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

2024-10-10

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精选6篇)

1.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 篇一

2018年第一季度读书心得

本季度我阅读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二卷,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记述了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至2012年十八大召开九十多年的历史,准确生动地展现了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是迄今为止国内公开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反映党的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系统完整的一部党史通史基本著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提供了学习党史的最新权威读本。正如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汲取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丰富“营养剂”。

1、务必时刻保持理想追求的政治定力。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启示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忠诚于党;要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把对党忠诚融入血液、铸进灵魂;要在思想上同心、在立场上同向、在行动上同频,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安身立命的主心骨、修身立业的压舱石,主动向中央看齐,用好“指南针”、握紧“方向盘”,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按党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组织程序办事,在工作中从严从实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确保始终不偏离党的中心工作“主航道”。正如总书记强调:“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

2、务必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指出:“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无不深深感动着、激励着、凝聚着人民群众。纵观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党员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3、务必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是由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始终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崇高使命,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把走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科学提出并完成了每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经过28年浴血奋斗,我们党完成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后,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证明,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获得成功、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保障。

4、务必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九十多年来,我们党探索奋斗历史,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沿着正确的道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回望征程,党所经历的困难与考验,所遭遇的风险与挑战,所付出的代价与牺牲,举世罕见。党不是没有犯过错误,不是没有走过弯路,甚至曾经陷入过绝境。但事实证明,我们党总是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在危难之际绝处逢生、挫折之后毅然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磨难面前百折不挠,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开拓党和人民事业的新局面。党九十多年奋斗的根本成就,就是探索开拓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人间正道。今天,坚持这条道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 篇二

“陆相成油理论”的提出者,就是黄汲清。正是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大庆油田得以及早发现。从1904到1995年,在长达91年的人生历程中,他走出巴蜀,奔向北京,周游世界,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踏勘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每一个历史动荡、变革的关头,他的生命始终与中国的地质事业融为一体,在地学与石油领域佳作迭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荣誉:1982年,他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两项一等奖和一项二等奖;1994年,他荣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995年,他与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一起,荣获首届“何梁何利”成就奖……

年少志高

80多年前,1921年夏,江轮蜀通号上,几位少年坐在船头,心随浪高。

其中一位气宇轩昂的少年,名叫黄德淦,他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清朝秀才,长期教书,在当地有一定名望。

黄德淦自幼饱读诗书,在父亲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度。一次,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飞蛾扑火”的寓意,同学们都回答“自取灭亡”,唯独黄德淦答“不畏牺牲,向往光明”,令老师颇觉意外,感到这孩子年少志高,必有作为。

同学有一册中国地理图,黄德淦借来看,爱不释手,竟用薄纸细心地一省一省地将地图描绘下来,予以珍藏。当时,中国国土形似一片秋海棠叶,从此这片秋海棠叶就深深地印在德淦心中,永不褪色。

“五四”运动一声号角,将新文化运动及对民主科学的追求传遍神州,身处四川的黄德淦决定东出夔门,北上京师。

1921年夏,年仅17岁的黄德淦背上行李,惜别家乡,与几位同窗好友一起,由成都到重庆,乘江轮过武汉到北京,寄宿在前门外四川会馆。

当时,德淦的志向是报考北京大学,但时值暑假,北大尚未开始招生,而北洋大学的招生广告却张贴在会馆中,于是,德淦赶往天津报考,并被录取。

北洋大学是一流的工科大学,学制六年,头两年是预科,德淦先进入预科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不承想在北洋学潮中被开除学籍。

为救中国,一腔热血,恨不得撒在这块土地上,结果却被扔出学校大门。政治的腐败,政客的丑恶,在德淦眼前暴露无遗。报国无门、救国无路,黄德淦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

1924年,在走投无路、囊中羞涩的窘境中,黄德淦再次来到北京,在朋友的资助下,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从此,黄德淦改名“汲清”,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展开了他70余年的地质人生。

当时,在中国,地质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当黄汲清进入北大时,教师中已有王烈、朱家骅、葛利普、李四光、孙云铸,学长中有赵亚曾、田奇镌、杨钟健等,学友中有朱森、裴文中等;地质调查所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和谢家荣、王竹泉等地质十八罗汉;中国地质学会也刚成立不久。良好的学习环境,周围的良师益友,相互切磋的学术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黄汲清的成长。

北大四年,黄汲清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如其名“汲清”那样广纳新知,博采群书。除课堂学习外,每学年还必进行野外地质旅行,先后考察了北京西山、山东泰山、淄博煤田、内蒙大青山、大同煤田、北票煤田等。

才华初露

1927年,大学三年级时,黄汲清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以英文发表了他的首篇学术论文“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140元大洋重奖。

1928年夏,黄汲清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进入地质调查所。到所不久,就随王竹泉赴东北考察辽宁本溪和阜新煤田。他们翻山岭,越河滩,两次穿越煤田,测量地形,查明地层层序,了解构造轮廓和煤系分布范围。

1929年春,在完成本溪和阜新煤田地质报告后,黄汲清又随学长赵亚曾踏上了西南考察的征途,先后踏勘了陕、甘、川、康、滇、黔等地,为时一年又_一个月,徒步万里,翻越了峰高谷深的秦岭、大巴山,涉过激流汹涌的白龙江、金沙江,穿越人烟稀少的原始森林,踏过土匪出没的不毛之地,纵穿四川盆地,二渡贵州赤水河,获得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地质资料和大量化石标本。

在踏勘途中,赵亚曾在云南昭通惨遭土匪杀害,将鲜血撒在了攀登科学高峰的荆棘道路上。身在四川叙永的黄汲清获得这一噩耗后悲恸欲绝,但他未被艰难险阻吓倒,肩负同伴未竟的事业,继续奋勇向前。只身一人,下云南、入贵州,随后又并入丁文江率领的川广铁路勘查队,终于出色完成了调查任务。

1930年7月初,完成长达15个月的野外调查后,黄汲清回到北平地质调查所。为了纪念赵亚曾这位杰出的学长和战友,他以赵亚曾为第一作者,完成了《秦岭山及四川地质之研究》的专著和地质图册,这是我国区域地质之重要经典。

此后,黄汲清在大量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潜心于室内研究和著述。在桌案两端堆起厚厚的参考书籍,正面望去,只见黄汲清在两座书山的夹缝中埋首疾书。从1930年夏到1932年夏,短短两年时间,黄汲清就写出6部达世界水平的专著。

其中,《中国南方二叠纪地层》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地层总结,把中国二叠纪地层作了系统划分和对比,初步奠定了中国南方二叠纪地层的研究基础。

当时,二叠纪地层研究在国际上是薄弱环节,黄汲清在西南考察中获得大量化石,测制许多剖面,参考前人成果,作出了全面总结。在当时,是世界上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先进最系统最可靠的总结之一,立刻得到国内外地学界的一致好评。

当年,黄汲清才年仅28岁。这位青年才俊引起了各方瞩目。

游学欧美

在丁文江、翁文灏的建议和支持下,1932年夏,黄汲清接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选派,由上海乘船赴欧洲留学。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最基础也是最前沿的学科。黄汲清决定选择构造地质学作为主攻方向。他先入伯尔尼大学,后转入浓霞台大学,投师于世界著名地质学大师阿尔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三年,平静安宁的环境,诚挚友好的气氛,和平自由的生活,使青年地质学家黄汲清十分陶醉。但每当明月高悬,繁星闪烁在天空,黄汲清思念祖国之情便油然而生。祖国也有一样美好的河山,也有一样勤劳而酷爱和平的人民,为什么祖国这么弱,这么穷,长期受帝国主义欺负?

那时,他虽然无法解答这样的问题,但有一条是明确的,祖国缺少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才,一定要抓紧时间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35年夏,黄汲清以法文写成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区之地质研究》,顺利通过答辩,并获得博士学位。

依依惜别恩师,离开瑞士后,黄汲清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先后考察了比利时、英伦三岛、美洲新大陆。

当时,他已认识到石油资源是矿产资源的重中之重,美国当时是世界石油理论和生产的头号大国,学习先进的石油地质理论和经验,以用于未来祖国的石油勘查,这是黄汲清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之一。

1937年底,黄汲清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翌年二月,中国地质学会在长沙举行第14届年会,黄汲清当选为理事长,至此,年仅34岁的黄汲清已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的主要领导人。

1938年夏,日军突破九江江防,武汉告急,黄汲清再次组织地质调查所员工进行第二次搬迁,他们仍租用民生公司轮船,逆长江而上将调查所搬到重庆北碚,在那里度过了艰苦难忘的八年时光。

在北碚,作为所长,黄汲清布置和开展了大量矿产资源调查和地质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工业油田——玉门油田。玉门油田是中国人创建的第一个工业油田,是中国现代石油矿藏开发的第一个里程碑,在抗战期间为国家提供r急需的油品,特别是为解放后新中国石油工业大发展储备了宝贵的石油技术力量,被人们称作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1938年底至1939年初,黄汲清携陈秉范一道,到四川巴县石油沟一带开展石油天然气调查,发现了隆昌圣灯山构造,与人合作建成了中国第一

肩挑大梁

1936年1月,黄汲清出色完成了欧美学习羽考察的重任回到祖国,遂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肩负起国家一线地质矿产调查的重任,亲自率队先后调查了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的地质矿藏。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战火逼近南京时,黄汲清临危受命,组织地质调查所员工进行第一次大搬迁。他与卢作孚联系,租用民生公司船只,不分昼夜将所里的仪器设备和书籍资料装箱上船,亲自押送至武汉,转运至长沙,借用湖南地质调查所简易房合,将所安顿下来。

佳作迭出

身为所长,黄汲清必须每隔两三周到重庆经济部向部长翁文灏等上司汇报工作,不免接触国民党官场。当时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党政军达官显贵麇集于此,人浮于事,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乌烟瘴气。

1940年,黄汲清毅然辞去所长职务。这在当时国民党官场实属罕见。但黄汲清以从事地质科学为一生之抱负,他坚定不悔地走出了这一步。辞去所长职务后,黄汲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野外工作和室内科学总结。

1941年夏,黄汲清率队踏上了河西走廊石泔考察的征途。他们沿河西走廊西行,一路考察,在玉门及周边安西,敦煌,白杨河等地作了详细调查。这次玉门石油调查为以后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初步地质基础。

1942年11月,黄汲清率领专业精英组成新疆石油地质调查队,赴新疆考察。这是由中国人第一次组成自己的科学考察队对我国西部边陲进行的科学考察,意义相当重大和深远。

回所后,黄汲清马不停蹄抓紧总结这次考察成果,于1943年10月完成了著名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油论。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根据当时全世界的已知经验,几乎所有具经济价值的油田均来自海相沉积,尽管陆相地层也可以生油,但尚未见具工业价值的油田出现。因此“海相富油,陆相贫油”是当时地学界的普遍认识。

这一点在中国又表现得格外突出。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在当时中国唯一产油的陕北地区打了七口探井,未有收获,败兴而归。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布莱克威尔德教授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后发表了《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断言“中国贫油”。他的断言一时成为国际定论。

中国地质科学工作者们也曾质疑过陆相贫油论,但始终难于翻越陆相贫油这道理论障碍。黄汲清等地质科学工作者提出的陆相生油论和多期多层生储油论冲破了传统的陆相贫油论的束缚,丰富了世界石油地质理论的宝库,成为指导新中国首轮全国石油普查工作的可靠理论依据。

1943年11月,黄汲清开始撰写他前半生的代表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这是他对前半生丰富实践和理论的一次全面总结。1945年2月完成,费时14个月。

这期间,中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条件非常困难,生活极为清贫,黄汲清的第三个孩子也在那时出生,日军轰炸机仍不时进行骚扰,尖锐刺耳的防空警报一拉响,黄汲清马上卷起文稿,和夫人一起抱着孩子,带上随时准备好的用品,随人群躲进拥挤的防空洞,在洞中他没有中断自己的思绪,不理会外面飞机呼啸轰炸,仍然在昏暗的桐油灯下继续写作。

没有参考资料,就凭着记忆来写。孩子们睡了,夫人陈传骏守护在身旁,尽可能分担他的一点劳动。这位出身大家闺秀,毕业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经济系的才女,自从1937年12月在长沙与黄汲清结婚后,就把自己的命运同丈夫的命运结为一体,丈夫的事业,就成为她自己的事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黄汲清完成了这部在国际上被誉为“亚洲大地构造研究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经典著作”。

1947年5月,黄汲清回到南京地质调查所,继续主持百万分之一国际分幅地质图和三百万分之一中国地质图的编制。

地质图是所有地质工作的最后总结,是地质工作的结晶和表现。它不仅是找矿和开矿的基础,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地质水平的标准。因此,地质图的编制是一项浩大的地质“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早在1936年就开始酝酿,当时在中央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下组成了“中国地质图编撰委员会”,黄汲清以副主任的身份(主任是翁文灏)主持这项工作。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项工作被完全搁置下来。

抗战胜利后,黄汲清刚刚完成他的《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著述,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这项工作。这项工作既没有设专门机构,也没有专项经费和专门编制,当时留在北碚的主要地质负责人只有黄汲清一人,他将几乎所有留在北碚的地质人员都组织起来紧张地投入这一工作。后来,这批年轻人大都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优秀人才和骨干力量。

1947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由北碚回迁南京后,在黄汲清领导下,绘图工作继续紧张进行。从收集资料,编写卡片,分析地层系统,直到编图例,清绘,出版,审校等,黄汲清都是亲自动手。全部图稿在解放前夕基本按计划完成,它是以黄汲清为首的地质工作者向新中国献上的一份厚礼。

3.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 篇三

为什么说它是“众多期盼”呢?这部书的前身,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在建党70周年之际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本书是在胡乔木同志的指导下,由胡绳同志主编完成的,是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导下的“一部中等篇幅的内容比较完善而完整的党史”。胡乔木同志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接连用了三个“可”字,称它“写得比较可读、可信、可取”,并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还得作必要的增补”,期待着进入21世纪后再出版类似于《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之类的书。这番话是胡乔木同志在1990年8月说的,如今又过了26年,终于在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实现了。此时此刻,重读胡乔木同志的这篇《题记》,自然会生出许多感慨,并为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同行们这种锲而不舍、不懈努力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难能可贵的是,时隔26年,这部《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依然保持着当年胡乔木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题记中所说的“可读、可信、可取”风格。

说它“可读”,是因为这部书继续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要言不烦,却又能将“大写意”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的风格与“工笔画”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风格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读这部党史时,能够见事见人见精神,当年艰苦奋斗的场景跃然纸上。不仅如此,它又紧跟时代发展前进了一大步,将读文时代的传统与读图时代的优势结合起来,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文字以外的信息,既有仔细挑选的图片、资料,又有精心绘制的地图、示意图。这些创新,使读者读了这本书,既可以领略历史的厚重,又不至于那么沉重,也给读者预留下浮想联翩、触景生情的空间。

说它“可信”,是因为这部书继续保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论从史出、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依据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并具有党史学者的理论分析与思想洞见,使全书鞭辟入里、可信可据。例如,讲到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如何达成的,著者用了5页的篇幅,运用丰富的历史档案,翔实地阐明了整个过程。又如,关于我们党是如何制定八大路线的,著者用了近18页来详细说明,既阐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也阐明我们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还如实说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当时对苏联模式的初步反思,在此基础上再来说明党的八大路线是如何形成的,八大会议上许多领导人的重要发言是如何从不同方面对八大路线作了补充和进一步阐发,八大会后又有哪些重要的新探索。这就使读者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了解更加立体化,纵深感更强,由此才能强烈地感受到,一个正确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产生之后要想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讲到我们党是从如何通过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义无反顾地、坚定不移地走上改革开放、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同样有不少细致的历史刻画与理论分析。读了这些,对于我们党强大的生命力、适应力和与时俱进能力,对于我们党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自我净化、自我总结、独立探索、独立创新能力,那种感佩与自信之情,会从心底油然而生。

说它“可取”,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科学性、思想性、权威性上前进了一大步。这正是广大党史工作者所翘首期盼的。这不仅是因为26年前党史界的前辈们通过《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为今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不仅是因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后来又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也不仅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认识。对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来说,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中共党史研究高度重视,给予了及时而有效的指导。这是当代中共党史研究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应当加倍努力,产生一批有时代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的党史专著,不辜负这个极好的时代。

早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同志就高度重视党史工作,给予了富有创见性和针对性的悉心指导。特别是2010年7月21日,他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严重影响,旗帜鲜明地指出:“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是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他还指出:“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就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我们党的历史,就是党围绕这个主题和主线,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史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加以强调,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党史、国史、军史,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

关于学习党史国史对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性,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

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的重要论述,更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共党史问题的典范。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4.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 篇四

—从历次党章的修改看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的近九十多年间,历经十三次修改,共产生过十四部党章,而每一部党章的产生,每一次条文的改动,都曾经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关注。因为,对党内,它是团结和统一的法权基础;对党外,它是人们判断共产党理念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根据。这十四部渗透着历史烟云的党章文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到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我们可以把中国共产党诞生起后的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1)民主革命的28年(1921-1949)(2)执政后的头29年(1949-1978)(3)改革开放的32年(1978-2010)。我将从这三个阶段内党章的制定和修改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民主革命的28年(1921-1949)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1919年5月-1923年5月)。

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 》。这是党的历史上关于党的建设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纲领规定我们的党名为中国共产党,同时确定了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等目标,明确了党的发展方向。1922年7月,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党章,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党的最高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至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准则,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始了崭新的一页。三大修正党章基本是二大党章原来的结构的内容,只是个别条文的改动。

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初的几年里,我党先驱们积极领导群众运动,实践着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率领工人群众。从1922年1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高潮开始兴起,到1923年2月,持续了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罢工斗争100多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达30万人以上。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极大地锻炼了无产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这些罢工大多数都取得了胜利。在这段时期,我党先驱们不畏艰险领导了许多工人运动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工人阶级争得了许多利益,但由于中国工人阶级不够壮大,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不断反扑,制造了 “二七惨案”等一系列惨案,各地工会大部分被反动军警捣毁或封闭,许多工人领袖被逮捕或杀害。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从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认识到:中国当时的反动势力非常强大,仅靠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力量,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是不现实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为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这为大革命的失败埋下了种子。四大修正党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党的支部规定为党的基层单位。并规定从四大开始对中央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改称为“总书记”;地方各级党的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职务,改称为“书记”。五大修正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这是在我们党的根本法规上,第一次出现民主集中制的提法,可以说“五大”党章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起民主集中制原则。

大革命期间我党实现了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公开分共、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从中我党深刻总结教训,总结了两条经验:

1、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陈独秀在革命后期强调“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对资产阶级采取“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右倾政策,以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压制工农运动、牺牲工农根本利益的方法来维持国共合作。

2、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没有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已对军事问题作了初步的探索,为以后创建人民军队,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作了必要的准备。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大革命,“准备好了红军的种子,准备好了红军的领导者即共产党,又准备好了参加过一次革命的民众。”①

(三)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8年六大党章较以前几部党章,更加突出地强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这主要是由于大革命失败对我党的打击较大。十月革命的胜利是武装起义的结果,所以我党充分认识到了武装的重要性,在苏俄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武装革命。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28年底,全国各地的革命群众,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和残酷的屠杀政策,先后发动了100余次武装起义。但我六大党章中调了共产国际的领导,忽视了我国革命的具体实际。我国城市敌人的势力比较强大,取得胜利难度比较大,所以许多起义因为敌人的残酷镇压或准备不足而失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农村,建立从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从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的策略。从此革命根据地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土地革命使广大贫困人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我党的阶级基础得到壮大。并在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共产国际对我党的不切实际的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的革命险些遭到断送。苏俄经验在我国的失败为我国走上独立自主的革命道路打下了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页。

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8月-1949年9)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我党继续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从1928年6月18日的“六大”开始到1945年4月23日“七大”在延安的召开,长达17年的时间才召开下一次党代会。在此期间我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去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我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制定了七大党章。七大党章是我党独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拥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党章发展史上第一次增加了党章的总纲部分。总纲是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纲领,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是每一个党员“一切活动的准则”。总纲总结了党成立二十四年来的斗争经验,以简洁的文字阐明了党的性质与理论,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任务和特点,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方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二,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

第四,更加完善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对扩大党内民主和实行集中统一领导作了详细的规定。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成熟。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制定过七部党章。其中一大到六大制定的六部党章,都是在共产国际直接指导帮助下制定的,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些特点。1945年七大制定的党章,则是在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制订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党的建设上的完全成熟。

二、执政后的头29年(1949-1978)

(一)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1949-1966)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上半年,全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的社会关系和形势与七大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商讨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实在必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在北京召开并通过了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956年9月26日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制定的第一部党章。新党章根据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党章对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做出了许多新规定,强调在执政党的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针对党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情况,强调“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此外,八大党章对党的组织机构也作了一些新的规定。如中央委员会除选举中央政治局以外,还选举中央政治局的常务委员会;八大党章还首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写进党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进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根据新党章的阐述建立起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并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

设:

1、开展国家的五年规划,并超额完成了“一五”和“二五”的生产任务。

2、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监察部门,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3、加强通统一战线的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党章是继七大党章之后又一部把马列主义建党理论同建党实践紧密结合,指导党的建设的根本大法。一方面,它符合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另一方面,又符合党的实际情况。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8)

1969年,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1973年,十大召开。受十年文革影响,在九大体现了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错误方针。阶级斗争被无限放大,民主集中制的内容被取消,取消了五大以来设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取而代之的是盲目的个人崇拜,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在九大党章中,甚至写入了“林彪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之类的内容,否定八大已经明确的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和党领导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在党员条件上,取消了党员权利和入党预备期,把八大党章规定的党员十条义务改变为“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五项接班人的条件。在组织原则上,取消了八大党章中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发挥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等条文。十大党章继续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并且强调“这样的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的党章部分恢复了八大党章的内容,但是由于当时文革的影响依然存在,十一大党章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错误,继续沿用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这些错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到彻底的纠正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的经验:

1.国家发展的纲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优越性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认清当前国家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而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3.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突出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尤其个人专断,这对今后党的制度建设有相当重要的教训意义。

4.客观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遵循客观实际,不要认为谁掌握了“真理”,谁永远就是正确的。因此,要时时遵循客观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发扬马克思主义,反对经验主义。

三、改革开放的32年(1978-2010)

(一)文革后思想的拨乱反正——十二大党章。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新的党章。十二大党章以八大党章为基础,从根本上去除了九大、十大的错误理论,并根据新时期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十二大党章确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二大党章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十二

大党章摆脱了“九大”、“十大”个人崇拜的错误观点,给出“毛泽东思想”科学的定义,这是十二大党章重要的贡献。另外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重大成果正式确定下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始出现。可以说十二大党章是党的建设史上最完备的一个党章,以后历次党章的修改都是在十二大党章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历史地是十分重要的。

(二)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十三大--十六大的党章修正

相比十二大党章,十三大党章修正没有太多变化,主要对十个条款的部分条文内容进行修改。1992年十四大在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党章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入党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指针。”总纲指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写入了党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四大党章为今后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997年9月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

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同时党章也对邓小平理论有了明确的定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的,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基础,是改革开放宏伟大业的行动指南。

(三)21世纪美丽开端——十六大和十七大

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十六大在京胜利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的党章修正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新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新的党章还确定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谐”一词也被历史性地写入党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们的党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必将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七大代表们认为,25年间,每一次党章修改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品质。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章修订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脉络。

四、总结

党章,是一个政党公开树立的旗帜,表达出全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主张,体现了全党的整体意志和共同理想。正是顺应全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愿望,32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新华网,中国共产党大事记

5.中国的九十年的特色 篇五

2011年6月22日,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为响应校团委开展“与信仰对话”党史报告进校园活动的号召,我院于理学院会议室举办了以“回顾党的九十年光辉历程”为主题的报告会,主讲人为我院党委书记金恒璨同志,09级、10级部分团员参加了本次主题报告会。

首先,金书记对本次活动作了简要概述。他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这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团结各族人民不断奋斗的九十年,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人民团结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加正确的认识党,才能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目标。”随后,他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做了详尽讲述,使同学们对于党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并且明白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一小时后,报告会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通过本次报告会,同学们表示获益匪浅,金书记那激情昂扬的党史介绍不仅让同学们更深入的了解党的伟大历史发展过程,更激发同学们对共产党、对祖国、对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无限热爱。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坚定共产党信念,以无比的热情去面对学习、工作,才能在将来为党、为社会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6.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九十年 篇六

授课人:市委党校副校长薛振华

九十年前,在苦难深重的中国,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九十年的伟大成就,使我们的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九十年光辉的历程。九十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是中华民族获得了解放,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特别是1978年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帮助了人们走上安稳、富裕的生活。这就充分的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为人民谋幸福。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母亲,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三座大山,取得了国家的独立,人们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为如今繁荣昌盛的中国;是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母亲,带领我们走向新世纪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母亲,用生命换来了现在和平安康的社会,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是党在过去的九十年的最好写照;同时,共产党及共产党人面前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而且很艰巨,甚至有发生一些曲折的可能,但是,共产党前进的步伐坚定不移,不可阻挡。

上一篇: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下一篇:教师师德教育的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