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2024-10-27

《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共8篇)

1.《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篇一

《春》教案及课堂实录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了解朱自清的相关内容

3、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4、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课文

3、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旭日阳刚的《春天里》

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四季轮回后的第一个季节,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一个风和日丽生机勃勃的季节,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古诗词赞美一番春天呢?

例如: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真好这是从春风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 生: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师:这是通过花的颜色来刻画春天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师:这是通过鸟和鸭这类动物来感知春天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诗人杜甫写出了春雨给他带来的喜悦之情刚才同学们背诵的诗句,大都从一个或两个方面来描写春天的那有没有一篇文章是从多个角度来刻画春天呢?请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 二 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爱国人士,著名散文有《背影》、《绿》、《春》、《荷塘月色》 《春》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本节课有两个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景;2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的思路

三 整体感知课文,解决生字词(生自主学习5分钟)

1、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都读了一遍课文,有生字词吗?生:没有

师:那很好可是有几个多音字,老师需要提醒大家“水涨起来了”中的“涨”读zhǎng还有个音读zhàng“黄晕的光”中的“晕”读yùn,还有个音读yūn“酝酿”是个生词

2抽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并作评价

3、听录音,听一下高手是怎样有情绪有节奏的朗读的?有重音的地方要划出来,也要注意节奏的快慢

4、每个组选两个代表给大家范读,我也参加我读第一段,然后一组代表跟上,读第二段,接下来是三组读,依次接下去不许停顿,听明确吧? 四 理清整篇文章的思路

1、师:作者是从三个面来围绕春天来写的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划分,给每部分起个名字

(小组讨论)(5分钟后每个组都举手)

生:第一段写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二到七段是具体刻画春天,八到十段是讴歌春天

师:有不赞成吗?

生:我们组有第一部分应当是一二段其他地方相同 师:就是这两派吗?那我们具体看一下到底怎么划分?

“渴望着,渴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写出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心情,我们叫它“盼春”好吗?(板书)生:好 师:那么对有争议的的第二段看看是不是还是写渴望春天就行? 生:不是渴望了是刻画春天了描写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师:刚才那个组的看法呢?

生:我们明确了,第二段应当是描写春天 师:好(板书“绘春”)

师:最后三段大家看法一致,看怎么概括?

生:作者把春天比方成娃娃、小姑娘和青年,这是讴歌春天 师:大家赞成吗?

生:赞成(师板书“赞春”)

2、绘春部分写了哪几部分?请用“ 图”的形式概括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哪个同学概括一下本文的思路

生:本文标题是春,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次序写的绘春部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师:说得真好“大家”写文章思路是很清晰的,所以我们要向“大家”学习写文章首先要理清思路下面我们模仿《春》进行作文思路训练好吗?小组可以互相合作

生:我们写《秋》先盼秋,再刻画秋天最后讴歌秋天 师:那你筹备怎样刻画秋天讴歌秋天呢? 生:(犹豫)刻画秋天果实,讴歌秋天的丰收景象

师:(哈哈大笑)孺子可教哇那我们又怎么去刻画怎么去讴歌秋天呢? 第二课时 五 品味美图

1、宏观勾勒——山、水、太阳(排比、拟人)

师:真好那作者在开头充分表达出渴望春天来临的心情后,是怎样具体刻画春天的呢?先读第二段

生:(讨论后)作者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生:还写一切都“欣欣然”“张开了眼”,用的拟人手段 师:这里有个词叫“一切”,代表所有的事物所以作者的视点先是全部春天(板书:“先整体描写”)选取了春天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同窗们找出来,看作者怎样描写这三种景物的呢?

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那“朗润”的意思是什么?看注释对,是“明朗润泽”的意思,这符合不符合春天山的特色?

生:(抢着说)春天的冰熔化了,所以水面高了,用“涨”很符合春天水的特色 师:能举一反三很好那“太阳的脸红起来”也符合春天特色吗?

生:符合冬天的颜色可以说是白色的,很灰暗春天是红色的,象征新生命的开始

2、说出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或图),因为它写出 春天的中景物,用修辞,(或是从感官角度来、或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是描写的角度)突出特点,表达情.我用语速, 语气,语调来读(通过此道题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写景文章写作技巧的运用:抓住景中物、景情交融用修辞,用各种感官绘声绘色等)春草图

师:春天的草(板书“春草”)那怎么描写春草的呢?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这句话有个动词用得很好生:“钻”

师:那“钻”表现了小草的什么?和夏天的秋天的草有不同吗?

生:“钻”表现了小草茂盛的生命力,很符合春草的特色夏天的草是很茂盛的,秋天的草已经枯黄

师:说得真好“钻”前面还有个修饰语“偷偷地”如果去掉好吗?大家去掉读一下

生:不好那就表现不出草的活泼可爱了

师:所以说,我们写作文要注意推敲用词,不仅要学会使用适当的动词,还要学会使用修饰语后面还有一句:“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中的“满”也是这样,表现了什么?生:写草的多 师:“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会迷藏”是写人的活动,和春草有关吗?

生:有关系写出人们在草地的活动和他们高兴的心情

师:真好那前面用“钻”“嫩嫩”“绿绿”“满”是直接描写草,后面通过人的活动间接描写草(板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春花图

生:我们选的是描写春花的段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是拟人的手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用比方排比的修辞直接写花写蜜蜂和蝴蝶是间接描写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又是直接描写 师:(边听边板书:“春花”)真棒还有吗? 春风图

生:我们找的是写春风的段落开始引用了一句诗“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表现了春风的温暖

师:(板书“春风”)因为这是南方的春天,北方的春风就冷了这是通过人的触觉感知春风的,还用了其他感觉吗?

生:“还有各种花的香”是嗅觉,鸟卖弄着自己的喉咙,牛背上的短笛,是通过听觉感知的 春雨图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春雨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是直接描写雨

师:(板书“春雨”)那么用这三个比方分别突出春雨的什么特色呢?对,密多,细,轻柔只有这样才有密密的斜织,像烟一样 生:通过写树叶、草、房屋、人,来间接写雨 师:雨中的树叶、草是怎样的? 生:树叶绿得发亮,草青得逼你的眼

师:“亮”“逼”用得很真实,划下来这就是雨中的树叶和草,抓住了特点来写如果不下雨,树叶和草上都是有灰尘的或者灰暗的 迎春图

生:我们喜欢放风筝的段落人们都积极的迎接春天的到来 师:那么就叫“迎春”吧(板书)这是第七段了,前面作者极力的刻画春天的风景,而这段却写人大家想如果这段风景中缺少了人是不是很遗憾?所以人应当是最亮丽的风景在这段,作者有句话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以及对人的期待找出来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刚开端,有的是工夫,有的是盼望

师:原来作者写春天的俏丽景色是目的的呀这就是我和大家说的王国维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窗们说,如果让你在本文中找一句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 师:好划出来批注一下

师:最后三段是怎么讴歌春天的?分别突出春的什么特色?

生:通过排比和比方句讴歌春天像娃娃一样“新”,像小姑娘一样“美”,像青年一样的“硬朗”

师:那同窗们让你写《秋》的话知道怎么写了吗?

生:我写秋天的风很凉,树叶衰落,还有果实累累用上比方拟人的修辞就使文章活泼形象了

生:我写农村的田野,金黄的玉米,洁白的棉花,红红的苹果,还有农民的辛劳 师:同时,还要写人,最好是文中有你自己把自己融入到秋天里,自己居心感受秋天,把对秋的真实情绪表达出来这样你就会写出好文章来了

朱自清

盼春——盼、来、近(反复、拟人)

宏观勾勒——山、水、太阳(排比、拟人)

春草图

春花图 绘春 细笔描绘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比喻:新、美、力

2.《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篇二

一、入课读题

师:去年, 我在杭州看病一年。杭州是个好地方, 特产很多。绸缎是其中一种, 因其产在杭州, 所以也叫杭绸。杭绸有很多种颜色, 红色的叫红杭绸, 白色的就叫———

生:白杭绸。

师:这一年里, 每到节假日, 我心里就不是滋味, 就很想家。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的。有谁身在外地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呢?就像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的外祖父,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梅花魂》。 (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该怎么读这三个字呢?

(生轻声齐读课题)

师:什么是“梅花魂”呢?我们来读读文章。要求:将课文读准、读通, 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学解说:将“白杭绸”“思乡诗”“梅花魂”诸教学难点进行必要的介绍, 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二、学词说话

师:这篇课文中有12个要求会认的字, 14个要求会写的字。大家自己读一读, 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读)

师:我们来看这几个词, 自己先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一组词语,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轻声字。)

玷污抹净稀罕

(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风欺雪压低头折节

漂泊他乡葬身异国华侨老人眷恋祖国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第一组词。

(生读)

师:吐字清晰, 读音准确。读过课文的同学一定能用这几个词说一句话。

生1:朵朵冷艳的梅花散发着缕缕幽芳, 任凭风欺雪压也不会低头折节。

生2: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愈是风欺雪压愈精神, 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也不肯低头折节。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读读下一组词语?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也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位华侨老人漂泊他乡又葬身异国, 却有着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师:这里的华侨老人指的是谁?

生 (齐) :作者的外祖父。

师:刚才出示的三个词还记得吗?那就连在一起读吧。

(生齐读)

【教学解说:本课四字词语较多, 通过词语朗读, 把学情检查、词语积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词语运用诸环节整合, 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一举多得。】

三、初读梳理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读第1小节, 师相机指导“葬”字的书写。)

师:我们可以想一想, 外祖父葬身异国他乡, 作者心里该是什么滋味?

生:忧伤。

师:好, 你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小节。

(生再读)

师:读书一定要了解作者的心才会读出滋味。接着读第2小节。

(生读)

师:这一小节里有几句诗, 该怎样读?

生:读古诗时应该慢一点, 读出味道。

师:你真会读书。谁还想读一读?

(一生再读, 读“这时候, 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这句话时, 生笑着读。)

师:我看到你读到这里的时候, 是笑着读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呢?

生:书上是这样写的, 所以我要读出高兴的语气来。

师: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有时候注意了文章中人物说话时的提示语, 就可以把人物的语言读得更有意思。

师:有一件事我有点不明白, 读古诗就读古诗吧, 为什么要哭呢?你能想到是为什么吗?

(生摇头)

师:拿起笔在这句话旁边写上“想不到”三个字。

(生批注)

(一生读第3小节)

师:读得非常连贯。但是, “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句我第一次读也没读好。 (师范读) 你再来读读。

(生再读, 读得很连贯。)

师:有点感觉了。大家都来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外公那样疼爱“我”, 却因为“我”弄脏了一幅墨梅图而大发雷霆, 你们能想到吗?

生:想不到。

师:好, 又一个“想不到”, 也写在旁边。

(生批注)

师:我们接着读。下面的文章很有意思, 从第4到第11小节全是对话, 谁来和我一起读一读?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人物对话是文章中精彩的部分, 能写好人物对话对一篇文章来说是锦上添花。但是, 要想读好可不容易, 你们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同桌分角色读。师指名两生表演读。生齐读: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师: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同学们, 你们能想到吗?又一处“想不到”。再写上“想不到”三个字。

(生批注。一生读文章第12小节。)

师:外公把自己最珍贵的墨梅图在离别时送给了“我”, “我”想到了吗?

生:想不到。

师:好, 又一处“想不到”, 也写下来。

(生批注。师范读文章第13小节。)

师:我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味道。

师:其实一开始我也读不好, 怎么办呢?我昨天读了一下午, 今天早晨起来又读, 才读成这样。你们要是多读几遍肯定比我读得好。你们再来读一读。

(生自由读余下的文章, 有些学生在临别送“我”梅花手绢处写上“想不到”。)

师:看大家读得多好, 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正确清楚。

师:读完了课文, 我们来看一下, 到目前为止, 我们写下了几个“想不到“?

(学生梳理回答)

1.教我读古诗词落泪想不到

玷污墨梅图而发怒想不到

3.不能回国放声痛哭想不到

分别赠给我墨梅图想不到

5.临别送我梅花手绢想不到

师:是呀, 这篇文章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下来的。

【教学解说:本环节设计是有意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梳理文章层次诸环节整合到读书检查上, 让教学更集中、更有效。】

四、书写感知

师:谁能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可以用刚才学过的词语,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师出示, 生填写。)

每当我看到故乡 () 、 () 的梅花 , 就想起了 () 、 () 的外祖父。外祖父会因 () 而落泪;会因 () 而大发脾气;会因 () 而像小孩子一样痛哭。外祖父送我 () , 又送我 () , 我知道外祖父有一颗 () 的心。

(学生填完后教师课件出示)

每当我看到故乡 (朵朵冷艳) 、 (缕缕幽芳) 的梅花, 就想起了 (漂泊他乡) 、 (葬身异国) 的外祖父。外祖父会因 (教我读诗) 而落泪;会因 (弄脏墨梅图) 而大发脾气;会因 (不能回国) 而像小孩子一样痛哭。外祖父送我 (墨梅图) , 又送我 (梅花手绢) , 我知道外祖父有一颗 (眷恋祖国) 的心。

(教师相机在田字格里范写“缕”和“幽”字, 学生练写。)

师: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大家读一读, 记一记。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教学解说:本环节将写字教学和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相结合, 将学、练、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入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魂》, 这节课继续学习。 (课件出示)

每当我看到故乡 () 、 () 的梅花, 就想起了 () 、 () 的外祖父。外祖父会因 () 而落泪;会因 () 而大发脾气;会因 () 而像小孩子一样痛哭。外祖父送我 () , 又送我 () , 我知道外祖父有一颗 () 的心。

(全班齐读这段话。学生默写所填词语, 教师出示答案, 学生订正。)

【教学解说:复习导入, 检查字词和课文的感知情况, 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回顾, 也是本节课的教学起点。扎扎实实, 不走过场。】

二、再次梳理

师:多少年过去了, “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 就想到, 这不只是花, 也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眷恋”是怀念、留恋的意思。同学们, 课文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这颗眷恋祖国的“心”。大家读一读课文, 找一找, 画一画。

(生读课文并圈画)

生: (读课文第2小节) 我从这里看出这颗眷恋祖国的心。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1:一个人不爱国就不会读唐诗宋词落泪。

生2:唐诗宋词是中国才有的东西, 其他国家没有。外祖父教“我”读中国的唐诗宋词, 说明他很爱国。

师:说得好! (板书:读诗落泪)

生3:我读到“有生以来, 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 这清白的梅花, 是玷污得的吗?’训罢, 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 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我从“慢慢抹净”体会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

师:说说看。

生3:因为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师:所以外祖父爱梅花, 就是———

生:爱国。

(师板书:爱梅心切)

生4:我读到外祖父听到我们能够回国的消息时, “竟像小孩子一样, ‘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我感受到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师:是的, 因不能回国,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像小孩子一样痛哭起来。 (板书:闻讯痛哭)

生5:我读到“离别的前一天早上, 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 把我叫到书房里, 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 原来是那幅墨梅……”和“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 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从这里看到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

师:是啊!外祖父送的不仅仅是梅花, 也是自己的那颗爱国之心。 (板书:送梅表心)

师:大家把这几个词写在课文中相应的位置, 如果不想用这几个词,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教学解说:以“眷恋祖国之心”提纲挈领, 再次走进文本, 感受细节带给学生情感触动, 从而初步感受老华侨的爱国之心。本环节还有意将感知内容、概括表达、语言训练有机整合在一起, 在每一处教学节点上有效安排学习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披文入情

(师课件出示)

这梅花, 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大家读一读这段话。

(生自由读文。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 铿锵有力, 落地有声。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吗?你听懂他的话了吗?

生:“愈”是什么意思呀?

师:谁来告诉他?

生: (齐) “愈”是越的意思。

生:“最有灵魂”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说说“灵魂”是什么意思呀?

生:魂是品格, 是精神。

生:魂是指一种气节。

师: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秉性”是什么意思?

生:“秉性”是本性的意思, 是指本来的性格。

师:那你们真的听懂了外祖父的这些话了吗?

(生无语)

师:是呀, 这段话我们读了好多遍, 还是不太明白外祖父说的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现在差不多10岁了吧, 那这位老人说了一段10岁孩子都听不太懂的话, 给一个5岁的孩子听, 她能听得懂吗?

生:听不懂。

师:那好, 现在你们拿起笔, 你用10岁孩子的理解, 把你读懂的写给5岁的莺儿听。注意, 要写出让5岁的莺儿能听懂的话, 写吧。

(生写后交流)

师:把你写好的读给莺儿听吧。

生1:我们要像梅花一样, 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中国人。

生2:中国人要有梅花的品质, 遇到困难也不肯低头折节。

师:好, 问题又来了。外祖父完全可以像你们那样说给外孙女听, 但是他为什么不说得简单一点, 却要这么说———

(出示:“这梅花……一个中国人,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生再次齐读。)

师:请同学们看第27页的插图。面对一个5岁的孩子,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展开墨梅图, 说了这样一番10岁孩子也听不太懂的话。这是为什么呢?

生1:这个5岁的小女孩当时是听不懂, 但是, 她长大后就懂了。

生2:他也许是说给自己听的, 表达一位老人眷恋祖国的心。

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陈慧瑛。 (出示)

陈慧瑛, 女, 海外归侨, 出生于新加坡, 祖籍福建厦门。

大学毕业后, 在教育界, 她兢兢业业工作, 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新闻界, 她勇于开拓创新, 对业务精益求精,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并于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一直从事侨务工作, 真心诚意、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了大量实事、好事, 为祖国引进大量侨台捐赠, 分别用于教育、医卫、文艺等公益事业, 获得社会各界好评……

师:这个小女孩就是陈慧瑛, 她生在新加坡, 长在新中国, 她后来真的听懂了外祖父的话———

(生再读外祖父的话)

师:这个小女孩大学毕业后, 在教育界, 兢兢业业工作, 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新闻界, 她勇于开拓创新, 对业务精益求精,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被评为市、省、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并于1985年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看来, 她真的听懂了外祖父的话———

(生再次齐读外祖父的话)

师:陈慧瑛一直从事侨务工作, 真心诚意、身体力行地为社会做了大量实事、好事, 为祖国引进大量侨台捐赠, 分别用于教育、医卫、文艺等公益事业, 获得社会各界好评……她果真明白了外祖父的话———

(生又一次读外祖父的话)

师:言为心声, 这就是外祖父说过的话, 这就是一个老华侨的那颗中国心哪!

(擦掉其他板书, 在“梅花魂”下面板书“中国心”。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 我希望大家记住“梅花魂”, 都有一颗中国心。下课。

3.《声声慢》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一首词,先自由地出声读一遍。

(师板书课题、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

生1:这首词充满了愁绪。

生2:给人的感觉是女主人公特别的痛苦与感伤。

……

师:写“愁”的诗句能回顾一下吗?

生(齐):能。

生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里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他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生2: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3:李煜《虞美人》中写国破家亡之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师: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愁”是一个永恒书写的主题,在李煜的笔下,愁是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在李清照的笔下,又是船上点点滴滴的忧思;在李白的眼里,此时愁不仅从水上到了船上,又到了天上,是一轮明月,那么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有关愁的一首诗词,到底“愁”在哪里?又是如何写“愁”的?

(师出示目标:1.涵咏字句,感受本词凄美的意境。2.鉴赏意象。)

二.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凄美的意境

师:李清照这首《声声慢》“字字含愁、声声是愁”,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味道。

(师为学生配乐、学生自由读,师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朗读这首凄婉哀切的《声声慢》?

(每个组都有学生举手示意,师找了一个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同学朗读,让其他同学评点。)

生:朗读得字正腔圆,但感情不够饱满。

师:那你能朗读出感情吗?(学生笑)

生:试试吧。

(读后,学生鼓掌,其他学生评点)

生:有一种如泣如诉的感觉,感觉她就像李清照。(众笑)

生: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同学评点很好,是呀,我们要想读好一篇诗词,必须融入作者的生命。

三.冥想,品读愁情,解读手法

师: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生:两句分别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我们先看看诗歌开头直接写愁的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运用了许多的叠词。

师:把运用叠词的这几句话读一遍,想一想如果把它换位,变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可否?

生:这段文字中“寻寻觅觅”是一个“找”的状态,“冷冷清清”是有一种环境,一种冷清的气氛,“凄凄惨惨戚戚”是内心的感受,换位不足以清楚地表达意思。

师:这几个叠词很讲究顺序,“寻寻觅觅”是一个过程,“冷冷清清”是一个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内心,“冷”在这里不仅指的是环境的冷清,而且也指“心冷”。现在同学们跟着老师再读一遍。体会叠词应用的效果。

生:有升华感情的作用。

生:起到强调的作用。

师:除此之外,叠词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因此叠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升华、强化情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体现诗词的韵律美。

(学生再次读,教师板书: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1.直接抒情 找词眼、明词情)

师:《声声慢》读后让人有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之感,是缘于意象词合理的选用,同学们试着找找这些意象词。

生:梧桐、黄花、雁、淡酒、细雨。

师:意象是古诗词的生命细胞,意象词准确的解读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心灵。“三杯两盏淡酒”里“淡酒”能换成“浓酒”吗?“梧桐更兼细雨”里的细雨能换成“大雨”吗?

生:不能,因为快乐时光已经远去,任何美味佳肴对李清照来说索然无味,何况酒呢。

生:“淡酒”来写作者的“浓愁”,酒的烈压不住作者情的愁。

生:我觉得这里的“细雨”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师:理解意象词一定要找到意象词本来的意义,然后分析它渗透的情感,像这个“细雨”与“滂沱大雨”相比,如实如物,如梦如幻,表达了连绵不断的愁思,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给人雨打梧桐叶的感觉,一声声,一叶叶,字字都是愁,可以说,作者把自己的愁融进了字里行间,融入了景物。剩下的几个意象词,同学们小组合作进行赏析,注意带着自己的思考进行讨论,不要当一个旁观者。

生:我觉得通过“窗儿”这个场景将作者那种浓浓的愁意散发出来,强调了那种孤独的氛围。

生:“黄花”我觉得写出了那种凄冷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孤苦的心境,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愁苦心情。

生:把自己比作黄花,如黄花一般凋零,表达了她亡国之恨的苦意。

师:李清照的《醉花阴》里面也有“黄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它们表达的意义一样吗?

生:首先我觉得第一个“黄花”是以花喻自己,愁得像“黄花”一样,第二个是比喻自己的愁多得可以“堆”起来。

生:这里的“黄花”并不是自己,这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什么?史书记载,李清照当年也是一个爱美的词人,曾和丈夫有过一段非常幸福的时光,可以这样说,他们“诗书唱和,绣花捕蝶”,生活得非常有雅兴和诗意。

生:我鉴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里的“雁”。因为北雁南飞,雁走了,只留下思念与期盼,由雁群看到悲愁,悲从中来,触景生情,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生:因为雁属于候鸟,候鸟每年都随着气候而迁徙,过雁象征离愁,自己和丈夫生活在北方,因为一些原因迁到南方,自己看见大雁可以北归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归,表达的是思乡之情。endprint

(师板书:2.间接抒情 找意象、悟词意)

四.潜入,知人论诗,解读作者“愁”情

师: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融进了太多愁,那么到底为何而愁,真实的李清照到底一生有哪些经历呢?她又在寻觅什么?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传媒大学陈冰晶在CCTV—3深情的朗诵《李清照》。

(视频内容:此时的李清照已近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笑,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记得十八岁那年,美妙的爱情来临,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着丈夫深沉炽热的爱。此刻,这份柔情蜜意支撑着她的生命,充实着她的灵魂。“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一个在平凡中受难却在不平凡中抗争的女子,忠肝义胆,铁骨铮铮。)

(动情的朗诵感染着学生)

生1:因为后来她流落到南方,所以我觉得她在寻觅依靠,寻觅家的感觉。

生2:她在寻觅一个可以给她生活安慰的人,可到最后才发现依靠已经没有了。

生3:李清照先寻,寻不见继而觅,觅不见继而发出感慨,她寻找的是她温暖的港湾和甜蜜的回忆。

生4:李清照与丈夫曾经共度欢乐时光,谈古论今,花前月下,约定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丈夫已死,她寻觅感情上的慰藉。

生5:李清照不仅寻觅一个温暖的小家,而且还在寻觅一个温暖的大家。

师:《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此时,诗词包含的感情已经从简单的儿女情长上升到国家失去中原的一种忧郁,词里的愁已经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了。

(师板书: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4.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师小结:回首词里的李清照,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位寻寻觅觅的女神,她“终生求美,把心撕碎,铸就无穷的美留给了人间”。其实作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者来说,我们不也是人生的寻觅者吗?

中国的文学作品是讲究含蓄的,像《声声慢》整首词,没有一滴泪,却一句一泪,满纸呜咽,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文字里的愁情,我主要采用了由意象词的解读到意境的理解,通过读、听、赏、悟,最终达成目标。我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做法:

1.对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本节课,我把多媒体手段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如学生朗读时的配乐以及《李清照》朗诵视频的欣赏,使情境创设比较丰富。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这样做不仅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渲染出浓重的情感氛围,从而自然而然的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2.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都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的流畅性,为了达成既定目标,我围绕《声声慢》这首词“情感是什么,如何表达情感、为什么有这样一种情感”三个主问题合理设置几个支问题进行教学。这样凸显了教学的重点,不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学习了手法,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3.替换法的应用。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很多,但我感到替换词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替换比较中更容易使学生发现语言应用的差异性,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例如,淡酒换成浓酒,细雨换成滂沱大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惨惨凄凄,清清冷冷,觅觅寻寻”等,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语用能力。

4.《感受音乐》课堂实录-教学教案 篇四

(动感的迪斯科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心情!和张老师一起来扭一扭!

(教师随着迪斯科音乐有节奏地边扭边喊口令,学生欢快地扭动起来)。

师:今天我们痛痛快快地来玩一玩。先让台下所有的老师都来认识一下你,但是今天的自我介绍不一样,要和着节奏来介绍。

(电子琴节奏响起,教师带着学生拍四二拍节奏,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拍腿,师生有情感地拍打节奏)

师:开小火车,从我开始,(合着电子琴节奏)我-叫-张-敏。

(教师将话筒一一递到每个学生面前,学生和着节奏有表情地介绍,有的学生转着圈、有的做出吹笛子的样子,有的摆头„„进行过程中,学生速度有所不稳,教师不断调整)

师:下面张老师点到谁我们就一起喊他的名字。

(师指某一同学)

生(全体有节奏地喊):楼宇琪|楼宇琪|楼宇琪|„„

(师先后指向不同的同学,学生有节奏地喊他们的名字)

师:下面我们不用电子琴的伴奏,看着张老师的指挥,一齐喊“陈新佳兰”的名字。

(师关闭电子琴并指挥,学生喊:陈新佳兰|陈新佳兰|陈新佳兰|„„教师一会儿猫腰,一会儿双手在空中挥舞,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强弱的变化。教师突然收住,学生没有反应过来,引得台下的教师一片笑声)

师:嘿嘿!没有看懂。刚才张老师的指挥什么在变化?

生1:强弱有变化。

生2:音量有变化。

师:音量,就是她说的强弱。我们继续。

(师指挥,学生喊:楼宇琪|楼宇琪|楼宇琪|„„教师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速度的变化。教师收住,学生也收住了,看懂了指挥)

师:什么有变化?

生1:强弱有变化。

生2:速度有变化。

师:很好,速度和强弱都有变化。再听,又有什么变化?

(师指挥,学生喊:张斌|张斌|张斌|张斌|„„教师一会儿左右大幅摇摆,作陶醉状,一会儿双手在胸前作短促跳跃状,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进行变化。)

师:什么有变化?

生1:感情有变化。

生2:一个是有弹跳力的,一个是非常抒情的。

师:非常好,一个是跳跃的,一个是连贯的。

二、快乐扮演即兴舞蹈

师:我们演唱的真好听,有一个小木偶也想来参加我们的合唱队,他来了。

(播放舒缓的长笛协奏曲《阿莱城的姑娘》作为背景音乐,教师戴了一顶圆锥形的彩色小高帽,鼻子上粘了一个粉色的小圆球,化装成了小木偶)

师:表演我是一个提线木偶,主人把我挂在了墙上(学生根据老师的解说一起表演:双脚踮起,双手高举不动)。主人把我放下来了;头,放下(一下子头垂下来);左手,半放(大臂先下,作投降状),右手,半放;左手,全放(垂下在身边),右手,全放;左肩,放下;颈线放下(90度弯腰,两手垂下);最后全放下(师生一起扑倒在地板上,引得满场笑声、掌声)。

主人又把我挂起来了:先挂颈线(上身直立,低头),然后挂右肩、左肩、左手、半起、挂上、右手、半起、挂上,最后是头线(头直起,双脚踮起)。平时小主人可喜欢我了,经常摆摆我的手(双手半垂,卡通式摇晃)摇摇我的腿(双腿抖动,台下听课教师笑声、掌声)。

师:小木偶有一位好朋友,是一个会跳舞的洋娃娃。闭上眼睛,听,洋娃娃在跳舞了。

(背景音乐关,播放小提琴独奏曲《会跳舞的洋娃娃》,教师坐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静心聆听,师生随着音乐,在座位上摇晃)

师:洋娃娃是怎么跳舞的?

生1:有精神地跳舞。

生2:洋娃娃在跳圆圈舞。

师:圆圈舞。你会跳吗?(生摇头)不会,那你们想看洋娃娃跳舞吗?(生齐声:想)那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班会跳舞的洋娃娃。

(生鼓掌,师走到一位女同学面前作出邀请状。该女同学随着音乐即兴跳起舞来,教师和其余学生坐在座位上欣赏)

(音乐进行到一半时)

师:洋娃娃跳得好吗?(生:好)怎么没有掌声呢?(生鼓掌)台下的老师好像也没有掌声。(台下掌声、笑声)让我们和洋娃娃一起跳舞吧!(教师和全体学生随着音乐欢快地旋转起来,教师拉着不太会跳的男同学快乐地转圈。台下多次笑声、掌声)

三、利用古诗大胆创作

师:洋娃娃的舞跳得真美,这时,小主人回来了。小主人今天学了一首古诗,听,他在朗诵呢!

(师带着学生轻声地朗诵起来《春晓》)

师:请你带着大家有节奏的朗诵。

(在一生带领下,全体学生朗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除了节奏,有没有小朋友想用乐器为这首古诗伴奏一下?张老师这里有一台电子琴和一架古筝,你觉得用哪样乐器伴奏比较好听?

师(对一生):你想用电子琴伴奏?(该生点头)你有没有学过?(生:没学过)你想不想在台上一秒钟速成电子琴演奏家?(生:想)来,张老师告诉你一个诀窍,掌握这个诀窍就可以速成电子琴演奏家。师故作神秘对着该生耳语:等会儿弹琴的时候,全部弹黑键,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其实通过话筒,已经被现场的每一位学生、老师听见)。

(生点头,台下老师笑声、掌声)

师:好,先请他找找感觉。(该生在琴上试了一下)可以开始了吗?小演奏家!(该生点头)演奏家请坐(师给该生拿一凳子让其坐下)需要帮着朗诵吗?(该生点头)预备:春眠不觉晓„„

(全体学生轻声朗诵,该生摇头晃脑,很投入的用电子琴黑键演奏。全场笑声、掌声)

师(邀请一位女同学):你会弹电子琴吗?(该生摇头)那你现在上台会演奏吗?(生答:会,刚才我听见秘诀了。)张老师不小心泄密了。先来一段前奏吧!开始!

(该生抒情的演奏黑键,一段前奏后,全体学生朗诵。表演完,台下笑声、掌声)

师:有没有想用古筝伴奏的?(一女生举手,师对其问道)你学过古筝吗?(生答:没学过)没学过你也敢?那你知道秘诀吗?(生答:不知道)那你想知道吗?(生点头,师故作神秘状对其耳语)随便弹(台下笑声、掌声,该生坐到古筝边)。预备,前奏开始。

(该生一段轮奏后,全体学生跟着朗诵《春晓》。教师盘腿坐在地上,为学生举着话筒。朗诵完后,该生又用一段轮奏作为结束,台下又是笑声、掌声)

师:了不起啊!还能用别的办法来表现这首古诗吗?

生:可以用歌声、口哨、报纸、舞蹈„„来表现。

师:小朋友们,下面我们就分组来编创这首音乐版的《春晓》。

(音乐响起,学生自由分成四个组开始忙活起来)

师:该我们表演了,标准是:第一看有没有把这首诗的意境表现出来,第二看美不美,第三看有没有创意。哪一组先来?(生踊跃举手)先有请“小伙子队”上场!

(六位男生上台表演,一位男生朗诵,其余学生双手在头顶摇摆,一生同时吹着口哨;第二遍,朗诵改为用《好大一棵树》的旋律演唱,台下阵阵掌声、笑声)

师: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们很有创意,罗其宣的口哨很好听。我觉得他很辛苦,从头到尾都在吹(台下老师笑声)。

师:口哨表现了什么?

生:春天有许多鸟叫声。

(师请第二组“笛子演奏队”上前。六位学生表演,第一遍两生演唱,一生吹口哨,一声吹笛子,两外两生在后排用报纸模拟风雨声;第二遍演唱改为朗诵,一生演奏柳琴。台下笑声、掌声)

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位同学临上场前急得要命,她的柳琴一根弦断了,刚才她是用三根弦的柳琴演奏的(台下掌声)。

师(问弹奏柳琴的学生):这首曲子以前演奏过吗?

生:是我自己现编的。

师:你们的报纸是干什么的?

生:是下雨的声音。

师:真棒!我们抓紧时间,请第三组。

(七位女同学上前。第一遍,三位女生边朗诵边舞蹈,一生古筝伴奏,另外三位女生用自制沙球伴奏;第二遍,演唱并加入口琴演奏)

师:他们加上了古筝和口琴,也很棒。我们有请最后一组表演(同学们上台动作稍慢了些)下面掌声不热烈,他们就不太愿意表演(台下掌声)。

(七位同学用二胡、笛子、报纸、朗诵等形式表现)

师:四组同学都表演完了,今天同学们用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用音乐的手段来表现了这首诗,非常有创意,很美。我们问问台下的老师。(转身对着台下)你们说,是吗?(台下老师轻声答“是”并鼓掌。师又转身对着同学)老师们能说这样的音量,已经非常不错了(台下大笑、掌声)。

四、踩着节拍出会场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说说、唱唱、跳跳、动动,你快乐吗?

生:快乐!

师:这些都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音乐就在我们的身边,语言是音乐、动作是音乐、琴声是音乐、古诗是音乐,生活中到处都是音乐。音乐是美的,所以生活也是美的,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

(播放背景音乐——约翰施特劳斯《嘉洛舞曲》,教师指挥全场听课教师一起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击掌,然后带着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走向观众席)

5.《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篇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幅画。不过这次画画有点儿特别,既不用彩笔,也不用颜料,就用我们的心来画。你可以睁着眼睛,也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

这幅画上有一条河。河上漂着一条船。河边,站着一个孩子.也许是男孩,也许是女孩……你们看到了吗?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我看见一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有一条船,一个孩子凝视着它。

师:芦苇丛、小河、一条船,画面真美。

生:我看到有一个很可爱的孩子站在岸上。

师:岸上的孩子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望着小河的那一边。

师: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关于一条河、一条船和一个孩子的故事。这条船有点儿特别。是一条渡船。知道渡船的航线吗?(生迟疑)是从哪边航到哪边?

生:是从河的一个对岸到河的另一个对岸。

师:一个对岸。另一个对岸?那你比画一下,一个对岸在哪边,另一个对岸又在哪边?

生:(边比画边说)“一个对岸”是这边,“另一个对岸”是那边。

师:“对岸”,就是针对“这边”说的。想想,你站的“这边”能说“一个对岸”吗?

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一边。

师:这么说就准确了。再想想,渡船只是单方向航行的吗?

生:是从河的这边到河的那边,再从河的那边回到河的这边。

师:就是这么渡过来渡过去,渡过去渡过来。这边叫“此岸”,那一边呢?

生(齐):对岸。

师:对,叫“对岸”,也叫“彼岸”。(板书:此岸--彼岸)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对岸”。它的形式也稍稍有点儿特别,看上去既有点儿像散文。又有点儿像--

生(齐):诗歌。

师:我们叫它--散文诗。

师:下面,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生自由读课文)

师:这首诗有三节,请同学们分节朗读。

这一环节,着力指导学生将文章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好长句中的停顿:“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教师以前一句为例。教会长句句中停顿的方法,即理解句子的主要意思:牧人使什么到哪儿去。而后引导学生尝试朗读后一句。

2.指导读正确“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一句,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印”连在一起,想想怎么读。

3.指导读好“俯伏”.“俯”是第三声,“伏”是第二声。

4.正音“一行儿”“鹜”。

释义:“鹜”,鸭子。野鹜.野鸭。介绍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师:“长草顶着白花”.如果周老师说“开着白花”.意思一样吗?

生:我认为那是拟人的句子,好像一个人头上顶着白花。

师:既然是拟人,你觉得长草像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长草像个身材修长的小伙子.白花就是他们的帅帅的帽子。

生:我觉得长草像少数民族姑娘,头上顶着漂亮的头发。

师:那是她们盘着的发髻。

生:我觉得长草像潇洒的杂技演员,杂技演员功夫很好的,头上顶着东西。

师:大家的想象都很有意思。无论是帅小伙的帽子,还是少数民族姑娘的发髻,或者是杂技演员的道具,你们都是依据了同一个字一

生(齐):顶。

师:可见。“顶”一定在上面.“开”则可能--

生:开花可能在上面,也可能在下面或其他什么地方。

师:是的,“开”可以是各个方向的。同学们想象着帅小伙、杂技演员或者漂亮的少数民族姑娘,一齐读这句话。(生读)

师:另外,你们发现了吗,这首散文诗每一节最后一句都是一样的--

生(齐读):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生朗读全文)

师:孩子们,你们站在河边,要到哪里去--

生(齐读):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我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想到河的对岸去呢?轻轻读读第一、第二节,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生轻声读)

生:我认为他想去对岸看看那些古怪的池塘。

师:怎么古怪?

生(读):一群一群的野鹜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围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如果这么写:“有好些古怪的池塘在这个高岸之后”,你们去的愿望还这么强烈吗?

生:“据说”就是听人家说的,因为光是听人家说,就很想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生:你这么说就表示很肯定的意思,就没有神秘感了。

师:哦,没有神秘感了?哪两个词语有这么神奇的力量.能给我们带来神秘感?

生:是“据说”和“藏”。

师:光听人家这么说,自己没看见.心里真痒痒,就真想去看看。耳听为虚--

生(齐):眼见为实。

生:“藏”字还让人感觉池塘似乎故意跟人们捉迷藏,不让大家发现它。

师:确实是的,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谁能读出神秘感?(指名读,指导声音轻柔些。)

师:请大家继续说说我为什么想到河的对岸去。

生:我想到对岸去是因为河对岸有更美好的生活。那儿有一群一群的野鹜,有茂盛的芦苇,水鸟在那里生蛋;有竹鸡跳舞,还有长草顶着白花。

师:是的。读这样的诗句总是叫人浮想联翩。读读这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哪一幅场景最让你浮想联翩?(生自由轻声读)

生: “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这个场景很美。

师:我们来想象一下,跳舞……细小……足印……使人仿佛看到什么?

生:我好像看见一群芭蕾舞演员踮着脚尖,在转圈。

师:请你读出看芭蕾舞的感觉。(生读)

生:“长草顶着白花”,花非常多,散发着芳香.很美。

生:我觉得黄昏时最美。

“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师:有同学说长草就像帅气的小伙、潇洒的`杂技演员。现在.帅气的小伙要彬彬有礼地邀请美丽的月光姑娘来它们的波浪上浮游.谁愿意到前面来做个相邀的动作?(指名一男生做)还颇有点绅士风度呢。仅仅是一个长草小伙邀请月光吗?

生:不是。书上说“长草的波浪”,密密麻麻很多长草在一起,风一吹,才会形成波浪。

师:噢,一大群英俊帅气的长草小伙像杂技演员一般头顶白花.向柔情美丽的月光发出邀请。这般景象真是迷人,怎不叫人向往!女同学一起朗读。 (女生读)

师:同学看,在对岸,白天,野鹜飞翔,水鸟下蛋,竹鸡翩翩起舞;黄昏,长草白花,月光浮游,远处,豺狼叫唤。当然.肯定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生物。从它们的生活中你觉得那还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生:我觉得那儿很悠闲自由。

生:我觉得那儿很快乐,大家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谁来管。

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自由。那儿野草丛生.是个荒野,是个自然的世界,各种生命都能在那儿自由生长。

师:刚才大家说了那么多别的生物,看看人们呢?

生:我觉得人们在那儿很忙碌,是个繁忙的世界。

师:你怎么看出繁忙的?读读具体的诗句。

生(读):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

师:那是说人们在那儿生活非常充实。请同学推荐班上一位最能表现这景色的同学朗读。

(生推荐读)可是,这般奇妙的景象我能看见吗?

生:我不能看见。是“据说”听来的。

生:据说“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师:越是美妙.想过去看一看的心情就--

生:越是迫切。

师:彼岸的世界真是谜一样神秘,诗一般美妙。难怪那个孩子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咱们再看站在河边的这个孩子.看他的眼睛、身子、脚尖,甚至那双小手,你觉得一定是怎样的?

生:他踮着脚尖,看对岸是怎样的。

生:他的心中充满渴望,他在心中说,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

师:同学们。假设我们就是那个孩子。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我们真的从此岸来到了彼岸,这时,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怎么急切地告诉人们--(引读第一、第二小节)

师:在尽情地享受完对岸的风光后,我们再一次站到了河边,面向河的对面,这时,你发现原先的此岸和彼岸起了怎样微妙的,甚至奇妙的变化?原先的……变成了……

生:原先的此岸变成现在的彼岸,原先的彼岸变成此岸。

师:那就站在岸边。看着对岸,看着原先的此岸。亲爱的孩子,那儿有什么?有谁?

生:那儿有人一大早就乘船过来。

生:那儿有我温馨的家。

师:当我们肚子饿了时候一

生:有妈妈正拿着喷香的饭菜等着我回家。

师:是的,那儿有亲爱的妈妈,有母亲的呼唤,有喷香的饭菜,有可爱的伙伴……此岸永远是我们站立的地方,是我们栖居的家。你开始怀念,开始思乡。

于是,你心里产生了什么愿望?

生:我要赶快回到原来的地方。

师:彼岸有我们美丽的梦想,此岸有我们温暖的家园.两者都需要,都向往,这时,我们就在心里美美地想,最好……

生:最好此岸和彼岸连在一起。

生:我最好做一个船夫吧。

师:为什么呢?

生:船夫可以撑着渡船在两岸间来来往往。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三节。(生读)这一节你们有什么感到奇怪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村中沐浴的男孩女孩要诧异地望着他?

师:因为他渡来渡去呀。

生:为什么说“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师:联系诗歌,想想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因为“我”舍不得妈妈,他总是在说“妈妈,如果你不在意”。

生:因为“我”喜欢美妙的彼岸。

师:我们回头再读读第一、第二节,也许体会会更深些。

(生读)

师:泰戈尔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母亲,他留恋着那块土地。

师: “我渴望到河的对岸去。”看着这个孩子的深情凝望.听着他的深切呼唤,我想问你们,那些美好神秘的彼岸景象是他实实在在看到的吗?

生:那是他想象的。

师:那其实是一个梦。是一个孩子美丽神奇的梦。这时。我不由想起了另一个孩子。

出示: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向往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师:你们觉得这两个孩子像吗?

生:我觉得像,他们都是怀着一种向往。

师:向往什么?

生:文中的小孩想到彼岸去,诗中的小孩想到山的那边去。都想探索奥秘。

师:他们都想探索未知。看着这两个孩子渴望的眼神.我觉得这两个孩子越来越熟悉了。而且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很多的孩子,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我想到了我自己。因为我有时候为了发现一些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师:原来你就是那个小孩。

真高兴,那个小孩就在咱们班。

生:我觉得我们全班同学都像那个小孩。比如我们班有同学喜欢画画。渴望成为一个画家。

那就是他的对岸。再比如我的同学喜欢小制作。虽然他的爸爸妈妈不怎么赞成怕影响学习,但小制作给他带来了快乐,我觉得那也就是他的对岸。

师:说得多好啊!其实我们全班同学、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这种幻想、求索,都做过这样的梦。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在家门口泥水地里疯玩.溅得满身泥水,突然,他兴奋地大喊:“妈妈。我要到月亮上去了!”妈妈一边做饭一边说: “别忘了回来吃饭啊。”这个孩子。就是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你看,那个美好神秘的对岸在河的那边,在山的那边,甚至在月亮上。其实,它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你们认为是哪儿呢?

生:都在心里。

师:这是一个人心灵世界的此岸和彼岸。千百年来,人类总在不停地追问: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回家。就在这种不断的穿梭、往来、对话中,你成了一个心灵的摆渡者,我们应该做这样的船夫。让我们尽情诵读全诗吧!

(生激动地齐诵全诗)

师:我们应该记住这位给我们带来美好享受、启发我们不断思考的智慧老人、印度“诗圣”--泰戈尔。(显示泰戈尔像)还应该记住他的这本散文诗集--《新月集》(显示封面)。

当然,还希望大家记住《新月集》中的这个故事,一个孩子、一条河流跟一条渡船的故事。

课文:

我渴想到河的对岸去。

在那边。好些船只一行儿系在竹竿上:人们在早晨乘船渡过那边去,肩上扛着犁头,去耕耘他们的远处的田:在那边,牧人使他们呜叫着的牛游泳到河旁的牧场去;黄昏的时候,他们都回家了.只留下豺狼在这长满着野草的岛上哀叫。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据说有好些古怪的池塘藏在这个高岸之后。

雨过去了.一群一群的野骛飞到那里去。茂盛的芦苇在岸边四周生长。水鸟在那里生蛋;竹鸡带着跳舞的尾巴。将它们细小的足印印在洁净的软泥上;黄昏的时候,长草顶着白花,邀月光在长草的波浪上浮游。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我要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所有村中正在那儿沐浴的男孩女孩.都要诧异地望着我。

太阳升到中天.早晨变为正午了,我将跑到你那里去,说道:“妈妈。我饿了!”一天完了,影子俯伏在树底下,我便要在黄昏中回家来。

我将永不像爸爸那样。离开你到城里去做事。

妈妈,如果你不在意,我长大的时候.要做这渡船的船夫。

6.《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篇六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Y,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①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②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③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④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⑤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的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象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的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的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地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

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

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7.《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篇七

一、揭题导入, 读准课题

师:今天, 我们将学习伯牙的另一个故事, 感受其中那份可贵的情感。 (板书课题, 指名读)

生1: (读) 伯牙绝弦。

师:声音很响亮。不过, 有一个字音读错了。

生:他把“弦”读成xuán了, 应该是xián。

师:谢谢你的提醒!“弦”字的确不太好读。 (向生1) 请再读一遍。 (生读)

师:真好!全班一块儿读课题。 (生齐读)

【评析:课前的故事铺垫, 创设了与本课相应的教学情境, 令此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字的正音, 引导学生发现, 自行解决, 扎实有效。】

二、初读课文, 尝试会意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很短, 只有77个字。请打开课本, 放声自由读读课文, 一定要做到读正确, 读通顺。开始吧!

师: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学生轮读课文)

师:真不错, 老师还没教, 就能读得这么正确!那么, 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生述, 将课文大致译成白话文)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 你是怎样读懂文章大意的?

生:我看到课文下面有注释。

生:我参考了课文当中的插图。

生:我是先看注释, 然后联系上下文来说。

师: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第二次接触文言文, 你们能学以致用,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插图帮助自己理解古文的大意, 了不起!

【评析:初读课文, 鼓励学生自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古文大意的基础上, 教师顺学而导, 适时点拨学习方法, 自然而贴切。】

三、释词明义, 体悟“知音”

师:故事中, 一个是琴师伯牙, 一个是樵夫钟子期, 一个善鼓琴, 一个善听。 (出示1至3句) “善”字在文中多次出现。请把它圈出来。

师:哪些句子里有“善”字?请你读给大家听。

生:“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师:说起“善”字, 同学们对它并不陌生。但是, 你们知道它的形义关系吗? (出示) 这是小篆的“善”, 是会意字, 上部是羊, 下部“”是“言”字。羊表示吉祥、美好;羊与言会意, 表示多说吉言为好、为善。隶书时变形为“”, 后来又演变成了我们最熟悉的楷书“善”字。要注意的是:“羊”作上偏旁时, 一竖往下常常不出头, 比如“羔、美”, 但是, “善”上部的“羊”为了与下面的两点一横在构形上搭配协调, 一竖伸出了第三横, 笔顺也因此有所变化。请大家书空。 (生书空“善”字) “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 比如“善心”。由“美好”引申表示赞叹, 也引申为做得好, 擅长。 (随机出示:善: (1) 吉祥、美好; (2) 表示赞叹, 好; (3) 做得好, 擅长) 在这几句中, “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中的“善”应该选择第 (3) 个注释:做得好, 擅长。“善哉”的“善”选择第 (2) 个注释:表示赞叹, 好。

师:“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什么意思?

生:伯牙很擅长弹琴, 而钟子期很善于听琴。

师:再看“善哉”。在古代汉语中, “哉”常用在感叹句末, 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生:相当于“啊”。

师:“善哉”也就是———

生:好啊!

师:译得好!钟子期的“善哉”, 是听了伯牙鼓琴后脱口而出的由衷赞叹。让我们一起来当子期, 由衷地赞叹一番吧!

【评析:好一个“善”字解读, 科学合理又不乏趣味。教师抓住这个提纲挈领的字, 从汉字学角度, 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善”字的形义关系, 巧妙地沟通了古今, 让学生既记住了字形, 又全面深入地理解了本义和引申义, 同时, 为下文“知音”的理解体悟奠定了基础。】

师: (读)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

生: (读) 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

师:下一句咱们换换, 听听我是否读出脱口而出的气势。

生: (读)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

师: (读) 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评析:师生互换角色朗读, 既是教师无痕的示范, 又引导学生反复体会“善哉”的语气, 为下面领会“知音”一词埋下伏笔。妙哉!】

师:子期所说的话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评析:这一问问得好!变分析句意为想象画面, 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意思, 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和想象力。】

生:我的眼前是高耸入云的泰山, 浩浩荡荡的江河。

师:越说越有味道了。不过, 你们是从哪儿读出了“高”和“广”呢?

生:我是从“峨峨”读出了“高”, 从“洋洋”读出了“广”。

师: (出示句子) “峨”就是“高”的意思, 两个“峨”字连用, 更强调了“高”的感觉。“峨峨兮若泰山”, 子期赞叹的是———

生:伯牙弹奏得像泰山那样高。

师:更确切地说, 子期赞叹伯牙乐曲中表现出的高山, 像泰山那样高。同学们能读出“峨峨”的感觉吗? (练读, 指名读)

师:想象你的声音到达那最高的地方, 怎么读? (生再读)

师:“洋”字从氵 (水) , 羊声, 本来指古代的水名“洋水”, 后来在古代常连用作形容词“洋洋”, 表现水势盛大、广大的意思, 后来就指比海还大的水域, 如四大洋。这里的“江河”可不是任意所指的某条河流, 在先秦两汉时期, 我们祖先专指长江、黄河——中国最长最大的两条河流。“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赞叹———

生:伯牙乐曲表现出的流水像长江、黄河那样浩大。

师:让我们把浩大宽广的感觉送进朗读里。 (生练读, 指名读, 师范读)

师:想超过我吗?秘诀之一, 朗读时遇到语气词“兮”等, 可以稍稍拉长;秘诀之二, 朗读时要想象画面, 有时可以加上动作。 (师再次引读)

【评析:这一小节的教学, 教师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了个来回:先是以师生配合互换角色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再让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尝试朗读;最后教师进一步示范、指导。这层层递进式的涵泳, 使文本的语言内化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师:子期从伯牙的乐曲声中听出的仅仅是巍巍高山、洋洋江河吗?还可能有———

(出示:伯牙鼓琴, 志在

,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生:伯牙鼓琴, 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志在白雪, 钟子期曰:“善哉, 皑皑兮若白雪!”

……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文中的句子, 它是怎样写的呢?也是“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高山’”吗?

生:前后没有重复。

师:能不能学着文中句子的样子, 把你刚才的句子改得更精彩?

生:伯牙鼓琴, 志在圆月, 钟子期曰:“善哉, 皎皎兮若明镜!”志在云雾, 钟子期曰:“善哉, 蒙蒙兮若轻纱!”

【评析:古文的学习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已有一定难度, 在这里教师竟然大胆地让学生仿创。但是, 林教师预设到学生会遇到困难, 所以采取分步走, 先给学生一些提示, 然后通过不断鼓励、激发与引导, 使他们进一步发现文本遣词造句的妙处, 加之上面的涵泳铺垫为这段教学的深化打下了基础, 精彩的仿说与创造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师:这正是, (出示句子, 引读)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

师:钟子期“得”的是什么?

生:是“伯牙所念”。

师: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无论伯牙想到什么, 钟子期都能准确地知道。

师:这一“念”与上句中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生:“志”。

师:是的。“志”是形声字, 从心, 士声, 表示心愿所往。本义就是意向、意念, 后来又引申出记住、记号等多种意义。在这里, 它的意思显然是———

生:意向、意念。

师:可见, 子期所“得”的不只是伯牙的琴声, 更是———

生:伯牙的心声。

师:是的。言为心声, 琴声即是心声。他听出了, 他明白了:伯牙的心境像泰山那样———

生:高。

师:伯牙的胸怀像江河一般———

生:辽阔。

师:读到这里, 如果你是伯牙, 想对子期说———

生:我们真是心有灵犀!

生: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 (板书“知音”) “知”字从矢 (箭) 从口, 口中说出的话像射箭, 快而流利, 说明说话人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熟悉。而说出的话, 听的人也能够完全准确地理解, 可见听的人对所听到的“音”理解得多么深。所以, “知”不是现代汉语中的“知道不知道”, 而是“了解”、“熟悉”的意思, 比如“知己知彼”, 就是对自己和对方都很了解、熟悉。我们今后读古文时, 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 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词义来理解古代词义。

师:伯牙鼓琴, 慢如清风拂面, 子期能———

生:欣赏。

师:伯牙鼓琴, 快如疾风骤雨, 子期也能———

生:听懂。

师:伯牙所思、所想, 伯牙的志趣、志向, 子期都能———

生:都能明白。

师: (出示: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 善哉!子之听夫志, 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子期对伯牙的心“音”理解很深, 体会透彻, 难怪伯牙感叹:“我的心声怎能向您隐藏呢?”真是知音啊!这样的“知音”, 在子期出现之前, 伯牙遇到过吗?

生: (迟疑) 没有。

生:可能有。

(师补充“楚王宴饮, 伯牙抚琴无人识”的资料)

师:有名言说得好:对于没有音乐的耳朵来说, 再好的音乐也是没有用的。千金易得, 知音难求!因此伯牙才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这可遇不可求的知音。再读1至4句。

【评析:如果说, 林老师前半段通过科学分析“善”“志”“知”等字的音形义引导学生对“知音”的体悟似层层剥笋, 使“知音”已显“庐山真面目”, 那么, 之后的材料补充,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又将其“增肥”, 恰到好处地丰富了学生对“知音”的认识与理解。】

四、紧扣题眼, 深入悟“绝”

师:遗憾的是———

生: (读)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师:要理解这句话, 必须弄懂这几个词义。 (课件强调“谓”、“乃”、“复”、“破琴绝弦”)

生:“谓”是“认为”的意思;“乃”的意思是“于是”;“复”就是“再”;“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 把弦弄断。

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子期死了, 伯牙认为世界上没有知音了, 就把琴摔破, 把弦弄断, 再也不弹琴了。

师:“使琴破”又“使弦绝”, 两个连续的动作。一向视琴如命的伯牙为什么这样做?

师: (出示) 金文的“绝”字, 就像 (刀) 把两束丝割断。这是“绝”的开始写法,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绝”的本义。小篆“绝”字 (板书) , 左偏旁 (糸) 是一束丝形, 右上“”是“刀”, 右下是“卩” (音jié) , 是古代跪坐的人形, 整个字的意思就是“人”用“刀”把一束“丝”全部割断, 一丝不剩。人们常说的“绝望”, 指的就是一“丝”希望也没有了。

【评析:林老师对“绝”字的形体结构分析, 再次让我们领略了祖先造字时的智慧。从分析“绝”字的金文, 再到板书小篆, 不仅使学生对“绝”字的本义、引申义理解到位,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使之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之熏陶。如果依注释来讲解“绝”字的意思, 以词解词, 不仅令学生费解, 而且毫无生气。】

师:根据“绝”的本义, “伯牙绝弦”、“破琴绝弦”, 断了几根弦?

生:全都断了。

师:伯牙啊伯牙, 难道你的瑶琴只为子期弹?

生:是的。因为只有子期是我的知音。

师:“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我听出了你对知音的怀念。请把你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伯牙啊伯牙, 你一向视琴如生命, 如今却为何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生:没有知音了, 弹琴有什么意义呢?

师:“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我听出了你失去知音的孤独。请读! (生读)

师:伯牙啊伯牙, 你有那么高超的琴艺, 却终身不复鼓, 你不遗憾吗?

生:有一点遗憾。可是, 子期已经去世了, 我的琴没人听懂了, 琴艺再高又有什么用呢?

师:“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听出了你与琴决绝的痛苦。我们一起读! (齐读)

【评析:汉字是表意文字, 据形索义是训诂的一种方法。林老师抓住题眼“绝”字, 追本溯源, 由形训义, 至此, 学生对伯牙“破琴绝弦”之悲痛决绝和“知音”之难寻难求, 已经不言自明了, 所以, 教师在创设情境, 进行角色体验问答时, 学生才能与之对答如流, 感悟至深。】

五、诵读拓展, 升华情感

师:让我们再来读课题。这一“绝”, “绝”的是什么?

生:是琴弦。

生:是伯牙对瑶琴的爱。

师:这一“绝”, “绝”不了的是什么?

生:伯牙对子期的怀念是“绝”不了的。

生:和子期在一起的时光是“绝”不了的。

师:这一“绝”, 留下了千古绝响《高山流水》 (播放古琴曲) ;这一“绝”, 造就了传世名篇 (出示《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篇》)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部书中, 也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多少文人墨客感怀于此, 用诗句抒发情感。 (出示“借问人间愁寂意, 伯牙弦绝已无声”等诗句, 生读)

师: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在此刻的课堂上, 我们仍在动情地诵读这个故事。 (配乐读)

师:相信同学们已把这个故事留在记忆中了。会背的同学试着背诵。 (配乐背诵)

师:对知音境界的追求, 还将永远延续下去。下课!

【评析:在学生掌握了知识, 体悟了情感之后, 林老师再次引领学生回扣文题, 回归整体, 进行辩证思维。这时的师生对话已超越了文本, 并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这样的教学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一定印象深刻。】

【总评】

8.《y w》课堂实录及教学教案 篇八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为你们带来了童话故事里的两只动物朋友,我们用掌声把它们请出来(课件出示动物,学生鼓掌)。这是小鹿,獐子,它们之间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呢?我们学了第18课就知道了,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写课题,生书空)。

师:一起读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真响亮,再读一次。(生响亮读课题)

师:你们很想了解小鹿吧?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课文,并把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点评:赖老师从孩子喜爱动物的天性出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到阅读课文上来。]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读得多认真啊,现在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吧,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谁来读?

(生读词, 有一个学生读翘舌音“剩”读不准。)

师:“剩”这个字是翘舌音,谁再读一次。(生读“剩”)

师:读得很好,吐字很清晰,字音很准确,掌声送给她。大家一起读!(生齐读)

师:现在增加难度,我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能准确地读出来吗?(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男同学读第一行,女同学读第二行,一起读第三行。

(男生读,女生读,共同齐读)

师:还是难不倒小朋友们,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们能读准确吗?

(生齐读生字卡片)

师:(出示“功”)你能组词吗?

生:成功。

生:用功。

生:功夫。

师:(出示“桥”)谁能用它组一个词?

生:大桥。

师:你能用“大桥”说一句话吗?

生:小河旁边有一座大桥。

师:是小河旁还是小河上?

生:小河上有一座大桥。

师:请同学们齐读生字卡片。(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认识了所有的生字。现在,你们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

生:有。

[点评: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生字,进而组词、造句,通过设置阶梯,增加难度,提升学生阅读兴趣。]

三、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讲了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生:讲了小鹿想造桥,造成了桥。

师:你们记得小鹿和獐子住在哪里了吗?

生:记得。

师:老师把他们的家给变出来(简笔画)。

师:这是谁的家呀?

生:獐子的家。(师贴獐子头像)

师:他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他的愿望是铺路。

师:这是谁的家呀?

生:小鹿的家。(师贴小鹿头像)

师:他的愿望是什么?

生:他的愿望是造桥。

师:记忆力可真好!小鹿怎样实现自己的愿望,请同学们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读课文)

师:小鹿先干什么?

生:他从太阳升起就干活。

师:他在造桥之前做什么?

生:下定决心。

师:(板书“小鹿:下决心”)有了决心有行动,小鹿从早忙到晚,究竟忙什么呀?

生:他一直造桥。

师:他忙的是——

生:他忙的是造桥。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让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说出图意。教师恰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初步把握课文脉络,掌握学习方法。]

师:他是怎样造桥的呢?我们来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一下小鹿这天做了什么事情。生:他先砍树才能造桥。

师:想像力真丰富,还做了什么呀?

生:还要把木头钉好。

师:这么快就钉好了?这些树还在山上呢!

生:还要把木搬下来,做成木板。

生:还要削皮。

师:小鹿砍树累不累?小鹿把树锯成段搬下山,累不累?小鹿忙这忙那,该多累啊!(出示句子:“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你能把“累”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读句子)

师:这只小鹿够累了吗?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师:这“一直忙”读得好,读出了时间的长。大家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小鹿累得全身汗淋淋的。“汗淋淋”这几字的部首是——

生:三点水。

师:说明它们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师:是啊,小鹿从头到脚都是汗,真是汗流浃背、汗如雨下。“汗淋淋”这样结构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绿油油”,你们还能说出几个吗?

生:金灿灿。

生:黄澄澄。

生:绿油油、蓝湛湛。

师:可真多。书写“淋”字应注意什么?这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左右结构。

师:左边应写得——

生:窄一些。

师:右边要写得——

生:宽一些。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一起来书空一遍。

(生书空)

师:“小鹿造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你们能模仿这个句式说一说自己做什么累得怎么样?

生:小牛拖地累得汗如雨下。

生:我帮妈妈拖地累得汗如雨下。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小鹿的累,分析词语“汗淋淋”的结构特点,书写“淋”字,模仿句式造句等,层层推进,体现语文味。]

师:小鹿造了一天的桥,可累坏了。獐子看见了说些什么?小鹿怎么回答的呢?

请默读课文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把它们对话画出来,用横线画出小鹿说的话,用波浪线画獐子说的话。

(生读句子,画句子)

师:请你跟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它们对话,能配上动作和表情就更好了。

(同桌练读对话)

师:獐子说什么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读獐子说的话)

师:小獐子,你为什么劝小鹿别干了?

生:因为修桥很费力,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

师:是啊,一年就是——

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那该多累啊,你再来劝劝小鹿吧。

生:别干了,这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呢!

师:小鹿是怎么回答的?

(生读句子)

师:老师发现小鹿说这句话前做了一个动作——

生:抹。

师:我们一起抹把汗——

(生做动作“抹”)

师:獐子听明白小鹿的话了吗?

生:不明白。

师:是啊,獐子不解地问(板书“獐子:不解”)。小鹿怎样回答的?

(生读句子)

师:小鹿够坚定了吗?谁学着它的样子坚决地读一读?

(生齐读句子)

师:小鹿坚持做什么?

生:做减法。

师:小朋友们能用“坚持”说一句话吗?

生:我要坚持学习。

生:我每天坚持打十分钟羽毛球。

师:我班读得最好的男同学是谁?哪个女同学读得最好?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它们的对话,体会他们不同的想法。

(众生推荐一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分角色读。)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感悟小鹿和獐子对话,注意品词品句。]

师:獐子的想法和小鹿的截然不同,它劝小鹿别干了,可是小鹿却要坚持做减法。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的减法做完了。小鹿的减法是怎样做的呢?老师先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请小朋友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并在小组交流,争取快点解开这个问号。

(生分四人小组交流)

师:谁帮老师解开这个问号?

生:365天,每天都减去一天。

师:减一天就意味着——

生: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谁再来说一遍?

生: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小鹿减了多少天 ?

生:减了365天。

师:是啊,小鹿做完一天就减去一天,桥就完成了一点(简笔画)。他每天都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可他却坚定地说——

生: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十天过去了,小鹿每天还是——

生: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师:他充满信心地想——

生: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300天过去了,小鹿还是——

生: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师:他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生: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师:365天过去了,小鹿的桥造好了(简笔画),他终于成功了(板书:成功)。它的门前有了一座结实的桥,可以很方便地过河了。可獐子呢?请小朋友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朗读能表达感情,默读有利于思考。读了这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獐子为什么越来越费力了?

师:老师也想知道是为什么,谁知道?

生:时间流逝,獐子越来越老。

生:路越来越难走。

师:还有问题想问吗?

生:獐子为什么发愁呢?

生:因为他怕累。

生:因为怕苦怕累,他不能像小鹿一样。

师:獐子有了铺路的愿望,可他却怕苦怕累,没能像小鹿一样坚持到底。日子一天天过去,山上的杂草越长越高,獐子也越来越老,他下山就越来越费力了,他真愁啊!(简笔画)

[点评:老师让学生体会小鹿和獐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时,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和讨论交流等,读懂了小鹿的减法的意思,读懂了獐子怕苦怕累的心理,理解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

四、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师:知道了故事的结果,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鹿和獐子说吗?

生:我想对小鹿说,小鹿你真是太棒了。

生:獐子你应该像小鹿一样,坚持就是胜利。

生:你应该像小鹿学习。

师:学习什么?

生:学习坚持的精神。

师:能不能用名言或成语讲。

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5月12日四川汶县发生了八级的大地震,高楼大厦顷刻间被夷为平地,许多人被埋在瓦砾下面,等待救援。在这样情况下,这些人们在想——

生:坚持就是胜利!

师:说得真好,老师想送你们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希望小朋友们做任何事情都像小鹿一样,下定决心,坚持到底,争取最后成功。

师:放学以后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家里人听好吗?让你们的家人也像我们一样,懂得——

生: “有志者,事竟成。”

[点评: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放飞想象,扎实地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总 评]

一、围绕一个“读”字。多读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之一。赖老师这一节课,始终贯穿一个“读”字,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读书,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读书活动过程。第一层的读是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培养学习习惯。第二层的读是品读课文,老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意在让学生初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第三层的读是让学生默读,分角色读,让他们在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发散思维,悟情明理。这三层的读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又能掌握学法,培养习惯,充分体现了崔峦先生提出的读书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二、突出一个“导”字。小学第一学段是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将对学生喜欢阅读、乐于阅读和终身阅读以及形成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赖老师设计了这样四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是初读课文,导学生字;三是品读课文,理解感悟;四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整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个性化阅读的教育理念。教师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渗透学法,运用多媒体、简笔画等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如:教师让学生理解小鹿和獐子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老师以“10天过去了”, “300天过去了”, “365天,小鹿的桥造好了 ”等,引导学生理解小鹿减法的含义——坚持就会成功的道理,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体现一个“新”字。这节课的“新”,主要表现了教师教学理念上和教学安排上的“新”。当前,很多教师把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序幕,安排学生识字、组词等:把教学的兴趣点、知识点、能力点放在第二课时,造成教学过程前松后紧。赖老师从小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渴求出发,把最有趣、最新鲜的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课时,使学生全心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去,使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得到满足。第二课时复习生字新词,进行积累、拓展和延伸等练习。这样的安排,使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分工比较合理。

(本课获2008年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比赛一等奖)

上一篇:电梯基础施工方案下一篇:结构加固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