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调研报告(共8篇)
1.生态建筑调研报告 篇一
生态建筑与建筑设计论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城市建筑
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建筑科技界反思发现:先前的节能建筑、太阳房以及节能节地建筑,其含义及原理均未明确建筑应促进含其自身在内的各领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住宅设计结合自然首先要用生态学的观点从宏观上研究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特别是研究现代工业在高速发展中对自然进行开发所造成的破坏和灾难,要适应自然、创造必要的生态环境;其次,用生态学的理论证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批判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要研究自然界的生命和非生命的依存关系,强调现代的城市建筑应该适应自然规律,设计结合自然。
我国古代“天、地、人、和”的大环境观对于生态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筑及其环境若能做到有利于:综合用能;多能转换;三向发展;自然空调;立体绿化;生态平衡;智能运行;弘扬文脉;素质培养;持续发展;美感、卫生、安全。那么。在永久的将来就可能做到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作用。这种建筑可称为生态建筑。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及生活质量显著成倍增长,目前房地产业的急剧膨胀,众多的居住小区的涌现,房价及房地产策划被炒做的炙手可热。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公司,花样翻新的各种广告、楼书令人目不暇接,无从选择。而且一些虚的理念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水文化、、生态文化一时之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惯用的标语,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被到处滥用,一座荒山甚至一潭死水、一片树林都被描绘成“山水人家”、“私家森林”、“亲水住宅”等佳境。这种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个成功的开发商一方面要在开发理念上凸现自己的优势,包括环境优势、区位优势等等软硬件设施,如纯净水入户、宽带网、智能化管理等现代科技的引入方便了人们的居家生活。环境的优化又随后成为人们做出选择的关键所在,人性化设计、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理论成为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但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不仅仅提高绿化面积、绿地率,而设计真正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真正关怀和满足各阶层、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一片绿荫、可以让孩子尽情游戏的乐园、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场地,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图案,环境建设要达到的是优化环境、改善小气候的长期效果,不是一时的华美。
所谓生态建筑技术,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在传统的技术基础上,按照资源和环境两个要求,共同改造重组所做成的新技术。第二种把其它领域的新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按照生态要求移植过来。从技术层次性来讲,可以把生态技术分为简单技术、常规技术、高新技术。一般来讲简单技术和常规技术属于普及推广型技术,高新技术属于研究开发型技术,从我国实践来看,应该以常规技术为主体。
对生态建筑和使用技术的要求可以用三点来判断,首先技术本身的功能与生态环保功能是一致。第二要求采用的技术和制造的产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节约。免费。第三个采用的技术和产品有利于人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生态建筑目前技术上应该说还是非常广的,包括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讲,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在考虑材料再利用,新能源开发等很多问题上都不应该停留在个体建筑这个尺度上,应该把它放到整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内通盘考虑,也可以把生态建筑认为是一个技术的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能源优化问题、污水处理问题,太阳能的采用和处理问题,并不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需要建筑师和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共同合作。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首先规划选址合理,减少环境污染,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太阳能、风能等等。从过程上来讲,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实现建筑防晒,自然采光照明等,这是生态建筑采用基本的技术策略。
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技术还包括:(1)建筑的体型控制。建筑的体型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十分明显,体型系数越小就意味着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外维护结构表面积,从而降低室内外热交换。(2)自然通风与采光。(3)遮阳。在设计中可利用墙面绿化和树木遮阳,充分发挥绿化的遮阳作用,既经济又有效,同时还可以改善微气候,美化环境。同时可使用百叶窗调控板,控制太阳光的进入量,有利于夏季遮阳,冬天采暖。(4)外维护结构保温隔热。(5)水系统的.设计。包括对给水、热水、雨水、灰水、黑水的合理设计。(6)建筑采暖。建筑能耗约占我国能源消耗的23%,在建筑中推广适合国情的建筑节能和太阳能技术对整个社会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建筑材料的合理使用。
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建筑意识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生态建筑并不是指以昂贵费用为代价来得到优美环境的建筑;生态建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或模式,这种建筑的一大特性就是与生态环境和功能的相协调性。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实现生态能源建筑商品化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1)加强以治理污染“源头”为主的建筑能量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可以先在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地区、新建的城镇小区、人居环境已较恶化的区域、常规能源缺乏的特殊区域建设生态能源建筑,进而推广到其他城镇。(3)一些体现绿色、环保、高效能的部件可在我国目前康居工程和其他楼宇工程中广泛推广使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光电墙面、屋面系统、废水再生装置、燃料电池、生态建筑材料等。
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乔灌草合理结合。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居住区绿化应减少草坪、花坛面积;常绿树应多于落叶树,以保持绿视率。充分利用芳香植物,例如玉兰、丁香等;充分利用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构树、金银木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飞禽,从而形成生物多样性;充分利用色叶植物,例如红叶李、红枫、紫叶小檗等;充分利用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花卉鸢尾、地被菊等,丰富的植物层次、季相变化,从视觉上是美丽的,从植物生态学方面考虑也是合理的;但有时南窗前的高大常绿植物往往阻挡了室内的光线,使居者有压抑感,而充足的采光对于居民来讲是很重要的,所以植物配置时也要兼顾视觉、生态、大众行为,适当移动植物种植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一个绿色链。
一个规划合理,环境优雅的居住环境―流水、绿树、阳光、处处充满家园的温馨,徜徉漫步在花间、水际、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缓解社会、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培养人们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性格,这才是“家”的概念,一个让人放松休憩的理想家园。总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仅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把这种生态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
2.生态建筑调研报告 篇二
1. 概念
生态建筑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先进科学技术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把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生态建筑的设计将空间中的内外物进行有序的高效循环转换,把庞大的人口融合到一种巨型建筑中去,达到一种高效、节能、无污、无废的建筑环境。总的来说,生态建筑有两个方面,一是一种全新健康的、巨型的生活空间环境;二是实现建筑的生态化,高效节能达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平衡。
2. 原则
(1)以人为本可持续。随着1999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得到广泛共识,生态建筑的设计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人为本,突出生态化的特点。建筑的设计要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认识到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建筑要以生态为核心,保护自然环境。
(2)健康舒适特色性。目前的社会,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居住环境上,要达到健康、舒适和个性的标准。因此首先建筑的设计要遵循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根据地理环境进行建筑的设计;其次,生态建筑的风格要符合广大人群的需求,设计具有创新丰富和个性独特的建筑;最后,在建筑的选材上要保证环保无污染,对人体的伤害降到最低,充分保障居住人群的健康。
(3)高效节能再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日益紧张,对于建筑的实施,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因此建筑对土地的利用就尤为重要。在建筑的设计建设中,要充分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为生态建筑做好保障。在建筑材料选择时,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对环境破坏大的材料的选择,做到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3. 技术要求
(1)节能减排。目前的许多太阳能装置已发展成型,避免了以往对太阳能低效利用的弊端。一是通过太阳的运行轨迹对太阳进行线性追踪,达到了精准追踪太阳光,有效提高了接受太阳光的效率;二是采用时钟机械式的主动跟踪,能够提升太阳能装置的运行装置,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三是在建筑面安装太阳能光板,克服了太阳照射地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提高了接受太阳的面积,使装置与太阳轨迹充分吻合。
(2)垂束导光。垂束光导是对太阳光和其他可利用的光源进行采集的一种技术,组成包括采光器、反射管和追光器等,可以将光源通过设备通道室内采光较差的阴暗区域,同时具有清洁作用。这种技术很好地延长了光线的距离和加强了光的强度,减少了对于阴暗区域光电的需求,节省了用电费用。
(3)光气源热泵。光气源热泵是在冬天进行制热时,同时将户外的空气和光能组合成热源优先,从而形成一个高效和节能的循环系统。在使用时,不仅可以进行开水的加热,而且有效地提升了加热的速度,对于单独加热时更是提高了加热的效率。这种系统解决了传统加热器使用受季节的影响,而不再依赖于季节的影响,能够充分保证一年四季热水的供应。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1. 趋势分析
(1)原材料节约。建筑材料中主要包括建筑结构材料、水暖电材料、通讯材料以及装修用材料,原材料的节约也是在这些方面展开的。而原料的结余主要体现在结构材料,在建筑结构上,逐渐放弃了以往的砖砌式结构,改用更为轻型的钢架结构构造方形建筑构架,不仅节约了材料,而且减轻了建筑的自重,提高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扩大了建筑的利用性。目前主要的有膜结构建筑,运用膜结构很好地节约了建筑材料,让整个建筑与材料得到很好的融合,通过空间中的无柱结构将整个建筑空间得到了大的提升。
(2)能源节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尤其是以光能利用为主的能源节约技术,开创了采光器、追光器和反射管等光能利用技术,与生态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有效的融合。运用这些技术摆脱了以往建筑设计上的障碍,充分利用光能和热能提升了采光的效率,加大了采光的区域,集约了其他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在这些技术的引导下,不仅将整个建筑生态化,同时也节约了水电暖方面材料的使用。
(3)建筑再利用。在建筑的设计上,设计师只是片面地注重建筑的美观和独特性,从而忽视了建筑的广泛适用利用性,导致许多建筑在建设之后,出于某些原因对建筑进行拆迁重建,降低了建筑的利用率,同时还导致建筑资源的大量流失,增加了费用的压力。而在我国,由于房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更是大规模地拆迁重建,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建筑生态化趋势。因此,建筑设计从地理环镜、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因地制宜,考虑建筑的广泛适用性,提高建筑的再利用。通过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整个自然环境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建筑的适用性、经济性和寿命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2. 对策思路
(1)普及生态知识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的理解还只是停留于表面,对于生态建筑本质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往往人们对于生态建筑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认为生态建筑就是通过绿化增加建筑受到植物的覆盖率,只是把生态建筑看作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另一种则是片面地认为生态建筑是一种节能型建筑,忽略了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两种情况都是片面的想法,是对生态建筑认识不深刻的表现,真正的生态建筑是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自然科学为一体的建筑类型,包含各个方面。
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的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公共上的教育经费占整个GNP的比重很小,相比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水平较低。首先,要开展生态知识相关的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开设生态建筑课程,让更多的人接触和学习生态建筑,为我国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筑生态化打好基础;其次,国家政府要加大对于生态建筑的经费投入,普及生态知识,在加大宣传提高全民的素质水平的同时,对于生态建筑项目要给予扶持和帮助,加快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步伐。
(2)加大科研机制
虽然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但是在生态建筑上面仍然还有许多技术障碍很难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全面发展,削弱了发展的进程。首先,在对于一些重点的生态项目,国家要进行立项,调用国家的科研力量进行研究和分析,开创更为科学的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生态建筑中去,促进生态化趋势;其次,要完善生态建筑科研技术的机制,设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合理优化生态建筑科研队伍,达到高效、合理和生态的目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让更多人投入到生态建筑技术的研发中去,同时保证研发技术有效性、适用性和科学性,为我国的生态建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提高居住环境
新时期下,人民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挑战,同时也是生态建筑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由于人们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前的居住环境已逐渐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渴望更为舒适、健康和生态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对于居住的环境要求更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许多地方大拆大建,导致忽略建筑的生态性和科学性,使得人们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提高居住环境是生态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以居住健康为基准设计,同时还要适应自然环境,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特性,保持城乡文脉,结合我国国情把生态建筑与整个自然环境做好融合;同时,将研究中的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到建筑中去,提升居住环境和水平,达到节能、环保和质量的居住环境,提高人的居住环境和人文内涵。
三、结语
在新时期下,生态建设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生态建筑的技术运用上还比较欠缺,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要严格遵循生态建筑的原则,按照技术要求进行建设,通过普及生态知识,运用先进科研技术完善生态建筑的发展体系,从而更好地为人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加快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步伐。
摘要:本文指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原则和技术要求,充分明确了建筑生态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化,新技术,趋势
参考文献
[1]段国志.试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9).
[2]刘文合,李桂文,白义奎,柴宇.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Z1).
[3]洪杨.浅析生态建筑设计技术与展望[J].中国科技博览,2012(27).
3.生态建筑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设计理念,不仅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们水平的需要。
一、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主要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能够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舒适的生活环境,达到人,环境和建筑的一种两性循环状态。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符合以下理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人们逐渐关注的理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生态建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求人,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应该在生态建筑理念中得到体现。生态建筑设计对于建筑环境的选择和建筑装饰的选择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设计中大都是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能够确保建筑周围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筑物周围的垃圾处理也都体现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健康舒适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舒适健康的理念,能够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采光,通风设计,能够减少当前住宅中存在的噪音污染,光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人们的居住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通过生态建筑设计可以减少原有的城市病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高效清洁理念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前城市人口逐渐增加,给城市的各种公共设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尤其是环境问题。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环境问题不仅仅影响城市的形象,同时还会对人们造成生命健康的威胁。生态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出高校清洁理念,能够及时处理人们居住环境中的垃圾和污水,保障居住环境的清洁。生态环境设计中还体现出资源的循环利用理念,能够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不仅仅能够降低垃圾的污染,同时还可以节约能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建筑质量的需要。虽然当前城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但是人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了解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提高建筑水平,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节约建筑原材料
建筑设计的生态化趋势讲求建筑设计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由于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的建筑原料浪费现象日益严重,不仅仅增加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不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筑设计生态化需要减少材料的浪费,充分合理利用建筑原材料。随着建筑建设技术的进步,一些原有的建筑材料已经逐渐被取代,新的建筑材料不仅仅能够减少建筑自身的重量,同时还可以扩大建筑的建设空间,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新型的原料,提高建筑设计水平,能够充分体现出生态建筑理念,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建筑材料应运而生,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采用这些新的原材料,提高建筑水平。比如一些玻璃材料,由于建筑设计水平逐渐提高,对其美观度要求也日益提高,玻璃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体现出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一些建筑物可以根据自身的建筑需要运用不同的玻璃材料,不仅仅需要考虑采光因素,同时还需要考虑隔热因素。
(二)充分利用新能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能源逐渐得到广泛地使用,在建筑设计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新兴能源,节约建筑成本,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筑中的能耗不断增加,这是影响当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采用新兴能源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能耗,改善当前的城市环境。太阳能资源和地热资源是当前主要的城市建筑能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两种资源,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程度。太阳能资源具有成本低,无污染,储备丰富的特点,近年来逐渐得到众多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空气集热板进行热量的供给,运用这一设计替代原有的暖气供暖设备,减少传统供暖设备导致的空气污染。地热资源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一些城市逐渐采用地热供暖来减少煤炭供暖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但是地热能源的使用受到地区的限制,因此地热资源的使用可以因地制宜,一些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丰富的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三)实现建筑的再利用
建筑再利用就是对原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二次使用,这样既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同时又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使用效率。建筑再利用也可以将原有的资源与新资源进行某种程度上的结合使用,减少建筑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建筑物资源的再利用体现出循环利用的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的建筑项目日益增加,建筑物中某些部分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原有的建筑材料。目前我国建筑再利用方面进展并不十分顺利,但是国外一些建筑设计中具有丰富的经验,我国的建筑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设计经验,对一些拆迁的建筑物进行合理利用,减少建筑项目施工中的施工成本。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存在的问题日益增加,“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改善当前的城市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今后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体现生态建设理念,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发展,减少建筑设计不合理导致的城市环境问题。生态化建筑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充分提高自身的生态理念,建设舒适健康,经济适用,高效清洁的建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春梅.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3(4).
4.德国“植物生态建筑” 篇四
在德国的汉诺威市,建筑师和生态学家联手合作,共同设计规划,建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名为“莱尔草场”的住宅区。住宅区内,69套院落式上下两层的民居错落有序地分布着。楼房外表各有特色,内部设计也不尽相同。民居具有浓郁的回归自然的色彩,其结构为砖木骨架,四壁用木材,显得朴实无华。
随着人们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绿化的日
益发展,近年来,德国建筑专家提出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构思:未来城市里的民居应该逐步创造条件,向来城市里的民居应该逐步创造条件,向植物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成为“植物生态建筑”。
专家们解释说,所谓“植物生态建筑”,指的是按照生态平衡的原理,使植物
与居住空间融为一体,互为依存,建造多层次的新型房屋。可以说,这是古老的建筑学和年轻的生态学有机结合的产物。“莱尔草场”系“植物生态建筑”的“样板”,代表了未来民居的发展发向。请看——
在“莱尔草场”的居室里,使用一种以植物茎条纤维为原材料手工织成的墙纸。
它取材于植物,无毒,无味,吸湿,透气性能好,反射光线柔和,色彩典雅古朴,与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所有这些都是塑料墙纸无法相比的,工业化生产的材料会向空气中散发出微量的有害气体,如甲醛等。在建筑物处于密封状态时,这类气体越聚越多,对人体健康不利。
这个住宅区还使用了木质马赛克这种新型装饰材料。木质马赛克以硬质杂木
或杂木的边角料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木质杂木或杂木的边角料为材料,可以充分利用木质纹理和天然色彩拼出绚丽多彩的图案。硬杂木具有较理想的耐磨性,这些木质马赛克被用来拼装居室的地板、天花板和装饰家具。
在“莱尔草场”的居室,只见麻织地毯、用玉米皮或麦秆编织的草垫等不拘一
格地铺设在地面上,显得随意而亲切。加上它们的色彩来源于材料本身,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轻松平静。
“植物生态建筑”很符合现代人的心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越来越多的人
5.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生态建设 篇五
人文生态建筑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与交往的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建筑的设计是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提高建筑性能,通过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优化能源系统、采用废物管理等措施,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
那么,人文生态校园是什么呢?
我们的时代正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大学建设中融入绿色理念以及气候变化责任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形成校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正如有学者所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它融汇理论和思想.进行创造、学习、发明和发展.但他还必须吸收自然资源并消耗资源.校园作为这一生物有机体的栖息地应是功能完各的、适于居住.但更应是能够赋予学者以灵感.能够在其中更有效进行创造、学习与发明的环境。”所以一个优秀的校园规划.应具各泛生态化特征。大学校园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在这个系统里.师生、植物、知识等相互融洽.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一、在整体的布局
校区按类别划分为稻田地、草地、水体和文化4种斑块,各个斑块之间通过廊道连接。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校园中大片的草坪、绿萌延伸到网格状的内庭院之中,视野通畅,扩大了绿地而积,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也打破了内庭院的封闭感。反映出较强的生态意识。规划对用地进行网格的划分,然后将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放置在校区的中心,构建“绿色中心”,形成绿色与蓝色的“肺”,将中小型的绿色斑块按照面积大小与生态功能系统化的要求布置于校区的网格结点上。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学习、生活于其间的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总平面图
教学区采取网络布局结构,功能区与绿带相间布置,最大限度地将“中心绿色斑块”的生态环境向教学区渗透、延伸。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作为一个建筑类的专业院校,考虑到专业对知识广博性的要求,教学区采用80m ×80m的模数网格为基本中-元的网格形式,平而扭转45度形成一个整体,强调整体的交流和互动。建筑定位线形成网络建筑中一元以数量美学的原则,生长重复。中部围合公共活动空间,其间形态呈矩形,该模型建筑密度较高,“集中”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师生交流与院系间资源共享。适用于学校中文理科基础究、艺术等学科组织交流。
由于网络本身的均质性,虽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但空间较难形成焦点。因此,从校园空间形态上,其动线的布局应有主辅次;其围合型的空间内形式丰富多样。这样才能避免校园空间形态的中调和划一。
在功能布局上,整个校园以中心公共教学区为核心,其南侧为娱乐活动区,东侧为生活区。西南侧为实验区。一条沿带状池岸展开、起始于学院正门、终止于体育馆的景观中轴,将主建筑的正立而、学院标志塔、过街廊、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绿萌碧草连同水而垂影等这些点睛之笔联系起来,形成一道精彩的风景线。配套服务设施(食堂、活动中心、公共浴室等)分散布置于生活区。
二、环境景观空间
在景观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新意。把稻田景观引入学校,为学校的生态性带来新的活力当然也符合现在所追求的原生态性也即是最大限度的还原地于景观特色。稻田新校区曾经是千亩稻田耕地,沈阳建大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其主要优点有:一是延续当地文脉;二是较种植草皮更具有经济效益;三是水稻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荞麦景观效果也不错。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木知识的时能感受自然的过程、四季的更替、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大的道理。同时还建立小型的生态园区.如鹿园、孔雀园等。
稻田景观 鹿园
三、人文景观空间
继承文化人文景观特性.力争把历史的记忆留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194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院校。60年的风风雨雨,老校区的一草一木,早已与老沈阳的印象交织在一起,深深烙在老一代学校师生的脑海中。新校区处于新开发的浑南区,虽然有更开阔的校园、更具时代感的建筑,但是难免会给人一种缺乏历史积淀的感觉。全新的场所里,没有了记忆中熟悉的背景,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怎样在新校区中唤起人们对老校区乃至老沈阳城的回忆,加强人们对新校区的历史认同感,成了摆在设计师面前必须解决的课题。于是,在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特意移植了老校区和老沈阳的一些建筑符号,从而增强了新校区的历史文化韵味。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要数“滚滚向前”和“老校门”这两者了。“滚滚向前”是位于新校区铁石广场。前的一组雕塑,由一个铁碾子和若干拉着它的人像组成。那绝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校园雕塑,它还是一组历史符号,她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着。
铁石广场 老校门
校门往往被隐喻为人们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大学校门,多彩的大学梦就开始了;跨出校门,踌躇满志的学子们就开始为实现自己的事业之梦而打拼。多少年来,多少代沈阳建筑大学学子跨出老校门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老校门成了人们对老校区印象中的代表元素。如今,她被移师新校区的龙泉广场前,继续唤起人们当初走过她面前时的珍贵回忆,也激励后人不辱母校赋予的使命,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脉,即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导的文脉。人脉的延续以人与人间的交流为基础。1方格网络状的教学楼北方冬季较漫长,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建筑师有意把“人气”都聚到了温暖的建筑里边。新校区设计的创新就是各院系的楼宇以方格网的形式联系成统一整体。在这个建筑群内,任意两点间都是可通达的。有时,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种走法:要去信息学院,你将“不得不”经过土木学院;要去艺术设计学院,你也可能碰巧经过建筑与规划学院。这种网状的空间组织手法,与传统的系馆相互独立的大学校园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人流在不同学院大楼中交叉穿行,不同专业同学、老师间邂逅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从而也增大了他们交流的几率。个人交流面扩大了,集体融入感就加强了,校园生活变得更具有亲和力。
人脉的加强也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各学院的特色文化、学术思想就通过人脉更广地传播开来。如果把教学区方格网状的廊道比作城市街道,那五彩缤纷的各学院沿廊展窗,就俨然成了沿街建筑丰富多彩的立面通过阅读墙面上展示的各学院宣传资料,通过“当地人”的交流,每个人都能从不同“地域”体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有所收获。
网状布局也有弊端,它增加了交通面积,增加了建筑造价和能耗,还导致容易迷路等问题。但从其贡献看,是利大于弊。诸如迷路等问题,可通过设立更直观的路标系统来解决。
2尺度宜人的半围合休憩空间
设计师在教学区建筑中有意安排了不少半围合的空间。后期在这些空间里摆上了茶几和椅子,挂上塑料藤蔓和壁画,有些还在附近设置了咖啡机等设施。就这样,一个个半围合的小空间变成了一个个茶座、一个个书报园地。冬天,同学们课间会捧着热咖啡在这里看报交流,一阵阵欢声笑语留驻在了这些小小的空间半围合休憩空间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交流环境,使人们在此可以作更深层、更长时间的交流。如果说“网络格”是在广度上增进了人们的交流,那么半围合休憩空间是在深度上对之进行了发掘。
四、行为空间
分区明确.居住生活空间、教学空间、活动空间完全分离.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更为可取的是车行空间几乎不能进入教学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车行对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个交通线路在园区外围形成一个环.更显得具有围和感。
结论:
本文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个层面对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进行解读。大学校园占地而积大,相对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校园生态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为指导,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形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景观生态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互影响,所以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体的大学校园规划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赵捍,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沈阳建筑人学新校区设计解读 建筑学报.2005 [4]汤桦 建筑乌托邦 [M] 成都:贝森出版社,2004 [5]理想空间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5
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建设在原规划的大构思下不断完价.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中央水系对气候微调—宿舍、教学和运动场馆二大校园功能区围绕水系形成‘品”字型格局.水成为校园微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新校区将人工建筑、自然保留景观等结合的协调增加了校园自然景观生态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人工空间是相互作用的。这样才能实现校园的功能效益最大化。
6.生态节能绿色建筑论文 篇六
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建筑工程项目日益增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能源的50%都消耗在建筑物的施工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而绿色建筑则转变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让建筑设计施工朝着低耗能的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建筑能源消耗的自给自足。目前国内建筑的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单位建筑内的耗能是很多国家的2倍左右,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中的绿色二字,并不是简单的指建筑立体绿化或者屋顶花园的设计,而是代表了一种象征,指的是建筑物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和危害,建筑自身可以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它是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所建造的建筑物,又常常被称之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建筑以及自然建筑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中包含了六种指标,从上到下依次分成三星,二星以及一星。我国住建部正式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属于国家标准,给予编号GB/T50378—20xx,20xx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原有的GB/T50378—20xx正式废止。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适用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而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指标包含了节地和室外环境、节能和能源利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以及施工运行管理等七种类型指标。20xx年11月22日,于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住宅新趋势高峰论坛上,我国城市科研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提出: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一星级绿色建筑未来必然会成为强制性绿色建筑。
2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原则
1)和谐原则。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不单单要符合人们的生存需要,同时也应该与自然、社会相协调。绿色建筑抛弃了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它根据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实际,逐渐朝着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基于舒适与健康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带给人们高品质的生活,所以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必须遵循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三者的和谐原则。
2)适地原则。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其设计建设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相符合。其设计不单单要考虑到场地的特殊性,同时还必须和附近的环境相协调,所以一般绿色建筑设计都有其侧重点。比如说北方偏向于采暖节能,南方则是墙体隔热与遮阳设计。只有坚持适地原则才能够将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经济原则。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指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增强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我国已经提出了“四节一环保”(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以及环境保护)的口号,对于传统建筑能耗高的实际情况,绿色建筑的生态节能设计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尽可能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建筑费用支出,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效益。
4)高效原则。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不同,它不会以牺牲使用者的安全健康为代价,而是让使用者的安全、健康与绿色建筑中的各项生态节能功能相协调,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和使用者的需求。绿色建筑应适合消费者,抵制过度的浪费,所以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融入到现代绿色建筑系统之中,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的原则。
3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策略
1)建筑体形与空间组织设计。科学合理的对建筑外观体型设计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建筑与外部环境进行的热量交换。如果外部环境相同,建筑物体型系数(建筑外表面积与外表面积所包体积比)会直接影响其能耗,且这一数值越大,单位面积散热量就越大,其能耗越高。从节能降耗的角度来看,我们要把建筑的体型系数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线上,而建筑物的体型系数和建筑造型、平面布局设计以及采光通风等因素直接相关。当我们保证建筑物各项功能都可以正常使用之后,才能够对其空间组织进行设计,对建筑物平面作横竖两向分离,进而有效改善建筑物室内环境,最终达到绿色节能的目标。
2)建筑门窗节能设计。在建筑物所有的结构中,隔热保温性能最差的便是门窗结构,而门窗结构的缝隙常常是冷热空气进出的通道,因此我们必须要科学的设计建筑物的门窗,这也是绿色建筑生态节能设计过程中的关键内容。通常来说应该综合以下几方面条件来进行门窗设计:采暖耗热值会随着建筑物窗墙面积比的提升而不断增加,因此可以在室内采光通风条件允许时,设计合理的窗墙面积比;另外还必须认真考虑门窗位置,设计科学的开启方式,从而阻止穿堂风通过;设计能够自动调节的活动遮阳棚、窗帘等,避免夏季阳光直射;进一步提升门窗制作质量,如果是金属窗框则应做好断热处理,加装密封条来保证门窗气密性,使用高质量的门窗材料以及幕墙技术,合理选择窗户玻璃品种,吸收和降低热辐射。
3)建筑墙体节能设计。如果墙体的保暖效果较好,则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的损耗来节能。墙体保温主要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类,而一般来说外保温是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的最佳选择。墙体外保温的节能设计通常来说首选节能材料,把保温隔热能力较好的材料填充到墙体之中,提高墙体的热阻,从而降低室外气候环境变化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还能够有效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有助于减少冷热桥对建筑墙体结构造成的影响。另外,墙体节能设计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气候环境,做好保温、防潮措施,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也是绿色建筑墙体节能设计的重点。
4)建筑屋顶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直接和室外环境相接触的部分,因为阳光的照射以及大气长波辐射的影响,普通的建筑在冬季时,其屋顶的保温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夏季时又会因为热辐射吸收过多而造成室内温度的升高。对于屋顶的生态节能设计来说,首先应该让其具备冬保温、夏隔热的良好性能,其设计要点主要是:a.可以设计架空屋顶、浅色屋顶、种植屋顶以及蓄水屋顶等,有效隔离太阳辐射热,避免阳光直射;b.可以选择保温隔热材料覆盖于屋顶上,同时通过其他辅助性隔热保温措施来降低能量传递;c.可以选择在建筑物屋顶涂抹一层反射率较高的特殊涂料,从而减少夏季屋顶对阳光热量的吸收,以满足减少空调冷负荷的节能目的。
4结语
7.生态建筑调研报告 篇七
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 但是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如果过度的开采将会使环境恶化, 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 全国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与日俱增,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 在物质基础有了保障之后, 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领域的满足, 对于文化以及艺术的鉴赏能力不断提高, 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已经从起初的生存型向功能舒适型转变。虽然我国的建筑业不断发展, 但是由于能源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应运而生, 倡导节能已成为大家共同的理念。
1“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含义
节能建筑主要是充分考虑太阳辐射、风的朝向以及建筑区的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然后根据其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节能建筑起初只是强调节能, 也就是说为了节能可以降低一部分热舒适的要求, 后来逐渐发展成“保持能源”的概念, 也就是说在建筑中减少能量的散失。节能建筑的理念不断的发展, 直到目前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 建筑界一致认为节能建筑即科学合理的利用能源,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而生态建筑主要是充分的考虑建筑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合理的设计建筑用房, 最大程度的减少环境的污染, 保护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建筑的核心主要是减少能源的消耗, 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材料, 建设一个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绿色住宅。
2“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共性
1) 符合政策的要求。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的政策要求“必须在优化结构, 减少能源消耗, 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目标”。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迅速平稳的阶段, 工业化和城镇化在不断的发展, 工业和城镇的快速发展, 对于能源和经济的需求与日俱增, 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 我国的能源和自然资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 比如水资源、人均耕地、石油储量以及天然气等。但是人们对建筑用房的需求量比较大, 建设的办公楼和住宅等用房越来越多,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 国家提出“节能省地型”的建筑用房, 利用先进技术来实现节能、节地、节水等目标。随后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实施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的政策, 要求节约能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两者都要求节约资源。
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都强调节约能源和资源, 保护环境。首先在节约能源方面, 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都是充分利用太阳能, 使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 减少人们对空调的依赖。同时利用先进技术, 充分的利用风向设置风冷系统;在节约资源这一方面, 两者都强调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能源, 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3“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区别
1) 两者的要求不一样。
节能建筑在运营管理、节能与能源利用等方面与生态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运营管理上, 节能建筑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机制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 居民住宅的水、电、燃气等费用的收取都是通过分户和分类计量的方式, 这种形式可以充分的利用资源, 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来看, 节能建筑采用先进的用能设备系统和复合外墙外保温, 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而生态建筑主要是要求从材料的使用、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以及合理规划建筑选址上来达到节能的目的。从材料的使用上来看, 生态建筑采用的是可再生的、没有副作用的环保型材料和天然材料, 考虑的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废弃物的合理利用上来看, 生态建筑通过利用先进技术转化废弃物, 实现废弃物的再次循环使用, 以此来减少环境的污染, 保护环境。从合理规划建筑选址上来看, 生态建筑在设计的时候, 充分考虑建筑主体的朝向和自然的风向, 同时注重保护建筑区周围生态环境, 根据周围的环境来设计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用房, 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采光条件良好以及自然通风的建筑用房[1]。
2) 两者体现的效益不一样。
生态建筑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 还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具有双重的效益。生态建筑注重经济成本的降低, 重复利用废弃物, 充分利用水、光等自然资源, 以此来减少能源的消耗, 减少环境污染, 另外生态建筑非常重视社会成本, 它着重改善建筑用房的室内环境和外在环境, 保证居民拥有自然舒适的环境, 降低居民的疾病发生率, 延长其寿命[2]。而节能建筑主要是体现在经济效益上。由于人们对建筑用房的需求, 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超过20亿m2, 而且这些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属于耗能型的, 严重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要求建筑必须严格实施节能的设计标准, 经过专家的计算, 通过设计节水的器具, 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一年可以节约水资源17亿t, 通过重复利用建筑材料, 每年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总量, 直到2020年时可以降低20%左右。
3) 两者的主要特征不同。
节能建筑重点强调的是节约能源, 它主要有三大特征:第一是地域性, 节能建筑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下的不同环境差异以及当地居民生活习俗, 由于这两方面的区别, 设计出来的建筑形式差别非常的大;第二是可控性, 这是节能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同一个地区的建筑物的能源消耗也会随着不同的环境湿度、温度、光照以及气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第三是经济性, 一般来说节能建筑的造价需要严格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造价不可超出同类建筑物的20%[3]。而生态建筑重点强调的是环保, 生态建筑虽然也注重节约能源, 但是它还重视环境的保护。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 减少环境的污染, 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 生态建筑主要有两大特点, 首先建筑的选址必须保证建筑区的土壤中没有有害的物质, 地温适合人们居住, 同时水资源无污染, 地磁场对居民身体没有危害性[4];其次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利用先进技术安装太阳灯等装置, 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 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降低污染, 保护环境。
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问题, 需要较多的专业人才, 同时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 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支持和进行适当的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发展。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能够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能够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将会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介绍了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的含义, 对两者的共性进行了研究, 同时分析了两者在特征、要求、效益等方面的区别, 指出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能够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建筑,生态,节能,能源
参考文献
[1]文宅.世界各国对节能建筑材料的认证和管理制度[J].建材工业信息, 2013, 10 (9) :55-56.
[2]万锋.连云港市节能建筑综合经济效益分析[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 2014, 4 (1) :284-290.
[3]周雅璠, 王维新.论节能建筑技术经济后评估[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2, 5 (3) :210-218.
[4]胡斌.全面推动节能建筑的对策和措施[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3, 12 (2) :102-109.
8.生态建筑调研报告 篇八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趋势成几何基数增长。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环境恶化加剧,迫使人们不得不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文章就“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两者的异同点作论述。两者都表现出很好的节能特性,但其基本特征、发展历程、设计要求和效益等方面又存在异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已成为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09-0155-02
1 背景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陆人口只有五亿四千万。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的需要,致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截止到2015年初,我国总人口已达136 782万人,约14亿,为世界总人口数的18.84%。人口剧增,致使人均资源急剧减少,再加上滥砍滥伐,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严重失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制定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鉴于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建筑学也必须进行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很多建筑学先驱者已经认识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他与其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要将其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发展应该是“以满足目前的需求而不削弱未来几代人的能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1]。最近提出的生态建设理念,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探讨人、建筑、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政府和人民更加注重文化修养、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品位的提高,建筑的需要从建筑的生存到功能性和舒适型的建筑。综上所述,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节能建筑和生态建设的设计和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英文名Eco-build,就是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结合,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本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等措施[2]。建设这个生态建筑时不仅要整合大量人员,使其居住在这个超级生态系统的建筑物中,并且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规划建筑物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空间、状态等特征,并注意物质和能量在内部的生态建筑系统中按照周期有序转换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低消费、无污染的建筑环境。比如,德国的“三房”、奥尔良的“诺亚”就是此类建筑物的典型代表。
3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英文名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是指遵循气候变化进行设计具有节能的基本功能,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对建筑物的朝向、楼间距、太阳能辐射、外部空间环境等因素的研究,设计的低能耗的建筑物,从而实现有利于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这一主要目标。节能建筑物的另外一个主要特色是,绿化率应大于等于35%[3],并确保每一个户型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每天要有2 h以上的阳光照射时间。
其典型的建筑代表有,2009年11月27日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办公大楼——“日月坛微排大厦”在山东德州建成,在7.5万m2建筑面积中,集展览、会议、科研、办公、酒店、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太阳能供电、制冷、采暖、光伏发电和建筑技术相结合,是一座集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建筑节能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建筑物的节能效率能够达到88%,建筑物与太阳能加热,制冷,热水供应,光伏发电技术完美结合;被誉为全球低碳中心。除此之外,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也是节能建筑物的典型代表。
4 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异同
4.1 相同点
4.1.1 都是节约能源的
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都是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采取节能的设计结构,减少取暖和空调的使用。利用自然风建立风冷系统,使建筑可以有效地利用夏天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都要选用适合于本地天气情况的总体布局和平面模式。在建筑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都需要考虑资本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处理。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使用,争取使资源可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4.1.2 符合国家政策的
现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快速成长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却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前景和投资战略规划和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0%上升到27.45%。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总建筑能源耗损却仅占全国的33%。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建筑能源耗损比例肯定还要继续上升。如此大的建筑能耗比例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弱点。
在2004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全面发展;2005年原建设部更是将工作重点放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的建筑上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能源的同时,应把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建设提上日程。
4.1.3 缺乏新技术和新规范
西方等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起就开始发展生态节能建筑。在某些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低能耗。我们应该系统的把那些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引进到中国来,这将有助于我国推广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传播有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阶段,中国的住宅建筑设计的相对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许多部分50%节能标准,但在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领域,节能标准尚未颁布,这将延缓我国建筑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参照,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们应吸收国外的经验技术,壮大自身,简历规范体系,是我国的生态节能建筑得到健康的发展。
4.2 不同点
4.2.1 基本特征
节能建筑就是在采用低能耗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建筑舒适性,节能环保。主要是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筑物整体布局规划;内部各技术体系之间的配合;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保障室内环境质量的条件下,减少空调制冷制热及热水供给的能源消耗。
生态建筑则是侧重于环保,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建造时应节约土地,不占用过多的耕地,减少建造对现场的污染,以及建筑用料的回收处理等,提高建造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使用地域性的自然材料,减少建造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损失,使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减少材料后期的维护成本;
②使用时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降温有效的保温隔热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时对光、气、水、土等资源的污染;
③建筑拆除时减少废物产生不对环境产生再次污染废旧物回收形成再生资源系统;
④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及艺术内涵。从低能耗、节省能源,到生态文明、环境绿化,健康舒适,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4.2.2 发展前景
节能建筑主要是发展太阳能建筑,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以及普通住宅节能改造。随着环境的恶化,能源的短缺,太阳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是一种集照明、供电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在我国循环经济实现贸易博览会上首次展出,是未来节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和保温性是影响建筑节能的重大因素,而节能环保门窗成本低、保温性高,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是值得使用的新型建筑节能产品。普通住宅的节能改造主要表现在门窗、外墙、用水用电三方面,这不仅能增加建筑的舒适性,也能使采暖和降温的费用得到降低。通过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真正打造出实用型节能建筑,适用于我国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资源的短缺尤为严重。而生态建筑的建造和规模化使用主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生态技术还属于发达国家的专利,盲目的发展生态技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规划,不利于我国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吸取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的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发展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5 结 语
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都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是我国建筑以后发展的方向,在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节能建筑发展较早,生态建筑发展较晚,但两者却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认识到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必要与不足,使我国建筑的道路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 黄强.透视低碳建筑及其潮流发展[J].中华民居,2010,(11).
[2] 程伟丽.园林植物在生态建筑中的生态应用[J].四川建筑,2014,(3).
【生态建筑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生态修复调研报告09-10
林业生态扶贫调研10-23
环境生态工程报告08-31
水库生态养鱼调查报告07-11
绿色生态养猪可研报告09-25
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06-29
生态保护工作述职报告07-02
生态学实习报告汇总08-29
家乡生态环境调查报告11-0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