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

2024-08-16

浅析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精选7篇)

1.浅析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 篇一

对中学汉语语法教学的反思

作 者:张 莉

工作单位:云南省沾益县第三中学 文章类别:语文教学

【摘要】:中学汉语语法教学近年来有被淡化,甚至被忽视的现象,使语文教学面临了尴尬和困窘,本文对此作了较多的反思和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汉语 语法 学习

汉语语法是对汉语言的结构方式的规律总结。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涉及到的语法内容比较繁多,就我的体会而言,要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并能使其熟练应用绝非易事。中学语文教学不可能让学生都能精通语法,但也绝不能让学生不知语法,因为语法的根本作用就在于指导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一、语法知识身价大跌之后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 曾经,汉语语法作为必学和必考的内容,一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从1998年开始任教中学语文,十年来亲历了语法知识从课堂的宠儿走向陌路的尴尬和无奈。在1998——2000年间,语法知识在全省中考语文中的分值占总分的8%左右,所以老师用心的教、学生死心塌地地学。不过好景不长,自2001年起,语文中考淡化了对语

法知识的直接考查,于是语法知识的身价一夜暴跌。对学生而言,一块难啃的骨头终于脱手了,他们再也不愿去记那些死板的条款;而对老师和语文学科而言,事实上却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我从2007年开始任教高中语文,在教学中遇到无法分清句子枝叶和主干,怎么讲也弄不懂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学生比比皆是,有的人甚至连形容词和副词也分不清楚,更别提那些“高难度”的多重复句了。

这种尴尬对于初中生也许不足为怪,因为这些年的中考考纲的确没对语法作明确的要求。但我想即便是初中生,连词语基本种类都辨别不清楚,其运用词句的能力又会是怎样呢?学生不懂语法,的确使语文教学面临困窘。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功利思想在作怪。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虽然历经变革,但都把汉语知识单列在了每个教学单元或每册教材的最后,编者并没有因其注重人文性而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自己,首先是我们的一些老师的不重视,只以考试为目的,不愿在这些“不会考”的知识点上“浪费”时间。不可否认,我们真的有人在教学中对汉语知识压根就没提。那么学生呢,因为考试功利的缘故,即便是老师讲了,能用心去钻研的人又有多少?这样一来,等到了初三年级和高中,不懂语法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也就在所难免了。我在高一年级时专门用了一个周的时间给学生弥补必要的语法知识,当时就有七、八个学生明确质疑——老师,你这些讲来有啥用?哭笑不得之余,我还得耐心开导他。

二、汉语知识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考还是不考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且予以澄清的事实。现在,只要跟学生或同事探讨这个问题,我都会毫不含糊的回答:汉语知识有用,而且一直在考,只不过没有直接考查而已。我的理由如下:

(一)在基础方面,有些问题不懂语法不好解决 比如语病吧,这几年的中考和高考都一直在考。我们知道,很多句子的语病都是出在结构和成分搭配上,我们通常把句子的主干一压缩,毛病就看出来了。但这些年就我所接触过的学生来看,很多人连句子的基本成分有哪些都不清楚,又怎能看出那些极为模糊的成分问题呢?

2006年全国高考卷出了一道给上联对下联的题,此后我们也给学生做过类似的练习。很多学生对的下联怎么看都不恰当。要说对偶这种修辞,应该是他们再也熟悉不过的了,可问题偏偏就出在了词性上。只因分不清上联中词语的词性和短语的构成方式,所以下联对出来也就不规范。

(二)常见的语言运用考查,不懂语法无从下手 根据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考试纲要,防写、缩写和扩写一直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我们的学生仿写句子总是质量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看不清已给出例句的内在结构和句式;缩写和扩写就更不用说了,分不清句子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等),其压缩和扩展的准确性当然也就很难保证。

变换句式是高考考点之一,长句短句的互变,整句散句的互变,简直把很多学生弄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前者,对于不懂句子成分的人,老师讲得越多,他只能听得越糊涂。类似的考点还有概括语段要点,整合提炼主要信息等等。当然,也不能说只要懂语法,就一定能做好这些题,更不能说只有懂语法,才能答好这些题。但我们至少要相信一点,懂语法的人,在掌握这些题的解答技巧时,肯定要轻松明了的多。

(三)在古文阅读和写作上,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小 关于古文阅读,我们只需看几个例子就可以明白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例如,“之”字的用法之一是“放在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而”字的用法之一是“表修饰关系”等。

翻译句子是这几年中考、高考一直沿用的命题类型,而且分值有增无减。学生在翻译时若辨不清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其翻译的质量一定是不高的。

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中考、高考考纲都明确要求“语句要通顺”、“语言富有表现力”。语句通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很多学生的作文读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很大的原因就是用词造句不合乎语法习惯。要使语言富有表现力,除了能熟练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句式。要做到这一点,不懂语法是很难的。

事实上,语法知识这些年来一直没有退出考试的舞台,我们看到没有直接考查语法的定义或直接的判定,而命题者却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和语言的实际运用间接考查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实这比单纯的考概念、考判断的要求还要高。因此面对学生的疑问,我想我们应该坚决的回答:语法有用!语法要考!

三、正确对待汉语语法知识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种规律性的总结,语法知识对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的指导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忽视语法知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的困窘也是无法回避的。面对并不景气的语法教学现状,我结合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消除功利思想,重新认识语法知识在学习、考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教师自身和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教师要消除功利思想,不要只为考试而教,而要以增强学生的能力为目的。然后耐心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学好语法知识不仅考试有用,而且在日常语言运用和言语交际中也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知道,学英语是要学语法的,其实,学好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理解也是大有帮助的。

(二)从基础部分做起,严格要求,不但要让学生学,还要让他们能熟练运用。

汉语语法也是讲究基础的,一般地说,词性、短语、句子成分是最根本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从初一年级做起,并且一直不要忽视。教师可以结合一些练习和考题让学生明白语法所起的作用,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兴趣。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老师对语法知识并未忽视,只是没有像以前因考试需要那样严格的要求学生,没有巩固性的练习和检测,所以使许多学生记得不牢,更不主动的运用。比如定语和状语的区分很简单,但对不用心的学生,你天天问,他天天都会混淆。

(三)对于以前没有学好语法的学生和班级,教师要尽量挤出一定的教学时间予以弥补

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多余的事,也不要认为只是少数人不懂可以不管。我认为给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学生补语法很重要,有些学生就算在初中时学得比较认真,但也往往会遗忘。可以这么说,到了高三,语法在专题训练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而到那时才临阵磨枪,是万万行不通的。

以上是我个人多年来对中学汉语语法教学的反思和认识。反思是为了总结过去,认识是为了放眼未来。我最根本的想法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诚望同仁朋友予以指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2、《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3、2006——2008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纲要 4、2004——2007云南省中考语文考试说明

5、《课程教材研究》 课程教材研究出版社 2006年第7期

6、《云南教育》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第3期

作者简历:

张 莉,1977年8月15日出生,女,汉族,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在曲靖市沾益县第三中学任教。1998年9月参加工作,历年承担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工作中认真钻研进行教材,积极探究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多次参加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新课标创新教育。

通讯地址: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第三中学 邮 编:655000 联系电话:*** 6

2.浅析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 篇二

关键词:全球地位,中国文化,汉语教学,建议

一、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历史

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也可以称为对外汉语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教授外国留学生汉语的行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前身, 是语言的通译。在我国语言通译的记载最早始于《周礼》。也就是说, 早在周朝年间, 由于需要与语言不通的邻邦进行交流就产生了早期的语言翻译工作。另外, 在秦汉时期的《礼记》中, 也有对于语言通译的记载。到近代,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大量的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 他们大多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掌握西医、科学、机械等先进的技术, 在中国开始传播宗教信仰, 并接受汉语教学, 学习中国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战后, 由于世界格局新的变化,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提高, 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至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中国能够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逐渐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他们深深地被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所吸引。

随着留学生的不断增多, 中国的教育者们也开始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研究。根据不同的留学生国的不同文化背景, 制定他们能够接受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留学生汉语教学受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直到孔子学院开到国外, 这正式开启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外进行的大幕,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又走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二、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问题

虽然, 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总体而言, 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就是迅猛增长的留学生入境人口和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缺乏统一的制式教材。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人文、历史有很大的差距。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使我们在留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很难拿出制式统一的教材。但教材的不统一, 使对留学生教学缺乏统一的标准, 教学人员对于教学应达到的效果也很难拿捏;教学人员缺乏统一的培训。教学人员素质的高低, 是决定留学生汉语教学最终效果的重要环节。由于学校本身资质问题, 培训机构水平也参差不齐, 这导致了目前从事留学生汉语教学的老师水平不一。特别是存在部分教学人员没有达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标准, 这种境况的存在只能是误人子弟;教学方法严重缺乏。留学生汉语教学根本上区别于对国内学生的言语教学。外国留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习惯, 所以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 首先要注意对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熏陶。只有留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中国的文化, 才能熟练地应用汉语。但当前由于教育方法的严重缺乏, 不少老师直接生搬硬套对国内学生的汉语教授方法, 这样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对外汉语的教学, 连最基本的让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三、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建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留学生教育工作者不会担心课堂上没有内容进行讲述。但真正教学中的难点在如何将这些知识以一种留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充分考虑并尊重他们本身的文化和背景, 并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笔者认为重点应做到以下两点: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来讲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从大处讲, 就是要对不同国家、地区, 不同宗教、文化背景, 不同生活、饮食习惯的同学实施不同的教育。要了解他们为什么来到中国, 来中国准备做什么, 想学习什么知识等。只有将这些问题全部弄清, 对外汉语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就是要让留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当地的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例如笔者所在的东北以韩、日、俄三国留学生居多, 他们来东北主要是地理位置近, 在文化、习俗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育者们要抓住这种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似性, 因地制宜地实施教育。

四、总结

虽然我国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成绩, 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要及时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只有彻底纠正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 才能使我国在留学生汉语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吴丁娥.外语教学与外语习得中的“输入”及“情感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06) :41-43.

[2]梁振名.语文活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3-4.

3.浅析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 篇三

摘 要:迁移理论对外语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汉语与英语同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对英语的学习有相通之处,对英语的学习会产生正迁移,这对英语学习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本文重点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很多相同之处,说明汉语语法正迁移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表现,提出了一些促进正迁移的教学措施,以促进英语语法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汉语语法;英语语法;正迁移

一、前言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有关汉语对英语负迁移的研究较多是必然的。但仔细分析,汉语与英语之间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笔者发现,两种语言无论在词法,句法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相同,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也存在正迁移,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正迁移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效果。本文将结合作者的英语语法学习与教学经验,重点研究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正迁移。

二、汉语语法正迁移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表现

1.词层面的正迁移

(1)词的分类。汉语语法依据词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将它们分成了15类,分别是: 名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和象声词。英语也是依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功能划分为: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和限定词等10类。可以看出,两种语言使用的标准是一样的,类别上也有很多相同的,如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等。在讲解时,教师如能适时地将它们与汉语语法相对照,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词的作用。不同词类的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如名词和代词在两种语言中都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动词用作谓语; 形容词用作定语; 副词作状语; 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这些词的用法的相同之处作为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正迁移,完全是可以被学生轻松接受,轻易理解和记住的。

2.分句层面的正迁移

(1)分句成分。无论是汉语的单句还是英语的分句,他们在组成成份上大体相同,都有: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和补语。主语都是谈论的话题;谓语是由动词充当,表明主语的行为动作或状态;宾语是主语动作行为的接受者,是受动对象;状语是表明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等内容的成分,主要由副词来充当;而补语是补充说明句子其它成分的。

(2)分句类型。英汉两种语言都各有7中基本句型: SVC,SV,SVA,SVO,SVOO,SVOC,SVOA。所有的英语句子一定属于这七种分句类型中的某一种,它是英语语法的基础,因此它的掌握好坏在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高低,针对这一特点,老师应适当引导学生认识汉语的这一正迁移特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语法。

3.句子层面的正迁移

(1)句子关系。根据意义不同,汉语的复句可以分成联合复句和主从复句。联合复句中两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的,这正和英语中的并列结构一样。英语中的并列结构也是指两个意义相关、层次相同、句法功能也相同,由并列连词或其他并列手段连接起来的语法结构序列。在英语语法学习中,学生总是忘记使用并列连词,造出如下的错误句子来:Jane is slender,Mary is stout.很显然,这个并列结构缺少并列连词but,如让学生将它翻译成汉语( 琼身材苗条,而玛丽却肥胖),他们就会使用连词。教师上课时运用这种对比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就能留下深刻记忆,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这也是利用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的正迁移来从事教学的典型例子。

(2)句子类型。英汉两种语言都依照句子的交际功能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大类型。陈述句是陈述事实的,如:我们学习英语 We study English.疑问句是询问情况的,如:这是什么? What is this?感叹句是表达强烈感情的,如: 今天天气真好! What a fine day today! 祈使句是表示命令、指示、要求、建议等的,如: 来和我一起吃饭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me.类型相同,表达相似,如果掌握了汉语句子类型的知识,英语的句子类型的学习就会容易得多了。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认识并正确利用正迁移。英语语法用法纷繁复杂,学生往往是谈语法色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英语语法课上适时地将英汉两种语言形成对比,找出相同或相似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也会产生正迁移,只要加以合理利用,還是能学好英语语法的。

2.教会学生细心观察,学会联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随时去观察,将所学英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做一些比较,学会联想,试图将它们建立起联系,并将英语语法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3.适当地使用汉语。现代英语教学主张用全英文授课,给学生创造一个英语环境,这一主张固然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在英语语法课程中,专业术语较多,如果用英语来解释,既费时又费力,反而让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因此,语法老师适当地使用一些汉语,学生一听就会明白,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会解决学生的一些理解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们对英语语法的惧怕心理,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之间确实存在很多共性,完全能够产生正迁移,而且这种正迁移也是可行,可取的英语语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能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减少学习的精神负担。

参考文献:

[1]Arnold, Jane.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Odlin,T.Language Transfer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马真.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 徐华锋.刍议正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2009, (8) .

[5] 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 .

作者简介:曹雨(1990-),女,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

4.出国留学打工:教外国人学汉语 篇四

说起留学打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洗盘子、端餐具、发传单、做收银员、搞促销员甚至钟点工。没错,这些工作或许在国外收入还算说得过去,但好面子的中国人会嫌其不够体面。

相比之下,另外一种形式的“打工”就让人感觉上舒服多了――教外国人学汉语。第一,这不是体力劳动,符合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维方式;第二,门槛很低,谁都有把握教好母语;第三,好歹也是为人师表,面对“客户”时非但不用低声下气,甚至还有一定的优越感。

更重要的是,海外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前景”良好。近几年,世界主要国家汉语学习人数正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长,汉语已经成为国际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据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汉办)估计,截至年底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1亿。专家预测,到年底海外学汉语的人数将跃升至1.5亿。

不仅前景不错,这份工作的薪酬似乎也不错,有报道称汉语教师在美国的时薪达40-50美金,在英国时薪达30-45英镑,在加拿大时薪达60-75加元,在澳洲时薪达35-50澳元,在西欧的时薪也有60-80欧元。

正因为如此,去国外教汉语必经的一条路――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也逐渐升温。报考者大部分是准备出国的.学生,陪读家长和移民海外者也对此特别热衷。甚至说,还有培训机构专门开班教人怎么给外国人上汉语课。随机在网上查了下报价: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合计90个学时,学费总额高达5000元,教材费还另外计算,真是好赚钱。

不过,大家还是不要高兴得太早为好。我专门就此事随机采访了十几个留学生做了个小范围的抽样调查,从反馈来的情况看,教外国人学汉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其一,这类工作的收入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在国外教授汉语有很多种形式,有家教也有学校,而学校的外教很多都不是正式员工,算是签约的“临时工”。据一位留学生透露,在日本,每小时的薪酬约8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不可能保证一天会有8小时的工作时间,总收入可想而知。

其二,工作机会也不算很多。很多国家设有汉语学校或课程,但应聘者更多。以澳大利亚为例,“大家都想干这个工作,但真正招收的多数是那些学对外汉语或者翻译的人”,而且做这份工的人占留学生人数的比例很低。

也就是说,虽然1亿人这个数字看上去很令人心潮澎湃,但真正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则没有那么容易。经济学中一个简单的常识是,海外留学生或华裔移民众多,有能力干这份工的人多了去了,如此大量的劳动力供应很难保证这个职业的含金量。我也不妄以比较坏的心思揣测,那些极力宣扬这个钱好赚的人,会不会是那些培训机构的托儿?

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16 篇五

一、“比”字句

(一)比较句和“比”字句

汉语里用来表示比较的方式,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事物、性状的异同,一类是比较性质或程度的差别、高低,每一大类中又包含一些不同的比较格式。凡是用来作比较的句子都称作为比较句。比较常用的比较句有“比”字句、“不如”句、“跟/和/同/与/像„„一样”句、介词“有”字句、“越来越”、“越„„越„„”句、“更”字句、“最”字句等等。

“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的差别或高低的(也可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她比我大三岁。

(2)他比我高。

(3)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比„„”可以放在补语之前,也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例如:

(4)他做生意做得比我好。(5)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二)“比”字句的结构

1、基本格式:A+“比”+B+差别

(1)这棵树比那棵树高。

(2)这个班的学生比那个班的学生多。

2、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3)他比我高。(比字词组+谓词性词语)(4)杰克汉语说得比我流利。(比字词组+形容词(+得)+形容词)(5)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比字词组+形容词+数量词语)

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6)*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3、动词后边有宾语的话,可以有两种方式:

(7)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8)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4、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9)*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10)*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三)“比”字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1)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2)*他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其他表示程度的副词,如“非常”、“极”等也不能用在“比”字句里。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例如:

(1)*我的汉语比他很差。(2)我的汉语比他差得远了。

(3)*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4)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得多。

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语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状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5)她比我更胖。

(6)姐姐比我还笨。

(7)他的汉语比我得还好。

3、下列“比”字句不仅可以比较高下差异,而且可以表示高下差异的程度。所以谓语中心语后可以有表示程度的补语。例如:

(1)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2)他们班的学生比我们班多五个。

4、如果动词带程度补语,程度补语不能放在动词的前面,“比”放在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如果动词又带宾语,“比”用在重复的动词前或补语主要成分前。例如:

(1)小明比我学得好。

(2)他翻译得比我快。

(3)比他跑得快。

5、程度补语和数量补语不能同时出现

(1)*我比她来得早10分钟。

(2)我比她早来10分钟。

这个句子里既有数量补语,又有程度补语“来得早”。一个句子中不能同时用两种补语,这时应去掉程度补语中的“得”,将形容词“早”作状语用在动词“来”之前。这种句子的格式是:“比”+人/物+形容词(作状语)+动词谓语+数量补语。

6、否定副词“不”不能放在谓语的前面,例如:

(1)*我的汉语水平比玛丽的汉语水平不高。(2)我的汉语水平不比玛丽的汉语水平高。

在用“比”表示比较的否定句中,否定副词“不”必须放在“比”之前,而不是放在谓语之前。

7、否定形式及其意义

用“比”构成的比较句,多以肯定形式出现,如果否定的话,多用“没有”的形式。这和直接在“比”前加“不”是不同的。否定词不能放在形容词前。例如:

(1)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漂亮。(肯定)

(2)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漂亮。(否定)

“比”字前虽然可以加“不”进行否定,但是跟用“没有”否定,用法意义有差别。否定形式“不比„„”只说明“前者不比后者更„„”,而不表示“后者比前者„„”。例如“他不比我高”,不能说明“我比他高”,虽然实际上可能是“我比他高”。

“不比”对形容词的积极、消极色彩没有选择。例如:

(3)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大。

(4)我的房间不比你的小。

而“没有”一般是有选择的,它一般选择带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例如:

(5)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大。

(6)*我的房间没有你的小。

(7)我跑得没有你快。(8)*我跑得没有你慢。

有时用“不比”否定,是为了强调句中形容词反义的肯定意义。例如:(9)这个商店的价钱不比日本低多少。

此例句意义在于“日本的商品贵,这个商店的商品也贵。”

用“不比”否定时,有时含有辩驳的语气。例如:

(10)我不比他笨,我怎么就不能参加比赛了?

(11)(谁说我做的菜比他差),我做的菜不比他差嘛!

其中隐含着反驳“别人认为我比他笨”、“我做的菜比他差”等意思。

8、可以在介词结构“比„„”后面作谓语的动词(或助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常见的有:表示愿望、爱好、思维活动的动词或助动词,如:爱、喜欢、懂、关心;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动词,如:增加、提高、降低;表示“善于”的助动词及其后边的动词。如:能说、能写会画;带程度补语的动词,如:咱们比他们走得快;表示“多、大”等意思的动词“有”,如:她比我们有办法/他的发言比别的人有内容;前边带“早”、“晚”或“多”、“少”等状语的动词。

9、介词结构“比„„”后的形容词谓语常带的补语有下面几种情况:用数量补语“一点儿”或“一些”,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不大。如:这个提包比那个轻一点儿;用程度补语“多”,表示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如:这只鸡比那只肥得多;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双方的具体差别。

10、“多”、“少”或“早”、“晚”作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边,而不能放在“比”前边。如:

(1)我比他多买了一本书。(2)她比我少买了一本书。

11、当“比”字句后项是疑问代词时,疑问代词不表示疑问而表示任指,后边应当有副词“都”。比如:

(1)他比谁都聪明

(2)这儿比哪儿都安静 如果句子表示反问,“不”应当放在疑问代词的后面。如:

(1)那个淹死小妮子的龙须沟,他比谁不厉害!

二、“不如”句

“不如”用来表示一个人或一种事物比不上另一个人或另一种事物,是否定意义的比较。用“不如”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不及”或“比不上”另一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事物的比较)。

(一)“不如”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

“不如”的前后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小句,前后的词类或结构一般相同。(1)X+“不如”+Y:

(1)这本书不如那本书。

(2)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2)这张照片不如那张(照片)好。(3)X+“不如”+Y+(“那么/那样/这么/这样”)+谓语+补语:(3)他跑一百米不如我跑得快。

(4)我说法语说得不如他流利。

2、使用“不如”表示比较时需注意的问题

3(1)*我不如他说汉语好/流利。

(2)我不如他说汉语说得好/流利。

用“不如”表示比较时,说明的是A和B在某一方面的程度差别。在这个句子中,动词谓语“说”的后面带有宾语“汉语”,当后面还要加上表示程度的词,如“好”或“流利”等时,应重复动词“说”,再加上“得”和程度补语。这种句子的格式是:主语+“不如”+人+动词+宾语+重复的动词+“得”+程度补语。

(二)“不如”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的形容词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般不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例如:

(1)他不如我长得漂亮。

(2)欧美留学生学汉字不如日韩留学生快。

2、比较的方面可以作为提示成分出现,也可以放在被比较的对象后面。提示成分相对自由等。放后面的和“比”字句相同,这两方面也常常共现。

(1)人品,他不如我(2)踢球,他不如我(3)他踢球比不上我

(4)他不如我踢球踢得好

3、两种事物比较,后面说明用来比较的事物,或事物比较的结果。

(1)我们班不如他们班喜欢运动的学生多。(2)走路不如骑车快。

4、同一事物,前后不同时期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1)今年的学生不如去年的多。

(2)他的身体不如从前了。

5、在动词带有程度补语的句子里,“不如”可以放在要比较的成分之前,或放在“得”字之后。例如:

(1)这张相片不如那张相片照得好。

(2)这张照片照得不如那张好。

三、用“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

用“跟/和/同/与/像„„一样”来比较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状态、数量或程度上的异同,表示两事物相同。例如:

(1)这支钢笔的颜色跟那支钢笔的颜色一样。

(2)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厚。

(一)“一样”句的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

(1)X+“跟”+Y+“一样/相同/不一样/不同”+动词/形容词。例如:

(1)父亲跟儿子一样高。

(2)他跟我一样,都喜欢吃辣的。(3)这个教师跟那个教室不一样。

(2)“X+跟+Y”部分还可以用复数意义的词语表示。例如:

(1)我们的房间都一样大。

(3)“一样”后面不能连带名词性词语;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面。例如:

(1)*这两本书一样内容。(2)这两本书内容一样。

2、否定形式

用“不”否定“一样”,表示不同,或者用“不同”替代。表示完全“不一样”时,可以在“不”前加“完全”“根本”等副词。可以直接在“一样”前加“不”“不太”;例如:

(1)这两件衬衫颜色不一样。

(2)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3)*这本书的内容不跟那本书一样。

(二)“一样”句的使用条件

1、“跟/和/同/与/像„„一样”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1)“一样”前可以接表示接近或不够“一样”的词语,如:“差不多”“几乎”“不太”等,但是不能接程度副词。肯定各方面一样时,可以用副词“完全”。“一样”后面不能接名词性成分,表比较的内容放到“一样”前。

(1)他长得跟我差不多一样高。(2)我们俩跑得几乎一样快。

(3)他们俩的性格不太一样。(4)*他长得跟我非常一样。(5)*我们的房间很大一样。

(6)这两幅画儿完全一样。

(2)这是一种比较异同的句型,所以句中一定要明确是比较哪一方面的异同。“一样”是形容词。表示“几乎一样”的意义时,还可以用“差不多”表示。

(1)他的汉语跟我差不多。(3)“跟„„一样”在句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定语。例如:(1)我要借一本书跟他那本一样的词典。

2、使用“跟”表示比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1)结构误用

(1)*我们国家的习惯比中国的不一样。

(2)我们国家的习惯跟中国的不一样。

汉语中没有“比„„一样”或“比„„不一样”这种句型。只能说“跟/和/同„„一样”或“跟/和/同„„不一样”。

(2)缺少必要成分

(1)*我买的书跟他一样。

(2)我买的书跟他的一样。

用“跟”表示比较时,被比较的对象的性质必须是同类的。在上面这句话里,“书”是物体,而“他”是人,这两者是不能互相比较的。所以,“他”的后边应加上表示领属关系的结构助词“的”,即“他的”,意思是“他的书”。

四、“有”字句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表示一事物在所比较的方面达到或没有达到另一事物的程度(也可以用于不同事物不同时期的比较),“有”、“没有”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弟弟有哥哥高了。

(2)我没有他那么会唱歌。

(一)基本结构

这种句子的基本结构是:A+有+B(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例如:

(1)这孩子已经有爸爸那么高了。

5(2)他车开得没有我快。

“有”表示达到某种标准或程度的意义,所以后面的形容词前常常配有“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词语,有时,这类词语可以省略。

(二)否定形式

否定形式是“没”或“没有”

(1)我没他那么会说。

(2)他汉语说得没有我好。

(三)限制条件

用“有”或“没有”进行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

1、用“有”或“没有”表示比较时,一般格式是:A+“有”(或“没有”)+B+(“这么”或“那么”)+比较的方面。这种格式表示A在比较的方面达到了跟B一样的程度,这种方式的比较,一般多用“没有”,而“有”多用于疑问句。

2、除形容词外,能够衡量程度的动词或能愿动词也都可以用。例如:

(1)他没有我那么喜欢听音乐。

(2)你有他那什么会下棋吗?

3、这种比较句,只表示两种事物的一般比较关系,因此,谓语中不再表示具体差异的补语。

五、其他表示比较的句式

(一)用“越来越”、“越„„越„„”表示比较句

“越来越”、“越„„越„„”句是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或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1、基本结构方式

(1)主语+越来越+谓语(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了)

(1)天气越来越热了。(2)他跑得越来越快了。

(2)越+谓词性词语,越+谓词性词语

(1)她心里越紧张,越说不出话来。(2)小红越长越漂亮。

2、用“越来越”、“越„„越„„”句表示比较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

(1)句中表示性状的形容词已经含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了以前程度高,现在更高的意义,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意义的词语。

(1)*天气越来越十分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多了。

(3)*阳光照射越很多,地面就很热。

(2)“越来越”表示的是发展、变化的意义,句尾常常加“了”。(1)他汉语说得越来越好了。(3)“越来越”不能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1)*风越来越刮得大了。

(2)风越来越大了。

(3)风刮得越来大了。“越来越”后面的谓语应该表示变化的方面,常常由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充当,如上面例句中“越来越大”中的“大”。而这句话里的“刮”是一个一般性动词,不能用在 6 “越来越”后面。

(4)“越来越”不能放在主语的前面。

(1)*越来越学习汉语的人多了。(2)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在这句话中,“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不能用在主语“人”的前边,它只能作状语,用在谓语“多”的前边。(5)“越来越”的后面不能再用其它的程度副词

(1)天气越来越很热了。

(2)天气越来越热了。

“越来越”表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后边不能再用其它程度副词,如“很”、“非常”、“比较”等等。

(二)用“更”表示的比较句

1、“更”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常用于人或事物自身的比较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比较。用“更”进行比较,表示超过原来的程度或对方,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例如:

(1)哪种方法更高。

(2)她比以前更漂亮了。

(3)我更喜欢上海了。

2、用“更”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为:(1)“更”是副词,后边可以有形容词、动词、动词结构等,在句中作状语。(2)动词后有程度补语时,“更”可以移到补语里去。例如:

(1)他更学习的起劲了。

(2)他学习得更起劲了

(三)用“最”表示的比较句

1、“最”也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最”进行比较,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达到了比较范围内的顶点。例如:

(1)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2)这些天以来,今天最冷。

(3)他今天来得最早。

2、用“最”表示的比较句使用的条件限制是:(1)“最”后面跟形容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这时一般带“的”。

(2)“最”常用于谓语和补语。(3)“最”可以用在一些表示情绪、态度、印象、评价等内心活动的动词前面。例如:

(1)他最愿意帮助别人。

(2)我最赞成这样做。

(3)这件是最不让人放心了。(4)“最”可以用在方位词前。例如:

(1)请你把最上边的那几张报纸给我。

(2)那本书我放在书架的最右边了。

“最”是最常用的一个程度副词,其用法之一,是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或者说是经过比较以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单独提出达到顶点、极端或居于首位的一方。可见“最”是着眼于比较以后的单个的比较项。因此,凡有“最”作状语的句子一定不能再同时出现比较项,凡有比较项作状语的“比”字句一定不能再出现作状语的“最”。这两例中的“最”都不应当有。如下:

(1)*他的发音比别的同学最好。

7(2)*晚上的一分钟小说辅导课比白天的课最有意思。

六、比较句使用中注意的问题

(一)具体比较句式的选择

下面这些句子都是用来比较事物或性质的异同的,具体点儿来说,是比较事物或性质相同还是不相同,一样还是不一样。

(1)*现在,中国青年喜欢的音乐比日本青年相同。(2)*我的汉语水平比以前差不多。

(3)*那里教中文的方法比北京语言大学不同。

要表达这样的比较意义,汉语里是不用“比”字句的,应该用下面的格式:A跟B一样/相同(肯定式),A跟B不一样/不相同、不同(否定式)。

(二)用“有”表示比较时注意的问题

汉语中没有“有„„一样”这种句型的。用“有”表示比较的句子时候,“有”表明A达到了B的程度,动词“有”后常用“这么”、“这样”、“那么”或“那样”,而不能用“一样”。或者也可以用“跟„„一样”这个结构。

(1)*我妹妹有我一样高。

(2)我妹妹有我这么高。(3)我妹妹跟我一样高。

(三)“A跟B一样„„”与“A有B这么„„”

“A跟B一样„„”表示A和B相比较,在某方面程度性质相同。“一样”后可以跟形容词,如“她跟我一样聪明”;也可以跟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如“他跟我一样喜欢乒乓球”;也可以什么都不跟,如“他的理想跟我的一样”。“一样”后面跟形容词时,这些形容词一般都是积极意义的词语。它的否定式是“A跟B不一样„„”,一般很少用。

“A有B这么/那么„„”表示把B作为标准,用A跟B去衡量。根据B的远近,选择“这么”(近指)或“那么”(远指)。它的肯定句用得较少,一般用来比划或描述某事物的形状、特征,后面的形容词一般也是积极意义的,如“这孩子已经有我这么高了”。它更多地用于疑问句、反问句和否定句,这时后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如“他做人哪有你做得这么差?”。它的否定形式为“A没(有)B这么/那么„„”,如“他没有我那么喜欢乒乓球”。

(四)“‘没有’句”和“‘不如’句”

在比较句中,“没有”和“不如”意思相同。“A没(有)B+X”和“A不如B+X”都是“B比A+X”的意思。可是它们在用法上又有一点儿不同。

1、“没有”可以和“这么/那么”一起用,而“不如”不能。

2、用“没有”时,后面的形容词可以是积极意义的词,如“他学习没我努力”,也可以是消极意义的词(要加“这么/那么”),如“我没你这么懒”。而用“不如”时,形容词必须是积极意义的,如“我没他高”“她学习没我努力”。

3、“不如”后面一般不跟动词,“我没他那么怕死”。

6.《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大纲 篇六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适用型)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课程学时:34学时(周2学时)课程编号:55762204 课程学分:2学分

一、课程说明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体系由语言、文化、教学技能等课程构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是一门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于一体的重要课程。通过课堂讲授、教学实践,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基本理论、教学体系;学习和掌握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规律、方法和策略,并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规律和方法指导汉语语法的教学实践,具备较高的驾驭语法知识、解决语法问题和组织语法教学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将讲授、讨论、课堂教学演练与实地教学观摩相结合,注重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大纲适用于对外汉语专业(适用型)的特点,突出运用和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用特征,轻理论、重实践,只介绍相关的基本理论,通过增加教学录像观摩、实际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观摩的次数以及使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语法教学技能,成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上手者”。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4学时)

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教学内容涉及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区别,教学语法的研究领域,几组二语习得术语、二语习得的心理过程以及中介语等内容。理论略讲,每次课为学生安排30分钟的教学录像观摩,为学生提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实例和典范。

第二章 汉语语法教学的理据与方法(4学时)

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问题;语法的课堂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学内容涉及如何依据汉语具象型特性确定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点与策略,展示语法点的技巧、解释语法点的技巧、练习语法点的技巧以及归纳语法点的技巧等。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教案写作(4学时)

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案写作的基本步骤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志愿者培训的教案模式为主,不同授课内容,教案具体形式略有不同。定期安排学生写教案,让学生熟练掌握此项基本教学技能。

第四章 量词及其短语教学(4学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主要讲授汉语量词的基本知识,学习者学习量词时的主要偏误类型,量词的认知性教学,动量词的教学等。其中量词的认知性教学、相近名量词的对比教学和动量词的教学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课前采用案例分析法,学生尝试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总结。第五章 副词、区别词及其短语教学(4学时)

主要讲授汉语副词基本知识,学习者习得汉语副词常见偏误类型,副词教学的知识要点,相近副词辨析;区别词的定义,学习者习得区别词的常见偏误类型,区别词的教学策略。其中相近副词辨析和区别词的教学策略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六章 汉语虚词及其短语教学(4学时)

主要讲授介词及其短语教学以及汉语助词的教学。内容包括介词及其短语的基本知识,习得者的主要偏误类型,介词教学应侧重的方面,介词比较教学;结构助词、时态助词,助词的主要偏误类型和教学策略。其中介词教学,介词比较,助词的教学策略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第七章 汉语补语教学(4学时)

主要讲授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结果补语,主要偏误类型,结果补语的教学要点,结果补语的主要操练模式;什么是趋向补语,主要偏误类型和主要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具体教学技巧。其中结果补语的教学要点、主要操练模式、趋向补语的主要存在问题和具体教学技巧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八章 汉语句式教学要点与策略(6学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主要讲授汉语“把”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汉语“比”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内容包括“把”字句的主要特征,主要偏误类型,“把”字句的教学要点和策略;汉语“比”字句概说,“比”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等。其中“把”字句的教学要点和策略、“比”字句教学要点与策略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除以上教学内容外,本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常设置讨论题,课后适当留作业。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将安排3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演练课,共6学时。平时除了完成作业,还建议学时到留学生课堂听课观摩,去发现语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三、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为考查,成绩实行五级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学生成绩由学生出勤、课堂讨论、作业和训练实践四部分构成。其中训练实践占总成绩的40%,其余三部分各占总成绩的20%,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卢福波主编,《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主要参考书:

王还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年。

刘月华主编,《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

齐沪扬主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各类期刊论文。

编写者:对外汉语教研室

人: 朱 红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教学大纲

7.浅析对外国留学生汉语语法的教学 篇七

案例1:比如,在教表示领属关系的“的”时,就可以用教师自己的书或学生的书、文具等进行。老师:(拿自己的书)这是什么? 学生:(齐声)这是书。

老师:对,这是书。这是老师的书。(同时写在黑板上,用红色标注“的”)(拿大伟的书)这是大伟的书。(拿麦克的书),这是谁的书? 学生1:这是麦克的书。老师:(拿安娜的笔)这是谁的笔? 学生2:这是安娜的笔。

然后让学生自己拿别人的东西问另一同学“这是谁的……?”进行接龙练习。老师根本就没有讲解“的”表示领属关系,但学生对“的”的用法,我想已经很清楚了。这种“以练代讲”的方法,如果换成教师讲的方法,效果就差多了。

案例2:在教“比”字句时,老师可以拿出两个长度不同的笔(红的长,黑得短)或者叫两个身高不同的学生站起来,然后进行对话: 老师:他们两个一样高吗? 学生:不一样高。老师:谁高呢? 学生:王继祖高。老师:(一边比他们的身高,一边说我们可以说:)王继祖比颜温助高。(一边说一边把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总结)接着老师再做一对话: 老师:这两支笔一样长吗? 学生:不一样长。老师:哪一支长呢? 学生:红的长。老师:(一边比两支笔的的长度,一边说我们可以说:)红笔比黑笔长。(一边说一边把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总结)

根据上面的两个实物进行的对话,学生对“比”字的语义应该很清楚了。这时老师再根据刚才写在黑板上的两个“比”字句,总结“比”字句的结构形式特点: A+比+B+adj 在操练的过程中,学生入出现“红笔长比黑笔”这样由于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偏误,我们也可以根据此偏误告诉学生正确的语序应该是“A+比+B+adj”,而不是“A+adj+比+B”。

案例3:存现句

在讲存现句“L(处所)+V着(有)+N”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实物道具法。老师可以先把正确的语序写在黑板上,然后和学生进行对话: 老师(把一本书放桌子上):桌子上有什么? 学生:桌子上有一本书。老师:黑板左边有什么?

学生:黑板左边有一张中国地图。老师:书在桌子上是老师放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桌子上放着一本书。” “地图”是挂在上面的,怎么说呢?

学生:黑板左边挂着一张中国地图。……

其实,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的道具是很多的。比如讲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硬纸做的钟表或日历;讲价钱时可以用放大了的菜单或超市广告。

二.对话法

案例1:在教授动态助词“过”时,我们可以先和学生进行如下对话(也可以先把“过”和其否定形式写在黑板上:Sb+V+过+O Sb+没+V+过+O): 老师:你是第一次来北京吗? 学生1:是第一次。

老师:请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学生1:我是第一次来北京。老师:很好。(对学生2)你呢?你是第几次来北京? 学生2:我也是第一次来北京。老师:那谁不是第一次来北京?

学生3:老师,我不是第一次来北京。老师:很好。你是第几次来北京? 学生:我是第二次来北京。

老师:很好。现在注意听我的问题,你以前来过北京吗? 学生3:我以前来过北京。

老师:对。王继祖以前来过北京。(边说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总结格式)老师:(对学生1)你以前来过北京吗? 学生1:我以前没来过北京。

老师:很好。你们吃过北京烤鸭吗? 学生齐声:我们吃过烤鸭。老师:你们当过老师吗? 学生齐声:我们没当过老师。老师:非常好。当然,对话结束之后,老师还应该根据刚才板书在黑板上的例句总结语法项目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即对它进行格式化处理。如上例我们可以在观察学生基本理解了其语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Sb+V+过+O Sb+没+V+过+O。最后老师还要就“了”和“过”的区别做出讲解。此不赘述。

三.扩展对话法

对于一些结构较长较复杂的语法项目,我们可以在讲解清楚的基础上利用扩展对话的方法来使学生上口。

案例1:多项定语:

老师:王美珠,昨天去王府井买了什么? 学生:我买了裙子。

老师:你买了几条裙子?学生:我买了一条裙子。老师:你买了一条长裙子还是短裙子? 学生:我买了一条长裙子。

老师:你买了一条什么颜色的长裙子? 学生:我买了一条红色的长裙子。

同样再和别的同学进行类似的扩展练习,不再赘述。案例2:多项状语:

老师:周末你要去哪儿?

学生1:我去王府井。(周末我要去王府井)老师:你和谁一起去?

学生:我和我的中国同屋一起去(王府井)。老师:你们怎么去?

学生:我和我的同屋一起打的去(王府井)。老师:你们几点去?

学生:我们上午十点打的去(王府井)… …

四.利用动作进行演示法

和实物道具法一样,利用动作演示的方法也比较适用于初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利用动作演示(其实是在所有的上课过程中)时老师要充分利用表情,比如“犹豫”、“烦躁”、“叹气”等。

案例1:比如:讲解趋向补语“上来”、“上去”、“出来”、“出去”、“进来”、“进去”“下来”、“下去”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动作来演示,边做动作边说出带趋向补语的句子: 我走进来了。我走上来了。我走下来了。我走出去了。

进一步,老师可以自己做动作,让学生说,或者让学生1做动作,让学生2说。

案例2:再比如介绍结果补语“开、上”等时,老师就可以做拉开、拉上窗帘、打开或关上窗户等动作。然后边说边板书,达到让学生明白的目的。

五.图示法

对一些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语法项目,我们还可以采取图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

案例1: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

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比较抽象,通过举例的方法自然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但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比较复杂,当留学生学了多个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后就很容易弄混,如果采取图示的办法,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表示从非正常状态到正常状态的过渡的“过来”可图示为:

非正常状态

正常状态

昏迷/喝醉/昏死/累

清醒/健康/不累 比如:医生把她抢救过来了。

小孩子休息一下,很快就恢复过来了。你休息过来了吗?

表示从正常状态到非正常状态的过渡的“过去”可图示为:

正常状态

非正常状态

清醒/健康/不累

昏迷/喝醉/昏死/累 比如:

因为女儿不争气,他被气死过去好几次了,但都被及时抢救过来了。她已经昏迷过去好几天了。

表示动作由静态进入动态,即开始一种新的动作的“起来”可图示如下: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表示动作的继续的“下去”可图示如下:某一特定的时间点

案例2:随着N1的V,N2+V “随着N1的V,N2+V”表示N2的变化是和N1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N1的某种变化,引起N2的相应变化,这两种变化可以是同向的,也可能是反向的。我们在传授这个语法点的时候,一般先采取和学生对话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其语义。如: 老师: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出国旅游的人多了还是少了? 学生:当然是多了。

老师:好。那我们可以这样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同喜欢写在黑板上,格式中的重点部分标示出来,便于格式化总结)这时老师可用图示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N1和N2同向变化:同升)N1(生活水平)N2(出国旅游的人)

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的人逐年增加。(N1和N2同向变化:同降)N1 N2 例如: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小学的数量也越来越少。N1(N1和N2反向变化:N1升,N2降)N2 例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穷人越来越少。N2(N1和N2反向变化:N1降,N2升)N1 例如:随着犯罪分子的减少,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案例3:表示进行意义的“正”、“在”、“正在”

我们在给学生“正”、“在”、“正在”的进行时意义的时候,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条表示时间进行的横线,把“正”、“在”、“正在”放在横线上,即: 开始×)“正”“在”“正在”(×结束

告诉学生“正”、“在”、“正在”只表示动作在实践的进行当中,而不能用于开始和结束(×表示不包括),所以:

“正”、“在”、“正在”不能跟表示“起始”意义的“起来”、“从……开始”等结合。如: *他正看起书来。

*大家都正在热烈地讨论起这个问题来了。*他在从明年开始找工作。

“正”、“在”、“正在”不能跟表示具有已经完成或已经变化意义的“了”和“过”结合;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有动作结果意义的词语。如: *玛丽正吃饭了。

*我正在听懂北京人的话了。*他正在写过作业。

“正”、“在”、“正在”句的动词后不能接表示时间段和动作量的词语。如: *我们正看一会电视。*他正在听两遍录音。

“正”、“在”、“正在”可以跟表示状态意义的“着”和表示这种语气的“呢”同现。如: 经理正在开会呢!

他正帮老师擦着黑板呢。

六.举例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语法项目,采用实物道具和动作演示等的办法都不很奏效,此时,我们采用事例或例句来展示意义,让学生自己来体会。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只举例而不用讲学生就懂了。

举例法比较适用于中高级阶段的语法教学,其特点就是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总结语法规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接触足够的具体语言材料,然后从这些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是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这种方法针对性强,学生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采用举例法时我们要永远记住一句话,那就是:不是任何一个正确的句子都有资格当例句的。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例句不一定要多,但要举出极端、典型、有代表性、夸张(对比反差强烈的)的例句。

(2)老师准备的例句一定贴近学生生活,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他们自己的或熟悉的场景、事情和生活。这样讲解起来,学生会感到亲切、有用,学起来热情高、兴趣浓。

(3)要尽量避免出现学生不熟悉的词语,举例所用的语言应该比要讲的语法项目水平略低,以便学生易于从中体会所要学习的语法项目的含义。(4)可以充分利用名人、名牌、名地点、名物产、名事件。(人类共知的部分)。如:Michael Jordan、姚明所代表的“个儿高,篮球”等信息;“长城”的雄伟等不用翻译的公共信息:可乐、麦当劳、咖啡、伦敦、北京、天安门、巴西的咖啡、法国的葡萄酒、帕瓦罗蒂、Michael Jackson、音乐的旋律(无国界的语言)

(5)例句应该有一定的语境、上下文,应能反映语法现象的典型语法结构特点以及用法。比如在学习动态助词“过”时,老师举的例子是单句“我去过北京”,这种例子我们认为就不如下面这个例句: A:北京漂亮吗? B:漂亮。

A:你怎么知道?

A:我去过北京。__下面我们通过举例的办法来看看举例法到底应该怎么操作。

案例1:比如,在讲解副词“究竟”时的两种教学方案:(1)直接告诉学生“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

(2)老师:“明天我们班不上课出去参观。但是去哪儿呢?” 学生1:去长城。学生2:去故宫.学生3:去首都博物馆。

老师:我们究竟去哪儿呢?(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究竟”和后面的疑问词用红色标示出来)

班长:去美术馆吧,听说那儿现在有法国画展。学生其声:好吧。

老师:那我们明天几天出发? 学生1:早上8:00吧。

学生2:太早了。10:00吧。

学生3:10:00又太晚了,9:00吧。

老师:那我们究竟几点出发?(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究竟”和后面的疑问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学生齐声:那就9:00吧。老师:我们怎么去呢? 学生1:坐公共汽车去。

学生2:公共汽车太挤了,还是骑自行车吧。学生3:起自行车太累了,还是打的吧。

老师:我们究竟怎么去?(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究竟”和后面的疑问词用红色标示出来)学生齐声:那就打的吧。

通过这一系列学生自己参与讨论的例句,老师再来总结“究竟”的用法。老师:“究竟”用在什么句子里? 学生发现:问句。

老师:“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什么意思呢?或者说“什么时候使用„究竟‟呢?”

老师帮学生总结:出现了多种答案,问话的人想知道一个确定的答案的时候使用。上面两种教学方案的优劣不言而喻。

案例2:副词“难怪”的教学

老师:我们班今天谁没来上课? 学生:治善没来。

老师:她为什么没来啊? 学生:她生病了。老师:(做突然明白状)难怪治善没来上课,原来她生病了。(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难怪……原来”用红色标示出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老师接着再举一个例子:

老师:美美今天这么开心,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她男朋友来北京了。老师:(做突然明白状)难怪她这么开心,原来她男朋友来了。(老师一边说,一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且要把“难怪……原来”用红色标示出来)这两个例句都是班里的真实情况,学生通过例句就可以理解“难怪……原来”的含义了。这时老师可以就刚才写在黑板上的两个句子,继续问学生:

老师:刚才老师知道治善没课上课的原因吗? 学生:不知道。

老师:老师现在知道了吗? 学生:知道了。老师:刚才老师知道美美为什么这么开心吗? 学生:不知道。

老师:老师现在知道了吗? 学生:知道了。

这时老师就可以带着学生总结:“难怪+情况,原来+原因”,什么时候使用呢?在“刚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知道了”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我们说过要“精讲多练”,所以这时,老师要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新的句子。比如: 难怪老师这么生气,原来我们的作业做得都不好。难怪今天我们学校这么多人,原来有个大会。难怪美怒不高兴,原来是和同屋吵架了。

七.格式化

“该……了” 如:该下课了。

“早就……了”如:这事我早就知道了。

“再也不……了”如:以后我再也不去那地方了。“还NP呢”如:你还老师呢,这个字都不认识。一+V+就是+数量 如:这孩子一玩就是半天。

这种格式可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这些格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实用,可目前对它们的研究(句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还很不够。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老师不去把它们的语法意义和语用环境告诉学生,留学生自然不了解,更不会使用。

按照上述思路建立的新型句式,我们暂且称之为“格式”。由于特别重视虚词构成格式的能力和作用,所以它比较符合汉语固有的特点。又由于它以固定的词语为框架,同时也是该格式的形式标记,于是格式的生成性便由此而生成现实的可操作性。格式化比较符合外国人习惯公式、对形态比较敏感等特点,突出形式特征,一目了然,简单明白,既便于老师教,也便于学生学。

这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突出形式特点,比较简明,便于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可以直接减少学生在形式上的偏误。但大家常说的缺点是比较抽象,可能形式正确了,实际运用中不一定正确。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单独使用,都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格式化也不例外,它也要结合着举例法、图示法等。

案例1:上面所举的副词“究竟”的教学。我们在上述例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究竟”“用于问句,表示出现多种答案,问话人要知道一个确定的答案”。此后如果能够明确告诉学生“究竟”在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究竟+Q? V不/没V? Adj不adj? 是否+V? V+哪儿? 怎么+V? 谁+V? V+多少? V+什么?

也就是说在形式上,“究竟”一定出现在表示疑问的句子中,并且出现在那些表示疑问的词语前面。学生明白了这些也就不太可能出现如下的偏误: *谁究竟去开会? *我们怎么究竟去?

案例2:在讲表示转折关系的“……归……,可是/但是……”时,老师先设计一些情景和学生进行对话。

老师:颜温助,你和权静是老乡,考试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吗? 颜温助:不可以。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可以说“朋友归朋友,可考试的时候不能互相帮助。”(老师边说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归……可”用红色标示出来)老师拿出一张图片,上面一件衣服标价是10000元,和学生进行对话: 老师:这件很漂亮,你们会买吗? 学生:虽然很漂亮,但我不买。

老师:那么我们可以说“漂亮归漂亮,但我不买。”(老师边说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归……但”用红色标示出来)老师:你们不买,是不喜欢吗? 学生:喜欢,可太贵了。

老师:我们可以说“喜欢归喜欢,可太贵了。”(老师边说边写在黑板上,以便最后归纳总结,并要把“归……可”用红色标示出来)

学生通过这三个例句应该能理解“……归……,但……”的语义和语用场合了。这时,老师就刚才在黑板上写下的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格式化。可以通过提问法的办法,比如问学生:“我们来看,“归”的前后可以是什么词?是不是一样的?让学生自己发现。”最后和学生一起把它格式化为: N归N,可是/但是……

A归A,可是/但是……__V归V,可是/但是……

案例3:在“比”字句的教学时,我们发现即使学生明白了语义,仍然会出现偏误。如: *我高比她。

*姐姐大三岁比我。*我同屋比我很高。

针对这种形式上的偏误,可以先通过实物让学生明白“比”字句的含义,再给出“比”字句的正确格式。(在下篇我们会专门来谈“比”字句的教学,这里只是简单举例)如: A+比+B+adj *A+adj+比+B A+比+B+adj+Num *A+比+B+Num+adj *A+比+B+很adj *A+比+B+不adj

案例4:无论不管……都……

留学生在使用“无论/不管……都……”时容易出现的偏误如下: *这衣服无论很贵我都要买。

*不管父母不同意,她都要和他结婚。*无论天气不好,我都要去长城。通过偏误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出现偏误并不是不了解“无论/不管”的意义,而是对它在形式上的特殊要求没有很好地掌握。那么我们就应该先举例,让学生自己体会其语义和语用,最后总结其结构特点。

老师:长城很漂亮,你想去吗? 学生:我特别想去。

老师:但是很远,你还要去吗? 学生:远我也要去。

老师:这时我们可以说“无论多远,我都要去。”(同时写在黑板上,同时在“无论”和“都”标示出来,“多远”也标示出来,以便总结格式特点)同样给学生语境,引导学生说出: 这本词典很贵,你要不要买?——无论多贵,我都要买.汉语很难,你还要学下去吗?——无论多难,我都要坚持学下去.明天的运动会班长不参加,你还参加吗?——无论他参加不参加,我都要参加。

如果妈妈不同意你和你女朋友结婚,你怎么办?——无论妈妈同意不同意,我都要和她结婚.如果父母不答应,你明天还去旅游吗?——无论父母是否答应,我都决定明天去旅游.每个人都要参加期末考试吗?——无论是谁都要参加期末考试.北京在那儿可以看到自行车?——无论在哪儿都能看到自行车。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其语义和语用之后,对其格式进行总结,即: 无论不管Q,都… 多+adj 是否+v v不/没v 谁+V V+什么

V+哪儿怎么+V V+多少 什么时候+V 其实,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能够做格式化处理的语法点是枚不胜举的,对外汉语教师不应仅仅盯着本体研究已经定名的那些所谓句型。比如:表示程度逐渐加深的“越来越”,如果老师将其格式化为: Sb+越来越+adj/V心 *越来越+很adj/V心 西瓜越来越甜了。

我越来越喜欢中国文化。

也就是用简明扼要的形式告诉学生,在“越来越”后面只能出现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并且在该形容词或心理动词之前不可以再出现表示程度的副词。学生就可避免如下的偏误: *他现在越来越学习。*上海越来越非常现代。

再如,“对+Sb+发火”、“在+Sb+看来”、“对+Sb+来说”等,也可以说是格式化的结果,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词汇教学的内容,我们从使用性的角度考虑,无论是词汇教学还是语法教学,都应该进行格式化。

我们在对一些语法点进行格式化处理时,要尽量对格式进行限制。比如,副词“稍微”的教学,我们可以格式化为:

稍微+V/adj+一点儿/一会儿/几分钟(表示时间短、数量少的词语)副词“暗暗”格式化为: 暗暗+V心(心理动词)

上面两个语法点的格式后面都对该格式的使用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稍微”后总是有表示时间短、数量少的词语与之搭配;而“暗暗”修饰的动词也仅限于心理动词,如“高兴、庆幸、恨、喜欢、爱”等,即使有些单纯看并不是心理动词,但在此格式中也有心理活动的性质,如“诅咒”、“骂”。我们对这种使用中的具体条件进行限制,就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一个语法点进行格式化常有两种模式。一是用汉语语法术语,二是用符号。比如,“被”字句的两种格式:

A:主语+介词“被”+宾语+谓语动词+其他成分 B:N1+“被”+N2+V+其他

比较起来,我们认为第二种格式在教学中使用更方便,因为这样可以不必花费时间去讲对学生来说很难得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学术语。当然,在对语法点进行这种格式化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应该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或者说比较熟悉的,比如: S:主语 V:动词

V心:心理动词 N:名词 Adj:形容词 Adv:副词 L:处所词 T:时间词

C:补语如果学生不很明白这些符号,刚开始使用这些符号时,老师应该通过举例的办法告诉学生它们各代表什么意思。慢慢地学生就会熟悉这些符号。一旦他们明白了,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得心应手。

当然,在这里我们还要说明一点,就是所谓的“格式化”并不是说对一个语法点仅做格式化的处理,正如我们前面所讲,必须把格式化和语义、语用结合起来使用。把它们三者结合在一起,就可以使格式化避免脱离实际运用,也可以使在形式上的出错率降低。比如学生根据格式“一+V+就是+数量”说出下面的偏误句: *她一学就是一分钟。*这孩子一睡就是三分钟。

如果在总结格式后或者总结格式前告诉学生,这一格式是用来夸张地表达时间长、数量多,如果对某个动作来说时间不长、数量不多就不能使用这一格式。那么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上述偏误。

这种分析指出某一格式使用的环境和语言背景,使学生从孤立地掌握一个个句子的规则和含义进而了解到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为了什么表达而要去使用这一语法点,从而提高了交际的准确性。

八.比较法

He went to Shanghai by train yesterday.他昨天坐火车去上海了。I get up at six o‟clock everyday.我每天六点起床。

I am studying Chinese i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我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中文。

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英语和汉语在状语位置上的不同:在英语中,无论是方式状语、地点状语还是时间状语都经常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而汉语则不同,无论是哪种状语,都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通过上面的比较,学生更容易记住。汉语内部的对比: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留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或用法比较接近的两个或几个语法点的教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或多个语法点的异同。

案例1:比如:存现句“L+有+N”和“N+在+L”两个句式的语义重点不同,前者在于描写,常着重于整个句子的信息;后者的重点则在于说明一个对象的位置。在教授这两个近义句式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比鲜明的语境进行对话: 老师:你们喜欢北京吗? 学生:喜欢。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还有很多漂亮的公园。(老师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此后的对比。)而对于“N+在+L”,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使学生理解: 老师:你们去过天安门吗? 学生:去过。

老师:谁能告诉我故宫在哪儿? 学生:故宫在天安门广场的北边。(老师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此后的对比。)老师:毛主席纪念堂在哪儿?

学生:毛主席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的南边。(老师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便于此后的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二者的不同。此时,老师可再问一些问题或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的教室或宿舍,让学生多练习。如: 你的书包在哪儿? 你的书桌上有什么?

案例2:时间副词“已经”和“曾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生经常出错的近义词语或格式进行有效的比较。比如“曾经”和“已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从时间上来看,“曾经”只能用于过去;“已经”不仅能用于过去,还能用于现在和将来。如: 去年我曾经看过这部电影。去年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现在曾经该上课了。现在已经该上课了。

*明年这个时候,我可能曾经离开北京了。明年这个时候,我可能已经离开北京了。

从意义上来看,“曾经”含有非持续性,非有效性,表示过去一度如此,但现在不再如此了; “已经”含有持续性、有效性,强调过去的事情至今还如此。对比如下: 他曾经是个大夫。(她现在不是大夫了。)他已经是个大夫了。(她现在还是大夫。)我曾经住在美国三年。(现在不再住在美国了。)我已经住在美国三年了。(现在还住在美国。)他曾经去过上海。(现在不在上海了。)他已经去了上海。(现在还在上海。)从具体用法上看,与“了”和“过”的共现情况不同,“曾经”经常与“过”共现,少于“了”共现;“已经”经常与“了”共现,也可以与“过、”共现。如: 我曾经学过法语。我已经吃了早饭。*我曾经学了法语。我已经吃过早饭。

“曾经”和“了”共现的条件:“曾经+动词+了+数量短语” 我曾经学了三年法语。他曾经在广州住了五年多。

修饰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情况不同,“已经”既可以修饰肯定形式,也可以修饰否定形式;“曾经”一般修饰肯定形式,很少修饰否定形式,修饰否定形式有一定的条件。对比如下: 他已经买了东西。他曾经买过这样的东西。他已经不吸烟了。*他曾经不吸烟。

“曾经”修饰否定形式的条件是:动词表示心理活动或意愿;动词前有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如:

他曾经不想和她结婚。他曾经不愿意留在美国。他曾经三年没有出门。他曾经三天没吃饭。

相应的否定形式不同,“已经”的否定形式是“没有+动词”;“曾经”的否定形式是“没有+动词+过”。如:

我已经看了。——我没看。我曾经看过。——我没看过。

与时间副词“要、快、在”的搭配不同,“已经”可以和“要”、“快”和“在”搭配;而“曾经”不可以。比较如下:

我们已经快出发了。*我们曾经快出发了。他已经要放弃了。*他曾经要放弃了。他已经在写了。*他曾经在写了。

案例3:副词“立刻”和“顿时”

这也是学生经常容易弄混的两个副词。二者都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动作很快开始或结束的意思。翻译成英语也差不多,都是at once,immediately。但它们在使用中还是存在着细微差别的。比如“顿时”只用于描写过去发生的事情,而“立刻”在这方面没有限制;“顿时”不能用于祈使句,而“立刻”可以。对比如下: 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整个北京城顿时沸腾了。中国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整个北京城立刻沸腾了。你到达之后,立刻给我打个电话。*你到达之后,顿时给我打个电话。请你立刻出去。*请你顿时出去。

案例4:否定副词“不”和“没有”

否定副词“不”和“没有”都可以用在形容词和动词之前,对动作、性状进行否定,但二者用法有别。

1.“不”多用于主观叙述,可以否定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动作行为;“没有”主要用于客观叙述,否定动作、状态的发生或完成,勇于否定现在和过去,不能用于否定将来。如: 我不去了。(主观、现在)我没有去呢。(客观、现在)

你上周怎么不来上课?(主观、过去)你上周怎么没来上课?(客观、过去)我明天不去看演出了。(主观、将来)*我明天没去看演出了。(将来)

2否定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状态或非动作行动词(能愿动词、判断动词等)要用“不”。如:他不抽烟也不喝酒。他不愿意和我们合作。

3存现句的否定用“没有”,不用“不”。如:桌子上没放东西。4否定形容词时,“不”和“没有”都可以,但意思不同。如: 这个苹果不红。(否定性质)这个苹果没红。(否定变化)

接龙练习:即A问B,B回答后接着问C,C回答后接着问D……最后再问到A,A回答,一个循环结束。接龙练习最大的优点是机会均等,这样一个循环下来,基本上就做到了一个语法项目每人上口两次。如:在学习了“对+……+(很/非常/最)+感兴趣”这一格式后,我们可以问学生1: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吗? 学生1:我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

(老师用手势示意)学生1问学生2:你对什么感兴趣? 学生2:我对中国的武术很感兴趣。

(老师用手势示意)学生2问学生3:你呢?你对什么感兴趣? 学生3:我对中国饭最感兴趣。…………

直到最后一个学生问到老师。定向回答练习法:即老师选择便于用上所学语法项目的话题,并要求或暗示学生在问答时用上所学的特定的语法项目。这一练习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在运用这一练习方法时,我们要尽量多地运用特殊疑问句提问,尽量少用是非疑问句,以增加学生回答语句的长度,使学生有更多的说话机会。如: 在讲解明白时间状语的位置(即Sb+T+V)后。老师可以问学生1:你几点去吃饭? 学生1:我十二点去吃饭。

老师问学生2:你什么时候去旅游? 学生2:我下星期天去旅游。扩展对话练习:见前 描述法:比如在学习了存现句后,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描写自己宿舍或学校建筑的位置等来使之正确运用:L+有+N N+在+L__在学习了主谓谓语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描述一个人,比如他的同屋,一个老师等。

叙述法:即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讲述一个过程。比如在学习了“一……就……”或者“先……然后……”或者“再”或者“又”等后,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些语法叙述一天的活动、一次旅游、参观或比赛等。

上一篇:鲁迅作品解读下一篇:山东专升本考试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