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2024-11-16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共5篇)

1.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篇一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雷锋信仰

10年,一双解放鞋破旧不堪;20年,一床床罩布遍是补丁;30年,一个喝水的搪瓷杯早已斑驳;40年,戴的帽子洗得已经发白〃〃〃〃〃〃74年,一个银丝老人的故事。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当今社会的物欲横流,更是让这句话,这种精神,成为了遥远时代的一块牌坊,理想社会的一个话题。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院上村蔺玉芳老人,却在近10年内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向社会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3.6万余元。是的,一个平凡的老工人,一个普通的老党员,却用一生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世人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这句话。然而,面对人们惊异的赞叹,蔺玉芳老人却只是质朴的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吃饱穿暖已经满足了,尽一份心回报党,帮助帮助身边的人是应该的。”

坚定理想信念 永葆政治本色

蔺玉芳同志在50多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政治本色,牢固树立“党的事业高于一切”的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蔺玉芳同志始终把向先进典型学习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坚持50年如一日,不计较个人得失,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学雷锋、办好事,用全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实质,像雷锋那样,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格和高尚情操。有的同志问:老蔺,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你这样忘我的工作呢? 蔺玉芳同志的回答是“毛主席语录是我力量的源泉,雷锋精神鼓舞了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蔺玉芳同志确实从雷锋精神中找到了力量的源泉,精神的支柱,工作的动力和行动的指南。

坚定的理想信念铸就了蔺玉芳同志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经历。他50多年来坚持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时,有人说他是傻瓜、出风头、有神经病,甚至他的家属孩子对他也不理解,但这丝毫都没影响他。他常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做的这些事对群众有利,我觉得值,我不怕别人说”。长年的坚持换来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学雷锋的行列。他的妻子、孩子也从不理解转到自觉学雷锋、做好事上。

恪尽职守 干好本职工作

蔺玉芳同志在淄博建筑公司的30年工作历程中,组织上安排到什么岗位,就在什么岗位踏踏实实的工作,从来不挑挑拣拣。他几乎转遍了所有的工作岗位,小工、安装工、烧水工、清洁工等,他都干过。像清理厕所之类的脏活累活,是他主动要求的。不论干什么工作,他都以雷锋为榜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去完成。

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乐于做好事,愿意多奉献。1964年,建筑公司四工区接受了烤烟厂烤烟车间的工程。该工程工期很短,工程两班干,每班需要水泥十五吨,每班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蔺玉芳主动提出自己干一个班的要求,他每天吃住在工地上,浑身沾满了水泥,不怕天热和蚊虫叮咬,苦战三个月,按期完成任务。为此,被工区评为学雷锋标兵。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蔺玉芳一天用地排车连装带卸,能拉15吨水泥,相当于两卡车的重量。不论定额多少,他都不计报酬,没白没黑的干。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王铁山是铁的,咱也不是泥巴捏的!”

弘扬雷锋精神 无私奉献社会

1972年,蔺玉芳被调往淄博建筑公司三工区烧锅炉,为1000多名职工供应开水。他在业余时间开垦了食堂附近的一片荒地,种上了茄子。在半年的时间里,他竟先后采收了3500多斤茄子,并把茄子全部无偿的捐献给了伙房。工区领导找他说:“老蔺,让食堂给你两个钱吧!”蔺玉芳却说:我业余时间种的,就是想让食堂改善一下职工的生活,我不多做点贡献,我这个活雷锋不就是白当了吗?”他就是这样,只讲奉献,不计报酬,干一行爱一行。因此,他也获得了不少荣誉,1964年至1967年,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建设系统学雷锋标兵”,并多次出席省、市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

1994年,沂源县三岔乡遭遇洪灾,蔺玉芳得知消息后,分别于1994年12月和1995年1月,先后两次向沂源县三岔乡救灾办公室捐款1000元。1995年1月和1995年12月先后向张店区房镇镇敬老院爱心捐款700元。1996年9月,向高青县救灾扶贫办公室捐款500元。1996年12月,向小清河综合规划治理办公室捐款500元,当时,民政厅的同志跟他开玩笑说:“省长才捐600元,你捐500元就不少了。”蔺玉芳的一系列举动,不图名不图利,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5年,他被淄博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淄博市学雷锋标兵。

2006年1月,他又跑到房镇镇政府,捐棉鞋10双,用以捐助院上村的贫困户;捐款500元用于救助本镇的特困学生。这500元钱,镇政府已经转交给一位叫宁浩然的贫困学生。这位学生在给蔺玉芳的感谢信里写道:“您的爱心犹如冬日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幼小的心灵。”2006年春节前夕,蔺玉芳还为院上村的4户重病村民捐款,买上礼品走访帮助8户困难家庭度过难关。

蔺玉芳的家境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土坯房子,他的退休金每月仅有900多元,况且家属还常年有病,他家用钱的地方很多。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有一颗对党忠心耿耿的心,他常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是党的宗旨不能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退,学雷锋的精神不能退。现在,他一如既往的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尽好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

2.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篇二

然而,这个品牌在1994 年的亏损额却高达2200 万美元。迫于压力,原总裁不得不辞职,曾经担任过销售主管的迪苏勒接管了这个公司。

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迪苏勒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在思索:如何才能维护古奇的名牌形象呢?为此,他跑遍了佛罗伦萨的所有店面,公司却毫无起色。

就在迪苏勒一筹莫展之时,他手下的一个年轻人莫塔非勇敢地建议说:“我们不如和前任总裁唱反调,削减古奇的零售!”迪苏勒沉思起来,他突然想起生意中一个最基本的准则:物以稀为贵。

几天后,迪苏勒下令削减古奇的零售环节,让产品更加难以买到。他了解到,美国檀香山的一个免税店里,古奇的销售量还算可观,但他还是命令销售人员撤离此免税店。尽管销售人员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执行了命令。而免税店的总裁却受不了了,他亲自飞往佛罗伦萨给迪苏勒开了一个其他品牌老板都无法拒绝的条件:一年可以轻松得到1700万美元的毛利。

可令人愕然的是,迪苏勒抵制住了诱惑。就在迪苏勒的做法遭到广泛质疑时,销售报表却肯定了他,古奇当年的毛利率增加了75%,品牌形象也显得高不可攀。

2001 年,古奇买下了曾是法国十大品牌的圣罗兰(YSL),迪苏勒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大力削减圣罗兰的零售店,其中在日本就把特许店由原来的10 个削减到5 个,并陆续关闭了3000 家店铺,甚至公司自己掏钱买回特许经营权。

限制那些愿意经营圣罗兰的销售商数量,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圣罗兰的效益却给了大家另外一种答案,营业利润从1999年的5.6%上升到2002年的8%。

与此同时,迪苏勒开始发展专卖店,他细致到会亲自为每一个经营古奇和圣罗兰的店铺选择地点。

10 年后,古奇的年收入增长了7倍,达到23 亿美元,并且从2200 万美元的亏损转而达到3.37 亿美元的利润。

古奇“唯我独尊”式的做法,缔造了一个老品牌复苏的传奇。

3.麦子杰:一个老歌手的麦爸传奇 篇三

因为在《我为歌狂》的意外亮相,20年前名震粤港歌坛的“贵族小生”一举成了全国皆知的“麦爸”,其间的变化,就像麦子杰的个人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我为歌狂》的比赛,也将麦子杰对于自己在歌坛生涯前世今生的种种情愫一一拾起。在2013年底,他将这些情愫整理成一张全新的个人专辑《流光》,以此来解读一个老歌手20年来的流光人生。

麦子杰之传奇

内地第一个签约港台公司的男歌手

回顾内地歌坛的海外发展历程,麦子杰是一个跳不过去的名字,因为他正是内地第一个签约海外公司的男歌手。

麦子杰1990年毕业于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凭借其天籁般清澈透亮的声音和斯文忧郁的贵族气质而被众多音乐人看好。1992年,他参加第三届省港杯歌唱大赛,夺得广州赛区冠军,然而在代表广州去香港参赛时却意外名落孙山。麦子杰曾发誓再也不踏入香港这块伤心地,却在两年后意外收到了香港宝丽金公司的签约邀请,成为内地第一个签约海外公司的男歌手。

与宝丽金的4年(1994~1998)合约期间,麦子杰共推出了《相爱》《知己》等四张专辑,并获得了与张学友、黎明、松田圣子等天王天后同台合唱的机会,同时还与香港的电视剧天后陈秀雯合唱电视剧《再见艳阳天》的片尾曲。当时他的代表作《相爱》《其实我已不在意》《知己》《缘定今生》等歌蝉联各大排行榜首位,无数次将排行榜“最受欢迎男歌手”奖项揽入怀中,拿奖拿到手软,获得圈内外的一致好评,在上世纪90年代的南国歌坛可谓风头无二,红极一时。

不愿离开广州而错失走红全国机会

但奇怪的是,当时麦子杰的走红与影响力,更多只局限于南国地区,在北方城市,麦子杰却一直是个陌生的名字。这不免令人纳闷:麦子杰在歌坛发展最为强劲的时候是1992年到1998年,而那一期间,正是岭南派歌手率先挑起内地原创歌曲风潮、94新生代轰动内地歌坛的时代,毛宁、杨钰莹、陈明、林依轮、黄格选、高林生、甘萍、林萍、李春波这一批歌坛的大人物,都是在那几年从广州深圳唱起,继而影响到全国的。麦子杰是与毛宁、杨钰莹、陈明同一时间成名的歌手,但却没能像他们一样走出广州成为全国歌迷家喻户晓的名字,这又是为何呢?

说起这段往事,麦子杰分析说,一方面大概是因为他当时签的是海外公司宝丽金,而更重要的原因,“因为我是广州人,而不像陈明毛宁他们,都是从外地来广州发展的,广州只是他们的一个落脚点,但却是我的根,我从来没有长时间离开过广州,对我来说,不是我熟悉的地方,我会有不安全感,我想我当时的音乐也是南方的朋友更熟一些,所以各种原因,我就没有想过来北方。”

这似乎也是歌坛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广东特色明显的歌手,确实很难获得北方市场的认可,内地歌坛几十年来,广州本土歌手除了陈汝佳外,几乎都有“南桔北炽”的尴尬,前有廖百威麦子杰,后有张敬轩,在粤港地区红透半边天,但北方市场就是不认,至今仍无太大改观。

父母双双遇害,黯淡转入DJ行

广东流行音乐史上最为感人的一个篇章,也跟麦子杰有关。1995年初,广州音乐十大金曲颁奖典礼在天河体育馆举行。在前一天夜里,麦子杰的父母双双被劫匪杀害,歹徒还放火烧了他的家。一夜之间,麦子杰家破人亡,痛不欲生,但第二天晚上,他还是奇迹般地出现在舞台上,全场寂静地听着他含泪唱歌,那是广东歌坛最悲痛的一个夜晚。

父母遇害后,麦子杰与妹妹麦璇相依为命,承受着心里巨大的伤痛。1998年与宝丽金解约后,麦子杰也进入了事业的迷茫期,没有了公司,没有了经纪人,也没有了唱片,很茫然,“当时我觉得我就找不到接下来怎么去唱,唱什么歌用什么方式,完全……所以,1997到1999那两年,整个步伐都放下来了,偶尔演出,生活非常平静……”

然后的麦子杰,离开广州来到北京,3年后又回到广州,转行当了一名电台DJ,之后曾出过两张发烧碟,演过音乐剧,但在歌坛,就算是沉寂了,直到2013年5月。

麦子杰之麦爸

《我为歌狂》救场,变身“麦爸”

2013年5月2日,被誉为《我是歌手》升级版的明星歌唱真人秀节目《我为歌狂》在安徽卫视开播。令人意外的是,早先公布首场出战的歌手毛宁,却由歌手变成了观众,而顶替他出场的,则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的麦子杰。

麦子杰的亮相给许多老歌手老观众一个久违的惊喜。这惊喜的产生是麦子杰事先未曾预期的。“星期六就要录影了,星期二毛宁给我打电话,说他嗓子出了点问题,让我帮忙去唱一下。我听他花了半小时给我介绍了一下这个节目,当时就有一点点压力,不过我也觉得很想唱,那半小时后,我就答应下来。”

答应后麦子杰又有点后怕,因为首场要让他唱田震的《执着》,“这首歌我没有在K房唱过,田震唱的太有个人特色了,我不知道怎样唱。”而录影那天,雷雨大作,直到夜里11点才开始跟乐队合练,“一进去我就吓到了,20多个人的乐队,我很久没有在现场跟那么大型的乐队合作了,整个人是蒙的,没想到会把我置身于这样一个舞台上,我也像在做梦一样。”

一曲《执着》唱完,麦子杰获得全场最高票,连担任主持的原唱者田震都对麦子杰大加赞赏。接下来,麦子杰也由救场歌手变成了驻场歌手,《爱与不爱之间》《那片海》等歌曲唱完,麦子杰多了一个新称号“麦爸”,一是缘于他白发胡子的大叔造型,更主要的还是缘于他惊人的高音唱腔。

贵族小生转型潮范儿大叔

但也正是麦子杰的这个白发胡子造型为麦子杰赢得登场《我为歌狂》的关键性一票。当毛宁把麦子杰推荐给导演时,导演看过他的视频片段,也觉得颇为满意,然而等真正见到麦子杰本人时,导演“怒”了:“你的白发呢?胡子呢?”

nlc202309020109

原来,导演所看的麦子杰的资料片,是他两年前一个演出中留了胡子和白发的样子,就觉得他这样很像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很多女性朋友也觉得这个造型很有型,但他自己不是那么肯定,所以见导演的时候还专门把头发染黑了,胡子也剃了。其实当年麦子杰是以英俊小生的形象出道的,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那张清俊而带有忧郁色彩的贵族气质脸庞。

而接下来《我为歌狂》中的麦子杰,又恢复了导演认准的这个形象路线,而且处理得更为有型,一脸沧桑的胡子,配上两鬓雪白的头发,甚至还在白发上别上了一片白色的羽毛,前卫而别致,让久未在歌坛露面的麦子杰一回来便又站进了时尚潮流的前列。

麦子杰之流光

没错,我现在就是一个老歌手

在参加《我为歌狂》时,麦子杰请到了老友刘琼为他打理相关事务。同样是电台DJ出身的刘琼在第三场麦子杰唱完《那片海》之后,萌生了要给麦子杰再出一张新专辑的念头,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要唱的歌单都准备好了。麦子杰一看歌单,“这个完全是像我的一张,大家都说我复出,那我就复出吧!”于是,新专辑《流光》就此开始准备,到年底就推出了。

这张叫做《流光》的专辑,收录了4首麦子杰从前的代表作,3首翻唱歌曲和3首全新作品被麦子杰当成了自己的一张音乐名片,好像是一个久违的人重新向歌坛介绍自己。

为什么要收录这么多老作品?其实在《我为歌狂》的比赛中,麦子杰的唱法引起了不少争议,有部分听众觉得他的唱法太老过于守旧,并质疑当下的乐坛是否还应该给这种老唱法老歌手舞台和机会。麦子杰说,当歌手和DJ这么多年,他一直都在接触新东西,而另一方面,这个年代显然是一个可以包容任何风格的年代,而至于被质疑的那种老唱法,在新专辑中,麦子杰甚至刻意加重了:“年轻人那么新潮,我不会去跟他们比更潮的R&B,我就做我,我就是一个老歌手,我就是从唱片年代过来的,我就是这种唱腔,这种更技术化的很古典的唱法,在中国也得有一个传承。”

《流光》里也渗透着一个老歌手对歌坛的种种感悟和记忆的情怀。新歌《B面的第三首歌》正是讲述了从前听黑胶和卡带的年代,很多歌手都在主打歌之外,把B面的第三首或第五首当作与知音沟通的私密对话。而主打歌《我和我们》更是身临其境地唱出麦子杰这个夏天曲折重生的真实感受:“我不再等什么,今天的我,还依然大声唱着歌。”而此时的麦子杰,正是整理好了心情,穿过流光,重新走入歌坛,以一个老歌手的姿态,依然在大声地唱首歌。

麦子杰之老友

我和毛宁,还在等着一首合适的歌

新专辑《流光》中,麦子杰与妹妹麦璇唱了一首童年时一块洗衣服时唱的童谣《红蜻蜓》,还与老友朱桦合唱了一首比赛时就想合作的老歌《出嫁》,但一起与他有过多次默契合作,且在他的复出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的老友毛宁,却没有在这张专辑里献声。

事实上,麦子杰和毛宁早在1990年就认识了,并成为了好友。20多年里,两人有过多次重要的合唱,首先是在1991年的华东水灾赈灾义演中,两人合唱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当时就是毛宁拉着麦子杰上台唱的。1999年,麦子杰走入事业低谷,当时已经居于内地歌坛一哥的毛宁,发现了一首索尼跟台湾的校园作品大赛的金奖金曲《六楼公寓》,特别喜欢,而且觉得特别适合跟麦子杰唱,于是就找麦子杰合唱了这首歌曲,并收录在自己的专辑中。这次参加《我为歌狂》,就有人说,毛宁为了推好友麦子杰上场,不惜自己装病退赛。麦子杰当然否认了这一说法,比赛中,两人还合唱了一首台湾校园民歌的经典之作《秋蝉》,那也是当年两人在广州时经常一起练习的歌曲。

这些合作,麦子杰说,其实都是以毛宁为主导的,也都是毛宁在帮他,而这次自己出专辑,他也不想随随便便地就拉着毛宁再唱一首,“那样会太仓促了。我觉得跟他如果再有一次合作的话,一定是我们俩都要走到那个感觉,都觉得那个歌刚好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那首时,才要合作吧,我们都在等着这样一首歌。”

4.吴孟超:一个共产党员的幸福人生 篇四

吴孟超:一个共产党员的幸福人生

你相信吗?一位89岁的老人还能在4个小时内主刀做了两台手术。

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幕:3月21日9时,医院6号手术室。无影灯下,吴孟超开始为一名肝癌患者做肿瘤切除手术。探查、切除、打结、冲洗、缝合,一个个动作如电脑程序般精确;手术刀、止血钳、针线、纱布,一次次地在他和护士手中快速传递……1个半小时中,身高只有1.62米的他站在一个约20厘米高的小方凳上,双脚像钉在那儿未动半步。毕竟89岁高龄了,护士准备了一把高椅放在他身后,让他累了稍歇片刻,可手术中他身体没挨高椅一下。

你相信吗?一位89岁的老人竟还如此奔忙。这里记录的是3月21日至27日吴孟超紧张繁忙的一周:

周一,上午两台手术,下午3时坐飞机到北京参加全国肿瘤规范化治疗会议;周二,白天开会,会后立即赶往首都机场,晚上9时回到上海;周三,上午出门诊,下午开业务会;周四、周五,各成功完成了两台手术;双休日,到病房查房,在办公室撰写参加欧洲肝病年会的论文。两天后,作为特邀专家,他飞赴德国与会。

你不能不信,89岁的吴孟超书写了不老传奇。3月30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正式致函吴孟超:2010年主刀完成190台肝肿瘤切除手术,88岁的吴孟超,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他创造了切除重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世界纪录;创造了为4个月的女婴切除重达800克的肝母细胞瘤、肝脏手术年龄最小的世界纪录;创造了肝癌术后患者存活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但是,这一切功名在吴孟超心中都没有另外一种东西重要。程月娥说起这样一件事:“2009年8月,一名患者中肝叶长了一个碗口大的恶性肿瘤,许多大医院不敢收治。几经周折,找到吴老,吴老决定上这台手术。我急了,作为手术室的护士长,我知道这台手术的风险和难度,不想看到病人死在手术台上,于是就冲动地找到他问:“吴老,对这台手术你究竟有多大把握?”他说,“这么大的肿瘤长在中肝叶上,风险很大。”我听了就赶紧劝他:“您年龄毕竟大了,冒这个险值吗?万一病人真的死在手术台上,可毁了您一世英名啊!”一听这话,吴老立刻板起脸说:“是我的名声重要,还是病人性命重要!吴老又一次完成了一台高难度、有惊无险的手术。3周后,看到这个一只脚已踏进鬼门关的病人,带着重获新生的笑脸出院时,我内心无比羞愧自责:幸亏吴老没有被我劝住,不然世上就没有这个生命了……”

“假如做每件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它能给我带来多少功名,今天我可能就一事无成。

在有些人眼里,吴孟超一定是个非常有钱的人。记者曾探问:“吴老,没人给你送‘红包’吗?”吴老哈哈一笑说:“有啊,而且有的推都推不掉呢。”记者:“人家给你送多少啊?” 吴老:“说出来你都不信,最大的‘红包’是4000万元。”原来,这是境外一名富商在亲属得救后,向吴老捐的一笔善款,当年用在了建新病房大楼上。吴老还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收了一个600万元的“红包”。那是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奖励了500万,总后勤部奖励了100万。至今,不知情的人还会和吴老的女儿开玩笑:“你家发了,你老爸肯定分给你不少钱!”当时,吴孟超的老伴吴佩煜也以为,这么大一笔钱怎么用,他得和家里人商量商量吧。没想到,从北京开会回来,吴孟超对钱的事只字未提;没想到,又过了一段时间,家人才得知他把600万全部捐给医院培养人才,没给家人留一分。

2005年冬的一天,机关的同志通知:“吴老,明天的手术给你停了。”“为啥?”吴孟超反问道。“国家科技部来人了,对你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进行考核,上午要找你谈话。”“手术还是不要停,谈话推到下午好不好?”“吴老,不太合适吧。这对你对医院都是大事啊。”

“手术不能推。”吴老没留商量的余地。机关的同志面露难色,转身走了。这是个什么病人?吴孟超为何如此看重这台手术?第二天上午,手术如期进行。病人肝上的肿瘤已有排球大小,吴孟超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4个多小时,手术很成功。下午,吴孟超接受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考核时,有人问了一句:“吴老,上午给谁做手术?”“一个来自河南的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啊。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听此,考核组的同志感慨:对您我们多考了一项,内容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一次吴老查房,在一位农村妇女的病床前眉头皱了起来。他把值班医生叫到走廊里,劈头问道:“为啥要用先锋6号?还是进口的?”“现在术后抗感染,别的医院都用先锋,我也给她用了!”

“什么别的医院?”吴老一听就火了,批评道:“都说看病难、看病贵,这么看,能不难、能不贵吗?”

这么多年来,吴孟超手术时不怕麻烦,坚持用传统的针线为病人结扎血管、缝合。他说:“用进口吻合器结扎血管,医生省事了,可咔嚓一下,上千块钱就没了。一台手术咔嚓几十下不算多,老百姓要多花多少钱?我吴孟超用针线则分文不收!”

5.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传奇人生 篇五

导演:陈可辛

主演:金城武 周迅 张学友 池珍熙 故事简介:

孙纳出身贫苦但志存高远,为了生存和成功,她不择手段,终于成为人人艳羡的大明星,然而命运弄人,十年之后在她要努力忘记一切的时候,她生命中两个重要的男人同时出现了——三人要同演一出戏,剧情和命运却惊人的相似,戏里戏外,已难分真假,在孙纳的心中,到底有没有爱过,他与他,究竟如何抉择……

《无极》

导演:陈凯歌

主演:刘烨 张柏芝 谢霆锋陈红

故事简介:

讲述东方无极世界中的爱恨情仇,是3000年前之未来。倾城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让她从一个穷孩子成为世上最美的王妃,但要被命运诅咒,永远得不到真爱,除非时光倒流,人死复生。有一个身份卑微的奴隶,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打破了加诸在她身上的命运之锁,让她获得重新选择的权利。而得到真爱的过程亦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倾城王妃还要在大将军光明和奴隶昆仑之间进行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角斗。

《千里走单骑》

导演:张艺谋

主演:高仓健中井贵一蒋雯

故事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20年代一对日本父子和一名中国姑娘的故事,片中的儿子从事戏曲研究,不幸患上绝症。父亲为了实现儿子的夙愿,带他到中国学戏,日本小伙同一名中国姑娘相遇,两人逃脱黑帮追杀终成眷属。

《情癫大圣》

导演:刘镇伟

主演:谢霆锋、蔡卓妍、范冰冰

故事简介:这是唐僧正式经历八十一难西游记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一行四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莎车城,谁也没想到,在盛大欢迎仪式的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除了唐僧,其余三人皆在莎车城被树妖所擒。唐僧只得设法营救,不料被蜥蜴妖美艳所擒,美艳对唐僧一见钟情,从此天天与其痴缠,终于让唐僧掉进了自己的爱情圈套,并犯下天条。最后终于这一对痴情男女终被打落凡间,美艳化为白马,陪伴唐僧开始了九九八十一难的西游记,普救世人……

《野变奏——一个与狼共舞的女钢琴家的传奇人生》

埃莱娜·格里莫[法]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我丝毫不怀念我的童年。”从第一句话开始,作者和她那充满叛逆和精彩的人生和我们这样打了招呼。埃莱娜从小是个顽皮、固执、爱惹麻烦的女孩子,让父母操碎了心,直到她接触到钢琴。钢琴不仅救赎了她自己,也开启了她人生新的一扇窗。在音乐界初露锋芒的她又开始了新的不满足。她品尝了异国流浪的彷徨与孤独,直到她与母狼阿拉瓦目光交错的那一天,她获得了新生。对狼的了解和日益深厚的感情让她着迷,她在纽约创办了“野狼保护中心”。一个音乐家开始了另一种别样人生。

《分室而居》

玛丽斯·沃林斯基[法]著,中信出版社

“昨晚,你睡得好吗?”“好极了,你呢……”清晨,当夫妻俩走出各自的房间,这样打招呼时,那是什么感觉?本书作者是法国资深女记者,在和丈夫经历了30年婚姻的风雨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分室而居。依然相爱的他们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保持着相对的独立空间和个人的私密。他们的故事也许并不适合所有的夫妻借鉴,但对于保持两性关系的长久稳定,对婚姻关系的沉淀和认知,也许会有帮助。

《转变》

威廉·布里奇斯[美]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少教多学的阶段性总结下一篇:内强素质和谐警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