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2024-08-30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进度表(精选8篇)

1.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篇一

1、反思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有目的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将“_露”的化学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抓准切入点,引发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了探究热情和求知欲 望。

2、反思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堂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有亲和力,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反思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运用具体的情景引发思维,呈现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发挥了主体作用。

4、反思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我采用“闻味猜物”游戏引课,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合理的使学生了解了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和相应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粒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来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而且我对本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它们成了本节课的亮点,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实验会说话!很多抽象的微观知识学生理解和运用水到渠成。同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灵活安排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自然紧凑,一环扣一环,教学思路非常清楚。

5、反思教学评价的使用

注重学习过程评价,评价形式灵活多样;起到诊断性、激励性作用。

2.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篇二

下面, 我就如何上好九年级化学习题课, 提高教学效率谈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性

1. 习题选择要有针对性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 已经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对化学概念、特征和本质有了初步的了解, 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经典的中考试题、综合试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面前。我们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考查的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选择习题, 所选习题应能体现分层教学, 适合不同层次思维能力的学生。

2. 习题选择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选择习题时, 首先要紧紧围绕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这个中心, 使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够巩固知识, 还能拓展思维。其次, 要围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设计出实用性题目, 真正达到巩固双基的目的。再次, 设计难度较大的习题时, 应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有效地增强知识连贯性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所选习题过分简单, 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 思维活动不能充分地展开, 结果导致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中既浪费了时间, 又磨灭了激情;难度过大的习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对化学课丧失自信心。所以, 题目的设计既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本, 又要体现综合性和创新应用性。由于每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 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处理, 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 展现其风采, 又要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其不觉得自己是门外汉。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 形成梯度, 虽然起点低, 但最后要求较高,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后进生不至于“陪坐”, 优等生也能“吃得饱”, 使部分和整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1. 以生为本, 以师为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合作者和引领者。在习题课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双向活动, 将讲、练、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出问题后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和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 积极组织学生讨论, 适时启发点拨,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 归纳总结, 突出思路教学

在习题课教学中, 重视题意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审题, 让学生归纳每类习题与哪些概念、理论、公式和哪些物质的性质有关, 进而找出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然后根据习题特点, 找出解题的要害, 从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把握解题方法, 并能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思路为: (1) 审题, 从中找出已知和求解的关系。 (2) 列已知, 设未知。 (3) 列出比例式、求解。 (4) 写出答案并验算复核。

三、教学手段重视化学的学科性

1. 利用化学学科特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在化学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首先, 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将初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次, 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 解决现实问题。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 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 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 加强解后评析, 注重思路启迪, 提高解题效率

习题解后的评析, 在习题课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经过前面的做题已经对同一类习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法, 教师这时候只需“点睛”就可以了, 帮助学生及时理清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 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把知识讲活,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 开拓学生解题思路, 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3.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反思 篇三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好概念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以下是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关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抓住概念中定义标准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首先要抓住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教师对概念论述时的关键词要准确把握,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这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定义标准是“纯净物”,且“只有一种元素”。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溶解度”的定义标准有:(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指明“溶剂的质量为100g”;(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克数”。这四个限制性语句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标准,缺一不可。

二、比较概念内涵间的关系

将概念的内涵俩俩比较,确定它们间的关系,防止混淆。概念的内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如化学反应和分解反应,前者包含后者;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如纯净物与混合物;交叉关系,如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些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有些又不是,同样,有些氧化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有些也不是。运用图示可以表示如下:

1.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2.对立关系或并列关系:

3.交叉关系:

三、运用脉络法归纳概念

归纳可以使学生心中有“一览众山小”之愉悦感,容易做到胸有成竹,举一返三,触类旁通。脉络法是常用的归纳方法。如物质分类概念可归纳如下:

在脉络中,结合“打比方”的方法很容抓住概念的定义标准而不易混淆。例如,化合物与混合物是大多数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我在黑板画出了物质的分类脉络,问学生:“张家的孩子姓什么?李家的呢?”学生很快回答:“张家的孩子姓张,李家的孩子姓李”,我又问“从黑板上的脉络中看,化合物是谁家的孩子?”学生非常兴奋,齐声回答“是纯净物家的”,“那它该姓什么呢?”。“当然姓纯了”。这样,枯燥的化合物概念就在欢声笑语中跟混合物区分开来了。

四、正反例证比较,使概念更加清晰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举正面例证,再从反面来讲,举出反面例证,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接着举出正面例证:H2O,CO2,MgO等都是氧化物,反面例证:CaCO3,(NH4)SO4,KMnO4等都不是氧化物”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在习题中形成概念,纠正错误

做题是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做题可以形成概念,纠正错误,还能训练思维方法。例如为了形成“元素”、“分子”、“原子”“化合物”, “氧化物”等概念我选用了以下习题:

(重庆中考题)今年5月12号汶川发生大地震,为了支援灾区防疫,我市紧急生产过氧乙酸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是C2H4O3,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过氧乙酸中含有三种元素

B.过氧乙酸分子由9个原子构成

C.过氧乙酸是化合物

D.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重庆中考题)香烟烟雾中含有CO、CO2、SO2等气体,这3种气体的共同点是( A )

A.都是氧化物 B.都含有氧分子 C.都能燃烧 D.都有毒

通过适当的练习,学生对所学概念就会由模糊变得“恍然大悟”,利于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德化学概念。

六、在结构关系图中形成概念

物质结构的概念是很难准确形成的。我画了结构关系图,并说明对物质结构的描述要做到“对应逐级”,不能“越级”不“平级”。 “越级” 描述和“平级”描述都是错误的。这里的“对应”是指要分清“物质由分子构成呢,还是原子直接构成”。这里的“逐级”是指关系图中“相邻”的概念,不相邻的概念间就是“越级”, 例如说“水由氢、氧原子构成”就是越级。这里的“平级”是指同一概念中出现同一级别的概念,例如说“水分子(分子)里有氢分子(分子)”就是“平级”,这样学生心中模糊的结构概念就容易变得清晰。

4.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九(8、9、10)三个班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每班共有学

生62人,为了将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开展,我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这些学生来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

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5%,学习发展生占4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优等生比例偏小,学习发展生所占比例太大,其中发展生大多数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产生严重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初三才接触化

学,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为了彻底解决了以上问题,应据实际情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行“自主互动”教学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验到“我上学,我快乐;我学习,我提高”。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分类指导,加大平日课堂的要求及其它的有力措施,平日认真备课、批改作业,做好优生优培和学习困难生转化工作。

二、教材分析

1.重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选择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

(1)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初中化学作为科

学课程之一,反映化学学科的本质和特征,选择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是确定教科书内容的关键。

对于初中化学来说,不应该将知识的位置无限地提高,但也不能放弃基础知识。教科书中基础知识的确定,对于学生认识化学的本质及作用将发挥重要作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的基础知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事实和概念化学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

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实际

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质。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

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

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

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

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

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科

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

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组学习竞赛。、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

了“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

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同时,人教版实验教科书通过以下核心概念来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本

质。

元素: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虽然物质千变万化,但从

化学角度来认识,元素是不变的。

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高子:知道物质是由基本粒子构成的。

化学反应与能量:树立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能与其他能可以

相互转化、化学能可以充分利用的观点。

(2)反映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体现知识的教育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的影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都有一

定的局限性。知识的选择应重视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因

此,教科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知识的难度、可接受性等因素。

(3)反映社会的发展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体现知识的社会性

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21 世纪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

.知识经济显现优势。

.学习的社会化带来终身学习的要求。

(4)反映知识本身的发展,体现知识的先进性

近年来,化学科学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越

来越深入,不断有大量的新物质被发现和研制出来。学作为一门科学,与其他学

科的相互渗透也越来越强烈,有专家认为,化学将是 21 世纪的中心学科。教

科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体现化学学科最基础的知识,还应反映化学学科的飞速发

展。

2.将科学探究作为教科书内容的一部分

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内容的一部分。据此,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也将科学探究的内容作为其重要的组

成部分,通过不同的内容来体现科学探究过程,见下图科学探究的不同内容: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科学探究典型案例、探究活动等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以各种形式体现,主要有探究活动和实

验、讨论、家庭小实验、制作设计、调查与研究、数据处理、查阅收集资料,小

组学习竞赛。.选择的内容具有弹性和拓展性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发晨要求,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弹性化设计,适当拓展内容。教科书安排

了“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并在一些课题后安排了“拓

展性课题”。

4、单元之间的融合.知识内容的呈现和处理

(1)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2)创设学习情景,设计不同的编写模式

(3)对知识本身呈现的处理----理论和概念的淡化、设计丰富多彩的图画

随着教科书功能的变化,图画在教科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图画不只

是作为插图来呈现,而是作为教科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不再只是单

纯地配合知识,而是具有了提供资源信息、说明和解释知识的功能,井逐渐成为

知识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生活经验与化学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到 第五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事实

第六单元到第七单元是化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7、化学实验的设计

(1)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选择实验内容

(2)参考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根据知识安排选择部分实

(3)根据教科书中具体内容的安排,自行设计编写一些实验

8、习题的设计

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认为习题的基本功能包括复习、巩固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能力,训练技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得到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等等。教科书的改革,赋予习题新的功能,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中习题的功能有了进一步扩展。

(1)提供各种信息(学科知识、生活实际知识等),使学生开扩思路,利

用已有知识,认识和解决一些问题

(2)揭供实践活动的章材,渗透科学挥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3)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或事实,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

题,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4)提供实验素材,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5)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方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

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

简单的化学问题。

2、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

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

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

案的各种技巧。

5、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

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6、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

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复习中,既要

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

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

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

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

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2、备课、上课要抓重点,把握本质。在平日的备课、上课中要把握好本质的东西,3、在平日讲课中学会对比。

要在区别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掌握时应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本质、概念特征,加以记忆。如分子和原子、他们在构成物质时区别很小,不易记忆,要列表分析,就较为容易了。

4、讲究“巧练”

在对比学习的同时,练习必不缺少的,关键在于“巧练”,要注意分析,习题的数量不要太大,关键在于“精”,从而达到“巧练巧学”的目的和完善的结合。

5、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

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复习中在加强实验教学的指导和练习。

6、跟踪检查。

加大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搞好今学期化学课的“单元综合课”模式探索和自考工作,并做好及时的讲评和反馈学生情况。

7、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讲全面,提倡以学定教,以学定讲,努力增强讲授的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减少多余的讲授,不着边际的指导和毫无意义的提问,从严把握课堂学、讲、练的时间结构,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课型确定适宜讲授时间,严格控制讲授时间和价值不大的师生对话时间。

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措施

1、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

2、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参加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研究。

4、做好课后小结、写好教学反思,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5、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共同探讨学术研究,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向本校名师学上课,取长补短,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听课不少于20节。

6、完善与不同学生的沟通方式,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7、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配合辅导学生促其进步。

教学进度及教学内容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教时

18.23-9.1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9.2-9.9走进化学实验室、单元测试3、9.10-9.21空气、氧气、制取氧气4、9.22-9.28单元测试,复习,第一次月考5、9.29-10.5国庆放假6、10.6-10.12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7、10.13-10.19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8、10.20-10.26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9、10.27-11.2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10、11.3-11.9复习及第二次月考11、11.10-11.16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12、11.17-11.2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13、11.24-11.30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14、12.1-12.7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15、12.8-12.14复习及第三次月考12.15-12.21 燃烧和灭火17、12.22-12.28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8、12.29-1.4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5.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五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进行新课改的探讨工作。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过程。在帮助学生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同时,使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288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297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B、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C、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D、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

A、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B、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C、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D、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B、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C、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D、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E、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F、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五、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6.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篇六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担任九年级29班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化学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其中上册为本期的教学内容,它由七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学生带入化学的殿堂,从而很自然地接受这门新的课程,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首先从学生最熟悉的物质空气着手,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学习了空气中与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种气体——氧气,并探究了氧气的实验与工业制法。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从水的组成,导入到微观世界,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抽象地向学生介绍了物质的微观构成,使学生学会去理解物质是怎样构成的,为今后的探究打下基础。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让学生懂得物质不生不灭的道理,学会写化学方程式,并初步引入了化学计算。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碳元素组成的一些物质着手,对形成物质最多的一种元素进行学习,并探究了二氧化碳的制取。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从燃烧的现象开始,去探究燃烧的条件,同时得出灭火的方法。让学生从身边去发现化学知识,了解燃料的种类以及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一学期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7.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进度表 篇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要地位。”要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 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 还是在教学的某些细微环节上, 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 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 无疑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尝试着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 或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定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引起学生概念的冲突, 感到原有知识的不足造成认知的不协调, 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诧异的情感, 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愿望。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与实践

1. 情境之源泉──生活经验。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激发求知欲望———实验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创设真实、生动、新颖奇特的实验教学情境, 设置悬念, 不仅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还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 创设悬疑──故事情境。

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和传说创设情境, 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拓展视野──科学史话情境。

化学发展的历史就是科学探究的历史, 化学史料十分丰富, 在化学教育中充分应用化学史料进行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形成结论的能力以及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基本要素, 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沪教版教材两册书中共有六处科学史话, 有33处拓展视野, 这是老教材所没有的。怎样合理地利用这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使这些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也是我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三、实践后的反思与认识

1. 情境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但是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 它不可能凭空产生, 它和情感相联系, 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可以激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 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情境教学, 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 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 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 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 增添了化学课堂的魅力, 使化学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充满了生命活力。

3. 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实际。

8.浅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014-0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标也指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1】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并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和联系。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轻松、扎实的掌握相关知识。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所有化学教师应该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无疑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因为在实验中许多现象都像变魔术一样梦幻并具有趣味性。例如“烧不着的小船”,即在纸船里加入适量的水,放到酒精灯上加热,你会发现小船里的水沸腾,而小船却没有烧着。“白糖变黑雪”即在一个烧杯中放入少量的白糖,然后滴入几滴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变成了一堆蓬松的黑雪。“不安定的鸡蛋”,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可以看到鸡蛋在水里不安定了起来,一会儿沉底、一会儿浮起来。这些有趣且神奇的现象牢牢的吸引学生,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如果在这方面从老师讲解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实验中让他们理解和巩固现有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因此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该实验确实发生了。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了两种方法。方法一:利用气体压强差。检查完装置气密性后,向两个相同的收集满二氧化碳的软饮料瓶内,分别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用软木塞塞紧,手持瓶颈处振荡。当看到倒入一定量浓氢氧化钠溶液的瓶子明显变瘪,而倒入等质量的蒸馏水的瓶子变扁的不明显。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方法二:探究生成物。向装有5ml较浓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将上述溶液加热至气体不再生成,等试管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当看到有气泡产生,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准备材料、动手做实验,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2】教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化学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点在其他学科是体现不出来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实验,可以探究书本上已有的实验,也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同样得到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复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有同学结合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一原理,重新设计了实验。他把细铁丝放在倒立着的试管里,将烧杯放在试管下方使试管口浸没在水中,使烧杯中的水液封试管中的空气。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约五分之一,试管中铁丝生锈。还有的同学把白磷放入大的硬质玻璃注射器中,并在下方放了一个装有沸水的烧杯,组装实验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两个实验均能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加强学科知识间的渗透,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其中,与数学、物理、生物联系最为紧密。如化学变化与数学计算能力、曲线问题,化学变化与物理中的压强、浮力问题,化学变化与生物学科中光合作用、细胞内水分的得失问题都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学科间的交叉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就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综合性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再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实验的验证,让学生扎实的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例如烧杯中盛有稀盐酸,上面浮有一木块。现向稀盐酸中加入一些铁片,我们会观察到哪些现象,结合化学和物理的知识解释。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验证实验也容易操作,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加上老师的指导,相信不少学生都会解决好这个问题。

总之,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识是理解最透彻、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2]《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转介绍奖励及人员维护方案下一篇:镇江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