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发展

2024-08-08

集群发展(共8篇)

1.集群发展 篇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调整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成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抓手。广东省中山市以发展产业集群为着力点,积极推动“中山制造”向“中山创造”、“中山服务”转型,“中山产品”向“中山质量”、“中山实力”升级。

促进产业组织优化和服务社会化,将产业链延伸到研发和销售环节。抓住产业链上的研发和销售环节,逐步实现三个延伸:一是将主导企业的质保体系延伸到配套企业,提高配套协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二是把产业链从产品制造过程逐步延伸到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将服务延伸到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中,在集群内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提高产业集聚的层次。

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一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采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设计加工、自主品牌生产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二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优势企业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特色现代产业集群。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集聚,着力构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的高技术产业群。

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转变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一是按照生态产业链进行规划布局和建设改造,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二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利用等,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三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对占地少、能耗小、产出高的产业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倡导“零用地”招商,提高工业用地建筑容积率,严控无项目厂房建设。统筹管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相关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积极创建生态镇、生态村和生态社区,大力改善人居环境。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一是更加主动而有选择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国际分工地位,促使产业集群沿着提高附加值之路升级。重点引进价值链高端项目,推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实现外资企业本土化,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方面的不足。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与港澳和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协作,共同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传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通过合理分工,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鼓励和引导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部分劳动特别密集、对劳动力成本特别敏感的生产工序和环节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转移。

2.集群发展 篇二

1.1 产业集群的特征

1990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指在特定区域内,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公司、供应商、服务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产业的高度集中产生积聚效应,提高区域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波特对10个较发达工业化国家进行研究认为,产业集群是后工业化社会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繁荣与否是衡量一个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象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是否形成产业集群,主要从以下几点考察:首先,该地大多数企业是否围绕统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从事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经营活动;其次,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具有某个或某几个显著的产业特征作为联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实行专业分工;第三,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形成快速响应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实现采购本地化,生产准时化,销售一体化,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环境,是企业、政府、金融、市场、大学、服务等因素联动的结果;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环境促进集群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集群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能力,使产业集群在特定区域中形成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和巨大的增长极(见图1)[1],增强了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1.2 产业集群物流的特征

产业集群物流是集中在特定区域上的为一定产业集群供应链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物流网络,注重集群内企业的采购、仓储、配送、加工、信息整合等物流活动,以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物流需求、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区域是否形成产业集群物流,要考察以下特征:

首先,区域内要形成产生一定聚集效应、辐射力强的产业集群,有完整的供应链需求系统,这是产业集群物流产生的基本环境;其次,要具备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设施,站场、港口、码头、仓库、配送中心、物流园区等结点设施,还包括能提供信息交流和发布、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第三,区域内要形成引领物流产业发展的多个龙头物流企业和众多的配套型、补充型物流企业,各个物流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企业之间存在着竞争和密切合作的关系,促进产业内产业集群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协作化和高效化。

1.3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互动关系

以克鲁格曼(P.Krugman)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无限增长积聚和经济地理研究中的积聚现象有着依存关联,这种理论后来扩展到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中,揭示了物流发展和区域产业集群相依相从关系[2]。对发达国家的产业和物流发展史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协整关系可以概述为: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战略合作关系,产业集群物流的构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增强和优化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增长极;区域内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具有拉动作用,区域内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具有推动作用。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产业与产业集群的竞争,西方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生产总量超过总生产量80%以上。中小企业王国意大利大力发展“小企业、大容量,小产品、大市场,小集群、大协作”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提供了全国制造业70%以上的增加值,50%以上的出口额,80%以上的就业人员[3]。我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有许多产业集群,如温州低压电器集群、绍兴中国纺织集群、福建石狮服装产业集群、福州汽车产业集群等。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对全国近1 000个规模型的产业集群中选出100家“百佳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物流网络健全的东部沿海省市。在珠三角地区的400多个建制镇,形成产业集群的占25%,由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占广东工业比重的73%。

从沿海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来看,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对区域物流具有拉动作用,而区域物流发展又能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浙江织里镇“童装产业集群”积纳了6 000多家生产企业,年童装产量1.8亿件套,产值40多亿元。生产企业将面料采购、运输、仓储、配送、销售、报关等环节全部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大大降低了集群中的物流成本,而该地区专门为童装生产服务的物流业特别繁荣。

2 广西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2.1 广西产业集群发展环境良好

广西地处大西南,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位置优越,具有沿海、沿边、沿江的优势。2004年中国-东盟贸易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到2010年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广西成为中国联结东盟经济体的枢纽;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济区规划功能定位: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历史第一次对广西带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将成长为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增长极,广西的产业调整正在进行,上千亿的产业投资陆续上马,产业集群将在今后经济格局中扮演主要角色。

2.2 产业集群的经济基础逐步形成

据初步统计,2008年广西全区生产总值7 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左右;财政收入843.56亿元,增长19.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9:40.7:38.4调整为20.3:42.2:3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 710亿元,增长2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增长42%;区外境内实际到位资金超过1 400亿元,增长30%以上。“十五”时期广西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6%,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 885亿元(见图2),在西南地区中,除四川外(10 505亿),高于云南(4 721亿)、重庆(4 111亿)和贵州(2 710亿)。广西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繁荣,外贸进出口的持续增长,为广西产业集群成长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2.3 正在崛起的城市集群为产业集群拓展了空间

经过20年的发展,广西已形成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征的城市集群,城市集群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业集群以城市集群为依托,形成了广西经济整体发展格局。这些城市集群主要包括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主的港口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石化、电业、钢铁、港口工业、出口加工业;南宁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商贸、会展、轻工、电子、金融;柳州、来宾、河池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机械、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桂林、贺州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旅游、制药、现代农业;梧州、玉林、贵港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机械、服装、建材、中药、水果;百色、凭祥、东兴城市集群,主导产业有铝业、亚热带水果、边贸、加工等。每个城市集群除主导产业外,还有相对活跃的县域经济作为坚强的后盾;每个城市集群互为犄角,产业链条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产业集群规模经营效益明显(见图3资料来源:根据广西商务厅网站制作)。

2.4 七大产业打造广西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

2008年,广西食品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打破了没有千亿元工业产业的历史。以制糖为主的食品产业、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炼油为主的石化产业、以钢铁为主的冶金产业、以中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产业、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产业等七大支柱产业,要在最近几年内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全部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争取食品、有色金属、汽车、石油化工、冶金五大产业到2010年全部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 000亿元;机械、电力两大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达到1 000亿元,建材、造纸和电子信息三大产业产值要分别超过500亿元,造船、纺织与服装、医药和木材加工四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300亿元。(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局2002-2007年统计公报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制作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商务厅网站制作

虽然广西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但广西工业化率还不高,产业规模比较小,主导产业有点薄弱。2007年,广西工业化率为1.68,远低于全国3.8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29位、西部第11位。广西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还需一定的发展历程。

3 广西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联动发展策略

3.1 建立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四个物流带,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个物流圈,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联动发展

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物流带,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物流带,柳州、来宾、桂林物流带,玉林、梧州、贵港物流带,百色、河池物流带。四大物流带以南北钦防为一级物流结点,其余物流带建立二级物流结点,各县市建立三级物流结点,通过增强物流要素的整合功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战略联动、组织优化,形成带动、聚集和辐射作用,把广西物流打造成为整体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服务城市产业集群的网络型系统工程。

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大物流圈,是基于广西优势产业的整合和产业供应链的优化,在特定地理区域聚集供应链内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在提高集群内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物流,更好地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物流需要,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广西的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石化、有色金属、水泥、机械、电子、制药、制糖、水果等十大门类,以此形成的产业集群覆盖了广西地区经济各个脉络,不少优势产业链如汽车、农业机械、电子等延长到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支撑作用,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功能化、专业化、规模化、综合化的物流服务,使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趋于完善。

3.2 围绕产业集群,整合物流资源,推动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

广西物流企业数量众多,但3A以上的综合性物流企业极为有限,能为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服务的大型专业化物流公司更是廖谬无几。要推动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首先要改造提升现有大型物流企业,加大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力度,形成产业集群物流的核心。在具体运作上,扶持广西超大、玉柴物流、防港物流、邮政物流、桂中海迅物流、五菱物流、八达物流等大型企业,以多种形式对中小型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功能的整合和服务的延伸,推动企业向规模化运作、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发展和培育出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有一定市场竞争力,为区域产业集群服务的综合性物流企业。

再次,推进区域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业务外包,加快汽车制造、钢铁等主导产业内部主辅业务的分离步伐,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有效分离;建立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在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间真正形成供需双方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生共赢的局面。

资料来源:根据广西统计局2002-2007年统计公报整理

柳州是广西的工业重镇,汽车产业集群、钢铁产业集群、机械产业集群业已形成规模,围绕这些产业形成的汽车物流、钢铁物流、机械物流也很发达,物流企业也有融合的趋势。2007年完成货物发送量5 824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1 057万吨;公路货物运输4 549.72万吨,同比增长9.2%;水路货物运输252万吨,同比增长25.4%;民用航空货物运输0.14万吨,增长50%。

3.3 与东盟联动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

东盟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与中国经济的融通日趋明显。广西要趁机链接与东盟国家的产业资源,在北部湾经济区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如绿色农业产业集群、生物质产业集群(如木薯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成型复合燃料等生物质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外贸加工产业集群等。每一个产业集群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物流产业,所有的产业集群物流产业可以联结成一个功能齐全、全方位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大平台、信息大体系、物流大产业。

3.4 推动区域物流园区建设,利用高度集约的物流资源和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为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实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和服务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物流组织管理结点,也是物流功能集结区和产业发展的经济协调区。广西的物流园区建设起步比较晚,但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实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并且物流园区的建设目标就是为广西产业经济服务的。北海出口加工区2003年3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钦州港集装箱配送中心、铁山港区临海工业园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对外重点招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目前首期工程建成。南宁东盟国际物流园已开始建设,物流园规划面积达18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贸易往来、出口加工、物流配送、保税物流、商贸、仓储、产品展示于一体的国际现代综合物流区和城市综合功能区。

摘要:产业集群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发展模式,产业集群物流是为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和保障的物流网络。文章分析了广西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出在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物流的同时,注重两者的联动关系,即增强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物流的拉动作用,加大产业集群物流对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物流,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勇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研究[DB/OL].(2008-11-09)[2009-01-08].http://lib.scnu.edu.cn/teste/db/cnki_cdmd.htm.

[2]王海燕,等.区域物流与产业集群发展内存机理研究及其现实启示[J].物流技术,2008(2):5-7.

3.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篇三

1、产业集群的界定。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的经济集聚现象。

2、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①已经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2001年,浙江省产业集群经济总产值5993亿 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2002年,江苏60个产业集群的产出规模达到256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产出总量的19.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29个纺织特色城(镇),全口径合计的纺织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占到全国纺织工业生产的1/6。一些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②覆盖到大部分传统行业。浙江省800多个产业集群经济(又称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目前,化纤、纺织、丝绸、服装、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最多的几个行业。

③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构成主体。以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子产业集群为例,积聚了相关企业3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仅14.3个人。当然,产业集群机制并不排斥出现大型龙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龙头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区域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区域,而且出现了其它区域的企业向产业集群区域转移的势头。对大多数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群。我国已经进入到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我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我国产业集群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面前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且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的作用也很不到位。具体体现为:

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象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2、地方网络残缺,企业难有根植性。

我国有些产业集群的发展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产业集群中的地方网络是指特定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关系。地方网络的行为主体通常包括消费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其它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及政府等。传统产业集聚理论着重强调外部经济的效应,而现代集群理论却证明,地方网络才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美国的硅谷就是一个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主体密切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地学习和灵活地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3、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外包意识”普遍较弱,集群区内企业偏好“小而全”。开展企业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传统思想制约,地域文化的局限,企业只知竞争不知联合外,更主要的可能在于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对合作伙伴的信用度不够,仅仅把信用限制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上,以致社会信用半径小,集群难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缘由,是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分工的途径有多种,从当今国际经验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是我国产业集群亟待提升的重要方向。

4、缺乏品牌。

品牌以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但有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不等于有名牌。绍兴的纺织业发达,但绍兴的纺织业也存在“有布不成衣,有衣少名气”的问题。绍兴市下属的嵊州市年产领带2.5亿条,已占到世界领带产销量的1/3以上。但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全国或全世界建立一个拥有几百个或数千个专营店的销售网络。这一类问题不仅在嵊州、在绍兴存在,在整个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都存在。

5、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即使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尚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力会变得更大。显然,失去创新动力的产业集群是不可能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不仅指高科技产业群,即使是象纺织服装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集群,忽视技术创新,不重视采用高新技术,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1、政府层面

首先转变职能。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职责不仅是培育和发展大企业,而且还要扶持和帮助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服务职能突出地表现在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上。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显得十分必要。

①要着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的适度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必要和有效的,尤其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更要正确地引导和调控,但不是包办一切和过度干预。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加快自身的职能机构改革,规范并简化各种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

②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要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

③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地方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发挥产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倡创业精神,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

其次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

①创新扶持体系建设。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个集群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创新能力方面。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中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落实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其实现方式是以集群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②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工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意大利产业区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的经验。

③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产业集群开展创业孵化、创业扶持,使其成为不断产生新企业的“工厂”,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根本上着手去解决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④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支持建立或帮助建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并在帮助企业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

⑤加强企业自身组织建设。在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尽快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以便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

2、企业层面

①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所谓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和组织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知识积累、社会网络、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准合”。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域的竞争力,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

②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我国产业集群要树立危机意识,注重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逐步改变低成本竞争策略,转而为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策略”。特别是应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举办商品博览会以及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举措,来创造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

③构建产业集聚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

4.集群发展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促进产业集群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随着国家统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目前,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同时,产业集群覆盖了纺织、服装、皮革、五金制品、工艺美术等大部分传统行业,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加速发展,并涌现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和区域品牌。

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强化专业化分工、发挥协作配套效应、降低创新成本、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等方面作用显著,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引导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 1

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集约使用土地等资源,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有利于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引导,一些地区盲目搞园区建设、铺摊子、上项目,导致地区分割、资源浪费严重;部分产业集群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业链不完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对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有些对分散排放没有集中治理,环境污染严重,有些落后生产能力在产业转移中没有依法淘汰。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措施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科学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切实推动产业集群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加强科学规划,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严格贯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

在规律,准确把握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整体优势。推进东部加工制造型产业集群向创新型集群发展,加快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以特色产业和自然资源为突破口,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健全体制机制,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促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形成一批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适度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集群,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二)坚持节约发展,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按照布局合理、土地集约、生态环保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改善交通、电力、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产业集中区建设。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包括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和工业园区等),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依法搞好土地整理,推进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用地指标优先向优势产业集群倾斜。合理规划土地使用方向,优先满足环保型科技型企业小规模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

(三)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领头羊”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专业化协作水平。支持热处理、电镀等工艺专业化企业发展,加快解决产业链薄弱环节。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延伸。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加快由委托加工(OEM)向自主设计加工(ODM)、自主品牌生产(OBM)转变。引导企业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主动接轨国际制造业标准体系,推进产品国际标准认证,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鼓励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以及优势企业在产业集群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保护诚实守信者,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创新氛围。

(五)切实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型工业。选择若干产业集群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产业集聚区内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网络,发展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工业园区。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推动高消耗高污染型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集群污染综合整治。对于排放集中、污染严重的产业集聚区,探索集中治理方式,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降低企业治理成本。

(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区域品牌。把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名牌产品和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争创国际知名品牌。支持产业集群以品牌共享为基础,大力培育区域产业品牌(集体品牌或集体商标、原产地

注册等)。鼓励有关商会、协会或其他中介组织提出地理标志产品和出口企业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申请,依法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可以发展工业旅游和产业旅游,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金融、信息和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重点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筑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商品批发市场,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学校,引进国内外职业培训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和推动在产业集群内依法组建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

(八)规范引导区域产业转移。要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结合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特色的生产能力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市场准入条件,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禁止“两高一资”和已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转移,切实加强监督和检查。

三、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产业集群工作

(一)加强对产业集群工作的宏观指导。要充分认识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宏观管理、规划引导和协调服务。要组织研究制定本区域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规划,并纳入各级规划体系。加强对产业集群培训力度,建立产业集群信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产业集群的统计监测体系。

(二)加大对产业集群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统筹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手段,形成共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现有各项财政专项资金要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建设。加强产业集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搭建产业集群新型融资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开发性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完善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支持措施。开展以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的探索。

5.关于发展企业集群的思考 篇五

国内经济界一般将这些经济区块称之为“集群经济”或“块状经济”。因为这种经济形态是非正式的、分散的,但却生命力旺盛,也有人称之为“杂草经济”。

关注“集群经济”,就是关注泰州区域经济中的一个大问题。

整个集群共同关注一个产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形成充分的竞争,可以就某类产品做出较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位,从而创造出共性的品牌,共同分享这一品牌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这里必然成为专业化信息最密集的地方,这些企业可以不出家门,共享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等等,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商务成本,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集群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除了依托大市场、在集群内部形成竞合关系、利用产业环境招商外,政府还可以在鼓励企业创品牌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没有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必定没有长远的生命力。广东虎门现已有4000多个服装商标,知名服装品牌由过去的7个壮大到29个,这其中包括泰州人熟悉的“以纯”。对取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厂商,虎门镇政府一律出资100万元奖励。

需要说明的一点,野徐镇在“集群经济”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带有一定的共性。事实上,正如有些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低水平重复是经济发展进程网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因为没有重复,没有充分的竞争,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强者。

6.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篇六

从产业集群实践和已有的理论研究看,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地理邻近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在空间上是相邻的,产业的关联性反映了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产业集群的优势于集群内部各主体的互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内在机理的各种解释,如协同效应、网络效应、合作创新、知识溢出和外部效应等都是产业集群各主体之间互动的结果。波特认为,产业集群代表着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合作与竞争一般是建立在它们之间交易的基础之上,目标应该是促进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质量。地理的邻近不仅有利于交易主体之间相互了解,增加互信,加强合作,而且也便于了解竞争对手,知己知彼,营造了一种竞争气氛。可见,地理邻近性为产业集群的互动创造了条件,而产业关联性是集群内部互动的基础。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产业集群互动不仅包括集群内部互动,也包括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企业以及集群与集群内成员之间的协作与竞争。

相比传统规模经营和产业环境优化理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农业产业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现的、农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持的组织结合体,故农业产业化集群也具有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但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具有不同于一般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既具有农业生产的技术特征又具有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组织化特征。从目前典型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所依托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在一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产业集群模式,使该产业集群模式能够更充分地促进该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升涉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提倡农业产业化集群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集群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引致产业的提升,带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工业化发展。在产业集群化过程中,由于相关产业不断聚集,所以人口与资本也不断向产业区集中,使农村城镇化与产业集群化的关系明显呈正相关性。产业集群化与农村城镇化是一种互动互利、相互依存、同生同长、共生共荣的关系。2.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集群的不断发展,促使企业的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发展。特别随着生产销售等网络化的发展,生产、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产业化集群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生产领域的不断扩展必将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样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流、就地转化和劳动力价值提升。3.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二)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实现规模经济,形成区域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Isard(1956)认为集群经济其中一个形态就是地方化经济(localiozationeconomics)。许多相同性质或相近产品间的关联关系使企业集中在一个区位中,使该地区因某一产品或者若干产品增加而获得经济的发展。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产业联系和合作,容易使企业获得产业竞争优势。产业通过在地理空间集聚并相互联系而形成产业集群,并产生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既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基础,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和集群竞争力提高的内在动力。

2.充分利用外在效应,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集群效应的优势集群内各企业共同分享公共资源从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分享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润,形成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集群内组织形式创新。产业集群是在共同的区域和产业文化背景下,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系,其可以强化合作,增强诚信度,形成良好的集群社会资本,降低企业间合作和交易成本。集群社会资本,即指集群内企业间长期互动形成的、基于网络关系的信任与合作的能力,是集群企业互动的“黏合剂”,从而使得集群企业发挥单个分散企业无法发挥的群体合作优势,是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要素。农业产业化集群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一种能力,其基石是信任。集群的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而且伴随着市场的需要更有利于集群内的产权激励和其它组织形式的出现。

4.农业产业集群能够促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进而实现区域创新。首先集群加剧区域内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形成“追赶效应”;其次,知识外溢和扩散有利于相关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并能够引起生产率提高。对于默示知识,一般只能通过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来传递,有理由相信农业产业化集群使企业能够充分运用区位邻近优势,获取有关知识。越来越多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成功创新非常重要;再次,众多企业集群在一个地区内,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能够降低匹配费用,使协作成为可能,这样加强了区域创新能力和提升了区域竞争力。5.农业产业化集群有利于塑造地域品牌。大量企业集群容易产生地方品牌效应。产业集群生产的一些主要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特别是新兴产业集群(包括农产品服务等涉农产业的发展)生产的产品因其创新活动更具影响力,具有更高的知名度,从而形成地域品牌。当农业产业集群在某一个地方进一步集中,会反过来提高和促进当地农产品品牌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升品牌化地域产品的知名度,提升品牌化地域在投资者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促进品牌化地域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

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一些依托农业产业集群的特色农业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美国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产业集群等。

波特(1998)分析了加利福尼亚葡萄酒集群的结构及其竞争优势。该集群包括了680家商业酿酒企业和几千个葡萄种植园,以及众多的葡萄储存、灌溉和收割设备、包装器材提供商、专业化的公共关系和广告公司、消费类租贸易类的酒类出版物企业。文献显示国外已被广泛研究的农业产业集群包括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

与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相比,我国的农业产业集群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如河北清河羊绒集群的羊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云南斗南的花卉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1/

3、山东金乡的大蒜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4和出口额的70%等等。这些产业集群是以某种农产品为核心,集中了专业的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它们以专业化和规模化取得独特竞争优势。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基本模式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其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 1.通过农业工业化生存方式建立涉农业产业化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例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蔬菜生产、蔬菜批发、种子生产等不同生产企业、服务企业集群;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和相应等级群群落。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化示范集群。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逐渐形成基础农业、高新技术农业和农业服务化及科技创新群落。、3.通过新兴的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这类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农业服务业集群。例如信宜市发展就是以典型的新兴的贸易服务集群为代表,带动周围城乡农业生产集群发展。4.关联产业发展的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业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提高。5.大企业繁衍和小企业集聚形成农业企业集群。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企业资源的有限,很多企业为了集中企业的优势资源,不得不剥离某些业务,这样形成了很多小企业。也有些小企业以前是作坊式劳作,在获得了新技术和资本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二)农业产业化集群未来可利用模式

1.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发链延伸模式。农业跟其它产业相比一个显著不同点是农业的区位性和生物依赖性。农业走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道路,形成农业企业集群产业化发展模式,首先必须定位当地的可利用的特色资源,这是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必然选择,通过突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依托地方农业优势,实现农产品强势布局,致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突出区域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培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新的龙头企业和辅助性产业发展,逐步奠定特色农产品开发链延伸模式。2.以园区与市场带动的“谷”模式。产业集群有个重要特点是如何降低相关成本,而以园区与市场带动的“谷”模式必然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另一种可选择模式。从规划建设“谷”到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首先要有相应政策将企业引入其中,即筑巢引凤,还要有相应政策将已入园的企业留住,光有土地和税收的优惠政策还不够,重要的是在入园的企业之间建立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使企业融人到当地的文化环境当中。只有企业集群在当地具有根植性时,集群中的企业才能获得外部经济和创新优势,从而使“谷”模式的产业集群具有持续的生命力。3.“小商品大市场”的“一村一品”模式。以家庭作坊和民营企业手工生产以村为单位集聚,可注册形成农产品加工的优势行业,促成以外销为主的“一村一品”产业集群模式。“小商品大市场”的专业村集群模式,其产品的成本和质量是集群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专业化分工与企业间网络化联系以及经济总量等问题,是该模式中值得深思之处。

4.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由生产链和生态系统构成。通过每一条生产链、每一个生产链上的联结点上企业的集聚,构造一个比较完整的多门类农业结合的集聚生态系统。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闭合的农业生态集群网络,使农业生态集群网络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5.其他模式。有关农业产业集群模式还有很多,诸如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综合体发展的“航母”模式、有计划有选择地利用外资以形成本地产业链的“效应”模式、具有共用产品特性的“网络化”模式等等。但总的来说,农业产业集群模式应适应不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要求。

四、目前农业产业化集群存在的障碍及解决措施

(一)目前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障碍 1.农业生产过程连续性难以形成中间产品。产品生产过程的可分割性,离散性和中间产品的交易市场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条件。在非农产业集群中,大量的中小企业都是“工序型”企业,每一个企业仅完成最终产品的一道工序或者仅生产最终产品的某个零部件,形成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工序型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依赖性强,形成了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农业与制造业相比,农业生产过程虽长,但农业自身的生产链却很短,仅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一个节点;农产品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有时分离,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与劳动时间的间断性并存,这一特点限制了农业生产链自身的延伸。2.农业对其关联产业的依赖性比较弱。产业关联性是产业集群的基础特征,也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同效应,成员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是协同效应的基础。我国农业处于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并存阶段,农户在无需任何主体帮助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完成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最终产品绝大多数既可以无需加工直接进入消费市场,也可以经过加工后进人市场。农产品本身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农户生产和经营方式具有两面性。从传统观点来看,农户可以一家一户地完成生产过程,也可以联合起来完成生产过程。这样农业的生产经营容易走向封闭性。这一特点导致农业对其关联产业的依赖性可强可弱。使农业产业关联性产业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丧失了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一个基础。3.农产品生产技术相对稳定,企业之间的合作又容易受到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影响,决定了农业集群容易被复制和合作关系容易破裂。产业集群的优势于集群内部相关企业之间密切关系’形成知识共享和知识溢出效应,但是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农业技术开发必须和当地环境有效结合,决定了农产品生产不确定因素远远高于工业产品生产,影响了技术在农业生产集群中积累和创新,这样集群本身容易产生,迁移。合作是产业集群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行为方式。集群企业之间的广泛联系便于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群内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性带来了企业间行为的长期性,基于合作中获得的远期利益,合作伙伴都会尽量避免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加强了企业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期。但是农业以动植物为劳动对象,这种特殊资产的专有性高,(例如果业,畜牧业),生产周期长,生产关系的柔性差,生产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存在时滞。这些因素不仅使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营销机构之间难以形成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而且也加大了他们之间的交易成本,所以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这一优势较欠缺。

4.农业产业化集群缺少相应的集群所需要的基础条件和制度。首先农业产业化集群需要与集群相对应的相关制度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由于历史原因,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协会等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同时企业缺少有关市场、技术开发和农产品生产等方面的相关标准,而这些标准的缺失,直接影响了集群内企业无序竞争和产品本身的缺陷;其次,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容易脱节,这要求农业产业化集群经营要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来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作体系和方式;再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制约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瓶颈因素。由于农民比较注重短期收益,而有关龙头企业又受到农业生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建立农户短期利益和有关组织长期利益之间的平衡机制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的措施

1.农业产业化必须依赖于农业关联性的非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生产过程的不可分性使农业的生产链短,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两端延伸农业生产链,实现农业生产服务的系列化和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农业产业化要依靠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集聚,发挥集群效应。因此,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仅仅从单一产业自身发展来看,必须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复合化(从几个涉农产业整体来看)发展结合起来才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可见,与农业相关联支持产业的充分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条件,只有农业产业关联的支持产业均得到发展时,才可能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群。

2.壮大龙头企业,打造平台,提升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要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产业关联上,不断创建新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集群,并抓好产业的拓展和延伸。既要重视提高整个企业集群在规模、设备、资本、产品等方面表现出的“硬竞争力”,也要重视企业集群在管理、信誉、品牌、服务、理念等方面表现出的“软竞争力”。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通过要素重组和联合,使之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和主导。

7.集群发展 篇七

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各要素不断优化组合的产物, 亦是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一定程度后的必然成果,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推动双方螺旋式演化和发展, 双向互动紧密关联。依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江西省积极推动产业基地建设, 逐步建成了以袁州医药工业园、江西医药港、、桑海工业园南昌小蓝工业园和樟树福城医药园等五个中药产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集群。文章依据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理论对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展开分析。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概述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 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 并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的联结”①。本文采用如下定义,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 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企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 是一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在特定区域上的集中现象②。

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作用表现在其成本优势、资源优势、技术创新优势、市场优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势等方面。同时, 区域环境或区域经济则通过其制度环境、区域的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环境等各特征变量对产业集群产生强烈反作用, 对产业集群的演化发展以及可持续性起支撑作用。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二、江西中药业产业集群现状

江西省中药资源比较丰富, 中药资源达2061种, 其中属区域性新资源的有52种。近8年, 江西中药产业的年增长幅度超过20%, 其中, 规模较大且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药产业以汇仁集团、江中集团、济民可信集团以及仁和集团4家为主。2011年12月20日, 南昌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正式被列入“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培育) ”, 包括了双胞胎集团、正邦集团、济民可信、江中集团等110多家企业。此外, 江西省还建成了袁州医药工业园区、江西医药港、桑海工业园区、南昌小蓝工业园区以及樟树福城医药园5个各具特色且互相推动的特色中药产业集群。

江西中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 缘于精细的分工处理、良好的声誉建设以及完善成熟的销售网络3个重要因素。江西中药产业群已经形成了以中药为主, 种植、采购、初等加工、研发等精细分工体系, 并集中药研发、职工培训、品牌打造以及市场销售等成熟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销售网络囊括本地中药市场、国内外出代理商口商以及亚洲中药网, 完整的销售体系使得江西中药产业有了强劲发展动力, 为中药生产商成品销售提供有力保障。

三、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1.对中药产业集群认识不足, 政府和中介机构效率低。江西在发展中药产业集群的过程中, 过分强调硬件环境建设, 且多为政府管理效率不高。

2.缺乏促进创新奖惩政策以及制度环境。其中如风险转移保障制度、融资环境、中介服务组织管理、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制度等。

3.产业集群内大量同类型企业的不断积聚必然在小区域内对生产和销售资源产生大量需求, 大量的需求对应的是相应资源价格飞涨, 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 最终必会迫使企业生产基地转移。

四、政策与措施

1.产业集群对技术创新有强烈的需求。建立“科技引领+集群超越”战略构想和构筑区域创新网络, 使企业成为创新核心主体, 中介服务组织应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协调时资源合理配置, 地方政府在所有主体之间主要起着桥梁的作用, 为企业和企业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有效合理利用中药资源, 注重中药民族药资源的保护、培育以及合理开发、综合利用, 除了必要的政策法规, 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技术运用和创新上。技术创新, 特别是研发生产方面的创新, 一方面可以减低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利用效率。

3.加大资金投入, 推进企业自主研发, 突破中药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拐点。延长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是确保区域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突破产业生命周期拐点的关键是科技技术创新, 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大资金投入, 开发出未来可成为主产品的新产品, 促使主导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加强技术自主创新, 是产业集群突破拐点使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摘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互动发展。本文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理论为基础, 以江西中药产业为例, 基于江西中药产业集群的现状存在基础之上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结果认为其发展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政府认识、技术创新、资金不足、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最后, 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江西中药产业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竞争理论[M].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2.

[2]张桐.我国中药产业区域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06, (9) :22-23.

8.集群要发展 创新来驱动 篇八

产业集群凸显系统优势和集体效率,也成为促增长稳就业的一个重要力量。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已经呈现新的态势和特征,也正深刻影响着产业集群发展,而新的集群形态及发展模式不断涌现,创新型、智能化、国际化成为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方向。

在2015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举行前夕,本刊特此梳理了家纺产业集群在当今环境下的创新发展情况。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杨兆华不止一次地表示,家纺是终端产品,与市场紧密相连,一旦市场发生任何变化,家纺行业能最先感知到,并以最快的速度做出调整、进行创新,也正是因为如此,家纺行业在经历了国内外市场变化后,依旧能率先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家纺产业集群的特点是区域性明确,产品分类清晰,区域间产品同质化不高,这也为有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浙江家纺企业生产的主要是布艺产品,江苏家纺集群生产的更多的是床品,山东多为地毯、巾被企业,河北高阳则是以毛巾为主等。这些家纺集群的地域性很强,产品分类更为明确,创新的方向也更加清晰,避免了同一产品的恶性竞争,这样的分布特色为日后的合作共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驱动是产业集群适应《中国制造2025》新要求的关键。在科技进步、产品开发、品牌建设、企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创新投入,着重加强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使自主创新能力真正成为集群核心竞争优势,成为驱动集群转型升级新的引擎。在科技创新方面,要围绕行业未来发展中关键技术和产品,如功能化、差别化的化纤仿真,数字化、智能化高端纺织装备,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等方面加大攻关和开发力度,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发挥好创新联盟作用。

伴随着新常态特征的日益凸显,广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压力和挑战将持续增加,同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优势资源将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下,进一步向优势企业、优势集群有效集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让创新驱动唱上主角,才能使广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协调、持续、高效的发展格局。

上一篇:2021全国道德模范个人观后感心得下一篇:岁月不等你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