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8篇)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2014—2015)
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是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开始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显得极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能让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二、工作思路:
本学校计划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分层、细化各年级段的能力目标,系统、完善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总目标下的每一个阶段目标,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路
1、明确一个目标。即关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目标的完成情况。能力目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改变以往整个学期以“主题、以活动”为主线的研究,变为以“培养研究能力、研究素质”为主线的模式上来。修改、完善去年的常态化教学思路,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以教授为主”为“以培养学生具有研究能力为主,以指导为主”,将课堂的重心从强调学生掌握知识能力转向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研究。
3、按照年级的不同细化能力目标,针对各年级特点提出深浅不一的完成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合适的、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实际操作。
4、转变以往研究活动只能是小组共同完成的思路。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学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两三个人、或是小组共同完成。人数不限。但对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鼓励独立完成,或两三个人完成较大的调查研究。
5、改变以往将研究应具备的能力按年级段划分开的思路。保持研究过程的完整性、系统性,使学生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改变教学内容
1、结合以往的经验将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的能力目标分成几个单元,分步骤、分层次指导。
2、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具有研究价值的小主题在每个单元的能力目标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研究。
(三)、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
1、逐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年级能力目标教材、教案、活动设计资料包等任课教师参考读物。本学年结束后力争出一些参考性较强的资源包。
2、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改进、总结,学期结束后整理出自己的教学资源包。
3、督促学生对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自己的研究档案。
三、规划思路:
1、能力目标是:具有问题意识、规划与设计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按计划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能够持之以恒
3、能力目标是:总结与交流的能力、调查与访问的能力、实验与观察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他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不足,设法改进。
5、喜欢从事小研究,能够独立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6、活动名称:社会调查
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设计调查研究计划,开展调查研究,向小伙伴进行展示。
选题是:《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农村环境污染调查》。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现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很单一, 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还存在严重问题, 班级课堂仍是实施课程的最主要条件, 缺少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 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 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有的教师认识不够, 课程的随意性太大, 把随意性误认为生成性, 有的甚至以没有教材为借口, 组织活动漫无目的, 不知道一堂课该干点什么, 或者象脚踏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 没有系统的安排和研究。这些都说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已迫在眉睫。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实践中体验情感, 发展个性品质;强调以学得直接经验为主, 从生活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因此应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 以丰厚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依托来更好地切入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特点, 以及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从人力和物力资源去开发。
(一) 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就是将蕴藏于人自身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等, 在课程的创新与开发过程发挥作用, 成为课程的有力载体。
1.教师。
教师不是学材的教学者, 不能再是“教教材”, 而应该是“活用学材”和“自编学材”,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是在无教材、无模式、无任何经验的情况下进行, 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学科教学的教师来说, 从观念意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是一种挑战, 因此, 加强师资建设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关键。加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 如培训、听讲座、听课、开课、观看案例、专家评点、活动成果的汇报与交流、教学反思、互相评价等等, 这能使教师改变观念, 提升理念, 增强能力, 敢于创新, 并获得发展。活动中应注意发挥教师的团队智慧, 施展教师的个性特长, 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成长。
2.学生。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体, 他们实施课程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课程, 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突显出学生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 应该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是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 它要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学生既是学习者, 也是教学资源的载体,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知识。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 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 从而自主确定或选择。这些来自学生自身的资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社会现实, 学生就能够较好地操作, 也就越有积极性。
3.社会特色人才。
校外人才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开发利用校外人才资源是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而必要的条件。学生家长尤其重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配合, 因此, 我们应先通过各种渠道, 如召开家长会、家长培训等, 让家长了解课程, 了解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其次, 家长本身所具有的知识背景、特长技能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最后, 在实践中力争获得家长最大的支持与配合。
(二) 物质资源的开发
地方物质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最丰富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根据学校及所在区域的特点, 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当地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来源与生活, 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课程。联系学习活动, 利用校内的各种设施和场地, 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条件。学校是学生一天中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 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像教室、图书馆、美术室、实验室、电脑室、花圃等都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孩子而言, 这些教育资源是他们最熟悉的, 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对教师来说, 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 它也比较容易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面向学生整个生活的课程, 如果我们只注重学校内部的课程资源, 忽略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就会造成学生生活与自然、社会的分离, 使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与自然。校外资源存在的形式极为广泛, 如博物馆、气象台、福利院、加工厂等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本人看来, 如果能以此为出发点, 联系地方特色来寻找研究课题, 那么会使活动开展的更有意义, 使学生发挥地更加淋漓尽致。从“课外”中寻找活动空间。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 功课表上体现的3课时是不够的, 它更需要的是对“课外”的延伸, 因此, 实施中应以正式课为主合理利用假期和课外活动空间, 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观察、去调查、去访问、去记录、去整理、去总结。学生可以从“节日”中寻找活动项目。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 这对学生了解中国历史、风俗、地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也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服务意识提供良好的契机。从“季节”中寻找研究课题。“季节”中蕴涵着丰富的研究课题, 涉及到动物、植物、气候、服装等等, 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从“互联网”寻找资料,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四大领域之一, 已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与接受。如果没有网络的支持, 可以从“书及刊物”收集资料。
(三) 其他资源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它需要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同时融合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 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手脑并用为特征, 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在加强劳动教育、注重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 还需加强劳动与技术、家政、职业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序整合。所以, 其他课程中的一些知识、技能技巧等都是综合实践活动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 它以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应树立一种开放性的思想, 不能局限于课堂, 不能局限于书本, 不能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安排, 应充分调动每一种课程资源的积极因素, 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大的空间, 使学生个体发展的素质教育得以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设想 篇三
关键词:多元策略;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它不是文化学科,所以长时间都引不起教师的重视。有的学校把综合实践课程列在课表上,课堂上却教学其他内容,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残缺。下面,笔者就结合山东科技出版社小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学做家常菜”主题的教学,从多元化角度来谈一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策略。
一、贴近生活,内容多元
教学案例一:
师:同学们在家做过菜吗?曾经都做过哪些菜,又吃过哪些菜呀?
生交流:吃过菠菜拌粉皮,猪肉炖粉丝……
师:大家列举了这么多自己做过或者吃过的菜,那么你们能做一做你最喜欢吃的菜吗?
生:可以。
师:那好,老师发一份表格给你,先思考一下你们小组准备做一道什么样的凉拌菜。
思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能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展开实践活动,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设计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容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实践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实践要求设计不同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二、尊重学生,要求多元
教学案例二:在安排学生进行凉拌菜的制作时,我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依据他们的爱好,给予不同的实践目标。比如,有许多小组都选择了蒜泥黄瓜这一道凉拌菜,因为这一道菜的做工简单,学生容易操作。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样,所以,我就给他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的小组是把黄瓜切成几段,有的小组是把黄瓜切成细丝,有的小组是把黄瓜拍碎了再切。在进行浇醋与香油时,各个小组根据自己小组同学的口味需求,设计不同的配比方法,更有的小组放弃了大蒜,而做成了糖醋黄瓜。
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给予的综合实践要求也不同。而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就可以让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完成实践任务,达到实践的要求。比如案例二中,教师对于蒜泥黄瓜的凉拌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要求,有的学生刀工不行,那么就让他做一个成段的蒜泥黄瓜;对于刀工非常好的学生,就让他把黄瓜切成细丝,然后再来做蒜泥黄瓜;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放弃了蒜泥黄瓜的制作,而是做起了糖醋黄瓜。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爱好完成这道菜,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阅历,又完成了实践的目标。
三、材料一样,方法多元
教学案例三:在教学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为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学生所准备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有胡萝卜、黄瓜、海带、绿豆芽、菠菜,还有一些调味品,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最擅长的做法来做,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方法。比如,有的学生用黄瓜与绿豆芽在一起做凉拌菜,起名为“一清二白”;有的学生用胡萝卜与绿豆芽组合在一起,起名为“白里透红”;还有的学生用菠菜摆一个造型,然后再用胡萝卜在中间切成一个夕阳的样子,并起名为“两岸青山伴夕阳”……
思考: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即使我们给他们相同的东西,他们也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事物来,有的甚至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统一的材料,但是不要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必须做这样或者那样,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就不可能开创自己的思维来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如果我们只提供统一材料,至于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不去过问,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创造出更能反映学生思维特点的物品来。就好比案例三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制作凉拌菜的材料,至于学生如何搭配与组合,那是学生的事。如果我们硬要学生做这样或者那样的凉拌菜,那么学生也就不可能创新出这么多种的菜,更不可能为这些凉拌菜取这么形象的名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精神下的新兴学科。在实施这门课程时,还没有现成的经验让教师参考,教学只能依靠教师不断地去实践,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总结。这样,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使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孔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08.
[2]俞林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1.
[3]郑巍巍.综合实践活动新模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01.
4.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计划 篇四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
1、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新路,着眼于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2、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及市教育局实施意见的要求,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经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3、进一步修整完善《玩转数学——综合型数学活动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依据新的办学条件,积极开发系列化的校本教材,建立健全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工作要点:
1.组建好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及教师团队,积极有序地组织教师学习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关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深入了解课程内涵。
2.继续有效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本教研活动,全面推动以本部为引领,六校区联合活动的教研模式,使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活动走向常规化,体现实效性。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地和本校的原有的课程资基础上,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
4.对已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玩转数学》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内容更贴近本校学生实际。依托“数学社团”中的实践资源,积极开发相关实践内容,使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在整合中实现升华。
5.通过指导活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确立选题,并开展研究的能力,以及较强的选择能力,对搜集的资料会进行相应的辨别、整理。各年级学生自主研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创新能力取得一定进步。
6.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从教师、小组的两重评价向教师、小组、家长、个人四重评价转变。力求对学生的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全面。
7.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花艳东漾》,较好地展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并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主要措施:
1.落实课程计划,扩大团队力量
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在三至六年级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挤占不挪用,确保课程的有效落实。根据以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及本学期教育集团的成立这一新情况,将配备更多的教师加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来,将“人人都是指导教师”的理念付诸于实践中,有效提升了综合实践团队的力量。
2.加强业务研讨,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1)理论学习常抓不懈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中,有经验比较丰富的,也有一些从未接触过此门课程的新手。为尽快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借助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网站,每月定期链接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理论,以供课程教师及时获取信息,随时学习借鉴。另外,借助校本教研活动时间,每月安排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时间,由教研组长负责准备好学习内容,特别是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例分析》等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理论推荐给大家,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确保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
(2)课堂研讨持之以恒
教学的立足点在课堂,有效课堂是任何学科教学的追求。本学期,将在市局有效课堂理念的指引下,继续加强课堂教学研讨,在教研组内开展研讨课,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提高每位老师的教学实施水平。
(1)继续开展好校区联合教活动
自本学期始,我校成立了以一校六校区为模式的教育化集团,为使各校区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业务素养得到同步提升,加强校区联合教研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活动拟用同题异构的方式,期初由教研组长定好研讨课题和承担研讨课教师,定期开展活动,力求使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每次活动要求镇村教师全员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有效课堂理念,活动有听有评,真正将研讨落到实处。
(2)积极抓好学生现场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成果展示,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学期市教研室将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现场成果展示活动,期初要求各班积极准备,并组织一次校级层面的成果展示活动,并在公平公正评定的基础上,评选出一个优秀班级参加市级评比。
3.挖掘活动资源,落实实践研究重点
自主性、实践性、活动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显著特色,在教学中,要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周边环境,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本学期,每个年级要重点开展、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玩转数学》中的两个主题活动,要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并有建设性地开展好各个活动。每个年级再充实两个活动主题,可以积极向校外延伸,向社区延伸,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引领学生亲近自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纸与我们的生活》、《网络,我们该怎么看你?》等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德育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主题活动,如《重阳佳节,尊老爱老》,让学生从活动中懂得尊老敬老的意义,能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做好敬老工作。
4.积极实践“整合”,加强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立体化、综合化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树立“整合”意识,将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评价方式等与学校特色、其他学科课程等统整起来。本学期,学校社团活动内容将进一步丰富,实施机制将更一步完善。根据学校新校区的资源以及工作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有效地与社团活动特别是数学社团活动实现嫁接,积极开发构建新的校本课程内容。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5.规范过程管理,搜集资料成果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落实课程实施计划,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备好课,上足上好每一堂综实践活动课。加强备课检查,每位教师的备课将由教导处专门人员分月进行检查打分,纳入每月“七认真”工作评比中。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可利用开学初这两三周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商量确立本学期的活动主题,并初步安排出这一主题下的小课题内容、活动进程、活动方式等。教研活动每月至少一次,学期中组织安排两节教研课,组织活动进程及活动体会的交流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学习。
各个班级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过程资料的积累。每一个指导教师都要树立资料意识,活动过程资料整理要有系列性,一般包括活动方案、活动过程的详细资料、活动评价小结等。学期中,将要出版学生的研究性成果集《花艳东漾》。学期末,教师要把活动资料整理装订成册,以待交流检查。
6.探寻评价模式,推进后续发展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的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师的角色把握,教师首先是与学生一样,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得以转变,必须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实践活动过程的切身体验。而且,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呈多样性,如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班级集体探究等,并注意运用“自评”、“他评”、“集体评”、“再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及时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知识、水平、能力、成果、情感、态度等)进行恰当的评价。
学期中对课程的评价,将通过现场观察、学生座谈等评价方式,及时调整,规范活动。学生成果要力求多样化,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展板现场展示等,学期中还要将学生成果编印成综合实践成果集《花艳东漾》。每位教师要留心观察,及时推荐,以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附各年级活动主题安排:
三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1课《校园中的数学“密码”》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重阳佳节,尊老爱老)
11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3课《旅游中的学问》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家庭交通工具的变迁)
四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5课《生活中的对称美》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我们的住房)11月份:《玩转数学》第一册第7课《小小数字学问大》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合理安排时间)
五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1课《走近校园小数星》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纸与我们的生活)
11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3课《小鬼当家新体验》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走近绿色食品)
六年级(上)
9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5课《存钱学问多》
10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网络,我们该怎么看你?)
11月份:《玩转数学》第二册第7课《走进古老的数学之谜》
12月份:机动(可根据学校活动开展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供选主题:我为社区做件事)
分月教研活动计划:
九月份: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综合实践活动老师集中学习“有效课堂”专辑;
3.校级层面的学生研究性成果评比活动。
十月份:
1.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2.开设综合实践教研活动研讨课,各校区综合实践活动老师参与。
3.参加市举行的学生现场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十一月份:
1.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研讨。
2.《花艳东漾》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集编印及送评工作。
十二月份:
1.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比。
2.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研讨。
一月份:
1.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结。
2.学生活动成果整理归档。
5.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篇五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在小学3-6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的一门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的设置,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设置3课时,校本课程1课时,实践活动2课时。为了“常态化”实施此课程,根据有关政策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总目标:
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2、分阶段目标
三年级
在教师指导下,能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小课题调查,写调查日记.能在家长和老师的陪同下,围绕主题开展社区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手工和生活自理。
四年级
以系统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思考研究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家长组织下参加小组活动或个人社会实践。完成一些手工制作及生活自理项目,并在周末回家时能帮助父母完成家务。
五年级
能独立思考研究课题,自主选择、确定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科普文章。能独立组建活动小组,独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注意人身安全。根据主题创意设计相应的作品,能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完整地表达自己作品设计的目的。能根据研究主题,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搜集。
二、活动方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并存,具体视活动内容而定。个人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精神、鼓励优秀生拔尖,并将过程或成果交流、展示,与他人共同分享。小组活动,倡导学生优势互补,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培养相互合作精神,是活动成功必备条件集体活动,收获的面较广。通过在集体活动中分工合作,体会集体同心协力产生巨大力量的道理。当然这三者不是孤立地进行,可以审时度势,兼而有之,以达到最佳的组合。
1、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是在个别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特别的兴趣,并且对该问题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允许学生独立地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3、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段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集体讨论,以求对某一主题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三、实施措施
1、健全管理制度,保证课程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其核心内容就是使课程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质量得到保障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备课、有评价、有小结。学校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指导教师教研制度、校外活动管理制度等,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走向规范化的轨道。
2、开展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实施综合实
践活动课程的关键就是要通过培训,提高任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将定期开展教师交流研讨、外出学习的培训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知识的更新,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科研素养,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加强学科合作,发挥教师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科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因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在充分发挥班主任核心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积极发挥学科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作用。
4、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资源。
学校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校内资源包括教师人力资源,图书室、电脑室、校园等硬件设施,以及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校外资源包括社区的沿革历史、地域万华、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等。学校要充分开发并尽量利用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够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观察、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竞赛等,以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评价理念:
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作品、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
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坚持发展性、客观性、参与性、激励性等原则,反对简单用量化手段划分等级。
过程性。在设计评定作业时,应强调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应局限在对学生所得出的结论的评价,同时应鼓励创新,允许失误。
2、评价的内容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
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方式与方法
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提倡协商研讨式评价,即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并根据协商的结果进行评价。
恰当运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解释评价数据,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重视用文字说明学生活动令人满意或需要改进。
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六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综合性”探析
作者/浦海虹
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特征,而一些老师尽管对“实践性”和“活动性”的表征还比较清楚,但对“综合性”往往不甚了了,以为这个课程像个大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那么,如何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上下足工夫,取得实效呢?
一、知识的综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1.知识的萃取要精当明了。孔德认为:“在知识的每一分支中,若要使我们的各项研究具有实证性,那就必须把它们的范围加以限制,只去研究实际存在的事实,而不必努力地去了解这些事实的初始原因或最终结果。”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清楚学生现有最近发展区和现需最近发展区;综合考量学生语文知识需求的多与少、难与易,确定好研究的范围,避免出现学生因知识太易而感觉索然无味或因知识太难而望而却步的情况。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之后,设计了“走进成语世界”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对这一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特殊语言形式有了一定的感悟和了解,但由于成语的类型很多,不可能一下子穷尽所有,也不可能对各种类型的成语逐一探究。所以,我和学生一起选取了常见的几种类型进行研究,如广告中的成语,含反义词、近义词的成语,含数字的成语,AABB、ABCC、AABC形式的成语。
2.知识的整合要适可而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没有现成可以拿来用的教材,知识的整合要靠师生量体裁衣,适可而止。许多老师操之过急,巴不得把自己所懂的或从参考资料上搜集的所有知识都传输给学生,这可能带给学生的是“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之感,从而使学生无所适从,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走进成语世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对围绕“成语故事”研究主题的参考专题作了适当的整合,如可就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的来历、成语故事中名人、不同时期的成语故事等某一方面进行研究。
3.知识的授受要自然顺畅。在“走进成语世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如给所在小队取名、成语即兴表演、成语快速接龙等形式,寓教于乐,增强了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运用成语,加深了对成语的理解,对成语的语言形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把握。
二、能力的综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
1.能力的培养要拾级而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老师千万不可拔苗助长,希冀一步到位。如这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要重点关注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度,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低年级可从小组成员的分工做起,明确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职责,激发每一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一开始就要让每一个成员都明白自己是小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干;不让一个同学游离于组织之外,让所有的组员在这门课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历练;让学生学会合作,如促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记录,学会发言;引导学生真诚地相信别人,帮助别人,互相欣赏,互相激励。
2.能力的整合要因课而异。(语文教学论文 )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能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帮助,我们要善于整合学生的能力要素,以使整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发展全面均衡。而搜集、整理、设计、策划、组织、协调、总结、评价等诸多能力的整合发挥要视具体课型与内容而定,横向上要全面推进,纵向上要分层规划。如在《走进樟园》校本课程“我与香樟共成长”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我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搜集有关香樟的资料,了解香樟的习性、品质、用途,认领班树,提炼樟树精神,给樟树命名,观察测量树的总高度、树干高度、树围……在香樟成长册上,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呈现的方式也百花齐放:合影、小报、作文……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活动的乐趣,还能够深刻领悟到香樟所具有的坚韧、向上、无私、高洁等品质,启迪自己也要做一个像香樟一样有用的人。这样一个亲历亲为的过程,自然整体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能力的提升要突出重点。能力的提升应该循序渐进,但并不是说总得平均发展。某一个阶段对学生某一项能力的提升可以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加以凸显,强化训练,从而切实有效地培养提升专项能力。比如“我与香樟共成长”综合实践活动,如果参加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同学,最主要的是要提升他们探究的能力。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有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课文,学生经过对樟树的一系列探究后,再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就更能深悟伟人的崇高品质了。
三、方法的综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障
1.方法的选择要匹配得当。研究确定方法要师生共同商定,采用何种方法(如网上查询、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科学实验、资料统计等)要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而选定,与活动的类型、形式相匹配,做到用得其所、富有实效。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有所学校为了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体验山区生活的艰苦,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和引导少年儿童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培养对党的朴素感情,坚定信心跟党走,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从小做起的责任感,举行了“重走长征路,再赴红色会宁”“山・海牵手”综合实践活动。因为活动之前要了解甘肃会宁那边的情况,活动中要对山区的民俗风情观察了解,就选择了网上查询、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学习方法,这是与本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息息相关的。
2.方法的整合要自洽裕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般要用到的研究方法不止一种。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式的独立运作,而是需要整合,发挥其整体功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整合不能生搬硬套,在实际运用中要与时俱进,灵活变通。如上述“山・海牵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不是孤军作战,而是要“联袂出击”:网上查询要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实现资料与实情的有效对接与补充,理性与感性相互促进与升华,从而留下可靠的“真实”;社会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个别访谈是重要的直接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社会调查的一种有效方法,两者并不冲突,可以兼容并包,相得益彰。
3.方法的创新要符合实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除了一般运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创新方法,便于活动更好地开展,利于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方法的创新要与实际需要相吻合,体现在围绕重点、突破难点上的方法创新更具价值。例如该校在开展“山・海牵手”综合实践活动之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商量,今年的这次活动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以便经过讨论制订出完整的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学习可以使很多人“成绩”优秀,创新却是个体间差别的最佳裁判。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只有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方案,才能有机促进知识、能力和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健康情感得以培养,人生态度得以端正,正确的价值观得以树立,从而达到全面和谐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之目的。
7.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七
笔者曾经参加了省骨干教师赴台参观 学习活动, 对台湾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交流和学习。在参观了台湾有木小学和百福中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后,深受启发,现将笔者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想法作一交流。
一、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台湾有木小学是一所森林小学。学校周边生态资源丰富,学校依托当地现有自然与人文环境,开发了“溯溪探险”、“校园昆虫系列生态课程”、“环岛行”、“丝瓜、水稻种植”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这些课程全部归属于学校自主研发的六大校本课程: 农场学校、生态学校、探索体验、文艺创新、山林童趣和梦田学校。这六大校本课程由校长统筹领导,由教导主任组织教师团队编写教材, 由教务组长负责课程规划,学生按照年龄和兴趣分组后在六位学校专职教师和四位社区教师以及家长的协助下完成课程学习。
这些颇具地域色彩的实践课程使得这所偏远小学校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农场学校。以“稻香丝瓜情”实践课为例,课程从每年的春耕农忙季节的“体验插秧种稻乐”开始,不但让学生亲手种植水稻,还教会学生细心观察、耐心耕耘,更让学生体悟到“退步原来是向前”的人生哲理。收割后的稻米作为学生营养午餐的主食,这让学生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珍惜资源。当夏天整个校园被稻香、蛙鸣、萤火虫、蝴蝶萦绕时,“感动世纪萤火虫、斑斓蝴蝶与树蛙”实践课程开课:从经营校园湿地,到“萤火虫复育”的研究课程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湿地建构的过程,亲身体验生态营造的艰辛,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爱护生态的意识。在开设活动课程的同时,学校还引进企业资源,资助最弱势的孩子。学校将单亲、贫困学童组成“丝瓜小队”,安排他们种植丝瓜,收获后由爱心人士收购,收入全数作为“丝瓜小队”成员的教育经费。这样的课程设置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帮助, 既锻炼了孩子的坚毅品质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尽管由于先天的条件限制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体系的不完善, 台湾与大陆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差异明显,但作为一种操作性的课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本地区一切可利用的资源, 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在研究中进步。不断借鉴发达地区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方法, 结合本身环境优势和师资力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开发优势,让实践课程的自主性、创造性理念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依托社团,躬身实践
百福中学则带给笔者另一种全新感受: 成熟的社团建设,独立的实践探索。一般十个人起就可以向学校申请成立社团,学校会拨给一间专用教室,日常的活动都交给社团负责, 学校仅仅在课程内容和方向上予以指导, 社团成员在老师指导下编写课程教材, 规定活动时间, 如要购买设备可以申请学校拨款。这些依托社团开展的活动同样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体现了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课程理念。
台湾百福学校结合社团开设了木工、厨艺、美发、机动车辆修理、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实践课程,所有学生按兴趣选择课程。每天下午社团在专门的活动室开展,学校无偿提供指导和所需原材料,这些活动课程弥补了学生社会生活知识的空缺,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的学习途径,进行自我学习。同时这些社团活动强化了每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流程, 证明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一个团队要出色地完成任务必须发挥团结互助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计划时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在决策时保持高度统一。社团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课程完成以后,团队成员或者综合课教师要有评价和自我评价环节, 通过评价总结出经验和措施,并根据收获心得来计录学分。这些活动课程重在过程,真正体现出“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8.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篇八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的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立足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开发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恰当选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效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课题贴近学生实际。同样,实践活动课题的确立,应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只有这样,实践活动才具有活力,学生才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实践。
1、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索,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与同伴们讨论与合作。因此,综合性学习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提取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发挥“其中的生活意义”,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价值生命。
2、以学科内容为主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既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又是一门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等科目并行设置的综合性课程。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
3、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我们充分利用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这些基地类别不同,内涵丰富,课程资源取之不绝,用之不尽,教学的价值不可估量。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依托作用,开展活动时还可以邀请基地上的部分学生家长,熟悉基地情况的行家或专家等担任基地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们欣喜地走出校园,领略了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了地方的历史文化,目睹了高科技生产的神力,体验到生活的真谛。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实施与科学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实践,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做,教师一定要注重实践的深度,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完成达到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的。所以,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活动的目标、形式、内容、评价等都要做周到细致的考虑。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课程,是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发展的重要形式,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首先是要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是学生真正想了解的,,使学生一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来劲,乐中学习。同时,实践活动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把活动要求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活动前,教师要精心预设指导方案,努力为课程的实施准备较充分的工具和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起指导或引导作用,防止包办或代替。
2、以过程评价为主,确保实践扎实有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赏识中,既要考虑到个体,又要考虑到群体,既要顾及情感态度,又要估计能力成果,更要努力建设及时、公正、激励、合理的评价机制,积极关切地加以赏识。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对自己的认可,感受到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我们常采用作品(手工、劳技、科技作品、调查报告等)评价、展示与交流、成果汇报活动、技能比赛等多种方法进行。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越来越多的同学及家长都主动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来。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综合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与体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全面提升素质和塑造完善的人格。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阅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总结06-15
小学2017-2018第一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09-11
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06-28
李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08-1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总结09-02
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10-19
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心得体会06-17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06-22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10-24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方案(小学四年级)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