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效益

2024-10-08

高标准农田效益(精选8篇)

1.高标准农田效益 篇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2.高标准农田效益 篇二

山区农田水利效益发挥问题是直接关系到山区农民生活的大问题, 也是关系到山区农村稳定和农业丰收的大问题。近年来, 浙江省兴建或加固了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 并发挥了巨大效益。但是笔者调查了某些山区农田水利效益情况, 发现了许多问题, 并为此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1 存在的问题

山区农田水利存在以下问题:不少山塘水库蓄水量比以前减少, 有的堤坝坍塌;很多溪堰、河道淤积严重, 河床上升, 废物堆积, 杂草丛生;水渠年久失修, 渠道渗漏问题严重, 灌区及其渠道利用率低;水利设施配套少;农田灌溉管理粗放、灌溉用水效率低等。

由于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存在问题, 不少山区农民只好“望天收”, 给发展当地农业经济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产生不利影响;同时村与村之间、农户之间出现水纠纷现象时有发生, 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

2 产生问题的原因

(1) 建设和养护重视不够。

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很少设施是近几十年来建造的, 对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只索取不养护的现象严重。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广量大, 但只有少数设施才能够列入政府扶持项目。

(2) 运行管理经费匮乏。

由于对农田水利工程的投资投劳大为减少, 地方政府财力又有限, 对山区农村投入更少;再由于山区农村自身收入低, 满足不了对水利设施养护维修所需资金。另外, 随着山区一些水库或河流扩大非农业供水如饮用水, 山区农业供水减少, 但山区农业没有得到足够的水费补偿。

(3) 设施管理滞后。

由于农产品价格比较低等原因, 山区农民仅仅依靠农业收入难以达到小康水平, 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赚钱, 田地荒芜, 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出现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到位现象。这种状况, 也导致了农田水利效益难以发挥。

(4) 设施建设技术或维修技术落后。

山区山塘小水库主要靠农民投劳、就地取材, 建设标准不高;加上维修技术落后, 造成堤坝坍塌、泥沙淤积、渠道渗漏现象严重。不少渗漏严重的山塘小水库虽然做过防渗处理, 但大多是2~3年后, 堤坝渗漏依然如故。

(5) 农田灌溉技术落后。

山区农田灌溉一般采用漫灌, 喷、滴灌、管道灌溉技术很少应用和推广, 大大浪费了水资源。

3 对 策

3.1 提高认识, 强化领导考核

进一步提高认识, 重视山区农田水利工作。要加强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 全面提高山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 这对于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山区旱山村、缺水村的实际情况, 以村为单位, 以农户为单元, 大力实施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治水兴农兴村”工程十分必要。

强化地方各级领导考核和督查。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切实做到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为此, 要加强县政府、各乡镇和行政村对山区农田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每年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工作列入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 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 分管领导抓具体, 把任务落实到自然村和个人。

3.2 大力开展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

大力开展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中, 规划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目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对此, 开展山区农田水利的建设规划和设施建设应该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摸底, 掌握抗旱防洪情况和水利网状情况, 开展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规划应力求做到“三个符合”, 即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符合群众愿望, 不搞强迫命令;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不搞无效益建设。

大力开展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具体有:建设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山区小水库;帮助农民在责任田周围建设塘、堰、坝;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 兴建山区农田水利设施。要搞好山区的小溪小河、沟渠的综合治理, 提高蓄水调水和分洪能力, 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改善山区农田水利生态环境。另外, “分户建池, 田间蓄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 在贫困山区加快推广和运用这种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效选择。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投资力度

多渠道筹集资金的重要性。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建设步伐,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3]。然而, 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运行管理经费比较匮乏。对此, 浙江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可以参考饮用水工程筹集做法, 即省里补一点, 县财政挤一点, 社会筹一点, 农民出一点。

山区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筹措具体方法。具体有:发行国债, 设立专项资金;拍卖部分荒山荒地;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县政府从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安排部分资金;受益区镇、山村拿出一定比例资金;引导受益农民自觉投资投劳参加水利设施建设, 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通过提高水价、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来扩充资金来源;提高耕地占用税标准, 切实增加土地出让金, 用以拓宽筹资渠道。

3.4 深化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 大中型水库一般都设有水库管理局或水库管理处, 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 但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一般没有设立管理机构, 往往是乡镇水管员代管。虽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退出管理的主体地位, 但农民又习惯用“大锅水”, 这种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必须改革。

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讨。笔者认为, 原有山区农田小水利工程所有权属于集体, 使用权可以核定为受益农户, 政府只是负责检查。受益农户可以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 积极组建用水者“协会”或“组织”进行管理。新建山区农田小水利工程应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原则。

3.5 建设高素质的服务山区农田水利队伍

建设服务山区农田水利队伍的重要性。一些山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缺乏一定的指导, 造成水利工程盲目建设、工程质量差、管理落后等现象, 影响了水利效益发挥。采取多种措施, 努力构建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服务山区农田水利的队伍, 健全符合山区实际的农田管理队伍十分重要。

山区农田水利队伍的服务内容。具体有:指导推行水稻薄露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以村为单位指导兴建小型分散的山区农田水利设施;针对山区农田水利情况, 指导农民选种不同作物, 调整种、养殖结构;进行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指导、鼓励农民建立管水组织;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 提供水利相关产品信息服务;指导并逐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机械化施工水平等。

4 结 语

总之, 目前浙江省某些山区农田水利效益发挥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通过在山区农田水利方面采取强化领导考核、大力开展规划和建设、多渠道筹集资金、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设高素质队伍等对策, 山区农田水利效益将被充分发挥, 山区农业将会较大丰收, 农民生活将会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马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J].理论周刊, 2006, (4) .

[2]宋金凤.分户建池、田间蓄水是贫困山区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选择[EB/OL].湖北水利网, 2007-10-08.

[3]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网, 2008-02-03.

3.高标准农田效益 篇三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农地保护;效应;历史与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12-02

人口增加与经济发展使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长期以来单一的农业结构,导致我国农田生态环境脆弱,水蚀、风蚀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土地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建造防护林—农田系统是解决农地质量下降问题、保育农地的一项有效措施,具体做法是将一定宽度、结构、走向、间距的多年生木本植物以条带状形式栽植于农田四周边界,通过林带对气流、温度、水分、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影响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保证农业生产稳产、高产,并能提供多种效益的人工复合农林系统,是一种传统而又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农田防护林作为一种农林措施,其主要作用是生产与保护,包括降低风速、调节农田小气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木材效益、提供薪材与饲料、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及提升乡村景观价值等。

1 农田防护林的保育效应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农田防护林的保育效应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根据防护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生态效应、社会经济效应与景观文化效应。

1.1 生态效应

1.1.1 改善水土条件 防护林在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方面作用显著。林带的树体对雨和雪有截留的作用,可延缓地表水的径流速度,从而增加降水渗透性,使地表的径流减少,进而减少土壤流失。通过降低农田系统中的风速,可以保护农作物,达到稳产的目的;同时,也保护了土壤中的细颗粒物质(其中的养分含量较高),从而增加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小气候条件的改善,使得田间作物生长旺盛,农田边界植物产生的枯枝落叶、根茬等凋落物残留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改良了土壤结构。据测定,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网建立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2.9%,含氮量增加了50.0%,速效磷增加了31.4%,速效钾增加了6.0%,土壤的pH值由8.3下降到8.1。

1.1.2 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农村环境 研究发现,防护林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农田边界的林带既可为节肢动物如步甲、蜘蛛、隐翅虫等提供稳定的栖息地和越冬场所,又能为爬行动物、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增加农田的物种多样性。益虫与益鸟数量的增加,可抑制农田病虫害的发生。此外,还有净化空气、减少辐射、降低噪音等功能,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1.2 社会经济效应

社会经济效应是防护林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农业发展惠及农民的体现,其效益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民管理防护林的积极性。农田防护林能够改善小气候状况和土壤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经济效益必然首先反映在农作物的产量上。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般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农田防护林可使作物增产10%~30%,在湿润地区可增产5%~10%。农田防护林的经济效益还体现在林带木材产品的经济效益上,并可提供给农户大量的薪柴和林副产品(饲料、果树、中药材、工业原料、养蚕、绿肥等),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在农田防护林建设中,如果使用经济林木,或者经济林木与用材林木交替配合使用,则经济效益会更加显著。

除了可提供直接的经济收入外,农田防护林因其对土地在时间和空间利用的相对充分以及生产多元化的特征,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参加工作,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值的可能,对于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解决农业用工的季节性分布不均匀,以及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

3 农田防护林的发展策略

3.1 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防护林保护

农田防护林保护了众多农户的大片农田,但同时也由于胁地效应的存在对所在农地产生消极影响,这也是很多农民不愿意管护自己土地上的防护林的重要原因。推行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及规模化经营,可能会对防护林的保护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同时将位于农田边界的防护林产权随土地流转,使防护林的保护范围尽可能地与农户承包土地的规模相适应,避免防护范围大与分散经营规模小之间的矛盾。以规模效应和防护林对大面积农田产生的增产增收正效应,来抵消其胁地负效应,使保育农地的效益真正惠及每一个农户,提高农户管理防护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林权制度改革与补偿政策相结合

保护农地的主体是农民,防护林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环节也在农民。因此,农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决定了防护林可持续管理工作的成败。在我国,多数农村林权为集体所有,农民看不到直观的木材经济效益和间接的生态效益,而胁地效应的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为此,可将防护林产权下放至农民,发放林权证,并允许农民在限额允许条件下适时进行采伐更新,鼓励个体营造和管理防护林。虽有胁地的负效应,但通过木材采伐带来的经济收益会弥补其损失,抵消负效应,增加农民收入,真正做到“谁营造谁占有、谁占有谁受益”。

3.3 将防护林的可持续管理纳入农村土地整理工作

农田防护林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除了依靠实际管护者——农民以外,还应发挥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优势与力量。建议将防护林管理纳入土地整理工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或集体组织可以在土地整理工作中,通过一系列鼓励措施,给予农民营造与管理防护林的政策倾斜;实施单位可以在整理项目中,增加农田防护林工程,并负责组织农民进行初期的营造或更新工作,同时从项目资金中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对农民后续管理防护林成本的补贴;科研单位主要在防护树种的选择、营造技术、更新管理、病虫害防治、减轻胁地效应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农民作为整个工作的主体,有保护防护林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合理利用与管理防护林的权利。为了确保防护林管理工作的后续效果,政府部门可以对辖区农林管护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制定奖惩措施,陟罚臧否,从而提高防护林管理的实际效果。通过上述管理工作的设置,既可解决防护林管护补贴的经费来源,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省去专项成立防护林保护基金的繁琐程序,同时又能将防护林的无序自发管理状态调整为政府干预下的公众参与状态,减轻农民的负担,确保防护林在农地保育中发挥持续稳定的作用。

4.高标准基本农田报告写法 篇四

政策性文件+,目的公司开发项目+规模+面积权属+投入+更改后达到新增耕地的效果,定性评价。

1.1.2专家评审会意见刚开始可能没有。1.2建设标准

包括总体标准:土地平整,灌排工程,道路修整,防护林修建 建设内容:涵洞,道路罗列,具体数量规格。涵洞,田间道。1.3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4项目设计目标:结构,新增耕地,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农田防护 1.5设计原则 1.6设计依据 2项目概况

2.1项目区经济概况 2.2项目区自然概况

气温,降水,土壤,水文,地质,植被,光热 2.2.3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权属,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前质量现状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基础设施条件分析,道路设施分析列表格。3.1灌溉排水设施

灌溉设施列表,排水设施列表 图片

电力设施,农业设施,公众参与

4新增耕地来源,分析新增耕地来源。4.1适宜性评价 4.1.2评价方法选择 4.1.3评价体系构建

1)评价因子选择,2)评价权重估算 4.2评价分级赋值

4.3适宜性分级,适宜性分值计算,等级,评价结果 5水资源分析。供水量分析地表流量+渠道引水量 需水量分析:毛流量*面积=总需水量 供水量平衡分析 6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的必要性,合法性,总体规划,限制性因素,适宜性,新增耕地,水源平衡分析,公众参与,建议结论。

7工程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工程平面布局,灌排水布局,田间道路工程布局 8工程设计 田块设计 土地平整分区

5.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知 篇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水利厅、农业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取得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部门间专项规划和资金安排统筹衔接不够、建设内容不配套、建设管理不到位、建后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需要在统筹规划、整合资金、规范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加强资金整合,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充实建设内容,加强建后管护,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机械化和节水灌溉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整合完善建设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监管考核、统一上图入库。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着力提高口粮生产能力。

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探索资金整合、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新机制,统筹使用建设资金,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落实工程建后管护责任,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地方政府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政策和资金支持。

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

(三)主要任务。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到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二、加强规划和资金统筹,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各省(区、市)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衔接本省(区、市)的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有关规划,完善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本省(区、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县,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建立部门联动、上下衔接、省负总责的工作机制,明确县级政府责任。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加快编制“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整治规划体系,分解落实建设任务,明确重点区域,确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其中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到项目、地块和图上。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完善工作和省级“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要在6月底前完成。

(五)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各省(区、市)要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整合各方面资源,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合理确定建设优先顺序,围绕巩固和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安排已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块,优先安排干部群众积极性高、地方投入能力强的地区,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切实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和产出能力。积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将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纳入规划范围和年度建设计划,增加资金投入,充实建设内容,实行连片治理,推进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六)加强建设资金整合。湖南省要按照《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关于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试点的意见》(财农〔〕247号)要求,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统筹安排建设资金的`长效机制,为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开展资金整合试点提供借鉴。各地要结合实际,以县为单位,探索多种形式的资金整合模式,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部门实施进行整合,也可以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使用部门界限推进资金整合。

三、规范项目管理,科学推进工程建设

(七)科学设计建设内容。各省(区、市)要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组织开展田、水、路、林综合治理。以畅通骨干灌排渠系为基础,协调推进土地平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农田林网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大力推广土地深耕和节水灌溉,同步采取农艺和工程技术措施。

(八)强化工程建设监管。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制度,梳理和规范项目申报、勘察设计、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实现项目建设管理精细化。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规模、项目批复文件、竣工验收报告等相关信息,要及时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依托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利用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等有关部门的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监控、精准管理。国土资源部门要升级完善监测监管系统,统一数据要求,开放数据接口,公开统计结果,为相关部门共享系统提供便利。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本部门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拐点坐标、主要工程量等信息,做好数据汇总和提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九)健全建后管护机制。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原则,推动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长效机制。高标准农田建设竣工验收后,要及时移交使用人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登记造册。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明确工程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管护经费,确保管护到位。强化用途管控,及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优先用于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种植,防止高标准农田非农化。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时,要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纳入范围。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把建后管护机制落实情况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考核范围。

四、增加建设投入,确保质量进度

(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支农投入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合理制订不同类型区的亩均投资标准。各地要调整优化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支持范围。

(十一)积极吸引社会投资。探索将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并适当安排补充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共同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各地可探索实行委托代建、特许经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利用社会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区,国务院有关部门将按照各地承担的规划任务,继续安排年度建设资金,确保国家投入力度不减,进一步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

(十二)创新投融资模式。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地方和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等金融服务。各地要通过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培育符合要求的贷款主体,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提供便利。

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

(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由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农机)、人民银行、林业、银监以及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管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和协调沟通。要研究制定本地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逐级落实建设任务和工作责任,做好建设情况自查和总结,全面客观反映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十四)加强部门协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密切跟踪掌握建设情况,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做好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要牵头做好协调和统筹规划,适时组织第三方评估;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统筹整合和使用监管,落实建设资金;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各地及时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要按职责分工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完善标准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要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贷支持。

6.高标准农田效益 篇六

为进一步落实我局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确保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现拟定xxx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建设范围集中在纬一路沿线,涉及共计x个乡镇、xx万余亩。工程项目内容涉及机井、电力、清淤、修路、植树、建桥等。施工单位共计xx家,总投资x.x亿余元。

一、工作目标

按照设计方案和中标合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目标。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强化对各部门的组织领导,发挥代建部、监理部的作用,调动施工方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力争xxxx年x月xx日顺利开工,按合同要求如期完成竣工验收,出具验收和结算报告。

二、工作措施

(一)代建部

1.代建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代建部设在天宏小区x号楼,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负责招投标档案资料的审核归档工作,协助建设单位拟定合同及合同签订等工作;

(2)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

(3)督促检查各参建单位人员设备进场情况;

(4)参加监理单位组织的首次工地会议和监理例会;

(5)审核监理单位监理细则和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

(6)加强日常巡查,做好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

(7)配合第三方验收单位的验收,并审核工程验收资料;

(8)做好建设单位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监理部

1.监理部人员及分工

2.办公场所及车辆

总办公室设在中央公馆写字楼,在三个乡镇分别设有x个分办公室,车辆x辆。

3.工作措施

(1)千方百计控制工程质量

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控制,贯穿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依据施工图纸,坚持制度规范规定,以单元工程为基础,实行对人员和机械设备、原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全方位的动态跟踪监督,最终实现工程质量总目标。

(2)积极督促施工进度

一是帮助施工单位按合同要求编制工程控制性进度计划,提出进度目标。二是随时检查承包人开工准备情况并及时向业主汇报。三是跟踪检查监督承包人的施工方案,资金投入,现场管理和施工进度。四是检查工程设备和材料的供应。五是帮助协调施工干扰和冲突。

(3)认真坚持各项规章制度

坚持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坚持以下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图纸会审制度;二是技术交底制度;三是开工报告审批制度;四是主要材料进场考察、检验复验制度;五是监理巡视旁站制度;六是隐蔽工程检查复测制度;七是工程质量现场监督和检查制度;八是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九是工程造价监督制度;十是监理报告制度。

(4)及时组织工地施工会议

在取得业主代建同意的情况下,要将各种会议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会议及时通报工程进度,掌握工地情况,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工地例会按每周公开一次,由于施工单位较多,也可按乡镇或按施工内容分别召开。

(5)对监理人员的六大要求

7.高标准农田效益 篇七

1 蒿柳树种稚蚕保护育

1.1 蒿柳保苗林地

在秋季上冻前或在春季土层融化20cm后扦插蒿柳, 扦插穗条长度20cm, 扦插深度15cm, 株行距10×10cm, 宽度1m, 长度50m, 留有间隔50cm的操作通风道, 扦插结束往地面浇水, 密封穗条周围土壤, 保持土壤湿润[1]。

1.2 蒿柳养殖林地

扦插穗条长度20cm, 扦插深度15 cm, 采用常规农田垄, 往垄沟双行扦插, 株距20cm, 扦插2个垄沟空1个垄沟为操作通风道。植株生长高度超过70cm时, 距地面40cm处剪除主干生长点, 促使主干萌发侧枝条。

1.3 养殖消毒

在养殖前往蚁场地面撒布生石灰, 撒灰厚度以不见地面土壤为宜。养中和养后消毒, 采用3%Na OH或200倍液漂白粉对蚁场地面消毒[2], 要杜绝病原。

1.4 种卵消毒

将盐酸 (分析纯36%) 、甲醛 (分析纯36%) 、水按1:1:11的比例配制, 即得3%的盐酸甲醛混合消毒液。将蚕卵纸浸泡在配制好的消毒液中, 药液温度为25℃, 消毒时间为30min[3]。然后用25℃的清水脱药漂洗2~3次。

1.5 收蚁技术

把5~7个蒿柳植株在高度的中间部位拢捆, 把见蚁蚕的卵片固定在拢捆植株的中间叶密的部位, 卵片呈45°斜面, 卵面朝下, 防止阳光照射卵面。

1.6 养殖温度

养殖稚蚕时, 采用遮阳网棚保护蒿柳保苗林地, 温度25~27℃, 相对湿度60%, 遇高温时, 可向蒿柳保苗园地浇水降温, 同时也可起到适宜稚蚕的相对湿度。

1.7 剪移时间

幼虫三龄第4d, 剪移出保苗林地, 剪移植株距地面40cm, 然后把剪下的植株置在蒿柳林地树体侧枝部位, 在幼虫爬到新树体侧枝后, 把旧枝条撤下来。

1.8 养殖数

在蒿柳林地养殖, 要根据树冠、侧枝具体情况确定蚕头数, 养殖三龄幼虫15000~16000头。要稀放, 不剪移, 要保证幼虫食叶到作茧有足够的食叶量。

2 养殖天蚕与农田作物效益分析

2.1 蒿柳养殖天蚕

产天蚕茧12000粒以上, 收回天蚕茧每粒0.50元, 产值6000.00元/667m2;养殖成本, 天蚕种卵、消毒药剂、化肥、林地铲趟浇水、蚕需物资、扦插管理工费2200.00元;养殖天蚕效益, 养殖天蚕产值6000.00元/667m2, 扣除生产成本2200.00元, 纯收益3800.00元。

2.2 农田常规作物

玉米产量:以自有地生产粮食的农户, 均产干粮900kg/667m2, 售价均值2.40元/kg, 产值1980.00元/667m2。种植成本, 主含种子、化肥、农药、机耕、收获、脱粒人工费, 成本均值876.00元, 纯收益1104.00元/667m2。大豆产量:生产大豆按丰年300kg/667m2水平计算, 按卖粮高峰4.80元/kg的价格计算, 产值为1440.00元/667m2左右。生产大豆成本516.00元, 含种子、农药、化肥、机耕、人工、地租等, 纯收益924.00元/667m2。水稻产量:水稻均产量600kg/667m2。含水16%, 出米率70%的水稻, 销售价格2.80元/kg, 产值1680.00元/667m2, 生产成本600.00元, 纯利润1080.00元。

3 推广蒿柳养殖天蚕效果

3.1 蒿柳养殖天蚕的稀有性

天蚕蛹皮薄脆易嚼碎, 蛹蛋白口感良好, 微甜, 深受食用人群的喜爱, 实属罕见。采用蒿柳养殖的天蚕茧缫丝易解舒、茧丝长、鲜茧出丝率高, 茧丝工艺性状好。

3.2 蒿柳养殖天蚕的实用性

野蚕——天蚕种首次采用蒿柳养殖天蚕, 完全改变了天蚕食用饲料和栖息的环境, 采用蒿柳养殖天蚕具有可靠的实用性。茧色纯正, 呈深绿色, 群体茧型大小均匀, 千茧重9kg以上。

3.3 蒿柳养殖天蚕的效益性

养殖天蚕时间短, 全龄经过40~45d。1个人可承担10005m2地的养殖量, 掌握幼虫密度合理, 不用人工剪移幼虫, 可减少劳动体力。在寒带地区, 采用2a生蒿柳林地养殖天蚕, 三龄结茧率达80%以上, 纯收益3800.00元/667m2;是玉米纯收益1104.00元/667m2的3.4倍;是大豆纯收益924.00元/667m2的4.1倍;是水稻纯收益1080.00元的3.5倍。

参考文献

[1]王立国.蒿柳树种养殖一化天蚕技术[J].2013 (04) :158-159.

[2]陈连忠.柞蚕生产技术规程[S].DB23/T798-2004:4-5.

8.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标准基本农田;评价指标;土地整治;赤壁市;分区;熵权法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2011年9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在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面积要达到5333.33万h㎡,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建成2666.67万h㎡。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农村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能有效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产能,有利于巩固中国粮食安全基础、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还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效率。

对基本农田的研究多集中于基本农田划定与布局等方面,如钱凤魁等基于农用地分等根据耕地质量条件和立地条件划定了基本农田;程峰等从质量状况、区位条件、政策因素、行政因素4个方面进行了耕地人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杨树佳等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模型方法对基本农田指标分解,划定基本农田后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基本农田是高产优质的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耕地最低需求量;而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基本农田的基础上对耕地在质量、空间布局、配套设施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为研究区域,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确定权重,利用综合评价法与理想点逼近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方法对赤壁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研究,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进行分区,以期为农村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方法。

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研究区域概况

赤壁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土地总面积为17.17万h㎡。赤壁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且位于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南沿,湖泊河流分布范围较广,有蟠河、陆水、汀泗河流经境内,雨量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71mm。区内的地势南高北低,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土地类型。2011年赤壁市乡村人口为34.7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6.45%;耕地面积为4.1万h㎡,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88%。

1.2数据来源

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赤壁市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成果(2011年变更)、2012年赤壁市统计年鉴和赤壁市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数据等资料。

2研究方法

2.1评价单元的确定

评价单元是评价时最基本的单元,单元内部的自然和经济社会特征保持着相对的一致性。由于土地整理项目的对象一般是以行政区域作为单位,具有一定规模性,而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图斑或片块,因而本研究以行政村作为评价单元,对于由基本农田图斑提取的指标信息采用综合加权平均法汇总至评价单元。

2.2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既受到自身因素如农田质量条件又受到外界因素如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选取是否科学合理,会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选取评价指标时要综合考虑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各个因素,使选取的指标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标。本研究參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以及现有的数据资料,以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图斑作为基本农田现状,主要从自然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经济社会条件4个方面来选取指标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1)。

2.2.1自然质量高质量的耕地是实现粮食高产的必备条件之一,对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在全国统一的标准耕作制度下以制定的作物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依据分等单元的自然条件来计算作物的理论产量评定土地自然质量。根据赤壁市农用地分等数据成果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土壤的质量条件,主要选择土壤质地、剖面构型、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和障碍层深度5个指标来表征,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壤的肥力,土壤肥力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2.2.2空间布局空间布局主要考虑斑块破碎化指数和连片度这2个指标。斑块破碎化指数反映了评价单元内农田的面积规模,指数越小则斑块面积越大,以斑块密度来表示;斑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斑块数量。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要求,基本农田需要具有集中连片性。在空间上,连片度高的基本农田有利于规模经营,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

2.2.3建设条件建设条件的优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难易程度有着巨大的影响,工程建设条件好的区域更有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施。本研究选取农田坡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道路比例和林网比例来代表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条件。农田坡度反映土地平整工程,坡度低的农田更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土地平整工程量小;灌溉保证率和排水条件反映灌溉排水工程,灌排条件是农田的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田间道路工程用道路比例表示,道路比例高,方便农民到田里耕作;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用林网比例表示,农田防护林网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nlc202309040045

2.2.4经济社会条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基本情况。经济社会条件主要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乡村人口所占比例2个指标。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地的经济状况,表征投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能力,经济实力强大才能保障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顺利建设完成;农业人口所占比例是指评价单元内的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评价单元内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例越小,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越低,越有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2.3数据标准化

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中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取值范围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值具有可比性。设有m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单元,构造原始数据矩阵为Aij=(fji)mxn(i=1,2,…,m;j=1,2,…,n)。在对评价单元评价前,先对指标进行正向化以及归一化处理。将矩阵归一化处理后,可得到标准化矩阵Rij以及指标标准值rij,公式如下:

2.4熵权法确定权重

本研究采用客观熵权法确定权重。熵权法是一种在综合考虑各因素提供信息量的基础上计算1个综合指标的数学方法。熵值可以反映出指标信息量的大小,信息量大的指标其权重也大,通过熵值计算出的权重更为客观,克服了如专家评分法等主观赋权法确定权重时主观影响过大的问题,使权重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假设有m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对象,熵权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2.5组合评价方法

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对备选方案进行的综合评价,只从一个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会有一定的误差,精确性难以确定,因此,可以采用几种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组合,得到最后的组合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的准确度。本研究采用综合評价法和理想点逼近法2种方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法,最终各评价单元的评价值为这2种方法评价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2.5.1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在确定研究对象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根据所选择的评价模型,利用综合指数的计算形式,运用一定方法对各指标在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程度(即其权重)进行确定,最终定量地对某现象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综合评价法评价的公式为:

2.5.2理想点逼近法理想点逼近法对数据无特殊要求,其基本思路是在多指标体系中选取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并以评价对象靠近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的距离作为判断依据,根据相对贴近程度进行排序。根据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确定最优方案ri和最劣方案ri;计算j个评价单元与最优方案的距离di与最劣方案的距离di,公式为:

3评价结果与分析

3.1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4个指标进行评价。首先利用公式(1)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得到标准化指标值,其次根据公式(2)、公式(3)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值(表2),再根据权重值利用公式(4)、公式(5)、公式(6)、公式(7)分别算出各个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Di和相对接近程度Ci,对评价结果Di、Ci分别归一化处理后,取其平均值作为评价单元的组合评价结果,根据评价单元的分值大小进行排序(图1)。

以研究区域的农田自然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分的依据,考虑到工程建设的难易程度和经济社会承受力,将行政村按照组合评价结果的分值进行大小排序,按照自然断点法进行划分,把赤壁市基本农田分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整治区、次优整治区、全面整治区。从空间分布上看,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整治区主要分布于赤壁市东部,其他地方零散分布;次优整治区在赤壁市西、北两面零散分布;全面整治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图1)。

3.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分分析

3.2.1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整治区

该区域的基本农田基本具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但是还需要少量工程进行完善,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38.17%,主要包括:雷家桥村、洪水铺村、冷家湖村、八把刀村、吴家门村等65个村。这些行政村内的基本农田质量高、空间布局较为合理,灌排基础设施好,道路比例、林网比例较高,工程建设较为容易,只需要稍加整治就能建设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建设时间短。建成后能够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高、粮食生产能力高、配套的基础设施完善等要求,可以快速见到成效。

3.2.2高标准基本农田次优整治区该区域的基本农田还不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还有一定距离,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32.53%,主要包括:石头口村、鸡公山村、苦竹桥村、云台山村、八王庙村等41个村。这些行政村内基本农田土壤质量条件较好,主要是灌溉排水设施、田间基础设施等不完善,需要进行工程建设的部分较多,工程建设有一定难度。应主要针对该区域田间道路等进行土地整治,完善农田配套基础设施。

3.2.3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区

该区域的基本农田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标准还相差较远,需要进行全面的土地整治,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29.30%,主要包括:十八里畈村、花亭桥村、龙门桥村、小柏山村、西湖村等39个村。该区域内经济社会条件较好,但基本农田质量相对较差,农田连片性不高,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建设的工程量很大,建设较为困难。此区域需要加大农田整治力度,针对该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增加肥料等措施逐步改善农田质量,还要通过改善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设施来完善该区域基本农田的配套基础设施。

4结论

nlc202309040045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要综合考虑影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相关因素,才能科学地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优先度划分。本研究以赤壁市为区域,综合考虑耕地质量、空间布局、建设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4个方面的情况,选取14个评价指标建立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客观熵权法确定权重,再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理想点逼近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法对所有评价单元进行评价,避免因单一评价方法造成的局限性,增加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通过组合评价结果将评价单元进行排序,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分为高标准基本农田优先整治区、次优整治区、全面整治区,分别占赤壁市基本农田总面积的38.17%、32.53%、29.30%。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分结果,对不同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的整治建议,可以为赤壁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TD/T100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2]郑世杰,陈英,白志远,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精细评估——以临夏县北塬地区为例[J].中國农学通报,2014,30(9):207-212

[3]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4]杨绪红,金晓斌,郭贝贝,等.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2):202-210

[5]钱凤魁,王秋兵.基于农用地分等和LESA方法的基本农田划定[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3):251-255

[6]程锋,石英,朱德举.耕地人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3):50-53

[7]杨树佳,郑新奇,杜军,等.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1):99-102

[8]彭如燕,张蕾娜,程峰,等.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6,8(5):20-23

[9]刘峻岭,李申,孟庆伟.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土地整理生态效应评价——以天津市七里海镇为例J][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95-101

[10]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6

[11]王文娟,王子彦,陈廷斌.基于密切值法的组合赋权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13):32-38

[12]李秀霞,张希.基于熵权法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生态安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9):13-17

[13]涂建军,卢德彬.基于GIS与耕地质量组合评价模型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34-238

[14]肖继东,王智,师庆东,等.基于熵权法的土地覆盖被动态遥感监测与评价——以新疆伊犁地区和博州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2011,31(5):1286-1292

[15]黄仁东,金浩,蒙水儒.基于理想点法的盾构隧道管片上浮致伤诊断[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3(1):48-54

上一篇:清明节活动策划书-办公室下一篇:听陈玉芳事迹报告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