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2024-08-05

“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共12篇)

1.“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一

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

作者: 何丽莉(小学语文

四川广元小学语文五班)评论数/浏览数: 2 / 101 发表日期:

2010-12-18 19:53:22

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只知道一味地索取爱,并未曾想过要回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他们不仅学会感受爱,更重要的是懂得回报爱。

一、细心寻找:有关爱的教育的内容。

小学教材中所表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仔细去分析,不难发现有很多。如语文课本中《秋天的怀念》那位感人至深的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地震中的父与子》里用双手刨开儿子生命通道的父亲,这些都体现了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爱大,父爱、母爱的伟大。而《画杨桃》等课文中感受到的又是师生之爱,《她是我们的朋友》等课文中体现的又是朋友间的爱。

二、耐心引导:以培养学生爱的价值观。

1、学会珍爱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爱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爱生命,是对赋予我们生命的上苍最好的报答;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爱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爱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平凡的爱;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违法犯罪活动。

2、勇于承担责任。在爱的教育中,还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爱,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爱,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爱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爱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取义,”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

三、用心摸索:爱的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理解爱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爱,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明白要爱谁,为什么要爱,如我在教学中教《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我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母爱的视频,其目的就是在学生心中播下字的种子,紧接着我抓住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仔细地观察,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述。然后将书本上的内容还原到课堂中,让孩子们亲身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与书中的孩子比比谁做的更好。在感受父母的爱时,有没有想到要去回报他们的爱。再抓重点词句进行文本感悟,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整个教学活动一直渗透着很强的生活气息,课堂中孩子们始终被爱牵伴着,时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时而又沉默不语,直到他们懂得给予爱不享受更快乐,更有意义时,脸上那天真的笑容再一次露出,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将爱渗透到情感体验中。没有情感体验的爱的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爱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适宜爱的教育的课文,大多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浓浓的爱。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是直接抒发情感的语段,体会到爱,虽表达方式不同,却都包含了同一个字——“爱”;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3、在诉说中表达。从文本入手,让学生在领悟爱的同时,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表达心声,主要方法有:

1、保持角色本色诉衷肠,如教学《可贵的沉默》,以“我对爸爸妈妈说„„”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以表达他们的心声,这是传递爱的一种方式。

2、深入角色诉衷肠,如《秋天的怀念》一课,“每年扫墓时,史铁生会跟母亲说什么?”

3、变换角色诉衷肠,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些什么?”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爱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深入思维,让孩子们用心地体验爱的博大与深广,这样将更有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二

一、认识爱情

“父亲, 什么叫爱情?”苏霍姆林斯基十四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 爱情就这样带着懵懂和羞涩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调查表明, 我国青少年早在十三岁就进入了青春期, 面对关于爱情的问题, 学生迷茫, 家长束手无策。作为老师, 我们能选择回避吗?在这样的背景下, 爱情走进了我们语文课堂。

爱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老的《诗经》反映着爱的艰难:《蒹葭》中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中央”“在水之湄”……仅从地点的转换, 就可看出获得爱情的艰辛;《关雎》中的男子“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揭示爱情需要经历磨难才能实现圆满。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中, 告诉女儿爱情是神圣、崇高的情感, 是有创造生命的力量, 是对彼此的忠诚, 是能够超越生死不会磨灭的记忆。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不正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好的爱情启蒙者吗?

薄伽丘说:“纯洁的爱情是人生中一种积极的因素, 是幸福的源泉。”既然爱情走入课堂, 我们更应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对孩子们进行爱情引导, 使他们了解爱情的真谛, 感受爱情的美好, 明确爱情的责任义务, 形成自己正确的爱情观, 减轻孩子们的青春困惑, 帮助他们走好青春的第一步。

二、感恩亲情

教育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思想教育, 而思想教育离不开亲情教育。魏书生曾在《家教漫谈》中说:“孝敬父母是子女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 “孩子孝敬父母, 才会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亲情教育应该是思想教育的基础。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 涉及家庭生活, 饱含亲情的课文很多, 而且多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些作品都能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父母。父亲的爱像一把巨大的伞, 沉默、厚重, 撑起我们头上的天。在朱自清的《背影》中, 父爱是再三的嘱托, 是蹒跚的背影。在教学中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 充分体会父亲的用心和艰辛, 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 深刻地体会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在刘亚洲的《给儿子的一封信》中, 父爱是对儿子优点的肯定, 是对未来的希冀。父亲说“你就是你, 你不是别人, 先做自己, 再做别人”“我们对你无要求, 唯有希冀”。母亲的爱像一双温柔的手, 温暖、轻柔、抚摸我们的头;在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中, 母爱是勤劳俭朴的习惯, 是宽厚仁慈的态度;在林莉的《小巷深处》中, 母爱是小巷深处那蹒跚的长长人影, 是竹棒叩击石板的渐渐远去的声响;在《永久的悔》中, 母爱是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的期盼, 是简陋的屋子下那等待的身影;在《一厘米》中, 母爱是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坚持, 是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就要充分点拨学生的亲情之弦, 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 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三、热爱祖国

爱国主义是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是为国家奋斗的献身精神, 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高度责任感。语文教师应利用课堂这块阵地, 把爱国主义贯穿到教学中。

爱国主义作品千百年来佳作极多, 收录在课本中的更是其中的典范代表。如《过零丁洋》中千古传诵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鼓舞学生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告诉学生要以天下事为己任, 以百姓幸福为己乐。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 置身于“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广阔无垠的北国大地, 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红装素裹的美丽雪景, 感受作者“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

每一年级的每一册中, 都有将近三分之一篇数的课文, 可以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有展现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的, 如《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有警示祖国屈辱历史、提醒后人勿忘国耻的, 如《南京大屠杀》《给巴特勒的信》等;有赞扬中华优秀儿女的, 如《邓稼先》《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寻找时传祥》《陈毅市长》等;有反映祖国美好的今天与明天的, 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 “不列颠尼亚”》等;还有抒写对故乡思念之情, 抒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我爱这土地》《乡愁》《长城谣》等。这一篇篇美的情、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整体, 使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 能够立足课本, 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们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与情感思想, 将爱国主义精神注入学生心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搭建一座桥梁,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 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让孩子们通过文本走向作者, 激发情感共鸣, 从而完善自己的情感思想。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才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语文教育。

摘要:在初中的众多学科中,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基础学科, 它同时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 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更是努力做到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 构筑他们健康的情感思想。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让快乐渗透于英语课堂 篇三

快乐英语学习课堂是指学生能够在愉快中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课堂。构建快乐的英语学习课堂,有赖于每一位英语教师去思考和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考虑,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学习氛围,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一、利用教材,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

1.善用引子,诱发兴趣

学生对整堂课是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开场白。教学1B Unit2中的小动物时,我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小圆圈,问学生是什么,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纷纷告诉我是圆圈、太阳、脸、苹果……我又在原来的小圈旁紧挨着又画了个同样大小的小圆圈,再问是什么,学生又说是眼镜、糖葫芦……我继续画,画了一条小狗,刚才那两个小圈是小狗的耳朵,学生们笑了。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动物。学生的兴趣被提起来了。教师新颖、独特、诱人的“课引子”,常常能激起学生探新觅胜的乐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所需求的课题情境。学生有了昂扬亢奋的学习动机,快乐的教学气氛就会悄然形成。

2.常搭舞台,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形象性、趣味性特点,启迪激乐,努力搭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快乐舞台。采取的方法可以是悬念设置、即兴表演、实验演示、角色扮演、环境布置等,让学生在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多种综合活动中既快乐又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主体参与,营造快乐的学习乐园

伽利略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欢乐。”在思维的跨越与激荡中,人能充分体味个性自由舒展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这种快乐,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1.授课方法灵活多样

快乐学习课堂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新颖奇特的东西最能激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兴趣。教学中,如果教师老是采用同一种或相仿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心理疲劳,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方法,可运用快乐、新颖又多变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欲望。

2.课堂形式不拘一格

每一节课,都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人生中共同的一段生命经历。正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所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我比较注重强调英语学习的趣味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劳逸结合,更有效、更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1)直观演示法。这种方法简单有效,使学生能自己体会理解。如,关于1B Unit10中的地点单词的学习,教师可让学生看图,自己区分“zoo、park、cinema”这几种常去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建筑、景物;还可以拓展到“school、home”等单词,让学生自己描述。

(2)游戏教学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科目感兴趣,还能维持课堂秩序,对低年级的学生效果显著。如,在教完新单词后,教师可用“High-low voice”来复习巩固,在新课开始时可以用“Guessing game”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与本课有关联的单词。

(3)儿歌教学法。儿歌有其琅琅上口的特点,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很多易混淆的知识通过儿歌可以容易地被学生接受。

(4)表演教学法。它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验的实践活动,融听、说、演、唱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多元发展。在学完新授的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本课所学的基础上自己编写对话或复述课文。

3.作业形式灵活开放

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机械、重复的抄抄写写,只会磨损他们的锐气。变更作业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吸收、理解和感悟,也有利于学生人格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请学生自己编对话,有利于自己的记忆并与同学分享,或者回去教教父母怎么说等等。

4.课堂评价灵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丰富多彩, 而且有层次感。口头评价可分鼓励型的评价、肯定型的评价和赞扬型的评价;书面评价有黑板上的爬梯、摘旗、拔萝卜等和学生书上的盖印章、画星、画笑脸等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要赏识别人,先找优点,再提不足。让学生在赏识、宽容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享受到美好的同学情谊,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功能。

三、搭建课内与课外的桥梁,让学生综合学习

课程改革重视教师对一切英语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对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关键的。我们要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进程中,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和不满意的状态,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4.“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四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具体教学中,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学生的风向标,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较为特殊,正处于思想道德的塑造期。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并与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和细化,将德育与教学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在公众场合易紧张怯场,因此,初中教师要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课前组织与德育有关的演讲朗诵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表现自我的机会,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演讲活动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来说,是课前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的发展提供方向,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积极帮助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生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初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定自我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教育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育人作为人生目标去实现。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平等和谐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形成一套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二、把握教材内容和课文背景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部分为课文较为经典,都是名家的大作,这其中含有很多道德楷模的故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剖析教材任务的道德闪光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内涵。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该力量能够指引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人物模范。还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历史背景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式,很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对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充分挖掘,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针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文章开篇中的口吻较为庄重而严肃,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之后,文章以“花朵”为暗喻,强调祖国未来定会富强,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

整个文章的重点,向学生们展示了―个朝气蓬勃的大国形象,在文章的结尾更是荡气回肠,让人内心澎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心,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四、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在具备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好阅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领略书本中优秀任务的精神内涵,以此来熏陶自我的高尚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在人间》等。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将学习知识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德育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将道德精神与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结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5.“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五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制度已经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高中物理学习主体错位

在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高中物理教师只承担教学的任务,并不是课堂互动的主体,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师一味的讲授物理知识和内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因此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较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制约了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1]。

(二)高中物理忽视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只注重对物理教材内容和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整个物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高中物理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死记硬背物理课本公式和定义即可,不用研究其内涵和原理,这样也能够在考试中斩获高分,因此往往忽视了物理实验教学。

(三)高中物理教师自身问题

很多高中物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在沿用过去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理念不仅会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同时还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有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只是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就直接上岗,并没有经历培训的过程,对于高中教材的掌握程度不够,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差,学生不能够真正学习到物理知识。

二、将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养成物理课前预习、巩固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该养成课前学习、课后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进行课堂学习之前,就应该先对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翻阅和精度,对于其中不懂的问题,应该及时标注,当老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应该着重于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还是不理解,可以课下询问老师,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如在学习《速度运动快慢的描述》这一课程的时候,课前导读是关于汽车沿平直公路运行的描述,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汽车是沿着哪个方向运动的呢?(2)如果汽车是沿着X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行,那么其位移的.结果是正值还是负值呢?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将自己的答案事先记录下来,当老师课上公布正确答案的时候,学生可以自行进行比对,课下的时候学生可以将课上出现错误的问题进行整合,回家在进行系统的巩固和学习[2]。

(二)将物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高中物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肩负起传到授业解惑的责任。教师要想实现物理高效教学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熟练掌握高中物理课本知识和内容,屏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将物理课堂知识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应该将高中物理知识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看作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如在学习《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实验,将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置在桌子上,然后利用细绳绕过滑轮,在其两端挂上质量适当的钩码,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时间和方向的出相应的数据,从而得出公式:v=v0+at(其中a是加速度、t是时间、v是速度、v0是初速度)。学生通过可以将物理实验看作是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从而更加清楚透彻的了解物理学习的原理,更加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能够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同时还能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验的过程中。

6.“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六

体育教学评价是指根据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对其学习进程、学习效果所做的一种评定。它不仅为教学提供反馈,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对学生体育教学动机、兴趣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不但不能起到如此的功效,甚至还有很强的负效应。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难以实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教学评价方面做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如何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的评价,是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1.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新课程下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目前在我国的多数中学比较流行的传统体育评价体系存在不少问题,概括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体育教学评价目的与课程评价目的不统一。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但是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是只对学生的技能和运动能力进行评定,这就导致出现为评价而评价,为评价而教学,把评价作为教学目标来对待的本末倒置的现象。如现行的体育中考,就给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如此的效应,体育教学的内容就是体育中考的考试内容,也就是说体育考试考什么,那么这个学校体育课在一学年中,甚至更多学年中的体育课教学的内容就是什么,一切围绕着考试而教学。

1.2评价内容不全面,难以体现课程评价的整体要求。长期以来,因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也出现了以体育评价内容上只重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评定的评价,轻视真正的健康、体育修养、行为习惯的评价。如国家教育部于90年、91年、92年相继颁发的大、中、小学的体育合格标准,尽管吸收了现代教育评价和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些新思想,以试图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的弊端,但这个标准中仍然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忽略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这类非体育因素的评价,使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1.3评价标准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目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评标准,许多学校仍以原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准绳,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公正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忽视这样一些事实: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身体的差异,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学生不认真、也不努力就能拿到高分,认为体育课缺乏挑战性而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认为体育课太难,再努力也是枉然,从而极大地挫伤了这类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得不到甚至产生厌恶上体育课的心理。

2.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的变化

2.1评价目的的改变。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目的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发展的功能,即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只是评价学生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过程、方法及其应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己体育长处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与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2.2评价内容的改变。新课标中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四个方面。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评价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体能素质,还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学习成绩的进步幅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这有利于教师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多方面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体育学习的成功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评价方法的改变。根据学生年龄,学段的特点,评价方法应有所差异。新课标中建议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如低年级采用评语制,高年级采用等级评定制,也可两者相结合等,在评价主体上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自我评定,组内互评等方式。这些评价方法能全面、真实、深入、发展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优点,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让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喜悦与快感,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评价方法的改变,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对策探析

3.1重视评价的功能、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体育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教育为目标,使评价在实践教学中真正起到导向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评价的功能,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3.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是为教育目标服务,而教育目标是多元的。因此,评价更加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术、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以及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不仅要考查技术或知识等认知层面的内容,而且重视考查表现等行为层面的内容,并且对情感态度要尤为重视。比如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学生技能进步程度、对体育的爱好程度、同学之间的交往和融洽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3.3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体育教学过程种存在很多因素,学生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要求在评价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练习,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4.结语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课程培养目标的实施,影响着课程功能的转向与落实。体育教学必须借助于科学全面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加紧这方面的研究,使得体育评价真正从终结式、筛选式的评

7.将数学知识渗透于地理教学之中 篇七

从多年教学中发现在地理教学中有些难点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讲解效果较好, 教师教起来易于教, 学生学起来易于学, 这样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七年级上册 (湘教版) 的第二章地球面貌的第一节地球面貌中的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这一内容是界线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参中, 对这一难点的教学思路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地球仪观察0°经线穿过英国及非洲大陆为了避免把英国和非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分在不同的半球上造成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所以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不是0°和180°的经线圈, 而是选择了基本上从海洋通过的20°w和160°E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的。对于由20w和160E的经线圈划分东西半球的理由学生易于接受。但是具体落实到给出一个地点的经纬度来判断这一地点在东西哪个半球, 多数学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其原因是赤道 (即0°纬线圈) 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这个知识点对学生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有干扰。由其在解决课本第21页的活动多数学生认为贝贝脚跨0经线就是脚跨东西两个半球。小女孩铃铃所站在175经线上而多数学生回答说铃铃站在东半球上。为了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东西半球划分界线的具体经度, 考虑到七年纪学生在数学课中已经学了数轴。我就运用数轴原理来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在教学中我注重讲明两点:一是讲明按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的实际意义。二是在知道了某地的经纬度怎样正确来判断它所在的东西半球。我就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数轴原理进行讲解。东西半球的数轴意义如下:

学生学了这个数轴原理, 对于任何一个地点只要将它的经度落实在这个数轴的相应的位置上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这一地点在东西哪个半球上了。

《地理》七年级下册 (湘教版) 第一章认识亚洲的第一节亚洲和殴洲的阅读内容《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内容。在讲解这一内容时我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明确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 而且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其次在讲时区的计算时, 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有理数的运算。我规定东边的时区为正数, 西边的时区为负数。而在计算时差时由大数减去小数就得到时差了, 在按东加西减的原则。这样来进行时区的换算。例如:在讲解课本第4页活动2中, 首先让学生找出莫斯科、北京、大阪、多伦多、巴黎、东京、伊斯坦布尔这6个城市的时区.。由于题目中给出了莫斯科的当地时间为下午3:20我就按数学中的例题来讲解

莫斯科在东三区计为+3

多伦多在西五区计为-5

而两地的时差3- (-5) =8 (即8小时)

按东加西减的原则。13-8=5。而分钟不变, 多伦多的当地时间为5:20

8.渗透于散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篇八

【关键词】 散文教学 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12-01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大部分,但这两大主角几乎从来没有摩擦出火花,好像阅读就是阅读,写作就是写作,即使有的老师在教学散文的时候提到写作,也只是灵光一现,毫无系统可言。这个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在教学中人为地在两者之间划出了一道分界线,把它们分成单独的教学部分,不顾彼此地独立完成。这种做法会导致学生在阅读散文时觉得阅读没用,在写作散文时又觉得不会。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同时让写作来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我们一线教师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散文教学让学生的写作思维更加开放

“散文是生活的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不是指简单的陈列和展出,而是通过散文自由的表达来发现世间万物、人生际遇的感悟和价值。生活有多宽,散文的内容就可以有多宽。散文的题材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并且往往在小题材上显现出自己的特色与功能。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小感动或小感悟,如果写成戏剧或小说就显得过于单薄,但是在散文中却可以尽情地想象与发挥,进而感悟出生命的哲理与启示。这就提示学生要多观察生活,生活中的所有都可以写进作文,关键就看你怎么写。

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得学生的作文有了“形”与“神”意识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言志,可以发表议论等等,作者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变化。所谓的“神聚”是指散文的主题和立意,不管散文的内容如何宽泛,手法如何新奇,形式如何自由,立意必须明确集中。在教学中关注散文的这些特点能够使得学生在创作文章时关注到自己作品形式与主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形”、“神”分离或者是由于过分关注文章主题而不敢放开手脚创作的缺陷。举个例子,在老舍的《想北平》(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这篇散文中,所选入文章的都是些散碎细小之物,例如“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但带着学生细细品来,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老舍这篇文章的“神”,就是贯穿与其中对北平浓浓的情和浓浓的眷恋。学完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试着去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一份感情的文章,很多学生写出的文章非常感人,所选的题材都是生活中的小事,用浓浓的情把这些小事串起来。摆脱了以前写情感类文章的虚假与空洞。

三、散文教学给学生作文优美的意境

郁达夫在阅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朱自清虽然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好的散文没有戏剧尖锐紧张的矛盾冲突,也没有小说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它所有的是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和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体验。这些散文为什么称为散文的最大魅力。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凡是能打动人心的篇章,无不是情感与意境的结合和激荡。例如《项脊轩志》(苏教版语文必修五)中的“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简单的几句话营造出饱含深情的优美意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带着学生细细品味,犹如沐浴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把对这些优美散文的感悟转化到自己的文章中,进而创作出美妙诗意的文章来,这便是散文教学对于作文教学的另一个有利的引导与启示。

四、散文教学让学生的作文有文采的意识

在众多的体裁中,散文最为讲究文采,文章必须给人以美的享受,笔调风格特点鲜明。但是这种文辞的优美性并不是简单地说散文的语言要用华丽的词藻进行堆砌,用故弄玄虚的句型进行叠加。散文的语言要在真情实感的驾驭下,根据文章整体的需要,时而婉转缠绵,时而明快清新;时而气势恢宏,时而安静恬淡……每个散文大家的语言都有各自的风格,鲁迅的语言犀利尖锐,巴金的语言真实朴素,朱自清的语言清新恬淡,冰心的语言婉转活泼……这一切是要根据文章的意境进行选择的,作者可以用简洁的言语描绘出生动的景象,也可以用细腻入微的目光刻画动人的感情。这些方面恰到好处的安排也正是文章文采的体现。

在散文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这些有文采的语言可以提高读者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将这种能力整合提升也就形成了对语言的感觉。语感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而散文正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感的文体。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把握,学生就可以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培养语感、积累文采,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对于文章的创作来说,语言文字是创作的前提保证,无论何种思想都是要通过文字外显在读者面前的。一篇文章是否有文采也是它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试想一篇言语不通、晦涩难懂的文章又怎么会使得读者领悟到作者所要传递的深层次内涵呢。所以通过散文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完全可以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使自己的文章风格明确、更有文采。

9.“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九

黄德阳

摘要 : 本文通过对美术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美术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想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德育

教学方法

俗话说:体育不好出残品,学习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废品。在培养四有人才中“德”也占首位,可见德育至关重要。当今的课改要求我们的教育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践“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长期以来,传统美术教学偏重技能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培养。新课程倡导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美术课堂再不是那种只重视技法枯燥的专业课了,课的综合性逐渐加强,让孩子走出课堂,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手、脚、脑、口、时间、空间。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就是一种很好的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情感的升华。

一、美术教学的特点。

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学科的领域。所以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突出的特点

1.美术教学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 它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和暗含的关系,我们可以联系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每一样事物,可以说我们生活离不开美术。2.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

美术教学的内容是很丰富多彩的,可分为欣赏课,工艺课,造型设计课,绘画技能课等等。充分反映出美术课内容的多元化。3.注重民族文化与文化相结合。

在教学中坚持突出优秀的民族美术文化,注意运用多元化学术的观念与基础整合中外美术文化。

4.经典性与时代感相结合。

充分利用中外一切优秀的、具有经典性的美术文化、美术遗产,使学生了解美术在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价值,同时广泛吸纳和体现反映当代进步、优秀的美术文化,充分展示当代社会政治、文化科技等特点。

5.教学内容新颖、趣味性与多样、综合性相结合。

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内容新颖、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视觉形象。6.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教学上强调多样化,个化性和综合性,同时能使用图像,音响,互联网等多媒体课件,在形式上具有形象、直观、易行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果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那对加强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立体认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将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美术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美术教学中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可归纳为: 1.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把学习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认识。3.组织纪律教育:自觉遵守纪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课堂教学游戏的各项规则。4.集体主义教育:热爱集体,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增强集体观念。

5.文明道德教育:尊老爱幼,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等道德作风。6.意志品质教育:勇敢坚毅,竞争进取,吃苦耐劳,自尊自强,自信自制。7.爱护公物,热爱劳动教育:积极打扫课室卫生。

三、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我以探索性教学为主,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下面从我的美术课堂中谈谈德育的渗透。1.重在美育为主,德育为辅

这就是说教师必须时刻保持以美育为主,德育为辅;美育是首要任务,德育为必要补充,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本课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一些结合课本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一些结合课本的德育渗透,才能真正被学生所领悟和接受。比方说,我们在欣赏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作品时,学生们一个个都陶醉在这些油画大师们精心创作的经典画卷里,这时候,教师有选择地举一些现代的行为艺术与之相互比较,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含义,从而进一步了解到艺术中的道德问题。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学生们必须先接受古典油画艺术的熏陶,才可能正确认识到行为艺术的糟粕所在。假如一上来就大谈特谈行为艺术,说不定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却不会想到拒绝与排斥。同理,假如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德育上不但本堂课的内容上不好,还会令学生摸不着头脑,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切不能将美术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不可本末倒置。2.重在课堂教学

(1)在导入新课中,生动形象地渗透德育。教师授课,首先要抓好“导课”这一环节。在教学中,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语言,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我上四年级上册的《如意吉祥的民间美术》时,我将事先准备的民间剪纸,门画门神和年画贴在教室的门窗上,课室内挂满民间布制工艺品及刺绣。让学生一走入美术教室就被眼前的丰富多彩、家喻户晓的传统吉祥图案纹样所吸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上课开始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民俗图案的造型规律和色彩特点,感受民俗图案“象征、寓意、谐音”等表现手法,体会民俗图案的“祈福迎祥、趋吉避凶”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让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激发了传承民俗文化的情感,学会关注身边的民间美术,使学生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继承并发展这一我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愿望。

(2)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现在的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每册都可以渗透德育教育,我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利用绘画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和一些画家的名作,感受身边的自然美,初步感悟“美无所不在”的道理。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文明意识。再如在上六年级上册的《精美的小礼卡》时,我适时地把这课内容移到教师节或母亲节的前夕,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重温了教师之恩、母亲之爱,加深了对师长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可爱的卡通形象》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了卡通朋友米老鼠,由米老鼠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了卡通王国,认识了许多卡通人物,并通过各种卡通人物与原形的比较掌握了卡通形象的特点。接着是各种作业设计(涂色练习、添画服装、将苹果变成卡通苹果……)米老鼠说:“这些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它们能加入卡通行列和我做伴,你愿意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望吗?”大多学生都非常乐意帮助米老鼠,抢着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设计,但也有几个学生胆怯了,于是,我就鼓励他们:“米老鼠遇到了麻烦,很需要你们的帮助,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想帮助他,只是有一点点害怕,没关系,只要努力了,米老鼠一样会谢谢你们的,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整堂课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帮助米老鼠完成心愿的情境之中。

(4)抓好以“点”带“面”。在每个班里都有班干部和一些美术尖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班干部和这些尖子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美术课的态度。例如,在工艺制作课堂上,将这些学生分到每个小组里去,这时他们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平时对其它同学的加强集体主义、纪律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集体的力量,从而创造一个共同奋进,团结友爱的小集体,为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打下一个扎实基础。3.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

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体现者和表现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谈举止都会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老师上课迟到早退、放任自流、教学态度不严谨、业务不精等不良行为,将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要严于律已、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4.寓情于教,以情感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他在论述中高度评价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建立和谐的教学气氛,触动学生积极情感,使情感的感染功能和迁移功能充分发挥。在上课时我经常走下讲台和学生接触,最大限度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同时,学生也觉得老师不那么高高在上,讲台也不再是学生和老师情感交流的分割线,师生的关系更平等、更融洽。在作业的评讲上改变了原来由教师独揽的现象,而是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评价,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和评价,教师能更好的了解学生、走近学生,学生也会觉得老师很民主,会更喜欢老师,更喜欢老师所上的课。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注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全面的发展。对学生多加鼓励,对生病学生多给温暖;经常进行师生交心活动,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等手段,会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情感。这样,思想品德教育在良好情感的催化下,学生会自觉愉快地接受,甚至还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迫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这种和谐、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才能起到激励其备发向上、积极进取的作用。5.在学校的美术比赛活动中,自然地渗透德育。

我们学校每年举行学生书画展览。我们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和辅导学生参加展览,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例如,上学期我辅导学生参加镇组织的主题为“庆六一,迎奥运”的美术展评活动中,就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全民健身运动教育的好机会。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了解2008北京奥运会的精神,了解2008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含义,观赏优秀的体现奥运主题的儿童画作品,引导孩子们将深奥的主题化解为生动有趣的生活画面。孩子们兴趣很浓,思维开阔,创作出了《福娃喜迎奥运》、《各族儿童迎接奥运》、《我是奥运小健儿》等主题鲜明,赋有童趣童真的作品。再如在高年级的手工制作比赛,通过对生活中的废旧用品的利用和创造,发现材料的魅力,进行美的组合,其艺术效果不一定比选用高档昂贵材料做出的作品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材料、自己动手、合理开发利用物料的美德。让孩子们制作出各种妙趣横生的手工艺品。教育了孩子们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的审美意识和变废为宝的品质。整个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达到了我们的德育目的。6.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完善学生人格,创造个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博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美术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总之,美术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力军,充分挖掘美术教材的德育因素,巧妙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孩子们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既得到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又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也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利用美术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 2007年第4期

3、《美术教学参考》

岭南美术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0.发展性教学评价 篇十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文件中,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能力的作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以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础的。一方面注重教师个人价值、专业价值的体现,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发展性课堂教学平台,有效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点

1.形成的而非终结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的是学生的课堂回答与教师预设的答案吻合的程度,而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思维品质漠不关心。而发展性课堂评价虽然也注意到学生答案的正确度,但更重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发展、推理与创新能力的显现。2.多元的而非单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追求答案的一维性和纯知识化方面,运用单一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显得苍白无力,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性的课堂评价则强调丰富性原则,从多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评价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评价的标准是多重的;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3.互动的而非单向的。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以绝对裁判者的身份来评判学生,主观色彩过浓,使学生难以获得客观的评价,也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严重对立。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互动,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强烈的共鸣。4.发展的而非奖惩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奖惩为主要目的,视奖惩为引起学生重视教学和使学生课堂表现更为优秀的法宝。而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信学生的判断能力,承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立价值,尊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尽管偶尔也会使用一些必要的奖惩,但它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的而非奖惩的。5.动情的而非冷漠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客观性,由冷静变为冷漠,学生不能从教师的语气、语调、神态、动作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则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强化情感的因素,学生能够从教师情感化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态势语中,充分领略课堂教学的乐趣,感受老师的澎湃激情和殷殷期望。

(二)基于学生发展的评价

1、基于学生发展评价的理念

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应该以此为己任。基于此,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生评价的理念和评价体系,就是我们所提倡建立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教育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全人发展、主体发展和差异发展。发展性评价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不是用一把固定的尺子对学生进行分类。它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评价理念,其理想的情况是,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体。它的根本特征是:结果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重在学生的思考和发展过程;评价角度多元化(评价对象面对全体学生、评价内容多样、评价标准多重性、评价方式多样化);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一种互动的评价,学生是评价的主体;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非奖惩;评价要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暖意和鼓励,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2.常用的发展性评价方法 1)学习过程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可以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还可以使学生从一系列考试的消极应付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档案袋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存”、“反思”、“交流”——存放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之间的互评和交流。一般来说,典型的档案袋只包括已经完成的作品。

学习过程档案袋不只是一个储存各种材料的容器,主要是提供了一种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针对学习与个人发展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也可以在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这样课堂就变为了学习的实验室,有助于学生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思考,有助于他们的发展,也能较为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2)真实性评价

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有时也被称为“能力评价”、“绩效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应该包含一个真实性任务,即类似于某一具体领域的专家所面临的那些真实生活活动、表现(performance)或挑战,它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需要像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这样的高级认知思维。而高级思维技能指需要相对复杂认知操作的技能,像概念形成、分析以及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是指运用高级智力过程的思维,如认真分析论点、思考其他观点、评价其他观点并做出适当的结论。真实性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展示出他们对必要学习知识的掌握,其评价的关注点是学生能够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学习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了解评价的标准,以便学生能够运用标准评价自己的工作。

(三)基于教师发展的评价

教师评价从根本上取决于人们的价值选择。在功利主义弥漫社会各个角落的时候,功利性追求也影响着人们审视教育价值的视线。这导致目前教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评价实证化,并且将实证结果与教师奖罚、聘任与解聘直接挂钩。这种评价仅强调了社会和学校的需求,却忽略了教育主体教师的发展,不利于教师健全人格的形成,形成恶性竞争,造成教师团队的不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在呼唤教师评价中“人的回归”。

近十年来,在国际上教师评价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正在形成和完善。这种评价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日的,制定明确合理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评价中并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重新审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适应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评价受到管理观念的影响。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是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式。X理论认为,被管理的人员不喜欢工作,没有抱负,他们需要被强迫、被控制和被威胁。相反,Y理论认为,员工在条件适当的时候愿意承担责任,在实现业绩指标时有能力自我管理,对于达到目标的奖励有所回报。发展性教师评价就更多的受Y理论的影响。

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为根本目标。它直接指向教师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因而它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提倡教师自我评价是突出教师主体地位的典型表现。教师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自我反省、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有密切的联系。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收集有关自己的教学数据,对其进行判断和反思并考虑提高和改进的途径。总结起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基本原则是: 1.与奖惩制度脱钩; 2.全员评价、全面评价; 3.评价的有关材料保密; 4.评价过程民主化;

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6.单相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 7.反馈评价信息;

8.面向未来,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

9.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本地实际,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程序。

(四)发展性教学评价应该注意的地方

1.发展是相对而言的。任何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或若干个时期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仅靠几节课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沉积下来的思维定势,但试验课又不适宜搞得太多太繁密。所以,应该根据教学实际设立发展目标(近期和长期的),在适合的周期内调适以满足发展需求。

11.将语言艺术渗透于生物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 激发兴趣 语言艺术 教学效率

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准确、精练的语言固然重要,但如能适当运用一些趣味语言可以使生物学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引用故事,激发兴趣

科学知识是抽象的道理,而每一抽象知识的获得都包含着人类认识的生动事例。它包含着成功、失败、失误和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科学发现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又存在于千千万万个偶然现象之中。在生物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故事,会使课堂语言更丰富,也会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我国珍贵的植物资源”这一节时,可利用下列关于珙桐的传说来丰富课堂语言。珙桐又名鸽子树,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民间相传鸽子树的花朵是白鸽的化身。汉代王昭君出塞,与呼韩邪产单于结为夫妇。她日夜思念故乡,写下思乡的书信,托白鸽为她送信,可爱的白鸽搏云穿雾,飞向昭君的故乡——湖北省秭归县。这些白鸽栖在一种树木的枝条上,化作洁白展翅欲飞的鸽子花,这就是当今的鸽子树。

学生们聆听这些美丽的故事。既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课堂语言内容。再就是引经据典,穿插趣闻,增加课本知识的趣味性。

二、运用成语、谚语、顺口溜、俗语、口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课堂语言感染力

利用成语引入新课,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增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讲“高级神经活动”时用“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引入新课,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曹操说前面有梅林,士兵就会分泌唾液,解除干渴呢?”学生自然会思趣盎然了。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它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一定的哲理。在教学中若能适当运用,可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如讲“变异”时,可运用“一母生九子,十人各不同”等俗语;讲生态系统“食物链”时,可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子,虾子吃淤泥(藻类)”等谚语;让学生分析这些谚语中“淤泥、虾子、小鱼、大鱼”各处的营养级。通过引用谚语,将食物链这些枯燥而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具体化,不仅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记忆。

笔者在讲华中区的动物特点时引用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讲条件反射时引用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这些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却包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方面的道理,语言既精练,又形象通俗。读时上口,记时容易。适时引用,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克服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轻视。

而布置作业或课尾练习是生物课堂教学常见的“收场”方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厌倦。如果是教师设计的练习富有哲理性、新颖性(如生物歌诀),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植物根尖的结构时,在“收场”处布置学生理解教师新编根尖结构歌诀:

根尖结构分四部,根冠在前来保护。

胞小核大生长点,分裂细胞多无数。

停止分裂伸长区,细胞伸长增长度。

表皮细胞成根毛,吸收水分无机物。

根毛区内有分化,生出导管搞运输。

这样的“收场”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三、运用诗歌民谣等来增强课堂语言的感染力

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诗词或歌谣等语言形式来引入本节的讲课内容,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诗词歌赋,朗朗上口,应用得体,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如我在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引用了“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朗诵后,在经过教师有表情地对“落叶为什么不是无情物,是怎样化泥护花”的讲解,无疑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是循环的和是怎样循环的理解。且文字优美耐读,我想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无穷。我在讲季节与植物的关系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讲森林的作用时,引用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讲树林在绿化美化环境中的作用时引用了“绿树林边舍,青山郭外斜”。讲温度对叶绿素的影响时引用了“停车坐看枫林晚、霜叶红于二用花”。这些诗词、歌谣,使生物学课堂上更增添了一番风味。

教师一方面要博览群书,广采博撷,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勤于动脑,善于提练出一些概括性强、且上口好易懂易记有感染力的语言产品,供教学中选择利用。讲减数分裂过程中第一次分裂的突出变化和第二次分裂的突出变化时则分别以“顺口溜”作小结:“同源染色体变化大,配对联会又交叉,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自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两极,数目减半进‘二家’。一‘点’裂(一个着丝点分裂),二‘体’开(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N→N,等数在。”这种语言不仅难懂的知识通俗化,也教给了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漫画,以图释文,增加生物知识的语言色彩

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蕴含丰富生物知识的生动形象的寓意深刻的漫画,易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例如,在讲完森林对环境的保护后,某位教师选了一幅《无题》的漫画作为小结。画面上所有森林只留下滥伐后的树桩。在一片沙漠中有一人牵着一头骆驼,另一人显然是想买却又摇头感叹“唉,骆驼又涨价了!”这幅画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心,而且对所学知识有强化记忆的作用。

五、善于从文学语言开头,以美为始

美是诱人的金苹果,美最能唤起爱。“热爱是最好的教师。”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孪生姐妹,翻开人类科学史和艺术史,我们不仅看到,古人幻想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已成为今天的现实,而且还有许多想象本身就是科学的预测和经验的总结。我国古代的“望梅止渴”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淤泥”等本身就渗透着科学真理和实践。

如讲《内分泌》这一章时,教师这样讲到:“你看过歌德写的《浮士德》这本文学作品吗?主人公浮士德为了追求美的真谛与魔鬼订了契约,饮了魔汤,从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成为生机勃勃的年轻人……”在讲完故事后,教师紧接着说道:“尽管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一种诱发人体从幼年进入青春期的魔汤,这种魔汤就是hormone——激素。今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这样讲,把虚构与真实,神话与存在联系起来,达到了情理结合。

有人说,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会使知识变得栩栩如生。艺术的真谛在于唤起爱,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人热爱,教人求真,正是教学艺术的伟大魔力。

总之,运用语言艺术,提高生物学知识的趣味性,加上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王炳照.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2]徐仁静.中学生物创新教法.

[3]刘义炜.生物学教学.1999,(3).

12.“发展性评价”渗透于英语教学 篇十二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拉近英语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课堂上, 现代信息技术能以多种形式将课堂内容呈现在课堂上,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声、光、色、影等表现手法, 创设一些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 与学生直接经验有密切联系的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充满愉悦感、自由感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激发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 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学会用英语的思维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利用信息技术能提供真实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英语, 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 教师在呈现文章中出现的单词和短语时, 可以通过精心制作出与词义相关的动画或图片来增强视听效果, 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感知印象, 为永久记忆打下基础。另外, 教师利用如此鲜活生动的词汇教学形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单词的能力, 学会在交际中使用单词。这也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即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容量, 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英语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如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给学生上课, 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加入一些课外知识,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补充, 还可以设计一些必要的练习, 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巩固和提高, 这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还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甚至能通过直观的教学形式, 迅速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 实现情感升华。同时, 我们教师还可以通过找一些与本堂课相关的图片, 作为本堂课的引入部分。通过如此生动直观的方式, 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者,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还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学会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为自己的学习加油充电, 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真正体现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比如, 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做资料收集工作, 利用现代化技术让口语较好的学生作示范配音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正确使用, 将会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真正意义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推动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用英语思考, 因此, 英语思维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我们英语教学的核心就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场合对不同对象流利地表达和描述。信息技术对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课堂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主要阵地。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英语教学, 通过网络传递和传播信息, 由此形成学生对英语思考的信息源, 由信息源激起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英语思维的欲望, 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语用的思考, 并且还在语言实践中融入了情感交流。通过网络, 可以向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发送不同的文件 (信息内容不同) 。学生在不同信息源的促动下,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相关信息产生的强烈交际欲望, 从而养成了对英语的强烈热爱和兴趣。这样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使得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网络化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指导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或感到棘手的问题自行解决, 这样不仅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某一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从“他教”到“自学”的转型。

总之, 社会在发展, 科技在进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使用是不可阻挡的教学改革潮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如教师能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那么, 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毕竟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认识材料, 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借助信息技术, 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创设英语教学的特定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 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会学习。

摘要:当今,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信息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 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这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将信息技术渗透于英语课堂教学当中, 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渗透于高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也日益凸显。本文将对这些优势做一个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渗透,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常汝吉.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 (7) .

[2]马俊明.新高中教学大纲的特点.北大外语系.

[3]项华.郑彬.英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启示, 2003 (9) .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8) .

上一篇:中国美术馆设计理念下一篇:冬期施工的安全保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