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2024-09-20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精选8篇)

1.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一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与实践论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的运用不可缺少,缺少史料支撑的历史教学,教学质量也将难以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并且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详细地探讨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近年来,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其中离不开史料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纷纷通过史料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但是从当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史料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而影响到了历史教学的正常开展,需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足

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但是纵观当前各高中学校的历史史料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随处可见。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

(二)教师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

教师是历史史料教学的直接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会对史料教学质量的高低造成影响。不可否认的是,高中历史教师都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但是如何将各种素质有机结合在一起却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合理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这极大地促进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开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课件内容、材料的丰富性,缺少对课件、材料本身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考虑,很多时候确实展示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但是学生似乎难以利用的上[1]。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实践优化对策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探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基础也是前提,如果教师在史料教学的时候能够做好这一点,将会为史料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影响非常大,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支撑其认真学习的关键。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史料探究,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情境,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情境的探究中。例如,在讲解到抗日战胜的相关知识内容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之一。教师在引出这一史料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情境,情境中包括图片、包括视频等,学生通过图片浏览和视频观看,逐渐被带入到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史料探究要有时间保证,也要有辅助支持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史料探究时,一定要保证史料的探究时间,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史料展开充分探究时,不要考虑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否在探究与讨论中完成[2]。如果史料探究的时间不够的话,史料探究的质量将会大大折扣,史料教学也就很难被称为有效的史料教学。同时,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应当成为探究的主体,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史料探究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保证史料探究的有效进行。

(三)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传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教师在对史料探究进行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处,终结性的考核评价往往难以起到理想的效果,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探究的实际情况。所以,转变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对史料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考核评价的时候,应当将更多地精力放在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思维习惯、学习表现、合作情况、最终结果等方面。例如,讲解到有关清朝康熙皇帝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康熙帝所取得的功绩,提供一则“年轻时的康熙皇帝参加科举考试”的史料,以此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康熙帝主政时清朝的发展情况。探究完这一史料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地点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书面评价,合理地应用评价方式,有利于史料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对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历史素养的养成非常重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要想提升史料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要从问题出发,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促进史料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史料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娟,赵桐华,刘丽琴.论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高考,2017,36(27):87-88.

[2]王连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09):97-97.

2.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二

一、高中历史新课改

我们国家课程改革一直在推进, 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促进课程的与时俱进, 革除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新课改着重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独立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 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文化素质的一门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多样性、多层次、多类型、多视角, 帮助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也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行教学改革, 使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保障。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史料教学在实现这些方面的要求上具有重要作用。史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 我们现在所得到的历史结论, 所获得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史料中得来的。对史料进行分析、运用、理解, 在最大程度上对历史进行还原。从历史教学的角度来看史料, 则可以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图片影响史料、实物史料。这些史料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历史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原料, 任何历史结论的得出都少不料对相关史料进行分析和探讨, 通过史料然后得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真相。另外,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史料对于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人来说是前提和基础, 对于学生而言, 史料教学则是学生培养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理解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高中历史课堂中实现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 合理选择史料

史料教学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史料教学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史料教学的有效性。选择史料是史料教学的第一步工作, 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史料的类型比较多样, 与研究相关的史料内容也非常多, 这就需要对史料进行选择, 选出正确、合理的史料加以运用。选择史料时要注重史料的多方面来源,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官方的史料, 也可以选择非官方的史料, 选取主流的资料的同时一些野史也可以采纳。这样获得的史料也更加全面, 有助于对所探讨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史料所选用的量也要适量, 因为在教科书中除了历史结论之外, 教材已经给出了一部分史料, 教师应该在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进行史料扩充。如果史料过多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学生进行也会造成一定干扰。史料的难易程度也是教师选择史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应该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择, 如果选择史料过于简单, 不利于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 如果史料过难则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掌握, 同样也不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探讨。所以史料选择上一定要恰当, 使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保障。

2. 史料分析中保证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中有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史料教学一方面是使历史教学更加充实, 另一方面就是要锻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史学思维。因此教师在开展史料教学中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引导, 让学生以一个历史问题为切入点, 给学生提供资料让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比如太平天国的学习, 让学生分析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史料方面可以提供当时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的军事力量对比, 还可以提供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所采取的统治措施以及当时外国在中国的势力等。教师在把这些史料提供给学生之后, 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 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最后让学生得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这样可以充分实现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对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高历史成绩起到一定的帮助。

3. 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常规的历史课堂一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起来, 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史料教学中应该改变这种常规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较少的约束, 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 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可以得到一些比较有创造性的看法。比如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各自所掌握的史料的基础上, 各抒己见, 从各个方面探讨抗日战争胜利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讨论教学法在运用时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 这样讨论教学法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四、结束语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史料教学开展得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水平, 如果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不仅会造成老师和学生精力的浪费, 同时也会耽误历史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 在史料教学中其有效性需要得到充分保障, 使史料教学的作用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庆美.江苏高考改革背景下史料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0.13-21.

[2]刘善科.试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 (下) , 2014, (12) :128-130.

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措施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存问题

1.教学内容繁重,课时量少,难以实施常规教学

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常规性内容之一,用于应对高考题型或公开课。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史料教学是一种学生负担,课堂仍然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这种史料教学常态化的缺失,将会与“学生主观学习,实践学习”相违背。

2.史料应用性不高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史料教学还处于实用性、通用性、系统性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多数教师也是将史料作為教材或考试答题的理论依据,史料运用还停留在表面上。

3.学生意识问题

高中生在学习历史史料课程上的自主意识与学习习惯比较差,大多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承担了学生大部分“分内事”,学生在不同题型、不同类型史料的分析、解读、总结和解题能力上表现力偏低,规范意识较为薄弱。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措施

1.史料基础内容教学引导

教师和现有教材对历史史料教学缺少相应理论指导,在新课改下史料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初步引导学生学习史料知识,获得扎实分析和学习基础后,训练学生的史料探究性技能,这种循序渐进步骤是非常必要的。

2.探究式历史史料教学

探究式史料教学,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与课程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思考与构建论据,并形成总结归纳与概括习惯,例如:史料辨析、史料搜集、历史观点评论分析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史料学习的挑战性。

新课改背景下进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不仅要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使用,还要在具体实践中逐渐思考新的教学融合模式,为综合发展史料教学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郭玉保.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四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第二中学 冯涛)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高考以材料解析来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历史探究能力的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多媒体技术与史料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激发其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史料教学 多媒体技术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自颁布以来,已在中学施行了好几年。这几年来,各地的高中历史教师在吃透新课改要求的基础上,将教材内容和当地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适合当地学生学习的历史教学经验,极大提高了当地高中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和重视,而且其在高考等教学考核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史料教学的水平,成为高中历史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实施史料教学的必然性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它承载着人类历史发展的信息,能较为生动具体地展现历史发展的本来面貌,是后人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源泉”,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进行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等考试考核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其次,查阅这几年的文综高考卷可以发现,历史部分的试题中,不仅是问答题以几段史料出题,就是选择题中也有一半的试题是靠史料出题。由此可见,高考的出题思路体现和贯彻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即通过阅读史料来获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自主地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来提炼出其中所隐含的历史发展线索和内在规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行史料教学,不仅是贯彻新课改的要求,而且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还可以增进其历史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并进而锻炼其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

二.实施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与城市中学相比,县级中学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从小学到初中,农村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

帮助家人下地干活,再加上电脑等通讯媒介的不发达,使得其在社会视野和知识积累上与城市的学生有很大的差距。进入高中后,高中历史的教材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体系,每一个专题涉及的是历史的一个具体领域,而且采用古今中外合编的方式将之以时间的顺序依次贯穿下来,从而打破了以前单纯地将中外的历史事件按时间轴编排的做法。这样一来,它有助于单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梳理和把握,但同时它又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大环境。这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按照专题的形式学习时,常常会因历史背景知识的缺乏而理不清历史发展的脉络,面对众多的知识点不知其内在的相互关联。从而造成其学得越多越迷茫,最终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极大地打消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作为一名县级中学老师,只有在课前充分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并将之吃透,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其中,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将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之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的发展面貌,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出各知识点内在的联系。因此,通过史料教学来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是县级中学教师面对现实的生源所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另外,作为历史教师在选择史料上也要慎重。“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不能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不加选择地采用影视剧中“戏说”的成分,或戏曲、小说中虚构的部分作为史料讲给学生听。而且,由于近期电视银屏上穿越剧、宫斗戏的流行,使得很多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盲目地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从而使之对历史知识产生了错误的理解。面对这一情况,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不能武断地打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毕竟因为对过去历史的不了解才会使之对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将影视剧中的人物、情节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事件以对比的形式展现于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区别,从而以另一种方式认识了真实的历史。而这需要老师在课下做充足的资料准备,不仅要有文字的说明,还要有图片的展示。由此可以看出,开展史料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各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加深其对内在发展脉络的认识,而且还可以纠正“戏说”影视剧等通俗文化对学生的误导,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三.历史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的结合

历史史料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片史料等。浩繁的史料为我们讲解历史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如何筛选它们,并将之展现于学生面前则是历史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生动、立体地展现史料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使之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的新技术。多媒体教学则是指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把影像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以传递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历史研究学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被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很多电视机构也纷纷制作了大量关于历史的纪录片和科教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探索·发现》,北京卫视的《档案》等。他们依据真实的历史史料,通过采访这一领域的专家和走访历史遗迹,将过去大部分以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以

较为艺术化的影像方式尽可能真实地展现给当代观众,使得过去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拉近了当代人与过去的距离,加深了当代人对历史的感性认知。因此,对史料教学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图片,还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目光投向历史纪录片等这些制作严谨的视频资料。而且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来讲,虽然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形象思维在其思考问题时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播放一些优秀的历史纪录片,将枯燥的文字史料转化为形象的影像资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其历史的情感都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教材只是以“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个标题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影响作了概括性的陈述,其中有很多历史细节并没有交待。这对于脑海中对工业化大生产没有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因此只有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才能使学生对什么是工业化大生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再去进一步思考其与原来农业文明的关系以及工业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先放映一段本届伦敦奥运会上介绍英国经历工业革命的那段演出。通过艺术的表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不自觉地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对那段历史产生自己的切身感受。从那段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宁静的农牧生活被机器轰鸣的工厂所取代。在资本家的驱赶下,农牧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转变为工业时代的产业工人。高大的烟囱竖起,滚烫的钢水浇铸出新的工业产品。这虽然是一场艺术化的广场演出,但是它却真实地浓缩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历程中的很多历史事件,如“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工业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城市化的兴起等。

在看完这一段表演后,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已经形成了感性的认识。接下来老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刚才的表演提出若干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如如何认识圈地运动?工业革命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历史进程,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刚才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认识,提出自己对以上问题的理解,并提炼出这一段历史的发展脉络:如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但同时也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由于工厂的兴起和交通的发展,城市也因人口的聚集而逐渐繁荣起来,由此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再者,工厂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还要出口到国外,这就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由此可见,相较于单纯地带领学生逐字逐句钻研文字资料和通过零碎的图片资料来进行史料教学,凭借考究严谨、制作精良的视频节目间接地进行史料教学更能宏观地展现历史面貌。

四.结语

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史料教学之中,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历史教学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对历史的情感,并进一步提高其感知历史,自我探究历史的能力。

参考文献

5.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讨 篇五

江苏省阜宁中学

杨延海

摘要:本文试从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三个方面的要求来阐述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意义,并对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简要的提醒。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为学生记忆理解历史知识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效果,有利于引发学生对中学历史问题的探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史料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是中学历史教师教学的参考依据。中学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教学要求

史料运用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观点。现行历史教科书也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对各类历史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上世纪70年代,史料教学首先在西方历史教学中逐渐发展起来,正被诸多教者与学者所倡导。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①激发兴趣;②“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信息;③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④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⑤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

在我国,随着中学教材文本中引用史料的不断增加和高考历史试题中材料解析题目比重不断攀升,中学史料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课标》对史料教学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一、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课程目标”设置中的运用

1、高中历史新课程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史料,即白寿彝先生所说的,“亦即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或如曹大伟、赵世瑜所说的,“一切存储着有关过去信息的资料”,它“是我们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依据”。这些历史学者所 1

言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历史资料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依据,更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挖掘历史信息的重要资源载体。这也是《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为深层探究历史作准备。同时中学历史知识包括史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程序性知识就是关于“历史这门知识是如何而来的”知识,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辩别史料、诠释史料并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认识过去。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就是指培养学生从史料、教材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强调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而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否则,“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只能是一句空话,探究学习也只能成为“无米之炊”而流于形式。朱汉国教授曾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增加史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这种转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依据历史资料自主的探究隐藏其中的价值意义,寻求积极的思维解题方式。

3、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要求中学生要“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概括和阐述历史事件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提供史料或学生自己搜寻资料,来印证或评价书本上的观点,不仅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中的运用

1、在高中历史教学模块的课程内容标准设计中,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目标。在必修I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在必修Ⅱ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必修Ⅲ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在选修

(二)中提出:“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在选修

(六)中提出:“通过学习,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历史选修

(五)的学习内容中,直接将“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本的学习要点。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史料来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的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史料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2、在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提出了大量的、与史料教学相关的具体建议。在历史必修I中,共提出了八条教学活动建议,其中与史料教学活动相关的有四条,它们分别是:第三条:“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第四条:“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履行职责的”;第五条:“搜集有关史实,说明加强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第六条:“观看有关录像片,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在历史必修Ⅲ中,共提出了六条建议,其中有四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它们是,第一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第四条:“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五条:“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第六条:“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在历史选修课程的“教学活动建议”中,也有相应的史料教学方面的要求。如选修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第一条:“搜集中外历史上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写一篇人物小传 ”。在选修

(五)《探索历史奥秘》中建议:“收集和交流你感兴趣的历史之谜,培养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这些“教学活动建议”告诉我们《课标》制定者希望借助史料的搜集、分类、解析、运用等各种形式的史料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密切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改革传统的以“教师、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探究与拓展延伸是学活历史的真正初衷。历史中的史料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 个触发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注意对文中史料的关注,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学习思考;另一方面要求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挖掘隐藏其中的资源价值,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三、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建议”中的运用

1、在“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大量接触原始史料,如档案文件、历史原著等,从而深入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答案。”④我们不仅如此,更应该培养学生养成问题探究的科学严谨思维,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史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设议:(1)“历史习作”。《课标》认为:“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通过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 ”。教学中要撰写观点新颖的历史习作,单凭一本教科书显然不行,学生必须借助于课外各种存储有历史信息的史料。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收集、整理史料,然后在史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用准确的语言文字逻辑严谨地表达出来。(2)“历史制作”。《课标》指出,“历史制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在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中,学生必须广泛收集各类史料进行重组加工,从而达到巩固并灵活运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目标。(3)“历史调查”。同“历史制作”一样,“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通过历史调查,可以搜集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一些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的作者曾在文章中颇有感慨地写到:“(学生)在真切的感悟历史的同时,不仅锻炼了社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而且学会了搜集与处理历史资料,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④由此可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对学生激活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潜能有着同样的积极意义。

3、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课标首先强调了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我们可跳出历史教学的课堂,从身边去寻找学习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历史遗存、互联网、家庭、社区等,以提醒广大师生从中搜寻教学所需的史料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史料资源运用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

四、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和通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论证的能力等等,学科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操作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

1、史料运用要科学。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面对史料时,除了判定真伪的基本问题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落实在教学中,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史料选择要慎重。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无限制地滥用史料,这样会无形中加重学生负担,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史料运用要分层。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史料教学的目标上应当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层次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间接的史料,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阅读和概括能力,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渐进性: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设计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等到某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发展,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再提出进一步的能力要求。

综上所述,《课标》已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开展历史课程改革、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史料作为教学的基本素材,改革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

进行探究。从中自主构建知识框架,领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史学能力,同时形成高尚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注释: ①白寿彝:《史学概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版

② 曹大伟、赵世瑜:《探索历史的奥秘》 岳麓书社,2004年8月版

③华丹:《试比较美英历史科国家标准目标体系的异同》 转引自《历史教学》,2005年第8期P70页

④ 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运用与作用》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P50页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朱汉国 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6.历史教学不可运用“人造史料” 篇六

历史教学中能不能运用“人造史料”?笔者原以为这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以求“真”求“实”为价值取向的历史教学岂可运用“人造史料”?但最近读到田占军、赵兰萍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9年第4、5期合刊上发表的《也谈教学中的“人造史料”问题》一文(下简称“田文”),发现这的确又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澄清的问题,因为田文对历史教学运用“人造史料”大加推崇。笔者感到像田文这样的认识在我们的中学同行中似乎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人造史料”的情况还时常出现。所以,笔者在此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田文主要是针对《历史教学》2009年第1期发表的郭秀平老师的一篇文章——《历史教学能用“人造史料”吗?》(下简称“郭文”)。郭老师发现当前一些新课改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人造史料”的苗头——他把一些老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而虚构的相应材料称之为“人造史料”,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人造史料”的做法违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改革方向背道而驰,这种做法如果得不到改正,我们的历史教学就会走入误区,成为无效的甚至负效的教学。应该说,郭文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而田文则认为历史教学可以运用“人造史料”,因为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历史的窗口,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指出郭文错误的原因是混淆了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固然不能运用“人造史料”,而历史教学则可以。笔者认为,“人造史料”实质就是“假史料”,历史教学同样不能运用。郭文已从新课改角度提出了四条很好的理由,笔者愿意在此基础上再补充三点理由,以示声援。第一,“人造史料”的运用不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家知道,历史学科具有思想性、时序性、过去性、具体性和综合性等特点①。应该说,过去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地方。这一特点给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因为历史学科所含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只能间接认识,无法直接体验。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即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材料的作用。教师必须选择最能反映历史本质的典型材料,要特别注意材料的质量,而材料的质量则与史料的原始性直接相关②。也就是说,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真”,尽量运用原始材料,不用或少用转引的史料,更不能自己编造史料。这样能够让学生根据有关历史材料,凭借现实生活的经验,对历史作出正确的理解。这里提供给学生的“历史材料”,当然不能是“人造史料”,否则历史就可以任意打扮、改铸了。而田文根本上就违背了历史教学这一“真”的要求,其错误的实质是以目的与效果的正当性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正当与否,除了目的与效果正当以外,它的手段也必须是正当的。“人造史料”固然可能达到诸如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目的和效果,但它损害的却是历史教学对史料运用的基本要求,因为“人造史料”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假史料”。这种“造假”表面上看目的正当,也可能得利于一时,但由于手段的不正当,贻害却是无穷的。历史上为了某种现实需要(政治的,或经济的)而不惜编造史料、或不惜污染环境、或不惜高耗能源的做法从来只能得逞于一时,不可能得逞于长久,这方面的事例和教训实在是太多了。笔者所担心的是,当“造假”成为人们“集体无意识”的时候,当“浮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时候,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我们的历史教师该如何自救?该如何坚守历史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底线?千万不能为了某一节课或者某几节课的所谓教学效果,怕麻烦,图省事,求快捷,虚构一条或者几条“人造史料”,无意之中成了“造假”的共犯,成了“浮躁”的一员,最终丢掉的却是整个历史教学“真”的基本要求、“真”的基本定位和“真”的基本形象。第二,“人造史料”的运用不利于引导学生适应新课改后的高考命题改革和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学习。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后,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一是由“统编教材”到“一标多本”,教材版本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二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教材只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这两大变化对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如何处理不同教材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表述和解读,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应该说,根据材料引导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是“用教材教”的题中之意,也是新课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一标多本”背景下运用“人造史料”进行教学,只会强化某一版本教材中某一表述、某一结论的权威性,因为“人造史料”是事先根据某一表述或者结论编造出来的。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学生盲从多于质疑、求同多于求异,不利于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从而导致创新精神的缺失。这一做法近的可能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因为为了以考改推动课改,近年的高考命题更多的是依据新课标,更多的是能力立意,已经突破了某一版本教材中某一表述、某一结论的限制,出现了许多新材料、新情景、新表述和新结论;远的则会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学习——过去那种把教材当作“圣经”的做法也会如此,因为大学历史教学更多追求的是创新与求异,习惯了通过“人造史料”接受现成结论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大学教师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纠正他们的思维方式,教会他们正确思考和回答问题。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曾说:“我在大学里教书,我对学生做的第一件事叫做‘消磁’,就是要他们把中学里学的那一套东西全部‘消’掉。我是教历史的,我发现我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好像总有一个标准答案,张口就是一二三四,惟恐漏掉什么。我告诉他们,你首先把这一套东西全部忘记。然后,我再告诉他们,应该怎样自己来学习,怎样思考和回答问题。可他们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原来那套方式。”③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也表达过相近的意思:“大学中往往要花很多精力,去纠正中学课本所灌输的那些教条和那种思维方式。”④高校历史系老师“消磁”的做法应该引起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警醒和反思。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用“人造史料”进行求同式的教学无疑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中学历史教学与高校历史教学不能主动的、适当的对接,不能为高校历史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相反还成为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障碍,那么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价值就令人可疑了。

7.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 篇七

一、抽象的知识点, 可利用史料化难为简

教师讲授知识点时, 最好不要生硬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可是, 教材中经常只出现历史结论而缺乏史料, 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课堂教学会显得枯燥无味, 毫无生机。特别是理论性强的知识点, 脱离材料空谈, 教师怎么讲学生都很难理解, 如果补充一定的史料, 就能通俗易懂, 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 关于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材直接给结论:王夫之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什么是“气一元论”?什么是唯物论?在短短的一句话中, 有如此多深奥的知识, 理解起来真是费劲。如果引用史料“:尽天地之间, 无不是气, 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 无其气则无其道。”并引导学生理解“理”和“气”的内涵:理是客观规律;气指物质实体。王夫之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 这“一元”就是“气”, 他把物质实体放在首位“, 理在气中”, 当然是唯物主义了。物质第一, 意识第二就是唯物主义。反之, 则是唯心主义。

二、利用史料拓展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材, 材料丰富, 但考点模糊。要弥补其不足, 利用史料拓展考点是必需的。拓展考点时尽量避免条条框框地罗列, 应补充史料, 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 这样才显得有理有据, 较为充实,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例如, 人民版教材省略了“西汉新儒学”的内容, 如果不了解其内容, 何来理解其作用呢?于是我利用史料进行了拓展 (摘选三则) 。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君权神授)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天人感应)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以上材料虽带有古文特色, 但也不难理解。有的学生一看见古文就头痛, 看都不想看。如果教师顺其意愿, 干瘪瘪地罗列新儒学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了。于是我尝试着让学生逐一翻译材料, 提取关键词, 并利用自己的语言归纳。经过不断的训练, 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语言素养、人文素养等历史学科素养也逐渐培养了起来。

三、想象历史事件, 运用史料来佐证其正误

我在《高三历史科备考学法指导及学法适应性》的课题研究中, 开展了关于这一教学方法的调查, 其中有42.8%的男同学喜欢“想象历史事件当时的状况”, 而女同学只有17.8%。问学生为什么喜欢“想象历史事件”?苏欣欣说:“我觉得想象有趣, 理解史实没那么痛苦。”陈志鑫说:“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然后由老师判断正误, 从正误对比中加深印象。”从学生的个例中可以看出, 他们有再现历史场面的愿望, 也尝到了这种教学方法的甜头。于是我坚持运用该教学方法, 常引用史料进行佐证, 让学生在正误的对比中理解知识点。例如, 太平天国1853 年《天朝田亩》制度, 课本表达为“凡天下田, 天下人同耕”和“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学生想象成:农民集体耕种;劳动成果集体分享。这种想象明显是错误的。于是, 我引用了原始材料:“凡分田照人口, 不论男妇, 算其家口多寡, 人多则分多, 人寡则分寡, 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 分三人好田, 分三人丑田, 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 天下人人不受私, 物物归上主, 则主有所运用, 天下大家处处平均, 人人饱暖矣。”由此可见, 太平天国的“有田同耕”和“人人不受私”是指土地和产品的平均分配。

四、教会学生正确辨别史料和运用史料

(一) 区别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看历史小说或历史电视剧, 也发现这其间出现错误的知识, 却总结不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历史小说和历史电视剧是二手史料, 添加了个人的主观色彩, 因此, 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

一手史料包括:1.当事人亲身经历过的文字记载。例如, 司马迁《史记》中关于汉武帝的记载, 因为司马迁生活在那个年代。2.官方文献。例如, 《明会典》。3.考古文物和当时的报刊杂志。

二手史料包括:1.转载的文字。例如, 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周历史的记载。2.学者著作和小说。例如, 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3.记者采访的记录。

就史料价值来说, 一手史料最有说服力, 最具权威性;二手史料也具史料价值, 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二) 甄别不同身份的历史人物的不同立场

历史人物的身份、地位、所处的环境不同, 因而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例如, 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文武双全;而刘邦是亭长。他们两个人目睹了秦始皇巡游天下的那种壮观的场面,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他的态度就是不屑一顾, 老子天下第一。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他的态度是很羡慕, 想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就好了。这是完全符合两人的身份的。反之, 则是张冠李戴。

(三) 灵活运用解答史料题的规律

利用史料、辨别史料、史料教学, 都离不开“考试”这一目标。指导学生正确作答史料题, 应该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般地, 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带着设问去阅读材料, 切记要给材料分层次。因为层次分明, 答案要点容易推敲。其次, 审清楚设问中的时间和作答角度, 避免离题。再次, 组织答案的时候, 先紧扣材料找信息点, 后回归所学知识补充完整, 这可以避免脱离材料。关于这方面的学法指导, 我们也开展了问卷调查, 有81.17%的学生适应教师所传授的解题规律, 有16.4%的学生不适应。不适应的理由是:材料和题目看不懂, 特别是古文类的题目。因此, 多读、多感、多悟是前提, 只有读懂史料, 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何成刚.何谓史料:史料教学应该澄清的一个基本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 (4) .

8.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材上引用的史料或者教师找的其他史书上的补充材料来对相关历史学习的主题进行分析和佐证,使得学生历史史料中提升对历史的领悟力,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历史学习的成绩。高中历史教材中常常引用史料来佐证历史世界和历史人物,高考历史教学中也常常引用史料来出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历史史料需要很强的古文功底,才试题中有些历史史料的引用完全不明白什么意思。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多引入历史史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专门就史料教学问题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建议,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史料。

一、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

所谓史料,简单来讲,就是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些证据,史料有助于重现历史的,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同时它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前提。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中学生们理解历史有着比较大的难度,并不能真实的感知历史。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若是将史料运用于教学中,不但能生动形象的还原历史的原貌,让中学生真实的感知历史,主动接受知识,还进一步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史料,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种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就有历史教育学家进行开始实践。多年的实践证明,史料教学的方法更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大大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从而能生动清晰的认识并掌握历史知识。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方法

1.落实史料教学方法,史料教材和试题的编写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课标是编写教材的出发点,而在新课标下,要充分落实好史料教学的方法,则应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对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新的改革,打破以往的編排模式,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养成学生独立学习思考习惯,以突显史料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新的教科书按照历史主题进行编排,每个主题中都应当配有大量的史料信息和史料练习题,同时还应配有史料资料的探究方法和能力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努力做到“史论结合”。同时,经过每一次的教学,教师也做到了史料分类、史料概述、史料转述、作者推断、史料质疑等环节教学,从而形成了模型化的史料教学。不仅如此,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历史试题的编写也在史料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变化,试题中出现的结构性试题的提供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等,都充分彰显了史料教学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新课标要求下,要落实史料教学方法,不仅仅是要把控好教材的编写,还应当把控好考试试题的编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和推进史料教学方法。

2.关注细节,才能让史料教学更具持久力

在史料教学的研究过程中,英国的研究者十分注重细节,从微观着眼,许多论文都是在研究如何让史料教学更具持久力。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中,有作者发现,要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对史料感兴趣,就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应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史料,而在另一方面,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将史料学习的方式方法都教给学生,以便学生可以有效的学习史料知识。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历史资料的浏览和获取系统应运而生,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英国学者还指出,在史料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桥梁,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史料教学中来,积极的分析史料,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史料资料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原始资料”比“二手资料”更为可信,也更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根据学生情况来选择适量的史料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学生的情感的改变和行为变化都会影响到教学有效性,因此,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史料。新课标下的教材,大幅度增加了史料,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教材里的史料,并且组织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有效的研讨。通过对史料典故的仔细讲解,精心设问和引导,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充分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考能力。当然,不同年龄和能力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史料教学方式,比如高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受教材的篇幅限制,难以提取学习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原有史料进行讲解的同时,补充那些容易理解的史料,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惠丽.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有效性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

[2]王红微.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及反思[J].现代教育科学.2012(06)

[3]廉旭光.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作者简介】

张艳秋,女,1984年6月,籍贯:河北省河间市,工作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一中,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职称:中教二级。

上一篇:前台改进管理措施下一篇:小学生经典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