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2024-07-09

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12篇)

1.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一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关于化学教学中进行唯物观教育的建议 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在化学教材中渗透着辩物主义的观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领悟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而且能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去进行学习。那么,怎样利用教材中辩证唯物观点对学生进行唯物观教育呢?

建议:

一、在化学教学中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观点教育。

在初中化学中进行原子分子论教学和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教学时,教师可指出,从客观方面看,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有着气象万千的无数天体,人类居住的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太阳系只是银河系家庭中的一员,银河系以外还是河外星系,这些星系构成为总星系,这些都是宇宙空间中客观存在着的事物,而且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这些基本粒子,没有一个是不运动的。

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树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初中化学中进行溶解平衡等教学,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平衡、电离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种成份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象各种变化都停止了,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溶解和结晶的速度,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度,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俣成分子的速度相等罢了,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破坏,将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三、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

任何矛盾的双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而且矛盾的双方又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例如,金属原子有失电子的还原性和氧化性,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但它们又互相依存,没有还原性,何谈氧化性。当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后,就具有氧化性,非金属原子得电子成为阴离子后,就具有还原性。这说明氧化、还原这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既对立又相互统一在同一个微粒中。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教育。例如,人们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后,可指导科学工作者去预测周期表中未填满的第七周期中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对发现新元素的指导作用。

又如,在合成氨工业生产中,当人们认识了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后,就可选择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的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从而可提高合成氨的产量。

2.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二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作用

(一) 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包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主要对学生的道德、理智和审美感三方面进行教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态度是主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新课程目标中指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问题上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辅相成,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 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2], 青少年的情感比较热情但不稳定, 自尊心较强, 但是方向性和稳定性不够强。作为生物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人格, 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使学生保持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勇于战胜困难, 并能体验战胜困难的成功感和自豪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对美好的事物渴望、追求。

二、渗透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老师的采访和实地观察现在生物教学的情况, 分析生物教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老师对情感教育不够重视

通过采访, 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高中学生面临着高考, 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而对情感教育就忽视了。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 在生物的教学中如果不重视情感的渗透, 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就很难提高, 如果没有对生物的兴趣, 渐渐也会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健康, 美丽, 充满智慧,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不够

现在很多教师认为情感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改正, 这是片面的。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一部分, 情感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很多老师对情感教育认识片面, 不能很好的落实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触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 还要把学生知情行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情感的力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 老师教学中情感表现不够

情感教育中教师情感注入不够, 不能很好的体现情感教育, 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进行情感教育时, 老师的情感不能充分投入, 语言的感染力和肢体的表现力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在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中, 老师要充分展现科学家探索的艰辛历程, 让同学们感受到科学家的探索过程, 产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爱戴, 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对生物这门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生物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也是学生沐浴情感教育的场所。

(四) 学生的情感认识偏离

现在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 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 学生的情感认知偏离, 很大程度是社会不良环境、家庭氛围和学校的环境造成的。教师的任务就更加艰巨,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价值观, 同时形成正确的认识, 再把正确的情感让学生接受, 老师对学生的精神生活要更加的关爱和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舞, 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生物老师要努力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地认识, 对生活有美好的期待, 对人生有乐观的心态。

三、“X+1+X”情感教育模式的构建

对情感教育文献分析, 积极开展相关的情感教育, 探索情感教育模式及方式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3]情感教育对人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此, 我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模式, 使生物教学能够更好地进行情感的教育。通过生物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起改变生物课情感教育不足的现状,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理智思考, 提高道德认识, 在生活中学会审美并能体会生物中的美。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 在教学中师生合作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陶冶情操。为此, 我探究了“X+1+X”情感教育模式。

(一) “X+1+X”模式的教学程序

生物学概念知识和实验探究比较多, 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可以增加学习效率和质量, 并且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现在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一些, 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很重要的,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生物课堂中, 实验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生物中的一些概念和现象, 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可以共同探讨, 让学习生物变成有意义、有趣味的事。“X+1+X”模式表示课前、课中、课后需要做的事情。

(二) “X+1+X”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X代表课前和课后学生的任务, 1是教学的重点环节, 在教学的环节教师与学生要相互合作, 通过自己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生物课堂的特点创新出生物教学的“合作”新模式, 通过合作的形式使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学的合作模式建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掌握知识,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了让情感教育能融入到生物的课堂中, 可以通过合作教学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创造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1.“X”=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并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与书籍交往的乐趣所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 这是强有力的杠杆, 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4]。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很多的科学发现会让学生对生物产生兴趣, 很多高中学生物生成绩不好, 并不是他的智力和记忆力差, 而是兴趣不够。结合教学实习的经验, 我认识到兴趣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前提, 没有兴趣, 学习就变成了机械和枯燥的记忆。在讲新课前, 让学生分成若干组, 小组内每个人查阅并阅读一篇关于本节课的科学资料, 读完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阅读后的心得体会,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发现文章中的智慧、道德和美的事物。小组内可以相互交流自己阅读的内容和体会, 在这个时候, 同学之间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表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个环节主要是丰富学生的视野, 产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让学生对生物现象和生命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通过对科学资料的阅读, 会使同学们产生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的欲望, 对知识产生好奇, 惊异乃至美感, 让学习成为愉快的情感体验。通过课外的阅读, 上课时老师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合作学习知识

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把这些生物知识建构到学生的脑海里。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不是简单的由教师传递给学生,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 学生不是得到想法, 而是产生想法。[5]生物学知识本身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知识体系, 然而,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把知识拆成一个个零件装入脑海里, 在初次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要保证学习的内容是正确的, 因为刚接触新的事物记忆会更加的深刻, 因此, 要保证学习的内容是正确有吸引力的。

首先, 要学习知识之前, 教师要充满感情地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宏观的生物学知识同学们是可以看到的。教师在讲解宏观知识时, 可以创设情境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生命现象, 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和民主的特点, 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共同发现生物中美的现象, 美的结构、美的价值。通过美的事物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产生美的共鸣, 共同体验大自然中生物的美, 让学生的情感可以在生物课堂中表达出来。对于微观的生物学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教师可以和同学一起建构形象的模型, 让学生体会微观的世界, 让知识形象生动。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内容理解透彻。把本节课的知识掌握之后, 让同学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 最后把自己小组的知识框架与同学分享。这时, 老师要分析学生是怎样建构自己的知识的, 通过对知识框架的评价和分析, 让同学认识到自己理解知识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能够改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

3.“X”=学生课后总结和应用

首先, 把老师的课后作业完成,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接着根据课上老师讲过的知识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把知识整理出框架, 并把知识点自己填入知识框架, 把重点的内容标出来, 方便下次再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知识既是最终目的, 又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或手段”[6], 因此, 最后学生要对知识进行再探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也许还有很多疑问, 对这些疑问可以向别人请教, 或是自己查阅资料, 利用网络资源来找到答案。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奋感和乐趣, 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越多, 学生就越喜欢学习, 越容易理解新的知识。学生在自己探索知识的过程中, 同时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对大自然的神秘产生好奇和敬畏之情。遵循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想了解的知识, 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克服困难, 并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20-158.

[2]班华.论教学的情感性原则[J].教育科学研究, 1992 (2) .

[3]王善峰.中国青年研究[J].新世纪以来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 2012 (1) .

[4]苏霍姆林斯基.论智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99-307.

[5]冯忠良.教育心里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57-167.

3.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三

关键词:高中美术;审美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34-01

审美教育旨在借助自然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达到端正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各阶段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特别是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其即将面临升学择业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将不会从事专门的美术等艺术事业,借助于美术课程对其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其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有必要了。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基于美术课程教学的审美教育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高中审美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关于审美教育,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当然,审美教育并非艺术学科教育的专利,自然学科、社会学科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各学科、各学历层次的审美教育街接、互动起来,才能收到实效。因此,审美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懂得欣赏艺术、鉴赏艺术的教育,其任务就是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净化其情感与生活。新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的发展。审美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感受社会和自然的美,学会欣赏美,形成辨别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形成初步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愿望。

二、关于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探讨

1、使学生形成形式美感。学生在美术课程当中,首先接触的就是审美形式,即美术作品当中的艺术语言,如线条的粗细变化、色彩的深浅搭配、作品的纹理结构等。学生在面对自然事物时,也总是先感知其外观、材质、结构等。在感受形式美的过程中,学生会建立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整体感知。但是,必须注意,学生对于形式的感知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深入的,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的感知往往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对形式美的感知也应该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同的人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观察和练习过程中掌握色彩的一般知识与调配方法,使其掌握美术语言。在图案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对比、均衡、变化、统一、韵律、节奏等美术手法,让学生在图案组织训练中初步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与规律。

2、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美。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充满理想、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不乏渴望美、追求美的热情。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美,进行美的教育。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纤夫拉纤的图片,并配以俄罗斯著名歌曲《伏尔加河纤夫曲》。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大胆发挥想象力,更为真切地感悟美。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与美术素材相关的人物、社会背景、文化特征、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美术作品,领悟其中的美。

3、使学生树立审美理想。审美活动来源于美好事物使人产生的感官反应和情感反应,但又受人的审美理想的制约。但是高中生对是非标准的把握尚处于未成熟阶段,不能准确地辨别事物的好坏、美丑、善恶。由于审美判断不同,所形成的情感反应往往也不同。健康、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及艺术工作者审美观点的集中反映,会使人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愉悦,受到教育。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所有艺术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分析、赏评,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学生完成简单的艺术创作。这些都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点,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

4、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美术课堂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还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和感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时,为了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升他们的感受力,教师不能仅用苍白无力的语言讲解,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一传统而优秀的民间艺术。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窗户、黑板上粘贴各式各样的剪纸,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剪纸文化的相关介绍以及古色古香的歌曲。这样,学生的多种感官就可以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感受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以学习、创作带动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是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为了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将审美教育引向深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为,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创作带动欣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行审美欣赏的最初阶段,往往认为画得像的作品就好,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具象性作品与抽象性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习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的真谛,逐渐摆脱以“像”为美术欣赏标准的错误认识。同样,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限制,很多高中生对于中国书法和古代篆刻并不熟悉,在欣赏不同形式的篆刻作品时,难以把握市局、力度等篆刻的形式美感。学生如果学习一些篆刻的知识,了解篆刻的白文与朱文、阴刻与阳刻等基本常识,再动手尝试篆刻,往往能够更好地体会古代篆刻方寸之间的无穷魅力,感受古代篆刻大气、雄浑、古拙的美。

参考文献:

[1] 张贵珍,陈旭.浅析美术教学中的艺术欣赏[J]. 科技信息. 2011(11)

[2] 王协辉,周福青.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 中国体卫艺教育. 2010(10)

[3] 黄武全.探析新课标下高中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4)

[4] 王玉山.浅谈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J]. 美术教育研究. 2012(24)

4.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四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应深刻理解新课改内涵,对现有的物理教学方法和实施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同新课改要求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就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浅显分析,并提出了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策略,以期能够在高中物理教师队伍中引起共鸣,进一步探索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新方法,实现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习题;优化;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新课改理念的提出和实施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讲究的是注重学生物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与物理学习、探究物理学科知识。但因部分高中教师对新课改理念了解和认知度不够,使得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导致高中物理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加强对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有效应对策略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需要重视研究的课题。

一、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改认知度不够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教师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完全是按照教学大纲内容要求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在灌输式的、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下,往往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觉物理难学,不愿学,自然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新课改下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将课堂教材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提升对新课改思想的认识程度。

2.课堂教学角色定位不清楚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为教学方向。但部分高中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理念认识程度不够,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将教师放在课堂主体地位,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操控。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对于学生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该是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

3.课堂教学氛围差

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可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但当前部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教材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仍旧采用单调、乏味、枯燥的授课方式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在沉闷的课堂氛围中经常打不起学习的精神,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比较常见。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那么教师再怎么努力也将是徒劳的。所以在新课改下高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

二、解决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的对策

1.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思想,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符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传统的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够通过思维创新独立解决问题。当然对于那些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的物理知识,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能够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自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问题答案后的成就感,从而树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2.注重习题的设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设计习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习题的设计应注重简单和复杂相结合,根据学生课堂上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合理编排设计习题。当然,基于各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不同,教师在习题设计过程中要照顾所有学生。比如对于那些物理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稍微大点的习题;对于那些物理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大、能够进一步开发思维的习题。对于那些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习题。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编排不同类型和难度的习题让学生都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任务。

总之,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多,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同新课改要求相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5.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各个学校中都开始了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在素质背景之下,要想提高高中的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才能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政治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就是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思想状况以及行为偏好,这样一来才能根据高中生特殊的心理以及情感状态,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除此之外,在课堂导入环节,目前有许多教师都只是采用寥寥几语来导入,这样一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让学生进入较为兴奋的学习状态,遑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一定要采用较为生动、新颖的导入语来开启政治课程的教学。可以采用提问或是设置悬疑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抱有疑问,这样一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好奇心,让他们能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探索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除了注重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以外,更加重视的是学生个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课程内容的传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自主进行合作及探究学习,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通过探究与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3)加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兴趣更好的老师。也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政治课程学习当中,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然而,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之下,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十分枯燥乏味的。政治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能力,学生大多也只是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这样一来,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便是在考试之前,学生也只是采取较为敷衍的态度来进行课程的复习及练习,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在政治课程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政治课程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譬如社会调查、辩论赛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政治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刺激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也能够运用政治思维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2.2改善政治课程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背景之下,要想提高政治课程教学效果,必须要改善当前政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改变当前政治课程教学现状,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扭转当前政治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提高政治课程教学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出发:

(1)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那就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然而然,在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中,更是要做到这一点。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指的就是在进行政治教学中要将政治的理论知识与当下时事及以前的历史事件相结合。这样一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治课程知识。同时,通过挖掘时事背后的政治理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将政治理论与时事及其他问题相结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手段,有助于为学生创设更加轻松活泼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手段的创新,指的就是结合常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来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3)因材施教。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充分了解并且接受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以此来挖掘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并且针对学生的优势加以培养,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要想提高高中的政治教学效率,就必须要正视当前高中的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这些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扭转当前高中的政治教学困境。而笔者认为,任何解决措施的实施,都是要围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及改善当前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陆光辉 单位: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参考文献

[1]夏岩.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的政治教学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4):90-91.

[2]吴称风.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的政治教学探讨[J].学子:理论版,(23).

[3]吴琼.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的政治教学应用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181-181.

[4]王冬梅.基于素质教育下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方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5):59-59.

[5]康德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路径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8):144-145.

[6]顾佳.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的政治教学[J].教育,(11):00243-00243

6.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六

1.引言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一直是教学的重点科目,同时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新的教学模式要求物理教师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新课程内容中增加了许多与物理知识相关的实例,紧密地将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相联系,使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明了化、易懂化,提高了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

2.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相衔接的必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要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全面重视所有学生的综合发展。在学习中,我们要坚持“教师要处于主导位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1]。

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曾提出:“在传统思想的模式下,学生比较擅长推演复杂的计算,却不擅长使用富有规律的归纳方法,而恰恰物理学不是复杂的推演。”所以,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只重视理论计算知识内容,而忽视常见的生活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不仅会错误地关注教学重点,而且很难提高学生是,小组讨论异常行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笔者试图努力减少学生异常行为发生的次数。经过统计,发现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会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这需要教师采取对策。

1.部分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发言,这是班级讨论中最普遍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开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你准备得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2)要积极主动,想出对策,不要被动等老师提问。(3)要主动争取本组同学的支持,不妨用眼神示意他们。(4)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发言。(5)尽可能地强迫自己在讨论时必须发一次言。

2.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与组员共同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约翰逊等人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评价调控解决,学生都有上进心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当他们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求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个别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进一步合作。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组织有效的讨论,就可以适当进行人员调整。

3.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喧哗现象。小组讨论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使的学习创新能力,更不能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物理学习内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物理知识不再乏味,还能锻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认知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物理成绩,真正掌握物理知识,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很有必要的。

3.如何促进生活中物理现象与物理教学衔接工作的开展

3.1引导学生发现并参与物理现象的引入。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现象的探寻旅程。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发生过程,联系物理课本知识,将其引入课堂的实例学习中。同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物理现象的研究中,选取生活中典型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研究,指明研究方向,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与掌握,更应该将物理知识与常见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2]。比如,在比重比赛中,为什么参加举重比赛的选手个子都比较低,为什么把筷子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在我们看来筷子是弯曲的等,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认真的思考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3.2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准备前夕,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准备充分的课堂素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讲解物理知识及与之相应的物理现象。例如,在讲解抛物线运动时,我通过一个小球,向学生展示了小球抛所有的小组活动停下来,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提供附加分,对那些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

4.合作讨论中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果哪个小组不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教师就可以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他们有效使用小组合作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有时一些学生习惯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了,而不考虑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适当减少小组讨论的任务和学习量,或提醒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

5.小组中个别学生存在“坐现成车”现象。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到位,就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坐现成车”。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或讨论任务中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就像“分蛋糕”,每人一份,但大小有所不同。另一种就是使学生各自为讨论任务负责。具体来说就是,对小组的奖励和评价的依据是,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得分的综合为依据。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因事缺勤、学生行为不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但不论解决方法如何,教师都应当注意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即主动性、合作性、参与性和民主性,围绕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设计和处理小组讨论活动。

论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马宋甫

(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汝州

摘要: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并阐述了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所需要培养的各项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高中物理教学

一、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学中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首先,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主要源于实验。其次,每一个物理规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可见实验在物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物理教师要通过“做”实验,给学生设置一个形成概念、探索规律的物理情景,切不可“讲”实验或忽视实验,把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变成推导数学公式的过程,把活生生的物理知识变成字母、符号的组合。怎样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从看热闹变为看“门道”呢?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组织,让学生清楚准确地观察到成功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极不显著而又非常重要的属性和特性。这样,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学生产生并提高观察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各种实验现象,逐步学会分析、归纳事物本质特征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到实验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用信息技术改造某些已有的实验,增加原来不能做的实验,这是大势所趋。新教科书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尝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新。

针对教材内容中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部分,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要代替学生观察。每做一步都要考察学生的观察结果,再引导学生弄清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让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得出规律。

物线运动的过程。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抛物线运动实例,强化课堂学习内容。

再者,教师选取的素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利用丰富的物理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例如,在物理课堂上引入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对航空航天领域的探究,选取一系列的问题素材,如为什么太空舱内的航天员需要平躺,为什么火箭要竖直发射,宇宙飞船在飞行中是靠什么及如何改变飞行轨道的等,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将向心力的基础学习进行强化,锻炼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将开放性试题与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有效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利用常见的物理现象分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强化基础知识,掌握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引入合适的物理现象,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现象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对高中物理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采用联系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教学方法,在使课堂理论知识形象化的同时,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当然,生活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的培养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定的条件,把握好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就可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物理迁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物理知识应用准备充分时,就会主动去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积极的迁移。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迁移意识,让他们从不懂知识之间有关联到了解思维迁移的规律,从而可以自觉地去寻找迁移点,完成认知结构的重组,让学生具备主动将现在学习和先前学习联系起来、主动整合各知识点、主动学以致用的迁移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迁移意识。比如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技能后,提问:“你们将来在什么地方可能会用到它?我们大家集思广益。”让学生形成主动迁移的意识和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的能力。

(二)教给学生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促进物理迁移能力的提高。

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是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能否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把一些基本的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如理想法和等效法、转换法和守恒法、隔离法和整体法等),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循序渐进,使学生慢慢领会,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促使学生能顺利地将知识、方法、技能等进行迁移。

(三)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物理迁移能力。

认知水平是影响学习中迁移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引导学生构造知识块和知识链,以及形成知识网。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概括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一题多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定势。通过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而达到培养其物理迁移能力的目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终身教育观念是一种贯穿于人们生活始终的、与人们生想的物理现象、错误生活经验会影响教学质量,给物理教学工作带来困扰。所以,在教学前期,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正确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设置一些实验操作、习题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之余强化课堂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物理现象的引入,丰富了物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4.结语

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相衔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在以后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地将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探寻出一个合适的、全面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认知能力,从而为高中物理教学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玲玲.探索新课程物理教学——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4):350.

7.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七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分子和细胞模块 教学思考

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和细胞模块的思考

在该模块中,包括:酶的特性、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有丝分裂等重难点内容,所以加强该模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也可以提高生物在高中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面临着新课程理念中怎样教学生方法的问题,还包括如何把握好生物教学的内容和统一实现教学的目标,引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探索精神等问题。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和细胞模块的重点

在该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探索过程的重视,将学生在生物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应用“指导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老师应该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下面提供一个该模块的课堂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课程——《分子与细胞》

1.模块学习的总目标

(1)通过模块分析的方法,阐明生命结构基础和物质基础。

(2)通过生物实验和建模的方法,解释生命活动中的能量和物质和的信息传递以及变化。

(3)体会比较、实验、分析、综合和观察等科学方法以及在所有科学的研究过程应用。

(4)在和同伴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分享、互惠、合作、分享的教育意义。

2.课程资源

(1)教材:对教材进行校本二度开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减和调速。

(2)练习:课本后“思考与练习”部分,学案“达标检测”部分。

(3)实验室:有效利用现有设备,结合自制教具,来提高探究和实验性教学的效率。

(4)其他资源:网络、期刊,如《生物学教学》等,自己制作的实物模型、图片、录像等。

3.实施手段

(1)学案:编制学案,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基础。学案的结构大致分为:表现性的学习目标、课前准备区、学习建议、课中学习以及课后互助区,根据学案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

(2)完成教学指导意见中规定必做实验。

4.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教学: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链,供学生们生成、探究、交流的问题。该教法主要应用于主干知识相关的课堂教学。

(2)合作学习:以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应的小课题探究、活动、调查、实验等。课外也建立学习的互助小组,培养合作意识,学习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3)模型方法:用模型来演示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对核心的原理、概念、规律来指导学生建立实物模型、思想模型、具象模型加以解决。

5.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交流、操作、观察、问答、考试等方式来实现。

(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校本作业、报告、访谈等方式来实现。

三、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分子和细胞模块教学的措施进行改进

1.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指导思想应该明确,充分强调学生们在分子与细胞模块学习中的自主性,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教师也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加深学生对该模块所学知识的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正确的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然后给予正确合理的指导。

2.使教学模式更合理

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细胞呼吸的教学中采用目标教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太过枯燥和乏味,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更加直观的将教学内容直接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但容易理解,还可以提高学习自主性。

3.注重交流

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应,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还要注重将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生物知识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培养孩子分析、探索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概括,并且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高中的教学里,教师重视“分子与细胞”这一模块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强学生们对生物学科的探究精神,给学生们学好生物打下夯实的能力和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谢力、魏汝祥、蒋国萍、林名驰、訾书宇. 基于AHP的最优组合预测小样本改进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4(11).

[2] 缪仁票. 论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3] 伍新春、张爱芹. 试论概念图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启示[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3).

8.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八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顾敏

【摘要】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样式,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趣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让人担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方式,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就此探讨了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

9.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九

关于职业卫生学校《医学生物学》情感教育的探讨

作者:彭艳华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01期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它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

作为一名职业卫生学校的教师,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情感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极大影响。在职业卫生学校《医学生物学》这门课中,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医学生物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职业情感包括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有强烈职业情感的人,能够从内心产生一种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需求意识和深刻理解,因而无限热爱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因此,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里,也渗透着职业情感的教育。例如,在讲述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优生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结合遗传病病例和录像片,向学生讲述遗传病的危害,告诉他们许多遗传病目前还无法根治,重要的还是在于预防。当学生看到一些遗传病患儿的痛苦表情时,不仅对患者产生了同情心,更坚定了自己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决心。学生们深刻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的重要,作为医生、护士,可以为病人减轻痛苦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培养热爱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情感

在生物教学中,应该结合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奥妙无穷,更会感受到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巧夺天工,从而在赞叹中热爱,在热爱中投入,在投入中更深切地去感受生命的神圣和尊严,进一步培养超越人类本体的关注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美好情感。例如,在讲述《生殖与发育》这一章内容时,笔者主要通过教学录像片向学生展示生命产生的过程。人类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发育成一个成熟的个体,是多么的神奇,而发育成一个健康的个体,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学生在感叹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生命的热爱、尊重之情。

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医学生物学课程中,可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和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事件的学习,如单克隆抗体技术、干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与医学的应用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以至科学事业的神圣感、崇高感、光荣感以及向往之情和热爱之情。学生在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过程中,能认识科学理论的特征,并形成相应的探究能力和培养科学思维品质。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探究活动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性质,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生物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树立严谨、细致、规范的工作习惯,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教育基础。通过这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了创新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在以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四、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对于做人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在这里笔者不加以阐述,只谈一谈与医学生相关的道德行为。在《医学生物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1.培养学生养成互助协作的习惯

对于医疗卫生工作来说,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互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对病人的治疗、护理,是需要医生与护士共同来完成的。在医学生物学中,对于学生这一品质的培养,很多方面都有涉及,例如在做生物学实验的过程中和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等。学生在分工合作学习中,培植了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培植了互动的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学会了分担和分享。

2.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品质

在医院,医生、护士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医生的行为准则和护士的“三查七对”“慎独”等操作规范。生物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素材是很多的,如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活动的顺利进行,都需要严密的组织纪律、规章制度。只有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以上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职业情感。总之,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医疗卫生职业工作者。

10.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十

关键词:高中数学 错误资源 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57-01

1 问题的提出

1.1 概念界定

错误资源就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学生发生偏差或失误,并通过双边互动,在集体认识、思辨错误和改正错误过程中生成的课程资源。课堂错误资源化,是指在一定观念支配下,把课堂中的错误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变“错误”为资源,有效利用,化腐朽为神奇。这里所谈“错误”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在各方面,出现违反教学结论或数学方法的现象。即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也指合理性错误。

1.2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有一点是相似的,即教学中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多元智能理论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要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课堂学习错误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这样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2 高中数学错误资源可有效利用的价值

2.1 错误资源生成的必然性及其运用价值

“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这样说过。数学是一门科学,没有疑问,哪有准确。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所产生的错误是高中生参与学习、思维过程的真实反映,也可以作为一种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资源。因此,课堂学习错误资源化正是新课程的迫切要求。

2.2 看待错误资源的误区

有人说:“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放弃经历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过度地防错、避错,谨小慎微、害怕出错。一条缺少岔路的笔直大道,使很多喜欢思考的学生失去了触类旁通、联结新意向的机会,同时也由此失去了矫正失误和获得新发现的快乐。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沉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老师并没有鼓励、赞美学生提出错误勇气的质疑精神,反而对“错误”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还认为该学生“成心捣乱”、“故意作对”,思维的火花,在老师预设的“一路顺风”的课堂模式下,不经意间被扑灭。

3 有效利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错误资源的策略分析

3.1 教师转变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错误能否成为资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比较。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反思、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集体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许多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沉着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教师牢固树立“错误资源”意识。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发现错误—— 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课堂错误资源捕捉、利用的实践,结合相关理论解释实践;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错误,研究将各种错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在错误中成长。“成功的法则就是把犯错的速度提高一倍。”学生犯错误的过程,其实正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错误,利用错误的价值。让学生经历错误,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才可能更好地防止错误。

3.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错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本来就是一门科学,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每一个错误的背后,都隐藏着思维的缺陷或是感知的粗略、不精细;而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小组探讨、同伴争辩等形式作出正确的判断,开发和利用好学生自身的错误资源,用错误来取得突破,是学习新知、复习巩固的最佳策略。

3.3 提高教师捕捉并利用学生错误资源的能力、自我的思辩能力

以案例反思的形式描绘教师捕捉与利用学生错误资源能力的形成轨迹,形成一定的理论,提高教师自我思辩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你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很多,在这时我们要注意生成的时机。当学生的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错误出现时一定要抓住,让学生辨析。不过在课堂上学生会出现各种错误中,有一些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些却是没有价值的。一般情况下,那种带有普遍性的、具有一定蒙骗性的错误,能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或者虽然是个别学生的差错,但却涉及学科本质,能挑战其他同学的思维的,同样是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作为资源来利用。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把握越具体、越细化,捕捉差错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辨别差错性质的能力越强,临场调控的能力就越强,错误资源化的效果就越好。

3.4 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在练习后,若能得到确切而又具体的评价:做对的得到肯定,做错的得以提示、指导,最后切实改正。相反,不重视这种评价,特别是无视学生在解题中的错误,那么,学生解题的错误,就会愈来愈多,终至铸成大错。“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理就是从本身的错误当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中去学习”,学生解题时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的,如果对错误认真分析,寻找出错误的因,就能亡羊补牢,弥补知识缺陷。我们对错误的评价要避免似是而非,左右不定,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错误资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平等地参与他们的探究和交流,对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回应反馈”。

4 结语

教师要重建错误观,去尊重学生,理解他们所犯的错误,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的课堂,让错误有生存之地,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用“错误”慧眼识真金,有效利用这些“错误”,使之资源化,让学生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和更为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绪培,总主编.中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郁亚新.关注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1(12):67.

11.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教学理念,实施方案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当做改造的对象, 这样做虽然能够保证学生受到一定的体育锻炼, 但是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大纲和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太多的主动性, 很容易出现课堂氛围不高, 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 这也是传统高中体育教学效率相对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一现象出发, 如何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动参与性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1、体育教学中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

所谓的“主体”系哲学名次, 它是与“客体”概念相对而成的, 两者的具体含义为:主体是对于客体具有一定实践和认知能力的人。从高中体育教学层面来看, 主要指的是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具体学习内容具有实践和一定认知能力的学生, 根据这句话反过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 如果没有一定的实践或者认知能力相对缺乏的学生也就不能被称之为体育学习的主体。那么, 对于学生的实践和认知能力我们该进行如何的判断呢?通过教学实践经验, 我们可以看出其关键点在于, 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来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 以及学习的方法和程序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通过解释也不难发现, 这是与传统体育教学中按照老师制定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方法进行体育学习相悖的。综上所述, 我们能够系统的总结出主体性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传统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式相对落后

结合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课内学习、课外练习、巩固加强以及具体复习等几个阶段, 并且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均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开展的, 学生的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教学阶段看上去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但是由于学生主动性比较缺乏, 所以很难对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进行提高, 这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很难再适应现阶段高中体育的教学以及学生成长的需求。只有打破这些传统的旧模式构造一个科学的教学理念,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总体质量。

2.2、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学具有很明显的差异性, 教学的过程应该主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反观传统教学, 由于教师长期通过自己的主观性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和复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长期循环, 学生就很容易养成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并且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关键环节的学习也多是由教师的讲授为主, 这对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有很大的束缚。以上两点, 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学生们便会产生一种应付体育课的心理, 再加上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除体育特长生以外, 一般学生对于体育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 这些多方面的因素合在一起也加大了学生的应付心理。

2.3、教师质量有待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主要应起到教育、引导和调整这几个作用, 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 现在很多高中体育教师的竞技心理和应试心理比较强, 在教学的理念上具有很大的差异, 教学内容上相对比较落后, 对于学生的根本要求也只是基于成才教育, 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于其今后的人生走向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3、主体参与教学理念的实施策略

3.1、教师转变其教育观念

要实现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 首先就必须从转变转变教学观念开始, 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模式的状态, 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来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死气沉沉的体育教学课堂, 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活跃、积极的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

对于一些体育综合实力和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 由于其自身客观原因, 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速度要慢于其他学生, 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在教学评价应该更多的放在其学习的态度方面, 这样做不仅教学评价更加有科学性, 也不至于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产生挫败感。此外,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上, 锻炼其自我学习的能力, 并以此来巩固自身所学到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

3.2、尽量让学生认可学习目标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一。所谓合理的教学目标必须具备内容明确、方法具体、可行性高三大要素, 缺一不可。例如, 教师对学生进行篮球训练时, 如果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篮球技巧和理论知识并提高投篮命中率, 那么这个教学目标就是难以被评价的。因为, 其中有一些很难被量化的词比如提高命中率, 要到什么地步才能算是提高;掌握基本篮球技巧, 要达到哪种程度的技术才能算是掌握了篮球技巧。由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概念模糊的情况。那么, 如果我们改为以40%命中率为二阶, 60%命中率为一阶,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价前的测量来确定学生的教学目标, 就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的教学目标更具可行性, 并且其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也有一定的作用。

3.3、通过分层小组的方式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同一个教学目标有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 有的学生却要用很多的时间;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 生分成不 同的小组。作为学生来讲, 在一些综合实力差不多得同学周围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不仅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像话指导、相互借鉴, 一起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很强的锻炼。

3.4、通过对学生进行指导 , 鼓励其参与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执行一个基本的教学方式就是多提出问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反思总结的空间,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 学生会不自觉中被教师引入到教学中来, 经过长时间的融合, 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势必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5、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时间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前面已经提到了,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长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进行学生, 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即便新模式被成功构建, 但学生本身的思维并没有与传统教学理念想脱离, 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予重视的方面。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就应该从学生实践这一块入手, 以客观实践来影响学生的主观思维, 并且还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设身处地的感觉到, 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 这也从根本上构建起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模式。

3.6、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之于教学的重要性, 前文已经谈到。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水平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职前教育的质量, 在对教师进行招聘时, 我们的审核标准不应该仅仅着眼于专业技能上, 还应该有意识的对各方面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其次, 职后培训, 很多学校在将教师招聘入校后, 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对教师进行再培训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能应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

4、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体现在强身健体方面, 对于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也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 我们必须要在体育教学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结合当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不难发现, 其中存在的弊端依旧很多;对此, 我们应该找准问题, 然后以科学的方式去解决, 本文提到的主体参与的教学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王行.参与式教学在高校网球普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12, 12.

[2]张永进.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标枪教学课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应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3, 102.

[3]吴杜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118.

12.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十二

嘉善高级中学

张霞枫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情感因素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生物教学

情感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非常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他断言:“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属于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必然会大大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情感因素对认知过程所起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感影响学习的动力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情感效应,以情感人。如通过介绍多位科学家持之以恒探索生物学真理的事迹,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从而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2.情感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

3.情感影响学习的效率

情感有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前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积极作用,如积极、热情、乐观、自信等良好的学习情绪往往能让学习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过来,低沉、厌倦、悲观等恶劣情绪则阻碍学习目标的达成,效率很低。

二.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2. 创设“美感”情境 3. 创始集体活动的情景

三.情感意识培养的几个方面

1.在生物教学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从古到今在生物医学方面为世人作出很多伟大的贡献。生物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而且更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古代西方文化给人类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而我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光辉灿烂,源远流长。例如学习血液循环知识时向学生介绍,意大利人哈维在中世纪提出了血液循环学说,在医学、生物学方面为破除中世纪迷信、解放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恩格斯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西方医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但是,中国医学中的经络学说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同样是现代医学的基础。由于经络既不是血管,又非神经,只是运行全身气血、协调全身生理机能的多功能线,以致西方300年来兴起的“现代医学”,至今仍然对经络学说知之甚少,而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世界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对此作了详尽阐述。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同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样的对比,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自然而然地培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讲授进化理论时向学生介绍,进化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而达尔文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却鲜为人知。达尔文曾说过,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得到启迪的结果,《齐民要术》是我国北魏贾思勰于公元533年~544年写成的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巨著,此书中记载了有关遗传、变异等问题,还介绍了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这比达尔文要早1000多年。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会感到我们的祖先同样了不起,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我国是研究、利用和驯化动植物最早的国家如北京鸭、中国鹅、金华猪等都是我国劳动人民育成的。我国记载和研究动植物在全世界是最早的。我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值得自豪,但终属过去。因此,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建国后取得的生物科技成果,更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如讲授胰岛素时介绍60年代我国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讲授蛋白质合成时介绍80年代末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RNA,这些工作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再比如,海洋藻类学家曾呈奎教授在本世纪50年代初揭示了海带的生活史,实现了海带大规模的人工养殖,使我国成为海带生产大国。我国水稻杂交育种一直保持了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为推动全球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出了贡献,通过了解我国生物科技领域的成就,增强学生献身生物科学的决心和信心。

当然我国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相对落后的一面,这些介绍同样可引发学生更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每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都是美国或欧洲国家的科学家,我国在生物学很多重要领域的研究仍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需要同学们去为国争光,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不懈努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重视环保的情感意识

在学习“CO2引起温室效应”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和同学们讨论起凯文主演的电影《水世界》,“极地的冰融化了,大片大片的陆地被海水淹没,四周全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供饮用„„,电影中有这么一段,这难道只是纯电影科幻吗,其实科学家已在向我们警告:极地的冰正在逐渐融化,也许这一幕不会太遥远。”听到这些同学们一脸惊恐和不解,发出激烈的讨论,我示意大家听我摆出事实和证据:“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的活动,如土地过度利用,燃烧放热,砍伐林木等都在干预气温的演变,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冰箱、空调使用的制冷剂的释放,都使大气层的二氧化碳、甲烷以及氟里昂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地球上的热量难以散发,加剧了温室效应。据气象专家考证,近一万年来,地球气温的变化尚未超过2摄氏度,但在最近200年内,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5摄氏度。而气温升高的直接后果就是海水的热膨胀与冰的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给沿海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50厘米,届时一些珊瑚礁岛国(如马尔代夫、瑙鲁)将遭受灭顶之灾,沿海一带地势平坦的三角洲将被海水吞没。同学们,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大自然的恩赐,而人类对自然的盲目过渡开拓和利用也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让我们从自己的点滴生活做起,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自己的美丽家园”通过结合大家的生活教育学生重视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激起学生关心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热情,使他们认识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种将情感和认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乐意去感知、认识、思考问题,利于认知过程的完成。对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还可以再用一些具体的数据说明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西北地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增长,荒漠化程度加剧的情况,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工厂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生活排出的污水、农业生产滥用农药化肥,向环境中倾倒有毒物质等,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生物教材很多知识都渗透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此时教师可指出,某种动物如果从地球上绝灭了,就不会再出现,对人类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3.培养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的情感意识

不少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轻视了德育的教育,致使一些学业上的优秀生出现了不少思想问题,如自私自利,不愿关心和帮助别人,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等。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教学中应加强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在讲解“器官移植”内容时,给学生介绍白血病人的痛苦无助,6岁的小意凯是西安幼儿园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2002年6月,小意凯不幸被诊断出患了白血病。小意凯的父母为了给孩子看病四处奔走,希望找到和孩子配型一致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来挽救孩子生命。10月7报上登出消息《谁来捐骨髓救救这个孩子》后,短短数天,就有上千人报名愿意捐献骨髓,陕西省骨髓库也在众人的关注下,于10月24日采集了“第一滴血”开始试运行。据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统计,中国目前至少有400万白血病患者,每年以3~4万的速度增加,其中50%是儿童,学生的心灵都是纯净而富有同情心的,鼓励大家在身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积极捐献骨髓,为广大的白血病人提供更多生命的希望。在讲述“传染病及其预防”时,结合传染病的内容,我让学生讨论“怎样对待艾滋病人”,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远离艾滋病人,有学生认为我们应将艾滋病人隔离。此时教师可及时引导,艾滋病的传染是通过性接触或血液交流实现的,日常的普通交往如握手、聊天并不是传染途径。让学生加深了对艾滋病的了解,使他们认识到:我们不应歧视艾滋病人,应该同情,关心、帮助艾滋病人,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通过这样的教学,既使学生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情感意识。

4.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高中学生中还存在许多不良生活、卫生习惯,这些卫生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将会引起身体形态的改变和机能的变化,甚至引发某种疾病,所以生物教学中也应渗透这方面的教育,例如在学习“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时,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同学们经过议论后指出:有很多学生有不爱吃米饭、蔬菜而喜欢零食、肉食的习惯;不吃早饭或随便应付了事;把肯德鸡、麦当劳等外来快餐当日常主食„„,对于这些不良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做?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寻找答案,最后达成共识:我们可以把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视如一座宝塔。要维持这座宝塔的稳定,就需摄入各种食物,并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如淀粉、蛋白质、脂类三种营养物质控制7:2:1的比例,在饮食结构及方式上要做到“三高、五低、七分饱”,三高指食物要高新鲜度、高纤维素、高蛋白质。五低指低糖分、低盐分、低脂肪、低胆固醇、低刺激性。当学习“细胞癌变”这节内容时,给学生介绍日常饮食和生活环境中众多的致癌因素,如烧烤食物、腌渍食品、电脑手机辐射等,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对致癌因子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而加以纠正。

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还是完善学生道德品质,情感教育应贯穿教学的始终,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

主要参考书目:

《情感教学心理学》 卢家楣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11月 《生物学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 《教与学的探索》 江苏人民出版社 《自然与人》 2005年9、10月号

没有情感加温的知识是僵硬的、死板的”(马卡连柯语)。

上一篇:有关梦想奋斗的名言下一篇: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竞岗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