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

2024-06-27

古诗词鉴赏题(共8篇)

1.古诗词鉴赏题 篇一

古诗词鉴赏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6分)

咏 柳 咏柳

贺知章曾 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诗题完全相同,但作者对“柳”的态度完全不同。请根据诗意作简要说明。

贺诗着重表现“柳”的形象美,表现了诗人赞美、欣赏的态度;曾诗“倚”“狂”等词表现作者的愤怒、嘲讽、憎恶的感情。

(2)咏物诗,有的有“寄托”(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方式,常常借物象言人事,寓事理),有的无“寄托”。上面两首《咏柳》诗,哪一首有“寄托”?这“寄托”的内涵是什么?

曾诗有寄托,以“柳”比喻小人,表现他们得意忘形的丑态,用“日月”“清霜”比喻正义和清明,形象地揭示出这样的小人必将受到惩罚的规律。

2、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劳 劳 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遣:使,令

李白的这首诗,与李商隐的诗《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都以离亭为题,都是从离别想到杨柳,又由杨柳想到春风,写春风深知离别之苦,对人间的离别深怀同情。可以说从同一目的出发,但他们对柳条的结论却完全相反。请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李白的诗设想春风因不愿见到折柳送别的情景,而不让柳条发青;李商隐的诗则设想春风为了让人们在临别之际折柳以表达情意,而不惜让柳条被人攀折。(参考答案)

3、阅读下面的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定**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作,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词。”

(1)请从词中找出两个能够表现作者对待风雨态度的词语。(2分)①“莫听”②“何妨”③“谁怕”④“任平生”。1

(2)作者在另一首题为《独觉》的诗中写道:“(xia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

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4分)

作者所以特别喜爱之两句诗,在于它映现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

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然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销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早雁 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④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回纥贵族南侵,大肆掳掠,难民内逃,诗人因作词诗。②金河:河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西汉长

安建章宫有铜仙人,掌托承露盘。词与“长门”一样泛指长安宫殿。④菰米:一

种生于浅水中的草本植物,茎为茭白,果实为菰米,与“莓苔”均指鸟类食物。

(1)首句中“ 秋半”一词点名了入侵的时间,第二句表面写大雁的“惊飞四散”,实质上要表达的意思是(2分)

写出北地边民因兵灾向内地逃难的凄惨景象。

(2)请任选一个角度,对本诗表达技巧作简要分析。(4分)

采用象征手法,以早雁象征边地难民。通过写它们受胡人侵扰南非的情景,表达

诗人对西北民族进犯中原,给边地居民造成灾难的深深的忧虑,形象传神,充分表现了灾民的惊恐、离散及思归。或:

三、四两联都采用了直接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劝说中流露着深深的无奈,表达了对难民的同情关怀及对战争的谴责,真切感人。

5、阅读下面一首绝句,回答问题。(6分)

绝句

杜甫

急鱼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1)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前两句中动词运用的妙处。

“捎”是“拂掠”的意思,表现了“急雨”之快;“转”是“滚动”的意思,表现了阳光斜照,已近黄昏。这两个动词,不仅符合景物特点,而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忽雨忽晴的天气变化过程。

(2)简要分析这首绝句四句话的组织技巧。

前两句展现由雨到晴的过程,第三句“黄鸟”直承第二句的“树”,第四句“藻”

“鱼”呼应首句的“溪”,形成完整的画面结构。这种组织技巧,既符合自然变化规律,也顺应了诗人观景的顺序。

6、阅读下面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苦寒吟夜雪

刘驾白居易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两首诗抒发的都是孤独寂寞的感情。

(2)简答: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分别用怎样的手法描写雪夜的寒冷?

《苦寒吟》用的是拟人:泉水因寒冷而冰冻,好像在呜咽。《夜雪》用的是侧面

描写,人因寒冷不能入睡,故能看见“窗户明”,听见“折竹声”。

(3)简答:这两首诗各自描写了夜雪怎样的特点?

《苦寒吟》描写的夜雪是小而轻盈,不为人知;《夜雪》描写的夜雪大而猛,铺天盖地。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待储光曦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空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曦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

盼好友来到的期待,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具体细节:清早就已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或坐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

响声,正要出门迎接,哪知是自己弄错了。

8、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

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①。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②,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

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②门外楼头:

用典,隋军已经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

刻含义。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

饰太平,寻欢作乐。

(2)综合分析《桂枝香 金陵怀古》《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三首怀古词,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诗中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香”字不仅写出了柳花之香、店内酒香,还写出了店外各种扑鼻之香,营造了

温馨热烈的氛围,使诗人流连忘返。

(2)试分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运用反问(反诘)、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李白的愁之深、愁之长。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6分)

从军行塞上听吹笛

王昌龄高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指乐曲《关山月》。②梅花:指乐曲《梅花落》。

(1)填空:王昌龄和高适都是唐代边塞诗人(填派别),这两首诗都写了

乐曲声和 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便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

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

合的手法。)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望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我家襄水曲: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这一代是古代楚国的地域。曲,即水道

迂曲的地方。

(1)分析这首诗起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的表达作用。“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二句,对全诗来说有两个作用:一是开门见山,点

出“早寒江上”的题意;一是为全诗营造气氛。“木落”呈现萧条之意,“雁南渡”

引发思乡之意,“北风”展示 悲凉之意。开篇即将怅惘、迷茫、悲怆的情绪表现出来,构成了全诗的总基调。

(2)结句“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表达了怎样的意味?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是说“想问一问出路在哪里,但水天漫漫不知所往”。

这两句诗将漂泊的旅人的孤独、辛酸,找不到归宿,不知道归期的凄惶心绪表现得颇具感染力。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 雪雪

柳宗元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从内容、写法两个角度评析这两首同题诗各自的特色。内容:柳诗中所描绘的纯洁空灵、纤尘不染的白雪世界,正是诗人内心向往的、与浑浊现实对照的理想世界,也是诗人超然脱俗、奇峭幽深的感情世界的投影。罗诗虽以“雪”为题,但实际上并非咏雪,而是借题发挥,别寓深意地由“瑞雪

兆丰年”引出自己的见解:为瑞不宜多。写法:两首诗构思有别: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罗诗由雪而理,重在议理。两首诗都用铺垫:柳诗以雪为背景铺垫,突出人的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

13、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李白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的共同特点。

两首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等。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

崔颢李白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又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两首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从内容和表达手法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两首诗。《黄鹤楼》诗首联、颔联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表达了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写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颈联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前两联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颈联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托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回应前文。《登金陵凤凰台》诗首联写凤凰台的传说,连用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唯有江水流动,自然永恒。颔联进一步抒写“凤去台空”的感慨:昔日繁华的吴宫已经荒芜,东晋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经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煊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颈联写“三山半落”“一水中分”的景象,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尾联转回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寄寓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意在言外,饶有趣味。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但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犹为深远。

2.古诗词鉴赏题 篇二

一、读懂诗题, 把握诗歌的形式

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绝句。古体诗, 也称古风, 有“歌”“行”“吟”三种载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抓住关键词“吟”, 这是一首古体诗;白居易《琵琶行》, 抓住关键词“行”, 行即歌行, 属古体诗。

二、读懂诗题, 把握诗歌的题材

诗歌按照题材, 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羁旅思乡诗、怀古咏史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闺怨诗、哲理诗几个大类。

以咏物言志诗为例, 标题常以物象为题, 如王安石《梅花》虞世南《蝉》如或咏 (题、赠、赞) + 物象, 如储光羲《咏山泉》。从标题中明确作者描述的对象, 理解作者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以怀古咏史诗为例, 标题中常有古迹、古人名,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 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例如《乌江亭》《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等。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 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 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以边塞征战诗为例, 标题中常有“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征人怨》、王昌龄《出塞》等。也有用乐府旧题的, 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以送别诗为例, 标题中常有“送”“别”或“送别”等字词,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等。诗歌多是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 别后情境的想象, 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以闺怨诗为例, 标题中“怨”“怀”“思”“别”“忆”“望夫”“闺怨”“幽恨”“寄良人”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如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长信怨》等, 闺怨诗多是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别离迟暮源征商。

三、读懂诗题, 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题常会直接点明或暗示情感, 要学会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又通过哪些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思家”, 通过标题知道这首诗歌是羁旅思乡诗,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 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探寻思乡 (亲) 的缘由, 抓住关键词地点“邯郸”, 表明诗人此时客居在外, 滞留他乡, 漂泊异地。抓住关键词时间“冬至”“夜”,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十二月下旬, 这天白天最短, 古代冬至这一天, 朝廷要放假, 民间也很热闹, 穿新衣, 互赠饮食, 互致祝贺, 一派过节的景象, 有全家团聚的习俗。诗人此时却客居在外, 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更甚。抓住关键词时间点“夜”, 夜思家, 表明夜不能寐, 辗转反侧, 思家之情更添一重悲。

贾岛《寻隐者不遇》, 首先抓住对象“隐者”, 隐者, 隐士, 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其次抓住重要的动词, 一个“寻”字, 一个“不遇”。“寻”, 寻访, 寻访隐者, 表达了诗人对隐者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 “不遇”, 表明结果, 借此表达诗人钦慕而不遇, 突出其怅惘之情。

四、读懂诗题, 揣摩诗歌的思路

张九龄《望月怀远》, 题目“望月怀远”, 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 是诗人在离乡时, 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抓住动词, 一望一怀, 先写景, 点明题中的“望月”, 后由景入情, 转入题中的“怀远”。

杜甫《蜀相》, 从“蜀相”入手, 写的是诸葛亮, 从题材来看是怀古咏史诗, 这一类题材的诗歌多是按照“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的结构来进行创作, 此诗也是借游览诸葛武侯祠, 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全篇由景到人, 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 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 顿挫豪迈, 几度层折。

杜甫《春日忆李白》, 抓住关键词“忆”, 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 全诗以赞诗起, 以“论文”结, 由诗转到人, 由人又回到诗, 转折过接, 极其自然。诗人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泄气, 交代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书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最后, 因思念之深期待再次相逢论诗。层层铺垫, 又环环相扣, 情感真挚。

五、读懂诗题, 把握写作目的或背景

张旭《山行留客》, 抓住关键词“留”, 明确“留”的对象是客, 借留客于春山之中, 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山行所见之景是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目生机、引人入胜, “留”才有意义, 客人所担心的大雨将至的问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纵然是“沾衣”是春日游山无法避免的问题, 也是春日游山的一大乐趣, 消极地得出客人的疑虑, 巧妙以委婉的方式, 用那令人神往的山中美景, 积极地去诱导、去点燃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的愿望。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又名“闺意献张水部”。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 时兴“行卷”, 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 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投赠的对象是时任水部郎中的张籍, 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中国古典诗歌从《楚辞》中开始出现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的传统表现手法, 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抓住关键词“闺意”, 诗人以新妇自比, 以新郎比张籍, 以公婆比主考, 征求张籍的意见, 诗题用“献”字, 以示其态度诚恳, 姿态卑微。诗人表达作为一名应试举子, 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 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 乃是和女子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

3.古诗词鉴赏达标训练题 篇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秦韬玉:唐代诗人,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②时世,当代。俭,通“险”,怪异。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请概括出本诗所塑造的贫女的形象特点。

(2)古人认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际上抒写的是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你认为作者借写贫女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心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①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镇江)。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类]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歌一二句中最值得品味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三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1)第一支曲所叙三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诗人怎样表现这些古人的结局?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2)两支曲子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对比的内容和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蟹诗

薛宝钗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未黍香。

[注]①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薛宝钗之口吟出的一首诗。

②长安涎口: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豪门贵族的习好,故举长安为说。

③眼前道路无经纬:蟹横行,所以眼前的道路是直是横,它是不管的。经纬,原指织机上的直线与横线,此处指道路的纵横。

④皮里春秋:多用以说人心机诡深,而不动声色。空黑黄,就是花样多也徒劳的意思,因蟹不免被人煮食。

⑤性防积冷:蟹陛寒,食之须防积冷。

⑥月浦:有月光的水边,指蟹原来生长处。诗中常以“月”点秋季。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的颔联写出了螃蟹什么样的形象?

(2)诗的尾联“于今落釜成何益”句包含了宝钗对“蟹”怎样的观点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薛宝钗什么样的个性特点?试谈谈你的看法。

[语言类]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檞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③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注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元直五年(1082)九月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谪所所作。

(1)作者因何而醉?试结合全词分析其思想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阑风静榖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1)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哪些意象写出了山村的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闲看中庭栀子花”的“閑”字,不仅是全句也是全诗之“眼”,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开放探究类]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1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赦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

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②貂锦:这里指战士。③元定河:黄河支流,在陕西北部。④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怀吴中

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灞橋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这首诗尾联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相比之下,更加显示出千里客居者的孤独与苦闷。在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试分析这两重含义的所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期达标强训答案]

《关羽传》

1.B(壮:敬佩)

2.D(A连词“和”/介词“和”“与”;B介词“到”/介词“向”;C表转折“却”/表递进;D介词“用”)

3.C(②⑤⑥表现了关羽的军事才能,其中⑥是指关羽善于广结党羽。①表现关羽对刘备忠心。③表现关羽的勇气。④表现关羽的威名。)

4.B(关羽并未诛文丑)

5.(1)先主(刘备)在乡里集合兵马,关羽与张飞替他抵御侵侮。

(2)关羽全部封存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书告辞,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3)关羽出兵征战,麋芳、士仁当供应军需物资,但不是全力救援。关羽说:“回师后,一定要惩治他们!”

《与吴质书》

1.C(图:料想。)

2.B(④是叹年华易逝,表现自己内心的凄苦,并非“对友人一片深隋”,排除A、D。⑤是以比喻的手法自谦“德才不足”,也不合题干要求,可排除。)

3.D(“消极的感情”不合原文。由“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可知。)

4.(1)这些人只是有些还不及古人,也算一代优秀人才,现在活着的人,已没有人能比得上的了。

(2)年轻人的确应当努力,年龄一旦过去,时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着蜡烛游玩,确实很有道理啊。

《秋湖觞芰图序》

1.C(已:停止)

2.D(①表明应该去游玩,②交代游玩时的天气情况,④介绍高咏楼,都不属于作者所谓“胜游”的内容)

3.D(并非“给诗集作的序文”,应是“题画序”)

4.(1)绿水涨着茱萸湾,清风吹着绿杨城郭。

(2)只有这大江南北,天时调和,年岁丰熟,政简刑清。

《梓人传》

1.D(房屋)

2.B

3.A(原文没有吹嘘之意)

4.(1)如果到私家工作,我拿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木匠师傅左手拿着计算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站在中间。

《潮州韩文公庙碑》

1.D(审:清楚,明白)

2.A(③表现韩公不能“屈从人事”受到排挤,⑤是写韩公受到百姓的敬奉,⑥与文题无关)

3.C(“韩文公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说法错误)

4.(1)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

(2)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确实不错啊!

[张华传]

1.A(过:拜访)

2.B(“论及文章,辨校声实,华未尝闻”,表现斑狐之才;“总角风流,洁白如玉,举动容止,顾盼生姿”,表现斑狐之貌;其他几项中的①是表现斑狐之才,但②不能表现斑狐之貌)

3.D(此说于文中无据。张华识破斑狐的依据是天下不会有这样才高的少年。)

4.(1)您应当尊重贤士,容纳众人,嘉奖人才而同情能力差的人。怎么能够嫉恨别人有学问!

4.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方法 篇四

形象意境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设问方式】

形象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形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景物有什么特点?

意象意境: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直接点明某意象,要求简要赏析。

【背景知识】

1.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抒情主体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意象是寓“意”之“象”,是诗歌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包括景和物。

2.意境——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常见意境特点术语:繁华热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等。

【答题模式】

形象画面分析:特征+形象画面定位

意象意境解说:意境描摹+特点概括(或效果简析)。即先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境描摹出来,再概括情境特点(如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恬静优美、萧瑟凄凉、生机勃勃、孤寂冷清等),或者对意境的作用效果加以简单解说。

二、情感主旨类

情感主旨类题型主要考查三个方面: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设问方式】

情感——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趣(思想感情有何变化)?或要求分析诗句蕴含了作者何种心情。

主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主旨是什么)?或就主旨句、关键词语发问,要求解析情感主旨。

【背景知识】

对古典诗歌常见的5种情感类型应该熟知:

1.人生志向,包括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宦海沉浮或仕途失意的苦闷,洁身自好的追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之志等。

2.忧国伤时,包括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反映边塞征战的壮烈,忧虑百姓离乱,担心民族命运,感叹昔盛今衰等。

3.人生感受,包括伤春悲秋,叹息人生短暂、韶光易逝,感伤世事多变,抒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

4.思乡怀人,包括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感怀等。

5.送别感怀,如依依不舍,情深意长,坦陈心志等。

【答题模式】

情感:诗句内容概括+情感特征。

主旨:诗歌具体内容+情感特征或诗歌主题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题型特别要注意审题。首先揣摩命题意图,区分鉴赏要求。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思路结构。题干要求从什么角度鉴赏,这一点首先必须了然于心。一般说来,修辞手法着眼于诗歌小处(某个词句)设题,表现手法着眼诗歌大处(上下联甚至全诗)设题,思路结构着眼于整体设题。答题时术语必须准确,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解说内容,分析情感或表达效果。

【设问方式】

手法类: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或写作手法)?或直接就某一诗句提出具体的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要求作分析。变体——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诗歌(诗句)进行赏析。

思路类: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或要求分析诗歌的构思之妙。

【背景知识】

要准确答题,必须掌握以下常见术语: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抑扬、对比、烘托衬托、以乐写哀、以小见大、比兴等。

2.表达方式指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主要指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其中描写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有声有色、白描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则有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等。

4.思路结构方面的术语包括照应、铺垫、承上启下、层层深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

【答题模式】

5.题金陵渡古诗鉴赏 篇五

全隆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赏析】

凡是游过金陵,又从瓜州渡口渡过长江,目睹大江浩荡,云水苍茫之色的人,对这首《题金陵渡》的诗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金陵渡就是南京的京口,唐代称京口为金胶,瓜州在江苏江都县南四十里,今辟为瓜州镇,地当运河之冲,与镇江隔江对峙。这里从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渡口。

张估到了瓜州,在渡口小山上的小楼寄宿一宵,准备渡江而南。当他登楼眺望大江的时候,一缕闲愁袭上心头,令他顿生怀古与漂泊之感。楼外是“大江茫茫去不还”,夜幕降落了,长江的潮汐也反映了黄昏迷濛的景色,而夜空中有一弯料月,洒下了薄薄的银光,这时候,瓜州渡口的特色显现出来了,渡口泊船的两三渔火,闪烁地点级在江边,与江月遥遥相映。着了这样的情景,联想到金粉六朝的历史,诗人的感情不禁激荡起来:“这两三星火,标志着千古难磨的古渡风光。而世事的变动不居,在历史长河中,与潮起潮落的长江比较起来,显得多么短暂啊!”

“两三星火是瓜州”这种写景之笔,绝不是单纯写景,而是与愁连系起来,这种愁也许具有“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旅愁,也许具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世事感慨,因此这句诗从唐代以来就脍炙人口,所谓“星火瓜州”,由此而来,大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媲美对瓜州古渡的吟咏,唐宋诗家之作不少,如晚唐的韩握:“风雨萧萧,石头城下木兰挠。烟月迢迢,金睦渡口去来潮·一。”如北宋的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几乎都可从“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找到联想的痕迹。

6.题西溪无相院古诗词鉴赏 篇六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古诗简介

《题西溪无相院》是北宋诗人张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秋雨初晴的江南溪上景致,明净清丽,充满娴静的雅趣。

译文

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注释

⑴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

⑵涵虚:宽广清澄。

⑶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⑷修芦:修长的芦苇。

赏析/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7.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篇七

一.咬文嚼字、品味内涵

阅读诗歌, 贵在领悟。在解题时要结合全诗的内容去咬文嚼字、推敲词语。因为在一些诗句中常常会出现一字之警、全句之奇的神奇字眼, 有时看似普通, 却蕴藏着浓郁的内涵。通过反复吟咏, 捕捉精炼传神之词, 并对此作出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如:

向晚古原上, 悠然太古青。碧云收去鸟, 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 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 十室九家贫。 (郑珍《晚望》)

(2012广东省六校高三联合考试)

这首诗字面平易, 却实有锤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 以俗为雅, 用得很特别。请简要赏析这两个字的妙处。

答:阅读该诗其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令人赞不绝口。鸟儿隐没于碧云之间, 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在田间穿行劳作, 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 一幅清新绚丽的春景图跃然纸上。

古青、碧云、翠稻, 葱绿的色彩点出了诗情画意, 春色溶溶之景致。这是春的旋律在苍穹大地上的回应, 是春风裁出了这碧云, 是春雨润泽了这翠稻, 让人悠然。而尾联中的“怜”与“贫”字则把洒下人间都是怨的哀情苦楚与其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把诗的主题和盘托出, 让人沉浸于思索之中。

二.领悟风格、探究特色

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如何抓住诗歌的精妙词句领悟其语言风格, 探究其特色。是洒脱旷达还是凝练含蓄, 是缠绵悱恻还是空灵飘逸, 是抑郁深沉还是舒缓从容。只有窥探出诗歌的语言特色, 从中悟出其独特的风格, 才能各领风骚, 从而有效地分析和鉴赏。如:

天下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像贤。凄凉蜀故妓, 来舞魏宫前。 (刘禹锡《蜀先生庙》)

(2012江苏省高三百校大联合考一模试卷)

试分析颔、颈联的表现手法及各自的作用。

答: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 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 抒发了“创业难, 守业更难”的感叹。

细品诗味, 作者雄阔绝伦, 吞吐日月、俯仰古今之胸臆。“英雄气”、“尚凛然”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昭然揭若。“势分三足鼎, 业复五铢钱”典出殊门, 对应成巧思, 浑成自然。“得相能开国, 生儿不象贤”正反相形, 声情顿挫, 让人垂戒无穷。

三.捕捉情感、体味意韵

捕捉情感、体味意境, 主要是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诗歌鉴赏常常借助形象反映生活, 只有分析诗歌形象, 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 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诗歌的意蕴往往运用曲折和折射的方式暗示, 多呈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形式, 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人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其伤感之情、惜别之绪、羁旅之思、仰慕之念的, 让自己的的情思与作者的情感有机地融合, 才能进入鉴赏的境地。如:

湘上阴云锁梦魂, 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 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想见不相问, 长笛一声归岛门。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2012泰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调研卷)

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歌既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和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 又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全诗充满了诗人的惆怅的基调。

诗人情以景生, 景以情合, 二者相互融浃。阴云笼罩, 暮雨将临, 渲染了其负重心理。芙蓉国、薜荔村的壮观勾起诗人的思绪, 虽报济世之志, 终感报国无门, 壮烈情怀中寄寓着愤慨与忧伤。笛声、风声、诗人的叹息声交织在一起, 听上去格外的凄凉, 其惆怅之情不绝如缕。

8.古诗鉴赏题解答指要 篇八

一是要读懂诗歌的类别。古诗类别多种多样,同类别的诗有基本相通的鉴赏方法,不同类的诗鉴赏方法往往并不一样。如果从内容上划分,古诗一般可分为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送别诗、怀古诗等;而根据抒发的情感划分,一般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明了诗歌类别,便于我们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比如: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可概括出竹的形象特点——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而对诗作寓意(或者说主旨)的把握,要紧扣尾联中的“但令……会见”加以体会——“但令……会见”,表达的是诗人的心愿和信念,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比如“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等等,但不能笼统地归结成“表达了对竹的喜爱之情”。

二是要读懂诗歌的题目。题目或是交待诗歌所写内容,或是点明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出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揭示着诗歌类别……肯定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分析作品题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如: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题目中的“看山”,交代了写作对象;“寄京华亲故”,则点出作者当时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意在诉说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一伸援手,使他得以狐死首丘,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充分把握题目蕴涵的信息,自然有利于对整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是要读懂诗歌的注释。出题者之所以给出某个注释,是因为这个注解肯定能给读者提供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无疑是有助于读者阅读与鉴赏的。因此阅读古诗时,试题中的注释是万万不能小看的。比如:

过香积寺

(唐)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过香积寺》的中心句就是最后的“安禅制毒龙”。如果命题人不提供任何注释,那么诗作的主题是较难理解的。有经验的学生,完全可以由注解推知本诗表达了诗人要远离世俗生活、追求恬淡宁静的心境。

四是要读懂诗歌的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亲、生活杂感、离愁别绪、孤高自赏,等等。同主题的诗歌常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不同主题的诗歌其特点也不一样。比如杜甫的诗歌,主题多数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而李白的诗歌,主题就比较广泛了。拿到一首古诗词,我们应先弄清作品属于哪类主题,然后才能比较透彻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比如:

临江仙

(宋)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轻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进士,历任要职。词作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机会,他们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该首政治讽喻词,形象鲜明,情趣生动,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五是要读懂诗歌的“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指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等。这个字、词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智慧,是整首诗的闪光点,是足以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其中的“诗眼”是非细细品味不可的。比如:

[黄钟] 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一句中“倦”字用得极好,因为它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的遭遇与心境,又为后文写归隐山村作了伏笔——“数间”以后诸句,写的正是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鉴赏这首小令,只要突破了“倦”这个诗眼,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是要读懂诗中的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景或物。古诗词作品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亲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菊花,代表清高、洁身自好;而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进行鉴赏时,一定要弄清意象的寓意,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比如:

鹧鸪天代人赋①

(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读者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词,就要重点分析“桃李”和“荠菜花”这两个意象有什么寓意。结合注释①对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辛弃疾的生平,城中的桃花李花虽然高居枝头、艳丽多姿,但一遇风雨就会凋落,就好像朝廷官场总是充满邪风恶雨,达官贵人往往朝不保夕;而乡间的荠菜花虽然贴地而开、朴素无奇,却能沐浴春风在溪头竞放,就像自己回到乡下民间,获得了新的生活乐趣。词的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将城中“桃李”与乡间“荠菜花”两相对照,与前面所写的桑芽幼蚕、细草黄牛、青旗酒家等充满生机的景物一起,体现了作者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七是要读懂诗歌的艺术手法。鉴赏古诗,不能不掌握诗歌创作的一些常见技法。这些艺术手法主要包括:(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描写又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抒情又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对偶等。(3)表现手法:烘托、反衬、象征、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虚实相生等。比如:

华清宫

(唐)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一个“飞”字具有动态的美感,绘出宫城四郊朔风呼啸、雪花飞舞的景色;一个“暗”字,从色彩的角度写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势,由视觉感受勾出触觉感受,给人一种凛冽感。次句“惟此宫中落便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便”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第三句“绿树碧檐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宫中的融融春意。这里的“绿树”代表了宫中景物与宫外的不同,“碧檐”则反映出宫中主人生活的奢靡。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展现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诗人含蓄地指出:唐玄宗既然连自然界物候的变迁、冬天的到来都一概不知,那他又怎么能够知道“寒冷”呢?一国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对国事明察秋毫、对人民的苦乐谨记心上呢?这样的昏庸之辈,为安禄山野心的萌生、壮大自觉与不自觉地提供了土壤。全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此外,夸张手法的成功运用,也成为作品艺术特色之一。

八是要读懂诗歌的风格。所谓风格,是指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者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总的特色。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烈奔放,想象瑰丽神奇。而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李贺虽同属浪漫主义诗人,但前者的诗清新飘逸,后者的诗奇诡璀璨。所以在鉴赏诗歌时,须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自特点。比如:

移居(其二)

(晋)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前四句言春秋佳日登高赋诗,还招朋引友,有酒共享,完全流露出豪放、朴实的个性;后二句言农务余暇,心里想起一位邻居朋友,立刻披衣出门,到他家谈笑个没完),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正体现出陶诗看似平淡散缓实则天然浑成的风格。

上一篇:怎么能够使孩子自觉主动学习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