂密的阔叶林和蜿蜒曲折的河流,充分展示了我国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优美的森林自然风光;林间自由飞翔的小鸟,不仅为森林增添了生机,也突出了和谐自然的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同时,弯曲的河流也可以看作是林间小路,欢迎引导公众走进大森林、亲近大自然,体现了森林公园为公众提供生态游憩服务的宗旨。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徽的主体前景是一双手,背景是地球的图形。通过相互交握的手,利用明暗以及色彩的差异,勾勒出一条由远及近奔腾不息的河流。远处的蓝天一望无际,近处的绿地欣欣向荣,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谐。双手体现出保护的含义,既是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又是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同时表达了自然保护需要人人参与的深层含义。标识周边是自然保护区的中英文名称,底纹用中国传统图案云水纹作为装饰,强调了地域性和唯一性。

2.刘公岛风景名胜区 篇二

风景名胜区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之一是保护培育国土、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因而在绝大多数风景区规划中, 特别是在总体规划阶段, 均把保护培育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做。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具体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去, 或能在被利用中得到保护, 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 或在保护培育中能使其价值得到增强。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一般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并用的方式。分级保护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 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 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 便于识别和管理, 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而分类保护是以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征为主要依据, 结合土地利用方式而划分出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在同一级别保护区内, 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

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北部, 北与河南省新县相邻, 南接本县七里坪镇, 东西二侧分别与麻城, 大悟相邻。风景名胜区对外联系以七里坪镇为重要节点, 距红安县城33km, 属大别山系, 连绵数十里, 主峰海拔817m, 整个风景区的面积约122km2。由桐子冲、香山湖、香炉山、陆儿庵、九焰山、天台山主峰等组成。风景区范围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光、热、水资源丰富。

2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

2.1 保护区划分

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并用的方式。其中分类保护分史迹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风景游赏区、田园风光区, 并划定了外围保护地带。分级保护有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 并另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

2.2 分类保护

2.2.1 史迹景观保护区

(1) 保护对象包括天台寺、九焰峰古兵寨、红军医院、红25军军部旧址等景源;文物古迹周边的山形水系、地貌和植被、古道路、桥涵及其它相关设施;区内的古村落。

(2) 保护措施分为史迹保护区内, 除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外, 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设施, 严格限制机动车辆进入。按照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人规模, 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不得新建居民住宅, 严格限制改建, 有条件的应按规划逐步外迁, 加强生态绿化建设。

2.2.2 自然景观保护区

史迹景观保护区以外的游览地区, 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总占地面积8.01km2。该区域具有较高的自然美学、生物多样性、科研和生态价值。

(1) 保护对象包括区内自然山体、植被、动物、泉、潭、瀑布、溪涧、岩石等。

(2) 保护措施。该区内严禁开山采石、挖掘药材等破坏自然环境和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该区严格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设施建设, 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逐步淘汰自然放牧。

2.2.3 生态保护区

游览区以外的山林地区, 其范围与景观培育与恢复区一致, 主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总面积35.43km2。该区域具有较高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价值, 应保持该地区的生态完整性并培育自然景观, 保护生物多样性。

(1) 保护对象包括自然山体、动、植物资源、水体及岩石等。

(2) 保护措施。该区以保护山体水系、森林植被及其它动植物资源为主, 禁止一切破坏景观、破坏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植被的活动。控制人为活动对物种资源和林地环境的破坏;加强林地环境及植物资源的管理, 限制药材和其他经济植物种类的采挖。培育和恢复被破坏的山体和植被, 保持水土、保护动物。严格控制区内村落建设。禁止开展对自然环境不利的生产与经营活动, 尤其要禁止易产生面源污染的商业行为。

2.2.4 风景游赏区

(1) 保护对象包括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的集中地。

(2) 保护措施。宜安排各种游览观光项目, 应分级调控游人规模、游览设施的分布及机动交通的进入。

2.2.5 田园风光保护区

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密集区。除开展游览、休闲等活动的区域外, 平原区仍然保留了部分农田及居民点, 主要保护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风貌, 总用地面积4.46km2。该区内以居住和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1) 保护对象包括田园景观、耕地、民俗风情、地方建筑风貌。

(2) 保护措施。农业种植要符合该地区历史风貌, 以果树种植为主, 不得占用基本农田搞建设, 不得引进对风景名胜区有影响的产业。农民居住建筑风格要突出地方特色, 与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风貌协调。

2.2.6 外围保护地带

考虑到外围地区对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影响, 特结合行政界线、山脊线、及道路轴线划定外围保护地带, 总面积58km2。该区重点保护整体环境风貌与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在上述前提下根据“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进行建设。外围保护地带内应保持山体地形地貌的完整性, 严禁开山采石, 培育和恢复山体植被, 减少水土流失。农村居民点建设活动不得破坏风景资源。城镇建设区内应控制城镇规模, 控制环境污染, 新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分析与评价。

2.3 分级保护

3 结语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 应针对风景区的具体情况、保护对象的级别、风景区所在地域的条件、择伏选择分类或分级保护, 或者以一种为主和另一各为辅的两者并用方法, 形成分类之中有分级或分级中又有分类的综合分区, 使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三者各得其所, 并有机结合起来。红安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初步采用分级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希望能在发展中得到保护, 以保护促发展, 使整个景区能够和谐发展, 并且保护培育方式能够日臻完善。

摘要:分析了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从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工作等方面探讨了保护培育规划, 针对风景资源保护的专项规划, 在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对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对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资源保护

参考文献

[1]张祖群.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7 (4) :75~78.

[2]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 2002 (4) :16~20.

[3]Bao Jigang.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Beijing:China s Tourism Publishing House, 2003.

[4]蔡碧凡.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及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25 (3) :269~271.

[5]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25 (2) :63~67.

[6]杨锐.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国园林, 2003 (3) :19~21.

[7]魏民.试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J].中国园林, 2003 (3) :25~28.

[8]王仰麟, 杨新军.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 1999, 21 (1) :37~43.

3.论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 篇三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影响因素收入构成收入模式

1 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风景名胜区的收入模式作为描述风景名胜区收入来源及构成的总体框架。涵盖收入种类和各类收入的重要性两个重要方面。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了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的形成。影响风景名胜区的收入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影响风景名胜区收入结构的因素 ①政府管制 政府管制是政府为了改变或控制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而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及规章制度,并直接对违背这些法律、规章制度的行为进行惩处。政府管制是影响企业收入构成的首要因素。②景区类型 风景名胜区按主导景观的性质可分为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三种类型。

1.2 影响风景名胜区收入数量的因素 ①产品吸引力及丰度 购买消费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大小直接关系到来景区的游客数量,而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每个旅游者在景区的消费金额。这两者都直接关系到景区收入的数量。②游客停留时间 游客停留的时间越长,游客的消费可能越多。目前不少景区开发都在极力延长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时间。比如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免费表演,使游客为了表演而在目的地停留更长的时间,从而增加景区的旅游收入。③游客体验 游客在景区体验的好坏关系到游客中回头客的数量,也关系到游客的口碑宣传。关注游客体验、提高其满意度能增加潜在游客数量,间接影响景区收入。

1.3 影响风景名胜区收入质量的因素 此处所说的收入质量主要体现在获得收入的代价、成本上,要以尽可能少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收入。要提高收入的质量就要做到获得的收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以牺牲游客的满意度为代价。

2 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的构成分析

风景名胜区收入大的方面包括产品销售收入、服务性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附属生产性收入、其他类收入五个方面,具体到旅游收入又涵盖“一票二道三餐四购五娱”五大项。

2.1 风景名胜区收入的五大方面 按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风景名胜区的收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①产品销售收入 风景名胜区的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有包括三个方面:景点游览产品的销售收入——门票收入;娱乐性产品的销售收入——游艺机、电动玩具、游览船等;一般商品类销售收入——食品、工艺品、土特产品等。②服务性收入 这包括导游服务收入、宾馆住宿服务收入、饮食服务收入、交通客运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照相、电话、加油站等。服务性收入涵盖了旅游收入和非旅游收入两种。③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这包括景区联合经营收入,如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股份经营等;场租收入,即出租景区某些场所所得收入;风景名胜资源、土地等资源使用类收入等。此类收入依托旅游资源取得。④附属生产性收入 风景名胜区常常物产丰富,动植物资源富积,可利用进行相应的生产,为景区创收。⑤其他类收入 例如排污费等环保类收费,赔款、罚款等执法类收费。

2.2 风景名胜区旅游收入的五大项 此类收入是风景名胜区特有的收入。从具体的方面看,旅游收入主要可以用“一票二道三餐四购五娱”来概括:①票 这里指景区门票收入。②道 这里指景区内交通收入。③餐 这是游客在景区内餐饮消费对景区形成的收入,包括团体餐和特色餐饮等。④购 指景区内销售商品形成的收入。⑤娱 娱乐形式主要可以分为设施型娱乐、歌舞表演互动型娱乐、竞赛对抗型娱乐、制作采摘型娱乐和康体型娱乐等。

3 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的确定

确定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的过程,就是结合风景名胜区实际,分析景区收入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景区收入的构成部分及各部分比重的过程,是综合考虑景区收入影响因素与收入成分的过程。

3.1 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确定的原则 ①不违规 本风景名胜区可以开发经营哪些产品,取得哪些收入,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政策法规,做到三个层面的不违反:第一,不违反一般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第二,不违反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第三,不违反本风景名胜区的规划。②结合景区实际情况 确定景区的收入构成要结合本景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如景区类型、景区区位、景区面积、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素质等等。以此确定景区适合取得的收入。③收入组成多样化、优化原则 在考虑景区的收入构成时,应注意尽可能使收入构成多样化,各部分收入之间的关系要优化、合理化。这样不但能使景区取得较多的收入,更能较好地规避风险,使景区收入可持续。

3.2 确定景区收入结构 在分析完景区的类型、所受的管制因素,并确定本景区的产品体系之后,景区的收入结构应该说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们需进一步明确以下方面:①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大方面的确定 由上文分析可知,风景名胜区的收入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有5个:产品销售收入、服务性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附属生产性收入、其他类收入。确定一个景区的收入结构首先要明确本景区主要涉及这5大方面中的哪些方面,以哪些方面为主。②具体旅游收入项目的确定 风景名胜区旅游收入的具体项目,有“一票二道三餐四购五娱”5項。一个合理的旅游收入体系是收入来源多样化,重点突出一两个收入来源的体系。景区应着力打造几项主要的大数目的收入来源。在维持或适当降低门票收入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娱乐项目收入和特色购物项目的收入,同时兼顾景区内交通和特色餐饮收入。③优化景区收入链,合理设置收入点 风景名胜区收入的5大方面中,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构成一条链,每条链又可以设置若干收入节点;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收入同样由若干收入链和收入点构成。因此,在确定旅游收入模式的时候,应该明确本景区有多少条收入链,需要增减哪些收入链。同时,应该具体分析景区的旅游线路,在线路上合理地设置收入点。

3.3 从提高景区收入质量角度优化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的确定及收入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收入质量的提高。收入质量主要受收入结构和获得收入的成本决定。作为景区的经营者在基本确定景区收入结构之后应该利用景区收入质量来检测并优化收入结构。特别是利用增加游客体验、提升游客满意度和降低景区环境成本等方面来检测目前景区收入结构,并优化之。

4 确定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4.1 收入流失——门票流失问题 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流失现象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顽疾。据调查,在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经济滞后地区的景区,不购门票或少购门票者达20%-30%已属常见,个别景区门票收入流失率甚至超过50%。要求免减门票者主要是景区所在地各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尤其是那些对景区发展掌握有某种权力的人员,如工商、税务等部门人员;景区所在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所的上级对口主管部门人员以及景区工作人员的个人社会关系及其延伸等。应通过完善管理制度,灵活多样的门票经营方式等避免这种问题,保证获得合理的旅游收入。

4.2 模式的演变 风景名胜区收入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风景名胜区自身资源的变化(文化旅游资源体现得更加明显)、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制的变化。原来的收入模式可能不适应实际情况。因此需要随时关注风景名胜区周围环境的变化,依据变化相应地调整既成的收入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戈,丁登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经营管理调控指标体系初探.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2]李莹,杨程波,林峰.旅游产业“收入模式”简析,旅游经理人期刊.http://www.cntmu.com/maga/pages/qikan04_sec.asp.

4.2013风景名胜区总结 篇四

2013年在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夯实基础,开创石臼坨风景名胜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高标准,严要求,科学编制景区发展规划。

2013年三月我单位责成华诚博远(北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河北途观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和完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大纲,目前已通过唐山市相关部门审议,已递交省住建厅初审。总体规划大纲的出台为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全面发挥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效益,为指导风景区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提供依据。

二、重宣传,严执法,有效保护风景名胜资源。

1)一年以来我们大力宣传“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知识,使施工人员和景区工作人员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和破坏资源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签订景区保护的相关协议及责任状,有效的保护了景区资源。

2)对景区内小叶朴、丝棉木的珍惜物种,进行挂牌保护,对景区内的古树进行围栏挂牌保护。聘请专家诊治濒危古树。

3)我单位驻人员住岛,价钱巡视,保护景区资源。打击和制止挖沙、盗挖药材等行为,及时纠正工程设计缺陷,合理保护了自然资源。并结合景区执法局做好景区内安全巡视。

4)制定风景名胜区保护方案,落实到相关部门及个人,重点做好对外来人员的宣传教育。

5)完成菩提岛围挡,防治海水潮汐对菩提岛的侵蚀,增加了抵御风暴潮及海啸的能力。另外,结合此项工程修建了排水闸,修建水系解决来岛内排涝困难问题。保护了岛内动植物的安全。

6)做好岛内病虫害防治及外来有害物种防御工作,安置10台太阳能杀虫灯有效控制成虫数量,合理有效防止美国白蛾。对外来苗木进行检疫防止外来病、虫、草害。禽流感时期驱离岛内给别工地养殖的禽类,安排专人对岛内鸟类观测防止H7N9禽流感爆发。

三、警钟长鸣,做好景区内消防安全工作。

由于景区杂草多,火灾隐患大,今年提前着手打通各处防火道,购买灭火器,逐点排查,安放到位,安排电工对景区内线路进行排查,及时消除隐患。责令消防车全天候待命。制定消防应急预案,责任到人。采用高新技术对景区火情监控,购买和安装无线监控报警设备及海防监控设备,安排专人坚守,确保第一时间发

现火情。成立夜巡小队,按时间段景区巡视,防火、防盗、防破坏。

四、搞好景区卫生、垃圾清运。

建立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压缩站,购买垃圾车及清扫车,彻底解决景区环境卫生问题。

五、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加强相关景区建设。

一年来我们争取上级资金30万元,有效的改善景区环境。我区今年投资20万完善了石臼坨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设计和大纲。投资200万元完善了菩提岛标示系统,严格按4A级风景名胜区标准进行设计。极大的提升景区环境。

六、全面提升景区环境、打造4A级景区。

投资600万元改善景区环境,高标准设计,全民动员创4A,建设了观鸟台,整顿了潮音寺环境,提升了葫芦湖与梦泽湖景观,是景区环境大大提升。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工作协调难度大,对资源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还待完善;招商引资力度有待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困难和问题,立足新起点,推出新举措,切实加

5.楚雄元谋风景名胜区 篇五

元谋风景名胜区位于元谋县境内,由老城片区、新华—班果—物茂片区、金沙江峡谷片区等四个片区组成,总面积295.66平方公里,景观有蜚声中外的元谋猿人、蝴蝶腊玛古猿化石古生物遗址,金沙江峡谷(含红军渡)景观,奇特造型地质地貌——土林景观和独特的地层剖面景观构成。

景区地处滇中与滇西北风景旅游圈的走廊地带,区位优势较好,交通方便,气候资源和景观资源独特,是游览观光、科普、科考、科研教学的良好场所,也是发展热区生态经济的重点地区,

 

资料

土林位于元谋县境内,面积5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虎跳滩土林、班果土林、新华土林三部分。它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路南石林称之为“云南三林”。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风雨剥蚀,土林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有的像城堡,有的如宫殿,有的似动物,有的则酷似人形,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从县城坐小马车和骑马去土林,沿途可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别有一番情趣。

6.西樵山风景名胜区 篇六

目录地质形成自然景色人文背景文化特色收缩展开地质形成

珠江三角洲在四五千万年之前是一个古海湾,当时有一次火山爆发喷出大量溶岩,在海水中凝结后,形成一个锥形山体,这就形成了西樵山的雏形。以后在旧山体上又出现了几次溶岩的喷发,这就形成了现在的72峰。经历了几千万年之后,珠江三角洲才逐渐冲刷而成,西樵山也变成了平地突起的一座死火山,并在山上逐渐长满了各种植物,变得现在这样风光秀丽。

自然景色

绿水青山西樵山最有特色的景致是奇峰怪石和流泉飞瀑。作为国家著名的5A级景区,西樵山共有72峰,主峰是海拔346米的`大秤峰,整个峰群在珠江三角洲百里平川的平原中拨地而起,直耸空庭,清幽秀丽。西樵山上还有42洞和无数的奇崖怪壁,比较有名的是九龙岩、冬菇石、燕岩等,姿态万千,精美绝仑。西樵山林深苔厚,岩石裂隙纵横,储水丰富,共有232处泉眼和28处瀑布,比较有名的是“云崖飞瀑”和“飞叶清泉”。其中清朝的时候,“云崖飞瀑”还是广州的“羊城八景”之一,被称为“两樵云瀑”。

人文背景

西樵山早在6000-8000年之前就有人类活动,并创造了“双肩石文化器”,其打造的细石器和双肩石斧精细实用,深刻的影响了珠江流域的原始文明,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明朝和清朝,包括湛若水、何白云在内的一大批文人相继隐居西樵山,在此探求理学,吟诗作画,使西樵山获得了“南粤理学名山”的美誉。而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康有为,年青的他正是从西樵山出来,开始开拓他的维新大业。西樵山还是以黄飞鸿为代表的“南拳文化”的发源地,黄飞鸿一百多年前诞生于此地,苦炼武功,修心养德,成为武术界的一代宗师。现代,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如秦牧、黄施民等都在此留下赞美的诗句。

文化特色

7.如何认识与理解风景名胜区规划 篇七

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核心是景源的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999) 》对风景资源定义为“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 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可见, 风景资源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 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而风景资源同时具有的“稀缺性、脆弱性、不可再生性”与“风景资源的多种复合价值和强吸引力”[2]这两种属性, 又是不易调和的矛盾体。复合价值高吸引力强, 必然易于引起开发, 而且往往是高强度的开发, 这就必然的会对脆弱、稀缺资源造成损害, 而其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经受不起任何破坏的。那么在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冲突中,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规划者和管理者必须明确认识到:开发可以是循序渐进的, 不是一代人的问题, 资源的消耗却是难以短期重现甚至是不可重现的。正如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提出的:人类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中可以明确看到:不能为了一代人的利益而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 则必然应当资源保护先行。而风景名胜资源作为珍贵的稀缺资源之一, 理应得到重点的保护。

因此, 在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所有重要文件中都反复强调了资源保护的核心地位。1999年发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第一章第1.0.5条就明确提出:“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纵观《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全文, 共有93处出现“保护”字样, 以保护为核心的规划思想贯穿于风景区规划规范始终。

从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属性、特点分析中不难看出, 必须要把风景资源的保护工作放在核心地位。只有在此目标框架下, 才可以对其进行合理利用[2]。

2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将风景资源自身演化作为风景区持续发展的动力

风景名胜区规划以保护为核心, 并不意味着规划就只是保护, 更不等于维持现状。倘若如此, 那么景源的演化则会就此止步, 阻断了景源的演化, 我们的保护就是变相的破坏。这一点在人文景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对于自然景源, 人文景源的演化历程是比较短暂的同时也是活跃的。人文景源本身就是人类活动不断发展过程积累下来的优秀代表, 人的参与介入尤其是人类的创造活动才是人文景源的活力根源。可以说一旦离开人的活动, 人文景观就会失去其活性, 一个活景就会演变为死景。对这一类资源仅仅采用维持现状的规划思路, 只保护形式不发展内涵, 将会导致景源的演化中断, 失去永续发展的动力。以游客到武当山风景区游览为例, 绝大多数游客绝非仅仅为了欣赏几座道教建筑和观光当地的自然风景。武当的道教文化和仍然在风景区内修行的道教信徒, 才是那些宫殿庙具有吸引力的根源。道教在武当的发展情况密切影响到武当风景区的活力, 忽视甚至阻碍当地道教的正常发展, 都会导致武当风景区的灵魂缺失。而在风景名胜区中人文景源又是与自然景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很多风景名胜就是集二者于一身, 离开哪一项都构不成一个完整体。因此, 人文景源自身演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风景区的发展趋势。自然景观需要可持续保护, 人文精神也需要延续。因此, 风景区规划中必须考虑景源的“永续性”问题。而景源自身演化正是保持景源特色、活力和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既然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 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那么规划中就有必要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同时是有利于景源自身发展的具体措施或者至少根据景源演化趋势制定出相应的景区建设方向。仍然以武当山风景区为例, 现有的景观资源是经历了千百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形成的特殊人文自然景观。道教文化是风景区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武当道教建筑景观的灵魂。因此在武当风景区规划中, 对于当地道教发展需求应当予以重点考虑。规划中应当明确道教是至今仍然不断发展的。随着当地道教生存环境的变化, 其对于外部环境例如建筑环境是否还有新的要求, 是否需要对现有环境进行改造?这些应当作为规划的参考。一味的保护物质环境将其视为无生命的景点而忽略其中精神的传承性, 只能保留古人遗留下来的物质形式, 并不能真正触及更高层次的人类精神需求的本质。长此以往, 建筑是保留下来, 却可能成为空洞的景点, 最终需要用导游编故事才能提起游人的兴趣。这将会成为景观资源最大的浪费与破坏。

风景区规划, 既不是造景点, 也并非单纯保护景点, 而应该是促进景观资源的合理演化, 保持景源的生命力。有了生命力, 景区的发展才真正有希望。正如“永续性”准则强调:现代人类是可以、也必须对遗产有新的贡献的。只要承认遗产是历史累积的, 就应该承认现代人类的某项具有特定的人文、科学意义的作品可能会成为遗产的新的组成部分而向未来传递, 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永续性”准则强调在不损失遗产在生存的“历史”过程中, 所获得的有意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的信息的前提下, 对这些“信息”增添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要素, 达到“演进的真实性”, 从而使今天的信息可以通过景源而传递到未来。

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是协调景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风景规划以资源保护为核心也好, 促进景源的延续发展也好, 其根本目的还是要解决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问题。人类已经意识到任何开发都是对原有自然状态的改变, 这种改变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会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但是对于原有生态系统来说就是破坏。所不同的只是破坏程度是否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极限, 就是保护与规划能够协调到的底线。“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 任何成本都是机会成本。任何政策都是在现有的可能中进行选择”[3]。因此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资源保护与利用只存在协调关系却难以实现绝对的平衡。

在风景名胜区中, 开发利用必须在以保护为核心的框架下进行,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规划。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点体现:

3.1 引导资源利用走低损耗的途径。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利用一定要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美国的严格保护政策固然有其优势, 但是并不适用于经济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对中国而言, 通过风景名胜区的开发, 以局部的自然状态的损失, 换取当地经济结构和居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变, 使其长远的发展同自然资源的保护建立起共生的关系, 是实现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个硬道理下, 选择最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模式, 目前风景名胜区最普遍适用的开发方式就是旅游开发利用, 其次就是生态农业。

3.2 引导资源利用多样化, 提升开发档次。

旅游作为目前风景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 具有丰富内涵。规划部门应充分发掘旅游的内涵, 避免粗浅的开发景源。所谓粗浅开发, 就是规划思路局限在对景源的外部形态联想和缺乏考证的当地传说上。这些可以是游人的行为, 甚至可以是导游的工作内容, 但不应作为规划者的工作内容。规划工作应该从整个风景区典型景观特征、人文历史资料以及游览过程可能涉及到的科普知识中提取易于被大众所接受、能够引起大众游览兴趣的内容作为开发重点。突破“景点观光”模式, 开发多种游憩活动。“除了自然观光, 还应强调身体锻炼、意志培养、环境学习和伦理责任, 强调五感的体验。”[4]同时引导旅游开发脱离粗放性, 提升风景区资源利用档次。引导旅游开发脱离粗放性就是需要明确景区内游人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规范。有人是否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在区域内活动。明确景点是以娱乐为主还是以科普为主或是以观赏为主。等等。以加拿大国家公园为例, 共规定出42种允许开展的游憩活动类型, 并且对一些活动类型提出了明确的限定条件, 如只有当鱼群种群数量在提供一定程度的收获量以后仍然不会危急种群的生存力的前提下才能够进行体育性的钓鱼活动。此举看似繁琐, 实则体现出资源开发的科学规范性, 开发管理有凭有据条理清晰。既保证了保护的核心主题, 也兼顾了游人的娱乐需求, 可以说达到理想的协调效果。

4 结论

只要我们承认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就必须选择资源保护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核心。但是在保护中不能忽略和阻断资源的演化进程从而导致资源活力的退化。必须坚持可持续的保护策略, 顺应景观资源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了风景规划的核心并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将有助于规划者根据风景区具体情况做出兼顾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决策。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必将有助于风景区向规范良性的方向发展, 亦有利于游览者提高整体生态意识, 也只有人们整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加强, 风景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环境才有可能被建设成为活力持久、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良性系统, 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摘要:风景名胜区规划作为规划中的一个类别, 必然具有规划的通性, 即目的性和前瞻性。而针对其特定的服务主体, 又具有特殊性。依据风景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开展科研、开发经济等功能, 风景区规划相应的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以景源保护为核心, 确保景源自身持续发展, 重点协调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尽可能满足人们对游憩、科教以及经济方面的综合需求。其最主要目的是引导风景区建设成为活力持久、内部协调、资源保护与自身发展相互支撑的良性系统, 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规划,保护与发展,协调

参考文献

[1]刘俊, 蒲蔚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2]岳邦瑞, 侯全华, 邱茜.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本质任务及其遗产属性[J].西北大学学报, 2005.

[3]赵燕菁.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 2001.

8.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配置浅析 篇八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09-03

收稿日期:2015-04-08

修回日期:2015-06-29

引言

利用园林植物材料并结合风景名胜区生态建设的需要,按照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以不同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方式和途径去创造出多样化的植物景观,使之成为新常态下生机勃勃的的新亮点,是广东英德宝晶宫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为英德宝晶宫景区)的环境景观定位。对于英德宝晶宫景区绿地的升级改造,增强植物造景效果,发挥植物造景的功能作用,应投放相应的绿化建设资金及养护管理费用,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考虑并将植物的自然美、生态美作为景区植物景观的主调。

1 景区区位及植被现状

英德宝晶宫景区坐落在广东英德市区的北江河畔,整个景区由宝晶宫溶洞、碧落洞、碧落湖和狮子岩4个景区组成。素有“岭南第一洞天”之称的宝晶宫溶洞,是一个经历两亿多年地壳运动而成的大溶洞。溶洞共有4层,洞内面积达20000m?。溶洞外划分为风景名胜区、摩岩石刻观赏区、英德红茶文化区、广场绿地4大板块。景区以自然山体为依托,因地制宜利用本土优良植物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广场绿地有大大小小的植物造景30多个,4大板块种植的乔灌木有125种,乔木达20000株,草坪和地被超过50000m?,绿化率达43%。经多年的建设和养护管理,景区的绿化布局已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而且在自然生态和红茶文化方面已具有一定效应,为社会创造出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2 景区的植物选择与植物配置

2.1 景区植物选择和配置的原则

1)“适地适树”与“适树适植”相结合;2)走生态化、本土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植物配置道路,丰富景区植物群落;3)选用的植物与景区自然山体形状、建筑物及环境相结合,园林空间具有韵律节奏感;4)选用的植物,主调与基调明确,植物景观效果协调统一。

2.2 景区植物选择的策略

2.2.1 合理选用还原自然生态的乡土植物

英德宝晶宫景区可选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榕树Ficus microcarpa、大叶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乡土植物作为景区的主调树种,既可为其它阴生植物生长创造生境条件,还可起到空间围合的作用,以降噪、滞尘、遮荫,从而体现一个完整的循环生态环境。

2.2.2 选用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植物

坚持“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原则,选择优良的或色彩迥异或具花香或具果实的植物来丰富景区植物群落,增强景观性,如选择桂花、大叶紫薇、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等植物,可使植物特色更加突出且鲜明。

2.2.3 植物群落多样化、造景特色化

如选择桂花、三角枫、黄金榕等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植物,并借助宝晶宫溶洞两侧及摩岩石刻旁等实体造景,点缀3~5株如桂花、三角枫等小乔木或小灌木,增强群落的多样性和特色。

2.3 景区植物配置的特色

2.3.1 以自然生态植物造景为主,寓意于景观

英德宝晶宫景区除供游人游览外,主要为了提供一个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能够缓解污染、净化空气的自然循环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营造一个完整的循环生态环境,植物配置要把握景区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植物生态习性为基础,以景区自然山体为蓝本,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并通过合理的配置来体现植物景观效果。

2.3.2 环境景观定位明确,植物配置个性突出

景区结合宝晶宫溶洞“雄”“奇”“壮”的特色,在绿地平面区划布局采用“象征手法、尺度合宜、巧于因借”等人文园林中的山水要法,选用本地特有的英石、黄蜡石、河冲石等材料,坚持“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原则,配置优良的香花、果实植物和不同色彩的植物,丰富景区植物群落,增强植物景观美观性,较好地解决了景区植物种类单一所带来的自然生态防护效益不高的问题。

2.3.3 植物群落与造景的搭配优势明显

“植物群落是植物造景的基本元素,是指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理位置范围,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组合。”英德宝晶宫景区现有天然植物群落,无需大量人工营造。只有在景区绿地有机更新时,作为植物造景而形成的植物景观,选用观赏性植物景群、基调树林景群,或附生植物景群和竹林景群等植物景群,使植物搭配的主体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进而提升景区的环境景观质量并对园林空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 景区植物的区划布局

3.1 前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英德宝晶宫景区作为省级的风景名胜区,其植物的区划布局要有前瞻性、科学性,植物配置应遵循“以生态效益为主,提高单位面积绿化总量”的原则,并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为前提,进一步加强景区绿地规划、建设与管理,加大单位面积绿化总量,充分发挥景区自然生态组团绿地高氧吧的功能作用。

3.2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改善和提高景区环境质量,坚持“适地适树”“适树适植”原则,认真做好乔灌木、藤本和花草本等植物的区划布局,力求多目的、多品种、多层次。同时根据植物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长且适应性强、抗性较好的园林植物种类。

9.阳江凌霄岩风景名胜区 篇九

凌霄岩风景名胜区位于阳春县城西北66公里的.罗阳峰林之中,面积36.7平方公里,是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溶洞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颁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

凌霄岩分为正岩、东岩、西岩三大洞,今开放正岩。正岩高约100米,长、宽近200米,游览面积3万多平方米,分五层游览。洞内19条如楼宇般高大的钟乳石柱直撑岩顶,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天然形成的一线天、一颗星、水底月为三大奇景,神奇奥妙,

资料

距凌霄岩两公里的玉溪三洞,由漠江上游穿过三个大石溶洞而成,总长3公里,今开放一、二洞。洞内清泉叮咚,溪水清莹,景色别致,洞内层林叠翠,景物万千。且凌霄岩和玉溪三洞内均可泛舟。 凌霄岩被誉为南国第一名胜。岩高100米,分三层游览,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其中底层凌霄厅高60米,宽34米,长105米,有一岩底河长320米,可泛舟。

10.崂山风景名胜区导游词 篇十

风景区由青岛海滨和崂山两处景区组成。

崂山景区:位于青岛市区东南约30公里,面积300 多平方公里。以崂山为主体,地域辽阔,崂山景区景点甚多,可分为六个小区:南线太清宫区,东线太平宫区,中线北九水区,西线华楼宫区,北线鹤山景区和巨峰崂顶区。

崂山位于青岛东部的黄海之滨,主峰海拔1133米,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也是我国海岸线上唯一一座海拔超千米的高山。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游览、避暑、疗养胜地,全年平均气温12摄氏度。崂山拔海而立,山海相连,峰雄壑险,水秀云奇,自古被传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

崂山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传播地,始于汉、唐,宋元两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清不衰,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道士曾逾千人。至今保存完好的道观尚有10余处。$$孔林导游词 ·山东曲阜导游词 ·青岛导游词 ·山东泰山导游词

崂山山脉系燕山期花岗岩地貌景观,山石造型奇特。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脊上奇峰突兀,怪石嶙峋,象形石比比皆是,素有天然雕塑公园之称。崂山植物资源和物产也十分丰富,尤以古树名木著称,有汉柏、唐榆、宋朝银杏、元朝耐冬等。此外还有高山杜鹃以及满山遍谷的落叶松和千余种奇花异草。崂山旅游的最佳时节为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崂山的特产有崂山矿泉水,崂山啤酒,崂山海底绿石等。

11.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配网规划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规划;配网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37-03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15 km2,下辖2个乡镇,居民2.5万人,常驻人口约4.0万人。辖区内仅有一座110 kV黄果树变电站作为辖区供电电源点,另外通过邻县的4条10 kV线路(高白、坡马、扁袁、凤祝)对周围农村负荷进行供电,供电网络合理性较差,供电可靠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很难满足近期新上负荷对电力的需求,经常出现业扩受限的现象。由于设备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多种原因引起线路跳闸事故的发生,严重降低了当地的供电可靠性,使5A级旅游景区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旅游旺季,每天在辖区内流动的人口多达10.0万人,而黄果树景区日极限游客容量为5.0万人,天星桥景区日极限游客容量为3.0万人。一旦发生停电事故,将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引发群体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强统一规划、提高供电可靠性是电力供应部门目前的首要工作。

景区最大日用电负荷约为11 000 kW。景区电源主要依托安顺市电网,以110 kV为高压配电网的城市供电网络,分层分区供电,供电可靠性达到99.99%以上。景区内宜地埋式电力线路。

1 负荷分类

黄果树景区电力规划负荷分类见表1。

2 负荷区域具体划分

负荷按区域设置为15个片区节点,黄果树景区负荷区域规划见表2。

3 电源点设置

根据黄果树景区今后10 a规划和负荷情况以及在建工程状况统计,辖区内总建筑方量将达到200万m3,预计供电负荷在20万kW左右。因此,建议在辖区内配置2个110 kV变电站(其中一个为三圈变),2个35 kV变电站,在优化内部电源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负荷性质考虑区域外备用电源点设置(现关岭、镇宁的4条10 kV线路及通道可予以保留)。

2个110 kV变电站应取自两个不同的220 kV变电站,建议一个为镇宁变、另一个为顶云变;在时机成熟时建议将10 kV配网升级改造为20 kV配网,此时35 kV变电站可改造成为20 kV开关站。另外,区域内有3个已建成的水电站(2个通过35 kV上网,1个通过110 kV上网)和1个待建水电站,按就近上网的原则,可作为辖区供电的备用电源点。

4 电源网架构想

1) 负荷网架联络。按负荷类别进行网架联络,对不同类别的负荷之间,原则上不进行联络,必须要联络时,需加装断路器进行有效分隔,正常运行方式时联络位置为常开状态。对不同性质的负荷分别形成环网供电模式,原则上对核心景区和黄果树城区负荷必须满足N-1的冗余模式。对农村负荷可考虑线路间互倒部分负荷,减少停电面积。

2) 敷设方式选择。核心景区属于国家5A级景区,区内绿化覆盖率达75%以上,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架空线路极易由于外部原因造成短路引起森林火灾,从而对景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按电缆入地方式进行敷设。目前已强制要求旅游集团公司在道路建设中安排了电缆管沟入地的土建工程。景区周围城镇负荷宜按电缆入地或绝缘架空线路方式进行敷设,变电所按室内布置或采用箱变进行配置。农村负荷高压按绝缘架空线路进行敷设,低压按绝缘架空线路或绝缘集束导线进行敷设,公用配电变压器采用台架方式安装。

5 配变选择

由于中心景区为大瀑布,空气湿度常年大于85%,在设计电气设备外绝缘时应作特殊考虑。景区内严禁使用油变,高低压配电柜及配电箱的防护等级需按大于IP45考虑。景区内配变必须选择SCB10以上干式节能变压器,且配备良好的通风除湿装置,景区城镇负荷为干变与油变混合配置(其中大型酒店及人口密集区按干变进行配置),农村负荷多采用油变,已规划为景区的古村落应逐步更换为干变进行供电。

6 计量方式选择

针对大中型客户高供高计,并配置负控装置;针对中小零星客户采取高供低计,变压器端配置TTU。由于景区服务业季节性、时段性较强,客户端采用预付费磁卡电表,同时需要配置远程集抄系统,便于线损管理与核算。村一户一表安装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配置,原则上一个表点按不多于4个表位集中表箱进行配置。

7 线路通道选择

线路走廊和通道尽量选择在公路附近,便于运行维护及操作,严禁架空线路穿越深林和重要景区节点,严禁10 kV线路跨越高速公路,线路主通道在迁改时需配合当地的行政规划完成,避免二次迁改造成浪费和产生不安全因素。由于景区依托于白水河流域,因此尽量避免线路架空跨越河流,在河流两边1 km或可视范围内不架设架空线路,避免对景区景观造成影响。对景区内景点供电尽量从外围通过分支线路向内进行供电,有条件时,在接近景区附近采用电缆入地进入景区,电缆通道上应有明显标示。

8 景区供电可靠性选择

核心景区要求供电可靠率达99.99%,供电电源按双电源加备用柴油发电机组进行配置。景区城镇服务业负荷99.95%,在大型酒店要求客户自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农村负荷99.8%,通过配网自动化实现对负荷与线路之间的快速切换。线路之间的连接采用电动永磁机构断路器进行连接,可实现远方操作。联络线路需具有足够的截面保证断面功率的正常通过。

9 过电压预防措施

在电缆进出线两端均需安装氧化锌避雷器。在雷击率高的山区架空线路必须绝缘化,且不设接地挂环,避免裸露带电导体暴露在空气中,接头部分采用绝缘胶带缠绕或环氧树脂密封。

10 配电室及配电箱柜外观设计

由于地处景区,配电设施外观设计需与周围环境协调配合,必要时可在外观设计上做特殊处理,但安全警示标志必须醒目、清晰、易于辨识。核心景区和城市主干道建议采用地埋式景观变电站。

11 对配网自动化的思考

由于景区供电面积相对较小,负荷相对较小,供电可靠性要求相对较高,因此配网自动化工作必须纳入议事日程,在前期电网规划和改造过程中新增设备需考虑与配网自动化网络之间的数据接口问题,充分满足遥测、遥信、遥调、遥控的功能实现。按目前科技进步水平,从计量自动化开始着手,逐步过渡到远方倒闸操作直至智能化的网络重构。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环保能源概念,将会极大地推动电动及油电混合动力交通运输工具的快速发展,在景区建立电动车充换电站及充电桩就显得特别迫切,这也将会成为我们下一步重点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 任亚军.城市配网自动化及其配网规划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3(4):189.

[2] 周莉梅,屈高强,刘伟,等.配电网供电区域划分方法与实践应用[J].电网技术,2016(1):40.

[3]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配电研究所.配电网典型供电模式、网架建设原则和规划体系研究[R].北京: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12.

[4] 刘念,马丽,朱铁铭.计及抗灾能力和地区特点的配电网规划方案综合评估[J].电网技术,2012,36(6):219-225

[5] 盛万兴,宋晓辉,张莲瑛,等.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 颜伟,李佐君.考虑地理信息的多电源配网规划[J].中国电力学报,2009,10(42):56-62.

[7] 孔涛,程浩忠,李钢,等.配电网规划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09(19):92-99.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十月份班务工作总结下一篇:清华上海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