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精选8篇)
1.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篇一
浅析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理论是老一辈知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既吸取了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正确主张,提倡儿童在教育活动中靠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从做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同时,又融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倡导“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创造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的17条教学原则是:
1.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
2.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较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过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活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向传统教育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 一是在教育目的上,针对传统教育只注重灌输零星知识技能的弊病,活教育提出:“今后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就是说,不仅要使儿童在智力上得到发展,还要使儿童在道德、身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是在教育内容上,针对传统教育固定的、僵化的教育内容,活教育提出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价值。三是在师生关系上,针对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活教育强调了儿童的学习应以儿童自己学、做为主,调动一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校教学的气氛。
四是在教育方法上,针对传统教育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消极制裁的管理方法,活教育主张采用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积极鼓励的管理方法。五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儿童只会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现象,活教育竭力主张培养儿童自动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儿童。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改变那种“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气沉沉的旧教育。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是针对旧中国旧教育的传统弊病提出的。在他看来,旧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空谈理论,教学脱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他的“活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即使在21世纪、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今天,仍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只有结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我们才能正确理解他所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本意.其实,不要说在陈先生所处的那个教育极其落后几近荒芜的年代,就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高的惊人的今天,选拔性很强的考试也必然注定了很多学生是“教不好”的,即使有的教师具有超强的本领。
2.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篇二
一、“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受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经验论的直接影响, 其特征是反对传统的死教育, 认为“活教育”是要把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理论可分为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三个部分, 这些教育思想不仅是当时陈鹤琴进行幼儿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而且对当今特殊儿童的教育, 尤其是对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目的论。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 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国家与人、人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教育提高素质, 民族才有振兴的希望。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于儿童, 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做人”。陈鹤琴认为,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为人, 就在于人的社会性。同时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教育应考虑儿童的个别差异, 注重发展儿童的不同水平, 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其次,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救亡图存的主要途径, 所以教育需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要适合中国的国情, 体现了教育的民族性。最后, 他认为教育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 体现了教育的时代性与世界性。
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的人, 尽管其在发展中有所障碍, 但是教育的目的也必须首先教会他怎样“做人”。因此, 这一教育目标将成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是制定特殊教育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特殊教育课程是专为特殊儿童设计的课程, 它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也应符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化差异, 只有以此为基础来量身定做课程, 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 选择个别化的课程内容, 才能适合特殊儿童的特点, 达到引导特殊儿童学会做人的目的, 并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
2. 课程论。
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论。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把书本作为唯一的教材, 而应该以儿童的生活环境“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去组织课程。所谓“活教材”, 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 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 通过亲自观察获取知识和经验。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他们可能存在认知能力差、学习迁移能力不足、社交能力差等特点, 以其生活环境为基础的活教育课程内容会更有利于特殊儿童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活教育的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 其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生活方式, 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因此, 课程采取了以活动为中心和以活动为单元的形式, 提出了“整个教学法的思想”。并把课程内容具体化为“五指活动”, 分别指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和儿童文学活动。强调人与各种知识间的关系及相近学科之间的联系, 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他们可能有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缺陷,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全人的发展, 不能只强调其认知发展而忽视社会适应或生活自理的发展等, 因此, 特殊教育的目标要把握儿童全人的发展观念, 以此开发他们的潜能。
3. 方法论。
“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做中教, 做中学, 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儿童是做的主体, 儿童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 进行指导。他鼓励儿童手脑并用, 鼓励儿童去积极地思考和发现, 以激发儿童的兴趣, 启发儿童的思想, 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而教师在其中只起引导作用。“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特别强调儿童的做, 以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 让他们做自己会做的事情, 强调在做中进行直接体验, 注重教育的生态环境, 强调环境对儿童的熏陶作用,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强调教学游戏化及故事化。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课程的出发点要以儿童为本, 并强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关注个别化的生态教育观念。
二、陈鹤琴教育思想对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启示
基于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论述, 可以看出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其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来源和实施等几个方面:
1. 课程的基础。
(1) 考虑学生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特殊儿童作为一个社会人, 其生理及其心理的发展都有自身的特点及规律, 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了解有利于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因此, 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均要从其身心特点出发, 要考虑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在其认知、语言、动作、社会发展、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共性与特性, 并将其应用于特殊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
(2) 考虑社会需求。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民族性及时代性与社会性。在一个常态的社会当中, 必然存在着特殊儿童, 这是社会平衡的标志, 这就要求特殊儿童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生活。常态的社会中也要有常态的教育, 融合教育的这一发展趋势正是体现常态教育的公正与公平, 这就要求特殊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强调以生活为核心, 包括其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等, 此外, 课程的实施过程也应多以生活的环境为基础, 做到高度个别化。
(3) 全人教育与个别化的教育。陈鹤琴尤为强调全人的教育观念, 五指活动的课程内容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文学都纳入到课程内容中, 并进行连贯、整体的教学。特殊教育的课程理论基础也必须把特殊儿童的教育看作全人的教育, 强调儿童本身的身体、情绪、社会性、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等, 并将其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首先, 在特殊教育中, 全人的教育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结合的全人特殊教育, 我们要以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身心发展的共性为主流, 并看到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 以此为出发点来制定特殊教育的课程内容。
其次, 是完整、动态的特殊儿童的全人教育。特殊儿童是生理特征与心理特征的合一, 主体心理特征与客观的外在环境合一, 知与行合一的一个全人的整体。特殊教育的课程需要为特殊儿童建构一个整体的环境来帮助其克服障碍, 以获得最大的发展。
再次, 对于特殊儿童所持有的全人观念应该是看到障碍与潜能并存, 既要看到障碍, 更应重视潜能的全人教育。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改善儿童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儿童的潜能。
2. 课程的来源。
在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对课程论的论述中, 他并不反对书本教材, 而只是反对把书本作为唯一的教材。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可以让儿童直接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知识经验, 由此体现出课程的来源不仅是预设性的课程, 还包括环境中潜在的课程以及在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课程。
(1) 预设性课程。预设性课程是指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共同性、普遍性、规律性呈现, 结合社会对各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规律, 即一定的教育理论与观念, 整合儿童的心理规律, 社会发展常规, 形成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目标系统, 使教学双方能明确地表达目标。如特殊儿童的预设性课程是来自于标准化的智力测验、适应性能力测验, 其课程内容的呈现有学科内容的形式, 也有主题内容的形式。
(2) 潜在课程是指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 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的课程。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中, 包括物质环境、人际关系、文化环境。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 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 它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其存在感知、认知或社会交往等障碍, 外界的环境对他们的学习及其行为的形成都是尤为重要的。如对于智障的儿童来说, 一个接近生活、宽松的环境可能能够帮助他们学习更多的生活技能, 而如果是一个受限制、压抑的环境, 则可能会导致有情绪问题的儿童问题更为严重。此外, 其他同伴的一言一行也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 因此, 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潜在的课程是不容忽视的课程。
(3) 形成性课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课程中, 达到适应与平衡, 依据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我们也可把这一课程称为“活课程”。这样一个课程的产生与形成均在教育教学的真实情境和现场活动进行中, 如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儿童认知学科知识还包括帮助儿童建立行为常规、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这些课程都是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是形成性的、生态化的, 并具有高度个别化的课程。
三、生态课程观
1. 生态课程。
陈鹤琴的课程论体现了生态课程的理念, 注重课程目标、课程实施都通过自我、自然、社会三方面的整合来促进儿童自身的发展。由于特殊教育是源于对特殊儿童个别需求的教育, 其内容必须是以儿童为中心, 将儿童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进行生态化的评量、相应的环境调试、建构支持系统, 来为其量身定做一个高度个别化的课程。生态课程也将成为特殊教育课程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它吸收了发展性课程遵循身心发展规律, 适应性课程对环境适应力的重视, 以生活为宗师, 学习生活, 学会生活, 是教与学双方在频繁互动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个别化需要, 遵循生活基本规律探究, 经历生存、生命与生活, 追求和谐、健康的生活品质的过程。
生态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是高度个别化的课程。生态课程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当中, 真切分析个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对个案的影响, 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 从而生成属于“这一个”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针对个案进行生态化的评量, 生态化的介入, 生态化的评鉴, 是量身定做的高度个别化课程。第二是形成性的课程, 它是在儿童参与真实的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中形成的,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 顺应生活、生命中的自然性。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化需求, 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在自然的空间与时间情境中教学。第三是高度参与的课程。它不单指儿童和专业人员的参与, 还包括家庭成员以及社会的参与。
2. 特殊教育生态课程的意义。
(1) 以儿童为中心, 充分体现了儿童的主体性。生态课程是关注特殊儿童在日常环境中, 以特殊儿童在常态环境中的主体活动包括生活与学习等为基础, 来对其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做到了以特殊儿童为中心, 强调儿童个体的主体性与主动参与性。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环境的调试来改变儿童的主体活动, 通过支持系统的建构帮助儿童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等, 它不仅只是看到特殊儿童存在的障碍, 还要在儿童的主体活动中挖掘其潜能。这些都是生态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生态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所在。
(2) 在生活情境中, 体现生态化的环境。生态课程是在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形成的, 也将在其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施, 是最具生态化的环境, 它不仅使儿童在常态的环境中学习与发展, 还能使儿童在这常态的环境中达到对生活的适应及平衡。
3. 为儿童量身定做, 体现个别化的教育需求。
生态课程将个案置于他的生活环境当中, 真切分析个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对个案的影响, 个案对环境的认知、理解、运用, 从而生成属于该儿童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以生态化的评量为基础, 进行量身定做, 体现了特殊儿童个别化的教育需求。
4. 提高特殊儿童的生活品质。
生态课程的实施是在真实的、常态的家庭环境中, 降低了特殊儿童类化、迁移的难度, 有利于儿童迁移能力的发展。这就增强了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及超越障碍的能力, 从而融入到常态的、幸福的生活中。
目前, 我国的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体系还并不完善, 还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 也没有建构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幼儿教育课程理念来发展特殊教育的课程。
摘要:本文阐述了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三大核心内容, 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以及这一理论对当今特殊教育课程理论发展的启示: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来源、课程实施及生态课程思想。
关键词: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特殊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孙培青, 李国均.中国教育思想史 (第3卷)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熊利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4) .
[3][7]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M].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2009.
[4]张文京.环境生态课程编制[J].中国特殊教育, 2003.
[5]杨林海.陈鹤琴的儿童教育观评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9) .
3.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篇三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 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产生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曾先后从师于孟禄、克伯屈、桑代克、杜威等杰出的教育家,其中受杜威的影响最为深刻。而“活教育”思想是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中国教育国情再创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
什么是“活教育”呢?陈鹤琴是针对陶行知揭露的旧教育情形“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提出的,决心变这种腐败的“死教育”为“活教育”,即“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教育目的是任何教育理论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和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怎样做人,怎样求社会进步,怎样促进人类发展。作为一个人必须热爱人类,无论国籍、宗教、阶级、种族;他必须热爱真理,以真理为至高无上,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学会“做人”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陈鹤琴说:“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要团结一心,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民族的未来,不懈努力。这样才能为之真正的“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时代精神。时代在进步,社会要发展,人类也要随之发展。陈鹤琴主张的“现代中国人”必须满足下面五个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能力”、“要有创造能力”、“要有合作意识”、“要服务”。“活教育”的目的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学习。在陈鹤琴看来书本知识是间接的知识,是死知识。我们要学活知识,当然要使用活教材,而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可以便捷利用的万能活教材。
陈鹤琴提倡让学生身处大社会、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亲身实践经历获取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比如让学生了解一种植物的生长,应该让学生亲眼见到植物,观察植物,思考它的成长,并逐步观察它的成长,这就是活教材的妙处。
(三)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有了目的和课程,还必须付诸实践,否则就是空谈,所以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把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感性活动——“做”放在是首位。做是教的中心,是学的中心,以做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陈鹤琴根据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儿童主体性提出四个教学步骤,包括: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这四个步骤既要体现以“做”为基础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相互联系,构成整体。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做人教育”是幼儿园教育追求的目标
“活教育”理论蕴含了做人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念。陈鹤琴的“做人教育”是“活教育”目的论的宗旨,与当今幼儿园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所提出的目标相吻合的。幼儿个体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与其将来学会做人而必须具备的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活教育”目的论的“做人教育”是当今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目标和理念。
(二)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生活为基础
陈鹤琴提倡“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那么课程和教材就应该源于生活,而幼儿园课程自然应当以幼儿生活作为基础设置。将教育建立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之上,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拥护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
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获得认识与发展,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启发幼儿对生活目的、意义的思考,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其实,生活是完整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从生活入手,从幼儿身边入手,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游戏
儿童期被确定为游戏期。儿童在游戏中生长,在游戏中发展自我生命的力量。陈鹤琴曾明确指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儿童除了睡眠和饮食之外的所有活动几乎都是游戏,儿童通过游戏活动发展肢体动作、学习经验和发展技能。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精神愉悦放松,还能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儿童良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游戏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在游戏中,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迅速的执行力。所以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就是孩子的生命。
重温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反思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研究应立足于社会的最前沿,以我国传统教育为基础,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理论,秉承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积极探索中寻求幼教改革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牛琀,张默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影响.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3]唐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4.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篇四
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作者: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幼教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会让孩子死读书本,而“活教育”就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以“大自然”为活教材,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让孩子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幼儿多参与,多动手。幼儿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依陈鹤琴看来,我们的教学要活“做”就起着纽带的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根据过往的一些经验,回想自己的教学实践,让幼儿多“做”的例子是很多,不管上的是什么课,音乐课让孩子多拍、多唱、多跳,科学课让孩子动手做简单的实验,学习记录的方法,美术课多涂、多画。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这条原则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常用、普遍的一条原则。以后的一日生活中我们更应该让幼儿动手为自己服务,以提高他们自身的生活自己能力。本文将就如何去运用“活教育“从如下几点阐述。一﹑把握兴趣点
教师通过媒体、实物、以及开放性的提问等方式,引导孩子发现事物的变化。当孩子发现这一特征后,都感到非常的兴奋,于是教师立即抓住这个兴趣点,来挖掘更有价值的教育内容,通过图片、媒体,让孩
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子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师幼在共同探索过程中,寻求答案,并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师幼间的情感交流。当孩子对事物的变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抓住机会,把孩子的兴趣点推向更高的层次。如教师让孩子独立思考或画出事物的变化过程,虽然有的孩子画出的物体形象不是非常的形象生动,但毕竟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教师积极的鼓励,适当的点拨,能更加激发孩子们的创作与想象。只有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才是真知识,只有他们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因此教师提供一个充分的“活”的空间,给予孩子自我发现的机会,从而让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点我深有体会,现代教学采用了媒体教学,改以往书本教学为主的方法为媒体课件或实物教学,这样更开阔了孩子的视野,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媒体教学进行了一次教学展示,我运用大量的媒体课件让孩子们观看,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提问中,我发现许多孩子思维特别活动,给这节活动课增加了很多的闪光点,同时也提高了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替代教学
陈鹤琴说,玩是孩子的天性,你没有东西给他做,他就要破坏,就要捣乱。所以我们要他做,要他建设,要他创造。
经常,一些顽皮的孩子会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让老师感到头痛。其实,孩子是活泼好动的,我们要有事情让他做,让他在“做”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自我提高,学会自我服务。如课间休息时可以提供图书、读陈鹤琴《活教育》有感
玩具、积木等,让幼儿来玩一玩,搭一搭,也许他就不会捣乱的;学本领时提供丰富的教学具让他来操作一下,也许他会很快被吸引,而且操作的很好。
三、挖掘闪光点
陈鹤琴认为,孩子是喜欢称赞的,你称赞他,他就高兴,你吵他,他就反感。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吝啬对孩子的称赞,哪怕他只获得了一点点的进步,我们也要由衷的表扬他,帮助其树立自信。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受了老师的表扬好似“没感觉”,其实,他的心里多数是开心的,或许他不善于去表露出来,或许回家以后他会第一个把受表扬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善于用欣赏的眼光,肯定的语言去鼓励每一位孩子。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让每一位幼儿都能被老师获得认可。对于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同时也能感染每一位孩子,使孩子们感到身心愉悦,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我想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积极运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并贯彻到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通过游戏、表演、展示等教学模式启发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提高学习兴趣,使孩子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不但如此,我还要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努力的做一位成功的幼教工作者。
5.陈鹤琴教育思想述评 篇五
婧子822 陈鹤琴,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教授„„陈老具有无数的头衔,但读他的书却完全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身边的老师,把他毕生经验一一道来。“活教育理论”是陈老教育思想的核心,直至如今,依旧是教育之路上的一盏明灯!
活教育与死教育相对,死教育是陶行知所讲的“教死书,死教书;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为了突破这种死教育,陈鹤琴在江西创办幼师时,提出了“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的活教育理论。活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活教育的课程论。
(一)目的论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我觉得这句话要和他曾提出的一个问题相结合来理解“我们究竟研究过了没有?我们只晓得高唱抵制外货,可是却有很少人研究用什么来代替外货,”这个问题直至今天都拷问着我们,从清末抄袭日本,到民国成立后,不断引进德国、美国的思想,直至今天,有没有出现中国化的教育呢?我不知道。所以我觉得目的论的根本是教育的中国化,而幼儿是一个民族的萌芽,从基点开始的转变会为后面的改革奠定好的基础。
对于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陈鹤琴提出了五个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和要有世界的眼光。对于前两点,我的亲身体会更深切: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是伴随着动作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幼儿时期甚至是婴儿时期,某些动作锻炼的缺失都会导致以后身体的不协调,而现在幼儿的锻炼时间与种类都普遍偏少,身体素质的基础就会差一点。国家对于这一点近几年越来越重视,但作为九零后,正逢教育改革的一代想说的是,希望改革循序渐进,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方面的要求总是很突然,突击的身体锻炼并不会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在创造能力方面,《陈鹤琴全集》第六卷活教育部分这样写道:“现在我们提倡培养创造能力。并从儿童时期培养,儿童本来就有一种创造欲,我们只要善为诱导启发,可以事半功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我们迫切需要人才,从高等教育抓起,是一个救急的方法,但现在我们更需要从“娃娃抓起”。小组合作学习、亲自实验得结论„„许多教学形式的创新,不能只从初高中开始,没有早期习惯的养成,后期的转变不仅要改变原有的习惯,还要培养新的创造思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陈鹤琴讲,我们一要有劳动的身手,二要有科学的头脑,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如何让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大到国家小到每位幼儿教师都需要注意!
(二)课程论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我们学到,儿童每一次生理发展、动作发展都是推动儿童探索世界的基础,不提供给他们丰富的环境,他们如何积累丰富的经验呢?所以,课程设计以大自然为课本,陈鹤琴设计的“五指活动”为内容,让教育形成一个整体。我觉得这里可以联系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就是一个联系多方面的一个整体,教育怎么能让它割裂呢?
回忆我的童年,幼儿园曾组织我们去拔萝卜,我们在大巴上唱歌,在田地里老师教我们认识萝卜叶子,几个人一组,拿着小铲子边挖边拔,一会儿又跑来跑去,回家的路上真的是都累倒了,但我至今天都认识萝卜叶子。和我弟弟相比,他们现在的幼儿园里有跟高级多媒体,在讲很多关于大自然的课时老师会给他们放视频,但在高清我觉得也不如亲自去一次田地里,唱歌、跑、认识植物,一次外出的活动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很不希望在科技发展的同时让孩子们丧失了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三)方法论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教学方面陈鹤琴提出了十七个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精密观察。
这十七个原则充分坚持了“以儿童为本”。比如围绕儿童身体发展,一岁左右的婴儿随着身体发展到了会走的年龄,你如果抱他,他会挣扎,扶着墙,不稳的走也是他锻炼大肌肉动作的过程,你如果长期抱着他,他不仅身体得不到锻炼,还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这就需要父母知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或者围绕儿童心理的成长,儿童有天生的探索精神,每一次身体动作的发展都是在为儿童探索世界提供先决条件,我们要做的是诱导孩子们自己探索,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时,学习起来的动力也会更大,有一则照片:婴儿有的装扮成科学家有的装扮成宇航员,我觉得这表现了孩子们的多种可能性,学前期孩子们对什么都很有兴趣,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发展兴趣的可能性,让他们逐渐找到一个自己的钻研点,这在以后的高等教育中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时,也会有更好的基础,而且保持着兴趣学习会有更大的探索精神吧!
6.浅谈陈鹤琴特殊教育的思想 篇六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其中弱智儿童的教育也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愿全国盲哑及其它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们的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分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到人类应有的幸福。”因此,陈鹤琴先生的思想流传至今,成为如今特殊教育理念的重点,对如今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字:特殊教育
陈鹤琴
启示
一、被称为“妈妈”“外婆”的陈鹤琴以及他的特殊教育思想
陈鹤琴,著名的教育家,我国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的福禄培尔”“中国的幼教之父”,他是一位男性却被人成为“妈妈”“外婆”,就知道他肯定是一个慈祥的人。
在陈老先生的眼里,特殊教育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这也是陈老先生的特殊教育思想。
同时,陈老先生对特殊儿童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把低能儿童送到低能儿童学饺,聋哑的送到聋哑学校读书,这样因材施教,各得其宜,教育力量在这种地方就可以分外显出他的伟大来了。他也认为特殊教育并不是个人或个别单位的事,应当由国家来主办,从而带动一大批热心于特殊教育事业的机构、人员来增加投入,促进特殊教育的普及和基础建设;强调了要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确保其职责的落实,以强化对特殊教育工作的管理、监督和督导,从而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主张特殊教育机构应当形成网状的布局结构,这既是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分别不均,也是考虑到确保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要措施;加强教育教师培训工作,主张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附设特殊教育学校,如:①盲童学校;②聋哑学校;③残废儿童学校;④神经病儿童学校;⑤天才儿童学校⑥低能儿童学校。
二、对陈鹤琴先生特殊教育的评价
从以上的思想来看,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陈老先生认识到了特殊儿童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只有根据其具体问题进行帮助才会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才会提出对特殊儿童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鉴于早期人们将特殊儿童送到特殊班和学校里主要是感到孩子较可怜,带有很强的同情心,因此一些特殊学校成了特殊儿童的庇护所。陈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有这样的认识已经可以说是很高水平了。他还力主要求在政府的教育部门设立专职部门和人员来管理特殊教育,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让更多的特殊儿童享受着和普通儿童同等的教育,这是非常进步的思想。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即如何使特殊儿童接受到合适的教育呢,这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目前西部地区许多儿童还不能享有高质量的教育,在特殊学校里学习的儿童多数只能接受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即便是少数进入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特殊儿童,其发展前景也不乐观。而另外还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混在普通儿童中,根本谈不上得到合适教育的问题。传统教育导致的应试弊端也影响了一部分优秀儿童的成长,许多有潜力的儿童由于没有得到合适的教育而表现平平。这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经济和观念落后,大量的普通儿童处于失学边缘,特殊教育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因财产国难,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发展特殊教育就更加举步维艰。因此,应积极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举办特殊教育机构,促进特殊教育加速发展。
三、陈鹤琴的特殊教育思想对现今的影响
从二十世纪中叶,陈鹤琴先生就已经认识到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施以适合其需要的特殊教育。他在关于特殊教育上的观点,以及贡献,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已达1551所,比1990年翻了一番多;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比1990年增加了4倍多,特殊教育事业取得显著进步。而在这些特殊教育中我们依然采用了陈老先生的持因材施教的态度,开展分类教学,同时开办学校。在特殊教育的学校里,每一所学校都秉承着特殊教育的本质:“育”与“爱”的有机结合的教育,努力的在孩子们的心中体现出陈老先生的“妈妈” “外婆”形象,让他们在爱的教育下,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的生活着。
在陈老先生的影响下,后人不断地发现中,也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儿童,如:网瘾、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等“问题少年”,为此我国也建立了不少这样的学校,帮助青少年儿童健康发展。广东阳光新希望教育学校就是经过教育部门批准成立的针对网瘾、厌学、早恋、离家出走等“问题少年”进行以心理疏导为主、相应课程为辅的公益性素质教育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文化层次、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的方法等不同情况,设置相应的教育转化课目,制订不同阶段的教育计划,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心灵的改变,才是真正的改变。
在现今的特殊教育的学校中,我们的观念是:残缺也是一种美,有月牙为证。面对残疾学生,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千万个你我的支持,就没有看不到的色彩,就没有听不到的音符,就没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参考文献: 【1】2003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盛,《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2】熊利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与中国弱智教育课程改革》;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成云,熊鸣婷;《从当代中国早期教育误区谈儿童学习障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严碧芳;《陈鹤琴幼儿教育科研观探寻及其启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沈玉林; 《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生存和发展——安徽省合肥特教中心实践陈鹤琴特殊教育思想的报道》 现代特殊教育 2003/02
7.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篇七
关键词: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陈鹤琴一生研究成果颇丰, 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特殊儿童教育、文字改革等诸多领域。陈鹤琴在学习国外优秀教育思想的同时, 不忘结合中国国情, 构建了一套本土化的, 易于操作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 其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的幼儿教育及幼教改革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陈鹤琴的思想没有得到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政府和学者开始对陈鹤琴的思想进行重新评价,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笔者对陈鹤琴逝世至今30年来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进行概略的回顾, 旨在探明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整体特征, 分析教育界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趋势与存在的不足, 并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做了初步的展望。
一、研究成果分析
1、图书
在学术搜索系统中以“陈鹤琴”为书名进行检索, 共搜索到图书89本, 筛除一些重复出版的图书, 共得到41本研究陈鹤琴的图书。其中, 1980年以前仅有一本图书, 为1949年出版的叶显祺所撰的《人民教育家陈鹤琴》, 主要讲述陈鹤琴的生平事迹。
1980-1999年共出版图书20本, 所出版的图书大多集中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研究方面, 主要是整理出版了陈鹤琴的教育文集,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1983年、1985年整理的,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陈鹤琴教育文集》 (上、下卷) 和1987--1992年整理的由江苏出版社出版的《陈鹤琴全集1-6卷》。特别是后者的出版, 让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得以完整的呈现。《全集》采取分类编年体例, 分编为六卷。第一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第三卷为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活教育理论、智力测验;第六卷为文字改革、在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考察欧洲教育报告、自传、青年修养、书信等。各卷篇目按内容及写作发表年代先后排列。各卷卷首均有照片及手迹。第六卷卷末附有作者生平年表。另外, 1981年教育科学出版社重版了陈鹤琴20世纪20年代的名作《家庭教育》, 陶行知称其为“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书中最有价值之著作”, “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至此,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这一阶段, 关于陈鹤琴的生平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 纪念文集有《怀念老教育家陈鹤琴》 (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 《为中华儿童尽瘁的教育家陈鹤琴》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另外, 上海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1992年还编写了《陈鹤琴生平年表》。
2000年至今共出版图书20本。其中关于其教育思想的研究方向更加有针对性, 更加细致。例如《陈鹤琴教学法》 (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 挖掘了陈鹤琴教育思想关于教学法的观点、论述和实践的史料, 给幼儿园的教学以启示;《陈鹤琴特殊教育文选及研究》 (北京市华夏出版社2005年出版) , 着重介绍了陈鹤琴特殊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陈鹤琴与教育行政管理》对陈鹤琴教育管理思想的一次深入挖掘和全面研究。另外关于陈鹤琴的生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例如唐淑编的《童心拓荒——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 详细介绍了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的生平, 介绍了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贡献, 以及他的代表作品, 亲友作的纪念文章;《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陈鹤琴》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把陈鹤琴上升到一个世界教育家的地位来探讨其思想的现代价值;陈鹤琴的女儿陈秀云著的《我所知道的陈鹤琴》 (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 , 由陈鹤琴的朋友、同事、学生、亲人所写文章汇编而成;另外还有《陈鹤琴画传》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出版, 主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简要叙述了陈鹤琴的生平、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和主张。值得一提的还有《陈鹤琴研究资料》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2002年版) 的出版, 为陈鹤琴的研究者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丰富的研究资料。
2、论文
笔者在中国知网 (CNKI) 全文数据库高级搜索中以篇名中带有“陈鹤琴”为搜索条件, 共获得相关研究文献418篇, 发表时间以1981年为始, 2013年为终。其中除去来源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的4篇代表性不强的报道和2013年的3篇论文, 共有研究论文411篇。对1981--2012年间每年的论文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得出以下图表:
从以上分析和图表可以看出, 1980年以前, 篇名中带有“陈鹤琴”的研究论文为零, 1981-1999年的研究论文总量为152篇, 2000-2012年的研究文献总量为259篇, 并且可以看出, 1981年以来, 陈鹤琴教育思想每年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论文的内容可分为:生平研究、活教育理论体系及对现代幼儿教育的启示、教育实践研究、家庭教育、特殊教育、比较研究、儿童心理及研究方法、师范教育、玩具与游戏、其他领域 (文字改革、艺术、体育等) 。对411篇论文进行粗略统计得出, 对陈鹤琴的生平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且研究的比较透彻;其次活教育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主要研究角度为活教育理论对现代幼教改革的启示方面;另外关于其家庭教育的研究近些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关于特殊教育、师范教育、比较研究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
二、研究阶段划分
由以上对研究结果的分析,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和图书绝大多数出现在陈鹤琴逝世后, 根据前面的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把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1980-1999年;阶段二:2000-2012年。
深入分析1980年以来的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 阶段一可以看做研究的萌芽和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对陈鹤琴的生平研究、追忆的文章较多, 注重对陈鹤琴教育思想著作的整理出版。另外,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和“活教育”理论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其次, 我们可以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关于陈鹤琴的研究在1992年纪念陈鹤琴诞辰100周年, 1997年纪念陈鹤琴诞辰105周年分别达到了两个高潮点, 研究成果分别为19篇文献和17篇文献。总之, 这一阶段, 研究萌芽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研究方向更加细化, 整理出版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文集。阶段二可以看作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蓬勃发展期, 这一阶段, 对陈鹤琴生平活动史料的研究进一步加深, 从画传、回忆录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挖掘, 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更加细化。受中国幼教改革不断深化的影响, 本阶段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影响的探索不断深入。
三、研究现状
1、研究人员机构
对检索到的417篇文献进行机构的分组浏览可以看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人员大部分来自于高等师范院校, 其中以陈鹤琴曾担任校长的南京师范大学最多;另外, 从已出版的图书可以看到, 目前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成果较多的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各个地区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中出现了日本的学者, 这说明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在逐渐的走向世界。
2、研究内容
由第一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对陈鹤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生平研究和活教育思想理论对现代幼儿教育的价值, 对陈鹤琴家庭教育、艺术与体育等方面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陈鹤琴的特殊教育、师范教育、玩具和游戏、幼儿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等方面成果较少。
3、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浏览发现, 绝大多数的文献总体上以思辨分析、定性分析为主, 量的方法很少用到, 统计分析方法在其中的应用更少。
四、讨论
1、研究的不足
(1) 研究人员所属领域相对单一
对陈鹤琴研究人员所属的机构来看, 大多属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老师和教育科研人员, 还有待于鼓励幼儿园一线的老师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2) 研究内容不够广泛、深入
由以上分析可知, 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其生平研究和活教育思想理论方面, 研究的内容多有重复, 而对其家庭教育、师范教育、比较研究、特殊教育挖掘的还比较不够深入, 对其幼儿教育的研究方法、玩具和游戏等方面还不够重视。
(3)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以理论研究为主, 大多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较少用到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离。
2、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 1980年以来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 在目前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下, 要使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者在进行陈鹤琴的研究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扩大研究人员范围
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的老师和教育科研人员外, 还应该多鼓励幼儿园一线的老师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 以更好地指导实践;鼓励教育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人员对其思想进行研究, 以学习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学习其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实践。
(2) 深化研究内容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提出了可操作性的101条原则, 对现在的家长仍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需要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更细致的挖掘, 例如, 其家庭教育中的音乐、美术、健康教育。另外, 他的活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以及师范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以及特殊教育等思想对促进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
(3) 丰富研究方法
陈鹤琴是我国教育实验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其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较强, 在今天仍具有借鉴的价值。目前的研究者对于陈鹤琴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 较少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 从而对研究结果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例如, 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研究者可以对其所办学校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普及、“活教育”思想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鼓励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也亲身实践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田春玲.陈鹤琴南京鼓楼幼稚园个案研究及其当代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 2007.
[3]杨文花.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 2007.
[4]周卓莹.陈鹤琴教学法及其在当代幼儿园的实践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5]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陈鹤琴“活教育”思想 篇八
一、父母之身为榜样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在孩子三岁入园以前,受到的绝大部分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所以说当今的家长应该树立好榜样,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德来为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切忌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的传统教育方法,在新时代教育日变日新的今天,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做到步调一致,观点相同,这样孩子才能按照统一的、正确的发展路线走向进步。
现今的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为孩子制定美好未来,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未来为孩子“量身打造”发展路线,这是片面与自私的行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身的特长,家长作为监护人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挑灯人与指引者,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来帮助孩子,指引孩子。
二、教师之身为师范
俗话说师范师范,身正为范,幼儿园教师的良好示范在家园共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则是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人。
在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师要尽力思考与实践各方面。如让孩子学会心中有他人;对待家长、老师、伙伴有礼貌、有爱心、学会关心与帮助他人;养成良好地日常生活习惯,学会分享,养成善后收尾的好习惯;学会尊重与包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包容友爱之心。这些良好地品质都是教师在孩子们幼儿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逐步灌输、培养与练习所得的。
在孩子智育方面的教育,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每一节教学活动,在整合课程的统领下来达成五大领域的不同目标,有整体有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所以说加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们的德育智育能力对每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家园牵手为共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家长、老师的心以及吸引着幼儿园与全社会的关注。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家园共育的实施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之路可以走的更加稳健与从容。
大多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效果还是良好的,因为孩子在园与教师们一日的生活与活动时间与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时间是相差甚小的。家长们愿意尊重老师专业的方法指导与帮助,在老师们辛勤的努力下积极配合,在家庭教育里也融合了幼儿园教育的方法,从而达成良好地家园共育效果,加强了联系与合作。而小部分家长却把幼儿园教师们煞费苦心所取得的成果不经意地否定;在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情况下,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能有机结合,使家园共育的效果不佳,甚至会有一些小摩擦的发生。所以说若是要把家园共育的效果达到最佳,幼儿园与家庭双方之间要主动联系,加强合作,适时地改变与更新观念,遵循陈鹤琴先生强调的——儿童教育是整体的、连续的观点。