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心理健康

2024-06-23

音乐与心理健康(精选8篇)

1.音乐与心理健康 篇一

复习《音乐随想与健康》通用

在中国音乐的五声调式与人体五脏的关系中,宫调式的音乐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脾脏部位。羽调式的音乐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肾脏部位。

在中国从音乐对身体的影响来说,益脾的音为宫音,健肺的音为商音,活肝的音为角音,养心的音为徵音,补肾的音为羽音。又因为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和心理因素能够相互影响,所以音乐也能够对相应的情绪起到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欣赏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用古琴演奏的形式来表现,对我们的健康有调节多思多虑导致的消化不良的帮助.欣赏乐曲《彩云追月》对我们的健康有疏肝理气的帮助

欣赏乐曲《汉宫秋月》对人们的健康有镇定、安神的帮助。

欣赏波兰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降E大调夜曲》对我们的健康有舒缓焦虑的帮助。

欣赏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的《小夜曲》,对我们的健康有防止肝火上延的帮助。

欣赏不同的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同时音乐也是一种独特的交流形式,但在诸多艺术中,音乐不是一门直接表现感情的艺术。

远古的先人们,把声音与宇宙自然联系起来,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认知,对自然的印象与情感的反应,不断描述、模仿,在劳动生活中创造了音乐,找到了音乐形成的自然规律.因此音乐是来源于生活的。

音乐带给人们多重的体验,据论证:“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使人体都能感觉到声波的震动,感受与观看演出的现场不仅仅可以使人们产生视觉刺激与听觉刺激。除此之外通过音乐还可以触动人类的情感反应等。

不同的音乐可以使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例如不同的音乐会影响人体的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波动;并产生皮肤的电位反应、大脑的活动、身体肌肉的运动反应;也影响着内分泌和体内活性物质(肾上腺素)、免疫球蛋白以及脑电波的变化等。

在古希腊,人们认为音乐对思想、情绪和躯体健康具有特殊的力量。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对人类有宣泄情绪的价值。

在我国,科学家们运用聆听古典音乐中,具有的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特色乐曲, 来调节人的情绪,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云南美》这首音乐作品,体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情民风,有着宽广的视野,囊括

天地的境界。“冰川伴热海,蓝天彩云追”,把云南的多地貌、多气候、多景观生动而高度地概括起来,富有情趣。描绘了云南“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性气候共存现象,呈现于同一片蓝天彩云下。绚丽的语言色彩,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使云南人民更加依恋自己的乡土,同时作品中还透出了庄严、宏大的民族气魄,描述了和谐盛世的现状,赞美了山河大地,展现了生命的意义。

作品像是流淌在人们心中的甘泉,使我们感悟到云南各个民族带着勃勃生机写下了历史的篇章,迈着矫健的步伐迎接绚烂的未来。

《永远的香格里拉》的作者以创造大美与大爱水乳般交融的意境为创作动机,绘声绘色地展现出香格里拉那一幅幅清新的风景画、独特的风情画,情感线条和形象思维同步进行和延伸,唤起人们的美好向往。象高原金子般的阳光、象雪域锦锻般的流云,把人们带到梦绕魂牵的秘境仙界,去享受雪域的阳光那飘散着酥油醇香的亲和,去体悟绿野的清风那洋溢着鲜花芬芳的爱抚,与雪峰交流,与流云对话,去拥抱心中的日月那美好而和谐的家园。

香格里拉在作者的心中,是“天边飘来一幅七彩的画”,是“远古传来一首吉祥的歌”,是作者灵魂里的美好向往。体现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与繁荣,弘扬并歌颂了彩云之南这片神奇的热土的地域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是年青一代赞美家乡的肺腑之言,使我们感同身受。

《长街宴》这首曲子主要表现了云南特有的梯田自然景观,独特健康的少数民族地域饮食文化“长街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云南哈尼族人们勤劳善良、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也体现自然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不分种族地域都是中华民族。把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友谊贴的更近,让大家都能感受到不分彼此的亲切与热诚。同时激发了热爱乡土,赞美家乡的美好情感。《长街宴》无论从歌词还是到曲风都清新、愉悦,让人能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歌颂祖国,培养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正面情绪。《我的祖国》是故事影片《上甘岭》的插曲。影片描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它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保卫和平的坚强信念。

《翻身的日子》这段具有鲜明陕北风味的曲调,情绪是诙谐、生动,又有歌舞音乐节奏轻快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人们翻身解放后的幸福心情。乡土色彩和积极向上的喜悦情绪相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翻身的农民收回了自己的土地,因为他们冲破了上千年封建统治的枷锁。同时激发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健康向上的热情。

《地球的心声》这首作品,是通过音乐引导大家,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与健康起居,爱惜自然资源、特别是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珍惜生命,倡导人与自然

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警示资源匮乏,从而引出了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思考。

《阳光乐章》该曲以“党和人民永远在一起”为主题,记叙了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获得的辉煌成就,赞美了自己的祖国,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激发了年青一代努力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坚定信心与热情。

瑜伽音乐,在古代开始有瑜伽练习的时候,印度人爱在喜马拉雅山练习瑜伽,听取的完全是纯天籁般大自然的声音。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可能每个瑜伽修习者都可以在大自然的环境中练习。瑜伽冥想音乐的出现,就是为了让人们找寻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多人不去做瑜伽肢体运动只是听音乐,也使心灵得到放松和洗礼。

《地球的心声》这首作品,是通过音乐引导大家,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与健康起居,爱惜自然资源、特别是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珍惜生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警示资源匮乏,从而引出了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可再生资源利用的思考。

作曲家格里格的 《晨曲》宁静的阳光穿透心灵 像是一缕宁静的阳光穿透心灵,极富表现力。朝阳、晨光、薄雾、河流配合着柔和的旋律,在弦乐上跳动,在管乐间流淌,展示着婉转的黎明,表现着挪威诗人纯净的心。

篇幅不长,但是沐浴在这样海上吹来的平和晨风里,整个人像是被笼罩在一片的阳光中。乐曲的开始先由长笛吹奏出悠扬美好的晨曲主题,幽静的晨曦中,金色的旭日冉冉升起。短暂的反复后,大提琴却表现出一个灰色的乐句,仿佛是乌云的遮挡,叙述出整个主体的矛盾,对喷薄而出的激情的暂时掩盖反而更加突出了背后的希望。不断上扬的旋律由一个变奏开始渐轻,回到了主题的再现,稍稍地加以变化,增强了配器演绎的空间感。展开了初升的太阳完全跃出地平线的释然之感,希望洋溢在其间,让音乐的旅程带着一个清爽的微笑而继续。仿佛能看到清晨的浓舞徐徐散去,一轮红日缓缓从地平线山冉冉升起,远方的山野孕育着勃勃生机。清新空气围绕在你周围……那灵动飘逸的感觉简直妙极了。

8.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幻想曲2000》最后一个段落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片中无论是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或是火鸟翻飞燃烧整片天空,呈现的光影变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为《幻想曲2000》画下绚烂的休止符。

在《幻想曲2000》的音乐片段中,由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火鸟组曲》,经过现代艺术家们的二度创作,使作品有了全新的视觉角度,和深层次的音乐文化涵义。

《幻想曲》的结尾在《荒山之夜》后面加上了《欢乐颂》,这符合人们对美好结局的愿望。《幻想曲2000》则用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结尾,表现了生命的可贵,反映了生与死的主题。贯穿开头和结尾的的麋鹿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神秘自然力量,春神姑娘的无助的眼神在麋鹿的注视下焕发了激情,最后由畏惧变成了化身春雨的奉献。无论是自然的力量,还是火鸟的肆虐,绚丽的光影配合激动的音乐,带给观众视觉上的震撼。画面和音乐结合的天衣无缝,佩服迪士尼动画师们的鬼斧神工。

本作品深层次渲染了生活的无常,及生命力的旺盛。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境界。讴歌了正面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每当遇到挫折要以及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来克服困难。

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歌,原文是苏格兰文,意思大概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据当地父老口传录下的。这首诗后来被谱了乐曲,除了原苏格兰文外,这首歌亦被多国谱上当地语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友谊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它与交往活动中所产生的一般好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友谊是一种来自双向(或交互)关系的情感,即双方共同凝结的情感,任何单方面的良好,不能称为友谊。友谊以亲密为核心成分,亲密性也就称为衡量友谊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罗杰斯(Rogers,1985)对这种亲密性作了三点概括:(1)能够向朋友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秘密;(2)对朋友充分信任,确信其“自我表白”将为朋友所尊重,不会被轻易外泄或用以反对自己;(3)限于被特殊评价的友谊关系中,即限于少数的密友或知己之间。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华盛顿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 果挚友如异体同心。——亚里士多德

2012《音乐随想与健康》期中考内容范围

在人世间的情感,生活中除了亲情与爱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值得人们去珍惜和珍视。友谊也是一种健康美好的人间情感。

《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曲子,很有代表性。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欢笑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 朋友 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曾经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

我们也曾历尽苦辛 到处奔波流浪

友谊万岁 朋友 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music)

我们也曾终日逍遥 荡桨在微波上

但如今已经劳燕分飞 愿歌大海重洋

友谊万岁 万岁朋友 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我们往日情意相投 让我们紧握手

让我们来举杯畅饮 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 万岁朋友 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 万岁朋友 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友谊万岁 万岁朋友 友谊万岁

举杯痛饮 同声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通过这首曲子,对青年一代高校学子,在立志和自主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在心理健康方面,是一种鼓励和安慰。鼓励学子们面对目标和前程不懈的努力、团结协作,不断自由的追求梦想。对待世事也主张竭尽全力,有一种风雨后定能见彩虹的理想信念。

《像梦一样自由》延续了汪峰以往作品的一贯风格,大气磅礴,充满了对内心力量的追求。而这首歌的MV创作也展现了汪峰从一个无名的歌手到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摇滚明星一路的艰辛。《像梦想一样自由》MV中,再现了初出茅庐的汪峰和他的乐队一起在酒吧驻唱的往事,虽然那时没有观众,但是他们在舞台上依然激情四溢。为了追寻音乐的梦想,每个年轻的面孔都神采奕奕。然而回归现实中,乐队的团员为了生计一个个离去,汪峰一个人背着吉他孤独地穿梭在城市里。多年后,他拥有了自己的个唱,当聚光灯在黑暗中亮起,身后走来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好兄弟,他们一起在舞台上激情演唱。

本曲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盛世的倡导与渴望, 呼吁一种人道主义、珍惜生命、反对战争的健康思想与行为。

《 结束战争 》

我的身体在降落,像雪般的羽毛,他们在呼唤,在一个搬弄是非的世界里,等待早晨阳光天堂在,召唤来自雨中的海岸数着受伤的心灵坠落在他们的梦里,依然寻找那扇开敞的门。

清晨的露珠里,经历了光荣的场面,如战争结束了一般。我感到自己又回家了,纯洁的思念瞬间,在爱的意义中,这场战争已经结束。我感到自己又回家了。

自由之箭,刺穿我的心 打破情感镣链,给予瞬间去祈祷,为找到出路而失去无辜。黑夜里的一声哭泣,希望就在眼前,留下的原因是为了一种崭新的生活。

通过音乐视屏引导大家,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与健康起居,爱惜自然资源、植物资源与动物资源,珍惜生命,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提高环保意识和资源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思考。

音乐与健康第十一讲

“彩云之南”是我们云南省的美称。可以说“云南”这名字很富有诗意,且不说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物产、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底蕴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云南”、“云之南”、“彩云之南”,仅仅这些,就令人向往,让人沉醉其间。但

实际上,“云南”这一美妙的名称,最早不是作为省名出现,而是以县名出现的。《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见于南中,谴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

多少年来,无数音乐人为云南这块春天般的土地创作过无数美不胜收的音乐作品。在云南,人们常见到天是蓝色的,水是绿色的,听到的山歌永远是悠扬、淳朴的。结合了云南多种民间音乐元素创作而成的这首《彩云之南》,音乐中寄托着一种对山、对水、对人、对景的思绪,不论是歌词、旋律、还是曲风,无不蕴涵着制作人对云南的倾心与关怀。不论是丽江的石板路,还是大理的砖瓦房,那是故乡,是家的方向。它所带来的通感,并非是喧嚣城市的灯红酒绿,也并非是百姓的市井生活,而是一种自然和真实的画面。虽然全曲贯穿着动感的节奏、高亢的旋律,但却蕴涵着某种细腻与飘渺。

《天籁之爱》这首歌曲由著名音乐人小柯作词作曲,旺姆、容中尔甲、蒲巴甲等歌手演唱,一经推出即刻得到众多歌迷的支持,获得了超高的点击率和下载率。

2.音乐与心理健康 篇二

如今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 代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 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 培养生活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会与人和谐共处, 从忽视个体转向重视学生个性及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是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怎样能让学生在音乐上获得最大的“自由”, 不受束缚的接受音乐,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通过音乐去感染、触动、净化、点亮学生心灵, 影响学生心理,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 为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 教师必须要知道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 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 把人教育成善和美的, 所以音乐课就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 教师要明白音乐与人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 声相应, 故声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音乐的产生, 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人的心理活动, 是由于外来客观事物引起的。人心同受外来的刺激而受感动, 使发出声来;用刺激性质不同, 强弱不同, 激发出来的声音也不用、有变化、有节奏的声调叫做“音”;依照一定的音调歌唱、演奏、并举着干、戚、羽、旄跳舞, 这就是“乐”。音乐教育应该从学生心灵出发, 让学生真正从内心里感受、体验音乐, 喜欢音乐, 享受音乐, 从而感染、触动、净化、点亮学生心灵,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走向健康, 进而以追求人生的真、善、美为最高价值。

第三, 当老师把音乐的本质忘了, 就有如一根蜡烛永远不去用火点亮它, 那它就永远不会发光发热, 也不会绽放出它所具有的生命光彩。

音乐教学同样离不开生活,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 音乐也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应该努力把音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学习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而勾起类似生活情景的画面进行联想, 去体验音乐, 去接受音乐, 去理解音乐, 这样, 才能真正从学生心灵出发, 从内心深处对音乐产出共鸣, 从而引发愉快的情感体验。

音乐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诗一般的歌词, 能触动学生的情感, 震感学生的心灵。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还应该让他们在歌唱中认识人生, 追求真、善、美,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那么, 我们该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首先, 在歌唱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理解歌词, 用歌词敲响学生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课堂上, 应当根据学生的不用个性采取适当的方法, 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表演, 比较大胆, 而有的同学比较内向、拘谨。此时, 应该先采取集体演唱的形式, 然后给同学讲个小故事:从前有一只鸟中了子弹, 另一只鸟没中子弹, 但为什么没中了子弹的鸟反而从树上掉了下来? (让学生思考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活跃起来) 答案:那是因为没中子弹的那只鸟笑了中了子弹的鸟, 没中子弹的鸟自己一开心, 两只翅膀一收, 失去了平衡, 就掉下去了。结论:告诉学生当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在嘲笑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 所以在你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 看到别人的不足之处或犯错误时, 我们都应该去接受而并不是嘲笑, 也只有自己去接受了它才能让自己健康的成长, 而不是像那只没中子弹的鸟一样的下场。通过这个小故事, 启发学生的内心欲望, 其实每个人都喜欢表演的, 只是有时由于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 就不敢去解放自己, 我还要同学明白一个人的各种成功是建立在快乐、幸福还有痛苦之中的, 当你越挣扎时, 你就会把自己捆得越紧, 只有把自己放开了, 自然你的歌声就美了, 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自信、快乐、健康的人格魅力, 就犹如一根根的蜡烛点亮了!多美啊!

其次, 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在一开头我就提到了音乐是依靠听觉来感受的, 是音响和时间的艺术, 但欣赏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放音乐让学生听, 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 诱导学生进入歌曲及曲中的意境,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去体验、感受音乐, 去享受快乐, 去感悟人生, 感染、触动、净化心灵。

运用多媒体播放欣赏音乐相关的资料 (如图片、电影、音乐等) , 让学生有初步的感受, 再让他们去欣赏, 感受音乐。如欣赏京剧时, 可以先放影片, 让同学直观感受到了五大行当中有什么特点?然后开始聆听音乐。你们听那高昂曲折的京剧唱腔 (音程的扩大, 节奏的收缩与紧放, 音高的起伏大等) , 那是不正是生命漫过的一道道的险滩激浪, 自豪地前进着吗?在学生共同听完一段之后, 让他们用简练的语言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 在听第二遍的时候, 学生便会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真谛。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还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 从而加其内化 (将外在的美的活动内化为感知) 的过程。让学生的心灵再次用音乐点亮。

再次, 在合唱教学中渗透。在音乐课上, 还应该重视合唱教学, 因为也是听、唱、感三位一体的音乐。听是用耳朵去听, 唱是用喉咙去唱, 而感是个复杂的活动, 是要用心去感悟的。

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合唱中的女高音、男高音、女低音、男低音, 每个声部就好像代表着人类不同的性格, 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 那就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就会存在矛盾, 就像人与人交往中也会产生矛盾, 该如何解决呢?那又该如何和谐共处, 共同创造美好的家园呢?那就需要同学的相互合作, 参与合唱, 相互的声部交接、衬托, 相互的合作、同心, 共同的吸气、呼气, 共同的服从、口型, 从而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美的音乐来触动、净化、点亮他们的心灵, 不仅把同学们之间曾存在的不愉快事情融

浅谈从素描走向设计

秦少静李海元郭宏 (河北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系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设计素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能力, 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造型、理解造型的能力, 是对创新、求异这一基本设计理念的初步导入。呈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 而是代表着作者对造型的观察, 思考, 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设计素描的教学各环节的设计都应与设计相关联, 反映设计的基本属性, 成为设计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素描;艺术设计;教学;创造思维;结构

(本论文由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基金资助)

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技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性专业, 设计素描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创造性思维的和有目标的造型活动, 是在传统绘画性素描的基础上, 通过具象认识大自然的造物法则, 并从具象中探寻抽象的规律, 启发我们的想象空间, 找出物象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经过提炼与归纳, 形成理念的形态, 利用其可重新构建的因素, 在符合设计应用功能的前提下, 重树新的形象, 并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对设计意识的培养。

按照先物质后精神的设计基本原则, 任何设计都势必要受其使用功能的制约与限定。推而论之, 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必然要受到一定的制约与限定, 正因为有了这种制约和限定, 人们才将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训练称之为设计素描。目的的实现也理所当然地受制于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即实施设计素描的教学与训练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 能根据各类设计的需要, 有效地运用素描这种形式, 传达、记录、转化视觉信息的结果, 并具有扎实的造型能力来应对各类设计之所需。设计素描的教学目的是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认识及表现能力。

设计专业的素描呈现的不只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 而是代表着作者对造型的观察, 对造型的思考, 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用设计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用设计的思维方式去想象形态, 用设计的造型语言去构建“新的形态”。总之, 要以设计观念为指导思想贯穿素描教学的始终。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通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训练, 只学会如何把一个对象逼真的表现到画面上而已, 所以, 教学观念的转变, 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基于此种较为前沿的教学观点, 围绕素描教学, 研究如何融入创新思维, 从思路、做法以及效果几方面对素描教学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实践。

(1) 基础素描阶段: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 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 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

(2) 结构素描阶段: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为重点, 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 是表达设计意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基本上适用于一切立化了, 还促进了学生与老师的心灵交流。通过合唱不仅会让学生明白了与人合作是可以产生这么奇妙的力量, 单独的力量是不可以形成这么美的、和谐的声音。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心灵深处, 使他们也懂得了和谐社会是要大家共同创造的。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发展是重要的。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音乐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 音乐是心的直接语言的艺术, 感情的艺术, 音乐既能表现人心活动, 也就能打动人心, 点亮人的心灵。音乐既是表达感情, 也能激起感情, 点亮人的心, 影响人的心理。所以, 音乐教学应该分担这一重体设计专业 (如产品设计、造型、雕塑等) 画面以透视和结构剖析的准确性为主要目的。

(3) 创意素描阶段:设计素描是由绘画素描发展而来的属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通过造型与创意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形体准确描绘能力, 对形体结构分析综合能力, 以及对物象进行抽象、变形, 超现实的创意能力, 以形成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设计表现思维和设计语言表达方式。训练学生借鉴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观念方式, 进行抽象、变形和想象的设计创意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系统深入了解创意是设计作品的灵魂, 好的设计作品离不开好的创意, 课程围绕着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从“绘画中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提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情景”“制造创造性思维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表现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美感等要素, 同时, 使学生了解设计素描的意象性、开放性、创作性和强调个性的特点。实际也是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开端, 既要强调高考前专业的基础造型能力又要体现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 实现与将来专业课程学习的衔接过度, 培养学生设计意识, 所以设计素描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 其教学目的实现形式本来就应该多样化, 不必简单地归结为某种模式。况且, 西方提出设计素描这一概念的历史也只有几十年, 引入我国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也只是在20世纪80年代, 应该说还处于形成与发展的阶段, 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检验。给予宽松的学术氛围、多样的教学手段、宽泛的选择空间去发展其优势, 是学术民主的一种体现, 因此不必过早地加以定论。但在所有教学主张中, 有一点应该明确, 即:其最终目的应是统一的, 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既要有利于启发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 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这也正是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我们的设计素描不象传统艺术的那种感性的美及随意性。因为, 设计是一项有目标的造型活动, 涉及众多知识及运用。设计素描通过训练脑, 眼, 手等, 把形态的理性, 机能要素表达清楚, 使设计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综合的分析能力, 准确的表现力, 抽象的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是一切艺术, 创意产生的保障。设计素描从设计的角度运用设计语言形式, 将设计构想表现出来, 并通过意象构成的内容激发出设计师的创造力, 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事实证明, 素描教学除了必要的技术训练, 还包括艺术观念, 形式分析, 视觉分析等课题的分析研究。当年在包豪斯学院里, 康定斯基开设了“图画分析课程”完全从形式的角度对艺术形式进行视觉分析。同理,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不同于纯美术素描的教学, 设计专业不是培养纯粹的画家, 而是以培养设计师在构思, 造型, 美感, 形式感, 艺术感受力, 艺术思维, 空间想象和表现语言或工具等方面作为主要目的, 甚至包括设计者的设计思想都要用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

任, 不仅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还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促进人的心灵世界全面和谐发展, 进而培养出高尚品德、健康人格、审美能力强的学生, 为社会贡献一份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原理》作者:胡德海出版社:甘肃教育1998-12-1

3.音乐治疗与心理健康 篇三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治疗;心理健康教育

分类号:B849

1前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彭聃龄,2001),总体上可以归纳为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当人的生理需要达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更多的精神需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生活,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是一种健康或者幸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实现自我,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工作富有成效和成果,并有能力对所在社会做出贡献(俞国良,董研,2012)。可见,满足精神需要不仅能让个体健康地生活,同时也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瑰宝,给人带来美的同时也不乏治愈的功效。黑格尔曾经说过,“声音把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艺术活动是一种灵魂的释放”,“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而“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俞人豪,2004)。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周海宏,2012)。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让人通过声音使一切压抑在内心的苦痛与忧愁不再受到现实的限制而得以释放。可见,音乐不仅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治愈功能的艺术形式。张晓敏(2013)采用团体音乐治疗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干预发现,音乐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感,能够有效减少由心理压力引起的身心不适,并能提高压力应对能力,有效避免消极应对压力的方式。可见,音乐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从音乐治疗的起源、音乐治疗的心理作用等对音乐治疗加以简介,最后对通过音乐治疗促进心理健康的提升提出建议。

2音乐治疗的起源

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教授Bruscia在他的《音乐治疗定义》一书中表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赵宁,2012)。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和肯萨斯大学相继在1944年和1946年开设了音乐治疗课程,训练专业的音乐治疗师,音乐治疗从此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80年,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学活动中介绍了“音乐治疗学”,音乐治疗从此被引入中国。

3音乐治疗的形式

音乐治疗是一种能够很好地提升个人的社会技能、言语及非言语交流、情绪情感和机体机能以及自信心的临床技术,应用十分广泛。目前,音乐治疗主要分为接受式音乐治疗、参与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三种。接受式音乐治疗是指治疗师给来访者播放指定的或者来访者自选的音乐曲目,并指导其进行身心的调整,达到治愈的目的。参与式音乐治疗主要是指通过组织一些具体的音乐活动,治疗师诱导来访者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当中调整不适行为,达到治疗的效果。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主要采取即兴弹唱、即兴创作等方式。接受式音乐治疗具体又分为聆听讨论法和音乐想象法;参与式音乐治疗也称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主要又分为工娱疗法和音乐技能法(侯艳,2013)。

3.1聆听讨论法

聆听讨论法,顾名思义,即聆听治疗师指定的曲目,在此之后治疗师与来访者对音乐曲目进行探讨。二者可以通过讨论的过程来充分地认识音乐作品,讨论的过程中来访者的身心得到改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该方法要求治疗师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以及广博的人文知识,来访者也要有相应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认知能力。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曲目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曲风、旋律、烘托的情感氛围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来访者的感触等。例如:提及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在哪个环境之中才会创作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音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触动来访者情感的释放,让来访者能够将内心打开,减少阻抗现象的产生;也可以通过讨论来访者听完乐曲后的感受以及对乐曲的理解,帮助治疗师充分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更有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在整个过程当中来访者的诉说也能够让来访者将内心被压抑的情感得到最充分的释放,以此达到治疗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认知疗法共同对来访者进行干预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此方法更适合于高中生及更高层次的人群。

3.2音乐想象法

行为主义学派提出了放松训练的治疗方法,就是让来访者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跟随咨询师的言语指引进行自由想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音乐想象法与此方法极为相似,所不同的就是音乐想象法是以音乐为中心,来访者必须跟随音乐的节奏与节拍,进入意境中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自由的想象,并且要求来访者必须在想象中出现有意义的画面,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以便当想象结束时与治疗师进行讨论。在操作该方法时应该注意乐曲的选择,必须是经过精心编制的曲目,符合来访者当下的心境,只有这样来访者才能很快进入意境之中,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身心得到放松,在音乐的伴随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当结束想象时,治疗师可以让来访者将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有象征意义的画面编成一个故事讲给治疗师,通过这一过程,来访者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充分表达出来,将问题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现给治疗师,治疗师透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去挖掘来访者深藏在潜意识当中的深层原因。此时可以结合精神分析的方法,将其上升到意识层面,让来访者进行宣泄以巩固治疗效果。音乐想象法更适合于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群,特别是幼儿群体。

nlc202309011414

3.3工娱疗法

工娱疗法可以理解为使用娱乐工具的方法。确实如此,音乐更多是一种娱乐的艺术形式,在让人娱乐的同时也让人身心得到舒缓放松,精神得到愉悦,起到治疗的效果。因此,此种方法注重的是组织具体的音乐活动,治疗师诱导来访者进行参与,例如:唱歌比赛、即兴演唱(上台即兴演唱一首歌曲或者根据治疗师给出的一个主题编一首歌曲并演唱出来)、演奏乐器和音乐会等一系列活动。唱歌比赛可以让来访者相互作为评委,点评其他来访者的演唱,治疗师观察每一个评委的非言语行为,了解其内心,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改善来访者的不适行为。例如:有的来访者具有社会焦虑障碍,在评价其他人的时候不敢接近人群,不敢进行评价,此活动就能够通过最后大家互相探讨促进其社会行为的改善。也可以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进行治疗,即有人演奏乐器,有人进行演唱,有人进行伴舞,这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默契的配合才能达到很好的演出效果。团队合作的形式促进了每个人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有效地改善其社交行为,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工娱疗法适用性比较广泛,任何人群都可以采取此种治疗方法,特别适用于特殊人群,例如社交焦虑、抑郁症群体等,同时也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其他神经症患者。

3.4音乐技能法

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音乐技能也不例外。此种方法主要是让来访者学习音乐相关的一项或者多项技能,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来访者进行治疗,最终既能够习得音乐技能又达到了身心健康的目的。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不断的人际互动改善来访者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言语表达能力等,同时增进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全面认识,最终音乐技能的获得也能够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使其更有自信地面对生活,领悟生活,体验生活的乐趣,提升幸福感。例如:让来访者学习乐器,使其从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知识基础的人变成一个具有丰富音乐知识的人,并在克服障碍时习得以后的生活当中有效应对困难的方法,同时也磨练了意志。抑郁症患者或者抑郁倾向的人群主要是以持续的低落心境为主要特征,如果采取音乐技能法进行治疗,则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音乐具有舒缓放松的功效,学习乐器使抑郁个体将注意力集中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具体的演奏方法,减少对其他事情的关注。治疗师在教授过程当中要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看到来访者身上的优点并且给予相应的反馈以增强其自信心。同时抑郁群体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克服一系列困难,最终习得演奏乐器的方法,并且能够成功演奏自己喜欢的曲目,此时心境会发生变化,抑郁情绪会有所减少,从而起到治疗的效果。音乐技能法特别适合于缺乏自信心的人群,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4音乐治疗的生理作用

音乐以声音作为载体,通过节奏的变换诱发人的情绪波动,在波动过程中随着音乐的旋律将聆听者带入一种意想不到的境界,以达到治疗作用。大脑是人类心理的高级执行中枢,改善大脑的相应部位的功能,能够促进人类心理的健康。那么,音乐与大脑具有何种紧密的联系呢?随着脑科学的发展,音乐调节大脑的奥秘也逐渐被揭露。Aust,Filip,Koelsch,Grimm和Bajbouj(2013)采用音乐和情绪面孔表情诱发抑郁个体的情绪,并且要求抑郁个体对此时自己的情绪体验从愉悦度、唤醒度等几个角度进行评定,结果抑郁个体的颞上回、后枕叶、右侧脑岛和右侧海马等脑区呈现显著的激活,而前扣带回等脑区则无显著的激活,进而得出以上脑区活动的改善能够促进缓解期抑郁个体的情绪调节。有研究表明,海马在柔和及平静(Trost,Ethofer,Zentner,& Vuilleumier,2012)、欢快(Mueller et al., 2011)、悲伤(Mitterschiffthaler,Fu,Dalton,Andrew,& Williams,2007)的音乐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海马脑区的信号传递在积极和消极的音乐背景下都会改变(Koelsch,Fritz,Cramon,Müller,& Friederici,2006;Eldar,Ganor,Admon,Bleich,& Hendler,2007)。听音乐能够改变杏仁核、腹侧纹状体以及边缘系统的其他组成脑区的活动,使人产生高兴的情绪体验(Altenmüller & Schlaug,2013)。

在情绪的研究中,采用音乐作为实验材料与其他刺激材料相比,大脑的海马部位激活程度更高。Mitterschiffthaler等人(2007)采用不同效价的音乐刺激进行研究发现,在悲伤音乐条件下,大脑的海马前部结构发生改变,被试更可能自动地比较悲伤音乐和中性音乐的熟悉度。可见,不同音乐能够激起不同的大脑区域,通过音乐刺激作用大脑不同部位,能够改善其相应的指令,调节行为,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音乐也通过影响血流(Blood & Zatorre,2001;Bernardi,Porta,& Sleight,2006)、血压(Bernardi et al.,2006)和心率(Blood & Zatorre,2001;Bernardi et al.,2006;Khalfa,Roy,Rainvile,Dalla,& Peretz,2008;Roy,Mailhot,Gosselin,Paquette,& Peretz,2009)等生理指标来改善人的生理状况,促进生理的健康。

5音乐治疗的心理作用

音乐治疗在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应用最广泛,自闭症儿童以社会交往与语言交流困难障碍为主要特征。自闭症儿童对听觉刺激较其他刺激具有一定的加工优势。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能够对孤独症产生较好的治疗效果。 Kim,Wigrama和Gold(2009)运用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形式对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动机以及人际间的互动进行治疗,在无音乐演奏玩玩具与有音乐演奏玩玩具两种条件下相比,有音乐伴奏条件下自闭症儿童的愉快情绪、动机强度以及人际间的互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Geretsegger,Monika,Holck和Gold(2012)将自闭症儿童随机分成两组,运用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方法对两组儿童进行5个月的治疗。两组儿童或者每周接受一次音乐治疗,或者每周接受三次音乐治疗。最后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SRS)以及标准化的自闭症儿童诊断观察计划(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ADO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每周三次音乐治疗促进了自闭症儿童社交的能力。

4.音乐与心理健康 篇四

朱咏北在《音乐鉴赏》一书中对音乐欣赏做出明确定义,即:它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实践活动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感受和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作为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它对于扩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鉴赏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音乐欣赏过程之心理因素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实施欣赏教学的几点探索和认识。

1.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1934年黄自指出,音乐欣赏有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三个方面。

1983年张前在他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一书中,把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为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要素。

80年代在国内引起关注的还有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a.copland)的音乐听赏三阶段论,他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全是在三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 &(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

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

各家理论观点不尽相同,存在的差异也多可视为一种互补。总体来看,完善的音乐欣赏活动根据音乐的不同类型、特点、功能以及不同的欣赏场等,心理结构各成分由低到高或单独地或综合地起作用,而音乐欣赏心理结构的最高层次,首先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有理性认识的渗入,这种理性认识包括对音乐形态的感知、对作品意蕴的把握、以及对作品创作和表演方面的审美评价,然后在感性与理性的整合中达到情感的升华,达到对音乐美的体验和感悟。

2.从听入手,抓住学生音乐欣赏的一般心理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听觉得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听觉,听音乐是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而音乐欣赏表现为欣赏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欣赏的一般过程。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分析指出,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刺激的特征(新颖、新奇、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再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少灵活动。

我在进行一年级《狮王进行曲》欣赏教学时,起初在教学设计中以音乐体验为主线,忽略了音乐本体,在初听《狮王进行曲》时,急于让孩子们表现音乐形象,没有给孩子先静听音乐的时间,学生还未把握《狮王进行曲》中的音乐形象就草率让他们投入情景表演,结果孩子们把注意力放在了情景表演中,而音乐成为名副其实的陪衬,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留意到这一课重点要欣赏的乐曲,只是通过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来的想象在进行表演,却没有真正去根据欣赏曲《狮王进行曲》中的旋律变化想象不同的音乐形象。这违背了孩子们音认知心理,也违背了音乐欣赏的主旨,经过反思我认识到:让低年级学生理解音乐作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聆听习惯,把握孩子们的欣赏心理,让孩子们先听,进行直感状态的音响感知,在此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感受音乐形象,然后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使表演为学生理解音乐服务,孩子们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添加表演、伴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发现音乐的美,理解音乐内涵。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策略 刘金华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分析了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做出界定,4-7岁的儿童为直觉思维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7、8岁的儿童不再集中于对象的某个特征或某种状态,集中于主体所持有的某一种观点,而能够以所有可能的迂回和回转去追随外界变化,依据客观的交互观点的系统去协调个别观点。而到11、12岁,孩子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并随着年龄增长,对定义概念的那些方面逐渐与大多数成人认为的关键东西相一致。还以一年级欣赏教学《狮王进行曲》为例,当我问孩子们:当狮子走到小动物当中用吼声来显示自己兽中之王的身份时,其他小动物会怎样?原本想让孩子们回答:小动物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向兽中之王狮子打招呼。可是大多数孩子都说:小动物们都吓的往后躲!我在预设教学情境时忽略了6-8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在这个过度期,孩子们可能只会根据自己的先前经验得出狮子会吃小动物这样一种认识。当时,我立即引用动画片《狮子王》中辛巴的爸爸向辛巴解释狮子作为兽中之王为什么还吃羚羊的原因,引出了自然界生物连的关系,虽然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我想要得答案,可是,花费了很多课堂时间。生物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可是对于这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的。课后我对此进行了认真反思,我想:如果当时我模仿狮子的口吻说:小动物们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们,我今天是专程来参加你们的迎新年音乐会的。然后在问:小动物们听到狮子这样解释会怎样?用这样非常富有童趣的语言,可能大多数孩子都会热情地欢迎狮子的到来了,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孩子们更真切地进入情景中去感受音乐。

5.音乐与心理健康 篇五

十分荣幸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来到宁波大学参加为期三天的音乐审美与心理学研究提高班的培训。离开校园这么多年,很多东西都忘记了,能重新回到课堂的感觉真好。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音乐审美与心理学研究,主讲徐老师以幽默风趣、亲切随和的教学风格给我们进行了生动的讲课。通过体会聆听、音乐生情、听析意图这三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给我们分析讲解了音乐审美的方方面面,其中许多知识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非常新鲜,也有点深奥难懂。学习中,徐老师还提供了大量音乐家的作品,电影资料、电影音效,举一反三分析解读,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真正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聆听到了各种风格、各种调式、各种情感的大师级经典作品,欣赏到了各种叹为观止的电影音效,及反映心理本质的音乐作品,我个人觉得非常享受。音乐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审美感知开始,进入审美体验,最后达到审美启悟。而在这三个阶段,审美体验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欣赏者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这次培训,我受益匪浅,不但开阔了眼界,也懂得了音乐审美不是随便听听这么简单的事,需要大量的作品背景认知,才能很好的了解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感知音乐的美。培训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背景故事十分匮乏,对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也不够强。今后在这些方面需要加强,平时要对音乐作品及其背景加以收集累积,才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了解音乐,理解音乐。

6.音乐与心理健康 篇六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包新华

二十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善于竞争、富于创造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这些品质无一不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当前的心理教育不仅是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无旁贷的职责。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的情绪,促进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谐发展,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众所周知,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由于父母的娇宠姑息、百般迁就、过分溺爱致使其子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攻击、抗拒、过度愤怒等异常情绪;缺少爱的孩子,便产生焦虑、恐惧、冷漠、自卑等不良情绪。长此以往,便会成为心理障碍。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必须了解的。正因为有这些问题,我们才必须刻不容缓去教育他们,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下就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首要条件。师生之间的和谐,爱是核心。其次是合作,即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师生应是互动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指导和引路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心理辅导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而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的重要表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的设计者。接纳——给学生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世界;关心——使学生重新感到自身的价值,产生积极活动的动力;专注——专心聆听学生的心声,杜绝“居高临下”、“唯我独尊”的方式;信任——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相信他们的可塑性。

三、运用不同类型的音乐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音乐欣赏课中渗透

1)教师要努力营造好音乐欣赏氛围。如富有艺术特色的教室;课前的精心备课、精美的课件;心理的和谐;教师的言行举止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等。这些都能起到心理协调的作用。

2)选择适当的、不同风格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当前的心理、情绪状况等特点选择音乐作品。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了解歌(乐)曲的内涵,并随着音乐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有益。如气势磅礴的《黄河船夫曲》、《长江之歌》;优美抒情的《月光奏鸣曲》;充满喜气的《春节序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充满乡情的《新疆好》、《我的家乡沂蒙山》;活泼欢快的《喜洋洋》、《牧童短笛》;热情奔放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等,都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欣赏过程中,我既注意吸引全班学生参与,又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尽量使班级辅导活动和个别辅导活动相结合、全体参与和个别对待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歌唱教学中渗透

1)挖掘教材中音乐家的优秀品质进行心理渗透。如:介绍音乐家冼星海、刘天华时,讲述他们在逆境顽强拼搏的生活经历,从而教育学生珍惜幸福、克服困难的信心。

2)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及情绪,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每首歌,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

3、在唱游教学中寓音乐教学于游戏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唱游活动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龟兔赛跑”、“小白兔乖乖”、“到同学家”、“小鹿”等音乐游戏或歌表演,启发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如何与同学合作、怎样对待困难和挫折。

4、音乐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能培养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情绪,消除自卑、孤僻、羞怯的心理。如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学校的一年一度的“班班有歌声”、两年一届的“校园十佳歌手”比赛,观摩音乐会,参加学校音乐展能活动,开“音乐家故事会”、音乐趣味游园等。通过这一系列音乐活动,既激发了学生音乐兴趣,又增强了自信,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良好效果。

7.音乐与人体健康关系探析 篇七

笔者基于对音乐本质的认识, 试图从音乐与健康的历史追溯, 音乐与健康的现代解剖生理分析两方面粗浅探析健康音乐理论, 旨在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融入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 帮助人们理性认识音乐的健康功效, 从而为健康服务的目的。

二、音乐与健康的历史追溯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声成文谓之音, 音之数五, 律之数六, 分阴分阳, 则音以宫商角微羽。”组成了Do、Re、Mi、So、La五声音阶, 认为乐律中、律为阳、吕为阴。而且阳中有阴, 阴中有阳, 故阳律生阴, 阴吕生阳, “律随天而变, 吕随地而化”, 认为自然界的节律有阴阳节奏这是古代医家应用音乐的“人心之感受”来调理人的情志, 产生人体生理效应达到疾病康复的目的。《素问针解篇》载“人声应音, 人阴阳合气应律”。认为人体内会有一定的生理节奏亦称之为“节律”, 故张景岳认为:“卜二律为神物, 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 依据阴阳五行学说, 以音乐旋律、节奏作用于人体内的生理节奏关系亦即是人体内的节律关系使人体自身能量得到转换和调节, 促使调动人体本身的自疗功效。

中医的形神一体观认为形神 (身心) 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方类聚》中说:“脾好音乐、丝竹 (乐器) 才闻, 脾即磨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脾受“丝竹”律振, 使各器官生理节奏协调一致。音乐频率作用于大脑, 兴奋大脑神经, 使神经体液得到调节, 促进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 调节血液流量, 促使血液循环和胃肠蠕动及唾液分泌增强了新陈代谢。这与现代医学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三、音乐与健康的现代解剖生理分析

从机理上来看, 音乐是通过旋律、节奏、音乐强度等因素对人体产生作用的, 它是以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形式转化成心理、生理反应来发生作用的[1]。

1、音乐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音乐之所以对人体身心健康产生作用, 主要是通过声波振动的形式刺激人体共振而发生作用的, 人体内的细胞在生命运动中都在做微小的振动, 即称为“微振”而大脑皮层中的细胞这种“微振”显得更加活跃, 在其指挥下人体周身所有细胞都按照一定的节奏作共振运动, 以此维持人体各自成分发挥其机能作用[2]。因此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而音乐是经过加工、组织后的乐音而形成的, 再通过演唱、演奏产生艺术效果, 而具有适应其个体并能对其身心健康产生激励作用的音乐。这里不妨称为良性音乐通过音乐者的演唱、演奏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到人的大脑皮层, 当这种音乐的节奏通过旋律美感作用人体, 主要是作用于大脑皮层时, 大脑机能就会发生响应并转化成生理反应, 当音乐的节奏与人体生理的“微振”节奏合拍时, 就会出现共振人体内“微振”加强, 导致人心理情绪兴奋产生快感。同时音乐容易使人进入冥想之中处于暂时的忘我状态, 从而使人达到深度放松的效果, 这样就能减少或降低人的焦虑、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 心理感受则能转化为正面效应, 人的五官七窍都通于大脑, 而大脑是客观事物转化为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 也就是说心理现象是大脑的机能, 此时大脑皮层接受到激励信息后表现为心理暗示, 全身各系统受其暗示指挥, 迅速调整状态积极响应呈良性功能运转, 使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一个最佳状态[3]。

2、音乐对其他系统的作用

音乐对消化系统产生激励作用是如何实现的呢?人在精神状态情绪压抑时, 从属于中枢神经的植物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失衡, 导致内分泌系统出现失调, 胃肠消化酶减少, 胃肠蠕动变缓, 此时人吃饭饭不香, 食欲受到影响。人不进食, 营养就跟不上, 继而肠胃功能出现紊乱。在此时, 如果听听能让人兴奋的乐曲, 使人体产生共振, 便会产生安全、舒适、愉悦和陶醉感。中枢神经立即会对植物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下达指令, 接到“指令”后内分泌系统迅速产生消化酶, 从而调动胃肠功能恢复, 投入正常工作, 人进食后营养得到补充免疫力上升, 消化系统疾病就得到了治疗和康复[4]。

音乐对内分泌系统产生作用是通过对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的调节来实现的。人在疾病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神经极度压抑时, 情绪悲观, 体内失去平衡会发生或加重疾病。此时, 如果听听乐观向上, 充满激情的乐曲, 通过心理作用传递到大脑皮层,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 它会立即指示植物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命令, 该系统产生患者所需的各种激素, 并指导其释放相应的数量, 使其产生免疫力以此达到心理治疗转化为生理治疗的作用[5]。

音乐对人的心血管系统产生作用也是通过人的大脑皮层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人的五脏六腑皆通于脑, 心脏排出的血液有供给脑使用, 脑对心脏的依赖性比其他器官要大得多, 反过来, 心脏受脑的控制程度也比其他器官大得多。一个稳定的情绪, 平稳的心态,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而音乐通过对大脑皮层的调节, 其作用正是表现在使人紧张的情绪得到消除, 激动的情绪得到控制, 所以音乐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及康复作用还显得尤为突出[6]。

人的免疫防御功能及代偿功能是由神经系统所控制的。而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的调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长期的音乐治疗及保健, 对于人的呼吸系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也是必需的。因为人的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呼吸系统, 而呼吸系统的健康与否又取决于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正常或下降由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的内分泌系统来完成的。音乐又恰恰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好的润滑剂和精神营能增强中枢神经的调控功能。祖国医学有“悲则伤肺”之说。因此保持一个良好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于人的呼吸系统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日) 依田新, 青年心理学[M], 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1。

[2]武汉医学院, 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

[3]童忠良, 基本乐理教程[M], 上海:海音乐出版社, 2003。

[4]黄腾鹏, 西方音乐史[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2004。

[5]郑祖襄, 中国音乐通史[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2004。

8.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成因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为1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在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理

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同时又具有现实效用。这种现实效用性体现在音乐能够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促进人的现实行动上的改变。马克思说,艺术是“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的实践精神性质”。音乐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首先也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它为人的精神(心理)而存在,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是“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影响生命,“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健康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功能不仅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等育人价值。它通过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产生综合性的影响,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协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映,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发育和品行养成。通过艺术教育,既训化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创造力,同时又促使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得以释放并趋于平衡,从而实现心智协调发展,并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音乐教育能够在改善学生一些已有的心理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音乐教育不为升学,也不为名次,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大方优雅的老师,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优美的音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蕴含的乐思给学生心灵的启发,提供新的视野,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等,都将让学生摆脱学习压力,逐步调节心理状态于正常。在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音乐课上,学生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忧郁将无立身之所。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动正确地利用这些优势,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性和内在感染力而产生的,它自然地实现于音乐活动的过程当中。因此,要善于挖掘现有音乐教育内容中潜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一,要增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东西,比如谦让关爱、幸福美好、积极向上、达观快乐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更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视了对主题的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就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即使在看似艰苦枯燥的音乐技巧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心惯,而不应仅仅注重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主动寻找、发现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价值的意识,这是能否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根本前提。

第二,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如前所述,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其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教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力量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能否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

第三,要科学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作品,应当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奉献精神,《百鸟朝凤》可以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爱的奉献》等歌曲颂扬友爱和关怀,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合唱(奏)与舞蹈等教学内容则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学生在感受到别人的合作的同时,也会主动地与人合作,从而培养其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科学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能起到比品德课上的简单说教更好的感化作用,教育效果也更稳定和长久。

第四,要精心设计音乐教育的方法与过程。首先,教师要在音乐课上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音乐。一种方法是依照学生的情绪给以同样格调的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此类情绪的体验;另一种是依照学生的情绪给以相反风格的音乐,以改变学生的情绪。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时,音乐的选择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其次,要选择表现力丰富而有和谐感的音乐,不选择嘈杂、刺耳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强烈声音的干扰,选择安静的环境。欣赏音乐前,让学生作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聆听音乐的效果会更好。再次,要注意避免长期、重复使用同一首乐曲,以免学生产生腻烦、厌恶的情绪。另外,音乐课上还应注意掌握好乐曲的音量。一般在70分贝左右,不超过80分贝的音量为最佳音量,让学生听起来悦耳动听,既不能嘈杂刺耳,也不要微弱到听不清楚的程度。

上一篇:岳西县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下一篇:XX年大二学生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