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

2024-07-12

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共9篇)

1.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 篇一

小学音乐德育论文: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

《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总之,“学艺先学做人。”这句话让我多年仍记忆犹新,作为音乐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德育素质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不仅要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更要把情感融入教学中,用真情实意打动学生。

2.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 篇二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 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 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课堂上, 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 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回顾建国历程, 让学生明白“起来, 起来”的呼声正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 《黄河大合唱》, 以有力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 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了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沉重苦难, 以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屈的精神, 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 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还有许多赞美祖国的曲目。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 可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历史责任感, 培养青少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 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二、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的, 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 人们热爱家乡草原的感情油然而生, 这些教育的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那么, 通过哪些渠道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呢?

1. 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了解歌曲内容风格和对歌曲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提高学生歌曲欣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 去享受欢乐, 感受痛苦, 去愤怒地谴责, 去激情地歌唱, 一旦学生全身心地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 就能唤起其爱国主义感情, 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 在课外活动中

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 组织青少年合唱队, 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 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 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 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在社会实践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日益丰富, 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 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选秀节目等社会活动十分活跃, 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其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如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 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组织活动, 教育广大青少年爱国爱党, 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增强了爱国热情, 让他们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而不断奋斗。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 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目前, 一些低俗的歌曲和音乐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有很多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不屑一顾, 却对那些音乐垃圾兴趣十足,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 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 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针对这种现象, 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 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 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 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那么, 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应以大量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 让学生领会民族音乐的魅力。目前, 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 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 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 但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因此, 我们必须引起关注。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 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 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摘要: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青少年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 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把品德教育融入教育过程中, 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音乐教育;审美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这就为学校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以益于学生成长。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国家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课堂上,首先要选择那些歌唱祖国、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回顾建国历程,让学生明白“起来,起来”的呼声正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黄河大合唱》,以有力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诉了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人民的沉重苦难,以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不屈的精神,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还有许多赞美祖国的曲目。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历史责任感,培养青少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服务。

二、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的,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热爱家乡草原的感情油然而生,这些教育的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那么,通过哪些渠道来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呢?

1.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了解歌曲内容风格和对歌曲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歌曲欣赏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优秀的音乐可以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进入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其爱国主义感情,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在课外活动中

青少年的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在课外活动中增加德育教育的内容。比如,组织青少年合唱队,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会等,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随着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工作者更应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特别是音乐的审美功能,其作用不仅在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在社会实践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艺活动的日益丰富,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选秀节目等社会活动十分活跃,也有很多学生参与其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如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组织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爱国爱党,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性,增强了爱国热情,让他们立志成才,为祖国的繁荣而不断奋斗。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目前,一些低俗的歌曲和音乐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有很多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不屑一顾,却对那些音乐垃圾兴趣十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应以大量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让学生领会民族音乐的魅力。目前,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但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引起关注。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4.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四

无论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是班级的组织者和教育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工作既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有乐趣的。

一、为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级建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参加升国旗仪式,开展操行学生自主管理每日一评、期终总评活动。全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2、本学期开展了“讲英雄人物故事”“演讲比赛”“成语接龙”“语文知识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3、关爱学生,注重了解学生心理。

4.注重学生安全教育,积极开展家访,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5、认真做好了潜能生的转化工作,缩小了班级内学生的差距。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1、善于心灵交流,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学生厌倦了忙碌的学习,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学生习惯了成功的喜悦,变得飘飘然了;有的学生没有了家长的监督,开始不再听话自觉了……这时,老师要发挥自身的光和能指引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冗长的大道理,学生是肯定不愿意接受的,于是我从班级实际出发,留心捕捉学生之中闪现的“光芒”加以肯定、鼓励,让学生都清楚地明白怎样的行为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学生中萌发的不良势头,我就个别与学生交流谈心,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双管齐下,扭转学生消极的态度。因此,我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互相学习的氛围,大家为了自己的进步,集体的荣誉,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竞争。

2、重视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

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想,有点自以为是,有时还居高临下。作为教师,我首先要求自己谦虚,尤其是面对学生时,遇到问题时首先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懂得“满招损,谦受益”,还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这样的身教,不仅仅落实在与人相处方面,平时对学生的各项行规教育我都是身体力行的。

4、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加强思想教育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教育学生学好功课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努力做好备、讲、批、辅工作,提高课堂效率。

5、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在我班,潜能生在班中虽为数不多,但我绝不会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转化潜能生是教师的一项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他们,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潜能生的一颗真诚的爱心,叩响他们心灵的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次是课外积极辅导,多与家长联系,有利于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6、进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

我常常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做到放学回家自觉排队;课间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去游泳;不结伙外出;不携带凶器等一系列的规定,牢固树立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班上有不少学生由于父母忙或不够重视,对学生缺少关心爱护和教育,以至于养成教育不能形成有效配合。

5.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五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

刘坤

教师都是德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化学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国家民族培养“四有”新人。德育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本文主要谈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用化学史进行优良品质的教育

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黎明即起,午夜方眠“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并合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严肃认真,勇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通过以上的事例,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需付出艰辛的劳动。

二、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8年获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工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探索和试验,终于发明了“候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及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时行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烧瓷器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节,也是我国成为文明三国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句话:在人类文明 的发展中,只有造纸、印刷术、火药和罗盘对整个历史的进程影响最大。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报效祖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6.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下找准切入点,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探究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我的信念》这一篇文章时,初读课文,我就想:阅读这篇文章我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思考之后,我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居里 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 居里 夫人,交流 居里 夫人对大家的启示,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居里 夫人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居里夫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象这样的对文本的内涵的挖掘是必要的,我相信精神食粮远胜其它,并且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在新教材中,象这样的精神食粮是丰富的。如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册文本内容就包含了人生、生命、理想、人生修养、信念等十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树立切实的理想,树立社会责任感,达成德育教育

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的收获是大大的。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在充满诱惑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人们忙碌奔波的今天,它越来越被忽视、冷落。然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的老人们,如果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那该是多大的一个悲哀呀!物质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被莫怀戚的《散步》感动之后,我们走向了社会。首先,我们拜访了我们街道上一所“敬老院”。我让同学们带上一颗慰老的爱心上路了,他们以为“敬老院”的老人们一定生活得很幸福。通过到院的一系列参观、访谈,他们看到了真实的状况:老人们基本生活的费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说得到亲人的关爱。他们流泪了。这时我作了积极的引导,因为我们的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够健全,经济还比较困难,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没想到,在同学们观后感中几位同学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要发奋图强,挣了钱,盖一个家一样的福利院。他们要奋斗,要改善这种状况,一种崇高的理想、一种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找准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确实比空洞的说教效果更好。

三、拓展延伸,接受感染熏陶,从而提高品德修养,达成德育教育

回想我们走过的路,也许我们出生穷乡僻壤,也许我们的父辈也还带着无法根除的小农意识,总之,也许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能带给我们很好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很大的改变,仔细思考一下,可以恍然大悟地说,我们得益于阅读,得益于那一本本好书。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斗争。’”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终生不移”仍让我们心潮澎湃,思绪激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我们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的学生们更需要这些精神食粮,把课内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有机结合,学生定会在和许多高尚的人的谈话中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记得在教学<<理想>>这一课时,我不仅引导同学积累了书上提供的关于理想的格言,还引导同学们积累了课外的格言。如:“最糟糕的人,就是没有志向的人”(苏联谚语)、“人无志向,等于迷途的盲人”(朝鲜谚语)等等。好些谚语和格言被同学们作为座右铭,这些谚语和格言成了同学们生活的动力,成了他们前进路上的导师。一学期下来,我班就积累了上百条格言、警句和谚语。这些都成了同学们的精神源泉。

7.浅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七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审美状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工作,是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决定着人才的道德修养和发展方向,所以在各学科教学中,必须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为中心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学习、爱自然,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助互爱等,多方位地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学生正在长身体、长知识,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和疑惑,模仿力特别强。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来感染人、塑造人的过程,它是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方式,以审美教育为主要手段,注重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德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思想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它是一种心理的情感变化的动态。如果脱离情感的教化和理性的认同,那么道德教育就只是单纯注重书面和口头的教授,无法深入人心,而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通过自身对音乐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实现心灵深处情感的和谐。席勒指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由此可见,道德的形成始于审美,而审美状态直接影响到人的道德水平。

一、寓德育于音乐艺术审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通过音乐的美感来启发学生。

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主题、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的音乐语言:如号角式旋律音调再三强调的“前进”,弱起部分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既准确地表现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产生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情于理、情景交融。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渌汀指出:音乐是人们体现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帮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来感染学生,使心灵美的花朵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

二、音乐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音乐具有教育感化的功能。为了更好地通过音乐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更多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优化课堂评价,营造积极健康的艺术和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积极上进的音乐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判断错与对、是与非,应更多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和评价讨论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与他人探讨、合作,从而建立自信和自尊。但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不仅可以以健康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尊,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施展音乐方面的创新能力,只有在这样的音乐氛围和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具有良好的健康心态,才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另外,在教唱歌(乐)曲前就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及歌词含义,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和演唱,掌握各类歌曲的情绪,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谈感受,明道理。如教唱《国歌》、《歌唱祖国》等歌曲后,同学们感到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在冉冉升起,进而想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雄壮的乐曲声中正以无比坚定的步伐阔步前进,从而不仅受到音乐的熏陶,而且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如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时,对学生进行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热爱生活的教育。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劳动最光荣》、《一分钱》还有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如《黄河船夫曲》、《拼命号子》、《下滩号子》等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和精神面貌,对传授知识和历史生活具有一定的作用,这些劳动号子和歌曲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拾金不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人生观。

三、音乐教育融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之中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选择的音乐作品要有针对性,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精心挖掘教材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从而达到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学,使学生听得明白,从而实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道德观。

1. 如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趣味和品性要求,这是音乐界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迫切需要创作适合中小学生的歌曲和音乐欣赏作品。

因此,教他们唱好歌、学好歌要用健康向上的歌(乐)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毛主席啊共产党,抚育我们成长,歌唱我们的新生活……”这些诗一般的词句,配优美狙犷的旋律,不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美妙联想和深刻教育。又如,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的心声。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主义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留胡节不辱”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作战到底的作用。

2.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口头创作,是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最直接、最真挚的反映。

如歌曲《拥护八路军》、《解放区的天》、《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都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重要作用。《看龙船》它表现了端午节赛龙船的热闹景象,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要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教育他们好好学习,热爱我们的祖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3. 除了学习一些民歌外,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民族器乐曲和钢琴协奏曲。

我国民族乐器品种丰富,独具特色,按照传统习惯,民族乐器依照乐器的形式、演奏方式、性能和色彩分为吹管、拉弦、弹弦、打击乐器四大类。对学生进行民族器乐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而且能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学习。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肃鼓》,它是我国优秀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名曲之一,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春江花月夜》犹如一轴长幅画卷,把一幅幅画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那隆隆的暮鼓声、徐徐上升的明月、江风吹拂的微波、频频摇晃的花影、水浸遥天的景象、悠扬扬的渔歌、江水激岸的回响、橹浆划处漩涡、归舟远去的幽静,引人入胜,令人陶醉,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中国民族不愧为历史文明古国,并且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又如《黄河》钢琴曲是根据《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而成,表现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英勇拼搏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

随着文化市场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手段的普及,青少年“追星族”,各选秀节目的涌现,许多流行歌(消极不健康歌词)的不断发行,影响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一种挑战,所以老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参与一些积极向上、高雅和谐的艺术观赏和娱乐活动。

近年来,我国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并将德育纳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轨道,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外的种种音乐教学法被引进,国内的种种先进经验被推广,老将宝刀不老,新秀群星灿烂。在二十世纪的帷幕徐徐降下来,二十一世纪太阳徐徐升起之际,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这是必需的,我们要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工作,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使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2]吴静欣.音乐教育中的道德教育[J].音乐天地, 2004.

[3]陈四海.中国民族音乐概论[M].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0.

[4]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H].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李准.国内音教当前我国文化市场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D].2004.

[6]罗艺峰, 钟瑜.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Z].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7]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1.

[8]何梅.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J].中国音乐教育, 2001.

[9]蔡觉民.音乐教育过程的审美体验模式[J].中国音乐教育, 2002.

8.音乐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八

关键词:音乐教学;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06-01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从中可以看出,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的、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在其中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作为一名教育者,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采取有效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在音乐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织各班开展一次“我爱祖国”“我爱党”的主题班会。了解国家的历程和深远意义。使学生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党是我们祖国的核心力量,是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热爱祖国,热爱党,是每一位中国公民的神圣行为,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具备的基本情感。

2、通过音乐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广博坚实的业务知识,而且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德育教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总是尽可能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加难易不同层次的音乐活动,对乐感差的同学尽可能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表演热情,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经常注意自身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榜样。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音乐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音乐知识的学习。教师的人格魅力源自于自身广博的知识、举止言行、崇高的品德和博爱的心灵。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的人格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相对于空洞的道德理论说教,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起到更生动、更形象的榜样作用。

3、在导入中渗透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教唱《过新年》一曲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过新年的热闹场景,并提问:“你的家乡怎样过新年的?”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演唱的欲望,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民族热情。

4、开展课外活动,德育渗透

课外活动是音乐德育实施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去唱。要加强演唱技巧指导,激发学生课外活动兴趣,教给他们音乐的常识,特别是演唱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收获。

音乐课外活动不但能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且促进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课外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小红帽》、组织音乐汇演、排演音乐剧《老师,你早》等活动项目,我把表演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音乐课外活动中。

5、利用音乐教材歌曲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教授音乐的过程中,利用歌词内容,再配合声像、语言以及各种道具,展开合理想象,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全面的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学会歌曲的同时,深刻体会歌曲的情感。

如小学音乐《牧羊曲》,一开始教师可运用声、像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聆听作品,用心体会歌曲安宁、优美的意境。同时,在老师有感情的演唱中,让学生用轻柔的动作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在这首歌的结尾句处理方式上,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再试唱各小组的设计,体验创设成果的愉悦,最后根据这首歌曲的意境,让学生用碰钟轻轻的敲击为歌曲伴奏。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再不会随声附和地喊歌,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韵地歌唱,歌唱时情感的处理会恰到好处,表达了歌词的意义,唱出了歌曲的感情,达到了教学目的。

9.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祖国、爱科学以及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等。通过数据、图表、练习和实践活动等途径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学生在获取有效知识、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

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会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教师板书的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风趣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充分挖掘教材,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了解: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我们都要爱护它;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责任感,发奋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在教学《应用题》时,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教学《百分数》时,介绍了我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尝试成功。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公式、法则、数量关系的分析,都要启发诱导学生尝试探索,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参加,乐于参与。其次,创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更应该具有一片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想健康,具有探索精神。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益。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上一篇:陕南地区移民搬迁政策下一篇:正副标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